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乡镇机构改革精选(九篇)

乡镇机构改革

第1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一、当前乡镇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问题

1、机构的职能与职责不符,管理体制不顺。“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对乡镇党委、政府职能的形象描述。乡镇领导干部中流传着口头禅:“有责任的没有权利,有权力的没有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乡镇干部超越职能违规办事。如对违规小煤窑的清理整顿,组织力量炸小煤窑,本是专职安监人员的职责范围,但有些乡镇人员却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硬要包揽过来,不然就会摘帽子、罚票子、搬凳子。②上级对乡镇工作评价,好用“一票否决”,而工作的权限又不在乡镇。如综合治理工作,乡镇没有指挥公安派出所的权限。计生服务站的人事、财务均由主管部门管理,计生服务站人员调整后,乡镇主要领导都不知情。又如国土管理,乡镇只能协调,没有管理国土工作人员的职责,待有问题、有矛盾和纠纷的时候,乡镇又要协调处理。③对乡镇的权力分配不均衡。有权力的、效益好的,就上收直管(如国土、劳动社会保障、派出所等);无权力的、工资难保的单位则放在乡镇(如农业、文化广播等)。

2、部分机构设置不太科学。上轮乡镇机构改革没有全到位的原因:一是事业机构的设置存在着矛盾。如农业服务站,按要求是农技站、农机站、畜牧水产站合并为农业服务站,虽然机构编制合并在一起,但职能、人员、经费是分开的,实际上是没有合,大多数乡镇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二是机构改革方案所要求设立的内设机构、事业单位无名无实。如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等内设机构大部分乡镇政府未挂牌,而且名称不规范,名称太大、工作范围太广,这与目前乡镇普遍进行分组包片做工作格局不相符。

3、乡镇的职能发挥变了样。作为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是以公共服务为主的,但现在是以抓经济收入为主,以保工资保稳定为主,而对发展经济,乡镇政府几乎是大包大揽,根本没有市场观念。

(二)人员编制问题

1、乡镇混编、混岗严重。大部分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在编和超编人员捆在一起发工资。定编、定人、定岗,目前在大部分乡镇仍没实施到位。

2、乡镇人员超编严重。由于编制意识不强,有的乡镇一年到头不到编办办理核编手续。前几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招收一部分工人大多是超编办理,至于科级干部的调整更是不受编制限制了。

3、乡镇人员素质较低。乡镇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人员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人浮于事的现象在乡镇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个别乡镇还很严重。二是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够,对现代行政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规法律知之不多。三是个别工作人员、形式主义严重,法制观念淡薄,作风漂浮,办事拖拉,甚至政治堕落,生活腐败。

第2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一是“农业服务中心”履职不力。20**年机构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只是一个虚空的架子,各站所名合实不合,仍然各自为政,综合服务的整合优势不能发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经费来源不足,机构运转和人员待遇得不到保障,是农业服务中心履职不力的根本原因。由于工资得不到保证,农技服务人员虽然身份是“中心”的职工,但大部分人员都在外各自搞副业。另外,由于改革前各站所资产负债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债台高筑,有的略有节余,一时无法理顺,“农业服务中心”的资产和负债至今仍挂在合并前各部门的帐务上。各站所的办公场地仍在使用各自原有的地盘,拨款形式也维持着各站所改革前的渠道。

二是个别事业站所管理“断层”。站所人、财、物、事下放给乡镇后,有的市级业务主管部门撒手不管,将人事档案移交乡镇后,再不过问有关事情。乡镇初次接手,许多具体事务操作还不熟练,一些地方管理脱节,工作不能及时衔接。

三是事业站所职工“保险”系数严重偏低。乡镇事业站所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状况也令人担忧。除经费来源相对稳定的林业管理站和移民经济技术服务站职工全部参加了保险外,其他站所职工的参保情况参差不齐、五花八门。一些站所无人参保,一些站所只部分人员个人出资参了保,有的职工在缴纳了一定数额一定年限的保险金后,因资金困难,无法继续足额及时缴纳,拖欠保险金的现象十分普遍。解决乡镇机构编制问题的出路何在?笔者以为:

1、拾遗补缺,完善乡镇机构改革。组建“农业服务中心”,其愿望是好的,根本目的在于变分散为集中,提升涉农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然而,机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消肿减肥、裁僧撤庙,要实现改革的目的,必须切实解决钱和人的问题。钱从哪里来?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乡镇事业站所自我发展能力极弱,找不到“米”下锅。而乡镇政府自身也是吃财政饭,囊中羞涩,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目前,各站所拨款渠道、拨款额度各不相同,势必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建议取消现行各就各位、半饥不饱的拨款方式,建立省、市、县三级补贴的拨款体制,由三级共同出力解决经费问题。经费能够足以保证正常运转,“农业服务中心”才能走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人到哪里去?农业服务中心在现有编制基础上,可再压缩三分之一。然而,如何安置分流人员?这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办法一:重新定编后,公平竞争解决谁去谁留问题,未能竞上岗位的分流人员,允许其自行从事经营活动,养老保险仍由单位出资,与上岗人员同步缴纳。保险之外的其他事务由分流人员自行解决。此举可为分流人员织起一个“安全网”。在单位减员空出编制需补员时,可从分流人员中择优选用。办法二:将未能竞争上岗的分流人员一次性买断工龄,与原单位彻底脱钩,不拖泥带水,不藕断丝连。与此同时,全面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将各站所原有的富余资产变现,用于安置分流人员。资不抵债的,依实际情况设法筹资,分批解决。

第3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1、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组合。一是以突出服务职能为重点,合理设置机构。将原行政机构5个综合办公室整合为“一办、三中心”;将原7个事业站所整合为“七个服务队”;将审批和服务职能集中,设立“便民服务大厅”。二是以提高服务效能为目标,优化人员组合。根据机关干部的表现和特长,对人员上岗采取双向选择、公平竞争的办法,做到人尽其才。

2、围绕群众点题,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广泛了解群众需求。充分利用乡村亲民接待室了解民意,并要求下村干部携带《民情日记》,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二是积极办理群众需求。做到办理内容群众确认,落实过程群众监督,服务成效群众评判。三是开展重点联系服务。通过各中心或服务队包项目、干部包企业或农户等形式,开展重点联系服务。四是实行定期回访服务。坚持定期对群众和服务对象进行回访,查找不足,限期改进。

3、强化管理措施,健全考评机制。一是建立台帐。各个中心和服务队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并分别建立了日常工作台帐、实绩考核台帐和责任追究台帐。二是注重评议。成立由乡村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企业主和知名人士等组成的“群众监评会”,监评会对乡镇干部工作每半年评议一次,年终进行总评。三是严格奖惩。乡党委把考评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与干部评先评优和提拔使用直接挂钩。

(二)××县××镇

1、转变职能,重设机构。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需要,强化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职能,重新设立了“一办四中心一服务队”,即党政办公室、行政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济和城镇发展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包村工作服务队,其中,“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民政、计生、新农合、国土、劳动保障、、调解等7个岗位,实行“一站式”服务。

2、设岗定责,服务到位。按照“因事设岗、因岗定人、竞争上岗”的人员配置原则,全面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中层干部竞岗后,再由其按照岗位定编和业务特点选聘工作人员。根据编制和实际工作需要,共设立农业服务科员、计生科员、民政科员、经济发展服务科员等九大类56个服务岗位,为每名干部制订了详细的《职位说明书》,干部与镇政府签定了《服务承诺书》。

3、健全机制,科学管理。一是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将全镇干部基本情况进行公示,方便群众办事,并设立《干部流向公示栏》,每天对干部在岗情况予以公示。二是设立“乡村讲坛”,组织镇村干部讲课或听课,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三是全面建立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干部绩效管理”实施办法,坚持“凭实绩用干部,用机制管干部”,量化考核。四是推行不作为干部问责制,对工作拖沓、等10种情形的干部严格问责,限期整改。

(三)靖安县香田乡

1、乡村联动,搭起便民服务平台。一是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将原来分散的14个涉农单位集中到服务大厅,实行一条龙服务。二是成立亲商安商、维权维稳、计生服务、爱心帮扶、科技兴农、文明新风服务等6支队伍,配置便民服务车。三是在行政村设立帮办点,由村干部和乡挂点干部担任服务人员,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农户。

