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在校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在校学习计划

第1篇: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工作23年来,无论是担任什么职务,胡健同志一直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是南通初中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多次到新疆伊宁、克拉玛依、甘肃临夏、广西柳州等地上公开课、讲学,2009年3月,在江西九江举行的第八届全国语文教学比赛中,以折桂初中组的成绩获得一等奖。

作为校长,胡健同志倡导文化立校,躬行人本管理,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要,实践把学校建设成师生成长乐园的理念,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学工作者,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优秀德育工作者、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称号。

小庆来自安徽,小学几乎没有学过英语的她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南通,就读于南通市跃龙中学。由于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她对英语、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上课经常不由自主地发呆,考试几乎没有及格过。初二的时候,学校开始实施“蓝色计划”,她慢慢有了变化,英语学习勤奋了,课堂上渐渐听得懂了。初三第一次阶段测试,她的英语考了96分(150分卷),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此后,她的学习劲头更足,不仅英语,数学成绩也有了进步,期末考试,她的英语数学都考及格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民工子女来到城市。由于各地教育水平不均衡,外来人口和本地学生的学习基础落差明显,不少外来人口子女虽然享受了公平教育的机会,但没有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实际还是没有真正的公平教育。真正的公平教育应该落实在课堂中。基于上述理念,我校提出了实施“蓝色计划”的设想。“蓝色计划”的出台是跃龙中学党总支、校长室对学校校情、新课改与规范办学的密切联系予以准确分析、审时度势的结果,作为学校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平台,它已日益成为跃龙中学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亮丽闪光点。

一、 “蓝色计划”提出的背景

南通市跃龙中学是市区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初级中学,在西起南通港东至起凤社区、北自城北路南到任港路的范围很大的施教区内,临近轻纺城、食品城、永兴建材城、蔬菜批发市场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女的就读使得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学习上的落差显著。因此,近年来学校面临着办学瓶颈,优秀学生与学习能力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存,从而严重制约总体教学质量、影响学校发展良性循环的结果无奈而客观存在着。这已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并阻滞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教学质量提升遭遇困境的大背景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在大力推进中,同时,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办学“五严”规定的出台,又实实在在地迫使各学校走以学生为本、扎实高效的内涵发展之路。于是,跃龙中学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蓝色计划”,就成为学校发展突破瓶颈、走向希望的必然趋势。

二、 “蓝色计划”实施的意义

“蓝色计划”的实施对学生、教师、学校、教育事业都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1. 对学生而言,“蓝色计划”真正把关注学生的成长放在首要位置,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正视包括学习状态及水平差异在内的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科学运用因材施教策略,合理应用分层教学方法,最大效用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成绩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增强,从而在学习积极性整体提高的状态下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发展奠基。

2. 对教师而言,“蓝色计划”也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它为教育工作者完善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

3. 对学校而言,“蓝色计划”作为立足于学校实际、遵从于教育规律、服务于广大学生的一项均衡教育举措,有力地践行了学校“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永恒宗旨,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提高,有利于学校在深化内涵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4. 对教育事业而言,“蓝色计划”是对不断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探索,也是努力做到规范办学、对素质教育在新中考背景下贯彻落实的创新思考,它有利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发挥合力作用,为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和后盾。

三、 “蓝色计划”的实施内涵

“蓝色计划”,顾名思义就是力争使原有学困生们成绩报告册上各门功课的成绩不再一片“红色”不及格,而是普遍成为用“蓝色”书写的及格成绩。事实上,“蓝色计划”旨在立足于学生学习差异的现状基础上,通过分层教学,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大面积增加合格率,逐步消减不及格现象,重塑学生的学习信心,再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回复和谐教育的人文理念,从而奠定学生长远发展的必要基础。

“蓝色计划”的实施对象则是所有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力争惠及一切具有上进心而暂时在学习上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尤其将其中的来自特殊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家庭的子女的学习帮教摆在重要而优先的地位,力求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困难学生掉队。

“蓝色计划”实质上是从校情出发,在实践中因校制宜地走均衡教育之路的积极举措,其宗旨在于全面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四、 “蓝色计划”的实施内容

“蓝色计划”主要利用每天下午在正常教学任务完成后的课外时间(大约一课时),按照学生在整体学习状况和单科学习情况上的综合表现,并参照学生自身的希望与要求,实行学习水平与能力基本相近基础上的分别编班,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分别担任A、B、C三种层次班的教学辅导工作,使不同层次学生能根据不同要求查漏补缺,或者夯实基础,或者提高水准,从而达到在原有起点上共同进步的目的。

“蓝色计划”在初一年级主要设置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科目,在初二年级设置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四门科目,在初三年级则设置语、数、英、理、化、史、政七门中考科目。“蓝色计划”实施中,A、B、C班的学生编排并不是固定的,事实上,分层教学辅导在绝大部分学生中激起了前所未有的进取心和竞争性,成为A班学生不仅是一种莫大荣誉,更是一种强大动力,B班学生希望进入A班,C班学生希望进入B班,这都是浓厚学习氛围下的崭新气象。

担任“蓝色计划”分层辅导教学的各科教师们,同样心头也增加了一份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他们往往在每天自己正常的教学任务结束后,马不停蹄地继续备好另一堂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课,在工作量和难度更大的情况下,兢兢业业上好每一节特殊的课,扎扎实实辅导好每一个学生。

为了使承载着均衡教育和人文教育思想的“蓝色计划”落到实处,在实际操作中最大效度地发挥其作用,学校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兼校长胡健为组长、副校长姜国忠和副校长王剑飞为副组长的“蓝色计划”领导小组,负责策划制定“蓝色计划”的实施方案及步骤,并落实分层教学的教师配置。王剑飞副校长具体领导教导处负责落实分层教学的各年级科目安排的教学内容、时间、地点,并稳妥有序地落实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班编排工作,同时做好巡视督查工作。初一、初二、初三的年级组长则负责做好本年级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各班学生动态学习管理工作,并协调好每天日常教学与课外分层教学的关系、日常教学教师与分层教学教师之间在进度和要求等方面互有不同的关系、不同科目设置安排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层次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关系。

