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会计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

第1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一、会主动求和

“会学”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往往远远走在教学进度的前面,不仅做好每一节课前的预习,而且能自发地钻研高年级的课程,新学期还没有开始,他们在假期中便找来各科教科书阅读,他们懂得,要比别人走得快,就得付出比拿1人多的汗水,他们的这种“超前”行动,往往使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会记笔记

“会学”的学生不仅会下苦功夫,更会找窍门,这集中表现在记课堂笔记上。有的同学从教师开始讲起,便趴在桌子上一字不漏地记录,这样的同学已变成了“书写机器”,当然也学不了多少东西;有的学生手很懒j一节课上完,无论书上还是本上,干干净净,一字不写,这样的同学复习起来毫无凭据、,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会学”的学生则不然,他们是有选择地记录,把“想”和“记”结合起来,侧重于记录老师讲课中对自己最有启发的部分,为了提高记录速度,他们还常常自制些符号,以缩短书写时间,提高记录效率。

三、会发现问题

“会学”的学生头脑中问号最多,常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来,对于教科书,他们也从不迷信,敢于大胆质疑。

四、会探索“所以然”

“会学”的学生从不满足于书本上现在的结论,喜欢研究得出结论的推导过程,探究其“所以然”,而有的同学解题时喜欢对答案,只要答案相同就放过去了,而不重视解题过程,这样做的习题再多了等于没有做。“会学”的学生解题之后往往反复思考解题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找出规律恒的东西来,每做一题就要懂得这一类题目的基本解题思路。

五、会多方求解

“会学”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能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例如在证明几何题时,积极主动地变换辅助线的位置,代数问题用几何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用代数、三角函数方法求解,在读书或做作业时能从多角度理解和发挥。

六、会总结规律

“会学”的学生能自觉及时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归纳,找出规律,并用这一规律继续指导自己的学习,使之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七、会用工具书

“会学”的学生一般都不是死记硬背的能手,相反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记忆力并不突出,他们深知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努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用到最有价值的地方,所以工具书成了他们的好伙伴。

八、会广泛涉猎

第2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本次研讨会由广东华人书法院院长刘佑局、美国丹佛孔子学院院长屠新时担任学术主持。刘佑局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中国书法热三十年如用理性的尺度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个为“工匠”阶段;第二个为“流行”阶段;第三个为“仿真” 阶段。“仿真”时代就是刚刚从千人一面的流行书风中走出来的又一次模仿名家作品的千人一面制作式的书风,它所制作的“作品”严重缺乏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灵魂,用所谓丰富的拼盘技法致使视觉冲击审美错觉,狂热追求花样百出、叠乱迷离的外在形式而沉浸在自悦悦人的文化浅薄与浮夸兴奋之中。

刘佑局认为,文化与艺术的“仿真”(即假冒)时代,它与中国市场经济中所产生的假冒伪劣产品一样已经严重扰乱了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正常秩序。文化艺术中的冒仿伪劣产品虽然不会像商品中的假冒伪劣产品直接伤害人的肌体,但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侵害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文化打假将是一场更加艰难、更加迫切的任务。

本次研讨会活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此举就是为了重建健康向上的文化审美标准,扎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神,开拓高尚、洁雅、通透的艺术取向,把握普世认同的心灵准星,重新焕发文化艺术感化人心的精神魅力,挽回人性灵魂失落的悲剧,谱写人类真性情的美好赞歌。

研讨会组委会还提倡论题文章的征稿要广阅博览,穿透古今,用顿悟渗透和见识本真,用真知灼见挽救丑恶的艺术错觉和灵魂,把书法文化扶上正轨。同时要用历史和人物事件,从深层次和全方位的把握力总结中国书法文化三十年,对正反两方面提出尖锋意见,为中国书法发展“主导”正位。还要对当前书法“制作”的手段进行披露和透析,用明辨、通理、达识的深刻见解,批判只重形式缺乏内涵的外泛风气,抵制制作的书法形式继续漫延,感化和呼唤走入误区的“书法人群”魂兮归来。

第3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历经近10年的发展,实证会计研究正试图取代规范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然而,其间存在的问题,值得学术界予以重视。笔者就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分工,以及会计学术研究中的学术批评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针对部分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发表的会计学术论文提出了批评性的评论。努力倡导会计学术研究中的人文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宽松的学术氛围.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会计界以来,实证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问题就受到了会计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的发展,实证方法已逐步为中国会计学术界所接受并得到了相当的应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年和2000年1~6月,代表中国内地经济学最高水平的学术杂志《经济研究》,已经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财务、会计论文(包括财务会计专业研究人员撰写的微观经济类专题的论文)就有20篇。由于学科划分以及对论文主题所涉及领域方面的认识,这种统计可能不甚精确,但不可否认,作为相当注重研究方法(尤其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国内一流经济学学术期刊,正在刊登越来越多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同样,被公认为中国内地会计学最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刊物《会计研究》,收录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论文也越来越多。近年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日渐增多。种种迹象表明,实证会计研究正试图取代规范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

