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教学系统论文范文

网络教学系统论文精选(九篇)

网络教学系统论文

第1篇:网络教学系统论文范文

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是一个功能多样的现代教学系统,在遵循协调统一、实用性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的各种教学和管理需求,设置不同的系统功能,这些系统主要功能的分析能够促使系统的设计具有针对性。本文针对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的主要用户: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划分为三大主要主要能能模块,进行相关的系统功能分析,具体功能如下:(1)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将视频、音频教学资源传递给学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学生能够实时进行课程的学习;组织、管理教学进行授课以及多种辅导教学活动;利用Internet的即时交互性,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答疑解困。(2)学生可以通过注册教学网络系统,进入系统进行选课、学习,查看教学信息,下载多媒体教学课件,参加在线考试;可以与同学、教师实现实时互动、问答交流。(3)管理员可以实时监控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运行情况,及时的进行维护和升级,并根据功能需求设定、添加、管理相应的模块。

2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设计

2.1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目前,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有C/S模式和B/S模式,为了获得较高的系统性能,以及比较灵活的系统设置,本文采用B/S三层架构模式,构建了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其具体分为:用户层(客户端)、应用程序层(服务器端)、数据服务层(服务器端)。选用这种模式,充分的利用了WWW技术和Internet的其它服务,能更好的支撑多媒体教学网络服务,用户无需安装复杂的应用程序,借助于普通的浏览器就可以实现所有应用程序的处理,便于部署和维护,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并且具有开发简单、共享性强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C/S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改进。

2.2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模块,可划分为三大功能模块:教师功能模块、学生功能模块以及管理者模块,在这些主模块之下又可以详细划分为不同的子模块,这些模块相互联接共同构成了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总体功能架构。由此,本文所设计的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1)管理者功能模块:该模块是系统的最基本功能,管理者拥有最大的权限,可以实现管理系统用户、设定用户权限的功能;并根据该系统的运行状态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及时的更新、调整系统功能模块;同时该模块还可以公告信息。(2)教师功能模块: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实现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块中教师可整合教学资源,并借助于多媒体通信技术,将教学课件包括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课件传递给学生,实现在线课堂教学;布置作业,对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可实现与学生的在线互动、交流。(3)学生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中学生可通过教学网络系统进行课前预习、实现在线课堂学习,并根据具体的学习进度进行在线课程练习(作业、测试)、完成课程任务、提交作业、在线考试、查看考试成绩等。

3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本文根据系统功能设计的要求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采用MySQL2008数据库系统,对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使之能够有效的存储数据,满足用户的各种应用需求,该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数据项和数据结构:(1)用户信息表:主要包括用户类型、用户ID、用户名、密码、权限。(2)教学信息表:主要包括教学科目、教学内容、教学进展情况、教学效果。(3)教学资源信息表:主要包括教学课件的名称、课件类型、课件内容以及各类教学资源所属科目。(4)试题信息表:主要试题的ID、科目、试卷名称、试题类型、试题内容、试题答案、难以程度、考试成绩以及其它附加的内容。

4结语

第2篇:网络教学系统论文范文

【编者按】: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第3篇:网络教学系统论文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

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第4篇:网络教学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学训矛盾;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6-0085-04

1、前 言

传统的学校教育不能适应优秀运动员在项目、年龄、训练、比赛及生活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不能解决运动队专业训练和学校班级授课在时空上存在的尖锐矛盾,致使相关教学活动难以规范实施,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文化教育的欠缺不仅影响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提高,使其在向一流运动成绩攀登时,缺乏文化底蕴的有力支撑。而且影响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转换,成为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和运动队新陈代谢的瓶颈。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路在何方?既是历史的困惑,更是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此,国家体育总局将推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列为北京奥运会后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在南京体院运动员网络学习系统建设和运行实验的基础上,对优秀运动员网络学习系统的实施进行了较全面论述和探讨,以期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2、运动员文化教育概述

运动员文化教育主要指我国体育系统体制内举办的、对优秀运动员实施的、涵盖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层次的文化教育工作:

2.1 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沿革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为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适应运动训练专业化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以省市体育工作队为基本形式的优秀运动员集训体制,运动员无法继续留在普通学校就读,为解决其文化学习问题,运动队开始设置文化教师编制。上世纪60年代初,原国家体委训练局和部分省市体工队纷纷设立文化教育科(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由此产生。1978年原国家体委提出“优秀运动队向院校化过渡”的方针,1983年国务院批转原国家体委有关请示,随后原国家体委与教育部联合发文,对试办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校)提出了具体意见。原国家体委还规定运动员每周三个半天进行文化学习。1983-1986年在体工队的基础上,北京等10个省市组建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江苏依托南京体院设立运动专修科,其他省市或成立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或在体校附设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职能。老一代文教工作者开拓创新,努力缓解学训矛盾,除坚持正常的班级授课外,还创造了诸如教师随队上课、灵时编班上课、灵活多样补课等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和跨越式发展。至此我国初步形成相对独立、体教结合、多形式、多层次、较规范的优秀运动员学训体系。

