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示看的词语范文

表示看的词语精选(九篇)

表示看的词语

第1篇:表示看的词语范文

2、表示向四周看:环视,环顾等。

3表示向下看:俯视,鸟瞰,俯瞰等。

4、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视,端详,盯,凝视,凝望,瞭望,远眺等。

5、表示生气地看:怒视,瞪等。

6、表示照应地看:看护,照看等。

第2篇:表示看的词语范文

2、虎视耽耽

3、视而不见

4、熟视无睹

5、瞻前顾后

6、一览无余

7、面面相觑

8、坐井观天

9、侧目而视

10、察言观色

11、一目十行

12、见异思迁

13、探头探脑

14、举首昂视

15、望穿秋水

16、见貌辩色

17、一望无际

18、登高望远

19、鼠目寸光

20、极目远眺

21、高瞻远瞩

22、昂首望天

第3篇:表示看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钟祥方言 动词重叠 形式 特点 语法意义

一.钟祥方言动词重叠的形式

钟祥方言动词的重叠形式多种多样,下面分别介绍几种主要类型:

(一)单音节动词重叠

1.“AA”式。一般可以带宾语,如:

看―看看 弹―弹弹 听―听听 笑―笑笑

说―说说 跳―跳跳 读―读读 背―背背

这些动词重叠后一般表示短暂、轻微,有“一下子”的意思。例如:“你背背,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背背”显然比单音节动词“背”语气轻微。

2.“A哒一A”式(“哒”[ta]读轻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

看―看哒一看 想―想哒一想 读―读哒一读 走―走哒一走

听―听哒一听 说―说哒一说 背―背哒一背 跑―跑哒一跑

这种重叠式一般蕴含了一种责怪、不耐烦、反复多次的意义。例如:①“我背哒一背,还是没有背到。”(我背了很多次,还是没有背下来。)②“人家说哒一说那个事,你还是忘记了!”(别人把那件事情说了很多遍,你还是忘记了!)③“我过细地想哒一想,还是没有想出来。”(我仔细地想了很多遍,还是没有想出来。)这些句子中的“背哒一背”、“说哒一说”、 “想哒一想”包含了一种责怪不厌烦的语气。

3.“AA神”式(“神”语义虚化,相当于一个词缀。)一般不带宾语,如:

笑―笑笑神 叫―叫叫神 骂―骂骂神

跳―跳跳神 闹―闹闹神 蹦―蹦蹦神

“AA神”式在钟祥方言中多见于形容词,如“冷冷神”、“烫烫神”、“慢慢神”,动词重叠则相对少见。这种重叠多表示贬义。例如:①“那个人光在那里笑笑神,像个神经病。”(那个人老是在那里笑,像个神经病。)②“你不要光在那里没事叫叫神,烦死人的。”(你不要没事总是在那里抱怨,烦死人的。)③“你不要没事儿在教室里骂骂神,小心被他听到了。”(你不要没有事情在教室骂人,小心被他听到了。)这几个重叠式都带有一种贬义色彩。

4.“A(它他她)一A”式。如:

试―试(它他她)一试 看―看(它他她)一看

打―打(它他她)一打 想―想(它他她)一想

背―背(它他她)一背 踢―踢(它他她)一踢

这种重叠式在钟祥方言中表示尝试或者坚决的语气,用以证明某一情况是否为真。例如:①“我就是要试(她)一试,果然她说的话是假的。”②“我打(它)一打,果然把那狗给打醒了。”③“我看(它)一看,果然书上写的和他说的是一致的。”

(二)双音节动词重叠

1.“ABAB”式。一般可带宾语。如:

亲近―亲近亲近 玩弄―玩弄玩弄 商量―商量商量

讨论―讨论讨论 玩耍―玩耍玩耍 拜访―拜访拜访

看望―看望看望 想念―想念想念 招呼―招呼招呼

这种重叠在语义上表示短时、轻微义,语气显得较为委婉。例如:“让小孩子在那里玩耍玩耍,我们来这边好好说说话。”“玩耍玩耍”显然带有时间短的意思。“有什么事情我们坐下来慢慢儿商量商量,不要发火!”这里的“商量商量”表示和缓的语气,具有劝阻的意味。

2.“AAB”式。这种重叠一般不带宾语。如:

散步―散散步 洗澡―洗洗澡 跑步―跑跑步

理发―理理发 帮忙―帮帮忙 喘气―喘喘气

呕气―呕呕气 丢脸―丢丢脸 贷款―贷贷款

这是动宾式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重叠后一般表示轻微随便义,也有表示尝试意义的,这要看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例如:①“你就帮帮忙吧,看能不能行。”“帮帮忙”显然是指尝试着去帮忙。②“我去银行贷贷款,看能不能贷到。”“贷贷款”也是指尝试着去贷款。③“我去那里散散步,过会儿回来。”这里的“散散步”有短时、随意、轻松等意义。④“你在外头丢丢脸也就算哒,不要再在屋里闹闹神!”(你在外面丢脸也就罢了,不要再在家里闹了。)这里的“丢丢脸”有轻微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外面丢一下脸不足为什么大事,不要再在家里闹就可以了。

3.“AABB”式。一般不带宾语。如:

摇摆―摇摇摆摆 拉扯―拉拉扯扯 说笑―说说笑笑

打闹―打打闹闹 上下―上上下下 来去―来来去去

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三百问》中指出:说说笑笑/走走停停/打打闹闹/上上下下。这不是一般的动词重叠形式。就原形而言,A和B都是单音节动词,比如“说”和“笑”、“走”和“停”、“打”和“闹”、“上”和“下”;就结果而言,整个AABB叠结形式浑然一体,共同表示AB行为的不断交错反复。钟祥方言中动词“AABB”式重叠,不仅表示行为的不断反复,还可表示不庄重的意味。例如:①“开会时莫在低下说说笑笑,对领导不尊重!”(开会时别在下面说说笑笑,对领导不尊重!)②“男女之间拉拉扯扯的,像个么样子!”(男女之间拉拉扯扯的,不像样!)③“走路不要摇摇摆摆的,要走就要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走!”④“有事情就一次认真地办好,来来去去地搞了一次又一次,真磨人!”这些句子中动词的“AABB”式重叠都含有不庄重、随意、马虎的意思。

二.钟祥方言动词重叠的特点

(一)单音节动词重叠一般可以带宾语

1.“AA”式一般可以带宾语,如:

(1)你去看看那本小说,好看得很咧。

(2)今晚没事儿听听广播吧,别在这里瞎转悠。

例(1)中“那本小说”是“看看”的宾语;例(2)中,“广播”是“听听”的宾语。重叠后整个句子的语气变得更加和缓了。

2.“A哒一A”式一般也可以带宾语。例如:

(1)我今天想哒一想那件事情,发现其中有很多可疑之处。

(2)闲得没事儿,昨儿我背哒一背《故都的秋》。

“想哒一想”的宾语是“那件事情”,“背哒一背”的宾语是《故都的秋》。

3.“A一A”式的宾语全部中嵌。例如:

(1)我就是要试她一试,果然她说的话是假的。

(2)我打它一打,还真把那狗打醒了。

例(1)和(2)中“她”和“它”都中嵌于“A一A”式中

(二)双音节动词重叠带宾语的情况仅见于“ABAB”式中

1.“ABAB”式一般可以带宾语。例如:

(1)在喧闹的城市里生活久了,我们应该多去亲近亲近自然。

(2)今天我们开这个班会来讨论讨论几个同学的转正问题。

例(1)中“自然”是“亲近亲近”的宾语。例(2)中“几个同学的转正问题”是“讨论讨论”的宾语。

2.“AAB”式和“AABB”式一般不带宾语。

“AAB”式本身是一个动宾式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本身已经带了宾语。“AABB”式一般也不带宾语。

(三)动词重叠可带助词性成分

“AA”式、“A(它他她)一A”式、“A一A”式子可以带助词“去”。例如:

(1)我到那里看看去,调查下情况。

(2)我们试她一试去,看看她的话是真还是假。

(3)不知道她的病好了没有,我们看一看去吧。

例(1)和例(2)中的“去”并不是趋向动词,而是表示一种试探的语气,并兼表动作还未发生,去掉后对原句的意思并无多大的影响。

(四)动词重叠前面可以有状语

1.动词重叠前面可以有介词充当状语。例如:

“AA”式:你为他读读那首诗歌吧!

“A哒一A”式:爷爷给小明看哒一看他年轻时候的照片。

“AA神”式:它向那边叫叫神的,那边的人也没有回应它。

“A(它他她)一A”式:你替她试一试这衣服,看小不小。

“ABAB”式:我们跟他商量商量,看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AAB”式:我向银行贷贷款,看能不能贷到。

“AABB”式:你跟他说说笑笑的,他还不乐意呢!

2.动词重叠前面可以有副词充当状语。例如:

“AA”式:你大略讲讲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A哒一A”式:我们全都想哒一想,决定今天不去秋游。

“AA神”式:妈妈这么辛苦地做好了饭,你居然还闹闹神的!

