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钓鱼的启示课文精选(九篇)

钓鱼的启示课文

第1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

今天,我翻开了昔日的课本,课文都忘了,再读一读也是不错的。在读29课《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我感触很多。

文章讲的是詹姆斯·兰费蒂斯34年前与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去新汉普斯湖中的小岛上去钓鱼。詹姆斯钓到一条很大的鲈鱼,父亲看了看表,已经10点了,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仅仅剩下2小时,父亲坚决地,毫无商量余地地让詹姆斯把鲈鱼放回水里。虽然四周没人知道他们是何时钓到鲈鱼的。但父亲还是选择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也做过一回有道德的人。一次,小碧托我去帮她买一元一包的真心牌瓜子。我拆开瓜子,挂了涂层,她让我帮她刮的,如果有奖,帮她去领。这次,小碧中了4等,奖品是一把价值50元的伞。我没有瞒她,在次日把一个绿色叮当牌的伞带给了小碧。

的确,现在的社会,色彩斑斓,有时候会让人眼花缭乱,只要头脑稍不清醒,来自各方面的诱惑、陷阱会令人防不胜防。人生旅途,宛如在茫茫大海上乘舟而行,有许多航路可供选择,但如何掌舵,避开暗礁险滩、风头浪尖,除了需要从小要受到严格的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啊!

第2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今天,我读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11岁的“我”跟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晚上,到附近的湖中钓鱼。“我”钓到了一条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鲈鱼。由于离允许捕捞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父亲要“我”必须把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故事。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意思是:实践道德,就算没有人监督,都要遵守规则。不能被眼前的“大鱼”所诱惑。假如当时父亲没有严格要求“我”、假如当时“我”自己没有抵挡住诱惑,“我”就不会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第3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关键词:诱钓式 教学 高效课堂

传说姜太公姜尚隐居渭水河边,终日沿河独钓,但他钓法奇特:鱼竿短,鱼线长,用直钩,没鱼饵,钓竿离水面三尺。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客观来说,姜式钓法唯我独尊,自以为大,消极等待,方法失当,不考虑鱼儿的需要,不主动变化求应,结果肯定无功而返。长期以来,一些思品课堂与姜太公钓鱼有几分神似,老师居高临下,照本宣科,教学设计少有创意,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听课味同嚼蜡,教学效率低下。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效益。笔者从姜太公钓鱼故事受到启发,探索提炼出“诱钓式”教学模式。“诱钓式” 教学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兴趣需要,主动应变,投其所好,因鱼设饵,让鱼儿吃饱喝好,做到见者上钩,一网打尽,实现课堂教学的大获全胜,满载而归。

一、吃透教材内容,有的放“钓”

谚语云:“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荫、冬钓阳”,“鲤鱼钓凸、鲫鱼钓凹”。说的是了解习性,掌握鱼情,选准钓位,有的放钓的重要性。教学与钓鱼有异曲同工之处,深入细致地分析把握教材,恰如其分地确立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师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可很多老师重上课,轻备课,处理教材“陷象”环生,有的不求甚解,敷衍了事;有的一知半解,不得要领;有的唯书唯本,照搬照抄,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直接复制“教案,上课由“教教材”演变成“教教案”。教师必须大胆行使整合教材的权力,积极履行“活用”教材的义务,深入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写意图,分析逻辑系统,把握知识结构,深挖广掘教材之鱼,充分释放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一节课而言,备课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深入文本,总揽全局。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疏通原理的前因后果,探测搜索教学“三点”(知识点、重点、难点),提炼框题的文眼题胆,把握课堂的灵魂脉搏,确立教学的中枢主线,对教材中“有什么”了如指掌,谙熟于胸。

第二步去粗取精,谋篇布局。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删繁就简,整合处理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科学安排教学活动,精心筛选导入、举例、讨论、展示、提问、练习等环节的用料用时问题,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灵活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重点解决教学“用什么怎么用”问题。

第三步拓展升华,创新出彩。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捕捉时事亮点焦点,融会贯通教学要素,合理补充、延伸、拓展对学生真正有指导价值的教学内容,突显教师的思维亮色和教学个性,创造推动课堂高潮迭起的兴奋点,使枯燥乏味的书本鲜活起来。“补什么”目的使课堂更深刻、生动、完美、出彩。例如教科版八下第七课《偶像与自我》第2框内容繁多,似曾相识,给老师浮云遮望眼的感觉,深入研读,反复斟酌,《超越崇拜》的核心无非是做到理性看待,包含第一层偶像两面看――看得全,既看到偶像的优点(闪光面),也要看到缺点(阴暗面);第二层成功的背后――看得深,既看到偶像成功的辉煌、表面的光环,也要看到偶像成功背后的艰辛、内在品质;第三层确立自我,成就自我――看得准,以明星为榜样,以偶像为动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走自己的路,成就自己。这样理清了框题的层次脉络,教材之“鱼”尽在心底,备课就能尺水兴波,对症下“钩”, 上课就能驾轻就巧游刃有余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素养》中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

