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信息危机管理范文

信息危机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信息危机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信息危机管理

第1篇:信息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旅游行业;危机管理;

这两年流行的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作为一种以人的流动为基本特征的产业,旅游行业涉及人群聚集和社交,成为受影响范围最广、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受影响,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50万亿元,下降61.1%。由于旅游行业的人员流动性,此类的突发危机事件极易造成冲击并出现不利影响。突发危机事件形式多样,对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并形成常规管理机制,有助于旅游行业发现和认识规律,理性寻找应对策略。

一、突发危机事件的含义和形成原因

(一)旅游突发危机事件的含义

旅游危机事件是对旅游产生影响的并且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总称。比如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概念,旅游危机是指影响旅行者对目的地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旅游危机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因此,本文所指的旅游行业突发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且影响到旅游行业相关各方,包括管政府部门、从业者、用户等,对其产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损失,涉及心理、声誉等的突发事件。

(二)旅游突发危机事件的形成原因

从社会实践看,可以分为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自然成因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以及公共卫生事件,如2017年的8.8九寨沟地震、2003年的非典以及2020年的。人为成因主要包括战争与恐怖主义、犯罪事件、人为事故、金融危机、突发网络舆情等。不同成因的旅游危机事件对旅游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自然灾害、犯罪事件、人为事故、突发网络舆情等具有区域性,其影响主要局限在一定区域内,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有限。而病毒疫情此类的公共卫生事件与其他性质的危机事件相比,不仅影响范围更广,而且会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心理产生持续性冲击。

二、旅游行业的危机管理的作用

从2020年春节后,对的应对来看,尤其是旅游企业和从业者,普遍缺乏危机管理,造成了巨大损失。如果能未雨绸缪,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突发危机事件的负面作用。

(一)提高旅游行业的危机意识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基本形成了以大众旅游消费结合为主,结合国内国际两个旅游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据统计,2019年,我国入出境旅游总人数达3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达6.63万亿元,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的11.05%。但在长期发展中,特别是自2003年非典以来的高速发展中,众多旅游行业的从业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忽视了增强抗风险能力。因此,有效的危机管理,有助于培养旅游从业者的危机预防意识,从而形成长久危机战略观念,在危机来临时有应对之策。

(二)减少危机损害

从近年来的“8·8九寨沟地震”以及“亚布力雪乡宰客”等危机事件来看,涉及的旅游从业者普遍缺乏危机管理机制,在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化解方面存在滞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扩散比以往速度更快,并且信息接收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此类危机事件又进一步引发舆情。不仅给景区及相关从业者带来短期的危机,也引发了长期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旅游行业危机管理,不仅是危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基本要求。在旅游危机管理中,首先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防性评估。其次,对各类危机事件,尽可能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处理流程、应对方式、危机后恢复机制等,并且不断进行完善优化。旅游危机管理,其实是一种主动应对危机事件的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对危机事件的预防、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做到未雨绸缪,从而有效减少危机损害。

(三)提升旅游行业应对危机的组织能力

提升旅游行业应对危机的组织实施能力,是旅游业危机管理的关键。如2020年使大量旅游订单取消和退款,全行业出现资金链吃紧的现象。从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印发《旅游景区恢复开放防控措施指南》,健全防控应急机制,各级政府帮助旅游产业共克时艰,到旅游企业主动转型,借助外卖、直播等新模式推动旅游业商业模式转型。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组织动员,大大减少了旅游行业的损失,也为尽快走出影响做好了准备。

三、旅游行业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突发危机事件影响着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旅游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需要建立并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体系的危机管理机制,共担责任,共克时艰。

(一)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建立危机管理机制,以及在旅游危机事件中的作为和危机管理,是迅速降低负面影响,恢复旅游信心的关键。一是建立旅游危机管理的常态化管理。政府部门需要成立旅游危机管理机构,并完善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的应对规章制度乃至操作方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分类型、分层次的科学制定危机管理程序,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确保覆盖旅游行业各相关方面。二是形成并完善危机事件信息发布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危机事件的信息传递速度还是影响都比以往放大了许多,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极易产生旅游恐慌。因此,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与旅游行业相关的危机事件的信息发布与引导,提供安全、有效、实时的旅游信息,以避免不实信息传播,恢复旅游信心。三是扶持受危机事件影响的相关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属于战略性支柱产业,社会影响大,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对受危机事件影响的企业,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如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定向银行贷款、企业补贴等形式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再次走向正轨。在危机事件后,旅游管理部门通过加强对外宣传、塑造旅游形象、联合各方制定吸引公众的优惠政策等,逐渐恢复大众旅游信心,使人民放心出游,愉快出游。