三位一体的组织机制有条不紊地将“蓝色计划”缜密高效地落在实处,确保了“蓝色计划”实施内容的有效贯彻。

五、 “蓝色计划”的实施效果

“蓝色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在学校党总支、校长室,教导处,各年级组,各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广大学生的群策群力下,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党总支书记兼校长胡健,副校长姜国忠,教导主任王素霞,英语学科组长、南通市劳动模范汪维萍等各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均担任了“蓝色计划”教学的授课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为其他各学科老师们树立了榜样。副校长王剑飞不仅负责具体操作“蓝色计划”,而且天天下午第四课开始到各层次教学辅导班巡视督查,不辞劳苦,有效保证了“蓝色计划”实施中的良好秩序。胡剑、郭建伟、陆海明三位年级组长也是每天做好“蓝色计划”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细致入微地做好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评估工作。所有的班主任都积极配合“蓝色计划”的实施,并且不少班主任都下到班级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极佳的为学生服务的环境由此而形成。家长们为学校如此花大力气为其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真诚举措深受感动。学生们也真正感受到学校的良苦用心,努力学习的氛围由此而得以营造。

初三(4)班王镇同学来自外省,家境贫寒,他写作业所用的桌子,因一条桌腿破损而用几块砖头垫着。在这样较为艰苦的环境下,王镇同学却好学勤奋,非常刻苦,成绩优良。但因其小学时老家的学校不教英语,所以他的英语基础较差,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进度。他自己也很苦恼,家长也很担心,却无力为其请家教补习。蓝色计划开始后,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教学,第一堂课下来,他对班主任王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说:“老师,我全听懂了,真的!”从那以后,他有了信心,英语成绩飞速进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93分(满分120)的好成绩。

朱志航同学自幼随父母来南通,全家蜗居在一新村小杂货店内,前店后家,生活非常艰苦,“蓝色计划”实施后,老师在学习、生活上对他全面关心,使他进步很大,也更懂事了,还被评为全校“敬孝之星”。

事实上,经过“蓝色计划”的实施,各年级、各班的各科学习均有了明显进步,不但在崇川区期末统考中成绩迅速提升,而且在2009届南通市中考中,初三学生成绩整体超过上一届,录取重点高中的学生明显增加,2010年,中考成绩继续保持在市区前列,尤其可喜的是多名外来人口子女考取了省重点中学,创造了新的历史。

总书记在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南通市跃龙中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策划并有效实施的“蓝色计划”正是上述思想理念的行动体现。“蓝色计划”通过一系列有效而实在的举措去推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着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扶持困难家庭学生以及学习困难学生,极力缩小差距,从而保障最广泛范围学生受教育权在更高层面的实现。

第2篇: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74-04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2010-2020年实施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求、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自2011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各高校的相关试点专业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这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难题,如教学环节设置不符合企业要求、实践基地建立非常艰难、学生实习质量难以监控等等,使很多学校的卓越计划难以顺利开展,有的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卓越计划实施的目的。美英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其采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在国外已经成功推广了一百多年。本文通过我校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的经验总结,借鉴美英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设置及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整合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途径,使我校机械工程类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以至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本着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力争通过卓越计划,为机械行业培养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还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自2013年开始,遴选了两届卓越工程师班,于2014、2015、2016年组织学生到卓越计划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见表1),从实习的情况反馈看,仍存在许多难题。

(一)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的矛盾

从本次实习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企业要求接受学生实习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特别是一些工程研发的企业,要求学生从某个具体项目的论证、方案O计、结构设计到现场装调都全程跟踪,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下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和毕业设计期间进行实习,对企业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学生的实习效果有严重影响。

(二)实习基地建立难

我院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汽车装备支柱产业,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具有较好软硬件条件的汽车配套企业和军工单位。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长期校企产学研合作单位、与本校教师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以及校友开办的企业。近三年,我院开辟了二十多个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卓越计划实践。但由于卓越计划对企业要求较高,需要企业配备专门的兼职教师,并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安全;同时卓越计划只能给企业增加麻烦,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很多大型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参与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卓越计划为企业留下有用人才,这给我们开辟实习基地带来很大难度,也不利于可持续性开展卓越计划。

(三)过程管理难

学生实习基地包括省内外相关企业,比较分散,质量监控有很大难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习前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企业介绍,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进行陈述,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实习单位。学院卓越计划管理人员只能通过电话与企业沟通或定期走访、与实习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实习情况。从反馈的情况看,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学完专业课,加上工作单位没有确定,很难对实习企业及实习的项目产生兴趣,导致实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难以进行下去。

三、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思路

通过我校这三年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交替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开展卓越计划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必须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各高校和企业必须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规划教学内容。另外,可以根据各高校的特点,采取行业式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强化或增设某些特殊课程或特殊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奠定基础。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途径,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采取3+1培养模式。在实践环节上,强调要到企业实践一年。一方面,学习先进的企业技术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部分专业课程由企业教师到校兼职授课或在企业授课,相关实践环节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环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企业进行。对卓越班的学生采取单独授课的方式,压缩上课时间,实现弹性学习管理,为实习提供足够的时间。

笔者曾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进修一年。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从1869年建校至今,一直作为英国的高等教育中心而存在,笔者亲自体验了这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感触最深的是其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环节的力度之大: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这些实践环节都有企业人员参与评审,并给予一定资助。学校还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学生实习、创业和兼职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

(二)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的途径也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学校要选送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同时,可以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学校可以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为加快建设工程化师资队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引进人才时优先选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

2.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或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强化教师的工程经验;

3.选派教师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增强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

(三)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对开展卓越计划的学院,应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为各系系主任及专业带头人和卓越计划实验区负责人,由具有丰富企业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校内学习和专业实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企业专业实践由教师带队组织管理。生产实习分组进行,结合学生实习情况成立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派组长一名,全面协调该小组相关的实习事务,并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整体动态。毕业设计结合就业工作进行,实行由学校和企业指定的双导师管理。从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选拔到毕业设计结束全过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和督导组组织专家评估,随时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控。

为了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学院应与实习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方案,并与企业达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共识。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双方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企业实习内容,制订学生企业实习计划。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学校必须为实习学生制订卓越计划实践项目相关表格,包括:《个人工作实践(实习)计划》《个人工作实践登记表》《个人工作实践总结报告》等,以此作为学生企业实习环节的成绩评定依据。在过程管理中,要求各实习单位配合如填写学生的个人实习情况,以便学院给予客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

