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

表示时间短的词精选(九篇)

表示时间短的词

第1篇: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

当时间状语是由until短语或从句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句子谓语动词的动作是表示持续性的还是短暂性的,持续性动词和until状语连用时,可用肯定式或否定式,但意义不同。

持续性动词的肯定式与until时间状语连用时,表示该动词动作一直持续到until表示的时间为止就停止了,以后不再进行。如:

My father worked at this factory until 1990.

我父亲在这家工厂一直工作到1990年。(含义:到了1990年他就不在这家工厂工作了)

持续性动词的否定式与until时间状语连用时,表示该动词动作在until表示的时间之后发生,而在此时间之前未发生。如:

My father didn't work at this factory until 1990.

到1990年我父亲才在这家工厂工作。(含义:在1990年之前他没有在这家工厂工作)

短暂性动词只能用否定式与until状语连用,表示直到until表示的时间时,该动作才发生,发生后就停止了,即不再持续下去。如:

He didn't appear until the meeting began.直到会议开始时他才出现。(appear为短暂性动词)

考例:

I didn't really work here;I _________ until the new secretary arrives.(NMET1994)

A.just help out B.have just helped out C.am just helping out D.will just help out

分析:help out意思是“帮助完成工作”,具有短暂性动词特性,与until状语连用时应用否定形式。但此试题没有设计否定项,因此很容易误选B,以为有just(刚才)应用现在完成时。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可通过某些语法形式改变动词的性质:即是动作还状态,是持续性还是短暂性。此题中help out通过用现在进行时,表示现阶段持续性的动作,因而就可以用肯定式与until状语连用了。此题意思为:我的确不在这儿工作了,但新秘书来之前,我仍然在这儿帮助完成工作。故答案为C.又如:

He is writing a letter.(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动词write的持续性)

He didn't write any letter.(用否定式表示动词write的短暂性)

二、短暂性动词用于现在完成时

(1)短暂性动词的现在完成时的肯定式不能和“for+一段时间”或“since+起点时间”状语连用,但短暂性动词完成时的否定式形式可以和这样的状语连用,这是因为短暂性动词的现在完成时的否定形式可表示一个否定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可以持续的。如:不能说:We have received his letter for two weeks.我们收到他的信有两周了。但可以说:We haven't received his letter for two weeks.我们有两周没有收到他的信了。

有时可见这样的句子:He has come here for two days.但这并不表示come的动作从过去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两天。此句的确切意思是:他来这儿要呆两天。

考例:

-How are you today?

-Oh,I_________as ill as I do now for a very long time.(NMET2000)

A.didn't feel B.wasn't feeling C.don't feel D.haven't felt

分析:fallill表示“生病”,是一个短暂的变化过程,可以用现在完成时的否定式表状态,和"for a very long time"这样的状语连用。故答案为D.

(2)短暂性动词的现在完成时的肯定式不能和“for+一段时间”状语连用,也不能能用于how long开头的问句中,如:不能说:Tom has married for ten years.(Tom结婚十年了。)但可以说:Tom has been married for ten years.这是因为可将其理解为是系表结构,have been是系动词be的完成式,married是过去分词,做表语,表示状态,状态可以持续,可以和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

考例:

-How long _________ at this job?

-Since1990.(北京2003)

A.were you employed B.have you been employed

C.had you been employed D.will you be employed

分析:此题是以"how long"开头的问句,要用现在完成时,故答案为B.have been employed可理解为是系表结构,have been是系动词be的完成式,employed为短暂性动词,为过去分词形式作表语,表示状态。

(3)短暂性动词的现在完成式可以表示动作在过去发生,但对现在有影响。如:

Have you seen my glasses?你看见过我的眼镜吗?(see动作在说话前发生,强调对现在的影响是:你是否还记得眼镜所在的地方?)

考例:

第2篇: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

关键词:动词;重叠;VV式;范畴;机制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15-02

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五六十年代就引起了语言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人们对动词重叠现象研究的逐渐深入,一系列的专题文章不断涌现。学者们除从共时层面进行研究以外,还从历时层面对动词重叠现象进行考察,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专书研究,且成绩斐然。回顾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动词重叠的性质,范围,意义,条件等进行了详细论述。但是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本文就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基本形式――VV式,以语言学界各家的观点为基础,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VV式动词的范畴、动词重叠的机制等进行比较分析。

一、VV式动词的范畴

刘月华认为一个动词可否重叠,主要取决于动词本身的性质。可见动词自身的性质特点对动词重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动词的分类和性质进行深入了解。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动词常做谓语和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单音动词重叠为AA式,双音动词重叠为ABAB式。”

黄伯荣先生将动词分为六类:动作行为动词、心理活动动词、表示存在、消失、变化的动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从黄先生对动词的定义和分类来看,他是按照动词的意义进行的分类。何融指出非动作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使令意义的动词等都不能重叠。

刘月华指出能进入AA式的动作动词必须是可持续或可反复的,主观上必须是可控制的。此观点已在语法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很多学者在研究动词重叠时都参考了他的这种分类标准。为此我们可以对VV式单音动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如下:

V――[±动作][±可控][±延续或反复]

进入VV式结构的动词首先是动作动词,“动作动词一般具有完整的时间性,表示动作的起点、续段和终点。”动作动词才能重叠,非动作动词不能重叠。同时,该动词还必须是可控制的,动作的主体可以自己控制支配,学术界把这类动词称为自主动词,相对的是非自主动词。此外,动词表示的意义还必须是可持续或可重复的,李人鉴认为动作行为的可持续重复性决定了动词的重叠。这类表示动作持续或反复的动词叫做持续性动词。

综上所述,一个单音节动词能否重叠,与它自身的性质是分不开的。动词只有具有上述三种语义特征才能重叠,(我们姑且将其称为三元语义动词。)这是单音节动词进入VV式重叠的最基本条件。此外,动词重叠还受句法结构和语言环境的约束限制。

二、VV式探源分析

对于VV式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刘烨在《现代汉语VV式的来源及其流变》中以语义为基础,以时间为轴线,追溯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徐正考《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指出“VV式作为一种固定的语言形式先秦就已经存在了”。潘国英指出,现代汉语的VV 式是由V一V式省略“一”而来,而V一V是由“一V”演变而来。同时李文浩在《动词重叠式的源流》中指出“现代汉语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来源于表示量增的动词重叠,其根本动因是汉语的双音化趋势。”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VV式的起源进行考察:

(一)语言内部机制

现代汉语中VV式的基本语法意义是动作次数少,持续时间短,动作程度轻等。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格式来源于V一V式,由其脱落中间的“一”而来。如果再深入考察,我们可以认为V一V式是从先秦“一V”式发展来的。“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VV 式是由V一V式省略“一”而来,而是V一V由“一V”演变而来。”

范芳莲指出VV式是由V-V形式脱落“一”字而来。并指出动词重叠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不是另一种语法格式。日本学者太田辰夫认为在元代时表示短时态意义的AA式从A一A式省略而来。中古时期常常用数词加动词来表达动作行为持续时间短和动量小的意义,例如:

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史记・周本纪》

潘国英指出,“一V” 是一种最典型的动、量组合,且“一”是实指,而“V 一V“已是一种典型的语法形态。从“一V”到“V一V”,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刘世儒(1965) 把“V一V ”看成是动、量组合。唐五代时期时“V 一V”(动量)形式并没出现,只存在VV式,且表示动量大、时量长之意。

研究资料表明到宋代这种V一V式才大范围出现,表示时间短、程度轻的意义。它的这种意义来源于数词“一”的虚化,即数词“一V”不再表示实际的次数,而表示一个抽象的量。并随着双音节化趋势的发展,“一V”中的“一”逐渐省略,最后逐渐形成了“VV”式,并用它来表示时间短、程度轻、次数少的意义。

依据上述观点,我们认为VV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本身就一直存在这种形式,且表示动量大、时量长的意义;一个是由V一V发展而来,表示时间短、程度轻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VV(表示动作的反复、多量、长时)

一V V一V(动量)V一VVV (时间短、程度低、次数少)

第一种意义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消失,至此VV式表示时量小、动量少的意义才初步形成。

徐正考持有相反的观点。他认为VV式并不是来自V一V式,他还指出,VV式出现在唐代,表示尝试、短时之意,不表示动作和动量。“而V一V式既可以表示短时、尝试意义,又可表示动作与动量,而在唐代只表示动作和动量。”他由此推出V一V式的尝试、短时之意来源于VV式。

(二)语言外部机制

除了语言内部因素影响以外,VV式的产生和发展,与语言整体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白话在唐代开始兴起,它是一种有别于文言的语文体式。白话一方面继承了文言的一些句法结构和句法形式,表现出继承性,这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句法比较中可见一斑,如主谓结构、动补结构等;另一方面白话作为一种新的体式,需要有新的语法结构和形式来与之相适应,从而满足表达语义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变异性。

在白话产生初期,语法发展并不完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语义是对人们进行交流的信息内容,要借助语法形式表现出来,当人们在表达遇到障碍时便需要寻找新的语法形式,或借助已有的形式来表达新的语法意义。基于后一种情况,便会发生语义的变化,包括语义的扩大、缩小及转移。

大量资料表明,VV式在唐代表示时量长、动量大的意义。我们可以想象,在白话产生初期,缺少表示短时、尝试意义的白话文语法形式。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借助VV式来表示短时、尝试意义。从而VV式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扩大,除能表示时量、动作意义外,还能表示短时、尝试的意义,并在以后的语言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祈使、意愿等。

参考文献:

[1]徐正考.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J].吉林大学学报 1990,3.

[2]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 2001,1.

第3篇: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

关键词:轻动词类型例示情境植入一、引言

“轻动词”(light verb)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丹麦语言学家叶斯珀森提出的。(Jespersen,1949: 117)叶氏的轻动词概念主要用来解释英语中“V+NP”结构的语义。在英语的一些“V+NP”结构中,如“have a drink/look/rest; take a walk breath/shower; give a sigh/call/smile”,动词(have,take,give)的意义虚化,语义重心转移到其后的名词上。叶氏将这类意义空灵的动词称作“轻动词”。

轻动词(light verb)本是生成语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关于轻动词的认识并不统一。例如,有的学者认为轻动词没有语音形态,只具有句法功能;而有的学者把英语中的“make”“let”以及汉语中的“弄”“搞”“被”等,分析成具有语音形态的显性轻动词(overt light verb)。

轻动词是指词汇意义虚化,但句法功能强的一类动词,如英语中的“do”“be”“become”“cause”等虚动词。汉语中的“弄、搞、整、打”等都属于轻动词的范畴,尽管轻动词并不止这些。(冯胜利,2005)

轻动词在结构中所起的语义作用十分轻微,主要扮演着功能上的角色。

20世纪90年代中期,轻动词假设为Chomsky所吸收,他把轻动词视为及物性谓语的核心。同时,轻动词假设和空语类理论相结合,轻动词不仅语义空灵,而且可以没有语音形式。

现代汉语中,“打”经常与语义上似乎不搭配的名词一起出现,构成动宾结构。如①:

打靶、打报告、打补丁、打草、打草稿、打草鞋、打岔、打柴、打灯笼、打地铺、打电话、打地洞、打对号、打折、打盹儿、打耳光、打分、打饭、打更、打工、打谷、打鼓、打官腔、打官司、打光棍、打哈欠、打呼噜、打蛔虫、打火、打基础、打家具、打架、打江山、打酱油、打结、打井、打蜡、打雷、打铃、打领带、打麻将、打麦子、打毛衣、打鸣儿、打拍子、打牌、打喷嚏、打扑克、打气、打墙、打秋千、打球、打拳、打伞、打闪、打扇、打食、打收条、打手电、打手势、打首饰、打水、打算盘、打隧道、打胎、打太极拳、打铁、打挺儿、打头阵、打退堂鼓、打弯、打问号、打下手、打先锋、打响指、打信号、打旋、打牙祭、打眼、打印、打油、打游击、打游戏、打鱼、打杂儿、打仗、打招呼、打折扣、打针、打皱、打桩、打字。

由于“打”在汉语中使用率如此之高,使用如此之灵活,有人甚至称之为万能动词。问题是:“打”如此之多的用法是如何发展出来的?“打”在不同的语境下又是如何实现其解读的呢?

