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土资源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国土资源工作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国土资源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国土资源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土资源部“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的总要求,做好保增长保红线工作,维护我市国土资源管理秩序,服务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大局。

(二)工作目标。全面落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处理”的预防查处机制,准确掌握崔召镇区域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发现和消除违法违规隐患,依法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对崔召区域的全面巡查监管,带动和促进全市动态巡查工作,为实施15号令和全覆盖卫片执法检查奠定基础。

二、巡查方式和主要任务

(一)巡查方式

1、采取自查、核查方式。在国土所自查基础上,市局组成联合巡查组进行核查。

2、巡点。在全面巡查的基础上,加强对梳理出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线索的重点检查;对在建项目的全面核查,对城乡结合部、主要道路两侧、风貌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矿产聚集区的重点巡查。

(二)主要任务

发现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并向上级报告;对涉嫌违法具备立案条件的同步立案查处;排查消除存在的重大国土资源违法违规隐患;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收集巡查防区信息;保护耕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护国家利益,遏制和惩治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制止借农业结构调整之名进行非农建设,借临时用地进行永久性建筑的苗头性问题。

三、工作分工和时间安排

(一)时间安排

1、部署准备阶段(7月8日至7月10日)

进行动员部署、明确责任、具体分工、准备有关事项(国土所准备事项:①提供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②土地利用台帐③新总建设用地台帐④违法违规用地台帐⑤动态巡查用地台帐)。

2、自查统计上报阶段(7月11日至7月14日)

按照本方案规定要求,国土所对本辖区内违法违规用地、非法采矿情况进行梳理统计汇总上报市局。

3、市局核查阶段(7月15日至7月17日)

市局组织联合巡查组进行核查,对自查上报所有违法违规用地、非法采矿点进行实地核查,并将核查成果报告局党委。

4、分析研究整改阶段(7月18日-7月25日)

市局针对每宗案件进行分析研究,逐宗提出处理意见,进行整改。

5、总结验收阶段(7月26日-28日)

市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本次开展巡查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整理收集成果,查摆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形成巡查总结报告和成果报表,为下步开展重点巡查探索经验。

四、政策界限和工作要求

(一)政策界限

1、重点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非法批地、以租以及借新农村建设之名占地、圈地搞房地产开发、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等土地违法行为和重大、典型矿产违法案件。

2、对2012年10月以来发生的违法违规用地项目原则上一律拆除,不能拆除的,要逐宗书面说明不能拆除的理由。

3、对违法违规用地涉嫌犯罪、违纪的,都要分别向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移送追究刑事或纪律责任。

4、对自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拆除非法占用土地上的建(构)筑物(或非法采、选矿设备),没有造成大的经济损失,承认错误作出书面检查的,可以免于行政处罚和责任追究。

5、对已经建成的符合一户一宅规定的农村村民住宅、确定属于公益性的项目和政府投资的基础性建设项目,且具备补办用地手续条件的,在当事人书面保证接受依法处罚并同意按照规定条件补办用地手续后,可以暂缓拆除或没收地上建(构)物,限期补办用地手续。

(二)工作要求

1、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动态巡查防区责任制,确保动态巡查全面到位。对巡查或在今后的卫片执法检查等执法监察活动中、通过媒体曝光、群众举报发现有案不报、压案不查、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的,必须严格按照15号令和《省市以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监察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2、按照方案部署要求,全面进行巡查,并做好工作记录。注意搜集双保项目的相关资料,梳理巡查发现存在的违法违规隐患,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巡查总结和填报有关统计报表,形成巡查工作总结报告。

第2篇:国土资源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目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望的必然选择,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工作。作为国土资源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导向,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尤其是是涉土矛盾化解,为加快崛起、实现全面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目标原则

(一)目标任务

深化全员维稳责任制、基层基础建设、执行力建设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工作,探索完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运行机制不畅、管控能力不强、资源整合不到位、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切实在建立健全国土维稳组织体系、涉土矛盾化解体系、国土动态巡查监管体系、国土服务工作体系、国土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夯实和谐国土的思想基础、基层基础、法治基础,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当今时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望相适应的新型国土资源管理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谋划,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国土资源工作实际,正确把握形势任务,认真谋划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建设与国土资源各项工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坚持服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提升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保障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国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资源保障。

坚持突出重点,保障民生。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服务为先、民生为重,关注民意、集中民智,回应民声、维护民利,努力实现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总结实践经验,破解两难局面,真正做到思路务实、措施切实、工作扎实、绩效落实,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三、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国土维稳组织体系。进一步强化维稳责任意识,把综治与维稳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与业务计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落实。局机关各科室(单位)、各国土所负责人作为本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把维稳责任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各单位责任人要亲自指导协调推动综治工作,积极破解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较为规范的综治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做到有方案部署、有指导督查、有会议记录、有工作总结。进一步整合力量,建立健全协作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基层维稳第一道防线。

(二)建立健全涉土矛盾化解体系。严格执行《市国土资源局涉土网格化管理实施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三级网格主体,明确责任分工,切实做好我市国土资源稳定工作,并严格落实包调查、包处置、包化解、包息访“四包”责任制,全力化解涉土积案。大力开展初信初访专项治理活动,做到问题早调查、早处理、早答复,提高初信初访办理化解效率,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的诱因,减少越级上访,进一步规范秩序,营造依法有序的环境。

(三)建立健全国土动态巡查监管体系。全面实行动态巡查“零报告”制度,落实《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工作责任制及考核办法》,严格巡查台帐登记制度,对巡查工作量化考核,切实做到违法用地早预防、早制止。积极开展“两违”专项整治行动,保持执法监管高压态势,严厉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全面做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加大整改查处力度,有效降低违法占用耕地比例。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力促项目早动工、早竣工。

(四)建立健全国土服务工作体系。根据《进一步明确土地及规划管理职责权限的通知》(东政办发[2011])文件精神,将农民私人建房用地审批、土地登记有关工作职权下放到各镇乡(街道),提高审批效率,方便群众办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能办推定和流程再造,继续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建立三级督察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督察力度,进一步提升全系统干部队伍执行力和战斗力,确保局各项中心工作和队伍建设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继续深化“三联系”活动,健全对企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定期走访制度,落实好每个联络员作为全程员的职能作用。积极做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

(五)建立健全国土管理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双保双服务活动,完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有效保障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协调配合,优化工作流程,加快农转用和项目供地速度,力促项目早落地、早动工。深入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强化业务指导,加快推进速度,为全面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拓展用地空间。完善耕地保护责任机制,做好划区定界工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和资源整合,确保全市矿山布局优化和资源开发合理有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高度重视重点地灾点的勘查、治理及搬迁避让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程序步骤