(四)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多采用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卓越计划的专业应率先改革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推进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学生要主动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美英高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英国高校主要有讨论课、演讲课、集中授课、辅导课、小论文等。学生经常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作业。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宽广的理论,有较强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内学生最欠缺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美英著名大学特别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是他们丰富的交流活动,他们每周都会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前沿讲座和经验交流等。另外还会设置一些基本技能讲座,内容涵盖了数学方法、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检索等。我国卓越计划就是要着力加强学生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五)实习基地的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快。企业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掌握着最前沿的生产工艺。我国的“卓越计划”必须通过高校依托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使企业由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只有形成稳定的卓越工程师实习基地,才能将培养方案真正落实。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前储备了人才。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规范化实习基地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充分利用校友、教师、学生的社会资源,多渠道开发高水平的实习基地;

3.由政府部门介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逐步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卓越计划实习基地。

第3篇: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 “卓越计划” 学生 企业 学习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77-03

2010年底广西大学正式启动“卓越计划”试点工作。2011年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根据“卓越计划”要求,本专业实行本科阶段课程“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在企业学习的课程和进行的教学环节,包括部分专业课程、实习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三部分。可见,“卓越计划”要求的长期“企业学习”不同于原有专业的短期“企业实习”,具有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特点。它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制订详细而周全的累计1年的企业学习、生活、经费支出等计划,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尝试。为此,笔者以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多年带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经验,探讨学生到企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以确保本专业“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与培养企业之间的沟通问题及其对策

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工程人才,企业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以往的工程教育中存在工程性培养不足的特点,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而“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培养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的设计,大大地调动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然而,仅从专业层面与企业开展合作往往事倍功半。广西大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学校通过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合作指导委员会,将本专业层面的企业合作提升到学校层面展开,由校领导牵头,学校各部门领导和本专业共同与合作培养企业交流,拟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解决本专业和企业合作中存在的宏观层面的问题;其次,本专业负责人、课程责任教授再和企业培训中心或人力资源部门深入洽谈人才培养相关问题,贯穿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实施培养的整个过程;再次,专业实习带队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探讨包括企业实习期间实习单位与地点时间及日程安排、实习目的与要求、实习模式、实习内容、实习的组织工作、实习考核方式、实习经费预算等具体问题,制订严谨的《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教学计划》。

二、企业参与课程教学的深度问题及其对策

由于热能动力机械结构复杂,加之新技术不断涌现,因而相应的专业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教师虽然选用PPT教学课件,建立了部分实物图片库和视频资料库,基本能够展现板书和挂图传统教学无法展现的实物结构、结构和工作过程,但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容易造成教学进度过快的现象,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跟上教学节奏,对概念性和原理性的内容了解不透彻,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卓越计划”强化课程实践性的标准,要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确保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要求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置,负责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基于此,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开设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内燃机构造、内燃机制造工艺学、热能与动力机械产品性能测试等专业课程的企业实践环节,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将企业的优势整合到理论课堂的教学中。这些课程主要采取集中时间段到企业学习的方式,并合理地分配一定的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一般先由学校教师讲授某章节理论知识,然后学生到车间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将理论讲解和实物演示有机结合,使得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三、学校实习带队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问题及其对策

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制订科学、系统的实习计划,是完成“卓越计划”实习教学任务,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前提。然而,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实习带队教师多为年青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类院校优秀研究生, 虽然接受过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是缺乏工程项目的过程化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素质结构、研究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高度集成的要求。这导致学校实习带队教师不能根据企业特点制订出周密的实习计划,目的性缺乏,很难保证实习的有效开展。为此,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从以下4个方面提升学校实习带队教师质量。第一,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条件和人才聚集的氛围,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并具有在生产第一线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来任教。第二,对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本专业选派教师到企业积极开展工程项目研究,或有计划地送到企业工程岗位进行较长期的工作和交流,以此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为保证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培训,教师在企业工作享受工程岗位相应津贴。第三,对于过去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本专业有计划地定期安排他们到企业进行短期学习,以更新教师的工程知识,将企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现状和新科技、新工艺带到教学中。第四,加强本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并强大一支高校师资和企业师资联合团队,争取取得较大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同时能在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际中提炼科学问题,解决相关工程难题。

四、企业教师的选择问题及其对策

企业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的主导力量之一,是保证“卓越计划”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企业实习中,应注意企业教师的选择问题,要选择业务优秀,又有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和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教师,这是完成企业实习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然而,企业缺乏科学、规范的企业教师选聘标准,选择的随意性较大,企业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波动明显。首先,置身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企业中每个专业技术人员多以按件计工作量,工作任务饱满,工作压力大,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给学生做现场讲解。其次,多数企业对技术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不愿意学生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技术,多以参观形式安排实习。再次,学校没有专门的实习经费给企业,企业对学生实习碍于情面和任务需要,较为随意地安排2~3个工作人员给学生做生产现场讲解,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基于此,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在实践教学企业教师的选择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企业与高校共同协商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以保证能够在企业选聘出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层管理人担任“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第二,高校制定出企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以保证企业兼职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做出的工作不是义务的,得到相应的报酬,这起到吸引、留住、激励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第三,企业兼职教师需要参与相应的考核,具体做法是,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和实习学生按照考核要求中的各项指标给企业兼职教师打分,每年进行总结,不合格者将被取消企业兼职教师资格,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奖励。

五、企业实习岗前培训的设置问题及其对策

传统的企业实习模式一般是由学校实习带队教师确定实习单位,然后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将学生带到实习地点,邀请有关企业教师现场讲解、参观学习,最后由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学校实习带队教师根据报告和平时表现评定实习成绩。这种传统的企业实习模式只能给予学生感观的认识,不能从深层次理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产过程,难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做法是按照实纲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和企业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进行车间学习前先进行多媒体讲授的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按照企业生产工艺分类讲解工序流程、主要设备、检测手段等, 使学生对该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所了解。在培训的过程中,注意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积极性。如提问学生:蠕墨铸铁缸盖正火处理前为什么用外型砂堵住气道?并告诉学生,实习中看到的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是这对于缸盖的产品质量却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蠕墨铸铁缸盖的正火处理有利于硬度的提高,但也会使气道产生严重的氧化皮,导致无法正常抛丸处理,而正火前用外型砂堵住气道,可以有效防止气道氧化,提高铸件质量。通过问题式讲解,学生认识到了每道工序都有其重要作用,到车间实习时必然会更用心去观察、思考。