2.2 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北京奥运会后,中央明确竞技运动继续坚持举国体制。体育系统自办教育源于运动队、专于运动员,能提供从小学到大学各层次的教育,最适应运动队需要,仍是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要机构和形式。但是二十多年来运动员文化教育除了教学硬件条件改善以外,在教学理念、组织形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没有质的进展。运动员每周三个半天的文化学习时间原本就比同龄人少,在实际实施中又须照顾竞技运动的特殊规律和需要,致使相当一部分运动员连上述文化学习时间也无法保证。教学工作长期在“坚持标准,许多运动员就无法完成学业,要使部分承担重任的运动员毕业又不得不降低要求”的尴尬中徘徊。优秀运动员属于特殊的教育对象,他们承担着攀登竞技体育高峰的重任。训练竞赛要求是刚性的,如果继续固守旧有教学观念和方法,拘泥于时空需求不能自拔,将永远受制于学训矛盾。时代日新月异,国家、社会和运动员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改革、突围已刻不容缓。

3、网络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网络学习的特性使克服学训矛盾成为可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学习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3.1 网络学习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源于英文ElectronicLearning,也可译作“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等。网络学习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WEB浏览器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的活动,以及通过网络电子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学习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方式下教师、学生、知识这些教学的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借助丰富的资源、便捷的协同、友好的互动。深度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同时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合作协调学习、探索发现事物、以及终身学习等能力。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一反应”,把学习者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网络学习所表现出的特性使其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佳实践环境,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成为网络学习这一现代教育方式推进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4、网络学习系统构建

网络学习系统一般由校园网络、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和系统管理员等部分组成:

4.1 校园网络

局域网络是构建网络学习系统的基础,为满足网络学习的需要,局域网络尽量覆盖到运动员宿舍,以利于高速、免费地传输校内教学资源;网络出口应有足够的带宽,还应解决经由教育、电信、联通等不同网络高速接入的问题,以便运动员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便捷地接入网络学习系统。

4.2 网络学习系统

该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4.2.1 硬件

一般配置为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存储器和任课教师用电脑等;另外可配置自动录播教室(用于批量录制课程录像)和网络计算机教室等;学生需自行配备笔记本电脑。

随着价格不断下降,硬件费用在整个网络学习系统建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已不再成为制约因素。

4.2.2 软件

一般配置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学习管理系统。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是学校对网络教学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平台,也是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获取、协作、练习和交流的平台。其以动态WEB页面呈现,并具有的以下基本功能模块:基础数据:机构设置、教师数据、学生数据、课程设置等;身份认证:等级、身份、权限的分配与管理等;课程建设:文本、图形、图像、音像和课件的上传与管理等;教学互动:学习、实验、作业、考试、论坛和博客等;成果展示:介绍学校在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和网络学习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情况等。

网络学习系统须满足按运动员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和不断完善的要求。

4.3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指数字化的教学内容,这是成功实施网络学习的关键。用信息技术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造和引导,将讲授、协同、练习、测试、模拟等学习方式整合在一起,把课堂教学转化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数字媒体,实现即时更新、储存、取用、分配和分享。

课程体系数字化包括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课程数字化包括自学导读、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讲义、题库、课件、课程录像和参考资料等内容,其中课程录像完整地记录师生课堂教学实况,符合学生原有学习习惯,对保证网络学习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课件针对学生和课程实际,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多种媒体,引导学生学习、练习和互动,一步步地完成所学课程,是高水平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标志。教学内容建设不必拘泥于“学时”,也可按“知识点”来组织,尽量分解为短小精干的模块,以便学生零星利用时间、灵活组织学习。教学资源还包括因特网上无限的相关资源。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包含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等内容。高等教育部分的教学资源应以自主建设为主,而基础教育部分由于内容固定、差异不大,应重视社会资源的利用和整合。

数字化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固有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向数字化迁移是一项艰巨工程,能否成功实施有赖于学校领导的强力推动和身体力行,有赖于全体教师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投入。

4.4 系统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是网络学习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能熟练使用网络、计算机和网络学习系统的教务管理人员,是掌握信息技术和精通教学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教学、教务和学籍管理工作,保证网络学习系统正常平稳运行、发挥应有效益和不断改进完善,并对师生开展相关技术技能的培训和指导等。

4.5 系统建设策略

4.5.1 各自建设

各省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机构自行建设网络学习系统。优点是:有利于网络学习系统按需使用、个性化发展。

4.5.2 统一建设

由体育总局科教司牵头,面向全国优秀运动员,建立统一的网络学习系统。优点是:集中人力物力建设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网络学习平台;集中优秀的师资力量,推出全套精品网络课程;节省人力物力,建设、运行效益最大化。完整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涵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内容,因此建设统一的网络学习系统应依托本科体育院校进行,以便在文化、设施、人才、管理和资质等方面获得足够的支撑。

4.5.3 分步推进

网络学习系统既要有高水平的总体建设规划,又要按实际需求分步实施,模块化建设。根据用户实际数量,确定网络学习系统并发在线学习人数的合理数值;充分利用因特网已有成熟资源(如视频、语音对话和电子信箱等),不必求全;硬件配置满足两至三年需要即可,按实际需要逐步扩展和更新。

5、网络学习实施

网络学习的实施与校领导、教练员、教师和学生四要素紧密相关;学习质量的保证离不开严谨、可行的管理办法;循序渐进,实现网络学习比重的逐步增加和学习内容的全面覆盖:

5.1 四要素

5.1.1 校领导

明确网络学习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和定位,制定科学、可行的数字校园发展规划及网络学习系统建设方案,保证经费投入,培养或引进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强化干部、教师和运动员的网络、计算机技能培训,为网络学习系统的建设、运行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从构建技术环境和建立教师队伍人手,深入开展在新技术条件下,教学策略、方法、评价和管理等的研究,同时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协调融合,扬长避短,互补完善,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体系。

5.1.2 教师

更新教学理念:既要发挥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又要注意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改变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所发生改变,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应随之调整。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特点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不同学习方式与不同学习技术的综合运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应用技能:熟练使用网络和计算机,独立制作电子文档和教学课件,适应在网络学习应用系统中所承担的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任务。无容回避,教师作为年长者目前在自如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方面反而不占优势,但教师必须接受挑战,与时俱进。

5.1.3 学生

参加学习的运动员要转变为网络学习所要求的自主学习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饱满的学习热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持续学习、解决问题、协作沟通以及正确的评价学习成果。这种学习应富有策略性,根据自身特点、训练比赛安排,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熟练使用信息工具进行探究性、发现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学习。

5.1.4 教练员

运动队是否兴读书学习之风,对运动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成长具有监护职责。教练员在训练和学习上都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主动与学校协调、做出合理安排,督促和支持运动员完成学业。

5.2 启动阶段管理办法要点

5.2.1 实行班级授课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制度

运动员在家训练时到校跟班面授,在外集训、比赛时则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5.2.2 注册

运动员入学伊始,应同时在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注册。

5.2.3 辅助学习权限

每学期根据学校提供的运动员学号和名单,由任课教师将其作为学习对象加入到具体网络课程中,此时相关运动员获得该课程网络辅助学习的权限,即运动员在校跟班学习的同时,可借助网络课程进行预习、复习和练习。

5.2.4 网络学习资格

运动员因训练、竞赛,不能到校上课时,应办理网络课程学习手续: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训练竞赛实际,与运动员一道制定个人网络学习计划。此时该运动员方获得相关课程网络学习的资格。

5.2.5 辅导与监督

运动员离校期间,应根据网络学习计划,通过网络进行自

主学习,并通过网络学习系统、QQ群、BBS和E-mail等平台进行师生互动,提交作业和练习测试;任课教师对运动员网络学习过程实施全程辅导和有效监督。

5.2.6 认可与考核

按学习计划、在过程管理下进行的网络学习,学校予以认可。相关运动员返校后应及时恢复跟班学习和考核。如错过正常考核时间,学校可为其组织专门考核。考试合格成绩予以记载。

5.3 效果与预期

5.3.1 实验验证

我们选取南京体院30名学生,(都是已获全国比赛前三名的现役优秀运动员,分布在不同的训练基地,有的还在国家队,训练比赛任务繁重,难以坚持正常的课堂学习)举办网络学习实验班,开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6门课程。结果97%的学生如期完成了所学课程,成绩合格。实验显示:(1)作为必备的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在运动员中基本普及,完整的硬件环境业已形成;(2)信息时代,与计算机和网络为伴已是年轻人基本生活方式,实施网络学习,运动员如鱼得水,没有操作门槛;(3)以课程录像为基本内容的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效果相近,同时通过网络视频、音频、文字等即时通讯技术,师生、生生互动较课堂教学反而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强化,网络课件、教案、练习、测试、专题论坛等,以及因特网上无限的资源对学生学习给予了有力的支撑;(4)网络学习有效克服时空制约,自主学习、灵活安排、学训兼顾,从操作层面上解决了学训矛盾,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5.3.2 路线图

网络学习早已在国内外众多知名学校广泛开展,教学质量和效果无容置疑。但是网络学习对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来说却是一件新事物,在具体工作中应该积极推进、稳步实施:(1)步骤,从网络辅助学习、到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结合、到逐步增加网络学习的比重、直至过渡到以网络学习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2)覆盖,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再到职业教育等,逐步实现网络学习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全面覆盖。

5.3.3 形成和谐的培养模式

教育以人为本,运动训练、文化学习都属于教育和育人,是运动员培养和人的发展不可偏颇的两个方面,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在操作层面上,由于训练竞赛受项目、场地、时间和任务等因素的制约,调整空间有限。而文化学习则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分散、机动和个别地有效进行。因此运动员文化教育必须也能够进行改革:运动训练保持现状、不受冲击。文化教育主要利用训练比赛之余远程进行,同时辅以课堂面授,形成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和谐发展的运动员培养模式。

6、结 论

6.1 现行运动员文化教育受制于学训矛盾,质量不高,举步维艰。解决老问题,需用新办法:打破传统教学理念、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现行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

6.2 网络学习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WEB浏览器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的活动,以及通过网络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学习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6.3 网络学习系统一般由网络、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和系统管理员等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是核心,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关键。

6.4 网络学习是一项重大变革,只有学校明确网络学习的意义和定位,大力推进。教师勇于面对挑战,更新理念,掌握技能,积极投入,才能有效实施。

6.5 网络学习条件已具备,时机已成熟,它不受时空制约,效果确定,尤其适合运动员特点。应成为解决学训矛盾、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改革的破题之举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松涛,论网络学习[J],教育研究,200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03-05)

