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移动实习生自我范文

中国移动实习生自我精选(九篇)

中国移动实习生自我

第1篇:中国移动实习生自我范文

[论文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移情;《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策略;文化意识

引言

国际汉语教学(亦称汉语作为外语教学,teachingofchineseasaforeign language)于2005年进入发展新时期。“以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为契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继续深人做好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始把目光转向汉语国际推广。这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里程碑式的转变。与此相应,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并于2008年3月颁布。与以往纲要如《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国家汉办,1996)、《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国家汉办,2001)相比较,《大纲》首次将“策略”和“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一道)作为构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本构件提出,并加以分级描述和举例说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大纲中偏重语言内容界定,缺乏对语言功能和文化内容具体描述的偏颇,对国际汉语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指针和推助作用。

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既要符合对外汉语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审美教育规律,而移情理论正是这二者的重要契合点之一。本文在扼要梳理移情理论发展脉络,阐明其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基础上,从《大纲》中集中凝聚美育理念的“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两个重要构件人手,探讨它们与移情能力培养的内在关联,以期对《大纲》日臻完善,对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走向丰富和深入有所裨益。

一、移情理论的基本历史发展

移情(einfuhlund德文,empathy英文),是人类在长期社会活动中被肯定下来的审美意识活动,是“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当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

这一概念较早由德国美学家r.费肖尔(1847—1933)提出,其后德国心理学家k.格罗斯(1861—1946)从心理学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出发,认为移情是一种内模仿活动。英国美学家v.李(1856—1935)也提出了移情概念,她认为移情现象是自身对经验的反省,并认为移情作用是长期的观念、情绪和意识累积而形成的心理过程。德国美学家j.伏尔凯特(1848—1930)认为,移情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心灵活动,知觉与情感内容的融合是由无意识心理过程完成的。移情学说的主要代表人为德国美学家t.李普斯(185l一1941)。他在其《美学》一书中指出,美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而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移情可主要区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其二,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对象拟人化;其三,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使音乐富于表现力;其四,生物感情表现的移情,如把人物的外貌作为其内心生命的表征,使人的音容笑貌充满意蕴。

20世纪初,西方心理分析学派将移情引入临床治疗,将其视为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病人把对给他以重要影响的人(如父母等)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的一种心理过程。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治疗学家c.罗杰斯(1902—1987)在其创建的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患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therapy)中,引入“移情理解”(em—pathicunderstanding)这个关键术语,指“咨询者深入了解和设身处地地体会受辅者的内心世界。”移情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实践应用向着愈加深广的领域展开。

法国哲学家梅洛一庞蒂(1908—1961)将“习惯性身体”(habitualbody)这个术语引入移情研究,他认为:“最完整的体验为自身提供习惯性身体,是一种内在必要性。”习惯身体在感知过程中起着稳定的作用,而“每件事情发生时,只有好像他人的意图会经历我的身体,或我的意图能够经历他的身体时,才可能有沟通”。

言之,我们的话语或姿势的意义,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被理解或领会的,意义出现在对方认知到自己情感的时候。这就为交际找到了内在的依据,即要逐渐意识到他人从自身的视角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他们,承认差异,并努力移情,尊重他人平等、又有着诸多不同的人性。临近世纪之交,美国神经生物学家达马西欧(1944一)在其《感觉发生的事情:意识形成中的身体与情感》中,以诸多实证作出归纳:“意识始于我们或看或听或触摸时感觉到发生的事情……它是我们生命有机体内部伴随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内心任何形象形成的一种感觉。这也从实证角度支持了庞蒂的论述。

二、国际汉语教学中的移情问题

情感因素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其作用在认知因素之上,是启动后者的“点火机”。一般认为,个体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和性格三个层面,而移情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

兰伯特和加德纳将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前者主要指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后者主要是指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相比较而言,前者动机更为强烈,学习效果也更大。两类主要动机均离不开移情,移情是促成动机形成的前提和保障。原因在于语言是达成移情的主要手段,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双方都要不断做出假设,不断揣摩对方输入信息所表达的真实意思以及将要输入什么信息,同时还要时刻推测自己输出信息是否为对方理解。此间,假设和判断中的移情无处不在。就运用第二语言交际而言,除了个体认知和情感上的差异外,更有双方在文化上的差异。这就更加要求交际双方自觉地转换立场,有意识地超越各自文化固有框架模式,自觉运用有效的移情手段来体验、理解、领悟对方文化差异,建立双向协调、双向互馈的交往机制,不断接近学习动机。

学习态度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大体上可分为积极态度、一般态度和消极态度三种。持积极态度学习者多因为较强内部动机支撑,表现为自觉、主动地学习,并且对学习本身有浓厚的兴趣。持一般态度者,多因为外部因素影响而改变原有态度,仅要求把语言课程当作一般的任务完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热情和兴趣。持消极态度者,往往是因外界压力被迫学习,既无学习自觉要求,又无学习兴趣,抵触情绪强,一有机会就选择放弃。移情培养是不断激发学习者产生新的、更为持久的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态度的重要动力支撑。这是因为,外语学习最根本动力是交际的诉求,而移情正是交际心理的核心所在。通过移情,积极态度者更加坚定、丰富和深化自己的学习目标,一般态度者和消极态度者则可以激发出新的学习乐趣和热情,继而使找到新的学习目标成为可能。

性格特征对外语习得影响甚大,此间,自我对移情的影响和移情对“语言自我”的塑造紧密交织。掌握一种新的语言,建立新的语言自我,不仅因为涉及到对自身的评价而影响到自尊心问题,而且势必影响到学习者性格的其他方面。目的语的特殊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对不善于移情的学习者来说是难于接受的。这就需要学习者的策略有足够的灵活性,拆除那些影响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文化屏障,勇于尝试、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相互的语言耦合(coupling)开展生活,不是因为语言允许我们展示自己,而是因为我们通过语言在同他人一道带来的持续不断的形成过程中构造自己。我们在这个共生共存的耦合中找到自己,这个自己不是先前就存在的参照物,也不是起源,而是我们同他人一道缔造的语言世界形成过程中持续的转变。”

三、国际汉语教学中的移情能力培养

移情能力培养是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多被忽略,究其原因,与其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潜在的心理活动形式存在密切相关。

《大纲》首先明确了国际汉语教学的总目标,即“使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习目的,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具备语言综合能力。”,并进一步阐明语言综合能力的内涵,即“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文化意识四方面内容组成。其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策略是提高效率,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发展自我能力的重要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培养学习者具备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更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必备元素。”这就将隐性渗透于国际汉语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掌握中的“策略”和“文化意识”凸现出来,而移情能力培养又正是富集于这两部分内容之中。

在接续的表述中,移情能力培养又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显现而出:

首先,“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是贯穿各级培养目标的主旨。

《大纲》在分级目标描述中指出:国际汉语一级应“开始了解中国的文化知识,开始具有初步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国际汉语二级应“开始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具有初步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国际汉语三级应“了解简单的中国文化知识,具有一般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国际汉语四级应“了解中国文化中基本的文化知识,具有基本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国际汉语五级应“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知识,具有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在接续的具体描述中,跨文化意识又分如下层次展开:一级应“1.开始思考有关中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的共性和差异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开始理解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二级应“1.初步思考有关中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的共性和差异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进一步理解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3.通过对所在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开始对所在国某些文化现象进行初步的客观思考。”;三级应“1.初步了解有关中国文化所在国文化的共性和差异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开始初步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3.通过对所在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对比,开始对所在国文化习俗和思维习惯进行客观评价。”;四级应“1.基本了解有关中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的共性和差异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进一步培养跨文化意识3.通过对所在国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对比,加深对所在国文化习俗和思维习惯的客观认识。”;五级应“1.了解有关中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的共性和差异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3.通过对所在国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对比,加深对所在国文化习俗和思维习惯的客观认识。”

