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行为科学管理范文

行为科学管理全文(5篇)

行为科学管理

第1篇:行为科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行为科学管理法;儿科病房;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儿科在2016年1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住院患者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方法存在的差异,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针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应用行为科学管理法指导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区间为3~9岁,有男童53例、女童47例,患者的患病类型包括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麻疹等;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区间为3~11岁,有男童64例、女童36例,患者的患病类型包括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1]。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类型等基数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3岁、≤13岁。②患者法定监护人同意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活动。排除标准:①患者年龄≤3岁、≥13岁。②患者法定监护人不同意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活动。③患者的患病类型为肿瘤、血液性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病房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儿科病房管理制度》《病房护理工作制度》,将相关规定作为自身临床护理行为参照标准,保证病房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2]。针对观察组患者应用行为科学管理法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理论基础,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用与临床护理工作中,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2.1设定具体的行为管理工作目标护理工作人员要为自身的工作行为设定明确的行为管理工作目标,将提升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自身的业务沟通水平、专业技能水平、护理风险防范水平作为行为积累的管理目标。1.2.2强化自身行为管理,落实病房护理工作职责护理工作人员应当以《儿科病房管理制度》《病房护理工作制度》为基础,将自身的专业护理知识落实于岗位工作中,并将自身的每个行为动作都作为工作经验的积累,通过行为管理,分析哪个行为是对护理工作有益的、哪个行为是对护理工作无意的,通过工作行为经验的总结,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3]。(1)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并要求护理工作人员落实岗位职责。了解自身在医患沟通方面、在专业技能操作方面、在护理风险预防方面需要实施哪些行为.(2)强化医患沟通。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相关工作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和心理关怀,对患者及患者家属提出问题,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回答,提升自身在护理工作中的主动性和服务性,保证患者及患者家属能够对临床护理工作保持良好的信任度。(3)设置在岗培训及业务考核制度。通过在岗培训及业务考核等方式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参加相应护理培训工作,科室针对本保证合理用药、操作流程及行为动作规范、用药安全,同时病房需要针对临床护理工作定期开展业务考核,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达到岗位职责要求.(4)防范护理风险。首先进行护理风险的预估,患者的年龄较小,在治疗及住院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害怕、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住院及相应治疗活动存在抵触情绪,出现哭闹、不配合治疗等情况,严重情形下会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造成影响,同时影响治疗效果,其次针对预估风险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针对儿童患者的特殊性,制订风险防范预案,强化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保证其能够快速实施护理行为动作,最后完善病房环境,契合儿童的身心特点营造愉悦的住院氛围。(5)提升护理工作人员护理行为完善的自觉性。病房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业务能力提升的自觉性,在护理工作中留意并记录自身行为动作,对于能够提升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业务技能操作规范性、有利于护理风险预防的行为动作进行经验积累,从而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个体护理人员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能够为实现整体病房工作团队业务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4]。

1.3观察指标

为全面衡量行为科学管理法在病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从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两个方面,考察行为科学管理法的实施效果。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应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将考察标准设定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其中“非常满意”“满意”归纳总结为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护理工作满意度用“%”表示。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开展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将沟通情况、技能情况、风险预防情况作为考察点,设置相应问题并进行计分,满分为100分,综合得分情况便为护理质量的评价方式[5]。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研究数学的统计和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2.2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比较

3讨论

儿科病房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是衡量病房综合工作质量的关键指标,应用行为科学管理法能够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科学管理,通过工作人员自我管理、病房强化组织管理等多重途径,有助于提升病房的综合工作质量。通过研究过程能够看到,观察组护理工作人员应用行为科学管理法作为指导,其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达到95.00%,高于对照组的87.00%,其护理质量评分情况也优于对照组(P<0.05)。

参考文献

[1]赵娃娣,何红芬.以家庭为中心优质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20):2702-2705.

[2]张素华,徐凤霞,黄惠筠.儿科病房中护士分层管理的应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6):1292-1294.