笔者认为,在实证研究这一方法被引进中国将近10年的今天再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不能仅停留在方法的介绍或规范和实证两种研究范式孰优孰劣的比较评判层次上,而应当将学术研究中,中国会计学者在方法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并总结消化、吸收西方会计研究中的先进方法。正因为如此,笔者总结了中国学者应用实证方法撰写会计学术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希望借助评论同行文章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在会计学术研究中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学术批评风气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在中国接受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近10年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的争论可谓层出不穷。种新的学术范式之所以能够得以诞生并进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原因需要认真予以分析和总结。笔者以为,搞清楚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关系,是展开讨论的基础。价值判断是对某种特定事实内容所作的“公正”或“不公正”、“合理”或“不合理”、“好”或“坏”、“好些”或“坏些”等的评价和预言。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政治、法律、道德的观念中,价值判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表达政治要求、决定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道德高尚还是低下等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也是进行行为选择和政治选择的前提。但是,在作为经验科学的经济学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首先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从认识逻辑来看,价值判断仅仅是一种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作出的判断性评价和立场取向。它既不能排除别人对相同的事实持相反的立场,也不能提供可由其他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信息,因而不具有科学预言能力。相反,事实判断则包括了可由各个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论断,即事实是怎么回事,它已经怎样或将来会如何,因而能够在经验上被证实或证伪。不仅如此,价值判断也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即事实在逻辑上并不包含它的评价。强调事实判断在包括经济学、会计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着在理论研究的整个活动和过程的所有方面都不应有价值判断。一般来说,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认识目标的确定、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的选择等领域和方面,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因为每个研究者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题,也可以根据政治、道德和信仰选择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没有价值判断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说,当前中国会计实务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作为会计学界的研究者,展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既有理论上的价值,又有现实的意义,同样也符合社会大众对消除这种现象的情绪需要。但是,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内容领域,也就是在认识过程和理论形成过程之中,却不允许价值判断插足。如果在内容领域借助于价值判断,就会使认识过程从一开始就引入“信仰”问题,这只会使认识过程扭曲,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再以当前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例,如果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会计造假是由于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薄弱,或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建设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的所谓“先验信仰”,那么,按照如此的基础作出的分析必然会在结论上发生偏差。另外,有人强调科学家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指出一些伟大的学者都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历史责任,但没有说明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在他们的科学生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仔细加以考察,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他们选择科学课题、坚持科学信仰和从事艰辛的科学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对其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过程本身则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他们正是在抛开了价值判断而专注事实判断的情况下,才有了科学的创造。因此,在一些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在获取信息和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范围内,保持价值自由前提,避免进行价值判断是必要的。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规范研究是根据“应该如何”提出命题,而实证研究则以“是怎样的”来提出命题,这两种命题提出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实证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作为经验科学的会计学研究,以价值自由为前提能够保证采用实证方法所作的理论探索是一种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活动。虽然,研究者在具体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以及结论的形成上,会犯下方法上的错误和产生各种逻辑上的漏洞,但这些问题并非是由于实证方法本身产生的,而是属于方法运用不得当造成的。理论研究中,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实证研究方法,是知识累积的重要手段,也正因如此,实证研究才能成为许多社会学科进行学术理论探索的主流方法,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并得到学术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在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的论争中,引起认识混乱的原因恰恰是对实证研究方法本身了解的不够深入、认识的不够清晰。实证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实证(或逻辑实证、分析性实证)或经验实证(empirical)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可以独立进行的部分和阶段。前者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概括的体系或框架(framework),对现实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后者的目的在于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和假说进行经验检验,以确定其真理和谬误所在,亦即证实或证伪。因此,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要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假设,进行抽象的深入的理论分析,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验检验,证实或者证伪假说,得出带规律性的结论,亦即达到理论上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虽然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可以分别进行,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经验观察到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每个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不仅如此,理论概念和理论范畴并不一定能够作为实证分析的指标和工具。因为,理论概念必须抽象掉许多次要因素,而经验研究所定义的指标及其据此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经验实证时,必须注意从理论概念向实证指标的过渡,实证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尽量与理论概念相接近。这样,才能保证实证结论的严密性。

当前,不少中国会计学者进行的经验实证分析,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分析的框架,尤其是缺乏足够的微观经济学、金融理财学等会计的“基础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经过严谨理论研究之后得出的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缺乏基础性理论框架,就变成了为实证而实证。尽管这类研究中,作者搜集了数据,构造数学模型并作了回归分析,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给人一种玩弄数字游戏的印象。因而,其结果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就值得怀疑。对会计研究而言,由于缺乏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理论框架和相应的经验实证的结果,造成了不少研究要么不加分析地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相关理论框架作为展开研究的基础性理论,要么简单地以“中国特色”为由,笼统含糊地将现实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总结描述,即作为被检验的假说。如果说,在中国实证会计研究刚刚起步的时候,把西方学者用英语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的模型或分析框架拿过来,照着他们撰写实证论文的典型步骤和程式,加上中国的经验数据,做一遍练习题,是一种学术革命的先驱行为的话,那么,在经过了起步阶段的摸索之后的今天,再继续这种“照着例题做习题”的方式进行研究,就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会计学术研究的悲哀了。

针对会计研究缺乏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和金融财务学理论支持的问题,笔者建议,一方面,扩大“会计学研究的经济学视野”。应当看到,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从各种中国经济学理论成果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加以整理、总结,综合利用,可以提炼出具有相当解释能力的理论供会计学研究参考。另一方面,若没有现成的或比较现成的经济和财务理论,会计学者就必须立足自身,加紧研究,补上这一课。

最后需要澄清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学生,包括不少已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只要看到研究论文中没有数理统计的计量分析、数据采样,便会认为是规范研究。这实际上走入了一个“形式”误区。实证(positive)是和规范(normative)相对应的概念,两者从研究方法的命题选择上相互区别,但由于它们同时都可以进行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所以在形式上,特别是在使用自然语言加以理论表述时,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另外补充一点,在西方,normativeaccounting和positiveaccounting本来的含义是前者是指现值会计(presentvaluebasedaccounting),即符合理想假设前提条件环境下的会计;后者是指现实世界中被各种原则、准则所约束,但同时又具有多种备选方案可供选择和管理(management)的会计。四、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经济学也好,会计学也好,都是“西学”。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谁能先看到国外的研究成果或者谁先翻译国外的研究成果,谁就能在工作、学术研究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不管是否承认,当代学者,都以能用英文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为荣耀。既然将在国外刊物作为学术研究的激励之一,那么,作者就不得不遵守西方的学术规范、使用别人可以接受的表述方式,做到无论在自然语言还是理论概念甚至展开分析论证的方式上和西方保持一致,至少是要向西方靠拢。采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学术理论研究,实际上也成为一个是否能够融入主流的问题。

所谓融入主流,概括地说,就是要接受、采纳和遵从主流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传统。主要包括学术的自由主义精神、理性主义前提、经验主义内容和实证主义方法。融入主流,首先要在上述四个方面接受并且掌握这些思维习惯。同时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中国当代的经济改革过程,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是充满巨大挑战的,很多问题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甚至是传统理论不曾提出的。这就给学者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来记录这段无法重复的历史,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概念并进行理论的创新。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具有无法比拟的地域优势。融入主流不仅意味着要接受和采纳,而且主要是创新和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中,中国学者还做得不够。比如,美国FASB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以“决策有用观”为前提的,这是由著名的特鲁布拉特报告经过广泛的实证调查后提出来的。中国如果要采纳或不采纳这一观念,同样也需要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如果能够做一次中国的会计信息用户的研究,结论将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科学是没有国界,也是没有国别的。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同样也是这样。只有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具体环境以及科学原理的具体应用是有国别特色的,受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制约的,任何国家的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笔者不以为存在着东西方两种经济科学、会计学,也不相信在基础理论层次上会有什么“中国特色的会计学”。例如,当今中国会计学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其实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在中国表现得更为显著和突出。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就不得不为“失真”找到或者说界定一个可供研究的概念,来衡量所谓的“失真”的程度。换言之,必须首先解决何为会计信息质量高或低的判断标准。如果连这个基础性的理论概念或标准都无法确定的话,进一步的有关“失真”的性质、原因、程度等一系列的问题就缺乏判断的基础,理论模型的建立就会存在相当的困难。那么经验研究所必需的变量的选取一定存在错误和偏差,又怎能希冀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又怎能找到减少“失真”的药方?