(二)旅游企业

第2篇:信息危机管理范文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在于建立健全三大体系,即心理危机干预管理领导体系、专业队伍体系、运行体系。

1.1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管理领导体系

建立效能化的领导体系,是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发挥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共同落实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并校、院(系部)两级相应成立“大学生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危机干预与预防中心”,专门落实危机干预管理,负责全面规划和领导学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同时,要着力构建“五级学生心理防护网”,即一级防护为大学生自我调节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二级防护为大学生的互帮互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级防护为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防护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开展的各项心理干预工作,五级防护为医院治疗与家庭护理工作。此外,应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建立健全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机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心理咨询与问题管理等工作,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做好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及相关日常工作。在学校健康教育中心下成立各学院(系部)心理健康部,由学院心理健康部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组成,主要负责整理各班心理健康信息,掌握本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或定期向学院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小组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传信息,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的敏锐性和实效性。

1.2优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化队伍体系

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有理论课程教学,又要有活动课程教学;既有团体辅导,又有个别辅导咨询;既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加强网络心理危机干预活动;既需要指导实践活动,有需要进行价值引导和渗透,还需要素质和能力的开发。要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必须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心理危机干预教师队伍。高校应严格要按照规定合理配备高素质的专职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以满足高校心理干预管理的需要。尤其要充分吸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以及教授、副教授、讲师参加到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中来,形成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参与的多样化的有一定梯队层次的高素质、专业化心理干预队伍。在学科背景方面,应充分吸收心理学、医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专业的教师加入到心理危机干预管理队伍。从职业背景来看,要建立一支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者、心理学专业教师、各行业精英等组成队伍。同时,要注重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管理。一方面,应严格落实心理危机干预教师的职称评聘和选用,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教师绩效的量化考核,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教师教学活动的考核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心理危机干预教师规划自我职业发展,积极参加心理危机干预有关的各种培训,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向专家型职业指导师发展。

1.3规范心理危机干预管理运行体系

高校应规范和完善预警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善后系统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环环相扣、互相承接、协调高效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运行体系。一是建立完善预警系统。重点健全并落实“五早”预警机制(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和“七个重要时段”毕业生离校前、放假前后、考试前后、开学前后、新生入学后、重大活动前后和季节交替前后)监测机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和监控,切实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消除。尤其应加强心理档案管理。重点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及时筛选和确认心理高危个体,及早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转化工作,以及时开展心理干预管理。推行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制度。通过微信、手机短信、QQ群等新媒体平台拓展信息收集发现与快速传递渠道,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信息。二是完善监控系统。拓展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收集渠道,推进心理鉴别、早期干预、心理咨询和跟踪调查制度常态化,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系列长效机制。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诱因排查消除机制,对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进行有效控制和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从源头上预防心理危机产生的诱因。三是完善干预系统,力求在最佳时期对危机进行有效干预。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应建立医务人员的学生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报告制度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制度,积极采用热线电话咨询、心理支持性团体咨询、网络咨询以及个别咨询等方法,进行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尤其要建立和推行“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危机干预机制。四是完善转介系统。学校应与精神卫生机构建立良好的联络和协作关系,及时对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对不属于咨询范畴的、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采取针对性强的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干预措施,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良好救治。五是完善善后系统,及时全面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尽量减少由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尽快恢复秩序和重塑高校形象。

二、新时期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创新和优化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主要包括注重危机干预理论研究、强化心理危机预防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危机协同干预机制。

