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基础范文

网络基础精选(九篇)

网络基础

第1篇:网络基础范文

(一)会计基础课程本身难度较大

会计基础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内容抽象,专用名词多,逻辑性强,语言枯燥,不易理解。加之该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没有任何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社会工作经验,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没有了解,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理解,对多数知识点及专用名词只是记忆,不会应用,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低下。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

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精神上完全放松。对新城市、新同学、新的生活环境等充满好奇。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适应环境、认识新同学、积极加入各种社团等,对专业学习的热度明显不足,专业学习的时间投入较少。更有些学生在报考专业前对会计专业的就业方向缺少基本了解,到校后通过专业介绍及与学长的沟通,对未来工作有厌烦情绪,致使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还有些学生有学习热情,但属于学习困难生,对数字不敏感,不关心相关专业的经济事件,专业联想与迁移能力差,学习效果无从谈起。

(三)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力,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推广教育教学改革,如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现场观摩教学等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会计专业教学也不例外,上述教学方法在会计基础课程中均有尝试。但从实践效果看,并不理想。其原因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不足,加之会计基础是集理论学习与业务操作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既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基本业务操作。同时,会计基础又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备课程。因此,上述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均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大多采取课堂听课,课后完成作业,期末突击考试的学习方法。考试过后,所学习的知识点基本疏忘。对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多数学生采取报辅导班的方式来应对,尚未习惯运用网络学习法。

二、会计基础课程学习网站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基本要求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就一个专题进行学习研究,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创设的问题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在互联网上检索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对检索到的资料独立进行取舍和运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新知识、找到问题的答案。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所揭示的规则、现象、事物进行正确的类目化活动,其实质在于学习者主动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学习资料和学习条件,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新知识,掌握内在规律,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化,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认知-发现”学习理论重视认知结构的形成,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知识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

(二)基本要求

1.学习过程设计要实现全程监控课程网站中应设置教师和学生两类账号。其中教师账号是教师进入学习系统的通道,教师承担着教学管理的任务,负责的工作是将学生基本信息导入系统,监督学生网络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效果,起着考勤与成绩评定的作用;学生账号是学生进入学习系统的通道,学生登录账号后,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学习效果检测、学习意见的反馈和交流等。

2.学习资源配置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课程网站中的学习资源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层次排列的。即根据课程学习进度,配备单项知识训练、单项业务操作训练、综合知识训练与综合业务训练等。学生每完成一个步骤,需完成与之对应的专项训练与考核,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学习网站功能设计要兼顾师生共享共赢会计基础课程学习网站,不仅满足学生的需要,也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即针对教师提供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电子教材、教学课件及教案等,供教师随时下载。学习网站中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师生可以在这里交换学习体会,学习与考试信息,解答学习疑惑,解读会计政策信息等。

三、会计基础课程网络学习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了解课程网站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课程网站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学生资源、共享资源、重要公告、相关学习网站链接、资源中心快速入口、课程快速通道等内容。教学资源提供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授课计划等;学生资源提供学习课件、教学视频、操作操作视频、学习自测等;共享资源提供课程实训大纲、业务训练课件、相关表格下载等。课程网站的主要功能有课程教学视频学习、操作视频学习、网络在线测试、专业拓展学习等。

(二)明确课程学习方法与考核方式

会计基础网络课程学习主要采用过程考核的方法,即学习时长(50%)+情境测试(30%)+结课考试(20%)。其中,结课考试资格占学时长的50%以上,总成绩60分为合格,获得本课程的相应学分。

(三)开展课程网络学习与内容测试

了解课程学习网站的基本情况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本课程的学习,每一个学习情境结束后,完成相应的情境测试,检测学习效果,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结课考试。学生运用课程网络学习方法,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对较难的知识点可反复学习,也可随时与老师展开在线交流,解答疑惑。

