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快速融资的方法范文

快速融资的方法精选(九篇)

快速融资的方法

第1篇:快速融资的方法范文

1研究背景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对实体经济具有巨大影响。金融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关注二者的分离,并研究分离原因,试图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金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实体经济决定的。实体经济不仅影响金融经济水平,而且影响金融经济质量。此外,金融经济靠实体经济来支撑。如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柱,金融经济就无法平稳发展,无法促进经济发展[1]。(2)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反作用力。从某一方面来说,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金融经济源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金融经济主要是通过贷款、投资券等一系列方式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造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3.1两种经济发展不均衡

两种经济之前是互补的,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且分离的趋势更大。这一现象将会为经济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由于这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同,金融经济在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而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如果长期按照这种形式发展,金融经济将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分配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将会出现,最终导致大量资本流向金融经济市场。此外,实体经济对金融经济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被大大减弱,发展经济所需的基本动力和创造力不足,这些原因都会导致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不协调[2]。

3.2相关制度不健全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最重要的原因是相关经济制度不完善。由于很多国家逐渐取消了对金融经济相关制度的控制,这一举措的实施使得国际资金流动性增加,同时大量的资本进入金融经济,使国内外的贸易总额增加,在引入大量国外资本的同时,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应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3]。因此应该结合当前形势,根据金融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制度。

3.3经济度量不准确

经济度量是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反映市场经济和实际发展情况。然而,随着金融经济不断发展,实体和金融两个经济体开始分离,对经济的计量明显不准确。以金融市场为例,有很多资本家利用市场价差来获取利润。大量资金逐渐流入金融市场,提高了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价格。影响金融产品价格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中的利益,而不是实体经济。由于金融市场上很多活跃的资金和产品的价格和价值与其真实的价值不对等,使得金融经济出现了表面繁荣的虚假现象,因此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就容易被忽视。此时,经济度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经济总数值不能确定。

4规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办法

4.1利用宏观政策进行调节和控制

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轨现象严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要想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稳固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节。要想使宏观政策在调节和控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解决金融和实体经济不协调问题,就要注意以下3点。①明确二者的关系以及各自所处的地位,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本,金融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②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来促使实体经济进行资本积累,反过来也会使金融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③整治市场秩序,政府部门起带头作用,通过颁布政策和法规达到约束和规范的目的。

4.2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轨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比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慢,导致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的出现,其根本解决方法是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力度。而阻碍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资金筹集方面。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筹集不仅成本高,而且筹集渠道少。因此要想使实体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两点。①采取一定措施使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提供保障,而且可以在降低资金筹集成本的同时提高收益,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速度。②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中,弥补其在发展方式上的不足。与此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支持性举措,可以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帮助,使得实体经济发挥出原有优势。

4.3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政府应该建立并健全相关制度,使实体经济能够发挥自身作用,为两种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一方面,政府可以放宽货币以及信贷政策。为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这些制度中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放宽货币以及信贷政策可以使金融经济支撑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速度,比如适当下调贷款利率,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4.4促进金融经济自由化发展

由于金融经济比实体经济发展更快,因此要加大实体经济的发展力度。在两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统筹兼顾,在加大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金融经济达到自由化发展。在金融市场领域,应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减少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管控,最大程度获得双赢。

第2篇:快速融资的方法范文

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贯通全国的公路网主骨架。然而西部地区公路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而且这个差距还在不断加大。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的发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西部省份都应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广开筹资渠道,融集足够资金,加快高速公路事业的大发展,为西部地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试图对高速公路建设融资方式进行分析,为西部高速公路建设探寻安全、便捷、可靠的融资渠道。

一、西部高速公路发展状况及主要资金来源

建国50年来,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从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3位。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吃惊。与此同时,东西部地区公路发展水平的差距正在拉开。西部地区公路总里程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1/3,路网密度为全国路网密度的一半,是东部的1/5。二级以上公路所占比重比东部地区低11个百分点,高级、次高级路面所占比重为29.5%,低于东部20%。不通车的乡镇和行政村多数集中在西部地区,不通车的乡镇是东部的11倍。高速公路更是基础薄弱,发展缓慢。1998年底,西部仅有高速公路1171公里,占西部公路总里程的0.3%;至1999年底共建成高速公路1954公里,占全国16.84%。而东部地区的山东、河北、广东等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在1999年底均分别达到1000公里以上。全国不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均在西部。

为了配合西部大开发,交通部在原国道网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的基础上,又规划了“四纵四横”8条西部大通道,为西部地区公路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发展规划了宏伟的蓝图。然而,这些公路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经济本身非常落后,例如1978~1997年,在全国GDP所占比重,东部地区从52%上升为61.4%,西部地区则从17%下降到14.8%。“九五”以来,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总投资尚不及东部地区的10%,加之西部地区地形复杂,主要为山地和高原,高速公路建设成本非常高,技术难度大。如陕西拟开工建设的西安—汉中高速公路工程60%以上为桥梁和隧道工程,平均造价高达6800万元/公里。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陕西为例,根据规划,陕西将在未来10年内建设2500余公里高速公路,总投资1800多亿元,而过去10年修建的高速公路仅为315公里。这315公里高速公路均分布在地势平旷的关中平原,造价相对较低;今后的高速公路将分布在陕南、陕北的山区、高原地区,造价将会非常高。巨额的投资对陕西来说筹措起来将会非常困难。而目前,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来源却较为单一,基本依靠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两个主要来源。

(1)政府投资

高速公路建设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政府性和公益性。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投入建设资金。由于全国高速公路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只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才可以拿到这些拨款,而在一般情况下,国家拨款也仅占一条高速公路所需资金的1/3。

(2)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一直是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国家把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基础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增加信贷规模;银行也从自身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加大对收益稳定的高速公路项目的投入。国内外银行对公路建设项目贷款具有数量大、资金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但是,只采用银行贷款会造成企业财务压力大,负债率高。

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西部地区公路的发展开始给予更为积极的支持,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公路交通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府倾斜的力度。西部地区自身也在积极努力,广开筹措资金渠道,努力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筹资,推动西部高速公路建设

高速公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商品性。过去,人们只认识到高速公路的公益性,即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功能,而忽视了它作为一种产业而具有的商品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高速公路的商品性越发得到重视。高速公路的巨大投资沉淀为巨额的固定资产。如何盘活这些资产,实现高速公路的滚动发展成为公路发展的一个大课题。正是人们认识到高速公路所具有的商品性,才得以使这些沉淀的巨额资产活起来,发挥其应有作用。西部地区除积极稳妥地利用好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的资金外,应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盘活资产,多渠道为高速公路建设融集资金。

(一)公路经营权转让

公路经营权转让是通过对已建成的公路收费项目进行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后,将其经营权售让给境内外企业并给予其一定的经营,受让方在经营期限内享有该公路的经营权、收益权,并负责公路养护,到期后经营权返还出让方。公路经营权包括车辆通行费的收费权和公路沿线规定区域内的饮食、加油、车辆维修、商店、广告等服务设施的经营权。但鉴于在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障碍,有很多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只转让收费权。我国目前已有多条公路进行经营权转让。东部发达省份公路经营权转让情况较多,西部地区在这方面也有所突破。如陕西省西安—临潼高速公路经营权转让给香港越秀集团公司就是西部地区经营权转让的第一个成功的范例。2001年又成功将西安—铜川一级公路转让给江苏悦达集团公司。公路经营权转让可将企业的投资和未来的部分收益提前收回,用于新项目的开发建设,可以解决当前公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对资金短缺的西部地区无疑是一种资金尽快回笼周转的好途径。西临高 速公路成本投资为2亿多元,转让金为3亿元,足以修建一条西安至临潼的高速公路。但这种转让也会给公路管理带来不便。在高速公路经营权转让中,出让的公路都是效益好的路段。但事实上,一整条路区间的车流量是有差别的。如果只选择效益好的路段,势必把一整条路分别开来,形成“一路两制”的状况。由于经营主体不同,就必然分别设立收费站,给管理和过往车辆带来不便。西临高速公路经营权转让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西安—潼关高速公路上就存在两个经营管理机构。

