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精选(九篇)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绿色理念;经济发展;生态化转型;路径;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 01(a)-0000-00

Abstract: A series of crucial ideas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guid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one of which is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Adhering to the Win-Win i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s the strategic sele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The deficiency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Idea, industry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ystem. Finally,it puts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velop the ecological economy , based on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ecological economy; path; Nanjing

h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南京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确立了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等“五型经济”的战略构想。南京市提出的发展生态型经济正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寻求经济和环保协调发展的一种体现。发展生态型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为南京培育增长新动力指明了方向。

1南京市发展生态型经济的现实背景

1.1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了践行生态型经济的道路抉择

绿色发展理念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坚定了南京践行生态型经济的道路抉择。近年来,南京立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既符合追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这一价值取向,又遵循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导方向,这进一步坚定了“凝心聚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争当江苏发展排头兵”的信心。

1.2四个城市目标定位指明了生态型经济的发展方向

南京确立了“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四个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和生态型“五型经济”,正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推动建设“四个城市”的战略举措。发展生态型经济,将倒逼南京从目标设置、动力支撑和实践方法,全面调整思路和摆脱路径依赖,在现代化建设中占得先机。

1.3发展生态型经济源于对转型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认识

当前,南京传统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空间已接近临界点,现有的生产力要素投入和产出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重工业发展惯性依然很大。偏重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居高不下。环境压力高位呈现,突发性环境事件呈增多趋势,产业结构型环境风险客观存在,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发展生态型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南京谋求功能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4发展生态型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战略考量

南京市能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在13个省辖市中排倒数第3位;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第8位,在13个省辖市中列倒数第3位;水环境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低于小康社会标准,城区河道黑臭现象较为普遍。随着南京被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唯一的特大城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推进,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约束将更加凸显。

2南京市发展生态型经济的探索实践

2.1发展战略演进

南京较早认识到绿色发展对实现现代化和提升民生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大绿色发展落实力度。根据具体推进情况,可将生态经济发展实践分为三个时期:研究探索期(1978-2004年),南京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对生态经济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务实举措不多;强基筑本期(2004―2013年),2004年作出“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决策,2006年批准实施《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11年出台《关于坚持生态为基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见》;创新提速期(2013年至今),出台《关于印发推进可持续发展“1+2”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和《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绿色引领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

2.2具体实践与成效

绿色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多年来,南京坚持以创新为核心动力推动转型升级,协调推进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4:40.3:57.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3%,石化、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占工业比重进一步下降。2014年,南京市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居于全省第4位,绿色发展指数由2010年的65.7%提高到2014年的79.1%,增长幅度高于苏南地区平均水平。

能源资源利用更加集约。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15年,南京万元GDP能耗为0.62吨标准煤,比2016年的1.31吨标准煤下降了73%。通过实施铁腕控煤,倒逼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南京近三年的煤炭消耗量呈负增长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单位GDP用水量以平均9%的速度逐年递减。

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在经济快速发展、重化工业规模明显扩张、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市环境治理力度不嗉哟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15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64.4%,比2013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6.9%。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地表水省考断面好于Ⅲ类比例提高至45.5%。

绿色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不断深化制度改革,颁布实施了《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规章,制定施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等基础性、强制性、约束性的规划,出台实行了节能减排、脱煤降耗、治水减污、大气治理、环保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宗旨。在考核评价方面,坚持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体系,在今年的区域发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生态环境指标占比达到21分(百分制),生态文明建设在五大建设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

3南京市发展生态型经济的问题与制约

虽然南京城市发展与环境改善呈现良性循环,但传统重化工业发展惯性与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之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之间、环境质量不高与群众更高诉求之间、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与群众对优美生态期盼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3.1绿色发展理念尚未真正达成共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指标至上的政绩观的影响,政府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方面,更多地倾向于追求经济发展的数量,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这是既是一种尴尬的事实,也是普遍存在于现实中的现象。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主体。部分企业环保责任意识不强,超标排放、非法排污和恶意偷排等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就是绿色发展的理念尚未牢固树立,还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没有真正转化为行动。

3.2产业结构偏重是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

南京重化工特征明显,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产业仍占较大比重。2014年,南京轻重工业产值比是20.5:79.5。与综合实力相当的副省级城市相比,南京重工业比例高于武汉(23.1:76.9)、大连(24.5:75.5),宁波(27.5:72.5),明显高于杭州(38.9:61.1)、成都(48.5:51.5)、青岛(38.8:61.2)等城市。南京工业煤炭消耗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排第2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居第5位,氮氧化物排放量居第3位,烟粉尘排放量居第4位。单位GDP能耗在13个省辖市中排倒数第3位,单位GDP用水量是北京、深圳的2-3倍。

3.3经济增速换挡制约了产业绿色转型能力

“十三五”期间,南京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收支压力以及企业与产能清出后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下的“合并阵痛”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矛盾可能会短期激化,并波及到社会稳定。产业的绿色转型,包括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结构调整等均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持;重化工产业的发展转型面临着资金投入、市场、社会稳定等诸多因素制约,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产业绿色转型压力巨大;随着污染企业关停搬迁整治力度的加大,企业环境准入标准的不断提高,地方政府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不断增大,保生态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

3.4生态环境质量依然是最突出的短板

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与环保部新颁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2016年)中“优良天数比例≥85%”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第8位,在13个省辖市中列倒数第3位。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较低,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比例低于小康社会60%的标准;城区河道黑臭现象较为普遍,城区黑臭水体占所测断面的50%左右;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尚未100%达标。噪声污染投诉居高不下,建筑施工噪声扰民现象较为突出。环境安全风险依然偏高,固定风险源单位得规模数量在全省位次居前,环境风险的防范形式依然严峻。

3.5绿色发展的协同保障机制亟待健全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考评体系、法规保障体系、联动管理体制、政策激励机制、目标倒逼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按照“发挥市场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管治各类污染,引导社会参与”的要求,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如何建立健全污染防治的全防全控、联防联控体系,如何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如何充分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破题。

4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生态化转型的路径

4.1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必须坚决杜绝“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的现象。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合理设定资源能源消耗上限,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制革、制药、电镀、印染、有色金属、农药等重点行业规模限值,切实将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必须强化红线意识,按照“生态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转换”的要求,对生态红线区域严防死守,限期清理现有不符合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确保生态红线区域环境质量不降低。只有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才能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才是真正的发展生态型经济。

4.2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规划引领发展,科学规划才能引领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深入实施“多规合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多规合一”,以功能定位约束空间规划、约束开发强度、约束用途用量,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发挥规划环评的源头预防作用,推进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有关专项规划等领域规划环评,从源头控制污染产生;开展江北新区规划环评试点,探索重大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对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规划,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开展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负面清单管理试点”。

4.3以绿色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引导作用,强化环境硬约束,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用高端、高质、高新“三高”实现耗能、污染、排放“三降”。严格环境准入要求,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新增产能布局,积极探索对新增产能实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总量控制指标“双控制”;健全产业结构、生态空间和总量控制“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模式,全面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把项目准入关;对于不符合环境准入要求的,必须坚决否决,严禁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发展,显著降低石化、钢铁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轧钢、水泥、船舶及国家和省明确的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分类有序淘汰相对低端和过剩产能企业。

4.4打好补齐生态短板攻坚战

良好生态环境是支撑生态型经济发展的最大本钱,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民生优先,聚焦社会关注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在确保完成空气质量考核目标的前提下,力争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系y开展水污染治理,铁腕治污,让城乡水体清水长流;科学防治土壤污染,协调推进污染防治、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三大举措,从源头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和生产生活环境。尽快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突破性改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感。

4.5用最严格的制度提供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硬指标,严格的制度体系是绿色发展的硬保障。必须抓住江苏省作为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机遇,大力推进南京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制度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型经济的引导作用。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加快清理和修订现行制度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权交易管理等法规规章,修订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法规;按照严于国家和省标准的要求,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等方面的地方标准。制定南京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按照依法依规、党政同责、归属明晰、权责一致、多方联动的原则,建立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

参考文献:

[1] 朱坦,王天天,高帅. 遵循生态文明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定位经济社会发[J]. 环境保护,2015 (16): 12-14.

