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行为习惯的培养精选(九篇)

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1篇: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下面就具体实施,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师处处以身作则,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作表率

因为教师在学生面前是崇高的,是学生的崇拜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一定要用正确高尚的行为去影响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随手拾起教室里的纸屑,劳动工具摆放整齐,穿着要得体大方;不说脏话,认真倾听等,这无形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是人门常说的“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教师对学生的承诺,无论是奖还是罚都奉行“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这样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慢慢会养好。

二、用爱温暖学生和其交心

交心就要求对学生知根知底同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脾气性格,家庭情况,学生之间发生矛盾,不能简单,粗爆的批评,先详细,多方面了解情况,然后分别做好思想工作,要让双方都心服,口服,这样学生非常信任你,服从你,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铺好路。

三、让学生明辨是非

就是分清对与错、真善美、假丑恶,只有分清这些学生行动起来才不茫然,才不会走弯路,不犯错,例如教学《蓝树叶》一课,李莉给林圆圆借绿铅笔涂树叶,林圆圆不想借,第一次借口,第二次借口,最后李莉将树叶涂成蓝色后,林圆圆脸红了,抓住两人的对话进行心理揣测,引导学生分清两人谁对,谁错?如果你是林圆圆,你会怎样做?进行明辨是非的引导教育。这样学生才能爱憎分明,成为一个分清好坏,对错,坚持原则的人。

四、让学生自律并监督就是制定相应的班纪,班规,来约束学生

特别是小学生,对自己的自制能力差,管不住自己,我班制定了操行评定方法,每人基数10分,分别从:劳动,出勤,爱护公物,说脏话,随地丢垃圾,买垃圾食品,好人好事,完成语文,数学作业的好坏等方面进行加、减分。每周评,每月表彰,一学期,一年下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树榜样,不断表扬激励

榜样具有影响力,感召力,让他们在榜样的影响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学生中树立种种榜样:如节约的榜样,好学的榜样,爱劳动的榜样,作业书写工整,漂亮的榜样,上课积极发言的榜样,助人为乐的榜样……有了这些榜样,上课发现学生一点点的进步,就给予表扬,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对学生特别是成绩不好,顽皮的学生,一经发现一点长处或进步就给予肯定,表扬,学生感受自己被关注,就会加倍努力,慢慢地就出现良好循环,一个差生,一个跳皮的学生就被转化了,也就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

第2篇: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很强,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形象所感化,进而逐步被同化。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想要描绘多彩的人生,都离不开小学阶段习惯的培养。小学生的养成习惯有很多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关键看我们培养学生什么习惯,关键看我们怎样培养学生习惯。

一、抓小处不抓大处

习惯应该从小培养,更应该从小处培养,从小处抓起。在尊敬师长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在距离老师3米处行队礼,问“老师好”,老师对学生回礼,回答“你好”;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我们开展“老师,您辛苦了!”“教师,我们爱您!”等主题活动。通过升旗仪式,全体学生敬队礼,做心灵瑜珈操《感恩的心》,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来表达学生对老师浓浓的爱意!通过班队会上同学之间的我送老师一句话,我送老师一张贺卡,我送老师一杯水等交流彼此的爱师、敬师之情!通过诗歌朗诵赛、演讲赛、大合唱等活动,展示学生风采,呕歌教师谆谆教导之情。

二、抓少处不抓多处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一共有二十条需要学生们遵守并践行的。如果一齐抓势必收效不大,所以从重点处的少处抓起。例如第五条:“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到他人房间要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不打架,不骂人。”我校利用一学期的时间,采取了重点抓一个方面、带动多个方面的方法。首先,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让每一面墙会说话。一楼国学经典欣赏,二楼学生作品展评,三楼读书长廊文化,四楼中华文化赏析;楼梯侧面的温馨提示语;班级阵地的“争星台”、“书海拾贝”、“才艺大比拼”;门厅的团队建设、校风、校训、学风、教风;黑板一角的古诗诵读;餐厅文化等等,让文化走进学生心中。其次,开展“我的学校我做主,我的班级我负责”活动。学校设立礼仪岗、班级成立行为监督员,我是学校小主人,让每个学生都能负起责任,让行动证明学生的集体主义感。

三、抓长期不抓短暂

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20天一个周期,90天一个过程,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刚入学的新生,低年级学生和一部分没有习惯意识的学生来说,需要强化训练。我们通过学校与班级联合强化。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右行礼让教育;利用大队委监督岗,督促学生保持习惯,进行上下楼梯练习,养成学生形成右行礼让的习惯。同学之间,互相督促,保证走廊秩序井然有序、安静、舒心。

