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示说的词语范文

表示说的词语精选(九篇)

表示说的词语

第1篇:表示说的词语范文

一、满语信源表达方式

满语是依靠词汇手段表达信息来源和获取信息途径的语言。从语言形式上看,有没有传据标记至关重要,满语表达信息来源和获取信息途径的方式据此可分为零方式和词语方式。这两种方式,可以囊括所有表达信息来源和获取信息途径的所有句子。以往人们为动词时间形式的各种附加成分,赋予原本不具备的语气意义,有失偏颇。

1.零方式零方式是不用任何传据标记,表达信息来源和获取信息途径的方式。满语中有些表达信息来源和获取信息途径的句子,不使用任何传据标记。例如:ubacigoroakū,tubaciumesihanci“离此处不远,离那里狠近”①中,分别只有指示代词uba“这里”、助词ci“自、从”、形容词goro“远”、动词akūmbi“无”的现在时形式akū和指示代词tuba“那里”、助词ci“自、从”、副词umesi“很”、形容词hanci“近”,没有任何传据标记,而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十分明确,也就是说,这两句话所要传达的信息是,说话人所说的都是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无可置疑。以此类推,凡表达即知信息的语句,都不使用传据标记。据此而论,在满语里,零方式是表达即知语气的唯一语法化方式。

2.词语方式词语方式是使用传据标记以表明信息来源和获取信息途径的方式。在满语里,有些表达信息来源和获取信息途径的句子,要使用某种传据标记。据文献记载,凡表达后知信息的语句,都使用传据标记;某些特定的词语可充当传据标记。由此而论,在满语里,词语方式是表达后知语气唯一语法化的方式。根据传据标记的特点,词语形式可分为词汇方式和插入语方式。

3.词汇方式满语中可以充当传据标记、表达后知信息的词为数不多,常用的有bihebi、sembi、dere和aise等,其中虚词所表达的“估计”等语义,说明信息出自说话人的主观判断与猜测,也属信源意义。因此,此类虚词应视为传据标记。在句子中,这些具有传据功能的词汇出现在句末。在零方式表达信源(即知、亲知)的句子后,使用具有传据功能的词汇,便可表达后知意义,这是满语表达后知信息的基本形式。(1)bihebibihebi是由动词bimbi的完成体形式bihe与现在时形式bi组成的现在完成时形式,表示“原有、曾有”的语义,并表达后知语气,如:bijulgeidiwangbetuwaci,…minggurunidubeiforgonde,ejenambanishundedalibumegiyalaburejakade,duindereijoborosuilara,banjireirgeniaisijemdenbahafidergidedonjinarakūbihebi.朕观古来帝王……明朝末世,君臣隔越,以致四方疾苦,生民利弊,无由上闻。[2]168这句话中,满语minggurunidubeiforgonde,ejenambanishundedalibumegiyalaburejakade,duindereijoborosuilara,banjireirgeniaisijemdenbahafidergidedonjinarakū即表示“明朝末世,君臣隔越,以致四方疾苦,生民利弊,无由上闻”的语义。从语句结构上看,可以将bihebi视为谓语动词,将“明朝末世,君臣隔越,以致四方疾苦,生民利弊,无由上闻”作为其宾语,也可以将“明朝末世,君臣隔越,以致四方疾苦,生民利弊,无由上闻”和bihebi视为同位语,bihebi复指“明朝末世,君臣隔越,以致四方疾苦,生民利弊,无由上闻”;然而,从全句的语气来判断,这样解释显然都有纰漏。实际上,在这句话中的bi-hebi是传据标记,表示“原来如此”的语义,表明“明朝末世,君臣隔越,以致四方疾苦,生民利弊,无由上闻”不是清圣祖即知的信息,而是后来通过“观”史书记载等才获知的事情。这一传据标记在汉语中没有表现出来,取决于满汉语言各自的特点。另外,bihebi作为传据标记,有下三点需特别注意:第一,bihebi所表达的后知信息,可以是说话人“亲知”的信息,也可以是说话人“非亲知”的信息,例如:orinjuwede,guwangninidutanmoouwenlungdejuwetanggūsusaicoohabeadabufi,duinjahadete-bufi,biraidergimederidalindetehegaijufujuginjujengiyangiirgenbesiosiyehiyemeeheobusemeunggihebihebi.(天命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广宁都堂遣毛文龙领兵二百五十名,乘刀船四艘,命挑唆河东海岸所居盖州、复州、金州、镇江之民作乱。从《无圈点档》相关记载可知,这是记载者根据前方情报,事后补记的,显然也不是“亲知”的信息,而是“非亲知”的信息。第二,作为动词bimbi的现在完成时形式,bihebi可以作表述语,并为其他词语所修饰。例如:kubuhefulgiyaniniyeniokewarkadecoohagenefi,dailafibahaboigonbelooarafisusaiuksinbegaifituwakiyambihebi.niyeniokeorinninggunuksinbemorinulebumeunggihebi.jaiorinduinuksinbegaifitu-wakiyame,niyeniokelooitofohonhahabeinijakadesulagaifibihebi.looidorginiyalmaigalabethedesan-gseguwangsesiderietubuhekūsulabihebi.museihūsunkomsobetulebihetofohonhūrhasafi,dorginiyalmadealafilooiniyalmatucifi,niyeniokebeyebedabumejuwanuksininiyalmabewafigenehebi.[3]第十册,263镶红旗聂纽克往征瓦尔喀,将阵获之户,修牢(监禁),率披甲五十名看守来着。聂纽克遣披甲二十六名喂马,率其余披甲二十四名看守。原来,聂纽克将牢内之丁十五名,松闲带在身边。牢内之人手脚上未加镣铐脚绊,松闲呆着。在外之虎尔哈十五人见我势单力薄,告知里面之人,牢内之人出来,连聂纽克本人,杀披甲人十名而去。[3]第十册,263此段记事中,sulagaifi与bihebi、etubuhekūsula与bihebi之间均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bihebi所表示的“在”字语义较为明显,同时表达后知语气。第三,作为动词bimbi的现在完成时形式,bihebi可以支配宾语。例如:julgeuiguruniejenuheosihobirabecuwaniwasiredehargasˇametuwafiucibaruhendumealinbiraakdunsainkai.ereuiguruniboobaikai.ucijabumeerdemuiharan.alinbiraiakduniharanwaka.julgesanmioosaiteheba,hashūergidedungting.iciergidepenglibihebi.erdemunggejurganbedasarakūofi.hiyaioisuntebuhebi.hiyajiyeiteheba,hashūergidehoji.iciergidetaihūwa.julergideyiciowe,amargideyangcangbihebi.dasandasaraeheoficengtangsindahabi.sˇangjeoiguruniciergidetaihang,amargidecangsˇan.julergideambabirabihebi.dasandasaraerdemuakūofi.uwangwahabi.昔魏武侯乘舟顺西河而下,仰望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山河之固。昔三苗等所居之地,左有洞庭,右有彭蠡,因德义不修,夏禹灭之。夏桀所居之地,左有河济,右有泰华,南有伊阙,北有羊肠,因修政恶劣,成汤放之。商纣之国,右有太行,北有常山,南有大河,因修政不德,武王杀之。”[3]第十册,127此段议论中,bihebi表示“有”的语义比较明显,同时表达后知语气。(2)sembi、sere、sehe和sehebi动词sembi表示“说、曰、谓、云、称、据说、听说、说是、叫做、称为和谓为”等语义。从传据角度来看,这些义项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说,曰,谓,云,称”和“叫做,称为,谓为”都表示即知、亲知的语气;另一类为“据说,听说,说是”表示后知、非亲知语气,如:dzungduioicenglungnihafantehenggeantaka.ioicenglungnihafantehenggeumesibolgo,damusˇanuhukenofi,fejergiursedemajigeeiterebumbisembi.“总督于成龙居官何如?”“于成龙居官甚清,但因轻信,少被属员欺罔。”[4]122满语ioicenglungnihafantehenggeumesibolgo,damusˇanuhukenofi,fejergiursedemajigeeitere-bumbi完整地表达了汉语“于成龙居官甚清,但因轻信,少被属员欺罔”的语义,属于零方式表达信源的语句。从结构上看,此句可视为一个无主句,动词sembi“说”是全句的谓语,“于成龙居官甚清,但因轻信,少被属员欺罔”是其宾语;从其表达的语义来看,动词sembi表示“据说”“听说”的语义,但在汉译文中没有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某大臣所要表达的,“于成龙居官甚清,但因轻信,少被属员欺罔”并不是亲自察知的,而是听别人说的。从其逻辑关系来看,“于成龙居官甚清,但因轻信,少被属员欺罔”在先,某大臣“听说”在后。因此,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是一个后知、非亲知信息。sere是动词sembi的未完成体形式,有时兼有传据标记功能,如:manjuicoohamanggabaturusere.听说满洲的兵英勇。[3]第一册,53erecoohajaisaicoohasere.据说这兵是斋赛的兵。[3]第一册,378此句中,sere既是动词sembi的未完成体形式,表示“说”的语义,又兼有传据标记功能,表达非亲知、后知语气,与汉语“据说”“听说”等相当。sehe是动词sembi的完成体形式,表示“已说”的语义,有时也兼有传据标记功能,如:donjicigocishūnocinonggibumbi,jaluociekiyembisehe.盖闻谦受益,满招损。此句中,donjici“听说、据说”为插入语,sehe既是动词sembi的完成体形式,表示“已说”的语义,又兼有传据标记功能,表达非亲知、后知语气,与汉语“据说”“听说”等相当。sehebi是动词sembi的过去时形式之一,表示“已说了”的语义,有时也兼有传据标记功能,如:julgeimergeseihenduhenggemederimukedebenderakū.hanimujilengūwaliyandarakūsehebi.古人云:海水不溢,帝心不移。(《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此句中,julgeimergeseihenduhengge“古人云”是插入语,sehebi既是动词sembi的过去时形式,表示“已说了”的语义,又兼有传据标记功能,表达非亲知、后知语气。当主语明确时,动词sembi“说”及其未完成体形式sere和完成体形式sehe只表达动词意义;当其主语不明确甚至无从指出其主语时,便兼有传据标记的功能。三者的区别,表现在一般动词词尾及其不同变化形式具有的功能和所要表达的意义,即sembi可以结句,而sere与sehe既可结句,亦可不结句;sembi表示“经常说”的语义,sere表示“还在说”的语义,sehe表示“已经说了”的语义(3)deredere作为助词时,用于句末,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汉语“想是呢”等,如:niyalmateisubedabamebalaiyaburengge,jurgangiyanbesarkūofidere.人之越分妄为,不知夫义理耳。abkaihesebundeolhorongge,tereambasasaisadere.畏乎天命者,其为君子乎。从传据的角度看,这些句子可表示即知、亲知信息,句末使用语气助词dere,表示委婉语气,有时其前多用ainci。根据《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编》“ainci下用dere、aise,原是猜疑话来着。如今竟作盖字用,dere、aise不必托”,可知ainci…dere是满语中固定格式之一,表示“想必如何”的语义,其中ainci为副词,表示“想是”的语义,dere为助词,表示“猜疑”语气,其中的ainci或dere可省略,也无关宏旨。此类满语译为汉语时,可用“盖”字,表示“大概”的语义。另外根据《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编》“dere又作罢、而已,如用dabala一样托。上面若非遇整字,非用-mbi不可托”的解释,可知dere与dabala虽然用法一样,但表达的语义有所不同,dere表示“猜疑”语气,而dabala“罢了”,表示肯定语气。此类满语等译为汉语时,dere应译为“罢”,表示揣测、估量的语气;dabala应译为“罢了”“而已”。(4)aiseaise是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汉语的“或是”等,如:sˇanggahabaitaaise.想是成案。从传据的角度看,此类句子有时候也可表示即知、亲知信息。根据《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编》“追忆想是用aise,上连整字与-ha、-he。-hakū、-hekū、-rakū等,还有-mbi与bi字多”的解释,可知,aise表示猜测语气,而不表示“追忆”语气,尤其在动词原型-mbi及其未完成体的否定形式-rakū后面使用语气助词aise的句子,有可能对将要出现的事物或发生的动作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猜测。

