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精选(九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2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3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己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健康认知;心理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81-04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代运动心理学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个领域的研究拓展了心理健康的研究空间,对人们学会如何生活,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影响[1-2]。就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而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因其危害性、广泛性、影响性、突发性和复杂性而成为大学生生命健康和成才的拦路虎,迅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支持了体育锻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的假设[3-6]。同时,研究也拓宽到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中度正相关,显示出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紧密的互动联系,提出要将生活方式作为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7]。但是,迄今为止,很少有针对大学生健康认知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对健康认知元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究竟起不起作用、作用程度有多大还处于模糊状态。可见,对此领域的探索是必要的。本文对大学生健康认知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目的是考察大学生健康认知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发现和预测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广东省内5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和5所高职院校为取样学校,随机整群抽取了2 500名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 107份,有效回收率为84.3%。其中,男生980人,女生1 125人;本科院校1 043人,高职院校1 064人。从所选高校类型、年级分布和学生构成来看,基本反映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基本状况和特征,样本具有较好代表性。

1.2 测量工具

编制健康认知问卷(HCQ-127),该问卷由127个条目组成,7个认知维度,涵盖运动认知、健身认知、心理认知、睡眠认知、卫生认知、营养认知、保健认知等。采用对错评分,得分高,健康认知水平高。SPSS检验表明:该问卷分半信度系数达到0.880 2的显著水平,结构效度系数为0.691的较好水平。

心理健康问卷:选用由Derogatis编制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7]鉴别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由90个条目构成,10个维度,5级评分,得分高,心理健康水平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3 数据统计

用统一的指导语,按班级集体测试,问卷由被试者独立完成。运用SPSS1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健康认知和心理健康测试数据考察和分析结果

1)健康认知维度的得分。

从表1中可以看出,睡眠认知得分最高,其次为卫生认知、心理认知、运动认知、健身认知、保健认知和营养认知。其中,保健认知和营养认知得分偏低,低于50分,总体得分64.68分。可见大学生群体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水平偏低,对健康生活的基本认知不足;同时也暴露出当今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对大学生的健康生活的认知教育重视不够、关注不够。

通过SPSS统计分析得到被调查大学生健康认知得分P-P概率图,可以看出大学生健康认知得分基本成正态分布,符合本研究的要求。

将大学生健康认知得分运用SPSS进行样本聚类,得出健康认知较高的学生有998人,其中男396人,女602人;健康认知一般的学生有992人,其中男508人,女484人;健康认知较低的学生有110人,其中男74人,女36人。

2)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因子的得分。

表2是被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因子测试得分结果。通过SPSS统计分析得知被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分P-P概率图,基本上呈正态分布,符合研究的要求。

2.2 对3类不同健康认知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的方差分析结果

从表3看,3类不同的健康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F值为3 574.707,对应概率值小于0.001,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这个结果表明:3类不同健康认知水平的大学生(男女一致),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初步说明大学生的健康认知对其心理健康有影响。分析认为:健康认知水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来实现的。健康认知作为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的原动力,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也产生相当的影响。

2.3 健康认知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相关分析结果

1)健康认知水平与心理健康因子的关系。

大学生健康认知与心理健康10个因子的关系系数处在0.562 6~0.806 6,健康认知与人际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的系数分别高达0.750 6、0.794 3和0.806 6,呈高度正相关,其他的呈中度正相关(见表4),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的健康认知与其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呈中度及以上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初步映照出健康认知水平愈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愈高,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对此,有必要就健康认知的7个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经验总结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德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被划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和专业实践基本被中断和停止。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恢复和重新发展心理专业以后,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许多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者发现学生中相当多的问题,并不完全是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而应该是属于心理范畴的问题,于是,他们开始尝试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在大学里掀起的西方心理学热,为他们积极大胆地冲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束缚,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内状况的变化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际心理卫生运动尤其是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心理卫生学科的逐渐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造就了一批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志,逐渐形成了一支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

第三,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逐渐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开发潜能,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四,健康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使高校医务人员开始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疾病中的作用。

第五,德育理论界的研究认为,德育应该包括四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的培育,从而使一些从事大学德育的教师参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这个时期,以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院校开设了心理学健康教育讲座或选修课,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咨询等。这可以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步阶段,为后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而成为政府行为和普遍的社会行为,也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献中一次又一次地对高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色彩日渐浓厚。

许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组织等,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渠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少高校还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来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带动、指导工作的开展,探索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和高校在理论和实践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深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决定,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给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观念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落实《意见》的实践中,各地高校都充分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近年来,不少高校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人、财、物的投入上正在逐步落实,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总结