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工作从2011年11月开始,至2012年10月告一段落,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部署(2011年11月至12月)。成立局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结合我局实际制订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各单位明确责任分工,针对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力争取得实效。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2012年9月至2012年10月)。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成效,并积极做好上级的考核验收工作。梳理汇总好的典型和做法,及时进行总结推广,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社会管理创新常抓不懈。

五、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明确职责。成立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局领导小组统筹负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切实加强指导、提供支持,细化分解项目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科所(单位)和个人,定期研究项目推进工作,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确保责任明确、部门联动、合力推进。

第3篇:国土资源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央《关于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中组发[2008]22号)要求,认真贯彻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的工作部署,全面完成国土资源部2009年重点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内容、分级培训、分类指导的原则,全员培训国土资源管理干部,全面提高其依法行政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执行力强的国土资源基层干部队伍。

二、培训对象

全市乡(镇)国土资源所、机关科室、直属事业单位在职在岗工作人员。

三、培训目的和内容

培训目的: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干部进一步认清当前土地管理面临的“两碰头、一忧虑”、矿业市场“一紧一松、震荡调整”的严峻形势,统一认识,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坚定信心,树立新型的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组织领导和业务能力,特别是增强依法行政、沟通协调、信息获取、应急处理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通过全面培训,进一步明晰基层国土资源职责任务,夯实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规范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培训主要内容:围绕2009年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重点解读国土资源部党组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形势教育与廉政教育;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要求,围绕国土资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开展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国土资源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公共管理知识的技能培训。

四、组织实施

(一)时间安排

培训工作从2009年8月开始,到10月底结束。整个培训工作分为教育培训、考试考核、总结验收三个阶段。

1、教育培训阶段(2009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从2009年9月中旬起,组织二期培训班,第一期培训班从9月18日至9月20日,第二期从9月24至9月27日,9月27日的课程二期学员共同参加。组织实施国土资源干部的培训工作,实现全覆盖的培训目标。

2、考试考核阶段(2009年10月中旬)

2009年10月中旬,对参加培训对象以考试的形式检查培训效果,考试成绩列入人员年终考核。

3、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10月下旬至11月)

2009年10月中旬,完成培训的基础台帐的管理和总结验收工作,做好上级相关检查验收的相关工作。

第4篇:国土资源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宅基地换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流转

一、农村“宅基地换房”现象的出现

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多个省市出现了“宅基地换房”现象。所谓的“宅基地换房”,通常是指农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一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的房屋并迁入小城镇居住。腾出的宅基地进行复耕,节约下来的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土地储备以后再以招拍挂的形式出让,以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收益来安置农民和弥补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缺口。

基于《土地管理法》中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的限制性规定和“宅基地换房”中涉及到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的问题,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规定,对其中涉及的城乡建设用地流转进行了规范。

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的法律与政策规定

(一)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于2005年开始,并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点。

国务院于2004年10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10月颁布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207号),并于2009年3月分别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对农村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作出了原则性规定:要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的管理。要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明确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禁止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引导新办乡村工业向建制镇和规划确定的小城镇集中。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含义作出了明确规定,所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3、《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中对城乡建设用地用地挂钩流转试点的基本要求、管理和操作流程均作出了规定。

第一,关于挂钩流转试点的基本要求。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要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对挂钩试点的规模进行控制和管理,通过下达一定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周转指标来进行。挂钩周转指标专项用于项目区内建新地块的面积规模控制,并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地块复垦出来的耕地面积归还,归还的耕地面积数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

第二,关于挂钩周转指标和项目区的管理。挂钩试点的规模按国家和省(区、市)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控制,挂钩周转指标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进行管理。对于挂钩周转的指标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试点市、县及项目区情况提出申请,报国土资源部核定。挂钩周转指标下达试点省(区、市)后,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项目区分解下达到各试点市、县。

第三,关于挂钩试点的条件和操作程序。挂钩试点工作必须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开展试点工作。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制定试点工作总体方案,向国土资源部提出开展挂钩试点工作申请。国土资源部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上报的试点工作总体方案进行审查,并批准挂钩试点省份。经批准的试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依据试点工作总体方案,组织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并进行审查,建立项目区备选库;根据项目区入库情况,向国土资源部提出周转指标申请。国土资源部在对项目区备选库进行核查的基础上,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批准下达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对挂钩试点工作要实行动态监管,每半年将试点进展情况向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定期对本行政辖区试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于每年年底组织开展年度考核,考核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备案。项目区实施完成后,由试点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向上一级国土资源部门申请,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正式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部备案。

(二)部分因“宅基地换房”事件受到广泛关注的地区,如天津、四川、浙江等地也制定了当地的关于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的操作细则。

1、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津国土房规[2009]2号),其中强调了:要加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和布局的控制和引导。要以挂钩试点周转指标安排建新拆旧规模,调控实施进度,考核计划目标,确保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挂钩试点工作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农民个人、集体经济组织和相关权益人的合法权益。

2、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川国土资发[2008]68号),其中强调了项目区实施规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房建设规划相衔接。挂钩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原则上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各自管理办法的要求分别申报、实施、验收,组卷归档。挂钩试点工作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对全省挂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组织管理。负责制定管理办法,审批项目区实施规划和方案,实施监督检查,组织项目区验收。试点市(州)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挂钩试点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试点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审查项目区实施规划和方案,组织项目区初验等工作。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制定工作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组织开展项目区竣工自查。

3、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121号)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审查报批办法(试行)》(浙土资发〔2009〕37号),其中强调了组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先复垦、后置换”的原则,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该复垦耕地面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区内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等面积挂钩置换。其中,置换占用耕地面积小于复垦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的,新增耕地结余部分可用于其他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各市、县(市、区)年度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任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账册余额和申报使用数量,编制各市、县(市、区)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计划,报省政府同意后实施。实施方案中拟安排的建设地块需征收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同时拟订土地征收方案,一并上报审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和土地征收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市、区)政府负责实施土地征收,并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供应。

(三)2010年底,针对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进行了规范。

国务院于2010年12月了《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国土资源部于2011年2月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方案》其中对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中亟需规范的问题作出了规定,强调不能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推进农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及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工作中,凡涉及城乡建设用地调整使用的,必须纳入增减挂钩试点;不能突破挂钩周转指标;不能盲目大拆大建和强迫农民住高楼和侵害农民权益。