六、学生到企业实习的主动性问题及其对策

由于传统的实习方式是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制订实习教学计划并提出实习要求,学生在相同的场所实习,实习过程及内容完全相同,学生只要听从教师的安排,即可获得所要求的学分,因此学生到企业实习的主动性不高。加之企业采用数控机床逐年增多,而机床采用全封闭防护罩罩住,学生看不到具体的工序,再加上机器声音太大听不到企业教师的讲解,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实习”的状态。可见,企业实习中不像学校教师讲授学生知识时细致入微地讲解,而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观察、学习。因此,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到企业实习过程中,采用先全班集中实习,然后再进行小组分散专题实习的方案。这样既可使学生了解整个生产过程,又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冷加工实习小组,安排学生到冷工车间实地参观车、钳、刨、铣、钻等机械设备和刀具,请企业教师现场演示机器的操作方法,详细讲解生产过程中刀具的选择、刀具的刃磨、刀具的安装、切削用量的选择、加工工艺的制定、工件的装夹等内容。对于发动机铸铁件铸造专题组的学生,安排企业教师现场讲解铸件的整个铸造流程,重点讲解砂芯的种类,砂芯对尺寸精度的要求,以及铸件如何避免夹渣、砂眼、气孔、裂纹类缺陷等工程实际内容。对于热处理实习小组,安排企业教师现场讲解各种热处理工种(正火、淬火、回火等)的主要设备、基本操作、目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实习结束后,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学生的考核采用实习日志和答辩形式加权评分的方式,以个人形式上交的实习日志侧重于对整个生产流程的了解,以小组形式进行的答辩环节侧重于对实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巩固实习效果。以上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到企业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企业实习的质量。 (下转第187页)

(上接第178页)

七、“卓越计划”企业实习经费保障问题及其对策

按照“卓越计划”企业实习要求进行教学,教育成本比传统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不光是学校实习带队教师、企业教师、相关企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企业工程实训平台搭建等需要资金保障,学生的实习交通费、住宿费、实习费等也是很大一笔开支。特别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实习经费仍恪守20世纪90年代计算标准变化不大,即使有所增加,也非常有限。这导致实习经费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实习专业被迫缩短实习时间、减少实习内容、简化实习方法,实习质量下降。为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不但从教育部、政府、学校申请到专项经费用于卓越人才培养,还从学院和专业层面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第一年,获得教育部“卓越计划”专项经费支持,学校以1∶2比例提供配套建设经费,学院在“卓越计划”班的实习经费支出上给予一定倾斜,本专业教师团队与企业开展的横向项目也为“卓越计划”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实施第二年,除得到教育部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外,获得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经费资助的学校也加大了配套建设经费支持力度。目前,通过以上措施建立的资金保障机制基本满足了本专业卓越人才企业学习的需要,但如何保障这种机制的长效性仍然是本专业面对的一个难题。

总之,“卓越计划”创新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这使得“卓越计划”班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碰到了一系列问题,需要高校专业和参与企业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和改进完善,为工科院校其他“卓越计划”专业到企业实习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3]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4]李力,杜轩,赵新泽.地方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学习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8)

[5]张燕,温晓玲.基于“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J].大学教育,2012(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101);广西2011年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项目

第4篇: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教学副校长个人工作总结——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学副校长,明确职责,当好助手,创造性地开展本职工作是我多年来的一贯工作作风。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观念。如何用全新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当好教师的带头人,学生的引路人,已成为我人生追求的全部内涵。一、抓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畅有序。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如何抓好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1、抓各类计划的落实,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连续性。教学管理是建立在科学性和计划性的基础上。每年学期开学。我首先抓各类计划的制定,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加强统筹管理和目标管理,使工作有的放矢,有目标、有方案、有规划、有管理。在制定各类计划时。注意和加强可操作性,保证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管理到位。通过各部门反复研究协调。使各类计划清楚地反应学期各项工作。我们共制定如下计划:《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各教研组工作计划》、《教师业务学习计划》、《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等。2、抓住教学环节,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期开学,我组织一线教师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落实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教育教学具体目标。a.抓备课备讲辅批考,备课是首要关键。如何提高教师备课质量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开学初,学校根据本校工作实际,明确提出备课的具体要求。尤其是要做到:环节齐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设计合理、板书规范、习题适当、反思跟上。如何精备一堂课,要求教师“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挖掘到位,知识准确。”每学期都要评出校内优秀教案。在全校推广展览,并给予奖励。b.抓课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龙头环节。实施新课改以来。学校明确提出:如何上好一堂课,关键应做到:“主导作用到位,主体全员参与,讲究课堂艺术,师生配合默契,精讲多练,层次分明,因材施教,各有所得。”此外,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板书规范工整,电教手段齐全,教具使用合理。其次,开展全员听课。教师讲课要让大家来听,来评。一堂课要经得起推敲、点评和“说长道短”、“评头论足”。教学领导要首先完成听课任务,每学期我按学校要求完成听课节数。同时,检查听课情况:听课节数,听课人数,听课学科。要求任课教师要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活动。听课这一环节,给全校教师创造一种改进,提高的机会。同时,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根本素质会其到重要作用。c.抓反馈如何检验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我在抓批改,反馈环节上做了大量文章:①开放性习题。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由过去的固定习题改为开放性习题,由学生自主选做。习题难易程度具有不同档次,习题数量也由学生自主选定。②AB卷。每次小考、反馈、测验都采用AB卷。两张试卷,是按学生层次具有梯度性。分值相同,由学生自主选答,不同的学生答不同的试卷各有所得和心理满足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控制了流失生,营造了一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校园气氛。③月考制。为了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建立了月考制,每月举行月考,内容都是近期所学知识,试题由任课教师自拟。体现双基,侧重技能。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质量分析会。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由包组领导亲自主持会议,年组长做综合发言,学科教师各自分析所教学生各类情况。同学科教师对比成绩。找出差距与不足。想出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抓师资队伍,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几年来,我在抓教师队伍建设上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a.抓培训几年来,我校始终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XX—XX学年度学校在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上出资万余元。我们先后去长春、吉林、公主岭、东丰等地参观学习。假期又有部分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通过外出学习和培训,教师的视野宽了,眼界远了,观念新了,方法多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成了他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他们越来越对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乐趣和疯狂的投入。b.抓学习我校在抓教师业务学习,校本培训,继续教育上投入之大,力度之大是空前的。为了使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个人素质,学校精心制定《业务学习计划》,每名学生每个学期也自拟《自修学习提高计划》。XX年学校共出资一万七千元,购买了大屏幕、多媒体设备,新上电脑12台,书籍,光盘等。今年又计划购买微机30台。重新改进微机室与电教室,切实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学校为教师定了大量的刊物和资料。同时,还为教师个人购买了大量书籍。学校每周三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业务辅导、业务讲座。教师人人有自学笔记和体会文章,XX年在辽源市课改工作阶段性总结会上。我校教师7人的论文被收集发表。XX共2页,当前第1页1 年我校共有25篇文章在市级刊物上发表。校内教师论文集,共收集全校教师精品论文28篇。二、抓新课改工作实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XX年秋季我校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我主抓了此项工作,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个关键,制定三年规划,启动四项工程。取得多项成果。1、围绕一个中心: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为中心,全面实施新课改,用新的教育理念创办一流的学校。2、抓住两个关键:在实施新课改两年的时间里,我们感到: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深入的关键在评价。3、制定三年规划:我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提出了实施新课改的整体框架,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创四个一流的宏伟设想:三年内实现“一流的环境,一流的队伍,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质量。”4、启动四项工程:a.抓学习与培训,促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b.抓课改教学模式的改革,促龙头环节作用的凸显;c.抓评价机制的改革,促师生个性化的发展;d.抓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师生整体素质的提高。5、取得多项成果:a.我校先后两次代表东辽县接受市教育局、课改办、研修院、督导室对我校课改工作的检查验收,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赞誉。b.在县中小学课改系列活动中取得可喜成果:①12人组队参加县课改理论与学科竞赛,有8人获奖,3人参加决赛选拔。②有两名教师代表学校参加县进修组织的全县观摩课,并受到好评。③在全县领导干部课改理论知识口语大赛中,我校参赛三人均获个人优胜奖并获优胜单位称号。④25篇课改实验论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⑤成功的编写了校本教材(一)(二)两册,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这两本教材具有我地区、我校特色,受到市课改办高度赞誉。共2页,当前第2页2

