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

第1篇: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一、高校中教学档案管理的状态

(一)高校对教学档案管理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在当前的高校管理中,评价教师工作优良的标准就是教学以及科研,教师自然就会将教学以及科研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在此种模式下,教学的目标也就局限在教与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也就成为了教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对档案管理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以及重视。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较为枯燥乏味,但是其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还没有对其的重要程度形成足够的认识,对于工作也有着较低的标准,导致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强。档案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管理的时效性,若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学生档案的归档,而造成积压或者丢失,就会严重影响档案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此证明,若想有效的完善档案的管理工作,就应该对其加强重视程度以及管理意识。

(二)缺少较为规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较多的高校档案管理中,仍未形成规范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尚未完善的信息化技术对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会造成一定影响,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平台,就无法有效的实现共享信息资源。此外,还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存在于高校的教学档案中,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忽视了网络黑客以及病毒的侵袭,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档案管理中,应加强网络安全预防,避免出现不良因素影响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三)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

现阶段的高校档案管理中,需要由较高学历以及素质的人员进行管理,才能够保证教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但多数高校仍未实现有效管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工作流程不够熟悉,制约了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二、教学档案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性

教师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教案、日历,加之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和成果都可以称之为教学档案信息。在高校的档案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促进教学改革,改善教学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应用信息化技术,节省了教学花费的时间,使教师能够将时间以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中,使教学活动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并增加了教学档案的利用率,使学生对于档案的需要得以满足,同时也是高校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所在。

三、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加快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形式就是档案管理数字化,其就是应用宽带技术,将教学档案的资源以及信息向数字化转变,并作为其主要的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便于使用者查阅,使档案管理的效率得以提高。

(二)信息技术的主要运用形式

第一,应用网络技术以及管理软件,将部分的教学以及科研信息公开化,加强使用者的沟通,使其的应用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实现更加快捷的查看。此外,还能够将存储失误率有效降低,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高效以及精准。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培训的手段,将最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向管理人员传授,使其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提升,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

(三)建立并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化对档案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其在促进档案管理的同时,还增添了许多不安全因素,所以,如何加强档案管理信息的保密性工作就成为了重点。在实际应用中,应加强防范意识,做好重要档案的备份以保障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

第2篇: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260-02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通常在教学中我们对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从狭义来理解的,也就是说与理论教学相对的实践教学[1]。每次实践教学的经验与成果对以后的实践教学和系部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实践教学档案是必不可少的。

众所周知,信息化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成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实践教学的档案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实现实践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充分发挥其为专业的师生服务应有的作用。

一、专业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高校实践教学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是同一种教学信息的存贮、检索、管理形式和载体变化的过程[2]。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采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保存档案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服务,已经成为教学档案管理必然的发展趋势。伴随着信息量的不断递增,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创新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问题。

1.实践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能促进教学的日益规范化。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储存功能和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为教学档案管理的高效、规范、准确与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实践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将各种实践教学资料按照教学管理目录进行分档归类管理,特别是电子数据的易保存、易核对的特点,有利于对电子数据进行及时更新和修改,保证整个实践教学资料规范管理。同时有助于检查实践教学及其活动过程的工作是否完善,对现在的理论教学进程起到随时的监控作用,并根据监督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补缺填漏、扬长去短[3]。

2.实践教学档案的充分利用,能丰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完善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系统,能够满足学生、学校和社会不同群体对档案的需求,只要权限许可,通过档案的信息检索、查找,就能实现高校教学档案资源的共享。将各种资料、数据以电子数据的方式存贮,并借助电脑进行加工整理,加大了教学内容信息量,同时可以将各种动作和要领摄录下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视频技术和网络工具向学生展示,使整个枯燥的讲解变成了精彩的多媒体演示。将室外教学和室内教学、现场演示和视频展示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对现代职业技能学习的要求。

3.加强实践教学档案管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实践教学档案管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如学生在酒店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技能的操作手段,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实际操作的应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就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对酒店服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能更好的促进酒店服务业的良好发展。

二、当前专业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够高,不能胜任现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档案管理现代化需要高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专业化档案人才队伍。但从档案管理人员状况来看,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不强,普遍缺少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缺乏操作现代化设备的技能,导致档案工作依然停留在建档、管档、看档的水平上,不能从信息化的角度去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些地方还是停留在保存纸质档案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的档案管理更是缺乏。另外,很少有专职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人员,通常是由教学秘书兼任,而档案管理工作十分烦琐,这自然影响到对实践教学档案的有效利用。

2.领导不够重视,缺乏对实践教学档案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认识。从现今的现状来看,很多的学校的领导对实践教学的档案管理仅仅是停留在应付教学评估的层面上,通常是在评估检查组来临时随便拿几个纸质的实践教学档案应付评审组成员,对实践教学档案的重视管理程度不够,对实践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的更是欠缺战略性的眼光。

3.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撑。要把实践教学档案信息化需要有大量的财力物力的投入。首先是用于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备及辅助设施的投入,但现实是用于这方面的经费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加强,因而要实现实践教学档案的信息化便无从谈起。另外,档案信息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建成的数据库在与外界网站联网时很少从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未采取保密措施和档案数据库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4]。