2.1注重科学导向:加强危机干预管理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型、技术路径、手段方法等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在实际运用中缺乏本土的实证研究。优化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临床研究,认识和掌握不同强度应激事件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形式、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核心能力。其次,应结合高危学生群体筛选、临床严重程度判定和临床诊断标准,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评定工具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见性和科学化水平。再次,应针对不同的心理危机,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和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心理危机的研判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有针对性地对相应的学生群体提出干预政策和干预措施。[5]此外,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技术和社会资源,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特质研究,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和实效性。

2.2狠抓核心环节:强化心理危机预防教育

健全心理危机预防教育机制,强化心理危机预防教育,是优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核心环节。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应重在预防教育。首先,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知识和应对技能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危机预防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以心理健康及危机知识的传授、心理品质和意志力的培养、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辅导等内容为主,开展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危机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要做好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各项工作,帮助教师探索学生心理危机的一般规律,还掌握一定的干预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使心理干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身心朝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高校各职能部门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及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参观、考察、调查、宣传、志愿服务、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心理沙龙、心理剧场、运动会、文艺晚会、影视等课外活动,增强心理危机预防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再次,大力鼓励自发成立心理健康类的学生社团,通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预防能力;培育大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资本;大学生社团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观念、精神卫生知识、危机干预方法、压力和挫折应时、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务劳动、职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在团体中发展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四,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危机诱因的防控和化解。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减少或消除各种价值冲突、观念冲突、心理冲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心态平衡;另一方面,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揭露各类虚假信息,消除各种谎言谣言,及时清除师生员工思想疑虑和舒缓师生员工心理情绪,增强师生应对各类社会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应急能力以及信心。特别要利用微信、手机短信、QQ群等新兴媒体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及时向师生发送心理健康知识或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信息。此外,应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等活动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2.3强化保障措施: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协同机制

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联动协同机制,是创新和优化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高校应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开放式心理危机干预管理联动协同模式。首先,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包括学校主管领导、学工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及院系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等共同参与的校内心理危机干预协同机制,形成校内心理危机干预合力。尤其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组织或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情绪情感体验。特别是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和人格化管理理念,积极推行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工作服务网格化,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以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通过网格化的“五个引导”(思想引导、学业引导、人生规划引导、生活引导、就业引导)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危机干预管理,既能促进青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又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心理危机管理中的预防、导向、整合、修复等作用,减少、舒缓和消除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各类矛盾冲突或不协调因素,尽可能使校园不和谐因素转化为和谐因素,从而有效预防心理危机发生。

第3篇:信息危机管理范文

2003年春节过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急性传染性疾病SARS,波及面广,影响深远。这场灾难的背后,暴露出中国政府在预防控制突发性事件问题上的薄弱之处。SARS事件给政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人员往来频繁、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系统地防控重大突发事件,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存在不少缺陷。这些方面主要表现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缺少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政府在指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缺位;日常应急储备缺乏;信息报告系统分散、缓慢等.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应急反应的行动迟缓、手段匮乏。

社会意义上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国防突发事件、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科学实验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突发事件;自然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各类突发事件都有其特点,其共性是突然发生,难以预知,危害巨大,影响深远。

二SARS事件引发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威胁,并给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它不仅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使政府的公共管理面临着一个新课题,即如何管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随着现代政府管理的复杂性日益加剧,政府管理的脆弱性亦日渐突出,特别是当社会爆发危机时,政府往往手足无措、难以应对,导致危机的后果迅速扩散,社会陷入混乱,进而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有序地管理起来,使危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达到最小限度,无疑成为政府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危机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86年出版的《危机管理:为不可避免的事而计划》一书(CrisisManagement:planningfortheinevitable)该书的作者StevenFink曾在1979参加过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件的处理工作,之后,他对危机管理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最早国外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促使企业的经营者加强企业的防卫管理的研究.但当时的危机管理研究只不过是单纯的危险对策、保险管理、安全技术和防灾计划。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R.Blake和I.Mouton针对领导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系统。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将政治科学中的危机理论扩展到经济及管理领域,探讨企业在陷入危机后的紧急对策问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在研究企业危机现象时,提出将管理失误作为危机起源来研究其过程机理.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展开了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而公共管理危机的研究近几年在中国才初见端倪。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

在危机管理方面,美、日、俄等国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制度化的组织机制.科学的危机管理组织是实现危机管理高效化的关键。为此,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全方位的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协作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最具代表性.这一体系纵向上是以国家(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地方(城市医疗应对系统)三级公共卫生系统为基本架构;横向上是以公共卫生、执法、医疗服务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为基本架构。这种纵横交错的组织系统保证了政府进行多维度的、多领域联动的危机管理.

