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快速教育论文范文

快速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快速教育论文

第1篇:快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西部 研究生教育 快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72-01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在内的12个省市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各个方面不断得到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快西部发展,对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大量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西部地区近年来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可以说西部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认识并最终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未来西部研究生教育继续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 西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办学条件和学术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西部高校虽不断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但研究生教育的实验、教学等硬件环境却严重滞后,对于一些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新兴学科发展的研究条件、研究手段都十分缺乏,研究生的科研经费也明显不足。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些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经济创收的主要途径,在不具备足够学科带头人和梯队人员,或者根本就没有专门学科队伍的情况下,通过非学术因素获批后,盲目大量招生,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少学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必然下降。

1.2 导师队伍参差

西部地区学校研究生大量招生后,虽然很多导师能做到对学生认真负责,但很多学校的导师队伍也存在问题。导师队伍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年龄层次偏大,在推进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国际化方面本身都难有所作为。有相当数量的导师缺乏研究项目或经费不足,研究生依然是受本科式的书本教育,并未投身到学术研究中去,缺乏实践。一些导师只顾自己做课题或搞行政工作,对学生缺乏引导和交流,研究生培养质量也随之下降。

1.3 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缺乏差异,大多数强调理论的创建,各类研究生培养标准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薄弱,无法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口径过窄,不能体现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培养课程的设置过于陈旧,不能反映最新学术成果、研究进展,有些课程完全是因人而设,并没有真正考虑现阶段课程如何设置才最合理,不能跟上科学技术和时展。同时因扩招速度过快,一个导师要带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专业课程也进行大班教学,研究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处于盲目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学生依赖书本的惯性思维无法改变。

1.4 毕业论文质量堪忧

国家对学位论文的要求是明确的,但现实中情况令人堪忧。研究生阶段最关键的事情,一是找工作,二是完成毕业论文。然而二者相比,毕业论文往往被冷落。美国一位研究大学教育的学者布鲁斯指出,硕士学位本身如果已不再是学术造诣的标志,而仅仅意味着能过上一种收入可观的生活[1]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的退化和悲哀,是对研究生教育固有理念的破坏。现阶段研究生论文存在以下几点重要问题:①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学生充当剪刀、浆糊的作用。②研究生论文创新性不够,包括论文选题、实验方法等;好的论文选题应该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有可实现性[2]。③研究生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由于参加答辩的评委大部分是本校或导师熟悉的外校老师,为照顾彼此情面,答辩都容易通过,非学术性因素对学术的影响较为明显。

1.5 西部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模式单一,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人才的培养多表现为创新动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西部在人才需求上的特殊性,对地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2 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所引发的思考

2.1 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办学环境和学术

科学规划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是改变西部教育落后局面的重要保证。切实从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出发,扶持一批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特别是西部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加速以环境保护建设和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适应西部开发的需要;大力发展电子科学、信息与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学科和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3]。

2.2 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进行创新教育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表现在论文质量,更表现在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为了使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得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良好培养,西部研究生教育还需要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除了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现有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非常必要。建设以激发研究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研究型课程,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环境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西部地区导师队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均不能满足需求,导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在导师队伍建设中,要增加投入,完善机制,改善环境,增强吸引人才的能力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历层次,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坚持导师遴选条件和淘汰制,选出具有真才实学的导师。另外,可以改革导师个人指导制度,以导师小组制代替导师个人指导制,使导师资源共享,开展联合研究与协作培养的制度。

2.4 注重过程管理,保证论文质量

论文的撰写是对研究生学习的总结,然而写论文不是最终目的,完成论文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保证论文质量,必须对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严格监控,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对于论文的送审可以采取盲审、随机送审等方式进行,严把“出口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5 结合西部特点,发展特色教育

由于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西部地区如何培养研究生,培养怎样的研究生,应该把社会需求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以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市场机制,根据西部大开发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模式,真正实现自主办学。通过西部高校与当地政府、企业的联合,高校出师资、政府和企业出资金的办法实现产学研结合是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联系的新体制的重要手段,加强西部与东部、中部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欢迎国外高校和企业来西部地区联合办学。

参考文献

[1] 余三定.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问题讨论的评述.云梦学刊,2007,28(2):5-13.

第2篇:快速教育论文范文

武术教学对于学生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根本大计。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勿庸置疑的共识。武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弘扬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武术教育不同于语文、历史教育,它是身体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的知、形、意教育的统一体。郑楠在《武术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作用探析》指出了武术对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扩大古老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规范公民行为和提高整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邱丕相先生在《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武术传授中也有不少反映,如尊师重道、讲理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虚惊自然、舍己从人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说,“无论从文化角度、战略角度还是教育的角度,都必须把武术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开展武术训练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

第3篇:快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博;信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即微博客,是目前在网络中兴起的基于网络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以及信息获取的平台。根据互联网分析咨询机构“易观国际(AI)”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自2009年微博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微博市场注册用户数量达到7500万,预计2011年将达1.45亿。相对于传统的博客或BBS文章,微博的内容更加简单,一般在140字以下,在文字方面对用户的要求也更低,因此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信息的传播也更具时效性。

高校学生由于思想活跃、信息传播和使用频率,因此对微博的接受比一般受众更快更广泛,许多大学生通过微博,随时随地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参与信息交流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适时开通了官方微博,截至2010年12月,有90多所大学在新浪开通官方微博。微博在高校学生中迅速流行,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微博在网络中的应用特点

(一)信息流转的多元化快速化

由于“微博”以信息为背景,接近于实况性的平台,构建起了一个核心体系,即“微博”终端这种多元信息相互流通汇合为基础的网络、客户问的沟通新形式。这种快速流转的信息传播方式,有效利用了网络平台或3G手机的大信息量、流通速度快等特点。据此微博结合了信息的实时性、情绪的变动性、网络的便捷性,构建起了一个快速流转的多元信息群。

(二)传播途径的普适性大众化

基于“微博”构建于快速流转的信息网,其准入机制较低。从技术角度上讲只要具备简单的网络操作能力或具有网络功能的手机都能够把自己所想、所见的东西进行实时传播。从功能上讲,简单的操作平台,随性的交互信息体验都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博”。因此,这种低门槛的传播途径,对现代信息流转是一大新的课题,由于低门槛准入途径不便于跟踪和监控,也很难掌握问题的核心,因此如何引导信息元是“微博”网络的重要问题。