第2篇:行为科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行为科学理论;学生管理;应用

1当前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现状

1.1当前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对学校教学制度的重视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提出,不少院校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逐渐完善院校自身的管理工作。不少院校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毕业率和就业率,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措施,立足于自身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等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然而,这些行为规范的提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一些改善,但是大部分还是照搬重点院校以及知名度较高的院校对本校学生制定的行为管理规范,没有真正做到立足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未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接受能力而提出一系列的行为管理制度,这不仅会容易增加学生自身的压力,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叛逆情绪,更加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工作,起到本末倒置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制度不完善、不符合当前现状等问题仍是阻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院校应当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根据学院自身的情况,立足于学院学生自身的管理。

1.2学生管理制度形式单一化,适应性不全面

以人为本是行为科学理论的理论核心,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院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立足于学生自身,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多样化发展,建立特色化的学生管理制度,开展具有针对性、特色性的管理工作,学院自身独树一帜的学生管理风格。但是,从当前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大多数的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形式过于单一,更有甚者在管理模式上已经难以适应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新时代潮流。这些院校的学生管理方式难以培养出全面型人才,也就难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此外,长此以往的单一化学生管理模式难免会容易令学生产生模式化、机械化的学习思想,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情绪。而且,学生自身的行为思想在长期的单一化管理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模式,也就逐渐失去了灵活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长此以往,不但会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还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3院校学生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管理人员是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的重要因素,院校要想使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完善学生的管理制度就要对管理人员提出严格要求。众所周知,教师是院校工作中的重要一员,在新时代下,教育部门对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教育学专业教师、心理学以及思想政治学专业教师来负责。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都不符合要求,不是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较低就是非相关专业人员,这也就是为什么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原因。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及自身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2行为科学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2.1完善相关学生管理制度,树立适当的学生管理目标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梅奥曾经针对工厂公认的工作效率做过的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需要情感交流的。行为科学理论也这么认为,人是一种有需要的动物,这种需要就是人自身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是单个个体对需求自身缺少的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马斯洛也曾对此提出了需求理论。在长期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张,我国的管理学者提出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人在生活中不但要满足自然需要、社会需要、还要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也正是这些需要,才使得人的行为有了目的性,而针对这些目的才能更好地找到恰当的管理方法,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这些目的。学院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深刻理解行为管理理论的深刻内涵,将行为管理理论应用到学生管理中。学院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充分了解到学生的真实需求,针对这些需求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将学生的需求与学校的目标相结合,寻求两者的共同之处,找到相契合的地方。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不但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还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实现二者的双向进步。此外,虽然行为管理理论为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根据行为管理理论而制定的相关学生管理制度也只是为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搭建了一个发展的基础平台。要想有效实现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落实还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约束。为此,学院要准确把握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真实需要和特点。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成长,使其管理制度更加契合学校的教学目标。

2.2以行为管理理论为依据,开展多元化的学生管理模式

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还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各个院校长期以来的学生管理制度中,不少都是照搬优秀院校或是重点院校的管理制度。例如以学生管理制度性最高的高中教学为例,从衡水中学的学生管理制度对河北省中学学生管理的影响中就可以看出,衡水中学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严谨的学生管理制度,极大的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相较于制度实施之前,招收学生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然而,该种教学制度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校,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素质的不同,该种学生制度的完全照搬不仅不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还会引发出一些其他的教学问题和管理问题。此外,该种学生管理制度虽然提高了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也无形中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具有特色性的高等院校来说,学生管理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此,院校要深刻理解行为管理理论的内涵,针对学生的特色需求开展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如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和专业的不同制定适应的管理制度,实现不同学生的特色发展。此外,学生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发展,其需求和思想行为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也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潮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改进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从而提高院校的学生管理水平。

3结语

行为管理理论不仅是对人们思想行为的一种管理,更是对人们心理行为的一种管理。该理论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仅涉及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众多与人相关的理论研究知识,还将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今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以行为科学理论为依据,以此在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中对人类进行管理,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还能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社会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虽然当前我们对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时间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尝试和努力,终会实现行为科学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成功实践,该理论的实践也将会应用于各个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婷婷.基于行为科学管理下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5):34-35.

[2]朱旭英.行为科学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007):183-183.

[3]李海涛.正确解读小学生行为,科学实施小学生教育管理之探讨[J].赤子,2017(14):259.