4.插入语方式满语中,以动词donji-“听见”、hendu-“讲说”为词根的词或以此为核心的短语可以充当插入语,表达信息来源和获取信息途径,表示“听说”“据说”的语义。(1)donjicidonjici由动词donjimbi“听见”的词干形式donji-后缀接附加成分-ci构成在很多情况下作为动词的假设形式,相当于汉语连词“则”和“就”,但有时假设意义较弱,可作为表达信源意义的传据标记,donji-ci所表达的语义相当于汉语的“听说”、“据闻”等。满语donjici作插入语,最为常见。donjici“听说、据闻”之前,可以有其主语以及状语,如:sierdeumegenere,bidonjici,julerijugūnehesembi.你不要早去,我听说前头路不好。[5]61sinihendurenggeinu,biinudonjiciereaniyaubadeusinbeasurubargiyahakūsembi.你说得是,我也听说今年这里田谷非常歉收。[5]122bikemunidonjicicoohiyanibadeuncaraulin,sainninggeocienememeuncaramangga,eheninggeho-nouncaradejasembi.我还听说朝鲜地方所卖的货物,若是好的更加难卖,不好的还容易卖。[5]284以上三句中,“bidonjici”“biinudonjici”“bikemunidonjici”均为插入语,其中第一人称代词bi“我”是动词donji-“听见”的主语,副词inu“也”、kemuni“常、仍然”分别用作状语,修饰donji-“听见”。在donjici“听说、据闻”前面,可用动词urahilambi“探听”的副动形式urahilame,以修饰其后面的donjici。urahilamedonjici作为插入语,表示“传闻”“风闻”的语义,如:urahilamedonjici.balaihendurenggemimbena.yacinfaitanyarseme.fulgiyanciraeyerjembi.gurunhaiharahotonhaihara.sidzi.taijeniadali.ilantanggūhūwasˇanbe.cenihontohotumenhūlhaicoohadart-aiuthaiorhobehadurefulehebegeteremburegeseobumbisembi.风闻胡云,道我眉黛青颦,倾国倾城,西子太真,把三百僧人,他半万贼军,半霎儿便待剪草除根。(《满汉合璧西厢记》)另外,urahilamedonjiha可表示“风闻”的语义,作插入语时,将donjiha去掉一般过去时附加成分-ha,缀接附加成分-ci。在这种情况下,附加成分-ci并不表达假设意义,视为传据标记较为妥当。(2)hendu-满语hendurebalama可表示“常言道”的语义,用于句首作插入语,如:hendurebalama,damusainbaitabeyabu,karulameacaburebeumefonjiresehe.“常言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动词hendumbi(讲说)的一般过去时形式henduhe及其逻辑主语部分组成的短语,也常做插入语,如:julgeiniyalmahenduhe,belhemejabducijobolonakūombisehengge,yayabaitabedoigomsˇociilinara,doigomsˇorakūociwaliyaburebehenduhebi.昔人云有备无患,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也。kungdziihenduhejulgeiniyalmaigisuntucirakūnggebeyeihaminarakūjalingirumeofikaisehengge,cohomeuntuhungisuntuciburegojimebeyeiyabumeyargiyanisongkolomemuterakūayoosereturgunkai.孔子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者,盖恐其徒托空言,不能躬行实践也。以上两句中,“julgeiniyalmahenduhe”“kungdziihenduhe”“fudziihenduhe”均为插入语,其中逻辑主语明确者如kungdzi“孔子”,不明确者如julgeiniyalma“古人”。动词hendumbi“讲说”的一般过去时形式henduhe与附加成分-ngge“者”的连写形式henduhengge及其逻辑主语组成的短语,也常做插入语,如:fudziihenduhenggetondoakdunbedaobusehebetuwaci,jalandeacabureoyonggo,tondoakduncitucinerakūbesaciombi.子曰:主忠信。可见涉世之要,不外乎忠信也。julgeimergeseihenduhengge,horonggooktoanggadegosihon,nimekudetusa.jancuhūnnureanggadeamtangga,nimekubedegdebumbi.haldabahuwekiyebureniyalmaigisundonjiresˇandeicangga,banjirejur-gandeehe.tondotafularagisunsˇandeicakū,banjiredorodetusasehebi.昔贤云:药之毒者,虽苦口,能却病焉;酒之旨者,虽适口,能召疾焉。谗谄之言,虽悦耳,违于义焉;忠谏之言,虽逆耳,协于理焉。(《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此两句中,fudziihenduhengge与julgeimergeseihenduhengge均为插入语,其中fudzi“夫子”为动词hendu-“讲说”的逻辑主语,julgeimergese“古代的贤人们”为其逻辑主语部分。henduhengge及其状语(部分)组成的短语,也常做插入语,如:julgeibithedehenduhengge:gurundeurgunbihedesilhingganiyalmagasambi,gurundegasacunbihedefudasihūnniyalmaurgunjembisehebi.古语云:国有庆,忌者嫉之。国有祸,逆者幸之。(《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二)doroloninomondehenduhengge,dorolonhafuciteisutoktombisehebi.《礼记》曰:礼达而分定。以上两句中,julgeibithedehenduhengge和doroloninomondehenduhengge均为插入语,其中julgeibithededoroloninomonde为动词hendu-“讲说”的状语部分(3)dekdeni满语dekdenigisun,表示“常言”的语义,用于句首,作插入语,如:degdenigisun,honinibeyetashaisukūsehengge,aincisiniereadaliuntuhunanggainiyalmabefusihūlarabehenduhebikai.dekdeni为形容词dekden“漂浮的”与助词i的连写形式,其与名词gisun“言”组成短语,表示“常言”的语义,亦即“俗语,谚语”。如将dekdeni分写,则dekdenigisun表示“流言,蜚语,谣言”的语义。满语dekdenihenduhengge常用于句首,作插入语,如:dekdenihenduhenggebithecoohaierdemubetacimebahanafihūwangdihaniboodebaitabumbisehe.谚云:“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dekdenihenduhenggeehebeyaburengge.alinulejereadali.sainbeyaburengge.alinbetafuregese.语云:从恶如崩,从善如登。

二、满语基本传据类型

从信息来源和获取信息途径来看,满语区分第一手信息、第二手信息和风闻,属于三元传据的语言。第一手信息,指的是说话人在某种事情或动作行为发生时,亲自感知的信息,包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器官感知的信息。在某种事情或动作行为发生之前,说话人所做的主观判断也都属于一手信息,这些信息可统称为“即知”信息。第二手信息,指的是说话人在某种事情或动作行为发生时,并不知道而事后才知道的信息,也包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器官获得的信息。至于事后多久才感知的,则可长可短,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断限,这种信息可以称之为“后知”信息。风闻,是指说话人道听途说,可靠性未经证实的信息,实质上也属于二手信息。从语言表达方式来看,满语的传据类型分为零形式和词汇手段两种形式。表达即知信息采用零形式,表达二手信息则采用词汇手段。由于后知信息和风闻并不等同,所以,语言表达形式也有所区别。表达后知信息时,在表述语后面使用动词bimbi“有、在”的过去时形式bihebi;表达风闻时,在表述语后面使用动词sembi“意为说”的未完成体形式sere。因此可说零形式、bihebi形式和sere形式是满语传据范畴中三种典型形式。

1.零形式在满语传据范畴中,零形式泛指没有传据标记而表达即知语气的语言形式。满语表达即知语气语义时,无论动词或动词性词语作表述语,还是静词或静词性词语作表述语,都采用这种形式。因此,满语的零形式是普遍存在的。(1)动词或动词性词语作表述语满语动词或动词性词语作表述语以表达即知信息的句子,均采用零形式。在这种形式的句子里,一般只有表述语(或表述语部分)和被表述语(或被表述语部分),没有其他表示即知语气的成分,如:anggatucike.疮出头了。(《清文总汇》)dengjandaburejakade,tuttugehungereke.点上灯,所以大亮。这种形式的句子往往在句末使用助词kai,以加强表述语气,其中kai可与前面的动词连写,亦可分开书写,相当于汉语的“啊”“呀”等字所表示的语气,如:tacirakūoci,beyebewaliyabumbikai.不学则自弃也。(2)静词或静词性词语作表述语满语静词或静词性词语作表述语以表达即知语气的句子,也都采用零形式。在这种形式的句子,一般只有表述语和被表述语,没有其他表示即知语气的成分。满语书面语中,在被表述语后面往往使用系词oci或serenɡɡe;表述语后面往往使用助词inu、kai,以加强表述语气。根据表述语句中心词的性质,表述语可分为名词、形容词、数词、状词性表述语。(3)名词性表述语名词、名词性词语以及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与否定词结合作表述语的句子,可以表达即知信息,如:weilebederiburenggeniyalma,weilemuterenggeabkakai.起事者人,成事者天也。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之意。[3]第五册,36feteci,julgeiniyalmaijekuasarahabainu.掘之,乃古人窖粟。(《满汉合璧聊斋志异》)aniucuriereduruniniyalmawaka.平素不是这样人。(4)形容词性表述语形容词、形容词性词语及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语与否定词结合作表述语的句子,表达即知信息,如:oldobithetacihanggesain.baitadeinuyebken.鄂尔多学问颇优,办事亦佳。[5]124terearbunelesaikan.teretuwabunelesain.其形尤美。其况尤佳。数词作表述语的句子,表达即知信息,如:hehejusenadanmingganningguntanggūgūsinduin,hahaninggunmingganemutanggūsusai,uheremeton,emutumenilanminggannadantanggūjakūnjuduinanggala.妻孥七千六百三十四,男人六千一百五十,总数一万三千七百八十四口。[3]第二册,416状词与动词sembi组成的短语作表述语的句子,表达即知信息。满语中的状词,多不能单独用作表述语,必须和动词sembi组成短语,才能用作表述语,其顺序为状词在前动词sembi随后,各种语法功能都依靠动词sembi的不同词尾形式实现,如:abdahalerlerseme…,tereiguwenderenggegūligūlisembi.维叶萋萋……其鸣喈喈。(《御制翻译诗经》)在这种情况下,动词sembi并不表示“说”的语义,而仅仅表达状词所体现的某种状态。

2.bihebi形式bihebi形式指句末使用bihebi以表达后知信息的语言形式。满语表达后知信息时,均采用这种形式。从语言结构来看,这种形式是在不带句末语气词的零形式后面增加了bihebi,即不带句末语气词的零形式+bihebi,如:mergenniyalmaambasasaisa,tereierdemuurhuakūbihebi.…tereierdemuuttuakūbihebi.淑人君子,其德不回……其德不犹。(《御制翻译诗经》)在动词或动词性词语作表述语、静词或静词性词语作表述语的零形式语句后增加bihebi,可表达后知信息。很明显,与零形式表达即知语气相比,bihebi形式表达后知语气,这种转变是由句末bihebi体现的。bihebi在名词或名词性表述语、数词或数词性表述语后面,有时兼有动词语义和传据功能,表示“原来有”的语义,如:ligibithede,abkaijui,hūwangheo,ninggungung,ilanfusˇen,uyunpin,orinnadansˇifu,jakūnjuemuioiciilibumbisehebi.eregemugebubisirengge.jaitakūrasˇarasarganjuse,hehesiseududumingganbihebi.《礼记》云,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此皆有名数者。至所使宫人、妇女,以数千计。[2]234上述例句中,bihebi既表示动词“有”的语义,也表达传据“原来有”的语义。在其他情况下,bihebi已失去动词语义,仅仅表示后知语气,语法化程度较深,因而可视为表达传据语义的动词。

第2篇:表示说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 镇(恁) 语义 语法 语用

项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西邻上蔡县,商水县,东连沈丘县,北与淮河县隔河相望,南与平舆县接壤,东南与安徽临泉县毗邻。根据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中的分区,项城属于中原官话区漯项片。本文以项城方言中的程度副词“镇(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词汇意义、语法特征和语用意义三方面的特征。下列例句以市区方言为主,方言字采取通行写法,不专门考证本字。

一、词汇意义

“镇[ts?藜n51]”和“恁[n?藜n51]”在项城方言中都可以充当程度副词,表示性质状态程度的加深或事物数量的增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这么,那么”的意思。“镇”和“恁”在项城方言中大部分情况下是通用的,也存在细微的差别。“镇”表示这么,用于近指;“恁”表示那么,用于远指。如例1中a、b都表示人数多,用“镇”描述的情况近在眼前,用“恁”时明显感觉到距离拉远。

例1:a.怎么镇些人在这嘞!

b.怎么恁些人在那儿嘞!