(三)多元集合的信息传播平台

随着使用微博的人群迅速增加,以及微博信息流的高效率运转,微博的应用也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微博的信息流来源渠道多元化,这些信息经过一个终端进行汇集,包括基于3G网络的手机平台、基于宽带网络的固定平台以及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平台等,促进了信息流转的高速度,同时实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多平台汇总的网络框架,构成了微博信息终端层,带来了现代信息的快速汇集。人们也从中体验到了信息快速传播的快乐,感受到了网络时代的方便和实用。因此,高效率、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功能成为微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微博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极好,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较以前更加丰富,自我甄别力也更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能再局限于简单的单向灌输式,而通过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平等沟通、积极对话等互动式进行。微博作为一种开放性、交互性和随意性极强的交流平台,通过140字的语言生动地记述了个人对日常生活、事物和思想的真实记录和表达,有效地打破了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心理界限和距离感,通过微博,教育双方可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表达思想、发表评论,进行交流与沟通。学生可以在微博上吐露心扉、畅所欲言,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态有意识地发表人生感悟、工作体会、社会评论等方面的评论,对学生加之有针对性的引导。利用微博交流,无形中化解了师生间的隔阂,没有了生硬的理论说教,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样在对话交流中实现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微博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长期以来,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常集中于课堂理论教育和文化活动等形式,学生总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动参与其中,很难使他们积极地接受教育知识,这大大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微博最大的特征就是快捷和互动,大量及时、准确、生动、详尽的信息、浏览和转载,在教育双方深度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的碰撞,这反而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从而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时间的覆盖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微博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微博的蓬勃发展源于网络化时代弘扬个性化的特点,它通过简单易掌握的传播形式和个性张扬的特点,充分调动起了人们的参与性,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微博完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束缚,实现了思想教育的多样化,使教育双方在表达观点、抒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从单纯的信息分享上升到思想分享、情感分享的理想状态。网络时代的微博效应逐渐显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抒感的重要载体。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写读微博的过程,是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放松心情、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过程。如果加以适当的引导,就能使学生在休闲娱乐中提高判断能力、提升知识层次。因此,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使广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中愉悦身心、修养性情,有利于增强网络育人的功能,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三、积极探索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主动探索微博教育功能的理念

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到微博,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见证了传播技术与手段的创新发展,也意味着政治传播、意识形态建构的目标群体越来越庞大,领域愈发宽广,方式愈发灵活,渗透愈发深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微博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如何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微博环境是建立在交互平台上的,以信息流和多个信息元为基础。在这种新平台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已产生深刻的变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渠道,也不再是简单的说教式工作形态。因此,主动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认真了解以微博网络形态为主要渠道的工作新平台,把微博网络模式的面对面交流形态应用到工作中,主动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网络传媒的特点和功能,及时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二)积极构建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微博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并成为大学生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当前,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探索到行之有效的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路径。对高校来说,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官方微博网络平台,通过微博进行学校和学生的积极对话,为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同时要通过微博平台的搭建,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与学生的微博使用有效对接和融合,发挥好新技术的教育服务功能。微博平台的搭建不仅要及时、科学、合理,还要维护和运作好微博平台。要通过微博创建大学自身的品牌塑造,更好的吸引学生关注学校的发展。

(三)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首先,可以利用微博的即时交流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微博能够突破QQ群、BBS网络社区等传统网络群体的限制,即时地将信息传递到每一个用户手中。通过微博,师生间可以不受空间、平台的限制进行交流,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实现主客体间的信息实时传播与交流。也就是说,利用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可以在微博上针对热门话题发起讨论,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持引导讨论,让教育对象畅所欲言。这种讨论能使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克服面对面的拘束,使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交流并获得提高,进而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其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

再次,在微博中使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将微博与各种网络工具结合,发挥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和优势,借鉴利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同时,要利用微博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在信息传播中不仅要保证信息质量,增加内容的思想性,还要增加信息的流量和时效,确保内容的丰富性。在利用微博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教育对象进行平等性的引导和帮助。要通过改进教育宣传的语言艺术和方法,实现平等地尊重和关心大学生,真正利用好微博这一平台,提高网络教育的吸引力。

(四)以微博为平台进行文化传承教育

微博是基于网络建立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时也是网络信息交流的中转站和互动平台。当前我国高校文化教育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性,另一方面学校在文化教育的方式上也有待商榷。合理利用微博作为交互平台,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实际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因此,基于内心构成和实际需要的情况下,高校利用微博平台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学校所制订的各类文化教育计划,甚至创造性地接受和传承文化,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郑燕林,李卢一:微博客教育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31.

[2]周源源、费国强: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 2011(5)

[3]张兵: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1(5)

第4篇:快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 网络特征描述

1.网络的开放性

从传统传播学的角度而言,人和人的交流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地位、个人素质以及地域民族等,总之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总会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但是网络却克服了这样的问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做到任何人(anyone)在空余时间随时(anytime)随地(anywhere) 登陆网络进行交流,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冲破了时空、地域限制,也让信息的传播有了高度开放性。

2.网络的交互性

网络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交互性传播方式,用户可以从网络上主动获取信息,而信息提供者也可以从用户那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的双向传播让网络有了不一样的互动性。

3.网络的快捷性

网络有着光电般的速度,相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灵敏,集合了广播、报纸、电话等众多手段的优势,让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需要的信息。

4.网络的难控性

近年来,随着微博等新兴传播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使我们整个社会传播模式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设备,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人人都可以信息,网络的全员参与性使得网络呈现难以控制的特征,如2011年7月温州动车事故,在重大危机事件中,个人微博先于传统媒体最新消息,网络时代对传统媒体提出新的挑战。

5.网络的热点性

在互联网时代,热点新闻传播模式有别于传统传播模式。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从而形成了某一时期的网络热点。

6.网络的群聚性

网络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群聚性,是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不断有人发帖、跟帖进行讨论,舆论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舆论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扩散会引起相当大一部分网民关注,从而形成网络的群聚性。

二、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策略

1.发扬正面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研究表明,网络时代,90%以上大学生处于“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状态,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种强势的大众文化。思政工作者应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执着追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要工作目标,力争将理论的先进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充分结合,主动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涵丰富、结构严谨的价值系统。既要构筑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精神品格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的“四位一体”的精神支柱建设体系,更要注重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遵循“三贴近”原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追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的主导价值成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流意识。