1.政府政策导向有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的根本指针

政府的政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针,指引着学校前进的方向。学校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的探索到政府的逐步重视,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此迅速的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体系,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程。

2.高校的高度重视以及多方力量的参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的基本保证

由于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方式,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丰富的理论实践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短时间内和大范围的全面推进,在摸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3.工作方法多样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运转的必由之路

良好的途径和方法,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能够给教育过程带来活力,以保证教育目标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没有切实可行的、适应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很难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面对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的心理,一定要开辟多种工作方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运转的必由之路。

4.提升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核心要素。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种职业、一种行业、一种专业,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学科融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通过倡导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培养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类相关专业等途径,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1.发展迅速,但整体水平不高,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总的看来,体现在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冷到热;从开始介绍引进到发展自己的研究;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不少高校累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实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的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

尽管如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并不高,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从宏观来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专业化程度还较低,与学生、社会、时展要求还相去甚远;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一般来说,沿海如上海、江苏、北京、浙江等地区的院校以及一些重点院校比较重视这一工作,能及时接收和响应政府政策,发展相对要快些;对于其他一些边远地区,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开展,对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是不利的。

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要注意提高整体的水平,让大多数院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2.以防治心理障碍为重点,关注心理发展不够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的,学生有了心理问题,辅导人员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预防治疗为主,以发展成长为辅。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以患有心理疾病的少数大学生为工作重点,出现问题才给予关注,忽略了大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模式。因此,为了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开展了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这一工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关注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依循“发展―提高”的模式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只是重点关注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远不能满足现实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兼顾全体大学生的工作模式还需进一步转变。

3.操作模式以课程模式主,实施途径单一

课程模式主要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它重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系统科学的传授,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具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性、系统性都比较强。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采取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难以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方法和技术的传授,往往会变成针对性不强的心理学基础课;现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不利于开展这些教育。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必须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与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目标相结合,还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如咨询辅导模式、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心理教育综合课模式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途径,也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都十分关注的工作。一方面,政府的引导、学校的重视、社会的关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切实落实政府政策,将心理健康课程引入课堂,开展相关的活动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学术团体的理论研究,医务工作者的实践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应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完善,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自己。

回顾这30年我们取得的成就,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不足之处,能为以后我们顺利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个责任,继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国家长盛不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大学生又处于一个叛逆期,在他们的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与引导,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笔者对全国各地一些高校的调查发现,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工作人员一般身兼数职,心理咨询老师可能同时也是辅导员、校领导,这会使得他们混淆工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缺少专业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者。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各高校中辅导员一般是充当着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量极大,不能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深入及时了解。还有就是对一些没有学习过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辅导员来说,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会产生困惑,不懂得如何处理,造成一些不好的结果。

(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高

笔者还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够重视。尽管我国的高校基本都有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但是学校不愿意花心思去经营,学生愿意去进行咨询的也是少数,甚至还有许多人表示不知道学校有这个服务,去进行咨询的学生就更少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同虚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如何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学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高校应重视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咨询体系,加大对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例如发泄室、心理测评室、治疗室等,这些硬件设施在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还应对心理健康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建立奖惩机制,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动力,让他们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做得越来越好。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教师是和大学生相处最为密切的成年人,这些老师可以与学生直接接触,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所以,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引进专业人员之外,学校也可以鼓励本校心理专业大学生及研究生参与其中。对刚开始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老师进行一些专业培训,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也就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大学生怕受到外人异样的眼光或不想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对心理教育工作有所抵触,这使得许多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展开得并不顺利。然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代表自己就有心理问题,许多成年人也会进行心理咨询。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有困惑,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点,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方式,但仅仅靠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随着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很多情况下,仅仅这一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这时就需要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网络咨询、案例分析、游戏等活动,去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会遭遇各种问题:情感方面、学习方面、就业方面等等,这些问题会困扰他们,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也就能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四、总结

大学生是一个重要而又容易出现问题的群体,为了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惑,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模式、完善体系,以便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作者:刘静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习压力的不良协调,对虚拟网络的依赖,就业压力等种种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心理变得扭曲,产生抑郁和紧张心理,孤僻、自卑、厌学,甚至是产生自杀心理。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频率愈加严重,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联合国专家断言:“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害能像心理冲突一样”。因此,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阶段化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适应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同学、氛围、学习内容等,加上各种心理变化因素,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二阶段,大学二、三年纪阶段。大二、大三学生基本已适应了大学生活,但是由于大学生家庭问题,情感、学习、人际问题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第三阶段,大学毕业阶段。这个阶段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最容易出现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阶段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开始独当一面,就业选择是影响心理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同学们即将各奔东西,恋人之间的感情面临着考验。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尊重大学生的阶段性变化,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模式,根据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在大学生即将毕业阶段,可以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顺利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层次化