举这个例子,无非说明两点:(1)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用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靠性概念,在研究“中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为了保持所谓中国特色,为了给人以本土化的感觉,就要使用真实性概念,那么,是否“失真”问题一定就要使用真实性概念?如果觉得美国的概念和标准存在不足,就应该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与之争辩,但是,笔者至今还没有看到这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学术主张,更没有看到逻辑严密的模型以及有充分证据的经验验证研究结果。关于“失真”的会计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事实上许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都未真正地做到深入分析和高度抽象。判断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会计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人类共同的学术课题,无所谓国界的区别,也是无法也无需本土化的。非要在基本范畴问题上强调所谓特色,只能是走入误区。(2)当我们有朝一日对判断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取得相当的共识后,就必须坚持把眼光聚焦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对中国会计信息质量是高还是低、会计信息质量差的程度、引起的原因、解决的途径等问题。

从会计研究的发展史来看,学术界在最初的研究中积极参与规范研究,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转为实证研究模式,与规范研究分道扬镳,把带着技术开发性质的规范研究留给了实务界和规则制定机构⑤。笔者对上述“分工论”,即学术界主要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研究,而实务界则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进行新的会计方法的开拓和对已有实务的规范,给予肯定。这种分工,既具有学理上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又有别国成功的实践经验。在学理上,既然说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样的”这类问题,必然的就把会计系统作为一个自变量,放到了整个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大函数”、“大方程”当中,研究会计系统的变化怎样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或者反之,找到社会经济环境中是什么因素以何种方式影响会计系统的逻辑关系。正是由于实证研究方法,把传统的会计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经济、文化、法律等整个社会。而传统的规范研究,则更为关注应该使用何种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应该采用何种会计信息的呈报方式等会计系统内部的问题。对于解决会计实务问题,规范研究来得更为直接有效。所以,基于两种研究方法本身的特点,学术界更多地使用实证方法而实务界更多地使用规范方法是有内在必然性的。对于会计这样一门实践性和时效性都很强的应用经济类学科,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从来都是相互补充的研究方法。重实证、轻规范或者重规范、轻实证都是不正确的学术偏见。正如厦门大学教授曲晓辉所言:“实践证明,规范研究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仍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最近二三十年来,我们的规范会计研究并非太多而是太少,我国现存会计文献资料中的学术性成果的数量远远逊色于介绍、议论类的文字表述。”此外,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学术界仍然需要为政府进行政策性、决策性研究,为实务界的对策性研究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值得予以重视的是,学者在身兼数职,既要撰写学术理论文章,研究基础理论问题,又要为政府出谋划策,还要在报刊杂志上撰写专栏文章为大众答疑解惑的时候,必须摆正角色的定位。

三、会计研究中的学术批评学术批评对于学术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它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是学者相互交往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在于:一是通过学术批评可以逐步建立一套严格的学术规范,使学者们的行为和学术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依;二是可以对学术作品进行检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探索方向;三是可以增进学者之间的友谊和交流,形成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因此,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是理论发展的巨大杠杆,也是繁荣学术的必由之路。反观会计学术界的学术批评现状,总感到意犹未尽。学术刊物上的商榷性文章和批评性评论罕见,但“广告式”、“推销式”的书评和文评则常常充斥于序言和文献介绍当中。其实,对学术理论作品的评论,可以存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书面的,如撰写相关的评论文章在相同的刊物上发表;也可以是口头的,如在学术研讨会上对会议的交流文章做评论、向文章作者指出选题、数据、论证方法等方面的失误和遗漏所在;还有最常用的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在学术机构的内部,主要集中在各大专院校的会计系,在教授、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中,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讨论会,针对同事、同学发表的、未发表的研究习作展开“毫不留情的”批评。

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推广,离不开严肃、认真甚至是尖锐的学术批评,这是由实证研究方法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正因为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了可由各个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论断,所以其研究的前提、路径和结论,对他人而言都是透明的、可以被重复执行的。因此,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的研究,更具备了被同行专家“挑刺”的可能,进行学术批评也不会落入“一头钻入概念体系”的会计理论争鸣的老套子当中。但也许正因为会计实证研究需要具备更为广博而深厚的经济学、财务学理论功力,付出更多艰辛而扎实的学术劳动,所以目前还很少有“傻瓜”把别人已经完成的研究再重新做一遍的事例,也就无从产生向别人挑战的勇气

注释:

①“POSITIVEACCOUNTINGTHEORY”,PRENTICE2HALL,INC1,ENGLEWWOODCLIFFS,NEWJERSEY,1986。②在此,不得不提到由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合作完成的论文———《中国的会计环境———一个分析框架》(载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第8页)。该文以严谨的态度,从会计的角度,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中国会计的诸环境因素的行为方式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为进一步的理论实证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经验实证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③张建伟《:会计学研究的经济学视野》,载于《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④孙铮《: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会计》,载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2期。⑤这一观点最初是由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薛建峰在学术讨论中提出的,笔者深受启发。⑥曲晓辉《:中国特色的会计解读》,载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4期。

第4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满足市场的发展趋势与需求,会计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不仅要赋于学生马上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更要赋于学生自我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本文从会计高等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3个方面探讨了目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思路,以不断完善我国会计高等教育。

我国经济近30年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会计改革及其国际化的进程,我国会计仅用短短20余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百余年所走过的路程。目前,我国会计人才在推动企事业单位财务规范化管理、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校际走访、同仁交流和调研中我们发现,会计高等教育在培养观念、教学方法、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会计准则逐渐驱同,但会计教育和国外发达国家并没有拉近距离,大部分院校都对会计高等教育有强烈的创新需求。

一、会计高等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定位对于确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均有直接影响。我国会计教育界对于会计高等教育目标问题一直没有停止讨论。目前我国会计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目标的同质化(或教育大众化)、重数量轻质量、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职业伦理教育等短视问题。各高校本科培养方案中对目标的基本描述为: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晓国际会计准则、现代会计管理方法与技能,并具备相邻专业基本知识,具有科学的组织会计工作、设计会计制度等能力,能在各类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内外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实务和会计鉴证、咨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这种强调学生在高等教育期间集中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在毕业时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将会计高等教育当成学生职业劳动的最后训练场的教育目标定位,使学生不能不断完成自我知识更新以应付变化极快而又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如果我们把教育等同于向学生的头脑灌输事实和法规,而不是让他们理解真正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那就完全可以认为教育就是浪费时间。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如同不会独立思考而只会机械执行的机器,他们只会在某一狭窄的领域中做常规的工作。如果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无法适用规则的新情况,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容易犯下灾难性的错误。因为他们对行动的基础即基本原则,并没有真正充分的理解和掌握……”(Walton 1917,281)。

老子云: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会计高等教育应该教给学生比会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培养学生在未来成为一个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员,重视其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应该在高等教育期间集中掌握工具性的知识,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并且培养其在毕业时形成必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专业认同感。因而,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增加鼓励本科学生尽早参加研究活动的部分,重点应在于培养分析及概念性思维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职业准则。