2.全面服务学生,实现信息推送全覆盖

网络时代,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大学生更加博闻,辅导员失去“话语霸权”。为了更好地开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研究大学生选择性心理,注重个体差异,转变服务观念,要利用网络多途径多方式服务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活动。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爱好的大学生网民,区分类别,有所侧重,进行不通层次的信息推送及引导教育。如针对学生关心的入党问题,可以群发飞信、易班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提前告知所有学生,让其中部分积极关心入党的学生登录网上党支部,获取入党流程、推优公示、党员公示等信息,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透明度,消除部分学生的疑惑。此外,在学生就业求职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推荐个性化求职信息,主动发送到学生EMAIL,或通过微博发送求职信息,实现信息全面覆盖,信息主动推送。

3.应对突发事件,做到信息快速报送

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话语霸权”的消失使得我们尤其需要。当思想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等一旦失去学生的公信力和话语霸权,尤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那么无论办什么事情或表达什么言论,都不会引起学生的相信,相反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从社会意识形态需要预防“塔西佗陷阱”,我们认为网络时代应对校园及学生突发事件,应做到信息快速报送,早日预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塔西佗陷阱”,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1) 危机公关引导舆论,跳出事件局限

(2) 引导社会权威意见,客观公正认识

(3) 保持新闻渠道畅通,对外口径统一

(4) 法律和事实为基础,体现人文关怀

(5) 第一时间公布真相,平息各方猜疑

通过以上学生突发事件中多途径的运用,使得我们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消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塔西佗陷阱”倾向,通过不断处理思想政治工作突发实践问题,在关键时刻再次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形象”以及“学生信任大使”,从而有效开展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延伸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手段

大学生处于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双重身份环境中,既要依托易班等网络交互平台建立网上班级,构建网络德育工作新模式,如利用易班开展各项学生事务工作、党团建设工作、通过微博、微信、飞信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学所想,重视与学生中网络意见领袖的沟通,鼓励辅导员成为微博意见领袖,引导辅导员以及学生中的意见领袖积极向上舆论,重视多种形式的“网上”引导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清形势和学生需求,又要一如既往地做足“网下”教育工作,或为“网上”引导工作打基础或巩固“网上”引导工作的成果,积极创建“网上网下联动”模式,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传统经验,不断延伸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手段,不断进行网络时代凝聚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建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2]邱柏生.社会意识形态要预防“塔西佗陷阱”[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8.

第5篇:快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师范生 教师职业技能 训练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37-02

1 体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体育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体育师范院校对体育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影响体育人才培养。自从1997年以来,国家对师范生的优惠政策被逐渐停止,师范教育开始出现弱化。近年来很多师范院校为了生存,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招生生源,忙于并于综合性大学,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学校在其他专业的发展增加投入,从而在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学校的师范性。体育教育专业更为突出,体育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院校常常被视为边缘学科,不被学校重视,这也制约体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

1.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师院校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贯以专业学术性课程为主,而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相关课程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如: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学法、中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所占的比例不高,很多师范院校也开设这几门课程,但学生也大多数是上大课,然后进行开卷考试,教师和学生也都不是太重视这些教师职业技能相关课程。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师范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开设了很多非师范性的专业术科课程,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羽毛球、网球、轮滑、高尔夫等课程,而传统的中学生的体育课程却渐渐弱化,如田径、足球、体操等课程,这也制约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一名准体育教师所具备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1.3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文化知识薄弱和体育专项技能不强

体育专业学生生性好动活跃,自律性较差,一般对术科比较重视和喜爱,而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觉得理论课枯燥乏味而且难度较大,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习惯欠佳,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理论知识。由于文化功底较欠缺,导致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相关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学法、中学生等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以及计算机、英语、现代教育技术等文化课知识比较薄弱,这势必影响体育专业学生教师基础技能的提高。有很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高中时期文化成绩不好,但是为了上大学,在高中二、三年级才转而学习体育,体育专项技能不好,身体素质差。由于学生本身也不喜欢体育,上大学以后对体育术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学生期间不积极投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体能训练。甚至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从事各种商业活动,这种现象在体育专业学生中尤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专业技能的锻炼,导致体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水平也不高。

1.4 硬件设施及管理不到位

近年来,很多师范院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发展成多学科师范性大学,增加对其它学科的经费投入,加上体育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院校常常被视为边缘学科,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投入减少,不被学校重视。在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康复保健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室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仍然存在很大纰漏,实验室现有规模偏小,仪器设备数量少、实验经费紧张,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有的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实验基本上还是处于与其他院系资源共享状态,还没有独立的实验室和准备室。甚至大部分学校只进行理论教学,没有开设实践教学。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学生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但有的学校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几乎处于放任状态,实习变成了走过场,只要学生最终上交一份盖有中学公章的实习鉴定即可,根本达不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培养要求。

2 体育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

体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有基础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基础技能训练有普通话训练、书写技能训练、现代教育技、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学生服务管理与教学研究训练等等。专业技能训练有素质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

2.1 体育师范生基础职业技能训练

2.1.1 普通话与口语训练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工具,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师范院校应加强学生的普通话素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文化的素养相对比较薄弱,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地方方言较重。所以应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普通话的教学。学习和掌握普通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训练过程,除系统的课内教学以外,还要进行大量的课外大量训练,所以创造普通话语言环境非常重要。可经常组织以班级学生为单位参加普通话朗诵比赛、绕口令、说快板等活动。在校园里创设一个讲标准、流利普通话的良好教育环境,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其次因人而异进行普通话教学,一般而言, 北方或女性、文科及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相对较好;反之,来自乡村或南方、男性、理科及体育专业的学生相对差一点。针对普通话底子较薄的学生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音问题,并针对自己的发音问题进行强化训练。

2.1.2 书写与文体写作技能训练

汉字是记录汉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能否写好规范汉字,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形象和教学效果。国家对现行汉字已经有了统一的规范,教师必须掌握这个规范。书面语言的表达是显示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水平及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之一。由于很多中学受学校条件的限制,部分体育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除了要承担体育课程教学外,还需承担美术、生物、政治等其他课程的教学,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文体写作技能。还要掌握钢笔、粉笔、毛笔的书写,熟练掌握粉笔字、钢笔字楷书或行书的书写技能。所以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必修艺术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及其他全校公共选修课,经过各门各类选修课程的学习,可以弥补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不足,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其它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书法课,组织学生参加钢笔、粉笔、毛笔的书写大赛等活动,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书写技能。