[2] 路云霞,李文青,刘海滨等. 基于生态文明的地方环境立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8): 1-3.

第2篇: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文章标题:述职报告(团支部)

****年XXX团总支在XXX党支部、南京电大校团委的领导和关怀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培养21世纪的复合型青年人才为目标,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积极宣传贯彻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围绕XXX中心工作,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开拓,勇于进取,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一年以来的工作回顾

一、部门工作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网络化、深入亲切化

XXX团总支始终将“为同学服务”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宗旨,真正代表了XXX绝大多数同学的利益。

1.规范化

****年我部门从工作效率、管理的有效化等方面考虑,为各项工作制定了各种不同工作表格,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监管,促进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到目前为止,我部门已制定了“团支部情况一览表”、“团员发展登记表”、“团员证补办登记表”、“团费收缴登记表”、“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等表格,对团的各项工作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经过在XXX团总支范围内的成功试点,上述表格中的绝大部分已被校团委采纳,并已发至各系、部团总支使用。

2.合理化

为了更好的开展远程共青团工作,促进远程教育更好的发展,本年度XXX团总支进行了机构调整,调整后新增一处、六组,使团总支的委员、干事已遍布下属28个团支部,同时从****级、****级同学中挑选了一批有工作热情的同学加入到团总支中来,为团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能够及时的将上级党团组织以及远程团总支的各项工作、活动告知广大同学,20xx年我部门推行了团组织文件“大小并行”工程。即团组织的各个文件、各项活动通知在保留原有的以大型海报形势推出的基础上,增加了发到各团支部、各班级的小文件,并且使这些小文件全部上墙,增加各项活动的广泛性,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民主监督。

3.制度化

本年度我部门将团的各级干部队伍的建设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除每月的对团总支委员、干事考核的制度以外,对于不能够胜任工作的,坚决清除出团干部队伍。同时我部门还加强对各团支部团干部的审核、考察,每学期都对各团支部的团干部进行登记。经机构改革后新设的人事组将专门负责团干部的培训、考核等工作。通过各项措施,提高、加强各级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团干部的才能和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在工作程序上坚持逐级上报制度,在重大事件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度。

4.网络化

一直以来,XXX团总支在各项工作中都积极推行计算机化、网络化、无纸化。我部门的各项活动通知都挂在网上,方便同学们随时查阅;我部门的委员、各部、各组都有专用的电子信箱,通过Email及时进行跨时间、空间的工作交流;我部门的各项工作都可以充分结合网络资源来进行开展,鼓励和培养同学们收集网上知识的能力。团总支机构调整后新设的网络组将负责远程团总支网站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各地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5.深入亲切化

经机构改革后的远程团总支下设实践、人事、网络、外联、新闻出版、学生联络六组。调整后的远程团总支工作更加深入实际,如实践组将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结合专业的勤工俭学活动,为即将走出校门的同学们提供一个接触、了解、适应社会的机会;调整后的远程团总支工作更加亲切细致,如学生联络组将在做好学生与团组织的桥梁的基础上,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想法或疑问,邀请有关人士,召开学生论坛,积极推进共青团工作的民主进程。在期末考试即将临近的时候,学生联络组将组织各班级的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与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传授学习方法和经验。

二、结合大事、要事开展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1.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80周年主题活动

20xx年是建团80周年,为引导和帮助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学习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温共青团80周年的光辉历程,坚信共产主义信念,我部门开展了以“永远跟党走”为主体的系列活动。认真贯彻团宁电大委[****]05号文件的精神,扎实的开展“五个一”活动。

我部的主题团日活动,充分的发挥了远程学生网上获取资源、电脑应用能力好的特点,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我部00级东大法学支部是南京电大整个团委系统中的第一个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的支部,为其它各团总支、各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部门的板报评比活动,充分体现出了远程学生在板报创作方面的才能,同时采取了全新的评比形式。我们采用板报集中评比的方式,同时加入了“解说”的环节。在裁判方面,我们邀请了其它 系、部团总支同学担任,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为了庆祝“五四”运动83周年,我部门组织了“五四”征文比赛,以及“五四”评优表彰活动。我部门还组织编写了《燃烧的青春,新时代的远程大学生!》一书,作为广大团员青年学习的材料。

2.“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人争当文明标兵”

为了全面提高远程学生的素质,提升远程学生的形象,我部门组织开展了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系列活动,即“开展一次主题团会”、“进行一次社会调查”、“组织一次主题讨论”、“举行一次评比表彰”。同时我们还组织同学编写了XXX团总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材料和调查问卷,并制定了“远程文明学生”、“远程文明班级”条例。

3.“知校、爱校、荣校”主题系列活动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浙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深刻的理解自己作为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的一员,作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和浙大远程教育的开路先锋所担负的社会历史责任,以增强自己作为一名浙大学子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我部门组织开展了“知校、爱校、荣校”主题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分五个阶段进行开展。分别有组织收看“浙大远程教育学院专题片”;举办“浙大校史图片展”、“新浙大成立以来学校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新闻图片展”;举办“明史立志”征文比赛;举办“校荣我荣”金点子征集活动;以及“走进母校,爱校明志”活动。

4.迎接十六大、庆祝十六大胜利召开主题系列活动

为了引导广大团员青年进一步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学习党的知识,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在XXX范围内掀起一个学习中国共产党知识的高潮,带领更多的先进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XXX团总支于****年10月至11月开展了“迎接十六大、庆祝十六大胜利召开”主题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由六部分组成,即“喜迎十六大,感受新变化”征文、以团支部为载体所开展党的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感受党领导下新中国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参观活动、迎接十六大板报制作比赛、集体收看十六大开幕式以及学习十六大文件。

在迎十六大征文比赛中我们不仅收到了XXX的大量稿件,同时还收到了许多经济系同学的文章;在参观活动中我部门分别组织住宿生、团总支委员、****级和****级同学参观了梅园新村、科技会堂、南京博物馆等场所;在板报制作比赛中,首次引入电子板报,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知识进行了结合;在十六大召开当天,我部门组织XXX一千多位同学集体收看了大会的开幕式。

在活动开展期间,我部门组织人员编写了《迎接十六大,走向新纪元》、《学习十六大、宣传十六大、贯彻十六大》两本特刊,作为远程学生的学习资料,并且在其他系、部中也进行了发放,实现各系部团总支的资源共享。

5.人大换届选举工作

****年11月我部门参加了五年一次的人大换届选举,行使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利,选举出了新一届的区人大代表。在整个选举过程中,我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选举部门参与了粘贴选民名单、制作投票箱以及协助投票等工作。同时通过团总支宣传部广泛的宣传与选举相关的内容,并制作宣传标语,粘贴在学校的显著位置。本次选举我部门参选率达95%以上,积极推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三、积极配合团市委、校团委做好各项日常工作