三、总结

笔者认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民的宅基地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商品化的属性,上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对集体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而将农民的宅基地纳入整个建设用地的流转也是未来建设用地市场发展的趋势,虽然目前不宜在全国完全放开,但如果能通过试点来发现并处理好其中的土地规划利用和农民安置补偿问题,在使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源得到经济高效的利用同时又提升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和改善基本福利保障,那最终将实现社会各方的多赢。(作者单位:北京市天银律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何缨:《“宅基地换房”模式的法律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杨魏欣:《“宅基地换房”问题与对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4期。

第5篇:国土资源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附主要参考文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土地资源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科学监督以及将这些信息快速反映到经济建设中去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以管理海量数据,迅速处理文档、图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从而将资料的大量积累、更新与经济快速增长联结起来,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理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普通提高,对农村土地的认识逐渐加强,对其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必备的重要系统,各国都大力开发自己的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中,如空间信息分析的新模型和方法,空间信息应用的新模型和方法:三维、四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服务。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对土地资源配置调控的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地租理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配置调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调控结果是各种因素、各种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和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影响调控结果。要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需要调动市场、政府、社会等各种力量,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税收等多种手段,并且各种手段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土地资源调控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转型以来,土地资源实行了由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十余年的改革,成效和缺陷并存。一方面,国有土地以地生财,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城市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偿使用的改革仍然采用的是政府审批模式,即要用地找市长的模式,从而影响了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并成为长期 以来困绕改革深化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市场配置资源13%建立土地交易市场,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市场,并进行 土地市场运作机制的观念创新。

贸规则强调行政主体一致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非歧视原则。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思考建立土地市场新机制,首要的问题是要认清当前土地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现状,找准和WTO规则存在的差距。土地市场新机制必须围绕政府与市场、监管与竞争、平台与服务等市场机制,开展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深刻的行政革命, 实现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确保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和 世贸规则所任。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活动对土地的使用展开竞争,以土地需求的市场价格变化和自身能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利益来决定各自活动的最佳区位,从而使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地价之间得到祸合,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形成合理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曹建海,2002)[22],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呈同心圈层分布。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奥沙利文著苏晓燕等译,2003,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

2.毕宝德,1991,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毕宝德,1994,中国地产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柴强,1993,各国(地区)土地制度和政策〔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5.柴强,2001,房地产制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曹建海,2002,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7.陈顺清,2000,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科学出版社;

8.董俊祥等,1994,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9.何银虎,1999,中国土地管理与开发经营全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

10.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报告[Ml,1998,上海三联书店;

11.万曾炜等,1997,土地经济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12.万曾炜等,2001,透视浦东思索浦东[M],上海人民出版社;

13.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邹兆平,1990,外国与港台土地管理制度[M,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 巧.施源,2002(ll),规划导向型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J],城市规划;

16.周树志,1999(4),论公共政策范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刘溶沧,1999(l),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J],财贸经济;

18.马风光,2001(2),市场经济中公共政策的角色定位lJ],技术经济;

19.吴未,2003(3),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J],中国土地;

20.刘浩葛吉琦,2002(9),城市化中的土地征用问题[J],国土经济;

21.谭术魁彭补拙,2003(l),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J],中国房地产;

22.谭刚,2001(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突破一一《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特区理论与实践;

23.董坷,1999(3),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下的城市土地利用[J],城市规划汇刊;

24.张文彪,2002(8),美国的土地管理及其借鉴[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5.魏景明,2002(11),美国的土地管理与利用[J],中国土地;

26.束雷,2002(2),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J],中国土地;

27.王国强,2002(4),中日土地利用管理比较研究[J1,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8.欧阳安蛟,2001(4),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

29.万曾炜,1997(2),论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J1,上海经济研究;

30.万曾炜,1997(l),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分析[J],浦东开发;

31,徐永倡等,1997(8),切实加强浦东新区土地的宏观管理[J],浦东开发;

32,芒棘,1997(9),完善新区土地市场体系浦东实施土地租赁办法[J1,浦东开发;

33.陶建强,1998(l),土地开发模式与浦东新区的形成和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

34.钱芝平,1998(3),加强浦东新区国有土地资产运营管理的建议[J1,浦东开发;

二、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指出文章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合介绍与简要评述。第二部分是介绍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与手段。城市土地资源的调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关的理论基础有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市场理论、土地资源配置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手段。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国外经验的介绍及其经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个方面介绍国外经验。其中,市场机制方面主要介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美、日、加等国土地交易的制度和做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政府调控主要从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购储备制度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做法。最后,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做法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启示,即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调控系统。论文的第四、五、六章是文章的重点,第四章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特点,第五章在介绍周口地区土地调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周口土地资源管理调控存在的问题。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第六章在构建周口地区上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分析其构成要素、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最后根据周口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功能定位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制度创新的几点探索性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1.3论文的思路结构与创新之处

1.3.1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1.3.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调控系统

2.1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

2.1.1产权理论

2.1.2地租地价理论

2.1.3土地市场理论

2.1.4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2.1.5公共政策理论

2.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系统及手段

2.2.1市场机制

2.2.2政府调控

2.2.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2.4公众参与

第三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国际经验

3.1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国际经验

3.1.1国外实施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实践

3.1.2国外经验对我国建立土地市场调控机制的启示

3.2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国际经验.

3.2.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国际经验

3.2.2土地征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

3.2.3国际经验对我国城市政府调控土地资源的启示

第四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4.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4.2.1农业用地迅速减少

4.2.2可预征地空间减小

4.2.3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很快

4.2.4土地闲置量较大...

4.2.5土地批租总量逐渐由粗放转向集约

4.2.6土地批租方式出现多样化

第五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

5.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5.1.1地区管理系统

5.1.2开发公司管理系统

5.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5.2.1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5.2.2土地调控管理制度、体制不完善

第六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与措施

6.1构建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管理模式

6.1.1周口地区土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型的选择

6.1.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目标函数

6.1.3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优化方案

6.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创新..