第5篇: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企业方面,第一,企业会安排导师,引导学生尽快了解公司的运作和工作的具体流程;第二,企业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同时,也会组织专门针对实习生的培训课程,这是学生在学校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第三,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的转换的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存在不能严格遵守“卓越计划”中的协议的情况。学生方面,第一,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且实习期满继续留在原实习单位工作;第二,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但实习期满转到其他企业工作;第三,实习期未满就退出“卓越计划”,重新回到校内完成毕业设计。

二、“卓越计划”中断的原因分析

当企业真正介入到高校办学环节中,当学生必须进入企业“真刀实枪”做毕业设计时,必定引发一些前所未有的矛盾。“卓越计划”中断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种:第一,企业改变招聘计划。学生参与“卓越计划”到企业实习,多数希望早点工作,实习期满后能继续留任。但由于有些企业后期的招聘计划有变,学生无法留在原岗位。第二,企业未能兑现承诺。一些企业签订合同时许下模糊的承诺,多数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无法实现。第三,个人定位与企业定位错位。有些学生急于想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谋求大的进步,喜欢做新鲜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让他们长时间做同样的工作,无法达到他们的自我满足感,产生厌倦情绪。第四,个人提升转岗或其他私人原因。学生在实习期间,仍然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招聘信息,实习结束后,提升了整体素质,就业选择余地更大。

三、“卓越计划”管理制度建立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卓越计划”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努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通过寻求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方面的有效契合,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以校园作为学生锻炼的社会环境和活动舞台,实现由“学生”到“卓越工程师”角色的逐渐转换,最终达到培养人才之目的。

(二)规范公平的原则

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的人选通过选拔产生,坚持自愿申请和择优选拔相结合。为保证选拔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校应专门设立一个“卓越计划”学生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好相关选拔的政策。学校在建立学生的遴选机制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学生的淘汰和退出机制,以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三)系统可行的原则

严格按照程序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初衷,为“卓越计划”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保证其能顺利且高质量地运行,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动手能力,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人才。

(四)能动发展的原则

“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践中进行调研,根据学生和企业的亲身经历及他们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问题,使“卓越计划”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规范化,满足学生、企业和学校的要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卓越计划”相关管理制度归纳、建议

(一)预备期:宣传制度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宣传工作应从新生刚入学时开始。首先,在新生报到时向新生及其家长发放卓越计划相关的资料,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卓越工计划”的相关政策,也可让家长为孩子今后的选择做好把关工作。其次,在新生导论课上,学校可安排学生进入“卓越计划”合作企业内参观,更加直观地感受实际情况。再次,邀请同专业已就业的学长来校与新生做专业交流会,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激发他们对于工程师这一职业的兴趣。

(二)前期:选拔、签约制度

成立“卓越计划”学生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的政策,坚持自愿申请和择优选拔相结合。选拔分为初选和面试两个阶段:初选阶段,学院依据报名学生的智育成绩和参与科研竞赛的情况,按一定比例计算出进入面试环节的学生名单。面试阶段,邀请我校“卓越计划”合作企业的专家一同参与面试,一般更倾向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同时学校与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签约制度。

(三)中期:反馈、考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之间应建立反馈和考评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在校内和企业内更好地学习和开展工作。反馈和考评工作具体可通过调查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展开,通过学生和企业的反馈发现卓越计划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学校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卓越计划”。企业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同样重要,在尽量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在学生中应树立权威,制定好各项考评制度。学校和企业的考评结果也将成为判断该学生最终能否通过实习期,顺利进入该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后期:答辩、保障制度

本科毕业设计要求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真题真做,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进入毕业答辩阶段,学校应将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单列入“卓越工程师”组,考核老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答辩时间灵活安排,可根据学生和企业的要求适当提前答辩的时间,这个阶段学校更要和企业接洽好,充分帮助在时间、地域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为他们的按时毕业及顺利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便利。

(五)结束期:回访制度

第6篇: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一、抓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畅有序。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如何抓好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