“A(它他她)一A”式:小明常常翻一翻那书就走了,从来不会买下来。

“ABAB”式:他果然拜访拜访了一下黄梅那位诗人。

“AAB”式:下午我常常散散步才会回家做饭。

“AABB”式:你越发说说笑笑的,他越发不会怕你。

(五)动词重叠后不带补语

赵新认为:如果动词后已有表示动作时量、动量、程度、趋向、处所、时间、结果等意义的语法成分―补语,则该动词不能重叠。毛修敬也指出:带有程度、可能、结果、趋向、数量等补语的动词不能重叠。动词重叠后面不能带补语,这种现象在钟祥方言中也是如此。

三.钟祥方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存在于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层级单位的关系之中,是从语言层级单位之中抽象出来的关系意义、结构意义和类的意义,而不是指单位本身的具体的实质意义。语法形式是指表现语法意义的一切语法手段的总和,它包括重音、异根法、重叠、虚词、语序等等。”(《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也就是说语法意义是通过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意义,它是一种抽象的意义。钟祥方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表示动作短暂轻微。熙先生认为动词重叠表示时量短(教教我)、动量小(伸伸舌头)。在钟祥方言中,动词重叠也有表示动作短暂轻微的意思。如:“AA”式(看看、听听、说说、读读)、“ABAB”式(亲近亲近、玩弄玩弄、讨论讨论、拜访拜访)、“AAB”式(散散步、理理发、帮帮忙、洗洗澡)。动词重叠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可缓和句子语气,拉近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

2.表示动作反复多次。动词重叠在普通话中可表示反复多次的意思,在钟祥方言中也有此种意思。如:“A哒一A”式(想哒一想、看哒一看、听哒一听、说哒一说)这个重叠形式表示“反复想、反复看、反复听、反复说……”又如:“AABB”式(摇摇摆摆、打打闹闹、上上下下、说说笑笑)此种重叠式表示“不停地摇摆、不停地打闹、不停地上下、不停地说笑……”也是表示行为的不断循环往复。

3.表示不庄重、不耐烦、责怪等贬低意义。动词重叠表示贬义在普通话中不多见,普通话中动词重叠一般是表中性或者褒扬意义,而钟祥方言中动词重叠大多表示贬低意义。“A哒一A”式、“AA神”式、“AABB”式这三种重叠形式一般表示贬义,带有不耐烦、责怪、不庄重等意思。如:“AA神”(你不要光在那里笑笑神,小心人家把你当成神经病。)这个句子里的“笑笑神”明显带有责怪的语气,说话人用“笑笑神”这一形式表达的是一种负面的贬低情绪。

4.表示试探意义。钟祥方言中动词重叠表示试探意义多见于“AA”式、“A(它他她)一A”式、“AAB”式。如:“AA”式(看看、听听、说说、读读)表示的是尝试地去做某件事情;“A(它他她)一A”式(试〈它他她〉一试、打〈它他她〉一打)表示的是尝试着去做某事,用以证明某一情况是否属实。“AAB“式(帮帮忙、贷贷款)表示的也是一种尝试的意义。

5.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普通话中动词重叠一般都可以表示委婉含蓄的意义,在方言中也是如此。常敬宇(1996)认为动词重叠后由于音节的延宕轻缓,因此有一种表示愿望、要求和商量的意味(千万来看看,提提意见)。在钟祥方言中,几乎所有的动词重叠都可以表示委婉的语气。即使是像“A哒一A”式、“AA神”式、“AABB”式这样表示不庄重、不耐烦、责怪等贬义的重叠式有时候也可以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如:“AA神”式(小明你要是整天不闹闹神,我还是挺喜欢你的!)就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责怪语气。

6.表示加强商量的语气。钟祥方言中动词重叠如果放在假设句中还可以表示一种商量的语气。如:“AA”式(我们要不一起去看看,查个明白。)、“A(它他她)一A”式(要不然我们打它一打,看能不能把它打醒。)、“ABAB”式(我们如果好好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应该可以找到个解决的办法。)、“AAB”式(要不然我们一起去散散步,免得你闷闷不乐的!)这些动词如果不重叠单独放在这些假设句中也可表示商量语气。用了重叠式后商量语气显然加强了,比不用重叠式语气更加强烈一些。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钟祥方言动词重叠的形式、特点及语法意义。钟祥方言动词重叠的形式主要有:“AA”式、“A哒一A”式、“AA神”式、“A(它他她)一A”式、“ABAB”式、“AAB”式和“AABB”式等七种。钟祥方言动词重叠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单音节动词重叠一般可带宾语。二、双音节动词重叠带宾语的情况仅见于“ABAB”式。三、动词重叠可带助词性成分。四、动词重叠前面可以有状语。五、动词重叠后不带补语。钟祥方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表示动作短暂轻微。二、表示动作反复多次。三、表示不庄重、不耐烦、责怪等贬低意义。四、表示试探意义。五、表示一种委婉语气。六、表示加强商量的语气。

参考文献:

[1]赵新.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J].语言研究,1993,(2)

[2]毛修敬.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和造句功能[J].语言研究,1985,(2)

[3]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汉语学习,2001,(1).

[4]李人鉴.关于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4,(4).

[5]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1).

[6]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谢新卫.浅谈动词重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语言与翻译(汉文),2002,(4).

[8]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M].商务印书馆,1979.

[9]邢福义 汪国胜.现代汉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2002.

[11]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7).

[12]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2005,(2) .

[13]闻鸣.湖北钟祥方言中的词缀“神”.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12).

第4篇:表示看的词语范文

关 键 词:动词 动词重叠 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

重叠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动词的重叠是汉语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本质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动词重叠的研究起步比较早,至今涉及和专门论述它的论著和论文数以百计,可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0年代起一些学者在介绍动词重叠的同时开始涉及到重叠后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6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70年代末以来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专门探讨动词重叠的文章,专家们就动词重叠的范围、意义、语用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讨。90年代末以来对动词重叠的一种特殊形式——aabb式的关注,以及近来结合方言的研究都使动词重叠研究的脚步更加沉稳有力,使动词重叠的语法规律更趋明朗。

对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研究,黎锦熙最早指出:一种动作方开始与继续地进行,又表快完成之趋势,可用重叠法。王力先生认为重叠是动作本身含有的某种性质,并概括为“短时貌”。他把“短时”解释为“说话人所想象的时间”,这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吕叔湘承认动词重叠式是动词变化形式,并总结为“短时态(尝试态)”,这同王力的观点具有一致性。俞敏较早指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属于“量”的范畴,熙进一步将“量”分为动量和时量,认为动词重叠表示时量短或动量小。邢福义则提出“短暂性摆动”的见解。朱景松也同意这一观点,他强调“量”的心理因素,使“轻量说”的解释更为合理。此外,还有“稍微 一下”(丁声树)、“少量”(范方莲)、“轻微体”(张静)、“量或尝试”(王还)、“加强、减弱、加繁动作”(何融)、“不定量”(李人鉴)、“强度体”(龙果夫)等看法。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动词重叠的形式和影响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进行总结和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分析动词重叠式的各种语法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动词重叠的形式

关于动词重叠式,研究者们的看法存在着分歧。有的研究者认为只有动词本身的重叠一种格式,即aa式。多数研究者认为,动词重叠包括aa、a-a、a了a、a了-a四种形式。还有的认为,除了这上种形式外,还包括a着a着、aab、aabb式。这主要是他们对动词重叠性质的认识不同、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和汉语本身的原因所致。至于哪种说法更合理我们不作探讨,只将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形式举例如下:

1、a——aa式

尝尝 玩玩 问问 想想 走走 看看 听听 坐坐 谈谈

2、a一a式

写一写 歇一歇 看一看 听一听 坐一坐 想一想

玩一玩 搁一搁 评一评 劝一劝 找一找 转一转

3、a了a式

看了看 坐了坐 歇了歇 揉了揉 想了想 算了算

找了找 转了转 提了提 谈了谈 笑了笑 指了指

4、a了一a式、a了几a式

摆了一摆 摸了一摸 侃了一侃 说了一说 挑了一挑

哼了两哼 拜了两拜 摆了两摆

5、a他一a式、a了几a式

笑他一笑 试他一试 赌他一赌 等他一等

6、a不a式

看不看 赌不赌 试不试 留不留 走不走 抄不抄

7、a着a着式

说着说着 想着想着 数着数着 看着看着 听着听着

8、a来a去式

数来数去 说来说去 想来想去 看来看去 转来转去

9、abab式

打听打听 解释解释 唠叨唠叨 照顾照顾 准备准备

交待交待 整理整理 讨论讨论 比划比划 指点指点

10、aab式

帮帮忙 点点头 散散步 洗洗澡 下下棋 打打球

算算帐 看看报 过过瘾 拉拉票 诉诉苦 窜窜门

11、a一ab式

赶一赶面 记一记帐 通一通风 浇一浇水 干一干活

12、a了ab式

下了下棋 点了点头 挤了挤眼 咬了咬牙 撇了撇嘴

摇了摇头 理了理发 浇了浇水 散了散步 算了算帐

13、aabb式

打打闹闹 说说笑笑 蹦蹦跳跳 比比画画 躲躲藏藏 摇摇摆摆

拉拉扯扯 来来往往 走走停停 进进出出 哼哼唧唧 嘀嘀咕咕

以上所列举的13种形式中,1到8属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9到13中有双音节单纯动词的重叠形式,如嘀嘀咕咕、吆吆喝喝、唠唠叨叨等;有合成词的重叠式,如摇摇晃晃、指指点点、研究研究、拉拢拉拢、粉饰粉饰、洗洗澡、散散步等;还有单音节动词重叠后的加合形式,如来来往往、走走停停、进进出出等。