(四)进行学习评价与意见反馈

第2篇:网络基础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 优化 维护

1 前言

随着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网络规模不断壮大,移动用户日趋增多。无线收发信基站由发展初期的大区制演变为遍布大街小巷,这就使得无线网维护工作日趋复杂、艰巨。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的无线网存在诸如工程遗留问题、网络结构复杂等因素,要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维护质量显得更为关键。

众所周知,移动电话不同于固定电话的显著特点为,用户与网络的通信通过空中电波信号传播完成的,地理、地貌以及干扰等因素的变化均会影响到信号的传播,而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用户使用习惯也能影响话务的均衡分布。

如何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呢?我认为必须既要加强基础维护确保设备完好;又要不断优化网络,提高服务质量。

2 无线网维护工作的划分

按照工作性质不同,可将无线网维护工作划分为两部分:基础维护和网络优化。

基础维护是指按照移动通信网络维护规程,周期性地对无线网主设备及其配套设备所进行的日常维护和巡视检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日常维护及早发现设备问题,排除故障,确保设备完好。

网络优化是在设备完好的基础上,借助于测试工具和分析软件通过诸如站址、载频配置、天线高度、中继的配备以及bsc数据库的设置等网络参数的调整,达到最佳的组合,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高层次的维护工作。

3 基础维护是无线网维护工作的根基,是取得良好的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任何设备从开通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移动通信设备来讲,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有电力、传输、机房的温度、湿度、灰尘、以及水、火、雷、盗等;内部因素有设备本身元器件的老化、软件故障和参数设置等,诸多因素使得暴露或潜伏的故障伴随着设备的运行。基础维护工作不仅需要排除已发故障,还要排除潜在的隐患,做好故障的预防工作。可见,基础维护是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3.1 基础维护是设备完好的根本保证

根据工作的性质分类,基础维护可分为清网排障和日常维护。 清网排障是指集中处理网上问题,主要是因工程建设及网络割接遗留的问题,更新设备档案资料,为日常维护和网络优化服务。

工程施工会改变网络参数,而工程规划又未必能充分体现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模块的缺损、软硬件版本之间不兼容和无线规划的细微问题,均会影响网络通信质量。因此需要在工程或网络重大变更之后,及时清网排障,合理调整网络参数,并健全设备档案资料。

日常维护是指按照每种设备不同的检测项目和周期进行巡视检查,改善设备运行环境,以及时发现隐患,抢修设备的过程。只有加强日常维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缩短故障时间,避免重大的通信事故发生,有效地保持设备完好。

3.2 基础维护是网络优化的基础

任何网络优化工作必须以设备完好为基础,因为网络参数的调整必须符合网络实际情况,在设备完好率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的网络优化调整,即便能使各项网络指标达到较高水平,网络服务质量取得较大改善;但是,在排除了设备故障,完好率提高以后,精心调整的参数不能符合网络现状,所做的优化工作将前功尽弃。

3.3 基础维护是保持网络优化成果的重要环节

通过网络优化,各项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网络服务质量自然大大改善,如果设备完好得不到保证,优化成效又会功亏一篑。

图1为某市区基站出现故障前后,各项网络指标的比对。可见,市区基站网络指标非常依赖于设备的完好。所以,良好的优化成果必须以良好的基础维护为保障,才能尽善尽美地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无线网络。

4 网络优化是提高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是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1 网络优化的范畴

网络优化是高层次的维护工作,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手段以及优化工具对网络参数合理调整,从而提高网络质量的维护工作。由于网络优化工作的技术层次较高,要求优化人员不仅具备网络优化的基本知识,还要对网络本身有深入了解,并借助于测试仪器和分析软件。

4.2 网络优化是基础维护工作的升华。

基础维护做的好,可确保设备完好率;但要提高网络质量,必须要优化网络参数,即进行网络优化。只有搞好网络优化才能使基础维护的成效得以充分体现。

维护为经营服务,经营为用户服务,维护的最终目标是为网上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而只有通过网络优化才能实现维护的最终目标,维护工作才有实际的意义。

