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年爱种子范文

少年爱种子精选(九篇)

少年爱种子

第1篇:少年爱种子范文

这里是四千多名少年儿童成长的乐园,东台市实验小学通过少先队爱心品牌活动建设带动并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用高尚情操陶冶少年儿童,用有益的活动启迪少年儿童,用真情行动关爱少年儿童,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

一、爱心文化,扬起爱的风帆

为满足队员个性发展的需求,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营造爱心环境,启迪少先队员的心智,学校在全体队员中倡导“五爱七能”,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实载体。“五爱”指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爱父母、爱社会,引领队员道德精神的成长。“七能”:一是能写好字,毛笔、钢笔、铅笔(三选一);二是能跳一种花样绳、踢一种花样毽、打一种球、下一种棋、练一种武术(五选二);三是能演奏一种乐器或跳一种舞;四是能读一部名著或背100首唐宋诗词;五是能主持一次班队会或独立组织一次队活动;六是能收藏一种物品,或能摄影、绘画;七是能做简单的家务活,如叠被子、洗碗等。

学校非常重视对队员进行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渗透引导,从大事着眼、小处着手,从做人与做事的角度,抓紧、抓实行为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通过落实《东台市实验小学少先队员行为守则》,努力把基本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少年儿童的内在品质,培养队员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1)开展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以小队为单位,以“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我生活在少先队组织中多么幸福”“我为少先队添光彩”等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少先队员加深对少先队组织的理解,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2)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建立以中队辅导员、中队委员、中小队干部为主的少先队组织网络,明确分工和职责,更好地发挥“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等组织的作用,配合文明中队的评比,促进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提高,努力使少先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3)充分发挥学校百草亭电视台、校园网和校园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的作用,介绍身边优秀队员的事迹。

二、爱心活动,演绎爱的真谛

敬老助老是学校少先队“爱的教育”工作的特色之一。1993年,学校四(2)中队的队员开始自发帮助学校附近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洪荷珍,此后在学校领导和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下,一届届四(2)中队的师生自发帮助洪奶奶,爱心接力了十几年。同时,队员们在辅导员与家长的带动下,主动关心家中的老人、身边的老人、社区里的老人及中队结队老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2007年底,学校放大爱心活动效应,启动“雏鹰助老,情暖夕阳”大接力活动,百位孤困老人成为学校各中队的结队帮扶对象。全校师生加入爱心助老的行列,带老人们游步行街、逛超市,与老人一起吃年夜饭、共度重阳佳节……敬老助老成了少先队员们快乐的假日之行。少先队大队部通过评选爱心队员、爱心家庭、爱心中队,征集爱心优秀日记、爱心感人事例等活动培育典型、激励先进。

“手牵手,心连心”是全校少先队员爱心表达的另一种方式。队员们与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四川绵竹灾区少先队员、青海玉树小伙伴牵手互助:队员们买来钢笔、文具盒、油画棒、书包等学习用品给留守儿童,与他们结对来到东台人民公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尽情玩游戏;开展“汉藏心连心,成长手拉手”活动,捐款、捐帐篷、心卡、寄学习用品、写信……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贫困地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意识。

三、爱心阵地,搭起爱的桥梁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时刻牵动着实小师生的心。针对这些孩子,少先队大队部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彩虹妈妈”“青年志愿号”“小小帮学志愿者”等组织,让那些远离父母的孩子感受到爱的无处不在,共享爱的温馨。爱心园里,留守儿童给在外打工的爸爸打电话,同学们围在他们身边分享快乐。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看书、打球、打亲情电话、做游戏,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

走进长廊,老人墙上100张灿烂的笑脸向我们诉说着少先队员们的努力,爱心墙上传递的爱心日记是少先队员们的心声。一面记载爱的墙,一本本记录爱的日记,见证了少先队员爱的足迹。

第2篇:少年爱种子范文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母爱解读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秉承语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1]的宗旨下,在“向新生一代传播主流文化、权威知识和主导价值观念的基本职责”[2]下,选取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三下第14课)、《少年王冕》(五上第24课)两篇“教会孩子正确面对缺点和困难”这类母爱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母爱的解读

生活中,孩子无法选择他们的父母、容貌、出身等一些客观因素,他们也许会因此面对别人的嘲笑与讥讽。这个时候,母亲如果能以她们的睿智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固的长城,引导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困难和缺点,就能让他们活出真正的自我,活出别样的精彩。《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小红马嘲笑小骆驼的难看: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可是小骆驼妈妈却运用智慧的解读,让小骆驼明白:又大又厚的脚掌,不容易陷进沙子里;两层睫毛可以阻挡沙子飞入眼睛;两个肉疙瘩可以贮存养料。这些优点让小骆驼一下子由自卑变得自信了。这是一个多么充满智慧的母亲,这是一份多么难得的母爱啊!《少年王冕》中王冕的母亲因为家里困难,无力让王冕去读书,无奈地让王冕去隔壁家放牛,并叮嘱他:“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的母亲教会他在困境下,学会选择,学会做人。这是一位朴素而又坚强的母亲,以自己简单的话语告诉孩子人生的道理。英国著名乐队“甲壳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曾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这些母亲教会了自己的孩子一种生存智慧,当无力改变周围的一切,那就学会改变自己的态度,锲而不舍地努力拼搏,直至最后获得成功。苏教版小学语文的这两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类母爱,让学生在含英咀华的同时,获得了两次令人难忘的独特体验,内心充满了鼓舞,思想得到了洗礼、升华。

二、母爱的反思

郭初阳、蔡朝阳等一线17位教师编写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中指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因为教材编写者时常“站在成人经验世界的立场,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和描写现实世界,叙述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与建构少年儿童的经验世界,重在体现作家的主体意识,体现成年人的人生感悟与生命经验,并以此来引导、影响乃至规范小读者”。[3]这就导致部分母爱的课文过分完美,脱离学生的生活,成人化倾向较浓。《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少年王冕》两篇课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一线教师认为“总体来说,感觉好的课文还是偏少了一点,儿童喜欢的课文少了一点”。[4]学生认为“要以欣赏的角度来面对教材里的课文总是感觉有点难。如果要她给语文教材提点意见的话,她希望能多一点当代儿童文学的作品”。[5]“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6]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爱读我们课本里的这类母爱?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这类母爱的“感动”中学会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在选文时,应多选一些与时俱进、贴进学生生活、文质兼美的这类“母爱”文章,多注意给学生一些平凡的感动。