2.1.3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件制作培训

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教学领域也产生很大的冲击,教学的组织形式、手段都随之发生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教学理论、技术设备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效果,还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这也符合体育教学的原理和规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原有相对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一些抽象事物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并且也可以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作为一名体育专业师范学生必须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所以学校也要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的学习和培养,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必修课,组织学生参加课件制作大赛,锻炼学生参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1.4 体育教学工作技能训练

体育教学技能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某个项目上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与教学水平。是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技能,是训练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通过用传统教学手段对体育师范生群体职业技能训练的观摩、试讲与实习等方式进行培训。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教案的制定、 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技能大赛,组织学生互相听课,然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课 (包括课堂内容导入、内容讲解、动作示范、课堂提问、与学生互动反馈、课堂管理、突况的应变能力、作业布置、总结等方面),然后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实习活动等等。二是可以进行微格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为5人左右,一般为同一层次的学生,最好还可以配一指导老师,学员可以针对某一课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备课,然后进行说课,每节微格教学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并采用视听设备将教学过程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播放,全体组员和导师共同观摩。并由执教者本人进行自我分析,对上课过程中的优劣进行总结,再由组员对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评价,从而找出问题与差距,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

2.1.5 学生服务管理与教学研究训练

师范生毕业后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要担任班主任工作,故学生服务管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技能。这一技能要求师范生能领导学生、会组织学生、擅于与学生和家长们沟通。在大学期间除了少数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师范生较为老练外,多数师范生由于缺乏历练,管理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所以应多组织学生参加主题班会设计、课外活动组织、与任课教师沟通等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教学研究工作也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多鼓励学生参加申报创新性课题和教育改革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并可作为学生考核和加分的一个环节。

2.2 体育师范生专业职业技能训练

体育师范生是特殊专业,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一般的教师基础教学技能以外,还要具备专业教学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必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所以体育专业师范生专业教师技能训练包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

2.2.1 身体素质训练

(1)耐力素质训练。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所具备的重要能力。耐力素质练习的方法较多,而且各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总的来说,这些特点基本上又体现在练习强度、持续时间、间歇时间与方式、重复次数等因素的组合与变化上。目前,常用的耐力练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持续练习法、重复练习法、间歇练习法、变换练习法、比赛游戏练习法、循环练习法、高原训练法等。

(2)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指肌肉在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所表现出来的能量。是人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是获得运动技能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同时也是进行体育教学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训练以及自我训练中,应科学地、系统地注意增强上、下肢及躯干肌肉群的力量素质。上肢力量常用的训练方法:沙袋球和实心球练习、持哑铃练习、俯卧撑、杠铃练习等。下肢力量常用的训练方法:单腿蹲起、肩负杠铃蹲起、跳跃沙袋球、实心球、驮人跳等。躯干肌肉群练习:仰卧起坐、背悬垂屈腿上举、马头仰卧举腿、徒手或负重转体等。

(3)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按其运动的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速度素质是指人体或人体某部位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就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快速做出运动反应、快速完成动作、快速移动的能力。是人体的基本身体素质之一,在身体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短跑强调不充分后蹬的快速摆动,跳跃从可控速度助跑变成以最快速度助跑,投掷则要求最后出手速度尽量快等,所有体育项目的运动员训练都应高度重视快速能力的训练。训练方法有突发各种信号的快速移动等练习、不同距离的直线冲跑练习、往返冲跑练习、接力跑练习等。

(4)柔韧素质训练

柔韧素质是指跨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及弹性。关节活动幅度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提高跨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的手段获得,而伸展性和弹性的提高主要是施加拉力作用的结果。因此,柔韧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是对身体及个关节的拉伸,或称为伸展练习。拉伸方法又分为动力拉伸、静力拉伸和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拉伸等等。

(5)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是人各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用大量跑、跳、走、爬等基本动作的练习,如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和立卧撑四项组成的综合性练习。还可运用变速和变向练习,如变向、变速、急停、急起、转体等。

2.2.2 专项技能训练

体育专业项目比较多,但目前在师范院校开设的专项技能主要有球类、田径类、民族传统体育类、体操类、新生时尚项目类等。球类可分为: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网球等;田径类可分为:不同距离的跑、跳跃、投掷等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类有:套路、散打、舞龙、舞狮类等等;体操类有:健美操、艺术体操、竞技体操等;新生时尚项目类主要有:体育舞蹈、轮滑、高尔夫等。不同的运动项目的专项技能训练手段也不尽相同,该文将不再一一描述。

参考文献

[1] 汤幼梅.师范生普通话口语训练的实践与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8):41-43.

[2] 卓杰先,韦清.体育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的建构[J].钦州学院学报,2013,28(2):81-84.

[3] 陈勤.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8):34-36.

第6篇:快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ollege Studne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ZHANG Shize

(Yingk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ingkou, Liaoning 115014)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making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is new era based on a coherent background facing new problems and new situation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media, new media has the features and benefits of publicity, so that the fa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had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la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比电视、电影、书刊、广播等常规媒体形式而言的基于网络科技、移动通讯科技、数码科技等新型科技而给予大家讯息服务的新颖媒体。新媒体拥有多种形式主要包含有手机短讯、微博、互联网电游、模拟社区、互联网刊物、便携式电话等。这里面有些可归为新颖媒体,另一些则是新型讯息服务模式、新型媒体软硬件。

新媒体凭借其丰硕的讯息资源与便利的交流,已变成大学生交流与捕获讯息的核心途径,得到大学生的注目与偏爱,给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环境与优良的机会。可是这些刚刚兴起的新媒体易让人们眼花缭乱、无法顾及,加上社会生活步伐变快,浮躁情绪日益滋长,如果不能对这些社会状况作出正确思量的话,就无法准确判别和掌握其内涵。了解互联网这些新媒体的成长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对于新媒体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到的新情形、应深度思量,严格探究,想出如何去变革教育模式、刷新教育内涵、扩张教育路径,强化与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

1 新媒体时代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1 新媒体讯息宣传的开放性给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宽广的平台

新媒体依靠其数码技术、电脑互联网科技与移动通信技术而构成了硕大的互联网系统,拥有海量讯息、丰富的资源、传导快速、涵盖面宽泛、多样模式等好处,相比通常的任意一种散播手段与交流媒介,都具备实质性飞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够依靠新媒体,发掘大量的资源,吸收人类文化的所有优良果实,开始革新与继承;还能够借助新媒体大面积的、自发的、迅速的散播准确的理论、策略与思想,却没必要束缚于轨制、体制及其它复杂步骤,不管是工作地点的教育模式、对象和方法,还是讯息的捕获与宣传,都得到了跨越性的改良,进而给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宽阔、全新的实践与理论平台。