4.实践教学的档案归档制度不健全、不系统。系统、完整是实践教学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完整的档案材料,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历史、延续历史,否则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文件材料收集不及时,从而导致材料遗漏、材料收集不全面、不系统。二是各种教学档案中的记录不一致。比如,统计数据出处甚多,不一致现象严重。三是收集、归档制度未能落实到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如在实践教学档案积累中,实践教学日志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准确、具体地反映教学情况,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安排的形式、实践教学内容和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的进程、实践教学单位反映意见、存在的问题等等。四是实践教学档案的编研工作滞后,很多院校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5.许多实践教学的档案应当信息化的而没有信息化或者是信息化的资源相对分散。由于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存在着一些教师不能把应该电子化的档案电子化,还有的教师对档案电子化认识不足,没有及时把应该电子化的档案电子化,这就给档案馆工作人员加重了工作负担,迟滞了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进程,甚至丢失掉珍贵的档案资料。另外,随着教学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公文,这些都需要及时、准确、有效地被档案管理系统所接收,但是很多教学档案馆的档案管理系统无法与学校的整体自动化系统兼容,其结果是各部门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致使信息化档案接收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重,那些电子文件资源不能在档案馆保存和共享。

三、实现专业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1.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健全相关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制度。实践教学档案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把它纳入教学计划、规划、教学管理制度及其各级人员的管理责任制中,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首先是领导要重视实践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要落实到专门有人负责,同时拟定出相关的制度,便于规范化管理。专业教师应该严格遵循相关的制度,及时对相关实践教学资料和内容进行信息化归档,要求资料翔实完整。档案管理人员更要重视对实践教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明确自己的责任,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对相关资料进行编码、输入、贮存、借出归还登记。同时对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的保密工作。

2.加大对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档案信息化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做到档案管理信息化装备的现代化。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实现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即实现实践教学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实践教学档案工作的网络化、实践教学档案管理技术的自动化[5]。

3.提高实践教学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是系部的重要资源,在档案工作中应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必须尽快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为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因此,档案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提高科学素质,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时刻关注档案管理的新动向、新趋势,掌握一定的档案现代化管理知识,不断更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其次是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和具备较强的责任感,这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根本保证。

4.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科技技术推进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建立实践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实践教学档案业务工作信息化的前提是建立起资源配置合理、特色突出、利用方便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对于专业而言,相关技能操作与运用,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以往学生的实践表现等一系列的信息必须赶紧建立一个内容全面方便可查的信息数据库,可为学校节约不少的信息搜集费用,同时将不可控因素尽量降到最低。只有加快档案数据库建设,尽快形成数据规模,使计算机检索系统实用化,才能对馆藏档案信息作进一步深入开发,从而提高师生的实践教与学的能力。当前,应重点解决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广泛开展档案的文件级著录标引并录入微机,以建立检索系统为突破口,实现实践教学档案信息的深入开发利用,实现实践教学档案由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

参考文献:

[1]吕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

[2]刘萍,杨俊.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分析[J].管理观察,2009,(5).

[3]姜翠峰.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第3篇: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阻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赵本山就曾在在小品《卖拐》中将心理暗示的运用以艺术的夸张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运用不当就会雪上加霜。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获得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心理暗示,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语言暗示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摧毁一个天才,众所周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语言暗示最强有力的证明。还记得《卖拐》中赵本山对范伟反复地说“你腿有病”、“你腿肯定有病”吗?这正是运用语言暗示的方法将错误的信息投射给对方。

教师的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情景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在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情况,这时适当的语言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某种附加的信息。比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突然中断,可以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或者在授课过程中,合理运用语言的抑扬顿挫,张弛得当,学生会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和暗示,从而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我遇到过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语言富有激情,有时甚至会引吭高歌,这种特殊的语言暗示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相反,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而教师用“笨死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来批评学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同时,还将会给这名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中造成极其不良的负面暗示,使其对该学科的学习产生抵触。

除了上述口头语言暗示外,教师也可以采取书面语言暗示。这需要教师能有一双发现优点的眼睛,在批改作业时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比如“你的字进步真大”、“这个成语用的太棒了”、“这个比喻用得很恰当”等等。这种书面语言的暗示最好能具体化到某一点上,使学生能体会到教师的赞美是发自真心,而不是泛泛的表扬。

二、体态暗示

在小品《卖拐》中赵本山带着范伟走了两圈之后,范伟就被神奇的“忽悠瘸了”,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正是运用了体态暗示的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 从而起到传递、感染、调控、激励等作用。体态暗示手段在课堂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比如,在开始上课时,教师登上讲台的目光环视,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用目光扫视做小动作的学生,或者走到他的身边稍作停留,就会起到一种调控作用;学生回答问题后竖起大拇指或是亲切和蔼的微笑以及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会让学生感到莫大的鼓舞。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体态这一辅教学语言对学生做出心理暗示,能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鼓励,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环境暗示

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暗示刺激。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中,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因此学生许多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无意识的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有鉴于此,学生学习环境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室内张贴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悬挂一些在各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名人画像,让学生们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精心设计教室的黑板报或墙报,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奋斗的暗示环境。

教师创设特有的教学外部环境,能使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渲染某种氛围来感染学生,给予他们心理上一定的暗示。氛围暗示的方式很多,比如在上课之前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跳动的音符会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情,赶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状态。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创设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情境,从不同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 以增强暗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四、角色互换

《卖拐》中,赵本山在语言和体态双重暗示起到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扮演“同病相怜的患者”进一步地让范伟确认了自己“腿瘸”的事实,这种暗示的方法就是角色互换。

角色互换指暗示者将自身的角色融入被暗示者之中, 或者将暗示者的角色变成被暗示者, 拉近双方的距离, 激起被暗示者“感同身受”的想法, 从而达到心理暗示的目的。比如在讲授某一道习题时,教师可以让出讲台,安排一名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来完成;或者通过一些语言“假如你是老师”、“如果我们一起完成”等,将学生带入到角色之中。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 更容易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学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顺着老师暗示的方向不断前进, 从而达到心理暗示的最佳效果。