文学应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少年王冕》两篇“教会孩子正确面对缺点和困难”这类母爱的文章,母爱的价值显得过高,太完美。《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骆驼妈妈亲自带小骆驼到沙漠里走了一趟,让小骆驼感受到被小红马嘲笑的缺点其实是多么得有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母亲能这么充满智慧地带自己的孩子亲身实践,证实孩子自身存在的价值呢?更多时候,母亲只是不停地安慰自己孩子那受伤的心灵,直到他们能够振作起来,这才是大多数母亲能做到的。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择表达母爱的文章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周围发生的事。比如说可以选择经典母爱的文章《总有一粒种子适合这片土地》。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孩经历了人生的一次次失败:在本村小学教书被学生轰下讲台,裁剪衣服因为手脚太慢被老板辞退,先后当过纺织工、市场管理员、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每次失败后,母亲总是不停地安慰她,对她充满信心。三十岁以后,她终于获得成功,成为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她凑到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连连失败,连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似一块等待撒播种子的土地,只要坚持,总会有一粒适合自己的种子生根、发芽、结果。面对失败,我们要敢于对自己重复一万遍:“不要轻言放弃,要坚信总有一粒种子适合这片土地,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这种类型的文章更具有文学上的美感,学生更爱欣赏,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通过这类关于母爱文章告诉学生:母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才算伟大,平平常常也会让我们感动不已。

我们的教材编者似乎更偏爱名人,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透明的红萝卜》就被语文出版社收入教材中。那我们的编者是否能更人性化点,平凡化点?多选一些来自学生身边的平凡的母爱,带给学生更多平凡的感动,教会学生读懂母亲的恩情,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做一个爱母亲、爱家、爱国的孩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2]史静寰.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1(1):34.

[3]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

第3篇:少年爱种子范文

青年们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爱情和家庭是一致的吗?组成家庭后,爱情还能常青吗?他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现实中,没有爱情的家庭并不乏见。应该说,家庭生活并不仅仅就是“过日子”,家庭中必须有爱情。而爱情是不能光靠追忆最初的热情来维持的,它必须……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小说《伤逝》中的一行隽永的文字: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永远保持美好的形象

有人说:爱情是有一定迷惑性的。这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你热烈地爱上一个人后,你常常身不由己地把对方理想化,对方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都那么打动你;包括对方的缺点,你也总是带着微笑,宽容、甚至是赞许地去看待,以为婚后也一定能这样宽容下去。

可以说,只有结婚以后,对自己爱人的认识才是清醒的、全面的。我有个朋友,恋爱十年,始终对她的爱人保持着仰慕、尊崇的情感,认为她的爱人是完美的。结婚两年后我又见到她,问:“怎么样?”她笑笑说:“平常人吧。”如果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特别突出,这种差异就更明显。有个女青年,她的爱人非常要强、慷慨。她很喜欢,把这些都悄悄记在日记本里。可婚后,要强变成了大男子主义,慷慨变成了不会过日子,她气得把日记本也烧了。再有,很多人虽然对爱人的本质认识在婚后没有多大变化,但都或多或少地从对方身上发现了自己过去所不了解的缺点、弱点、习惯。虽然常是些小地方,但有时也很不让人喜欢。

婚前婚后对自己爱人的认识的这种差异,恐怕大多数青年都有感受,但面对这种差异应该怎样去做,可能就没有仔细考虑过。多数情况是任其自然,大概结婚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惰性,认为在爱人心目中保持美好的形象只是婚前的事情,婚后彼此已完全知底,没有必要再做任何努力了。其实恰恰相反。爱情,本身就包含着对理想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是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任何一点厌恶或轻视情绪的产生都可能导致爱情的损伤。因此,每一个青年,在他(她)结婚的时候,就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从恋爱到结婚,是一个人爱情生活的重大转折。随着了解的加深,自己的某些缺点可能会使对方感到遗憾,所以,要更加珍惜自己的优点,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的品德、性格、气质(因为一个人的品德、性格、气质是最富有深刻和持久吸引力的了),始终在爱人心目中保持美好的形象——真实的而不是虚伪的。这是爱情常青的关键。

你可以经常问自己:我究竟什么地方吸引对方?这些地方还保持着吗?虽然还是这个品质,这个性格,你却可以使它有新的面貌、新的内容。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由于一方的努力,反而在婚后更加吸引了另一方。有个女青年,她第一个爱上的是一个意志坚强、很有才华的人。初恋失败后,她和另一个相爱的人结了婚。开始,她总觉得爱人不如第一个人富有男子气。后来,这个男青年以他可贵的自尊、沉稳和刻苦表现出了内在的力量,使妻子常常情不自禁地说:“你很有男子气,我过去没有真正了解你。”

有些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有着很可爱的性格,可结婚日子一长,可爱的地方就磨得差不多了。比如不少女同志,当姑娘时热情,有朝气,聪明能干、干脆利索。这些都很使小伙子倾心。可结婚以后,渐渐变得婆婆妈妈、絮絮叨叨,和过去相比,判若两人。要知道,太琐碎了对爱情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问过一些男青年,他们都表示决不希望自己的妻子变成“事妈”(指整天叨唠琐事)。所以,青年夫妇,特别是女同志,切忌变得琐碎。

不可放弃事业和工作,是克服这种变化的灵丹妙药。人应该在家庭和爱情之外另有精神寄托。很多青年都有这种体会:人需要两种满足,一是事业(不一定理解成惊天动地的业绩,可以指你毕生想完成的一件事),一是爱情。只有事业没有爱情,会感到不幸;只有爱情没有事业,会感到空虚。事业和工作最能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它又能深化一个人的性格。对事业和工作的专注,可以使你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去看待和处理家庭中的琐事,迫使你用较少的精力较快地去处理它,而不致陷进去。有个青年就曾深有体会地说:“越是全力投入工作,爱情生活倒越有意思。”的确,事业可以加深和巩固夫妻感情,使家庭生活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更有意义。

敬重体贴 点点滴滴

热恋时的激情确实使人陶醉,可以说它将一去不复返。但婚后的爱情将变得更为内在,悠长,深厚,坚实,这也是前者所不能比拟的。可有一点,它是需要培育和滋润的,需要夫妻双方精心地维护那种优美、动人的感情。我想,夫妻间的敬重和体贴,虽然不是爱情生活的核心内容,但却是漫长生活中每日不可缺少的雨露春风,它点点滴滴地滋润和生长着爱情。

第4篇:少年爱种子范文

这番感慨,源自近来我国各个高校一浪又一浪的、众多父母送子女上大学、为他们打扫宿舍等等“盛况”的报道。可真是此风一年甚一年啊!