1.2 新媒体的灵巧性和快速性有利于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法

长久以来,主要方式是课堂面授,辅之以探讨、聊天、社会实践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手法。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短讯、互联网论坛、微博凭借其灵巧、快速的特征,日渐变成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承载体并显现了其奇特的长处。新媒体可以更加快速地传播更加有特色的讯息,在最为短暂的时间里,凭借谈话、图像、文字或是他类互相交流模式,将教育内容快速传导给接受教育的人,让思想教育更加直白、更深化。凭借新媒体,大学生无需根据常规模式在既定的时间到既定的场地区进行教育,而能够借助手机短讯、互联网等新媒体,从而在任意一个场合、任意时间捕获必要的知识,大大提升了思想教育讯息的传播速率。

1.3 新媒体讯息散播的互动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发性

在互联网新媒体上,各类层面上的文章与图文并茂的资讯让具有层次与根基的被教育者在同样的时刻里都有合适于自我的可选取的内容。接受教育者能够在悠闲的环境下,任意选取阅览讯息,在自发探究与追寻新的听觉视觉内容的时候,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可以持续上升。这类讯息散播的双边互动式的接受教育者从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加和互动交流。进而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的主动性。

1.4 新媒体讯息散播的多边与平等性极大地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边的信任度

老师与学生彼此间的信赖感,总是感染与约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与质量的核心所在。因为人的思想隐藏性的真实存在,大学生通常不乐意对老师说实话与诉实情,此乃当今大学一个比较寻常的现状,也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的感情教育障碍。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凭借新媒体虚构散播手法与大学生开展互相交流,清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 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2.1 新媒体讯息散播的“无屏障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政治和法制思想的教育。新媒体时代的大学讯息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讯息散播的“空间无屏障”、“时间无屏障”与“资讯无屏障”情形,讯息的散布与运用空间更加随性。某些陈旧、腐败思想与文化或是各类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言论、资产阶级消极思想的渗入及漫溢的违背社会公道的讯息运用新媒体的方式大力散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挑战。大学生从新媒体获取的讯息极为不稳定与难以掌控,降低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成效。

2.2 新媒体散播的技术混合性与讯息散播的快速性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媒体涵养发出了新的标准

新媒体时代之下,大学生对新兴之物的认可度与好奇心,造成他们变为新媒体最先的接受人与运用、发扬者,但是教育人却常常位于讯息缺乏的状态,并且还有着一些弊端,比如互联网技术不足、新媒体技术认知浅薄等。所以,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熟知新媒体、革新知识、提升新媒体素质,是接受来自新媒体时代的挑战的必然要求。

3 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的革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解析

3.1 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完成教育理念的改变

在新媒体时代之下,讯息的产生散播体制为一种由大众”向“小众”转化的散播模式,讯息的选取与运用完成了个体的自发化和随性化。于新背景下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转变教育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改良教育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集合各样教育资源与教育之力,主张社会疏通、校园教育、个人提升等模式,构建面对大学生的三维教育视网,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体系。把新媒体当作新背景下有力的工具是新颖的社会事务,讯息领域管理单位应强化互联网、手机等媒介的讯息监督管理,履行社会职责。

参考文献

[1] 李文政.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应对措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

第7篇:快速教育论文范文

1 体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体育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体育师范院校对体育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影响体育人才培养。自从1997年以来,国家对师范生的优惠政策被逐渐停止,师范教育开始出现弱化。近年来很多师范院校为了生存,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招生生源,忙于并于综合性大学,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学校在其他专业的发展增加投入,从而在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学校的师范性。体育教育专业更为突出,体育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院校常常被视为边缘学科,不被学校重视,这也制约体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

1.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师院校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贯以专业学术性课程为主,而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相关课程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如: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学法、中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所占的比例不高,很多师范院校也开设这几门课程,但学生也大多数是上大课,然后进行开卷考试,教师和学生也都不是太重视这些教师职业技能相关课程。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师范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开设了很多非师范性的专业术科课程,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羽毛球、网球、轮滑、高尔夫等课程,而传统的中学生的体育课程却渐渐弱化,如田径、足球、体操等课程,这也制约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一名准体育教师所具备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1.3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文化知识薄弱和体育专项技能不强

体育专业学生生性好动活跃,自律性较差,一般对术科比较重视和喜爱,而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觉得理论课枯燥乏味而且难度较大,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习惯欠佳,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理论知识。由于文化功底较欠缺,导致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相关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学法、中学生等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以及计算机、英语、现代教育技术等文化课知识比较薄弱,这势必影响体育专业学生教师基础技能的提高。有很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高中时期文化成绩不好,但是为了上大学,在高中二、三年级才转而学习体育,体育专项技能不好,身体素质差。由于学生本身也不喜欢体育,上大学以后对体育术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学生期间不积极投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体能训练。甚至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从事各种商业活动,这种现象在体育专业学生中尤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专业技能的锻炼,导致体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水平也不高。

1.4 硬件设施及管理不到位

近年来,很多师范院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发展成多学科师范性大学,增加对其它学科的经费投入,加上体育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院校常常被视为边缘学科,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投入减少,不被学校重视。在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康复保健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室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仍然存在很大纰漏,实验室现有规模偏小,仪器设备数量少、实验经费紧张,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有的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实验基本上还是处于与其他院系资源共享状态,还没有独立的实验室和准备室。甚至大部分学校只进行理论教学,没有开设实践教学。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学生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但有的学校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几乎处于放任状态,实习变成了走过场,只要学生最终上交一份盖有中学公章的实习鉴定即可,根本达不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培养要求。

2 体育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

体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有基础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基础技能训练有普通话训练、书写技能训练、现代教育技、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学生服务管理与教学研究训练等等。专业技能训练有素质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

2.1 体育师范生基础职业技能训练

2.1.1 普通话与口语训练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工具,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师范院校应加强学生的普通话素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文化的素养相对比较薄弱,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地方方言较重。所以应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普通话的教学。学习和掌握普通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训练过程,除系统的课内教学以外,还要进行大量的课外大量训练,所以创造普通话语言环境非常重要。可经常组织以班级学生为单位参加普通话朗诵比赛、绕口令、说快板等活动。在校园里创设一个讲标准、流利普通话的良好教育环境,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其次因人而异进行普通话教学,一般而言, 北方或女性、文科及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相对较好;反之,来自乡村或南方、男性、理科及体育专业的学生相对差一点。针对普通话底子较薄的学生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音问题,并针对自己的发音问题进行强化训练。