分析上述展开层次,体验和思考中国文化,是外国学习者移情培养的开端,通过移情,比较中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的差异和共性,外国学习者得以领会和理解在其自身文化世界里接触不到、或相对陌生的感受,同时对本国文化产生更为丰富和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反复经历这一体验、认知过程,“国际视野”在各级中均强调的“具有世界公民意识”,也当水到渠成。

其次,5种策略体现移情能力培养的不同侧面建构。《大纲》策略范畴分为情感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和跨学科策略五个方面。情感策略,如“初步培养学习汉语的愿望和兴趣”、“愿意主动使用汉语交流与表达”、“对汉语、中国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有积极的情感”、“在汉语交流中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等,体现着对学习者自身学习态度,和自觉移情能力递进发展的培养观念。

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体现着学习者应如何运用多种移情手段、途径以有效获取信息,促成情感策略的养成与发展。以交际策略为例,从一级“观察他人的动作并学会模仿”,n-级“借助手势和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到三级“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遵守汉语交际的基本礼仪”,又到四级“在真实交际中学习遵守汉语交际的基本礼仪”,再到五级“真实交际中逐渐注意并遵守汉语交际的基本礼仪”。此间,学习者借助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观察、揣摩、体验对方的行动与情感变化,同时完成对新的“语言自我”的动态建构。

跨学科策略尤其体现着移情能力,与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的紧密关联。跨学科范围根据级别不同,分别包括:一级“音乐、美术、历史、民俗”;二级“历史、民俗、艺术”;三级“历史、艺术、民俗”;四级“历史、艺术、民俗、地理、政治、经济、交通等”;五级“历史、艺术、民俗、地理、政治、经济、交通、文学、哲学等”。渗透其问的这种跨学科移情,一方面可以让外国学习者意识到他们自身文化中的具体体验(embodiedexperi—ence),另一方面,能够将他们身体界限转化成引出对中国文化感觉的形式,并最终能够对中国文化的感觉赋予形式,以使自身行为逐渐适应中国文化。此外,我们还应看到伴随着跨学科移情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活动。移情作为审美发生的前提,它既意味着审美感受在效果与方式上的迁移,也同时意味着创造或某种创造性思维逻辑的成立。

第三,建议表、举例表、示范列表体现移情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大纲》除了对课程目标和学习者所应具备的策略、文化意识进行了分级分类描述外,还提供了《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建议表》、《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举例表》、中国文化题材及文化任务举例表》等具有实用参考价值的附录。

以《中国文化题材及文化任务举例表》为例,“风俗礼仪”和“音乐、舞蹈绘画”题材贯穿各级文化题材及文化任务举例列表,是这一举例表的重心。风俗礼仪根据级别不同,分为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初步了解中国人见面时的礼节”、“了解中国人告别时的礼节”、“了解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的风俗习惯”等,均有着较强的呈示性,方便学生课堂内外交际操练和应用。其问,“了解中国目前的黄金周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这个任务,则充分体现出针对国际汉语教学从专业化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型和应用型发展趋势。“音乐、舞蹈、绘画”同样根据级别不同,分为不同的学习任务:如“了解中国独特的音乐以及它的简单分类”、“了解一些常见的民族乐器并能识别它们的乐声”、“了解中国现代比较流行的舞蹈形式”、“了解中国画的一些艺术特征”等,同时均伴有跨文化交际思考问题举例,以启发学生将诸多具体的艺术体验上升到跨文化理性思考。

第2篇:中国移动实习生自我范文

关键词:移动学习;英语教学;融合教学

1移动学习的内涵及优点

1.1移动学习的内涵移动学习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得到发展的。移动学习主要指的是利用便携的移动电子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来进行学习。便携移动电子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利用移动电子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可以让每一位学习者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1.2移动学习的优点1.2.1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我国的大学生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并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长大,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类型的电子设备很多,他们应用这些电子设备的技术水平很高。所以说,移动学习是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和生活习惯的,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1.2.2灵活性移动学习具有灵活性的优点,通过移动学习可以使得人们学习的地点不只是固定在教室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例如,在宿舍中、在公交车上、地铁上等都可以学习,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电子设备来学习知识。1.2.3互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在课堂中听教师讲课,这种教学模式中一名教师对应着课堂中的众多学生,很难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但是移动学习教学模式中却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将自己对课程的感悟或者是不懂的地方等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其他即时通讯软件等发送给教师,从而实现与教师的良性互动,这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2大学英语课融合移动学习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是大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我国每一所高等院校中都开设有英语课程,但是我国的大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整体上较低,尤其是与国际上其他非英语国家相比,整体的考试成绩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较为落后,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于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更多是注重教师的“教”,教师是课堂中的主体,英语教师在课堂中按照自己的思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但是对于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并没有科学的考核方式,而且也没有向学生们宣传课外练习的重要性。学生只是完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学信息,缺乏自我理解和创新。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规定,强调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整体英语学习水平。目前多数的大学中都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学习提高了重视程度,融合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移动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当前我国的大学生们对于个性化有着较为强烈的追求,他们更喜欢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专业知识,而且他们对于学习方式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移动学习模式正是符合了这些要求,所以许多大学生都非常喜欢。融合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学习方式能够使得大学英语学习的内容更加微型化、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更加灵活化,而且利用移动电子设备也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对这种充满乐趣的便捷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对于提高学生学学英语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性提高了,大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更好地获取知识,从而实现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二,移动学习模式的便捷性与灵活性是符合英语学习的特点的。英语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者根据教师教授的内容以及自身经验等对英语的语义和语境等信息进行科学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掌握英语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一种,实现用英语自由交流的目的。由于语言类学习中的知识点非常多,相应完全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就必须及时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移动电子设备的便捷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大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对知识点的回顾和复习,从而加强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熟练应用,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移动学习工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构建一种虚拟的语言练习环境,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虚拟环境加强英语口语练习,将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尽管移动学习模式有着许多的优点,但是这依然不能代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主体地位,移动学习方式只能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融合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选择。

3移动学习方式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融合的原则

移动学习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向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与移动学习方式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3.1学习单元要精短移动学习方式是大学生利用一些闲散时间来进行学习的重要方式,不可能有很长的时间,所以应该根据学习时间来安排较为精短的学习内容,这样便于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每次掌握一个知识点,通过多次的学习之后大学生就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大学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学习水平。3.2学习单元要完整由于移动学习的学习者每次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一个小的知识点,所以必须保证每个知识点和学习单元之间要有着连贯性和完整性,便于大学生将每次的学习过程贯穿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在进行移动学习之后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英语方面的知识点,提高自身英语水平。3.3学习内容要有趣味性移动学习的学习者大多数都是在一个闲暇时间来参与学习的,这时候学习者的整体精神状态较为放松,注意力很难集中到枯燥的学习内容中。所以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要设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知识,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放到学习过程中,从而对学习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才能通过移动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3.4学习内容要有实用性移动学习的内容还需要与大学生的生活和工作相关,这样才能让大学生通过短时间的移动学习掌握足够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4融合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尤其要注重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融合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过程中要以培养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4.1利用移动学习进行词汇量扩充短消息是大学生们进行沟通和联络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利用短消息来加强学生的英语词汇量练习。在具体的应用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中的班级免费短信平台给班级中的学生发送短消息,为学生们每天发送5个新的英语单词,要求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单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并尽量学会用所给出的单词进行简单的造句。并在第二天发送新单词的同时,发送前一天单词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就能够实现词汇量的扩大,在阅读理解和作文题中就能够更好地发挥。4.2利用移动学习进行听力练了锻炼学生的词汇量之外,学生听力的练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在班级群中每天发放一小段5min左右听力材料。听力材料的选择必须根据班级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课堂教学内容等选择适当的材料,并让学生将听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发送真正的对照版,学生通过对比就能够发现自己听懂了多少。而且这种听力材料的时间都比较短,学生可以多次练习以达到提高听力水平的目的。4.3利用移动英语交流平台进行英语口语练学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上述两种方法主要针对听和读,以及单词记忆的基础知识。想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还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和QQ群等方式为同学们建立一个移动英语交流平台,在平台中同学们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语音的形式。这种英语交流平台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够锻炼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运用语言去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移动英语交流平台就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英语交流沟通能力。4.4建立完善的反馈和激励机制在反馈机制方面,积极鼓励大学生及时反映在移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直接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则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建议。对于一些较为复杂、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们共同讨论得出结果。在激励机制方面,可以将平时移动学习的成绩设置较高的占比,以提高大学生参与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胡竞.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1-113.