同为人父,我能够理解家长们的苦心:“孩子从小没出过远门,我们怎能放心!”

是的,如今中国的孩子确实让人不放心。他们中的不少人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考试还是考试,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不懂起码的人情世故,不要说独自远行,就是过马路也叫父母牵挂,办件小事也让大人费心。有位江苏的孩子考到四川大学,感冒后不知去医院,不会自己买药,硬是跑回江苏找妈妈去了。这样的笑话不时发生在我们周围,总能让人唏嘘不已。

然而,到底是谁让孩子们变得如此“低能”呢?有人找了许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什么应试教育负担太重啊,独生子女孤独无助啊,什么不能再加额外负担,否则输在起点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啊,等等等等,总之是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应负的责任。

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外在原因都不能成为溺爱孩子的理由。中国的孩子之所以永远长不大,说到底是因为有这些“理智不健全”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父母自己不行,就希望孩子全行;越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越要孩子去完成。己之所欲,必施于人,完全不把孩子当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他们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因而觉得有责任、有必要为儿女当牛做马,不管儿女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反正“我是为你好!”正是这个“我是为你好”,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健全的人格、独立自主的能力,成了不折不扣的“爱的虐待”。他们或许不知,自己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其实类似于母鸡式的爱,是简单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爱,是感情用事、缺乏理性色彩的爱,“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其他什么事都不用他做”。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种爱还不如动物的爱。大家都还记得日本影片《狐狸的故事》吧?还记得那只充满母爱的妈妈怎样“残忍”地驱赶孩子必须离开自己吧?影片在当时曾轰动一时,但不知有几个中国家长真正看懂了其中的深刻寓意?我曾多次不无悲愤地想:世上往往先有不争气、没见识的父母,然后才有娇生惯养、百无一用的子女!

舐犊之情人皆有之,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是从根本上尊重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独自面对生活考验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并不难懂,难在理智不易战胜感情。欧美、日本比我们富裕得多,但他们的家长从未像我们这样娇惯孩子。我们难道不该反省:以如此孱弱的根苗面对未来残酷的国际竞争,我们还有什么优势?

其实,多数孩子都崇尚独立自主,渴望个性价值的实现。可惜他们常常得不到这种简单的自由,“爱的虐待”剥夺了他们的“天赋人权”。意味深长的是:很多今天对孩子“不放心”的家长,其实正是当年的报考学子,那时的交通条件远不如今天,那时高校的接待能力只能算差强人意,但他们不是照样独步天下、潇洒出行吗?他们当年能做到的事,难道今天比他们更聪明、更拥有信息量的孩子们做不到?

我看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父母自己不行!

第5篇:少年爱种子范文

年月荏苒,浅夏将一种极致的婉转,律动在年月的眸里,我轻倚时节的转角处,安定于这份静好。悄悄浅浅的日子,散发着淡泊的香,那是韶光沉积的馨香。一向以为,最持久的夸姣,是来自平平的日子;来自安静的心境;来自普通日子里点点滴滴滴的感悟。富贵落尽毕竟是平平,日子的美,不在于艳丽,而在于平缓;爱情的美,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普通的相守,温暖的陪同。

年少的时分,曾对爱情有过许多梦想,那么巴望能成为爱情神话中的主人公,等候白马王子有一天能穿越千山万水来到身边,牵着我的手走向夸姣。然,年月如水韶光曲折,王子毕竟没来,我也没有穿上灰姑娘的那双水晶鞋,在似水流年里将一颗心安放在年月中,具有了一份平平的爱情。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不知在哪里看到这句话,忍不住心生感动,想来这终身,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牵着你的手,将爱融入生命,倾一世温顺,与你一同待霜染青丝,陪你看源源不断。多少人间焰火,在细细碎碎的韶光里静静氤氲;多少沧桑崎岖,在身手相牵的年月中远去,任容颜在日复一日的平平中渐渐变老,花虽落,风住尘香;水长流,云淡过往,惟不变的是互相旧时的欢颜。

或许生命的美在于遇见,我不晓得这终身会遇到多少人,也不晓得会有多少倾慕的相遇,或许这世上有许多人都可以冷艳你的韶光,但可以情愿留在你身边直到渐渐温顺了你的年月,陪你哭,陪你笑,陪你等候,陪你花开,终身或许只需那么一个。惊鸿一瞥是生命的夸姣,源源不断才是最真的夸姣。佛说前生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此生的一次擦身,那么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了你,牵手终身一世,又是如何的一种修行呢!

或许你不是最优异的,但一定是最懂得疼爱我的。累的时分,你的膀子可以让我依托;冰冷的日子,你的怀有即是我的温暖;悲伤的时分可以得到你的安慰;孤寂的时分有你的浅笑陪同;高兴的时分可以与你一同共享;风风雨雨咱们一同走过;红尘纷扰咱们一同面临,任年月平平了流年,任韶光抹去了热情,你的爱,一向都在。

或许你不是那么完满,但一定是最懂我的那个人。懂得是心与心的相通;是魂灵与魂灵的相依;懂得是相爱的两个人心中开出的最美的花朵,有的时分,懂比爱更重要。由于懂得,所以了解;由于相惜,所以容纳。爱不是不争不吵,是发生争执后还能在一同;爱不是不打不闹,是吵过闹往后仍然不离不弃。一份懂得,好多欢欣;一份陪同,好多温暖,爱无言,千回百转;情无声,寂然欢欣,有你的当地即是我此生最美的景色。

张爱玲说:我一向在寻觅那种感触,那种在冰冷日子里,牵起一双温暖的手,结壮向前走的感触。终身一世的牵手,多么温暖,从芳华年少到步履蹒跚;从美女到青丝,在互相静静凝视中渐渐变老,还有啥比镌刻着年月冷暖的这份情更宝贵呢?