建立完备的法律机制。在一个法制国家,法律是人们行动的准绳.在有关法律规定之下,政府、相关部门、民众才能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多国的实践表明,制定完备的紧急状态法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保证。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美、日等国都建立有立体的危机信息收集处理网络,并进行常规的训练和演习.如日本的防地震演习和美国的防恐演练都在定期举行。

建立高效的应对机制.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实现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俄罗斯解决莫斯科人质事件中,俄罗斯危机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使得危机事件迅速解决。建立开放的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是维护公民知情权的需要,而传媒则是信息沟通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外都非常重视发挥传媒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媒体客观公开地报道突发事件,有助于传递政府的政策,缓解民众的紧张情绪,减少危机带来的潜在损失。

(三)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模型

基于以上的论述,公共危机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工作,一是危机预警,二是危机预防,三是危机处理.

危机预警是指根据系统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通过对危机现象、危机先兆和危机起因的严密监测,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对系统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和报警。具体说,就是指政府对危机的预测能力,例如,对于自然灾害,可以通过加强天气地震等预报的准确性来提高预警能力,对于人为的灾害则主要通过培养社会及公众的危机意识来提高预警能力。危机预警是危机管理的前提,属于预测性质的工作。

危机预防指的是对于收到的预警信号,采取及时的响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是对策性工作.例如疫病在某地区的突然爆发,其他地区在得知该信息后,应立刻采取措施,防止该疫病在本地区蔓延。

危机处理是指危机发生之后,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使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无数的事实证明,大多数人为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所以,危机过后的危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之所在。

其三者的关系如图1模型所示.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提高预警能力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危机预防则是危机管理系统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响应危机预警发出的信号,另一方面配合危机处理.危机处理发生之后,把信息反馈至危机预警系统,预警机构把信息汇总分析后,为下一次危机的发生提供预警信息。

第4篇:信息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危机管理;医院管理

1医院危机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医院危机管理是针对医院可能面临的危机,制定针措施加以预防、控制和处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最终从危机中获利,不断提高医疗工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1]。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医疗机构随时可能面临危机,而医疗体制改革、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信息的传播、民众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提高等增加了医院管理的难度。如何正确对待危机、有效预防危机,在危机发生后怎样应对,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艰巨的任务。

24R危机管理理论

4R危机管理模式由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率先提出,它从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和恢复力四个维度分析不同时期危机管理的关键要点,阐述危机事件管理与控制的节奏。要建立符合医院自身特点的危机管理体系,需将自身实际情况与危机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对照,了解危机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有效措施。

2.14R危机管理模式

缩减力:缩减力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即防患于未然。对于任何有效的危机管理而言,对潜在的危机从源头控制避免,有利于降低风险和威胁,可以大大缩减危机的发生及冲击力。预备力:包括危机的预警和监测,从各个角度监测每个环节的不良变化,并发出信号给其他系统或者负责人。反应力:即危机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方式。如不良事件的控制、公关沟通、决策制定等。恢复力。在危机事件得到控制后,后续形象的恢复,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4R危机管理理论围绕危机管理的四个阶段,以缩减力为核心内容,使组织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处理好已发生的危机,并从中恢复[2]。

2.24R危机管理理论对医院危机管理的启示

危机事件具有其突发性和未知性。因此,强化医疗机构对危机的预警和监测能力,提高医院对危机事件的控制能力,在危机发生后及时做好善后工作,并从中总结经验,是当下医院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作为医院管理者应理性面对危机,既然危机无法人为避免,应采取坦然心态积极面对,根据自身状况主动寻找危机事件的源头,掌握危机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为医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危机管理系统[3]。