[2]刘永辉,鲁力进.M-Learning时代手机导入大学英语学习的可能性——基于学生的利用状况与动机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75-178.

[3]杨丽芳.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2(4):54-58.

[4]张洁,王以宁.移动技术促进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72-77.

第3篇:中国移动实习生自我范文

关键词 移动学习 传统学习 移动终端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05

Domestic Mobile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Learning Fusion Inquiry

SHEN Tianj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Abstract How will the introduce mobile learning into traditional school learning, is the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and educators doubly concern. By analyzing the recent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mobil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applications with the current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more mature practice, and explore mobile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learning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mode, and tr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in answer to the domestic mobile learning used in school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Key words mobile learning; traditional learning; mobile terminal; integration

0 引言

智能化的移动终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子伴侣。尤其在智能手机和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均在移动设备上花费的时间较以往有很大增加。不只是手机,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上网本、学习机、POS机等数码电子产品,也同样可以让我们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进行学习。

移动学习的理念已经提出十几年,这期间,众多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者们对移动学习倍加关注,在理论基础、学习模式、平台设计与开发等方面有了大量的成果研究。综合以往的调查研究以及欧美国家的成功应用实例,可以证实,移动学习确有其适应时展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尤其在如今信息量大、更新又快的互联网通信时代,传统学校的学习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各有所长,在较漫长的未来,传统的学校教育仍将是社会化学习的主流,而移动学习又具有明显的时代进步性,所以,研究两者的融合具有实际的应用性和积极意义。

1 移动学习的发展

移动学习,能解决学习的地域、时间安排问题,还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更广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为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制定学习计划,实现随时随地,自由自主的学习,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之一。移动学习也是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在人们生活中的实际体验。

对于移动学习的角色定位,历来研究一直不统一。有的观点认为,移动学习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扩展,补充没记住的课堂知识,扩展新领域新知识。也有专家学者认为,移动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个未来趋势,甚至与互联网学习一起将会取代传统的学校教学。国际远程教育权威、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戴斯孟德・基更博士的观点是,移动学习将是未来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并且他把远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远程学习,电子学习(E-learning)和移动学习(M-learning)。

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截止到2014年一月底中国移动通讯用户达到12.35亿,同比增长10.8%。其中4.19亿(33.94%)为3G用户,8.38亿(67.80%)为移动互联网接入用户。至此移动通讯用户数占全国人口的90.8%(用户密度)。2014年一月份,中国手机用户发送短信总数735.6亿条,手机上网共使用了132633Tb流量。由这些调查数据可知,现在人们对各方面信息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移动便携式的设备也在人群中越来越普及。

目前国内外对移动学习的应用多数在高校、企业培训以及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式学习中,而基础教育阶段,也在尝试着将移动终端引入到课堂。这些实践案例中,移动学习效果最好、各类平台资源建设较成熟的仍是学校教育情境之外的非正式学习。

2 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内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在基础研究和支持移动学习的技术平台方面较为完善。国外的研究更偏向于企业化、商业化,在基于远程学习、移动学习和数字学习的基础上,国外的企业中学习项目开发已经比较系统化。这些经验对我国未来移动学习的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1 国内移动学习在传统学习中的应用情况

移动学习在国内学校教育的应用主要是在高校和基础教育中小学阶段。这两个方面的现状如下:

2.1.1 高校普及无线网,使用统一终端,学生学习更自由,自主

国内高校实施移动学习项目始于2003年8月,北京大学建成国内首个校园无线局域网建设项目,以此拉开了国内无线网络校园行动的序幕。项目建成后,全校师生只要在笔记本电脑上安装相关程序,即可在学校任何地点随时上网查阅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料。随后,清华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建成校园无线网覆盖项目。

高校中实施效果较好的有上海交通大学的“超PAD”、移动学习网项目和西南交通大学的“青书PAD”项目。这两所高校的设备分别是以自主研发和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方式生产,类似于平板电脑,尺寸适中,重量轻,方便携带。而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软件部分包括了学习平台和学生在读其间所需要的全部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内容、导学视频、作业题库等。学生在没有网络覆盖的环境下也可以随时随地看课件、做作业,完成学习内容,真正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在进入有无线网络覆盖的区域后,系统还能与学院服务器进行同步与更新,内容包括学习的记录,作业完成的情况,计算合成的平时成绩,课程更新的知识点等,做到了与学院学习平台的无缝链接。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移动学习网,主要是提供手机应用的校园网络课程下载和浏览,学生可以按需学习。

2.1.2 中小学基础教育仅限于学校内,pad式的电子书包,校讯通

在发展移动学习方面,国内中小学目前运行最多的是“电子书包”的模式,目前,国内推广使用电子终端进课堂的中小学,集中在上海、南京、广州、深圳,其中推广时间较长,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和家长反应也良好的学校有上海嘉定区实验小学、广州番禺实验小学。番禺实验中学的“电子书包”里有课本、工具书、课堂及家庭作业、师生互动的论坛等模块,上课时,学生无需携带书本类的资料,只需一个PAD样的电子书包。众多学校将此作为开展“智慧课堂”的重要一步。

2.2 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2.2.1 移动终端只作为教学辅助设备,而忽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教师将移动终端当成一种教学辅助设备,而非是学习设备。学生使用移动终端,也仅仅是将其当作和黑板、多媒体、电子白板一样的信息传递和展示平台,而非学习工具。尤其是“电子书包”,严格来讲,并不算是移动学习,这种模式没能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灵活自主学习的特征需求,更多的只是教学活动、学习资源的电子化,多数研究者将其定义为“准移动学习”。

2.2.2 教师缺乏移动学习理论知识,教学设计仍以传统为主

移动学习的相关理念早已被各级教育工作者们所认识,但是真正熟知其理念的并不多。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移动学习也是。移动通信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减少了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依赖,但其对教师的整体设计和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功能和作用的转变,在移动学习别重要。

2.2.3 移动设备市场比较杂乱

同一城市中,使用的终端设备也不统一,价格则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之间。这些电子书包,大多安装了特别的网站过滤系统,具有娱乐软件屏蔽功能。类似的学习机还有诺亚舟、好记星、学生电脑、英易派、步步高。

3 移动学习与正式学习融合模式探究

3.1 基于短消息形式的移动学习

短消息,是基于移动通信设备及移动通信网来传递文字、图像、网络连接等信息的沟通方式。学校与移动通信运营服务商合作,设计一个系统平台,以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间信息的沟通,实时接收知识,并参与回馈等。这种形式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且不需要对移动设备投入大量成本,学习各方均可接受。国内做得较好的有校讯通等。但此方式缺点是学习形式单一,学习资源较少。

3.2 基于WAP的网络链接浏览的移动学习

这种学习形式,学校提供学习资源,教师给予指导和提示,学生可以利用自有的任何可以联网的移动终端设备,按照教师的提示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与学校的网络课程相结合,设计更多学科的微课供学生浏览学习。但是基于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不允许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所以,此形式更多的是在高校和中小学的课外时间进行。除了在线浏览学习外,还可由学校提供一些离线的学习软件,供学生在无网环境下学习。

3.3 基于学校统一发行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

学校与电子设备制造商合作,设计开发出符合学校教学计划的移动终端设备,创建电子教学资源库,设计相应的教学管理系统。统一购买并分发类似“电子书包”的设备给学生,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设备中有相应的作业提交和联网功能,课后学生也可带着设备到任何地方进行学习。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学习如雨后春笋一样,势如破竹地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发展。不过,对于这种非正式的学习,除了在传统学校教育情境中引入移动学习仍有一些问题亟待研究外,移动学习本身也还处在探索发展中,移动学习理想化情境的普及在当前社会仍有一些局限,如:网络接入普及性,网络稳定性、安全性,上网流量问题,学习平台建设不系统、不合理,提供移动设备的学习资源较少,种类单一,以及如何让学习者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等方面,都需要继续研究。所以,和新兴的互联网学习MOOC一样,移动学习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还很不成熟。但是,现有的国内外一些较成功的案例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Desmond Keegan.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0(5):6-10.