2、管理规范,创新高效工作方式。一是设置规范的工作流程。凡群众来电、来访,由接待窗口统一受理、分类、分发,相应部门或服务队承办,实行首问负责和限时办结。二是分类办件。将群众诉求事项分为即办件、承办件、联办件、上报件,分别实行直接办理制、承诺办理制、联合办理制、跟踪办理制。

3、办事透明,构建开放监督体系。一是发放“三卡”联系群众。即印有乡镇领导和工作人员姓名、分管事务、联系电话的“连心卡”,注明各部门具体管理事务、办理程序、办事要求的“明白卡”,请服务对象填写乡政府为民办事是否满意的“测评卡”。二是健全“四制”规范操作。即受理登记制、服务投诉制、诉求制、公开评议制。三是聘请“五老”监督员。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代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在一些改革进展较慢的乡镇,70.6%的问卷对象认为乡镇政府职能没有转变,51.6%认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在转变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中,乡镇仍然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我市乡镇政府没有转变职能、设立便民服务中心的占54%,在对这类乡镇的调查中,乡镇干部认为目前乡镇政府主要职能是抓经济、促发展的占50%,执行上级政策的占45%,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占8.8%,农村社会管理的占6.3%,为农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只占2.5%。可见,不少乡镇政府把发展经济和执行上级政策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对农村社会事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工作重视不够。乡镇政府忽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想往往表现在:直接干预经济多、抓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少;抓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多、抓满足群众需求工作少;抓管理多、抓服务少;抓创收多、讲奉献少。调查显示,对转变乡镇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农民认为有必要的占96.9%,没有必要的只占3.1%。

2、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在对尚未设立便民服务中心的乡镇调查中,乡镇办事方便、乡镇干部服务态度好、乡镇干部办事效率高的分别只占23.8%、21.3%、15.6%,相对应的不方便、差、低却分别占31.6%、35.6%、38.2%。由此可见,此类乡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还亟待加强。究其原因,一是还没有围绕建立服务型政府转换工作体制,如没有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二是还没有建立有效的便民服务机制,服务制度不配套;三是还没有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

3、乡镇干部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在对改革不深入的乡镇调查中,12.5%的乡镇干部认为当前的考核机制科学有效,31.3%认为缺乏科学有效性;有17.5%认为当前的考核机制能使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32.5%认为不能得到发挥。这些乡镇的绩效考评机制的不完善,主要是体现在:一是岗位职责模糊,职责任务与岗位脱节,权利与责任脱节,工作与考核脱节,“大锅饭”现象严重;二是考核方式模糊,对不同岗位的考核无区别,难以分辨工作优劣;三是考核方式简单,对工作完成情况没有定性定量的分析测评,仅凭印象打分;四是民主测评走过场,无评议标准;五是考核结果与干部奖惩、任用联系不紧密,对干部的激励作用不强。

三、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服务功能。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从转变职能,创新体制入手。调查数据显示,在乡镇干部和农民当中,认为乡镇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分别占91.3%、88.1%,要创新服务型体制的分别占92.5%、91.2%。

1、解放思想,找准职能定位。乡镇政府职能定位逐步明确为:“执行政策、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执行政策”,就是结合本地实际,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用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推动发展”,就是要围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乡镇经济组织、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而不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服务群众”,就是在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在新农村建设、农技、民政、社保、就业、文教、卫生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促进和谐”,就是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公平、正义,维护乡村政权稳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2、更新观念,加快职能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加快职能转变的前提条件。要在更新乡镇干部观念上下功夫,切实做到“五强化五摒弃”:一要强化“服从大局”观念,摒弃“本位主义”意识,积极支持改革,跟上全国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步伐;二要强化“不进则退”观念,摒弃“安于现状”意识,增强不改革就落后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三要强化“服务为主”观念,摒弃“管理为主”意识,尽快在思想上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四要强化“方便群众”观念,摒弃“自我中心”意识,把思想转变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上来;五要强化“争先创优”的观念,摒弃“得过且过”意识,积极建立一整套对干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3、树立形象,强化服务功能。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要紧密结合“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深入学习、查找问题、整改提高的过程中着力转变干部作风,塑造“五型”干部,树立新形象。一是塑造“学习型”干部,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二是塑造“创新型”干部,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三是塑造“服务型”干部,形成挂牌上岗、热情服务的良好习惯;四是塑造“责任型”干部,形成敢于承诺、勇于负责的良好习惯;五是塑造“廉洁型”干部,形成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良好习惯。

(二)搭建服务平台,改进服务方式。规范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已被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调查中,乡镇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在乡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很有必要的分别占93.8%和95.2%;在已设立便民服务中心的乡镇,群众表示满意的占97.5%。可见,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是当前转变乡镇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一条重要而可行的途径。

1、以便民服务中心为着力点,搭建服务平台。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归并和集中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政、土管、林业、医保、计生、就业、农技、等行政审批和服务职能归并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二是选好并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场所。地点选择要方便群众办事,场所设施既要有一定标准,又要量力而行。三是选派工作人员集中办公。从机关和站所挑选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工作人员,到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并持证上岗。四是建立乡、村、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采取在各行政村设立帮办点、在村小组设立信息员的方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

2、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切入点,转变服务方法。把围绕群众需求、转变服务方法作为转变乡镇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首先,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第一时间了解群众需求。一是利用“便民卡”疏通群众需求渠道。将“便民卡”印上乡镇领导和工作人员姓名、分管事务、联系电话,并分发到每家每户,让群众清楚什么事情找谁办理。二是借助便民服务大厅收集群众需求。大厅工作人员在办理审批事项的同时,要肩负收集群众需求信息的任务,并做好记录,按职能分工转递给承办人办理。三是依靠村组“信息员”收集群众需求。建立村组“信息员”及时收集信息和报送群众需求制度,对他们给予适当的补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四是利用干部下乡收集群众需求。干部下乡携带《民情日记本》,及时记录群众需求,带回后按职能分工转递办理。五是通过民情热线收集群众需求。设立民情热线电话,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对群众的咨询及时答复,对群众的需求及时转交办理。其次,做到公开办事、科学安排、积极主动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要在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以下制度:一是“五公开”制度。向群众公开服务项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依据和标准,并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值班长制度。在服务中心设值班长岗位,由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轮流担任值班长,负责协调有关事务、监管工作作风。三是“集中办理日”制度。每个星期固定一天为集中办理日,实行集中办公,其他时间则根据需要安排2—3人值班。四是干部上门服务制度。在生产特别繁忙季节或对因身体原因办事不方便的群众,免费提供上门服务。

3、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出发点,建立健全机制。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要紧紧围绕责任的落实来进行。一是实行首问责任制,强化“第一接收群众需求信息人”的责任,促其过问到底;二是实行分工负责制,强化职能单位的责任,促其负责到底;三是实行限时办结制,强化承办人的时间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实行跟踪问效制,强化责任人的落实意识。

(三)完善绩效考评,形成有效激励。调查结果显示,在占全市乡镇总数54%的改革不深入的乡镇中,普遍没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影响了干部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实绩,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势在必行。

1、按照“权责统一、分类考评”的原则,科学地制定绩效考评方案。首先是遵循“权责统一”的原则,把干部的工作任务(权)与工作目标(责)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评。一是目标责任书的制定,不仅要明确工作任务,而且要明确工作目标的完成质量和时限要求,为年度考评打好基础。二是年度考评方案的考评标准要与目标责任书完全一致,不能搞成“两张皮”。其次是遵循“分类考评”的原则,按照干部工作的不同岗位区别对待、分类考评。对包村驻点干部,其工作实绩的考评要重在围绕群众需求办实事,且获得服务对象的满意、认可上;对在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干部,其工作实绩的考评要重在围绕群众需求,做好接待、办证、咨询和其他服务工作上。

第4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农民负担重是乡镇机构庞大造成的吗?

