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信息服务业范文

信息服务业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信息服务业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信息服务业

第1篇:信息服务业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业;技术发展动向

0引言

电子信息资源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仅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记录,更是成为政府管理和企业调查的重要数据库。信息服务业更是依托电子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变化发展很快,应用电子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业也是一个更迭周期很短的行业,所以其现状及技术发展方向备受瞩目,也是其提高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1应用电子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业现状

1.1完善网络化信息服务

完善网络化信息服务首当其冲的是其通信型信息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的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商务合作所必需的电子邮件、电话视频会议等;现在生活中越来越必不可少的网上购物、预约订餐订票、网络电子游戏等交互性信息服务;迎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家庭安全、远程诊断等监视型信息服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广播型信息提供服务,电视广播、线上培训等;越来越快捷方便的数据库服务、存储等检索型信息提供服务[1]。

1.2建立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不仅指的是传统意义上满足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知识宝库,更是各项电子信息服务的枢纽,这里的信息数据是随着岁月交替、社会更新不断进行扩充的。电子图书馆建立的第一步是要完善联机数据库服务,包括联机检索、电子图书馆、电子杂志、电子美术馆等功能。第二步是建立网络计算机服务,包括科学计算、信息处理、数据压缩、存储检索等。通过这些繁杂的手续过后,建立电子图书馆,人们可以在网上办理线上借阅证,也可以是登陆IP进行用户信息的存储,便于用户操作。

1.3暴露信息安全问题

在电子信息资源在不断交汇的过程之中,信息安全问题凸显。一方面要不断进行信息资源间的整合与互换,这个过程中就可能有信息被暴露窃取的可能。另一方面,若不能保证信息安全,信息资源的交汇也会失去其意义。所以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伴随的安全威胁与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使得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日益复杂隐蔽,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不断加大。传统企业互联网化:随着"互联网+"的推进,众多传统行业逐步数据化、在线化、移动化、远程化,以及更多消费者卷入互联网,产生的数据和信息也必将呈爆炸式增长。与此同时,传统企业互联网化,面临包括反攻击、反诈骗、反作弊等一系列风险[2]。

2应用电子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业的技术发展动向

2.1信息服务业更产业化

以电子邮件这一功能来讲,就实现了邮局的基本功能,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信息服务业可以将电子邮件用于通知通告,会议快讯,还可以用于广告行业。这就需要兼具高速度和大容量两大优点,每秒钟能在国际互联网上支持文本、图像、声音和软件各种类型的信息数据。电子图书馆、电子报刊等,都是在这一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2信息服务业更数字化

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多样化的信息载体出现,信息服务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各种方式之间虽然有其共性,也有其不可取代的特性。随着通信媒介的服务品种和范围越来越广,发展趋势是向数字化发展,服务对象也越来越广,但媒体向多媒体发展,有线变成了无线[3]。信息服务业更数字化的明显表现是信息核心网虚拟化,利用虚拟层与信息技术进行抽象处理与综合分析,依托各类服务器上的网元层层传递,并在传递过程之中,不断调整为最佳状态。数字化的呈现不仅需要依托传递之后的网元,更需要一个庞大的目录检索功能。数据库越来越分布化,眼花缭乱的数据库让用户选择困难,用户需要建立一个所需信息与信息所在数据库的桥梁,就在这时信息源查询服务诞生了。例如Interent地GLLs、Acrihe的检索工具,用于公共图书馆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服务,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2.3信息服务业更智能化

信息服务业更智能化是在产业化和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信息资源达到一定数量,并且其调取方便,才有可能实现智能化。信息服务化经营管理是通过数据分析,凭借对于信息的敏感度,不断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以此来满足不断提高的严格要求。要做到智能信息服务这一点,首先硬件要达标,硬件设备必须定期检查及时更换,硬件设备保证正常运行,才能保证大量电子信息资源的存储,才能保证提取电子信息资源的速度,无论是在其中的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硬件设备的高效运行。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功能虚拟化相结合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依托这些技术,对电子信息资源做进一步的深入整合与分析[4]。

