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1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

一、开门见山

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二、制造悬念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

例如,在教学“摸球游戏”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老师这儿有一个袋子,看一看猜一猜,老师的袋里装的是什么?”学生猜了后,又让学生上台来摸一摸,再来猜一猜。以此来导入新课。这样学生为了解开悬念,自然而然地就会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三、创设情境

1.生活情境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

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时,先让学生利用回家的时间,在家里找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物体,课一开始,我让他们把这些物体的一个面描到纸上,很快他们就发现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2.故事情境

有趣的童话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故事:一天,小猫和妈妈一起去河边钓鱼。过了一会儿,小猫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小猫跑去捉蝴蝶,追了一会儿,没有捉到,小猫又跑回来,接着钓鱼。刚坐下来,它又发现了一只蜻蜓,于是,它又去捉蜻蜓,结果蜻蜓又飞走了,小猫只好又跑回来钓鱼。这时妈妈已经钓了3条鱼,可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小猫非常伤心,妈妈告诉小猫以后做事要一心一意,不然什么事也做不好。小猫不再伤心了,又继续钓起鱼来。可是天色已晚,妈妈只好领着小猫回家了。小朋友们,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用什么数表示呢?谁能算一算,小猫和妈妈一共钓到了几条鱼?老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学会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3.谜语情境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先出了一道谜语让大家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小朋友们的兴致很高,这时我就告诉他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

4.游戏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提示、点拨,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启发、引导,激活内容,激活思维。

例如教得数是6的加法时,我没有马上开始讲课,而是充满激情地说,“先来一个游戏吧”,学生们猛然听到“游戏”,所有的目光立即投向我。于是针对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给学生做“拍手”游戏:小朋友拍手的次数与老师拍手的次数合起来等于6,老师拍1下,小朋友拍5下;老师拍2下,小朋友拍4下……要是谁多拍一声或少拍一声,谁就得把这道题算一遍给大家听,让大家纠正。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游戏之中。这项游戏既巩固了学生已学的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5.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其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情趣。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课一开始,我发给每人一张座位卡,让他们去找自己的新座位,写清楚第几组第几个的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没写清楚第几组第几个的马上发现了问题:老师我找不到自己的座位。这时有小朋友说:他的卡片上写着第2组没写第几座,但是第二组只有一个空位,肯定就是他的座位。

四、组织竞赛

低年级学生求知欲望强,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教学中,可开展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得数是7的加法时》,我拿出7个球和一个篮筐,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举行投篮比赛,看哪组小朋友投的最多。四小组依次进行比赛,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接着统计每组投中几个球,没投中的是几个,马上就得出得数是7的加法的所有算式。

五、动手操作

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在学习新知之前,安排这样一个操作环节,让四人小组的组长随手抓一些小棒,再把小棒分给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小棒分完。分完后,小组汇报分的结果,从分的结果中,学生会发现有的小组每人分的一样多,有的小组分的不一样多,从这里引出“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有效降低学法的难度。

第2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

故事是这样展开的。

有一年,作者刚满十一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作者跟着父亲去附近的湖中的小岛上钓鱼。那次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作者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在平静的湖面上溅了一层层彩色的涟漪。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作者一看,心想看来是来了个大家伙,他很熟练地扬起鱼竿一收一放,小心翼翼地操纵着,也许是鱼太想挣开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不时地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鱼渐渐挣扎得筋疲力尽了,作者迅速地将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作者在心里赞叹着,并和父亲一起得意洋洋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翕动着。

这时,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现在离鲈鱼捕捞开放日还有两个小时,也就是现在还不能钓鲈鱼,就算是钓到了,也要放回去。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然后把目光转向了作者:“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作者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其它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了!”作者大声争辩,哭了出声。

作者看了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的影子和别的船,作者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可是尽管四周没人,可作者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很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作者非常沮丧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上取下来,放回到湖里。只见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就消失在湖水中。

转眼间已经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了。作者再也没有钓到过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那样大的鱼,可却不止一次遇到像那条鱼一样诱人的“鱼”。可每当作者一次又一次面对道德抉择的问题时,总会想起那个夜晚,父亲曾告诫他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就获得像把钓到的大鱼放回去的教育,才能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第3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趣教学;游戏激趣;故事激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数学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需要教师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兴趣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翅膀”。