若是从长期形成的城乡分治体制下的思维习惯来分析,其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城乡分治下的思维是:农民的事情农民办,至于交纳的“皇粮国税”,则完全是尽义务。即使国家财政出于某种考虑给一些资金用来扶贫、修建农村水利设施、保持水土等,那也是“支援”而已,国家预算科目上至今仍保留着称之为“支援农业支出”的项目。这只能说明,农民、农业和农村长期不在国家财政的视野之内。其实,这也反过来恰恰证明了城乡分治思维长期在财政上的体现。在这种城乡分治的体制背景下,对待“三农”是“多取少予”,甚至是“只取不予”。这不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如此,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也是一样。

那么是乡镇政府的“三乱”造成沉重的农民负担吗?这里不排除有害群之马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中饱私囊,但能否说是整个国家的乡镇一级政府成为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源呢?如果说是,那也离不开城乡分治的这种体制安排。正是在这种体制下,乡镇政府变异成为城市及其工业汲取资源的一个管道。因此,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要防止已经减轻了的农民负担再次反弹,以为通过撤并乡镇、裁员就可以断绝其根源,那是大错特错了。只要城乡分治的体制没有彻底改变,二元财政制度依然如故,农民负担反弹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乡镇政府的出路就是被撤并或变为派出机构吗?

如果与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目标相一致,那么,适当地撤并乡镇没有什么不妥,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但如果以乡镇财政的负担能力为理由而大规模地撤并乡镇,甚至改为县里的派出机构,那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是无形之中仍在肯定乡镇政府的运转及其职能的履行靠农民的税费来支撑为合理的和正当的。进一步延伸一下,也就是乡镇政府应当在财政上有自己的财源,应该自求平衡,自我保障,最好对上级还有点贡献;如果平衡不了,那就得缩减开支,精简机构和人员,甚至于撤销,至于是否会影响到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则全然不顾了。不难看出,这是以财政为目标的改革。

从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之间的关系来看,上级政府对乡镇财政的困难至少有两种选择:一是调整省以下体制和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使基层公共财政的这块“短板”加长;二是通过改革的办法来压缩县乡的财政开支。特别是乡镇一级,由于在农民负担问题上背了黑锅,冠冕堂皇地大肆精简也就成为压缩开支的主要措施。站在省市政府的角度看,应该是与自身目标最为吻合的一种选择,既在改革上出了政绩,又减轻了省市财政转移支付的压力。如果说,省市财政很热衷于对县乡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以解决它们的困难,那么县乡财政困难也不至于到今天这种境地,也不至于要靠中央的行政指令和中央财政的激励。显然,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利益。以此角度来看,一些省份以的方式大搞撤并乡镇和人员精简,也就不难理解了。这至少增加了观察当前乡镇改革的一个视角。城乡分治体制能一直持续到现在,大概也脱离不了这种利益关系的不平等博弈。省市财政属于城市财政;县级财政一条腿站在城镇,另一条腿站在农村,但整个身子是面向城市的;乡镇财政两条腿都是站在农村,但肩负的使命也是为城市服务的。可想而知,其博弈的结果总是会以“三农”受损而收场。尽管中央政府在从中予以调控,比如现在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但在城乡分治体制被彻底打破以前则难以根本扭转。

乡镇一级的机构和人员当真是太庞大了吗?

我不否认现有的乡镇机构确有“人浮于事”的情况,有的地方还很严重。这既有一个人员结构问题,也有一个管理机制问题,暂且不论。但从总体来看,这样的判断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因为“人浮”与否,是相对于“事”而言的,在没有弄清楚这个“事”是否到位以前,轻易地下结论,说乡镇一级的财政供养人员太多是否过于轻率了呢?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政府的“事”(或者说职能)主要不是服务,而是汲取资源和完成上级政府交办的各项要求达标的任务,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催粮要款,刮宫流产,其他啥也不管”。若是相对于这样的职能定位,在农村税费改革完成之后,乡镇机构的“事”确实大大减少了。以此为基准来判断,认为乡镇机构“人浮于事”是成立的。但问题是如果承认这种逻辑,也就意味着对乡镇政府职能的原有定位是肯定的。依次往下推理,乡镇机构改革就不存在职能转换的内容而只剩下精简机构和人员的任务了,甚至可以一撤了之。

但为什么总是以“人浮于事”这样似是而非的理由来对待乡镇机构改革呢?如果不以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哪怕是精减到只剩下一个人,那也是冗员。是不是乡镇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将会出奇的高,因而只要少量人就可以满足9亿人口的公共服务呢?未来也许是,但至少在不发达的农村现阶段还做不到,即使是搞市场经济了,农村还离不开基层政府这个主体。若真正以人为本,乡镇机构现在不是无事可做,而应当是做不过来。

由此可见,从总体看,现在的主要矛盾不在于人浮于事,而是乡镇机构职能转换不到位。而职能转换不到位的责任也不在乡镇本身,而是其上的决策者从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角度考虑多,从为“三农”服务角度考虑少;从上级政府角度考虑多,从下级政府的角度考虑少;从短期考虑多,从长期考虑少。

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撤并乡镇的理由吗?

第5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关键词]:河南乡镇机构;合作型博弈;改革动力机制;农村综合改革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拥有9600万人,其中农民人口就有7300多万人,“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到1998年底,全省乡镇总数为2137个,行政村总数为4.9万个,村民组总数为40.46万个,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多达150万人以上,每年支出经费在100亿元左右 [1]。为了缓解地方财政短缺的压力和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河南省分别于1998年、2001年和2005年下半年进行了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但由于前二轮改革没有形成有效整合、协调一致的动力机制,其结果都变成了虎头蛇尾的“假改革”;“而这一次,河南省强化了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不再‘为改革而改革’,着力解决改革中所引发的各种复杂矛盾”[2],因此可称得上是善始善终的“真刀真枪改革”。截止2005年底,全省撤并乡镇236个,合并各类事业站所3117个,精简乡镇领导职数接近1/3,清退乡镇临时人员20551人,分流乡镇超编人员170022人[3],仅用3个多月就解决了长期困扰河南农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省委、省政府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合作型博弈机制。这对当前我国正在开展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重点从分析改革动力机制入手,试图在河南省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一、河南省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缘何“中途流产”?

1998年12月,河南省制定出了《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拉开了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序幕。当时,我在豫南大别山区某镇担任党委书记,直接参与了这次改革的全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省里《方案》统一规定,乡镇机构设置为五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农林水办公室、财经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科教文卫办公室),“七所八站”一律改成服务中心,统一核定乡镇编制人数,清退临时聘用人员和分流超编人员。但在具体操作上,该《方案》对如何解决乡镇超编正副科级干部待遇的问题,如何解决乡镇工作人员竞争上岗的问题,如何解决辞退人员和分流人员补偿的问题,如何解决新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的问题,如何解决乡镇机构合并后与县以上部门机构工作衔接的问题,如何解决县、乡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合理划分的问题,都没有制定具体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因此,这次改革基本是“走过场、搞花架子、玩数字游戏”。

但是,到了2000年3月,河南一家官方媒体居然报道称:“在这次改革中,全省共精简乡镇富余人员多达10万余人,每年可为农民群众减负8亿元”。仅仅时隔1年,又是这家官方媒体报道称:“据河南省财政厅测算,全省共有乡镇2130个,村委会48900个,村民小组近40万个,其中需要财政供养者有110万人,需要农民直接负担者有63万人。全省实行税费改革后,每年将减少乡级财政收入84.54亿元,每年将减少村级集体收入23.1亿元。这些缺口资金将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精简乡镇机构、压缩富余人员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来消化”[4]。由此不难看出,所谓的“河南十万乡官大裁员”,实际是分而不流,流而未走,工作照样干,工资照样拿,“一个都不能少”。对此,河南官方和部分学者给出的一般解释是:“由于第一轮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等原因,结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痼疾”[5]。这种说法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所在。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自始至终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互相推脱承担改革成本分摊的责任,各方利益主体分散决策、权衡比较的结果是缺乏协调一致的行动。

首先,从这次改革的政治价值取向看,各级政府都希望通过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进而捞取“政治资本”。但是,由于目前河南省乡镇临时聘用人员和超编人员,大多都是县乡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亲戚,这些人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相当复杂,而到乡镇工作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又是按国家人事分配政策统一安置的,大多都是乡镇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让谁走,不让谁走?”对于现任的乡镇主要领导来说“比登天还难”。如果来真的,既会得罪“圈子内的人”(指临时聘用人员),又会得罪“体制内的人”(指超编人员),可以说是“两头做人难”;如果来硬的,一旦失去了“群众基础”,将危及乡镇主要领导的个人政治前途,稍有闪失很可能引发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不安定因素,到头来又将面临着“一票否决”的政治风险。因此,对于这次改革,最不愿意参与和组织实施的就是现任的乡镇主要领导,几乎没有谁愿意“争当改革排头兵”。这样,一直拖延到1999年底,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几乎没有实际行动。有的乡镇甚至还没有向机关干部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干脆就把“五大办公室”的牌子挂上去了,上报的辞退人员名单和分流人员工资表基本是编造的虚假数据。总之,当上级政府把自身能够解决或不愿意解决的复杂矛盾和问题推给基层解决时,乡镇一级只能是“应付了事”。