首先,由心理健康意识较高且公益性强的大学生自行组成的心理协会,通过定期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通过多次组建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他们成为大学生最普遍的群众基础,这是第一层次;其次,就是由辅导员加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组成,譬如班级生活辅导员,他们承担起心理健康知识的体统培训,常年与大学生在第一线接触,对大学生的把握准确,通过对日常的学生管理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定能事半功倍,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第二层次;最后,由学校的心理辅导办公室,主要是专业的心理辅导专家,他们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是第三层次。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一)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更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同时还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特点、心理y试结果、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记录等材料集中保存,组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档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以翻阅档案来了解学生,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积极的寻求心理辅导帮助,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教育,重视预防。首先,高校应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待人生,普及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树立心理危机应对意识;其次,应该重视对学校的大学生辅导员、教师及其班干部进行预防心理危机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危机的危害,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从根本上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必须一起探索,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发展以及现状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权重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则目标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心理异常现象的识别[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课程的精心打造以及课程的规范化比较注重,有诸多高校已经在教学中采取视频资源以及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在师生互动方面的力度也得到了有效强化,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了结合,从而形成合力教育,其中,院系辅导员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逐渐构建工作机制和机构,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受到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心理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教育问题:

其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善化,有的高校建立了相应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但机构形式大多不同,职责不明确,责任也比较分散[2]。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认识不足,简单认为这是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和实际的服务体系的完善没有紧密结合,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其二,政策上缺乏指导力度。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从政策方面进行强化,而实际情况是,政策的纲领性文件还比较缺乏,造成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比较被动。而从现行的相关纲要制度的内容来看,经过实践,有多数的教师认为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制度有些方面不完善等[3]。政策制度的缺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对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有着不利影响。

其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需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和实际的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相契合,以及和时展的特色相契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思想观念上有新的认识,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比较深,没有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内容选择都没有符合时展的特色,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力度也显得比较薄弱。

其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比较关键的,这是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教育者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心理健康知识不充足,这就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整体质量[4]。而从实际的教学现状看,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是很丰富,教学的能力不强,有的心理健康教师是兼职的,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以及教学对策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中,常常会存在着教育误区,造成整体的教育效果不佳。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愈来愈重要,教育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教育中要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来对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来看,在认识以及实践方面存在着误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上,没有注重发挥教育的功能,把学生的各种问题看做是思想品德的问题,并且用思想品德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比较常见的教育误区[5]。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理论以及教育学原理等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能够减少心理冲突以及矛盾,最大程度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的活动。对学生思想教育中也要对心理学知识技能加以应用,从而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发挥。而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教学当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做是心理测试,并将其形式化以及简单化,对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充分。心理教育对象以及范围也有限制,只注重心理问题的诊治而没有注重预防机制的建立,这些在实践当中的误区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误区还体现在制约因素方面,没有对教育当中的一些制约因素正确的看待,这就比较容易出现教育的问题。教育当中由于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充分正确的认识,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没有得到重视,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以及健康教育机构,但是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受到这一制约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出发,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笔者就此提出几点教育发展的对策:

第一,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拓宽,让学生能结合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进行调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这也是当前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应用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开辟网络这一渠道,借助网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6]。高校要充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建立信息化的服务体系,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立,为学生提供在线服务,以及和微信以及微博等平台进行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心理教育质量提高有重要作用。

第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完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这是促进教育规范化开展的基础。高校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成立教育领导小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统一化的规划引导,建立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以及管理机构,这样就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打下基础,从制度上得以保障。通过制度以及机构的建立完善,让专业的心理保健人员或者教育人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辅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的提供帮助。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比较重要的,通过在校园文化当中进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比较好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主阵地,将教育的内容不断的丰富,注重调整健康教育的方法,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多样化的动力,对学生的情感以及就业和学习等压力的缓解有着积极作用。高校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以及心理剧场等相关活动的开展,积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质量。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选聘专门从事心理咨询以及教育的人员作为教育队伍,从多方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从理论层面的知识教育以及实践能力的教育都要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要灵活的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联系,为学生提供跟踪式的服务,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这样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水平;心理健康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所大学2013级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53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占91.78%),其中男生184人(占56.79%),女生138人(占42.59%)。年龄分布在17.89-21.04岁(M=19.23,SD=0.66)。