一、游戏设计法

低年级学生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低年级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游戏法教学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在动中促思、玩中长智、乐中成才。因此,设计数学游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

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数学接力赛”可以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如分析应用题:“红气球有8个,蓝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蓝气球有多少个?”请4名学生参加数学接力赛,每个学生完成一层任务。第一棒:从“蓝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这句话里知道了谁和谁比。(蓝气球和红气球比。)第二棒:还知道了谁的个数多?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蓝气球的个数多,蓝气球的个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红气球同样多的8个,另一部分是比红气球多的5个。)第三棒:求蓝气球有多少个,应该怎样做?用什么方法计算?(求蓝气球有多少个,应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四棒:列式8+5=13(个)答:蓝气球有13个。如此一来,一人只说一句话,突出了思维的程序,渗透了思维方法,分散了学习应用题的难点,对分析能力尚低、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形象性

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找兄弟”,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学生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继续问:“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学生举起卡片“7”说:“今年我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以后学习有关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3.多样性

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数学扑克”:“争上游”“拍大数”;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问号旅游”;富有情趣的“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小鸟回家”;结合地理知识教学的“火车开往北京城”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游戏式教学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全过程,教学游戏要简单易学省时高效。这样,通过游戏法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牢固,学习效率更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故事吸引法

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创设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利用故事情境揭示课题,为整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一节课上的是否成功,揭题是关键。而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来创设情境揭题,就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可以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一天,小猫和妈妈一起去河边钓鱼。过了一会儿,小猫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小猫跑去捉蝴蝶,追了一会儿,没有捉到,小猫又跑回来,接着钓鱼。刚坐下来,它发现了一只蜻蜓,于是,它又去捉蜻蜓,结果蜻蜓又飞走了,小猫只好又跑回来钓鱼。这时妈妈已经钓了3条鱼,可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小猫非常伤心,妈妈告诉小猫以后做事要一心一意,不然什么事也做不好。小猫不再伤心了,又继续钓起鱼来。可是天色已晚,妈妈只好领着小猫回家了。小朋友们,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用什么数表示呢?谁能算一算,小猫和妈妈一共钓到了几条鱼?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上来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教师再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学会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2.利用生活实际编造故事,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故事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编成“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去购物”的故事。把例题设计成“森林商店”里发生的故事,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白兔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动物们分类,接着让动物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工夫,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让他们能在数学这片辽阔的天空展翅高飞,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第4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

    设计者  梁柳燕

    主要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做到诚信,坦诚相对,那你与他人的合作将会是愉快的。在共同的合作中你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只有学会合作,手并肩,才能通往成功的桥梁。

    教育目标:

    1、学会与他人合作,做到诚信,坦诚相对;

    2、明白只有学会合作,才能通往成功的桥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有两位探险家历尽艰辛,在又饥又渴,面临死亡的威胁的时候,一位老人拿着一袋熟鱼和一根钓鱼竿对他们说:"你们继续往前走,就可以看见大海,我可以帮助你们,但你们只能从中选择一种物品去挽救自己的生命。"同学们假如是你,你选择哪样?

    (让学生议论。)

    2、续说故事:

    第一个探险家为了活命选择先吃熟鱼再找大海,但是他吃了鱼后找到大海时却因为没有工具去钓鱼而饿死了;第二个探险家为了生存,选择了鱼竿,但是他连走带爬远远第看到大海却没有力气去钓鱼,也饿死了。

    二、启发诱导

    1、从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

    3、小结:同学们,如果他们懂得合作,结果就会不一样。假如他们每人各选择了一种物品后,把那袋鱼在路上分着吃了,以保存体力,在找到大海后又互相帮助去钓鱼,那么他们就不会有生命危险了。可见,这两位探险家就是因为不懂得合作,使自己饿死了。

    4、板书:

    合作--通往成功的桥梁

    三、合作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2、评判评分。

    四、深化主题。

    1、小组讨论交流:

    (1)从游戏中我们获得什么哪些启示?

    (2)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通过合作获得成功的?