二、认知语法的情境植入理论

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读“打”这个动词的语义呢?先看下列语料:

(1)他不敢打你吧?他多凶他不敢打人,他得讲理,是不是?

(2)他小名叫友儿。“友儿,打壶开水去!”“友儿,买盒烟去!”完了给打点儿水,晚不晌分几个大子儿,够他吃的。

(3)我们家就在中学边上,听见打上课铃儿才起,我都不晚。

(4)小刘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她还喜欢Hello Kitty。

(5)昨天是感恩节,我给父母打了个电话,表达一下我的感恩之心。

从现有语料观察,现代汉语中“打”一类的动词很少以光杆形式出现在实际话语中,而是伴有各种修饰成分。那么,“打”在不同的语境中又该如何解读呢?我们试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解释“打”是如何被植入具体情境的。

认知语法的观点认为,意义即概念化(Meaning is conceptualization.)(Langacker,1987:7)。人们在一般认知能力的作用下对外部世界进行抽象、概括,这就是对外部世界概念化(conceptualize)的过程,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概念(concepts),进而将这些对概念化的结果表征为语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事体(thing)进行概念化,在语言层面表征为名词;对各种过程(process)进行概念化,在语言层面表征为动词。认知语法采用统一的分析框架对动词和名词进行研究。情境植入(grounding)是语言使用的基本特征,每一个句子都是被植入了情境(grounded)的。名词和动词通过一定的情境植入手段,将名词所表示的事体和动词所表示的事件植入到一定的时空中,使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具体化、情境化。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特有的情境植入系统。名词和动词的指称意义相互依:名词所指称的事体总要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参与一定的过程。而动词所指称的事件过程预设了事件的参与者,不存在没有任何参与者的过程。我们先来看名词是如何被植入情境的。

三、名词的情境植入

名词的基本功能是指称,其基本语义是指称事体(thing)。单个的名词凸显(profile)一个类型(type)概念,单个名词是对它的多个例示(instance)的抽象和概括。单个名词指称的类型概念的图式如图1:

图1:类型概念图2:例示概念

图1中的方框代表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大方框代表外部世界,其中自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体或实体(entities)。实线小方框代表例示域(domain of instantiation,DI),表示单个的名词所指称的一类事体在外部世界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小方框内的粗体圆圈代表单个名词所指称的一类事体,如名词“boy”是一个图式化(schematic)的概念,凸显的是“boy”这个概念类型,区别于外部世界中存在的其他概念类型,如“girl,tree,table”等,而不是某一个(些)具体的“boy(s)”。小圆圈采用粗体表示单个名词指称的类型概念“t”在外部世界中获得唯一凸显。图中的虚线方框表示单个名词的例示域,其中的虚线小圆圈表示单个名词指称的类型概念“t”的例示集合,用虚线表示这些例示没有获得凸显。在实际话语中,名词很少以类型概念(光杆形式)出现,而是被植入了情境(grounded)。Langacker认为,情境植入(grounding)是语言使用的基本特征。(Langacker,2008:264)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情境植入系统(Langacker,2008:272)。名词的情境植入成分有冠词(a,an,the)、指示词(this,that,these,those等)、数词(two,five hundred,a dozen 等)、量词(a cup of,a handful of,a drop of等)。如“boy”在实际话语情境中可能会以“a boy,the boy,this boy,that boy,these boys,those boys,many boys”等形式出现。单个名词“boy”所指称的类型概念就是概念化主体(conceptualizer)对“boy”的众多例示“a boy,the boy,this boy,that boy,these boys,those boys,many boys”等的抽象、概括,是对这些例示的图式化。图1就是单个名词(如“boy”)的语义凸显图式。单个名词和名词短语的区别在于二者的语义凸显不同:单个名词(如“boy”)凸显一类事体,名词短语(如“this boy”)凸显其中的一个例示,二者是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关系。名词短语的语义凸显图式如图2。认知语法关于名词的“类”和“例”的概念与熙提出的类象(type)和具象(token)的词汇分类也是一致的。(熙,2010: 83)

四、动词的情境植入

认知语法对动词的研究可以纳入名词的分析框架。Langacker(1987,1991,2008)认为,动词和名词一样,基本功能也是指称,所不同的是,动词指称过程(process)。单个的动词凸显一个过程类型“t”。如动词“go”是对其在众多情境中的例示动作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类型概念,凸显的是一个过程类型。但在实际话语中,动词“go”多是被植入了情境的,它可能会以“went,have gone,going,to go,will go”等形式出现。被植入情境的动词指称过程的一个特定例示(instance),如“went”是“go”的一个例示,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一定的情境作用下,将类型概念的过程“go”锚定(anchor)在时间这个认知域中的一个特定例示上。典型的情境(ground)包括说话人(S)、听话人(H),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情境植入的过程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将注意力共同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事物或场景,实现二者之间共同的心智指称。如图3。

图3:情境植入图式 图4:名词的情境植入图式

如果我们将情境植入的作用和例示概念的语义凸显图式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名词的情境植入图式,如图4。

Langacker (1987,1991)认为,动词的情境植入手段主要体现在时(tense)、体(aspect)和情态(modality)方面,时揭示事件相对于说话时间在时间轴上的位置,体揭示说话人观察事件时是将其视为持续的事件还是非持续的事件,情态揭示说话人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主观判断。但情境植入手段可以是显性的(overt),也可以是隐性的(covert),在不同语言中其显性程度不同。任何有助于将语言表达式植入具体话语情境的成分(显性的、隐性的、共现的)都可以视为情境因素。就动词而言,它所表示的过程对其参与者具有概念依存性(Langacker,2008:296),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任何参与者的事件过程。反过来说,参与者总是处于一定的事件所发生的时空中,参与者的出现激活了动词所表示的一个特定过程,将单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类型植入一个特定的情境。在语言层面,参与者一般体现为名词或名词短语。因此,名词或名词短语所表示的动作参与者可以视为隐性的情境植入手段。

五、轻动词“打”的情境植入

结合上文的情景植入图式来分析一下“打电话”的语义构建,可以得到动词“打”从词汇层面到短语层面的情境植入图式,如图5。

图5:“打”的情境植入图式(短语层面)

图5中的“打”是一个类型概念的动作,是对各种情境中不同的“打”的动作的图式性概括。这意味着,“打”在其例示域(图中实线长方框)中存在多个例示,如“打电话”“打灯笼”“打耳光”“打篮球”“打扑克”“打游击”等,而“打电话”在这个例示域中得到了凸显。“电话”作为“打”这个动作的一个特定参与者,激活了“打”的一个具体情境,将“打”植入到“打电话”这个情境中,而非“打灯笼”“打耳光”“打篮球”“打扑克”“打游击”等情境中。因此,动词参与者“电话”作为一种隐性的情境因素,对“打”的语义建构做出了贡献。然而,相对于小句表达的更加具体的话语情境,如“昨天我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短语“打电话”依然是一个图式化的、类型概念的过程。那么,在小句层面,“打电话”又是如何参与句子的语义构建,并影响到句子的理解的呢?我们可以先将“打电话”在短语层面的语义构建图式扩展、延伸一下,得到动词短语“打电话”在小句层面的情境植入图式,如图6。

图6:“打”的情境植入图式(小句层面)

图6中的“打”先在情景植入的作用下构成短语层面的“打电话”,二者成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打电话”阐释了“打”的一个具体情境,“打电话”作为一个类型概念的动作,区别于“打灯笼”“打耳光”“打篮球”“打扑克”“打游击”等其他动作类型。然而,在实际话语中,“打电话”一类的短语也很少单独出现,而是伴有各种修饰语出现在小句中,如“我昨天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根据情境植入理论,动词的情境植入方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显性的情境植入成分主要体现在时态和情态方面,在句法层面表征为“-s,-ed,-ing;着、了、过、在、在……着”等时态标记和“can、may、will、shall、must;会、要、将”等情态标记。隐性的情景植入成分可以是任何对动词的意义构建有贡献的因素,如与动词共现的参与者、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参与者的认识情感等。在“我昨天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这个小句中,表达类型概念的动作“打电话”通过时空锚定,将其植入到时间域中的一个特定位置“昨天”,表示“打电话”事件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在句法层面体现为过去时态的语法标记“了”。同时,“打电话”的参与者(“我、父母”)阐释了“打电话”动作的射体(trajector)和界标(landmark),将“打电话”植入到一个特定的有参与者存在的空间域。这样,“打电话”就从一个类型概念的动作通过语法标记“了”、时间词汇“昨天”、参与者(“我、父母”)的情境植入作用,被植入到了一个具体的话语情境中,由此得到的小句是“打电话”这个类型动作的一个例示。

“打”是一个典型的轻动词,它在具体情境中的语义构建对轻动词有极强的代表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上述分析框架中抽象出轻动词从词汇层面到短语层面,再到小句层面的语义构建模式,如图7。图7中的“tI”表示轻动词的一个例示,即在短语层面被植入情境的轻动词,这样构建而成的轻动词短语表示一个类型概念的动作;“ti”表示轻动词短语的一个例示,即在小句层面被植入情境的轻动词短语,这样构建而成的小句表示一个具体话语情境中的事件。

图7:轻动词的情境植入图式

语料观察发现,轻动词不一定非要经过上述“词汇―短语―小句”两个层级的情境植入,而通常是从词汇直接被植入情境成为小句。我们可以将轻动词的情境植入图式略去中间的短语层面,即得到轻动词情境植入的简化图式。

由于轻动词“打”的典型性,图7所表达的轻动词情境植入图式同样适用于“搞、弄、整”等其他轻动词。

六、结语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打”虽具动词形式,但其语义贫乏,之所以能在特定的语境下得到恰当解读,主要是依赖情境植入的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下对动词“打”的理解需经过两个步骤的情境植入:第一步,意义空灵的“打”从词汇层面通过参与者(如“电话”)的激活等情境植入手段,被植入了一个较为具体的情境(如“打电话”),成为短语层面的事件类型;第二步,短语(“打电话”)通过时空锚定、参与者阐释等情境植入手段,被进一步植入到更为具体的话语情境(如“我昨天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中。至此,“打”的意义才构建完毕。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动词时意义的认知语法研究”[项目编号:2013-GH-491]的部分成果)

注释:

①除此之外,汉语中还有大量带“打”的习语,如“打比方”“打

主意”“打天下”“打黑枪”“打牙祭”“打马虎眼”等,由于这些习语比较特殊,我们没有列在上表中。

参考文献:

[1]Jespersen,O.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VI,Morphology[M].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rvin Ltd,1949.

