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范文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范文

《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讲述了一九三七年发生在中国南京震撼人心的故事。在数月的空袭和炮火之下,日军攻克了中国首都的南京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恐怖大屠杀,屠杀了我中国同胞34万人。这真是中国的耻辱!

看完《南京》后,我不禁仰天长叹,我中华帝国自满清入关以来,满清贵族不思进取,只图享受,卖国求荣,以致积弱、积贫。邻国日本奋发图强,经过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落后就要挨打"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一个曾经出类拔萃,远远超出世界其他民族的民族,一个泱泱大国,居然遭到小小日本的百般蹂躏!为什么?

原因只有一个:落后就要挨打!日本人曾狂妄地认为他们可以征服中国,但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在14年的抗战中,中华儿女冒着日寇的炮火,前仆后继,献出了无数不屈的灵魂和刚强的躯体,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日寇。70年弹指一挥间,日本侵略者早以被英勇的中国人赶出了神州大地。今天,我们不可能向日本发动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我们现在只能做的就是从国力上超过日本,赶上世界。这样,才能告慰那惨遭劫难的30多万冤死的灵魂。

可悲的是,我们这个号称大国的人们中,现在有许多人早已忘却历史,这是多么可悲啊!一个民族,一个遗忘历史的民族,终究也会被历史所唾弃!当年落后就要挨打,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

其实,我很希望日本向我们道歉和认错,但是,日本到现在都没有道歉和认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对待日本的态度,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会思考!

犹太民族与中华民族,这两个民族在二战中受到的迫害与虐待几乎不相上下,但犹太人对迫害他们的纳粹,进行了穷追猛打的审判和彻底的清算。我们有没有这样做呢?我们高唱中日友谊,永不再战。这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这是一个弱者对强者的哀求!强者怎么能理会弱者乞求呢?就象南京大屠杀中,手无寸铁的百姓,乞求日寇不要杀他们的亲人,他们会答应吗?不会!坚决不会!南京大屠杀,他用血流成河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拿起武器,才会让强盗服首称臣!

我不强求日本向我们道歉,我只希望我们能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启示!日本为什么能从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我们中国为什么和它同时学西方,却是以失败而告终?一个领土是日本的近40倍,人口是好几倍的中华帝国,却一失琉球,二失台湾,三失东北,四失半个中国。不是全民抗战,岂能挽救中华!

可见唤醒全民意识,调动全民积极性是多么重要啊!日本实行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一直认为"洋为中用","祖宗之法不可丢",什么是"祖宗之法",说白了,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人莫非臣民"的"唯我独尊"的独裁专制的思想和制度。怎么能唤醒全民意识,调动全民积极性呢?

这又是一个难以入眠的夜晚,我多么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祖国能变得更加的强大,让全世界感到中华民族是不可觊觎的,谁觊觎,谁就会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但我们也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战争贩子的!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700字(二)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耻辱,也是在日本历史书上最黑暗的一个篇章。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上海保卫战中失利,日军直奔南京。原本平安祥和的中国首都南京一下被日军先锋队的炮火扰乱。

在日军从上海进军南京的时候,一路打,一路杀。遇到村庄的时候乱杀无辜百姓。他们把抓来的男人做苦工,照理来说已经够残酷的了,他们还把做完苦工的男人成群结队得五花大绑,拖到江边用机枪扫射,有的幸免没死,军校们就用军刀刺死他们。有两个军官遇到人就砍,还在比赛谁杀的多。

当时,美国因发现日军的炮火已紧逼南京,所以派大量的船只来把居南京的外国人统统接走。只有一小部分有爱民族的善心的外国人留了下来。留下来的人与日本申请建立安全区,但日本军不同意。

日本的炮火声越来越近,日本的飞机成群结队的向南京飞过来并大量的投掷炸弹。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南京转眼成了一座废城,城里的百姓民不聊生。留下的外国人不顾生命危险,不顾日军反对,还是坚持建立了安全区。这时,百姓蜂拥而至,奔向安全区。可有些可怜的百姓不知情,还闷闷的呆在家里。日军转眼来到,强占了南京。在安全区外的百姓,只能任日军宰割。人们死的死,伤的伤。很多人都失去了他们的亲人。两名军官还在比赛,总数以达到上万人!多么令人寒心呀,多么强悍的杀人魔鬼呀!这里还没计算士兵的杀人数量。

那些军官们把男人全作为士兵,统统杀掉。鬼子还发明了游戏,竟是拿活人当靶子射,还说以此训练士兵!日本鬼子杀完了男人,在城里没事做,还乱抓妇女,最小12岁的小娃直到58、59岁的老太太都强奸。还不知悔改,在采访他们的时候还一边说,一边好象非常回味的样子……

随后日本摄影师来到,竟不拍日本人滥杀无辜,强奸妇女,而拍把一些糖果分给中国人吃,以此给全世界人民造成假象:日本是善待中国人。中国人却不知情,只顾把肚子填饱。日本竟然用如此卑劣的手段来换取全世界人民的信赖,难道他们不觉得自己已经昧了良心了么!