例2:这衣裳穿你身上镇(恁)好看。

例3:镇(恁)多饭,我吃不完。

例4:你对我镇(恁)好,我不会忘的。

除了与普通话中“很”类程度副词有相似的语义特征外,项城方言中“镇(恁)”常通用,用来表示所修饰的是现时的信息,如例1、3。例1中用“镇(恁)”表示在场的人数很多,是对现实场景的描述,说话人置身其中并且描述眼前发生的情况。例3中饭很多也是一种现实,是说话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可见,“镇(恁)”既表示数量多程度深,又表示一种已知的现实信息。

另外,“镇(恁)”还能表达主观的感彩,表达说话者喜爱、赞美、感激或羡慕等褒义色彩,如例2、4,例2是对别人的称赞,表示衣服穿在对方身上合体好看,还传达了说话者的称赞和羡慕。例4是说话者在传达对听话者的感激。此外,“镇(恁)”也能表示厌恶、讨厌、诋毁等贬义的感情。如“这饭怎么镇(恁)难吃?”

作为一个方言语汇,“镇(恁)”带有浓厚的方言口语语体色彩,这就使普通话中“很”类程度副词在表现力上比“镇(恁)”弱。较之“很好看”,例2中“镇(恁)好看”更具情感张力,表达出对好看事物强烈的赞美之情。

二、语法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具有两个突出的语法特征:一是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二是能充当状语,而且绝大多数只能充当状语,只有极少数除了充当状语之外,还可以充当补语①。

项城方言中,“镇(恁)”可以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例5、6。“镇(恁)”还能和“些”组合起来用修饰名词,如例7。

例5:别吃镇(恁)肥的肉,对身体不好。

例6:妈镇(恁)想你,多陪陪她吧。

例7:镇(恁)些书。

例8:镇(恁)些款式。

但是,“镇(恁)”不能充当补语。普通话中常说“好看得很”,项城方言中不能说“好看得镇(恁)”。

(一)修饰名词

“镇(恁)”不能单独修饰名词,要组成“镇(恁)些”修饰名词,相当于普通话的“这么多,那么多”。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较少,《现代汉语》(邢福义、汪国胜主编)认为三种特定条件下副词才能修饰名词,一是表示人物的名词可以受副词“净,光”的修饰,一起作表示处所词的谓语,整个句子表示某地普遍存在某事某物,如“山上净游客”;二是时间名词做谓语,如“后天中秋节”;三是一些方位词和具有明显方位意义的名词,可以受“最”“太”等副词修饰,如“最前面”。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像“很淑女”,“很中国”这种类似活用作形容词的用法。

在项城方言中,“镇(恁)些”修饰名词不需要上述特定条件,既能修饰常见的表示人或物的普通名词,又对主语、谓语无特殊要求。如例7、8,表示很多书和款式。总之,项城方言中“镇(恁)些”修饰名词的功能较普通话有所扩大。

(二)修饰动词

“镇(恁)”修饰动词时,一般只能修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爱、恨、喜欢、担心等,且动词后可带宾语。如例6“妈镇(恁)想你”中“想”是表示心理动作的动词,同时后面带了宾语“你”。另外,当否定副词和程度副词“镇(恁)”连用修饰动词时,一般否定副词放在程度副词后,即“镇(恁)+不+动词”。如可以说“镇(恁)不喜欢她”,不能说“不镇(恁)喜欢她”。

有时,“镇(恁)”还能和能愿动词连用,修饰动词或短语,“镇(恁)”在能愿动词之前。如“他镇(恁)能说。”。

(三)修饰形容词

“镇(恁)”可以修饰形容词,充当状语,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高。当否定副词和程度副词”镇(恁)”连用修饰形容词时,程度副词放在否定副词前,即“镇(恁)”+不+形容词。如“你镇(恁)不高兴。”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时,要求形容词本身不能表示程度含义,如“雪白”、“笔直”、“绿油油”、“白茫茫”等这类形容词本身能表示程度加深的含义,一般不能再用“非常、很”等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修饰。但是在项城方言中,这些本身表示程度加深意义的形容词还可以再用“镇(恁)”修饰,如“镇(恁)绿油油的一片”,在方言日常口语中经常使用,表示在形容词本身程度意义上的进一步加深。

(四)与语气词连用

“镇(恁)”常与语气词“咋”,“嘞”,“呀”,“啊”连用表达一种感叹、惊讶的语气。

A.咋镇(恁)……嘞(啊或呀)

“咋镇(恁)……啊”表示怎么这么……啊,带有一种本无疑问的自问语气,用“咋”进一步加强了说话人的语气。如:“咋镇(恁)些人该这嘞?”

B.镇(恁)……嘞(啊或呀)

表示这么那么……啊,表示程度加强,但是从语气上没有A句那么强烈,也没有问句的语气。

三、语用意义

(一)信息传达

从项城方言程度副词“镇(恁)”在句中表达的语义信息角度看,对于说话人来说,“镇(恁)”所修饰的部分是未知信息,且所指的情况是当面发生的,是面指而非被指。如“咋镇(恁)些人该这嘞!”,说话人并不知道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是看到这么多人以后临时发出的一种表示惊讶含义的句子,因此,也是面指而非背指。

(二)焦点凸显

焦点就是话语表达的中心或话语表达的重点,即在会话结构中信息度最强的部分。一般在句中用重音表示焦点。在项城方言中程度副词“镇(恁)”相对于一句话中的其他成分有明显的重读,有提示全句信息焦点的作用。如“白吃镇(恁)肥嘞肉”这句话中“镇(恁)”有重读现象,用来凸显句子的焦点,表达建议或提醒。

综上,项城方言程度副词“镇(恁)”和普通话程度副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不同之处。在意义上,所修饰事物多是已知的现实信息,情感表现力比普通话程度副词更强烈;在用法上,只能修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且和“些”组合修饰名词的范围有所扩大。

注释:

①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贺巍.中原官话分区一稿(199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

[2]刑福义,汪国胜主编.现代汉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3]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3篇:表示说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是”;“は”;判断句;语法;教授

序论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是”是作为判断动词,主要用于构成判断句。而“は”则作为提示助词提示主语或主题,也用于判断句。那二者的异同点如何,在教授上的共通点以及暧昧之处如何,在教学方法中作何变通,以下,笔者试以以上问题为出发点予以探究。

本论

1.“是”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里对“是”做了以下几种解释:1,正确2,认为正确,肯定;3,表示肯定判断之词;4,表示加重语气;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6,表示答应之词;7,代词。此;这个;8,连词。9,助词。10,同“事”。如“国是”11,姓。在本稿中,笔者将就“是”的表示判断,语气,连词这几项意思给与探讨。

1.1表示判断。作为判断动词时,一是表示判断和肯定。其语法特点:常居谓语中心;后面不能带补语和助词“着,了,过”;无动词重叠,可用“V不V”并列表示提问。二是表示同一或者归类。句子类型:主要是构成表示判断的“是”字句,它主要有五种意义:表示事物等于或者属于什么;表示事物的特征,质量,情况;表示事物的存在,此时为存现句;表示比喻比况;表示关系联系。“是”构成“是…的”句型时分为两种“是…的”句(一)和“是…的”句(二)(以下简称句(一)和句(二)。根据《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其具体用法如以下:句(一)中间主要是动词,状动短语或以动词为谓语的主谓短语。功能特点方面,一般用于动作已在过去发生或完成,并且这一事实已成为交际双方共知的信息(已知)。此时说话人突出表达的重点是“是”后面的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受事等。特别强调“是”的作用是指明他后面的成分是全句表达的重点。而“的”表明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已在过去发生或完成。如“他是什么时候出去的?――他是两点半出去的。”这两个句子表示提问和回答的人都知道他“出去”这一行为已在过去完成,要问明和说明的只是“出去”的时间,所以句子的重点是“什么时候”和“两点半”。句(二)是指带“是…的”标志的一部分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其中不同的是“是”“的”表示语气。多用来表示说话人对主语的评议、叙述或描写。往往带有说明情况,阐述道理,像是听话人接受或信服的肯定语气。

1.2“是”表示语气。“是”表示语气主要在句(二)中体现出来的。作为语气词的“是”“的”都可以同时省略成为一般动词谓语句或形容词谓语句。而省略前的的句(二)语气肯定缓和,且有明显的说理意味,目的有使人相信的意味。省略后则变得语气较强,显得简洁直爽。比如:你是错的。你错。

1.3 “是”作为连词。“是”作为连词表示让步和假设关系时用于偏正复句中。在表示假设和让步的偏正复句中,“是”主要用关联词来表示正句和偏句的关系。表假设时常用:要是…,(就)、如果…,(就)等等。表让步时常用尽管、纵然、即使、哪怕等。以上都是很正式的来表达正句和偏句关系式的规范格式,而口语中常在偏句里省去关联词语。比如:你是很聪明,但不努力的话,明天会怎样不得而知。说是这样说,但具体结果怎样还不一定呢。

2.日语提示助词“は”

根据《新明解国语词典》及顾明耀主编的《标准日语语法》,“は”主要接于体言、用言连用形、部分主动连用形、部分副词以及助词后。

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点:①提示主题;主题一定是确定的已知的概念。“は”可将主语、宾语、状语提示为全句或者全段的主题。提出的部分为“は”后面的谓语部分着重说明的对象。如:1)私は中国人だ。②表示对比、比较。句中出现两个、两个以上“は”时,表对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区别、对比或判断。有时也可以用一个“は”一个事物,暗示和另一个事物的对比意思。如①中,1)私は中国人だ。说话者对于问题:谁是中国人,回答时向听话者说出此话,意即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他是日本人。③表示否定、让步、转折。“は”出现在谓语里时这种倾向更明显。如:2)こんなに人がいるとは思はなっかた。④在句法方面其构成判断句时,构成 …は…(だ)です。常翻译为中文“是…的”。此时需要注意的是“は”用于已知事物,并且在…は…(だ)构成一种特殊的句式,不同于一般判断句。如:Wはウドンだ。=Wはウドンを食べる。

3.“是”和“は”语法上的相同点以及对比教授上的暧昧之处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二者在表示判断、转折让步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对比教授时二者亦有暧昧,以下将做进一步探讨。

3.1表判断方面

…は…(だ)です常译作“是…的”。如ここは私たちが始めてであった所なのだ。这是我们第一次遇见的地方。反之过来将汉语译为日文时候有时却不能对应上。1)“我是中国人。”则不能单纯的翻译为“私は中国人だ。”在“私は中国人だ。”一句中主语「私以及“中国人”是已知信息,这与句(一)的谓语动词所强调的动作是已知信息这一点相同,然,单纯作为“是”字句表强烈的肯定时,若强调主语“我”时,当译“私が中国人だ。”。“が”在日语中强调对象格助词。而在汉语里的“是”字句里则只需将主语“我”加以重读语气即可。试看:夕けはきれいだ。夕阳真美!(不一定得要看到具体情境)夕けがきれいだ。夕阳真美!(对具体呈现在眼前的情境发出的感叹)而在中文里我们讲两句话都翻译成“夕阳真美!”最重要的一点是“是”作为判断句时后面是不能加上便表示过去的助动词“着、了、过”的。而“は”则可以,这是由于在日语中动词的时态是靠形态变化来决定的。如:彼は医者だ;彼は医者だった;等分别表示他是医生,他以前是医生。而中文直接加上“着、了、过”是绝对不行的。

3.2表让步、转折

从以上可看出,在表示让步转折时候,“是”用于偏正句中表示假设让步。在该类偏正句中省略偏正句中省略关联词的情况下使用。而日语中“は”则作为一种表示的让步转折愈发习惯加以使用,而且它不一定出现在复句里,单句中亦可使用的。然而在教授给学生时双方是可以互通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授时双方都可以用到结构不同的句型来进行理解。如:“雨が振りは降ったが,余り多くなかった。”教授为中文时可译为以下几种:雨,下是下了,不过没多少。尽管下雨了,但是没下多少。而将以上的翻译局翻译成日文时则可以译为:雨が降ったけど,余り多くなっかた。雨が降ったって,余り多くなっかた。等。

4. 教学方法的初探

以上,笔者探讨了作为判断动词的“是”以及日语提示助词的“は”在表达判断、让步、转折的相似点及教授时二者的暧昧之处,笔者认为对此进行教学时针对其相似点主要以操练为主,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操练从而达到掌握其相似点的理解并加以运用。而针对其暧昧之处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加上操练,反复练习,从而使学生掌握“是”和“は”,而具体如何运用笔者以后将作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月华,潘文娱,故|.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1.