一向以为最佳的爱情,须与时日一同成长。我不仰慕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不仰慕朝朝暮暮的信誓旦旦,我仰慕的是百发苍苍落日下相依相扶的身影。从人生初识的相看两不厌,到韶光将爱情打磨成亲情,牵了手的手,没有年月可回头,当热情退避,当浪漫殆尽,只需心灵深处的取暖才干连绵。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悔;爱是浅笑向晚,携手共衰退,最佳的爱情,是给你终身。

尘世的屋檐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爱恋,有多少风花雪月的纠缠,就有多少夸姣和温暖。当你穿行在万家灯火,我会为你点着照亮你回家路的那盏灯;当你露宿风餐的奔走回来,我会用温顺的手为你洗去倦容;当皱纹爬上你的脑门,我会握紧你的手,陪你一同变老,在琐琐碎碎的的日子里,诠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永久。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由于城里住着某个人,可以与所爱的人在一同,连年月都是美的。即使家常便饭,修篱种田,只需有你陪同就好。那么,找一个青山绿水的当地,寻一处幽静的草屋,或是云水禅心的院子,那里有晴朗的阳光和静寂的悠然,还有你明丽的笑脸。掬一捧花香在平平的日子,握着一路相随的暖意,让爱的馨香在柴米油盐中升腾;在一杯茶的温情里,体会日子的诗意;在一碗粥的清淡中,感触日子的浪漫,每天清晨你和阳光都在,就是我的夸姣。

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想牵着你的手散步在通往郊野的小径上,蓝天之下,有清风掠过,死后是一排排苍翠的竹林青叶,远处是皑皑的青山。我与你掬一泓泉流的明澈,携一缕清风的洒脱,看蝶飞花舞,倾听花开的声响,纵情享用每一缕阳光的温暖,感触每一滴雨露的润泽,让相惜的暖意在风和日丽中增加,这一刻,我愿放下一切的执念,只想做你手心里的宝,用一朵花开的时刻,守望夸姣。

飘雨的日子,咱们偎依在一同,临窗而坐,听雨打芭蕉的声响。任年月在窗外流动,我沏壶幽香四溢的花茶,静静感触那清风与细雨的纠缠,斟一盏年月沉积的芳香,细听韶光的梦话,回味过往一段段夸姣的画面,品茗日子给予的点点滴滴,在安静的韶光中,淡看流年焰火,细品年月静好。

第6篇:少年爱种子范文

“无情”教育留给我们什么?

先把目光移向我们今天现实的教育场合吧,一下子就会看到这样的普遍情景:教师和父母们,往往带有落着尘土的意识—认为爱情教育在年轻人尚未踏上独立生活的道路之前,是根本不必要的,是不能够在年轻人面前谈论爱情的,是羞于启齿的。接着,就会对青少年的些微感情流露,一本正经地横加干涉。

结果呢?当然是在少男少女中,产生一种反常的、潜移到他们心理与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消极情绪。以至形成他们日后勇敢、热情地追求爱情的心理障碍。

我们的青少年时代仍旧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至迟,从初中一年级起,便可以看到,在一个班里,形成两个或更多的小集团—男孩们自己结为一体,女孩子也自为一体,彼此不敢轻易跨过性别的界碑。这种不自然的疏远,对于男孩和女孩的正常交往,树起一面无形的屏障。在他们开始性成熟的时期中(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发育高峰已提前到男孩12~13岁,女孩10~11岁),这种相互关系中的紧张状态,就更加激化。由于缺乏男女孩子之间正常的友谊,就会在这一时期,引起青少年在生理自然本能方面,对两性相互关系的不健康的好奇心。

当他们困难地度过这长达数年的疏远期后,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如果再单独在一起,就会紧张得不知该说什么了。这种“紧张”,还将持续下去。我们今天在那些迟迟未婚的大男大女中,还可以明显地找到早年的“无情”教育留在他们身心中的印痕。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总是羞于明朗地追求爱情,甚至到了40岁以后,在异性面前仍然局促不安,手足无措,一句潇洒自在的话也组织不出来。还有些人在感情上迟迟不能成熟起来,一直被囚于少年的幻梦,只知道童话中的爱情,就是英俊的王子翩翩走来,而美丽的姑娘提起白色长裙的衣据,随之到天涯海角或进入王宫……于是,永远自惭不够十分美丽而失去寻求爱情的勇气,又失望于身边都是凡俗人等,哪里有爱情值得栖身的地方?他们就这样埋葬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热情,以至自己人生中重要的爱情;直至中年——人生之秋了,依然不能走出封闭的幼稚心态。

当我们转换视角面对现在的青年一代时,依然不无忧虑。他们虽然不像中年这一代情感世界曾受到严格的封闭,他们可以从各种大众传播工具诸如电视、流行歌曲、各种刊物小报等等上面,获得关于爱情的肤浅和零散的印象,但他们并没有真的弄懂爱情这种两性间极为深切的关系。于是,他们开始了表面的模仿:约会、亲吻、轻而易举地到处说:I loveyou!(我爱你)但正是这种肤浅的模仿,使他们把爱情变成了游戏,变成了“玩玩”,变成了虚荣的炫耀(—瞧我的妞“盘靓”‘条顺”……);变成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享乐消费的方式;变成了轻率地结婚又迅速冷漠地离婚的生活经历……这是更深刻的悲剧。因为人类情感中最辉煌的爱情,就这么黯淡了。如果是在一整代甚至几代人中黯淡了,那么,再次点燃它,就又需要普罗米修斯去掏出心来,去穿越长长的黑暗,去为人类再次点燃爱情的光明。而这一代青年,如果只有今天的肤浅,那么,他们的下一代中怎样诞生出普罗米修斯呢?

爱情之母——科学而艺术的教育诗篇

我们,以及亿万的人,必须改变!我们必须坦诚地愉快地科学地告诉我们的儿女,爱情是什么?它的美好需要一个人怎样健全地成长,然后去迎接它?

其实,在青少年自己的天性中,饱含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无疑是爱情教育最适宜的一片沃土。对于爱情,青少年已开始向往,对此视而不见是徒劳的。而他们的向往,正是最接近爱情本义的非常纯洁、高尚甚至神圣的情感,爱情此时在他们还完全是想入非非的美好梦幻。这时,爱情的教育诗篇如果在他们面前缓缓展开,那么青少年们,就会得到对爱情的比较清晰的了解,初步的、渐进的、正确的和正常的理解。比如:“男女之间应当有深切而真实的爱情,这种爱情应能包括双方的个性,并把它们溶为一体,使双方都能得到充实和提高。”爱情又是和性连在一起的,而“性不能没有道德,这正像商业、体育运动、科学研究和其他人类活动不能没有道德一样。”爱情的道德,来源于真诚与善良,“世上再没有比‘真’更美的东西,唯有真才是最可爱的。”以及“凡是能够带来各种善的爱,一定是自由的、热烈的、无拘束和全心全意的。”……