6.2.1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6.2.2根据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土地功能分区

6.2.3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机制

6.2.4逐步实现全部土地有偿使用

参考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镇建设及其土地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从小城镇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城镇化中选择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性,并回顾了伴随我国城镇发展历程中的土地问题的历史演进。论文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着重对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土地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城镇建设中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概括了其特征,探讨了城镇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原则与方向,并尝试对其成因作出论证。最后,文章立足土地管理实践,以土地增减挂钩管理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土地管理的学理性对策建议。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3)在总结各种土地资源调控手段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并在土地管理措施的优化与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4)由于本文是在课题研究成果上的深化,是基于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实践的分析,因此提出的土地调控管理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五)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是一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分配有效的土地资源,使其在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是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其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必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效应,实现优地优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调控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利用符合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公众参与是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机制,通过公众建议和意见反馈影响政府政策而修正市场失灵,促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但是目前我国土地资源调控体系还不完善,政府的调控力度不够,特别是在一级市场上没有实现垄断,无法有力地调控市场供需,同时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既无法保障政府政策、规划等的贯彻与落实,又无法有效地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创造条件。并且公众参与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公众参与既没有在法律制度上得到明确和保障,也没有具体实施措施。因此,我国土地资源调控的优化还在于政府职能的完善,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完善,既保障政府的调控,又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创造平台,最终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的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是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机制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三种机制的作用程度,使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能概括出来的,也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深化。并且,一个成熟的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还是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实现供需平衡,政府的各项政策只是其补充,并且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政策的变动只是对市场的微调,不会引起市场较大波动。

目前,周口新区实行的是新区政府和开发公司二级土地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形式土地基础开发和招商引资的职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级市场调控乏力,二级市场存量过大,土地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性作用,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具体措施,希望能对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优化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和知识有限,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的具体措施的研究尚不深入,有的措施还缺乏可操作性,对各种调控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土地市场的变化也缺乏系统的讨论。而且由于数据有限,周口新区还没有建立地价指数等原因,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的分析和提出的管理措施还仅限于定性的描述,没有进行定量分析,希望今后随着对实践的了解和知识的深化能够深入研究下去,弥补以上不足。

三、研究基础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基础

本人自1990年开始一直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曾担周口市淮阳县的镇长和党委书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过深入的研究,对农业区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了解透彻,因而有能力完成该论文的研究工作。

(二)进度安排 论题前期准备30天。

相关文献资料论证查阅、国家和地方政府涉农政策、法律法规研究、借鉴、分析,制订出论题研究方案。

论题调研实施150天。

社会调研展开,调研资料、数据整理、分析、归类卡片制作、确立本论阐述内容构架构思。 论题写作形成150天。

调研报告―――提炼形成论题初稿―――立论观点、内容座谈考证修正、正式文本形成。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本研究创新之处

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是作者三年来一直在持续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总结与深化,形成了本文的一些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6篇:国土资源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__镇村、组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以下简称“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五五”普法规划要求,紧紧围绕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培训镇、村、组级干部,提高镇、村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依法依规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观念意识,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保障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三、宣传教育培训对象

全镇各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

四、宣传教育培训目的和内容

宣传教育培训目的:

(一)提高全镇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增强广大基层干部依法依规处理与国土资源相关的各项工作能力,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维护好国家利益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明确乡(镇)基层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职责,强化基层干部及群众的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

(三)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自觉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意识,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和谐稳定。

宣传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重点宣讲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大政方针,尤其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重大意义。

(二)重点介绍和普及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和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

(三)重点讲述经常发生在基层的各种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认清其危害性。

五、组织实施

全镇“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在镇党委、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镇党委、镇人民政府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教育培训规划的要求,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培训任务纳入我镇“十一五”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培训计划,主要依托镇党校培训基地,利用20__年一年的农闲期间,组织各类国土资源培训班、专题研讨班,结合工作任务以会代训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一)组织领导

镇党委、镇人民政府、镇国土资源所、镇司法所、__镇小、镇广播站、各村民委员会共同负责“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工作,各有一位相关领导负责,并设联络员。全镇“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办公室设在镇国土资源所,负责“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协调、联络工作。

(二)时间安排

“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从20__年1月1日开始到20__年12月31日结束,历时一年。整个活动分为组织动员(20__年1月至3月)、教育培训(20__年4月至10月)、总结验收(20__年11月至12月)三个阶段。

1、活动启动

20__年3月下旬,由镇党委、镇人民政府下发文件,统一部署开展全镇“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各项工作。

2、组织动员阶段

20__年3月。确定各站所、各村两委负责人、联络员,并在镇国土资源所设立“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办公室,根据国家、省级和市、县级实施方案以及本镇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__镇、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实施方案”,同时全面动员部署本镇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3、教育培训阶段

20__年4月至10月。按照我镇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的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工作,注意安排利用农闲时间培训基层村级干部。

4、总结验收阶段

20__年11月至12月,完成本次活动的总结验收工作。20__年1月,进行“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总结。

(三)宣传教育培训方式和具体要求

为使活动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组织培训骨干进行宣讲,宣讲活动要做到法律法规知识和当地实际相结合,专题讲座和以会代训相结合等多种教育培训方式。形式上注意分层次、分级培训;内容上注重应知应会、通俗易懂;效果上注重结合实际、注重实效。

具体要求如下:

1、由镇党委、镇政府、镇国土资源所及各站所、各村两委等部门配合。一是组织镇级主要领导参加市、县培训;二是组织基层镇、村干部参加县、镇培训;三是负责教育培训基层村民委员会干部。

2、镇主要领导干部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培训人数不少于应培训人数的90%;主要采取专题讲座和研讨交流的方式,通读《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汇编》并认真做好笔记,基本掌握国土

资源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3、站所、村级干部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培训人数不少于应培训人数的80%;主要采取集中授课和研讨交流的方式,以学习培训《乡(镇)村干部国土资源知识读本》(试行本)和其他辅助讲义为基本要求,掌握了解基层干部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知应会内容。

(四)师资队伍

组建西盟县“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讲团”。宣讲团由县国土资源局、县司法局领导和业务骨干以及县委党校教师等组成。具体承担我镇范围内村级干部的宣传教育培训任务。

(五)教材组织

教育培训领导干部以普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以《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汇编》为基本教材;教育培训乡(镇)、村级基层干部,以《乡(镇)村干部国土资源知识读本》(试行本)为基本教材。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要将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作为全面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治本之策予以高度重视,摆上重要日程,并同县委组织部门制定的县级领导干部和乡(镇)、村级基层干部培训计划和“五五”普法规划相结合,统筹考虑、全面部署、坚持不懈的抓好落实。

(二)精心组织实施

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抓紧制定本镇的活动实施方案;落实受训人员,确定师资队伍,确保全员培训;从严治学,精心组织,切实落实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教育培训的新方式,积极采用研讨式、案例式、互动式等培训方式,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座谈交流、现场考察等,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三)强化督促指导