二、课程设置

我国大学会计教育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近年来,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课程体系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改革的重点始终是放在专业课程要不要分方面、门数是增加还是减少、理论课课时压缩、实践课比重增加等方面,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原先遗留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增加了过份强调实践、压缩在校时间、增加学生为寻找工作的时间等新问题。鉴于此,应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突破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维定式。终身教育理论使高等学校的课程不再单纯地追求某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强调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科本身的完整性,不再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减少了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缺陷。

会计高等教育的目标、理念是通过课程体系与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落实来实现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诚信危机的背景下,如何进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实现会计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各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会计高等教育中培养模式的设计应做到如下三点:

(一)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会计高等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会计高等教育必须赋予会计人才的知识包括一般知识、通用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在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应做到“由杂而博、由博而专”。在打好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文、史、哲、艺等知识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杂”、“博”的必要条件。在课程体系中应当注意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权衡,对此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怎么设置更为合理,仍然是个难题。近几年,部分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增设了基础教育课程,降低了专业教育课程在全部课程的比例,倾向于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笔者认为一味地增加基础教育课程、弱化专业课程未必可行,在调研中发现,有的院校在基本体系不变的情况下,每年都进行微调,以探究最优设置。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在打好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会计高等教育还应重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不仅在理论教学中应合理使用互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还应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除了需要设置工商管理大类平台实践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机械制图实习、统计方法运用实习、社会实践调查外,还需要设置会计专业实习,如设置模拟实习、专业认识实习、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各高校需要如何设置取决于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比如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工业企业会计人才,就需要设置金属工艺、机械制图等理论和实践课程;如果为培养金融会计人才,这些课程就可以不选择。

模拟教学是会计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加强学生对会计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需要通过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逐渐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环境的结合。通过校内模拟实习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决策方法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加强学生科研、语言文字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学年(或学期论文)、毕业论文。论文是培养学生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专业技能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共修

不正当竞争和会计信息失真既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和诚实经营者的正当权益,同时也使企业本身失去社会的信任,会计的公信力损失,情节严重的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只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伦理道德,或许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致命伤。在我国会计高等教育中应重视专业技能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共修,不仅要在培养方案中增设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还应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之中。在我国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深入开展诚信道德宣传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教学组织

我国大部分学校会计学教学计划和采取的教材,还延续以往的模式,从抽象的会计概念、原则、等式讲解,再到具体各项业务的会计处理,最后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在教学方法上也仍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 “教”为主的单向理论知识流动、学生相对被动、甚至于会被教师催眠的状态。在教学手段上,基本上仍然以“粉笔+黑板”等自然媒体,而较少采用多媒体或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即使用多媒体,也不能将讲、板书、多媒体有效结合,其结果是学生不容易接受,有的学生到学期末才明白这科是在讲什么,有的到毕业还没明白会计到底是做什么样的工作。

通过英美等发达国家会计学教育来看,更重视目的性,在教材和课程安排上是从最终做什么入手,如会计学课程向学生们展示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哪些步骤来完成,在各步骤操作中应遵循什么原则进行,将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原则融入各步骤,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改变了传统的方法,教材中所附的习题或案例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变得非常多样化,强化会计的职业判断意识,以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和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会计教材也不再是作为教学材料的唯一依据,而只是作为若干教学材料的一部分,财经新闻等也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上应突破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更为灵活、机动并与实践有效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并解决如何改变长期以来的单纯理论知识教育,甚至是狭隘的专业知识教育的问题;解决如何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问题,解决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问题;解决如何使学生将学到的东西转化为适应千变万化的外在环境的潜在能力和内在的精神品质,从而实现人才终生发展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水平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建议。

总之,会计高等教育一定要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与需求,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但要注意会计高等教育又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会计高等教育要根植于市场,同时又要高于市场,因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着的,不仅要赋于学生马上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更要赋于学生自我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使培养的会计人才将来能够引领市场。

参考文献

[1] 张春颖.论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的架构[J].长春大学学报,2007,(08).

[2] 张春颖、王颖.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子商务,2010,(11).

[3] 张春颖.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研究与改革[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

[4]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Z].财政部(财会[2010]19号).

第5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精神文化 PEST 建议

一、会计人及会计精神文化概述

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专属的会计精神意识,它强调人的重要地位和会计人与特定精神文化的存在关系。

(一)会计人及会计精神文化的含义

会计人作为会计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其自身的主观物质创造能动性和精神创造能动性。劳秦汉教授认为,会计人个人是会计主体的最基本组成单位;会计人群体主体是在会计人个体基础上形成的。故而,会计人作为会计精神文化的主体,不但具有个体性,还具有会计社会群体性。

会计精神文化作为会计文化的内层核心要件,是高层次的精神存在。劳秦汉教授认为,会计精神文化包括会计精神在内的一切精神文化产生于人类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生存需要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的需要。

(二)会计人与会计精神文化的关系

在“会计人”作为会计主体,“会计精神文化”作为客体的理论结构下,会计人与会计精神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交互关系,是研究的切入点。下文仅就会计精神文化的若干方面浅析会计人的精神文化。

二、浅析优秀的会计人的会计精神文化

优秀的会计精神文化,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论断和侧重点。中国古代代表性的观点就有:《论文.季氏》“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西方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观点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下文仅就各个学者对会计精神文化内涵的共同点,从若干方面浅析优秀的会计精神文化。

(一)价值准则

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最重要的会计精神文化是具有正确的价值准则。具体指会计经济活动的对错的一个判断系统,正确的会计价值准则规范着会计人的思维和行为;它还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会计人只有满足社会需求,才能获得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有利基础。

其具体表现为在会计活动中要坚持最基本的诚实守信,不能弄虚作假,不能舞弊受贿;工作上认真负责,尽心竭力,一丝不苟,勇担会计责任。

(二)行为规范

会计行为规范,是对会计人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是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具体的会计行为规范包括会计行为规则和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等。

西方国家对于会计人行为规范的表述重点在于对会计人的职业行为和信用及公共利益的规范上。而我国则更多的强调会计人的职业态度和对会计的管理服务,具体表现为对爱岗敬业和参与管理的要求上。

(三)审美情趣

作为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十分重要的。高雅的审美情趣能鼓励、引导我们最求独立的人格,不依赖他人;能促进我们形成谦逊、宽容的品格,戒骄戒躁,以积极温恭的态度对待会计工作。

三、浅析影响我国会计精神文化的因素及加强会计精神文化的途径

作为会计精神文化的主体的会计人,其人格及精神特点是社会性综合特征的具体反映。同时,也是在在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交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下面运用PEST模型简要分析影响我国会计精神文化的因素。