    2、小组汇报共同分享。

    五、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第5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创新教学,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在进行创新教育时,教师要把握教学新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时,教师要发挥对教学的组织作用,使课堂教学能加快节奏,提高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学习兴趣;探究性

创新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始终坚持创新的教学观念,根据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任务在学生的积极学习中顺利完成。在创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还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创新观念下高效进行。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不敢质疑教师讲解的内容,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在压抑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失去了活力,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活跃性,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抓创新教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有效提高他们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能从多个方面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开展创新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通过和教师共同讨论以加深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主动思考、探究、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领悟课文蕴含的深意。随着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由于他们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有限,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把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直观展现的特性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进行探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探究,能有效突破重难点,促进语文思维的深入发展。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随着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有利于把直观认识转化成抽象理解,促进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渔夫的故事》时,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设计成趣味的动画模式,把文字内容以动态的动画视频播放出来。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被多媒体播放的内容所吸引,进入到了积极思考状态,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实现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夸大多媒体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免让多媒体教学方式占领课堂。而是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师的引导和多媒体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提高,让学生学得开心,收获更多的知识。

三、运用问题激趣,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促进他们思维的积极运转,促使他们从已有的语文知识体系中寻找和问题有关的知识,通过分析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因而就会主动思考和分析。在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通过问题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问题还要有梯度,由简到难逐层递进,让学生在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顺利进入到更有难度的问题探究中,从而让他们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活动中的挑战,不断刷新自己的学习记录,享受强烈的学习成就感。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哪个学生钓过鱼,在钓鱼时候的感受是什么?在生活化的问题提出来之后,有过钓鱼经验的学生会主动发表自己的钓鱼感受。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解读,并提出问题:作者的父亲在钓上鲈鱼之后为什么又让作者把鲈鱼放到湖里?作者在放鲈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反复阅读和深入分析,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受。通过逐层深入的进行提问,让学生理解父亲要作者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了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从而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注重写作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想法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了《假如没有灰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假如……》为题进行写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优秀的作文。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对印象深刻的事件进行描述,并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除了在语文课堂和写作之间建立联系,教师还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结束之后把阅读感受写下来。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打好了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把握新课标教学理念的真谛,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学组织和指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焕发活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在主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究,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高效的创新教学。

作者:郑利春 单位:河北省邢台经济开发区青介学区善南小学

参考文献:

第6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

一、记录经典片段,为丰富经验积累素材

语文教学工作是平凡的,在这长期的平淡中,肯定会有一些经典的片段,这些经典的片段是语文老师成长的印迹,更是教学经验的素材,若不知不觉地将它们遗弃,未免太可惜了。

如在教《乡下人家》这篇课文:

1.(充分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朱熹曾有这么一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了,读着读着,就变成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你看,这是一幅瓜藤满屋图(出示图片画面),你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生读正音。反馈评价:好一幅瓜藤满屋图啊!

2.依次出现: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明睡梦图,学生找到相关文本并朗读,正音。重点:装饰、屋檐、鸡冠花、捣衣。

3.读得多么投入啊!同学们,把书读薄是读书的高境界。乡村的美景(出示文本图片)真是说也说不完,读也读不够,千言万语可以汇成一句话:你怎么说?引导出示: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理解:独特、迷人。指导读句。

对类似的教学经典片段的记录能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持。一名教师如果记录积累了很多这样的经典片段,对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驾轻就熟地把握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记录即时感悟,为教研选题谋划方向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追求总伴随着灵感的闪现。在课堂教学中也许会因某一内容而引发诸多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往往是稍纵即逝,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些感悟及时地捕捉住。

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结束以后,我让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__________,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__,他对__________说:“我是夏天。”

__________,他______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__,他__________说:“我是冬天。”

我想: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还要学会运用。这一环节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创作,体会小诗人的成就感。课外延伸,从课堂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去发现自然界中的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大自然的美表达出来。

三、记录学生困惑,为因材施教测定重心

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甚至是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喜、怒、哀、乐”都应该是我们教师们关注的对象。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困惑,这既是实践“学生是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贯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重要保障。

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获得各方面信息的渠道足够多样,速度也很快捷,但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还缺少主动获取、有意识积累信息的意识,因而知识面大都局限于课内,对于课外的语文知识知道得很少。

如教学《养花》时,一名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疼,还说‘真有意思’!要是我,讨厌还来不及呢!”我放弃了预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紧紧抓住了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是呀,为何说‘有意思’?这样真实吗?”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交流,踊跃地参与了讨论:

生1:“作者喜爱养花,把它当做乐趣,搬起花来自然觉得有意思,所以这样写是真实的。”我肯定地说:“是呀,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能不高兴吗?”