其次,从这次改革的经济价值取向看,由于各级政府财政实行“基数包干、超收分成”的管理体制,乡镇承担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80%左右,村级管理费支出全部由农民负担。这次改革即使搞成功了,受益者是广大农民群众,而受损者则是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正是由于这次改革的“政治收益”远远小于它的“改革成本”,所以省、市、县三级政府决不会轻易去改变原有的财政分配格局。因此,在“强势集团”与“弱势群体”之间博弈过程中,“受益者”往往是各级政府组织,而“受损者”永远都是广大农民群众。

总之,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东莱芜、诸城、内蒙古卓资、湖南华容、山西隰县、河南新郑等地率先搞起的县乡综合改革“中途夭折”[6],还是1998年河南省进行的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途流产”,都说明了“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7](p267)。只有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机,当看到它的成功可能性较大时再下决心,才能保证这项改革取得成功。因为,乡镇机构改革不仅牵扯到一个省上百万名乡镇工作人员的“去留、饭碗、面子”问题,而且涉及到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之间的权利分配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正如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7](p177)“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7](p176)“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7](p252)“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7](p277)

二、河南省第二轮乡镇机构改革缘何“草草收兵”?

2001年3月21日至22日,河南省召开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紧接着,又于23日召开了“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可见,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是与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启动直接挂钩、同步配套进行的。据有关资料表明,“河南省平均30个农民就要养活一个‘吃皇粮’的人,全省行政事业费开支占地方财政总收入50%以上。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组织每年将减少收入107.64亿元,再不进行乡镇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就没有退路了”[8]。因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这次市县乡行政编制精简比例为24.6%。这是硬任务,硬指标,也是一条硬杠杠。各级都要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层层有任务,一级抓一级,在改革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和应急处理办法。要把撤并乡镇、农村税费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进行,重点是规范乡镇机构设置,减少机构和人员编制,妥善安置超编人员,坚决清退各类临时聘用人员。同时,要保证在5月底以前完成任务”[9]。可以说,省委决策者对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态度很坚决、决心也很大。

然而,正当全省上下紧锣密鼓、层层发动、准备大干一场的节骨眼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一个《紧急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地暂停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这与2个月前在安徽合肥市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大相径庭,因为当时中央曾明确提出要求20个省份(其中包括河南省)将在2001年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这种“朝令夕改”的非常现象,让河南省委决策者们感到“进退两难”:因为当时《河南省人民政府致全省农民朋友们的一封公开信》刚刚下发到每个农户手中,河南老百姓都知道“皇粮国税”不交了或少交了,如果宣布立即停止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那么势必会给农村基层干部制造相当大的麻烦,甚至会引发农民群众“暴力抗税”等恶性事件;如果坚持继续搞下去,那么这岂不是明摆着与党中央、国务院“对着干”。但当中央与地方进行“政治博弈”时,下级必须服从上级,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所以,到了2001年4月下旬,河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被迫中断,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自然也停止进行了。这说明了,乡镇机构改革能否成功,不仅要受到一个省内部各方利益主体之间多重博弈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外部的诸多不确定改革因素的干扰。因此,当改革时机还不够成熟时就急于去推行,即使是好的改革措施也难以取得成效,甚至会成为“早产儿”或“中途流产”。

2001年9月下旬,当组织上准备调我到河南省高校工作之前,我给省长李成玉写了一封长信反映,“自1998年以来,我省经历了两轮乡镇机构改革失败的折腾。尤其是今年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被迫停止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普遍埋怨说:‘天天盼,月月盼,年年盼,结果省里还是瞎胡搅’。可以说,现在的农村基层工作已经困难到了极点。如果省委、省政府再不下决心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那么势必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为此,我建议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协调运作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农地制度、分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综合症”。这份长达3万字的农村改革政策建议报告,很快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随后又被中央领导同志批转到十六大报告起草小组和200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筹备组参考[10](p11)。

2005年9月9日到12月底,河南省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启动时,省编制办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有2100个乡镇,编制总数为16.21万名,实有工作人员为30.23万名,平均每个乡镇超编63.3人,超编幅度达到了86.5%。其中,超编200人以上的有60多个乡镇,个别乡镇甚至超编三四百人,最多的1个乡镇超编400多人。此外,全省还有乡镇临时聘用人员1.25万人”[3]。而目前河南地方财政收入仅为537.5亿元,财政支出竟然高达1115.5亿元,收支相抵缺口资金为578亿元,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尤其是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仅为201.9亿元,其中有2/3的县人均财力在1.2万元以下,甚至有的县还不足1万元,大部分县财政缺口资金都在1亿元左右。全省乡镇负债总额为95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89万元,其中有179个乡镇负债在1000万元以上,最多的1个乡镇负债超过5000万元。可以说,一旦离开了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县、乡、村三级组织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开展,河南省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解决基层组织机构庞大和人员臃肿的问题。

2004年12月21日,新上任的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郑重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全省农民一律免征农业税”。这一招着实让党中央、国务院捏一把汗,毕竟河南的“财政家底”太虚弱了。2005年9月9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全省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时,首次使用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是第一责任人”、“确保全省乡镇机构编制5年内只减不增和保持社会稳定这两条底线”、“无情改革、有情操作”、“不留过渡期,不得拖延”、“2005年底前基本完成任务”等词语,这充分表明了省委决策层的改革决心。可见,这次乡镇机构改革的指标任务是硬的,时间表是死的,不能讨价还价,纪律处分动真格,否则就没有退路了。因此,在这次改革中,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之间始终保持着“目标一致”,互相配合,同心协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仅用3个多月就初战告捷,并为其他省份树立了一个“成功范例”。

首先,这次改革的时机把握得准确,既符合中央的改革意图,又符合河南农村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而又把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基层民主建设、农村公共品供给等潜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逼到层面上来,由此牵动了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迫使农村基层组织“釜底抽薪,另起炉灶,脱胎换骨”。到了2005年年初,中央明确要求各地积极开展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这等于是给了地方一把“尚方宝剑”,从而消除了外部的不确定改革因素,也为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一举成功”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其次,这次改革的原动力来自河南各级政府内部,各方利益主体由过去的“分散博弈”转向“合作博弈”。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看,解决乡村组织经费困难有两种选择途径:一是通过调整省以下财政分配体制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弥补“空缺”,二是通过乡镇机构改革的办法压缩基层行政经费开支。显然,站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角度看问题,第二种途径是与自身目标最为吻合的一种选择,站在乡镇政府的角度看问题,也不失为一种上乘选择。因为这样做,既可在改革上出“政绩”,又可减轻各级政府财政短缺的压力。因此,在这次改革中,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原来的不平等博弈也变成了自愿合作,最终形成了一种协调互动的合作型博弈机制。这是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一举成功”的最大秘诀。

第三,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省级唱主导、善始善终。与前两轮改革相比,这次改革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杀手锏”——在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之前,市、县、乡党政“一把手”一律不能调整,主要领导必须亲临第一线指挥,一级抓一级,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把目标任务纳入领导干部个人政绩考核档案,严明纪律,及时通报批评。这样就克服了前两轮改革中存在的“上推下不动、干打雷不下雨”的被动工作局面。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奖励性配套措施,如规定“撤并1个乡镇,省财政一次性向县级财政补贴50万元,分流1名财政全供人员,省财政一次性补助县财政5000元,分流1名财政差供人员,省财政一次性补助县财政3000元”,省财政为此拨给县级财政一次性补助款共计5.6亿多元。各市、县也都结合自身财力,采取了不少“特事特办”的新措施,如郑州市规定,撤并1个乡镇,除了省里的奖励政策之外,市财政追加30万元补助款。可以说,“这3个多月就好像是打一场战役!”经过这次改革,全省共精简乡镇富余人员接近20万人,每年至少可为省财政减少转移支付20亿元以上,它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改革成本”。日前,省委、省政府又作出规定: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全省实行统一管理和总量控制,建立机构编制台帐、编制人员实名制管理和机构编制审核通知单制度,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和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以防止出现“反弹现象”。