影响和制约动词重叠的语义因素

动词重叠是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否重叠并获得新的表意效果,首先取决于其自身的语义条件,这里所说的语义是广义的,既包括理性意义,也包括附加意义甚至语法意义,通过比较分析,我们看出有的动词可以重叠,有的动词不可以重叠或重叠的能力很弱。

(一)从动作可否持续或反复来看:表示动作是可持续或可反复进行的动词可重叠,如“说、哭、歇、拍、跳、研究、考虑、眨巴”等。在一般情况下,那些表示非持续或一般不反复进行(一次性或不可逆性)的动作的动词,如“爆炸、发射、出生、去世、牺牲、结束、断送、生、死”等,一般不能重叠。

(二)从动作可控与不可控来看:表示的动作是动作者主观上可以控制的,即自主动词,如“找、指、逗、挥”等,可以重叠。有些动作是动作者主观上控制不了的,即非自主动词如“疯、死、活、飘、沉、哑、吃惊、发抖”等,不可重叠。这是因为动词重叠可以表现人们实施行为,动作时的主观态度,而非自主动词不是人们主观上可实施的动作行为,因此非自主动词多不能重叠。

(三)从动词的动作性强弱来看:动作性强的行为动词一般可以重叠,如“看、笑、调查、动作、讨论”等,而一些非行为动词或动作性不强的动词常不可重叠,如“消失、产生、成为、敢”等。这是因为能重叠的行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有可持续性或可反复性的语义特点,即有阶段性可言,而非动作行为动词则不具备这样的性质,因而多不可重叠。具体来说,这些不可重叠的非动作行为动词包括:

1助动词,如“要、能、肯、愿、会、能够、可以、应该”等,只表示可能,意愿或必要,而无动作义,故不能重叠。

2表判断的动词,如“是”

3表心理感知的动词,如“怪、爱、怨、担心、留恋、期望、钦佩、看见、发现、遇见、知道、认为”等。它们所表示的活动要么是瞬间的,要么是持久的,都无阶段性可言,没有回复的余地,所以都不能重叠。

4表趋向的动词,趋向动词多数不止一个义项,该动词在句中呈趋向义时不能重叠;若呈动作行为义,多可重叠,如“上、下、起、起来、上来”等。

5存在、出现、变化、消失的动词,如“存在、具有、呈现、位于、出现、发生、显现、成为、变成、消失、消亡、熄灭、停止、丢、在、有、成”等,这些动词或表示持久,或表示情况突变,稍纵即逝,均不具备可持续性或反复性,因此多不可重叠。

(四)从动词表示的感彩来看:表示积极意义的动词一般都可以重叠。所谓积极意义,一般指的是那些表肯定、正面的意义,跟“消极意义”相对。如“夸、表扬、帮助、鼓励、解放、爱护”等,这些动词都表一定积极的意义,是人们希望发生的动作行为,因而经常被人们重叠使用以强调或强化某种事物。

表示消极意义的动词,一般不常重叠。如“患、垮、把持、叛变、犯罪、包庇、挑衅、摧残、篡改、破坏、捏造、坑害”等。这是因为:第一,它们都表示否定的、反面的,阻碍事物发展之类的意义,不是人们所希望发生的。第二,如重叠使用这些词,常可减弱这些词的贬义程度,因而达不到说话人所要的表达效果。试比较:

(1)敌人一直想陷害他,而苦于找不到借口。

(2)敌人一直想陷害陷害他,可苦于找不到借口。

显然这里用“陷害”比“陷害陷害”更合适。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表消极意义的动词也可重叠,如:

(3)你要讨好讨好你的上司。

这里“讨好”本为贬义,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重叠使用只是偶然行为,只有用来指称自身或同伴的行为时,才为降低其中的贬义性而重叠使用以示无所谓。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因为任何人都不愿加贬性于自身或同伴。

(五)从肯定与否定的角度来看:表肯定的动词的重叠能力强于表否定的动词。表否定性的动词一般不可重叠(指含否定语素“不”的动词),如“不许、不利、不客”等。能重叠的动词不表示否定意义。

(六)从动词的风格色彩来看:表庄重典雅风格及文言色彩很浓的动词一般也不能重叠。如“谒见、会晤、禀告、缔结、颁布、呈、赠”等,这些词常用于较庄重、正式的场合,因而不宜重叠。

(七)从动词的语义状态来看:动词能否重叠还取决于其自身的语义状态。词的语义状态有两种:一种是开放式的,一种是封闭式的。所谓开放式状态,就是语义具有伸缩性和可塑性,即词的涵义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借助某种方式(如重叠)使自身的语义得到强化和弱化。前面所说的可持续性或可反复性的动词之所以能重叠正是因为这一点。此外一些动作不是很强的动词,如“加强、判断、巩固、体会、充实”等,也可以重叠,也是因为其语义是处于开放式状态的。例如:

(4)你们应该再加强加强实力。

(5)我们来商量商量那件事。

这里的“加强”和“商量”可以重叠,是因为“加强”是使某种事物再“强”一些,并未达到极限;“商量”也是留有余地的,并非“商定”。

相反,封闭式语义状态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如“充满、生成、养成、满足、断定、确定、决定、遍布、看透”等。原因是这些动词处于一种封闭自守的状态,其涵义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甚至已达到了某种极限,因而在使用上不像其他动词那样自由。

四、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到底表示什么,历来争议最大。本文将对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进行回顾分析。由于动词重叠的范围各家所指不完全一样,只有在aa式上,语法学者们达成了共识。为便于讨论,本文只讨论aa式,即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动词重叠式。

(一)表短暂

熙认为:“重叠式动词表示动作的时量短或动量小。”范方莲认为:“所谓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并将这种组合的意义分为两种:其一表示定量,即“一次”;其二表示不定的少量,即不止“一次”;就其意义来说,这与表“轻微”“少量”的说法仍是一致的。张静把动词重叠式看作动词的“轻微体”。

所谓短时,是指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对较短,动作所表示的量是不定的少量。以往,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动词重叠表时间的短暂,兼有认为表示“定量或不定的少量”的。对此,我们均表赞同,同时认为二者是统一的,故归结为“短暂”这一概念。确实有很多动词重叠式的例子给我们时间短,次数少的感觉,可是下面这些例子都不能用时间短,次数少来解释。

(6)你妈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你应该去看看她。

(7)你明晚有空,上我这儿来坐坐,聊聊天吧。

例(6)建议人家去看望妈妈,当然不能建议时间短,次数少,相反,句意则渗透出应该多去看看之意。例(7)说话人在发出邀请时,一开始就想让听话人明了,坐的时间不能太长,聊的不能太久,这大概说不过去吧。

(二)表尝试 动词重叠表“尝试”意义,学术界众说纷纭。赵元任、熙、王力等人认为动词重叠可以表“尝试”义。但是,也有许多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李人鉴认为有些尝试义是由所在句子或者是与重叠式同现的“看”、“试试”表现出来的。朱景松、邵敬敏等持同样的观点。不过,动词重叠具有尝试义是可以的,但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来具体分析,如“病”、“哭”、“生”等动词一般是不能重叠的,但在以下情况下重叠是可以的。

(8)你病病,就知道病的滋味了。

(9)你哭哭,她就不走了。

(10)你生生孩子,就知道什么是痛苦了。

动词重叠式在上述句中都表达一种比较强烈的“尝试”义,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动词重叠实际上表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动作,只有这样才具备“尝试”义,并且一些不能重叠的动词在这种语境下也变得可以重叠了。

(三)表示过程的延续——量的增加

与以往最为普遍的动词重叠式表示短暂的看法相反,朱景松提出“确认动词重叠式表示过程延续这一语法意义,可以重叠用例提供较合理的解释”。王力先生也认为动词重叠式可表一种“重复貌”;何融先生认为它表示的是“绵延的频繁的动作”,本文赞同此观点。如上文例(6)中的“看看”,不但不表短暂,反而表示量的增加,再如:

(11)今天有时间咱就多逛逛吧!