34R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3.1树立危机意识

危机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应对,因此危机的防范意识在职业素质中十分必要。管理者要加强危机管理的宣传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组织核心管理人员参加危机管理专业讲座和学习,向医护人员宣传医院危机的评估、预测及应急措施,从医疗政策法规、医患纠纷、突发事件处理等多方面开展多层次培训,强化全员在危机中的识别能力和反应力。

3.2建立医院危机管理小组

医院危机管理小组的使命在于危机的预警和危机发生后的应对,使医院危机防患于未然或使危机损失最小化。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对不同类型的危机采取不同管理手段;危机管理小组应具有高度的危机敏感性,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从源头缩减危机的影响力。小组成员应尽量全面、专技各有所长,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有良好的沟通和上报渠道,保证危机发生时政令畅通,各种应对措施迅速有效。因此危机管理小组应由主管院长主持,院长办公室、临床科室和行政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执行者,并配备一定数量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危机管理专员。小组成员应具有明确的职责和畅通的信息传送通道,确保每位成员各司其职且相互配合。

3.3危机管理小组的职能

3.3.1建立医院危机预警机制。危机管理是超前的管理,危机缩减力也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由于危机是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因此即使是在医院顺利发展期间,也应该因地制宜建立灵敏、高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做好危机应对的心里准备。(1)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应按专业领域分工,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每天监测医院经营状况、收入结构、诊疗人次、就诊时间、患者满意度、投诉纠纷率等各种数据指标,发现异常数据及时上报给小组负责人。(2)可设立兼职危机信息员,每天巡视医院诊疗范围内的各个环节,充分收集信息,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医院的危机隐患,并及时总结上报给小组负责人。(3)提高危机管理的预备力,制定危机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时期,最大限度减少控制危机带来的损失。

3.3.2建立危机发生时的处理机制。(1)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且危机事件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所以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应对危机的反应力就尤为重要,快速、高效的处理机制往往能够控制危机的扩大和发展,减小危机事件的不良影响。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应将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按照危机的发展速度、影响范围和发生频率进行分级,制定不同等级的分级处理方法,危机事件一旦发生,迅速将危机事件归类到对应等级,以便其他小组成员及相关人员及时了解危机的基本情况、发展态势及影响范围。(2)危机小组成员还应将每日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及情况进行汇总,将信息进行分类,对每类危机制定具体处理方法[4]。危机事件发生时,迅速召集小组成员对事件进行讨论分类,根据事件的分级分类进行危机处理。危机信息员负责随时观察危机发展态势及其他新发问题,随时上报给对应的危机管理专员协调解决。3.3.3建立危机后的总结机制。当危机事件得到控制,并不意味着危机管理的结束。带领全员尽快摆脱危机的阴影和挽回危机造成的损失就成为管理者的首要工作。管理者要对危机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恢复计划。同时重视医院形象的恢复,通过公共关系、媒体宣传、利益相关者沟通等手段,恢复和提升医院的美誉度。将此次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及不良影响及时总结,为今后管理提供经验教训和案例支持。危机事件结束后,及时将此次事件总结成案例材料,组织全员反思学习。同时,要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进行必要的探索,找到能使医院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更好方法[5]。

4总结

4R危机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于预防,医院的危机管理更应防患未然。管理者应积极系统的学习管理知识,带领全员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提前评估危机事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掌握主动,使危机消失于萌芽状态。若危机事件不幸发生,管理者应沉着冷静对待,尽可能降低危害。危机事件发生后,管理者要组织全员学习反思,并做好相关人员的心理疏导,找到医院管理的隐患与漏洞,做到防患未然。

参考文献

[1]黄照权,农圣.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危机管理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学院学报,2012,34(5):703-705.

[2]林子淇,薛玉玲.企业危机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5(17):195-196.

[3]李桂花.现代医院危机管理现状及危机处理机制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746-1747.

[4]王文婧,朱丽莎.医院医疗纠纷危机管理机制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7):246-247.