1.义务献血活动

****年XXX的义务献血活动在****级的六个班级中开展,报名人数达到88人,实际参加献血人数50人。这是XXX继****年报名人数178人,参加献血人数80人后连续第二年义务献血报名人数、实际献血人数双双位居学校各系、部之首。

2.三下乡活动

****年暑期校团委开展了三下乡之溧水石湫行活动,我部门派出了吴玮、徐莉两位同学,她们出色的完成了“小教师”的任务,为校团委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青年在社区闪光”活动

****年暑期由南京团市委和南京电大团委共同举办了“青年在社区闪光”活动,远程团总支承办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寸草心”义务家教、“我送知识进社区”、“青年进社区,情暖孤童心”三大活动,分别在后宰门街道下设社区以及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开展,我部门共派出了35位同学参加此次活动,同学们在炎炎夏日中认真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出色的完成了团市委布置的各项工作。

4.共青团南京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简报》编辑工作

****年10月,时值共青团南京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受校团委委托,我部门派出了陈丹婷、厉弘、姜巍、张亮亮、李媛萍、陈伟等六位同学,参加简报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六位同学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共编辑简报7期,60多页,4万余字。并且我们的同学在简报的第6期、第7期上发表了署名文章,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5.团市委工作调研

****年11月,团市委副书记丁铭以及蔡志培老师就“一二•九”文艺汇演、团组织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的精神等问题来到南京电大,与部分老师、同学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远程团总支开展的迎接十六大电子板报赢得了团市委老师的好评。

6.南京市青少年网络文明会议

****年12月,由南京团市委、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南京市青少年网络文明会议在七楼多功能厅举行,我部门派出20位同学参加。在会议召开前,远程团总支组织人员参与了会场布置、宣传画粘贴、会议签到等工作,为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保障。

7.新生班团干部培训班

本学期我部门派出了02级新生班团干部参加校团委举办的培训班,增加新生班团干部的工作知识和技能。同时我部门还派出团总支委员在此次培训班中担任授课小老师。

8.新闻写作培训班

****年10月,远程团总支向下属的28个团支部转发了共青团南京电大委《关于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的通知》。自XXX7月份派出10位同学参与《新网友》的改版和编辑以来,出色的完成了报社交给的各项任务,按期按质按量的将报纸编辑出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扩大了远程学生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远程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全面提升远程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我部门约70位同学参与了此次新闻写作培训。同期,我部门还派员参与了培训班的签到以及前期准备等工作。

9.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65周年

****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65周年纪念日,上午9:10分满载着300余名远程学生的4辆汽车来到江东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参加由国务院新闻办、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65周年纪念”活动。活动结束后,全体学生参观了刚刚建成的印有大屠杀幸存者脚印的“铜版路”、“万人坑”以及纪念大屠杀书画展等。

XXX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由XXX党支部书记、校团委书记、远程团总支书记带队,负责整个活动的安排。远程团总支于活动前组织主要学生干部召开了协调会议,就学生集中、乘车、站队、进场等问题作了详细的部署。

本次活动使广大同学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洗礼,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牢记历史,不忘使命,努力学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四、坚持做好“双推”工作,使之制度化、常规化

1.推优入党

为了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积极向党组织输送优秀的青年人才,在远程学生中树立优秀学生典型,带领更多的团员青年坚定的跟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根据XXX党支部、共青团南京电大委员会关于推优入党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年远程团总支分别开展了两次“推优入党”工作。

在推优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上级党团组织的要求,还特别下发了《关于开展推荐优秀共青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通知》及推优表格,规范推优制度,坚决执行推优“十步走”的工作方针,真正做到推优工作公开、公正、公平。至20xx年我部门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有400余人,经考核后向上级党组织推荐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有33人,其中有二十余人已经确立了联系人,在我们推荐的优秀团员青年中有部分同学已经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

2.推优入团

****年我们总结了以往在团员发展工作中的经验,本着“合格一个,发展一个的”指导思想,认真组织考察,目前已有6名同学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目前,XXX团员率已经达到98%以上,下一步我们的工作将更多地放在对所有团员的有效管理上。

五、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

1.寒假社会实践

****我部门的工作实际上是从寒假开始的。****年2月,我们组织同学参加了“协助《新网友》周刊举办网上婚礼、网友聚会、网上夺宝颁奖晚会”的活动。这次社会实践不仅增强了同学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使我部门与《新网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浙大行”

****年5月,我们组织了浙大远程教育学院南京分院“走进母校,爱校明志”活动。带领部分同学走进母校,种下一颗象征着浙大“求是、创新”精神的“求是树”。此次活动增加了同学们对母校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并且在同学们中间倡导一种“爱护树木、美化环境”的思想。回到南京后,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在远程团总支组织下编写了《浙大行》一书,在浙大远程南京分院同学中广为流传。

3.暑期社会实践

今年暑期,根据上级党、团组织关于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XXX团总支紧密围绕“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树现代远程新风”的活动主题,结合实际,立足南京,集中开展了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考察、调查研究、科技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践主要采取学校组织安排和个人自行联系相结合的原则。共组建了“三个代表”实践团、“与时俱进”服务队、“瞻仰革命老区,发扬先烈精神”参观考察团、“清爽夏日,青春热浪”服务队等实践团队,分别安排了130余名在校远程大学生在团市委、各团区委、各区团组织、《新网友周刊》、省人才中心、紫霞湖、泰兴市黄桥镇等地进行实践。同时,我们也与《新网友周刊》达成意向,以学校的名义与其联办《校园网际》版面,扩大现代远程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和知名度,在社会上为远程学生做宣传。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部门“三个代表实践团”获得了南京市大中学生“三下乡”、“三进巷”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同时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了表彰,共评出杰出贡献奖4人,优秀组织奖12人,优秀表现奖39人。

4.“宣传十六大,爱心暖八百”

****年11月,远程团总支配合青协下发了《关于开展“宣传十六大,爱心暖八百”的活动通知》,同期远程青协散发了关于开展向八百桥镇希望小学捐款的倡议书。在短短的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共收到捐款一千多元,捐赠的衣物、书本及其它用品百余件。并通过青协的同学将捐献的钱物送到了八百桥镇希望小学。

六、认真做好共青团的日常工作,积极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

1.团关系转接,团费收缴

20xx年我部门完成了02级新生团关系的转入,以及部分参军同学团关系转出工作。在团费收取上坚持校团委每月收取的原则,同时所有收取的团费都登记到表,并且发给各团支部团费收据,使团费收缴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五四”评优

20xx年5月根据校团委****[04]号文件的精神,远程团总支组织开展了****年“五四”评优工作,并下发了“关于五四评优的补充说明”,进一步细化了评优工作的流程、标准、名额。经团支部推荐、远程团总支审核、校团委通过,XXX共有26位同学被评为“优秀团干”,108位同学被评为“优秀团员”,4个团支部被评为“优秀团支部”。

3.参加浙大“五四”征文

为了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弘扬“五四”精神,丰富、活跃远程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加强远程学子之间的广泛交流,明确当代青年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通过学生自己手中的笔,来充分展示出21世纪大学生应有的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在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的领导下,浙大远程南京分院开展了“五四”征文比赛,所有参赛作品通过电子邮件传到杭州浙大本部,由浙大组织专人评选,南京分院有八名同学在比赛中获奖。