(12)他退休以后,平常看看书,下下棋,和老朋友聊聊天,倒也不寂寞。

例(11)中的“逛逛”表说话人想把过程加以延续,从而提出自己的意见。例(12)“看看书”、“下下棋”、“聊聊天”都是作为过程在延续,因此觉得比较充实。

(13)劳驾,边上靠靠,再上一个人。

(14)再往下沉沉就到底了。

这两例表示把动作加以延续,或让某个自发现象继续下去,使人或物到达恰当位置。

(15)让他吐吐就好了。

此例是期待好的结果,而结果的出现正是以“吐”这一动作的延续为条件的。

(四)表示不定量

李人鉴认为动词重叠是表示不定量的。对于尚未实现的动作行为来说,就是它可以持续或者可以重复;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行为来说,就是它曾经持续或者曾重复。说可以持续和曾经持续,并不是说它是永远持续下去的;说可以重复和曾经重复,并不是说它是永远重复下去的。他的观点前一句表达了动作行为的量,后一句则阐明了动作行为是有结果的。

有些例句是不能从量的角度探讨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例(10)只能从动作行为结果的角度分析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她在“生”孩子后,才知道做母亲的甘苦——结果,而不能从量的角度探讨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李人鉴已经指出了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包括动作行为的量和动作行为的结果,可惜他没有更进一步指出动词重叠式的深层的语法意义。

(五)强化能动性

多数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动作、行为、变化可以从语义上分解为不同的侧面,具体句子里使用的动词只能体现一个或几个侧面。拿表示动作而言,动词既可以表示动作性很强的动作,也可以表示事实、原因、方式等。具体句子里运用的动作动词不一定都表示强烈意义的动作,但动词重叠作为动词形式的一种翻新和改造,排除了表示其他侧面意义的可能性,强化了动作性,表示有所作为,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具有极强的能动性。

自主动词大都可以重叠,一个动词如果有自主义项和非自主义项之别,一般只有自主义项可以出现在重叠式中,因为自主意义中包含了动作者的能动因素。

有些动词的自主意义本来是比较模糊的,可是一旦加以重叠,自主意义便得到强化,或者说其中的能动性被激活。例如,“醒”表示睡眠状态结束,大脑皮层恢复兴奋状态,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是也可以人为地促进它实现。一旦构成“你醒醒”这个重叠式,就是要求当事人加强自我控制,进入兴奋状态。“你醒醒”是一个要求发挥能动性的命令。此外,把“曝光、打盹、呼吸、清醒、熟悉、认识”等动词加以重叠,也都有词义中模糊的能动性被激活的特点。

有的动作、行为如“打哈欠、打呼噜、流眼泪、说梦话、咳嗽”等完全是自发的过程,但是,如果用重叠式来表达,便表明说话人实际已把这些动作、行为看成当事人的有意行为了,非自主动词所在句子表示的事件成为或主观上成为一种可控事件如:

(16)他每天晚上睡得早,没事还打打呼噜,让其他人睡不得。

(17)你咳嗽咳嗽,没准能咳出来。

非自主动词是谈不上能动性的,可是容纳重叠式的框架赋予它以能动意义,整个框架具有能动性的特点。我们可以观察一个平行的事实。把动词“激化”重叠,可以有两种方式:a让矛盾激化激化;b激化激化矛盾。这时,“激化”是使动用法,是“使激化”的意思。a、b两种重叠方式都表现出了能动意义。不过,“激化”的使动意义已成为它的一个义项,可以采用b种方式重叠。

(六)可控性

自主动词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意识地或有心的动作行为。所谓有意识的动作行为指的是由动作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这类词的性质是可控性强,并且此类动词通常重叠后(w)较之基式(v),受主体可控程度强。也就是说,自主动词重叠式凸显动作主体对动作行为的可控性。例:

(18)你们轮流去安慰安慰她吧!

(19)你应该爱惜爱惜你的身体了。

(20)会会来宾也是他的工作范围。

可重叠动词并不全是自主动词,也有非自主动词,并且有的非自主动词重叠频率还比较高。这些动词的重叠式表明说话者主观认为动作发出者有意识地去做一件事。例:

(21)他再长长就跟他爸爸一样高了。

可控性从语义上分解为两个方面:动作主体可控制动作行为量的变化(增量、减量、不定量);动作主体有意识从事某种活动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具体句子里使用的重叠式主要体现一个方面。

1、控性在量的方面表现出的语法意义

[1]短暂是在动作主体有意识减弱动作、行为、变化的量上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22)你先坐一会儿,我去去就来。

[2]增量是在动作主体有意识增强动作、行为、变化的量上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23)剧本不容易写,所以你要练习练习。

(24)衣服穿穿就会大。

例(23)剧本不容易写当然应多“练习”,例(24)衣服小经常“穿”自然就会变大。再如例(6)中“看看”是建议听话人增加去看望母亲的次数。

[3]不定量是在动作主体主观、随意调整动作、行为、变化的量上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例:

(25)这件衣服还挺好,你穿穿吧。

(26)我们想去放放风筝。

“穿”衣服和“放”风筝的时间长短与次数多少由主体随意控制。

2、可控性在结果的方面表现出的语法意义

尝试是动作主体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而有意识从事某种活动上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27)你穿穿这件衣服,看合适不合适。

“穿穿”是为察看结果“合适不合适”而进行的有意识活动。

一个重叠式进入言语交际后,可控性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法意义。例:

(28)还有什么,都说说!

(29)好吧,我只管去说说看。

(30)你怎么不说说?

(31)爸,我说说还不行吗?

这四个例子都使用了动词重叠式“说说”,但有所不同。例(28)中的“说说”表增量的语法意义;例(29)中的“说说”表尝试义,语气相对减弱;例(30)中的“说说”表不定量,含有埋怨意味;例(31)表短时,语气最弱。

由此可以看出,可控性是动词重叠式更深层的语法意义,是对以往各种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的统一概括,以往各种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可控性在某一方面的体现。

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中极富特色的一种语言形式,无论动词重叠的范围还是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一向都是语法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动词重叠的形式和语义条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讨。把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归纳为:表短暂、表尝试、表增量、表不定量、强化能动性和可控性。最主要的是指出可控性是动词重叠深层的语法意义。它从语义上可分解为两个方面:动作主体可控制动作行为量的变化和动作主体有意识从事某种活动为了察看某种结果,即量的方面和结果方面。表短暂、增量、不定量是可控性在量的方面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表尝试则是可控性在结果方面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方莲。《试论所谓“动词重叠”》。《中国语文》。1964(1)264—278

[2]张静。《论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郑州大学学报》。1979(3)15—24

[3]张晓涛。《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考察》。《学术交流》。2005(7)143—145

[4]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1998(5)141—142

[5]何艳辉。《论动词重叠的形式》。《平原大学学报》。2006(4)99—100

[6]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动词重叠》,《中国语文》,1983(1)

第5篇:表示看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汉日对比;语序;日语教学

学生在习得一种语言的时候,往往先从其外在的形式入手,然后逐步深入进行学习。因此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尽可能的为学生呈现一些公式化的、程式化的语言模式,而语序无疑是最好的公式化的表现。我们通过对汉日两种语言的词类的位置的分析,便能比较清晰的看到这些程式化的语言表现了。

1 汉日两种语言的根本差异

汉语与日语尽管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渊源,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其在类型、语序和形态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从语言类型上,日语属于黏着语。黏着语的特征是,词尾有变化,附属词十分发达。与日语相比,汉语则是属于孤立语。汉语的特征是,没有词形的变化,也不存在日语的那种附属词。句子中的词各自独立。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来表示。

其次,在语序上,日语的语序相对于汉语要自由的多。因为日语是靠附属词表示语法关系的。而汉语的句子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来决定,汉语的语序变化会对语义产生很大的影响。

再次,在形态上,日语与印欧语相似,形态十分丰富,非常注重语法形式上的完整。日语单词有词形的变化,汉语没有词形的变化。因此经常借助语序或者虚词来表现语义。

2 汉日两种语言语序上的具体差异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角田太作在其所著的《世界の言語と日本語》一书中,将日语的语序分为十九个项目进行论述,具体列为下表内容: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能够看出19项语序类型中,完全不同的只有2、10和17三项,可见汉日两种语言在语序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不同点。此项统计,为我们进行汉日的语序对比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

3 词类角度的汉日语言对比

3.1 代词的位置

汉语的代词,指的是具有指别、称代作用的词。指别、称代的具体内容,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日语把代词叫做代名词,其含义也在于指别、称代某一人、事、物,而指别、称代的具体内容也是根据上下文确定的。日语的代词具有和名词相同的语法性质,并被认为是“不提事物的名称而直接加以指称的词”,而汉语的代词指称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名词,它可以代替名词、形容词、副词,还可以代替动词、数量词、词组以及句子等等。

传统的语法将汉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日语的代词则只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反照代词三类。疑问词语部分分别被归入了不定称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因此关于代词,汉日两种语言基本上都能找到可对应的成分。

下面我们专门从语序的角度看两种语言代词的使用:

1 .人称代词

汉日的人称代词在做主语和定语的时候的位置都是相同的,但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日语多数会出现省略的现象,或者用其他语法形式去潜在隐含的现象,这可能会导致中国学生人称代词的多用,但在语序上无法体现其偏误,因此不做讨论。

2 .指示代词

汉语中指示代词的作用,其替代的范围要比日语指示代词的范围要广泛。但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成分。比如日语指示代词无法代替副词时,就直接用副词表现。

* 上海の夏はいつもこんなに暑いです。 上海的夏天总是这么热。

上文的句子中“这么”是指示代词,日语中「こんなに则是副词,但从位置语序上看是相同的。接下来我们再看汉日指示都有的代词:

* これは ラジオ です。

这 收音机 是。

* この 三枚のシャツは みんな 弟の です。

这 三件 衬衫 都 弟弟的 是。

通过这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汉日的指示代词的位置是相同的。

3 .疑问代词

关于疑问代词的使用,也同样存在着上述现象。例如:

* 誰が行きますか。

谁 去?