[2]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2[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Langacker,Ronald 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5]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

2005,(1):3~16.

第4篇: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

1. among, between

一般来说,among用于三者或三者以上的“在……中间”;而between主要指两者之间。among表示范围时,还可表示“在……之中”。

【考例1】 Their wings can bridge the gap _____ lines, resulting in electrocution(电死) if they touch two lines at once.(2016年北京卷)

解析:根据句中的bridge the gap,lines可判断填between,表示线与线之间的距离。

【考例2】The citys psychology cafes, which offer great comfort, are ______ the most popular places. (2015年全国I卷)

解析:the most popular places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很多,所以用among。

2. in, on

二者均可表示“在……上”。on侧重于表面接触,而in侧重于接触的深度。英语中的某些习惯表达常用in或on。若打击某人的脸、嘴、眼、胸、腹等部位,用in;若打击的是头、额、鼻、颈、肩、腿等部位,用on。

【考例1】Sally worked out 10 class rules and posted them ______ the walls of the classroom. (2015年广东卷)

解析:张贴到墙上应用介词on。

【考例2】 A train driver threw a piece of coal

at one of us, hitting him ______ the eye.

解析:打在眼睛上,用介词in。

3. across, through

二者均可表示“穿过”。across表示从表面穿过,through表示从空间的里面穿过。

【考例1】Dreaming about whether you would want to read minds, see ______ walls, or have superhuman strength may sound silly. (2016年四川卷)

解析:根据句中的Dreaming与have superhuman strength可判断出,本空应用介词through。

【考例2】 Once called the Garden of Amsterdam, it still attracts travelers to come over to cycle and walk ______ the surrounding forests. (2015年湖北卷)

解析:根据“walk ______ the surrounding forests”的意思“漫步在周围的森林”,可知应用through。

4. in, on, to, off

四个词都表示两地之间的方位关系。in表示在某范围之内;to表示在某范围之外;on表示“毗邻”“接壤”;off强调两地隔着一段距离。

【考例1】Nicholas did the only thing he could ― he huddled(蜷缩) ______ his cave and slept.(2015年北京卷)

解析:根据“蜷缩在洞中”可知填in。

【考例2】As we all know, Japan lies ______ the east of China.

解析:日本与中国不挨着,判断用to。

二、时间介词

1. at, in, on, at

at表示时间的一点、时刻等,如at 9:00, at noon;也可以表示短暂的一段时间,如at Christmas;in表示在某段较长的时间内(如世纪、朝代、年代、月份及泛指上午、下午和晚上);on表示具体的日子或一个特定的时间(如某日、某节日、星期几),也可以表示特定的上午、下午和晚上。

【考例1】Taxis ______ a rainy New York night are rarer than sunshine.(2016年全国II卷)

解析:“在纽约一个下雨的夜晚”,为具体的时间,所以本空应填on。

【考例2】 I have read half of the English novel, and Ill try to finish it ______ the weekend.(2016年北京卷)

解析:at the weekend “在周末”,故填at。

【考例3】My grandfather still plays tennis now and then, even though hes _______ his nineties. (2016年北京卷)

解析: in his nineties意为“在他九十多岁”,再根据句意可知填in。

2. in, after

in表示时间,意为“在……之内”;如表示“在……之后”,所在句子用一般将来时,同时后面必须是一段时间。after表示时间,意为“在……之后”。通常“after+时间段”,与一般过去时连用;“after+时间点”,与将来时连用。

【考例1】I told her she shouldnt swim ______ a whole night’s coughing.(2016年天津卷)

解析:a whole nights coughing为时间段,同时根据句意可知应填after。

【考例2】I have always enjoyed all the events you organized and I hope to attend many more ______ the coming years.(2016年浙江卷)

解析:the coming years是将来的时间,同时根据后半部分句意可知应填in。

3. for, from, since

for后面接时间段,表示行为或状态持续了多久;from后接时间点,表示行为或状态的起始点;since后接时间点,不仅表示行为或状态的起始点,而且还强调该行为或动作从起始点一直持续到说话的时刻,因而常与延续性动词的完成时连用。

【考例1】―Excuse me, which movie are you waiting for?

―The new Star Wars. We have been waiting here more than two hours. (2016年北京卷)

解析:根据“We have been...more than two hours.”的意思,可知本空应填for。

【考例2】I tried to hold off at first, I played it cool ______ a short while.(2016年浙江卷)

解析:根据后半部分的意思“我沉着冷静了一会儿”可知,本空应填for。

三、表示工具、手段、方式的介词

1. by, in, on

三个词都可以表示旅行的方式。

(1)不涉及交通工具的名词时,用by,名词前没有冠词。如by sea, by water, by land, by air等。

(2)涉及交通工具的名词时用by,但名词需要用单数,其前面不加冠词和任何修饰语。如by bike, by car, by bus等。

(3)当旅行方式涉及特指的交通工具时,用on或in,名词前用冠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等修饰语。如on my bike, in a black car等。注意:步行、骑马、骑骆驼等需要用on。如on foot, on horseback, on a camel等。

【考例】The towns harbor was already full of ice, so it couldn’t come _______ ship.(2016年北京卷)

解析:by ship“乘轮船”,为固定短语。

2. with, in

with用于有形的工具或者身体某些器官之前,其后的名词多被冠词、物主代词等修饰。如with our eyes, with a pick等。in后面接的词表示原料、颜色、语言、钢笔、铅笔等。如in Chinese, in ink等。

【考例】Chopsticks are not used everywhere in Asia. In India, for example, most people traditionally eat ______ their hands.(2016年全国III卷)

解析:根据后面的their hands可知本空填with,意思是“用手”。

3. 注意以下固定短语:on/over the telephone/radio 通过电话/广播; in this/that way用这/那种方式; by this/that means用这/那种方式;with this/that method用这/那种方式。

【考例1】But now that information is being spread and monitored(监控) _______ different ways.(2016年全国III卷)

解析:根据different ways可知,本空填in。

【考例2】Today,I heard another his song ______ the radio.

解析:表示“通过广播”,通常用介词on或over。

四、表示原因的介词

1. for多与表示情感的抽象名词以及reason, famous等词连用。

2. of用于某些形容词之后,后接与感情相关的人或事。

3. over常用于带有感彩的动词,如cry, quarrel, laugh, sigh等,讲述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因。

【考例1】In general, they can expect to live six or seven years more than men. One reason _____ this is biological. (2016年四川卷)

解析:reason通常与介词for连用,故本空应填for。

【考例2】And then,weeks later, I counted, re-counted and jumped _______ joy. (2016年浙江卷)

解析:根据“因为高兴跳了起来”,可知本空应填for。

五、表示支持、反对的介词

against意为“反对”,指在观点、主张等方面与某人采取对立的态度。此外,against还有“逆着,依靠,在……衬托下,与……比赛”等意思。for意为“赞成,支持”,指在观点、主张等方面与某人采取一致的态度。此外,还有“对于”的意思。

【考例1】A warm drink of milk before bed has long been the best choice ______ those wanting a good night’s sleep. (2016年四川卷)

解析:根据“对于那些希望睡一晚好觉的人来说……”可知,本空应填for。

【考例2】They help the body defend itself ______ some kinds of infections.(2016年四川卷)

解析:根据句意“它们有助于身体自我保护,避免一些感染。”可知,应填against。

六、其他常考介词

1. besides, except, but, except for

besides意为“除……之外(还有)”;except意为“除……之外(不再有)”,通常可以与but互换,但如果后接副词、介词短语、when从句时,不能用but。except for意为“除了……”之意,它所叙述的事实或细节部分用来修正句子的主要意思。如The composition is well written except for some spelling mistakes.

【考例】Honestly speaking, we have lots of other things in common _______ music.

解析:句子中的other很关键,故用besides。

2. with的用法

with用法繁多,成为高考热点。其主要用法如下:

表示“和……在一起,和,跟”;表示“带有”,表示伴随的意思;指原因或理由;用在“with+宾语+宾补”这个复合结构中。

【考例1】Suddenly, he saw a car ______ its bright lights on. (2016年全国I卷)

解析:此处为“with+宾语+宾补”复合结构,所以本空填with。

【考例2】 The menu is Italian, ______ excellent meat and fresh fish, pizzas and pasta(面食). (2016年全国II卷)

解析:“with excellent meat and fresh fish, pizzas and pasta(面食) ”是对菜单的解释说明,所以本空填with。

3. beyond的用法

表示“(时间)过了,比……晚,迟于”;也可以表示“(范围)超过,为……所不及”。

【考例1】_______ a certain point, though, further stress will only lead to exhaustion, illness and finally a breakdown.(2016年上海卷)

解析:further stress很关键,根据句意可知本空应填Beyond。

【考例2】The number of cities producing CO _______ the standard has been reduced from 40 to 9 .(2014年全国大纲卷)

解析:beyond the standard“超过标准”,为固定短语。

4. as与like

as意为“像”“如同”“当作”,可以与the same,such,as连用;like意为“像”。

【考例1】 ...universities have given in to the idea that they should provide the same environment ______ that of the home. (2016年北京卷)

解析:the same通常与介词as连用,故本空应填介词as。

【考例2】We start with small talk, a polite conversation about something ______ traffic or weather.(2015年安徽卷)

解析:根据句意“我们从聊天、礼貌的交谈开始,谈论一些像交通或天气这样的事情。”可知,本空应填like。

5. 名词与介词的固定搭配

①后接介词to的名词:access, approach, attention, answer, apology, attitude, devotion, entrance, introduction, journey, key, visit。

②后接介词in的名词:expert, interest, pride, trouble, problem。

③后接介词on的名词:congratulations, effect, influence。

④to后接情感名词,表示“某种行动后产生的感觉”:to one’s delight/horror/joy/surprise/amazement/sorrow/regret

【考例1】Her popular 1962 book Silent Spring raised awareness of the dangers of pollution and the harmful effects of chemicals ______ humans and on the world’s lakes and oceans.(2016年全国I卷)

解析:句中effects与介词on搭配使用,故本空应填介词on。

【考例2】It was really annoying; I couldnt get access ______ the data bank you had recommended. (2016年天津卷)

解析:get access to为固定短语,意思是“接近,获得,可以使用”,故本空应填to。

【考例3】______ my surprise, I found that she would pack a paper bag full of canned goods and head out every morning at about nine.(2016年上海卷)

解析:to ones surprise意为“使某人惊讶的是”,为固定短语,故本空应填To。

6. 常考介词短语

①介词与名词的常用搭配

at a loss, at breakfast, at Christmas, on show, by accident, by nature, in anger, in comfort, in fear, in secret, in place, in advance, out of date, out of order, under discussion, with ease, with satisfaction等。

【考例1】The dictionary is ______ date: many words have been added to the language since it was published.(2016年天津卷)

解析:根据“自从出版以来,增添了很多词汇。”可知,“这本字典过时了”。out of date意为“过时”,为固定短语。故本空应填out of。

【考例2】We require the students full details at least 4 weeks ______ advance. (2016年天津卷)

解析:in advance意为“提前”,为固定短语,故本空应填in。

②形容词与介词的常用搭配

be anxious about, be curious about, be absorbed in, be dressed in, be rich in, be fit for, be thankful for, be absent from, be equal to, be devoted to, be contrary to, be similar to, be/get used to, be ashamed of, be proud of, be angry with, be concerned about, be patient with等。

【考例】 Are you interested ______

becoming a musician and getting a recording contract(合同)? (2016年全国II卷)

解析:be interested in意为“对……感兴趣”,为固定短语,故本空应填in。

③动词+介词

ask for, leave for, agree with, catch up with, get on/along with, make friends with, bring in, fall into, get rid of, look into, pick up, take on, focus on等。

【考例1】For years I dealt _____ my travel agent only by phone.(2016年全国II卷)

解析:deal with意为“应付,对付”,为固定短语,故本空应填with。

【考例2】Most of us are more focused ______ our tasks in the morning than we are later in the day. (2016年全国II卷)

解析: focus on意为“专心于,专注于”,为固定短语,故本空应填on。

④其他常用短语

according to, along with, because of, due to, but for, for fear of, for lack of, for the purpose of等。

【考例1】According ______ a study by grandparents. com, 83 percent of the people said Mrs. Robinson ’s decision will influence grandparents in the American family.(2016年全国I卷)

解析:according to意为“根据,按照”,为固定短语,故本空应填to。

【考例2】It was a cold January in 1925 in Nome, Alaska. The town was cut off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due ______ heavy snow.(2016年北京卷)

解析:due to意为“因为,由于”,为固定短语,故本空应填to。

七、强化训练

(一)单句填空

1. Consistency is key ______ a good nights sleep,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waking up.

2. Armed with two over-packed suitcases, I arrived at the airport just ______ time for my flight.

3. The review explains that smell is unique in its effects ______ the brain.

4. ______ the other hand, negative thinking will only cause more depression in your life.