4.“浙大”评估

****年5月浙江大学评估组对浙大远程南京分院进行了评估。其间,我部门就浙大远程南京分院学生活动开展情况向评估组作了汇报,并组织部分同学召开评估组座谈会,我们积极配合评估工作,为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5.象棋比赛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远程团总支举办了中国象棋比赛。本次比赛的宗旨是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培养远程学生的文化素质,加强远程学生自身修养。本次比赛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许多同学报名参赛,其中有不少是女同学。在比赛期间,还有许多老师同学来到比赛场地观赛。

在我部门已举办的象棋比赛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重新组队,由团总支文体部部长亲任领队,参加了20xx年“驻宁高校象棋比赛”,00东大会计班陈苏慧同学获个人第五名,团体获第五名,为学校赢得了声誉。

6.校园漫画、插画比赛

为了展现远程学生的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我部门开展了校园漫画、插画比赛。此次比赛是远程团总支鼓励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积极倡导远程文明的一种尝试、一种体现。

7.参加浙江大学校运会

20xx年10月我部派出五位同学参加了于杭州举行的浙江大学校运会,同学们在运动上发扬了敢于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浙大远程南京分院的5位同学分别参加了男女共计9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男子100米第四、男子4×100米第五、男子4×400米第八、男子1500米第七、男子4×400米第八、男子4×100米第五的优异成绩。

8.创办《远程学生信息》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远程,了解远程学生,增加远程学生在浙大、东大、南京电大以及社会上的知名度,同时加强XXX各项学生活动的总结整理,让XXX的学生知道一段时间内XXX开展的各项活动、发生的重大事情,做到各项工作公开化,积极推进XXX学生工作的民主化、群众化,远程团总支于本学期创办了《远程学生信息》。

《远程学生信息》主要内容包括XXX团总支、学生会、青协工作开展情况,重要学习文件,重要活动领导,同学发言稿以及XXX其它重要事件。

“信息”作为浙大远程南京分院、东大远程南京电大教学站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起着宣传远程的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一个长期性刊物,在远程学生工作研究方面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信息”发放范围包括XXX各班级,XXX班主任,南京电大校团委,各系、部团总支、学生会、青协,南京电大主要领导、分管远程的领导,浙大远程、东大远程本部等。

《远程学生信息》为月刊,由团总支新闻出版组专门负责编辑出版。至****年12月,我们已出版《远程学生信息》3期,共计13页,一万三千余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9.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性活动

本学期我们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如反对xx功邪教组织攻击鑫诺卫星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我部门的同学分别接受了江苏卫视、江苏教育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电视台的采访,《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新网友》等报纸上也有关于XXX的相关报道。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远程教育的作用,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

我们的工作口号是: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同学;通过参加活动,影响、改造一部分同学;通过总结表彰,提高、培养一部分同学。

今后的任务

****年远程团总支的各项工作已圆满完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立足远程自身特点,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努力将远程共青团工作推向一个更灿烂的辉煌。

****年工作目标:

1.结合XXX的学生事迹,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月活动。

2.根据市团代会要求,积极推进共青团工作网络化,建成远程团总支网站。

3.积极推进结合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

4.扎实做好“双推”工作

5.积极开展“第二教学站”活动

6.做好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3篇: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 野菜文化 实践活动 教材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11 - 0045 - 03

现行的初中生物学教材,南北通用、城乡通用,教材上列举的许多生物资源当地没有,给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许多不便和遗憾。因此,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发应与当地的生物资源状况,特别是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联系。野菜文化是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如何将野菜文化资源应用到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发当中?笔者通过一线的实践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与教材资源进行整合

教材是经过严密选编的系统化的学科知识,虽不能完全概括该学科领域的全部知识与结构,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挖掘教材资源的过程中整合南京野菜文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出适合初中学生的生物学实践活动。以苏教版八年级教科书中“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章为例,将“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活动与野菜文化进行整合,开发出了“关注南京野菜的未来发展”的实践活动。

活动简介:据野菜种植户介绍,野菜种植简单,产量高。以马兰为例,每过20多d就能割一茬,一次能收将近1 000 kg,一亩地收益1~2万元不成问题。我国野菜也备受国外客商的青睐,年需求量一般为200万t,先后出口到日本、南韩、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南京地形多丘陵、江湖,且冬暖夏热、四季分明,十分适合野菜的生长。南京有着全国最大的野菜市场,其野菜食众之多、历史之久,在全国堪称一绝。如何开发利用南京的野菜资源,将南京的“野菜文化”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是一个值得调查、研究和开发的课题。

活动目标:

(1) 促进对南京“野菜文化”的重视并对南京野菜的未来发展产生思考;

(2) 提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3) 增强对家乡和自然的喜爱之情。

活动指导:

(1) 活动开展前提前,进行讨论小组的分组,完成对南京野菜资源、南京野菜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他地区野菜产业的发展情况等资料的搜集工作。

(2) 各讨论小组的成员准备好个人材料,就“南京野菜的未来发展”提出个人初步设想。

(3) 先小组内部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最后再全班进行探讨,完成对“南京野菜的未来发展”的设想。

(4) 整理讨论内容,给南京市政府写一封关于“南京野菜的未来发展”的信。

2 与学生兴趣进行结合

实践活动开发的目的之一,就是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在形式上是“以校为本”,但其背后的真正哲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本”。南京人有春天吃野菜的习俗,许多学生对南京人爱吃野菜的原因很感兴趣。笔者以此为抓手,“研究南京的野菜民俗”的实践活动应运而生。

活动简介:南京人有吃野菜的习俗,有很多本地民谣与野菜有关。例如,“南京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南京人,不识好,一口白饭一口草”等。可见南京人对野菜的热爱,甚至是依赖。这倒并不是不识好,野菜可是个好东西,对人体有诸多好处,不少南京人喜欢在野外游玩时采摘野菜以备食用。教师带领学生对南京人一起走进“野菜的民俗”吧!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学生通过调查发现南京人爱吃野菜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民俗;

(2) 提高问卷调查和资料搜集、分析、处理的能力;

(3)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以及一定的人文主义情怀。

活动指导:

(1) 活动开展前提前分好小组,各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2) 各小组应提前制作好问卷调查表,并在社区、广场选取适宜的位置开展问卷调查。

(3) 调查活动完成后,小组长汇总资料,全班分析数据,并由专人利用Excel软件制作柱状图,找出南京人爱吃野菜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民俗。

3 与生物技术进行融合

初中学生在了解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喜欢提出比较开阔发散的问题,乐于了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但由于课堂诸多的限制,他们的再研究受到了束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生物科学的教育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笔者深入研究生物技术,融合野菜文化,开发相应的实践活动――“野菜的种植探索”,可以给初中学生提供一个再次学习的平台。

活动简介:野菜是世界植物资源中极其珍贵的物种,以其高营养、高医疗保健作用和回归自然、无公害的质量备受人们喜爱。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在重视这些资源的开发,未来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野菜事业发展迅猛,但总的来讲,产业链发展极不均衡,野菜产品多以采集为主,从而导致生态资源破坏日益严重。野菜生命力极强,生长旺盛,病虫害很少,栽培方法简单,成本低廉。通过搜集或购买野菜种子,利用播种种植法尝试野菜栽培,简单易行,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种植技术,又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野菜的知识,更可以帮助解决因大量采摘野菜而造成的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

活动目标:

(1) 了解野菜的种植方法,掌握简单的种植技术;

(2)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活动指导:

(1) 问题讨论:野菜种植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2) 查阅资料,了解不同野菜的种植方法,如播种、扦插、分根、压条等。

(3) 观看野菜种植的视频,掌握野菜种植的一般方法――播种种植法。

(4) 小组讨论:用播种法种植野菜有哪些注意事项?