二、优化教学活动,诱“鱼”深入

三分钓技七分饵。钓鱼爱好者会针对鱼类口味,配制色香味形俱全的诱饵,或使用独家秘笈搅成绝杀饵,投其所好,引鱼上钩。在“以生为本、以学论教”的课程理念下,精心配制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之饵”,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持久热情,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仍然是当前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

1.注意教学环节新颖性、递升性

教学环节是课堂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而现实中很多老师上课形式死板,落入俗套,千课一面,犹如程咬金的三板斧,只有一招半式,无技可施,学生会产生“审课”疲劳、日久生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迎合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借鉴田忌赛马的排兵布阵精神,优化排列课堂结构,推陈出新教学形式。例如在新课教学大环节上我们习以为常的形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可以灵活调整为――“问题导学、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提升过关检测、当堂巩固归纳小结、预习作业”等。在执教教科版八下第六课《剖析从众》时,我曾尝试使用――视频导入(中国式过马路)、激发思考自主学习(从众现象含义、表现、两重性)、展示自我小试牛刀、我练我行联系实际(列举身边的从众现象、利弊)、学以致用畅谈收获、明理践行”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很高,形成了乐此不疲的教学效应。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课堂让学生望而生畏,一堂好课要像写文章一样有亮点高潮,需要跌宕起伏,出其不意。安排的几个教学环节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提升,让学习的梯度一层高过一层、学习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对于教学小环节――练习,时间安排上可以边讲边练、先练后讲、一环一练;内容上可以由巩固性、训练性、记忆性的本本练习向研讨性、调查性、实践性的活动练习过渡;甚至可以打破常规,创新课堂结构,实施1+1课堂,两个老师或两个学科老师同台献艺,相互配合,改变一个老师一个学科一个内容讲到底的常态,以崭新的课堂形式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2.重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参与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活动的艺术,其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交往活动。放眼一些课堂,老师重教轻学、重讲轻启,常唱“独角戏”,喜欢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变成洗耳恭听温顺驯服的旁观者,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挥汗如雨,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逍遥自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多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情境,改变教学方式和改变学习方式双管齐下,精心设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让读、写、讨论、问答、展示等交叉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有事可干,有疑可思,有话可说,有题可练,实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根据问题难易程度把学习活动分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分组可以有小组合作、同桌合作、邻桌合作、男女合作、朋友合作;展示学习成果形式可以用板书展示、实物展示、投影展示、口读展示、表演展示等等。有趣、有劲、有做的课堂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3.教学设计要具备针对性、可行性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要以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从班级的学情出发,教学的广度、深度、难度、速度要适合学生,教师的教法要与学生的学法接轨,学生学习负荷要合理适当,“量身定做”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感到“我能做,我会做”,给予学生参与者的成就感。实践证明当学生觉得自己能行时,就会信心倍增,积极参与,大胆开口,踊跃表达,对学科学习充满好感和强烈愿望。此外,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丰富评价方法,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活动设计切忌好高骛远让学生高不可攀,力避华而不实无法操作,如果活动缺乏可行性和有效性,只能产生哗众取宠的噱头作用,使活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的“虚热”或混乱。

三、创新教学手段,一跃上钩

第4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读《钓鱼的启示》令我收获了许多,也使我想了很多,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抵制诱惑只是个简单的道理,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写了作者11岁那年和父亲出去钓鱼的事情。作者因为在没有到开放捕捞鲈鱼前钓到了一条鲜美的大鲈鱼,而和父亲在“放”与“不放”中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最终作者放了那条大鲈鱼,实现了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所做的正确决定。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相似的事情。有一次,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的手机响了,可能是一个重要电话吧,老师没有继续讲课,而是马上出去接电话。老师刚走,教室里就沸腾起来。有的同学赶紧说起了闲话;有的同学跑出座位又蹦又跳;还有的同学自已做起了小动作。这时候,坐我前面的同学回过头来,笑着想跟我说话,我一下子愣住了,心里想:如果我跟她说话,老师不仅不会发现,还会让我不无聊,如果我不跟她说话,就会真诚地面对老师,做一个真正的好孩子。想到这里,我决定不跟她说话,我这样的态度让她很无趣,于是她转过了身,没有跟我说话。我轻松的笑了,道德果真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呀!