(一)PEST模型分析

(1)P:法律、政治方面。法律、政治环境对会计精神文化起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它对会计活动的经济地位、经济性质及具体职能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它主导了会计计量、记录、确认及报告的发展和变革。从我国会计法律的制定及发展进程来看,会计工作及会计精神文化的特点都在各时期的法律、法规的干预和指导下,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

(2)E:社会经济方面。会计精神文化的经济环境主要指特定时期内国家经济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会计精神文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必然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例如: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持续增长,我国的会计模式也相应的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和完善,我国会计制度及会计精神文化正逐步实现会计的国际趋同。

(3)S:社会文化方面。社会文化环境对我国的会计精神文化建设有着息息相关的作用,引导着会计人群体公众性文化的会计素质和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文化教育水平、传统文化及现代价值观对会计精神文化的潜在渗透作用。

(4)T:科学技术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全方位渗透到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思维中,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上的发展和应用,对会计记录的方式及内容,会计行为及管理,会计精神文明建设等都产生了变革式的影响。变革后的会计更为关注事前、事后的监督,更为强调会计人诚实守信的精神文化建设。

(二)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议

通过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来引导会计人的自律,能够促使全体会计人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增强会计队伍的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全面提高会计职业素质。[]

下面仅从主观及客观两个方面,提出几条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途径及建议:

第6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等效

在此背景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和会计等效也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所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套通用的会计准则,不同会计准则之间通过趋于一致的方式减少差异,实现可比性。会计准则趋同的最终目的是等效,所谓会计等效就是会计准则与第三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具有同等效力,会计等效的实质是经济后果的等效。

为顺应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趋势,我们国家规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要与中国的经济环境和法律不冲突,同时又能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均在中国会计准则中体现;对通常只在发达市场经济和条件下才能有效运用的规定,我国会计准则采取“适度引入”的做法;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不太符合中国经济实质情况和监管环境的规定,中国会计准则采取了“暂不趋同”的做法。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他国家会计准则通常不作为准则组成部分概念框架,我们将其不纳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我们的会计准则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施趋同后,也积极与其他国家与地区开展会计等效的工作,目前已经和欧盟、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实施了会计等效。

一.会计趋同和会计等效的障碍

(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不成熟

尽管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十也提出了要让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我国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我国现行经济体制、财政与税收政策、政府监管、市场体系、企业制度等都处于一个长期变革的阶段。企业之间的交易不规范,企业集团很容易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虚假交易从而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企业财务造假的低成本和高收益使得财务造假具有惯性,而国家对于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不大,也使得财务造假现象在市场上颇为频繁而财务造假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会计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可靠,投资者依据虚假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做出投资决策,从而忽略虚假会计信息带来的隐藏财务风险。同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保护与干预也使得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我们的市场仍然处于一个不断改革和晚上的过程,这也使得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遇到一定的阻力。

(二)专业会计人才缺乏

会计门槛低,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在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后可以完成企业的日常经济事务的确认、计量和核算。但是会计准则是不断完善的,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断熟悉会计准则发生的变化,并能够将其熟练地运用到企业的经济业务中,这对会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国际经济交流的不断深入,资本的流动伴随着会计信息的流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知识结构、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能熟练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会计专业人才很少,这使得不同企业间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及准确性受到影响,影响会计的国际趋同和会计等效的实施。

(三)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与世界经济互动,可以增强我国经济的活力,同时企业面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可以吸收国际市场上的资本从而做大做强。同时,实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和会计等效,可以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的关于国内市场的信息,从而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吸引境外投资者到国内投资,活跃内地市场。但是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便会在国内市场有所反映,与国际接轨增加国际经济交流的同时也会增加摩擦的机会,企业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形势,要将精力放到国际大环境中,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和会计等效的建议

(一)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应当互动

关于会计准则的趋同,一种是直接采用,即一字不差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而不加以变通;另一种就是趋同,在会计原则和实质内容上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我们国家选择的就是后一种。会计准则的趋同因每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若一味地照搬,只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造成会计核算的混乱。我国属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特定的法律基础、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色,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不健全,这就决定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必须走出中国特色,走立足国情、创新趋同的发展道路。同时,在实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和会计等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我们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相适应的地方,并针对我国的经济环境现状进行改进。只有在趋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积累经验,才能在趋同中改善自己,提升自己,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在趋同中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培养具备全球背景会计知识的专业人才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便是会计人员,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更够在企业的全球化业务中带来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减少会计信息之间的不可比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面对趋同过程中专业会计人员缺乏的挑战,国家应该建立完善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制度,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国际化视野。

(三)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在面临更大经营风险的背景下,风险的监控制度以及相应的预警系统的建设与有效执行对于企业来说就变得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信息系统,在与国际趋同的过程中保证自身信息以及经营的安全。此外,无论是企业内部的控制,还是政府监督部门都应该按照准则的要求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会计准则趋同的顺利进行。

对会计准则的完善来说,趋同只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目标。我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化趋同从而逐步实现会计等效,有利于我们的企业走出去,获得国际竞争力并获得可持续发展,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中,有的是杨先生的学生,有的是财经院校的会计学教授,有的是财政官员。大家不远千里会聚这里,都是受到先生深邃的学术思想、崇高的人格魅力的感召而来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斯人长逝,但他留下的大量作品永生,启迪思想、征服人心的魅力永恒。他就像屹立在会计地平线上的一座碑,闪烁在会计学术天穹的一颗星,永远值得我们感佩和仰望。

一、为什么要学习杨时展先生

谈到杨先生,不知不觉间先生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依旧穿那身朴素的蓝布中式棉袄,依旧戴那副传统样式的眼镜,双眸明亮而睿智,话语抑扬而顿挫……真不敢相信先生已经走了十年了!二十多年前,我曾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时名湖北财经学院)读书,有幸得到过先生的指导和教诲。在此,我想谈谈心中的先生,也谈谈后辈会计学人应学习先生什么样的精神。

(一)学习先生慎思明辨,砥砺完美的学术品格在我看来,杨先生的生命历程就是一部孜孜不倦的奋斗史,是一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恢弘乐章,勤奋严谨、追求完美是其主旋律。在他的词典中,似乎没有“大概”、“差不多”这样的字眼,都是“借贷必相等”的要义。大家知道先生的文章多而精彩,《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问题》、《会计信息系统一评、二评、三评》、《论会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问题》、《效益十策》等文章,可谓才思横溢,影响深远,堪称会计学的扛鼎之作。然而,精彩文章的背后是先生衣带渐宽的辛劳,是杜鹃啼血般的用心,是不为人知的江湖夜雨十年灯的苦思。每次落文之前,先生总是反复思考,反复比较,如负重前行的骆驼;每次初稿之后,先生总是进行反复细致地修改润色,如春蚕吐丝,反复雕琢,每篇文章至少要修改六、七遍方才作罢。虽不能说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至少是语不圆满修不止。