第5篇:网络教学系统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网格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部分高校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平台环境也成为现今热门的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本文结合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思想、设计原则和功能,最后提出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展望。

1、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受到更多的关注,基于Web的多媒体教学将是网络教学的趋势,通过网上交谈、视频会议进行同步双向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好地体现了网络课堂的灵活、开放、基于资源的特点,及其在全面教育方面的无可比拟的优势In。目前,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今后网络教学的构建将朝着功能进一步完善,操作越来越简化,资源渐趋丰富,服务形式更多样,教学内容多媒体化和情境化,交互方式多样化,导航系统便捷化的方向发展。

2,网络教学平台的现状

国外开始研发教学支撑平台的时间在上世纪末,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已有一些成熟的远程教学支撑平台。如Lotus公司的Learning5pace;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开发的WebCT;WBT System公司开发的TopClass;加拿大Simort Fraser大学开发的Virtual-U。而我国研发远程教学平台的时间相对于国外较晚,目前国内许多公司和高校现在正在开发或准备开发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支持平台,如网梯网络教学平台、安博网络教学平台、WisBank网络教学平台、北京师范大学新叶网络教学平台、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平台等。

3、网络教学平台模型的设计

3. 1网络教学平台模型设计的思想

(1)具有基本实用的教学功能

应包含课程制作、学生学习、师生交流、作业管理、考试管理、提供资源等基本功能。

(2)实现各种教学策略

公布网络课程内容、在线侧试和作业等;为学生提供大量有用的资源链接,实现基于资源的学习;通过课程论坛等模块实现协作学习策略;设计系统时,就应该尽量使各种教学策略尽可能融合到系统中。

(3)以学生为中心

网络教学系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体现,所以,不论大的方面还是小的细节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简单实用

系统功能非常强大,但使用非常复杂。结果使一些教师望而却步。因此。在设计时,凡是可有可无的模块坚决不要,对于较复杂的模块,力争使用界面简单。

3. 2网络教学平台模型设计的原则

(1)构建有效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行为

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行为涉及到教学活动双方,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讲授、指导、协作、监控的作用,主要完成教学活动设计、实施及评价等具体教学工作;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对象,应积极实施网上听课、自主学习、协作讨论、测验、实验、浏览相关学习资源等自主学习行为。所以,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应该使教师和学生的这些教学行为能够在网上得到很好地实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有效地结合。

(2)构建资源型的教学环境

基于网络技术的资源共享特性,构建资源型的教学环境。网络资源包括学习内容及相关的辅助学习材料,包括教科书、录像带、教学软件、相关论文、案例等。

(3)提供最佳的认知工具

要求网络平台提供最佳的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相结合,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处理、编辑、制作等,并可用其来表征自己的思想,与它人通信协作等。

(4)能够支持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

要求网络平台能够支持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基于问题的探索式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资源式学习模式。

(5)能够构建与传统校园环境一样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

要求网络平台能够提供构建与传统校园环境一样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将校园的潜在影响在空间上延伸,要求提供内在精神的物化工具,如图书馆、虚拟社团‘、虚拟学术演讲厅、学生社区、教师社区、娱乐室等。

(6)要求平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求平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活动,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无论在什么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指导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而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着控制、管理、帮助、引导、启发、合作等职责。

3. 3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分析

(1)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和课程管理。

网络教学平台应该实现教师管理,学员管理,课程管理等教务管理功能。课程管理包括开设专业、设立课程,指定课程相关人员如开发人员、授课人员、助教人员、学生的权限和口令,分配建立与课程相关的设施,如邮箱、讨论区、网址等。

(2)课程学习功能

学习功能主要包括网上教学和在线学习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必须支持教师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一切行为,包括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如批发作业、测评等。

在线学习功能主要包括师生论坛、在线练习或课件下载、在线答疑、电子阅览、视频点播和作业提交及在线测试等。

(3)网上交流与虚拟社区功能

网上交流模块克服了传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及时交换信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格环境下的虚拟社区不仅可以用文本形式参与讨论,还可以通过语音和按照需求传送视频图像,使学生似乎处于真实讨论学习环境中。

(4)网络练习与考试功能

远程考试基于网络环境,允许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考试。

(5)网络课程开发

网络教学平台应该完成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呈现,实施模板式的网络课程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重用,简化开发网络课程的难度,降低教师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要求。因此,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网络课程都要基干B/S模式,具有非实时、交互式的特点。

(6)网络教学资源管理

包括教学资源管理和检索服务。

3. 4网络教学平台的架构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按照图1-1所示的总体结构进行设计,在整个总体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基于Web方式,用户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教师管理功能,方便教师管理和使用;程序结构清晰,便于系统维护;目录结构清晰,便于系统扩充;增强系统通用性、扩展性等涉及理念。具有可扩充、自适应、可定制等特点;在结构上以教学本体为核心,采用本体的思想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平台内部一般有三种角色: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他们分别在平台中演绎自己的行为。基于网络环境支持校内外教学的支撑平台,面向教务、教师和学生,提供与教学有关的较为完整的操作支持,教务、教师和学生可以完全基于网络完成相关的教学活动。