“诱惑”无处不在,道德是检验我们面对“诱惑”最有力的标杆,一个正确的决定会让我们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克服最大的挑战!

第5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这句话不仅给了作者终生的启示,也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我相信大家一定也有和作者一样的经历,在我们人声的旅途中,会遇到一些与作者34年前钓的“鱼”。然而,有些贪心的人偏偏要那些“鱼”。这些金钱、地位、荣誉、权利是我们不应得到的,得到一份东西,就要付出一份心血!

张海迪说过,“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就要面临道德抉择,就只需选择是与非。

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心里想:离开放捕捞鲈鱼只差两个小时,完全可以不遵守,况且还没有人知情。而父亲却严格地要求“我”、教导“我”要遵守道德。

第6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学习;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84-02

一首古诗的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本节课试图以:想象诗景—体会诗情—感悟诗意,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1.想象诗景。教学古诗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体会诗情。引导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方能体会作者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感悟诗意。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一、抄写古诗,读通诗句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江雪》这首诗,学生跟着老师把诗工整地抄写在本子上。《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初读古诗,读真确、流利。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同时课件出示划出的节奏)《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设计意图:看似简单,却很实用,学生在抄写中不仅接触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写字的训练,真正落实新课标关于“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写字”的要求。

二、预设话题,想象画面

1.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的内容类似?(课件同时出示《江雪》、《渔歌子》)对比读:一二组读《江雪》,三四组读《渔歌子》,边读边想想,从这两首诗词描写的内容上看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呢?

2.同学们,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我们学过的《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画面上都有哪些景?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学生边议老师在黑板上边画)该画的内容:皑皑雪山、小路、江面、渔船、渔船上垂钓的老人。不该画的内容:鸟、行走的人及足迹。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对比学习,是本节课的特点,这一步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走进本诗描写的意境。第二步让学生议“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覆盖了全诗,而且创设了阅读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

三、创设话题,开启思维

1.这首诗和画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把诗横着读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老师把前两行的最后一个字“绝、灭”去掉那是怎样的景象?加上这两个字呢?(孤独、寂静、寒冷、空旷……)这是怎样的孤独呢?再竖着读读,(千万孤独)把这四个字变换顺序还可以怎样读?(万千孤独,孤独千万……)

3.张志和在桃花流水中钓鱼,他钓的是一份怎样的心情?同样是钓鱼,但柳宗元却是在冰天雪地中钓鱼,此时的他一个人在空旷冰冷的河水中钓鱼是多么的孤独。张志和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钓鱼是不须归,我们把这句诗改一改用到这首诗中你认为该怎样说?(__________不须归。)横线上可以填上哪些词语?(千里冰封、冰天雪地、白雪皑皑……)你认为他该不该归?

4.同学们,读到此时,在你的眼里,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垂钓的老翁是个怎样的人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通过诗的内容和画面感受冰雪给渔翁带来的寒冷和内心的孤独,特别是两次有创意的读:一是横着减字读,在对比中理解;一是竖着读、变序读“千万孤独”四个字独具匠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柳宗元孤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巧用《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达到学诗用诗的目的。

四、借助资料,走进内心

1.诗人心中的寒冷、孤独仅仅是自然界的暴风雪给他带来的吗?还有其他原因让他感到那么寒冷和孤独吗?自由读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目睹了恶势力横行霸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31岁当上了皇帝身边的大官,但他觉得老百姓在层层官吏的欺压下过得太苦了。于是,柳宗元挺身而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百姓说话,替百姓伸冤,进行政治革新。这大大打击了那些当权者,革新只进行了半年时间便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当时的永州十分荒僻、人烟稀少。他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暂时寄主在寺庙中。由于生活艰苦,不到半年,他的老母便离开了人世,心爱的女儿也夭折了。他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杳无音讯。那些恨透了他的当权者们仍不肯放过他,千方百计地打击报复,造谣陷害,想彻底把他击垮。环境的恶劣、精神上的打击、当权者迫害,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百病缠身,竟到了走路膝盖直发抖的程度。尽管这样,他还是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学生自由回答。

3.再次问学生:读了这段资料,你现在知道柳宗元为什么在这冰天雪地中不回去了吗?