1.2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评定选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UPI总分的计算方法是将除测伪题以外的56个项目的得分求和,分数的分布为0-56分,即为UPI测试的得分。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如下标准进行筛选:

其中,第一类学生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尽早地安排心理咨询;第二类学生可能存在某种心理问题,应该对这部分学生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第三类学生可能暂时没有心理问题,不作为咨询的注意对象。

自尊评定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对被试的自尊水平进行评定,本研究应用的是由季益富、于欣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1]。

1.3施测程序

整理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自尊量表(SES),将量表和其对应的标准答题卡统一发给被试,要求被试按照测试要求逐项回答所有问题。

1.4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根据筛选标准,将被试划分为三类,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各类型分布情况如下表:

相应的,将心理健康水平划分为三种,第一类学生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者,第二类学生为心理健康水平中等者,第三类学生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者。对三类心理健康水平分布进行卡方检验,χ2=35.167,df=2,查卡方表得出p

进一步卡方检验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并不存在性别差异(χ2=0.677,p=0.713),也不存在专业差异(χ2=1.489,p=0.475)。

2.2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基本状况

应用自尊量表(SES)考察被试的自尊水平,根据性别、专业的不同分别统计学生自尊量表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结果如表2.2: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尊发展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

2.3大学生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

根据大学生人格测试(UPI)结果将被试划分成三类。第一类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者;第二类学生可能存在某种心理问题,为心理健康水平中等者;第三类学生暂时没有心理问题,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者。比较这三类学生的自尊水平,进行F检验发现差异显著,F(2,324)=5.74,p

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者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心理健康水平中等和较高者,而心理健康水平中等者与较高者的自尊得分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研究结果说明,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3 结论

1. 研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中、高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0.37%、32.41%、47.22%。整体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文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理科生。

2. 大学生自尊水平无性别与学科差异。

3. 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者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心理健康水平中等和较高者,而心理健康水平中等者与较高者的差异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摘要:采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疆维吾尔族喀什地区城乡男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集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焦虑、抑郁等方面,其中,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乡村;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本研究为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培养单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维吾尔族中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维吾尔族中学生心理健康

1 概述

1 概述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当下,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概括而言,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具体的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抑郁等。揭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具有相当迫切的需要。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当下,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概括而言,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具体的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抑郁等。揭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具有相当迫切的需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一中、四中中学生体质监测。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一中、四中中学生体质监测。

2.2 研究方法

2.2 研究方法

采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样本数按城乡男女四类共24个年龄组,每类每个年龄组40人,保证获得有效问卷960份。其中男生480人(城男240人、乡男240),女生480人(城女240人、乡女240人)。将所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就各项因子分行比较。

采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样本数按城乡男女四类共24个年龄组,每类每个年龄组40人,保证获得有效问卷960份。其中男生480人(城男240人、乡男240),女生480人(城女240人、乡女240人)。将所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就各项因子分行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9个因子中任1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SCL-90各因子单项得分如果达到3分,说明该因子自觉症状已达中度,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9个因子中任1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SCL-90各因子单项得分如果达到3分,说明该因子自觉症状已达中度,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3.1 男、女心理健康状况

3.1 男、女心理健康状况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其家庭与,家庭、学习、社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表现出的恐怖、焦虑、忧郁等心理症状。最容易遭受挫折的也就在女生的学习发展及社会交际上,而且遭受挫折后的女生更容易自卑而放弃社会交往,变得孤独、抑郁、焦虑。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其家庭与,家庭、学习、社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表现出的恐怖、焦虑、忧郁等心理症状。最容易遭受挫折的也就在女生的学习发展及社会交际上,而且遭受挫折后的女生更容易自卑而放弃社会交往,变得孤独、抑郁、焦虑。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男女中学生的SCL-90各维度得分进行分析发现(表1),13-18岁男生的各维度心理健康平均分均低于女生。这一结果说明新疆维吾尔族中学13-18岁男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好于女生。城市中学生的得分较乡村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城市的中学生,他们已经基本上适应当前的生活状况,他们的生活经历变化小。而乡村的中学生的经历变化比较大,他们经历乡村的发展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习惯以前的生活,他们对现代生活还有不适应。而城市的中学生已经接受了现代生活,因此心理压力较小,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男女中学生的SCL-90各维度得分进行分析发现(表1),13-18岁男生的各维度心理健康平均分均低于女生。这一结果说明新疆维吾尔族中学13-18岁男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好于女生。城市中学生的得分较乡村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城市的中学生,他们已经基本上适应当前的生活状况,他们的生活经历变化小。而乡村的中学生的经历变化比较大,他们经历乡村的发展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习惯以前的生活,他们对现代生活还有不适应。而城市的中学生已经接受了现代生活,因此心理压力较小,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3.2 新疆维吾尔族城、乡中学心理健康状况