4.3 网络优化是持续性的工作

因为影响网络质量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优化应随着网络参数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

(1)各地区的地物、地貌是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城市高楼大厦不断涌现,改变了无线信号的传播环境,可能会出现新的盲区以及来自系统内部的干扰。而且话务的分布也在改变,在原来没有的话务或话务较小的地区会出现更高的话务需求,需要及时调整载频以吸收话务量。

(2)工程建设会严重改变网络参数,尽管工程规划做的尽善尽美,但规划人员很难将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不可避免地造成干扰和话务的不均衡,这就需要网络优化来解决。

(3)无线网软、硬件版本的升级也会改变部分bsc数据库中的参数,也需要调整参数设置,实施网络优化。

因此,网络优化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持久、艰巨的维护工作。简单地说,只要网络运营一天,就需要进行网络优化。

第3篇:网络基础范文

>>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浅析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浅析 计算机网络教学 浅谈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概述 项目教学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借助Wireshark提高“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多元化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应用 浅谈《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 军队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中专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教学方法创新探讨 浅议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探究式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优化 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探析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 浅析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Wireshark Network Analysis[EB/OL]. [2010-09-26]. .

[4] 耿祥义,张跃平. Java2实用教程[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张振荣,杨林峰,杨锋. 基于探究式教学法的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32-34.

Experiences in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ZHANG Hui-xiong, BAI Qi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第4篇:网络基础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建设

0 引言

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发生极大的改变。网络教学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课程转化为网络课程这种新的表现形式。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1]。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专业综合素质和机敏的应变能力,而这样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是无法获取的。在《安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混合学习[2],意在拓宽安全知识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网络来辅助课堂教学,关键要有一个适合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如何建立这个平台,又如何利用网络来实施辅助教学,这是教师首先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对《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探讨,并针对实施过程提出几点体会,希望能为同类院校的《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1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

《安全学基础》课程是我院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安检专业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在工作岗位中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技能。

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网络学习的特点,在网络课程建设上,以企业岗位要求为指导,采用内容模块化的组织方式,将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作为学习主线,来组织构建课程内容,重视课程内容的可用性和可视性。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六大模块:课程介绍、课程内容、在线测试、学习交流、拓展知识、课程资源库。详细内容见图1。

图1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模块

2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的实施及体会

在实施《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我院采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实施模式见图2。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2.1 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

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教学内容上要实现紧密联系,使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相互促进,增强知识的熟悉度。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课后网络课程学习,使课堂知识再现,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知识点再现。网络课程的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及其讲解。课堂教学内容为几种相关联的知识点组合。通过这种方法,课程知识点即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讲解,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掌握。

图2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实施模式

2.2 教师要扮演好双重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要求教师要扮演主讲人的角色,主要任务包括维持课堂秩序,教授课程内容,提出作业要求,解答学生的问题等。

在网络学习平台,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一位和学生共同学习的益友。教师通过在线答疑的方式实时和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努力,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3 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评价和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前《安全学基础》课程的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知识的掌握。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60%。实施网络课程以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这个平台。如何评价网络课程学习情况?网络课程的特点就是在线学习,因此利用在线网络作为评价工具,及时的评价反馈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在线的学习质量[3]。

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的考核方式为: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共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占50%。详见表1。

表1 《安全学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3 结语

网络课程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其建设与实施对推动高职教育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三年多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实施,《安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更加规范和丰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从课堂带到了学生的课下生活中,将教师的工作平台由讲台转移到网络这个更广阔的的新天地。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硬件系统的缺乏和网络课程的不完善,教学上要真正实现网络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还需院方和一线教师队伍为网络教学做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徐铮,等.网络课程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3(11).