诸如以上种种哲人、诗人、各种学问家们关于爱情的言谈,还有许多许多,我们何不用来进行情感的教育?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去做了,认真而热情地进行了爱情的教育,那么,青少年们,就会认识到爱情是对真诚、善良、美好的两性感情的追求,是人生必然会有的生活经历。他们为了获得真实而较为理想的爱情,就会去努力锻造自己;就会很珍视自己人生中这一份极其可贵的感情世界,并希望自己能够与之相配。为此他们就会更加慎重地去思考它,更加在意地对待它;而不是仗着由于混乱和无知引发的畸形的好奇和冒险情绪,就斜刺里冲出去胡乱地对待恋爱,像唐·吉诃德与风车作战一样盲目,荒唐而幼稚地去摘取自己和他人并不成熟的情感之果而终于倍尝苦涩。这些都是谁之罪呢?是一代一代的大人们,他们疏漏了甚至拱手相让了这极为重要的爱情教育,以至使一茬又一茬的青少年们,弄不懂什么是爱情。这片空白,就被各种渠道乘虚而入,小摊上的书刊啦,个体户的录像厅啦,公园里、马路边甚至公共汽车上的“示范表演”啦等等,涂成了他们脑海中不该有的一片杂色。

爱情在明天会更美丽

爱情教育这一“哥德巴赫猜想”,还需要很多人、几代人来积蓄能量和经验,来完成和完善它。在某种意义上,它比任何其他“改革”更重要,它是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决定着每一个人自身所能得到的幸福的程度,甚至关系到人类是否还能得到健康的后代。爱情是人类感情的王冠,爱情的教育诗篇—是这王冠上的明珠,是等待完成和必须完成的“哥德巴赫猜想”,系统而明朗的爱情教育,应当普及到每一所中学。

第7篇:少年爱种子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思想教育;心理健康;社会环境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不仅关系到未来的国民素质,影响民族发展前景和国运兴衰,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环境。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才能取得理想成效。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传授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育人,首先得把青少年培养成思想健康的人。一个人思想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即使他拥有渊博的知识,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不能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甚至会带来危害。因此,育好人,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主题。学校要极力转变过去那种“抓应试教育一手硬,抓思想教育一手软”的工作思想,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开展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

第一,要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机地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之从不同学科接受人文主义思想教育。

第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清明、五四、建党、建军、国庆等节日,对青少年学生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播放爱国影片,讲述爱国故事,参加清明祭扫活动,参观本地文明古迹,领略家乡建设风貌等形式,让学生在浓厚的爱国氛围中,感受爱国气息,接受爱国教育。

第三,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团队、班队、班会课及校报、校刊、班刊、校园广播等,对青少年学生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外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并成立礼仪监督小组,使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四,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我县的先决条件,每学期开展赴劳动基地举办军训及劳技培训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困难中磨炼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志,体验军营生活,学习军事技能和劳动技能,了解国防、军事知识,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意识。

第五,开展环保教育实践活动。创办绿色学校,美化校园,做好校园的保洁工作,使学生形成卫生意识,养成卫生习惯。经常赴校外公共场所开展“请把垃圾带走,把清洁留下”的活动,举办以土地、矿产、环保等为内容的作文竞赛,使“环保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观念牢牢扎根于青少年学生心里。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的第一课堂,也是终生课堂,因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思想成长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

基于家庭对青少年思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做父母的首先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和睦、民主的家庭环境。在和睦民主的家庭气氛中,孩子的感情才容易与父母交流,思想才能得以沟通,对父母的教育孩子也容易并乐于接受,孩子的一些不好的思想苗头才会得以及时扼杀。这样,孩子的思想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家长对孩子不要过分溺爱或过急求成。父母放任小孩,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迁就、满足,容易导致孩子缺乏同情心、责任感,甚至会变得专横跋扈。但反过来,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过于严厉,只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预期,则加以简单粗暴的“教育”,结果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思想上产生偏差,甚至引发一些严重后果。再次,父母应经常主动与学校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态,这样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另一方面还可以防微杜渐,避免不良现象发生。

三、社会方面

第8篇:少年爱种子范文

上次和老爹讨论爱情的话题过去快一年了。记得吗,那天刚好是哥哥张国荣去世纪念日,在视频里我哭得稀里哗啦。他的伴侣在社交软件上发了一张他们牵手的合照,写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话,看到照片一下子就感动着了,不由地想,多少年以后,自己也离开这个世界,会不会有人以某种方式在陪着。

爱情首先是一种感情,是个在里面能学好多东西的过程。它不同于亲情,需要一起成长,每一段恋情都会成长。通过形形的人,包括自己的前女友及前男友啊,自己的缺点啊、自己想要什么啊,都掀出来了。闹不明白为什么国内高中查早恋,如果恋爱是成长的一部分,18岁还没有初恋,算不算没有成长好?爱情不同于友情,不是说和你的好朋友不能走一辈子,你的所有好朋友不一定都知道都理解都包含,你的朋友会有很多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就着迷一个方面,但他仍然是你的好朋友,友情应该是这个样子。如果爱情里的那个人有这么些缺点、这么些个不喜欢怎么相处,爱情要走得更长久更远。两种感情很类似很微妙。

很不理解大人常常问到的一些带刺儿的话,比如,年轻人懂爱情吗?这么小就早恋大人知道吗?还有一些非常搞笑的,相敬如宾、嫁鸡嫁狗之类的。老爹虽然没有这样说,保不准没有这么想过?肯定也跟着起过哄?倒想问问,老爹这么大的时候爱情是从哪里学来的?从书上看来的还是爷爷奶奶教给的?回国时得仔细问一下老爹的初恋,多大时明白了爱情。我想爱情就是一个亲身体验,经过了就明白了。

男神是三年前认识的,觉得帅气阳光,后来慢慢关注到他的男友,同样优秀帅气。两个人经历了很多挫折艰辛走到一起,彼此珍惜,一步一个脚印,他们在一起已是13个年头了,男神多次说过结婚是早晚的事,现在他们正在接近那个很圆满的结尾,打心眼里祝福他们,也想去他们的婚礼见证他们共筑的神圣。对男神从来都是哥哥妹妹的一种关系,兄妹之情吧。之前问老爹对同性恋的看法,老爹说不支持但尊重,这种话能做到真正尊重吗?还有,老爹知道我男神性取向后的表情,在我心里也泛起一点小不舒服。

一直觉得同性恋,很正常的爱情关系,这和不正常和心理疾病有什么关系?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关系。看新闻,有人和自己爸妈说自己喜欢同性,他的父母竟然把他送到医院里医治,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同性恋在好多国家还是禁忌,可世界上好多国家也通过了同性恋结婚的法律,美国对同性恋的分歧主要是宗教的原因。合法化后很多政府官员及公共人物都公开了他们的性取向,社会进步嘛。

结婚的目的为什么就是传宗接代?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领养、代孕妈妈,不是一个很需要担心的问题。至少现在想,不觉得自己有能力去照顾一个甚至比我生命都重要的人。现在的男女走不到结婚这一步的就很多,更别提要孩子了。现在年轻人比老爹那个时候有自己想法的多了去,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照顾孩子?我大概也会像老爹,很溺爱孩子,要与不要孩子是个问题。