2.4更加注重信息保护

信息保护和处理功能是指通过建立客户端软件,使用户通过这些软件防范黑客入侵,进行病毒的查杀、删除,建立防火墙,拦截垃圾信息等服务。此类软件现在也是越来越多,便于人们进行电子信息的保护。

3应用电子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建议

3.1建立相对应的督察部门

各行各业仅仅依靠自己的自查和自纠是不够的,必须要建立健全监督体系,这关系到整个信息服务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就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运行和维护整个过程而言,监督工作应该贯彻始终。在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前,就应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也对各种不法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在信息服务平台运行过程中,要加大监察力度,对于存在却没有解决的问题要予以关注,协助其处理,若是发现有损害用户权益的行为,要予以处罚。在信息服务平台搭建之后,监督工作仍不能停止,要定期调查用户使用情况和使用反馈,了解信息服务平台的维护情况,确保应用电子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业正常运行。为此,要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任何一个环节监督部门都要参与,为应用电子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5]。此外,现今越来越多主打信息保护功能的客户端软件走进用户生活,这些软件中也不乏一些垃圾软件,以信息保护为由,篡改用户权限设置,对用户的计算机投放垃圾广告等骚扰行为,在检查监督过程中,要对该类产品引起重视,避免使用者未能进行信息保护又受到二次伤害。

3.2打造信息服务行业基础

建立不断完备的数据库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所以,打造信息服务行业基础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打造数据库的行业基础。为了保证数据库建立的速度与质量,避免重复收集数据,有必要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逐步建立3-4个数据库工业基地,培育规范规模兼具数据库品牌产品,规模化,促进中国数据库产业的全面发展[6]。

3.3国家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和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应用电子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并制定倾斜的税收政策,最大限度确保其开发利用所需的资金能够到位,尤其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列入各方财政计划,加强其人才储备。重点支持和创建品牌企业信息服务公司和产品。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将具有更大的优势,使产品快速增值。“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是根据品牌效应成功运作的典范。通过打造应用电子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数据库,不断打造数据库工业基地,并通过政府的帮助和扶持,打造更多值得信赖的品牌。

4结语

应用电子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业不断发展,完善网络化信息服务,建立电子图书馆,同时也暴露出了信息安全问题。通过应用电子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业的现状,预测技术发展动向,在今后的发展中信息服务业更产业化、更数字化、更智能化,在更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也会更加注重信息保护。在此,对应用电子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业得提出发展建议,建立相对应的督察部门,最大限度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打造信息服务行业基础,完善数据库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打造品牌产业带动发展;国家也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兵.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04):195-196.

[2]赵锦峰.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科技与创新,2020(16):132-133.

[3]陈美华,陈伟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12):57-66.

[4]李惠娟,蔡伟宏.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服务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17(01):70-80.

[5]申俊喜,鞠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01):79-87+149.