3.2 数量词的位置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其数词与量词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通常是结合在一起使用共同修饰名词,同时不同的名词又必须以不同的量词来修饰,这就使得数量词与名词的关系复杂化了,甚至每一组数量词的使用都是有具体规则的,汉日的数量词既有相同点,也有很多的不同点。

从词类的划分上看,汉语和日语都将数词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两部分。并且在读和写的顺序上都是基本一致的。比如:3800,汉语写成“三千八百”,日语写成「三千八百;1/4,汉语写成“四分之一”,日语写成「四分の一。汉语将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以及少数的复合量词,日语中没有量词的说法,其“量词”称作“助数词”。从来源上看,日语的量词可以分为固有的量词、汉语系统量词和外来语量词三种。日语固有的量词并不多,外来语量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大量传统应用的是汉语系统词,诸如「冊、「台、「回等。

在语序方面,汉日两种语言数量词的使用也有很多细节上的不同。首先是数词与量词搭配时的语序问题。汉日两种语言中都有表示概数的词,并且在许多场合下都能够很好的对应。比如:

* あの時からもう 十年あまりになった。

从那时起 已经 十年多了。

但是汉语中的“多”这个概数词,有着比较灵活的用法。如果按照上面的句子的语序,接下来的句子应该翻译成:

* これは 三十人余りのクラスだ。

这是 三十人 多 的班级。 ×

这是 三十多人 的班级。 √

在时间段的表达方法上,汉日两种语言也有一定的不同,比如:

* 私は 一時間半 日本語を勉強した。

我 学了 一个小时半 日语。×

我 学了 一个半小时 日语。√

其次是数量词在句子中的语序问题。由于日语中的数量词一般都是放在动词的前面的,而汉语中的数量词则是放在动词后面的。比如:

* 私は 一年間 日本語を勉強した。

我 一年 学了 日语。×

我 学了 一年 日语。√

3.3 副词的位置

汉语的副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范围、时间、频率、数量、程度、情状、语气、肯定、否定的词。副词的语法功能是作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者修饰整个句子。从语序的角度来讲,副词主要放在动词、形容词、副词或者要修饰的句子的前面。副词是状语的主要组成部分。

日语中也有副词这一词类,主要以单独或者附带助词的形式,修饰用言(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词组或其他副词。日语的副词也是属于状语的范畴。在使用时也是将副词放在要修饰的成分的前面。

从分类上看,汉语的副词分为八类,日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中日语的状态副词与汉语的表示时间、频率、情状的副词相对应;日语的程度副词与汉语的数量、范围、程度副词相对应;日语的叙述副词与汉语的表示语气、肯定、否定的副词相对应。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汉语日语的副词的语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继续深究下去就会发现一些不同。赵博源(1999)提出:日语叙述副词的修饰作用,往往要在后续部分与之呼应才能完成。比如:

1 .要求后项肯定表达

* 明日 きっと 雨だ。

2. 要求后项有否定表达

* とうてい でき ない。

3 .要求后项有疑问的表达

* なぜ 行かない か。

也就是说,日语的叙述副词表现出的语气、肯定、否定都不是单独的副词。具体到表现否定的时候,也是不独立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日语没有独立表达否定的副词。而在汉语中很基本的表达中都会时常出现“不”、“没”等独立表现否定的副词。日语的“不”、“没”等的词义表达,被分解到各种词类的否定变形当中去了,比如「食べません、「来なかった等。

3.4 介词的位置

汉语介词,也称为介系词、前置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一般置于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组之前,构成介宾词组,作为状语修饰谓语特别是动词充当的谓语。介词与名词结合后可以表示时间、方式、处所、方向、方法、手段、原因、目的、对象、范围、比较、关联、排除等的关系。

日语中没有介词,日语中能与汉语介词相当或者对译的词是补格助词,能与介词词组相当或者对译的句子成分是“名词+补格助词”构成的「補語,其实是状语的成分。日语补格助词的语法特点总体上与汉语的介词相同。

日语的补格助词的数量虽然比汉语的介词少得多,但是却比汉语的介词表达的意义要多。从语序上看,日语的补格助词是后置在名词后的,而汉语的介词则是置于名词前的,为前置词。而在意义的对应上是基本上一致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例子:

* 窓の外に海が見える。

在 窗外 看得见大海。

* 図書館に行きましょう。

到 图书馆 去吧

* 私にとって

对我来说

通过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在语序方面汉语的介词与日语的补格助词主要是前置词和后置词的区别。

2.1.5 助词的位置

汉语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助词有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三种。结构助词例如“的”、“地”、“得”、“似的”、“所”;时态助词例如“了”、“着”、“过”;语气助词例如“吗”、“呢”、“吧”、“啊”等。

日语的助词也是粘附在内容词、词组或句子之后,起表明内容词、词组、句子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或增添一定的意义、语感的作用的词。按其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日语的助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示内容词、词组、句子等相互之间关系的,称为“关系助词”。这一类词还可以分为三小类:格助词、并列助词和接续助词;另一种是增添某种意义的,可称为“添意助词”。这一类词也可再分成三小类:提示助词、副助词和语气助词。

通过定义以及分类,我们能够看出日语的助词要远远多于汉语的助词。其中日语的格助词(即补格助词),相当于汉语的介词,前面已经做过讨论。其余的日语助词的功能要比汉语的助词的功能多很多,但日语的助词所表达的意义范围并没有完全覆盖汉语的助词,汉语助词的很多意义需要日语的助动词来对应。也就是说汉日的助词存在相对应的地方,也存在不能对应的地方。这样必然会在语序方面产生一定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例句所表现的语序:

* 親切な 人

热心的 人。

* ぺらぺらと しゃべる

流利 地 说

* きれいに 掃除する

干净 得 打扫。

打扫得很干净。√

以上是有关结构助词的语序对照,可以看出在“的”、“地”的使用上,汉语日语的语序位置基本是一致的。在“得”的使用上,汉语是要后置,日语需要前置。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会对汉日两种语言的不同词类的语序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日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比较简明的举出语序方面的例句,引起学生的关注,在对比中进行日语的学习,以提高日语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范晓.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J].汉语学习,2001,(5),(6).

[2]. 陈百海,刘洋.论日语语序的非自由性[J].外语学刊,2006,(6).

[3]. 赵博源.汉日比较语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 许金生.实用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 何午.中日文语序对比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4).

第6篇:表示看的词语范文

摘 要:本文对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的重叠式“VVN结构”的语义特征进行了探讨,探究其所具有的特征,并与其他动词重叠式进行对比,得到了“VVN结构”有别于其他动词重叠式的特点。

关键词:VVN;语义平面;离合词;动词重叠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在之前学者的研究中,一般从动作时量、动作分量两方面考查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邢福义(2000)《说“V一V”》中认为“在动作时量上VV表示V动作的短暂性摆动,在动作分量上VV表示V动作的轻化,短摆是时间义,轻化是程度义”[1]。他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动量小,时量短”能对很多动词重叠式的语义进行解释。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探寻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的重叠式“VVN结构”的语义特征。

一、“VVN结构”的语义分析

动词重叠表示什么意义,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各家的主要观点有:1.短时貌(王力)、2.稍微……一下(丁声树)、3.多次和一次(王还)、4.不定量(李人鉴)、5.少量(范方莲)、6.尝试态(赵元任、胡裕树)、7.轻微体(张静)、8.加强、减弱和加繁(何融)、9.时量短和动量小(熙、刘月华)等。

我们认为,“VVN结构”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的量”,包括时量和动量,也就是说,它是兼表时量和动量的。就时量说,它表示时量短,就动量说,它表示动量小。

(一)时量短

时量短,即“短时”,指动作持续一个较短的时间。如“乘乘凉”不是一次性的动作,而是指乘一会儿凉;“睡睡觉”是睡一会儿觉。所谓时量短,是一个相对而且模糊的时间概念,不能具体测定。我们说乘乘凉,可能是几分钟,也可能是一下午。“VVN结构”所表达的时量短,是受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动词原式本身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所用时间x。对于一个动词原式,如果它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所用时间是a,而实际时间为b,且a>b,则用“VVN结构”来表达,如“睡睡觉”。二是说话人的衡量标准y。如果说话人以c时间为衡量标准,且c>d,则d就是时量短;如果说话人以d时间为衡量标准,且d>e,则e就是时量短,如“乘乘凉”。这两个因素有时单独起作用,有时则共同起作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通常是当“时间x≈时间y”时,即说话人的衡量标准与原式动词本身所代表的动作行为一般情况下所用时间大致相同。

(二)动量小

动量小指动作反复进行的次数,可以是一次,也可以多于一次,但是在说话人看来动作反复进行的次数是相对少的。

“VVN结构”所表示的动量小也是一个模糊的量的概念,但是这和时量短的相对与模糊是不同的。“VVN结构“所表达的动量通常有客观的范围,如“挥挥手”可以表示挥一次手,也可以表示挥几次手。只是这个次数不会无限制地大,并且肯定有个合理范围,这个范围要比“挥挥手”的动量范围“一到几次”大。这种客观范围不受人的主观左右。在这里,“VVN结构”就是把原式的动量往小里说。

动量小具有间断性的语义特征。“VVN结构”表示的动量指的是动作反复进行的次数,而不是动作于某一时间开始连续进行。动作进行不连续,所以具有间断性。动作反复的次数就由间断决定,表达的重点是动作的短暂反复,而不是时间[2]。 “VVN结构”所表示的动量都是和动作不持续有关,动作是一次或短暂反复,但都不是连续进行的,具有间断性。

(三)语气加重

通常认为“VVN结构”表示时量短、动量小,但在一些情况下表示语气加重,也就是时量长、动量大。

(1)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问我如何理解中国‘两会’中的各种信息,我觉得我该好好补补课了。(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1)中“好好补补课”隐含了长时间和多量的补课,接近于“认真补补课”。这能够向我们证明“VVN结构”能够表示语气加重吗?