最后统计,日本人从上海到南京,用不同的手段,包括枪决、活埋、刀刺共计杀了30多万人,共引发强奸案件共2万多起。现在,日本人修建了敬国神社,认为20世纪发生的南京大屠杀纯属中国人的编造和虚构,并把那历史教科书最黑暗的一章撕掉,焚毁。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700字(三)

随着低沉悲壮的话音,电影《南京大屠杀》落幕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的轰炸机群疯狂地轰炸了南京。此刻间,南京到处是火海,到处血流成河,到处是撕心裂肺的哭泣声……

当天下午,日本军的铁蹄踏进了南京城,他们像野兽一样窜进了总统府的屋顶时,我的心在嚎叫,我的血在沸腾,气愤得不由捏紧了小拳头,恨不得一拳把他们打倒在地。看到他们降下了青天白日旗,升起了狗皮膏药般的太阳旗,我真恨不得向那日本侵略军大吼一声:"这儿是我们的中国南京,不是你们的日本东京,不是你们想来撒野就能来的地方!你们从哪儿来就滚到哪儿去吧!我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日本鬼子一进南京,就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你看他们杀人的手段多残酷:他们用刺刀挑死连乳牙也没长全的婴儿;他们用火把一个老百姓装在麻袋里,扎紧绳子,浇上汽油烧;他们还集体枪杀,活埋等罪恶手段屠杀了三十多万中国同胞。这些杀人不眨眼的绘子手,一边杀人,一边装出"好人"的模样在无耻地宣扬;给你们最"民主"的待遇,给你们带来"繁荣昌盛"的春天。为了欺骗世界人民,他们千方百计想毁灭用鲜血写下的杀人罪证。这是一帮卑鄙无耻的团伙!这是一个罪恶的冬天!

经过八年抗战,我们赶走了野兽,迎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一步一步地走进新时代,走入新辉煌。你看:那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畅通全国;一辆辆款式新颖、造型别致的汽车、火车纵横交错;一艘艘绚丽多彩、安全可靠的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一位位辛勤劳作的老百姓携手共创祖国繁荣昌盛的明天!而这些现代幸福生活是哪儿来的呢?是靠一人创下的?不,不是!是靠亿亿万万为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儿女和世界友人建立的新中国。不知他们受过了多少苦、流过多少血、失去了多少亲人……前人的血泪告诫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是中国人就要铭记国耻,自强不息。今天的我不会做做一个没自息的人:要铭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要铭记国耻;要铭记张海迪、黄继光、邱少云和陈嘉庚等这些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做贡献的人;要铭记学习,做一个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好学生。

电影看完了,内心的感慨也说了,世界也和平了。可最使我担心的是:想不到五十年后的今天,在日本总有一部分反华分子公然否认了日本曾经侵略亚洲、侵略中国的历史,否认了在南京屠杀了三十多万中国人的事实。但是我坚信,反华分子的下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中日两国人民要做好邻居、好伙伴,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心愿,谁也阻止不了的历史潮流!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700字(四)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去描述看完《南京大屠杀》的心情,应该是失去理智的愤怒吧!我不想用恶毒的语言去咒骂那些曾经深深伤害中华民族的人,因为那样只会显得我们比他们更加的鄙陋;或说他们不配糟蹋中国文字,用中国文字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是浪费!我沉默,确切的说应该是愤怒到了极点!

曾经也听说过他们的种种暴力行为,但当历史的剪影再一次一幕幕在我眼前晃动,那些不堪入目的画面像千万根细针穿入我的眼球时,我竟被这发自内心的悲愤给窒息了,湿润那双眼球的是悲愤的血泪。难过,这一方美丽的沃土上曾上演过如此肮脏的一幕;心痛,碧蓝的晴天之上竟回荡过那么身撕力竭的哭嚎;愤慨,这美丽的家园中曾充斥着如此歇撕底里的狂笑……该用什么去述说这逝去的残忍呢?或许,这小小的纪录片还远远不够吧!那成千上万的皑皑白骨,那四处飘荡的冤屈灵魂,释怀了吗 ?安息了吗?

没有!因为有人不承认他们曾经的罪行。为什么不承认呢?难道连他们也不相信做为人的他们,带着"人"的头衔也曾做过连牲畜都不如的事情吗?还是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曾有这么残暴的祖先!铁的事实都摆在历史的审判席上了,为什么还要拒绝承认呢?难道他们不懂这会让更多的人心寒吗?

姑且抛开他们的教育不讲,即使再变态的教育灌输,也不至于杀人成魔,忘记做人最起码的底线吧!我不想评价像裕仁天皇这样霸道的统治者是怎样指使一帮庸民做坏事的,只要为人,总该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吧?飞机,大炮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废铁;而人呢,那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良知,真的可以被使命抑制或邪恶所替代吗?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良知,有一颗柔软的心,而我不想去说谁谁谁失去了良知或心。因为一个民族失去了良知,那将是多么的恐怖。

第2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范文

纵火,抢劫,强奸,活埋

三个月的小孙儿也被那恶魔杀了!

走进了纪念馆,一个强健有力的手的铜像伸向远方,一股敬畏之意肃然生起。远处,一个硕大的警钟悬挂着,背后一行粉白的字:

"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4周年仪式暨南京国际和平日集会".

第3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范文

72年前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南京,

却是野兽疯狂屠杀的开始。

鸟儿那划过天际的哀鸣,

是否注定了40多天的悲惨?

风一阵又一阵地刮起,

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杀气。

杀人比赛,

惨绝人寰;

街道上,

房屋内,

尸横遍野。

幸存者的恸哭,

也在悄然无息中停止。

血,

一次又一次地溅起,

震碎了中国五千年的磁场!

顽强的抵抗,

在枪声中倒下,

只留下一个个悲壮的身影!

肆虐的暴行,

哀鸿遍野的景象,

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

江边,

一排排倒下的人民,

一阵阵痛苦的,

消失在熊熊大火中!

漫天的烟雾,

如暮云??Γ

中国人民的血泪化作了冲天的火光,

悲愤的吼声在心中回响!

那声音经久不息,

荡气回肠,

饶恕不了日寇那罪恶的灵魂!