第4篇: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信息素养;多媒体技术;整合应用

【设计背景】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是教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必然给教育系统带来极大的变化。而交互式的计算机系统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把科本和图形合而为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媒体资料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以强大的网络功能,多媒体服务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可能性。本人在组织《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时,设计利用多媒体局域网及因特网进行教学。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在课题1介绍了燃料燃烧等知识后,本课题从燃烧的化学反应本质入手,初步介绍了燃料燃烧产生热量的原因,之后再介绍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本课题多利用图片、讨论等形式,通过学生阅读、思考和交流来认识化石燃料的用途。

当前,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课题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材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x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多媒体网络资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小资料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上过二年多的信息技术课,在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素养方面有自主探究能力,而且学生有一定的燃料燃烧等化学知识。

媒体分析

局域网与校园网接通,不仅在校内交流信息畅通无阻,而且可以访问因特网。网络以其强大的主动性需求,交互活动方式、开放的空间与广泛的信息来源,启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4.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能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及当地空气质量周报或相关信息,能初步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素质目标:

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信息素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辩证认识问题的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安全意识,正确认识化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认识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了解煤和石油产品燃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及新能源的优点。

【设计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探索与认识自己身边的化学,形成学化学的持续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熟悉生活中的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相关的信息收集手段,提高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

【所需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流程及过程】

1.课前准备

课题布置: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结论需用作品展示)

课题探究方法:

(1)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分工与协作、运用信息收集手段和学习伙伴交流,关注交流过程中的化学信息与学习伙伴的反馈意见、小组中最后形成作品。

(2)组织结构: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共分8组(可以更多)。每组根据个人兴趣、能力自设组长、发言人,分工找资料、编写、绘制与设计等。

(3)教室布置:所有课桌围成长方形,各小组相对集中入座。

(4)各小组合作研究,任务分配。

2.课上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明确活动规则,各小组根据课前准备进行合作探究、讨论、总结、展示,然后进行汇报,其它小组提出质疑、大家共同讨论与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解答,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明确造成我们生活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找出分析解决的方法,明确酸雨造成的危害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憾,从学生内心唤起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的紧迫意识,同时激发起对使用清洁能源的渴望。

3.总结

教师点评:合作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感受,在合作中思维相互激发,获得共鸣,懂得协作与分享。评比选出最佳作品、最佳合作、最佳设计与最佳展示。教师展示师生合作作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巍.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第5篇: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 档案 管理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管理,达到高效利用档案资料的目的。当前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广泛使用IC卡实时登记,将医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录入其中,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档案管理一直处于零散、不健全的状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对症解决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使用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系统,对医技人员的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必然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拓宽档案管理的渠道。传统档案管理零散、不规范,再加上医院医技人员众多,查询信息十分不方便。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就避免了这些问题。(2)随时能提供详细的数据信息。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系统集成了强大的搜索引擎,仅需要几秒钟,就可调出某位或符合某种特征的医技人员的数据信息,资料更翔实、更规范、更完整。(3)档案管理工作与继续医学教育同步完成。在过去,档案管理是落后于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也就是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完成一段时间后才形成档案。由于档案是手工制作完成的,规范性不强,同时很容易出现错误。采用IC卡实时登记,使档案管理工作与继续医学教育的同步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中的问题,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促进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以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

二、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医院已经对继续医学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但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还是明显不足,档案管理部门硬件系统陈旧,扩展性不足,同时缺乏相应的配套软件,旧的管理软件功能少、适应性不强、缺乏人性化界面,已经严重阻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硬件设备和专业软件是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它们的支撑,任何想法都是纸上谈兵。

2.资源收集、利用不到位

由于经验不足,许多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收集盲目求全,不管是有用还是没用的资料,不进行筛选而统统记录下来。从表面看,档案资料确实非常详细,但很多资料无用或可利用价值不高,占用了大量资源,也影响了有价值档案的开发利用。并且许多医院存在重收集、贮存而轻开发利用的情况,对资料的分类管理不科学,加之服务意识欠缺,最终使档案资料形式化,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这种被动式的服务以及不求创新的管理观念,很难使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3.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人,但从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管理队伍的素质普遍不高。一部分是长年坚守于岗位的老员工,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能力较差;一部分是转职或兼职的人员,对档案管理只有初步的了解,根本无法深入开展工作。这些人员只是进行简单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储存,而且偏好于手工方式,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较少,所以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三、促进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措施

1.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

医院领导要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视,加大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将档案管理纳入到医院的整体规划上来。可以从财政和政策两个方面着手:在财政上,设立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专项资金,用于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硬件设备要充分考虑扩展性,软件系统开发应切合医院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遇到问题后及时修补和更新。在政策上,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广大医技人员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主动参与配合完成信息化建设工作。

2.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构建高效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信息资源收集一定要选择与教育管理和进程有关的信息,切忌求大求全,将零碎的、无足轻重的信息剔除。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让档案信息收集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在资源的利用上改变重收集轻利用的观念,在提高服务上加大力度,发挥档案管理的真正价值。

3.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良好的员工素质是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称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念和科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开拓意识,对档案管理工作有独到的见解。医院可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入的方式来解决人才问题。在内部人员培训上,更多地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强化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在外部人员引入上,吸收懂档案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型人才,让他们带动全院搞好档案管理工作。

四、结语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管理人员要提高专业水平,深入研究,以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邢晓玲.医院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初探[J].陕西档案,2013,(1):33

第6篇: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深度学习信息化教学案例评析策略信息化教学是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至此教育信息化被提上了历史性的高度。然而,如果仅仅把信息技术单纯视为比“粉笔+黑板”更加经济高效的替代工具,延续传统课堂中“人灌”的老路而走向“电灌”,那么这无疑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和偏狭。信息技术融入教学,除了拥有资源传输数量和时效性的优势,更有丰富学习体验、支持探究新知的潜能。超越浅层学习、面向深度学习,是信息化教学持续发展的长远方向和深层价值。