第2篇:信息服务业范文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制造业;互动融合;数字经济

一、引言

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信息服务业是使用信息技术为国民经济各领域提供服务活动的专门行业,具备“信息”与“服务”两种基本特质。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服务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驱动和支撑作用[1]。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广泛、深入融合应用,创造了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精准化服务等新模式,实现制造企业生产要素、过程及产品的数字化[2],从而推动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同时,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丰富了信息服务的种类,并对信息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了信息服务业研发创新和融合渗透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推动数字产业化的发展。可见,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融合关系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鉴于此,文章对中国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及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对于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两大产业间互动融合的研究,现有文献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类。在理论研究上,周志丹(2012)分析了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融合互动的机理,认为两个产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相互支撑与协作[3]。尹晓倩等(2015)认为信息服务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支撑制造业的发展[4]。何瑾等(2018)提出从产业、技术、业务及产品四个层面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并探讨了信息服务、产学研创新、产业园区等融合模式[5]。谢少锋(2020)认为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为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空间[6]。在实证研究上,楚明钦(2015)使用2007年上海市和中国投入产出表,研究发现上海市装备制造业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融合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李兰兰、赵玉林(2017)使用2002—2012年湖北省投入产出表,研究表明湖北省制造业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融合程度呈现下降趋势,而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则在逐渐提升[8]。王红杰等(2018)使用2002—2012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研究发现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较强,而信息服务业受制造业的需求拉动效应较弱[9]。张泽华(2019)使用2007—2015年重庆市投入产出表,研究表明重庆市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都低于各行业平均水平[10]。信息服务业作为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主要产业,已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融合关系具有怎样的特征?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两大产业的细分行业之间互动融合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文章使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程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现有文献大多是对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关系进行研究,而针对两大产业细分行业之间互动融合关系的研究极为匮乏。鉴于此,文章首先对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互动融合关系进行分析,再对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互动融合关系进一步探讨,从而更深入具体地研究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融合关系。第二,现有文献大多使用直接消耗系数来衡量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但是要全面深刻地分析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不仅要考虑直接联系,而且还要考虑间接联系。因此,文章分别测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从而更本质地反映信息服务业融合于制造业的程度。第三,现有文献普遍使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反映产业之间的互动效应,但是这两个系数本质上均表现的是某产业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拉动和支撑作用。因此,文章对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行分解,从而准确度量信息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程度。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投入产出法是从投入来源和产出去向的角度定量分析部门间的技术联系,可用于揭示产业之间的互动融合程度。(1)消耗系数消耗系数可以反映某部门与向其提供投入要素的各部门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11]。直接消耗系数:aij=xijXj(i,j=1,2,…,n)(1)式中,xij为j部门在产品生产中直接消耗i部门产品的价值量,Xj为j部门生产中的总投入,aij可以用于反映j部门对i部门的直接生产依赖度。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可以基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进行计算:B=(I-A)-1-I(2)式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A)-1为Leontief逆矩阵,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等于(I-A)-1减去单位矩阵I。完全消耗系数bij综合了直接消耗与全部的间接消耗,其能够更全面、更本质地反映j部门与i部门的经济依存关系。(2)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度量产业关联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全面体现产业之间互动特征的经济系数[12]。Fj=ni=1Σcij1nnj=1Σni=1Σcij(3)其中,cij是Leontief逆矩阵的元素。影响力系数Fj反映第j部门的最终使用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表现了部门j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拉动作用。Ei=nj=1Σcij1nni=1Σnj=1Σcij(4)感应度系数Ei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最终使用都增加一个单位时,部门i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表现了部门i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支撑作用。(3)对特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要测算某一部门对特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借鉴王琪延和徐玲的方法,对原有计算公式略做修改:Flj=clj1nnj=1Σni=1Σcij(5)Eil=ci1nni=1Σnj=1Σcij(6)其中,Flj表示部门j对部门l的影响力系数,Eil表示部门i对部门l的感应度系数。

2.数据来源

文章使用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其中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更加细致,划分的部门数量增加到149个。为了保证统计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参考2012年、201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将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进行合并处理。文章运用MATLAB软件进行各项经济系数的测算。

四、中国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关系实证分析

1.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融合程度分析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对信息服务业的消耗系数可以反映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生产中对信息服务业产品的直接和完全消耗量,即信息服务业产品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生产中的投入情况,从而从投入角度来衡量信息服务业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中的融合程度[13]。通过公式(1)和(2),测算出2012—2017年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见表1,可以看出信息服务业融合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程度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从直接消耗系数的数值看,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均大于0,说明信息服务业的产品融合应用到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生产中。2017年在制造业的各细分行业中,对信息服务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较高的前三个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三个行业在生产单位总产出中对信息服务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分别为0.01827、0.00489、0.00457。第二,从完全消耗系数的数值来看,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对信息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均比直接消耗系数高出1倍以上,反映出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对信息服务业产品的间接消耗均高于直接消耗。2017年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中,对信息服务业产品的完全消耗量较高的前三个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三个行业每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信息服务业产品的完全消耗量分别为0.05954、0.02997、0.02366。第三,结合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的数值,发现信息服务业产品成为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但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融合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信息服务业的经济依存关系较强,反映出信息服务业在这类行业中的融合程度较高;而食品和烟草加工业、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行业对信息服务业的经济依存关系较弱,反映出信息服务业在这些行业中的融合程度较低。此外,在2012—2017年间,制造业的大多数细分行业对信息服务业的消耗系数均在提升,说明从投入的角度来看信息服务业融合于制造业的程度在增强。