2.1.2 书写与文体写作技能训练

汉字是记录汉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能否写好规范汉字,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形象和教学效果。国家对现行汉字已经有了统一的规范,教师必须掌握这个规范。书面语言的表达是显示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水平及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之一。由于很多中学受学校条件的限制,部分体育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除了要承担体育课程教学外,还需承担美术、生物、政治等其他课程的教学,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文体写作技能。还要掌握钢笔、粉笔、毛笔的书写,熟练掌握粉笔字、钢笔字楷书或行书的书写技能。所以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必修艺术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及其他全校公共选修课,经过各门各类选修课程的学习,可以弥补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不足,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其它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书法课,组织学生参加钢笔、粉笔、毛笔的书写大赛等活动,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书写技能。

2.1.3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件制作培训

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教学领域也产生很大的冲击,教学的组织形式、手段都随之发生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教学理论、技术设备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效果,还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这也符合体育教学的原理和规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原有相对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一些抽象事物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并且也可以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作为一名体育专业师范学生必须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所以学校也要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的学习和培养,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必修课,组织学生参加课件制作大赛,锻炼学生参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1.4 体育教学工作技能训练

体育教学技能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某个项目上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与教学水平。是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技能,是训练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通过用传统教学手段对体育师范生群体职业技能训练的观摩、试讲与实习等方式进行培训。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教案的制定、 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技能大赛,组织学生互相听课,然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课 (包括课堂内容导入、内容讲解、动作示范、课堂提问、与学生互动反馈、课堂管理、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作业布置、总结等方面),然后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实习活动等等。二是可以进行微格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为5人左右,一般为同一层次的学生,最好还可以配一指导老师,学员可以针对某一课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备课,然后进行说课,每节微格教学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并采用视听设备将教学过程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播放,全体组员和导师共同观摩。并由执教者本人进行自我分析,对上课过程中的优劣进行总结,再由组员对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评价,从而找出问题与差距,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

2.1.5 学生服务管理与教学研究训练

师范生毕业后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要担任班主任工作,故学生服务管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技能。这一技能要求师范生能领导学生、会组织学生、擅于与学生和家长们沟通。在大学期间除了少数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师范生较为老练外,多数师范生由于缺乏历练,管理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所以应多组织学生参加主题班会设计、课外活动组织、与任课教师沟通等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教学研究工作也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多鼓励学生参加申报创新性课题和教育改革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并可作为学生考核和加分的一个环节。

2.2 体育师范生专业职业技能训练

体育师范生是特殊专业,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一般的教师基础教学技能以外,还要具备专业教学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必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所以体育专业师范生专业教师技能训练包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

2.2.1 身体素质训练

(1)耐力素质训练。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所具备的重要能力。耐力素质练习的方法较多,而且各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总的来说,这些特点基本上又体现在练习强度、持续时间、间歇时间与方式、重复次数等因素的组合与变化上。目前,常用的耐力练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持续练习法、重复练习法、间歇练习法、变换练习法、比赛游戏练习法、循环练习法、高原训练法等。

(2)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指肌肉在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所表现出来的能量。是人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是获得运动技能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同时也是进行体育教学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训练以及自我训练中,应科学地、系统地注意增强上、下肢及躯干肌肉群的力量素质。上肢力量常用的训练方法:沙袋球和实心球练习、持哑铃练习、俯卧撑、杠铃练习等。下肢力量常用的训练方法:单腿蹲起、肩负杠铃蹲起、跳跃沙袋球、实心球、驮人跳等。躯干肌肉群练习:仰卧起坐、背悬垂屈腿上举、马头仰卧举腿、徒手或负重转体等。

(3)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按其运动的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速度素质是指人体或人体某部位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就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快速做出运动反应、快速完成动作、快速移动的能力。是人体的基本身体素质之一,在身体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短跑强调不充分后蹬的快速摆动,跳跃从可控速度助跑变成以最快速度助跑,投掷则要求最后出手速度尽量快等,所有体育项目的运动员训练都应高度重视快速能力的训练。训练方法有突发各种信号的快速移动等练习、不同距离的直线冲跑练习、往返冲跑练习、接力跑练习等。

(4)柔韧素质训练

柔韧素质是指跨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及弹性。关节活动幅度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提高跨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的手段获得,而伸展性和弹性的提高主要是施加拉力作用的结果。因此,柔韧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是对身体及个关节的拉伸,或称为伸展练习。拉伸方法又分为动力拉伸、静力拉伸和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拉伸等等。

(5)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是人各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用大量跑、跳、走、爬等基本动作的练习,如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和立卧撑四项组成的综合性练习。还可运用变速和变向练习,如变向、变速、急停、急起、转体等。

第8篇:快速教育论文范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模式(简称“四台阶”模式)的研究设计,始于1986年春,途经试用修改、立项实验,直至结题验收。8年的研究与实验,不仅使本模式得以验证、定型,而且,还使本模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广泛的推广前景。

    本模式兼具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与实效性。我们对它的描述是循着“四级台阶”的训练轨迹,将速读训练纳入中语教学轨道,与“自读课文”的教学同步进行。另外,“同轨同步,相辅相成”,是本模式的鲜明特色;“易操作,显效快,兴味浓”,是本模式的最大特点;“快速阅读十大语文观=如虎添翼”,是本模式的理想境界。

    本文仅就模式的构建以及构建此模式的依据与效应简介于下,以此就教于同行。

            一、模式的依据

    (一)现实依据:快,既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向教育的挑战。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著文批评说:“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5年过去了,状况又如何呢?“我们语文学科自觉或不自觉地可以说是变动不大,或者说没有实质性变动。”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教授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断言。教学效率如此低,学生素质如此差,怎能适应当今时代乃至21世纪的需要呢!“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读完应读的村料,现在已成为当代各级管理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生产工作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生产手段。”(杨春华、王靖元译《快速阅读法》前言)。本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试用、实验,最终定型的。

    (二)政策依据:宏观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

    微观上,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相适应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第一次将快速阅读纳入中语教学,要求学生“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500字左右)阅读浅易的文章,把握大意”,并对速读训练的内容、步骤、方法等作了具体设计与安排。