一、深度学习释义

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早在Bloom(1956)《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维度层次的划分[1]就已蕴含了“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的观点。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1976)在长期的实验研究后提出了深度学习概念[2]。此后Biggs和Collis(1982)的SOLO分类理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3],发展了深度学习理论,至此深度学习的理解达成共识。

在纵向维度上,深度学习含有深度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之双层涵义。深度学习既是以高级思维的心智状态为特质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突破知识的简单记忆、达到融会贯通和复杂问题解决的学习结果。在横向维度上,深度学习含有学习者认知发展和身份认同之双重收获。它不仅意味着对学习内容建立起新旧知识的非人为联系,实现对概念、技能、意义的认知理解;而且也指学习者在社会往中,逐渐明晰所学知识与自我关系的意义所在,实现自我认同。总之,深度学习是对学习过程、状态和结果的一种质的整体描述,拥有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双重意蕴。深度学习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能力至关重要。当然,深度学习也并非与浅层学习绝然对立或相斥,学习从浅层到深度是一个连续的区域。

二、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典型案例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是信息化教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从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典型案例,可以洞察不同信息化手段与深度学习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策略。笔者通过国际文献研究,选择了四个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评析。

1.案例一: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教学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学习工具,可以创设三维空间效果,实现用户多感官渠道交互,使用户浸润于虚拟环境,适用于学习者容易产生误解、内容内显性强、传统手段难以教授的内容。希腊研究者Padiotis和Mikropoulos以虚拟现实技术促进知识体验[4],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他们在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就牛奶生产中的加热杀菌法这一教学内容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重点对牛奶杀菌工艺过程创设了用户与虚拟物体的交互活动和虚拟操作,以虚拟网络环境来辅助学习者对隐性的、不易呈现的知识内容进行直观的体验和深层的领悟。该研究采用SOLO测验方法,对学习者技术类知识的前后变化进行了纵向比较。数据显示,在没有虚拟现实技术介入的传统教学中,学习者对较浅层的物理性知识和功能性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于更深层的物理与功能的关联知识以及过程知识的获得十分欠缺。而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之后,学习者对较深层次的关联知识和过程知识,表现出显著的理解和提升。这证实了虚拟学习环境具有重要的深度教学价值,可以促使学生走向深层学习、高级学习。

2.案例二:新型Webquest教学模式的设计

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导向、利用因特网资源开展课程单元教学的活动模式,旨在提倡以个体建构或协同合作的方式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然而,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也极易造成迷航和信息过载,导致浅层思维。对此,美国研究者Jo Allan和Mark Street对Webquest的基本步骤进行创新,增加了“知识聚合”(Knowledge-Pooling)这一关键的阶段活动,即让学习者对议题进行讨论、对已有知识使用与融合、激发批判性反思的学习环节,最终形成“引入―知识聚合―团队―任务―资源―总结―分享与评价”的新型Webquest教学模式[5]。两位研究者以英国伍尔弗汉普敦大学的职前教师群体为教学案例并实施了分组对比实验。通过SOLO理论方法测量发现,知识聚合探究模式下的学习者,有更强的反省思维意识和较高的知识重构能力,呈现沉浸式的心理状态。

3.案例三:网络论坛的异步对话引导深度学习

以博客群、异步计算机会议、网络论坛等异步交流工具,为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然而,缺乏师生面对面的即时对话与情感交流,也容易造成学习者在网络异步环境下疏于自我约束、缺少及时反馈、难以深度学习的后果。如何才能使人机对话真正产生深层次的学习结果?以色列研究者Sarah Schrire[6],对美国一所大学基于异步计算机会议的远程学习进行了多案例比较研究。采用SOLO分类理论和布卢姆学习目标理论为依据,对异步讨论环境下学习者的交互和认知两方面的改变进行了分析。数据调查显示,当异步讨论中教师的干预和引导、教学任务的结构以及学生讨论的度这三个方面表现良好时,学习者就表现出高阶思维的特征,产生了深度学习。因此,围绕学习主题开展良好的协同交互,有利于形成分布式认知活动,有助于异步学习环境下将学习者引向深层次的知识构建。

4.案例四:从教室走向虚拟知识屋的创设

美国学者Van B.Weigel受IBM和LOTUS公司的培训软件Quick Place启发,提出了一种促进深度学习的“知识屋”概念[7],设计开发了基于网络的知识屋平台。其本质是一个协作性的虚拟空间,是面授课堂的补充而并非取代教室。知识屋包括五种功能类型:研究中心、技能工作坊、会议中心、辩论厅、档案廊,分别提供共同体探究、学科能力培养、组织研讨、异时空辩论、成果和创新展示的功能。学习者可以创建自己的知识屋,并以虚拟聚集的方式进行项目研究、技术发展、讨论辩论和创新表达。知识屋既可用做某门课程中的各个独立部分,也可以“混搭”的形式满足于各种教学目标,甚至一门课程可以同时拥有多个不同类型的知识屋。研究显示,采纳知识屋来辅助大学课程教学的案例,使多数学习者表现出持续性的学习专注度、高层次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度交流的学习行为。

三、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策略

上述案例共同聚焦于深度学习的目标、实施途径与结果检验,具有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的典型特质与探讨价值。据此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优化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