先生讲课之精彩更是倍受赞誉。直到今天,我还常常忆起先生的课堂及讲座从来都是座无虚席,有时甚至过道上都站满了人。然而先生讲台上的四十五分钟,讲台下却是极其辛苦的备课过程。新讲的课如此,反复讲过的课也如此;对博士生的课如此,对本科生的课也如此。先生是以追求完美的态度来对待每节课。我记得先生曾说过,他从来不允诺准备时间少于半个月的讲座邀请,因为他需要准备充分到将讲座内容完全背诵下来,一个小时的课往往需要几倍乃至更多的时间准备。正因为准备充分,加之原本就学养丰厚,如此厚积薄发,使得讲课的先生思接千载,听课的学子视通万里,那份氛围、那份情景、那份感觉、那份享受,所有听过他讲课的人都难以忘记,都回味不已。

(二)学习先生爱生如子,大爱无言的育人情怀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可以归结为四等,由低到高分别是:混沌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正其谊,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的“天地境界”。我认为,杨先生对于教育事业、对于学生的爱是超越功利、不计得失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栽桃培李”的深切热爱,可以说是进入了一种大爱无言的“天地境界”。

杨先生爱生如子的故事太多太多。许多人只知道先生一生著述丰硕,但实际上先生指点别人写文章和帮助别人改文章,都比自己写出的作品要多得多。先生涉猎的领域甚广,对于会计史、审计史、经济史、文学史均有较为透彻的研究,但是囿于时间等多种原因,一直未能系统成书,只是在先生西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了会计史遗著《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这不能不说是先生完美学术生涯中的些许遗憾。但是,先生生前将自己对于会计、审计史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很好地帮助了郭道扬教授《中国会计史》及文硕《世界审计史》的成书出版,这也算是对先生毕生辛勤耕耘的一种补偿和嘉奖吧!据我所知,潘同生教授在编著《中国经济诗今译》一书时,也曾蒙先生多次热心指教和细心点拨。我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书时所写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审计史》,先生也给予了很多的指点、帮助,特别是亲自动手修改至少有三、四遍之多,有的章节中密密麻麻满是先生的批注,至今我还记得其中激发我一生对会计审计投入热情和对事业执著追求的一句勉励性评语――“你对审计史研究作出了你力之能及的贡献”。正是在先生的指导、修改和推荐下,这篇论文得以作为刊首文章在《审计研究》创刊号上发表,并前后被几十家报刊转载。今天想来,这篇文章与其说是我的学术成果,倒不如看作是先生以及郭道扬先生、何任远先生至诚关爱、无私奉献的结果。

(三)学习先生只讲奉献、不计索取的立身操守先生常言:“人生到底怎样来度过才算有价值?会计上,资不抵债要破产,我想人的一生中,如果奉献不抵享受,恐怕也只能算是一个破了产的没有价值的人,一个道德上有问题的人,一个人格不高尚的人。这个想法经常会使我想起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出、处、辞、受四个字上那种十分严肃、守身如玉的功夫,并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一种我并不总能做到的比较不苟的态度。”众所周知,先生是一位十分注重节俭的人:餐桌上鲜有丰盛的饭菜;数次赴台讲学所着西服只是花八十元钱买布去做的,足下之履乃花五十元钱在小商品市场上买的,而这身行头每每在重大场合用及;因事外出从来不用公车,每每都是以高龄之身与学生们同挤公共汽车。记得有一年夏天先生来北京讲学,他和夫人住在极其普通的房间里,用一台直径只有六寸的小电扇驱暑,让前去看望的我肃然起敬。然而,先生却一举将节衣缩食的十万元率数捐出,在中南财经大学设立“勤诚助学金”以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我的一位同学因为偏科而休学,先生数度向学校反映千万不要误了他的学业,还亲自请他到家中长谈,指点他前进道路。先生用他一生的追求,践行了他所列示的“贡献―享受=生命价值”的人生意义公式。

二、为什么要纪念杨时展先生

古罗马人说:“时代呼唤英雄主义,英雄造就时代精神。”这句话用到现在这个场合,我想应该表述为:“中国会计需要大师,大师造就中国会计精神”。我之所以特意前来参加这次会议,和大家一起追思和纪念杨时展先

生,就是想表明一种自觉仰望的姿态,就是想透过纪念先生来表达对所有大师、先哲的尊崇,就是想通过缅怀先生来激励更多的人成为大师、成为铸造时代会计精神的领军人才。

(一)纪念杨时展先生,意在表达对大师、对有学术成就的人由衷的敬意仁者,国之瑰宝也。纪念先生,是为了缅怀更多仙逝西去、留下宝贵学术遗产的“会计瑰宝”,是为了推崇更多勇于创新、开放进取、追求真理的“会计仁者”。此行浙江,我不禁无限感思。“感”是感慨那些已经故去的会计界前辈,如潘序伦先生、顾准先生、杨纪琬先生、娄尔行先生、刘炳炎先生、李宝震先生、阎达五先生、余绪缨先生、莫启欧先生、吕众文先生等等,他们身体力行地教育着我们作为一位合格的会计人应具备何种人品、何种工作态度以及何种治学精神;“思”是思研仍在老骥伏枥、耕耘不辍的前辈的成功历程,如厦门大学的葛家澍老师、常勋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的徐震旦老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郭道扬老师、易庭源老师等,他们一生不懈努力开拓,终成会计审计大家。对于他们的为人治学品格,学生不会忘记,会计人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二)纪念杨时展先生,是为了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人成为大师、仁者 对于立志成为大师、仁者的会计学者,不知可否想过,是不是也像杨先生一样,始终认为自己面对的是未来国之栋梁,不敢丝毫懈怠,时时以传道授业、滋兰树蕙为乐呢?若干若干年后,会计组织或你们的学生会不会也为你们开这样的纪念会,纪念你们的思想、你们的成就、你们留给后来者的宝贵精神财富呢?你们的学术成果会不会也能成为中国会计史研究乃至世界会计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呢?如果你有想过并付出长期努力,说明你已在迈向大师的路途上起步;如果你的学术思想和成果在国内外开始得到认可或渐多被引用,说明你离大师的距离趋近了;如果你在临近学术巅峰的同时又是一位人格高尚如杨先生的人,那么你离成为受人尊重和推崇的大师可能就不远了。需要强调的是:我并非讲每个人都要成为大师,但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对于崇高满怀敬意,对于大师满怀敬意。要像仰望星空一样仰望大师,通过仰望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翱翔在天际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三)纪念杨时展先生,有助推动我国会计事业走向灿烂辉煌的未来 中国会计事业正处于一个成绩倍出、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更加海阔天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行之路依旧艰辛:中国会计语言的表达方式较为晦涩,仍需简化、优化、美化,让更多的人读懂它、使用它、接受它、喜欢它;中国会计的影响依旧有限,尚需致力扩大它的影响力,不仅要影响国际会计语言、规则和组织,还要影响国际经济、法律、文化等领域;中国会计服务于经济社会、服务于政治生活的程度仍然较浅,需要我们不断去创新它、提升它,让会计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流语言之一。路漫漫,其修远,希望广大会计行业的同仁们在前辈大师精神的指引下,团结一致,克难攻坚,致力打造符合时代精神的会计规则和思想,培养促进国际趋同的会计人才和大师,推动我国会计事业迈向一个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灿烂未来。