    (三)理论依据:首先本模式两大坚实的理论依据应是生理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

    阅读,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人们的有关生理机能为速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就视觉而言,文字符号以光波的形式被摄入眼中,在视网膜上成像。据推算,人眼的视场角可达35°,并且从无限远至25厘米内,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调节,以分辩出12─13行文字。而且,人眼的视场角是一个立体角,能同时分辩纵向、横向文字。这样纵横交织,“一目十行,双目识页”就成了完全可能。本模式就是要通过相应的训练,扩大学生的视读野,以适应快速阅读的需要。再就大脑机能而言,人的大脑皮层至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之间有很复杂的突触联系,其储存功能至少能容纳10[7,]亿个信息单位,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藏书的总信息量。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表明:人的左右半脑分工各异。右脑具有极大的图式认识功能,其记忆容量是左脑的100万倍。这些,正是开展快速阅读训练极其重要的生理基础。

    阅读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速读的重要前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阅读行为可知: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快速阅读,则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除了要求人们以更快的速度感知、记忆、想象、理解外,更要求阅读时能高度集中注意,专注于阅读,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出现高效率的阅读。本模式第一级台阶正是遵循这些心理学原理的培养学生速读的良好心态。

第9篇:快速教育论文范文

1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广东农村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8.3%,比1980年的降低了20个百分点[4]。这表明人们的收入除了用于必须的日常支出外,还有较多份额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和投资。珠三角地区金融业发达,投资渠道多元。广东居民的投资对象从简单银行储蓄扩大到基金、股票、债券等,投资领域也扩展到房地产、教育和医疗保险等领域。自1994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科教兴粤”战略以来,广东的教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1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增速减缓

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的绝对数量虽有提高,但相对数量不高,且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表1和图1)。在1995—2009年期间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额均维持在每年300元左右,2009年的支出额为296.7元,远远低于同期发达省市人均教育支出额800元左右的水平,甚至还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偏低,其支出形成的投资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1.2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农村居民自2000年以来的教育文化等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04以来下降更为迅速,至2009年教育等支出占比仅为5.9%,大致回落到1991年的相对水平。从整体上看,广东比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都要低。2000—2009年江苏、浙江农村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年均值分别为12.9%、11.5%,同期广东的这一指标值仅为8.8%。显然,在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原本不高的广东农村教育支出占比反而下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警惕,因为它将影响广东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

2文献综述及其评论

2.1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解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内,通过刻画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以深入剖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则集中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出的差异性,如刘晔等[5]利用1996—200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中东西不同地区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性,而郭庆旺等[6]通过构建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揭示不同公共教育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促进作用。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城乡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决定因素[7],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8]。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学者们选取的样本、研究方法及研究区域存在差异,但都得出相似的结论,即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育发展滞后将对经济发展构成瓶颈制约。因此,各地需要加大教育投资,注重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2.2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在认可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重点自然就落在居民家庭教育投资总量的增加上,而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与收入密切相关。多数学者从居民收入或消费结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关系。杨明等[1]基于广东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表明,居民对教育的需求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相应增长,即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家庭教育支出也越大。而罗楚亮等[9]从教育收益率的角度分析,提出教育收益率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而下降,教育支出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由此可见,学者对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有待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2.3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研究

关于教育投资比例的研究则聚焦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增加上。当前研究多从居民教育支出的增长率远高于收入增长率、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收费的快速增长等视角给出了教育支出占比增加的解析。如杨汝岱等[2]认为高等教育改革造成家庭教育支出大幅上升,也改变了家庭对于未来教育支出的预期,导致居民消费的各个组成部分中,食品、衣着等基本消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教育支出比例逐年上升。任兆璋等[3]运用动态消费模型对广州市1993—2000年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2001—2010年广州市城镇居民的娱乐文化教育支出比例均在12%以上,且呈递增趋势。显然,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趋势预测的教育支出占比的增长趋势与现实严重不符,亦难以解析当前教育投资支出占比出现下降的趋势。总之,学者们对于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投资支出的增加原因及其趋势判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教育支出的差异性、以及区域间支出差异的实证分析等领域,而近年来少有学者关注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问题。事实上,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政策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重心都放在家庭教育投资绝对量的增加上,而很少有文献提及教育支出的占比下降问题,其深层原因更是难以得到关注。尽管有些研究涉及到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政府教育支出的关系问题,但从时间上看还需进一步跟进,应分析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为此,笔者拟对1980—2009年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变量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纳入通货膨胀和居民的居住支出等因素,解析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成因,以此对近年来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额减少及政府教育支出等公共政策作更深入的反省。

3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到的因素有:政府教育支出、家庭收入、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教育需求等,而较少关注到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的挤占以及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而由于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难以计量,笔者主要分析家庭人均纯收入、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和政府教育支出对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

3.1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人均纯收入的函数。随着广东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提高,虽然物价指数也在增长,但名义收入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明显,家庭消费支出受收入效应的影响也相应提高;同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居民消费结构得到优化,居住、医疗、教育等支出呈现增长态势。然而,家庭支出的各个方面并不同步增长,有快有慢。2004—2008年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9.6%,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6.9元,实际增长了10.7%[4]。而同期教育支出增长却十分缓慢,因而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出现下降现象。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用于家庭必需消费支出的比例还比较大。农村居民在收入的绝对数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消费支出对家庭的必需消费支出有较大挤占影响,另外教育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因而虽然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正相关,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具有累退性质,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总消费支出额越高,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却越低。

3.2通货膨胀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教育投资建立在家庭教育支出上,而教育支出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一部分。通货膨胀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居民对经济增长态势的判断影响其消费支出结构,并且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加速通货膨胀。为避免通货膨胀时的货币贬值,居民很容易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而加大当期的消费支出。在既定收入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上升,教育成本也随之上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大,教育支出产生的收益要在较长时间内才能见效,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因此,在一定的时段内,教育支出的比例会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减小。相反,在通货紧缩时,居民储蓄倾向上升、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选择减少即期消费。由于教育支出的远期收益大,且教育支出发展方向趋于多元化,家庭在通货紧缩时一般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教育支出占比也相应上升。