(5) 小组合作,种植野菜。

(6) 种植完成后,定期护理野菜,成熟后采集、烹饪,开展品尝活动。

4 与相关学科进行关联

诗词里时常会体现生物学现象,画卷上经常会涌现多样的生物,音乐中常常展现生物带来的灵感……生物学其实和很多学科都可以建立联系。在初中生物实践活动的开发过程中,笔者将生物学科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以及野菜文化进行关联,从而提升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如“品味文学中的野菜文化”实践活动开发实例。

活动简介:荠菜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野菜,自古以来就有着极旺的“人气”。宋朝的大文豪苏轼就曾用“天然之珍”来称赞荠菜,并夸它“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无独有偶,南宋大诗人陆游也十分喜爱荠菜,他曾吟诗“雨后初得荠,晨庖有珍烹”来形容自己对荠菜的迷恋。如果要追述野菜“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那么就要从两千多年前说起了。那时候有一部诗歌总集,名叫《诗经》,它囊括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这段时期内的三百多首诗歌,里面曾多次出现野菜的身影,比如人们所熟知的荠菜。除此之外,还有其他100多种野菜。教师带领就从《诗经》开始,一起来研究文学中的野菜文化。

活动目标:

(1) 品味文学中的野菜文化;

(2)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活动指导:

(1) 全班分为5或6个研究小组,每组5~8人,在教师的帮助下确立各自搜集资料的年代,具体分工则由小组学生自行商定。

(2) 利用网络图书馆,各小组将所选年代里与野菜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梳理。

(3) 各小组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集体研究,制作多媒体课件,派一名组员进行现场汇报,全班共同品味其中的野菜文化。

5 与热点话题进行联系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于2012年5月22日晚结束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话题不断。2015年5月12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宣布正式启动拍摄。借《舌尖上的中国》之风,联系野菜文化,在学生们的热捧中,开发了“野菜的烹饪”实践活动。

活动简介:人们喜欢吃野菜,认为其新鲜没有污染,对身体有好处。可是,野菜要怎么吃呢?其实很简单,凉拌、清炒、煲汤……方法越简单,越能展现野菜的野味。除此之外,野菜还可以做成干菜或腌菜食用,不仅容易保存,而且食用起来别具一番风味。一起学习野菜烹饪的相关知识,去创造和享受“舌尖上的美食”吧!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野菜食用的注意事项和烹饪方法;

(2) 提高动手能力;

(3) 体验亲自下厨的乐趣,感悟生物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活动指导:

(1) 教师介绍野菜食用的注意事项。

(2) 学生观看野菜烹饪的相关视频。

(3) 教师演示几种常见野菜的烹饪方法。

(4) 学生尝试亲自动手烹饪美味的野菜佳肴。

(5) 学生相互品尝,相互评价。

综上所述,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野菜文化,是极具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将其应用到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发当中需要与教材资源、学生兴趣、生物技术、相关学科以及热点话题有机结合。这样,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其体验生物学科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31-02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重点建设与发展领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电子信息类专业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更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应用背景很强。国家最新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中都明确指出,地方高校要“优化学科,办出特色,服务地方”。因此,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凝练特色,探索适合自己的、特色明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隶属南京市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近几年南京及江苏的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学校立足南京,结合南京软件名城的建设需要,抓住南京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创建以软件为主导特色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几年来学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方案的改革,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实践。[1]

一、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现状

1.国内培养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方向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如:偏向传统知识的传授,不够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教学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不高,验证性实验较多,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没有得到重视,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造成学生就业能力较差,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1]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造成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能力甚至不及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2.国外先进经验

国外高等学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成果丰硕。美国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应用型目标和学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英国、法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都是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鼓励个性发展[1];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2]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结合当地社会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结合现实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来不断推进。[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面向生产一线,培养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且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专业型、技术型为特点,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是指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是指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能够适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不断创造的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有较强的应用背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更体现在实践创新上。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1.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创新机制是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外在保障,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转变是改革创新的内在发展动力。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近几年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学分比例,提高实验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修订方案中,课内外实践教学学分总计达到了66学分,占总学分(180学分)的比例为36.7%。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邀请重庆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电视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企业单位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专家对我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提供许多宝贵的建议。

2.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构建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的原则是学科和专业的整体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结合南京软件名城的建设及学校筹建软件科技大学的需要,根据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实际需求,增加软件类课程和企业合作课程,将以往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课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领域不断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软件设计与运用能力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4]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进行强化训练,做到学有所长。

3.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6]

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需要课堂作为主战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7]针对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和科研中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当前电子信息学科中用于仿真的计算机软件很多,如Multisim、Labview、Matlab、Proteus、ADS、HFSS等。这些EDA工具软件有些虽然没有单独设置课程,但在相关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均会涉及,通过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力。将仿真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问题利用仿真软件图形化或可视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突破传统实验箱的限制,改变验证性实验成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可以在完成实验箱实验的基础上去设计实验、仿真实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内容采用项目驱动,结合项目的完成设置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4.加强企业实习环节、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

企业实习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重要的实践训练环节。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加强与电子信息类软件企业的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我校电子信息专业校外实习环节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校外实习主要在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智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优耐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各实习单位提供数据通信、网规网优、嵌入式系统设计、FPGA应用开发、android软件开发等不同方向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到企业进行1个月或3个月的专业实习和工程实践。企业培养过程中为学生配备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做指导老师,参加三个月或更长时间企业实习的学生由企业指导老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近3年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毕业设计课题达到30%以上。学生通过到企业去实习,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和增强了工程实践经验,锻炼了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5.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大学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给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提供一个桥梁,教师科研项目分解,选择部分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课题也可吸引部分优秀的学生参与。创新平台的建设便于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创新实验,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通过传帮带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大学生创新团队。学生可以参加科技竞赛的合作团队,或者老师课题或企业项目而组建团队,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自行组建科技创新小组。创新团队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创新团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培养、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一个可以参与科技活动的平台,它能够吸引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促进每个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新的历史机遇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结合金陵科技学院应用型软件科技大学建设,总结出一套满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软件类)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金庭.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7):186-187.

[2]赵景春.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延边大学学报,2007,

40(6):108-112.

[3]翟安英,成建平.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考[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219-222.

[4]陈晋音,杨东勇.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编程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87-103.

[5]谢东,王锋,王敏,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7,(5):129-131.

[6]关荣锋,董兴法.创新人才培养与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3):45-46.