2.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融合程度分析

在《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信息服务业划分为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大类。与2012年和201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相比,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划分更加细致,其中列出了信息服务业的三个大类的行业数据。因此,利用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并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后,研究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互动融合关系。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对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消耗系数可以从投入角度衡量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中的融合程度。使用公式(1)和(2),分别测算出2017年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对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见表2,可以反映出信息服务业的3个细分行业融合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程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由直接消耗系数的数值可知,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对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均大于0,说明信息服务业的3个细分行业的产品均融合应用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中。2017年在制造业的各细分行业中,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的直接消耗量最高的行业为仪器仪表制造业,直接消耗系数为0.00149;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的直接消耗量最高的行业为仪器仪表制造业,直接消耗系数为0.00099;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直接消耗量最高的行业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直接消耗系数为0.01668。第二,由完全消耗系数的数值可知,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对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均在直接消耗系数的2倍以上,说明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制造业生产的间接投入要明显高于直接投入。2017年在制造业的各细分行业中,对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产品的完全消耗量最高的行业均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为0.00874、0.00621、0.04478。第三,综合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数值,发现制造业的大多数细分行业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消耗系数最大,其次是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而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的消耗系数最小。说明在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中,从投入角度来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融合于制造业的程度较高。

3.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互动程度分析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用于反映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使用调整后的公式(5)和(6),分别测算出2012—2017年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见表3,可以反映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感应能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2012—2017年间,信息服务业仅对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有所提高,而对其他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在下降,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大多数细分行业的需求拉动作用在减弱。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中,信息服务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产品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较高,说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二,在2012—2017年间,除了废品废料加工业以外,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感应度系数均有所提高,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大多数细分行业的支撑作用在增强。其中,信息服务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大,且上升幅度也较高,说明信息服务业对这些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作用较强,且呈现出持续增强的趋势。

4.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互动程度分析

使用公式(5)和(6)进行计算,分别测算出2017年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见表4,可以反映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感应能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制造业的各细分行业中,信息服务业的3个细分行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产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食品和烟草制造业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发展对这些行业产出均具有较强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二,在制造业的各细分行业中,信息服务业的3个细分行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具有较高的感应度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均对这些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同时,在信息服务业的3个细分行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感应度系数最大,其次是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而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感应度系数最小,说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强。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3篇:信息服务业范文

关键词: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股票回报率;上期投资水平;投资效率

一、引言

如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种数据和信息被广泛应用于物理、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企业越来越注重信息的储存、处理与分析,企业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通过信息技术对供应商以及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准确地了解库存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设计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各种类型的消费者,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企业价值。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5G时代的来临和国家对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大力扶持,加大了信息服务业企业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和信息技术、软件的研发投资。在此过程中,企业能否进行效率投资,哪些因素可能会显著影响该行业的投资效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文献回顾

目前,相关学者对信息服务业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是研究信息服务业如何作用于生产和经济等领域。例如,张龙鹏和周笛(2020)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表明信息技术在供应商关系管理和市场营销环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且这种促进作用在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显著,但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运营、客户关系管理和服务提升方面的应用对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此外,不同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信息基础设施越发达,信息技术对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刘纯阳和刘锦怡(202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但这种促进作用在农业产业的生命周期内呈现出倒U型变化,即该促进作用的变化趋势是由不显著到显著增强再到逐渐减弱。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农业增长的渗透作用在中、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更加明显。学者们还对信息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戴慧(2019)以北京地区的信息服务业为例,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赵翠玲和郭兰英(2019)也在北京地区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研发投入、人力资源管理、品牌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关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三、研究设计