《公路法》对公路经营权转让的规定为公路经营权转让提供了法律依据。交通部1996年颁布的《公路经营权有偿转让管理办法》对转让公路经营权的一些原则和一般性问题做了规定,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总结高速公路经营权有偿转让的得与失,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以便于经营权转让的有序规范实施。

(二)BOT融资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转让的缩写,主要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它是政府同项目公司签定特许合同,由项目公司筹资、设计、建设项目;项目公司在协议期内拥有营运、维护该设施、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收回投资并取得合理利润的权利,特许期满后将该项目无偿转让给当地政府。

BOT融资方式为我们从国际金融市场引进大量资本用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交通部也非常鼓励公路建设引入BOT方式。它的优势在于公路的建设和资金完全由外方负责。但截止目前,我国在高速公路建设上尚无规范的BOT方式运作的成功范例。关于国内建设引入BOT方式及如何运作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而我国现行法律与BOT方式的运作要求又存在着冲突。BOT融资方式的基础是政府与项目公司之间的特许协议,我国《民法通则》及《合同法》中经济合同的主体为平等的民事主体,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特许协议》中政府既是行政主体,又是民事主体。这类协议的法律性质还有待明确。

但不管怎样,我国政府已认识到BOT形式的益处并决定积极地在国内推行。我们呼唤应尽快完善有关BOT的立法,为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股票——公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

公路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国际上通过证券市场筹集公路建设资金已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已成为我国公路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截止200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企业中已有7家A股上市公司和5家H股上市公司。还有多家企业正在积极准备之中。

1.股票融资的特点和优点

发行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具有其他融资方式难以替代的优点。通过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均为股东投资,在公司经营期间不存在偿还本金的问题。只是每年从公司经营中分得红利,筹集的资金可以长期使用;并且股票上市后,只要企业满足配股条件,就有了通过增资扩股不断从证券市场筹资的能力。相对于转让公路经营权等一次性筹资,证券市场上融资将是长期的。在境外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是吸引国际资本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不仅解决了国内金融市场因受贷款规模限制而无法提供所需巨额资金的难题,而且境外发行股票融资成本较国外借款的成本低,对企业财务压力小,从而使得投资风险通过国内外投资者的共同承担而化小。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许多投资者都看好中国的投资前景,直接在境外发行股票,不仅可以吸引大财团资本,也可使得更多中小投资获得在中国投资的机会。

2.对股票二级市场的选择

由于公路项目收益稳定,公路交通量增长较高,公路行业受国家政府支持保护而享有产品定价权,因而具有较强行业垄断性,使得投资风险较小,适合于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并且有较强的股本扩张能力,成长性良好。

更为重要的是,上市公司是运作最为规范的公司形式。公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必须通过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公路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为上市公司,对于推进国企改革也是一件利事。

在西部地区,仅有四川成渝高速公路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H股。陕西省的公路企业进行股票融资的探索开始也较早。1994年,西安—临潼高速公路项目及1998年西安—铜川一级公路项目均做了充分准备,制订上市方案,但由于额度限制均未成功。目前陕西省仍在积极运作上市事宜。

(四)债券——公路企业较为适宜的融资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债券融资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债券融资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扩大。现在,美国债市的规模已经是股市规模的5倍。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债务所困,多数国内企业常常谈“债”色变;即使经股份制改造之后,上市公司还是倾向于利用股权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其实企业债券拥有股票所不具备的优势。发行债券有利于优化融资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避税,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因此,债券融资是企业较为适宜的融资方式。

对于公路企业来讲,发行公路债券的优点是获得资金使用期比借款长,一般是三年以上。一次性筹资数额大,便于企业财务安排。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第一,融资成本低。以深圳高速为例,深圳高速发股融资成本为15.6%,发债融资成本为7.7%,仅为发股成本的一半。第二,资金使用灵活。可以由企业自由安排,而发股资金能用于招股说明书中所列明的投资者认可的经济效益好的投资项目。第三,操作简单。只要通过资信评级,而发股融资需做资产评估,对过去三年的财务业绩审计。第四,融资压力小。无须不断进行信息披露,只要公司具备还本付息能力,投资者不会施加额外压力。另外,与股票融资相比,发行企业债券不需让出企业本身所有权,公司仍具有独占性,但所获资金有期限限制。对于发债企业,资信评级非常重要。它是资信评估公司对证券发行质量、发行主体的资信程度、证券发行者所承担的投资风险、发行者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估评定。目前,我国证券主管机关——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企业资信等级达到A级以上才有资格发行债券或融资券。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一些经验,证券市场的立法也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以《证券法》为主,对A股、H股及债券的发行管理均有相应的 法规进行规范。几种融资方式中,证券融资的法律环境是最好的。

(五)设立公路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20世纪中期首先出现于美国的一种特殊投资基金。它以个别产业为投资对象,如电子行业、能源工业、稀有矿产工业等,以追求长期收益为目标,属成长及收益型投资基金。这类基金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对某种特定产业有兴趣的投资者资金,以扶助这些产业发展。

产业投资基金以市场、收益为投资导向,以公众为募集对象,有利于筹措长期建设基金,增强投资预算约束,提高经济效益,强化投资风险机制。投资基金运作具有“专家管理”优势与资产经营的宏观意识,能够有效组织居民投资,变无序投资为有序投资,大大降低居民投资风险,实现居民投资的集合化、专业化和组合化经营。

公路产业基金是以国家股份为主,由政府设立的特定的部门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进行控股的、可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的新型公有制形式,具有良好的筹资功能。它一方面将会成为基础设施一种新的低成本的融资工具,另一方面将推动公路建设和经营管理向市场化转变的进程。

公路产业基金的设立,不但可以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于公路建设,而且可以与保险基金等其他基金共同协调发展。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日渐积累的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的数额将越来越大。这些资金中的相当大一部分急于找到风险低、收益稳定的投资工具来保值增值,高速公路的长期投资将成为很好的选择。产业基金还可以积极寻求与海外基金合作,学习其基金运作的理论和技术,提高基金管理水平和投资回报水平。公路产业基金在国内尚未设立,但其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它也需要相应的立法出台做保障。

(六)尝试ABS融资方式

ABS(Asset-Backed securization)融资,即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它是原始权益人将其特定资产产生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稳定的可预期收入转让给专业公司,专业公司将这部分可预期收入证券化后,在国际或国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可以说ABS融资是通过发行使资产收益商品化的投资产品筹资,是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的一个重要融资技术和融资工具。ABS融资出售的是资产预期收入,并不是负债;既可获得所需资金,又不增加负债率。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不改变资产负债表的构成;也就是说,尽管企业必须支付未来收益,在性质上属于对其他主体的某种负债,但在资产负债表上既没有增加资本,也没有增加金融负债,企业仅仅是增加了应付款等项目,因而它是一种经营性负债。它与BOT融资方式不同的是,不用等待漫长的项目移交运作期,是通过发行使资产收益商品化的投资产品筹资,是企业以较低成本进入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高速公路项目资金需求巨大,其未来收益可以预测,投资者通过ABS融资渠道进入高速公路领域是个较好的选择。