3.2 新疆维吾尔族城、乡中学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中学13-18岁城乡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进行调查分析(下表)。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中学13-18岁城乡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进行调查分析(下表)。

从上表分析得出: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城镇学生明显低,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原因是(1)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不一样,文化水平高者则重视用“心理学”辅导的方式来启发儿童,而文化水平低者则倾向于体罚儿童。这两种方式分别称为现代的方式和传统的方式,而传统方式则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比城镇人口低,采用传统方式教育子女的占大部分,许多农村家长仍抱着“不打不成才”的观点。(2)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获得一份理想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并希望子女工作后能够帮助家庭承担部分负担。

从上表分析得出: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城镇学生明显低,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原因是(1)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不一样,文化水平高者则重视用“心理学”辅导的方式来启发儿童,而文化水平低者则倾向于体罚儿童。这两种方式分别称为现代的方式和传统的方式,而传统方式则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比城镇人口低,采用传统方式教育子女的占大部分,许多农村家长仍抱着“不打不成才”的观点。(2)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获得一份理想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并希望子女工作后能够帮助家庭承担部分负担。

3.3 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3.3 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9项因子分项统计,发现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躯体化、焦虑和忧郁、强迫症状(表3),且这4个因子分值相对较高,说明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学生在这4个因子上的问题较严重。

通过9项因子分项统计,发现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躯体化、焦虑和忧郁、强迫症状(表3),且这4个因子分值相对较高,说明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学生在这4个因子上的问题较严重。

4 结论与建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 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的SCL-90各项因子得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等因子分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集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焦虑、抑郁等方面;城乡方面,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乡村;从性别上看,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

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的SCL-90各项因子得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等因子分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集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焦虑、抑郁等方面;城乡方面,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乡村;从性别上看,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

4.2 建议

4.2 建议

建立和谐的心理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思想品德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为中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中学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把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通过教师全员参与,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中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建立和谐的心理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思想品德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为中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中学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把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通过教师全员参与,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中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厚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张厚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1999,(12).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1999,(12).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郑日昌等.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郑日昌等.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郭振东(1983-)、男,陕西延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保障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日益纷繁复杂,必然会对中职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当他们在学习、生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许多中职学校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感棘手,感到课难上,事难管,而且在观念和行为上存在误区。学校也因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设了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指导,但效果不明显。正确认识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深入思考相应的对策对于做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中职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渐进性,不易被及时觉察。所以,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疏导,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而一些中职学校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学生别出大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多干少无所谓。正确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中职学校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层面,提高到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思想高度。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

1、厌学 学生的厌学情绪大、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

科学、有效的学习,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甚至逃学。

2、焦虑 一是学习引起的焦虑。不少职校生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二是就业引起的焦虑。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常会出现种种惶恐与不安,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心理焦虑。

3、自卑

中职生在学习上表现为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成就感少。学生的学习期望与现实差距大,使职业认同(或角色认同)度低,影响了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厌学情绪大;感到读职业学校是“无奈选择”,自卑感较重,成才期望值低。

4、抑郁

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个别中职生感到巨大的压力。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对人生前景持悲观消极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反映。

另外,中职生不健康心理还表现为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瘾性上网等不良行为习惯。

以上现象表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

当前,一些中职学校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主要问题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调,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途径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跟踪不及时,针对性不强: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和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活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

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整体性原则,要求各方面协调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及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

首先,发挥职业学校的特色,结合各种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各种技能竞赛、文体表演、模拟操作、社会实践,等等,既增加了学校生活的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活动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韧、勇敢、细心进取等优秀品质,锻炼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注意力、观察力,促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情感和责任,使他们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化解和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活动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来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教学和训练,如,自信心、情绪控制、语言表达、就业心理调适等。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如:采用情景式、讨论式、模拟式、现场咨询式等多种方法,注重训练一些心理实用技术,如心理放松训练、对自卑者的自信心训练、对抑郁的合理认知技术训练、就业心理指导训练等。

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位教师都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其自卑感;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虚拟性,学生处在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中,便于把自己的压抑、苦闷、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如,利用学校已有网络资源,开设资源共享的心理网站,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提供心理健康测试或实施心理健康调查等等;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学生不用担心和害怕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暴露在大家面前,能真实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和期望,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