3.3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

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房价上涨过快,致使居民的居住支出上升较快。2006年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在政府的诱导下,农民将大部分收入投资于住房。这改变了农民的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居民的教育支出。广东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上升较快。广东农村居民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占比在2008年达到20%,即使2009年的居住消费支出比2008年的下降了约1.9%,居住支出占比仍达18.8%,比2000年的14.3%提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4],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形下,如果住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收入增速,住房支出势必挤占居民的其他支出,尤其挤占具有长期投资性质的教育支出。2000—2009年广东农村家庭居住支出与教育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比例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4]。

3.4政府教育支出对居民教育支出的双向影响

从全社会来看,教育投资收益具有正外部性。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政府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全免、对教育乱收费现象进行大力整治等,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还直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从总量上提高教育的支出水平。政府教育支出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明显的收入效应。这是因为政府教育支出有效降低了家庭相关支出成本,相当于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居民会把增加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教育支出,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加。然而,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可能弱于替代效应。由于政府教育投资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等现象[10],政府教育支出增长的替代效应明显,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弱化,加上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居民将更多的收入投资于其他领域,以致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伴随政府教育支出的增加而下降。

4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计量分析

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人均纯收入、政府教育支出、家庭居住支出、通货膨胀和广东人讲实际的文化等因素影响。

4.1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模型

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居民的教育支出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家庭教育支出额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且教育支出额的增长速度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即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支出额的增长幅度越小[11]。笔者以广东农村居民家庭相关数据做计量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量时,教育支出额反而随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以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为因变量(y),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x)进行分析(其中x>0),有二次函数模型(1)通过检验。y=0.17x-1.827×10-5x2-80………………………(1)t(11.4)(-8.1)(-3.5)其中y表示家庭教育支出,x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t统计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程拟合优度达到93.3%。对模型(1)两边求倒数,得教育支出水平对收入水平的边际倾向,dy/dx=-3.7×10-5x+0.17,令dy/dx=0,得x=4679.8,也就是说家庭人均纯收入约等于4680元时,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达到最高。x<4680元时,dy/dx>0,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相反,当收入超过4680元时,dy/dx<0,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随着收入提高而下降。这是因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时,可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如增加旅游支出等。广东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已经达到4690元,此时的教育支出达到最大值;2005年以后居住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等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支出有所减少。由d2y/dx2<0可知,居民教育支出额的增长速度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高于高收入家庭,教育投资的支出弹性有差异,这与广东省农村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现状相吻合。

4.2模型修正

模型(1)主要考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忽略了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政府教育支出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2000年以后政府教育支出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同比增速甚至达到47%[4]。政府的教育支出可能影响家庭的教育支出。引入政府教育支出变量,对模型(1)进行修正,得到模型(2):y=0.122x1-0.657x2-37.58………………………(2)t(17.39)(-10.83)(-2.56)其中,y表示家庭教育支出,x1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x2表示人均政府教育支出,t检验均通过,方程拟合度达96%,模型有较强的解释力。从方程(2)的系数可以看出,x1系数为正,即政府投资支出不变时,家庭教育支出随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教育支出将增加12%。同理,x2系数为负,即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变时,家庭教育支出随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减少,政府教育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教育支出将减少66%左右。2000年以前,由于家庭人均纯收入不高,但增长较快,此时政府教育支出能极大地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突出。2000年以后,政府教育支出增长很快,由于政府教育支出结构和体制不够完善,其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收入效应相对不显著,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长较慢,且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

4.3教育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的计量模型

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不仅总量增长缓慢,而且教育消费支出占比在近年来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多学者采用最为成熟的AIDS模型研究居民消费行为,该模型是1980年由Deaton和Muellbauer引入价格因素创建的理想需求系统模型[12],其线性形式为:wi=i+βiln(y/p)+∑γijlnpj,其中wi代表某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p是价格指数,y是总的消费支出,pj是某消费品价格。由于教育消费支出的价格不易量化,故不考虑价格因素,而以Working-Leser模型分析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问题[13-14]。多数学者用此模型描述商品的消费份额关于总消费支出对数的函数关系,即线性恩格尔曲线函数。Working(1943)[13]和Leser(1941)[14]的经验研究表明:商品支出份额和总消费支出对数之间的线性函数形式对许多经济和时间区间数据都拟合得比较好,实证文献将Working-Leser模型设定为如下形式,即w=+βlny,其中w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y表示农村家庭总消费支出。现将这一模型改进,得到半对数线性模型:w=3.026lny-0.009c-5.272……………………(3)t(11.8)(-7.7)(-4.1)其中,w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y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c表示政府人均教育支出,模型拟合度为89.5%,t检验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δ<0.001。模型(3)中家庭教育支出对数lny的系数表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与家庭教育支出额呈正相关关系。显而易见,家庭教育支出增多,其在总支出所占比例就增大;家庭教育支出减少,其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就随之下降。结合模型(1)和(2)的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即是说,广东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额减少,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也就下降。模型(3)中政府人均教育支出的c系数显示,政府教育支出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模型(2)的分析结论一致。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这是当前政府教育支出体制和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已在前面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由于CPI的数据变化频繁,如采用年度数据计量,将带来极大的误差,因此,笔者不对通货膨胀影响广东农村居民教育支出进行计量分析。另外,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广东人讲实际、求实惠)等,由于难以定量研究这些变量的影响,因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只能是众多归因的部分解释。

5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笔者展开的探索性研究得出:当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680元后,教育支出增长缓慢且教育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随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下降,且受通胀预期的影响;农村家庭居住支出增长迅速,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挤出效应;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收入效应相对弱化。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现状堪忧。为了顺利推进广东文化强省战略,促进广东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早日实现广东新农村与和谐广东的建设目标,广东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

5.1妥善引导农民的消费观念,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

社会各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引导农民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兼顾消费支出的短期与长期效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快完善教科文卫消费的配套设施,引导农民加强教育文化支出的意愿;合理诱导农民的住房消费观念,让农民知晓住房不是奢侈品,避免住房建设中的攀比现象;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推出农村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并进一步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15],使农民愿意分配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教育支出。

5.2切实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适当控制通货膨胀的上升速度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切实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待遇;出台优惠政策以鼓励农民创业,继续加大政府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16];政府应多管齐下,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击投机,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真实收入,延缓家庭教育支出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拐点出现。

5.3完善政府的教育支出机制,发挥政府教育支出的乘数效应

政府需加大对农村教科文卫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教育支出的决策机制;改善政府的教育支出结构,政府的教育支出应向农村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倾斜,提高教育质量,应提供最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17],将重点投在改善师资水平和办学硬件设施上,显现政府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