南京大屠杀,

亵渎了中国人的灵魂。

但,

那悲愤的吼声,

第4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历史建构

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30余万无辜平民惨遭杀戮,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抗议、谴责和控诉。新时期以来,“南京大屠杀”成为众多影像文本叙事的重要内容,甚至出现了专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以此揭示、控诉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这些电影主要有《屠城血证》(1987)、《南京1937》(1995)、《黑太阳・南京大屠杀》(1995)、《五月八月》(2002)、《栖霞寺1937》(2004)、《南京!南京!》(2009)和《金陵十三钗》(2011)等。它们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进行了影像化的建构,激发了受众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注,唤醒了民族历史的创伤记忆。

一、华莱坞电影的南京大屠杀叙事

毫无疑问,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华莱坞电影的共同目标是再现历史、反思灾难。不过,由于这些电影拍摄于不同的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因此,无论是在创作观念、影像表现形式,还是叙述视角和故事架构,不同电影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传达出各自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追求。

(一)历史资料的影像证明

《屠城血证》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这部电影拍摄的背景是日本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正如电影名称“屠城血证”所传达的,该电影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影片紧紧抓住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证据,强调了屠城的“证”;二是突出“血”证,即残忍血腥暴力的屠杀行为。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叙述内容。影片的核心历史资料是导演罗冠群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发现的记录了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行为的16张照片。但是,仅凭“16张照片”显然缺乏足够的电影叙事动力。于是,为了让影片情节更加丰富、故事更加饱满,影片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弥补:一是将16张照片这一历史资料放置在“几名中国人誓死保卫照片”的故事框架下。二是通过影像的方式再现日军“屠城”的事实,如弥漫南京城的熊熊大火、古刹门口染着鲜血的石狮、侵略者刺杀无路可逃的难民等。

相较于《屠城血证》历史资料的不足,1995年上映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牟敦芾导演)则有着大量扎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支撑。《黑太阳・南京大屠杀》由香港大风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以及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它讲述的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城的过程,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疯狂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妇女等恶行。注重影像的历史真实性是《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对历史建构最为突出的地方。该影片的人物、细节和事件,如日本侵略者把活人装进麻布袋活活焚烧、屠杀寺院住持、妇女、进行杀人竞赛等,都来自于真实的历史记载。

(二)个体命运的共同体建构

与《屠城血证》和《黑太阳・南京大屠杀》两部以“血证”揭露南京大屠杀事实的影像叙事角度不同,1995年吴子牛导演的《南京1937》并没有通过大规模的屠杀场景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而是将影片的重心放在战争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上,以此透视战争中个体的遭遇、心理和抗争。正如张冀平所说,“子牛在思考如何表现这场屠杀上动尽了脑子。不断地、否定,从这个角度到另外一个角度。最后才找到了一个他称为‘灵魂’的角度:尊重生命。只有尊重生命才可以和法西斯的残暴抗衡。因此,它将是一部充满人文精神的电影,人性十足的、生命意识极强的电影”[1]。《南京1937》以一个相对较为微观的视角揭示了成贤、成贤的妻子理惠子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小陵和春子)、成贤的老友根发、刘书琴(小陵的老师)、邓天远(中国军人,刘书琴的恋人)等个体在战争中的命运沉浮和艰难处境。在这些人物角色中,理惠子的形象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作为一个日本女性和中国媳妇,理惠子在战争中既受到日本兵的残害,也受到中国平民的唾弃。影片的这一个体叙事视角,以人性化表达反思了战争,凸显了个体的生命意识。

(三)超越民族的叙事立场

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在叙事模式上不再是历史资料的影像证明,也不是声嘶力竭的控诉,而是站在一个超越阶级、超越民族和超越仇恨的角度进行的人性叙事,讲述了一个与传统主流话语中完全不同的抗日战争背景下的故事。它主要讲述的是以角川为代表的日本军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人性的苏醒、彷徨和痛苦。看着部队屠杀中国难民、自己所爱的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离他而去、目睹小江惨遭而死、亲手杀死安全区的负责人姜淑云等,内心惶惶的角川终于举枪自杀。《南京!南京!》突破了以往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叙事,超越了民族叙事立场,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这种叙事立场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对于战争的重新审视。正如导演所言:“我要讲述的,不是单纯的施暴者和受暴者之间的故事,而是两个民族的共同灾难,这关系到我们以何种心态重读历史。”[2]

当然,影片也对中国平民的罹难进行了求真的艺术呈现。一方面,在历史资料和影片的真实性方面,影片都追求极大的真实性,所有的出场人物和细节,都有据可查。军官弃城逃跑,军队内部发生械斗、踩踏,日军小分队被藏在坦克中的中国军人袭击,小江带头举手,和几十名妇女自愿做慰安妇,以换取难民营的短暂安宁……这些情节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魏特林日记》和《拉贝日记》等书籍中都有记载。另一方面,《南京!南京!》在电影的场景方面,也试图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情况。拍摄现场所有的道具都是根据当时的文物仿制的,甚至就连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过中国人的德国人约翰・拉贝撕碎的一张报纸,也是按照1937年12月13日的一张德文报纸复制下来的;被俘战士的特写人选是按照历史照片一个个从人群里挑出来的,每个人的妆容甚至细化到指甲……

(四)商业挤压的国际化叙事

2011年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成为年度票房最高的华语影片。这部影片与以往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内向”的叙事立场不同,而是立足于全球文化的外化视野。它是一部将目标指向国际(主要是美国)市场的商业片。为此,该影片从演员到内容都自觉地追求国际化。此外,影片还注入了基督教元素,以利于西方的文化认同。

二、南京大屠杀影像的困境与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进行了各方面的叙述探索。但是,可以说,目前尚没有一部真正能够反映南京大屠杀、受到观众普遍认可、显示华莱坞电影水平的代表性作品。已有的影片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也凸显了南京大屠杀叙事的某种困境。对这些困境的思索将为南京大屠杀题材华莱坞电影的可持续生产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历史真实与影像叙事

通过影像的形式叙事历史,建构历史事实,是历史题材电影的一个重要创作理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莱坞电影瞄准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然而,历史事件和影像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在各自叙事过程中总会存在各种偏差和错位。南京大屠杀题材华莱坞电影作为对特殊历史事件的影像,不仅要符合电影的艺术法则,也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和主流意识形态。集电影、历史、主流话语等于一身,使得南京大屠杀电影的拍摄有着非常大的难度。目前南京大屠杀题材华莱坞电影大多都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影像叙事。《屠城血证》《南京1937》等正是从历史罪证的角度对南京大屠杀进行叙述,是历史的影像证明。但是,如果一部电影拘泥于历史资料,是否会偏离电影的叙事本质,阻碍了电影的深度表达?