具体来说,网络教学平台的软件主要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学习系统、交流系统、作业系统、测验系统、资源系统、管理系统组成,每一个子系统又由不同的模块组成。

(1)课程学习系统

学习系统主要包括教学安排、电子讲义、电子黑板子模块。 “教学安排”是一个比较小的模块,主要是有关上课、考试时间安排及教学计划的安排,老师可以随时根据情况调整,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当前课程的安排。

“电子讲义”主要是给学生在网上提供比较详细的讲义,可以利用超媒体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并可以方便更新,还节省学生记笔记的时间。

“电子黑板”子模块是用来将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室中去,方便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课后复习的一个尝试。利用该模块,教师可以事先将课堂板书、课堂讲义、以及其它各种课堂要用的素材事先在网上整理好,到教室后,教师连上网络就可以讲课,并提供了课堂备忘录、点名等功能模块。而学生在课后可以方便地浏览老师课堂讲稿和整理课堂板书。

(2)交流系统

交流系统分为“信息中心”、“在线交流”两部分。

网络在教育中最大的两个用处,一是丰富的资源,二是快捷方便的联系。所以说,交流系统是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化学习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保障。

“信息中心”类似于留言本,它可以使大家方便的联系。这里应该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服务中心,老师和学生登录这里,就可以知道整个网站的信息变化与否。

“在线交流”就是提供一个师生交流的场所.类似于普通的聊天室。

(3)作业系统

作业评估系统主要分为“作业”和“分数管理”等子模块。可以实现教师在网上布置作业,学生在网上交作业的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批阅及进行分数管理。学生可以查阅自己的分数和评语。

(4)测试系统

测试系统主要包括“在线测试”和“分数管理”等子模块。该模块可以实现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在线考试,学生也可以在此查询分数。由于高校考试还是以笔试为主,所以该模块目前主要是对有关需要上机考试的科目的支持。

(5)资源系统

资源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资源”、"FTP资源”、“网络资源”等。

为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资源,网络课堂提供三种方式:一是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将有关资料、软件等材料在线上传到课程资源处;二是FTP资源,鉴于人力等原因,还可以利用FTP提供的大量的资源,如免费软件、素材、源代码等;三是网络资源。鉴于网络资源鱼龙混杂,教师精心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网络资源站点。当然学生也可以推荐。一个好的资源系统是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成功的一半。

(6)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分为“个人信息”、“课程管理”、“学生管理”、“系统管理”等模块,主要实现一些教学管理方面的事务。

系统的层次结构如图1-2所示。

第6篇:网络教学系统论文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年5月-20*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年9月-20*年1月,开发软件

20*年2月-20*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年9月-20*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年、*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著,暨南大学出版社,*年)。

第7篇:网络教学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 系统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被广大的师生所接受,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不论从学习的适用对象、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课程的组织安排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来看,网络教学都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网络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运用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行自主探索。良好的网络课程,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共享优势,提供丰富的资源,使学习者可在其中获取相关的各种教学信息,另一方面,还应特别注意其自身的系统结构的构建。也就是说,我们需进一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络课程系统结构设计的新思路的探讨。

二、网络教学中网络课程的应用现状

1.网络课程的定义

教育部2002年2月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中指出:“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两个部分: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是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及在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活动。”可以看出,网络课程不仅包括教学内容,同时还包括基于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的基本属性是“课程”,所以它包含了“课程”的一切特征,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等;但同时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来说,它也体现了“网络”的属性,即以互联网作为传播的媒介,通过一定的网络技术呈现,具体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教学的特征是非面授的,教与学的双方在时空上是分离的。

2.目前网络课程中常见系统结构比较分析

对各学科网络课程和部分精品课程的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和归类,总结当前网络课程中常见的系统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

(1)框架网页型网络课程系统结构

框架网页型网络课程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这种结构属于传统型网络课程系统结构,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采用此结构。

(2)层级型网络课程系统结构

层级型网络课程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这种结构也比较普遍,特别适用于偏理论学科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中。

(3)目录树型网络课程系统结构

目录树型网络课程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这种结构主要是综合前面两种结构的特点而产生的。

进一步分析一些典型的网络课程,总结出当前我国网络课程系统结构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①重视内容的“讲解”和“演示”环节。不同课程不同学科各展所长,如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等,更有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以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讲系统,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皆按印刷课本章节顺序编排。

②学科特点突出。不同学科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结构上皆能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符合学科特点。比如,语言学科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听说训练和情景对话,工科则利用各种图片、虚拟现实技术、Flas等演示与讲解原理与过程,法学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医学的各种病理图片、体内器官动画、药剂配方图表等。

③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综合使用多种媒体,学习内容表达更加活泼生动。常用的媒体结合方式有: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多以Flash为主),文字+图片+表格+视频(流媒体、其它格式),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教师的电子讲稿。

④导航系统方便灵活。导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准确地确定当前的位置,同时能快速、方便地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所有课程都具备了传统的课程章节的主目录的线性导航系统。部分的导航系统除了常见的线性结构外,更多地加入了非线性的结构,如以知识点为中心的非线性、发散性的导航等等。

