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在校大学生论文精选(九篇)

在校大学生论文

第1篇: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新世纪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可是大学生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暴露了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上的缺失。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情报信息的集散中心,既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必由之路,也在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全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表现、原因,以及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在现实中的利用状况,并提出如何加强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65

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又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指的是内化于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是人之为人最起码应具备的道德品性。华中师范大学的杜时忠教授在 《人文教育论》一书中也指出,人文素养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通过观念意识、 品德情操、 心理性格、 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观而展示个人。人文素养重要的成分是历史感、 责任感和自我感。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丰富人的内在情感。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其信息和环境优势,发挥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如何,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改进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本文就将对以上问题做一些探讨。

1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功利意识强烈,淡漠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用优秀人文来武装头脑,对陶冶大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是,现实中当代大学生重视理论修养而不重视道德修养,他们将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作为在大学里学习的目标,对人生的意义不屑一顾。大学校园里现在充斥着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比起提升思想和道德修养,他们更关心吃穿住行好不好,费尽心思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拿奖学金,参加学生团体仅仅是为了从中获得福利,大学忙于各种考证为了将来能够找一个好工作,很少有关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倘若这样发展下去,学生醉心眼前利益而无视个人修养的长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里面将存在一块严重的短板,那不仅是科学教育的失败,更是人类的一大不幸。

1.2损人利己,道德和诚信滑坡

事实上,社会对大学生的不满,已由一般的“书呆子”印象,认为大学生只会空谈理论,适应现实的能力差,已日渐聚焦在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上,大学生道德和诚信滑坡的问题。尽管国家现在实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是从当前一个短期的背景来看,大学生还是以独生子女居多,受家庭成长背景的影响,他们中不少自我思想严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增多,其中还有不少奉行着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为社会所诟病。有的学生借完图书不归还,不爱护书刊资料,在书刊上乱涂乱画。有的学生上完厕所不冲洗,随手乱扔垃圾,网上曝光的史上最脏寝室,已熏走只剩下一个人实在让人唏嘘不已。尤其是考试舞弊现象,每年考试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屡禁不止,经过媒体的报道和互联网的传播,使得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日益提上议程。还有借贷不还,学术抄袭,履历作假,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重专业,轻人文,文化素养低

有些学生重视专业的学习,他们花了大功夫在专业的培养上,不广泛涉猎,造成知识面狭窄。他们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过硬,拿到一系列证书,即可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不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导致综合素质不高,事实上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较差。一部分理工生整天埋头实验室,毕业之后工作起来呆头呆脑,文字能力低,表达能力弱。一些中文系的学生文辞学习了不少,可是实际中不会运用,不会写应用文。很多英语过了六级,还获得过英语竞赛名次的学生,在面试时连自我介绍都说不好。另外,现在的大学生面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失去了信心,理科生崇尚科技,认为只要做出能够让他人认可的成果即可成功,而文科大学生面对这种价值氛围,也失去了学习的动了,吃喝玩乐、谈恋爱、昼夜上网。这样的大学生必然空虚和无奈,难免会喊出大学生活的“空虚”和“困惑”。

2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主要原因

2.1人文教育缺失

从我国人文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具备优良人文素质的知识分子,他们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自我国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人文学科被削弱,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人文学科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谷的状态。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我国曾实施过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政策,重理轻文从那个时候开始已经埋下了祸根。而且,我国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对于补充专业人才的不足发挥着积极作用,可是造成大学生所学专业过于狭窄,技能单一,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直至今日,受计划经济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在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均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也从客观环境上造成了大学生在人文素质上的种种缺陷。