第5篇:信息危机管理范文

高职院校的决策者必须要树立危机管理意识,要事先制定好应急计划,同时还要制定突发事件媒体应急预案。提高有关人员素质,建立稳固畅通的公众联系渠道,广泛宣传危机应急预案,树立媒体危机感和媒体意识。

(一)树立长远的管理观念,增强危机管理意识

高职院校的决策者需要有敏锐的危机感,在顺境中也要有危机意识,更要有对危机来临时能处治的能力,正如萨姆•布莱克所讲的,危机管理“最基本要求是能够预见到将要发生的事,而不至于在问题突然出现时措手不及”。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是一项重要工作,即预警能更快反应危机发生,能及时排除危机隐患,从而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因此,高职院校的决策者要树立长远的管理观念,增强危机管理意识,具有管控危机的能力。

(二)提升高职的决策能力与行为意识,事先做好应急计划

高职院校的决策与行为应当自觉考虑到社会的利益,符合师生和社会环境的利益与要求。院校的决策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控制潜在危机花费最少、操作最为简捷最有效的方法是事先周密的应急计划制订,而不应在单位已遭受危机的打击后,再匆忙去应对。应急计划的制订主要有三大内容,具体有:其一是要明确各类危机处理中的负责人。要确认危机处理过程中各环节的具体人选,同时明确各部门分工与各自职责。其二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沟通途径,并明确具体的联系人员。确定与危机相关的沟通方法。其三是对各部门单位潜在的危机形态进行系统分类,并制订各类危机预防的方针政策。

(三)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有关人员素质,广泛宣传危机应急预案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培训或学习,使学校全体师生有足够的重视与了解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应付方法。通过培训与学习,经过相关人员的演练,也可提高高职院校有关人员素质,当危机真的来临时,就能轻车熟路和得心应手,提高危机应急处治能力,从而提高时间效率。高职院校要制定突发事件媒体应急预案,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因为有了危机媒体应急预案,当危机发生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就会自动将舆论管理纳入危机处理中。媒体舆论引导好了,公众也就不会出现恐慌,从而为危机处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舆论管理往往决定危机处理的成败。

(四)建立稳固畅通的公众联系渠道,应有媒体危机感和媒体意识

高职院校要危机处理的先决条件是建立稳固畅通的公众联系渠道,只有平时保持畅通的信息,才能不因临时匆促应对危机而延误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首先,要依据危机影响程度,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明确责任,落实任务,该小组要对危机发展趋势做出全面、准确地预测,确定有关处理策略和步骤,合理地安排和调配并组织好现有的人、财、物,快速启动信息沟通网络,与传媒及目标公众保持顺畅联络,指导和咨询危机处理过程中各项工作。其次,确定新闻发言人,尽快发出组织信息,统一信息口径,及时通告所有已知信息。尽快查明危机根源并公布事实真相,澄清事实,尽量邀请权威技术部门或人士介入,会使信息的可信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再次,妥善处理与舆论界关系,一是主动通报危机事件的详细背景材料与最新进展情况,积极配合有关媒体的报道,争取媒体理解与支持;二是通过媒体了解信息,及时正信息,正视谣传的危害性,妥善处理各种错误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阻止其传播;并保持与媒介的联络通畅渠道。因此,高职院校能否及时保持信息的畅通渠道,是关系到是否处理好危机的先决条件。在当今社会中,危机与媒体总是相伴的,有的危机是由媒体引发而起,有的危机是由媒体放大造成,而且需要充分利用媒体来消除危机。因此,现代高职院校领导应有媒体危机感和媒体意识。一是媒体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发挥着舆论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对促进教育公平、遏制教育腐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职院校决策者以何种态度应对舆论监督,是积极应对还是回避对抗媒体,对当代高职院校领导者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以回避或对抗的方式出现,就难免会引发舆论危机。二是媒体的快速发展和膨胀带来的消极面给现代高职院校领导者也带来新的挑战。目前,各媒体都想要抢先报道有关新闻,以求得在电视领域里收视率高,在报纸领域里发行量大,在网络领域里高点击率,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择手段,在新闻核实工作上往往没有进行严格地核实落实,结果常常出现一些不够准确的新闻或不够严肃的消息,甚至存在一些捕风捉影甚至捏造的假新闻。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需要有媒体危机感和媒体意识,才能抵制和消除媒体引发的危机。因此,高职院校是否有媒体危机感和媒体意识,是应对舆论危机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二、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