1.模型设定与变量的定义。关于投资效率的计量方法,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包括FHP模型、Vogt模型和Richardson投资期望模型。Fazzari等(1988)用股利支付率衡量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股利支付率越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信息不对称严重的企业一般通过降低股利支付率减少外部融资需求,以此提高内部融资需求。FHP模型能够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但未能解释这一敏感性是如何产生的。Vogt模型(1994)在FHP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投资机会和现金流量。对于低投资机会的企业来说,当投资与现金流呈正相关时,企业存在过度投资;对于高投资机会的企业来说,当投资与现金流呈正相关时,企业将因内部资金受限而引发投资不足。该模型可以判断企业整体的非效率投资的类型,但无法具体衡量出非效率投资的程度。Richardson投资期望模型(2006)则是通过模型的残差绝对值对投资效率进行衡量,该模型融合了企业的规模、发展能力、上市年龄、现金流量持有水平、股票收益率等因素,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因此,该模型在学术会计方面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也参考了Richardson投资期望模型(2006),通过对下列模型进行回归,得出残差,即ε值。残差代表了预期投资水平与实际投资水平的差额,该差额反映企业的投资效率:差额的绝对值越大,表明投资效率越低;差额的绝对值越小,投资效率越高。本文通过以下模型探究对信息服务业企业的投资效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并根据显著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提出关于提高投资效率的建议。模型中的相关变量名称及计量方法如表1所示。Invit=β0+β1Growthi,t-1+β2Sizei,t-1+β3Levi,t-1+β4Cashi,t-1+β5Agei,t-1+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卫怡璇摘要:本文以2008—2018年的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并分析该行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上市年龄、股票回报率以及上期投资水平对企业本期的投资效率有显著性影响。关键词: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股票回报率;上期投资水平;投资效率中图分类号:F275;F832.51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研究”。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运营指南β6Reti,t-1+εit2.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以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了ST上市公司,剔除了无法获取完整数据的上市公司以及主营业务重大变化导致所在行业发生变化的上市公司。本文共选取了80家规模相似的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这80家公司2008—2018年的数据共有310个,所有使用的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四、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表2为实证回归结果,结果表明,VIF值小于5,各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的可能性很小,在显著性水平为5%以下,对投资效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企业规模、现金持有水平、上市年龄、股票回报率以及上期投资水平。在企业规模方面,规模越大,企业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机会越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分析也会更加深入,对项目的监管也更为严格,从而保证有效的投资。在现金持有水平方面,一般而言,企业持有的现金流量越多,越可能进行更多的项目投资。而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对投资效率反而有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过多的现金流量会造成企业盲目投资,从而使投资效率降低。在企业上市年龄方面,通常企业上市时间越长,投资经验应该更丰富,投资效率也会较高。而实证结果显示,上市时间越长,企业投资效率越低。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存续时间较长,在投资甚至各个方面存在管理层过度自信,这种盲目自信可能会降低对非效率投资管控,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在股票回报率方面,较高的股票回报率会导致投资者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期望较高,对管理层的监督也较为严格,管理层基于各相关利益者甚至业绩考核的压力,将会对投资项目进行实时把控,最终提高投资效率。此外,上期的投资水平也会影响投资效率,上期投资水平越高,企业投资效率越高。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4篇:信息服务业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金融信息;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商标;纠纷

当前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龙头公司,比如东方财富、同花顺、大智慧、金融界、恒生电子等,这些公司在提供的金融信息服务方面各有特色和侧重。然而,纵观各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各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仍旧不够强,致使行业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金融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入并未形成并驾齐驱之势,与其影响程度不符。由于技术属性、信息属性以及金融属性的加持,未来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保护,势在必行。