生2:“搬花是一种体力劳动,它有利于作者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调节,有益身心健康,胜于吃药,所以说有意思是真实的。”我点头说:“搬花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还胜于吃药,当然有意思。”

生3:“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作者热爱劳动,认为劳动是乐趣,自然觉得有意思。”我赞赏地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有乐趣!你们今后应该怎样做?”

生4:“我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

虽然我的教案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绪却已远航,他们学着并快乐着,在多元感悟中体会到了老舍养花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记录了学生的困惑,也记录了引起这种困惑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这样就逐渐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一错误反复出现的尴尬,记录学生的困惑,是对学生学习高度负责的体现,记录了学生困惑,并长期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记录教材空白,为个性课堂寻求突破

教材虽然是一个范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教师很大程度地受到教材的影响,既然大方向无法改变,那么在领会教材的意图下,对教材设计不合理,甚至有缺陷的地方作一些改良,以便更好地适应本土化教学也算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第二部分时:

出示句子,引读: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师: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虽然有些许犹豫,但他还是平静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那条大鱼已奄奄一息了,他急切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儿子渴望的眼神让他心痛,他激动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虽然他也多么地舍不得,但他还是坚决地对儿子说――

詹姆斯大叫起来――“爸爸!”

师:詹姆斯,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呀?

生:爸爸,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大鱼呀!你怎么能让我放了他呢?

生:爸爸,这是我花了两个小时才钓到的大鱼呀!我不能放!

生:爸爸,你看这条大鱼足有10公斤,你见过这么大的鱼吗?

生:爸爸,这是一条大鲈鱼呀,他可是你最喜欢吃的鱼呀!

……

师:“孩子,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

师:是呀,放与不放,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是那么地难,特别是你面对很大的诱惑的时候。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那意思是说――

生:爸爸,这里没有一个人,没有人会知道的。

生:爸爸,求求你,不要让我放了它,好吗?

师:可是父亲没有说一句话,那意思是说――

生:儿子,你必须放它回水里,这是钓鱼的规则。

师:尽管詹姆斯的心中有千万个不舍得,但是他还是必须把鱼放回去,请孩子们读课文的第十自然段,勾画出他放鱼的动作的词和表示他舍不得的词语。

交流,指导朗读。

第7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

一、为听障生创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

在特殊教育界,聋、聋哑、听力障碍、听力残疾的概念内涵基本一致,经常通用,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使得患者难以与一般人进行正常语言交往活动。另外,听障学生由于“听不见”,早期听力障碍使之无法听到和辨别语言,以致失去了模仿学习的可能性,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最终失去了“说”的能力,所以民间素有“十聋九哑”的说法。因而,如何让听障学生深入体验“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情境,是特校教师要研究的问题。钱钟书在《通感》一文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受钱钟书通感(移觉)理论的启发,一位教师在为听障学生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2》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将春雷“轰隆隆”、春雨“哗啦啦”、小鸟“啾啾啾”、青蛙“呱呱呱”、小朋友“哈哈哈”等视频剪辑成一段“默片”,营造“春在身边,春在眼前”的情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春雨在伞面上跳动、柳枝在春风中摆动、蜜蜂的翅膀振动、小鸟的尖喙翕动、青蛙的声囊鼓动等动感细节,将听障学生视觉的体验转换成听觉的想象,从而获得了对“春天”这一意境的生动感知和丰富体验。

二、为视障生营造“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情境

由于各种原因,视障学生的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导致他们对事物的整体形象把握存在天生的缺陷,只能根据感受和体验进行自我理解与解读,难免会犯“盲人摸象,各言其是”的错误。从大家所熟悉的案例———沙利文老师教海伦•凯勒拼写“水”这一简单单词的艰辛过程,可以想见,对于视障学生特别是先天全盲的学生来说,色彩、明暗、光泽、状态、品质等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彩的敏感性,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诗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那么,如何培养视障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语言敏感度,让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呢?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结合视障学生身心结构中的已有经验,通过经验的重组和改造,让学生从“近”(贴近生活的情境)走向“亲”(亲身经历的经验),从“真”(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走向“正”(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是盲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一位教师在为视障学生执教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名作《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时,为了让视障学生理解“洁白、晶莹、秀挺、深沉、艰辛、坚定、自信”等词语,把孩子们从课堂中带到了学校的假山旁,让他们触摸假山的岩石和从岩石缝隙里生长出来的花草和小树。在孩子们触摸的同时,老师深情地朗读:“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欣赏、感受、体验、品味和领悟,虽然不一定能“说得出”这些词语的具体含义,但他们“体验到”并“意会到”这些词语的情感、温度、色彩和分量,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地把握世界”的境界和状态。