镇“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办公室将按时间安排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对各村(组)参加培训活动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并向县培训活动办公室报告我镇工作进展情况。

(四)搞好宣传报道

镇“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办公室应协调当地主流传媒,适时开展对活动的宣传报道,做到“报纸有文章、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网络有信息”,推动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五)保证经费投入

我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经费镇政府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和向上级争取支持解决,严禁向受训对象收取培训费。

第7篇:国土资源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国土资源永续利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建议》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建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国土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国土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一、漳州国土资源现状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南部,辖两区(芗城区、龙文区)一市(龙海市)八县(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平和县、南靖县、华安县、长泰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漳州开发区、常山开发区),200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55.84万人,常住总人口468万人。

㈠土地利用现状

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土地总面积为1931.01万亩,人均土地面积4.24亩。土地利用结构为:农用地面积1501.4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7.72%,其中耕地272.22万亩、园地276.72万亩,林地850.59万亩,牧草地0.64万亩,其它农业用地101.3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108.6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56%,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9.47万亩,交通用地9.46万亩,水利设施用地9.69亩;未利用地面积320.9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73%,其中未利用土地244.02万亩,其它土地76.88万亩。全市人均耕地面积0.60亩,土地利用率为83.38%。

我市土地利用现状具有如下特点:

⒈人均土地面积少,土地后备资源总体不足。

福建省人均土地和耕地面积均不到全国人均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而我市人均土地面积仅为全省人均的77%。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土地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同时,我市未利用土地中地形较缓、水土条件较好的宜农荒地面积不大,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⒉耕地面积逐年锐减。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市耕地面积1989年为357.32万亩,1996年为300.74万亩,2004年为272.22万亩。多年来,各类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逐年增加。据统计,从1949年到1990年的40余年间,耕地以每年7000亩的速度递减,人口却以每年6.4万人的速度递增,人均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1.8亩减少到1996年的0.69亩和2004年的0.60亩。从1989年到1996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8.08万亩;从1996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3.56万亩,递减的速度惊人。

⒊非农建设用地不够集约。

多年来,我市的非农建设用地增加迅速,由1989年的74.66万亩增加至1996年的92.58万亩,增加17.92万亩,耕地占用率高达65.83%。2004年全市新增非农业建设用地1.39万亩,其中占用耕地0.58万亩,耕地占用率为41.90%。现有的非农建设用地利用不够集约,村镇建设用地高,工业企业布局比较分散,土地利用方式比较粗放,并且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土地。

㈡矿产开发现状

全市已发现矿产41种,探明储量39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14种、非金属矿产22种、水气矿产1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地189处,其中能源矿产39处、金属矿产59处、非金属矿产74处、水气矿产17处;探明大型矿床19处、中型矿床21处、小型矿床59处、矿点90处。我市的优势、特色矿产有:天然石英砂(包括玻璃用砂、铸型用砂、水泥用标准砂和建筑用砂)、花岗岩(包括饰面用花岗岩和建筑用花岗岩)、华安玉、长石、叶腊石、明矾石、玄武岩、高岭土、硅藻土、砖瓦用粘土以及地热、矿泉水等。

2004年度,全市共有26种矿产得到开采利用,矿山总数439个,直接从事采矿业生产人数7991人,年采矿石量1642.4万吨,其中固体1624.06万吨、液体18.34万吨,矿业年产值38804.33万元,综合利用产值1594万元,矿产品销售收入36702.17万元,利润总额2278.01万元。

我市矿产开发现状具有如下特点:

⒈资源总量小,人均资源量少。

福建省在我国属于矿产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而我市的矿产资源总量则在全省九个地级市中排名第六,位于龙岩、三明、南平、泉州、福州之后。资源总量小,人均资源量少是漳州的基本市情。

⒉矿种比较单一,多数矿产保证程度低。

在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大类别中,我市矿产以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为主,金属矿产不多,能源矿产更加缺乏。能源矿产品和金属矿产品基本依靠市外、省外甚至国外市场供给。

⒊地质勘查程度普遍较低。

解放以来,国家拨款投入在我市的地质勘查项目少,致使我市普遍存在地勘程度低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我市西部的平和、南靖、南部的诏安、云霄和北部的华安、长泰六县,具有通过进一步勘查找到更多金属矿产的前景。

⒋矿山“多、小、散、乱、低”问题突出。

1986年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后,我市开始履行矿产资源行政管理职能,并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轨道。1995年以来,我市与全国各地一样,多次反复开展大规模的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矿产资源管理秩序趋于好转。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市矿业仍然属于粗放型产业,矿山普遍存在比较突出的“多、小、散、乱、低”问题,即:矿山数量多、开采规模小、分布范围散、开采秩序乱、资源利用率低。

二、漳州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和环境这一深层次矛盾,就必须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由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是一场悄然而广泛发生的革命,其本质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与环境保护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㈠必要性

漳州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其特殊的必要性。

⒈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漳州国土资源总量小,人均资源量少,后备资源总体不足。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土资源过度开发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保护国土资源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市面临的严峻问题。我们一方面要严格保护耕地和矿产资源,另一方面又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和基本矿产品的需求。因此,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便成为唯一的首选。

⒉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市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市是我市确立的发展战略,创建国家模范环保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是我市的近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国民经济取得长足进展,但也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目前,我市由国土资源开发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土地退化、损毁严重,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以及诱发地质灾害等。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加快改变传统环境保护模式,从源头上防治由国土资源开发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环境监督管理的主动性,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

⒊传统资源产业改造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我市传统的资源开发产业是粗放型的,是以“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为代价的,这种增长是一种低质量、低效率、低水平的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传统的资源产业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改造的核心就是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㈡可行性

经过近几年的试验,我市国土资源领域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⒈政府重视。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市各级政府全面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政策措施,宣传节约意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利益导向,为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⒉部门鼓励。

我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完善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为保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开源与节流、开发与保护、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勇于探索、试验和创新,从各方面引导、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有力地促进国土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取得较好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⒊企业拥护。

对企业而言,发展循环经济,是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深化和完善,有助于企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助于企业拓宽发展思路,有助于企业实现环境与效益目标的“互促双赢”。

⒋社会支持。

发展循环经济,既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也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高,我市公民的资源意识、环保意识已有明显增强,为循环经济在全社会的普及推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漳州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近期目标与重点工作

循环经济是一个大系统,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国土资源领域循环经济横向上关联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纵向上包括工矿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国土资源开发整理加工利用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三个不同而又有序衔接的层面。