第4篇:表示说的词语范文

摘要:指示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本文以指示语的分类为着眼点,试图浅析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空间指示语、语篇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的不同表现、特例分析及其背后潜在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指示语;分类;语用功能

依据列文森(Levinson)《语用学》(Pragmatics)1的归纳,可以将指示语分为五类,即: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空间指示语、语篇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下面一一予以说明。

1.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可以分为三个小类:(一)第一人称指示语,如“我是军人”中的“我”,表达说话人的自指;(二)第二人称指示语,如“你真好”中的“你”,表达说话人的对指;(三)第三人称指示语,如“他是好人”中的“他”,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旁指。上述三小类都强调了“说话人”这一角色,所以人称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的,而且其参照点存在于语言之外的语境中:正在说话的人是“我”,对面听话的人就是“你”,在言语交际中,“我”、“你”的交际角色是可以互换的。

当然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特殊人称指示,下面试举几例:(1)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在指示时有两种用法:包括式和排除式。包括式即包括第一人称在内,如“咱们去上课吧。”中的“咱们”就包括说话人“我”;排除式即指示对象不包括听话人在内,如“我们去逛街,你接着睡吧。”中的“我们”就不包括听话人“你”。(2)“我们”未必总是被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说话时用以指自己,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被一个说话人用来指他自己以及他认为他所能代表的其他人。例如“我们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中的“我们”可以指接待的校长和其随行人员,也同样能指示该学校的全体教职工。(3)用复数第一人称代替单数第一人称来指说话人自己。如“在这本书里,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主持方式,这一方式是我们多年来从事节目主持的经验总结。”这句话中的“我们”其实指示的就是说话人自己“我”。(4)说话人不用第二人称“你”,而用一个指称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来指听话人。例如“宝宝乖,宝宝不哭哦。”中的“宝宝”其实就是指“你”,但用“宝宝”会显得更加亲切,是想如果换成“你乖,你不哭了。”那么整句话关怀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5)说话人不用“我”,而用一个名词短语来指自己。如“宝宝乖,宝宝不哭了哦,姐姐给你买糖糖。”中的“姐姐”其实指的就是“我”,其语用功能也是表达更加亲切的语气,以及更加关怀的态度。若直接说“你乖,你别哭,我给你买糖吃。”就显得生硬了。

综上所述,人称代词常常会违反人称指示词的基本用法,这些现象只能从语用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特例都表明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特定态度和情感,可以归结为情感指示的语用功能。

2.时间指示语

时间指示语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提到的时间。时间指示是以说话人在说话的那一时刻作为参照点来计算和理解的,参照点存在于语言之外的语境中。例如“保质期3个月”,那么“3个月”的参照点就是产品的生产日期。

时间指示语按类型可以分为编码时间和接收时间两类。所谓编码时间就是指说话人将其想要传递的信息进行语言编码的时间;而所谓接收时间就是听话人收到说话人所发出信息的时间。编码时间和接受时间大都一致,但在写信,预先录制广播节目等情况下就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状况:“我在今天,3月21日,和你说再见,不过你要在下周才能得知我的离开。”在这一书信语言中,编码时间“今天,3月21日”和接收时间“下周”显然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这里的指示语的指示中心是说话人的编码时间。

3.空间指示语

空间指示语是指明言语事件中相对于指示中心的方位,参照点存在于语言之外的语境中。以说话人为中心参照点。如“这”是近指,指靠近说话人的地方;“那”是远指,指远离说话人的地方。空间指示语按照参照点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绝对参照点:东经70度,北纬35度

(2)准绝对参照点:东边有个操场

(3)以说话人或其所处的地方为参照点:我后面好像有个人

(4)以说话人和所指示事物之外的第三物为参照点:厕所在会议室旁边

(5)复合参照点:2)和4)复合――操场的东边。但有些情况就不好解释了,如:――A:Hurry up,Pete.Were leaving.――B:Go ahead.Im coming.按理说come应该是向听话人靠近,可例子中说话人怎么会朝自己移动呢?这里笔者认为借用礼貌原则的观点是发生了“礼貌的空间转移”,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以自身为参照点,而把空间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所处的方位上去了,这是礼貌的表现。可见,“心理距离是空间指示的语用基础”(Yule,1996:132)如:“I like this,I don’t like that.”该句话中显然this表示了说话人的喜爱之情,而that在语用功能上表达了说话人厌恶之意。

4.语篇指示语

语篇指示语就是用词语指语篇的某一部分,而所用的词语就包含在该语篇的话语中,因而其参照点就存在于语篇之中。语篇指示语可以分为三类:(1)时间指示语来指示语篇的一部分,如“In the last chapter,we discussed about some concepts of linguistics.”中的“last”就是前指;而“In the next paragraph I will show you what to do.”中的“next”就是后指。(2)地点指示语来指示语篇的一部分,如“That was the funniest story I’ve ever heard.”中的“that”就是前指;而“I will tell you this story.”中的“this”就是后指。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语篇指示和非指示用法中照应关系的区别:语篇指示是指前和指后的关系,通常用代词提及词语本身,如:A:That’s an apple.

B:Spell it to me.上述例子中的it指的不是apple,二是apple这一单词的拼写。照应关系是互指的关系,通常用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某个词语的所指对象。

A:Thats an apple.B:Give it to me.这里的it就照应上文提及的实实在在的apple。(3)在语篇中用来表示前后话语之间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大都出现在话语开头,如: but,therefore等。

5.社交指示语

社交指示语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其参照点是说话人的社会地位。A.依照社交指示语的涉及范围可将其分为两类:(1)言语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学生自谦语:“晚生”、“弟子”、“愚生”;百姓自谦语:“小人”、“小民”、“草民”;帝王自谦语:“孤”、“寡人”;官员自谦语:“微臣”、“下官”、“小吏”。(2)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职员:曹总,这是最新款的西服,请问您需要试试吗?――曹总:你没见我正忙着吗,先放一边去。B.而按照社交指示方式也可将社交指示语分为两类:(1)选用不同的称呼来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如:Dr.Brown,张老板,李老师(2)使用只限于某些具有特殊身份或地位的人的正式称呼,如:Your Honor,Mr.President,陛下,吾皇C.按照社交指示的作用同样可以对社交指示语分类如下:(1)表达敬语或谦辞,例如“大作、贵府、高见、厚礼”表示敬语,而“拙作、寒舍、拙见、薄礼”则表示谦辞。(2)表达情感态度,如“老头”、“老汉”、“老人家”表达的情感态度就不尽相同。社会指示语的错位使用可以表达说话者某种强烈的交际意图或情感,是语用策略的一种,如:“佟掌柜:“这不是郭女侠吗,怎敢劳烦您呢。”例子中作为上级的佟掌柜对下级郭芙蓉用了“郭女侠”和“您”这样的敬语显然有反讽的语用功能包含其中。(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姜望琪著.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索振羽著.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左思民著.汉语语用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注解:

第5篇:表示说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感叹词 语用功能 翻译

一、前言

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表示实在的意义,可以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相反,不表示具体概念、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为虚词,它包括连词、助词、介词、叹词等。而叹词作为虚词的一个分支,可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起呼唤、应答的作用,在语言中应用很广泛。

二、英汉叹词比较

叹词是指模拟人们感叹或者呼唤应答的声音词,无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都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喜怒哀乐,因而具有丰富的表情功能。汉语叹词英译时,可用与之形式相对应的英语叹词。例如:啊!这里真漂亮!(高兴)Ah! It’s so beautiful!哎!考试还是没有通过!(遗憾)Oh! Still didn't pass the exam!好了,爸爸回来了!(欣慰)Well,Daddy is back!怎么,是你?我没注意力!(惊奇)Why,it’s you? I wasn’t noticing.汉语中叹词还有“唉,咦,嘿,呀,哟,呵”等。但英语叹词比汉语还多,英语有“aha(表示愉快,满意),bah(表示轻蔑,厌恶),help(表示求助),hey(表示惊喜,或唤起注意),look out(表示警告),ouch(表示疼痛)等等。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在英汉翻译中有些感叹词可以对等翻译,有时候却差异很大。如果没有深究其意就对等翻译,会产生许多错误,影响交际中的正确性。所以我们需要详细了解感叹词的功能性,以便能作出完全正确的翻译,让交际顺利进行。

三、感叹词的交际功能辩析及翻译

1.表达功能。在言语交际中,叹词本身没有任何具体概念,但与实词连用,能更清楚、更准确的表达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语气和情感。例如:“……这街上,哼,鬼地方!……还有那些山里呵,比乡下更冷哩,咳,那才好哪!火烧一大堆,大大小小一家人,热闹呀!……”“…… But this street,humm,what a terrible place! In the mountains,it’s even colder,but when they have a fire in the house with the whole family sitting around it,wow,it’s heaven!”原文出自一乞丐之口,他在寒冬的某个夜晚说了这番话。语句里充满叹词,反映说话人的不同心情。首先,一个“哼”字,表示了他对城里天气冷、人情更冷的愤懑。而谈到乡下和山里时,口气就大不一样了,所用的叹词“咳”、“呀”等都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透露出说话人的兴奋感以及对山里人家那份热情的留恋与向往。除表情功能外,这些叹词还具备语用意义,它们恰如其分的反映出说话人的语言文化背景,十分生动形象。几十年前乡下来的乞丐当然不会受过什么文化教育,因而无法用贴切的言词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只有通过叹词来达到这一目的。翻译时应把这一特殊的语体色彩考虑在内。译者在此并没有把所有叹词都一一相应译出,而是有所侧重的选用了两个叹词“humm”和“wow”,其它则融进了上下文之中。“humm”在发音上与“哼”相似,但含义更广,可表示不满、怀疑、轻视、惊奇、高兴等,在这里也能体现说话人的心情。而原文中的“咳”,按音译容易与英语的呼语Hi混淆,削弱表现力。因此,译者选用了英语叹词“wow”来表现说话人的羡慕与激动的心情,更利于读者接受。此外,“wow”本身带有夸张的色彩,再辅以“it’s heaven”也比较适合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因此,在叹词的处理过程中,译者在充分理解叹词表情功能的基础上,使译文体现了原文的语用意义。

2.缓解功能。很多言语行为都可能威胁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就会选择一定的手段或说话方式去避免冲突,维持良好的交际,因为交际中说话人或者听话人的之间的意见或看法经常会出现对立,或说话人的请求遭到拒绝等,类似的情况出现意味着说话人或听话人的面子受到威胁,此时,适当的叹词会起到缓和气氛及语气的作用,即缓和功能。例如:A:Mummy,can I watch Tv tonight?B:Um well I’m not allowed to do that.A:妈妈,我今可以看电视吗?B:唔,不行。在此对话中,A的请求得到了断然的拒绝,而“Um well” 这两个单词的出现则适当的缓和了拒绝的激烈程度,表示B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作出的决定,比较容易让B接受,而不易产生对立的情绪,因此,它体现了其缓解功能。翻译时,我们对Um采取象声译法,而此时well没有任何的感彩和具体的含义,只是表示缓和口气,使后面的话语听起来没有那么严厉,由于翻译的不对等性,所以在此译者没有翻译well一词,而使读者从整句话中体味出它的缓和功能。

四、结语

叹词作为虚词长久以来很容易被大家忽视,本文论述了叹词的多种交际功能,而不是语法功能。而叹词本身作为话语标记语,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无法构成语句的基本语义,但是却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在信息处理时,我们必须联系一定的语境条件,从整体理解中去识别它们的语用功能,才能作出恰当的翻译。

参考文献:

[1]于国栋.吴亚欣.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1.