第5篇: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1.1找出存在问题

    以往的高校培养模式中,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思想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直接教学目标,而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熟练掌握某种操作技能为目的;实验教学内容过度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类型较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实验教材落后,未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过程强调模仿和训练,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规定的实验方案、仪器、设备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即可,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参与,没有主动思考。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发展十分迅速,领域在不断扩大,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学科水平提升很快,但在本科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前述问题,亟待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开拓新的培养方法[6-7]。

    1.2确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调动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8],摸索出了一套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可归纳为“顶天”、“立地”式,即:一方面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和环境学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实现“顶天”;另一方面将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暑期学校的生产实习和实践教学活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中试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锻炼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立地”。

    2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

    2.1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坚持实验教学内容与我国环保形势和国际学术前沿接轨,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改革研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实验室主任孔令仁教授就将自己的“光化学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实验课“环境化学实验”中,开发了“萘水溶液中的光化学氧化实验”、“产生柱法测定萘水的溶解度”等新实验,近年还把新开发的“多功能光降解仪器”应用到教学实验中;杨柳燕教授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成“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高效脱酚菌的分离和筛选实验”,并将Ames试验转化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肝微粒体致突变性实验”;孙成教授把新技术“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应用到专业基础实验课“环境监测实验”中,开发了新实验“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测定废水中苯酚与2,4-二硝基苯酚”;高士祥教授将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糊精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研究”的部分内容编写成研究性实验———“增溶实验”,应用于低年级学生的开放性实验中,等等。

    2.2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南京大学自2007年4月起全面启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由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设立创新训练指导中心的基础上,追加投入经费和人员指导,构建了完整的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学生也展现出较高的科研热情和良好的实践能力。3年来累计申报通过65项,支持总经费26.7万元。其中2007年获得部级、省级重点支持的7项,校级项目8项;2008年获得部级、省级重点支持的7项,校级项目15项;2009年目前已获得省级1项,校级14项。迄今已结题16项,获得部级优秀3项。

    2.3开放性实验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根据低年级学生主要接受化学、生物、物理等基础实验训练的特点,依据学校“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教学原则,为浦口校区一二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设置开放性实验,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开放实验的内容及手段均综合了多门学科,是集基础知识、学科前沿动态与实际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其中包括:小麦受重金属胁迫实验研究、工业废水实验室模拟多级处理实验、浦园室内外环境空气污染检测与控制研究、浦园水体富营养化检测与控制研究等12项实验项目。参加学生120人次/年,并提交相应实验报告及论文[9-10]。

    2.4本科生导师制度

    为强化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环境学院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吸纳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即可自主选择导师、参与导师承担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并对本科生开放重点实验室、资料室,提倡本科生和研究生合作进行实验和研究活动,鼓励本科生学研结合,积极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在本科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受益于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本科生导师制度,发表了学术论文,参与了专利申请。近年来,本科生37篇,其中SCI论文10篇。

    2.5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与导师科研课题挂钩

    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和设计均从导师承担的课题中选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学术前沿。根据近3年的统计,41%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指导老师承担的部级课题,29%来自省部级项目。

    3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应用性极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承担着解决经济发展中必然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的重任。因此,实验教学中心突出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和社会应用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11-12],通过多种方式达到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的目的。

    3.1暑期学校

    南京大学自2003年起实行3学期制,在暑期举办5周时间的暑期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心承担了环境学院“暑期学校”的教学任务,通过聘请国内外学者开设专题课及讲座、安排研究型实验、组织数学建模等竞赛培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小学期总结或撰写学术小论文等,提高综合能力。

    3.2教学实习

    中心与多家科研院所、企业、环保管理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拥有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工程和社会的机会。这些基地包括: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生态系统实验站、中石化扬子石化水厂、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常州市环境保护局、江苏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三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均有良好的设施、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教学实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实习的要求。其中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中试基地,成为实验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3暑期社会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学生经过社会实践的洗礼后能达到“长见识,增才干”的锻炼效果。中心在学生实践方面给予了很高的支持力度,连续3年被评为“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多支团队和个人受到省级和校级表彰。以2008年为例,成功申请暑期社会实践团队9个,都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实践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湿地使者行动”、“绿色蒲公英”等实践团均引起了当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和称赞。

    3.4环保协会活动

    中心通过支持南京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类环境主题活动,同时加强学生对外交流,服务于社会。如开展各类环保知识讲座;组织“绿色”系列活动———与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在校内以及紫金山开展垃圾清理志愿服务;在南京市梅花山以及扬州市开展环境风险与人身健康调研系列活动;组织绿色长征活动、湿地使者行动等品牌活动。

第6篇: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张翔(1977-),男,江苏宿迁人,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蒋军成(1967-),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江苏 南京 2118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江苏省2012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LX12_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13-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贴合度,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强调,要促进教育、科研、创新的结合及产学研合作,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及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强化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1]而如何开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成为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工作的重点。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地方性高校,多年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2010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本文结合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各主要培养环节进行了探索。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领导职责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但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上形成了一些偏见,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非主流的、低层次的,不能跟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提并论。[2]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学生、导师、教学管理者等都需要提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广泛的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为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基础。领导重视是成功开展各项工作的普遍经验。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由校级领导、研究生培养学院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强调校内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同时邀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广大教师进行政策解读,明确要主动适应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深入开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二、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目标

应用型研究生介于理论研究者与技术操作人员之间,是企业科学技术理论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他们最善于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企业的技术革新与改造中,使企业创造更高的生产力。[3]因此应用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与学术型研究生有较大的区别。应用型研究生应主要面向社会经济产业部门的需求,具有满足相关职业类型所需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紧密围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改革。南京工业大学广泛聘请工程技术大师、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和校内教授一起组成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咨询委员会,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探索符合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引导学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合理定位,形成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格局,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并通过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保障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同时学校出台《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保障措施以及工作进度安排进行了确定,努力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使研究生教育更加贴近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三、实施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改革

1.改革招生模式,吸引优秀生源

高质量的生源是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吸引优质生源加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加大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选拔录取中的比重,突出科学素养、综合素质的考核,对有特殊专业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的人才建立特殊选拔机制。南京工业大学采取了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免试推荐得比例的政策,以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大量吸收进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生免试进入专业学位硕士学习,在培养体系上与本科阶段教学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进入“卓越计划”学生的本硕连贯培养。同时学校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纳入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同时对招收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本人自愿申请、导师同意的情况下也可纳入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自2009年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从2009年114名到2012年625名,逐年增加。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已经占全校硕士招生总数的41%。学校计划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在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使研究生专业学位招生规模达到研究生总招生数的50%,实现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

2.优化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需要转变课程教学模式,从理论定向转变为实践定向。[4]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应构建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突出了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的区别。南京工业大学对应用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改革课程设置,坚持应用型研究生课程的“5个面向”:面向工程项目开设工程技术、设计类课程,面向行业要求开设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课程,面向企业需求灵活设置菜单式课程,面向创业创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学生发展开设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在每个工程领域都设置了相应的应用型课程,明确各工程领域应用型课程的修读学分要求,课程内容上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注重案例分析教学,加强案例库建设。如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设置“土木工程执业资格认证导论”、“地质工程职业资格考试基础”,在材料工程领域设置“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营销管理”和“项目管理”等课程,在动力工程领域开设“压力容器现代设计技术”课程等。同时对硕士生英语、数学类基础课程进行应用性改革。对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鼓励各学科自行开设“科技英语写作”课程,目前已经在材料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开展与学科结合的“科技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推动数学类课程与各学科的融合,根据各学科特点,结合学科专业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案例开设“工程应用数学”课程。

3.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在导师队伍,不仅要建立懂得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型导师队伍,而且要建立深谙理论的实践型导师队伍。[5]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可以快速有效解决实践型导师不足的问题,不仅可以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高校应建立完整的校外导师选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明确专业方向、能与校内导师形成稳定导师组的校外导师队伍,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共同指导。校外导师不仅可以参与指导选题、完成学位论文外,还应负责研究生在企业学习和实践期间的指导。南京工业大学本着“遴选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聘请一批”的思路,充实应用型研究生导师队伍,提升研究生校内导师的指导能力。一方面严格应用型研究生导师选拔与考核,指导应用型研究生的导师必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横向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学校出台校外导师聘任办法,并定期开展校外导师培训。依托学校和地方政府联手共建的“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先后引进42名具有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普林斯顿等世界顶尖大学求学经历及巴斯夫、杜邦、联合利华、贝尔实验室、通用电器等世界著名企业工作经历的领军人才,学校给予“三创人才”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岗位,明确这些“特殊教授”具有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义务,参与学校研究生指导工作,带领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并推动成果的转化,培养和带动了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此外,为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学校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担任学校的产业教授,积极推动产业教授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讲堂,联合培养研究生,并与产业教授企业共建科研平台、研究生工作站、学生实习基地,开展青年教师参与产业教授企业生产研发。