美国的约会文化和中国的相亲文化可以有一拼。美国在派对上看着顺眼的约会,可能会是跟好几个人约,恋爱看得不重,开心就好,不表示就圈定了这个人,也不就是一定建立一层恋爱关系,即便选定一个人,也不一定结婚,就是相好同居。中国的相亲,目的性强,奔着结婚去的,不是可以随意随便的事儿,你脚踩两三只船,轻了人家掉头走人,重了给你留下流氓的骂名。

室友的恋爱是真正的旁若无人,别说和男友视频从来意识不到我的存在,最过火的就是下半夜才睡下,被领着男友回来过夜的室友吵醒的那次。美国人没有老爹说的爱情私密性,张狂还来不及,在没有醉酒的情况下常事,感情就晾在那儿,不像中国人,感情是私下的事,藏着掖着。这儿的中国年轻人也开放,同居的不少。

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一笑露出两颗门牙算不算?阳光、喜欢运动,个子高还真不是唯一的。最近喜欢一个小哥,才一米七,比我的男神整整矮了22公分。重要的是看着顺眼。在坦帕高中,有一个关系很好的美国男孩,也认识他爸妈,他也认识老妈。假期只要在佛州,他老爸都会开车带我们出去玩儿。去美国第一年,他就邀请我参加他的毕业舞会,他毕业之后我们一直有联系,心目中一个哥哥的形象。我上大学,突然有一天,他就表白了,真是吓了我一跳,其实他什么都不错,可我就是没有感觉,进入不了爱情的状态。还有,维持一段感情,佛州和俄州距离太远,没有足够的信心。身边就有异地恋的,跨着一个大洋,看到他们的难处和无助、不知道怎么办的样子,真替他们揪心:每天光学习都学不完,还想着在海那边的男朋友,很不容易的事儿。

――爱你的小疯丫头

小丫头:

老爹这一代的爱情观,不知道和丫头这一代能对齐茬吗?南辕北辙?各唱各的调?每个时代的爱情面孔换得太快,情感、道德还有跟着凑热闹的技术,孩子脸。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我现在没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没用”,这是一个叫朱安的女人的爱情,他的丈夫后来的名字叫鲁迅,在鲁迅那儿,朱安没有淘到一丝爱情,只有一个名存实亡的婚姻。花掉一生的工夫,和让・萨特只谈爱情不谈婚姻的德・波伏娃,对爱情有一句话:爱情中的女人是一束散乱的花,在爱情里女人是不存在的。她对婚姻也有一句话:婚姻是传统社会指派给女人的命运。萨特的鼎鼎大作《存在与虚无》是题献给波伏娃的,再版时他也题献给了其他女人。朱安叙述的一百多年前和波伏娃叙述的六十多年前的时代,已经被女人改造的面目全非,爱情和婚姻被今天的“蜗牛”“散乱的花”撕得一片一片的,很不景气,当然男人也没起什么好作用。

孩子们对待爱情,越来越像赶场子似的娱乐活动,结束了一场再去赶下一场。娱乐嘛,热闹开心就好,不管不顾的心态,凭感觉和兴趣做,至于爱情曾经沉淀下来的那些古老元素就越来越淡,这是婚姻家庭真正麻烦的开始。柏拉图说,情爱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许多孩子由着这种强劲的原始生命力,尽情释放自己的所想所愿所求,酿下许多苦果,延误许多年华。没有人告诉他们这种原始生命力的冲动会带来伤害,没有人告诉他们爱是需要学习的、是需要养成的,就像丫头所说是需要成长的。

爱情是什么,经历过来的家长未必讲得明白、做得好,曾经的热恋以及炽热的情感,不少人留下更多的是遗憾,曾经的情天恨海也会攒下诸多的悔不当初。爱情的盲目性、冲动性和破坏性,像它的灿烂、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一样令人深刻而醒目。恋爱是有许多滋味的,苦乐杂陈、怅然若失、心荡神怡;浪漫的现实的、理想的生活的;男孩子学着做男人,扮演护花使者、花钱财神,女孩子学着做女人,小鸟依人,张罗一个简单生活的开始,两个人一起学着成熟。除了看电影、下馆子、逛街,老爹常想到在佛罗里达坦帕看到的一幕,丫头的闺蜜和男友,衔着棒棒糖,挤在噪杂书店的角落脸对脸专注而用心温习功课的情景。

爱情应该有这么几个支撑原则:道德原则,规定在两个人的情感内,不能滥情不能游戏不能玩弄,这个原则在当今的混乱程度愈演愈烈。对等原则,过去强调门当户对,强调两个人的背景,现在是两个人的相称,一头高一头矮的不对等,在今天也正常起来。信任原则,爱情是一种依恋,是因为信任而托付。私有原则,爱情是关于两个人的、一种高贵的、私有的、非共享的感情,情感的私有和慷慨是结伴而来的。让步原则,在原先那个“我”里让出一个空间给你喜欢的对方,在自己身上寻找和容留对方的存在,而不仅仅是在对方身上寻找自己的存在。两情相悦原则,强行施爱、硬性搭配,以为有崇高的理由和情深似海的愿望、以为仗权财之势,就可以为所欲为、毫无顾忌地揽爱情入怀。

孩子成熟了,爱情就来了。爱慕使两个不同的个体相互适应和靠近。爱情使你从早先自己一个人,变成了“我俩”,这种施爱与他人令自己充满着欣喜和幸福。恋爱包括身体之爱,情感之爱,更应该有精神之爱,精神之爱使爱情绵延醇厚、弥久恒新,使爱情达到这样的高度:不是短视的感官的接近接纳对方,不是以个人得失、喜好来判断和拥有对方,而是以自己的高度碰触对方的高度,是梦寐以求的发现,是赏心悦目的欣赏,是思想的交流沟通,是情感的唤醒与升华,是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美丽、看到世界的灿烂。爱情不是怯懦,不是回避,不是远远地注视和无所作为,爱情的精彩在于行动和表达。爱更多的是聆听、会心一笑、是娓娓道来,是细节上的满足、是润物无声;爱情追求完美,眼里不揉沙子,所以在爱情中要学会欣赏,甚至欣赏对方的瑕疵。