1、抓各类计划的落实,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连续性。教学管理是建立在科学性和计划性的基础上。每年学期开学。我首先抓各类计划的制定,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加强统筹管理和目标管理,使工作有的放矢,有目标、有方案、有规划、有管理。在制定各类计划时。注意和加强可操作性,保证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管理到位。使各类计划清楚地反应学期各项工作。我们共制定如下计划:《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各教研组工作计划》、《教师业务学习计划》、《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等。

2、抓住教学环节,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期开学,我组织一线教师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落实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教育教学具体目标。 (1). 抓备课备讲辅批考,备课是首要关键。如何提高教师备课质量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开学初,学校根据本校工作实际,明确提出备课的具体要求。尤其是要做到:环节齐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设计合理、板书规范、习题适当、反思跟上。如何精备一堂课,要求教师“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挖掘到位,知识准确。”每学期都要评出校内优秀教案。在全校推广展览,并给予奖励。(2).抓课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龙头环节。实施新课改以来。学校明确提出:如何上好一堂课,关键应做到:“主导作用到位,主体全员参与,讲究课堂艺术,师生配合默契,精讲多练,层次分明,因材施教,各有所得。”此外,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板书规范工整,电教手段齐全,教具使用合理。其次,开展全员听课。教师讲课要让大家来听,来评。一堂课要经得起推敲、点评和“说长道短”、“评头论足”。教学领导要首先完成听课任务,每学期我按学校要求完成听课节数。同时,检查听课情况:听课节数,听课人数,听课学科。要求任课教师要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活动。听课这一环节,给全校教师创造一种改进,提高的机会。同时,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根本素质会其到重要作用。(3).抓反馈如何检验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我在抓批改,反馈环节上做了大量文章:①开放性习题。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由过去的固定习题改为开放性习题,由学生自主选做。习题难易程度具有不同档次,习题数量也由学生自主选定。②ab卷。每次小考、反馈、测验都采用ab卷。两张试卷,是按学生层次具有梯度性。分值相同,由学生自主选答,不同的学生答不同的试卷各有所得和心理满足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控制了流失生,营造了一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校园气氛。③月考制。为了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建立了月考制,每月举行月考,内容都是近期所学知识,试题由任课教师自拟。体现双基,侧重技能。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质量分析会。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由包组领导亲自主持会议,年组长做综合发言,学科教师各自分析所教学生各类情况。同学科教师对比成绩。找出差距与不足。想出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7篇: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3+2”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 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2-49-03

Research on curriculum cohesion of the 3+2 training mode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in Xueli

(Zhejiang Yuy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3+2" training mode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studied. Taking the major in electronic commerce as an example, the five-year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3+2" training mode is designed.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carrying out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analyzed.

Key words: 3+2 training mode; major in electronic commerce; cohesion of the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hes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1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

“3+2”培养模式是指初中毕业生在中等职业学校选择一个专业,学习3年完成高中段的基础教育和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在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文凭的基础上,经过合作高职院校的选拔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继续学习2年,取得高等职业教育(大专)文凭。

这种模式从招生专业、招生人数都需要中、高职院校共同研究、统一思想,共同完成向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批准列入计划后由中职学校按计划人数招生,学生在中职学校得到3年的培养,由合作高职院校选拔升学学生并确定名单,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升入高职院校学习。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小于等于招生人数。

我们有了近10年的中高职“3+2”培养模式教学衔接的实践,我们看到:经过“3+2”培养模式的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表现出了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有较强的技能,热心集体活动。他们的不足之处也较明显:英语和数学基础差,理论性强的专业课学习和接受有困难,如高等数学、数据结构等课程的考试成绩普遍差[1]。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课程的衔接。从全国中高职衔接的现状来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课程衔接不到位。因此,中高职内涵衔接实现的首要任务是重构课程体系,推进各专业课程的标准化,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充分发挥中高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2]。

英国中高级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采用分层式教学,统一制订了5000个左右的标准教学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按程度分成6个层次。1、2、3三个层次属中等职业教育,4、5、6三个层次属高等职业教育。其中第1层次的单元与初中课程衔接,相邻层次的单元间可以衔接,学校依据学生所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和高层次单元所占百分比的最低值分别颁发中、高职毕业证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很好地实现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3]。

我国“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规定中职学校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28。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3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4]。

2 中职“3+2”模式培养过程研究

中职学校招收的“3+2”培养模式的学生中考成绩都高于普通中职专业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3年后可以不参加全国高考,只要通过合作高职学院的测试,就可顺利进入高职学院学习。高职学院测试的科目由高职学院负责命题,考试的模式有单科考试(语文、数学和英语)和综合考试(基础知识加专业技能)两种,其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淘汰学习有困难、心理有问题和行为不端的学生。

以浙江省为例,每所重点中职学校只能有三个专业招收“3+2”培养模式的初中毕业生,每个专业招收的学生数最多不能超过45名学生,计划招生人数有限,招生专业有限,但招收“3+2”培养模式的专业都是全国重点中职学校的重点和优势专业,报考“3+2”培养模式的学生人数较多,因此中考成绩好的学生能够进入“3+2”培养模式的专业学习。

中职学校对“3+2”培养模式学生的管理、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要求都有别于普通的中职学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以升学为目标的教学计划

初中毕业进入中职学校“3+2” 培养模式学习的学生,由于不需要参加高考,也不需要考虑就业的问题,他们的指向就是升入高职院校。

一般的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是“2+1”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完成会考,1年在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取得中专文凭。

而中职学校“3+2”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是3年6个学期都在学校学习。从笔者的研究结果看,中职学习的前4个学期完成高中阶段规定课程的学习,会考合格才可以取得中职学校的毕业文凭。与我们合作的学校第5、第6学期也都安排了在校上课,只有少数学校的第6个学期安排了学生顶岗实习,这样的安排是不合理的。“3+2”培养模式的学生在中职的3年应该学好文化课,特别是要学好数学和英语,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专业技术打好基础,顶岗实习应该在高职院阶段完成。

⑵ 以基础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培养过程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4]。各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课程的设置及课时数都没有大的差异,但同一个专业在技能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⑶ 中高课程衔接不紧密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3+2”培养模式的课程衔接不够,特别是第5、第6学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各自根据本校的教师、实训条件和教材情况设置课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技术类课程设置尚未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教学没有层次感,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针对性是突出问题[5]。