4.在这样的暴风雪面前,柳宗元始终没有退缩,所以从那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依然独钓的蓑笠翁身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设计意图:要真正了解柳宗元,走近他孤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为什么“独钓寒江雪”,必须借助插入他的背景资料,这一资料可谓是运用得及时,恰到好处。

五、增设话题,链接读写

蓑笠翁无言的独钓,包含了柳宗元的千言万语。假如你就是柳宗元,你有话要对谁说?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本子上。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个性化读写的设计。这个读写训练是一个多解性话题,不仅促使学生完成角色转换,而且给了学生尽情发挥的天地,引领学生以特定的视角去写出个性。

六、展示书法,增进了解

柳宗元不但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有名的书法家。老师给大家展示几种书法字体。如果柳宗元要把他自己写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你认为他会用哪种字体书写?现在老师就用草书把他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老师现场用粉笔在简笔画的旁边用草书书写本诗,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丰富和魅力)。设计意图:古诗与书法总是联系在一起,在这里适当增加了让学生了解书法这一步,目的是适当延伸,拓展知识,增加审美情趣,并用教师的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

七、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古代诗人中一位钓鱼的名人,他们是古代诗人中最有名的两大钓鱼高手,一起再来读读他们的这两首诗词。

第7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道德问题虽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遵守并做到,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哪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伙伴们一起跳皮筋。“叮零零、 叮零零……”,上课铃声响了,当我急忙向教室走去的时候,发现了一根皮筋,很有弹力,和我平常跳的皮筋差不多,大约卖2元钱左右,我就随手拾起装进了口袋,乐滋滋地跑进了教室。那一课老师讲的是《钓鱼的启示》,课文中11岁的詹姆斯,在离鲈鱼开放日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的情况下,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可和他一起钓鱼的父亲,要让他把鲈鱼放回去,詹姆斯很不情愿,但还是依依不舍把鲈鱼放回了湖里,这件遵守钓鱼规则的事,对年少的詹姆斯受益匪浅,影响终身。

当我听到这时,下意识的低下头摸了摸自己的口袋,隐约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想还回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该怎么办呢?

下课了,我的好朋友汤小凤、张舒婷、刘玲叫我到楼下跳皮筋,我装作“肚子痛”不想下楼,在教室里我坐立不安,好像同学们眼睛都在盯着我口袋里的皮筋,就连教室的窗户也知道了似的在和我说“亏你是个好学生,还占小便宜”。于是,我下决心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说“你做得很对”。

这件事使我明白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占为已有,做人做事一样都要受到规则和道德的约束,我要做一个有素质的小学生。

第8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1 学会"示弱",引发"侠义豪情"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一直是知识渊博、无所不知的"圣人"。但是这样的"心理图像"却会抑制学生的表达欲望。在和学生的亲密接触中,我们要故意暴露自己的"短板",给学生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生活中,我常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茶余饭后,我常常向喜欢钓鱼的学生请教钓鱼的学问(尽管我对钓鱼毫无兴趣)。课间,我会对他们玩的陀螺表现出极大的兴致,却又什么都不懂(尽管这一切在我眼里都是过去式的小儿科),虚心地向他们请教,还不时地秀几下我的三脚猫水平。他们总是很有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而我总学不会。最后,我往往自嘲地说:唉,你们比我强多了!通过这些小把戏,让学生们觉得老师也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也需要他们的帮助。这样面对我时,他们便不再紧张。他们以帮助我为荣,为能被我需要而感到自豪。

课堂上,我经常把一些知识点巧妙地设置成我的"短板",让学生发现和帮助。例如,在巩固字词的练习中,我经常在板书时"忘记"或"写错"要写的字,让学生不经意地发现我的错误并指出来。而我总是很"懊恼"地说:"什么记性,怎么老记不住呢?"于是,学生们豪情大发,纷纷告诉我最好的记忆方法。不知不觉中,我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学生也沉浸在帮助我的快乐之中。

2 "难得糊涂",巧创交流机遇

高年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于"老师话语"和"文本见解",可能会提出疑问和不同看法。他们喜欢争辩,好追问,好自我表现,尽管有时显得片面和主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糊涂",保护学生独特的体验,并给学生创造说服别人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当讨论到是否赞同父亲要"我"放掉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的做法时,很多学生都说": 没有到规定的钓鱼时间,钓上来的鱼就应该放回去,这是道德规则,我们应该遵守!"我相信这是很多老师都期待听到的标准答案。可正在这时,一个男孩站起来不服气地说:"好不容易钓到了大鱼,放掉了多可惜啊!"也有学生附和说:"机会不是经常有的。老师不是经常教育我们要抓住机遇吗?"就这一句话,使班上顿时像炸开了锅。"是啊,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难得的一个机会,能轻易放弃吗?""作者后来三十多年再也没有钓到这么大的鱼,不也说明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吗?""规则也是人定的,可以修改!""无论如何,不遵守道德规范就不应该!"围绕"该不该放"的问题,同学们分成两派,争论起来了。眼看谁都说服不了对方,他们就来请我裁定。我灵机一动,打起了"太极":"这个,好像应该放了吧?""好像放了也不对!""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该放?不该放又是为什么?"求助无望,他们又从道德层面到竞争压力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终于达成了共识:机遇固然重要,道德更是做人的根本。看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我却在心里笑开了花。教师的"糊涂"让学生得以充分地表现自我,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碰撞的机遇。解决了问题,他们就会有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这也是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学习心态的最好途径。