第5篇:网络基础范文

不可否认,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第四种公共设施,而且必须是全天候可用的。IT 经理或技术支持人员只需在“正常”工作时间工作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今的全球性公司的数据中心必须具备持续的访问能力。为支持网络增长而增加的每件网络设备、每个应用程序、每台服务器以及每 TB 存储空间都必须由 IT 人员来实施管理,而 IT 团队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赶不上网络的增长速度。为此,必须提供一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来帮助 IT 人员跟上这些变化,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

为达到智能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网络正朝着IP 整合的方向发展。整合有利于减轻管理多个系统和复杂网络的压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将视频、数据、语音、无线、工厂控制、楼宇控制、楼宇设备和工厂设备整合到一个单一的 IP网络之中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将是发展的主要趋势。

网络智能化的实现需要依靠数据中心中部署的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不仅仅包括硬件,它是为帮助您记录、管理和监控您的物理网络基础设施而设计的一套全面支持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基础设施操作软件可让您了解硬件设施,比如网络设备、IP 端点和其他系统的信息,从而掌握有关网络层设备如何映射到物理层的知识。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将使您获得对物理层基础设施前所未有的控制能力。您将具备实时、全面了解物理网络基础设施以记录、计划和执行变更所需要的一切条件。

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可以完成下列工作:

全面了解和控制物理层基础设施

通过自动化和流程效率提高生产率

降低容量和资产管理相关成本

增强 IP 端点物理位置的实时查看能力

控制工作流程

通过向导式配线缩短 MAC 周期,减少返工量

简化审计和跟踪流程

在数据中心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管理员有各种报告工具,可跟踪未使用的交换机端口、IP 端点的物理位置以及已完成、进行中和过期的任务

布线管理员可对物理层进行自动化的记录

技术人员可以跟踪连接、接收必要变更指导、处理警告、确认操作

IT 和数据中心经理可提高生产率、自动进行变更管理、增强可靠性、缩短停机时间、提高网络安全性和合规性

第6篇:网络基础范文

1.网络平台架构与计算机教学概况

1.1网络平台教学的概念

网络平台教学是以校园内部局域网络为基础,进行在线教学资源呈现、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师生互动等多种计算机辅助下的网络教学平台。它具有网络教学服务、网络课程开发、网络教学在线支持和网络协作互动等功能。将教育向社会化延伸,提高教学的专业化,打破了时空限制[1]。

1.2网络平台教学概况

网络平台教学是Internet技术下的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服务器、客户端的运行环境必须是WindowsXP、win7/8、苹果、微软等系统,浏览器的类型不限,根据自身开发程度自行设置。目前,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基于以下四种服务来运行:①www服务,是信息整合、优化、检索的服务性平台;②e-mail是作为信息传递、与外界沟通、进行跨地域通讯的一种途径,是知识和教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桥梁;③FTP网域内部集群,是教学资源共享的区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必要场所,是内部讨论、交流的重要方式;④在线互动,实现实时交流,保证离线后仍可在上线时及时参与互动、沟通。其次,在线完成学习任务、考试、阅卷、评分等活动[2]。

2.网络平台下计算机教学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网络课堂容量过大

在我国目前计算机网络课堂上,大多数是集体教学的模式,大阶梯教室能容两三百人,这种大课模式,在各大高校广为流行。一名教师同时对两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授课,首先大容量的学生使得教学管理效率低下,学生出现问题需要老师近距离辅导时,教师在这样的条件下是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在学生成绩的管理上,因精力有限无法对所有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进行准确分析、评估。其次,网络平台授课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使课堂讲解时间变得更加充裕。因此,教师为增加课堂知识面和激发学生兴趣,往往利用网络的便利,在课堂上加入较多的课外知识延伸、先关资料整理、具体的教学案例、与之相关的教学视频音频、知识应用的行业新闻和动态等等,让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容量过大。除此之外,学习任务繁重的网络作业,也是大容量的表现之一。教学容量与教学知识的应用严重失衡[3]。