三、为智障生提供“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境

近些年,培智学校学生的残障程度越来越严重,残障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包括了智障、脑瘫、自闭症、多重障碍等。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较低,认知能力较差,教学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基于“场论”理念的情境是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对儿童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全面地产生影响。在培智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伴、与教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启迪者、激励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补偿功能缺陷,开发潜在技能,促使残障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自动参与、主动投入,获得自我的发展。在培智课堂教学中,一位老师在执教《快乐生活•生活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0和10》一课时,在个别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游戏情境。具体做法是,教师将课桌围成一个“口”字框作为“池塘”,学生在扮演“小猫”。教师根据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肢体功能发展情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了不同长短、粗细的钓竿,设计了磁铁、钓钩等不同形式的“鱼钩”,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钓鱼”比赛,最后通过填写一张统计表,看看谁钓的“鱼”多。为了确保其中一名学生钓不到鱼,从而引出“0”这一新知,教师在这名学生的钓竿上做了一番手脚,将这位学生钓竿上的磁铁“鱼钩”换成了没有磁性的塑料积木。可想而知,任凭这位同学如何努力,他也不会钓上任何一条鱼来,从而顺理成章地“生成”(其实质是一种预设)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失败的活动经历与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种充满挑战与趣味性的情境,既是对学生“认识1~9的数字”这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是“统计”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濡染,更是对学习新知的铺垫与导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形式,可以帮助智障学生进行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相结合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实现意志与毅力等心理品质培养和数理知识与方法的习得,让他们在趣味激励、情感驱动下,在“践行”中“善思”,从“乐学”中“多识”。

四、最后的思考

第8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学困生;课堂;实验

实验课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让学生验证某种科学原理,或对教材中有关概念进行实践操作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更加喜爱这一教学活动。

学困生对于学习不感兴趣,让它们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看护与指导这些学生完成实验,它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实验后的结论,还能帮助学生达到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捋清学习思路,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牢固掌握科学课堂知识加深记忆的目的,日复一日能够起到培养动手能力热爱科学的思想品质。

一、掌握好课堂节奏,让学困生和全体学生在实验中寻找答案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在科学课实验课堂中实验操作的材料,尽可能运到学生身边,教师要对实验操作中都做些什么,怎样做,应注意哪些事项等都应有周密的考虑。同时,在实验前,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实验中要有适当及时的提示和调控,实验后还要让学生总结和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学困生在课堂中应处什么样的位置,在学习中应注重哪些环节,哪些课堂部分是属于学困生的,让他们在不影响课堂的情况下成为重点扶助对象,这些都要纳入教学设计。要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如《磁铁的性质》一节,课堂上,教师拿出懒小鸭钓鱼的钓具,对同学们说:“懒小鸭想吃鱼又不想去劳动,它想,要是坐在河边,用嘴把鱼钓上来那多好哇!大家看看懒小鸭能不能钓到鱼呢?”

老师开始做演示,当同学们看红鲤鱼自动移向懒小鸭的嘴巴时,都惊异地叫起来,教师停止了演示,问:“想知道懒小鸭钓鱼的道理吗?请大家打开你面前的教具袋,看看里面都有什么?”同学们一样一样地拿出来,有磁铁、布条、塑料、钢丝、铁钉、木条。

现在我们来实验,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个实验,一个记录。要求学困生动手实践,相应同学帮助记录,在能被磁铁吸起的物品名称下划“√”,在不能吸起的物体下划“×”经过亲手实验,同学们发现,磁铁能吸起铁钉,不能吸起铜丝,布条,纸条,塑料。