4.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打造校企联合培养平台

专业实践是研究生补充实践经验、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抓好专业实践环节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6]而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又是落实应用型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基础。学校应加大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构建应用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结合”体系: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创新中心、联合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打造高水平应用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已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50余家,与企业联合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实习实践近百个,其中有44个被认定为江苏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研究生创新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围绕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锻炼了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依托学校与多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产业研究院,积极推动研究生导师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进入研究院开展应用研究,一方面密切了教授和研究生与社会的接触,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学校进一步从制度上明确和推进了校内的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科技型企业、测试中心、工程中心等向研究生开放或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全方位推动校内资源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服务。

5.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考核标准

针对应用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差别,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要求与评价也应区别对待,建立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机制的改变推动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转变。南京工业大学2011年全面启动工程硕士各领域专业学位标准及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制订工作,组织各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与行业专家一起从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8种论文形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细化、完善并制订各工程领域不同形式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突出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社会性、实用性价值,使应用型研究生的论文来源于实践课题并能够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6.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要求高校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过程管理模式,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规范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南京工业大学先后制订出台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研究生校外导师聘任办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并要求各学科领域结合学科特点分别制订了本学科领域相关文件规定,从制度上保障了应用性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开展。为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实,学校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对应用型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

7.多方筹措资金,完善奖助贷体系

建立完善的应用型研究生奖助贷体系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稳定和扩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队伍,更关系到教育的公平性。南京工业大学改革了研究生收费制度,逐步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实施财政划拨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承担科研项目经费、校外企业捐助经费三者有效结合资助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为鼓励学生进入应用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抓住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机遇,扩大招生规模,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免收培养费,并在生活补助、科研津贴、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享有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的待遇,体现了学术型和应用型学生的公平对待,从而打消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心中的顾虑,提升了导师和学生的信心以及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强调:要全面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EB/OL].[2012-03-02].http:///xwyyjsjyxx/sy/syzhxw/274904.shtml.

[2]申长雨.抓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11-15.

[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4.

[4]王洪才.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10,(4):47-52.

第7篇: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警政建设;警察教育法制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为了捍卫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推行新警政,进行了一系列警察教育立法探索,尝试构建资产阶级的警察教育法律制度。虽然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3个月,但其警察教育立法实践在中国警察教育法律制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教育改革及其立法

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于1912年1月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作为第一任教育总长,立即着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立法。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取消清末学部,设置中央教育部,总管全国教育事务。教育部设总长和次长作为正副长官,设参事拟定法规文件。另有秘书掌管机要事务,视学掌视察学务,技正与技士掌技术事务。教育部内设三司一厅,即专门司(下设大学科、专门科、留学科)、普通司(下设师范科、中学科、小学科、实业科)、社会司(下设图书博物科、通俗科)和总务厅(下设统计科、会计科、文书科、庶务科、编审处),司(厅)长下属佥事,分掌各项事务;主事为助理。全部总编制不满百人。

临时政府时期,地方教育行政一时无暇顾及。各省或为都督府的教育科,或为省公署的教育司,总理全省教育事务。县教育行政仍沿用“劝学所”制。直到1917年9月,颁布《教育厅暂时条例》,各省始建独立的教育厅。下设三科:第一科主管会计、庶务、文牍、统计等事务,第二科主管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第三科主管专门教育和留学教育。也可以只设两科,第三科的职能放在第二科。南京临时政府对地方教育行政则一时无暇顾及,各省或为都督府的教育科,或为省公署的教育司,总理全省教育事务;县教育行政仍沿用清朝“劝学所”制。

为了改革清末封建主义的学制与课程等,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规定:改学堂名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民间通用之教科书,有尊崇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的,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可随时删改;“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做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增加自然科学、应用知识方面的课程;立即着手编写新教科书。这些措施在与封建教育彻底划清界限方面是相当有力度的,直接体现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这两个法令的颁布,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教育成果,保证了民国初年普通教育的改革,促进了普通教育的发展。[1]

在整肃封建教育的同时,南京临时政府着手探究新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蔡元培于1912年2—4月,在《教育杂志》与《东方杂志》上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对清末颁布的教育宗旨进行了批判。

此外,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以“启文明而速进化”为指导方针,于1912年3月2日致《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于各省都督:“《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精神科目,须一律废止;关于前清御批等书,一律禁用。”从而取缔了反映封建专制主义、灌输封建思想及与共和民主精神相背离的课程和教科书。同时,南京临时政府把社会教育看做“今日之急务”,明令各省筹办“共和宣讲社”,宣传革新事实,鼓励实业、尚武等社会新风尚,尤其重视公民的道德教育,促进了封建旧习的革除。

二、南京临时政府警察教育及立法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建立中央警政管理机关的基础上,对地方警察机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在其存在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警察法令。鉴于清末警政极端腐败,南京临时政府决意加以整顿,认为:“民国成立,凡百待兴,欲将巩固其基础,必先修明内治。夫内治机关首重警政,欲求整顿,尤须以改良警学、养成警才为前提。”基于“巩固国基”和“修明内治”之出发点,南京临时政府确定了“现在整顿警政,先从改良警学入手”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行警察教育。[2]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了多层次的警察教育体制,且每个层次均各有其不同的要求和组织规程。

在中央,南京临时政府以清末江南巡警学堂为基础,于1912年2月14日由内务部组建了警务学校,颁发了《内务部警务学校章程》,“以养育警务人才为宗旨”。作为中央和省级警察机关培养警官的最高学府,该校由内务部警务局局长孙润宇兼任校长,归内务部直接领导。内务部警务学校附设巡警教练所,制颁了《内务部附设教练所章程》。与警务学校不同,教练所是为解决“巡警需人”的实际困难而开设的,培养的是一般警务人员;学员称学警,仿日本巡查教练所成法,每期两个月,每天授课七小时,并先于警务学校招生。[3]

由于这一时期政局动荡与局势复杂,南京临时政府难以对各光复省区地方警察教育作出统一规定,只要求它们参照《内务部警务学校章程》和《内务部附设教练所章程》相机筹办。据此,南京巡警总厅仿照清朝末年南京各区所设巡警补习所做法,于2月28日命令,要求各区成立与清末巡警补习所类似的巡警传习所,培训在职巡士。1912年4月1日,内务部专门颁发了《规定巡警学校及教练所章程咨各省都督文》,以规范统一地方警察教育。

应该指出的是,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三个月,对警察教育所作的上述规定并未完全付诸实施,有些警察教育法规虽然公布但还来不及实施,也有些警察教育法规只是刚制定的草案,还未正式讨论通过。但不可否认的是,南京临时政府对警察教育所进行的一系列立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警察教育方面的进步要求,对于后来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警察教育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评价