我们认为不能。表达时量长或动量大的句子中,“VVN结构”前都有附加成分,如“狠狠”、“好好”、“多”、“常常”等。不带附加成分时,“VVN结构”不表示语气加重。我们认为,“VVN结构”结构本身不表示时量长、动量大,在上面的例句中的时量长、动量大是由修饰语表示出来的。这些附加成分加重了句子的语气。不过为什么表示时量短、动量小的“VVN结构”却能被表示时量长、动量大的形容词或副词所修饰,我们还没有找到特别合理的解释。

二、“VVN结构”具有[+委婉/轻松]的语义特征

我们必须承认“VVN结构”在大部分情况下同样表示“动量小、时量短”。但是像“露露脸”、“看看病”、“念念书”、“鼓鼓劲”等词我们不能说它们比“露脸”、“看病”、“念书”、“鼓劲”等的动量小一些,或者时量短一些。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对动作行为有着委婉、缓和、轻松、随意的态度,此时“VVN结构”具有[+委婉/轻松]的语义特征。让我们来举例说明:

(2)她来香港是为了送两个儿子出国念书做准备。(陈实《戴望舒最后的爱》)

(3)运涛说:“老人们说定了,想巴结兄弟念念书,可不知道怎么样?”(梁斌《红旗谱》)

我们不能说例(2)中的“念书”比例(3)中“念念书”的时间长,只能感到前例中的表达较正式,而后例则轻松、随意,这正是“VVN结构”具有[+委婉/轻松]的语义特征的表现。知道了“VVN结构”的这个语义特征,我们也能明白,“看看病”并不是指看病的次数少或者看病的时间短,也不是不深入、简单地看病,而是在口语表达中故意让看病这件事轻松化、容易化。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委婉/轻松]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我们也可以认为,[+委婉/轻松]是“VVN结构”的情态陪义。情态陪义表示情感态度,是主体对基义(所指)的感情、态度和评价。这种情态陪义具有语境标记,只有在口语环境中才能显现出来。

三、能形成“VVN结构”的动词一般不含消极含义

“VVN结构” 在动作分量上表示的是动词原式动作的轻化,语义变轻语气变缓。人们在表达消极含义(这里的消极含义比较广泛,不是指动词的含义,而是看所表达内容是否消极)的时候,通常不会轻缓地表达,所以像“毁容、急眼、降级、缴械”这样通常用于表消极含义句中的动词不能重叠构成“VVN结构”。

有的时候动词是贬性的,但是所在的句子表达的不是消极含义,而是用来调侃、玩笑或表示无所谓时,也是可以构成“VVN结构”的,只是这样的情况极少。

四、能形成“VVN结构”的动词词义不含庄重色彩

有的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多出现在书面语中,适用于正式、严肃或庄重的语境,如“盟誓、转制、烧窑、着墨、保驾、播音、称霸”等。在这样的场合下,这些词本身不宜重叠。又因为“VVN结构”具有[+委婉/轻松]的语义特征,使得表达庄重色彩的动词无法形成“VVN结构”。

五、总结

本文基于语料从语义特征着手对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的重叠式“VVN结构”进行了描写分析。从语义平面看,“VVN结构”表示时量短、动量小;具有[+委婉/轻松]的语义特征;词义中一般不含消极含义和庄重色彩。

总的来说,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的重叠式“VVN结构”,作为动词重叠式的一部分,既适用于一些动词重叠的普遍性规律,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动词重叠式很复杂,类型很多,我们相信,如果在语料的基础上将不同种类的动词重叠式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对比,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表示看的词语范文

关键字:中日时制;タ;了

基金项目:阿坝师范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ASC14-20)

“テンスあるいはr制とは、^去・F在・未来など、rにvする言い表し方の`いで釉~のZ形が浠する言Z上の特盏膜式Mである。(所谓时制,是指根据过去、现在、未来等时间的不同,动词词形发生相应变化的一个语言上的系统。(笔者译))”(摘自《新明解国语辞典》)。而在日语中不仅仅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形容动词都有时制上的变化。在日语中,一般用“タ”表示过去时态,“ル”表示非过去时态。然而在汉语中没有词汇的活用这一说法,并且普遍认为汉语是不存在时制表现的。因此日语的时制表现该如何与汉语相对应,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日语中存在一个表示过去完了的助动词“タ”,他在表示时态的同时还可以表示体的概念。与日语的助动词“タ”相对应,我们通常会举出汉语的助词“了”。但是在汉语中,“了”只属于体的范畴,因此这二者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先行研究大部分通过对比二者所表示的时态和体的含义进行对照研究。而本文针旨在按照判断句、描写句以及动词句进行分类,对照出现在这三种不同句型中的“タ”和“了”的异同点。

1 判断句中的た”和“了”

在日语的名词判断句中,通常在名词后面使用“だった”或“ であった”来表示过的事或者物。而汉语方面,由于没有名词活用形,因此通常在名词判断句中通常不会出现 “名词+了”的形式。例如,

(1)一行は大uの波浮の港の人たちだった。(《伊豆的》)

译文:这一行是大岛波浮港人. (叶渭渠译)

(2)悲しいほど美しい声であった。 (《雪国》)

译文:她的话声优美而又近乎悲戚。(叶渭渠译)

对比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表达过去的事物时,日语可以通过在名词判断句中使用“だった”“ であった”向读者表明这是过去的事或者物。特别是在句中没有过去时间词的情况下,日语的名词判断句的这种过去形式更是起到了向读者表明过去这一时间概念。与此相对,由译文可看出汉语表述一般都是“…是…”这样的形式,过去的含义无法从一个句子的字面推断出,而只能够通过上下文才能够推断出。总的来说,汉语的名词判断句里面一般不会出现“了”,过去、现在、将来没有语法形式上的区别,都采用相同的形式。如果必须要表现出过去含义的话,多采用“表过去的时间名词+的+名词”的形式。当然,汉语中也不是完全不存在“了”出现在名词判断句中的情况。

(3)那就是我们的家了。

(4)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例(3)中的“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属于“时”和“体”的范畴。这个“了”出现在“…是…”这样的陈述句后面,本文认为它带有强烈的陈述语气,因此属于语气助词的范畴。再看例(4)中的“了”,字面上看确实带有表示过去的意思,但是这个句子没有“了”仍然可以表示过去。也就是说例(4)的“了”不是用来表示时间先后的,其实它与例(3)中的“了”相同,都是表示陈述语气的语气助词。

2 描写句中的“た”和“了”

“タ”和“了”也出现在描写句中,但是二者的含义和语法功能都不相同。首先我们看看日语形容词判断句中的“タ”。日语的形容词或者形容动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并且有过去活用形。因此,日语形容词或形容动词过去活用形用于表示事物过去某个时刻的状态。例如,

(5)よく雪崩れてね、汽が立往生するんで、村も炊出しがいそがしかったよ。(《雪国》)

(6)低い明かりが南に一つあるきりだけれども、Cの目のかい障子は新しくNり替えられ、それに日射しが明るかった。(《雪国》)

(7)この美しく光る\眼がちの大きい眼は踊子のいちばん美しい持ちものだった二重のが言いようなくきれいだった。(《伊豆的》)

上例中的“きれいだった、いそがしかった、明るかった”都仅仅描写的是句中事物过去的某个时间的性质和状态,不表示现在的状况。并且,即使句中没有表示过去的时间词,“タ”也可以承担表示过去这一功能。这一点和汉语的表达不同。汉语中,需要表达出过去的含义时,并不使用“了”,而是利用过去时间词。如果没有过去时间词,则无法仅从一个句子判断出句子描写的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状态。例如,

(8)他的妈妈非常漂亮。(可能是过去漂亮,也可以是现在也漂亮)

(9)他的妈妈十年前非常漂亮。

当然汉语中也存在“了”出现在形容词句中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下的“了”并不表示时态,而是表示事物的变化。其中又分为“变化的完了”、“变化正在发生”、“变化即将发生”这三种情况。例如,

(10)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祝福》)(变化的完了)

(11) 啊!你的房间亮了。(变化正在发生)

(12)生活明年就好了。(变化即将发生)

例(10)中的“白胖了”表示变化的完了,但是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完了而已,而且含有在此后的一段时间还将保持这种状态的意思。例(11)中,在说话的那一刻屋子正在发生由暗变亮的这一变化。例(12)中的变化还未发生,但是根据某种情报和理由预测到今后的状况的变化。并且从语法上来讲,这些变化不管是完了还是未完了,这里的“了”都属于“体”的范畴。然而形容词句中的助动词“タ”却没有表示“体”的功能。

下面从语气的角度对二者进行对比。形容词句中出现的“タ”和“了”都有表示语气的意思。例如,

(13)事前にいってくれれば、よかった(のに)。(过去现实的假想)

(14)ああ、よかった。(主观的评价)