四、抓合力不抓单独

第3篇: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一、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作为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他们出现的一些坏习惯坏行为的确让人头痛,那么一定要先让自己心平气和,通过思考冷静的去处理。这样的效果肯定比发怒更管用。以前我们班有一位男生,进校时行为习惯特别差,经常给我带来麻烦事,起初我也很生气,认为他是朽木一个,总是以责备为主,但后来冷静思考后觉的自己处理的不好,因为责骂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变了方法,当他犯错时自己先保持平和心态然后让他讲原因,和他讲道理并且从学生角度想问题,处理问题。慢慢的他有了一些变化,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好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而不是他惧怕的对象。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础打好了,对后面的班级管理有很好的帮助。

三、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教师是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其言行举止、性格习惯等都对学生有熏陶作用,与其夸夸其谈,一次又一次的说教,倒不如身先士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心中,最具威望、最可效法的就是教师。“以身作则”向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师以身作则,以规范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习惯直接熏陶学生。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会形成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注重名人效应。定期给学生讲中外名人习惯故事,告诉学生,成功来自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好的习惯,才能走向成功。在学生中间,也可定期选举“个人日常行为习惯优秀个人”,树立良好榜样,让其他学生可时常参照对比,时刻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利用班会课、开学典礼等活动,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走上讲台,现身说法,介绍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打破学习成功的神秘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学习靠聪明,也靠勤奋,但最主要的是靠养成好习惯。

四、告诉学生如何去做

把自己的期待告诉学生,使其成为集体的奋斗目标,并始终如一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初中的孩子总希望做一个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这一点作为一名老师都有深有体会,并不难理解,实施起来非常容易。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坦诚地告诉学生,使其成为学生集体的道德标准。介绍许多优秀学生的事迹和优秀班集体的情况给学生,这样做的直接目的便是让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大家希望和肯定的行为,因而能够有很好的方向意识,在不自觉的行为中朝着大家认可的方向去努力。

五、激发学生愿意去做

第4篇: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77-01

摘要: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早期教育尤为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在幼儿教学中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使他们身心健全,成为祖国的未来。

关键词:幼儿教育;良好行为;培养方法

美国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说过:“给我一批儿童,我可以让他们成为任何人,总统、小偷、科学家、商人、杀人犯……”这句话如此深刻地告诉我们,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那么,为人父母要怎样来进行早期教育呢?简单说来有两点:一是能力的培养,包括动手的能力、动脑的能力;二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可以收获个性,播种个性,就可以收获命运。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是对幼儿身心的严重摧残,无异于拔苗助长,只是昙花一现,过早夭折,更有甚者野蛮粗暴,更是适得其反。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常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人的一生有很多行为习惯,但需要从小就培养,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形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而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养的重要一环,为使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幼儿时期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从孩子的点点滴滴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还有家庭的教育也相当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要细心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可行的计划,抓住教育时机,让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好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去实践才能养成。所以要坚持要求,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

第5篇: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设环境;图书阅览;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80-011.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从大的方面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关键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看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小的方面说,一个家庭培养孩子,关键也是看孩子养成了什么样的习惯。

习惯,就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某个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幼儿园的三年教育是幼儿萌生规则意识和培养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孩子的心灵还是"软蜡"的时期,教育者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去培养,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中班幼儿处于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把握好这一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幼儿终身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

幼儿时期良好行为习惯内容可以分为:良好品德习惯、良好生活习惯、良好卫生习惯及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品德习惯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友爱同伴、爱集体守纪律、爱劳动、诚实勇敢。

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洗手、保持五官的清洁、正确使用手帕、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用品。

3.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

3.1环境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创设环境有益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创设了多个主题,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在教师中创设卡通风格的动态主题墙,让幼儿感受良好行为的熏陶。例如,中班的动态主题墙是"整整齐齐叠衣服",将叠衣服的步骤用卡通风格的形象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观看并掌握叠衣服的正确步骤,按图示练习叠衣服的方法,掌握叠衣服的方法。在创设室外环境方面,可以将各种卡通形象与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粘贴于幼儿园的设施上,在赏心悦目的环境氛围中,时刻提醒幼儿应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在草坪上用喜羊羊的卡通形象提醒幼儿要保护环境等。