四、结论与启示

第一,不管是进行乡镇机构改革,还是进行其他政府层级的行政体制改革,最实质、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说到底是一个“利益博弈”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暴露出来了,只不过当时的重点是国务院内部机构改革。譬如,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山东莱芜率先进行县级综合改革试点, 县直部门20多个涉农分支机构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分流人员达到12874人,取得了明显成效。到1991年底,全国已有23个省份确定了290个县级单位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6]。但由于中央对县乡机构改革工作没有作出统一部署,这场自下而上的改革试点没过多久就销声匿迹了。正如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同志所指出的,“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来进行,局部改革必然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一点不能忽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改革方向是对的,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等它们积累多了,就容易走回头路”[11]。万里同志也指出,“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创造。但解决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涉及一些部门和个人的既得利益,没有权威的决定,不抓紧检查,就难以奏效”[12](p 631~636)。

第二,政府机构改革的最大阻力,究竟是来自各级政府内部的“自身利益”,还是来自“部门利益”甚或“集团利益”?种种迹象表明,除非万不得以,没有哪一级政府愿意首先“拿自己开刀”。换言之,上级政府往往既是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主导力量,又是“最大的麻烦制造者”。但迄今为止,我国设计的政府机构改革路径“要么是从国务院下手,要么是从底层突破,要么是靠政府部门自我改革”,这样就省、市、县三级留下了相当大的“博弈空间”。其结果是“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7](p164)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7](p164)。

第三,具体而言,省级政府既是乡镇机构改革的主导力量,又是改革的最大阻力。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把这种改革的“政治成本”与“经济成本”统一起来,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改革成本分摊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把多元的、离散的、潜在的改革因素,转化为一体的、内聚的、现实的改革力量,形成一种合作型博弈机制,从而推动乡镇机构改革的顺利开展。譬如,我们在解决“条条”与“块块”分割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县乡机构改革的一大难题。但在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上级主管部门不得以项目、资金、评比、检查、达标等手段,干预下级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核定,不得要求上下级机构完全一一对应;凡是由部门下发文件和召开会议擅自规定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宣布无效。这样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再如,我们过去总担心“干部身份”的人难缠、怕出乱子,以至延误了许多大好改革时机。但在河南省这次改革中,全省共清退乡镇临时人员20562人,分流超编人员127929人,却没有发生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突发事件。这说明了,任何一场改革都必然会带来阵痛和情绪的焦灼,但“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7](p118),“估计形势,要看到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大多数学生是拥护改革的”[7](p287)。所以,我们应当把让大多数人得利作为衡量所有改革得失的一个根本标准,而不能只顾及一些“团体利益”,却看不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于,合理划分县乡之间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这次改革中,着重强调把乡镇工作从过去直接办企业、抓生产经营、催收催种、收费罚款等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向典型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同时,提出要依法界定县乡两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使乡镇真正实现权责一致;凡是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由县级政府承担的职责,不准转嫁给乡镇政府承担;确实需要乡镇政府配合的,应明确权利与义务二者的关系,并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凡不是中央和省委确定的“一票否决”项目和各种达标升级评比活动,一律取消;需要保留的,也不准随意扩大评比检查的内容和范围;等等。当然,下一步应当对乡镇政权组织体制、权力结构及运行方式等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些后续改革任务将更加艰难和繁重。这是我们多年来都想解决而至今尚没有解决的一道难题,还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第五,要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光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突破;光是乡镇一级改而竖立其上的政府机构不改革,也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还需要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连动式的全面改革。如果简单地寄希望于“撤并乡镇、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这样一种低层次的改革,那么很有可能将使乡镇机构改革再次落入“循环改革的陷阱”。譬如,通过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共精简富余人员接近20万人,每年至少可以解决基层行政管理经费支出20亿元左右。但在2005年,河南地方财政用于免征农业税、发放粮农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投入共计26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66.1亿元,这是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最多、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可见,单纯依靠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另外,据财政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省一级行政经费支出每年不少于363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38.9%;地区一级每年行政经费支出约为1715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18.4%;县一级每年行政经费支出约在270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28.9%;乡镇一级每年行政经费支出约在128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13.7%[13]。也就是说,即使是从“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单纯依靠乡镇机构改革也是不行的。事实上,我国过去20多年进行行政体制改革都是侧重于从横向调整政府的部门设置,但却没有从纵向减少政府的层级设置,致使中央与地方之间“纵向权力下放”与“横向权力调整”互相脱节,导致一些深层次矛盾虽经多次改革而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下一步应考虑从“中间层突破”的大胆尝试,依照《宪法》撤消职能定位模糊的地区建制,把现有的“地级市政府”一律改为县级建制,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实行“省直管县”或“省直辖市”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权力结构配置高度集中与政府职能定位高度扭曲问题[14]。为了防止市、县机构改革中出现低效率重复的现象,建议由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统一协调这项改革工作,省一级则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 茹向阳.从保甲制度到村民自治[N].河南农村报,2000-01-01:(04).

[2] 马海伟.河南“撤乡并镇”背后的利益博弈[N].新闻周报,2005-10-25:(02).

[3] 马宏图,李 铮.2005:河南乡镇大变革[N].河南日报,2006-01-15:(01).

[4] 姬林芳,姜秋霞,易军魁.减负·增收·发展[N].河南日报,2001-03-26:(05).

[5] 马鸿钧.河南乡镇机构改革综述[N].河南日报,2006-01-10:(01).

[6] 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16~19.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朱 巍.机构改革:适应新体制的革命[N].河南日报,2001-01-10:(05).

[9] 李晓玮.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县乡机构改革[N].河南日报,2001-03-24:(01).

[10] 张新光.“三位一体”的农村改革观[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1] 刘慕学,张 军.总结简政放权经验强化乡镇政权职能[N].大众日报,1988-01-04:(01).

[12] 万 里.认真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问题[A].万里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6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一、切实增强做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清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农村改革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要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增强推进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布置上来,确保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国总体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乡村支持农村”发展阶段,1充分认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紧迫性。当前。县作为激进农业县和国定贫困县,农村人口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遥远山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单薄,三大流域发展不均衡等现状,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摆在面前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仍然是解决“三农”问题。县乡镇机构改革,就是这种大形势下展开的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有利于使农村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明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对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2充分认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重要性。抓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肯定要求。只有通过改革,减机构、减冗员、减不必要的事务,管好该管的事,搞好为农服务,才干提高乡镇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从而加强基层政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其次,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才干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第三,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乡镇机构改革承担着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效果、为农村其他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证的重大责任,直接关系到其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得效果。只有通过改革,增强乡镇党委政府执政能力,才干消除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

提高效率。本次改革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3充分认识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艰巨性。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一是转变职能。对乡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二是撤乡并镇,精简机构。依照省、市的要求,本次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撤乡并镇,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县由过去的16个乡镇减少到13个镇,不再保管乡的建制,撤并比例为19%三是统筹乡镇党政机构设置。依照这次改革要求和市上相关文件精神,对乡镇党政机构进行了精简,乾佑、凤凰、杏坪3镇统一设党政办、宣传文化办、经济发展办、社会管理办、公用事业管理办等5个内设机构,其他10个镇只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管理办等3个内设机构。四是改革乡镇事业机构。本次改革将对乡镇事业机构和县直部门派驻乡镇的事业机构进行调整规范、归并整合,各镇统一设立农牧综合、文化综合、社会事务、林业、水务、人口和计划生育等6个站所,并对农村中小学、卫生院等单位的服务范围、结构名称进行规范和明确。五是严格控制编制。这次改革,将严格依照省、市文件精神,控制机构设置,重新核定各镇行政、事业编制和领导编制名额。从上述的五项任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县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要求我高度重视,从严实施,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二、扎实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掌握重点。

县委、县政府依照省、市关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有关要求和意见精神,关于这次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这里,再强调需要掌握好的几个重点问题:

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1掌握关键环节。此次改革涉及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需抓住主要矛盾,掌握关键问题。一要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开展乡镇机构改革,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税减免以后,乡镇工作的职能、任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乡镇政府需要重新定位。要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新界定乡镇职能,改进工作方式,把工作重点转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的示范引导、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上来,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二要积极稳妥地做好撤乡并镇工作。从地理位置和发展角度来看,两河乡并入营盘镇、九间房并入曹坪镇、马家台和瓦房口合并组建瓦房口镇、柴庄和丰北河分别调整为建制镇,非常合适。不管是乡镇干部,还是村干部和群众,都不要带着感彩来看这个问题,更不能带着个人利益来对待这次乡镇机构改革。这里提醒大家,不论你从个人感情角度还是从个人利益角度对待此次改革,今天动员会后,认识都必须统一,要按时完成改革任务。对于不顾大局,擅自煽动或宣传、组织不明真相的群众扰乱乡镇机构改革秩序或因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县委、县政府将坚决从严处置。总的一条,就是要保证乡镇机构改革不给上级添麻烦,保证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保证干部思想不乱,保证各项工作不停,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三要分类推进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涉及范围广、人员多,这次改革的一个难点。要依照这次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逐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现由“养人”为主向“干事”为主转变。要合理区分乡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管理性、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管理性职能要收归政府,公益性职能要进行强化,经营性职能要推向市场。各镇机关要按新核定的编制和岗位要求,现有公务员中实行公开竞选、择优上岗。事业单位要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人事制。要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乡镇机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2严守纪律规定。纪律是做好工作的保证。情况复杂,要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就一定要明确改革推进中必需严格遵守的规定、纪律和标准。一要严把标准。对于乡镇机构改革,总理明确提出了四条衡量标准,概括起来讲,就是负担减轻、效率提高、服务增强、社会稳定。要通过乡镇机构改革,理顺县、镇关系,切实减轻镇的工作负担,使各镇真正做到权责一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为农服务上来,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党和国家各项农村政策的实施,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取得胜利,确保农民收入增加,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要严守规定。邓小平同志讲过:编制就是法”省、市此次提出的编制管理规定,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依据,必需认真掌握好、落实好。要按照《关于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的补充通知》规定及省、市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要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健全机构编制管理台账,严格执行机关事业单位进人机构编制审核制度,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三要严肃纪律。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对乡镇每个党员、每个干部党性和纪律观念的考验。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大局出发,坚决服从、配合和支持机构改革,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机构编制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和保密纪律。从即日起,除组织人事部门统一进行人事调整外,任何单位不得从乡镇借用工作人员,以前借用的乡镇人员一律办好工作移交,返回乡镇工作岗位。各级必需严格服从机构改革人事安排意见,对拒不执行组织布置的领导干部,一律就地免职。财政、审计部门会后立即抽调精兵强将进驻涉及撤并的乡镇,确保4月10日前完成撤并乡的财务清算、资产移交和审计工作,此期间,撤并乡镇的财务账户一律冻结,严禁借改革之机调动资金、转移资产、挥霍浪费等违纪现象发生。各镇要在一周内即4月7日前将所有名称变卦单位的印章、牌子、文头启用到位,废弃的印章和牌子要由镇领导指派专人统一收集造册上交县档案局,同时要加强改革过程中的档案、公文和印章管理,注意做好失密工作。更名乡镇要在两个月内按要求向县档案局登记备案。县纪检监察、组织、人社、编制、财政、审计、民政、档案、失密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杜绝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正值推进各项工作的关键时期,3做好工作衔接。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繁重、头绪繁杂。而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乡镇工作人员都面临着竞争上岗的压力,必需统筹兼顾,正确处置机构改革和各项日常工作关系,做到两手抓、两促进,真正实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时、发展不慢”目标。一要尽快做好工作交接。今天会上将宣布干部任免名单,岗位调整的人员要立即到岗。原任领导要向新任领导做好手续交接,特别是要做好工作任务的交接,近期有哪些重要工作,哪些急办的事项等,都要逐一做好衔接,实现工作上的无缝”对接。新任领导要尽快进入角色,尽快深入村组调研,尽快吃透镇情,尽快熟悉工作。同时,要与县直各部门做好沟通,加强对流和工作汇报,决不能因人事调整而影响项目、资金的争取和工作支持。二要认真开展“三定”工作。各镇要按照规定的顺序和要求,制定好“三定”方案,报县编办审定和县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备案,确保在乡镇换届前完成人员定岗任务,为转换职能、提高效率打好基础。各镇遇到问题,要及时与县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由办公室按程序处理,对能够在职责范围内解决的要立即解决;对于政策问题难以掌握的要请示县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县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各镇“三定”审核工作。各镇要正确对待职能、机构、编制、职数的调整,以实际行动支持乡镇机构改革。三要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这次乡镇机构改革范围较广,调整的人员较多,很难兼顾每个干部职工,极易引起干部思想动摇。各镇及县直各部门要做好稳定人心的各项工作,加大矛盾纠纷等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力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岗位调整人员的思想工作,使干部职工情绪平稳,心情舒畅,新的岗位上更好地开展工作。严禁擅离职守、推诿拖拉、弄虚作假,确保机构改革工作平稳过渡,坚持大局稳定。

三、确保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精心组织。

也是一项很敏感的工作。本次乡镇机构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各镇及县直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严肃纪律,努力把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转变职能、平稳推进”原则,一要精心组织实施。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按照“权责一致、政事分开。妥善化解和处置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进行。要切实依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做到方法方法明确、措施积极稳妥、工作细致周密。县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工作督查指导,抽调一批懂政策、精业务的人员,组成督导小组,对改革工作进行督导。各镇要从改革的大局动身,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认真做好本镇各项改革工作,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顺利推进。

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县组织、人社、财政、审计、民政、档案等部门,二要加强部门配合。乡镇机构改革面宽量大。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工负责,积极配合编制部门做好工作,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县直各部门不得以项目、资金、评比、检查、达标等手段干预乡镇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核定,不得要求上下级机构完全对应。县编办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管好机构、管好编制、管好领导职数,对于违规违纪行为,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敢于纠正。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不留过渡期、不许拖延。这是根据我省、市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也是总结历次机构改革得出的一个基本经验。各镇要有时间观念,三要保证按期完成。省、市要求。严格依照《县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迅速贯彻落实,不折不扣执行,加快改革进度,确保按时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各项任务。

增强透明度,四要营造良好环境。各镇要搞好改革政策的宣传。让每名工作人员对改革政策都能熟悉和掌握。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广大镇域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干部职工正确对待个人的岗位变化,自觉服从组织布置。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为乡镇机构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扎实推进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统筹布置。

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之年,今年。适逢省、市、县、镇党委换届之时,尤其是当前正值乡镇机构改革的关键时期,要统筹安排,合理安排,做好乡镇机构改革的同时,扎实推进当前的各项重点工作,决不能因机构改革贻误工作。

切实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各项工作,一要抓好重点项目。各镇各部门要依照新上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建成、建成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的要求。力争全年确定的72个地方重点项目在二季度开工率达到80%以上,尤其是对关乎发展的200万吨钒钛磁铁矿、30万吨油井管等项目,必需加快前期工作,力争上半年开工建设。县发改局和各项目责任部门要深入现场,逐项目了解情况,破解制约难题,力促项目建设加快进度。县招商局要精心组织,筛选包装一批精品项目,切实做好西洽会、世园会等节会招商引资的准备工作,力争签约项目、引进资金有新的突破。

重点抓好今年确定的17个工业项目建设,二要抓好工业经济。要以实现“十二五”工业经济开门红为目标。力促工业项目早日开工、加快建设,不时增强工业经济后劲。要以全市“千人进企业促发展”活动为载体,组织全县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各金融机构、有关单位积极开展百人进企业促发展活动,继续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办法,协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工业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力争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产值提前实现“双过半”目标。

要以溶洞省级地质公园揭碑暨游客服务中心开业庆典、九天山景区开园为重点,三要抓好旅游开发。近期。全面做好景点建设、设施配套、宣传促销、活动组织、环境整治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要切实加快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凤凰古镇景区开发、安沟旅游度假区等景区景点建设,快速推进五洲(万国)大酒店、汇生源大酒店、龙钢大酒店、安德鲁西亚度假山庄、秦岭国际狩猎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要以旅游旺季的来为契机,加强旅游营销、行业管理和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接待服务能力和档次,唱响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来柞休闲度假,不时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协调各镇组织发动群众充分利用农时,四要抓好农业生产。县农业部门要加强对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的检查指导。积极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加强农业生产工作,坚持粮食生产稳定。各镇要根据各自实际,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时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气温逐步回升,正是动植物防疫的关键时刻,畜牧、林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动植物防疫工作,强化防疫、监测和预防,确保农产品质量平安。要尽快启动新农村示范村和巩固村建设,为完成全年新农村建设任务打好基础。