1.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内容的认知体验

案例一是关于科学类课程中学习者新旧概念难以融合的普遍问题。根据体验学习圈理论,有效的深度学习应从体验开始,体验学习是一个开始于体验并在检验中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8]。通过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反思观察可以不断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冲突并实现抽象概括。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前科学概念,有时可能会严重阻碍科学概念的建构[9]。这正是导致浅层学习发生的根源。恰当的信息技术对于解决学生的认知困难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与个体认知的核心步骤相关联,遵循“感知―识别―概念形成―图式建构―意义获得”的认知过程。把信息技术作为知识表征的多元化手段,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复杂概念的可视化和过程性知识的动态化,促进概念形成与概念转换的生成。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知识经验的聚合

案例二的新型网络探究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使学习者真正做到知识的分享、聚合与反思。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社会协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形成多种假设,用多种观念看待同一个问题,因而会话协作是刺激学习的重要源泉。深度学习发生机制的要素之一,是学习者对元认知与条件性知识的获得[10]。条件性知识是一种明确知识有效使用的脉络和使用限域的知识,而元认知则是学习者对如何学习的自我深刻理解。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合理、创造性的使用,使学习者能够将多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不同情境和知识领域中,帮助学习者获得条件性知识、发展元认知。

3.共同体的深度互动激发学习者的身份认同

案例三代表的异步学习活动,是不同时空的学习者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和分布式认知的过程。维果茨基指出,人、物、工具、符号对人类认知发展起到关键的媒介作用。“协作”不仅仅是建构共同意义的过程,也是社会化共同参与的过程[11]。丹麦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指出,身份认同作为学习的重要维度之一,具有二元性,它总是一种个体生活历程的认同,同时又作为一种社会的和人际交往的身份存在,一种在社会共同体中占有某种地位的经验[12]。因此,论坛、博客等异步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要从单纯的认知发展走向意义获得和身份认同的双重目标。教师要从自身的干预和引导、教学任务的结构以及学生讨论的度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异步学习的活动设计优化,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辩论等社会交往性的活动。帮助营造社会文化和共同体环境,确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4.延展教学时空、创设持续性学习环境

深度学习,必须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学习。案例四对学校教育传统格局的弊端提出了质疑:知识内容更新滞后、课程组织零散碎片、教学模式自上而下,致使深度学习难以落到实处。信息化教学为延展教学的时空、达成学习的持续性创设了条件。“知识屋”案例代表的正是营造个体连续性学习环境的信息化途径。它通过提供自助式服务的协作工具,促使学习者适应于积极学习的状态。学习者通过知识屋的混搭使用而形成了小型的多功能“智囊团”,知识屋也由于学习者的深度交流而长期存在,这正体现了深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信息化教学要发挥最大功效激发学生在研究、反思、分析、交流、领导方面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 [美]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Marton,F.,& Saljo,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Learning: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

[3] (澳)约翰B・彼格斯,凯文F.科利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 Padiotis,I.,& Mikropoulos,T.A.Using SOLO to Evaluate an Educational Virtual Environment in a Technology Education Setting.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0,13(3).

[5] Allan,J.,& Street,M.The Quest for Deeper Learning: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act of a Knowledge-Pooling WebQuest in Primary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7,38(6).

[6] Schrire,S.Interaction and Cognition in Asynchronous Computer Conferencing.Instructional Science,2004,32(8).

[7][10]Weigel,V.B.Deep learning for a digital age.New York,NY:Jossey-bass,2002.

[8] (美)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 (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会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83- 04

1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会计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已经成为一门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现代会计人才而言非常重要的课程。目前在高校,对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基本上都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普遍认为“理论在实践中用不上,不如懂财务软件操作更实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的课堂一直以来教学气氛都是比较沉闷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课堂互动性环节很难展开。据课堂调查,80%以上学生反映课程内容“抽象、难懂、枯燥、无用”,“理论与实验内容分离”。这种现象存在使得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也难以保障。课程是高校最基本的工作内容,无论是高等教育改革,还是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落脚点都要落在课程上。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如果不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长此以往,将无法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也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为目的,率先推出会计案例教学法以来,培养出无数的会计管理人才。与传统的“传道授业”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它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具体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强调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与他人的交流而形成的理解,即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为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案例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实践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它不但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还符合人本主义精神,有助于传统传授式教学的革新。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案例教学法以来,随着人们对“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逐渐认识和会计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案例教学法已经在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同样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但遗憾的是,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还远未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案例教学”等为关键字检索了自1990年以来会计电算化或者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面的论文,共找到相关论文39篇,发现贯以“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名称的论文不少,但查阅其内容,基本上全部都是有关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基本上没有真正涉足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的。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还远未得到重视和应用,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有应用,但是没有对其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而且目前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也各有千秋,如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例题讲解,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单位情况介绍,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程序设计(陈旭,2008)[1],还有的将会计软件的操作实验理解为案例教学(苗娟,2010[2];程翠凤,2007[3])……,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现状固然与当前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规范有关,但也与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立足点不同不无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丰富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2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的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集现代信息技术、会计理论、管理学等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性、边缘型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不易理解,其教学活动存在以下特点:

(1) 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和争议很少只有唯一正确的确定性答案(Hurt,2009)[4]。这一点与会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显著不同,因此,为了应对实务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发展职业判断和培养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①,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等管理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案例研究在所有教学方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占第二位,在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四位。

(2)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校学生经历有限,实践经验普遍缺乏。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在短时期内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案例是指具体事例,往往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第一手资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事实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它将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矛盾和危机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置身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迅速地积累实际经验。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作为联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的桥梁,其开放的思维是非常适合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3 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的目标及案例的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尚未统一规范,因此,案例教学的目标也有待明确。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国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另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应用。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会计(财务)软件市场日趋成熟,商品化会计软件功能越来越完善,通用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不是成为一名现实的软件开发人员,而是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流程和功能结构,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和实施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参与系统管理,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这就好比一个汽车司机最好能够了解汽车的大概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却不一定会设计研发、制造汽车一样。所以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以此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等。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上机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常见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能够应用会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不涉及上机实验。