[2]冉永平.话语标记语 you know 的语用增量辩析[J].外语学院学报.2002.04.

第6篇:表示说的词语范文

(赤峰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在现代汉语中,副词“还”的使用频率较高,语义也比较复杂。本文结合具体句子对副词“还”的语义进行分析描述,指出“还”在具体的语境中具有表示“继续”、“增益”、“归属”、“语气”的作用,并且这几种语义有交叉或融合的现象。

关键词 :还;继续;增益;归属;语气;交叉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34-03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还”的使用频率较高,语义也比较复杂,也可以说是多义的,只有在具体的句子中,它的语义才能比较确定和单一,或比较侧重于某一语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句子对副词“还”的语义进行分析描述,并就教于方家。

一、表示“继续”

在句中,副词“还”表示一种状态继续呈现或一种活动继续进行。

1.如果使用“还”的句子表示事物的一种状态,“还”表示这一状态继续呈现。

①窗外满是如银的月色,离天明还很遥远似的。(鲁迅《颓败线的颤动》)

②明知道身上还很软,可是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老舍《骆驼祥子》)

③民事主任才写过信,墨盒还没有盖上。(赵树理《登记》)

④破闷葫芦罐还在地上扔着。(老舍《骆驼祥子》)

例①中的“还”表示“离天明”“很遥远”的状态继续呈现;例②中的“还”表示“身上”“很软”的状态继续呈现;例③中的“还”表示“墨盒没有盖上”的状态继续呈现;例④中的“还”表示“破闷葫芦罐在地上扔着”的状态继续呈现。从上例中可以发现两点:其一,表示状态的不只是形容词作谓语的句子,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作谓语的句子。其二,“还”虽然在语法结构上是修饰后边的形容性词语或动词性词语,但“还”表示的语义是对整个主谓结构如“身上很软”、“墨盒没有盖上”起作用的。

2.如果使用“还”的句子表示事物的一种活动,“还”表示这一活动继续进行。

①她的手还死死地攥着那张传单。(莫言《蛙》)

②祥子还照常拉车。(老舍《骆驼祥子》)

③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鲁迅《狂人日记》)

④为了有些遮隐,他顶好还顺着山走。(老舍《骆驼祥子》)

例①中的“还”表示“她的手死死地攥着那张传单”这一活动继续进行;例②中的“还”表示“祥子照常拉车”这一活动继续进行;例③、例④中的“还”表示“我记得”、“祥子顺着山走”这些活动的继续。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有些句子的动词后带有表示持续的助词“着”,如例①、例④。但用了“还”以后仍然是突出活动继续的意思。

还有一种情况,“还”表示的继续进行的活动可能在前面有过中断。在这时,说“还”表示“接续”进行可能比“继续”进行更准确些。

⑤你要是没在宅门里的话,还上我那儿来吧?(老舍《骆驼祥子》)

⑥还得给我车拉,四爷!(老舍《骆驼祥子》)

例⑤是小说《骆驼祥子》中曹先生问祥子的话。祥子以前曾在曹宅拉包月,现在拉散座,所以曹先生才会那样问祥子。“还”表示祥子上曹先生那儿这一活动的继续。祥子在曹宅拉包月的活动以前有中断。例⑥是祥子丢了车以后去找刘四爷租车拉。祥子在自己有车以前一直租刘四爷的车拉。祥子这句话中的“还”表示“(四爷)给我车拉”这一活动的接续。祥子租刘四爷的车拉,以前有中断。表示状态继续呈现和活动继续进行的“还”,大体上相当于“仍然”的意思。

二、表示“增益”

在句中,“还”表示一事物性质程度的加深或表示同一范畴中的项目增加。

1.如果使用“还”的句子表示事物性质的程度,“还”表示这一程度加深。

①脸面,这时候似乎比命还重要。(老舍《骆驼祥子》)

②空着手走比跑还累得慌。(老舍《骆驼祥子》)

③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彻、坚强得多。(鲁迅《伤逝》)

④仆人根本是狗猫,或者还不如狗猫。(老舍《骆驼祥子》)

⑤小张还没有小李高。

例①,“还”表示“脸面”的重要程度比“命”的重要程度要深,即更加“重要”。例②,“还”表示祥子感到“空着手走”比“(拉着车)跑”“累”的程度更厉害。例③,“还”表示“她”脑里的“这彻底的思想”比“我”的“透彻、坚强”的程度深。这三例都是一般的增益。例④、例⑤是从反方向说的,这也是程度的增益加深。例④说狗猫在主人的眼中已经没有什么地位了,用了“还”的句了表示“仆人”在主人眼中的地位更差,在“差”的程度上加深了。例⑤,“还”表示小李已经不“高”,小张在不高的程度上比小李加深,即更矮。

2.如果使用了“还”的句子表示同范畴的一些事物,“还”表示增加了属于这一范畴中的项目。

①脸盆是要买的,还得来两条毛巾。(老舍《上任》)

②他的眼发着亮光,去盘算怎样省钱,怎样买车,嘴里还不住地嘟嚷。(老舍《骆驼祥子》)

③雨越下越大,还扯着闪电,响着震天震地的雷声。(艾芜《雨》)

④他现在虽是与他们一同受苦,可是受苦的程度到底不完全一样;现在他少受着罪,将来他还可以从这里逃出去。(老舍《骆驼祥子》)

例①,“还”表示在买盥洗用具方面(这一范畴)中,增加了“两条毛巾”这一项目。例②,“还”表示“他”(祥子)在计划琢磨买车的活动(这也是算一个范畴),“眼发着亮光”,“盘算怎样省钱”,“怎样买车”,“还”表示增加上“嘴里不住地嘟嚷”。例③,在“雷雨”这一范畴中,“还”表示除“雨越下越大”外,增加了“扯着闪电”和“响着震天震地的雷声”。例①例②用“还”增加了一项,例③用“还”增加了两项(闪电、雷声)。例④,“还”表示反方向的项目。“他”(祥子)不仅与一般车夫比较,他受的苦轻,“少受着罪”,通过“还”表示将来“可以从这里逃出去”,当然就更少受罪了。这增加的项目与例①、②、③相比是反方向的。但从这一方向说仍是项目的增多。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范畴”比较灵活,如例①指盥洗用具,例②指祥子琢磨买车时的情况(眼睛、脑子、嘴的活动),例③指雷雨天气,例④指车夫们的受苦情况。再举二例:

⑤不但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老舍《骆驼祥子》)

⑥都由了你了,还要说我是跟你呕气。(赵树理《记登》)

例⑤是说祥子脾气性格有了改变——比较合群了。在比较合群这一范畴中,句中的“还”表示遇到朋友家婚丧嫁娶,祥子不但“出了钱”送了礼,又增加了“亲自去吊祭”(或“亲自去庆贺”)。例⑥是作品中的人物燕燕对她妈说的话。燕燕找对象的事都由她妈给包办了,可是燕燕妈现在又说燕燕跟她呕气。燕燕对她妈的所作所为不满,这也算一个范畴。“还”表示“都由了你了”外又增加上“说我是跟你呕气”。

表示“增益”的“还”,在表示程度的加深时大体相当于“更加”,在表示同范畴中项目增加时大体相当于“加上”。

三、表示“归属”

在句中,“还”表示某一事物归入某一类或属于某一水平。

1.如果句子所说的事物在划分类别,“还”表示这一事物应归入某一类。

①他知道这还不十分像拉骆驼的。(老舍《骆驼祥子》)

②“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鲁迅《阿Q正传》)

③难道自己还算个不要强的?(老舍《骆驼祥子》)

④比起一般车夫来,他还不能算很坏。(老舍《骆驼祥子》)

例①,“还”表示当时祥子的打扮应“归入”“不十分像拉骆驼的”这类人。例②,是阿Q反唇相讥那些嘲笑他头上有癞头疮的闲人们的话。“你还不配”中的“还”表示“你”应归入“不配(有癞头疮)”一类人。例③,“还”表示“自己”归入“算个不要强的”这一类。因为是反诘句,“还”结合句意还表示难以承认的意思。例④,“还”表示“他”归入“不能算很坏”的车夫一类。

2.如果句子所说的事物在划分水平,“还”表示这事物属于某种水平。

①这个人说的普通话还可以。

②这字写得还好。

③零钱太少,可是他们对人还不错。(老舍《骆驼祥子》)

④以他们比较另一些四十上下岁的车夫,他们似乎还没有苦到家。(老舍《骆驼祥子》)

例①,“还”在句中表示“这个人说的普通话”基本上属于一般水平。例②,“还”在句中表示这字属于一般说得过去的水平。例③,“还”在句中表示“他们”(指曹宅的人)对“人”(指佣人)的态度属于比较好的(“还不错”)。例④,“还”在句中表示“他们”(一些中年洋车夫)没有达到“苦到了家”的境地,即没有达到这一低下水平。

表示这一语义的“还”,在句中后面常跟一些否定词语,如例③“不错”、例④“没有苦到了家”;也可以跟一些表示一般水平的肯定词语,如例①“可以”,例②“好”。我们可以认为“还可以”、“还好”、“还行”、“还说得过去”等已成为习惯说法,表示某事物属于一般水平。

四、表示“语气”

“还”在句中常表示“出乎意料”的语气,有时只是表示加重语气,有时也表示“不满”、“讥讽”、“赞叹”等语气。

1.表示“出乎意料”的语气。

①小屋还怪干净呢!(老舍《骆驼祥子》)

②还有人羡慕我,我真要笑了!(老舍《月牙儿》)

③他还真有点胆量!

④小王还真考上了!

例①,“还”表示祥子住的“小屋”“怪干净”出乎孙侦探的意料。例②,“还”表示“有人羡慕我(被迫为娼的女子)”出乎“我”的意料。例③、例④,“还”分别表示“他”“真有点胆量”、“小王”“考上了”出乎说话人的意料。这类句子去掉副词“还”后,语意基本不变,是一般的陈述或感叹语气,有“还”表示了出乎意料的语气。

2.表示“加重语气”。

①司令既肯赏饭吃,尤老二还能给脸不兜着。(老舍《上任》)

②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是问神,还不如说去看圣像。(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③反动派还不就是他们么?(老舍《上任》)

④他还能无因白故地把谁的××咬下来?(老舍《骆驼祥子》)

这几例如果去掉副词“还”,成为“司令既肯赏饭吃,尤老二能给脸不兜着”、“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是问神,不如说是去看圣像”、“反动派不就是他们么”、“他能无因白故地把谁的××咬下来”,语意不变,有“还”只是加重了语气。这类句子可以是反诘句,如例③、例④,也可以不是,如例①、例②。

3.表示“不满”、“讥讽”、“赞叹”等语气。

①“唷!王导演还保密呢!”小玲把嘴鼓得圆圆的。(张葆莘《朋友之间》)

②喂,老李,什么时候了?还不开船!(巴金《月夜》)

③合作社掌柜笑着跟他说:“小晚!你们结婚的事情怎么样了?”小晚说:“人家区上还没有调查好哩!”(赵树理《登记》)

④掌柜说:“几时调查好了?”小晚说:“还不得个十年二十年?”(赵树理《登记》)

⑤老李还真不简单!