针对单薄环节和突出问题,五要抓好平安生产。要进一步加大对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抓紧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尤其是要深入开展非煤矿山专项整治活动,坚持把专项整治同隐患排查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各类事故隐患并跟踪督促整改,隐患不消除、问题疑惑决,绝不放过。要把依法打击平安生产非法经营行为作为日常监管的重点,县安监、公安、工商、质监、住建、交通、交警、消防等负有平安生产监管职能的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检查,严防平安事故发生。清明节即将到来,当前要特别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县林业局和各镇要切实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层层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分地域落实镇、村、组干部及护林员的监管责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议文明平安祭祖,落实得力措施,杜绝森林火灾事故发生。

第7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今日大会的首要任务是:安排部署我市乡镇机构变革工作。等下,书记将作主要发言,大家要深入体会,认真贯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要深化认识,坚决决心

推进乡镇机构变革,关于增强基层政权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不变、亲密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非常主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分必然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做好乡镇机构变革的责任感、工作感和紧迫感。

(一)变革是必需果断完成的政治任务。推进乡镇机构变革是党中心、国务院的严重决定计划部署,是一项全局性的严重变革行动。党的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明确,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变革任务;上一年10月召开的全国乡镇机构变革工作电视德律风大会和本年1月召开的全国编办主任大会,对深化推进乡镇机构变革进行了安排部署。书记、守盛省长对乡镇机构变革工作十分注重,在本年7月27日的全省乡镇机构变革工作大会上,亲身进行安排和部署,要求在本年内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变革任务。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没有托言可讲,没有扣头可打,必需坚持不懈、不折不扣地完成好、落实好。

(二)变革是改变县政府本能机能的必定要求。变革开放以来,乡镇机构设置使一些影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获得了必然水平处理,然则乡镇内设机构本能机能穿插、权责不清、效率不高级问题依然存在,乡镇县政府的社会治理本能机能和公共服务本能机能没有到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才能还比较弱,制约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经过深化和完善变革,使乡镇本能机能切实改变到围绕农业、乡村、农民搞好服务,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民主上来,经过服务完成治理,把治理融于服务之中,由过去的“管、收、批”向“扶、帮、助”改变,把以行政推进为主的工作形式转到以服务为中间的轨道上来,以实真切实的服务,推进乡村经济发展。

(三)变革是加速发展的急迫需求。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成为全省经济增进极”,需求不时变革创新,供应不竭动力源泉。此次乡镇机构变革是要经过变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供应更具体、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发明有利于人民群众发明财富的社会情况。经过变革更好地服务基层企业,积极协助企业处理生产发展中的难题。经过变革进一步改变干部作风,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进一步提高干军队伍的全体本质,进一步团结和凝集全市的力量。

总之,推进乡镇机构变革是时事所定、发展所需、人民所盼,是一次不克不及抱有任何梦想和余地的攻坚战。全市各级各部分必然要依照市委、市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立场抓好乡镇机构变革。

二、要明确重点,扎实推进

此次乡镇机构变革不是对乡镇机构数目的简略撤并,也不是对乡镇事业单位的机械兼并或称号的简略改变,而是经过机制创新和准则建立,处理行政治理体系体例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变革触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在详细工作中,要突出以下三项重点。

(一)要突出改变本能机能这个中心。针对乡村情势深入转变的实践,中心明确乡镇县政府首要承当四项本能机能:一是促进经济发展,添加农民收入;二是增强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三是增强社会治理,维护乡村不变;四是推进基层民主,促进乡村调和。各县市区党委、县政府要依照乡镇本能机能定位和本地实践,掌握好以下三点:第一,要坚持以经济建立为中间。要合理调整乡镇机构,增强乡镇县政府落实中心、省、市各项政策的本能机能和手段,把首要精神放在促进发展上来。要将经济工作的本能机能改变到营建发展情况、扶持优势产业、典型示范指导上来,调整产业构造,促进农民增收。第二,要坚持以公共服务为重点。要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动身,增强民素,扩展就业,扶贫帮困;增强基本,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立和改善农民公共生活设备;增强公益,重点发展医疗卫生、文明教育事业,加速乡村社会保证系统建立,推进乡村协作医疗准则的执行;增强技能,为农民供应科学常识和技能方面的服务。要推进政务公开,改变服务方法,推行便民办法,使广大农民群众从变革中获得便当和实惠。第三,要坚持以量体裁衣为准则。各地要从实践动身,综合伙源、人口、面积、发展程度、财力保证、社会治理近况等要素,全盘思索乡镇党政机构、事业站所的规划和设置,努力构建符合本身需求的组织构造和运转方法。

(二)要突出理顺关系这个重点。界定和理顺县乡、乡镇与县直部分、乡镇与中介组织之间的职责关系是乡镇机构变革的一项主要任务。第一,要理顺县市区与乡镇的关系。要依照权责统一,事权、人权、财权相匹配的准则,理顺治理体系体例。严禁对乡镇党委县政府滥用“一票否决”,除明确规则的方案生育、国土、社会不变工作执行“一票否决”外,其他部分均不得私自规则对乡镇党政指导的“一票否决”事项;严厉节制对乡镇的各类审核和评选表扬活动;积极下放与经济发展、城镇治理、人民生活亲密相关,可由乡镇行使的行政治理权限,做好扩权强镇工作。第二,要理顺乡镇与县级主管部分的关系。创新事业站所治理体系体例,乡镇事业站所一概执行以乡镇治理为主,县市区营业主管部分进行营业指导的治理体系体例。乡镇事业站所实行公益本能机能,按编制执行财务全额拨款。乡镇事业站所人员一概归入社会保证系统,享用医保、社保等候遇。第三,要理顺乡镇与中介组织的关系。各地要增强规范治理,鼓舞发展多元化的乡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作社,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为农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

(三)要突出精简机构这个要求。精简机构和人员是此次乡镇机构变革的硬性目标。一要精简内设机构。办发[]36号文件规则,乡镇内设机构不超越4个,事业站所4-6个。我市严厉执行这一规则,乡镇县政府准则上内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食物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办公室、综合管治办公室。规划较小的乡镇也可只设一个综合办公室或只设综合性岗位。二要精简七站八所。整合乡镇原有事业站所,准则上设立农业综合服务站、村镇建立和规划治理服务站、文明综合服务站、民政和社会保证服务站、人口和方案生育服务站、水利治理服务站6个事业站所。三要精简人员编制。要认真落实乡镇人员编制的总量和实名制治理,严把人员进口,严厉节制财务供养人员规划,果断守住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的底线。乡镇行政编制以2001年乡镇机构变革时审定的行政编制为基数,按10%的比例精简;乡镇机关后勤服务事业编制按乡镇行政编制总额的5-6%的规范审定;乡镇公益性事业站所的人员编制按与乡镇行政编制1.2:1的比例装备;乡镇指导职数按一、二类乡镇9名,三、四类乡镇7名装备。

三、要精心组织,保证成功

此次乡镇机构变革触及范围较广、人员很多、状况复杂,是一项政策性、准则性、敏理性和规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全市各级各部分必然要依照市委、市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把乡镇机构变革作为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科学经营,细致工作,保证在年内完成乡镇机构变革任务。

(一)要增强指导,缜密安排。此次乡镇机构变革工作,是在市委、市县政府统一指导下,由各县市区党委、县政府实行变革施行主体的职责。各县市区务必高度注重,迅速行动,尽快成立乡镇机构变革工作指导小组,由党政首要指导亲身抓,分担指导详细抓,明确工作责任,坚持倒逼机制;科学制订变革方案,在10月底前报市编委审批。各级机构编制治理部分要切实履责尽职,当好党委、县政府的顾问助手,负责抓好变革的日常治理和服务指导工作。乡镇党委、县政府要积极自动参加变革,详细落实好变革的各项任务。各相关部分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积极支持变革,自动服务变革,努力推进变革,构成强壮的工作合力。