尽管ABS融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十分成熟,但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西部省份建设资金匮乏,可以有选择地进行ABS融资方式的尝试,为高速公路建设融资开辟新的渠道。同时,国家应该加快ABS融资的立法工作,规范各主体的行为,为ABS融资提供法律保障。

(七)吸收私人资本建设高等级公路是大趋势

高速公路建设的巨大投资,单一由政府承担是不可能的。同时,即使政府有能力建好公路,但在公路的运营、养护方面做的不很好,发挥不出应有的经济效益,财政支出大,政府负担重。吸收私人资本参与公路建设,首先,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其次,私人投资是以盈利和资本回收为目的的,因此将公路资产作为商品来经营,千方百计使顾客——道路的使用者满意,从而吸引更大的交通量。第三,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政府经营的通常弊病。美国修建高速公路速度之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近年来,美国修建和维护高速公路的成本越来越高,单靠政府融资显得越来越困难,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确定允许私有公司投资高速公路。

近年来,国内许多民营资本看好高速公路稳定的收益,纷纷到西部地区洽谈公路投资事项,但均未取得实质进展。一方面是政府千方百计为公路建设资金缺口去融资,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民间资本主动投向公路建设,却难以有实质性突破。我们应该逐渐放开思想束缚,看到民营资本进入公路市场的益处,使其为我所用。突破传统筹资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西部地区高速公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国民经济的大发展。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形式,如将已建成公路的收费权抵押给银行贷款用于新项目的建设,合资、合作修建公路或以旧路合资,都不失为良好的方式。

三、西部高速公路建设筹资的建议

(一)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和政府倾斜力度

高速公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国家应该增加对其投入。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更需要国家资金注入。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应对这些地区出台优惠政策。例如,对高速公路企业土地使用费的优惠、税收的优惠、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四川省成渝高速公路在税收上采用所得税全收全返、营业税暂缓征收政策,返回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资金,带动高速公路的滚动发展,值得西部地区效仿。

(二)建立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尽快修改完善已有的与目前融资相冲突的法律法规,使西部地区融资有可靠的法制保障。

2.尽快研究制定完善的投融资法律体系,使西部地区高速公路融资有法可依,确保投资者、经营者和西部地区多方的合法权益。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目前,国内金融体制与国际相比仍不完善,资本市场也不规范。所以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社会资金流向高速公路建设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西部地区情况,应加快居民将储蓄转向投资,架起个人储蓄通向个人投资的桥梁。与国际惯例接轨,大力拓展融资、、咨询等投资中介业务,建立多种融资形式并存的长期资金市场。

(四)西部地区要切实改变观念

第3篇:快速融资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中小企业 融资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理论和现实具有一定的冲击性。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也不断的在增加新的内容。互联网金融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风险和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带给中小企业的积极影响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了进去,提到了要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这充分体现出了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及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必要性。人民银行的《2014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表明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发展速度迅猛,尤其是2012年左右,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发展速度快、发展规模大、发展空间广。目前,了解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在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提到:非金融机构如果要提供支付服务,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此办法正式实施以来,央行公开了批量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情况。另外有一些陆续给个别企业发放的,还有因变更信息而的。到2015年3月,央行共批准了270家第三方支付公司。

从第三方支付交易的规模上来看,根据易观国际易观智库数据资料,2011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为8.4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到了10.9万亿元,其中互联网支付业务104.56亿笔,金额6.89万亿元;支付机构成为传统收单市场的重要补充,处理收单业务15.19亿笔,金额3.75万亿元。2014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到23万亿元。互联网支付业务迅速向证券、基金、保险等多个行业领域渗透,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移动支付逐渐成为电子支付发展的新方向。

(二)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

P2P网贷平台数量增长速度快,但是跑路、关闭的也很频繁。据第一网贷数据统计,2011年全国网贷平台数量只有50家,问题平台数量为10家;到2012年迅速发展为200家,问题平台数量为6家;2013年为800家,问题平台数量为76家;2014年网贷平台数量为1575家,其中问题平台数量为275家,占网贷平台总数的17.4%。2015年1月份全国新增平台至少108家,有6家于上线当月跑路,其中5家网站已关闭。截至2015年12月底,P2P网贷行业平台达到了2595家,比2014年增长了1020家。但是2015年全年问题平台达到896家,是2014年的3.26倍。

P2P网贷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并呈现出龙头企业份额集中趋势。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4年9月网贷行业成交量达257.28亿元,环比8月(236.67亿元)增长8.71%。2015年全年网贷成交量为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全年网贷成交量(2528亿元),增长了288.57%。2014全年累计成交金额为2528亿元,为2013年的2.39倍。据第一网贷提供的资料,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达1036亿元,是2013年的3.87倍。而2015年全年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4395亿元,相比于2014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24%。

(三)众筹平台的发展现状

众筹是集合大众的力量和资金,可以为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的一种融资方式。众筹平台的出现,为我国中小企业又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2011年7月上线的“点名时间”是我国国内第一家众筹平台,从上线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点名时间”就接到了几千个项目提案,在几百个上线的项目中,有接近一半的项目筹资成功,还顺利发放了回报。目前在众筹融资模式中,股权众筹融资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市场前景也比较广阔。

2015年上半年,我国的众筹平台已经达到211家,其中股权众筹的平台数量达到98家,成功募集46.66亿人民币。相比2013年,我国的众筹平台数量不足20家,增长了将近10倍。在200多家众筹平台中,其中大部分为商品众筹平台,股权众筹平台相对还比较少。从2015年全年来看,相关的监管政策逐渐推出,众筹平台的发展正在趋向理性。

从众筹募资的情况来看,2014年以来,募资规模也在迅猛增长。根据鸣金网数据资料,2015年我国9家知名众筹平台成功发起1198个项目,募资规模达到了38.08亿元,出现了众筹行业发展相对集中的态势。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影响

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熟是一国财富积累、生产力水平提升、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第三方支付发展日趋成熟,支付便捷;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大数据,中间环节少;互联网平台融资向规范化发展,投资消费群体热情日渐高涨。这些都反映出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具有交易快捷,信息、服务通畅和成本低等优势。但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以及P2P网贷及众筹等出现的问题也反映出采用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方式也会对中小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影响,发挥积极作用,避免不利影响,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有利于将闲散资金引入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更便捷获得金融及信息服务

互联网金融范围广、门槛低、速度快的融资特点都非常符合中小企业对融资的要求,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金融是紧密相联的。在互联网条件下,信息传递非常迅速,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得到缓解,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使中小企业融资变得更容易。2015年12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贷款不再以资产形式进行抵押或者担保,而是通过信息处理对中小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评价分析,得出中小企业违约的概率及风险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传统的商业担保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将社会闲散资金引入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融资对象选择上范围更广,能更迅速获得资金及相关信息的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模式,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

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搜索引擎等进行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简化了贷款申请的环节,其成本要远远低于传统融资模式,能够有效的降低中小企业贷款成本。互联网金融平台还能够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信用级别、成长特征等进行差别化定价,为中小企业融资定价作出正确的选择,大大降低了其融资成本。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为中小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例如众筹融资模式,其优势就在于小额和大量、门槛低,而且众筹项目种类非常多,基本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项目。在国家大力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会逐渐规范和成熟,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融资。

