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行为习惯的养成精选(九篇)

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1篇: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惯养成;教学策略;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其中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具体知识,而是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使用语文的习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的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一)提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语文中的课文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学生之所以感受不到,是因为他们没有细致观察。作文的写作需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学生只有细致观察周围的生活,耐心寻找和发现事物的更替、变迁,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等,才能激发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写出言之有物、感人至深的作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最重要的是从生活、学习中入手,引导学生处处留心。

(三)质疑发问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要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四)定期日记,提高语言驾驭能力

语文能力尤其是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我会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三篇日记,写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事情,定期交给我进行语言语法上的修饰、修改和润色,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教师要有耐心

学生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绝不能半途而废。

(二)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

学生的行为习惯常常受到教师的影响,有时教师说千句话不如一个行为来得彻底。如果教师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怎能要求学生呢?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

(三)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让学生养成一个坏习惯很容易,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难。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对此心中有数,并制定好应对策略,一旦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思想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习惯的养成要经过反脱盗罚这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学生顺利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在保证。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篇: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关键字: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5.1

1运用教材、晓之以理。

晓之以理,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①说理要有针对性。一事一议,由近及远,由小引大讲。如我在教学《我的小伙伴》这课中的“学会相处”这节时,我针对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任性。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任性,在深入挖掘任性的危害。从而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放纵自己任着性子做事,不加约束自己,现在犯小错误,将来犯大错误。所以我们小学生要做到凡是对的、好的、该做的坚决做。对于错的、丑的、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这不仅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②说理要有趣味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做的:由故事揭示课题,把故事穿插在教学之中,以故事做结尾。如教学《鲜艳的红领巾》、《说声谢谢》等课都是由故事导入课题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悟出了道理,又揭示了课题。又如教学《爱护花草树木》、《我和动物交朋友》等课我是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穿插了故事,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了。再如《我升入了二年级》、《鲜艳的红领巾》等课是由故事结尾的,使学生回味无穷。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不仅学生爱听、爱学而且易懂、易透,教学效果好。③说理要符合实际。用学生周围的事例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索。讨论、辨析、陶冶情操,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如教学《钱该怎么花》这课,我先阐明:花钱买的东西超过了人们正常要求是一种浪费,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不叫节约。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浪费与节约的一些现象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懂得了注意节约、不要浪费的道理。④说理也要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如教学《我是谁》这课通过教学,学生明确了:在生活中由于场景不同、参照对象不同,我们所承担的角色是不同的。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儿女,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店我们是小顾客,在车上我们是一个小乘客……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参照对象,我们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当好生活中各种的角色,

总之,给学生讲清道理、坚持经常,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逐渐养成。

2榜样示范,动之以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对最乐于模仿的小学生来说,榜样给他们提供了生动的做人模式。如书中的英雄人物、模范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学生、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艺术中的完美形象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来激励孩子们的仿效之情。如《鲜艳的红领巾》这课,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课件给学生讲述、雷锋、丛飞等故事,还让学生观看《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又推荐学生阅读了《鸡毛信》、《王二小》等小英雄的故事及书刊,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我们应该向英雄学习,更加明确了要以英雄为榜样,树立革命意志,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辜负为祖国牺牲的先烈们。至此学生受到了正义的感奋,激起了对邪恶的憎恶,对崇高的敬仰,对卑下的蔑视。