所爱和被爱不同步、不互搭、不对称,失恋就来了,悲剧就来了。爱情常会扭曲人的常规思考,逻辑思维、因果关系不在爱情里面扮演角色,当所爱和被爱不一同行走,激情和兴奋就会变成苦恼和痛苦。失恋、单恋、暗恋,由于没有爱的回报和着落,由于不能摘到自己中意的爱情果子,心性重的孩子往往会因此演绎成一场不大不小的悲剧,痛苦甚至会无可自救地撕碎了自己的整个存在,绝大多数经典爱情故事的版本均由此进入高潮。一方没法说服自己接受不被爱的现实,就像另一方没有办法接受被爱的现实一样。当然,许多人是背叛了自己原先的爱情、或在原先的爱情里给走失了。

不管爱情里掺杂了什么,它基本的成分是相爱,但它确实是含有性的相爱,含有一种被柏拉图称为“原始生命力”欲望的相爱,具有一种既原始又冲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的力量。性的欲望在今天完全是个负面意义上的词,和贪婪、接近,性的欲望本来是很干净很美丽的欲求,是和文化里面的性文明性习俗性心理结伴而来的,而当下的滥情滥性,导致性本身莫名其妙的有一个堕落嘴脸。不少心理学家把爱情从普遍意义上的爱里面抽出来,认为它不是真正的爱,就是因为它含有性的因素,是排他的,是自私的,是靠不住的。

爱有时候会伤人,有时候也会自伤;爱有时候会为爱不仁、唯爱是图,有时候又充满向善的情感;爱有时候会使人丧失理智,有时候又会帮我们重新拾起智慧;爱有时候使我们懦弱胆怯、无所作为,有时候又会给我们力量和信心。年龄越小的恋爱,自爱自我的成分就越重,想象的理想的成分就越多,不少孩子的爱情节奏深受影视剧、文学故事影响,不少孩子即便经过恋爱也没有学会对对方负起责任、承担义务,恋爱的关系脆弱而朦胧。

恋爱之后,就应该踩上了婚姻的台阶,母性父性的责任就应该跟着来了,越来越多的他人意识,越来越少的个人自恋,那是一种更高更重更成熟的情感。婚姻开始时,似乎大多数爱情都终止了,好像浪漫归浪漫,现实归现实,好看的和好用的像是两码事。现在人们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情感,移情别恋,爱物质性的,比如钱财之爱;爱艺术性的,比如书籍映画之爱;爱牲畜性的,比如宠物之爱,而非花更多的热情和时间去爱人类自己。亲情之爱淡了,上帝之爱少了,婚恋之爱省了。说不上这是更实际更现实了,还是更自我更个性了。爱情越来越简化,简化到只剩下性、只剩下利益关系。

不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断送幸福婚姻的刽子手,它顶多断送了一些婚前的浪漫爱情故事。媒人牵线今天还在盛行,济南一年两度的“千佛山相亲会”不就是佛爷在做媒成就好事吗?少男少女趋之若鹜,据说每届都超过十万人,成就四百多对孩子的好事。两个人的爱情,是需要他人搭把手的。现在父母包办近乎绝迹了,更多的是自己对自己的包办,自己对自己的一叶障目,不听劝一根筋硬到底。所以爱情婚姻依然问题不断,苦大仇深的追悔莫及不比过去家庭包办的少。婚后在家庭之外重燃爱情之火,不是多么大的罪过,而守着一个僵尸婚姻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许多不幸婚姻在于,把爱作为一根棍子使用,以爱的名义打到被爱者的身上,被爱者苦不堪言,因爱而遍体鳞伤,中国有许多“得爱不让人”的强权爱情。不能用爱用情感理所当然地禁锢和约束对方,爱情是给双方带来更宽容更自由的生活空间。在不经意中,我们常常会因爱而伤害对方和自己,以爱的名义要求对方,以爱的方式占用对方,用爱解决所有的问题,爱成为手中的权利。古往今来,诸多爱情婚姻悲剧因爱而起、因爱而止。从起头的爱情,就没有把“我”变成两个人的“我”,反而变本加厉使两个人归属为一个人的“我”,爱作为最终的解释权,被独断专行地控制在一个人那里。吊挂在单向的、自私的、霸道的树枝上的爱只能是半死不活,一意孤行的爱杀爱不见血。所以,我们不能以为,只要以爱的名义,就能为所欲为,就能以盲目之爱去伤害有知之爱;所以,引导呵护爱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丫头的室友理所当然地在下半夜把男友领进女生宿舍上床,欢闹一场然后鼾声若雷,这真正激怒了老爹:这个美国太混账,这个美国女孩太嚣张,这个一夜无眠无处可逃的丫头太委屈了。丫头很镇静地对老爹说,明天会找室友好好聊,老爹不知道,一个中国女孩拿什么聊去抵抗去纠正去打败一个美国女孩在爱情上的不规矩、胡作非为、我行我素。丫头室友的作为,把老爹前面说的几个爱情原则一个不剩地都丢进了垃圾桶。

感觉美国女孩的恋爱,简单、粗犷、直接,广而告之的张扬,领男孩回集体宿舍过夜,在电话里对性直言不讳;中国女孩,更多的是含蓄、细腻、间接,但花前月下、天长地久的也少了。像室友在恋爱时的光鲜和明媚,爱情上呈现着的花团锦簇,男友进进出出、电话粥欢声笑语、赶场夜不归宿,老爹只是觉得大一学生的作为不该是这个样子。当一个大一女孩子整小时地妆扮自己,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这爱情太昂贵了、太浮躁了、太轻率了,好像也来得太早了。

据说,全世界单身母亲的人数在持续增加,而负责任父亲的人数在持续下降;据说,离婚率增幅早就超过结婚率增幅;据说,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感觉而性,而不是因为感情而性,越来越多的人忠诚于一个伴侣的能力在下降在消逝。许多年后,爱情故事会变成童话故事吗?爱情里面的审美真的成为一种幻觉?“爱情”“恋爱”这些字眼居然被人类自己弄丢了?还有爱情吗?爱情之后还有婚姻吗?爱情被改造成什么样子,孩子们才会罢手才会停下来守望。

当然还据说,最糟糕的家长来自男人,最出色的家长也是男人。老爹不清楚自己是不是最出色的,但老爹清楚自己肯定不是最糟糕的。当然还据《纽约时报》上说,婚姻在两极化,幸福的更幸福,不幸的更不幸。