5. There is a famous quote that reads, “A healthy body leads ______ a healthy mind.”

6. If I have saved any children, it is because______him.

7. But in modern societies, the old can also learn ______ the young.

8. ______ time of anger, do yourself a favor by releasing(释放) it in a quiet place.

9. ______ my amazement, I did find some interesting books.

10.The history of people planting and using bamboo can date ______ as far as 7000 years.

(二)语法填空

Tooth decay(蛀牙) is a major health problem for b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ccording to a recent study, a third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1 (be) suffering from bad teeth. In addition, the milk teeth of about 600 million children are also affected.

Experts estimate that 200 million new 2

(case) come up every year. While most dental problems start during childhood, there are many adults 3 suffer from tooth decay. Researchers 4 (conduct) their studies between 1990 and 2010.

According to the study Latin America, Northern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are the most

第5篇: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

关键词 格助词 词组 介词 対象語 状语 补语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Place Manifestations

——Prepositions "at" and "に/で/を"

XIAO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theory analysis of phrase, clearly expressed in Japanese place "にgrid, で grid, を grid" consisting of nouns and verbs combined with Chinese prepositional "In+ places noun + verb" structure has a correspondence. Thus,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rn Chinese "in" Structure and phrases in Japanese, "に grid, で grid, を grid" nouns in the sentence grammatical role played by, respectively, compare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Finally, for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of Japanese learners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sites using the Japanese meaning preposition indicat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Key words preposition; phrase; preposition; libraries language; adverbial; complement

0 引言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经常容易混淆日语中表示场所的格助词に格、で格、を格的使用。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在汉语中,通常只使用一个介词“在”与场所名词搭配来表示处所关系。

在日语中对于场所的表现形式有着细致的区分,表示粘着点时使用に格,行为发生的场所时使用で格,移动动作发生的场所时使用を格。不同的格助词与场所名词结合以后,所构成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比较分析,考察表示场所的“に格、で格、を格”名词与动词构成的词组与汉语的介词短语“在+场所名词+动词”的结构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帮助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减少误用的产生。

1 先行研究

首先,参考《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于汉语的“在”的用法的论述,着重分析日文中的格助词有着相似语法功能的介词用法。关于日语中的格助词的研究,采用了奥田(1983)的词组学理论,对于日语中表示场所意义的“に格、で格、を格”名词与动词构成的结合进行整理分析,最后试图考察两者是否存在对应关系。

2 表示场所意义的“に”格词组与(“在”+场所名词+动词)的对应关系

日语中“に”格名词与动词的结合大致可以表示(A)对象关系,(B)规定性关系,(C)状况性关系。这中间(A)和(C)与汉语的(“在”+场所名词+动词)相对应。

我们可以把对象关系分为八类,其中所在关系和黏附关系与汉语的(以下省略为在字短语)相对应。所在关系的词组又可以分为六类。其中所有者关系不能与在字短语对应。

其次,关于(C)状况性关系,一般说来,它表现的是作为动作成立的外部空间,时间,条件,形势等。那么在状况性关系词组中,可以分为四类。其中与汉语在字短语相对应的是表示空间性关系的词组。但是在现代日语中,一般这类关系使用格助词“で”来表示。

2.1 (所在关系)与(在+场所名词+动词)的对应

根据前面所述,日语中的所在关系分为六类,以下与汉语的在字短语相对应的五种关系进行分析。

2.1.1 存在关系

“に”名词与存在动词相结合,表现了存在这一状态成立时所需要的场所。

(1) 私は日本に居住していた間……(在日本居留的时间里……)

由此可见,汉语中用(在+场所名词+存在动词)的结构表现了日语中(场所名词+ に +存在动词)这一结构。那么,在日语中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有“ある、いる、すむ、とまる、残る、存在する”等。与之相对应的汉语的存在动词为“有,住,留,待”等。

2.1.2 内在关系

表示属性,部分意义的动词与に格名词一起构成了内在关系。作为修饰词的に格名词不是由带有空间意味的具体名词或抽象名词构成,而是在与动词之间的关系上指代的是属性或部分的所在关系。因此,に格名词表示的是能力(可能性)的所有者。

(5)この現象には現代固有の特徴があります。(在这个现象里有着现代固有的特征。)

构成内在关系词组的具有某种能力意义的动词中,与汉语的在字短语相对应的动词有“ある、もつ、ひそむ、みえる”。日语中表示内在关系的词组与汉语的(在+非空间性具体名词或抽象名词+有、潜藏、可以看到)这一结构相对应。

2.1.3 所有物的存在

“もつ、かりる、かう”这类表示所有关系的动词与场所名词构成了所有物的存在关系的词组。

(6)お金ができたら、世界中に土地を買うの。(如果有了钱,就在世界的某处购买土地。)

汉语的(在+场所名词+所有动词)与日语的表示所有物的存在关系的词组构成对应关系。那么构成所有物的存在关系的所有动词具体有:“もつ、借りる、みえる、集まる”相对应的汉语中有:“在…有、在…租、在…、在…聚集”。

2.1.4 认知物的存在

认知物的存在关系的词组表示的是在与动词的关系中,被认知的物体或现象,状态的存在。

(7)流行歌に世相を見出した。(在流行歌里,可以看到世间万象。)

在日语中,(表示具体或抽象的空间名词+に+认知动词)的结构在汉语中表示为(在+具体名词或抽象名词+方位词+认知动词+)的结构。日语中通过如“かかみのなかに”这样的具体名词或抽象名词空间化手段,加强名词的空间性。而汉语中如“在流行歌里”这样具体名词或抽象名词与方位词组合而实现其空间性。

日语中表示认知意义的动词有:“見る、望む、見つける、認める”等,与之对应的汉语中有:“看到、遥望、发现、找到”等。

2.1.5 出现物的存在

在日语中,表示出现意义的动词与に格名词结合构成了出现物的存在关系。

(8)巣ももちろん人の手の届かない場所に作る。(当然,窝也建造在人手够不着的地方。)

汉语中通过(出现物+具体名词或抽象名词+方位词+出现动词)这一结构与其对应。日语中表示出现意义的动词有:“あらわれる、おこす、できる、うまれる”。汉语中与之对应的动词有:“出现,发生,做好,出生,长出”等。

2.2 (黏附关系)与(在+场所名词+动词)的对应

黏附动词与に格的具体名词结合构成了黏附关系。这类关系表现的是,を格名词指代的物体即直接对象,受他动词指代的动作的直接作用。间接物体即黏附于对象的事物,用に格名词表示。与自动词结合的场合下,使用に格名词,它表示动作从表面潜入其内部的物体=对象。

(9)手の届く軒下に巣を掛けるし、場合によっては、家の中に巣があることさえある。

(把窝悬挂在手够得着的屋檐下,有时甚至建在房屋内。)

构成黏附关系词组的动词有とまる、たつ、たおれる、寝る、つく、くっつく等。与之对应的汉语动词有住、停、站、睡、贴等。日语中通过(场所名词或空间化名词+に+黏附动词)表现黏附关系,而在汉语中使用(黏附动词+在+场所名词或具体名词+方位词)来表现。

3 表示场所意义的で格词组与(“在”+场所名词+动词)的对应关系

在日语中で格名词与动词的词组分为A对象关系,B 规定性关系,C原因性关系,D空间性关系。其中,D空间性关系与汉语的在字短语对应。

根据で格名词语意上的差异,又可分为四类关系。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论述。

3.1 (动作发生的场所+で格)与(“在”+场所名词)的对应

日语中根据修饰名词的词义的差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表示国家,地域,都市名称+で+动作动词;(地理性空间+で)与(“在”+场所名词)的对应;(设施名词+で)与(“在”+场所名词)的对应。

(10)メキシコで大きい地震がありました。(在墨西哥发生了大地震。)

(11)昨日、大通りで交通事故があったそうです。(昨天,听说在大马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

(12)来週、鈴木さんのうちでパーティーがある。(下个星期在铃木先生的家里有个聚会。)

汉语中分别采用(在+国家,地域,都市名称)的结构与日语的(国家,地域,都市名称+で)结构对应。汉语的(在+地理性空间)与日语的(地理性空间+で)相对应。(在+设施名词+方位词)的结构与日语(设施名词+で)相对应。

3.2 (具体现象名词+で格)与(“在”+具体现象名词+方位词)的对应

在日语中,具体现象名词不具有空间性,只有通过与“なか、した、もと、まわり”等形式名词进行结合完成空间化的语法手段。同样,在汉语中,具体现象也要通过与“周围、中间、旁边”等方位词结合完成空间化的语法手段。

(13)三千代はその光のしたで新聞を読んでいた。(千代在那光下读着报纸。)

3.3 (抽象名词+で)与(“在”+抽象名词+方位词)的对应

在日语中,抽象名词也不具有空间性,同样需要进行空间化的语法手段。它表示进行某种抽象动作,现象或状态的社会化背景。在汉语中这类词组如日语一样,也需要进行空间化的语法手段。

(14)世間の非難と軽蔑のなかでかれらは幾年を過ごしてきた。(在世间的责备和轻蔑中,他们生活了好几年。)

3.4 (集会,组织名词+ で)与(“在”+集会,组织名词)的对应

在日语中,表示集会,组织的名词与で格组合,其空间性变弱,指代的是实现某种状态或行为的社会范畴。在汉语中,采用(在+集会,组织名词)的结构与其对应。

(15)彼は日本社会で尊敬されている知名の士だ。(他是在日本社会里,受人尊重的知名人士。)

4 表示场所意义的“を”格词组与(“在”+场所名词+动词)的对应关系

在日语を格名词与动词的词组中,表示状况性关系的词组与汉语的在字短语相对应。主导动词表示移动意义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A.具有方向性的移动动作 (如いく、くる之类的动词)

B.具有状态性的移动动作 (如あるく、はしる之类的动词)

其中,A类动词的词组与汉语的(从+场所名词+动词)相对应。“从”在汉语中是具有方向性的介词,因此这类词组不能与在字结构短语对应。B类动词词组与汉语的(在+场所名词+方位词+动词)构成对应关系。汉语中状态性移动动词有:“走、跑、爬、飞翔、飞、散步、闲逛”等。

(16)小魚が小川をすいすい泳いでいる。(小鱼在小河里,轻快地游着。)

5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的在字短语与日语的表示场所的“に/で/を”格名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其对应关系从词组学角度已经做了详细论述。如果从句法的角度看,可以发现汉语中(“在”+场所名词)在句中主要做补语或状语,而日语中表示场所的“に”“で”“を”格名词主要做间接对象语或状语。当汉语中的(“在”+场所名词)在句中做补语时,与日语的表示黏附关系的に格名词相对应。当(“在”+场所名词)在句中做状语时,分别与日语中做对象语的に格名词,状语的で格名词和を格名词对应。

通过中日场所表现形式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格助词使用上容易造成混乱的原因。如何减少误用的产生,如何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帮助日语学习者很好地掌握格助词的使用,将作为今后的课题继续深入研究。

本论文为2012年湖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2XQN11)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2] 言語学研究会編.日本語文法·連語論(資料編)[M].むぎ書房,1983.