但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当前我国网络课程系统结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一,从整体上讲,这些网络课程共同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其二,相当一部分网络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个别的仍存在着“课本搬家”的现象。其三,缺乏协作学习的设计及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大部分课程设计都是沿袭传统教学中的经验,并没有根据远教育的特点进行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者更多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课程的开发,这样会大大降低网络课程的有效使用,使网络课程的许多内在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网络课程系统结构设计的新思路

为了更好地实施和设计网络课程,充分体现出网络教学的优势,让网络课程呈现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创设的情境更加有助于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同时使学习者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能有效地联系起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传统网络课程系统结构设计的原则有以下几条:(1)教学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技术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5)艺术性原则。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网络课程系统结构设计中时,要综合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笔者认为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网络课程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

不同学科的网络课程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需求不同,可运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在网络课程被推广之前,已有许多诸如研究性学习、基于几何画板的探究学习、虚拟实验室、微世界、情景演示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或方法被运用于各学科教学。因而,网络课程建设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信息时代的教学魅力。由此,实现网络教学与面授相促进,基于Web页教材与文字教材相配合,个别学习与小组研讨相互补,网络探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弥补。

2.为学生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创设学生的自主学习情景。

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学生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是一个较好的贮存和递送教育信息的媒介,在提供创新环境与创造性学习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提高协作能力、探索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过程。

网络课程系统应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进入网络教学系统后,可根据课程信息库中的课程设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可获得个人的笔记本、电子信箱、课程信息和资源库、网上练习。其中学生电子笔记本和网上作业与测验充分体现了个别化自主学习情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在课程内容上加注,记录下学习的心得、疑难问题和重点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习者进行探索式的自主学习。

3.重视协作化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的有机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系统应提供协作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相结合的环境。学生对于某些内容的学习依赖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群体的协商与对话(如: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因此,开展协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协作学习中,学生不是纯粹地面向计算机的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其他学生共同学习,体现了人性化的交流,弥补了单独学习的缺陷。

4.重视交互环境的设计与使用。

网络课程的交互不仅能促进师生及生生之间的知识和情感的交流,而且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和管理。WebQuest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教师对学习活动的指导和评价、学生之间的交流、疑难问题的讨论、临时信息的等教学活动都必须通过交互系统才能充分实现。一般的,网络留言本、学习论坛、BBS、电子邮箱都较好地实现网上学习的交互。

5.充分体现网络课程自身的开放性、动态性。

网络课程本身要求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进行开放和动态更新,主要表现在:各个知识领域的相互关联,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动态及开放性组织,学习过程组织中的平衡等。动态开放性可以使网络课程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能随时作出调整来满足各方面需求。这种开放动态性充分体现了时展的特征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将知识以课程的形式进行新的组合或分类,构建网络课程结构,体现了课程间的关联性。

综上,我们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课程系统结构设计时,需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手段和优势,结合当今先进的学习理论和方法,使技术支持学习,学习理论指导技术,进而两者都能更好地发展。

四、小结

网络课程教学做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教学中能发挥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课程教学的作用,是网络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加强网络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法,提高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水平,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当然网络课程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但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课程的设计、评价,资源的共享等等。笔者对网络课程系统的分析及探讨的设计新思路,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网络教学、保证教学质量,使网络教学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网络技术、教育理论的发展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教育技术通讯,2000,(10).

[2]吴海霞,张琴珠.以条件建构――优化理论指导网络课程设计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03,(8).

[3]马红亮.对网络课程建设中若干概念的再思考.现代教育技术.2003,(3).

第8篇:网络教学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文化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提出

大学生青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在多元的、良莠不齐的文化价值强烈碰撞、冲击的网络环境中,面对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亟需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熟悉网络、研究网络,由此因势利导、扬利除弊。面向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研究,着眼于从文化生态多层视角,阐述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提升根本路径;其次,将人文知识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涵养有机贯穿到网络文化素养培育体系,寻求深层阐释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的价值偏差。这是优化网络文化生态、培育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探索路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重要依据。

2 概念界定

网络文化素质是个体或群体在网络文化环境、网络文化活动的熏陶之下,在观念、态度和技能几个层面的表现。观念层面表现为主体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道德水准;态度层面则表现在主体的文化贡献、文化参与、文化维护与个人文化修为等;最直观的技能层面,则直接表现于网络活动参与的信息获取、理解、分享、创造,以及网络文化适应、人际交互、行为约束、自我效能等具体方面。

3 研究述评

3.1 网络文化生态的相关研究

针对目前网络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网络信息污染、网络行为失范、网络游戏沉迷、网络病毒泛滥等,有学者提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网络文化生态研究,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绿色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实践方法和有效策略。①此外,层出不穷的低级趣味娱乐,表明作为人类科技革命成果重要标志物之一的国际互联网存在着文化生态方面的巨大缺陷,中国网络社会文化面临底线失守的危机,因此亟待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②

有学者分析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思考的途径、③方法和机制。④有研究对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现象进行了剖析,认为对其调控的根本在于分析网络生态系统的演进历程,引导大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通过技术和伦理法规对网络失衡进行约束,更通过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引领,促使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最终得以实现。⑤

在个体与文化关系的层面,有学者从网络文化对人的思维能力、人格心理、人文情感以及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的影响论述了人文缺失的状况,并从构建网络文化重建工程、加强网络文化人文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三个方面论述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重建。⑥