4 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4.1 案例类型设计

在案例教学法中,由于案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案例的设计应该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按教学环节可以将案例分为3类:①课堂引导案例。这类案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案例作用在于讲清原理,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发挥理解、加深记忆的功能。例如,在阐述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说明现实商务世界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和学生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形式和基本功能,以加深学生对AIS的理解和记忆。②课堂讨论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可以发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例如在讲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可以将某企业实施AIS的真实过程作为案例,介绍实施过程,评价实施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③课外思考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发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功能。

4.2 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描述和分析的前提,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①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教学法始终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案例不应也不能取代教学内容。案例情景设计、问题的分析解决不能脱离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进行。大型教学案例的选用要择其要旨,舍弃细枝末节,使教学案例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②案例应是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写照。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真实情景为本的案例”(Donham,1923)。越是现实的事物,越让人感到亲近。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发展非常之快,内容也非常的丰富,这些现实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成果,很容易激起同学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参与讨论的热忱。③案例分析不限定唯一的结论与结果。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唯一确定答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除教学引导案例目的在于导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其他类型的案例都可以不以追求唯一的结果为目的,主要在于诱发学生产生争议和讨论。④案例的设计应设置可引发思考的“陷阱”。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会计软件的控制重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理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总账子系统的出纳签字功能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某同学执行出纳签字时,软件出现提示“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应当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以及如何解决。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总账系统中如何通过程序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以及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设计的关系。再例如总账系统中记账凭证修改,对错误记账凭证的修改要识别错误凭证所处的环节,位于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有不同的修改方法。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个案例“陷阱”,分析如何修改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使同学们理解记账的含义及作用,掌握错误记账凭证的不同修改方法,也更深刻地领会软件设计中流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内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4.3 案例的来源

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案例库的质量。而案例来源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系统案例主要来自于:①深入企业单位调研,收集实践工作中的会计信息化案例。应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或者参与社会兼职,一方面教师可以凭借自己所学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相关资料,从中提取典型会计案例,丰富会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库建设,充实教学内容。②从有关资料中获取。例如从现有教材或者案例集中选取,或从报纸、报刊中摘录,也可以从网上搜集。Internet的应用使得教师从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从中选择有价值的资料经过改编、提炼,形成案例。③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④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⑤学生的上机实践过程。上理论课的教师往往同时也担任上机实验课的指导老师。学生在上机实验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教师这时应当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从中总结提炼,发掘有价值的典型问题,设计成为案例,在理论课堂上帮助学生从理论深度上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功能结构的设计,对会计软件的操作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总之,案例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探讨研究活动,它要求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拥有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

4.4 教学环节

以课堂讨论案例为例,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划分为3个阶段,6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阶段,该阶段要做好3个环节的工作:①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选编典型案例,拟定讨论题目和学习要求,事先印发给每个学生;②学生自主解读案例;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迪,于开课之前即进入案例内容和案例角色。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密切,为此不仅要给予充足的准备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周,而且要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第二阶段是课堂讨论与辩论阶段。该阶段要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①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进一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补充案例背景和过程细节。小组派代表发言,就案例事实展开讨论甚至争论;②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讨论热点,揭示各种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概括总结。第三阶段是课后总结阶段。课后学生继续就案例争论点进行讨论,并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材料。教师结合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显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案例是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增进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综合能力养成与提升的可能性。

5 教学实践及效果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广东金融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本科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激活学生学习主体为主旨的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教学质量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同时学校也将案例教学改革作为强化文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突破口。4年多的实践表明,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已取得明显效果,它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创新本科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效果表现在:

(1) 激活了学习主体,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积极性显著提高。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自从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法后,教学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从而达到了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学生在上机实验中只能按部就班,按操作指导一步一步地做,遇到问题时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对上机操作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是相互脱节的。案例教学后,由于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大量引入上机实验形成的案例,来培养学生以理论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3) 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快速积累了实践经验。

(4) 它是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它应该在改革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旭. 会计信息系统原型案例建设[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7).

[2] 苗娟.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3).

第8篇: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 水平教学计划 案例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方面广大一线体育教师都要去尝试、探索,其中,水平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涉及的重要内容。现在很多的学校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直列式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实际上它已经不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要求,不能全面反映各个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子目标。要落实体育与健康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改变教学计划制定的观念与格式,导入新课程的“目标统领”观念,合理地体现五大学习领域目标、各水平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关系。

一、新课标的原则与要求

要合理安排、制订好水平教学计划,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要求在五大学习领域内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即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每个学习领域在各自的领域目标下又有相应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目标下又提出了学习内容或活动建议,五大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在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中要得到科学的体现。

其次要认识到多种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实现运动参与领域的某个目标时,可能也同时实现了某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在达到运动技能的某个目标时,同时又实现了某个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目标群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制订计划时予以全面考虑。

最后要考虑好如何根据目标选择好教学内容。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助于教师实施,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新课程中非常宽泛,每个教师都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而教学内容是实现学生学习目标,教师达到水平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我们既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又要充分考虑本校场地、器材设施、教师特长、学生爱好等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全年学习内容。

水平教学计划是以达到学习目标为前提的,这给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创造性地组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应该把握这一重要特点,制订出好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最理想的教学计划应该是把整体的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集合,也叫子目标群,子目标群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目标的性质确定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一组以运动参与为主的子目标群中实际上也包括了心理方面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它们都可以通过运动参与的某种形式来实现;一些以运动技能为主的子目标群,集中反映的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身体的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目标群形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主题式的单元教学。另外,在目标群形成之后,还应考虑子目标群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层次关系,并考虑子目标群在领域目标群中的位置。