以上的两个例子中都出现了“よい”的タ形“よかった”。而这里出现的“よかった”都与时和体无关,而是分别表示对过去现实的假想和主观的评价。这一类的形容词タ形一般可以看做是语气表达的一种。在这一点上,恰好可以和汉语的“了”相对应。例如,

(15)你要是早点告诉我就好了。(现实的假想语气)

(16)真是太好了!(感叹)

3 动词句中的“た”和“了”

日语的动词句中的助动词“タ”有的属于“时”,有的属于“体”。而汉语的动词句中出现的助词“了”一般都被视为“体”的范畴。例如,

(17) _かに彼もそう言った。

(18) 先、雨が降った。

(19)引越しの浃悉浃盲瘸隼搐俊

(20)^の工事が完成した。

例(17)(18)显然是抓住所描述的事件中的某个时间点发生的动作,而这个时间点是位于说话的时间点之前的时间,即过去时间点。因此,这两个动词句中的“タ”表示时态。特别是出现在具有“先”这样的表示过去时间的动词句中的助动词“タ”,通常被认为表示时态。例(19)(20)表示某个状态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已经实现了,并且这种状态从过去的这个时间点一直持续,因此这里出现的“タ”属于体的范畴。

动词句中出现的助动词“タ”具有时态和体的两种语法功能,而我们通常用来与之相对比的动词句中的助词“了”与之又具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汉语的助词“了”属于体的范畴。但是,近年将表示时态的“タ”和表示体的“了”进行互译的情况很多。例如,通常将“昨日、彼は学校に行った”译为“昨天,他去了学校”。从这样的例子来看,我们也可以说助词“了”具有表示时态的性质。并且,根据张斌的观点,在没有其他的参照点的情况下,“了”隐含时态因素。因此,本文也认为助词“了”具有表示时态的性质。接下来看一下以下的例子。

(21)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

その年の暮れには、子どもがbまれましたよ。男の子がね。明けて二rです。

(22)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昼のあとで、l(うぇい)ばあさんがまた来た。

本文认为以上两个例子中的“生了、来了”并不是表示动作的完了。“生”和“来”都是一个短暂的动作,并不能持续,因此可以认为例子表述的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某件事情发生了。所以,在日文的译文中都可以用表示时态的“タ”对应。

当然如前面所表述的那样,汉语的助词“了”作为表示体的性质来使用也是理所当然。例如,

(23)这佯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24)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

以上的例子都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完了。但是,日语中的助动词“タ”一般表示已然的事情的完了,而汉语中不管是已然还是未然都可以用助词“了”表示完了。例如,

(25)在一个阴暗的房间里,我看见了我们的主人。(已然的完了)

(26)明天的这个时候我已经离开了上海。(未然的完了)

(27)下个月中旬,我已经去了美国(未然的完了)

不管是日语还是汉语,都可以像例(25)那样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完了。在例(26)(27)中,“了”和表示未来的时间词一起使用,表示未然的事情的完了。而在日语中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日语中“将来时间+タ”通常是不成立的,但是汉语中却经常出现。

以上按照句型的分类,分析了在三种不同句型中出现的“タ”和“了”在时、体、语气方面的异同点。但是由于时间和资料的局限性,本文的分析还不是很充分,需要进一步的收集资料,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日本学生汉语“了”字句习得偏误分析》.玄美兰.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动态助词“了1”的时体特点考察》.王国庆.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3]《从日语史的角度看助动词“た”的语法功能及汉译》.刘剑.日语知识,2003年2月

[4]《中日釉~r制表Fについての照研究》.杨永娟.一虼笱ЧH教育センタ`o要刊号(2010)

[5]《日语“夕”和汉语“了”的对照研究―从时体语气角度出发》.李敬联.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6]《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张斌

[7]《日本Zのr制とアスペクト》.町田健

[8]《新编现代汉语》 张斌 P333

第8篇:表示看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是字句 有字句 语义 语用 语音 差异

一直以来,存现句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直吸引着我,那就是动词“是”和“有”在表存在时,能否互换,以及互换后句子的意思会不会有所不同。为何“桌子上是十几本书”可以说,“桌子上有十几本书”也可以说,而且句式都一样。它们之间到底有无差异呢?如果有差别,那它们的差别又在何处呢?

一、从语义上看

根据宋玉柱(1995)对存现句的分类,“有字句”和“是字句”都被归入存现句中存在句的静态存在句。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上的解释:“是”,和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有”,表示存在。从语义上看,“是”和“有”都有表存在的意思。那么,它们在表存在时,到底用法有何不同呢?我们现在从它们的语用和语音方面来看其差异。

二、从语用上看,

在表示存在时,“是”和“有”一般可以互换,但意思会有所不同,如:

(1)头上是/有一盏灯

(2)桌子上是/有十几本书

上两例都既可用“是”,也可用“有”来表示存在。但其意义,突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用“是”突出强调的是后面的“一盏灯”和“十几本书”;用“有”突出强调的是“灯”和“书”所在的场所。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是”表示存在时,主语一般为处所词语。‘是’类似‘有’。如:

(3)他满身是泥

当前面有“净”时,一般用“是”表存在,且此时的“是”可以省略。如:

(4)身上净[是]泥

当“多/大多/大都”等副词在动词前作状语时,动词一般为“是”。语义上表示存现物在某特定空间所占的比例占大部分。如:

(5)旅客中除了军政干部,大都是花花绿绿,提着各种日本录音机、电视机的港澳小市民。(《橡皮人》90页)

当副词“全,净,俱,都”等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某类存现物占据了全部空间,此时一般用“是”。

(6)山坡上全是栗子树。

“有”表存在时,句首限于用时间词语或处所词语。‘有’后面为存在的主体,有时可提到‘有’前。例如:

(7)树上有两只小鸟 。

常用于兼语句的前一部分

(8)屋里有人说话

前面没有处所词,‘有’近似‘某’或‘某些’

(9)你不爱看,有人爱看

连用两个(或更多)‘有’,表示几部分,合起来有时可以表示全部。‘有’后有时加‘的’。

(10)有[的]人爱看京剧,有[的]人爱看话剧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表示存在的“有”可以出现在其他动词之后,结合紧凑,类似一个词。如:

(11)“我是公安局的,身上携有文件。

“动词+有”结构中,动词表示某种行为,“有”表示行为结果或行为所造成的存在。能造成事物存在的动作动词均有可能出现在“有”之前,如“写”“印”“设计”“建造”“镶嵌”等,相反,有些动作过程造成某种丧失的,如“扔”“丢”等,就不能出现在“有”之前,因此我们可以称“V+有”的“有”为“存在体”标记。

存现结构的功能在于引出新对象时,动词主要为“有”,宾语一般带有数量词语。如:

(12)夜里,我忽然惊醒,隔壁房间有人在激烈地争吵,接着,争吵声嘎然而止。(《过把瘾就死》156页)

(13)街上有几个人,(

)很像我。

宋玉柱等认为“有”和“是”单纯表示存在,但当“有”后出现时体标记“了”时,句子的情状表示变化的结果,这是“是”所不具有的。如:

(14)午后的阳光已经有些熬热,她有几分胖,很怕热,便拉上了暗绿色的窗帘。屋内立刻有了一种隐蔽和诡秘的气氛……(《顽主》253页)

表存在的“是”和“有”有时会同时出现在一句话中,“是”一般放在“有”前,且“是”有时可省略。如:

(15) 种情形其他地区也[是]有的

“是”一般是表判断,而“有”一般表描述或是叙述,例如:

(17)从前,有一个渔夫。

三、从语音上看

“是”有突现焦点的作用,所以在“是”表存在时,一般突出强调的是“是”后的内容。如:

(18)山下是一片肥沃的良田。

上例突出强调的是“是”后的“一片肥沃的良田”,因此该重读。

“有字句”只是一般的叙述或是描写,有时强调的是“有”前的部分,有时强调的是“有”后面的部分,这要视不同的语境而定。如:

(19)路上有几个人?

路上有三个人。

此时重读“有”后的内容。又如:

(20)哪里有书?