同时,我们还应该思考:电影在反映重大历史题材时,影像的虚构是否为历史的真实提供负面信息,甚至产生不利影响?电影作为一种叙事形式,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资料的模式进行叙事,否则就不是电影而是纪录片。《屠城血证》虚构了一个保护照片的“护宝行动”的故事;《南京!南京!》则虚构了一个叫角川的日军,并成为故事的主角。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反映的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有着极为严肃的政治外交意义,那么,允许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虚构,在哪些方面可以进行虚构,以及虚构是否会影响到受众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的理解,是否会有极端分子借影片中的部分虚构内容来否认影片的整体内容甚至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这也许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内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应该放置于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传播语境下予以深度思考。

(二)人性的限度与民族情感

从我国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华莱坞电影《屠城血证》开始,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类电影的创作都有着一条较为清晰的思路,那就是突出战争与个体的关系,为影片注入“人文主义”精神。这一创作思路既符合国际战争题材电影的叙述模式,也为已经固化的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叙事突围提供了路径。吴子牛的《南京1937》反思了日本女性、中国媳妇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双重困境;陆川的《南京!南京!》反映了以角川为代表的日本军人的人性和良知的复苏;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塑造了西方英雄形象和中国的群像等。然而,在人性叙事与民族情感方面,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却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不断扩大甚至泛化的人性叙事尤其是对日本侵略者的人性叙事过程中,如何恰当处理民族情感?

吴子牛的《南京1937》公映之后便招来骂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众对于影片中理惠子形象的出现是否合理提出了质疑。陆川的《南京!南京!》则比吴子牛的《南京1937》走得更远。导演希望以此唤醒公众对于战争的思考,但许多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角川的存在是否有合理性”。正如有学者所说:“它已经构成中国人感情记忆中一个最突出的象征符号,象征着二战中日本军队在中国国土上犯下的罪行,象征着中国人对至今不肯真正认罪的日本政府以及日本右翼的愤怒,也象征着战后五十余年来中国人与日本人在感情创伤方面无法修复的鸿沟。”[3]因此,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如何在追求人性叙事的同时,满足国内观众抚慰本民族精神创伤的现实情感,也是这类电影需要思考的。

(三)商业资本与话语偏向

随着华莱坞电影进入大片时代和亿元票房,华莱坞电影的投资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电影从拍摄前就开始为回收成本进行谋划。因此,华莱坞电影自然陷入一个商业资本的漩涡。即便关于爱国题材的电影也免不了要瞄准票房,如《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自然也不例外。导演陆川曾对《南京!南京!》进行过前后不一致的定性:“《南京!南京!》不是一部为了商业存在的电影!”“我不担心《南京!南京!》的票房,因为它就是一部商业片。”陆川还特地写日记说:“晚上是南京的首映仪式。在首映式上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下午全国院线的负责人集体看了《南京!南京!》,他们都认为可能会有一个票房奇迹。4月份的院线是最惨淡的时候,有的影院一天收入不足千元,特别需要一部好电影来一扫颓势,激活市场,《南京!南京!》能否挑起重任?我们都在暗暗地设想。”[4]从中可以看出,其实陆川还是把《南京!南京!》作为一部商业片来看的。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的商业性是不言自明的。唯美的视觉场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形象的过度包装,无非都是商业叙事策略。以至于有学者质疑,“玉墨与约翰不仅情投意合,而且最后还呈现了一场男欢女爱的云雨之情,这在那种特定氛围中不仅显得缺乏伦理和美学分寸,而且其试图用场景换取票房回报的功利动机也过于明显”[5]。

无论是陆川的《南京!南京!》,还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当它们被定位为一部商业华莱坞影片时,其对历史主题的表达和历史的再现,都会让观众对其叙事的“正当性”产生怀疑。观众会质疑其创作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为了电影的艺术探索,还是出于票房的考虑。当这类影片是为了商业意图时,必然会对电影的叙事产生影响。毕竟,商业资本对电影的影响在不断加深,无论是直接瞄准消费市场的商业片,还是像南京大屠杀一样反映主流话语的主旋律影片,都会受到商业资本的渗透和改写。在这一资本文化逻辑下,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如何在商业资本的罅隙里实现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探索精神的平衡,讲述一个独特的、真实的“南京大屠杀”故事,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国际影视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华莱坞电影传播”(项目编号:ZJ14Y06)、“华莱坞电影理论研究:以国际传播为视维”(项目编号:ZJ14Z02)、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速泰春.以“尊重生命”抗拒残暴 以“投入生命”追求成功――吴子牛执导《南京1937》悲喜录[J].江海侨声・华人时刊,1995(7).

[2]李舫.电影《南京!南京!》用文化融解坚冰[N].人民日报,2009-04-24.

[3]孙歌.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07.

[4]陆川.《南京!南京!》放映之后[J].艺术评论,2009(6):6.