实验中一个学生提出磁铁能不能吸起纸?老师发现这是一个学困生提出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口瞪目呆,几十双迷惑不解的目光望着他。在这堂课上老师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表扬,肯定了能提出问题是一种肯动脑的表现。对于这个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特别高兴,对于学困生来说在这堂科学课上是一个很好的苗头,“磁铁真能吸起纸吗?”教师没有否定他的结论,而是再引导学生做一次实验,让他们各组验证这一问题,听取汇报,各组的实验结论报告是,磁铁不能吸引纸。至此,由学困生提出的问题把学生实践引入了另一个思考阶段,这对于学生探究思考问题十分有益。

二、让学生们在实验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结论一出,让同学们思考,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呢?为了帮助同学们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请同学们拿一个铁钉放在纸下面再做一次。结果铁钉又被吸了起来,老师请同学们观察,这时这位同学又叫了起来:“唉呀!原来是这样,老师我懂了,磁铁吸起纸的原因是纸下面有铁钉的原故”。

为了得到彻底的证实,又让全体同学做一次吸纸的实验结果谁也没有成功。

这时老师又问:“磁铁能吸铁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不能”这时老师又把问题引向深入,提示说道:除了铁以外磁铁还能吸起其他东西吗?有的同学说能有的同学说不能,老师又引导学生做了又一次实验,用磁铁找一找你的文具中哪些是铁制成的?

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渴求新知的情绪又上来了,一个同学手疾眼快,马上用磁铁吸起了塑料铅笔。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磁铁只能吸铁的结论错了吗?正当这个同学疑惑不解时,老师请同学们打开塑料铅笔,发现塑料铅笔的笔芯是铁做的。

至此,磁铁只能吸铁的概念在同学们的头脑中彻底得到落实,这时又给两名同学发一个玻璃杯,杯中装着水,水中有铁钉。老师请同学捞出水中铁钉,不能用手捞磁铁也不能着水,同学们有的用铁钉在水杯外面吸,有的将磁铁包上塑料去吸铁钉。正当同学们兴趣盎然的操作时,老师专门把一个问题留给了班级另一个学困生:“懒小鸭钓鱼的道理弄懂了吗?”同样是水,懒小鸭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同学们愣住了,那个同学随即毛塞顿开,大声说:“一定是懒小鸭嘴中有磁铁,鲤鱼的背后有铁片。”下一步就是老师让两位同学看看懒小鸭的嘴里和鲤鱼的背,果然如此,同学们个个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

这节课采取“欲收故放”的手段,针对学困生设计相应的问题换取了毛塞顿开的效果,讲磁铁的性质却不告诉学生磁铁的性质是什么,而精心设计一个寓磁铁性质于懒小鸭钓鱼的演示中,寓概念的形成于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中探索、求知、情理,这是“放”,老师收得巧,放得妙,一次又一次地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加深印象。让学困生跟得上思考,让其他学生学得扎实,融会贯通。取得了良好课堂效果。

三、科学课堂要精心设计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见解

讨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班级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形式。

由于在讨论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参加活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听取别人的发言,所以讨论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教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课题,指出注意事项,每个学生都要按照要求做好发言的准备。要注意学困生在讨论中所要承担的角色,吸引和留给他们一部分讨论的问题,要深浅适当,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根据讨论发言的进展情况,随时抓住和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其他有争论的课题,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创见,

第9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教学之本,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舞蹈课程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资源,每节课都要靠教师独立创编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根据自己学习舞蹈的经验对学生进行训练;有的教师选择社会舞蹈考级教材或舞蹈专业教材的简化版对学生进行训练;有的教师照搬社会流行的舞蹈进行教学。因此,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开发一套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的舞蹈课程资源迫在眉睫。

一、基于“情境教学”理念,研发舞蹈课程资源

舞蹈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的认知。为了更好地研发中小学舞蹈教学资源,为中小学舞蹈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资源补充,我们组建了由相关舞蹈领域的专家、教研员和海淀区30名中小学一线舞蹈及音乐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小学舞蹈教学资源研发团队。基于“情境教学”理念研发中小学舞蹈课程资源,借鉴当前国内外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身体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并针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断实践。

舞蹈“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有情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或多种真实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的身体体验与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释放学生的表演潜能,最终提升学生的舞蹈核心素养。