网络文化生态的构建,已成为目前网络环境中社会文化道德底线危机、文化生态失衡以及诸多网络行为失范等相关研究中重要议题。但是,对于网络文化生态的生成、发展、演变及其要素间的互动等则少有系统化的阐述,对该文化生态中的核心价值的挖掘不足,而只有从文化生态的深层机理剖析网络文化的多维向度,才能为文化生态的构建理清思路。

3.2 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

网络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成瘾影响大学生对知识、学习和对真理的探索;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使部分大学生道德观与价值观发生扭曲;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导致一些大学生丧失现实社会责任感;网络文化的低俗性阻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粹的汲取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等问题的思索。⑦针对网络的种种弊端,有学者倡导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品格的塑造,积极地开展人文教育。⑧也有研究提出,要尽快把网络伦理作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⑨

网络文化在对大学生人文观念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有研究从对网络文化特点的分析入手,解读了通过互联网进行大学生人文精神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⑩有学者提出网络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在信息网络文化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难以规范;二是网络教育中学生学习的过程难以控制;三是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效果难以检验。

从已有研究可见,当前关于网络文化对人文精神消弭的负面影响多有论述,而网络环境中,人文素养的系统培育对个体网络生存的积极影响的阐析则较少。人文素养教育“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包括书本知识、日常经验等)将人文精神通过内心的认定、取值、积淀、拓升而定型为个人的心理认同与行为规范。它是一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精神态度,倡举高品位价值境界和深层次品行底蕴的人格修养,慎对自我、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呵护环境的心理品质。” 因此,将人文科学知识有机融入网络文化素养培育体系,是优化个体网络生存值得探索的路径。

3.3 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场域,主要在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在高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包含了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学习与体验活动和评价方式等。研究的基本观点在于:(1)文化价值观是网络文化生态构建的核心要素,当前网络文化生态的失衡之症结在于价值观的偏差;(2)人文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内涵可以成为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教育的核心资源;(3)网络文化生态与社会主体间相互作用,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促使其参与主体的素养提升,同时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通过相应的文化素质课程得以优化,从而促进网络文化生态的优化。这也是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后续研究可探索的方向。

注释

① 于颖,刘波,刘成新.网络文化生态研究现状与系统构建策略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0(3).

② 沈望舒.网络文化生态遭遇危机[J].人民论坛,2007(7).

③ 杨立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④ 曾盛聪.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式与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⑤ 张琪.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现象透视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⑥ 孙祯祥.网络文化传播中的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4).

⑦ 刘建.网络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⑧ 于鹏飞,杨玉春.论网络时代的人文教育[J].教育探索,2003(1).

⑨ 魏爱棠.网络文化与素质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⑩ 孙树勇,于桂贤,赵慧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文观念的理性渗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2).

第9篇:网络教学系统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大;网络教育;软实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软实力实际上是相对于硬实力来讲的,网络教育的硬实力往往指组成网络的硬件设施、拓朴结构、设备性能配置等,这个在组网的时候都已经考虑得很多,硬件平台如何搭建和完善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讲述。而网络教育软实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的存在并非是一个实物,而是由很多非物质性力量构成,比如网络教育的文化力、网络教育的影响力、网络教育的服务力、网络教育的影响力等等。我们电大是国内较早参加网上教育的大学之一,我们的校园网的构建也相对成熟,整个全国电大系统内的网上教学也逐步开展。我们在参与网络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觉得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在软实力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注意改进与完善的地方,从以上原因出发,我们希望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初探。

一、电大系统网络教育软实力的构成

网络教育的软实力是由很多非物质性力量构成,经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文化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文化力是整个软实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教育的核心。电大在以前曾实施过广播电视网络及卫星传播的教育方式,但这种方式的教育是非双向的,只有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输,没有学生反馈;教育也是非实时的,学生和教师不同步参加;教育是非交互的,教师和学生不能交流与讨论。网络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文化力,不同之处首先是教学方式的不同,网络教育采取的是多种媒体为媒介进行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方式;其次是个性化教育明显,因材施教;再次是网络教育的文化不是灌输式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学习文化的自主性强。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和培训方式,已受到教育界、科技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欢迎,成为当前internet教育应用的一大热点。

(二)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影响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影响力主要是指受影响的面越来越广,受影响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县级地区,在各成人高校中,对成人教育影响最大的就是电大系统及系统内的网络教育。有很多一部分人选择电大就读,就是因为电大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得较好,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这些人的宣传介绍,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又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网络教育满足了人们求学的愿望。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往往是社会阶层的分水岭。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意味着个人发展将受到相当的限制。然而,即使是发达国家,既有的高校也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求学的愿望。对于中国来说,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能满足人们求学的需求问题非常突出。每年大批高考落榜的考生,入学无门,又渴望上学。国家要振兴经济,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但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限制,普通高校要扩大办学规模困难很多。因此,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市场很大。人们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社会需要高层次人才,这都为电大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服务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服务力包括网络设备的服务能力与管理者的服务能力。电大系统内的网络设备必须是容量大、稳定性好、24小时无间断通讯的设备。管理者的服务力包括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的服务力、管理者与学生实时互动的交互力、管理者对网络资源的管理能力。为了电大网络教育的需要,现在从中央电大到下面各县级电大,基本上每个学校都配有十台以上服务器,用于平时的网上教学和网络考试。每个学校都建立了信息中心部门,派专人来维护这些网络设备,以保证设备正常长期地运行。电大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丰富,有各种多媒体课件资源,教师及时地进行管理更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网络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答疑、研讨形式的交互活动,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实时互动的功能。电大网络教育的服务力是以前传统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教育的服务更加彻底,个性化教学更加明显。