第9篇:少年爱种子范文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早恋、流产、堕胎、性犯罪等现象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光给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都埋下隐患。产生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性道德养成方面的教育缺失或不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针对我国目前青少年性道德的现状,试图对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一)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比以前大大改善,再加上外界环境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导致青少年发育提前。据有关专家测定,当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提早进入了青春期。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孩初次遗精的年龄比l960年提早了2年左右。而上海l964年l2—13岁的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的占15%,l985年已达57.9%,15岁女孩已达96.95%。笔者于2004年对徐州某一私立中学初一女生作了调查,女孩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3.1岁。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尤其是性道德发展却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青少年对与性相关的责任、义务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往往对生理上的变化更多是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再加上本来这个年龄就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容易做出一些超出他们年龄应当做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特别是性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填充性道德领域真空状态的需要。近年来,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道德滑坡,特别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滑坡,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更是明显。造成这种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公认的性价值标准多元化、实际上缺失化,即所谓的“性道德真空”是其主要原因。在传统经济社会,经济形式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适应这种需要,传统的道德规范尤其是性道德规范也是为这种家族经济服务的。它不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接受,社会还赋予其政治和法律的意义。而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家庭为依附关系的经济形式已不复存在,因此传统性道德规范也就自然丧失了其政治和法律的后盾,并且正变得日益不适合社会需要。再加上以往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打击、排斥过于强烈,近年来又受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性自由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性道德标准多元化以至缺失化。传统性道德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性道德标准又尚未确立,使得目前在性道德领域出现了混乱或多元化状态,即所谓“性道德真空”。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规范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对于建构一个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性道德规范体系有重要意义。

(三)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几百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约50%。一项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l5—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其中涉及性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况且,伴随性犯罪、婚前性行为、未成年人性行为等问题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计划生育和国民素质问题,性疾病的传播与控制、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其中aids的威胁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据who报告,绝大多数aids病人及感染者处在l8—45岁年龄段。l998年世界新感染hiv人数为580万,其中l5—24岁的青少年占一半。截至l998年6月,全球3400万感染者中50%以上是青少年。我国云南省宏州民族医学院对皮肤科门诊病人为期4年半的血清抗hiv检查,8例阳性病人全部是18—2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因此,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件大事。

二、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所谓性道德,即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它的高低是由人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性道德养成教育的根本是加强青少年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即“修身”。而传统性教育仅仅局限于性知识的教育,涉及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很少。西方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西方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性革命”思潮的影响,青少年早恋、婚前性行为、性犯罪、少女流产等问题相当严重,他们针对这种现象向青少年传授性知识,希望消除他们对于性的神秘感。事实证明,这种生理性的性教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因此,他们吸取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加强性道德教育,这被认为是治本之举。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据美国《新闻周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项民意调查指出,认为发生婚外性行为是羞耻的占62%;而根据芝加哥大学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性调查,对婚外性行为,美国人多视为例外,而不是常态,有75%的丈夫和85%的妻子都说他们从未有过婚外性行为。中国儒家文化历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身”是个人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时代虽然不同了,“修身”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性方面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同,但是其中对于性的理性认识是不会变的。人与动物的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对于性是有理性的,它不光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它还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它是与责任、义务、荣辱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青少年在性问题上,应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严守道德规范,正确认识由于性而带来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遇到外界不良刺激的时候,能够用理性去分析外界的诱惑,使内心无邪念而归于善。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坚守贞操,自觉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稳定。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现、婚姻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是当前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题中之义。伴随性自由观念而来的就是青少年对于爱情观和婚姻观的错误认识,他们视爱情和婚姻为儿戏。现在青少年早恋现象非常严重。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另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对广州市青少年的婚恋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就占19.5%,其中15岁及以下就恋爱的竞有3.7%。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很显然,这些青少年对于爱情和婚姻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至关重要。所谓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爱情并非两个人的私事,它是以一定的责任、义务为前提的,以婚姻和组织家庭为目的,是受一定标准约束和规范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有了爱情不意味着就可以有性的行为,性行为必须等到缔结婚姻之后。在缔结婚姻之前,男女双方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和对方负责。就像列宁所说的:“克己自律不是奴隶主义,即使在恋爱上也必须克己自律。”而婚姻是指两性基于当时社会制度或风俗公认的结合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爱情又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婚姻家庭道德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5页)。其次,婚姻应当有公证,在我国目前的合法缔结婚姻的方式就是到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结婚,其他婚姻形式不承认。再次,夫妻双方必须忠实于婚姻,自觉维护和增殖夫妻双方的爱情,一切婚外情、婚外恋都是违背这一要求的。最后,坚决捍卫一夫一妻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理论和事实都已证明一夫一妻不光适应现在的社会,它也必定是未来社会的婚姻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它过去那样……我们可以推想:它还能更加完善,直到达到两性间的平等为止。如果由于文明将继续进步,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再能符合社会需要的话,那就不可能预言它的后继者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了。”

(三)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贞操观。中国传统社会也提倡和弘扬贞操观念,但那只是片面针对女性的,实质是钳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枷锁。女性丝毫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她们的婚姻实质是包办买卖的婚姻。传统贞操观显然早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应该建构一种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贞操观。它不光针对女性,同样适用于男性。贞操观在当今社会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今这个婚前性行为日益增多和少女怀孕、不安全流产事件的频发,性病、爱滋病肆虐的时代尤其重要。新贞操观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要求他们严肃对待和珍惜自己的童贞。童贞是指不滥用不成熟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身心的纯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那些追求性爱,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童贞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光能使他们保持良知与身体的纯洁性,保持情感与心理的完美性,还能使他们有发展人格和学业的充分空间。保持性纯洁更能给人以健康,这是人类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就连曾经倡导性自由的美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性纯洁教育活动(又称禁欲教育)。

三、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因此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关系未来社会能否安定、和谐的大事,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一)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任务不光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学校在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方面应努力做到:首先,应构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把性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学校应从战略上重视青少年的性道德养成教育,配备专业的、优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并把该课的考核标准作为青少年平时道德测评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性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方法。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以达到集体教育的效果。由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况且最终的讨论结果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因此,往往效果较好。对于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找其谈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育。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3—25岁,这其中既有未成年人又有成年青年,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教育是很必要的。如对小学高年级男女生进行互尊互爱的教育;对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珍视童贞的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婚姻家庭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

(二)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主要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应给孩子讲自己年轻时遇到的性的困惑,帮助孩子走出疑团。还应给孩子讲授正确处理男女两性问题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应主动关心、体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和老师沟通,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社会层面。当今青少年性问题如此严重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不良传媒信息的影响,因此,社会为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应对大众传媒市场加强整顿和指导,使它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阵地。善于利用大众传媒的多种形式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提供有益的信息。坚决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其次,社会还应培育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性行为以及危害青少年身心和道德健康发展的人和事进行监督和谴责。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个成熟的社会是需要一种成熟的社会舆论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