以《钓鱼》一课为例,舞蹈动作以地面前压腿、旁压腿训练为主。教师设置的情境是在“大海”里“钓鱼”,师生坐于地面,双手“划船”来到“大海”中“钓鱼”。实际上,“划船”“钓鱼”训练的是学生地面前压腿的舞蹈基本动作,与单纯的喊口令训练相比,有情境的训练学生不易感到枯燥,练习时非常积极、投入。当学生没有钓到“大鱼”表现出“失望”的心情时,教师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当学生经过努力终于钓到“大鱼”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返航时,教师指导学生改变姿势,双腿打开,变成一艘小船,学生练习的是地面压旁腿。在返航的途中,教师设计了遇到风暴的场景,引导学生根据风浪强弱的变化,变换节奏进行压旁腿训练。这样的情境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腿部柔韧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与想象力。

二、贴近师生需求,构建舞蹈课程资源框架

中小学舞蹈教学资源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及学生实际需求创编,在边实践边研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它有别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育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有开放性、科学性、主体性特点,同时,教学目的明确。我们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了舞蹈课程资源的六大内容领域(表1),其中,舞蹈基本能力训练主要是改变学生的自然状态,提升学生身体的健康指标,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自信心;即兴舞蹈创编主要是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舞蹈综合表演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吃苦精神以及综合表现能力;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是传承民族舞蹈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舞蹈作品欣赏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与生活品质;多元舞蹈文化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舞蹈与文化。舞蹈课程资源由学生示范、教师讲解、教学片段、微课程等形式构成,便于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和学生自学。

三、稳妥推进实验,形成舞蹈课程资源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舞蹈课程开设情况,课题组首先选择了海淀区10所小学参加舞蹈课程资源的实践。这些学校都有专职的舞蹈教师和专用的舞蹈教室,同时,学校领导也比较重视全体学生舞蹈素质的发展。随着课程资源研发的不断推进,参与实验的学校由原来的10所增加到30所。

在资源研发的过程中,针对实验学校每位教师每学年撰写的实验报告,课题组多次聘请儿童心理学、运动学、舞蹈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专家亲临课堂现场进行指导。专家们从课程资源本身、资源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教师课堂教授情况、学生发生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耐心的指导,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历经了“形成―实践―研究―修改―再形成”的反复打磨过程。经过十余年的舞蹈课堂教学问诊、舞蹈教学方法研究、舞蹈教学资源创编与实践,《小学舞蹈艺术教程》(低年级)最终于2015年6月正式出版。这套教程课程资源丰富,内容全面,形式多样,针对性很强,丰富了小学舞蹈教学资源的内容,尤其是“情境教学”,非常符合学生特点。

四、课堂发生的变化

《小学舞蹈艺术教程》在北京市海淀区和其他几个区进行了推广使用,教师们普遍反映这套课程资源让舞蹈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学生也学得更快乐了。不少教师这样评价道,“这套教程对舞蹈教学太有帮助了,不喜欢舞蹈的学生也开始喜欢舞蹈了,喜欢舞蹈的学生更加热爱舞蹈了”“这套舞蹈课程资源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给了我全新的启示”。

1.转变了教师传统的专业舞蹈教育观念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困扰中小学舞蹈教师的一大难题。《小学舞蹈艺术教程》引导教师摒弃了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对中小学舞蹈教学进行了全新的思考,摸索并尝试以一种独特的、新颖的模式开展中小学舞蹈教学。通过对课例、案例以及舞蹈“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教师们在授课形式、授课方法、课堂组织,教学内容安排、课程设计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思考。这套课程资源不仅仅是为教师提供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素材,更重要的是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并最终达到“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快乐”的目的。

2.教法更加灵活,舞蹈学习更加有趣

《小学舞蹈艺术教程》中的每一课都以一个领域的内容为主,每一课都有“情境”的设计。教师在授课时将“情境”悄然带入课堂,每一个“情境”的设计都遵循“从生活中发现舞蹈,从舞蹈中挖掘美感”的原则。在“情境”的选择上,以自然环境、生活场景、校园生活、动物模仿等为主,既有科学性,又不乏趣味性;既有舞蹈训练,又有即兴创意;既有民族特点,又不强加民族风格;既有主题设计,又能关注个性差异。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情境”中,在自由的空间里,纵情驰骋想象,无拘无束地舞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肢体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