(三)互联网金融促使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了契机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动摇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强势地位。客户流失、人们对互联网的运用等现实状况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倒逼,迫使传统金融积极参与到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创新发展相关的互联网业务,这对中小企业融资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等信息,加深对中小企业的认识,提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规模。如民生银行从2009年开始就开发了“商贷通”这一核心平台以加强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并获得迅猛的发展;中国建设银行出台了“成长之路”等一系列产品服务,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兴业银行的“小微三剑客”、工商银行的“小企业周转贷款”等产品,都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四)互联网金融的逐利性和不稳定性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同时还要看到其带来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移动网络、移动设备等,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有计算机系统安全、人员操作及技术风险等方面的问题;二是互联网金融短期内发展速度快,行业规范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特别迅速,短时间内就有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人,导致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松散管理的状态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有互联网金融企业退出。虽然现在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及监管的意向,但是相关的行业规范以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是跟不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脚步,出现一定的滞后性,中小企业融资缺少必要的保障;三是国内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当前国内信用体系跟不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需求。

(五)互联网金融融资成本低,而中小企业违约成本也低,企业信息共享程度低

国内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非常迅猛,而中小企业借贷的环境、信用信息共享、公司经营信誉信息等方面却无法相匹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就会存在违约的情况。因为互联网金融融资成本较低,则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也会较低,违约风险就会大大提高。在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他们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完整的法律法规保障,有全面的服务体系和流程,每一步都有具体的控制保障,所以对企业来说,其违约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则违约的可能性会降低。

三、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加强执行的力度

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迅猛,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不规范,出现资金问题及跑路等现象,这主要还是相关的政策及法规没有及时到位。国家必须加强立法和监督,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进行规范。明确界定互联网金融模式、主体及市场规则,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引导,减少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确保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建立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制度和相关保障制度,引导并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将资金投放到中小企业。2014年12月我国公布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对拓展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创新创业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范金融风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另外,在立法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执行的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制度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二)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及协调机制,稳定发展的步伐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平台主体的独立性等不利的因素。作为政府除了加强法规建设,还必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培育互联网金融平台,从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及机制方面增加中小企业融资选择权,加大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积极影响。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主体之间协调机制,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主体信息披露制度与信息共享,预防中小企业在多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主体融资,使有限资金得到最优配置。

(三)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发展及自身建设,提高融资的质量

中小企业融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普遍较差,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产品结构单一, 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缺乏长远的企业发展规划和科学的管理思想。中小企业市场信息来源闭塞,生产的盲目性较大,财务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给贷款的监督和检查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改变了以上各方面的问题,规范和提高企业信誉度,就会改变融资的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企业要正视自身缺点,通过引进、合作等积极获取企业外部成熟的创新技术,增强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要增强自身品牌建设,根据自己发展目标战略,制定合适的品牌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银行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模式,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和完善。把握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趋利避害,不断地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才能有效拓宽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中,要探究如何加强构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系统协调机制,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更大限度地发挥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效用。

参考文献

[1]郑志来.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4(11).

[2]马瑞博.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6).

[3]谢平.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4]张希荣等.我国股权众筹现状与发展障碍[N].中国证券报,2014-12.

[5]王曙光,张春霞.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长白学刊,2014(1).

[6]周宇.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J].探索与争鸣,2013(9).

[7]李博.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

第4篇:快速融资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民间投资;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日

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我国民营投资现状

2009年1~2月,我国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5%,其中国有投资增速高达43.4%,而内资非国有部分投资仅增长24.9%,低于国有投资增速18.5个百分点,比全部城镇投资增速低1.6个百分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私营投资增速只有23.4%,为近几年来的最低值。但是,随着3月份以来整个经济的止跌回升,民间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投资增速呈现出明显的企稳回升走势:1~3月增速比1~2月加快4.3个百分点,达到27.7%,与全部城镇投资增速的差距由前两个月的3.1个百分点大幅缩小到0.9个百分点;1~4月私营投资增速继续加快1.2个百分点至28.9%;1~5月更达到32.8%,一举追平了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1~6月,私营投资在整体投资增势放缓的背景下继续保持快速回升势头,增速达到34.2%,反超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6个百分点;1~7月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本轮经济回升以来的首次明显回落,增速由1~6月的33.6%下滑到32.9%,而私营投资却令人欣慰地保持在本轮回升以来的最高位34.3%,比1~2月时的增速回升了10.9个百分点,反超全部城镇投资增速达1.4个百分点。私营投资的这种走势已清楚地表明,我国民间投资信心正在逐渐恢复,甚至可以说“民间投资走强迹象明显”。

二、我国民间投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间拥有的金融资本已经远远超过10万亿元,但长期以来民间资本大量集中在股票、国债、外汇投资上,甚至有大量资本一直存在银行,处于休眠状态,投资空间有限。总结起来存在如下问题:

1、信用缺失导致民间资金不敢随意投资。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和项目吸引资金的第一大难题,招商引资时,什么承诺都敢给,但企业投资后,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却兑现不了,民间投资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2、融资困难,民间资本难以被充分激活。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和实力相对弱小,缺少现行信贷制度规定的担保或抵押条件,再加上担保公司担保能力弱,大部分民营企业迈不进商业银行的信贷门槛。根本上说,民间资金要转变为民间资本,缺乏相适应的金融机构。

3、市场准入门槛高,政府职能有待改善。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民营企业却很难进入。由于缺乏对民间投资的政策引导,民间投资者在获取投资信息、选择投资方向、争取技术或资金支持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服务,不少行政执法部门对民营企业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处罚、轻保护的问题。

三、鼓励民间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1、政府应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个人储蓄部分转化为投资,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投资信心。制定有利于民间投资的法律法规,消除政策性限制,为民间投资提供平等的投资机会,提供法律和服务保障,依法管理,引导民间投资,做好各项工作,包括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选定、法律政策咨询。

2、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改革投融资体制。凡是允许外商投资的产业和领域,都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教育、金融、电信等垄断性行业。实现民间投资决策程序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透明化、中介服务社会化、投融资渠道商业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应成立民营银行专门为民间投资服务。

3、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加大商业银行对民间投资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进一步扩大基金的投资领域和覆盖面。加快二板市场建设,使民营企业经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引导民间投资及时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4、拉动民间投资的方式要发生变化。政府可以更多地通过贴息、补贴、合作等方式,与民间资金共同投资项目,用少量的政府资金把民间投资调动起来。此外,必须加速开放本来就应该让民间资金投资的领域,包括金融、通信、石油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等等。在这些领域,民间投资实际上是有很大潜力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汲凤翔,王宝滨.我国民间投资的现状.中国国情国力,2003.10.