[3] 鈴木重幸.日本語文法·形態論[M].むぎ書房,1972.

第6篇: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

【关 键 词】定语短语;定语;中心语;语义模;的。

【作者简介】李天广,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模”是形象的说法,简而言之,就是某个形式类的语法框架或语言框架。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我们称之为语义模,语义关系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义模。出现在中心语前面的定语可以同时有多个类别,和中心语构成多种语义关系,中心语前面只出现一类定语的定中短语我们称之为一元定中短语。

定中短语往往有“的”字标志。前贤对定中短语“的”字隐现的结论各有说法。吕叔湘(2002)《现代汉语八百词》,从结构框架着眼,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符合全部的语言事实,如形容词重叠后加“的”,口语中却经常没有“的”,如:大大泡泡糖、蓝蓝天空、高高山岗。熙(1982)《语法讲义》注意“的”字存现使得定中关系发生某些变化。张卫国(1996)认为限定性定语后面不带“的”;区别性和描写性定语后面一般要有“的”。刘丹青(2008)认为定语后的“的”不具有强制性的。“的”字的隐现看起来有着更复杂的制约因素。本文尝试借助语义模的研究,从定中语义模的角度探讨“的”的隐现,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本文考察的对象是一元定中短语,多元定中短语和不是定中短语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

一、语义模和“的”字的隐现

定中语义关系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语义模,“的”字的隐现和语义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试着在语料库中检索一元定语短语,根据定中语义关系的异同,划分出如下语义模。

1.领属模。定语表示中心语的所属,中心语归属于定语,比如:我的爸爸、张明的汽车、中学校长、大众电影、河马的性情。定语由代词、人名充当的,书面语或正式场合有“的”,口语场合没有“的”,无“的”情况更多是一种称谓,如:我的祖父、我祖父、张明的舅舅、张明舅舅。定语由表人的词语充当的,中心语表事物,一般要有“的”。如:鲁迅的书、哥哥的衣服、张明的衣服、导师的书、群众的力量。

一部分定语也是由代词或表人名词充当的,但定语和中心语在语义上不是真正的领属关系,有些学者称之为伪定语。我们把这类语义模叫表象领属模。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要用“的”,如:他的杨白劳、李明的杨子荣、张磊的座山雕。借助一定的语境,这类短语才能被正确的理解。“他的杨白老=她演杨白老”。邢福义(1996)认为:“这些例子里的定语‘他的、你的、我的’都只是采取了定语的形式,实质上没有领属定语的限定,他们都是表象领属定语,从语义上跟中心语的实际联系看,是假领属定语。”

定语和中心语由表机构、单位、处所等的词或短语充当的,构成领属关系后,可以加也可不加“的”。如:学校医院、学校的医院;工厂食堂、工厂的食堂。

带“的”构成领属关系,不带“的”容易引起歧义,也可能构成其他关系,如:“学校的医院”和“学校医院”,前者明显是定中关系短语,后者在语境中才能确定是否是定中关系的短语。

定语是由事物名词充当,加“的”倾向于构成所属关系的定语短语,不加“的”定语显示中心语的性质。如:熊的脾气、熊脾气;孩子的脾气、孩子脾气。带“的”构成领属关系;不带“的”,定语显示中心语的性质,整体构成隐喻。“孩子的脾气”中“孩子”是具体的人,对脾气的所属进行限定。“孩子脾气”中的“孩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短语整体指爱哭、倔拗、顽皮等特点。

定语是由国家名充当,中心语是职务名(官衔名),不带“的”。如: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理、中国总理、日本首相、约旦国王。

2.时空模。定语表示中心语的时间、空间的范围。中心语是定语所指时空范围内的事物,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一定要有“的”。如:改革开放后的临沂、五十年代的北京、站台上的火车、十年的时间、家乡的变化、地铁里的故事。

3.数量模。定语称说或计量中心语的数量。分如下几类:(1)量词是个体量词或容器量词的。个体量词后“的”字不出现,中心语一般是可计数的,如:一位老师、三头牛、八匹马、三件衣服、两盆花。借用容器名词作量词后没有“的”, 中心语是不可数。如:一碗酒、一桶油、一腔热血。这类数量模定语重复使用时,后面一般加“的”,如:一碗一碗的酒、一桶一桶的油、一堆一堆的苹果。(2)量词是度量衡词的。中心语一般用度量衡来度量,“的”字可以出现,也可以隐去,如:三斤桔子、三斤的桔子、三十公里山路、三十公里的山路。不可数名词或集合名词直接出现于数词和度量衡名词组成的数量模之后,加不加“的”都可以。(3)量词是频次动量词的。定语表面修饰中心词,实际修饰动词,加不加“的”都可以。如:(看了)三天书 、(看了)三天的书;(吃了)三年闲饭、(吃了)三年的闲饭。(4)存在修辞的。量词多是借用名词,前面的数字多是“一”,且不能变化。中心语具有量词的某些特征。如:一叶轻舟、一线天、一抹流云、一钩残月。

4.指量模。定语由指示代词和量词充当的,加强中心语区别特征。“的”不出现,口语中往往省略量词,如:这个人、这人、那座楼、那楼、那辆车、那车。

5.情状模。定语描述中心语某一方面的状貌特征,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单音节定语后一般不带“的”,两个以上音节的,一般要加“的”。如:大老虎、重担子、小女人、小屋漂亮的围巾、干瘪的河床、稀奇古怪的想法、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6.类属模。定语指称或限定中心语的类属,定语和中心语经常在一起使用,有凝固化的趋势,中间不能用“的”。如:白纸、黑字、红花、手提电脑、大学老师、高等学校、妇女主任。

这类短语人们习惯上理解为熟语或复合词。定语是中心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的语义融入中心语,两者的组合不表示两个成分的交集,而是事物约定的名称。如:“手提电脑”不只表示“电脑”是“手提”的,当然也可以背着,这个结构实际上蕴含了缺省的语义内容,指“携带方便、袖珍的那类电脑”。定语和中心语往往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语义上无法分割成两部分,因此定语和中心语间的组配不需要“的”来标记。

7.修饰模。定语是由词组充当,是对中心语表示事物的修饰、介绍、陈述、说明。修饰模定中短语一般要有“的”。如:戴手表的老师、同学打架的小事、会处理事情的办事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法、刚发射升空的神舟飞船。

通过语料库检索,借助添加、变换、删除等鉴别方法,归纳出七大类定中短语语义模。根据认知语义学在词类和语义学、语用功能三个范畴之间建立的“关联标记模式”,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字的隐现规律,定语和中心语组合间有无标记“的”取决于定语和中心语在语义上是否自然匹配:语义组合自然的、经常性的,定中间一般不出现“的”字;语义组合不自然的、临时性,定中间需要“的”字来标识。表属性的语义模的关系要比表非属性的语义模关系紧密,人们在认知习惯上更多把定语表示的属性和中心语直接连在一起,无“的”标记定语短语与这种语义关系相匹配,如类属模定语短语,定中语义关系的一体性、稳定性最强,变化性最弱,定语表示中心语的一种持久的性质,被修饰的中心语通常泛指一类事物的大类名,定中短语指称一个下位的类名。例如“黑字”,“字”是一个大类名,“黑”是某一类字的恒定属性,“黑字”就是一个小类名。如果中心语是个体名,与类属语义模中的性质形容词是不能组配的。个体量词或容器量词的数量模、存在修辞的数量模、指量模定中短语表示的语义关系与定语的固定性、静止性语义特性和中心语稳定性的类名事物特征是匹配的,因而这类语义模定语短语是自然的、无标记组配,不加“的”。修饰模、情状模定中短语定语对中心语描写、说明、评价,语义结构松散,定语不是中心语的固有特征,和中心语的关系是临时的。在认知习惯上,人们不是经常性把定语表示的这类性质和中心语连在一起,有“的”标记定语短语与这种语义关系相匹配。量词是度量衡名词的数量模、量词是频次动量词的数量模、时空模、领属模表示的定中语义关系固定性较差、具有一定可变性,在认知习惯上,人们不是经常性把定语表示的这类性质和中心语连在一起,定中短语“的”字有无具有不确定性。

各类语义模定中短语“的”出现的概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修饰模、情状模定中短语――量词是度量衡名词的数量模、量词是频次动量词的数量模、时空模、领属模定中短语――量词是个体量词或容器量词的数量模、存在修辞的数量模、类属模、指量模定中短语。

位于两端部分的定中短语类,带“的”与否都具有绝对性,位于中间的定中短语类带“的”与否有一定相对性。确立定中短语的语义模的不同,可以大体确定定中短语“的”的隐现规律。相同语义类的词语可以进入同一语义模充当定语,“的”的隐现规律相同;不同语义类的词语不可以进入同一语义模充当定语,“的”的隐现规律也不相同。

二、其他语言规律和“的”字的隐现

汉语“注重意合、略于形态、依靠语境”,“的”字隐现和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密切,还受其他语言规律的影响。这里的其他语言规律包括语言的节奏、音节数量、习惯表达、语言的语体风格、修辞等方面。

1.音节数量制约“的”字的隐现。现代汉语定中短语音节数量越少,越倾向于不用“的”;音节数量越多,越倾向于用“的”。

汉语中,单音节定语修饰单音节中心语,一般不出现“的”,定中短语更倾向于指称一类事物。如:红花、白纸、黑字、皮鞋、草帽、电灯、公牛、大树。

单音节定语修饰双音节中心语,一般也不会出现“的”。如:我爸爸、大杯子、新课本、大桌子、老黄历、乖孩子、男同学。单音节定语后出于表意的需要,为凸显前面定语可以带“的”。如“我的爸爸”,则更多强调中心语的所属。

双音节定语带不带“的”,表意有所不同,如:鲁迅小说、学者风度、最大容量、高档住宅、普通物理。

“学者风度”,一般理解为类似学者的风度,带“的”表意学者所有的风度。

多音节的定中短语,定语或中心语是三个以上音节的,一般要有“的”,如:李老师带来的水果、美丽的西沙群岛、英勇的红军战士。音节影响一元定中短语“的”字的存现具有相对的,在具体的语境中,出于表达的需要,也可以带“的”。多音节的定语和中心语一般要有“的”。