⑷ 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中、高职实施的“3+2”直升模式缓解了学生升学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相对来说减少了学生的竞争力,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放松[6]。也有的学生对高职学院的认识和了解不够,部分学生家长对高职学院的学历还不认可。

中职毕业后,有部分“3+2”学生放弃了升入高职院学习,选择就业的在20-25%左右。

⑸ 中高职教师的教学研讨不够

中、高职教师的教学研讨不够密切和及时。虽然中、高职院校也开展了交流和讨论,但由于学校地域、时限等因素,使得中职教研组和高职教研室教师的教学研讨深入不够,讨论不充分,还没有很好地实现中高职5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贯通。

3 中高职5年培养过程的研究

笔者研究了与我院合作的中职学校普通班的教学计划,学生集中在校上课的时间是2个学年4个学期,“3+2”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在校学习3个学年6个学期,不安排顶岗实习。也有学校只安排了5个学期的在校学习,1个学期的实习。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后的学习时间是2年,在4个学期里,在校上课的时间只有3个学期,第4个学期安排了顶岗实习,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中职3年的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和高职2年的课程设置与衔接。

笔者分析了各合作学校的“3+2”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150-300学时(1学时是40分钟),文化基础课程1300-1900学时,专业技术课程1100-1500学时,选修课210-500学时,实践课程1000学时,总学时在3300-4500之间。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公共选修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和信息技术等课程为必修课,学生毕业时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

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各中职学校的“3+2”培养模式中的1-4学期的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规定参照普通班的教学计划编制的,第5、第6学期的课程设置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减少了顶岗实习环节的课时,不安排顶岗实习环节(这一环节在高职院完成)。

4 中高职5年课程体系的设计

依据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素质教育要求,要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改革中,适度加强文化基础课。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课,均为必修课。特别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文化课程上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

对于同一专业的中职与高职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要统一优化设计,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文化基础教学,提升人文精神,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3]。

笔者在分析和研究了中、高职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对应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为依据,构建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顶岗实习等方面综合设计了电子商务专业“3+2” 培养模式的5年的课程。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分类与课时统计如表1所示,3年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统计结果看,中职3年的文化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达到了2412课时,占总课时的69.07%,符合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2年课程设置如表3所示,表3中的[14]是指课程的教学周数是14。

高职2年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如表4所示。

培养方案是按5年统一设置课程,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的课程标准不同,中职的文化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与普通高中课程相似,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的教学顺序,高职段的专业课注重应用和技能培养,实验与实训总课时1164学时,占到了总课时的65.91%。

5 “3+2”培养模式培养质量分析

从表2和表4统计的结果可知,电子商务专业“3+2” 培养模式的学生,5年受到的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的总课时数为2116,其中在中职学习时间是6个学期,有13门专业技术课;高职3个学期,学习12门专业技术课;实习和毕业设计1个学期。合计学习25门专业技术课。

高职院普通3年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4个学期,实习和毕业设计2个学期,学习19门专业技术课,共1081学时。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3+2”培养模式的学生比普通3年制高职学生多学习6门专业课程,学习的课时是3年制学生的2倍,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长达9个学期。这就是“3+2”培养模式的学生在参加的各种技能大赛成绩突出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秦学礼.中高职教育“3+2”培养模式衔接的实证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2.24.

[2] 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

教育,2011.15:27-32

[3] 鲍伟,韩彦芳,欧阳志红.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J].职教

论坛,2012.2:144-145

[4]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ER/OL].,2009-1-09.

[5] 李志国.中专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特点浅析[J].考试,2011.8:

157-158

第8篇: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有关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高校人事处:

根据《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关于实施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市教委2021年上海高校教师培养计划有关项目申报工作即日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高校根据预算安排,结合本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培养计划,严格个人资助范围和条件,组织相关部门对申报者进行初审,注意避免多个项目重复申报,择优向市教委报送。

二、申报对象原则上为2021年可成行的教师。

三、报送要求:

1.报送材料包括:学校报送函一份,各计划《推荐情况一览表》一份及电子版、个人申请表一式三份。

2.请在4月15日前将申报材料审核盖章后送上海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3.“上海教卫人才网”网上申报要求请见附件。

四、“国外访学进修计划”、“产学研践习计划”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个人申请表通过网上申报自动生成。

五、“上海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申报另行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

上海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代章)

2021年3月26日

    材料报送地址:上海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延安西路900号)

                  310室

  联 系 人:王乐,鲍文彬    电话:62518018,62523031

                             

 

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上海高校

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网上申报要求

 

市教委2021年“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申报工作即日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各有关高校根据上述计划的工作要求,启动2021年度推荐选派工作和完成网上申报程序。

二、即日起学校可组织符合申报条件的教师在市教委指定网站“上海教卫人才网”上申报,个人用户帐号由学校统一发放。

三、申报流程:

1.计划申报请登录上海教卫人才网(shjwrc.edu.sh.cn/passport/login.aspx)。

2.学校管理员通过管理员账户登录进入后台系统,进行账号添加,然后根据生成的账号下发给需要申报的教师(学校人事部门管理员帐号与去年帐号相同,如需查询,请致电鲍文彬老师)。

3.申报教师通过学校下发的账号选择普通用户登录网站,点击申报项目进行申报。

4.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审核申请教师所填信息,经学校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上报,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为4月15日。

 

2021年度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推荐人选一览表

序号

学校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参加工作年月

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所在学科(岗位)

践习单位(可多选)

践习时间

践习形式

导师/合作者

填报学校(公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2021年度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推荐人选一览表

 

 

序号

学校

姓名

现从事专业

性别

出生年月

年龄

专技职务

政治面貌

学历/学位

申请类别

访学单位(可多选)

访学专业

访学期限

 

 

 

 

 

 

 

 

 

 

 

 

 

 

 

 

 

 

 

 

 

 

 

 

 

 

 

 

 

 

 

 

 

 

 

 

 

 

填报学校(公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2021年度上海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推荐人选一览表

 

 

序号

学校

姓名

所在院/系/所

性别

出生年月

参加工作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其他职务

学历/学位

所在实验室

现岗位类型

申请项目类型

申请项目名称

备注

 

 

 

 

 

 

 

 

 

 

 

 

 

 