3 "无为而治",激发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要想使语文课生动活泼、有魅力,我认为,教师要"无为而治",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和"小组合作"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解决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亲历、体验,形成"生成"的能力。

第9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一、根据年龄特征读懂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学生兴趣的外在表现明显,他们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表现积极、专注的神情,积极讨论和发言,甚至把手举到老师鼻子底下,当有这样的举动发生时,教师可以体察到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高涨的。反之,也能明显地体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如一位教师在二年级语文《荷叶圆圆》的生字教学时,照例采用以往的生字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同桌互读,全班检查读等,发现大多数同学对每课相同的识字形式积极性不高,有的同学在全班读时只是跟着张张嘴并没有发出声音,个别同学眼睛看着别处,嘴巴跟着大家发音。这位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拿出生字卡片,问:“同学们看着卡片做口型不出声,老师能猜出你读的是什么,相信吗?”学生对这样的形式觉得很有趣,都投入到了看卡片做口型的游戏中,接下来老师做口型,学生猜。在你读我猜,你猜我读的过程中巩固识字。以上教学,正是教师读懂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了他们喜欢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的需求,应趣而改,使学生学得有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年级学生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因此,很多时候他们会顺应老师的“拍子”,隐藏自己真正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观察表象背后的真相,减少“伪兴趣”的发生。我们常常在一些课堂上听见老师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于是,学生都“颇感兴趣”地问了起来,有的时候是明知故问,如学《詹天佑》时学生问:“我想知道詹天佑是什么人?他做了什么事?”有的时候是多多益善,漫天发问,如学习《钓鱼的启示》时问:“谁钓鱼?在什么时候钓鱼?钓了什么鱼?有什么启示?”有很多问题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读过一遍课文后就已知道了。可是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敢怀疑,难道不是为了配合老师而想,获得老师的肯定,学生才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这时,教师要舍得放弃“虚假的兴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在“愤”与“悱”之时,提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同样是教学《钓鱼的启示》,另一位教师在板书课题时,问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结合课题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接着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课文哪部分写钓鱼?哪部分写启示?如果要在中间加一个词,就能把整件事说完整了,你会加哪个词?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充足的时间再读读课文的这三个部分,看看哪一部分你最感兴趣,做好批注,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让学生经过理性思考,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符合高年级学生渴望尊重和实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这样的兴趣才是“真兴趣”。

二、根据思维发展读懂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因此,教师要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读懂学生的兴趣。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后有一个小练笔习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学生对完成这项小练笔不感兴趣,完成的质量也不高,多是停留在编故事内容的层面,达不到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目标。课后分析原因,发现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的感性经验,又难以从课文中找到可以模仿的范例,只好“瞎编”一通。

经过多次研读教材,决定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和课文片段的示范作用来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提高学生小练笔的兴趣。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第二幅插图,这是朝鲜人民含泪送别志愿军的场面,图上画了约20位朝鲜人民,有文中写到的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还有老大爷、大叔、大哥哥、小弟弟等,他们有的捧着苹果,有的提着鸡蛋,有的挥着鲜花,有的扬着帽子,依依不舍与志愿军惜别。然后请学生从中选择一位朝鲜人民,观察他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与志愿军之间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感人故事。最后模仿课文前三段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以祈使句开头劝说亲人回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中间列举典型事例,说明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结尾:以反问句,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中朝深厚情谊的感情:“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把小练笔与看图观察和模仿课文鲜明的表达方式紧密结合起来,让抽象的言语加工有了丰富的表象材料为基础,教师读懂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学到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实现了“有趣”与“有效”的联通。

三、根据情感变化读懂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情感变化快,直接兴趣大于间接兴趣,教师需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去重视这个特点,读懂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逐步从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走向对课程的深层次的间接兴趣。比如语文学习,不仅要识字写字,还要让学生喜欢汉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引导他们对汉字的造字特点发生兴趣等,除了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独立阅读,还要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兴趣,这种情感变化对学生今后形成某一方面的学习志趣将产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