3多种途径,导之以行。

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道德行为是一个人主观态度的外在表现。我们常说对一个人的看法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就是说看一个人品德是否高尚,主要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我国的古代教育学家十分重视行为的训练,孔子提倡立志和力行。宋朝朱熹更明确的指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就是说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老师的责任最大,老师要多引导、多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导之以行。除了结合课堂教学,教学中的图片、插图等作用,练习中的行为指导外,还可以通过少先队活动,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如:看电影、看电视、看图书、报纸、网络、讲故事、听报告、做游戏、书画展示、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也是课外导行的良好途径。如教学《我自己会整理》这课我让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制定了家校联系表,请家长做裁判。请家长当裁判非常必要,对孩子的课堂收获和行为是进一步跟踪,有利于学生真的通过活动养成自己做事的好习惯。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再从课堂中让“经验”通过行为训练和知情明理进一步得到规范,再走出课堂,融入生活,这就是纳活中来再从生活中去。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指导了他们的生活,又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又如: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江山多娇》之后,组织学生写诗、作画、举办小小书画展,进行诗歌朗诵比赛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小学生的道德意识比较薄弱,缺乏毅力,一遇到困难而且易反复。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做法: ①反复实践,培养习惯。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道德知识,有初步的良好愿望的基础上,在低年级进行了强化行为训练。使之掌握各种情况下道德行为的表达方式,引导他们反复实践,锻炼自己。②形式多样,耐心引导。我利用各种形式引导、鼓励学生实践。如:利用文化墙、光荣榜、黑板报、评定卡等都可以起到鼓励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作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充实丰富了教材,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供了条件,两者相辅相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5结束语

道德的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对小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形成习惯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第3篇: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关键词: 小班幼儿 行为习惯 养成

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它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会让人受益一生。叶圣陶老先生说:“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换句话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人的一辈子总离不开教育,无论是走进校园老师教授的知识,还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间获得的教育,可见养成习惯非常重要。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开始。如果这一时期养成了文明礼貌、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方面的好习惯,那么他们将会终身受益。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呢?

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它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来到陌生的环境,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养成的习惯都不同,有的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难适应园里的生活,虽然他们能力差,但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别看他们年龄小,他们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爱模仿。所以,在让小班孩子养成行为习惯时,要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与措施,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实现目标。

(一)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们常会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园都是自己吃饭,可是回家怎么说都不肯吃,老师你帮我说一说,他就听你们的话”,“这孩子怎么说都不肯穿棉袄,天都这么冷了,早上还把衣服扔掉,老师和他说一说,孩子听你们的话”等,诸如此类的话会听到很多。孩子们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那么,教师就更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孩子们的好榜样。

刚开学时,孩子们对周围的环境很陌生,对老师也很陌生,不会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每天都是老师先与孩子打招呼,他们才会轻轻说一句“老师,早上好”,老师并不会责备孩子,不懂礼貌,看见老师、同伴不主动打招呼,而是在日常谈话中,告诉幼儿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宝宝;老师以身作则,早上来园,与幼儿打招呼,与孩子们交谈时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二)利用儿歌养成行为习惯。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专注力较短,如果只是用口头传授的方法让幼儿养成行为习惯,没有几分钟孩子们就坐不住了,也不会认真听老师在讲些什么,因此,要想让小班幼儿养成行为习惯,我们就必须用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教授。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我经常使用儿歌吸引幼儿兴趣,集中幼儿的专注力,从而帮助幼儿掌握养成一些行为习惯的要领。例如,在洗手的时候,我会教幼儿念有关洗手的儿歌,在儿歌中学会洗手步骤。

(三)利用游戏养成行为习惯。

《幼儿园工作规则》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当中。当然,游戏也不是让幼儿纯粹地玩,要利用游戏养成幼儿的行为习惯,如,在游戏中不与同伴争抢玩具,共同分享;在游戏结束后整理材料,把玩具宝宝安全的送回家等。同时,通过游戏让幼儿养成饮食的良好习惯,如,我让个别幼儿扮演小动物,到小熊家里做客,小熊在桌子上放了好吃的食物,请小动物们品尝,让旁观的幼儿看他们是怎么吃饭的,说一说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需要改正,也让参与游戏的小朋友说说自己存在的问题。孩子们在游戏与观察中不知不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习惯不是经过一次游戏就能养成的,所以,在每天的进餐中我还是会不时地提醒,让幼儿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园合作,共同教育,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引导,更离不开家庭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宝贝,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做,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由于幼儿年龄小,身心还在不断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且他们的自我控制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只有不断督促、提醒幼儿,他们好不容易养成的行为习惯才会得到巩固。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是只在幼儿园里遵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家长不配合的话,回到家里不要求孩子养成行为习惯,那么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难养成。因此,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需要家长配合教师,共同教育。