一、新时代下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的定义和特点

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主要是指传统金融机构或互联网企业以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向金融信息需求方提供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的相关信息的服务。所述服务内容主要包含金融数据、金融资讯、信息交流、理财工具、交易工具、分析工具等金融投资相关产品。其行业可根据产品属性细分为三类:金融信息终端类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网络财经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位于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产业链的中游,他们通过对交易所的专属信息发布机构和其他专业研究、咨询机构提供的数据、资讯、报告等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加工等工序,进一步开发出互联网金融信息相关产品,从而向下游客户销售产品以满足其金融信息需求。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商是行业的核心力量,起到了加工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作用[1]。2021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圆满完成,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其投资理财需求也进一步升级,多元化、个性化的中高端金融信息产品也成为普通投资者的“刚需”。因此,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只有从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市场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有更大的投入方可争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涉及的知识产权类型

《民法典· 总则编》第一百二十三条中,将知识产权与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一同列为重要的民事权利,从权利客体的角度对知识产权予以概括性规定。在民法典背景下,结合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行业特点,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主要涉及的知识产权类型,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

(一)著作权

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和侧重点不同。综合而言,企业在运营过程可以作为著作权保护客体的作品涉及计算机软件、金融信息数据终端、财经资讯、研报、图片、视频以及网站的网页设计等。首先,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计算机软件、系统(如A证券交易分析类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工具,计算机程序作为作品的一种形式,受著作权法保护。其次,金融信息数据库(如W金融数据终端)作为金融市场交易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由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通过技术手段以及大量人力、财力的投入从海量的信息库中对相关数据进行甄别、提取、组合、赋值以及通过大数据计算获得[2]。《Trips协定》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对于数据或其他内容的汇编,只要内容的选择或安排构成智力创作,即应予以保护,而无论其采用的是机器可读形式,还是其他形式。因此,金融信息数据库如果在数据及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具备独创性就可以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此外,随着投资者对获取投资信息便利性的需求以及金融信息服务企业的获客引流和提升用户黏性的切实目的,企业在产品中往往提供丰富的、免费的金融信息内容呈现与获取,比如财经资讯,行业、公司研究报告等,可能涉及文字作品和摄影作品等著作权客体。

(二)专利权

专利权作为服务创新的法律保护策略之一,在以往的金融信息服务业属于一个比较少见的现象[3]。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在互联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样,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也是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行之路,因此对创新成果申请专利权无疑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纵观世界行业的专利权保护,对于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而言,商业方法类发明专利一直是企业进行专利布局的重要方面。然而在我国《专利法》中,单纯的商业方法由于属于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智力活动的规则与方法”,一般不符合专利授予的条件。但是《专利审查指南》6.1.1中也有例外情形:如果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中除了包含算法特征或商业规则和方法特征外,还同时包含技术特征,那么该权利要求从整体上而言不能被当成一种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4]。那么在符合其他专利授权条件的情形下,可以被授予专利权。另外,自2014年5月1日起,涉及图形用户界面(简称GUI)的产品已被《专利审查指南》纳入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客体,为金融信息服务软件、系统的GUI设计保护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商标权

商标是指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识,是商标权利人具有独创性的无形资产,代表着商家的名誉和信用。对商标权利人来说,商标权的保护无论从保护合法私权利益的角度,还是保护消费者的角度,乃至维持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的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经济是眼球经济,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要把自己提供的金融信息服务做大做强并打造成名牌,离不开商标权的保护。

(四)商业秘密

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的互联网基因,注定了这些企业与其他互联网企业一样,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商业秘密保护形势。一方面,互联网强调互通和信息共享,在给用户带来效率和便利的同时也往往成为企业商业、技术秘密泄露或窃取的重要通道。对于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而言,出于专利公开性的担忧或者因技术不满足发明专利“三性”的要求,企业一般将这些非专利技术作为商业秘密予以保护。另一方面,注册用户信息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大的价值,企业市场价值更多依赖于注册用户保有量以及活跃用户,而这些用户的获取是企业花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逐步积累而来。此外,企业基于用户画像、投资习惯、增值服务消费情况等方面筛选出的高价值客户具备更高的价值,一旦发生用户信息泄露,损失不可估量。因此,用户信息也是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通过商业秘密进行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相关业务涉及面较广,笔者通过对国内五家行业代表性企业的知识产权积累情况、知识产权纠纷发生情况等方面对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的知识产权积累现状