[2] 德斯蒙德・基更.移动学习:下一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4(6):22-27.

[3] 黄德群.国内移动学习发展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4(2).

[4] 焦建利.移动学习应用与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教育网络,2013(6):43-44.

第4篇:中国移动实习生自我范文

关键词:移动学习;国外;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81-02

前言:移动学习的背景

当今时代是一个移动设备的时代,各式各样的移动设备包括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移动媒体播放器、平板电脑、手提电脑随处可见;当今时代又是一个知识时代,信息爆炸,知识膨胀,这就要求人们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于是,能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作为学习的新载体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随着高速网络设备的日益增多和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接口将随处可见。目前,移动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突飞猛进地发展。

一、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现在并没有一个很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都基于自己的研究领域给出了不同见解,下面我们罗列一些比较权威的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理解。

Clark Quinn认为移动学习是一种通过IA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这些IA设备包括Palms、Windows CE设备和数字蜂窝电话等。

查不拉和菲格雷多(Thomas Chabra & Jessica Figueiredo)把移动学习定义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甚至通过任何设备都能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哈里斯(Paul Harris)认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电子学习相结合所产生的随时随地学习的环境。Harris又进一步对此做了解释,他认为移动学习应该能够使学习者通过移动电话或PDA能随时随地享受一个受教育的片段,即“enjoy an educational moment”,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更多使用的是PDA设备,虽然笔记本电脑被广泛使用,但它并不符合大多数移动学习的定义。

综上所述,我认为,移动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移动学习是指通过联入网络的各种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网易公开课和可汗学院,我们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可以对需要补充的知识进行学习。广义上,移动学习应该指的是一种随时随地能进行学习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有强大的搜索引擎(不一定是互联网搜索引擎)可供我们搜索想要的资源,我们有足够的学习资料可供学习者学习,最终形成一种包罗万象式的移动学习网络。

二、国外移动学习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领先,技术实力雄厚,当代移动设备大多起源于那里,移动学习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国家。虽然移动学习起步较晚,但当这一新颖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立刻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热情与关注,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为之钻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下面将针对部分做一下介绍。

1.专门为移动设备设计的课程。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探索研究了在语言教学中使用移动电话的潜力。他们利用移动电话的语音和电子邮件功能开发了西班牙语学习课程。这些课程包括词汇练习、小测验、文字和短语翻译,以及与教师的实时对话。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移动电话来进行小测验是非常有效的。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启动了一个名为Pebbles的掌上电脑项目,其目的是研究如何在课堂上或校园内有效地使用掌上电脑以及配合个人电脑或其他设备的使用。宾尼法尼亚州立大学阿宾顿分校已经在很多课堂上使用掌上电脑,学生们可以使用掌上电脑来做课堂笔记,整理听课内容,进行电子测验。威克弗里斯特大学医学院给每一个2~4年级的学生提供了一部Palm掌上电脑,以便他们随时随地查阅参考资料、查寻电话号码以及记录日志。

2.WAP门户。WAP教育站点的建设是目前移动学习研究领域中的又一重要方面。WAP教育站点与普通WAP站点相比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同之处在于应用的目的和面向的对象。欧洲的一个重点研究机构Ultralab率先将最新技术开发用于教育实践,它通过分析16~24岁的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欧洲青年人的学习特征,开发和建立了支持移动学习的WAP教育站点。

由于wap门户研究结果的正面性,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大学陆续建立了自己的WAP教育站点,这其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如:美国的Griffith大学和Minnesota州立大学,加拿大的NAIT等。

3.短信通信服务。短信作为一种通信方式,在移动学习中也能占据一席之地。一些教育机构也尝试着把实时短信应用在教学中。

李维和肯尼迪在2005年开始了一项将短信通信应用到教学中的研究计划。该计划使得澳大利亚的意大利语学习者能够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在特定的时间接收意大利语的词汇、成语、定义以及例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加小测验或回答跟踪问题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英国Kingston大学进行了评价短信息服务应用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实验。根据实验需求他们开发了一套短信息服务系统,可用于向学习者发送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和考试成绩等信息。实验设计如下:参于实验的学习者被随机分成五个小组,其中一组通过E-mail获取信息,另一组通过Web查阅信息,剩余的三组通过短信息服务接收信息。通过这次实验发现,相对E-mail和Web,学习者在某些情境下更倾向于获得以SMS作为载体的信息。学习者普遍认为通过SMS接收到的信息更具个性化,同时更方便快捷。

4.终身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在移动学习领域里最著名的研究项目之一就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HandLeR研究项目。该项目试图更深入地理解在不同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并且探讨终身学习的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设计以人为中心的交流系统。研究人员还探讨了其他一些课题,比如概念图表、知识共享、终身学习、可穿戴式学习技术以及移动学习者之间的交流。目前研究小组已经开发出了针对9~11岁儿童使用的移动学习工具,试验效果令人满意。

关于基于解决问题的学习的研究,挪威的奥斯陆大学开展了一个名为Knowmobile的项目。该项目试图在医学教育中使用掌上电脑和智能手机。参与该项目的学生被安排在不同的学习环境里使用不同的移动设备学习。这个研究项目得出的结论是,掌上电脑不仅仅起着个人数字助理的作用,而且为人们铺设了一条能够在这个复杂并且相互关联的社会网络中交流合作的通道。

三、移动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移动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的同时,它的功能却越来越强大。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传输学习资料或者访问网络资源。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很多领域都已部署了移动学习系统,但它未来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网络基础设施跟不上移动设备发展的需要。目前的宽带网络还不能有效地传输移动学习资料,无线信号还未能覆盖到很多边远地区。阿特维尔建议把网络在线学习和网上资料下载到移动设备上,以便学生可以在没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学习。另外,由于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网络标准,开发和实施移动教学系统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还是一个挑战,研发一套可以在任何移动设备上运行的移动教学系统,在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现行的解决方案就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的移动设备,设计不同版本的教学内容。为了提高移动教学环境灵活性,必须有相应的方案来是同一部分教学内容能够兼容不同的移动设备,或者已经有一套基本的框架能把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移动设备自动转化为该设备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由地选择使用他们喜欢的移动设备。

四、移动学习的未来展望

在一次访谈中,凡特霍夫特博士这样谈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一,网络将具有真正的移动性,而不是一个单独运行的移动网络。我们通过各种设备(包括手机)可以获得更多的数字内容和基于Web的应用程序。这将有助于缩小校内和校外数字技术应用的差别。其中,云计算将变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提供了新的、成本低廉的方式进行合作、存储文件和基于Web环境的应用。

第二,将来会有更多的、个性化的网络。用户(包括学生)将越来越多地决定访问的内容和以何种方式获取、建立、定制、汇总和分享数字化信息。对于教育而言,这意味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将不再是主流模式。

第三,移动设备和相关应用将更加精致和多功能化。Web工具会整合多种功能,并且,人机交互的方式将会改变,例如更多地使用触屏、手势、和语音输入等。另外,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及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交互。我们已经拥有这方面的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智能物体和地理标注数据。最后,我们使用的学习工具也会发生许多变化。例如,游戏将成为一个更重要的学习工具。