第5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陆川电影;《南京!南京!》;“南京大屠杀”

《南京!南京!》是陆川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拍摄的一部力作,这部电影自放映以来,舆论压力始终不断,观众对这部影片的放映褒贬不一,有“回归历史说”“媚日说”,等等,究竟这部影片该做何评论现在已经不是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记住沉痛的历史这个事件本身。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等战争罪行。在这次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南京!南京!》这部影片名字翻译成英文是“Cityoflifeanddeath”,意为生死之城,这部影片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用密密麻麻的尸体和惨不忍睹的废墟再现了历史的真实。该影片采用第三人称的角度通过一个日本军人角川来看整个战场,让观众通过他国军人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杀戮,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可以让人产生更多的反思,用冷静客观的心情来看待和反思历史的现实。战争不过是一种游戏,死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代码,一个数字。

一、死亡的数字化——屠杀的新形式

阿多诺在战后说过这样一句话:“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残酷的。”叶胡达也说:“奥斯威辛之后,没有信仰。”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历史,一种更为“仁慈”、更为“隐蔽”、更为“高效”、更为“安全”的大屠杀正在普遍化。这种大屠杀最为典型的模式是由美国发动的经济制裁。按照乔姆斯基的说法,美国所发动的经济制裁,在南美洲、中美洲、中东等地所引发的食品短缺,所造成的饥饿,已经使得数千万人失去生命。有谁会认为这是一种屠杀呢?但是又有谁能否认这不是一种屠杀呢?美国政府从来就没有打算为此承担责任,他们转而是不断地贩卖人权,不断地贩卖他们所谓的西方式的民主。就伊拉克而言,如果说萨德姆确实屠杀了5万名反对者的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屠杀了500万无辜的伊拉克人民。当各种新型的大屠杀出现之后,南京大屠杀的意义,不再是我们对于日本政府的申讨,不再是仅仅要求日本政府承认、道歉或者是赔偿等。南京大屠杀具有一种独特的历史价值,它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大屠杀,理解战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看待战争的游戏化

南京大屠杀正离我们远去,作为后人,我们该对历史作何反应,如何看待战争被游戏化给平民带来的伤痛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日本青年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残酷的事实,茫然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缄默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可能是不得已的选择,背负如此沉重的历史包袱,无论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都将是一场灾难。这似乎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同样的缄默,会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之中,在这种缄默的同时,中国人的“抗日情绪”却在不断地被煽动着。作为人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缄默,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可以。日本的缄默,是一种缺乏民族自信力的表现。这种缄默,可能在战后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它的恶果逐渐浮现出来。这种缄默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战后日本的文化,在这种缄默的作用下发生了极端吊诡的演变。虽然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经济泡沫崩溃之后,日本出现了极高的自杀率、精神病发病率,我们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这是“自杀传统”的影响,恰恰相反的是,战后的缄默才是现代日本社会疾病的根源。所有的日本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隐藏的眼神”之下,当他们无法承受秘密之时,除了自杀与发疯别无选择。因此,打破这种缄默,对于日本民族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少数极端右翼分子的这种妄图逆转潮流的做法,不但非常可笑,而且是非常有害的。

第6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 姜文;陆川;张艺谋;中国电影;历史观

一、《让子弹飞》:关于民国的隐性叙事

正如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所说的那样,他们特殊的、个人的声音和风范给我留下的印象远超过他们的论点,因为他们为自己的信念而发言,不可能把他们误认为籍籍无名的公务员或小心翼翼的官僚。姜文固然不是萨义德笔下的公共知识分子,但是作为一个电影人他却表现出了知识分子似的历史意识,即萨义德所说的对自己信念的坚守。姜文导演的4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偏爱对于“特殊历史问题”的思考。在中国所谓特殊历史问题不外乎就是关于“”的叙述,田壮壮等导演的尝试表明了在此一时期“”依然是作为电影人的存在的。因此我们看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那样的历史记忆,那种对于集体暴力的书写势必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和担忧。这里面涉及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观,即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历史不能重演。历史学家并不因此而停止假设、推论等工作。历史学的许多意义就在其中。”自然,每个人都不是历史学家,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历史。影像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保留历史,因此电影导演的历史观就十分重要。或许不存在某个原始意义的“历史真相”,因此作为影像导演的职责不是还原历史,而是提供给我们一种历史观,一种看待历史的角度。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姜文把目光放到了棘手的中日关系上面,但《鬼子来了》却以喜剧的面目触碰到了中国的国民性问题上,被禁似乎成了必然。但从中可以看出姜文的胃口在扩大,他似乎在寻找最过瘾的那个点。终于,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完成了自我超越。倘若说我们看不懂《太阳照常升起》,那只能说明我们头脑中已经没有了“历史”这个概念。只是非常不巧的是姜文选择了某种这个时代的国人还不愿去触碰的隐喻来诉说历史,这就注定了他在票房上的失败。一方面想表达自己诠释的历史,一方面却又要光明正大地上映赚钱,“”的暧昧难言直接导致了《太阳照常升起》是个不受人待见的早产儿。那么到底怎样既能表现自己的历史思考,又能站着把钱挣了呢?姜文在《让子弹飞》中完成了这个“历史任务”。首先,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被放置到了民国时期。别说是普通的电影观众,就算某些专家学者也不一定了解那段历史。其次,电影中充斥的暴力语言和脏话粗口分散了影片的政治风险,某位央视新闻工作者不也因为影片中满耳的国骂而大动肝火吗?最重要的一点是影片始终围绕的是土匪和恶霸的斗争,最后压榨百姓的恶霸不是被代表土匪的张麻子所杀,而是被代表官方的县长马邦德所杀。名不正则言不顺,还有什么比这更名正言顺的故事呢。再加上姜文天才级的发挥和葛优、周润发等巨星的精彩演绎,《让子弹飞》给力2010年电影票房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此笔者无心解读姜文《让子弹飞》中的政治隐喻,笔者在此想要表达的是姜文在一部看似是商业大片的电影中强烈的历史关怀。试问在今天的中国电影中我们可以找到几部关于民国的影片,这当然和我们的言说空间有关,但最重要的或许是一个电影工作者的胸怀和视角。《非诚勿扰》这样的影片不是没有价值,但倘若我们的影院满目尽是你爱我来我恨你这样的影片,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电影人是何等的肤浅和无聊。健康良性的批评应该建立在鼓励多元化声音的存在,而不是打压和排斥,央视新闻工作者也许真的对《让子弹飞》这类影片有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忧心忡忡,但我想倘若能将目光转向电影《非诚勿扰》们究竟有何价值或许更重要。姜文自然不在意此类批评,他在意的或许是怎样能不再暧昧,而能更加大胆地表白。当然在今天的中国电影中能如此暧昧地游离在历史与政治中间已实属可贵了,《让子弹飞》中对民国历史的隐性叙事无疑是当代电影人历史关怀的某种突破。