笔者分别对所述五个业内上市公司近十年(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商标、软件著作权以及专利申请情况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基于各企业(及其控股子公司)在商标、软件著作权以及专利申请情况说明当前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注:基于国家商标局商标查询系统.全国作品登记信息数据管理平台,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巨潮资讯网、检索结果分析后得出。如图1所示,整体而言,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知识产权积累主要侧重于商标的注册以及软件著作权登记方面,部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对专利布局及申请规模明显不足。近十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各行业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各行业相关专利量骤增。然而这种现象在同样属于“互联网+”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并未普遍出现。主要原因在于该行业准入条件高,传统的交易手续费和广告费等盈利模式在当前行业仍旧大行其道,大部分企业在新生态业务的探索和创新技术的研发上动力不足。而对于一些新业态布局以及新技术研发持续进行投入的行业企业而言,专利积累和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如图2和图3所示,A公司和F公司近5年内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明显高于往年,其主要原因在于,两家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在新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并且开始注重通过申请专利来进行技术成果的保护,从而追求在技术和知识产权层面的竞争壁垒。比如A公司除了研发其智能投顾、智能搜索和智能客服等自身产品外,还通过构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提供金融投资、智能语音甚至是医疗辅助领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形成了较为领先的行业技术布局;同样,F公司自2016年以来,相继推出具有行业特色的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相关产品,积极探索了一些其在行业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分析

A公司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搜索、人工智能、语音交互等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战略布局,并逐步实现了稳定的产品输出,包括网上行情交易系统、移动金融信息服务、基金销售、金融大数据处理及云服务等业务板块和产品[5];东方财富公司主营业务有信息服务、证券业务、电子商务服务、期货服务等;大智慧公司主要以软件形式向用户提供金融信息服务;金融界则以金融和财经信息网站提供综合性金融资讯和财经信息服务,并以此为引流方式提供衍生的金融数据库、证券分析系统以及理财产品平台服务[6];F公司则是一家金融软件和网络服务供应商,为机构用户提供IT解决方案和服务,为个人投资者提供财富管理工具。为了把握互联网金融服务业的知识产权侵权现状,本文相关样本数据来源于对北大法意网的一审判决司法案例搜索,通过对上诉五个公司的历史知识产权被诉案件进行搜索与筛选,进而表征各公司的知识产权涉诉情况。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知识产权法调整对象的交叉性,与相应知识产权客体有关的反不正当纠纷案件将相应归于各类知识产权案件纠纷中。如表1所示,当前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主要涉及的知识产权纠纷集中在著作权类案件,根据相关判决书的内容所示,相关案件涉及的侵权事实主要在于图片作品、文字作品的非授权使用。相比而言,相关企业商标、专利以及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涉诉情况较少甚至没有。以著作权侵权案件数量处于前列的A公司和D公司为例,两企业主营业务相比其他企业而言包含了金融财经门户网站的开设。此类网站吸流主要源于丰富而及时更新的资讯内容,一旦经营者未建立一套完善而严格执行的把控机制,极易导致肆意引入第三方内容,从而构成著作权侵权。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准入门槛高,大部分数据资源、优势人力资源、行业技术以及市场占有率掌握在少数几个头部企业手中,很少有小规模的企业存在,因此行业内竞争也主要在于头部企业之间,各企业品牌情况、技术手段等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较为透明,因此有关商标、专利以及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在行业内发生较少。