五、结束语

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必然化的趋势,所以研究者们应该减少喋喋不休的对移动学习的各种诟病,转而专注于对移动学习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扩大教育普及率等正向的命题。而且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对移动学习的潜力持有乐观的态度。瓦格纳深信移动学习代表着科学技术促进教学的未来。当前,国内移动学习方面的研究还是很欠缺的,特别是实证研究,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使用移动设备的入口,所以移动学习更具潜力,未来移动学习的普及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教学设计者的共同努力,一个爱学习的国家将会强大且伟大,而我对我的祖国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国移动实习生自我范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新兴的移动学习很感兴趣,专门举行了关注手机对普及教育的作用“移动学习周”(Mobile Learning Week)活动。来自各国政府部门、教育界、学术界,以及诺基亚、爱立信、英特尔、微软等业内主要公司的代表共聚一堂,深入讨论了利用移动设备为教育服务的现状、潜力、前景和挑战。

继把2011年12月12日至16日定为首届“移动学习周”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把今年的2月18日至22日定为第二届“移动学习周”。来自世界各国的200多名各界代表汇聚在法国首都巴黎,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深入讨论了在“书本缺乏但是移动资源丰富”的国家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促进教育在性别等问题上的平等化,增加妇女儿童的学习机会。

今年的“移动学习周”分享了移动学习创新方法和展示移动学习教学工具,以及他们如何帮助实现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EFA)的目标,提高了教育质量。作为今年“移动学习周”的重头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出台了一套《移动学习政策指导意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移动学习的前景十分美好。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移动服务平台的使用人群在不断增加。到2012年年底,全世界70亿人中有60亿人在使用手机,包括许多居住在边远地区的人们。这种使用广泛、便于携带而且成本不断降低的设备在普及教育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潜力。随着购买手机费用的降低,移动服务正逐渐深入到缺乏学校、书本和电脑的最贫穷地区。手机的使用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增加教育机会、保证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事实上,巴基斯坦、蒙古、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家开展的试点项目已经证明,移动电话在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提高妇女和女童的识字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校的管理及教师间的沟通等方面,确实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基斯坦乡村地区推行的“移动识字项目”,使用手机充实针对女性青少年的面对面识字课程,取得的成果很惊人――引进移动学习服务后,识字课结业时取得A成绩的女生比例从28%猛增到60%。

不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助理总干事詹尼斯・卡尔柯林斯(Janis Karklins)表示,尽管潜力巨大,移动技术还是尚未能对教育目的起到应有的作用。他说:“我们不能继续装作还活在前数字时代,这种做法很可能会使得学校变得不能贴近现实。在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许多甚至大部分年轻人的口袋里都放有一个功能强大、方便携带的移动电脑。现在的问题不是学校和教育体制是否会适应并接受移动技术,而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

卡尔柯林斯希望大家共同探讨移动技术如何拓展大众学习的机会。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会长安妮・鲍沃特(Anne Bouverot)表示,她相信移动学习已经准备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她明确说:“我们对迈入新的阶段充满信心,我们能在全世界推行大规模的、政府支持的、成功的移动教育项目。”

第6篇:中国移动实习生自我范文

关键词:4G;移动教育;交互学习;优势

根据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有关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自从2012年6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使用人数开始超过桌面互联网人数之后,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持续性的规模增长背后,是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其技术日新月异,其价格日渐低廉。虽然,大部门移动终端网络用户偏向于使用手机进行购物、游戏等活动,但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教育学习,也开始逐渐登上手机应用排行榜,其排名也逐渐靠前。

在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学习教育方面,国外有着较早的历史及较为成熟的经验,移动学习的概念自2000年在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庆典学术会议上引入以来,也逐渐开始成为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移动教育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和多媒体音视频技术等技术,使受教育者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获取学习资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方便灵活地实现自主开放式教学活动。随着移动网络开始从3G过渡到4G,有必要对4G网络条件下的移动终端在线交互学习优势开展相关分析,以利于移动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1 移动教育:突破教育时空限制的新型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形式的变化既起到制约作用也起到推动作用。随着技术发展,最先被人们熟知的一种变革性教育形式,是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出现的远程教育,如我国教育体系中广为人知的电视大学。随着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已从之前的函授教育阶段,跨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阶段,进入到数字化多媒体阶段。

数字教育的出现,弥补了传统远程教育中传授者与接受者存在的视觉沟通不足等问题,使得远程教育中的视觉沟通从之前的录像化、片段性过渡到实时性。作为一种依托远程课堂的集体化学习模式,数字教育(Electronic Learning,简写为E learning),其中的“E”在西方的相关研究中,还表示以下五种含义:首先,Engagement Learning:主动参与性学习,在数字教育中,学生将从之前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他们需要积极主动的面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并在主动参与中予以解决。其次,ExperienceLearning:深度体验性学习,在数字教育中,学生可以在数字化网络高度模拟呈现的逼真教学环境中个,与传授者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通过相应的作业、话题等开展互动,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有更为深度的体验及感受。再者,Exploration Learning:积极探究性学习,数字教育带来的海量数字学习资源,可以供学生在遇到挑战与困难时,通过网络搜索等方式进行自我探究性学习。再次,Extension Learning:自我拓展性学习,学生在数字教育学习过程中以及之后,既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对某些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后结合数字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拓展学习的知识面与研究的层次。最后,EffectiveLearning:学习效果的高效性。数字化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学习知识的表现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另一个层面看,数字化教育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数的限制,从而使得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更多,从而提高知识传授的效果。

如果说基于数字化网络的数字教育在逐渐打破时空的教育限制,那么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移动终端媒体设备,其便携性与可移动性带来的教育方式变革,对于教育时空限制具有突破性影响。其主要的教育特征有:

1.1 灵活性

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可以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接受教育,从而决定了移动教育具有灵活性。可以说,与传统教育相比较,移动教育完全可以做到不受场所限制,甚至可以不受网络接入设备局限,从而使得学习者可以灵活的安排自我学习时间。

1.2 普及性

移动终端设备技术的发展与移动终端设备价格的变化,似乎构成了一种反比关系,技术在向高端发展的同时,价格在逐渐向一般公众承受能力靠近。除开设备本身外,设备使用所需要的网络也开始从之前的有线网络,逐渐过渡到无线网络,逐步解决了移动教育无线网络的问题。

1.3 个性化

移动教育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需求等方面。从学习内容看,之前有线网络教育在经过简单数字处理后,受教育者面对海量的移动学习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学习自由,既可以选择定制化的移动教育服务,也可以选择以WAP信息浏览等方式获取知识。从学习方式看,移动教育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休息时间等,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要求安排学习计划。从学习需求来看,在移动教育学习需求市场的带动下,移动教育运营商提供的学习资源,既有免费的资源,也有付费的资源,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与学习要求确定学习资源的类型。

1.4 移动性

移动教育的移动性不仅仅体现在空间方面,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可以使用非固定的无限网络移动终端,进行没有空间局限的学习;也可以体现在时间方面,为了顾及受教育者的工作、休息时间,在移动教育学习时间设计上一般都会考虑到利用受教育者零散的空闲时间;甚至还体现在移动教育的学习环境上,受教育者的现实环境的变化不会改变其网络模拟学习环境,数字化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做到现实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保证移动教育中传授双方在虚拟环境中沟通的有效性。

2 交互学习:决定移动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交互是现代学习心理的一个核心术语。在认识心理学看来,交互被视为学习的本质。20世纪发展心理学权威让・皮亚杰其有关心理研究成果,对于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让・皮亚杰研究认为学习就是一种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行为;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和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都将学习看做是一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行为。建构主义流派中关于交互学习理论有多种认识,主体建构派认为学习是新旧知识概念之间的交互;情境认知派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之间的交互;学习活动派认为学习是学习过程中各种活动要素的交互。从学习发生的心理机制分析,可以认为交互是学习者在心理行为上与学习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论是移动教学还是传统的网络教学,交互不仅仅是教学方式,也是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各种交互行为和学习中的各种交互行为,是决定学习者学习质量的好坏两个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途径。