3.2儿歌教育。幼儿喜爱儿歌,通过运用儿歌的教育功能,创作良好行为习惯的儿歌,在儿歌中受到文学和音乐的熏陶。例如,通过创作儿歌《好宝贝》:好宝贝,你真棒,小手洗干净,坐在小桌旁,青菜、水果、主食我最爱。营养丰富好美味,饭菜可口不用喂,通过反复吟诵儿歌,实现培养幼儿良好用餐习惯的教育目的。

3.3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都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形成的。而且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差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老师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所以最好制定一个生活日程表,使孩子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等,为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如:进餐方面,饭前便后要洗手,老师要经常提醒幼儿洗手的习惯。要正确使用餐盘,拿勺,不随便讲话大笑,保持整洁,不剩饭菜,饭后放好餐具。这些是需要教师在一日活动中经常反复地要求幼儿做到,以及入睡时脱下衣裤要折叠整齐,放与固定位置等等。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不能半途而废。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失去意义。

3.4家园一致,共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父母和教师共同的言传身教,方有成效。对于幼儿来说,在家庭的时间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因此,教师应主动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讲明这样做的道理,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设较好的教育环境,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中班一年在幼儿园三年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一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马虎,错过了这段时间,有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到大班时期再纠正就比较费力,甚至改不过来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中班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及早建立良好的行为规则,同时,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需要我们有长久的耐性、坚实的态度、和蔼的言语,还要有一颗爱孩子、包容孩子的心。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定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学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学前阶段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一时期的幼儿在思想与行为上还是“一张白纸”,教师和家长在上面描绘什么就会影响孩子下一步的成长。幼儿教师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对孩子的观察也比较细致,结合保教工作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树立榜样培养幼儿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每天早上,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孩子都是干干净净的,但是到了晚上出园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有的还是干净的,有的则成了“小泥猴”。这样的现象与孩子的卫生习惯养成方面有关,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孩子,什么时候都是清清爽爽的,卫生习惯不好的幼儿,很容易将自己弄成“小花猫”。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树立榜样,用那些讲究卫生的孩子来影响大家,带动大家一起讲究卫生。我在班级有意识地选出一些卫生习惯比较好的幼儿,让他们在班级受到老师的表扬,让大家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讲究卫生的,如小手干干净净、身上没有污点等等。这些讲究卫生的孩子在其他幼儿心中成为好孩子,其他幼儿在生活与学习中自然就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生活习惯,自觉地改正一些不好的卫生习惯,长期坚持下去,班级的孩子们就会注重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二、营造氛围培养幼儿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这一方面要从小抓起,从幼儿时期做起。幼儿教师在保教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幼儿遵守纪律的习惯,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凡事按照规则、规矩执行,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纪律观念。从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还是习惯自由自在,很少有纪律意识,表现为上课时候都会下位走动、要发言的时候不举手等等,因此,教师要注重营造遵守纪律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们逐步增强纪律观念。例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告诉孩子们,不要随便下位走动,在发言之前要举手得到老师的同意。这样的纪律要求每天都要强调1~2次,孩子们听得多了就会入脑入心,在上课的时候就会自觉注意这一方面的纪律。

三、激励评价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良好习惯

现在许多家长工作比较忙,中午都将孩子放在幼儿园午休,一直到晚上才带回去。幼儿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中度过,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显得非常必要,这既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管理和教育幼儿的要求。幼儿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研究幼儿的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孩子们在自我照料中享受到教师的表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以强烈的幸福感促进孩子们重视自我照顾能力的提高。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每天的学习与生活,对自理能力较好的幼儿进行表扬。例如,午餐时候哪些幼儿吃饭不掉饭菜在桌上;哪些幼儿能够自己盛饭;午休的时候哪些幼儿会自己叠衣服、盖被子;哪些幼儿穿衣服又好又快,等等。教师对这些幼儿进行表扬,并号召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同时教给孩子们生活自理方面的一些常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强化引导培养幼儿相互帮助的良好习惯

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们的心灵是美好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们相互帮助的品德,让善良的种子在他们心中发芽。教师在保教工作中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孩子们帮助其他幼儿,并给予表扬,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逐步培养孩子们互相帮助的习惯。例如,在手工课上,有的幼儿掌握不好折纸,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幼儿向这位孩子伸出援手,主动去教他如何折纸,教师对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进行表扬。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在班级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同时也让相互帮助的思想在幼儿脑海中扎根。在保教工作中经常设置一些环节,让孩子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克服困难,既是对幼儿能力与行为习惯和思想的良好熏陶、培养,同时也是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教育教W质量的重要方面。广大幼儿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倾心尽力地培养幼儿。

参考文献:

第7篇: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一、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实事入手,以身作则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开端,而这个起点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最为关键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还没有“成形”,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教育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小学生还没有进入学校之前,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家庭教育所形成的,这些行为习惯对于学生到学校后的学习是有利有弊的。特别是当今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大都由爷爷奶奶照看,他们只能提供生活上的照顾,而在学习、思想以及行为习惯上培养较少。这种隔代教育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当孩子进入学校开始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时,作为小学老师就应该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从每一件小事情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和培养。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注重经常性和渗透性的教育

例如,学生在学校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扔果皮纸屑,要随时注意公共卫生,这是最基本的卫生习惯。再如,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候;尊敬长辈,学会照顾和感谢亲人;会使用文明用语等都是最基本的文明礼貌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时养成了这些好习惯,但是有可能一回到家里,由于受家庭环境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就会随大流而抛弃了这些好习惯,即使再回到学校,他们也可能会不再延续。这其中除了学生个人的身心因素以外,也反映出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未得到延续和巩固。针对诸如此类的情况,对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是需要我们小学班主任老师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连续的培养。不能因环境的改变、年级的改变而中断,必须注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连续性和延续性。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运用好评价和欣赏教育

在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的行为表现和犯错表现是经常出现的,对于一些小的言行举止,我们要用心去感受,让他们觉得我们是很关注和关心他们的。对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比较好的行为,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适当的赞许。例如:帮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铅笔,敢于承认自己所犯的小错误,谅解别人等。对于小学生的这些行为举止,我们要给予欣赏赞扬。对犯错的小学生,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帮助他们进行纠正。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他们就会沉浸在喜爱的事物中,各方面的行为习惯也会潜移默化的发展。

四、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以实际活动为载体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是我们对小学生思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爱活动。学校组织多项集体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培养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如组织文艺汇演、学校运动会、班级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通过深入浅出的活动,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故事、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8篇: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现代德育的主要原则是教育学生形成以良好习惯为基础的社会能力。这其中小学德育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其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而离开学校,学生也应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多方面地加强自我约束能力,以培养自我习惯的形成。针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着眼常规,从活动做起

良好习惯的形成,源自于生活的点滴。为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一系列活动:卫生小红旗、学习标兵等。

卫生小红旗,每周由校领导带领教师对各班级卫生情况进行评估,对于评估结果优异的班级,授予卫生小红旗以示表彰。这是对优秀班级的肯定,更是对暂时落后班级的激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习标兵,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学习标兵勋章。并将学习标兵以小组安排的形式,分散于各个小组,在小组内起到带头作用。以此形式,使学生在形似比赛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言传身教,树立典范

对于处在敏感学习期的小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就成为其直接的榜样。教师和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良好的习惯,伴随人的一生,更会使其一生受益无穷,因此教师和家长理当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在细节上为学生树立榜样。首先,教师要在学生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树立典范,杜绝“只许官方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现象的出现。其次,开展师生联合演出等一系列有助于拉近师生关系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教师的魅力,以协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资料显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言传身教,更能在学生身上产生反响。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一最具收效性的教育方式,利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培养优秀的习惯。

三、教师引导,树立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判断能力比较薄弱,而对外界的反应又极度敏感。因此,教师应该切实把握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身边具体的典范事例,以及名人名言、成语典故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在事例中辨别习惯良莠的能力,又能达到引导学生学习榜样,以形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四、脚踏实地,稳健有序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形成习惯的时候,要有耐心,对于学生的进步,更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为此辅助进行的各种活动更要持久。本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原则,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这项工作在稳健有序的过程中不断推进。

五、深化合作,共同监督

作为主力军的学校,固然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学生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更为深层次的了解。从这个角度上讲,学校与家庭必须相互协作,才能更有利地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学校应该咨询家长学生具体信息,为学生提供可行性的计划。其次,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不仅要主动反馈学生的行为表现,更要对学生某些特殊的行为习惯着重解释说明,以免学校在指导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意外状况。这样做,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培养学生习惯工作的深入,也使得家庭与学校间的关系变得密切,为培养学生习惯的后续工作提供了基础。

总之,培养习惯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校的积极引导,家长的监督鼓励,教师耐心的包容,更需要学生自我意识的树立,从而保证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成功养成。

参考文献:

[1]高梅.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1(1):34-35.