第3篇:行为科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教育管理;管理学理论

萨乔万尼认为教育管理学从其他知识领域、学科接受了太多的影响,是缺乏特新的一门学科。只要教育管理学没有理论创新,它将仍然处在管理科学和教育学科的边缘。从教育管理学的概念来看,教育管理学借鉴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大多是通过管理学被引入教育管理学中的。尤其是,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以下方面来论述管理学科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科学管理理论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纯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1.以考核为手段,重视质量和效率

学校组织的总效率是直接和教师的工作效率联系在一起的,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对教师进行分工,并按教学成本分配教育经费。定期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根据标准检查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并规定学校的教学方式及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教师需按照管理者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材组织教学。

2.将学校管理看似工厂管理

学校除了教育以外,还承担了工厂的角色。教师是“工人”,教学是“劳动”,而学生是“原料”和“产品”,为保证质量,学校管理人员控制着“教育生产线”的流程,并向教师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通过实施恰当的、可以量化的标准,获得某些教育方面的收益。教师根据该标准了解教育的目标,校长则可以衡量教师的工作情况,并据此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估。

3.职能分离,保证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学校各部门的职能需分离开,学校管理人员的责任是分析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工作,选择“执行每一项具体任务过程中的最好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提供给教师。教师的职责只是按照这种方法实施教学,不参与选择、决定这种“最好方法”的过程。

二、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6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界对科层组织越来越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引导教育家们更接近一般管理的研究轨道。随着科层管理理论的介入,学校管理者更注重学校正式组织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它使教育管理的研究者们意识到权力问题、一般规则问题和组织功能失调等问题。

1.管理效率是教育管理的生命线

强调管理效率是科层理论的最大特征。学校教育是一种理性的过程,需要以有效的方式来运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人力和物力资源),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多的效益。如何提高学校行政的工作效率及教师的工作效率,是教育管理者面对的首要问题。

2.分明的管理层次

科层理论注重分明的管理层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层次不同分工也不尽相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内部的各个管理层,其职、责、权的分配都要明确合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克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行、规范性,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绩效水平。

3.完善的学校组织结构

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具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与其他人员组织中,根据从属关系,其地位、职能和责任方面的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权力分布。未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需要把不同权力层级的人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精神,以期达到最佳的合作模式。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教育管理者还要善于分析、研究教职工、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改善学校内外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和组织的凝聚力。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使教育管理学倾向于强调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教师、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更关注政府效率问题,通过改革制度,改善政府行政的困境,缩小政府职能范围。它主张政府要简政放权,集中力量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灵,调节宏观经济;消除外部效应;目前,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已被运用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政府放权、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与消费市场化、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购买服务等取向的尝试,如择校管理、公立学校的私营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屈新珂.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教育管理的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杨天平,衷发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应当走向融合———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教育与现代化,2002,04.

[3]张忠山.我国教育管理价值取向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J].江西教育科研,1999,01.

[4]林高标,林叶舒.浅论科层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肇庆学院学报,2006,04.

[5]宋书文.论行为科学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师院学报,1990,01.

第4篇:行为科学管理范文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我国会计学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但是三者在内容上的重复率达60%以上。其中,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核算的需要,成本会计已经发展成了具有与管理会计一样的关于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信息的职能,成本管理会计发展成了以管理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主要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决策分析、存货控制、销售预算、经营杠杆与本量利分析、业绩评价等方面。鉴于以上实际情况,为了解决三门学科的交叉问题,可以将三门学科进行整合,将财务管理单独分离出去,然后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整合,形成成本管理会计。

二、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对心理学、管理学、社会文化学、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借鉴、运用和创新,其中对成本管理会计影响比较大的是管理学。

1.古典管理理论与相应的成本管理会计思想

(1)科学管理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的产生泰罗于1911年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其理论思想主要有:产品差别计件工资制;科学的挑选工人;工作标准化;能力与工作匹配等。当时的工业化程度快速增长,传统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企业适应竞争力需要的要求,于是具有预测未来功能的预先控制新职能应运而生,这标志着管理会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是此时的成本核算还很不系统,它仅是为适应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而附带产生的理论,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方法体系和理论。(2)一般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职能法约尔于1916年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它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要重视各个职能科室管理的思想,指出管理的职能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与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会计的职能发展为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2.行为科学理论与行为管理会计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和早期的管理理论忽视工人的个人发展和情感需要的问题,很多学者于20世纪30年把社会学与心理学引入到了管理中来,于是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有关员工的个人需要、动机、激励和同管理直接相关的领导理论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管理会计思想主要有:①决策行为观: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决策中必须做到协助企业进行目标多样化决策,寻找满意解,使之与企业目标相协调。②预算行为观:吸收下级的预算决策,制定多样化、多层次的预算体系。③控制行为观:从物质与精神方面激励员工,保持局部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经常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然后与预算执行层进行探讨分析。