(四)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竞争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竞争力包括网络内容的竞争力、网络服务的竞争力、学习用户收费的竞争力。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如何在众多的成人教育高校中脱颖而出,就要看我们的学校是否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是否具有先进的网络支持服务。而这两项,都离不开整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后盾。电大系统平时注意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同时加强本系统内原有教师师资水平的提升,整个教师队伍在教学、管理和科研能力方面已大大提高,使得电大能在众多的成人教育高校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对网上学习的用户进行收费方面,电大一直坚持将所有的学习资源免费提供给学生学习使用,不仅包括所有教师的教学课件,还包括很多期末考试的试题库,这种做法更加人性化,更加满足了学习者的需要。

二、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软实力如何提升

(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这也是网络教育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化、个性化内涵,触及到了网络教育的深层理念。它在现代网络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要“以学习者为本”,努力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而不论他们的空间和时间条件。远程教学以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突破了地理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只要用户联入internet网络,就可以使用上面的各种教学资源。其二要“以学习者的学习为本”,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学习产品,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其三要“以学习者的个性学习为本”,强化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为每一位有着不同发展速率和个性特征的学习者,提供适合而多样化的学习支持,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自主发展。

(二)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电大系统从中央电大到地方电大,网络教育中的教学资源在不断的丰富之中,如本科、专科专业中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直播课堂、音像制品等,都放在网上,供学生点击学习;还有很多老师和同学的教学论坛讨论内容也放在网上,供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参考之用。现在电大网站上还放了电子文献数据库,里面不仅包括了电大历届期末考试的试题库,还链接了国内知名刊物里的很多著作,供学生参考学习。不过随着近几年新专业的开设,网上的教学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网上测试这一块的科目开设得也不多,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后很多课程的考核都应该直接通过网络来进行,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新专业新课程的网络资源的建设和网上考核科目数量的逐步增加。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网络教育的发展,新型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有新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并不能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计算机网络在教育中的运用,要求教师们必须学习运用网络的技能,使用多媒体授课,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简单地知识灌输。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掌握网络教育的技术,还要注意自己教师角色的变化。网络教育中的教师必须在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和创造时给予帮助。从中央电大到下面的各省市级电大,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人数不是很多,而且很多县级电大的教师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数也很少,在学历进修上还有待加强。在使用先进技术制作媒体课件的水平上,还不能令人满意。电大系统内经常开设教学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更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

(四)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活动的开展

我们要经常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互,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远程教学是开放的系统,充分考虑到传统教学中有提问反馈和交流的双向教学环境,既保留了传统电教的形象生动、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又有相互访问、直接双向交流的特点,而且教学内容既可适应在校学生,也同样满足社会上需要再教育的各类人员的需要。学校应该要求教师定时开展交互活动,并且把这项工作列入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当中。

(五)关注学生对教学资源使用的方便程度

我们网络上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形式很多,学生可以用学号或者用户名进行登录。但这一过程还可以再统一一下,希望所有的登录名和密码都能一致,而不是现在在这个电大网站用9位学号,那个网站用14位学号,有些还要注册用户名。学生看课件时所要安装的软件,也可以放在一个统一醒目的地方,集中起来,供学生一次性下载。

(六)完善网络教育中的制度建设

网络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来约束。比如对教师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对领导机构的管理制度等等。对教师的管理如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定时更新网络课件,放上期末复习指导等指导学生学习和考试,对学生提问内容的及时回复等;对学生的管理比如做好学生的上网学习记录,学生提问语句的正常管理等;对领导机构的管理比如领导应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对教师和学生的网上教学过程作出合理的考核和评价。

(七)加强对网络设备的维护

网络设备的维护是电大网络教育顺利开展的最重要的技术支持。没有网络设备,一切网络教育都无从开展;而如果没有专人维护,一旦出现网络故障,所有的网络教育也必须停止,甚至引起整个电大网络系统的瘫痪。电大系统内的服务器在不断增加,网络运行也日趋繁忙。各学校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正在努力维护网络系统,尽量使网络不中断。网络运行速度、安全性、可靠性这将是系统内未来需要关注的最主要的问题。

1、在网络的安全性方面,比如操作安全、病毒防治、数据库备份等。

2、在网络技术方面,如操作故障的排除、文件整理、组织网管软件开发、网络系统分析等等。

3、对区域内网络运行管理。

4、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等等。

总之,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软实力的提升要从以上七个方面去实施,应注意结合学校本身的专业和教学特点,加强品牌效应,注重过程管理,定能在众多的网络教育学校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网络教育标准与技术》杨宗凯 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01

[2]《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美国)艾碧编、丁兴富等译 ,轻工业出版社

[3]《网络教育初探》,顾曰国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网络教育标准与技术》,杨宗凯 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