二、《南京!南京!》:被颠倒的大屠杀

倘若说姜文电影中对历史的叙事更多采取的是一种隐喻的话,那么陆川对历史的叙述则更多的是主观的想象和臆测。姜文选择叙述的历史是不敢轻易言说的历史,而陆川选择叙述的历史则是不知如何去说的历史。南京大屠杀作为中国人心口抹不去的痛一直潜伏在国人的体内,一旦有时机则会迅速爆发。可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却几乎从来不被我们的电影人叙述,这一方面大概和不敢接触这个题材有关,因为大家都熟悉的东西是最难表达的。但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电影人缺少历史关怀意识。同样是自己的民族遭受大屠杀,展现犹太人大屠杀的影片数不胜数,并且优秀之作几乎都是犹太导演自己的作品。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波兰斯基的《钢琴家》、朗兹曼的《浩劫》,等等。反观我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可谓是寥寥无几。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某种旧有的思维体系内部进行思考,而应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出问题的实质。

毫无疑问的是,关于反映纳粹大屠杀的影片除了类似《美丽人生》这样的非美国电影外,大部分为我们所熟知的大屠杀影片都产自好莱坞,以至于延伸出一个“holocaust产业”。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影像生产过程中,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支持就是一种历史观的塑造:好莱坞向世界“制造了”犹太人大屠杀的事实。我们固然不能怀疑犹太人曾经有过那段被屠杀的历史,但全世界知道犹太人被屠杀无疑是通过好莱坞电影的。是好莱坞电影树立了我们关于那段历史的认识,甚至给我们“培养”了一段关于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与其说我们是在看电影不如说我们被整合进了某段历史的叙述中。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就选择的题材而言是非常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但笔者非常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是陆川通过这部中国人叙述自己被屠杀历史时的历史观问题。我想很多观众和笔者有相似的感觉,即《南京!南京!》整部电影讲下来让我们很难在心底激起某种情感的归属,除了杀与被杀,与被等镜头语言让我们知道那是一场关于屠杀的影片外,我们完全可以将电影名字换成《北京!北京!》或者是《巴格达!巴格达!》等。换言之,《南京!南京!》并没有真正讲述出我们中国人自己被屠杀的那段历史,我们的“90后”看完这部电影能收获到什么真的很令人担忧。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作为导演的陆川本人的历史观出现了混乱,这一点从他创造的那个日本军官角川身上体现的最突出。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角川那样的一个人物让人存疑,角川最后莫名其妙的自杀更让人一头雾水。倘若陆川仅仅是想展示一个日本军官对侵华的反思,那么他完全可以拍一部关于一个日本兵反思的电影,而不是在一部叙述中国人在二战中被日本人屠杀的电影。一个民族被无辜屠杀的历史不同于刽子手莫名其妙的反思,因为个别刽子手的反思不是屠杀的全部,倘若我们仅仅关注了所谓反思,那么任何民族都可以打着所谓反思的旗号继续屠杀,继续反思,继续屠杀……因此,陆川镜头语言下的南京大屠杀在追求导演个人写实的视角下颠倒了那段中国人遭受浩劫的历史,在需要讲述浩劫的时刻莫名其妙地选择了故作反思,这不能不说是对历史的自以为是的个体解读。

三、《金陵十三钗》:关于南京的不完整叙述

作为第五代领军人物的张艺谋拍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无论对广大观众,还是对张本人而言都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金陵十三钗》留给人最多的却是“十三钗”,而不是“金陵”。和《南京!南京!》相似的是,《金陵十三钗》展示给我们的依然是一个不完整的南京,笔者在此不想拿《辛德勒的名单》做比较,一来不想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泥潭,二来《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实在没有可比之处。一个是对二战屠犹的神圣化叙事,一个是对二战中国人巨大创伤进行的肉体抚慰。如果真要比较的话,倒是可以拿张艺谋之前的作品《山楂树之恋》和《十三钗》进行比较,两者都展现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张艺谋的“处女情结”。所不同的是,《金陵十三钗》被放置到了1937年的南京这样一个交织着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叙事,但和《山楂树之恋》达到的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保护处女。笔者在此不想过多对这个话题展开叙述,笔者想反问的是,所谓战争中的人性美非得要通过和女学生那层薄薄的处女膜才能展现吗?倘若说陆川在《南京!南京!》中以一种过分自信的写实来展现南京大屠杀的话,那么张艺谋则最大化的以写意的方式展现南京的浩劫。十三钗的裙子不是不美,只是和《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红衣的小女孩相比显得太艳太俗了。更让笔者不能理解的是,作为向奥斯卡献媚的基督教神父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一部展现中华民族空前劫难的灾难影片中,那个自1840年起就阴魂不散的大大的十字架凭什么就能拯救被屠杀的30万同胞?我想惟一的解释只有一个:票房+冲击奥斯卡。笔者不想站在这个角度来解读《金陵十三钗》,但影片本身发国难财的结果实在让南京大大地被亵渎了。玉墨和基督教“神父”那段凄美的除了提升观影者的荷尔蒙肾上腺素以外,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有多大的意义恐怕只有导演知道。二战摧残下的南京应该有一部关于她的完整叙述。所谓完整,即是尊重历史、尊重观众、尊重南京。《金陵十三钗》建立在南京大屠杀背景下对西方的献媚以及对传统的误读无疑都大大损伤了在日本人刺刀下的那个哭嚎的南京。笔者不是个民族主义者,但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叙述都应该是严肃的、庄重的、厚重的。和屠犹电影成为符号建构犹太人浩劫史的历史工程相比,我们的电影导演第一步需要做的或许不是技术层面的提高,也不是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而是先给国人一个完整的南京,一个关于中国人在二战中的真实叙述。