三、为什么要研究会计史

了解和研究会计史对会计学乃至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研究会计史能让人系统研究会计乃至经济社会现象运动发展的全过程清朝思想家龚自珍说过:“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漫长的,而现时却十分短暂,仅仅是由历史向未来演进的一个转换点;未来则迫近于现时,它以无限时空一直向前延伸。历史、现时与未来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只有密切结合在一起,方能正确地、全面地阐明及评价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生、发展状况及其历史运行规律。这对于会计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孤立研究一个会计现象,而不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进行观察,进行研究,可能只会得到片面的、价值非常有限的结论。

(二)研究会计史可以为会计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 中国有句俗语:“读史可以明智,可以知得失。”如要修一座水坝,就必须了解该河段洪水的历史记录,这样才能确定水坝的各种参数。通过历史记载,我们可以了解这条河流以往发生过多大的洪水,水位多高,破坏多大,然后再决定确定设计标准和投资。会计史研究也有相似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研习会计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了解会计发展的本质规律,吸取会计发展的经验教训,掌握会计发展的基本手段,从会计发展历程中获得教益。

(三)研究会计史可以让人们窥见会计大师筚路蓝缕的艰辛和做学问的路径 通过对会计史中成就斐然的会计大师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会计学,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如何研究会计史

既然研究会计史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研究好会计史?大家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这里我再谈几点体会,主要是以“中”为原则、以“人”为重点、以“通”为目标来更好的研究会计史。

(一)要用“中”字研究会计史“中”字再加一笔就成了“史”,于是《说文解字》中将“史”解释为“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记事”。我们研究会计史,就是要保持客观中正的态度,客观地记录下各种不同会计流派相互碰撞的会计学术思想,力争做到忠实于历史,力争做到实事求是。

(二)要用“人”字研究会计史会计学重要的突破性发展,大多是由会计学大师完成的。现在的会计史研究往往侧重以时间的序列回顾和审视会计发展过程。这种一般的史学研究方法虽然可以向世人展示出会计发展的基本脉络,但却不易于把握会计思想发展完善的精髓。因此,我想强调要注重用“人”字来研究会计史,即要注重研究会计大师、会计先哲们的思想,研究他们思想变化的过程,研究他们思想发展的背景及诱因,研究他们思想中最为本质、最为光亮的地方。当然,也包括适当研究他们学术上的遗憾。还要注重研究大师与大师之间共性、个性差异比较等等。通过研究大师的思想,可以准确把握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会计精神;通过研究大师的思想,可以透析会计发展进步的本质规律;通过研究大师的思想,可以使后来者在前人光辉思想的照耀下快步走向成功的殿堂。

(三)要用“通”字研究会计史 强调“通”字,即强调融会贯通之意。会计史研究不单单是简单的会计史料汇编,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会计思想摘录,更重要的是会计史实背后的社会,社会背后的思想、思想背后的哲理;会计史也不仅仅在会计史料、会计事项中展现,要善于发现经济社会现象中间的会计、背后的会计;当然,更要格外注重资料、事件、现象、思想的融合与升华。研究会计史,不应囿于一个事件、一个案例,必须敢于打破一些思维的定势和框架的限制,按照历史运动本身来阐述历史,真正进入“整体会计史”的思考境界,做到“站在

月球上看地球”。要知道,会计问题之外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之外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问题。因此杨先生反复论证了一个观点,即“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这种高超“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视点。”我最早读《史记》、《汉书》时,对当时的西域分为三十六国、四十八国一直心存疑虑,以中国历代皇朝的实力,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散落的小国统一为一个或几个大国?直至有一次乘飞机经过新疆,看到新疆地广人稀的自然风貌,我才恍然大悟――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任何将这些小国结合成更大的政治实体或统一为一个国家都缺乏实际意义。因为要实施有效的统治就得派遣人员、传递消息、征收赋税、交流物资,而这些都很难办到,或者耗费巨大。这就是当时分为三十六国、四十八国的根本原因。如果不从高处、不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对于史料中的记载就难以有准确或深切的认识与体会。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会计史学研究者是我国会计历史的书写者和见证者,是我国会计理论界、学术界、教育界的脊梁,也是我国会计事业明天发展的希望。让我们以仰望的姿态,研究杨时展教授学术思想的精神内涵,学师的为人治学的高尚品德,深入研究中国会计史和世界会计史,更好地为我国会计事业大改革、大发展服好务。

仰望就是追求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还是应该自觉仰望。仰望中有缅怀,也有崇敬;因缅怀而崇敬,因崇敬而缅怀。仰望中有探索,也有奋进;因探索而奋进,因奋进而探索。贝多芬说:“打开心坎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我坚信: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地着力脚踏实地干工作,仰望星空想难题,就一定能取得骄人的功绩!

编后语:本文系财政部王军副部长2007年10月27日在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会计史学术研讨会暨杨时展先生学术思想讨论会上的讲话。

王军副部长参加本次会议,具有特殊的意义。原本安排的行程是乘飞机到绍兴,后因天气的原因飞机停飞,他连夜改乘火车到杭州后转乘汽车按时参加会议。作为政府的高级官员这是极为罕见的,与会代表深受感动与鼓舞,感动的是他参加会议的诚意与行为;鼓舞的是他那文采飞溢、激情澎湃的讲话。在本次会议召开之际,恰逢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绍兴举行,以致有学者称,王军副部长的精彩文章,完全可以申请参加鲁迅文学奖。

第8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介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入手,剖析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最后对其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我国会计界对财务会计,尤其是对财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但是却缺乏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了管理会计。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会计得以在国外大中型企业中迅速的推广与应用。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会计体制改革,会计学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造成了管理会计的理论相对滞后,并且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

(一)我国社会制度及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我国目前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政府对于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①。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这种特殊性造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仍旧处于对外国理论的介绍与引入阶段,所以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水土不服”。

(二)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论结构,偏重于具体问题的分析而忽略了整体性。但是理论体系作为任何学科的基础,它的全面与系统是其独立存在并推广应用的关键。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不注重体系的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仍处于对西方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并且和企业管理实践相脱离。所以,我们重复别人的多、开创性少,专题研究多、理论体系研究少,使我们在管理会计研究上难有更大作为②。