远程教育研究者迈克尔・莫尔曾经将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划分为三种类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随后,另一研究者特里・安德森在莫尔基础上,指出教育中的交互还有三种类型:教师之间的交互;教师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内容彼此间的交互。国内学者陈青还从交互内容、交互速度、交互场所等对交互学习进行了划分。综合上诉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网络学习还是移动教育,其交互学习可以从人机交互、人际交互等两个维度做出区分。人机交互学习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者与学习软件、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等方面的交互;人机交互学习包括学习者与指导者、学习者与学习等关系方面的交互。

以移动终端为基础的移动教育,之所以能够对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就在于移动终端上的网络交互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

2.1 交互学习时空的开放性

移动教育的移动性特点决定了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的交互学习具有开放性特点。相较于传统教育受制于课堂、课时等时空限制,移动教育下的教学学习,首先,在时间上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既可以进行实时交互学习,也可以进行非实时交互学习;其次,在空间上是开放的,如果说网络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么移动网络技术则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做到“零距离”,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与传授者进行学习交互。

2.2 交互学习内容的多样性

在前文论述移动教育个性化特征时,就已经涉及到移动教育学习内容的多样性问题,在交互学习理论视角下看待移动教育学习内容的多样性。首先,可以看到学习内容呈现的形式可以多样性的,与课堂交互学习呈现的内容主要是教师搜集的文档材料不同,移动教育的学习内容可以包含网络上所有视频、音频、图片等信息形式。其次,学习内容本身也是多样,移动教育交互学习不仅可以针对教育教学内容,还可以安排学习者有兴趣的相关话题内容。最后,移动教育交互学习内容的手段可以做到多样性,传统课堂是一种人际的定向传播,移动教育交互则是多样传播模式并存,既可以是人际的,也可能是人机的;既可能是定向的,也可能是非定向的。

2.3 交互学习过程的非线性

不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一般的网络远程教育,其交互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并如直线箭头般严格控制在规定时间进行。在移动教育中的交互学习,其学习过程与进度某种程度上不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自我决定的,这在前文论述移动教育的个性化方面已有涉及。在移动教育交互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控制交互学习的进度、时间以及交互的内容,由于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其交互学习的内容往往不可能如直线箭头般进行预测,体现了交互学习的非线性特点。

3 4G网络:实现移动教育4A目标的重要技术

4G网络是什么?如果说3G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的话,那么4G就是一条16甚至32车道的超高速公路。从技术上分析,4G网络指的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3G和无线局域网WLAN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产品,又可以称之为广带接入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可以作为传输大容量高速数据的理性模式。与3G网络技术比较,4G具有以下特点:(1)传输速度更快。4G的下载速度可以100M/秒,这一速度是3G的50倍,以现在一部1G电影为例,用3G网络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而4G则仅需要10秒钟。(2)更加智能灵活。由于4G网络采用的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因此,可以根据数据流和信道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自动做出调整处理,因此,其相关终端设备可以具备更好的智能性。(3)设备兼容更好。4G网络可以兼容多种通讯协议、终端环境与终端设备,可以实现与2G、3G以及无线WLAN、英特网的无缝对接,提供全球漫游服务。(4)通讯质量更高。2G网络主要解决语音通讯问题,3G开始向视频通讯转变,而4G采用更宽的网络频谱,技术质量与稳定性都有全面提升,可以为用户更多更好的体验提供技术支撑。(5)通讯费用降低。由于4G网络采用的灵活性非常高的操作系统,其部署起来相对于3G更为容易,与其提供的服务质量相比,其通讯费用其实是降低了。

第7篇:中国移动实习生自我范文

移动学习是什么

Donald Norman在20世纪提出了科技环境的质量取决于设备和软件(Affordance=device + software)的说法。他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学术界的赞同,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他的理论已经不能有效解释移动学习。因此,学者们基于Norman的理论,提出了移动科技环境的质量由移动性、设备、移动端应用和互联网四个部分组成:

Affordance = mobility + [device + software (Mobile Applications)] + Internet

简写为:A = m + [d + s(MA)] + i

在这个公式中,移动性(Mobility)是基于使用者的需求。例如,学生需要使用电子词典,虽然笔记本电脑中已经具备了这些功能,学生不太可能随时随地使用笔记本电脑,但学生可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随时随地使用电子词典。设备(Device)在最近20年内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前的大哥大和砖块一样,现在的智能手机无论在操作性(多点触控)还是便携性上,都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在移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的设备无论移动性还是设备性能都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如果希望移动设备成为真正可定制的学习设备,移动端应用(Mobile Applications)和互联网(Internet)可以成为当前移动学习中的核心。丰富的移动端软件让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无论是学习、练习、测试、互动,还是分享、输出,我们基本都能找到合适的应用。和电脑端应用相比,移动端应用操作更加简单:没有复杂的菜单,没有键盘组合键的困扰,没有单击双击的麻烦,在触摸屏前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各种操作。对比交互式电子白板复杂的操作和iPad简易的触摸,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在没有任何操作基础的情况下快速完成使用iPad的学习。根据TechEDGE中国子项目的调查,国内的教师在多次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后,依旧不会使用的比比皆是。在移动环境中,互联网的整合让移动学习变得更加现实。如果将笔记本电脑看成将资料和信息存储在一个地方的设备,WiFi移动设备则能将不同的资料和软件应用整合并且存储,而带有互联网功能的移动设备,包括了手机、带有3/4G功能的平板电脑等设备,则允许使用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筛选、定制信息。但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还并不是学习者,因为互联网的整合仅仅为学习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允许使用者随时随地快速搜索目标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公式,任何一个部分的强化或弱化都会改变整体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注意所有的环节,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

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移动科技如何为我们带来学习的可能。假如一个学生站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件他非常感兴趣的艺术品,在艺术品的名字旁边有一个二维码,那么这个学生就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并在网络中搜寻和艺术品相关的信息。在这个过程里,手机的相机、二维码识别软件、互联网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完成了一次简单的互动。互动的结果可以使学生对艺术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完成移动学习的第一步。从学生的行为我们也可以看到,移动学习可以将环境、行为、选择和需求整合后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再次回到移动学习的定义问题中来,如果我们仅仅将移动学习看成基于移动设备的远程学习,我们就忽略了移动学习真正的核心。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 简称mLearning)在过去的20年内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但这些解释大多基于四个不同的核心思想:教与学的方法、科技设备、环境和社会化互动。学者Helen Crompton基于这些核心思想,在2013年重新给出了移动学习的定义:移动学习是基于个人电子设备,并在多种环境以及社会化和内容互动下的学习。

虽然目前的移动科技环境可以定义为A=m+(d+s(MA))+i,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科技的创新很可能继续延展这个公式,增加移动科技辅助学习的复杂性和针对性。

基于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

研究者们定义移动学习不过数年时间,移动学习也还是一种相对年轻的学习方式,所以目前对移动学习相关学习理论的研究并不完善。由于目前缺乏移动学习相关的定量研究,主流学术界认为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和修正后的对话框架(Laurillard’s Conversational Framework)可以支持移动学习。

活动理论主要从文化背景和技能方面研究个人的意识能力。活动理论主要包含了四个主要定义:首先,个人作为现实中的一份子,从广义上来说是一个客观目标。其次,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是有关联的。内部活动没有外部活动的配合是很难分析的,并且内化是外部活动的一种转化。外化则是内部活动向外部活动的转化,如果内化活动需要延伸,外化就一定存在。再次,活动理论认为工具调节了人类活动。工具在人类活动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和转化,并且工具会和特定的文化(发展历史)相关联。所以,使用工具的过程可以看作一种社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最后,在活动理论中,发展不仅仅是目标,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研究对象的发展来确定一些活动是否有价值。