第5篇:快速融资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融资方式;创新探究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得到了极大进步,但是,在建筑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形成了高负债率。也就是说,高速公路花费了大量的资金,给政府及国家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积极创新我国高速公路的融资方式,让资金来源不只拥有单一的途径,从而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融资的现状

(一)公路建设投资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和部门的行为

就我国目前高速公路的管理体制来说,我国政府及国家积极的鼓励广大国民积极的参与其中的,并且希望能给与资金上的各种形式的支持。但是,我国目前关于高速公路资金的来源,大部分还是行业和政府的支撑。而来源于广大国民的投资是微乎其微。由此可见,我国虽然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人们积极投资于高速公路的建设,但是在具体的实践的方面还是极其欠缺的,所以我国关于高速公路的投资的主体仍然还是政府及机关行业的行为。

(二)公路融资体制在引资模式及权益转让等方面存在缺陷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支持建设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由此造成了高速公路的建设存在着较高的负债率问题。正是由于如此高的负债率给建设高速公路的相关部门都造成了较大的风险。再者,我国关于高速公路经营权的转让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而且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我国的高速公路在转让时大多都是实行的BOT模式。也就是说投资方可以获得一定时间内的经营自来获得相应的利润。但是在此期间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损失,均由投资方来承担,由此可见,我国关于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相应的制度及法律法规还存在较大的缺陷。

二、当前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的局限性分析

(一)银行贷款困难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的投资的来源,大多都是来源于银行贷款。而且贷款的数额较大每年高速公路的相关部门要支付大量的利息,对其相应的财政资金运转造成了困难。再者,对于高速公路的建设来说,它的前期的投资资本比较大的,但是它的回报率相对来说较低,所以在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对于银行的还本付息能力是根本不具备的,也就对贷款银行的主营业务造成了极大的风险。所以一般来说,高速公路的相关部门在向银行贷款时,银行会考虑该高速公路部门未来的偿债能力与贷款所存在的预期风险,才会决定是否放贷。所以,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来说,银行的贷款方面存在困难急需进一步解决。

(二)股票融资也存在困难

首先,对于高速公路等公司来说,要想获得股票上市,达到融资的目的,可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国的股份公司要想上市,就必须达到证交所要求到达的上市的目标,但是对于公路企业来说这些目标都具有相当的难度。而且就现在我国公路企业的发展进程来看,高速公路的股票上市还具有较多的不现实因素。其次,要想获得股票上市,就必须积极保持企业的业绩与企业的资本扩张成正比。而高速公路在建成初期的投资回报率较低,所以达不到这个要求。再者,对于一些比较注重短期利益的投资者来说,高速公路的投资是一个长期经营项目,由此,这些短期的利益者不会进行相应的投资。由此,就造成了我国高速公路在股票融资方面存在困难。

(三)债券目前只能作为建设资金的补充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融资过程中,债券融资目前只能作为建设资金的补充。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还没有跟上高速公路的发展水平及速度,因此不能让债券融资成为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再者,对于我国的相关的债券的公司来说,债券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企业关于债券发行的过程中,没有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制度规范,债券的发行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债券目前只能作为建设资金的补充。

(四)公路经营权的转让价格问题

在我国的交通公路的转让过程中,常常因转让价格问题不能达成协议。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技术等各方面有局限性。就导致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成本比较高。所以在与相关的人员进行公路经营权转让过程中会由于价格过高,导致与对方的谈判不成功。尤其是与国外相关单位进行协商时,由于价格问题而导致生意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在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改进相应的基础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来降低建设过程中的成本。从而在与对方洽谈公路的经营权转让价格的过程中,能够尽量的将价格谈到一个公平合理、双方获益的最好的水平。

三、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创新的思路

综上述,首先,我国关于高速公路的融资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是融资的结构不合理。也就是说,现代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的资金主要还是政府出资以及银行贷款获得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于传统的高速公路的融资方式来说,银行以及政府的资金支持已经不能完全支撑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甚至存在较极大的资金缺口。其次,融资的成本越来越高。在银行进行贷款的过程中,高速公路的贷款数额巨大,由此就会有大量的利息产生,会造成还本付息的困难。最后就是融资环境对于高速公路的融资影响。国家对于高速公路的建设近年来都是及其重视的,并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适应每一年高速公路的发展的状况。所以国家内部环境变化的好坏都会给高速公路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综合近年来我国在高速公路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言,在高速公路未来发展进程中,只重视高速公路能源融资方式是不够的,因为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进步。所以就要积极创新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托制度,使得资金的安全性更高。再者,为适应未来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要技打造进行相应的技能人才的培养,为高速公路的建设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还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从而为创新融资方式提供必备的基础,从而促进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的创新。在实践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知道,高速公路是造福于国计民生的重要的基础设施,所以国家要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改善我国传统的融资方式。不断为高速公路的融资方式拓宽渠道。进一步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

第6篇:快速融资的方法范文

一、互联网金融理财对个人理财市场产生强烈冲击的原因

(一)资金供给方面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有越来越多的资金希望拿来做投资理财。目前的传统投资理财渠道主要有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外汇、房地产、贵金属、艺术品、银行理财产品。而银行存款的收益率太低,难以抵抗通胀压力;股票、艺术品、贵金属对投资者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房地产、债券投资资金门槛过高;股票、外汇又风险过高。因此导致大部分居民闲置资金无法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出现不但打破了传统理财的门槛限制,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客户体验,使居民闲置资金的收益大幅提高,推动了个人理财市场的迅速发展。

(二)资金需求方面原因

我国目前存在很多的中小型企业,这部分企业由于信用和实力的限制,很难通过金融机构融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金融促进了金融脱媒的发展,使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外的其他渠道融到所需资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渠道,许多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个人理财产品为项目或者企业融资,使市场上出现很多的高收益理财产品。互联网直接融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但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同时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收益较高的互联网理财渠道,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盘活社会存量资金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在个人理财市场中的SWOT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理财在个人理财市场中的内部优势

首先是大数据,我国互联网的用户规模巨大且持续增长,截止到2014年1月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38亿户、2G上网用户数5.28亿户,这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提供了巨大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其次是便利性,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能用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满足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具有很好的客户体验效果。最后是互联网金融理财具有普惠和开放包容的特点,这打破了传统理财的门槛限制和收入歧视,服务到传统理财不能覆盖的草根客户。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在个人理财市场中的内部劣势

互联网金融理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制约因素。首先,信用问题,互联网金融理财是通过网上交易来进行的,无法进行实际的信用考察,借贷双方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理财市场上的欺诈和违约风险。其次,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很容易遭受攻击和爆发系统性故障风险,从而造成整个网络瘫痪,甚至导致严重的客户资料泄露和交易记录损失。最后,互联网金融理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理财产品基本上还都是传统理财产品演变而来,缺乏创新,同时专业人才短缺。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在个人理财市场中的外部机遇

首先,居民大量的理财需求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其次,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与现存的金融服务供给之间存在供需不足的尖锐矛盾,而凭借大数据和跨空间服务,互联网金融理财可以提供比传统理财更加优质和完善的金融服务。

(四)互联网金融理财在个人理财市场中的外部威胁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理财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由于我国征信机制的不完善,金融市场上存在很大的信息不透明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理财面临很大的风险威胁。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相关监管部门并没有针对互联网金融理财的较为完善的监管措施,致使监管不到位,存在大量的监管漏洞,导致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发展处于一定程度的野蛮生长状态,很容易触及到法律红线,面临较大的合规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环境下的个人理财市场发展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市场监管

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监管,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既不能监管过度也不能监管缺位,引导互联网金融理财健康发展。明确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上的法律责任,明确中介机构的平台作用。按照金融功能与法律关系,明确界定理财产品及其细分类型,并建立一致的文本规范。加强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

(二)完善征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的个人的征信机制极不健全,只能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系统查到相关信用报告,且查询权限也受到很大限制。征信机制里的个人信息不全面,只包含个人经济方面的信用报告,并没有涵盖其他的个人诚信记录。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个人的重要生活诚信记录包含在征信报告中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征信业的发展和完善。