无论《南京!南京!》,还是《金陵十三钗》,展现给我们的都是一段不完整的历史叙述。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南京大屠杀在中国当代电影人的镜头语言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自“五四”以来就在中国知识分子脑海里盘踞的西方中心主义在今日中国电影导演的思维意识里依然存在,张艺谋关于大屠杀的表达将这种历史遗存最大化地展现了出来。这一方面和当今电影世界里强大的西方主导性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导演关于历史的阐释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正如笔者开篇所说的那样,拥有怎样的历史观就拥有怎样的镜头语言。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2006.

[3] 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4] 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第7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范文

   小学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总结

   20xx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强烈愿望,表达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xx小学于20xx年12月1日至12月13日开展了以“国家公祭日——‘12.13’南京大屠杀悼念日”为主题的系列悼念活动。

   一、统一认识,高度重视

   1. 12月1日 教师例会上,杨建新校长作了“勿忘国耻、爱我中华”——首个国家公祭日动员大会。杨校在发言中说道:“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公祭将是对妄图否定历史的日本右翼又一次有力回击,举行国家公祭,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表明的是捍卫历史的坚定决心。设立国家公祭日之举,唤起了全体中华儿女对死难同胞的深切缅怀。铭记历史,表达哀思,呼吁和平。”

   2. 12月8日 早晨,我校利用升旗时间,组织全体师生举行了哀悼仪式。举行了以“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李志刚向全体师生讲述了这段悲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历史,勿忘国耻。并呼吁全体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3.我校在橱窗里张贴国家公祭日的宣传画,学校电子屏滚动显示:“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牢记历史、警钟长鸣”等标语,营造浓郁的祭奠氛围。

   二、主题活动,突出成效

   1.观看相关影片。活动期间,我校利用活动课和电脑课组织学生观看了纪录影片《南京大屠杀》和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影片《南京!南京!》,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学生流下了痛苦的泪水,奇耻大辱震撼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血的教训,让大家深深地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中高年级开展了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谈观后感,再次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布置学生在家观看电视频道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活动报道,并利用双休日办了一期“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主题手抄报。

   3.集中组织“虚拟城墙捐砖”活动。

   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或业余时间,通过电脑登录“众志成城•为了永不忘却的国家记忆”全媒体宣传互动平台,进入“众志成城”页面,依次点击参与加砖、献花、点烛活动,向象征国力国防和人民意志的城墙进行虚拟捐砖,并选择寄语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思。三到六年级在学校电脑房完成,一二年级请家长参与完成,既为虚拟城墙捐砖,又是一次很好的家校联系机会。

   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的开展,提醒学生不能忘记历史,要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早日报效祖国。

   小学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总结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公祭日。xx市团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市学联决定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国”主题教育活动,xx小学为响应上级活动号召,联系学校实际情况,分年段开展活动。中低年级主要为网上签名寄语的征集,高年级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

   1、少先队主题会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的主题班会,孩子们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相信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暗暗下定决心,努力学习,长大后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强大,有力量抵抗任何外敌的侵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剧再一次发生。

   2、主题征文征集活动

   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阐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理解。孩子们通过对当年战争的探寻、反思,怀念为民族正义而战的先烈,铭记国耻,不忘振兴,激励国人奋发努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积极参与投稿。

   3、参与国家公祭网网上签名寄语、开展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诗词楹联诵读活动

第8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范文

12月13号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那么关于勿忘国耻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想内容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勿忘国耻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想,欢迎参阅。

2020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一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从课本里面学过“南京大屠杀”,接着又在很多社会活动,书刊媒体中反复提起,虽书本内容真实惨烈,但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景大多时候还只是停留在想象。

近日有机会同即将援外的医疗队友们一同参观这所为世人所“震惊”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是我多年想做的事,所以我怀着警世而鉴证的心缓缓而来。南京大屠杀,这个让所有中国人都忘不掉的事情,从一进入广场就让我感到沉重,走到南屠馆门口,映入眼帘的就是上面这个巨大的让人很压抑的雕塑,仔细看下面的文字介绍可以知道这是个可怜的女人,她的家人全部惨死于日军魔掌下,而自己却被侮辱而屈辱的活着,也许死很容易。可是活着确实很难。

进入馆内就可以看到很壮观的很高的书架,那个书架,那里面每个看似书籍的文件里面是当年南屠遇难的人的个人资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在向里面走便是对历史的介绍与回顾,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致使我中华儿女300000人死于刀下,这是何等的耻辱与无奈。再看到墙上的惨烈图片与文字: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_、_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_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字字刺入我心,作为东北人的我可能更能体会那种亡国之哀,亡国之怒,亡国之奋悲愤与不能难于言表。在馆中还有让我印象深的就是这个叫做12秒的地方,我刚开始还不知道那是干嘛的,可是看过介绍才知道水滴了12滴就是过了12秒,就会有一个南屠逝去的人的遗像之灯被点亮,依次下去,每隔12秒就会出现一盏亮的灯,看看当时我们的国人是何等的悲凉与惨烈啊,这是何等的警世啊。