例①用了“还”表示对“王导演”“保密”不满。例②用了“还”表示对时候已经很晚了“不开船”不满。这两例抽去副词“还”后句子语意会有些变化(如例①),或句子语气会有些变化(如例②)。这说明在这两例中主要是副词“还”表示了不满的语气。例③中的“还”帮助句子对“区上”至今“没有调查好”进行了讥讽。例④中的“还”帮助句子对区上漫长的调查进行了讥讽。说这二例中的“还”帮助句子表示了讥讽语气,是因为这两例抽掉副词“还”后,不但语意基本不变而且语意没有讥讽意味。例⑤中的“还”帮助句子表示了赞叹的语气。此句若不用上副词“还”,语意基本不变而且也是赞叹语气,用了“还”后,赞叹的语气更突出了。

五、交叉或融合

副词“还”的语义比较复杂还表现在它所表示的“继续”、“增益”、“归属”和出乎意料等“语气”往往不是能截然划清界限的,也可以说这几种语义有融合或交叉的现象。

①人与车都有相当的漂亮,所以在要价儿的时候,也还能保持住相当的尊严。(老舍《骆驼祥子》)

②这话还没说完,门外的人进来了。(老舍《骆驼祥子》)

③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他还年轻。(老舍《断魂枪》)

④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工夫!(老舍《骆驼祥子》)

例①,句子中的“还”可以说是表示“人与车都有相当的漂亮”的车夫“归属”于在要价儿的时候能保持住相当的尊严的“水平”,也可以说是“归属”于某一“范围”(即属于在要价儿的时候能保持住相当的尊严的一类车夫)。例②,句中的“还”可以说是表示说话活动的“继续”,也可以说是“继续”呈现“话没说完”这一状态。这两例说明虽然表示一种语义如“归属”或“继续”,但有时也不易区分。例③,句中的“还”可以说是表示“三胜”还“归属”于“年轻”这一范围,也可以说“还”表示“年轻”这一状态“继续”呈现。例④句中的“还”表示在以前长期攒钱的基础上再加上“几年的工夫”(即表示“增益”);似乎也可以说“还”表示拚命攒钱这一活动的“继续”。这两例是“还”表示的“归属”与“继续”、“增益”与“继续”语义的交叉融合。

“还”表示“语气”与表示“继续”、“增益”、“归属”更常常是交叉融合的。例如:

①阿Q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地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鲁迅《阿Q正传》)

②他们两个人都没有结过婚,和谁也没麻烦!两个人又是真正自愿,还要调查什么呢?(赵树理《登记》)

③那还不是一样?你还是不着家儿!(老舍《骆驼祥子》)

④哟!主任还没讲完哪!

例①,句中的“还”既表示“增益”(阿Q不只是赵太爷的本家,而且比秀才长三辈),也表示夸耀的“语气”。例②,句中的“还”表示“增益”(区上已知道小晚艾艾两人都没结过婚,俩人又自愿结婚,区上还要对他二人进行调查),也表示不满的“语气”。例③,句中的“还”表示“归属”(虎妞认为祥子买车拉,仍是整天不着家——可认为是归属某一范围),也表示不满“语气”。例④句中的“还”表示“继续”(主任仍在讲话),也表示出乎意料的“语气”。

副词“还”的语义除比较复杂比较空灵外,还比较微妙,这表现在有时同一句子因上下文不同语音轻重不同语义便不同,例如:

①(小组里的人都知道了,)你还不知道!

②(你是组长,)你还不知道!

③(这也难怪,)你还不知道!

例①,“还”表示“继续”,表示出乎意料的“语气”。例②,“还”表示不满的“语气”,说话人不相信事实会这样。例③,“还”表示“继续”,不表示语气。例①,逻辑重音在“还”。例②,逻辑重音在“你”。例③,“还”语音较轻。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4)杨玲.现代汉语副词“还”的语义与语法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第7篇:表示说的词语范文

在英语的十大词类(名词、代词、动词、冠词、数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感叹词)中,动词(表示某一动作或状态)的用法最为复杂多变,它由四个方面的语法特征:一是时态:特殊的动词词尾或有关的助动词,用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时间和方式;二是语态:特殊的动词形式,用以表示动词的主语与宾语之间的关系,即主语是施动者或是受动者;三是语气:特殊的动词形式,用以表示说话人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所说的话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命令或请求,也可能是假设、愿望、怀疑、建议、猜测、空想等;四是体:动词包含的动作有动态与静态,动态包括瞬间、有限、无限、重复等方面,静态包括内心活动、感觉、感情等方面。

1. 动词的种类

动词的种类比较复杂,可分为限定动词(包括行为动词、实义动词、连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四类)与非限定动词(包含动词不定式、动名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四类)两大类。限定动词指充当句子谓语的动词,非限定动词指充当非谓语(如主语、表语、宾语、宾补、定语、状语)的动词。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侧重探讨谓语动词的学习策略。要理解谓语动词的用法,有必要先理解句子的构成结构(动词是句子的重要成分之一,体现在句子之中)。有些学生由于不懂基本的词法、句法、句子成分,造成理解困难,学习吃力,考试失败,写出来的句子错误百出。因此,要想正确理解句子,写出规范正确的句子,思路清晰的学习英语,掌握句子构成规律尤为重要。

2. 英语句子

英语句子简单的有主语和谓语,较复杂的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足语等,更复杂的有非谓语形式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足语等。首先解释一下句子成分的基本含义:主语指句子所说的人是谁或事情是什么(可由名词、动词、数词、动名词、不定式、从句充当);谓语表示主语所做的动作或所处的状态(可由实义动词、连系动词、助动词+实义动词、情态动词+实义动词充当);表语说明主语的特征、身份或状态(可由名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动名词、分词、从句充当);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或结果(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动名词、分词、从句充当);宾补说明宾语是什么、怎么样或做什么,表示宾语的属类、性质或状态(可由名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分词充当);定语用来修饰名词、证明其修饰的名词的性质、特征、数量等(可由名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分词充当);状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说明动作或状态的特征(可由副词、形容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分词、从句充当)。

3. 限定性动词的类别及其基本特点

限定性动词指在句子只能用某种限制性动词形式充当谓语,限定性动词分为行为动词(又称实义动词)、连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学习者需要细心理解、区别这四类动词的使用规律,才能掌握英语的基本句型。

助动词:辅助主要行为动词达到某种特殊功能的一类动词。助动词本身无词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只能和主要动词一起构成谓语,表示时态、语态、语气、人称、数、否定、疑问、倒装、替代、强调等语法特征,助动词主要有:be, do, have, shall, will等。

情态动词:表示说话人对动作或状态的某种态度、看法、判断、推测等,情态动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词义不完整,不能单独作谓语,需要与实义动词一起充当谓语,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情态动词后跟动词原形连用。常见情态动词有:can, may, might, must, need, shall, will, should, would, ought to, dare, used to等。

时态:在英语中,不同时间和方式发生的动作或状态要用不同的谓语形式来表示,这种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和方式的动词形式称为动词时态。表示时间有现在、过去、将来和过去将来,表示方式有一般、进行、完成和完成进行,这样时间与方式结合,就构成16种时态。

语态:英语动词的语态是不是动词的主语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间关系的一种动词形式,若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谓语动词用主动语态;若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动作结果),谓语动词就用被动语态形式。被动语态形式是:be+动词过去分词(通过be动词的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以write为例,可列出常见时态的主动与被动语态形式,注意分析、比较,熟记它们的动词形式,理解掌握这项重要知识。

第8篇:表示说的词语范文

在现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副词的辨析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意义相对的一组词。“就”和“才”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组。他们作为时间副词的时候是不定向的,这个像取决于句子中出现的是时间点还是时间段。在句子中没有出现时间的情况下,它们表示的究竟是早还是晚,取决于说话人的语气或者上下文。

关键词:时间副词;就;才;状态;变化

“就”和“才”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两个副词,都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数量等关系,这里只对它们表示时间的用法做以讨论。

一、“就”和“才”在表示时间意义上的区别

曾经有人认为“才”表示过去,“就”表示将来。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它们都是不定时的时间副词,“就”也能用于过去,“才”也能用于将来[1]。我们举例如下:

(1)a他昨天就来了。b他昨天才来。【过去】

(2)a他今天就来。 b他今天才来。【现在】

(3)a他明天就来。 b他明天才来。【将来】

以上例(1)――例(3)的例子中,a句用了“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主语来的早或者来得快,b句则表示主语来的晚或来得慢。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时间词语出现在“就”和“才”之前的话,“就”和“才”作为状语所修饰的中心语是单个的谓词且处于句末。这时,如果前面是时间点,“就”字句表示这一中心语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得比较早,“才”字句表示这一中心语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的比较晚。如果前面是时间段,“才”字句表示这一中心语的动作状态实现的比较慢,“就”字句则表示这一谓词性词语的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的比较快。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才”和“就”在表示时间的早晚、快慢、长短方面形成对立,总结说来就是:

“才”表示的是在说话人看来,行为动作或情况发生、进行、完成得晚或慢,慢也就是说花费时间长。

“就”表示的是在说话人看来,行为动作或情况发生、进行、完成得早或快,快也表是说花费时间短。

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来证实这一观点:

(4)a八点钟考试,我七点就到考场了。

b八点钟考试,我九点才到考觥

(5)a他1983年就结婚了。

b他1983年才结婚。

例(4)和例(5)的a句都表示动作时间早,b都表示动作时间晚。

(6)a他看这本书,三天就看完了。

b他看这本书,三天才看完。

例(6)中的a表示三天看完很快,b表示三天看完很慢。

(7)a你就到啊?!

b你才到啊?!

在例(7)中,虽然没有表示时间的词语,但我们可以从说话人的语气中看出来用“就”和用“才”的区别。a句表示“你”的“到来”很快很突然,让说话者措手不及,有一种吃惊的语气。而在b句中,说话者实在抱怨“你”来的太晚或太慢,有一种抱怨的语气。这也可以印证我们在前面得出的结论。

二、在特殊句法形中,“就”和“才”的区别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就”和“才”在表示时间意义上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时间段+就/才+动词”的句法形式,来判断一下哪个能说哪个不能说。

(7)a三两分钟就能完成。

b*三两分钟才能完成。

(8)a*好半天就能完成。

b好半天才能完成。

(9)a十分钟就能完成。

b十分钟才能完成。

例(7)当中的“三两分钟”在现在汉语里是一个表示时间很短的习惯用语,所以a句成立,b句不成立。而例(8)中,“好半天”用来表示时间长,所以只能用“才”来表示。我们再看例(9)中的“十分钟”,这个词是来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无所谓长还是短,所以就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我们在上面讨论的是“时间段+就/才+动词”的句法形式,但是如果句式结构反过来,时间词语放在位于后面,意思就会刚好相反。

若时间词语为时间点,“才”字句表述时间早,“就”字句则表述时间晚。

若时间词语为时间段,“才”字句表述时间短,“就”字句则表述时间长。(这种情况比较特殊,稍后详细讨论)

(10)a他到学校才七点钟,老师还没到呢。

b他到学校就七点钟,同学们都到了。

(11)a他回家才一星期,怎么走了?

b他回家就一星期了,怎么还没走?