(三)严控个人理财产品的经济和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理财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在产品设计和技术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存在较大的风险和违约,这就需要严控市面上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收益公开机制,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引导资金的流向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而通过市场竞争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进行筛选。互联网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这是互联网金融区别与传统金融的一大特点,为了尽量减少技术方面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要严控在技术方面的风险。

第7篇:快速融资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业型 企业 融资 方法 策略

创业型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以高新技术或独特的产品等为基础试图发展成为一个行业领域中的领军企业。在创业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融资是帮助企业迅速做大、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急需资金大事,其是解决创业型企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但是由于创业型企业缺乏相应的资产抵押使得其融资方法与策略必须要针对创业型企业的特点进行。

一、创业型企业融资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融资是企业寻求资金帮助、快速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手段。由于创业型企业在创业初期会存在一定时期的资金回笼空白期,而这一短时间也将导致企业的入不敷出。如创业者在实现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则极有可能是非常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破产。通过融资能够是企业在短期内得到一笔资金,帮助企业度过困难时期、帮助企业进行扩大及生产,其是现代创业型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式。对创业型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融资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要意义,科学研究创业型企业融资特点、方式及策略由于企业融资工作的顺利实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创业型企业融资方法及策略

由于创业型企业缺乏抵押资产、同时企业创立时间过短造成其寻求融资的渠道必须针对自身的特点进行。而且由于企业处于发展期,其融资过程需要快速得到资金的注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创业型企业的融资方法及策略应具有自身特点的针对性。本文所论述的方式主要是基于股权转让、信誉融资以及风险投资等方面来进行。

2.1以股权转让方式快速进行融资

针对创业型企业的特点,股权转让是快速进行融资的首选方式。其通过股权的交易使企业能够在短期内得到资金注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在适宜的时间将股权进行拆分、交易的方式,换取企业发展继续的资金,有效减少了企业的融资风险及负债。股权转让的方式还能够使企业最大股东在度过这一艰难时期后选择股权购回的方式保障股权的控制。此种方式非常适合创业型企业急需资金的时候进行,以此使企业度过资金短缺的艰难时期。

2.2以信誉培养为企业的融资奠定基础

培育融资信誉是创业型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所必须进行的重要工作。一个企业要办下去永远要与金融机构打交道,永远要与客户打交道,经济往来中信誉是第一位的,有时候宁愿借些高利贷,也要把到期的债还了,以培育自已的信誉,信誉可以帮助创业型来融资。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由于其资产因素等使得不易被人信服。这就需要创业型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注重信誉的培养,以此为企业融资奠定良好的信誉基础。通过日常经济往来中的信誉构建是创业型企业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与融资信用,为企业与金融企业的沟通、融资等奠定基础。

2.3风险投资――创业型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

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讲,风险投资是企业融资中较好的方式之一。风险投资能够在对创业型企业投资的同时为企业带来必要的管理人才,弥补创业型企业人才缺乏的现状。通过风险投资不仅能够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同时也使得企业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得到了风险投资带来的高级管理人才,促进了创业型企业的发展。

2.4科学分析自身项目优势,争取政府相关支持

现代的创业型企业多数为高新技术产业,许多企业的项目甚至还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在这样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能够使企业得到低息贷款等资金注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因此,创业型企业在进行自身融资分析过程中应加强对自身优势的分析,加强项目本身的分析与论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以促进商业贷款等形式资金注入,缓解企业境况。

三、创业型企业融资策略分析

针对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其融资策略也应针对自身特点构建科学的融资策略。由于创业型企业融资不易,一旦出现宽松的筹资环境时,企业经营者往往会本着多多益善的理念进行融资,而这一情况将使得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创业型企业融资数量上应最求合理性。另外,创业型企业融资渠道选择余地不多,使得企业经营者往往为了融资而忽略了融资成本对企业的影响。造成融资后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因此,在创业型企业的融资策略制定时,经营者要本着最求效益的目标科学分析融资资金成本、与收益,避免资金决策失误造成的企业经营困难。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融资渠道及融资策略的针对性。因此,创业型企业应通过构建完善的策略管理奠定良好的融资信用以及融资环境。以科学的融资分析为企业制定融资策略,综合考虑融资成本、资金使用等问题。以科学的融资管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与策略分析[J].财会资讯,2009,12.

[2]刘海涛.以融资成本分析法开展创业型企业的融资管理[J].会计研究,2009,10.

[3]魏晓伟.关于创业型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分析[J].当代财经,2010,7.

第8篇:快速融资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城外地方性银行;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2)02-0068-03

近年来,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为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不断加大在注册地以外城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力度。据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对辖区经济较为发达的河北邯郸、唐山、保定、秦皇岛。山西临汾、大同、晋中、长治,内蒙古赤峰、鄂尔多斯、包头、呼伦贝尔市(以下简称“12市”)进行调查显示,近年域外银行业机构(指总行设立在区域以外的银行业机构。包括工、农、中、建、交、农发、邮储、异地城市商业银行等)特别是域外地方性银行大量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在促进金融服务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不正当竞争、资金外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等问题,应引起关注。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分支机构快速拓展

截至2011年4月末。12市共设有域外银行业县及以上分支机构1831家,比2008年同期增加191家,增长11.7%;占12市全部县及以上银行业机构总数的86.4%。其中,工、农、中、建、交、农发、邮储等全国性银行业机构比2008年同期增加161家,增长10%(邮储银行增加141家,增长60.5%);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增加30家,增长107.1%,增幅居域外银行业机构之首(见图1)。

(二)存款份额大、增速相对较慢,域外城商行增速快

截至2011年4月末。12市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占全部存款的71.6%。比2008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仍占有7成以上的份额:12市银行业机构全部存款、地方法人机构存款、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分别较2008年同期期均增长22.3%、23.4%和21.9%,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存款增速分别比全部存款、地方法人机构存款低0.4和1.5个百分点。同期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存款期均增长76.4%,增长速度最快(见图2)。

(三)贷款份额大、增速较快,域外城商行增速最}夹

截至2011年4月末。12市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71.14%,比2008年同期上升3.1个百分点;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贷款、地方法人机构贷款、域外银行分支机构贷款分别较2008年同期期均增长24.8%、20.5%和26.7%。域外银行业机构贷款增速分别比全部贷款、地方法人机构贷款快1.9和6.2个百分点。同期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贷款期均增长155.9%,增长速度最快(见图3)。

(四)存量、增量存贷比上升较快

2011年4月末,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存贷比分别为55.9%、56.8%和55.5%,分别比2008年同期上升3.2、-4.2和6个百分点;其中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期间上升44.6个百分点。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增量存贷比分别为78.4%、66.2%和83.2%。分别比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上升36.4、16.1和45.8个百分点:其中域外城市商业银行上升43.8个百分点。

(五)域外银行机构人均存贷款多、增长快

2011年4月末,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地方法人机构、域外银行分支机构人均存款余额分别为1573、1141和1852万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期均分别增长12.86%、9.25%和13.25%。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分别比全部银行机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快0.39和4个百分点,其中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同期期均增长24.6%,比地方法人机构快15.35个百分点。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域外银行分支机构人均贷款余额分别为879、648和1029万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期均分别增长22.27%、9.85%和27%。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分别比全部银行机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快4.73和17.15个百分点,其中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同期期均增长51.01%,比地方法人机构快41.16个百分点。