二、优秀案例推荐

传统的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教学计划格式,并经过近50年来我国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改革而形成的,对我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它直列式的格式比较直观,内容项目、时间阶段表达清晰。而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水平、单元教学目标,无法反映出“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先进观念,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改革。从最近看到的几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教学计划来看,基本上有目标与教学内容对照型、教学内容罗列型等几种,对新课标的要求已开始有所考虑,但还不够完善,有的计划做得很详细,但不能很清晰地反映出目标群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有的还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没有摆脱体育教学计划制订的传统思维;还有的把子目标群割裂开来,计划冗长而繁琐。

这里推荐一个优秀体育与健康水平计划案例,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的水平教学计划。

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03-05年水平(三)教学计划

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最大的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领域目标群和子目标群之间的关系,符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一个教材内容涉及几个领域目标的实际,很好地反映它们有主有次、既分又合的关系。整个计划脉络清晰,从领域目标到子目标群再到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学期学年总学时,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要求,既方便计划、书写,又便于实际工作中查看对照。在时间上是以季节为主进行划分,根据季节长短安排不同的时段,一学期分成二块,一学年分四块,比较科学合理,避免了其他格式按新课程要求编写的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书写繁琐、冗长、罗列、割裂、又不便查看的不足,是我所看到的较为合理、简洁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学期教学计划。

三、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由于在一个水平阶段中,会出现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每个季节的时间长短不一。我们江苏地区的季节气候有自己的特点,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而不同地区的季节气候差异很大、迥然不同,因此,很有必要考虑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要考虑好如何运用好适合本地区季节气候学生的教材、教学内容去顺利实现水平目标,并要选择好适宜的目标群。在设计和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季节长短、气候因素,有效地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开发好校本课程。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问题,反映了编写者将季节时段和内容有机安排的思想萌芽。

同时编写者将领域目标组合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种,便于格式的简洁化,实际上,这两种组合不应该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应根据内容、客观条件适当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也可以重新按需要整合成与上述不同的二种或三种领域目标集合群。这里有个问题可以探讨,五个领域目标一共可以产生20钟目标群组合,比较合理、常用的目标群组合有7―10种,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领域目标群的组合,只要是能够有利于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实现就是好的,不必拘泥。

由于水平三(小学高年级)的水平目标相对比较集中,因此编写者根据领域目标要求将水平目标群进行组合,再安排各组合对应季节的学习内容。这里有个不足的地方是,教学内容的书写过于简单,看上去比较单调机械,实际上,完全可以再略微详细一点,表现出编写者在内容安排上的周密考虑和创新意识,运用好我们教师所拥有的自主空间和余地,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体现出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来。

综上所述,只要根据各水平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和适当调整所推荐实例计划中的子目标群的组合,适当细化教学内容,体现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所推荐的水平教学计划实例对小学、初中、高中,即水平三、水平四、水平五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并是一种可以考虑将其列入常规化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格式。

参考文献:

[1]陈建嘉主编.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74-04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担负起高举旗帜、坚守阵地、筑牢防线的重要使命,这是当前高校的极端重要工作,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信息化试点专题为契机,积极探索基础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混合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是将传统的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二者优势互补,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更佳。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混合式教学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f作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学院采用清华教育在线综合教学平台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思政课的教学有幸成为学院首批信息化试点的课程,因此,教学改革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程度,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颇为丰富的效果。

一、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重复教育,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毫无兴趣

笔者曾针对思政课的教学在全学院范围内展开调查。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自小学教育依始,中学、高中的思想教育课程自始至终贯通,思政课程教育对学生来说已经是毫无新鲜感,而青春期的思想教育如果琐碎而重复,会使得这些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孩子们失去兴趣。在他们的眼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无非是对他们的说服教育,做人要诚实、要爱国、要有道德等等;而政治课程就更加不感兴趣,他们认为的政治课无非是历史、党史、革命、改革等词汇的堆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也基本停留在这个层次。

(二)学生普遍对理论学习水平有限、能力不高

高职高专的学生们有着大概类似的学情:他们的高考成绩可能不太理想,所以对于一些理论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会有些欠缺。学生们对于一些专业的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类的课程会更有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就无法接受思想政治这样的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反,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对课程做出适当的调整,来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会增加学生的对课程的接受程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传统授课形式单一枯燥

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呈现形式也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偶尔有教学实践课程也停留在“学雷锋活动”、“慈善捐赠”等活动。但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加之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每日的信息量,资讯量呈爆炸式增长,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的工具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时代在发展,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又活跃在时展的前端,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应该停留在原地,“教”与“学”本相长,“学”需求变,则“教”随之变。

二、信息化背景下专题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一)贴近生活的“九大专题”教学设计

大学生朝气蓬勃,富于创新,批判性思维强烈。要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必须结合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和他们内在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此,“专题教学式”理论讲授“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搭载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研讨的热情,变“灌输”为“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让大学生在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得到提升。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按照教育部制定教材的教学内容,将原有的三大板块七大章节的内容打乱、整理、揉碎、整合成新的九大专题,分别是:“我的大学”“致我们的理想”“祖国,我想对您说……”“我和电影有个约会”“丑陋的中国人?”“相信奋斗的力量”“团队与个人”“爱工作、爱生活”和“法在我身边”。