Laurillard在2002年测试了对话框架,试着解释了基于数字媒体的学习。她的框架中包括了四个重要环节:教师的概念、教师设定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概念以及学生和学习相关的特殊行为。教师和学生互相传递想法,但教师传递理论给学生,而学生则向教师提问。学生的概念和特殊行为之间的沟通则是基于理论的行为设定和基于经验的反馈。学生的特殊行为、传递行为和修正行为给教师设定学习环境,并且得到基于目标的反馈。教师则利用学生的行为反馈修正学习环境,并且设定学习活动。她强调了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包含四种活动:讨论、适应、互动和反馈。

除了活动理论和对话框架外,关联理论(Connectivism)也可以作为移动学习的一个补充。Siemens认为,新的科技时代中知识的习得不再是一个线性过程,学习经验的核心是学习者而不再是教师或学校。而科技可以将学生相互关联,管理充斥着信息的环境并创造新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相反,有效的定位和过滤性信息变得更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关联信息和资源的能力非常重要。由于移动设备的帮助,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

总结可以用在移动学习上的学习理论可以发现,移动学习不仅仅是移动设备和学习者之间的整合,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环境和互动空间,强调了学习者内部的变化和外部变化之间的联系。为了确保学习的发生,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这些信息环境和互动空间——这也就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移动学习的特点

和传统学习方式相比,移动学习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电子化,而是优化了过去的学习和评估流程,用更加科学、高效、方便和个性化的方式辅助学生的学习过程。新的移动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了内容、结构信息化输出、参与和学习、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外界辅助六个部分(图1)。

图1

1. 书籍和课程的电子版

Aptaraz在2011年对全世界范围内的1350家出版商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84%的出版商已经推出了电子版读物,而Kindle作为移动式电子阅读器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和反馈。即便是一些老式的纸质出版物,我们也不再需要扫描,只需要借助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摄像头对纸张进行拍摄即可转化为PDF,然后导入笔记软件中就可以进行标注。图2和图3分别使用了两款iPad平台的应用。使用软件应用拍摄后的纸质书籍经过图像处理(只需要用手指点一个图标)即可变成类似扫描仪的文件效果。应用中内建的编辑功能可以把扫描的多页内容转化为PDF文件,经由电子邮件或云空间导出。与教师和学生使用扫描仪相比较,使用iPad上的软件应用更为方便、简单,且不需要有任何的操作技术——只要“指指点点”就能完成扫描和输出。目前,主流移动设备都内建高清摄像头,拍摄效果虽然不如扫描的效果好,但能满足大部分的使用要求。图3使用的软件是一款在美国非常常见的课堂笔记软件,可以在笔记上录音和输入信息,同时该软件也具备马克笔和画笔功能,更可以直接访问网络、相册、云空间等导入信息。在国内的课堂中,这种笔记应用可以广泛应用于试卷分析、课堂笔记记录、重点标准、复习备考等方面。

除此之外,Kindle电纸书的功能也非常强大。不但提供阅读功能,还可以共享彼此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学习英语时,内建的词典允许学生点击单词获得词语的解释。不但节约了查字典的时间,更可以标注生词作为复习时的重点。

图2 图3

2. 学习管理系统和授权工具

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常用于管理和控制与学习相关的一切过程。学习管理系统不仅仅可以上传课程资料、管理班级、评估个人或小组学习目标的实现、追踪个人学习目标的达成,更可以在宏观上管控整个班级、年级甚至学校内的学习过程。学习管理系统通过授权学生登录相关的课程和信息,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来说,学习管理系统的使用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互动、提问、管理学习资料,他们也可以通过学习管理系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技能、追踪自己的成长并且获得相关的报告。在美国,Blackboard Learn就是一个很常用的学习管理系统,并且提供了网页版和移动应用,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系统完成学习任务。

3. 基于游戏和模拟器的学习工具

游戏和模拟器对于学生的吸引是毋庸置疑的。美国学者Amanda Lenhart等在2008年进行了一项关于12岁~17岁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调查显示,97%的学生玩过游戏,50%的学生昨天刚刚玩过,39%的男生和22%的女生每天都玩,34%的男生和18%的女生每天玩游戏超过2小时。这一数据意味着未来游戏可以在学习中发挥巨大作用。不过,这份调查报告由于年代久远并不能代表现在的情况:在2008年,智能手机不普及,更没有平板电脑,所以当前12岁~17岁学生玩游戏的比例和每天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应该高得多。并且由于安卓系统的出现,很多高质量收费游戏不再有版权限制,使得一些没有消费能力的学生也可以玩到各种优质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游戏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如果我们可以将游戏运用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完成学习目标,学习的效果也就可以获得提升。在未来的十年内,游戏化学习很可能成为对现有学生状态造成重大影响的全新学习方式,但目前各种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在此我们不加赘述。

4. 互动合作工具

互动合作是移动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虽然在课堂或电脑上也能实现互动合作,但移动设备可以允许学生在大群组中使用多种方式创造、分享和讨论相关信息,并且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互助合作工具常常和学习管理系统绑定在一起,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保持即时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互动合作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5. 适应性评估工具

通过移动设备,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者都可以即时获取和学生相关的评估数据。由于移动设备可以追踪学生每一秒钟的行为,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者可以立刻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进展和即时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帮助和资源。

6. 备考支持

在国内,学生在16年的学习生涯中(假设一个学生只完成四年制本科学习)需要经历无数次考试,那么备考支持也就成了移动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和国外不同,国内的考试没有量化的难度标准,通过教师的备考指导多是基于经验,显然不够科学。在移动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备考软件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模拟考试,分析、评估并对比区域内的同年级学生。并且,移动设备还可以连接云服务,对自己做对或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同时接受针对自己薄弱环节的定制帮助和再测试,节约时间和精力。

7. 远程辅导和作业帮助

远程辅导和作业帮助在韩国和日本非常风靡。由于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速度和质量都非常高,学生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和辅导员实现即时沟通。在国内由于网络的限制,实现远程辅导和作业帮助存在一定困难,但高速家用互联网和WiFi路由器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进行互助辅导和作业帮助,也可以预约收费家教,方式灵活且没有技术限制(学生不需要学习任何复杂操作,很多时候只要会使用手机照相、摄像功能即可)。

8. 移动学习的4C

由于移动学习是基于个人电子设备,并在多种环境以及社会化和内容互动下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在定义移动学习时,强调了社会化互动和内容两个方面。于是,Quinn基于移动学习的定义,提出了四个C,即Communicate (沟通), Content (内容),Compute (计算)和Capture(捕获)。也就是说,移动学习包含了内容的利用、移动设备计算能力的高低、利用设备和其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以及捕获自身的环境,如视频、音频、地址、时间等数据。Quinn在后来又加入了第五个C,Combination(组合)。组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Quinn将其解释为如何把前4个C所带来的信息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经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2014年第4期本栏目《教学革命:移动学习的力量及其在国内发展的瓶颈——移动学习与教学革命(下)》

基金项目:TechEDGE是Technology EDGE的简写(数字和全球化环境下的教育)。该项目是由州中学教育顾问委员会提供资金支持,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与Concordia 大学合作,旨在研究学区如何能够提供相应的教师教育。现在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中国,希望能和当地教师培训项目一起,研究如何将21世纪要求的科技能力融入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当中。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希望找到适合我们学生的科技技能,能让他们适应世界的全球化、数字化。

(作者单位: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教育和人类研究学院)

第8篇:中国移动实习生自我范文

关键字:高职高专;英语移动学习;系统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高专英语移动学习必然性

(1)顺时展,应社会所需。英语课程学习并不局限于学科自身,而是与国外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键。英语课程学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宣扬我国科学技术与中华民族文化,加深国际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主动了解与学习国外先进之处,学以致用。