2.2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低

计算机网络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是计算机教学的主体部分。由于我国计算机能力普及范围较窄、起步时间较晚,造成了70%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才真正开始系统的接触计算机并加以应用。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实操能力较低,自主学习缺乏。加之教师一味的手把手的主体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网络的陌生使他们需要教师细心的去讲解每一个部分,基础薄弱,无法促进其计算机自主学习的习惯。

2.3课件有待优化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使用范围广,教学内容相对固定的特点,因此课件通用性很强。有很多老师往往为了自身方便而在教学中使用别人的课件进行授课,没有清晰把握课件的教学目标,自身缺乏专业的职业素养。其次,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过多的引用网络上的热门案例分析,并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出分析结果,将其应用进教学课件,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反而会误导学生的思维,从而使知识陈旧、固守。

2.4网络教学设备和技术无法满足教学目标实现

开展网络平台下的计算机教学,需要应用广泛的软件、精密的多媒体机器和熟练操作软件的技术,目前,我国各高校为节约教学成本,常常忽视了对教学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对社会上新出来的应用软件没有及时引进到教学资源中来。因此,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实现。

3.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3.1优化网络资源

优化网络资源主要是避免冗杂的信息进入课堂、分类管理班级,其具体方法有:①控制课堂教学时间,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将教学时间与学生实践以1:3的比例来分配,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的信息质量;②在web端开发题库、资源管理,实现练习与教学的同步进行;③上课前进入班级信息管理系统签到和留言,签到是保证到课率,留言是留下课堂的疑问,老师课后在线答疑。

3.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提高学生计算基础能力、提供上网条件。例如可以:①对学生宿舍签入免费网线,提供网络;②建立公共、自由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定期对学生开放;③学习任务尽量以计算机辅助完成为主,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④对计算机学习资源进行免费下载,开放学生学习资源自由上传的权限,鼓励资源共享;⑤在线作业与考试进行计时计分。

3.3创新自主设计课件

对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必须创新性自主设计课件内容。例如:①教师在教学前需将课件交至教务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展教学;②教学课件第一部分注明教学目标,课件设置实践操作环节;③对于上课所需要的案例、材料、图片等,可交给学生去搜索并提供,迎合了学生的趣味。

3.4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引进教学资源

第7篇:网络基础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21-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在基本素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1]。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全国各类学校都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城乡差别较大提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条件较好地区的中小学已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而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造成了学生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课堂内容重复、枯燥无新意、进度慢、“吃不饱”,没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又感觉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知识难以消化。

1.2教学形式多样,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

随着教师不断的探索,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利用该教学系统使教学内容表达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教学方法仍显呆板,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该模式下,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的讲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其次,有些多媒体教学成为显示在屏幕上的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2]。

2.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的学习内容,学生更多地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从图书馆、资料室及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主大量知识[3]。

2.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最终要达到“两个注重、五个改变、五个利用”。

“两个注重”指: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五个改变”指:第一、改变教师的角色:既教师由“教”变为“导”;第二、改变学生的地位:既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第三、改变教学媒体的功能;第四、既媒体由教师的“教具”变为学生的“学具”;第五、改变教学进程:既教学进程由“描述”变为“流程”。

“五个利用”指:第一、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第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第三、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存储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第四、利用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使学习信息更符合人类的联想思维;第五、利用网络技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2.2构建适合本学校的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

学校可以构建适合本学校教学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对每位注册的学生进行身份验证;(2)网络辅助教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通过网络了解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及要求,提供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的检索等;(3)学生既可同步与教师交流,也可以选择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交流,提高了资源利用率;(4)学生能够检索到自己喜爱的课件并能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能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将理论和实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3]。

2.3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2.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设备完成开放性网络教室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利用 “监视监听”、“个别指导”、“转播示范”等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更好地加强双边活动。另外由于计算机教室接入Internet,使教学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扩展。