当然馆里面也有一些对爱国主义者和外来和平者的表扬与陈述他们有的浴血奋战,有的异国他乡前来帮忙,这些人是值得尊敬并永远不能忘记的,没有他们,日本的魔爪长会张的更大伸的更远,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致敬,正式有这些正义之师仁义之师才能使我们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谈古论今。

是啊,此时我的心情从悲愤转到了尊敬,从尊敬找到了方向,从历史中寻找到了力量,从历史中看到了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里面一句话所说,是啊,一味的怨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重要的是要自身发展,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对所有中国人的警告。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努力,中华民族绝对不会有类似情况在发生。我们不会忘记过去,我们更要关注现实,日本钓鱼岛事件在升级,日方相关大臣参观靖国神社,一件件事在不停的告诉我们勿忘国耻,珍惜现在,让这种血的耻辱永不再来。

在即将出国之际参观此馆,意义匪浅,该馆现在已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此馆即是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能鼓舞大家的士气,对我们援外很有帮助,我们当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也应该像馆里的国际友人学习,在环境极端恶劣,生活极端痛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坚持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拯救了无数受苦大众,我们作为中国医疗行业的代表理应表现出大爱精神,在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下,在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旗帜下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圆满完成援外任务,良好发扬中国国际主义影响力。

勿忘国耻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想二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侵华战争给中国记忆留下一个“败”字,烙下一个“耻”字,刻下一个“警”字。以史为鉴,我们需要深入的民族自省,也需要认清落后必亡的道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一味地退让不会带来和平,祖国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在深刻的历史教训基础上保持高度警醒,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勿忘国耻、牢记使命。中国任人欺侮的一页虽然彻底翻过去了,但是过往的伤痛和不屈的抗争会时刻警醒着我们:这强大,来之不易;这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历史重任。居安思危、牢记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稳步前进,为实现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国一步步壮大起来,再也不是那个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中国。有如此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我们倍加珍惜、倍感自豪。如今,我们需以放眼世界的战略思维,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要敢于划出红线,亮出底线。我们不主动惹事,但遇事也不能怕事。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祖国的强大是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我们将用毕生的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勿忘国耻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想三

侵华日军南京_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_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_遗址之一的万人坑。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来到一个大空地的地方,有一个母亲唤子的雕像,这个雕像就像是一个母亲正在呼唤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迟迟未现,这个情景真动人心弦。过了大空地,便看见一小块地喷着十股小喷泉,这个便是“祭灵泉”。过了“祭灵泉”,就来到了“万人坑”遗址,这个“万人坑”遗址就是日本侵略者杀害南京同胞的铁证,上面赫然用中、日、英三种文字镌刻着“遇难者300000”。中文和英文,这容易理解;日文,用在这里,更容易理解。这是一座用日本侵略者屠刀建起来的建筑。对具有正义感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一根日本民族的耻辱柱。

我没有哭的_,因为我没有看到血腥。这里是战场,这里又不是战场;来这的人很多都很虔诚,大家心无杂念地在悲凉的歌声红拜祭着漂浮在头顶上的冤魂,一切都那么清晰。

这里面的人的遗骨,有的残缺不齐,有的已经被子弹射得乱七八糟,有的还很完整,有的遗骨已经消失无踪了。同时望着飘着小雨的天空,苍天仿佛也在为死去的同胞落泪。

馆内很大,但却没什么建筑,大片的空坪占据它的中心。坪中散落着鹅卵石,散落着沙粒。在这看不到生机勃勃的空坪中,偶尔又能遇到挺拔的小草,在悲颤的音乐中亭亭玉立。小草啊,你是真的不了解你脚下的土地吗?

“滴……嗒……滴……嗒……”,不知是什么声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出一点声响,像水滴的声音。随着这声音的发源的方向,我渐渐地看见了三个大字“十二秒”,我很好奇,便走了进去。里面比较黑暗,墙上也后很多很小的照片,总是一闪一闪的,还散发着微弱的亮光,看了注释后才明白——墙上那小小的模糊得看不清的照片,是被杀者的照片,而每隔12秒,一个照片就将在墙上消失—落下,并发出像水滴落下的声音,这样就代表这个人从人时间结束了宝贵的生命。我看完后,给我的震撼非常大,这是太残忍了!它们仿佛像一道闪电从我的心头划过,把我的心划痛,并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出门,发现在门口的雕塑柱上,停着一群白色的鸽子。鸽子象征着和平,但这只是代表了善良的中国人的心思,当人家不想和平的时候,只有战争才能找到和平之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记住这一段惨痛的历史,齐心协力,振兴中华,是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强大!

建党x周年了,祖国在一天天繁荣昌盛,但是,我们还是与别的国家有差距。我们要更加好好学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蓝天!

走出纪念馆,空气格外新鲜,天特蓝,一切就像被雨冲刷过,也许这就是的结局吧。

2020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四

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第9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范文

下午,学校安排我们学员参观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

该馆占地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该馆保持原地形地貌,建筑成一座纪念性的墓冢。右侧迎面是以中、英、日三种文字镌刻的黑色大字“遇难者300000”。循院墙小径布列13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及史实,是全市遇难情景的缩影。院墙上嵌着搜捕、屠杀、祭祀3组总长51米、高 2.2米的大型黑灰色石刻浮雕。棺椁形遗骨陈列室门前,竖立着高 4米的立雕母亲像,室内陈放着从万人坑挖掘出的白骨和遇难者的部分名单。呈平顶半地下墓室形的史料陈列厅内,主要陈列有: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实物;当年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的日记、供词;崇善堂、红卐字会、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掩埋尸体的照片、统计表、臂章证词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谷寿夫审判的照片、判决书等。电影放映厅,有200个座位,向观众放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