书架上有书。(“书架”重读)

四、从性质上来讲,

“是字句”具有判断性;邻近性;数量尽可能少;整体/单一性。而“有字句”相比较而言,宽松的多。例如:

(34)头上有一盏灯(有,就在头上的意味——邻近、接近头)

(35)头上是一盏灯(表判断)

(36)桌子上是十几本书(整体/单一)

桌子上有十几本书

五、从句式结构上来看

“有字句”和“是字句”在表存在时,句式结构如下:

空间/处所+是/有+存在物

如上文的例子:

(35)头上是一盏灯

(36)桌子上有十几本书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大致清楚了何时用“有”,何时用“是”,对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授这两个词时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第9篇:表示看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系动词 实义动词 分类 依据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动词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动词的句法功能可将动词分为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根据意义可将动词分为状态动词和动作动词。限定动词(谓语动词)有:实义动词、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非限定动词(非谓语动词)有:不定式,v-ing形式,v-ed形式。

B系动词可分为纯系动词和半系动词两种。纯系动词为各种形式的be系动词,半系动词是兼有实义动词和纯系动词特征的动词。

本文将就上述两种系动词的分类进行分析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不同分类的依据。

一、什么是英语系动词

连接主语和表示主语身份、性质、状态的动词,称为系动词。系动词后一般可跟名词、形容词等作表语。

二、系动词分类

第一种分类是将常见的实义动词转用为系动词的现象归类:

1.持续系动词。这类动词主要表示的是主语维持原先的动作状态,也包括对某事件的态度、看法等。英语里常用的持续系动词主要有keep, rest, stay, lie, lie, remain以及stand等等。在转用的过程中,其意义上与原始的意义相当,但在用法上却有一定系动词的特点。

2.表象系动词。该类动词主要通过对事物表象的特征进行描述,通常可以翻译为“看起来像”。在这时,一些表象系动词的意义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主要有look, seem, appear等等。

3.感官系动词。感官系动词表示的是通过感觉器官所具有的功能,例如嗅觉、视觉、知觉、触觉、味觉等等。用在此转用的过程中,其涵义几乎不变,但具有了一定的系动词功能,主要有smell, sound, feel, taste等等。

4.变化系动词。这类动词主要表示的是主语的变化情态,在意义上趋于一致性的“变化”涵义,同时也被赋予一致性“变化”涵义,同时也被赋予了系动词的功能。常用的变化系动词主要有grow, turn, become, go, come, run, fall以及get等。

5.终止系动词。这类动词主要表示主语对象动作的终止,在意义上维持原来的涵义,主要有“被证实”、“成为”、“变得”等几种意义,但具有了系动词的功能成分。该类动词主要有prove, turn out等。

第二种分类是从语义分类的角度,根据主语补语的作用是现状性还是结果述性,连系动词的深层语义可分为现状意义和结果意义,即现状连系动词和结果连系动词。具有现状意义的连系动词通常是静态动词,即表示性质、特征、状态等的动词。常见的这类连系动词有:be, seem, appear, remain, stay, keep, look, feel, sound, taste, smell等。具有结果意义的连系动词一般都是动态词,即表示由一状态变为或进入另一种状态的动词。常见的这类动词有:become, get, turn, go, grow, come, prove等。

第三种是:1.最典型、最常见的连系动词be。2.表示现状者,如:remain, keep, lie, stand, rest, stay(表示持续状态);feel, look, smell, sound, taste(表示感觉);appear, seem(表示不肯定的判断)等。3. 表示结果状态者,如:become, fall, get ,grow, turn, prove及come, go, run, end, up, turn out等。

第四种和第五种分类是刘锐成的观点:在《高考英语语法精要》书中,她指出系动词主要有四大类:

“变成”类:主要有become, come, get , grow, turn, fall, go, run等。

“感觉”类:主要有look, sound, fell, taste, smell, seem, appear和be等。

“仍然”类:主要有keep, remain, stay, continue, prove, rest, turn out等。

“坐”类:主要有stand, sit, lie, wear, ring等。

这些不及物动词保持词的原意,后跟一个形容词或名词,作用接近表语,说明主语的状态或特征。

上述四种分类是从系动词词义进行的分类。

第五种是刘锐成在《学生实用初中英语语法指南与实践》一书中提出的。她认为,连系动词按意义可分为以下三类:

1.表示状态的连系动词:be(是),seem(似乎),keep(保

持),stay(仍然),lie(处于……状态)等。

2. 表示状态变化的连系动词:get(变得),turn(转变),go

(变),fall(变成),become(变成),grow(渐渐变得)等等。

3. 表示感觉的连系动词:look(看起来),sound(听起来),feel(摸起来,感觉),taste(尝起来),smell(闻起来)等等。

第六、七种分类是系动词的语义分类,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从动词的逻辑结构角度划分,将系动词分为两种:1.系动词,2.非系动词。

第二种方法是从动词的逻辑语义角度 来对系动词进行分类:

具体分为:(1)单纯表示主语的特征状态,这样的系动词有:feel, look, sound, taste, smell, seem, appear等。(2)表示主语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这样的系动词有become, grow, get, turn, fall, go, come等。(3)表示主语保持或继续某种状态的,这样的系动词有continue,remain,stay, keep等。

第八种将系动词分为三类:(1)表示现状的,以be为代表,此外还有appear, feel, look, prove, seem, smell, sound, taste等(a-c)。(2)表示持续的,以remain为代表,此外有hold, keep, rest, stay等(d.e)。(3)表示结果的,以become为代表,此外有come, fall, get, go, grow, make, turn, turn out等(f.g)等。

You look nice in that dress.你穿上那件衣服很好看。

Your idea sounds a good one. 你的主意听起来不错。

This coffee tastes more like hot water. 这咖啡的味道简直像白开水!

It’s difficult to keep warm in this cold weather. 这么冷的天要保持暖和是很难的。

I can’t stay awake another minute! 我困得再多支持一分钟也不行了!

The economic situation seems to be getting worse.经济形势似乎变得越来越糟糕。

She went red in the face and ran out of the room. 她脸一红,跑出了房间。

第九种是从语义分类的角度,将系动词分为两类,即:1.状态性系动词。2.结果性系动词。

1.状态性系动词(be, appear, feel, go, look, seem, smell, sound, taste, remain, keep, stay等)

2.结果性系动词: become, be ,break, come, end up, get, go, grow, make, prove, take, turn, turn out, wind up。

第十种分类是从系动词的三种词汇意义进行的分类:

表示某种持续状态。例如:rest, stand, lie, keep, continue, stay, burn, loom, hold等。

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特征和处于某种状态。例如:sit, smell, sniff, live, look, sound, marry, mean, break, bleed, lick, feel, eat, ring, seem, play (假装是),moan, die, cut, buy, appear, shine, spilt, taste, awake, read, remain, stand等。

表示动词的动作和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或状态的开始。例如:burst, cook, go ,grow, stop, run, rise, wear, prove, pass, wash, wax, turn, fly, flush, full, drop, dawn, draw, blush, burn, become, stain, take, work, grow, get, freeze, come, plead, slam, turn out, come in, come off等。

第十一种分类观点是将系动词分为6类:

1. 状态连系动词。状态连系动词用来表示主语的状态,只有be动词。

They were very angry then.那时他们非常生气。

2.持续连系动词。持续连系动词表示主语继续或保持的一种状态。

主要有keep, stand, remain, stay, lie等。

3.表象连系动词。表象连系动词表示“看起来”,主要有seem, appear等。

4.感观连系动词。感官连系动词主要有feel, smell, sound, taste, look等。

5.变化连系动词。变化连系动词表示主语变成什么样,主要有become, grow, turn, fall, get, go等。

6.终止连系动词。终止连系动词表示主语已经终止了动作,主要有prove等。

第十二N观点是将系动词分成两类:

1.状态系动词。表明主语的性质、状态、身份的系动词称为状态系动词。常见的此类系动词主要有:be是,lie保持,smell有……气味,appear看来,look看起来,stay维持,feel感受到,remain依然,sound听起来,keep保持,seem看来,taste有味道。

2.转变成结果系动词。有一些系动词表示主语性质或状态的变化或结果。常见的主要有:become变得,go处于,turn变成,get变得,grow逐渐变得,prove证明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十一位学者共提出了十二种分类

(其中张满胜博士提出了两种分类;刘锐成提出了两种)。在分析十二种分类的基础上,十一位学者共提出了以下三种分类依据:1.从语义分类角度(张满胜,王蓉,高晶,张华)。2.从实义动词转为系动词角度。3. 从系动词本身词义分类。

传统的系动词分类,是从英语系动词的结构分类都作了较详细的详述,而对其语义分类只作了很粗略的说明。为什么从语义及句法对系动词进行划分,是因为作为一类数量有限的但句法语义地位都举足轻重的动词,连系动词的界定建立在基语法功能及语义内涵的基础上。像所有动词一样,系动词的语义决定其语义特征和句法实现(Palmer 1974. Quick et al: et al 1985)这一认识不仅决定了语言学家对连系动词的划分和描述,还直接影响了二语习得系动词。

除上述十二种分类外,还有其它种类,如将英语系动词分为完全系动词和半系动词。这种分类是根据系动词后跟结构的视角进行划分的。1.完全系动词(其后只能跟表语的动词,如be, seem)。2. 半系动词(其后跟表语系动词用,也可跟宾语或状语作实义动词用,如look)。

还有另一种分类是根据动词的意义,把英语系动词分为四类:1. 五大感官动词。2. 状态系动词。3. 动态系动词。4.双谓语系动词。

从上述分类来看,英语系动词种类各异,作用都是一样的,就是把主语与主语补足语连接起来。系动词就如同一座桥梁起着连接主语和主语补足语的作用。

三、结语

英语系动词是初学者的学习难点,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因此,探讨和研究英语系动词对理解和掌握系动词的用法,从而更准确地使用系动词,对英语教学和习得系动词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正如张满胜博士所言:通过把系动词与桥作为类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系动词的不同类型,就如同不同类型的桥梁一样。

参考文献:

[1]李会菊.英语实义动词转用为系动词的语义功能与修辞特征[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1).

[2]梁志.新概念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0.8.

[3]刘华.连系动词SEEM的语义及句法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6).

[4]刘锐成.学生实用初中英语语法指南与实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3.

[5]刘锐成.高考英语语法精要[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7.

[6]马德高.高中英语语法全解[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7.

[7]王蓉.浅析英语连系动词的语义分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8,14(4).

[8]徐V联.大学英语语法――讲座与测试(第三版)[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

[9]张成伟.大学英语语法手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10]张道真.张道真英语语法[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