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可以通过面谈、家校路路通等不同方式,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及一些要求孩子们养成的行为习惯。家庭也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同时,在家里要给孩子立规矩,“应该怎么做,不能这么做”,幼儿没有达到要求,应该有一些小小的处罚方法。让家庭与幼儿园同步,使得孩子能更快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叶圣陶教育名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朱永新.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第4篇: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一、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注重学生的仪容仪表起步

十年前,面对我校办学遇到的实际困难,我们便决定从抓学生的仪容仪表起步:一是学生每天早晨入校时,便组织人员检查:学生需着校服,男生不能留长发,女生不能涂脂抹粉,佩戴各种饰品,仪容整洁大方。课堂上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坐姿端正。体育课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站立时身姿挺拔,行走时挺胸抬头;二是每年秋季入学时举行一周的新生站、行、跑步等训练;三是每年对入校新生举行为时三天的入学教育。不到两年时间,我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引起了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要求进入我校的学生逐渐增多,使我校生源困难局面得到极大改善。

二、 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要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

长期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首先要明确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内容是什么?实践中如何操作?《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教育部的纲领性文件,为此,我们动员全校教师,从学生早晨入校开始,全天候按《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

对迟到次数较多、乱扔垃圾等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一经发现便给这些学生另行开班上课,课程内容就是背诵《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特意组织他们参加捡垃圾的活动,进而体会乱扔垃圾给校园面貌带来的不良观瞻。久而久之,全校学生中迟到的少了,乱扔垃圾和说脏话的少了。每学年新生入校我们都将学习讨论、背诵《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

三、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列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

家庭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当前许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往往忽略,更有许多家长只要学生成绩暂时好,便容任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惯。究其根本原因是家长不了解良好行为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便利用家长会反复阐明良好行为习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动员广大家长成为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参与者和监督者,使家庭成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四、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须着重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5篇: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生 良好习惯 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习惯,就是由于反复体验和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自身需要的一种行动方式。它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自觉地体现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人的不可缺少的东西,甚至会影响人的一辈子。少年是情感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所谓“养正当始于蒙”,如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重视抓好关键期

一、二年级学生如同一张白纸,你可以在上面随意的勾画,但一旦留下笔墨,就将永远留下痕迹。所以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抓住了关键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要利用新生优势,严格要求,强化训练。所以从新生入校这天起,我就把抓学生常规排在首位,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进行文明守纪教育。

二、用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的行为

示范是行为教育中最积极主要的因素,是人们学习社会规范的基本过程。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可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却特别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一些学生对“守则”“规范”“福山三字歌”背得滚瓜烂熟,与同学交往时稍不满意却脏话连连;老师不在时,又把守则、规范抛在了脑后;一些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君子动口不动手”,任由父母忙这忙那。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抓起。校内、校外尊敬长辈,团结同学、保持清洁……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之上的。如每一次的德育课,我首先让学生认真收看道德行规或礼仪短片,通过讨论每一条行规,真正做到“明理”;然后在品德与社会课或午会课上,让学生自己排演小品,深刻领会,做到“导行”,还要平时反复训练和指导并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行为。

三、持之以恒,力求提高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训练得来的。知道“怎样做”仅是训练(养成)的开始,还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反复练。一个一个任务(注:需要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具体化,落实后持之以恒,不断提高。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结实无比。”无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要使孩子们自愿地进入角色。生活中,我们可以夸夸孩子的站姿,夸夸孩子的声音,夸夸孩子的友善。课堂上,我们可以夸夸孩子的课前准备,夸夸孩子的善思,夸夸孩子的守纪等。不经意中透着刻意,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相辅相成。对难以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从最基础的或细节做起,点点滴滴地夯实,酌情调整,反复演练。对容易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形式从简,但求速成。例如:上课坐姿可以统一要求,学具的摆放须整齐划一。对低年级学生专心听讲、勤思好问、合作学习、认真写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则需有计划的分步实施。严格要求,耐心疏导,反复训练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当然这些都贵在坚持。