2.3.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网络环境下,学生被赋予自主学习的权力,他们可以通过协作方式,主动去查询资料、解决疑难、探索知识。这并不是说学生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相反,在这种高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方法和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更需要教师的指导:由教师在课前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上传到教学资源服务器上,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或向教师请教。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课堂练习内容不再局限于书中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其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这样即掌握了有关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让学生将本专业的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2.3.3积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

1、进一步加强与改善网络和硬件环境,同时采取相应的软件技术措施,以满足音视频课件实时播放的需要。

2、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管理与监控,需形成有力的保障机制和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确保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有效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乔桂芳,卢明波.计算机文化基础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网络基础范文

【关键词】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 构建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26-02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其中影响范围最大、意义最深远的就是借助于互联网大力发展的网络教育,以及随之形成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同时将教学信息和教学行为相互融合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它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网络形态的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大纲,以及组织网络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支撑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本文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为例,对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构建及教学效果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

一、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

(一)情景设计

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即把工程训练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网络化。该课程的开发依据在于:一方面,工程训练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通过课堂的短时间学习难以理解消化,而网络课程正好弥补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手段的不足,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配以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效果,形象、生动地表示出课程中晦涩、难懂的部分。另一方面,网络课程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创建基于web学习环境的教学网站来辅助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实现“任意时间及零距离”的交互,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为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之间提供一个无障碍的交流空间和协作学习空间。

(二)功能设计

网络课程开发的基础是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和“主导―主体结合”等三种。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采用了“主导―主体结合”教学设计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使用、学习资源的应用、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效果的检测等方面的指导与支持。

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系统的核心功能结构(见图1)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课程简介。本功能块主要介绍工程训练基础课程的历史发展沿革、课程指导思想、课程建设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纲要。用户通过访问该模块,可以对工程训练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在线学习。通过在线视频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工程训练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了解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做到对实训的内容心中有数,避免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手忙脚乱。同时,教师可以灵活地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最新学习资源,并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在线测试。测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在网络课程中提供各种与课程相匹配的测试内容,并利用严格的计时和准确的计分系统,对学生实施“准”在线测试,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自我测试,可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分析、总结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快更好解决问题。通过在线测试功能,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质的保障。

4.在线答疑。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对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网络课程中专门设置了“在线答疑”功能块,学生把在实训中碰到的疑问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系统,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问题作出解答。同时在每次课程小结中,教师把提问次数比较多的或解决不够完善的问题拿到实践环节中继续讨论,让学生找到答案的同时也加深印象。

5.课程资源。这是供教师上传、学生下载课程资源的专区。教师通过专用入口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录像以及典型学生作品)上传至课程资源专区,访问用户即可获取所需的资源。本模块可对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下载学习内容。

二、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工程训练基础是一门实践与理论性要求较高的工科类基础课程,因此课程的教学从实践教学的理念出发,参考部分成功的教学实践,提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工程认知―工艺实训―综合创新”三层次、多模块、递进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课堂教学的先进性,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实践操作的视频预习;强调实践环节的训练,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为学生在综合创新环节中的自主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工程认知――视频预习的导向性