四、结语

相比其他互联网细分行业而言,当前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制度体系建设仍显不足,特别是专利申请对于此类企业来说仍旧属于比较新的现象。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科技前沿领域的科技攻关和应用的更高要求,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不应当仅仅停留于满足传统形式的金融数据的衍生红利,而应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金融信息安全以及金融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探寻持续性型技术核心竞争优势以及专利保护加持的发展之路。此外,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属于数据与资讯信息的爆发区,企业在追求信息和服务的丰富度的同时,要注意资讯内容、研究报告、图片作品、评论信息等系列著作权保护客体的合法来源问题,建立并执行完善的审核流程以及探求健全的内容生产者的授权机制,以规避不必要的著作权侵权风险。

参考文献

[1]张鑫.2019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分析[EB/OL].(2019-11-21)[2021-08-23].

[2]邱润根.金融信息数据化的知识产权保护[J].检察风云,2019(8):26-27.

[3]芦云鹏.中国金融服务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选择——以工商银行为例[C]//辽宁省学位办.东北三省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沈阳:辽宁省学位办,2008:106-114.

[4]邢素军.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时代金融,2014(12):50-50.

[5]朱晓文.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商业模式研究——以同花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7.

第5篇:信息服务业范文

1.通信行业的经济效益。在上文中,我们对2006年到2011年我国通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业务总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一组数据中,分别对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的指标进行了明确的分析,同时也表示我国通信行业的业务总量在逐年快速的上升,且业务总量的增长速度比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收入与总量不匹配,究其根源,主要是我国通信行业中的三大运营商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2008年12月12日工信部3G牌照以来,各运营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运营商之间相互降价而导致。因此,通信行业中通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与增加值给我国经济的增长带来直接的贡献。

2.通信行业的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间接贡献。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通信行业的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贡献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正是由于通信行业的发展,带动了与同行行业发展相关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两大通信行业的发展又间接性的带动国家经济的增长。因此,通信行业的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间接贡献,主要表现在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1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为基点分析通信行业的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间接贡献。就目前来看,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有网络型、无线型和终端型通信产品。其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带来的贡献主要是其销售收入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从2006年到2011年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9%、2.73%、2.55%、2.23%、2.04%、2.27%。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通信设备制造业给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呈现出稳中略下的趋势。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通信企业的重组以及3G业务的拓展,尤其是重组后的通信企业要想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开创和开发一些新的品牌和业务,而这就为通讯设备制作商、内容提供商以及系统方案解决提供商等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而通信运营商是主要的投资者,通信设备行业就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是由于一些通信设备生产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还十分有限,因此能保证销售收入在GDP中的贡献率稳中略下的趋势已经十分难能可贵。

2.2以通信服务业为基点分析通信行业的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间接贡献。就目前来看,我国通信服务业类型主要有信息系统集成型、信息技术咨询、运营和数据处理等服务。其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带来的贡献主要是其销售收入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从2007年到2011年间,我国通信服务业的销售收入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1.02%、1.29%、1.5%、1.87%。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通信服务业给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之所以通信服务业的销售收入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对较低,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的信息服务行业属于初级发展阶段,但随着全球信心花时代的到来,信息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带动了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通信服务业的销售收入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的上升,主要得益于目前我国在信息服务行业方面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尤其是4G牌照发放后,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必将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

二、通信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综述

第一,通信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06-2011年,综合通信行业业务收入对GDP的直接贡献、通信设备制造销售产值对GDP的贡献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对GDP的贡献得到的通信行业对GDP增长的总贡献率平均达到约6.2%。

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行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呈下降趋势,通信行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率的降幅趋势逐年减小。当电信业进入转型末期,通信行业的发展与GDP的增幅差距将明显收窄,伴随信息运营阶段的到来,二者的增速或重新趋于一致。

第三,由于全国通信业正处于转型阶段,它对GDP的贡献呈稳中略有下降趋势。其中,通信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对GDP的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下降,但在2011年3G业务的大力发展下,通信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对GDP的贡献趋势有所回升;近几年兴起的信息服务业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对GDP的贡献逐年上升。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对国民经济运行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