3.现代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会计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管理学派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经验主义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有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科学学派的数学模型在管理过程中的运用,经验主义学派的案例的归纳整理研究等。这段时期管理思想的发展直接推进了管理会计思想的发展,赋予了管理会计新的研究方法,管理会计开始重视如何为管理会计计划和管理控制提供及时和有用的信息,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题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三、成本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成本管理会计框架构成的出发点,对框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关于逻辑起点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本质起点论: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的王棣华教授认为本质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它可以很好的回答管理会计是什么,进而指导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对象起点论:中国人民大学的孙茂竹教授认为,“对象”针对性强,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目标起点论:中央财经大学的孟焰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目标居于最高层次,指引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应是管理会计的目标。目的起点论:以孟焰为课题主持人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在2007年,在分析了各个逻辑起点的优劣后指出,以目的作为逻辑起点可以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的优化,因此提倡以目的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论。

四、成本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

第一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为:①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础;②管理会计的本质;③管理会计的目标;④管理会计的对象;⑤管理会计的要素;⑥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起点理论层次;②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层次;③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层次;④管理会计的实务理论层次。第三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目标;②管理会计的概念;③管理会计的原则;④管理会计的技术。

五、总结

第5篇:行为科学管理范文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我国会计学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但是三者在内容上的重复率达60%以上。其中,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核算的需要,成本会计已经发展成了具有与管理会计一样的关于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信息的职能,成本管理会计发展成了以管理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主要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决策分析、存货控制、销售预算、经营杠杆与本量利分析、业绩评价等方面。鉴于以上实际情况,为了解决三门学科的交叉问题,可以将三门学科进行整合,将财务管理单独分离出去,然后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整合,形成成本管理会计。

二、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对心理学、管理学、社会文化学、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借鉴、运用和创新,其中对成本管理会计影响比较大的是管理学。

1.古典管理理论与相应的成本管理会计思想

(1)科学管理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的产生

泰罗于1911年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其理论思想主要有:产品差别计件工资制;科学的挑选工人;工作标准化;能力与工作匹配等。当时的工业化程度快速增长,传统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企业适应竞争力需要的要求,于是具有预测未来功能的预先控制新职能应运而生,这标志着管理会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是此时的成本核算还很不系统,它仅是为适应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而附带产生的理论,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方法体系和理论。(2)一般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职能法约尔于1916年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它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要重视各个职能科室管理的思想,指出管理的职能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与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会计的职能发展为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2.行为科学理论与行为管理会计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和早期的管理理论忽视工人的个人发展和情感需要的问题,很多学者于20世纪30年把社会学与心理学引入到了管理中来,于是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有关员工的个人需要、动机、激励和同管理直接相关的领导理论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管理会计思想主要有:①决策行为观: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决策中必须做到协助企业进行目标多样化决策,寻找满意解,使之与企业目标相协调。②预算行为观:吸收下级的预算决策,制定多样化、多层次的预算体系。③控制行为观:从物质与精神方面激励员工,保持局部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经常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然后与预算执行层进行探讨分析。

3.现代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会计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管理学派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经验主义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有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科学学派的数学模型在管理过程中的运用,经验主义学派的案例的归纳整理研究等。这段时期管理思想的发展直接推进了管理会计思想的发展,赋予了管理会计新的研究方法,管理会计开始重视如何为管理会计计划和管理控制提供及时和有用的信息,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题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三、成本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成本管理会计框架构成的出发点,对框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关于逻辑起点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本质起点论: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的王棣华教授认为本质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它可以很好的回答管理会计是什么,进而指导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对象起点论:中国人民大学的孙茂竹教授认为,“对象”针对性强,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目标起点论:中央财经大学的孟焰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目标居于最高层次,指引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应是管理会计的目标。目的起点论:以孟焰为课题主持人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在2007年,在分析了各个逻辑起点的优劣后指出,以目的作为逻辑起点可以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的优化,因此提倡以目的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论。

四、成本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

第一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为:①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础;②管理会计的本质;③管理会计的目标;④管理会计的对象;⑤管理会计的要素;⑥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起点理论层次;②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层次;③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层次;④管理会计的实务理论层次。第三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目标;②管理会计的概念;③管理会计的原则;④管理会计的技术。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