㈠近期目标

根据全国、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近期目标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我市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近期目标应当是:以工矿企业为主体,国土资源开发整理加工利用区域为平台,政府及有关部门予以引导和推动,经过五年努力,使全社会自觉节约国土资源的意识显著增强、机制初步形成,国土资源节约技术有所突破、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破坏和严重浪费国土资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资源开发产业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显著削减,国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恢复,创建若干个示范区域和一批示范点。

㈡重点工作

我市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应当从土地利用与耕地保护、矿产勘查与开发利用、国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三个方面选好切入点,近期应当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⒈土地利用与耕地保护方面。

目标是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近期重点工作包括:

⑴切实保护耕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为此,一要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将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作为规划修编的重要原则;二要从严从紧供地,加强用地审批管理,减少土地供应量;三要强化执法监察,实行动态巡查,不准擅自改变基本农田用途,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加大对违法违规骗取批准、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执法力度;四要探索新机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⑵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以建设促保护。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从调整土地关系提高土地产出率入手,建立灵活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以补充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⑶促进工业项目集约合理用地。一是实行单位面积土地最低投资限额。土地供应要坚持以项目定用地、以投资额定用地量的方针,工业项目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额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限额;二是抓好集约用地各项控制指标审核。制订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税率,引导企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严格用地预审,参照土地投资强度,审核用地规模,核定建筑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等各项规划指标;三是严格项目用地审批管理。坚持“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依据用地定额标准、投资强度控制指标及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等因素确定供地数量,防止超标准圈占土地,逐步推进工业用地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交易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四是服务企业正确引导鼓励。能用荒地、差地就少占或不占耕地,能用存量就不用增量,倡导引资到异地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办工业,即发展“飞地工业”。

⒉矿产勘查与开发利用方面。

目标是合理勘查与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基本矿产品的需求。近期重点工作包括:

⑴调整矿业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力求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一要控制总量。根据市场需求有效控制矿山数量、矿产资源供应量和开发量,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二要优化结构。对小矿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开采、集约化利用;三要改善布局。按照矿产资源规划,管好增量资源投向,改善矿业及其延伸产业布局;四要提高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引导、支持矿山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提高采矿回采率、综合利用率和原矿就地加工率。

⑵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实现低品位、共(伴)生、难利用金属矿和废弃矿山、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在我市已经探明的金属矿中,存在一批低品位、共(伴)生、难利用金属矿和废弃矿山、尾矿。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综合开发利用这类矿产,是我市矿业近年来的一个突破口,还将是今后几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工作之一。

⑶瞄准国内外市场,推进后备矿产的开发利用。一批已经探明储量而尚未开发利用的后备矿产,如叶腊石、明矾石、硅灰石、玄武岩、硅藻土、泥炭、稀土矿等,是我市矿业发展的后备资源。我们应该随时掌握国内外矿产品市场动向,适时出让采矿权,推进后备矿产的开发利用。

⑷多渠道加大地质勘查投入,拓宽金属矿产的勘查和开发利用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拨款和鼓励民间投资,加大我市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金属矿产勘查力度。金、银、铁、铜、锰、铅、锌、钨、锡、钼和稀土等多金属矿产的勘查和开发利用,将可能成为漳州矿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突破口。

⒊国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面。

目标是把退化的国土生态环境恢复、发展到良性循环状态。近期重点工作包括:

⑴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通过在矿山生产过程中采取整体性预防和环保措施,减少乃至消除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采矿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从而有效地避免矿区内的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将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⑵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开展“青山挂白”专项治理。采取多种形式,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和九龙江沿线的山体植树种草,复垦绿化,还社会一片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

⑶按照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认真防治地质灾害。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实施汛期值班、灾点巡查、灾情预报、灾害报告等防灾预案,建立健全预报预警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⑷建立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鼓励社会资金进行国土生态环境治理。对复垦国有废弃土地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或旅游业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复垦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复垦成建设用地的按建设用地管理有关规定处置。对复垦集体废弃土地的,鼓励社会资金与集体土地所有者共同开发治理。

四、漳州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国土资源领域的循环经济实践仅仅处于试验阶段,普及面小,深度不够,质量也不高。因此,为推动循环经济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发展,需要提高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矿企业和社会各界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实践。

㈠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作为一个新事物,循环经济还远不为许多人所知。而要推广循环经济,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工矿企业和广大公民,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要组织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破坏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要在工矿企业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在社区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要认真组织好土地日、地球日等宣传活动,倡导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大力节地、节能、节矿、节材、节约各种自然资源,确实提高认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㈡依法行政,严格管理

一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资源规划,认真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修编,进一步严格实施规划;二要落实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土地、矿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坚决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三要推进土地、矿业权市场建设。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严格实行土地使用和矿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进资源有偿使用,促进珍惜和节约资源;四要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借鉴国内外先进成果,结合我市资源特点和循环经济要求,推广应用矿产采选冶的现代工艺。按照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

㈢从严执法,强化监督

一要建立健全动态巡查制度,及时依法制止和查处各类土地和矿产违法行为;二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现场监督力度,维护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三要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完善体制,健全机制,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㈣先易后难,以点带面

漳州国土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实践应当遵循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原则,精心选择,积极试点,及时总结,逐步推广。前期可从条件成熟的工矿企业选择培育试点单位,试点内容应切合实际,从比较简单容易可行的环节入手。以后适时逐步推广,扩大普及面,加大深度,提高质量,并上升到国土资源开发整理加工利用区域层面,直至最后覆盖全社会。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与教训都是其他区域和企业推广循环经济的宝贵财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试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例如:土地资源方面,可与农业部门就生态农业建设,与林业部门就生态林业建设搞好合作,共同解决日益严重的土地流失、退化等问题;矿产资源方面,可与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就矿山生态环境建设搞好合作,共同解决由采矿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之,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我市实现国土资源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漳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3]《漳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第8篇:国土资源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有效推动国土资源系统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按照省厅、市局的工作部署,集中开展以找差距、找原因、找动力、创新国土资源保障科学发展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三找一创”活动。根据赣国土资党发[20*]3号、饶国土资党[20*]46号、鄱国土资党字[20*]17号等文件要求,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全力保障科学发展、节约集约保护资源、优质高效服务社会、勤政廉政履行好职责的自觉性为主题,以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发现、分析、破解制约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努力构建保障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二、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三找一创”活动工作的组织实施,使之不流于形式,达到预期目的,特成立*镇国土资源分局“三找一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目的内容