习惯易成定势,需因势利导求更好。在训练中,我们对孩子们的评价标准前后一致,利于某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但这个过程复杂曲折,不能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随时都要进行适度调整,以求提高。

稳步发展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良策。以学生专心听讲的养成教育为例,“坐端”仅仅是“专心听讲”显性、浅层的评价指标。倘若要求低年级孩子人人做到、时时到位,真的有困难,小学新生做起来就更难了。最终,宽严结合,才更具人性,更有实效。其实,孩子们“学会倾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才是我们训练的长远目标。学会倾听非一日之功,有人很快悟到习得,有人耗一辈子也难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促成孩子们学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会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到全面发展。

四、家校联合,规范行为习惯

第6篇: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一、培养良好体育习惯的外因

1、体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要严于律己,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一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要求体育教师以身作则、举止大方、率先垂范、用规范的行为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学到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规定练习时间、科学定量、合理安排强度、规范细节要求”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解示范、准确规范、组织严谨,课后及时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教学内容情况及表现进行反思总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2、课堂纪律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保障。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跟课堂的严密组织分不开的。教师在授课时,要语言精炼、思路清晰,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在严格的课堂管理中还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课堂上管理太严会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抹杀,管理的松了学生会自由散漫影响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收放自如,把握住尺度,教学效果就会达到最佳。

3、营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集体行为习惯对自身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并起到约束、促进、巩固和发展作用。在教学中,可采用游戏、教学比赛等方法,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才能;同时也要发挥同他人集体协同配合的能力,让学生在集体练习中,养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习惯,从而达到养成好的集体行为习惯的目的。利用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让学生体会到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敢于和不良行为习惯作斗争,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4、重视和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严格要求他们,应对他们做到一视同仁,正确的鼓励、支持,错误的就批评指正,使他们明白教师对他们既充分信任又严格要求,这样使体育特长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体育特长生刻苦训练、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优良品质时时刻刻影响着周围的学生,其他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感染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内因

1、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在良好的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兴趣后,对课堂教学效果和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质量也就会提高。在授课中要用创设情景、语言幽默、寓教于乐等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2、增强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立姿、坐姿、跑姿和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明确的健康意识,为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学生要多引导鼓励,少批评。

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还需要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要择机对其进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喜悦,从而调动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

4、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现在,有些学生家长和个别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只要文化课好就行了,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并不关心,认为体育锻炼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对体育锻炼不重视,甚至产生抵制、消极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必要的技术教学外,还要教育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人的影响,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三、形成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途径

1、教学过程中的日常行为教育。

在课堂上,要严密组织并启迪学生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严格要求学生,从个人的养成教育人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教育学生不迟到,早退,要穿校服,佩戴胸卡,有学生需严格执行请假制度。积极参与学界的各种文体活动,教育学生要团结合作,遵守活动的规定,文明、公平、公正的参加比赛。

2、教学过程中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7篇: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摘要: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规范的小学生活,面对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许多习惯都没有养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具有很高的可塑性,所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年级的教学之重。因为只有在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在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教师与家长去细心培养,制定一系列措施,让他们能在活动中获得进步。本人从行为习惯的界定、行为习惯的分类、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以及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措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行为习惯教师 家长学生

一、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种行为模式,是反复操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而行为习惯就是一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下需要去养成的符合环境的一些关键性的动作。

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把精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中,带给他更的进步,反之,坏习惯不仅会降低他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其身心发展。

二、行为习惯的分类

(一)生活习惯

在生活中,一年级的小学生必须从自由的幼儿园生活中转变过来,不能没有时间观念,要学会讲究个人卫生,在生活作息上听从老师的安排,能够自己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