例(10)中的“七点钟”是时间点,a句表示“他”到学校的时间还很早,b句则表示“他”到学校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例(11)中的“一星期”是时间段,a句中的“才”字句表示“回家”的时间短,b句中的“就”表示回家的时间较长。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特殊情况:

我们认为,“就”和“才”在这种情况下,意思有相同的地方。比如:

(12)a我做完这些工作就用了三天。

b我做完这些工作才用了三天。

其实例(12)中的a、b两句话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都可以表示“做完工作”这一动作完成得快,用时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句有两种意思,要结合上下文来解释。

(13)a我做完这些工作就用了三天,还有好多天闲着没事干。

b我做完这些工作就用了三天,还有好多更难的工作等着我去干。

在例(13)中,a句表示的意思和例(12)a句一样,都是说明“我”的工作完成得快,用时短。而例(13)b句表示的意思则是,完成这些工作都已经花费“我”三天时间了,以后还有更浪费时间的工作,跟我们前面讨论的加粗部分的情况一样,即若时间词语为时间段,“就”字句表述时间长。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14) 他四十岁就当了个局长。

例(14)这句话单独来看有两个意思,一个说“他”年轻有为,别人四十岁的时候可能只是个科长,“他”都已经是个局长了;另一个是说“他”混的不咋地,别人可能都当上厅长了,“他”还只是个局长。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不能以偏概全。

三、“就”和“才”表示状态变化的区别

在表示时间的方面,除了我们已经讨论过的这些问题,“就”和“才”有一个区别:“就”表示某件事的情况先前就是这样,现在依旧是这样。“才”表示某件事的情况以前不是这样,现在变成了这样。即“就”表示一向如此,“才”表示某个时期的新情况,一向并不如此[2]。比如:

(15)十年前这片土地就寸草不生,人们都忍饥挨饿。

(16)他上初中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周杰伦。

(17)我连忙过去仔细打量了一番,才认出原来是老同学小明。

(18)我苦口婆心劝了他半天,他才同意不去炒股。

例(15)“这片土地就寸草不生”的意思是“这片土地”不但十年前很荒芜,现在还是一片荒芜,换句话说就是“这片土地”始终都这么贫瘠。例(16)“上初中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是说“他”自打上初中的时候就“喜欢”,一直到现在还“喜欢”,也就是说自始至终都“喜欢”。例(17)中“仔细打量了一番”,是说在“打量一番”之前认不出,现在能认出来了。例(18)中“劝了他半天,他才同意”,是说在“劝了半天”之前“他”是不同意,现在“他”终于同意了。

四、结语

“就”与“才”在做时间副词时,用法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才”与“就”都有时间短的意义;不同的是“才”又表示时间晚的意义,而“就”又表示时间早的意义[3]。需要注意的是,在表示时间短的情况下,它们又分为过去和将来。

其实“就”和“才”除了表示时间,还可以表示条件,如“只要……就……”和“只有……才……”;还可以表示数量,如“他吃了两碗饭就不吃了”和“他吃了两碗饭才不吃了”……这些都值得我们来探讨。

[参考文献]

[1]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2.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3.

第9篇:表示说的词语范文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叹词/指示词/话语分析/语法化

【正 文】

1 从广州话的“呢”和“?颉彼灯

广州话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表面上同一个“呢”字可在句子中三个不同位置上出现。请看例(1):

(1)呢,图书馆?窀稣派?兀?碇?诶催砝茨兀?哎,图书馆那个张先生,不知道他来不来呢?)

这里的三个“呢”,形式虽然一样,功能却有所不同。第一个表示提醒,第二个表示停顿,第三个表示疑问。严格来说,第一个“呢”跟其他两个“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相对独立,后者从属于前面的词组;前者表示某种话语的功能,后者是话题和疑问的标志。

为了区别“呢”的三种用法,拙文(1996)曾尝试把三个句法位置上的“呢”分别称为句首助词、句中助词和句末助词。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把句首的“呢”跟其他位置上的“呢”区分开。出现在句首的“呢”相当于叹词;出现在句中的“呢”相当于停顿词(赵元任1968;熙1982);而出现在句末的“呢”相当于其他方言的句末助词。不过这种做法也有它的缺点,就是不能突出句首“呢”跟其它两个“呢”的根本区别。就它们的句法行为来说,句首的“呢”能单说,可自成一句话。这跟一般意义上的助词不同。请看:

(2)呢,只雀仔??穸劝。?看,鸟在那儿啊!)

(3)呢,戴眼镜?窀鲞浒⒚???看,戴眼镜那个不就是阿明吗!)

从语用功能方面考虑,“呢”的作用是把听话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某事物上,因此具有指示功能。“句首助词”的提法也不能很好地概括这一点。除了“呢”之外,广州话还有一个“?颉?na[21]/la[21]),也是表指示的,如:

(4)?颍?餮劬?窀鲞浒⒚???看,戴眼镜那个不就是阿明吗!)

(5)?颍?囟仁?模?〔买东西付钱时〕哎,这里十块!)

此外,我们注意到,吴方言也有个“喏”,也是用来表示指示和提醒的。以崇明话为例:(“喏”表示指示时念no[55]或no[53],表示提醒时念no[223])

(6)喏,拨一块糖你吃。(诺,给你一块糖吃)

(7)喏,夷个钥匙交拨你。(诺,他的钥匙交给你)

(8)喏,个件衣裳快点净脱夷。(诺,这件衣服快点把它洗了)

(9)喏,喏,大家看,夷个付何个腔调!(诺,大家看,他这副什么态度)

例(6)和例(7)都是说话人传递东西时说的话。例(8)和例(9)中“喏”把听话人的注意力引向眼前的人或事物。下面两例中,例(10)表示“请看”,例(11)表示提醒:

(10)喏,夷诈人[口]特。(看,他耍赖了)

(11)喏,是个年子个事体,你忘记脱[口]特?(诺,是前年的事,你忘了)

上海话也有“喏”,许宝华、汤珍珠的《上海市区方言志》(1998)就收了这个词。它有两个读法:n[53]“表示给予”、n[12]“表示让人注意自己所指的事物”(357页)。钱乃荣(1997)《上海话语法》也有记录:(下面五例译文均为笔者所加)

(12)喏,脱我拿去!(喏,给我拿去!)(241页)

(13)喏,还拨侬!(喏,还给你!)(241页)

(14)喏,要搿能挖再挖得快!(喏,要这样挖才挖得快!)(242页)

(15)喏,侬要个物事摆辣此地。(喏,你要的东西放在这儿。)(242页)

(16)喏,讲拨侬听!(喏,讲给你听!)(242页)

例(12)至(15)中,“喏”表指示;例(16)的“喏”起篇章标记的作用。

苏州话、温州话等方言里也有“喏”。这词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文字里却比较难找到。一个少见的例子来自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第一章《讲我自己》的最末一句(杨步伟1967:5):

(17)你要知道我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你得读我的自传。诺!底下就是!

在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杂记赵家》第4页,“诺”字改作“喏”。杨步伟在上海中西女塾读书,能说上海话。她写作的风格明显受赵元任先生的影响,口语的感觉很强。上面引文中的“诺”明显有话语的功能。其他例子有:

(18)夏丐尊·叶圣陶《文心》十四:“喏,是表示全句由低而高的。”

(19)沙订《母亲》:“‘就到王家磨儿子哩!喏!’她用手指一指左手边一个青葱的林盘。”(引自《汉语大词典》第3册375页)

最后举两个长沙话的例子:

(20)喋,咯里摆三盆花!(喏,这里摆三盆花!(李永明1991:573)

(21)喋,就在那边,你冒看到呀?(喏,就在那边,你没看到呀?)(同上,页574)

现在回过头来看广州话的“呢”和“?颉保??芸吹健熬涫字?省钡奶岱ú皇翘?茫?蛭?庋?菀兹萌税阉??淠?驶蛴锲?驶煳?惶浮4由厦娴睦?淇梢钥吹剑?阒莼暗摹澳亍薄ⅰ?颉币约拔夥窖缘摹斑觥焙拖娣窖缘摹班?钡龋?途浞ㄐ形?此担??敬氏嘟???锲?氏嘣丁:吞敬室谎???强梢缘ニ担?梢远懒⒊删洌??锲?试虿荒埽

(22)a:只雀仔呢?(鸟呢?)

(23)a:十文吖!(十块钱!)

b:呢!(看!)

b:?颍?喏!)

可是它们跟叹词也不完全相同。首先,它们的主要功能在言语交际方面而不在于表达说话人内心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有明显的指示功能。“呢”、“?颉薄ⅰ斑觥薄ⅰ班?钡闹甘竟δ芸纱铀?歉?质坪脱凵竦墓叵悼闯隼础K祷叭怂嫡庑笆保?匦胪?弊鞒鱿嘤Φ氖质苹蜓凵?如指向或者望向某事物),否则话语便会变得没有意义。下面举两个例子:(#表示句子不能成立。)

(24)a:本书去??撸?那本书在那儿?)

(25)a:俾杯水我吖。(请给我一杯水。)

b:#呢!(可是手眼都不动)

b:#?颍?可是手眼都不动)

例(24)和例(25)中b所说的话,因为缺少了伴随的手势和眼神,都变得不好懂了,而叹词一般没有这样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呢”、“?颉薄ⅰ斑觥薄ⅰ班?钡仍谟镉霉δ苌细?甘敬矢?咏?K?侵饕?淖饔貌皇窃诰涫妆硎居锲???且远懒⑿【涞男问剑?烟?叭说淖⒁饬σ?嫉侥呈挛锷稀#ㄗⅲ涸练窖岳铩澳亍焙汀?颉庇幸欢ǖ姆止ぁ<虻ダ此担?澳亍北冉喜嘀赜谥赋鍪挛锏乃?冢???颉蓖??褂薪桓痘蚋?璧囊馕丁?如付钱时一般说“?颉辈凰怠澳亍薄?不过由于本文的重点是考察指示叹词在汉语方言里的情况,因此不必对粤方言的个性着墨太多。这里附带说明一点,“呢”在粤方言里有不同的发音,高平和高升调都可以。语音特别是声调的不稳定,是语气词和叹词的特点,这点前人已有论述。)目前语法学界对这些词还没有固定的说法,我们不妨称之为“指示叹词”。(注:李永明(1986)《衡阳方言语法》收了“喋”和“咧”两个词,作者称之为“发语词”。欧阳伟豪(2000)和陆镜光(1996)一样,以“起始助词”(initial particles)命名粤方言里有关的词。本文对这类词的理解,跟他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欧阳伟豪(2000)着重“起始助词”同句中和句末语气词的联系,这点与陆镜光(1996)一样。跟陆文一样,欧阳文也提出以“起始助词”来涵盖“发语词”和“叹词”的做法,这样的处理方法,虽然达到了区分指示叹词和其它种类的叹词的目的,却把语气词和叹词两个大类相混了,代价未免太大。欧阳文也谈到“呢”和“?颉钡鹊闹甘咀饔茫?还?氐阍凇爸敝浮?deixis),即本文所说的现场用法,而未涉及其它的用法,特别是话语、篇章等方面。除“呢”、“?颉蓖馀费粑幕固岬礁春系摹捌鹗贾?省?包括“呢?颉薄ⅰ澳匚埂薄ⅰ澳馗摇?。不过这些组合除“呢?颉蓖庥玫牟欢啵?缬行枰?材馨凑毡疚牡姆绞酱?怼#

2 指示叹词的用法

指示叹词有两种主要用法:手势用法(gestural usage)和象征用法(symbolic usage)(fillmore 1971)。手势用法和象征用法,相等于基本用法和引申用法、字面用法和比喻用法、或直接用法和间接用法。为了解说的方便,以下把指示叹词这两种用法,叫做现场用法和非现场用法。“现场”指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能直接看到对方,而听话人也能直接看到说话人所指的东西;也就是说,当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进行面对面交际的时候。面对面交际以外的用法,都叫非现场用法(如电话会话或书面交流)。

上一节举例说明的主要就是现场用法。从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广州话的两个指示叹词表示的主要都是“看”的意思。在现场叫听话人看某事物,等于把对方的视线引到该事物上。现场用法的条件是,说话人引导听话人注意的必须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在言语交际进行的现场中都能看到的事物。可见“看”或者“注意”是指示叹词最基本、最原始的意义。

看的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其他的东西,譬如某件事情,某种道理,或某些情况。说话人可以通过指示叹词向听话人指出,某种双方都能看到的情况的出现是以前所做的某个决定或行动所致,言下之意就是说话人早就预计到那样的决定或行动将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如:(以下四例均取自李新魁等1995:590—591)(注:李新魁等(1995)还注意到“吖”和“?颉笨梢粤?谩U馐焙蛩?且欢ǔ鱿衷诰淠??硎菊髑蠖苑降囊饧?囊馑迹?橹芯倭苏庋?睦?樱

(1)你地话,阿福抵唔抵打吖?颍?590—591页) (2)做官之嘛,做唔做都系?n话啦,你话系咪吖?颍?599页)

(你们说,阿福该不该打哪?)

(当官罢了,当不当都是这样啦,你说是不是?)

这个位置上的?颍?匦敫?斑埂绷?茫??铱雌鹄锤?窬淠锲?剩?颐窃菔卑阉??疚奶致鄣闹甘咎敬史挚??怼#

(26)呢,我早就话唔得架喇!(你看,我早就说不行的了!)

(27)?颍?以缇突斑淼眉芾??你看,我早就说不行的了!)