专题一“我的大学”,结合大学生刚刚进人大学生活的新状态,调整和适应大学生活为目的,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大学与专业、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就业前景,对大学生活充满信心。专题二“致我们的理想”,该专题名称取自致青春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本专题旨在理解理想也会终将逝去,但大学的时期却是恰逢理想的最佳时期。专题三“祖国,我想对您说”,结合大学生的爱国现状,讨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将爱国情感转化为效国之行。专题四“我和电影有个约会”,该专题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因为本专题实则讨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比起教师的说教,一部积极向上的电影更有说服力。本专题通过大学生喜爱的电影的推荐与介绍,传递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正能力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专题五“丑陋的中国人?”开展一场读书活动,学生阅读台湾作家柏杨颇受争议的著作《丑陋的中国人》,以此分析丑陋背后的个人道德原因与社会公德问题的反思。专题六“相信奋斗的力量”,结合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缺乏动力和目标,存在自我放弃和懒惰情绪,介绍俞敏洪、马云等名人的奋斗过程,结合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奋斗案例,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专题七“团队与个人”通过一个团队建设游戏,让大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游戏中感悟与学习,是大学生愿意接受的一种形式。专题八“爱工作、爱生活”将讨论学生们的职业生活和感情生活,旨在让学生们有一种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以及婚姻爱情观。专题九“法在我身边”讲授我国基本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形成正确的法治观。

(二)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课程设计

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使命,必须适应社会变化,运用互联网彰显和强化的功能。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和角逐的重要平台,各种参与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和运用的主体都致力于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信念等“物化”于网络上。

结合清华教育在线的教学平台,使得前述九大专题的设计有了支撑和依托。结合在线教学平台设计每一个细节的教学过程,则是教师需要付出时间、耐心与智慧的过程。

课程设计的模板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混合学习设计工作单元”,一是“二级栏目设置”。混合学习设计单元主要就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评估目标的方法、学习支持、资源准备。首先是学习目标的设定,这个目标不是教材规定的一种模式化的东西,而应该是教师通过几轮教学之后比较务实的一种规划,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个专题的哪些内容是课程讲完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这样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才更有针对性。学习活动分为线上与线下两个部分,有的内容并不适合线上进行,那就没有必要一定要设计线上的部分。也有的内容可能学生通过线上就已经解决了,那也没有必要在课上占用时间。评估目标的方法,也要根据目标的设定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之后,就是学习支持与资源准备。然后就是二级目录的设计,二级目录的设计有的是各个专题都有的内容,也有依据专题的具体情况设计的特殊内容。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一些内容还会微调。

经过一学期的网站建设和教学实践,教学平台的网站已初具特色。主要的一级栏目有“课程介绍”“课程教学”“优秀作业”“你说我说”“资源库”“胸怀天下”“问卷调查”等板块。上课主要用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料、音频视频、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源主要在“课程教学”的二级栏目中体现,每一个专题下都有“专题导人”“教学课件”“案例分析”“拓展资源”“视频分享”“作业提交”“问卷调查”等栏目,根据每个专题的设计会或多或少有所不同。

课程颇具特色的是每个专题下设有专门的“你说我说”讨论区,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根据课程的进展,会有不同的讨论话题,而且讨论室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做区分,既条理有序,又能掌握每个班级学生不同的思想动态。

三、信息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特点

(一)课程颇具特色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来创造个性独特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丰富课程的形式,避免了传统课堂上枯燥的语言讲授,通过案例、视频、讨论等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习知识的内容,引发更多的思考,在教学讨论区可以有师生更充分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沟通和讲解,学生对在线课程的满意度达到了80%以上。

(二)教师教案丰富

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备课教案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教案和文字上。课堂上的学生,对于聆听式的教学已经厌倦,相对于聆听,大学生们更倾向于感知和思考,电子教案是提供丰富感知的一个途径。网络教学平台是提供电子教案的完美的载体,它可以承载文字、声音、视频、动画、测试、讨论等多种形式。当一个立体的教案出现必然带来一个立体的课堂,大学生在课堂上可听、可看、可读、可操作、可感受、可反馈。电子教案资源可持续利用,并随时更新,相比较于纸质教案更加环保、丰富、持久、方便和立体。

(三)学生参与程度高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按照课程设计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分散在各个专题中,知识的学习紧扣专题要求并在专题实施过程中进行,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与学习,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教学平台还可以吸引和督促学生参与。教学平台上可承载海量丰富的教学资源――除了电子课件、讲义之外,教师还可以上传各种相关的视频,其中包括教师的授课录像、相关纪录片、电影、网络视频片段等,这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样,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过程实施多样的激励措施,课程定期展开评选“在线之星”和“精彩回复”的活动,并占最终考核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为督促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课程采用全方位的过程考核;利用网络平台的统计功能,每月定期所有学生的在线学习统计,营造学习竞争的氛围。

(四)碎片式学习方式

知识点的碎片化是混合式课堂的另一个特点。在传统课堂里,老师在45分钟或者90分钟内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内容。而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一个章节的内容被“切碎”为符合人们阅读习惯的若干个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应对一条7~15分钟的独立微视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反复观看。你可以选择不看,但你所投入的每一分钟都希望能够收获知识。把分散的知识点再在课堂上进行归纳个总结,既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多元的评价标准

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学生也无法实现在考前临时突击来通过考试。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参与的过程与表现、注重实践灵活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适当降低期末卷面考评的比重,具体见表1。

四、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是大学教育里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既重要,因为这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之一,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是全国意义上重要的思想阵地;但它又难讲难学,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老师也难以讲出新意。所以,思政课的教学专题化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才能真正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

在专题化内容设计里也是尽量多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包括学生制定自己的规划、讨论自己曾经的故事、小组合作完成演讲、参加情景游戏等等。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中,更是混合了多种实现的可能,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参与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