综观南京临时政府的警政建设,可以清楚地看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警察法制建设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其警政建设本身带有明显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致使南京临时政府无力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各种反动势力的破坏,也没有来得及对清朝极端腐败的警察机构进行全面而认真的改造;另外,南京临时政府在警政建设上片面仿效欧美,一味地照搬西方的那一套,导致出现食洋不化的局面,脱离了中国实际。同时,由于南京临时政府组成十分复杂,总揽警政的中央内务部中革命党人居次要地位,且不少起义省区的政权(军政府和军政分府)也大多掌握在旧军阀和旧官僚手中,造成南京临时政府力莫能及,从而使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警察教育法令难以推行,为期3个月的南京临时政府的警政建设中途夭折。

但是,正如有学者评论:“不论是临时性的法规,还是未经正式通过的草案,或是虽经公布尚未来得及全面实施者,只要该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立法指导思想,为当时所必需,对后世的立法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就应实事求是地予以肯定。哪怕当时只是提出某项立法任务,或者只是确定一些立法原则和初步构想尚未拿出具体方案,也应作为一个认识或准备阶段,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占有相应的地位。”[4]

在警察教育法制建设过程中,在其不到一百天的存在时间里,南京临时政府批判了清政府封建警察教育制度,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革命警察教育思想;同时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警察教育立法的一些经验,并具有反封建精神,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潮流。其中有些虽非单纯意义上的警察教育法规,却为这一时期的警察教育活动确定了基本准则,尽管当时它们不可能得到认真的、全面的贯彻执行,甚至不久即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所彻底撕毁,但其在中国近代警察教育史上所占的地位及其历史意义是不能抹杀的,它的理论与实践为后来中国警察教育法律制度的近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南京临时政府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前封建性质的警察教育,代之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警察教育,其警察教育的内容、宗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一次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警察教育革命。南京临时政府警察教育立法标志着中国近代警察教育法的转型。

总而言之,在近代历史上,南京临时政府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警察教育法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与开创性的实践,尽管当时它们不可能得到全面而有效的贯彻执行,但其为中国警察教育法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基础,具有继往开来的伟大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1]柳卫民.中国警察教育立法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2]韩延龙,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第8篇: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字:智慧旅游 研究现状 理论建设 试点建设

一、关于智慧旅游理论现状研究

2011 年7 月15 日,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正式提出, 旅游业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 走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 争取用10 年时间, 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 提出我国旅游业已被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 “智慧旅游”势不可挡。

1.基本概念及内涵。

“智慧旅游”是伴随“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产生, 其概念最早在2009 年5 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在我国, “智慧旅游”的实践在各大中城市已经开始, 但理论研究一直身处实践之后。

张凌云提出了CAA三层次智慧旅游构架体系,其所依赖的四大核心技术是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盛海斌以旅游业的时展为背景,研究了智慧旅游发展内涵。他认为,“智慧旅游”应该是一个比较系统、有序并且充分服务于国家战略、体现市场发展的,而且以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为契机,并且与现代企业管理、人文科学、经济学等综合性学科相结合,平衡政府、企业、游客三者之间的产业链关系,促使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综合价值最大化,重在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唐洪广研究了智慧旅游与信息化关系,他认为智慧旅游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的结论。他还认为智慧旅游应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层、基础设施三个层次。马勇、陈慧英提出了智慧旅游发展的四大核心价值:科技创新价值、产业支撑价值、经济贡献价值、社会拉动价值。

2.感知体系及管理平台构建。

刘军林对智慧旅游的框架体系的研究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心、两端、三网”。姚国章探析了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指出智慧旅游主要有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智慧政务四个表现形式,其建设框架包括制度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应用体系、服务体系、法规与标准化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部分。朱珠、张欣探讨了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及管理平台构建问题,认为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可以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消费导引、远程资源预定、自导航、自导游、电子门票、服务信息即时推送等多种智慧旅游服务;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资源管理、游客量控制、车辆调度、远程监控、自动收费等多种智慧经营管理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环境监测、交通管理、资源调度、应急处理等多种政务管理服务。同时他们对该体系的具体构建目标进行了研究,该体系架构主要涉及了全面感知层、云平台构建层、应用服务层三个部分。

二、关于智慧旅游实践探索现状研究

在国内, “智慧旅游”的实践发展快于理论研究,各地已经纷纷开始规划“智慧旅游”建设方案, 并在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和运营机制上开始了摸索性实践。

1、试点城市智慧旅游研究

试点城市的智慧旅游研究开启于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开辟“感知镇江、智慧旅游”新时空。 接着南京、苏州、洛阳、杭州都相继开展智慧旅游建设。

试点城市基本以智慧旅游为背景,纷纷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卞俊、梅亮、吴林立、丁柏林对镇江的餐饮做了研究,认为需要网络和手机终端相结合,促进信息的传播。刘加凤在对常州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中指出,平台由硬件基础层、系统支持层、数据库层、中间件、应用层、表现层、用户层等六层架构和规范标准体系、系统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管理体系等三个体系组成。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和旅游目的地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旅游的智慧性。

2、南京智慧旅游发展

金卫东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提到南京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二是推出了“南京游客助手”手机客户端。利用智能手机的最新功能,整合集成了南京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旅游资讯。三是开发了新型游客体验终端,该终端与我局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实现实时互动,第一时间播报旅游相关资讯、查询相关信息,为那些暂时还没有智能手机的游客提供全面、快捷的信息服务。对于南京智慧旅游的研究,邓贤峰、张晓海提出南京智慧旅游建设主要实现三大核心目标:一是为各类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二是为行业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三是促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造薪型旅游文化产品,放大资源效益,建成南京旅游文化云。同时他们认为,南京智慧旅游是各种信息激活、服务于政府公众的全新旅游形态。南京智慧旅游的总体架构主要分为前端的应用体系和后端的支撑体系两大层次,并统一在中央管理平台之下。

三、针对智慧旅游研究现状总体评述

笔者认为,智慧旅游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着一个城市的旅游畅行,试点建设的好坏关系着旅游城市的舒适度。 投资多,、项目多、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必须在考虑地方现实经济基础上, 加快信息化建设, 提高旅游智能化水平。对于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家对其定义、研究对象、体系、评价标准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基本认同是智慧旅游依靠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是旅游产业的一个变革,围绕政府、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智能化进行改革。

在研究文献中,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群体,那就是旅游者,智慧旅游的大规模建设和推广旅游者功不可没,所以我们开发智慧旅游,要面向整个社会公众。前面提到的智慧旅游建设特点也决定了其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发展工程, 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普及智慧旅游,提高全社会对于智慧旅游的认识, 激发人们对于智慧旅游应用的兴趣, 最终为旅游者创造更好地旅游体验。政府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更要在进行建设时吸取广大社会群众的意见,毕竟他们才是智慧旅游的建设者、体验者和评判者。

参考文献:

[1]盛海斌.旅游智业时代的智慧旅游发展内涵.中国旅游报.2012年3月

第9篇: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突出两种能力 强调一种素质 形成知行合一特点

机械工程系素质教育贴近实际,围绕学院“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专业和职业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形成“知行合一”的素质教育特点,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的人才奠定坚持基础。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良好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的基础,机械工程系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加大了与企业的沟通力度,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为提升学生实战能力创造了优越条件。近年来,与南京第一机床厂、南京工艺装备制造公司、南京汽轮机电公司等30多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组织学生参加企业技能培训、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邀请企业技术骨干给学生授课,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既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机械工程系学生就业形势一直很好,几年来就业率都在95%以上,在上海、南京、苏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等地建立了就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