通过开展“三找一创”活动,增强广大干部职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党员干部发现、分析、破解制约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保障国土资源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构建保障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

找差距。就是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任务、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自己确定的工作目标,通过纵向与上级机关、基层一线,横向与兄弟单位、同级部门,个人与周围同事等比较,查找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行政效能、服务意识上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不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差距和问题。

找原因。就是针对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梳理和找准思想观念上、体制机制上、能力素质上、服务意识上的原因,通过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

找动力。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明确国土资源工作的方向,指导各项工作,将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和人民的期待转变成工作的动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破除和摒弃一切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化发展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提高民主决策、科学保障、依法高效、开拓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工作的协调性、有效性、前瞻性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本领。创新国土资源保障科学发展机制。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着眼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服务发展大局上创新体制、机制,以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国土资源系统是政府管理国土资源的职能部门,履行国土资源保障与保护等工作。工作成效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群众权益、和谐社会构建。要针对找出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理清思

路,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围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提高科学保障能力为根本目标,在保障与保护、造地与用地、勘查与开发、调控与配置、决策执行与监督、依法与效能等方

面积极探索,构建国土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保证。

四、方法步骤

根据市局、县局的统一部署,工作按以下安排组织实施。

(一)准备动员(4月)

传达学习省厅、市局、县局的部署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要求,全面启动“三找一创”活动。

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2、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具体安排。

3、召开“三找一创”活动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开展“三找一创”活动的氛围。

(二)全面实施(5月至7月)

1、深入开展查找差距、原因和动力。组织干部职工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任务、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自己确定的工作目标”找差距;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干部职工

学习讨论、认真思考,通过纵向与上级机关、基层一线,横向与兄弟单位、同级部门、个人与周围同事等比较;立足思想观念上、工作作风上、行政效能上、服务意识上找原因;用科学发展观明确国

土资源工作的方向,指导各项工作,将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和人民的期待作为动力,切实加强思想、作风、业务和效能建设,积极探索保障湖城发展的新机制,有效推动

国土资源事业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

2、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一是深入分析查找。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查找自身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利于构建保障科学发展

新机制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举措和办法,并形成分析总结材料。二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党支部召开民主生活会,重点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研讨,提出对策建议。三是广泛征求意见。通过“自己找、上级点、同事提、对象评、社会议”等5种方式,认真疏理问题;并采取问卷调查、走访测评、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创新科学发展机制。紧密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根据找出的问题,依据党和人民的期待,围绕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完善国土资源科学管理制度,系统总结国土资源管理中的经验和做法,主动策应“环*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推进生态渔村建设,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创新农村宅基地分配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项目用地保障机制、耕地有效保护机制、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和开源节流机制、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批后监管制度、土地和矿产巡查督察机制、效能考核办法等机制、制度,初步形成保障科学发展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

(三)总结完善(8月)

1、认真做好群众满意度测评。采取网上测评、书面征求意见测评、座谈会测评等方式,了解群众、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局开展“三找一创”活动实际成效的满意度。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近期难以解决的要向群众予以说明。

2、认真做好总结工作。

3、召开总结大会。总结活动工作情况和主要经验,提出工作要求,巩固工作成果,不断完善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

四、基本要求

1、加强领导:要将开展“三找一创”活动作为全面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日程,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成立领导小组,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2、组织实施:开展“三找一创”活动,必须遵循实践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勇于实践的原则,确保两不误、两促进。要把活动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具体工作结合起

来。要认真调研、深入分析,做到找准确、分析透、措施实、见成效。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查找剖析问题、带头解决问题。要求机关各处室、各单位在开展此项活动过程中认真做好会议记录。

第9篇:国土资源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资源约束;增长阻尼;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204-05

1 引言

经济发展需要资源输入和环境容量作为支撑。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因受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的拖累,比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的潜在增长速度要低。Nordhaus、Romer把由于资源约束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的程度称之为增长阻尼(growth drag)[1,2]。他们在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基础上纳入资源环境要素,分别建立了一个有资源约束和无资源约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定量测度了资源环境要素对一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Nordhaus测算出由于资源和土地限制而引起的美国经济增长阻尼值是0.0024[1]。Bruvoll、Glomsroda和Vennemo(1993)等人用动态的CGE模型度量了由于环境“阻尼”引起的挪威福利损失情况[3]。Noel分析了能源不足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在1889~1992年原油不足对美国的经济增长影响显著[4]。国内学者也开展了有关资源环境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制约的研究。薛俊波、谢书玲等测度了水土资源损耗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5,6],李影分析了能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7],刘耀彬重点分析了能源、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阻滞作用[8,9]。他们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资源阻尼在中国是存在的,资源环境约束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

新世纪以来,青岛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加速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即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资源消耗迅速增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能源、土地、水等h境要素对青岛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强化。本文基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增长的认识和要求,分析环境资源对青岛经济增长的约束问题,科学测度能源、土地和水资源对青岛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大小,有助于青岛市正确认识市情,合理安排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针对性地提出经济增长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策略,从而促进青岛经济可持续增长。

2 经济增长的资源要素约束模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土地、水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投入要素,更重要的是一种环境资源,是决定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约束变量。考虑到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本文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将能源、土地、水等有关环境资源变量内生化,并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构建出一个测度资源约束下的青岛经济增长模型,且使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模型进行高度简化,简化后的青岛生产函数见式(1)。

式(1)中α>0,β>0,γ>0,θ>0,α+β+γ+θ

由(11)、(13)、(14)、(15)知,总的资源阻尼系数恰好等于能源、土地、水资源三类资源的阻尼系数之和,阻尼系数与资源的产出弹性(β,γ,θ),劳动力增长率n以及资本的产出弹性α成正相关。这说明:如区域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能源、土地、水资源投入而不是技术进步,当资源投入因供给原因停止增长甚至负增长时,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尼自然增大,这说明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为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投入的依赖,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资本和有效劳动的产出弹性,以抵消能源、土地、水资源投入的较少引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

3 青岛能源、土地、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测度

3.1 指标、数据选取和变量说明

为能够定量测度能源、土地、水资源对青岛经济增长的制约,本文以《青岛统计年鉴》(1980~2016)、《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青岛市水资源公报》(2000~2016)的统计资料为数据来源,从中采集1980~2016年青岛GDP、社会从业人员总数、能源消费总量、用水总量、土地资源(非农建设用地)等数据分别表示总产出(Y)、劳动力(L)、能源(R)、水资源(W)和土地资源(T),并假设技术进步变量A反映在劳动力L中。其中,GDP是以1980年为基准经过折算的不变价。