(2)学理论知识,引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搭建移动学习网站或学习主题会议等平台,从实践应用角度分析,部分城市已创建移动学习硬件环境。很多科研企业与移动学习应用平台建立联系,利用先进系统与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有利于当代国家推行校企合作,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系统功能合理化设计

(1)系统功能。移动学习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客户端与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具有实现对学习内容与用户的科学化管理的功能;客户端具有验证学生身份、完善目标设置、提升测试水平、制订学习计划等功能。①验证身份。学生身份验证是应用系统的第一步,首先完成用户注册与登录,进行注册可以保证学生身份不被侵犯,登录能够在极具个人独享性特征的移动电话中又增加一层保护。学生也可以设置不需要身份确认就可以使用的快捷方式。②目标设置。学生对系统应用有一定自,以个人学习情况为例,预设学习内容,用户在此使用情况下可以有此权限,学生对学习内容重复设置时亦可。③学习水平提升。经过以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水平是教学的关键,因而要在符合现有学习水平测试的前提下制订学习对策。比如,若是学生可以顺利通过相应难度的测试,那么练习遇到相应习题难度的几率就低一些。④学习规划。学生在选取学习目标后,可对自我学习水平进行测试,学生为学习计划与设计参数的主体,测试自身学习水平之后,对掌握词汇数量、学习对策、学习时间以及信息的持续性等进行测试,从而制订合理的学习规划。⑤学习内容查询。学习移动设备研究为学生查询生僻词汇提供方便,学生只需将英语词汇输入,相应中文对照自动显现,结果精确性较高。若是搜索结果为单条,就可以将学习内容全部呈现;若搜索结果较多,则可根据字母排列等进行检索,查找相应内容。⑥英语练习讲解。按照学习内容的不同,制订练习策略。练习内容要涵盖中英文对照、互相翻译、单词记忆以及词语搭配等基本方式,采取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在娱乐中体会学习的兴趣。⑦自动复习。按学习计划中设定的复习策略,有周期地、固定间隔地自动生成测试题,检测学生对已学词汇的掌握程度(尤其是错题的掌握程度),提醒进行必要的巩固和复习。⑧过程跟踪。记录学习顺序、学习断点等信息;在学习练习及复习时,根据试题的难度系数、答题使用时间、对词汇的有效辨认程度等因素判定学生是否掌握,并对学生的词汇掌握情况和练习测试情况进行记录。⑨成绩分析。学生的练习成绩将同步到系统数据库。与进行此类学习的其他学生进行对比,并应用统计方法等进行分析。

(2)系y关键功能。①学习内容管理。作为系统管理员,应该对系统学习内容与资源及时更新。此功能是进行系统操作的前提,也是核心部分,主要涵盖下面几项:词汇管理、资源管理、试题管理。②学习目标设置。学习目标设置对学生学习内容选择以及学习过程的各种影响较为深远,学生对词语等类别选定之后,要保证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并对学习的底限阀值与不复习直接学习新单元词汇的阀值进行强制设定。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移动学习系统研究还在继续,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创新性方式。移动学习不仅局限于模式自身,还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捷径,实现了个性化服务。教育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国移动实习生自我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移动学习的对象、模式、特性、环境以及存在的不足,参考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研究,对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0前言

移动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中的一个分支,是又一个新的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对我国教育界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今伴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看到、感觉到移动学习存在的巨大潜力,因此如何将无线通讯技术应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话题又渐渐升温。正如基更先生所指出的“,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教育特性造就了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的成功,而是公众普遍拥有的技术造就了这种成功。”AlexzanderDye等人在它们的题为《MobileEducation-aglanceatthefuture》的文章中对M-Learning(移动学习)给出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1移动学习的对象

移动学习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还推广到公司员工、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又渴望学习的人等等,唯一的条件是他们必须拥有移动通讯设备。它的理念是让学习“随时、随地、随身”地发生。

(1)学生:在无线通讯发展迅速的今天,大部分的学生都拥有了电脑、手机等电子通讯工具。这就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来弥补课堂学习中的不足。

(2)公司员工:对于公司而言,移动设备的齐全及其高级功能,使“随需应变”的“移动学习”变得可行。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在最恰当的时间提供给员工,保持员工的工作投入和竞争力。而移动学习也可以方便地借助他们现有的设备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3)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又渴望学习的人:这些人要么工作环境差,甚至很无聊,又没有机会参加任何社会组织的培训。但是他们共有的是移动电话,用它来发短信、聊天、玩游戏。移动学习就要借助他们的移动电话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教给他们学习技能,让他们更好地就业。

2移动学习的基本模式

以移动电话为支撑的短消息模式:这是最基本也最普遍的模式,是正在运用和开发潜力最大的模式。

以互联网为支持的连接技术模式: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三者结合的产物。所以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在短信息模式中,可以借助这一技术基础。其主要的技术支撑是: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蓝牙”(Bluetooth)技术,一种用于替代便携或固定电子设备上使用的电缆或连接线的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即通过无线分组业务、3G通信协议等,从而为我们提供在台式和笔记本电脑上才能实现的功能,如收发E-mail、网页浏览、流媒体、多媒体信息等。

3移动学习的特性

(1)数字化:移动学习主要借助的是移动通讯和网络技术,它的数字化特性是由其自身所借助的设备和支持技术决定的,也正是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才更能够加快移动学习发展的步伐。

(2)即时性:移动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最宽松的环境,使你随时都能够与他人交流新的想法,把你思想的闪光点与他人分享。移动学习的核心特征就是让学习者能够体验学习的愉悦,让学习者能够在最佳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3)随意性:移动学习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可以在回家、旅途、商场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进行学习。而如遇到什么疑难问题也可以借助手机短信与老师和同学联系,获得解答。

(4)学习环境是移动的:不论是传统学习还是网络学习,他们的学习环境都是固定的。而移动学习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环境的移动性。这样学习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环境,实现了学习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

4移动学习的环境

移动学习能否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展,与其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它的环境是移动的,教师、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生都是移动的,这是不同于传统学习环境的一个特性。但是移动学习主要借助的是移动公司的短信服务和网络公司支持的移动设备,所以这个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与移动通信公司及网络公司达成协议,为我们的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构建移动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在任何场所学习的可行性。人是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这就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移动学习中的学习者在整个流程当中,要能够协调好与老师、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合理选择学习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有效学习。在这个环境中,物力、财力等因素也是要考虑的问题。移动学习毕竟需要的是手机和网络移动设备,这就提出了一个高于传统学习的条件。如今在大学中几乎实现了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要能够利用便利的条件,发挥移动学习的作用,从而在实践中探索,达到移动学习的真正目的——随时随地随身地进行终身学习。

5移动学习存在的不足

(1)大多数研究者表示,PDA和WAP手机等移动设备只是目前在学习手段上的一种扩展,它们不能够替代现有的学习工具。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适合使用移动设备。

(2)网络学习中在线阅读时间过长,学习者的眼睛容易疲劳,也容易让学习者产生厌烦感。而利用手机来进行学习,其屏幕的大小、分辨率等对阅读也有很大的限制,并且如果在路途中,车子的晃动等外在条件也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心情等。

(3)移动学习的运用时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人在走路或在车上学习时,最好是运用收音机、随身听或MP3等进行语言的听力训练。这样也就不需要运用掌上电脑、手机等昂贵的移动设备,节约了学习成本。

(4)人文因素。在移动学习中我们经常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有效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者的需求。如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运用移动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也节省了很多的成本。但是员工是否乐意学习,是否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及产生一定的效果,这些问题都没有考虑过。

总而言之,移动学习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相信在利用各种设备的辅助之下开展的移动学习,也能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发展。但是,它的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如何才能够发挥好它的内在优势,在解决技术、环境、物资财力等方面的基础上,更好地对学习者进行人文关怀,这都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因为教育的要旨是使全体学习者进行愉悦的、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有益的探索,真正实现移动学习随时随地随身”的终身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