(二)学习习惯

一年级学生正式步入小学生活,也是从一年级开始,学生要开始学会学习。在课堂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端正坐姿、不懂就问、诚实守信等,这也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习惯中进行培养。

(三)品德教育。

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不仅仅在学习上要有优秀的成绩,在自我修养上也要有良好的品行,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存在问题

(一)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生活步入小学生活,在课堂中容易分心,常常会自己玩头发、和同桌讲话、发呆、到处乱看,从而使得课堂纪律混乱。特别是在课中的20分钟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厌倦与对下课的期待,使得课堂气氛稍微减弱。

(二)没有明确时间观念

学生对上课和下课铃声没有明确认识。常在上课铃响后几分钟才缓缓走进教室。甚至有的小学生在早自习铃响后不回教室,反而在下面玩玩具。

(三)语言表达能力稍弱

在一年级的课堂中,会发现有些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在老师提问时,哪怕自己会,也不敢勇敢的举手,而部分同学则是举手又不能完整的做出表述。

四、行为习惯的养成措施。

(一)教师

1、以身作则。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跟着做,做到言传身教。

2、奖惩结合。在学生取得进步或有良好的表现时,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必要时进行实物奖励,如贴小红花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表扬方式。此外,当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做不好时,也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让他们明白,只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3、有耐心。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在行为上管不住自己,特别是在课堂中常不遵守课堂纪律。这时就需要老师用耐心去感染他,让他慢慢的去改正。

4、寓教于乐。对于天真可爱的一年级学生可以多让他们参与一些活动,在课堂中多用游戏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多创编儿歌让学生对常规进行识记,在儿歌中养成规则。

5、及时提醒。一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稍弱,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时,发现错误后及时提醒,并引导学生做出改正。

(二)、家长

教育孩子不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在学校有老师进行系统管理,而在回家以后就需要家长进行时刻监督,如果发现孩子有行为不一致的,需要及时进行沟通,同时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更加严格,让他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学生。

学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主体,所以在养成在于单他们能够充当教师的小帮手,可以将教学生分为几组,选出组长,监督其组员,而组员可以挑选一个人作为自己的监督对象,让自己在有管理权的同时,帮助其他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能够帮助自己改正不好的行为。学生在自己当管理员时,往往能比教师发现更细致的问题,对于他们的发展,作用是极为明显的。

五、结语

一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对他整个小学生胡,甚至一生都有重要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并非朝夕之间,而是需要教师的千锤百炼,

教师需要做到时时讲讲、时时师范,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遵守这样的规则,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成长,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人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更加规范小学生活,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2020年9月17日

论文字数:1997字

参考文献

[1]董秋蕊.谈一年级新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小学),2016,(03):220-221.

第8篇: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一、某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分析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只有严肃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常规的行为训练作为关键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该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小学生的行为重点在于严肃的规范,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价值探析,另外,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还非常浅,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来。一般,通过学校的训练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规范学生的养成教育。我国的教育主要强调了素质教育,关键点在于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到锻炼之中,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可以说,该学校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教育内化,成为规范学生的一种需要,这样才能再以后的发展中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某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理能力不强,依赖心理非常严重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和在该小学的实际调查中都可以看到,学生不仅仅活泼好动,并且才思敏捷,有一定的荣誉感能够给班级或者学校争得更多的冗余。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所呈现的问题是,在这个学校中,一般独生子女非常多,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宠爱程度非常强,因此学生都成为小公主或者小王子在所难免,校园生活对于家庭生活教育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行为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对于自己的物品没有看管好,所以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例如,学生不仅仅会丢文具用品,甚至自己的衣服也可能丢失,在作业完成方面的主动性非常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出现了过分依赖家长的情况,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下,缺失自理的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时间不长

学生的关键任务就是学习,认真学习也是学生的基本职责,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领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在该校学学生行为习惯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分散,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此类实例,一节课以40分钟为例,学生可能在前半部分时间能够积极的相应教师的教导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在后来的时间却一直在盼望下课、东张西望或者搞小动作,这样的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策的探讨