(六)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员工相对较多

2011年4月末,12市全部县及以上银行业机构平均每机构有员工63人,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平均每机构有员工116人,比全部县及以上银行业机构多53人。多84.13%。

(七)营业场所面积相对较小

2011年4月末,12市地方法人银行、全部银行、域外银行、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县及以上机构平均每个营业场所面积分别为3111、2099、1621和1541平方米。域外银行、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县及以上机构平均每个营业场所面积分别是地方法人机构的52.11%和49.53%。

(八)经营效益较高、增速相对慢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12市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人均实现利润34.8万元,是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2.9倍,是全部银行业机构的1.7倍。与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相比。全部银行业机构、地方法人机构和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人均实现利润期均分别增长24.78%、39.81%和15.96%,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分别比全部银行业机构、地方法人机构低8.82和23.85个百分点。

二、引发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一是域外银行业机构的总行设在域外异地,具有调度其分支机构资金的职权,致使分支机构大量资金外流。首先,资金外流数量大、占比高。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12市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净流出资金2831.9亿元,占其期末各项存款余额的18.97%、各项贷款余额的34.15%,占全部银行业机构净流出资金额83.89%。其中,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净流出资金增速快,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比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期均增长50.87%,比同期全部净流出资金增速快40.25个百分点。

二是外贷、外拆资金占比高,增速快。2011年4月末。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外贷资金余额分别为98.7和96.7亿元,域外银行机构外贷资金余额占97.97%;与2008年同期相比,期均分别增长37.72%和50.97%,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外贷资金期均增速比全部银行业机构外贷资金期均增速快13.25个百分点。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外拆资金余额分别为210.8和195.3亿元,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外拆资金余额占92.65%:与2008年同期相比。期均分别增长55.84%和64.47%,

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外拆资金期均增速比全部银行业机构外拆资金期均增速快8.63个百分点。

三是当地社会各界满意度较低。信贷资金大量外流,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域外银行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满意度较低。据对12市6000名公务员、12000名城乡居民问卷调查显示,分别有60.2%和59.9%的认为域外银行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二)易诱发不正当竞争

域外银行业机构新设的分支机构,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争夺原属地银行业机构的市场份额,部分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采取给协储费、发放纪念品等不正当手段拉拢客户。原属地银行业机构为保住现有客户资源,被迫相互效仿,进而易引发不正当竞争。据对12市6000名公务员、6000名银行业员工和12000名城乡居民调查,反映域外银行业机构在本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存在不正当竞争的分别占32.1%、40.2%和32.1%。

(三)不利于当地金融秩序稳定

新设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必然与属地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和先期设立的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产生业务交叉和竞争,容易造成企业账户、存款等在不同银行业机构间的频繁搬家,同时引发银行业机构间的矛盾,不利于当地金融秩序的稳定。据对12市6000名银行工作人员调查,31.1%的认为域外银行业机构在本地设立分支对当地金融秩序有不利影响。如2010年11月,一域外商业银行在大同市设立分支机构,采取多种手段争抢优质客户,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吸收存款8.4亿元,其中对公存款达6.8亿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域内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对小企业和“三农”支持相对不足

域外银行业机构多设在地市级城市所在地,最基层的也设在县城,其信贷支持重点主要为大中企业,对小企业和“三农”支持相对有限。截至2011年4月末,12市域外银行业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大中型企业贷款占69.2%。而小企业和“三农”贷款仅占9.9%,比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低56.3个百分点。

(五)加剧高级专业、管理人才争夺

域外银行业机构跨区设立分支机构,需从当地招聘员工,且多要求有多年金融从业经验的高级专业、管理人员,其待遇普遍比当地法人银行业机构高,造成当地法人银行业机构员工频繁跳槽。如2010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长治市设立分支机构,仅该市商业银行就3名员工跳槽,其中2名为有管理经验的中层领导,且有相当的客户资源。当地法人银行既流失了人才,又流失了客户资源和业务,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银行业机构发展

相关部门从当地实际出发,依据当地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统筹规划银行业机构发展,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又要坚决防止“抢地盘”的盲目机构扩张,确保银行业机构特别是域外银行业机构有序设立、健康发展;同时,引导域外银行业机构结合自身实际,逐步优化分支机构布局,适度增加重点地区的网点数量,鼓励其重点填补农村及落后地区金融布局和服务空白。

(二)加大政策引导、约束和金融监管力度

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相关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域外银行业机构将吸收资金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同时,研究设定域外银行业机构吸收资金用于当地的最低比例。减少当地资金外流。加强对银行业机构的监督管理,从市场准入、系统接入、日常经营等方面,对银行业机构进行严格规范,促使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秩序。

(三)加强行业自律和银行业机构间的合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银行业机构发挥自身优势,自觉维护银行业合理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共同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域内、外银行业机构之间的合作意识,积极开展在通存通兑、银行卡、国际业务、同业往来、银团贷款等方面的合作。集中优势资源,有效发挥整体合力,共同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第9篇:快速融资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新常态;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5.02.025

Abstract: China’s economy is enter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new normal, and reform is entering a deep water zone. Economic new normal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ecto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with regard to risk control, which shows the predisposing factor and form of expression with also conductance path of financial risk are becoming complicated, and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isk management. Solving Problems shoul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stitutions, improve market risk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strengthen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constantly improve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closely prevent the risk of the real economy,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support of the real economy; to crack down on illegal fund-raising, and guide private financing sunshine.

Key words: new formal; financial risk; risk management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动力切换、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调结构、促改革以及化解以高杠杆、泡沫化为特征的各类风险方面不断加大政策力度,为金融体系长期平稳健康运行奠定了基础。同时,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迫切需要金融业主动适应新常态,逐步转变发展模式。而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金融领域多年来积累的各类风险逐步显性化,特别是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使金融体系内风险传染性、市场波动性加大,金融风险诱发因素、表现形式及传导途径日趋复杂,对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金融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需要金融业转变发展模式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但从2012年以来,经济增速进入“7时代”。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增速为7.4%,创1990年以来最低。理论研究表明,银行业的利润效率与经济增长速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强相关,[1] 特别是我国银行业业务结构相对单一(2014年商业银行贷款占全部资产的50.1%,存款占全部负债的78.6%),银行业经营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是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保持了年均近20%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为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2009年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达到26.3%的峰值。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融通部门,资产规模的变化对银行利息收入的影响较大。由于利息收入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大带动了银行业利润的增长,2007年至2011年,银行业利润增速年均为37.6%。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增速放缓、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银行业业务增长放缓、盈利增速下降也将成为常态。2011年以来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基本处于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18.9%下降至2014年的13.8%。随着资产规模增速下降,银行业同期税后利润增速从39.3%下降至9.7%(见表1)。利润增速的下降不仅考验着银行业的经营效益,更影响到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银行业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需要金融业适应和推动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为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近年来,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以陕西省为例,2014年,陕西省非能源产业产值增速高于能源工业13.4个百分点,特别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支柱产业加速成长。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但是从短期来看,可能使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突显。2014年陕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连续20多个月呈负增长,能源、有色、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发展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结构调整将对金融业带来深远的影响。首先,我国企业严重依赖间接融资,虽然近年来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不足20%。[2] 同时,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盈利模式又较为单一,利息收入占比一直在60%以上。因此,结构调整将使银行业在短期内的信贷投放和回收应变能力面临考验,特别是钢铁、船舶、电解铝、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问题值得关注。其次,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化,经济发展动力将越来越依靠技术创新,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持续增强,但金融在支持经济发展新动力方面尚有欠缺。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往往以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主要生产资料,属于典型的轻资产行业,但目前银行信贷过于偏重固定资产的抵质押,融资门槛较高。另一方面,我国消费金融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个人消费贷款仅占各类贷款的15.3%,其中90%以上是住房按揭贷款[3],供给主体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因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适应结构调整的同时推动结构调整。