2.节奏韵律制约“的” 字隐现。具体语境中,出于节奏韵律和谐的需要,取舍“的”字。如:军队退守到长春、沈阳、锦州等大城市和十来个小城市(《中共十大元帅》)。从没有进过大学,也不曾涉足大的城市(《读者》)。“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中共十大元帅》)。

上面第一个句子“大、小”后没有“的”出现,在第二个例句中“大”后面用了“的”,意在突出定语“大”。第三例中“大”的后面用了“的”,“小”的后面为了和前面的节奏一致,也用了“的”。这样读起来才和谐上口,如果去掉其中一个,句子读起来就拗口。

用什么新东西可以代替过去的旧东西来处理国际政治关系呢?(《传》)

旧的矛盾还未彻底解决,新的矛盾又在出现。(《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

上面前一句没加“的”,后一句加了“的”,前一句的“新东西”和“旧东西”是一种指称,后一句“旧的矛盾”“新的矛盾”凸显前面的“新、旧”,前一分句“旧”的后面有“的”,后一分句“新”的后面为了音节节奏的和谐也要加“的”,如果只有一个分句加“的”,读起来句子会感觉非常别扭。

3.修辞制约“的”字隐现。隐喻定中短语不出现“的”。定语和中心语隐喻另外一类事物,具有了凝固性。大多已成为固定词语或熟语,不容易扩展,带“的”后表意和不带差别很大。如:狐狸尾巴、水蛇腰 球、破罐子、老虎屁股、猪腰子脸。

这类短语的产生一般有自然界的某种事物原型,最初的语义关系应该是表示领属关系,后来认识到该事物某方面的突出特征可以转喻有相似性的另一类事物,因而原先表示领属义的定语逐渐固化为可以显示某一突出特征的属性定语。例如“老虎的屁股” 毫无疑义的领属关系,通过“认知――抽象――转喻”取其老虎“凶狠不可触摸”这一特征,“老虎屁股”固定化后用于指一切具有这一特征的事物。“水蛇腰”整体说明某事物具有水蛇腰的特征。用具体事物特征转喻相对抽象的事物的特征,使抽象意义和抽象特征具体化、形象化。这类具有隐喻意义的定中短语一般不带“的”字。

借喻定中短语不出现“的”字。定语是中心语的喻体,多数已经成为了固定的搭配。如:一叶扁舟、一丝希望、一抹残阳、一轮明月。

“扁舟”,由于视点较远,或强调船的体积小、吨位小,比喻成树叶,整个定中短语可理解成“像树叶那样的一条船”,“一叶扁舟”定语和中心语具有了凝固性。本体“希望”的大小用具体的喻体“丝线”来展现,“一丝希望”用具体事物的特征来比喻抽象事物的特征。

4.语用表达制约“的”字隐现。带 “的”突出强调定语。如:三碗酒、三碗的酒、美国朋友、美国的朋友。

“三碗的酒”,凸显定语,强调中心语的数量;“三碗酒”,表意重点在中心语“酒”上面,短语强调类名。绝大部分既能带“的”又能不带 “的”定中短语,两者客观内容相同,意义也没有大变化,但是主观表意重点有所不同。没有“的”更多是凸显中心语,有“的”凸显定语,传递信息的重心从中心语移向定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增加了强调的意味。

5.熟语化制约“的”字的隐现。一些定中短语,在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几乎被当成熟语或复合词,具有了凝固性,一般不带“的”。如:语文老师、中学老师、大众电影、领导干部、农业社会、男青年。这些短语,大家习以为常的,似乎不再把它们看成定中短语。

6.语体风格制约“的”隐现。口语体,力求语言简练,定语使用较少,尽量不带“的”;书面体,定语从句使用较多,“的”字较多的出现。书面语里说“老张的老婆”,口语直呼 “老张老婆”。叙事、描写、形容性作品,定语使用较多,描摹中心语的性状定语较复杂后面一般带“的”;法律、科技、新闻类作品,追求语言简练、结构紧凑,用“的”字相对少些。程书秋(2009)对不同语体中二元定语短语和三元定语短语“的”字在使用情况的统计,也和我们观察到的一元定语短语“的”字的隐现情况相似。

参考文献:

1.程书秋:《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优先序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郭 瑞:《表述功能的转化“的”字的作用》,载《当代语言学》2000年第1期。

3.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载《现代外语》1997年第4期。

4.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

6.林杏光、张庆旭:《现代汉语槽关系研究》,载《汉语学习》1998年第6期。

7.刘月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载《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8.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载《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9.陆丙甫:《从“的”分布看他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载《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

10.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1.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邢富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理解及其理论蕴含》,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第7篇: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

一、离合词的性质和界定

1、离合词的性质

离合词既有词的凝固性,又有短语的可扩展性,这一矛盾的特点使它的性质归属备受争议。

第一,短语。王力认为“凡是两个字的中间还可以插得进别的字者,就是伪语。”吕叔湘把这种组合称为“短语词”。

第二,词。赵元任认为,只要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条,就可认定是复合词:(1)两个成分或其中一个是不成词语素;(2)宾语素轻声;(3)整个结构是外中心的;(4)意义的词汇性;(5)不能分开用。

第三,“合则为一,离则为二”。这种说法以陆志韦为代表。

第四,中间状态说。李临定认为离合词就处于词和短语之间,而且更接近于词。

2、离合词的界定

离合词的概念提出以后,不少学者对其具体的界定方法提出了看法:

吕叔湘指出,被称为“离合词”的这种组合“只有单一的意义,难于把这个意义分隔开来交给这个组合的成分”。

熙为了区别述宾式离合词与述宾短语,提出述宾式离合词主要包含以下情况:(1)含有粘着语素;(2)述语性成分和宾语性成分不能彼此分离;(3)可以带宾语。

张静也提出了区别述宾式离合词与述宾短语的标准:述宾组合中的一个成分不能独立成词;述宾两个成分凝固成一个特定的意义;述宾两个成分的次序能颠倒或者整个结构还可以再带宾语等。

赵淑华、张宝林比较系统的提出了离合词的鉴定标准:(1)组合成分中含有粘着语素的是离合词;(2)搭配严格受限的;(3)非动宾式而用如动宾式的动名组合是离合词;(4)可以扩展又兼属名词或形容词的是离合词。

二、动宾型离合词的构成研究

根据动宾式离合词的构成成分是粘着语素还是自由语素,可以把动宾式离合词分成四类:

1.“粘着语素+粘着语素”构成的动宾式离合词。由“粘着语素+粘着语素”构成的动宾式离合词如:创业鞠躬注意。

2.“粘着语素+自由语素”构成的动宾式离合词。如当心消毒酗酒;

3.“自由语素+粘着语素”构成的动宾式离合词。如睡觉走私缺席;

4.“自由语素+自由语素”构成的动宾式离合词。例如:吃亏听话请假。

三、动宾型离合词的扩展方式

动宾型离合词的插入成分主要有:

(1)时态助词“了”、“过”、“着”。当离合词所代表的动作已经完成,而且后面有其他动作紧接着发生时,用“V+了+O”扩展式,如“ 我洗了澡再睡觉。”当表示动作是过去的经历,用“V+过+O”扩展式,例如“没有跟人吵过架。”当表示动作的进行、持续或动作完成后的一段持续状态时,用“V+着+O”扩展式。例如“他们正谈着话呢。”(2) 趋向动词“起”、“上”、“下”等。插入趋向动词,主要表示动作的结束或进行的状态,例如“鼓起掌”、“散下步”、“帮不上忙”等。(3) 量词或数量短语。经常用的量词是“个、点、些、下”等。在口语中当数目为“一”时常常省略数词,有表示常见、短时、轻松的意思。如“我去买个单”、“洗个澡”。

(4) 疑问代词“什么”。如“鼓什么掌”“宣什么誓”,这种扩展方式一般含有不满意、不屑、或者表示否定的语气。

(5) “不了/得了”或“得/不得”。如“毕不了业”、“请不了假”。

(6) 宾语素前插入修饰性或表领属的成分。如“劳你大驾”、“帮他一个大忙”等。

(7) 重叠动语素,构成表陈述的“V(了/一)VO”格式。“V(了/一)VO”格式含有轻松、短时、自主的意思,如“给他理理发、“我出去散了散步”。

四、结语

第8篇: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

[关键词]语法教学;数学知识

简单的、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总是令人容易接受些,复杂的、抽象的事物难免令人接受不了。倘若能运用简单,形象的方法来理解、解决复杂的、抽象的问题,这更能适合人们的认识过程,尤其是对思维能力、概括力还不够强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一种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即试图把简单的、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对语法知识的教学上,使学生能较为形象地掌握语文语法知识,这是可行的。在表面上看来,语法和数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数学和语法研究的对象不同,语法研究汉语言中字、词、词组(短语)、句子的组织规律,研究的是一些组词造句的规则问题,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数学研究的是数理,虽然也是一门抽象科学,但是在具体运用时,它们之间还是有路可通的,还是有一定的共同语言的,即可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来理解语法规则。

在汉语中,汉语言由五级语言单位构成,句群由句子构成,句子由词组(或短语)构成,短语由词构成,词由语素构成。在这五级语言单位中有一定的大小关系:一般说来,从大到小依次是句群大于句子,句子大于短语,短语大于词,词大于语素,语素为最小的语言单位。在每一级别的语言单位中又有自己的一定的构成方法,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有一定的可推性。

譬如说:语素有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而比语素大一级的单纯词就有单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单纯词、多音节单纯词;语素的构成组合方式有多种,如并列式(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动宾式)、补充式、陈述式(主谓式)等,这样由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也有这几种构成方式。比词大一级的短语,它的构成方式也不外乎上述几种,有并列、偏正、支配、补充、陈述等关系。在句子中也有这类联系,如有由主谓关系构成的短语,就有由主谓语短语构成的主谓句子。因此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总结,用推理的方式切实掌握合成词、短语及句子的构成等等。

在分析句群关系时也可从复句的关系中推理而出,复句中的单句之间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解说关系等。在由句子构成的句群中,句子之间也有很多关系,这些关系基本上和复句中单句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有并列关系的句群,也有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及解说等多种关系的句群。

在如何掌握合成词的构成方法的教学中,也可运用数学关系中的加法形式来表示。譬如:

并列式的合成词可理解为:

A+B(A、B可以是一组反义词或同义词)

支配式(动宾式)合成词可理解为:

动词+宾语

补充式的合成词可理解为:

动词+补语

陈述式(主谓式)的合成词可理解为:

主语+谓语

其他较词复杂的短语,也可用这种方法,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虽然这里的“+”和数学上加号的意义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可把它理解为连接的意思,这样可使学生对某一级的语言单位的构成有一个较为形象的认识,因为大家对“+”这个符号太熟悉不过了。

在语法教学中,还可把数学关系运用到长句、短句的变换中。

汉语的句子在结构上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具体运用时对句式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此,学生应该很好地掌握句子句式的变换。在四种句式的变换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因为大家接触较多,因此容易接受,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较为简单,语气不同而表达相同意义时也可根据语气来判断。唯有第四种长句和短句的变换经常出差错,或在长句变短句时变漏了些内容,或在短句变长句时变多了不必要的内容,经常会弄巧成拙,影响文章表达的需要。