工程训练基础课程涉及机械与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中诸多内容,注意要领繁多,简单的图文叙述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此网络课程教学环节中,我们以实践实训为任务驱动,提出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完成的项目实训内容,使学生上课前就带着任务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项目实训的有效实施是重点,除了面对面的指导外,为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辅导资源, 如增设拍摄现场录像、动画、视频等多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难懂的问题。例如,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安全操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传统教学模式是通过老师“讲故事”,学生作为听者了解安全重要性,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难以加深印象。如今学生通过直观的动画情景,了解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工艺实训――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传统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抓两头,带中间”,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网络课程教学则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利用便捷的网络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这就克服了传统课堂无法兼顾每个学习者兴趣和能力而形成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以实训中的电火花线切割为例,教学安排为2课时理论,8课时实训。在改革之前,学生普遍反映实训时间太短,学习难度极大,学习效果欠佳。自从开发了网络课程,实训前学生可参考网络课程的实践指导模块,提前了解线切割加工的基本工艺,做到实训前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因为时间的限制,教师的讲解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消化和操作要领。而网络课程的引入,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在线查询解决,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综合创新――发展学生协作式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完全是教师的责任,而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基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通过社会合作方式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同时协作的方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和发散思维、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工程训练过程中,为更好地展示和总结学生的实训成果,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团队进行综合项目训练,对训练内容,只提出基本要求,不限定解决方法。同时还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开发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很多同学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在解决方案的实现上体现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BBS平台进行问题和作品的与讨论,师生共同评其优、论其劣。在此过程中通过不同观点和解决方法的碰撞与交流,激发了创意,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精神,其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

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领域中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从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出发, 构建的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完全符合现代实践教学的需要,其系统设计从人机工程学角度着手,为学生提供功能突出、交互性强的网络平台。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的建立,改进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了工程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并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道焰,林帝浣,古小红.运用教育技术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2]马红亮.网络课程的概念及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6)

[3]张维平,梁延德.建设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

[4]刘建伟,廖维奇,吕汝金.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

[5]周志忠.网络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网络与信息,2008(6)

[6]敖立鼎.浅谈网络应用在《教学媒体的理论和应用》课程的益处[J].科技纵横,2008(5)

第9篇:网络基础范文

 

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我校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以培养综合型人才。而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面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根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因此,探索课程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不断高速发展的交叉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无法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我认为只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方法单一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理论知识点较多,需要实践操作的内容较少,特别是面对笔试形式的升学考试,而且教学设施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更多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从而使课程本身的实践应用匮乏。,使得学生空有一身理论知识,但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丧失。

 

2. 考试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考试仍沿用闭卷考试的模式,所测内容仍以理论知识为主,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的熟练程度,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项目没有,这样导致了学生在课程方面就回出现偏差,导致应试学习模式。另外,使许多能力较强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 实验条件不充分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基础》里面的许多知识点诸如路由协议,IP地址的配置等,没有经过亲自动手,很难掌握。而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局域网的设置,服务器的调整、设备的配置等很多实验如果没有亲身实践,也根本无法完全掌握。

 

二、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理论不好理解,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当深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之害的学生疑难问题越积越多时,他们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失去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讲课时没有结合实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章节都会出现大量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多元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法:①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用PowerPoint等课件将知识点制作成动画,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②类比教学方法。用实际应用和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引导学生去公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技术讲座等,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增加教学实验与教学设备

 

增加实践课程,既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课中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做RJ一45接头。事后证明,这节课很有意义。它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还让他们学到了实用技能。有几个同学实验课完后,马上回去把自己损坏的RJ一45接头换好了。这就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增加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

 

3、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的原理,更要懂得某些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因此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介绍一下实际运用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1)讲述MAC地址的时候,介绍了MAC地址的定义为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可以延伸介绍下MAC地址过滤在上网管理时的应用。

 

2)在讲述传输介质时,除了讲述几种常用的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之外,各种线材的特性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范围不同,比如长距离埋地或者架空的布线一般选用光缆,而室内的布线就应选择价格比较便宜的双绞线。同是也可以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知识也介绍一下。

 

3)在讲述TCP和UDP两个协议时,需要重点介绍两个协议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对比。根据他们的原理特性的不用,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比如文件传输等需要可靠传输的网络应用,在传输层一般选择TCP,而像实时视频传输,一般则选择UDP。还有些网络应用是需要两个协议都是用的,比如说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的实时画面的传输,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UDP。而监控的画面需要保存起来以备后续查看,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可以选择TCP。

 

三、结论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该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时效性强,因而教学难度也较大,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尝试、完善、改进,适应时代需求,以培养更多更好的相关行业高素质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