(三)实体经济风险有所增大,金融业面临较为复杂的风险敞口

在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过程中,目前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微观层面上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逐渐增多,金融机构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敞口。[4] 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715亿元,同比增长3.3%,较2013年增速下降近9个百分点。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当前企业资金面偏紧,部分企业资金链较为紧张,企业偿债难度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导致部分行业和领域不良贷款有所反弹。数据显示,2014年尽管商业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但不良贷款率仍上升至1.25%。从发展趋势上看,2014年4季度关注类贷款较1季度增加5432亿元,增幅达25.9%,反弹压力较大。不良贷款率反弹将侵蚀金融机构利润,实证研究表明以2011 年银行业利润为基数,若不良贷款率上升1个点,损失率50%,则银行业利润损失将达21%。[5] 同时,信托业也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单个产品风险暴露可能性增加,特别是煤炭、房地产行业受宏观调控和行业周期波动影响,行业违约率上升。此外,长期以来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使部分行业和部门负债率偏高,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背景下,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借债规模和低速增长时期的偿债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

二、 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正规金融体系内部风险诱发因素增多,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除受实体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等因素导致的信用风险外,金融风险防控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 金融创新在优化金融机构业务结构、提升盈利能力的同时,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加。一是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金融主体多元化、业务综合化、产品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交叉性金融业务、工具往往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行业,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多个市场,导致交叉性、跨行业、衍生性风险不断增多。二是随着银信、银证、银保合作模式的层出不穷,部分业务成为规避监管的渠道,存在“脱实向虚”问题,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互联度和系统性风险。三是信息技术及其在金融体系的运用,增加了金融市场之间关联度和金融体系中的“羊群效应”,局部性、单发性风险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转变的可能性增加。最后,金融创新必然带来传统监管触及不到的灰色地带,特别是在现行分业监管格局下,往往超出单个监管机构职能范围,金融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2. 金融改革在增加金融机构活力的同时,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有新的突破,金融改革已迈入深水区,特别是2014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首批民营银行筹建获、信贷资产证券化注册制落地,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创新步伐加快,各项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未来金融领域将在市场准入、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深入推进市场化进程。金融改革实施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历史实践中,因改革设计不合理、出台时机不当等原因引发的经济金融动荡在国际上不乏先例。我国金融改革与财政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其他领域改革的步调还存在差异,这也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同时,金融改革的基本逻辑就是遵循市场化原则和依法治国理念,按照放松管制的思路,取消部分行政审批项目,使金融机构投资范围、资产运用方式、投资限制和产品设计得到大幅放宽,以增加金融机构的活力和业务创新力。伴随改革迈入深水区,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金融体系内风险传染性、市场波动性加大,给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各类金融业态发展迅猛,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当前,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第三方支付、P2P、众筹融资、互联网理财等新型金融业态不断涌现,并呈现“爆炸式”增长。其中P2P网络借贷平台从2011年的50家增加到2014年的1575家,对应的交易额从31亿元增加至2528亿元;同时,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80767亿元,同比增长50.3%。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发挥民间资本作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也给行业监管和风险防控带来不小挑战。

1.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性及其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增强了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传染性,网络安全技术风险、第三方托管账户风险、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2. 金融“脱媒”现象日趋严重,资金在市场间流动频繁,商业银行负债的稳定性大大降低。2014年末,银行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9.6%,较去年末下降3.7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存款8.6万亿元,同比少增1.9万亿元。

3. 由于门槛较低、监管缺失,第三方支付机构、P2P平台等游走在非法集资边缘,风险事件频发。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367家P2P平台出现兑付困难、跑路和倒闭等风险事件。

(三)民间融资风险仍在发酵,可能向正规金融体系传导

近年来,担保公司、典当行、小贷公司、创业投资企业等从事与融资相关的非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发展较快。由于内部管理混乱、外部监管不力等原因,一些机构经营偏离主业,从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等违法违规活动,资金多投向煤炭、房地产等行业。这些活动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比如披着合法外衣,刻意放大和借用政府信用,手段隐蔽、迷惑性较强,有的甚至利用传销方式迅速扩大集资规模。在宏观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煤炭、房地产等行业持续疲软,上述机构资金链断裂、负责人“跑路”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2014年以来各种冠以“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理财”、“担保”等名义的民间融资中介机构发展较快,在丰富民间融资市场,拓展融资渠道的同时,部分中介机构以高息为诱饵,从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理财、高利放贷等活动,成为民间融资新的风险点。

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体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借贷主体一般既有民间借贷又有银行贷款,一旦资金链断裂就无法归还银行贷款,同时通过担保链波及其他偿贷主体。同时,民间融资风险的爆发往往使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正常民间借贷严重萎缩。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一些中小微企业的正常资金需求愈发难以得到满足,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间接提高了其信用风险。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金融机构业务转型,提高市场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在推动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自身业务转型。一是要优化信贷资产投向,做好对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拓宽消费金融供给渠道;二是要积极转变盈利模式,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传统存贷款业务以外的其他中间性业务,逐步降低经营利润对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三是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为参与市场竞争拓展空间,避免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不提高存款利率客户流失,提高存款利率经营亏损”的两难境地;四是要主动强化市场风险管理意识,提升市场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市场提供的金融工具规避风险,并积极运用成熟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工具,不断完善风险分析和控制手段。

(二)强化金融监管,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但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金融改革和创新本身并不是造成金融体系动荡的主要原因,金融动荡往往与监管不当、监管不力有关。因此,在金融改革深化的过程中,需要在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而不是放松金融监管,防止金融机构恶性竞争。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后,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以强化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建立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在当前交叉性、跨行业、衍生性风险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特别是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以便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研判、预警和处置。

(三)密切防范实体经济风险,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从本质上讲,金融风险的源头是实体经济风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标本兼治,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抒困,进而逐步化解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实体经济风险关键要继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合理确定信贷资金投向,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短期内,政策重心应致力于缓解企业经营困难,预防资金链、担保链断裂可能引发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应加强对企业的甄别和分类处置,积极协调银企对接,帮助符合产业政策、资产优良、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渡过难关。金融宏观调控部门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引导,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企业存量贷款;同时,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利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

(四)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

从长期来看,民间融资风险防范和处置应“疏”“堵”结合、“疏”胜于“堵”。一方面应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主体的监管,促使其依法合规经营。同时,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跟踪、监测与分析,及时识别民间借贷风险,加强预警与早期干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民间融资的引导和规范,稳步推进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拓展和完善投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此外,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法律法规,如香港《放债人条例》等,尽快在国家层面制定出台《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在民间融资的利率区间、融资方式、资金投向、民间融资备案制度、非法融资活动的风险处置等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民间融资法规体系,促使民间金融活动不断走向阳光化、规范化。

(本文不代表作者所供职单位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陈凯.经济发展与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效率[J].上海经济研究,2011,(10):77-88.

[2]唐凌云,等.中国企业融资结构演变与优化[J].金融市场研究,2014,(3):63-71.

[3]王钢.新常态 新金融 新经济[J].西部金融,2015,(2):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