句子有长有短,各有各的用途。所谓长句并非一个严格的语法概念,只是相比较而言的。它能适应人们表达精密的思维,可以表述丰富细致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在论说性语体中,这种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容量大的句子是经常用到的。从形式上来看,长句中字数多,形体长,结构较为复杂,往往给我们的阅读和理解带来困难。短句中词语少,结构简单,合理运用短语能达到简洁、明快、有力的表达效果。因此在具体运用时,要按实际情况将长句变为短句或将短句变成长句,但在变换时容易出现顾此失彼、搭配不当或出现多余、残缺现象。倘若用一种简单的数学关系来理解、表示,可能会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效果,更能把握关键。因为长句之所以长,是因为把中心语扩展开来,增添了若干修饰成分而已。因此,长句变成短句也好,短句变成长句也好,关键在于找出句子表达的中心语以及修饰语。找出以后我们可把若干附加成分看作若干项,把中心语看作是一个公共项,那么长短句之间的互换可用数学上的一个等式来表示:

ab+aca(b+c)(b+c)a

其中a表示中心语,是公共项,b、c等是用来修饰中心语的附加成分,中央的等号表示长短句互换后意思基本上一致,这个公式在数学上称为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在合并同类项或分解因式时用到。这里把它运用到语法上来时,乘、加就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乘、加,而是指短语或句子之间的连接,在长短句互换中运用这个公式就是借助于其中的形似而非神似。

长句和短句的互换有两种方法:

(1)把长句中的附加成分找出来使之单独成句。如下面长句:

本着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可缓开的会议缓开,必须开的会议做好准备,缩短会议时间,能下去开的会议就下去开的精神,第一季度就减少了四次全县性会议,需要召开的会议也缩短了召开时间。

在这个复句里,“精神”一词带动了四个并列的动词性短语作修饰语,可以把“精神”提出来,看做是公共项a,再把其中四个修饰语分别看作b、c、d、e,这样原句子前半句的意思可理解为:

(b+c+d+e)a

b表示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

c表示可缓开的会议缓开

d表示必须开的会议做好准备,缩短会议时间

e表示能下去开的会议就下去开

改成短句时,把公共项“精神”提出来,使四个附加成分b、c、d、e,各自独立成句,即:

a(b+c+d+e)

整理成句子:

本着精简会议的精神(a),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b),可缓开的会议缓开(c),必须开的会议做好准备,缩短会议时间(d),能下去开的会议下去开(e),这样,第一季度减少了四次全县性的会议,需要召开的会议也缩短了会议的时间。

再举例子:

板凳上捆着一个头发又长又脏,胡子像野草,衣服破成一片一片的人。

这个长句中,中心语是“人”,修饰它的是由三个主谓短语并列而成的,这样可把原句理解成:

(b+c+d)a的形式

b表示头发又长又脏

c表示胡子像野草

d表示衣服破成一片一片

把公共项提出来,使变换后成为下面形式:

a(b+c+d)

整理成句:

板凳上捆着一个人(a),头发又长又乱(b),胡子像野草(c),衣服破成一片一片(d)。

(2)把长句中的联合成分拆开,或把并列的修饰语拆开,再加以直接和中心语相配。举例子:

这出戏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草原上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和牧民群众为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

在这个长句中,我们找出中心语“展现”,把它作为公共项a。把联合成分“草原上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和牧民群众为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拆开来,看做是“草原上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和“牧民群众为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两项b、c,这样原句可以理解为a(b+c)的形式。改成短句,把中心语和已拆开的两项分别相配组成句子,成为ab+ac的形式。

整理成句子:

这出戏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a)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b),展现了(a)牧民群众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c)。

再举一个例子: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勤劳勇敢和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

在这个长句中,句尾的“民族”就是中心语,是公共项a。把并列的修饰短语“悠久的文明历史、勤劳勇敢和富于创造精神”拆开来成为三项,分别用b、c、d表示,这样原句可理解为(b+c+d)a形式。改造短句,把中心语分别和已拆开的三项相配成为ba+ca+da的形式。

整理成句子: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的文明历史(b)的民族(a),是一个勤劳勇敢(c)的民族(a),是一个勇于创造精神(d)的民族(a)。

第9篇: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

0.引言

许多语法现象,往往与动作行为展开时动词内部的过程结构以及句子的时相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动

词内部的过程结构以及句子的时相结构所显现出来的语义特征出发,探讨和发掘与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相关的种种语法现象,将有助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动词语义特征(马庆株1981、郭锐1993)以及句子情状类型的分类研究(邓守信1986、陈平1988),时制表示和时态表示系统的研究(龚千炎1980)以及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的研究(房玉清1992)等几个方面。

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从时间系统具体分析某一种句子语法现象的尚不多见。本文试图以自然时间的流

逝为参照点,具体考察“把”字句动词的语义(aktionsarf)特征,“把”字句的情状类型(situation type)以及与之有关的语法现象。

1.“把”字句动词的语义特征

有的动词能进入“把”字句里作谓语,有的动词不能。其原因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目前不可能只凭

动词内部过程反映出来的语义特征把这两者截然分清楚,但通过一定标准,分出这两者的核心成员是可以办

到的。

1.1非完成持续性动词与完成持续性动词。

动词作为一个陈述性成分其所指有一个随时间展开的内部过程。其内部过程由起点、续段、终点三要素

构成。但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完备地具备这三个要素,有的过程可能有起点但没有终点,有的有终点但没有起点,有的起点与终点重合。由此形成不同的过程结构类型,不同的过程结构类型外化为不同的语义特征类型

。(参见陈平1988,郭锐1993)有无续段外化为[±持续]的语义特征,有无终点外化为[±完成]的语义特征。

时态助词“着”、“过”能够检验出动词是否有续段、终点。能在“~着”格式槽中出现的表明为有续

段,反之为没有续段;能在“~过”格式槽中出现的表明为有终点,反之为无终点。同时用“~着”、“~

过”两条标准考察动词,就能得到两大动词类型。

不能既在“~过”又在“~着”格式槽中出现的,为非完成持续性动词,记作V[,1],在这两种格

式槽中都能出现的为完成持续性动词,记作V[2],如:

V[,1] 是、等于、以为、好像、适合、值得、知道、当心、认识、相信、懂、讲究、明白、准

许、喜欢、拥护、原谅、开始、来、去、塌、出现、发明、败

V[,2] 搬、挂、看、烧、修、撕、吃、抛、扔、研究、设计、咬、安排、打、抄、提高、增加

、改正、恢复、减少、扩大、等、体会、表演、进行、哭、想、带、伸、举、近、猜、找、敲、坐、爱、住

、惦记、关心、信任、指望、体贴、跟随、热爱、有

一般来说,非完成持续性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作谓语,完成持续性动词一部分可以进入“把”字句

作谓语。

1.2强完成持续性动词与弱完成持续性动词。

V[,2]完成持续性动词的内部过程的续段、终点还有强弱之分。续段、终点的强弱与能否进入“把

”字句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用“在/正在~”格式槽可以把V[,2]类动词分成强完成持续性动词与弱

完成持续性动词两类。在格式槽中能出现的为强完成持续性动词,记作V[,21];不能出现的为弱完成

持续性动词,记作V[,22]。如:

V[,21]看、挂、搬、烧、修、撒、吃、抛、扔、研究、设计、咬、安排、打、抄、提高、增加、

改正、恢复、减少、扩大、等、体会、表演、进行、哭、想、带、伸、抓、举、近、猜、找、敲

V[,22]有、爱、住、率领、坚持、醉、信任、指望、体贴、跟随、热爱、希望、盼望、爱护

V[,21]强完成持续性动词一般都能进入“把”字句中作谓语,V[,22]弱完成持续性动词则

不然。

各类动词内部还存在着终点、续段的强弱之分。如果我们用“~时量短语”格式槽去考察V[,21]

类动词,又能把V[,21]类动词分成两类。时量短语与动词的关系有两种情况,时量短语计时的时间从

动作行为起点算起,时量短语就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从动作行为的终点算起就表示动作行为完成以后经历

的时间。(参见马庆株1981)动词后带时量短语既能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又能表示动作行为完成以后

经历的时间,表明该动词终点强;动词后带时量短语只能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不能表示动作行为完成以后

经历的时间,或者反过来只能表示动作行为完成以后经历的时间而不能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表明该动词终

点弱或者续段弱。据此,我们又可以把强完成持续性动词分成特强完成持续性动词和次强完成持续性动词两

类。前者记作V[,211],后者记作V[,212]。如:

V[,211]烧、搬、挂、看、修、撒、吃、抛、研究、设计、咬、安排、打、抄

V[,212]等、坐、恨、体会、表演、进行、哭、想、带、伸、举、追、猜、找、敲、提高、增加

、改正、恢复、减少、扩大。

V[,211]特强完成持续性动词进入“把”字句的自由度最高。V[,212]次强完成持续性动

词进入“把”字句的自由度略次之。一部分V[,212]终点弱的动词,带时量短语时不能用“把”字句

。例如“把牢坐了三年了”,“把他等了三天了”等句子都不顺适。

同样,V[,22]类动词根据它们终点和续段的强弱用其它的标准也可再细分出次弱和特弱两类。不

过,V[,22]类动词基本上不能进入“把”字句,我们研究“把”字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就没有必要再

细分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具有[+完成][+持续]的语义特征,而且

动词[+完成][+持续]的语义特征越强,越能进入“把”字句当谓语,[+完成][+持续]的语义特

征越弱就越不能进入“把”字句。

1.3需要特殊处理的动词。

根据以上的分类标准,有这样几种动词与我们的结论不符,需要特殊处理。

A 当作 比成 看做 作为

B 解开 分开 学会 弄懂 吃饱

C 丢 熄

A类动词不能在“~过”、“~着”格式槽中出现,B类、C类动词不能在“~着”格式槽中出现,按

分类标准都应是非完成持续性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作谓语。而事实上这些动词在“把”字句中出现的

频率很高。

A类动词的第二个语素“作”、“成”、“做”、“为”比较虚,与“到”、“在”一样,可以较自由

地与其它动词结合作“把”字句的谓语。

例如:

为:(1)将报上一条重要新闻压为十几个字。(《学习办报》初中语文第三册)

(2)把日光转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好的工具是半导体。(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成:(3)有时,贺子珍同志还将剪报分成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动态、人民动向等各种门类,精心

贴在剪报本上,供毛泽东同志随时抽阅。(《积累资料、学习办报》初中语文第三册)

做:(4)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崔金泰、宋广礼《从甲骨文到

缩微图书》)

作:(5)这孩子就是粗心,常把准字写作淮字。

而且,这几个语素可以互换,基本意思不变。例如(1)“压为”可改为“压成”、“压作”、“压做

”,(2)“转变为”可改成“转变成”、“转变作”、“转变做”,(3)“分成”可改为“分作”、“

分做”、“分为”,(4)“叫做”可改为“叫作”、“叫成”、“叫为”,(5)“写作”可改为“写成

”、“写做”、“写为”基本意义都不变。因此,我们把“为”“作”“成”“做”,就像“把书放在桌上

”、“把他送到家里”中的“在”“到”一样处理,把它们分离出来,这样,“当”“作”“看”等动词就

都是完全持续性动词了。

B类都是动结式的复合词,这类词我们也可以像A类动词一样处理,把补语性的词语分离出来,中心成

分也就是完全持续性动词了。

C类动词是瞬间动词,它的起点和终点重合,中间没有续段,因此不能在“~着”格式槽中出现。此类

动词都有一个[+去除]的语义,用在“把”字句中,它的前边都可以补上一个完全持续性的动词。如:

他把东西[弄]丢了。

小王把灯[关]熄了。

这样一来,“丢”、“熄”都成了谓语动词“弄”、“关”的补语了。

2.0“把”字句的情状类型

上节从单个动词展开的行为动作的内部过程考察确定了具有[+持续][+完成]语义的动词才能进入

“把”字句作谓语。但是,动词的类型与句子的情状类型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句子的情状

并不单纯取决于谓语动词本身,而是由动词和其他句子成分共同决定的。动词的语义性质为句子的情状归属

提供了数量不一的可能性,而其他句子成分所起的作用,则是在有关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具体确定了句子的

情状类别。(参见陈平1981)本节从句子的角度考察“把”字句的情状类型。

2.1“把”字句具有[+动态][-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持续][+完成]的语义越强,该动词的动作性越强。(郭锐1993)上

节的分析中已经看到,[+持续][+完成]的语义越强的动词越能进入“把”字句作谓语。这就表明了“

把”字句具有动态性。试比较:

A (1)地图挂在墙上。

(2)把地图挂在墙上。

B (1)衣报穿在身上。

(2)把衣服穿在身上。

(1)与(2)相比,(2)的动作性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把”字句中动词受其他连带成分的制约,“把”字句的情状不一定与单个动词的语义相一致

请看例子:

A (1)小张正向墙上挂(着)地图呢。

(2)小施正在穿(着)衣服呢。

B (1)墙上挂着地图呢。

(2)小施身上穿着衣服呢。

C (1)小施把地图挂在墙上。

(2)小施把衣服穿在身上。

同是动词“挂”“穿”,A、B、C三类里表现出来的语义功能是不同的。A类“挂”“穿”是小张、

小施正在进行着的挂地图、穿衣服的动作,处于运动持续的情状。B类“挂”“穿”是地图在墙上挂着、衣

服在小施身上穿着的状态,处于静止持续的情状。C类的“挂”“穿”既不完全显示运动的情状,也不完全

显示静止的情状。它只显示“挂”“穿”这个动词指示的动作结束而使“地图”挂在墙上、“衣服”穿在身

上的情状。因此,“把”字句的情状是复变型的,一般都由一个动作同指示该动作结果的行为和状态结合而

成。这种复变类的情状结构,动作与动作的结果紧紧粘合在一起,不允许动词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持续时间。

所以,“把”字句的情状显示出[-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而A类、B类中的“挂”、“穿”虽然

在[±静态]上产生对立,但在[+持续][-完成]上是一致的。

1.2“把”字句还具有[+成就]语义。

所谓[成就]语义是指该动词处置了它的对象后所产生出来的结果或状态。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再来比

较一组例子。

A组 (1)乐队正在演奏“蓝色的多瑙河”。

(2)妈妈正在做女儿的新衣服。

B组 (1)乐队演奏了“蓝色的多瑙河”。

(2)妈妈做了女儿的新衣服。

A组“演奏”、“做”的动作在持续,B组“演奏’“做”的动作已完成。我们试着把它们转换成把字

句:

A’组(1)乐队正在把“蓝色的多瑙河”演奏。 ×

(2)妈妈正在把女儿的新衣服做。 ×

B’组(1)乐队把“蓝色的多瑙河”演奏了。 ×?

(2)妈妈把女儿的新衣服做了。 ×?

C’组(1)乐队把“蓝色的多瑙河”演奏完了。

(2)妈妈把女儿的新衣服做好了。

我们可以看到,A、B两组转换成“把”字句只能是C组一个形式。A’B’组不能成立,原因是A’

组表[+持续][-完成]的情状,与“把”字句的[-持续][+完成]相对立,当然不能成立。B’组

虽表[-持续][+完成]的情状,但没有显示出“成就”的情状,句子不顺适。C组在动词后带上了“完

”“好”等补足性成分,满足了“把”字句的情状,句子就成立了。

3.与语义特征有关的语法现象分析

3.1动词不能在“在+V”“V+着”两种语法槽中出现。

时间副词“在”和时态助词“着”是句子的情状[+持续]的语法标志。时间副词“在”表示动作的持

续,时态助词“着”有两个,“着[,1]”表动作的持续,“着[,2]”表状态的持续。“在”、“着

[,1]”与“把”字句动作[-持续][+完成]的语义相违的,因此,“把”字句的动词不能出现在这

两种格式槽里是必然的。“着[,2]”可以出现在“把”字句中,但它并不表示动作进行的持续,而是表

示作为动作行为复合结果而存现的状态的持续,如:

他把门开着。

这句的深层结构是:他开门、门开着,“着”是表示门开着这个状态的。

另外,“你把信带着”,句中的“着”不是时态助词。已有学者指出:句末“着”,北京话都念[.zhao

],往往弱化为[tseu],与时态助词“着”的读音不同,后者念(.zhao),甚至可弱化为[ts]。(马希文

,1987)“你把信带着”,并不是“你正带着信”的转换形式,而是“你把信带上”的意思。这里的“

着”还有一定的“附着”的实义。

3.2时态助词多用表[完成]的“了”。

与“把”字句的[-持续][+完成]语义有关,时态助词多用表[完成]的“了”,用时态助词“了

”的句子,只要动词语义符合把字句的特征,并且“了”表完成时态的一般都能转化为“把”字句,“了”

表示实现时态的,似乎不好转换。下面我们试着把龚千先生在《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示系统》(

龚千炎1991)一文中所举的7个“了[,1]”[完成],2个“了[,1]”[实现]的例子转化为

“把”字句,其中“了[,1]”[完成]都可以转换,“了[,1]”[实现]都不能转换。

(1)我请她坐在沙发上,为他倒了一杯茶把一杯茶倒好了。

(2)他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没有回应我把我看了一眼。

(3)我想了很长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想了很长时间。

(4)那灵魂就化成了黄昏里朦胧的灯火把那灵魂化成了黄昏里朦胧的灯火。

(5)这家商场近来扩大了营业范围把营业范围扩大了。

(6)……沙埋了的古战场……沙把古战场埋了。

(7)我找到了这座破旧的小楼把这座破旧的小楼找到了。

(8)“你娃娃输得起不?”黄耀祖瞪了眼喝道把眼瞪了喝道。 ×

(9)沉重的雾岚使草天衔接处异常迫近了我把我迫近了。 ×

以上(1)-(7)例“了”表完成时态,都能转化为“把”字句,(8)(9)2例“了”表实现时

态,不能转为“把”字句。

3.3提问形式不用V不V,而在“把”字前加“是不是”、“要不要”。

(1)老师,是不是把奖状贴在墙上?

(2)老师,要不要把奖状贴在墙上?

(3)老师,把奖状贴不贴在墙上?×

前(1)(2)例成立,(3)例不成立。

不用V不V格式,这与“把”字句[+完成][+成就]语义有关。“把”字句都由一个动作同指示该

动作结果的行为状态结合而成,那么,如果否定了动作,就不会出现作为动作结果的状态。因此“把”字句

的否定,不能只否定动词,否定词不能直接用在动词前,而要用在“把”字前。例如:

(1)美国这么多汽车,几乎平均人手一辆,都要像中国那么冒黑烟,还不把月亮都给熏黑了,可走在

街上硬是闻不到多少汽油味儿。(向远方《在美行车》人民文学1993.8)

(2)他没有把车停到房东给他划定的停车点上,而是停在了别人的上边。(同上)

否定词“不”,“没有”都不跟动词连用,用在了“把”字前,这样,否定词并不只否定动作行为,而

是否定了动作行为以及结果整体。

3.4谓语动词光杆时用重叠表示短暂义。

“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不能光杆,一般都需有连带成分。谓语动词光杆时,需要重叠,有时中间可以

插个“一”字。

(1)你们把东西拾掇拾掇。

(2)快把房间打扫打扫。

(3)吃过了饭,请把书包理一理。

光杆动词在“把”字句中需用重叠形式,这正是“把”字句动词的[+持续]语义特征与句子情状[-

持续]语义特征对立统一的结果,是受“把”字句情状[-持续]语义制约的具体反映。动词重叠表示短暂

的语法意义,可满足句子情状[-持续]的语义特征。

3.5动量词语多用“一下”、“一顿”,做状语时,只用“一”字。

(1)铁锁把腰一挺,头一扬,说起他在太原时代的事情来。(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2)随意点上几样菜,吃完后把碗一推就走,月底了,食堂给统一结帐。(沈国凡《攀枝花钢城赋》

人民文学1993.8期)

(3)她对张春林嫣然一笑,把车上的反光镜调整了一下角度。(向远方《在美行车》)

(4)攀钢代表发现韩国做样时,只把钢材的表面磨了一下。(沈国凡《攀枝花钢城赋》)

(5)他把小偷教训了一顿。

动量词多用“一下”“一顿”“一”等等,也是受[-持续][+完成]的语义制约的结果。

3.6时量短语“不能直接加在V前。

试比较:

A[,1]:两幅画多年来一直挂在这面墙上。

A[,2]:把两幅画多年来一直挂在这面墙上。 ×

句子语义的[-持续]性,与时量短语表示的时量有矛盾。时量短语可以加在“把”字前。这时,时量

短语限制的是整个“把”字结构,而并不仅仅是动词。例(3)“整整三个月”并非指老王“关”这个动作

行为持续的时间,而是指“儿子关在家里”这个状态持续的时间。

(1)他天天把这两句话挂在嘴上。

(2)他一会儿就把饭做好了。

(3)老王整整三个月把儿子关在家里。

3.7“量时短语+了”用在动词后不表示动作的持续时间,只表示作为复合结果而存现的状态的

持续时间。

(1)把围墙加高一年多了。

(2)把马路展宽好几年了。

(3)把书弄坏很长时间了。

(4)把饭烧熟半天了。

(5)把敌人赶走三年了。

(6)把树枝折断五天了。

上例句子中时量短语计量的都不表示动作进行的持续时间,只表示作为复合结果而存现的状态的持续时

间。时量短语的计时起点从动作行为的终结点算起。“把围墙加高一年多了。”加高围墙的动作行为是在一

年多前结束的,“一年多”是指动作行为所致使的结果高这个状态的持续时间。有些句子在非“把”字句里

有歧义,时量短语既可表示动作的持续时间,又可以表示动作结束了多长时间。例如:

还没有看完? A

书看了三天了 { 早就忘了。 B

还在卖? A

菜卖了三天了 { 还想它干什么? B

还没有看完? A[,1]×

把书看了三天了 { 早就忘了。 B[,1]

还在卖? A[,1]×

把菜卖了三天了 { 还想它干什么。 B[,1]

非把字句的A句,动作还没有结束,时量短语表示的时间是动作的持续时间。B句动作已结束,时量短

语表示的时间是动作结束后经历了多长时间。但是把它们转换成“把”字句后,时量短语表示动作持续的A

句不能成立,B句能成立。这显然也是受了“把”字句情状[-持续]语义的制约的结果。

转贴于

主要参考书目:

马庆株:1981,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第2期。

1987,北京方言里的“着”,方言,第1期。

詹开第:1983,把字句谓语中动词的方向,中国语文,第1期。

李临定:1986,受事成分句类型比较,中国语文,第5期。

邓守信:1986,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平:1988,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第6期。

龚千炎:1991,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示系统,中国语文,第4期。

房玉清:1992,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汉语学习,第1期。

王安龙:1993,略说显示状态功能的动词,中国语文,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