 

 

 

 

 

 

 

 

 

 

 

 

 

 

 

 

 

 

 

 

 

 

 

 

 

 

 

 

 

 

 

 

 

 

 

 

 

 

 

 

填报学校(公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第9篇: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思想、价值观、价值取向,这是理所当然的。根据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在于知识还是在于社会,我们可以将指导人们高等教育实践的价值观大致分为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三种不同的髙等教育价值观的主要涵义在于: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是将高等教育利于个人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或者是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以达到完善个性之目的;知识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是将高等教育利于知识、学问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或者是认为髙等教育的基本价值、主要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究,促进学问的发展;社会本位为主的髙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是将髙等教育利于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或者是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以此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个人本位为主的髙等教育价值观不仅盛行于19世纪的英国大学,而且现代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仍然以此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不过,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及价值的日益彰显,社会本位为主的髙等教育价值观愈来愈在许多国家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中得到比较明确的体现,尤其是在采取集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国家。各种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不仅影响着髙校中人们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指导着高校中人们的管理活动。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髙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髙校开展教育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统一的管理,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实际上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与指导的。最典型的事例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高等教育部领导下展开的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的制定。院系调整之后,为了保证各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的质量,髙等教育部1953年开始着手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在其下发的《关于修订髙等工业学校四年制本科及二年制专修科各专业统一的教学计划的通知》中指出,必须明确认识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的重大意义。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要求,髙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工业学校,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能相适应地培养高级建设人才;而为了保证培养具有一定质量的合格人才,就必须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即使各校目前条件各有不同,也必须有统一的教学计划作为统一的基础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在高等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1954年共制定了173个专业的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其中工科119个,理科11个,文科5个,农科9个,医科5个,财经12个,法律2个等。⑴虽然1957年后不再实施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但是教育部仍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发挥着具体的指导作用,如196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就要求,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制订或批准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工作。

其次,严密的计划,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以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作为起点,而且教学管理实施之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得以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地进行。教学计划是学校全部教学工作的基本纲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完成教学计划是学校的基本任务。没有教学计划,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便无所依据,就不可能把教学工作引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轨道上去,也就失去了完成学校基本任务的保证。可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学计划是高校开展教学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而教学计划的具体内容——具有鲜明社会本位特色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决定了髙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第三,刚性的制度,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学生来说是刻板的、严格的。由于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干部、为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学生的学习是国家或受国家委托的学校制定好的专门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展开过程,因此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别无选择。这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是控制,控制学校的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展开,控制学校的教学活动得以实现预定的符合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

上述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髙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在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社会改革潮流中,尤其是进人21世纪之后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在价值取向上的转变成为改革之必须。引起这种转变的高校内外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得大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某些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高校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譬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髙校的办学经费基本上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办)高校的经费除继续获得政府的财政拨款之外,由于政府财政拨款的不足,高校还必须多渠道自筹办学经费。目前已经形成了财政支付、社会出资、高校自筹、受益者负担的多渠道经费来源结构。据统计,2001年财政性经费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已降至52.6%,包括学费在内的髙校筹措的经费在高等教育总经费中的比例则上升到47.4%。!^这种经费来源的变化使得高校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为政府办学、依赖政府办学逐渐转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自主办学。又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习惯了接受免费高等教育、大学毕业后由政府分配工作的模式;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髙校收费制度的实施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习,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成为新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

第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高校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进行某些带有根本性盾的改革。选择性成为当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即髙校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所占比重明显提髙。以复旦大学为例,其近年来的改革除构建了由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之外,大幅提高选修课程(学分)的比例也是一重要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四年学习的总学分为147,其中综合教育课程48学分(选修课23学分),文理基础教育课程28学分(均为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65学分(选修课14学分),任意选修课6学分,选修课学分合计为71,占147总学分的48.3%;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四年总学分142,其中综合教育课程41学分(选修课16学分),文理基础教育课程28学分(均为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65学分(其中选修课14学分),任意选修课8学分,选修课学分合计为66,占142总学分的46.5%0131高校课程体系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本或完全必修转变为现在的选修课比例大幅提高、甚至接近50%,这就要求髙校的教学管理从理念、制度到方法、手段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否则管理有可能成为改革发展的障碍。

第三,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这种观念正在成为影响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在今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行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以认为,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体现了高等教育从学生出发、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这样一种价值观。而高等教育制度上的一些改革,如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则构成了上述理念、价值观转变的客观基础。学生在缴付了一定的学费之后,就拥有了一定的选择学习的权利,这种选择学习的权利不仅体现在进人大学之前,而且也要体现在进人大学之后;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要求高校学生为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对自己在高校的学习内容与发展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自我设计,这种自我设计的基础是其拥有选择学习的自由。

在市场改革的背景下,伴随着髙校教育、教学活动与髙等教育价值观的变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由完全的社会本位为主转向兼顾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转向在教学管理理念、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具体反映,我们似可做以下几点归纳:

1.服务将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个基本性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髙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是控制,这是由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髙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为国家发展培养干部、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所决定的。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目的与价值取向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就不仅仅是控制了,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成为新的内容。这种服务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在美国大学留过学的人,大都对美国大学中管理人员的服务精神以及为学生学习所提供的便利条件留有深刻的印象。在美国大学的教学管理理念与制度中,学生不是“管理”的对象,而是“服务”的对象,学校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条件、氛围与环境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得以顺利进行。应该说,这种由“控制”到“服务”的转变是深刻的、带有根本性的,它不仅是理念上的,而且还是制度上、内容上、方法上的。

2.以新的质量观指导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得到一定的彰显之后,学生个人的发展被逐渐纳人教育的视野,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在考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同时,还要关照学生个人的发展。就实现质量的过程与途径而言,依据国家对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过程。这一过程完全是由国家或受国家委托的髙校制定并主导的,学生扮演着被动参与的角色。当从学生出发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原则,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不断增加之后,学生就成为完成自身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的一个主要制定者。就质量评价而言,在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指导下,髙等教育质量的if价你准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单一的,即主要以是否符合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髙低的尺度。为了维持统一的质量标准,人们往往注重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t而在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状况下,髙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这是由人的多样性、人的发展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即学生获得选择学习的自由,参与个人学习计划的制定之后,就再也无法用一个尺度来衡量髙等教育的质匮:

3.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