1.行为养成教育在该小学课堂上的应用

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上,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演讲内容,学生在进行演讲时,可以针对于本校的教育行为方案进行演讲内容的落实。例如,学生的练字行为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写字过程中要有哪些正确的书写知识,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活动进行积极的点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也善于听从教师的教导,这样教师就需要无时无刻的对学生的行为加以注意,联合学生的家长,做好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例如,学生在放学以后或者上学以前要树立起清点自己物品的习惯,知道哪些物品是上课需要的,这样的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能够让学生减少丢失物品的次数,使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断加强。落实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纠正者,也是学生习惯的培养者,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还需要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该小学在这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的落实养成教育,让实践教育更具有指导性。例如,可以举行所有班主任的学习和交流活动,集中全校的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探讨,结合理论实际,鼓励教师提升自己,深造自己。

2.发挥少年先锋模范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少年先锋队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基本框架,在学生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要发挥好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作用就需要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论是起点还是最后的目标都是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能力的实现,因此只有先对学生进行基础培养才能实现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某小学的少先队志愿者在校园内部组织起了一些列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少先队的服务活动对行为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那么在课堂上,很多学校的课间管理都不是十分严格,学生在课间上的行为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要引领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很多行为习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或者错,需要看这个行为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响,影响好则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不好需要积极的改正。学生也需要认识到自己行为价值的实现路径,不能单纯的主观的从自己的喜好来判断行为的价值。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中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楷模,有成为学习上的楷模的、有成为行为上的楷模的还有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监督的楷模,因此这对于学生摒弃坏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9篇: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现在,不少学校乃至家庭忽视教育的整体性,片面地抓智育,忽视德育,使得不少儿童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出与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用的地方。如自私个性、自由散漫、独立生活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认真、自控能力弱、挑吃挑穿、不爱惜物品等。为此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首先必须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实际表现,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近年来,我们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开展竞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少年儿童好胜心强,针对这一特点,我们经常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开展了“校内无杂物活动月”、“争做爸爸妈妈的小助手”等活动,学生讲卫生、爱劳动的习惯得到了养成和发展。

二、开展系列化基础活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有时光靠空洞的教育,往往无济于事,平时可以围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爱惜粮食周”、“放学路队好、出门有歌声”活动周、“说话文明、不讲脏话”活动周等基础活动。通过这些基础活动的开展,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可以得到纠正。

三、树立榜样,以点带面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有时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习惯很随意,可以有意地对某个班严格要求,从领导到班主任老师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精心指导,使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达标,再让全校学生向这个班看齐,使这个班在全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定期召开“小小评论会”,让学生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

“小小评论会”由各班选派学生参加,针对学生中发生的事,展开评论,说说谁对谁不对,针对特别事件展开全校学生讨论,让全体学生受到启发教育,再对照自己的言行,使“小小评论会”成为在校每个学生的镜子。

五、建立“红领巾监督岗”,督促每个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红领巾监督岗” 由各班选派责任心强的队干部组成,每天轮流值岗,检查学生的言行,并认真记录,定期公布。监督岗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有知才有行,要想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先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我们要坚持以班队活动课、品德课教学、少先队活动、升旗仪式、课后活动等为阵地,以 “广播站”、“校园厨窗”、“班级板报”等为信息窗口,采取环境熏陶、学习渗透、专题讲座、活动明理、游戏歌谣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强化学生的认知。

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国科学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就能形成习惯。例如:为了养成学生好的坐姿。我在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时,让他们接受我的暗示提醒。即,我让学生牢牢记住六个字,“头正、腰直、足安”。有时我也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一、二、三!”学生习惯性的条件反射:“要坐端!”我还用特定的动作手势,如轻拍学生的后背,摆好手臂,示范正确的坐姿等予以个别提示。经过反复提示和训练,学生渐渐做到了六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