(28)?颍?颠硐蛋。?n咪得???你看,是不是啊,这样做就可以了!)

(29)?颍???玻?你看,这不就坏了吗!)

指示叹词还有更抽象的用法,而这些用法又可分为信息提取和篇章指示两大类。分别举例说明。

所谓信息提取,指的是说话人发出信号,邀请听话人从记忆里寻找并提取在谈话的现阶段为了交际和沟通的需要必须提到意识上来的信息(一般是当前要建立的新话题)。要提取的信息也许是谈话双方的共同经历,也许是说话人有理由相信听话人在此之前通过各种途径(教育、阅读、社会经验等)获取的知识。请看:

(30)(电视)

我唔系好满意——呢,唧黄金时间呢!——两个电视台都报导同一件事。(我不是很满意——诺,就是黄金时间啊!——两个电视台都报导同一件事情。)

(31)(新闻)

a:呢,个时咪话,应该注册处有个——(诺,那时候不是说,应该注册处有个)

b:哦,皇冠。(呀,皇冠。)

a:大皇冠啊。(大皇冠啊。)

(32)(共同经历)

呢,我地上个礼拜去食饭?窦洳吞? ?诺,我们上礼拜去吃饭那个餐厅啊)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在非现场的情况下,“呢”往往能起到引起注意或者提醒的作用。所谓“引起注意”或者“提醒”的具体内容是,说话人以指示叹词为手段,把听话人的注意力引向某个话题上,目的是建立话题以便于继续进行会话的活动和信息的交流。

指示叹词的第二种比较抽象的用法跟篇章的结构有关,我们把这种用法叫做篇章标记(discourse marker)。说话人在叙说一件事情或进行一段说理之前,往往先插上一个标记,以预示即将出现的话语,将会是一段较长(超过一句)和较完整的话(一般有“开头——中间——结束”这样的结构)。篇章标记的用意是,让听话人知道,暂时不用急于答话,可把回应的话留待叙事或说理结束时才说出来。因此,篇章标记可使会话的进行更畅顺。

指示叹词为什么能作篇章标记?这得从它们的原始用法(即现场用法)说起。如上所述,指示叹词的基本作用是把听话人的注意力从一件事物转移到另一件事物上。从不注意到注意,从看不到到看到,中间有个转变,指示叹词的出现正好标记着这样的一个转变。在会话/篇章进行的过程中,参与者往往需要从一个段落进入另一个段落,或者从一个话题转入另一个话题,这时说话人可能需要把听话人的注意力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从话语的结构看,在两个相对独立的话题的中间是一个断层(disjunction)。指示叹词的出现,标志着上一个话题的结束、下一个话题的开始。也许正是通过一个这样的过程,把指示叹词的标记功能,引伸到话语的结构当中。下面再举几个粤方言话语的实例。

(33)(话题:集邮)

?颍?唇粑逶轮芯陀幸惶浊嗦泶笄???鐾?裉字?竽兀??乱蝗漳兀?陀幸惶咨瞬性硕????诺,五月中旬就有一套青马大桥的,发行那套以后呢,六月一日呢,就有一套伤残运动会的。)

(34)(话题:买婚纱)

?颍?愠鋈プ舛歼砥嚼??家?盖?模?猛曛?笾匾?狗蒂鹿瘛?诺,你在外面租也不便宜啊,也要几千块钱,用完以后还要还给他。)

(35)(话题:上网)

?颍??nternet上网每个月一百文,每个钟头两文度,跟住买个fax modem,几百文。(诺,你上网每个月一百块钱,每个小时大概两块钱,然后买一个fax modem,几百块钱。)

(36)(话题:找工作)

?颍?蔽艺嫦抵形灞弦掂希?绻??⑽亩源鹞揖醯梦一徇淼????滴乙思一斑佣镣?,好少少,无?罹?N揖醯玫??筇?哙稀?诺,就当我真的是中五毕业了,如果全部用英语对答我觉得我会应付不来,但是我现在怎么说也是大学毕业,比较好一点,没有那么害怕。我觉得他要求太高了。)

3 汉语方言里的指示叹词

我们对指示叹词在汉语其他方言里的整体情况所知不多,这主要是因为这方面的信息不容易找到。一直以来人们对叹词的研究就比较少,就算是专门研究叹词的也不一定注意到有指示功能的叹词。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不少相关的例子。(注:文中吴方言和云南方言的材料,均由张惠英先生提供。)

普通话 “喏”no35

北京话(注:北京话这些叹词有没有指示的意思?发音人的语感很不一样。有人认为有,有人认为没有。这问题一时不好解决,只好留待以后研究。)“?蕖?[55]/m[51],“哎”/“唉”ei[35]/ai[35],“哎”/“嘿”ei[51]/hei[51]

保定话 “喏”no[35]

上海话 “喏”no[53]/no[214]

苏州话 “喏”no

崇明话 “喏”no[55/53],“喏”no[33],“喏”no[223]

汕头话 e[22]

江苏淮阴话 ni[42],呶

陕西扶风话 “嗲”tsia[21]

江苏宿迁话 “捏”nie[55]

兰州话 tie[55](给东西时)

广州话 “呢”ne/le[55/35],“?颉?a/la[21]

湖北黄岗话 br[13]

长沙话 “喋”tie[35],“喋”tie[51]

江西话 e

双峰话 “喋”de[35],“?颉?a[21]

云南潞西话 “喏”no[53],“喏”noi[213]

衡阳话 “喋”tie[35],“咧”le[35]

贵州凯里话 la

客家话  me[33],a[33]

海南话 ni

就所能看到的材料,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印象:汉语方言中大多数都有一个到两个的指示叹词。

4 近指和远指

把方言里这些词称为指示叹词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跟指示代词一样,指示叹词往往有近指和远指的区别。以云南方言的“喏”为例,因远近的分别声调有所不同。《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503页:滇西片潞西方言中,指示代词“喏”[no[213]]、喏[noi[53]],有近指和远指之别,相当于普通话的“这个”、“那个”、“这里”、“那里”。方言中是用语音(声调)变化来区别近指或远指的。例如:

(37)喏[no[213]],你看嘛,有好多人。(那里,你看嘛,有好多人。)

(38)a:你的笔在哪点儿?(你的笔在哪里?)

b:喏[noi[53]]。(这里)

“喏”这个词一般单用。近指单用时,有时还带有动词“拿着”的含义。给听话人递上一支笔时,可以说“喏!”[noi[53]]

5 指示叹词的定义

综合以上的讨论,我们把指示叹词的定义归纳如下:

i)可以单说;ii)现场用法必需有手势或眼神的伴随;iii)独立于其他词类(而不是其他词类的活用或转类);iv)有指示的功能。

指示叹词是否是汉语(或汉藏语系)的特点?汉语跟其他语言的异同,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根据我们初步的观察,英语和法语好像都没有专职的指示叹词。在这些语言里,用的是动词或副词。以英语为例,主要的手段是动词look、listen,副词here、there,或者动词副词连用,如look here:

(39)look, i' ve got to go in 10 minutes. can i give you a call tonight? (喂,我十分钟之内要走了,我今天晚上给你打电话好吗?)

(40)listen, i' ve got to go in 10 minutes. can i give you a call tonight? (喂,我十分钟之内要走了,我今天晚上给你打电话好吗?)

(41)here, take this. (喏,拿着。)

(42)there you are! (喏,拿着!)

(43)look here, children, you mustn' t run around like this. (哎,孩子们,你们不可以这样子到处乱跑的!)

在法语里,给钱或者传递事物时,往往说一句tiens! 。tiens是动词“拿”的一个形式,不是独立的指示叹词。

景颇语倒是有相类似的词(见戴庆夏、徐悉艰1992:318):

(44)mo[31]! ndai[33]lang[33]u[31](表示要交给对方某物)

用  句末词

“给你,你用这个吧?”

(45)mok[55]! nang[33]n[31]re[33]ai[33]ma[31]sha[31](表示给物时生气的语气)

(泛动)的人

“给!你这样的人”

此外,我们发现,日语里的“ほら”可能也是个指示叹词。

我们知道,汉语方言里的语气词特别丰富。语气词就是专门用来表示语气的词。一般来说,任何语言都可用语调来表示语气,但只有汉语(和其他一些语言)有专职的语气词。同样,任何语言都可以用实词(如动词和副词)来示意、提醒或叙事,但只有一些语言才有专职的指示叹词。那么,拥有指示叹词,可能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6 余论

指示叹词的研究引起了我们对下面四个问题的思考:

1)汉语叹词体系的深化。过去二十年国内国外对话语和篇章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我感觉现在正是检讨传统上怎样处理叹词的好时机。(注:目前我们对叹词的认识,可以从一般对叹词的定义看到。《现代汉语八百词》:叹词是不参加句子组织的词,一般出现在句子的前头,有时候也插入句子的中间。(14页)《现代汉语》: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应答的词,如哎、啊、唷、哎唷、喂、嗯、唔等。这些词在句子当中的位置比较灵活,通常不同其它实词发生特定的关系,也不充当一般的句法成分,但是它们能独立成句,所以是一种特殊的词类。(298页))譬如说,传统语法书上的叹词,其实有好一部分都跟话语、篇章的结构有很密切的关系,利用当代研究的成果,可以对这个词类进行更准确、更细致的描写和解说;2)指示叹词跟指示代词的关系,特别是历史上的渊源如何?比如说,“喏”跟“那”有没有同源关系?这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3)dixon(2003)用语言类型学的方法来研究指示词。文章指出,世界上各种语言当中,能表达指示意义的词一般只有三种,一种是名词性的(如“这”),一种是副词性的(如英语的there),还有一种是动词性的。本文提出的指示叹词,既不是名词性的,也不是副词或动词性的,反而是叹词性的。这很可能是人类语言里的第四种指示词;4)指示叹词的现场和非现场用法之间,是否存在语法化的关系?如上所述,我们相信,指示叹词的非现场用法(如提示、篇章标记等)很可能是从它们的基本用法(原始用法)虚化而来的。

【参考文献】

[1]戴庆厦 徐希艰 1992 《景颇语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2]高彦梅 2001 感叹词如何体现话语基调,《外语教学》(西安)第3期,14—18页。

[3]贺阳 1994 京话的语气词“哈”字,《方言》第1期,60—63页。

[4]何兆熊 1989 《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胡明扬 1981 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上、下),《中国语文》第5、6期,347—350页及416—423页。

[6]黄伯荣 1996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

[7]林伦伦 1992 潮汕方言的虚词及其语法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8卷第1期,53—61页。

[8]刘宁生 1987 叹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3期,49—55页。

[9]李新魁等 1995 《广州方言研究》,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10]李永明 1989 《衡阳方言语法》,长沙:湖南出版社。

[11]李永明 1991 《长沙方言》,长沙:湖南出版社。

[12]陆镜光 1996 汉语方言里的语气词、字调、和语调的关系(utterance particles, tone, and intonation in chinese: a comparative dialectal perspective),香港语言学学会1996年学术年会。

[13]吕叔湘 1983 《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14]罗竹风主编 1987—1995 《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5]欧阳伟豪 2000 起始助词的直指成分与感叹成分的差异,粤语助词讨论会,香港理工大学,2000年11月。

[16]钱乃荣 1997 《上海话语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7]许宝华 汤珍珠 1988 《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8]钱乃荣 2001 苏州方言的语气助词(提要),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

[19]尹世超 1999 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方言》第2期,95—103页。

[20]张伯江 方梅 1996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1]张惠英 2001 《汉语方言代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1997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香港:商务印书馆。

[23]周一民 1998 《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北京:语文出版社。

[24]熙 1982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25]chao, yuen 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6]dixon, r. m. w. 2003 demonstratives: 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 studies in language, 27, 1, 61—112.

[27]fillmore, charles and langendoen, terence( eds) 1971 studies in linguistic semantic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28]lyons, john 1991 natural language and universal grammar, essays in linguistic theory, vol. 1. ( chapter 8" deixis as the source of reference" , chapter 9" deixis and anaphora" )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pryor, john 1990 deixis and participation tracking in bot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in melanesia, 21,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