第9篇: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一、习惯及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来源。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优良人格品质的基础,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导致恶劣品质的产生。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习惯,习惯体现素质,习惯影响人格。加强德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求真务实,从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始。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具体内容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一)健康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1. 逐步形成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每天午睡;按时进餐,吃好早餐。

2.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注意细嚼慢咽,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

3. 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勤洗澡、换衣服、剪指甲;保护五官,不乱挖耳朵、鼻孔,看电视保持3米距离;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等。

4. 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养成爱锻炼的习惯。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经常与幼儿一起户外活动和游戏,鼓励幼儿和同伴一起开展活动;陪同幼儿一起观看体育比赛或相关体育赛事的电视节目,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文明礼貌习惯

1. 引导幼儿养成文明的语言行为习惯。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等;遵守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如轮流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使用礼貌语言等;注意公共场所的语言文明,如不大声喧哗,不说脏话、粗话。

2. 指导幼儿形成基本的人际交往基本规则和技能。有自己的朋友,喜欢与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欺负弱小;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等;游戏中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通过协商、交换、轮流玩等方式解决;参与集体游戏,共同完成活动。

3. 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关心身边的人,注意他人情绪,学会了解他人;尊重服务机构人员的劳动,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民族文化差异。

(三)学习习惯

1. 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创造说话机会,增强幼儿理解和表达能力。认真倾听并能听懂语言,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对情节有自己的理解。

2. 帮助幼儿掌握书面表达的初步技能。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喜欢写写画画,写画姿势正确。

3. 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发展基本的探究能力。喜欢刨根问底,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尝试简单的分析和推理,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

4. 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对数、量和数量关系有基本的认知能力。体会生活中的顺序和规律,理解数的意义和概念;能通过实物感知大小、多少、高矮、粗细等量的特征,理解数与数的关系,能用加减来解决问题。

(四)遵守规则的习惯

1. 帮助幼儿了解并遵守基本行为规则和游戏规则。不私自拿他人的物品,借东西要还,要爱护他人的物品;认真完成自己接受的任务;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或活动规则。

2. 教育幼儿诚实守信。做错事敢于承认,不撒谎。

三、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语言,多用生动典型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式,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良好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来源。幼儿园是幼儿行为习惯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教师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并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和条件,不失时机的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计划合理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尤其是对于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幼儿。因此,幼儿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将教育内容一味强加给孩子。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幼儿园可以根据年龄将幼儿分为3~4岁、4~5岁、5~6岁阶段,为每个阶段提出相应的合理要求,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指明方向。不同时期的教育重点不一样;一段时间内只能培养一、两个习惯。在培养习惯时,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培养,在一个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在提出新的习惯要求。

(二)激励强化

对幼儿表现出的良好行为要及时肯定,对不良行为给予纠正。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及时的强化能够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强。幼儿教师应当尽量采取正强化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加以操作,如口头的表扬、物质的奖励等形式。孩子表现得好,老师可以奖励这个孩子一朵纸做的小红花,这样就会激发他继续表现出好的行为。如果孩子连续表现很好,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小红花。当小红花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就换成物质奖励,如一只笔、一个小玩具等。这就是心理学的“代币法”。

(三)榜样示范

班杜拉认为,儿童的行为都是通过社会学习而来的,而社会学习就包括观察和模仿。教师对儿童的社会道德标准教化通常有口头劝导和在其面前展示自己的行为两种方式,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实验都证明了后者更重要。甚至很多情况下,榜样的力量超过强化带来的效果。因此,要使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要成人口头劝导,更重要的是成人的榜样作用。教师应该为儿童做出良好表率,要求他们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外,同龄伙伴也是影响儿童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孩子向优秀的伙伴学习。

(四)实践训练

习惯是通过反复实践、积久而形成的行为模式。要想让幼儿的良好行为转变为习惯,就需要反复做,即反复的实践。面对幼小的孩子,教师应该具备爱心、耐心和细心,在思想上重视幼儿行为习惯教育,时时刻刻把握幼儿一日生活细节,将教育内容融入到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只有反复引导,科学训练,才能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五)家园合作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孩子善于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家庭的思想道德氛围、父母行为习惯的好坏等会对孩子产生多方面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因此,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应注重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如不乱扔垃圾,在家听音乐、看电视时注意音量,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生活,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要引导孩子辨别其中的是非、善恶,带孩子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教育基础,不仅会让我们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而且必会让孩子受益匪浅。

巴金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行为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DB/OL].http:///xue_qian_news_ 197/20121019/t20121019_858538.shtml,2012.

[2] 任春茂.幼儿养成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12(8).

[3] 李忠.围绕《幼儿生活守则》,构建幼儿园养成教育体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4] 刘艳.家园合作纠正有而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