(三)学术界缺乏兴趣,实务界缺乏重视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例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而展开。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实务界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③;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④;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⑤。

三、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协会

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建立管理会计科学并且提供一个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

1.建立管理会计协会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构架。同时,未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依托协会进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活动。

2.管理会计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学术界可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实务界可以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术界相互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可以将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帮助指导下迅速的投入生产实践。

(二)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理论界要针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最新发展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经济院校不仅要把管理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还要在其他相关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力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只有让企业领导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定的基本认识,使其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未来生存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共关注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真正的将管理会计理论应用于企业的自身实践。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理论和方法必将得到完善。通过广大会计人员和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⑥,相信未来管理会计在我国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Roland,G,TransitionandEconomics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00

②潘飞等:《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1999年11期。

③孟凡利等:《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会计研究》,1997年第4期。

④暨南大学会计系管理会计课题组:《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

⑤何建平:《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透视》,《会计研究》,1997年6期。

⑥原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于1983年1月召开的“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座谈会”上提出的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16字方针。见1983年1月22日的《经济参改》。

参考文献

[1]潘飞,文东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会计研究》,2006年02期

[2]余绪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02期

[3]潘飞,徐健儿,张丽萍。《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1999年11期

[4]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会计研究》,1999年10期。

[5]王建胜,朝来东。《知识经济下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北方经济报》,2007年8月2日23版

第9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一、科研选题不当的主要表现

1.选题偏大且重复。相关学术刊物上的会计法学科研论文,绝大多数选题不具体、不明确。近几年来,选择热门会计法学问题进行研究的人较多,如关于会计法律责任方面的问题,但大多数仅围绕会计法律责任的内涵、类别及其构成要件等方面进行论述,缺乏新意。

2.研究深度不够。会计法学科研是一项与会计法制建设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从近几年来看,应用性问题研究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多数成果水平不高,转化率更低,选题中忽视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探讨与研究;而基础性问题探讨又落后于会计法制建设实践的需要,使得应用性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缺乏后劲,缺乏强有力的基础理论支持。例如,“会计执法监督”、“会计执法保障”等应用性强、价值大的会计法学应用性问题很少见到,即使有也难于在实践中操作,理论深度不够,而“会计法基本原则”、“会计法学与会计学的内在联系”、“会计立法中如何处理会计技术问题”等基础性问题几乎无人探讨,直接制约着我国会计法制建设水平。

3.简单移植、生硬照搬其他学科的较多。移植是会计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但近几年,对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未结合会计法学特点加以改造而进行简单移植的现象比较普遍,很难发挥相应理论与方法在会计法学研究中的真正科学价值与意义。

4.描述性研究多,因果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少。任何一门学科就其发展历程而言,均存在诞生、发展、成熟等几个阶段。描述性研究是一门学科在诞生初期的研究方法。目前,中国会计法学正处在发展阶段,其研究方法应由描述性研究向分析性研究过渡。但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较多描述会计法学领域中的有关现状问题,而较少分析有关各种会计法学现象的关系、影响因素、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会计法学研究难以发挥其解释与预测的功能,缺乏对功能或机制的深入分析,妨碍了研究水平的提高。

二、改进的对策

1.从思想观念上重视科研选题。在会计法学科研中,发现并选择具有意义的会计法学问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如果选择和确定的是会计法学学科发展和突破的前沿,则表明其是高起点、高水平的研究;如果是重复他人的研究,则整个研究工作也就没有多大的价值。

2.努力培养研究人员的科学素养。①培养创新精神与敏锐的洞察力。日常工作中要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各种新事物的习惯,尤其是不为常人所注意的偶然现象,作为发现和提出会计法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②勤于思考,提高自己的想像创造力。直觉和想像是会计法学科研选题中主要的思维品质,而想像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会计法学研究者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③注意积累相关和必要的会计法学研究背景知识。在会计法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学、会计学理论知识,同时必须具备必要的经济学、哲学、逻辑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需经过研究人员的长期积累。

3.遵循科学选题准则。会计法学科研选题应遵循以下几个重要的科学准则。

(1)创新性准则。创新性准则是指对所选择的会计法学科研问题应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能提出新的见解,导出新的结论。会计法学科研选题的创新程度必须成为衡量其研究成果质量与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得出新的结论,真正体现会计法学研究的价值。为贯彻这一原则,应深刻理解创新概念,建立创新的体制,营造创新的文化,提高创新的能力。

(2)价值性准则。价值性准则包含两层意义:一是选取的会计法学科研题目要满足会计法制建设实践的需要;二是选取的会计法学科研题目要满足会计法学研究自身发展的理论需要。就现代会计法学而言,还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急需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会计法学研究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研究能力及客观条件,选择最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可行性准则。一是从会计法学科研题目本身来说,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依据;二是从会计法学研究者来说,必须具备本学科相当的科学知识、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并熟练掌握与运用有关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三是从客观条件来说,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辅助力量、适宜的社会背景条件等。

(4)效益性准则。效益性准则就是在既定的人、财、物条件下和单位时间内,充分考虑会计法学科研题目的效益。具体地说,会计法学科研题目的选择要求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在目前会计法学科学研究经费不足而又急需展开会计法学科研的情况下,尤其要遵循效益性准则。

4.规范选题程序。从整个会计法学科研选题过程看,它包括查询信息资料、科研题目系统化、初步确定题目和题目论证四个步骤。

(1)查询信息资料。在会计法学理论学习与会计法制建设实践中发现相关问题后,必须查询有关会计法学问题的信息资料,以全面认识和了解该会计法学问题。通过查询相关会计法学问题的信息资料,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该问题的科学背景怎样,前人是否研究过。②如果该问题被研究过,取得过哪些成果,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是什么。③如果该问题没有被研究过,那么围绕该问题进行的类似研究取得过哪些成果。查询信息资料是选择会计法学研究题目时比较艰苦又特别重要的工作。

(2)科研题目系统化。在广泛查询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即可进入会计法学科研题目系统化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在研究方法论及系统思想指导下,初步理顺和具体解决会计法学科研选题中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确定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研究目的与任务的具体化,习惯的做法是用一句话来陈述会计法学科研的总目标。②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不仅影响到会计法学科研之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而且对研究结果与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具有影响。在确定研究对象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根据会计法学科研具体目标来选择会计法学科研的研究对象;要明确会计法学科研之研究对象的空间(地域)范围、时间范围和条件范围;要考虑会计法学科研的可行性及研究对象的数量。③确定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具体研究目标相联系,同时还受到研究总体的性质、特点、数量等因素的制约。因而,采用哪一种或哪几种基本研究方法,要在选题阶段作出系统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