(二)要稳妥分流,维护不变。人员分流是机构变革的难点。就我市来说,乡镇行政编制精简的难度不大,首要的坚苦是乡镇事业站所人员超编严厉。据初步测算,全市大约需分流5000人左右,任务十分艰难。中心明确指出,保证社会不变是此次乡镇机构变革的第二条“底线”。我们必需稳妥稳重,既要落实分流政策,又要充分思索分流人员的应有权益,毫不能简略地“年龄划线”、“拿钱走人”、“一分了之”。一是要用足用活变革政策。认真执行中心、省、市的各项人员分流优惠政策,如处理社保医保、就业扶持、工龄赔偿等,想方设法筹措和打足变革本钱,但毫不能徇私交,和稀泥,乱亮相,乱承诺。二是要坚持公开公道公平。各县市区要在审定编制、确定岗位的基本上,依照公开公道公平的准则,做好站所人员竞争上岗工作,做到政策公开,顺序通明,后果公示,果断根绝打招待、批便条,搞暗箱操作。纪检监察部分要自动介入乡镇机构变革中人员分流工作,全程监督,保证公道。三是要坚持有情操作。既要严厉按政策做事,又要坚持以人本,有情操作,对被分流和调整的人员,要多一分尊敬,多一分了解,多一分关心,化解消极心情,调动积极要素。要关怀保护分流人员,按规则实时足额赐与经济赔偿,并交纳社保费用;要搞好技艺培训,协助分流人员自立创业和市场择业,毫不能简略向社会一推了之。要亲密凝视变革进程中的各类思想动态,保证乡镇机构变革进程中的社会不变。

第8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问: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全面启动乡镇机构改革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推动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贯穿改革的一根红线。

问: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答:最大的亮点在于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三农”工作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乡镇一级的功能定住,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后的乡镇要在四个方面全面履职,即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单看这四项职能,并不都是全新内容,但把现阶段乡镇应当履行的四项职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却是第一次。同时强调不同类型的乡镇要结合实际,确定工作重点,这既体现了共性,也突出了差异性。

问:在机构设置和控制人员编制方面,有哪些新的规定和要求?

答: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是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意见》明确规定,一是提出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要求。统筹乡镇党政机构设置。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乡镇的工作实际,确定党政机构设置形式和数额。可设若干综合办公室,也可只设若干综合性岗位。二是在同一层级内,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行政编制实行动态管理;跨层级调整行政编制的,必须按程序报批。这条规定的目的在于避免将空余的乡镇行政编制随意调整到上级机关使用。三是为切实把住5年内机构和人员编制只减不增这条“底线”,要求加快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问:《意见》里为乡镇转变职能创造条件有哪些规定?

答:《意见》要求上级党委、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乡镇营造比较宽松的履职环境:一是要增加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工作经费,增强乡镇履行职责的能力;二是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三是严控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坚决清理规范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强调对乡镇的考核由县级党委、政府统一组织,不属于乡镇职能的事项,不得列入考核范围;四是明确上级部门派驻或设在乡镇的机构,要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

问:在创新事业站所管理体制方面有哪些新内容?

答:《意见》提出,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第9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乡镇机构设置情况。根据《山东省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文件精神,2010年沂源县实施乡镇机构改革,将原来的13个乡镇调整为11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并重新设置了乡镇机构,一类乡镇党政工作机构不超过5个,财政拨款事业机构不超过6个;二、三类乡镇党政工作机构不超过4个,财政拨款事业机构不超过5个。改革后,全县乡镇事业单位由256个精减到65个,同比减少74.6%,是历年改革以来降幅最大的一次。

(二)人员编制核定情况。乡镇行政编制,一类乡镇按不超过60名核定,二类按不超过44名核定,三类按不超过29名核定;乡镇事业编制,一类乡镇按不超过45名核定,二类按不超过39名核定,三类按不超过34名核定。改革后,全县乡镇事业编制由1086个减少到498个,精减54%。

(三)领导职数核定情况。一类乡镇按9名核定,二类按8名核定,三类按7名核定。党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纪委书记1名;政府设乡镇长1名,副乡镇长2-3名;人大主席1名,人民武装部部长1名。在领导职数内,加大乡镇领导交叉任职力度。人大主席可由书记兼任,乡镇长可由副书记兼任,纪委书记可由副书记兼任,副乡镇长应有1-2名进入党委班子;党政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可由乡镇领导副职兼任,另可配备1名副科级的副主任。改革后,全县乡镇精减副科级以上职位39个。

二、存在的问题

乡镇机构改革后,精简了机构个数,减少了领导职数,干部队伍更加精干、高效,同时,节约了行政成本,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改革后的综合效应好,社会效果显著。但是,在机构设置与干部队伍建设中也存在一些尚需商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关于乡镇事业单位规格设置问题。本次乡镇机构改革后不再设置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从沂源县情况来看,全县乡镇共有各类工作人员1123名,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就有810名,占总量的71%。他们常年工作在基层,党的政策宣传、社会治安维护、事件处理、农业技术推广等大量便民服务事项均需他们去落实,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却没有相应的岗位得以提拔,影响了乡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沂源县也探索适当选拔部分乡镇事业单位中的优秀工作人员到县直事业单位担任副科级干部;同时,为加强干部交流,又从县直事业单位中调任了部分副科级干部到乡镇交流任职。 今年,沂源县从乡镇事业单位中提拔了10名优秀股级干部到县直事业单位担任副科级领导职务;同时,又从县直事业单位调任了7名符合条件的副科级干部到乡镇党委政府交流任职。通过这种形式的双向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被提拔调走的人员均为乡镇事业单位中的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这样的人员流动给乡镇工作造成一定损失;从县直事业单位中调任到乡镇的领导干部还需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适应农村工作,无形中又使乡镇工作受到影响。从现实情况看,在乡镇培养一名政策熟、业务精、熟悉农村工作、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中层干部,除了本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外,更离不开多年农村工作的锤炼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培养,因此,更需要给予乡镇年富力强的中层干部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引导激励他们继续留在乡镇发挥专长。

(二)关于乡镇不设副科级以上非领导职务问题。本次乡镇机构改革,领导职数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公务员法》实施后,《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乡镇机关设置科员、办事员非领导职务”,也就是说不再设置副科级以上非领导职务。从近几年的运行情况看,乡镇不设置副科级以上非领导职务,对于压缩乡镇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现实问题却在工作中逐渐显现:

1、乡镇干部发展空间小。受领导职数特别是乡镇不设非领导职务因素制约,部分乡镇干部认为在乡镇发展空间小、进步慢,从而产生活思想,想方设法到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2、部分新录用公务员不能安心基层工作。一是由于乡镇无科级事业单位,为解决乡镇事业单位中优秀干部的提拔问题而采取的县乡交流办法,无形中缩小了新录用公务员的发展空间。二是乡镇机关不设非领导职务,与县直机关录用公务员相比,乡镇录用公务员提升空间相对较小。三是当前中央、省、市机关招考公务员,允许有乡镇工作经验的公务员报考,这无疑为乡镇公务员调离乡镇多了一条选择途径。通过与考录的乡镇公务员座谈了解,他们报考乡镇公务员的初衷大多是因为乡镇岗位竞争力小,考中后又可以凭借基层工作经验报考上一级机关公务员,因此,报考乡镇公务员已成为部分考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重要跳板。四是乡镇工作生活条件差,而新录用公务员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基层吃苦耐劳的能力差,奉献基层、扎根基层的意识淡薄。沂源县自2002年以来先后为乡镇招考公务员103名,到目前为止,已考录或调动到上级机关工作的达22名,在乡镇被提拔重用的15名,至今仍在乡镇工作的科员66名。

(三)关于乡镇新录用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的公务员问题。根据《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文件精神,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三十日内,“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任命为副主任科员”。但是,由于乡镇不设副主任科员非领导职务,考录到乡镇的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的公务员就不能被任命为副主任科员。这就与同等条件下非乡镇岗位的公务员产生了差距,容易使人产生制度不公的不满情绪。

三、工作探索

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干部队伍建设又是乡镇工作的重点。因此,要使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就应该做到多方联动、多措并举。

(一)真正重视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逐步改善工作条件、优化生活环境。要以强化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为重点,坚持不懈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强化干部奉献基层、扎根乡镇的意识。要正确看待乡镇干部的苦与难,生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理解。要注重从有乡镇工作经历的干部中选拔领导干部,激发乡镇干部创业热情,让干部在基层锻炼成长,使人才向基层流动。要适当开展干部交流,增强干部活力,激发干部内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