固定资本K是一个存量指标,由于年鉴中只有固定资产投资I的流量数据,需要将流量数据I转化为存量数据K。假如固定资本年折旧率为5%,采用永续盘存法[10]计算青岛市每年的固定资本存量,即:

式中,Kt、Kt-1分别表示当年和上一年的资本存量。不同年分的资本存量均按1980年不变价格进行调整。

3.2 数据的平稳性和协整性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的统计规律常因某种原因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出现非平稳。如果时间序列数据不是平稳的,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就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高斯―马尔可夫定理(GaussCMarkov theorem)不再成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的参数也不再是具有最小方差的线性无偏估计量。因此,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前,需要检验各序列数据的平稳性。通常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用ADF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即对时间序列进行如下回归分析[11]:

通过比较ADF值与临界值的大小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若ADF值小于临界值,则序列不存在单位根,说明序列是平稳的。若ADF值大于临界值,序列服从单位根过程,则认为该序列非平稳。非平稳序列通常需要进行差分变换后再进行平稳性检验。若一个非平稳序列Xt至少需要进行k阶差分后才能实现平稳,说明原序列存在k个单位根,则称序列Xt是k阶单整序列[12]。

经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青岛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存量、能源消费量、劳动力、土地资源这5个时间序列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能存在异方差。将原始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数据仍然存在增长趋势,对取对数后的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平稳性检验表明,尽管LnY、LnK、LnR、LnL、LnW、LnT不是平稳序列,但经过一阶差分后,6个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即其均服从一阶单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现利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方法对六个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迹统计检验、最大特征根检验表明:LnY、LnK、LnR、LnL、LnW、LnT这6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3.3 回归分析

由平稳性和协整检验的结果可知,尽管LnY、LnK、LnR、LnL、LnW和LnT并非平稳序列,但其差分序列为一阶单整且存在协整关系,可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中发现序列之间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为此采用取差分和加权最小二乘法(Weighted Least Square, WLS)的方法来消除[13]。通过对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并进行WLS回归分析,得到青岛经济增长的最终方程:

由回归结果可知,资本对产出的影响力最大,能源消费次之,随后依次为土地、水资源和有效劳动,且在统计意义上皆是显著的。得到资本的产出弹性α约为0.317845,能源产出弹性β约为0.254623,土地产出弹性γ约为0.224571,水资源产出弹性θ约为0.098465,包含技术进步在内的劳动产出弹性为0.104492。

定x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t和L0分别表示终期和基期的社会从业人员数,t为期数。据此得到1979~2012年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n为0.025265。

将有关α,β,γ,θ,n的值代入(13)、(14)、(15)式分别计算得到能源、土地、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系数各自约为 0.94%,0.83%,0.36%。能源的阻尼系数最大,在三类资源中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最为显著,主要是因为青岛经济增长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后能源投入驱动因素显著,能源投入的数量增长显著地高于同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而青岛的能源消费结构又主要以非再生的化石能源为主,非再生资源对经济的影响通常大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可再生资源对经济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1)能源对青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制约较为显著,能源占总的资源阻尼系数的44.08%,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最大。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履行碳减排国际承诺,传统能源消费要求停止增长甚至负增长,重视能源约束对青岛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源的阻尼系数与能源的产出弹性系数成正比,降低能源的弹性系数可以降低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其经济含义是通过降低能源在经济中的作用来减少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青岛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低碳产业,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大幅度降低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比重,依靠技术进步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

(2)土地对青岛经济可持续增长制约的强度仅次于能源,土地的阻尼系数占总的资源阻尼系数的38.876%。降低土地资源阻尼系数,缓解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压力,为当前政府提倡土地集约使用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解释与依据。根据最新的青岛市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市人均耕地面积目前仅0.8亩,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确保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拥有量不低于1.5亩的红线。随着永久性农田立法保护的实施,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空间将极为有限,土地对青岛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将日益强化。青岛应进一步加大非农用地土地资源资源集约利用,避免“摊大饼”式传统城市发展路径,积极探寻现代化、集约式、生态型的城市化发展新模式,大幅度提高单位非农用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GDP产值,提高土地资源效益。

(3)水资源的阻尼系数占总的资源阻尼系数的17.0455%,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最小。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青岛注重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以及在工业、城市等领域推动节水措施降低水资源产出弹性有关。青岛属于全国水资源严重稀缺城市,全市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31亿m3,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344 m3,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4,位居全国各主要城市倒数。青岛一方面要继续巩固现有的节水措施,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水资源的保护,避免水源污染,同时利用沿海优势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增加新的可用水源。

(4)能源、土地、水资源的阻尼系数之和约为2.1395%。也就是说,青岛经济增长速度在能源、土地、水资源投入停止增长的情况下,理论上每年要降低约2.1395%,20年后青岛经济增速将只有现在增长水平的57.21%。青岛市要维持现有的经济增速水平,必须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表现为增加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理论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要增加2.14%,才能抵消将来因资源约束导致经济增速的逐年降低。其政策含义是青岛市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鉴于能源和土地资源阻尼系数占总的资源阻尼系数高达82.95%,青岛应重点突破能源和土地资源约束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制约,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走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压力。

参考文献:

[1]Nordhaus W D.Lethal Model 2: The Limits to Growth Revisited [J] .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2(2):1~43.

[2]Romer D. Advanced Macroeconomics(Second Edition)[M]. Shanghai: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Press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2001:37~41.

[3]Bruvoll A.,Glomstrd S,and Vennemo H. Environmental drag: evidence from Norway[J].Ecological Economics , 1993(30):235~249.

[4]Noel D. A. Reconsideration of Effect of Energy Scarcity on Economic Growth[J]. Energy, 1995,20(1):1~12.

[5]薛俊波,王 铮,朱建武,等. 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J]. 经研究,2004,30(9):5~14.

[6]谢书玲,王 铮,薛俊波. 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增长尾效”分析[J].管理世界,2005(7):22~25.

[7]李 影,沈坤荣. 能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能源“尾效”的计量检验[J].经济问题,2010(7):16~20.

[8]刘耀彬,陈 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消耗“尾效”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7(11):48~55.

[9]刘耀彬,王桂新. 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资源“增长阻力”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0,230(10):161~163.

[10]张 军,吴桂英,张吉鹏.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11]王黎明,王 连,杨 楠.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3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