从历史教育来看,也相当匮乏。我国是灿烂的文明古国,拥有上下五千年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历史,然而从现实来看,国家不重视,这些年邻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申遗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对学生的历史教育上,也不断地削弱。中国历史课程很少,很多学校都将历史教育视为完成教育部所规定的硬性指标,在占主流的学科教育中给予历史教育以分支的地位。因为从直观上,历史教育提高不了升学率,提高不了学生的成绩。由于各种原因,历史题材的电影、小说、电视剧反而在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然而其多少带有戏说历史迎合公众噱头的动机,是无法提高学生对待历史的认知的。跟我国截然相反的是,美国建国短短几百年历史,他们对于自己国民历史的教育极为重视。一些外国朋友在评价中国留学生的时候说,他们英语掌握得很好,对美国文化也有一定了解,可是不太了解长城,不太了解黄河。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加强历史教育不仅仅是出于提高人文素质的需要,也是陶冶爱国情操的一个重要方面。

2.2思想道德教育缺失且行政化

缺乏诚信教育。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又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所谓“诚信教育”,就是以诚为本的教育,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对自身、对学生、家长和社会,对科学、学问等所有教育的主客体均实事求是、讲求信誉和信用的教育。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诚信水平的提高。在大学里,考试作弊、学术抄袭、履历作假、借贷不还、拖延学费等诚信缺失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经过媒体的报道和互联网平台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公众对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巨大担忧。究其原因,很多高校还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对于学生的考察只是基于成绩、考试通过率、等级通过率等硬指标的考察,而忽视了诚信、道德等软指标的考察。现在中国高校普遍奉行的机制是严进宽出,他们录取的条件往往严格,学生毕业的条件又往往宽松。高校缺乏有效的学生诚信评价的机制,以及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没有约束,也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扩展和蔓延。

大学生刘海洋泼熊、马加爵杀人已经不是简单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背后的人文教育缺失问题。然而,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具有显著的政治化和泛道德化倾向。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强调“克己复礼”,这种道德教育不是重视人,而是忽视人,人作为“社会人”是维护统治的一部分,在整个体系中人的价值是无足轻重的。这样,在社会教育中,人文教育那一部分被抹去,政治运动的影响在扩大。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依旧十分明显。我们经历了国共内战的创伤,经历了十年的浩劫,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首要的便是思想的统一,因此政治化倾向被带入到教育中来。这便导致了一个误区,即将人文精神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同,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等同,由此将人文精神教育的任务交托给政治教育完成,这不可能达到教育真正教书育人的效果。刘海洋和马加爵相信从小到大受过不少的政治教育,可是人文教育的缺失正是导致他们悲剧更深层次的原因。

3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3.1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具有益德功能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众所周知,知识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苏格拉底说“知识即道德”,知识的积累可以促进道德的提升,人类若想发展道德文明,总仰于知识的发展,道德的落后往往也会导致知识上的愚昧和不思进取。高校图书馆便是这样一个平台,它作为文献情报信息的集散中心,被人类称为知识宝库。对于大学生而言,走进高校图书馆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必由之路,也是获得道德修养提升的极佳路径。书中的世界千奇百怪,书中的世界无奇不有,大学生也许人生阅历不够,但能够通过阅读书籍获得一定的补充。大学生通过阅读经济、政治、文学、哲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优秀书籍,可以被书中积极的内容和思想所感染,并且在日常的行为处事中潜移默化,做一个大写的人,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简而言之,高校图书馆具有显著的益德功能。

3.2良好环境有助于人才培养

孟母三迁也论证了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环境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人的效果,从而近朱者赤,可以提升整体的素养修养水平。高校图书馆一般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有些富有特色和独特人文情怀的图书馆甚至成为了一所学校的标志,这也就是一些学者在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时候会把图书馆建设考虑进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图书馆可以利用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提供先进的阅览设施,设置各种画栏和标语牌,美化馆内环境,不仅使读者感到舒适,也能在细微末节之处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图书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高校品德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将有助于人才的培养。

3.3馆员躬行的表率作用

人们在评价一个图书馆时,除了图书馆本身的设置和功能外,它的极重要的一个组成要素――人,也会显得十分重要。所谓“躬行”,即亲自实行,身教。图书馆员每天与大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价值理念久而久之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馆员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像园丁哺育幼苗一样辛勤地劳作,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他们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者。这种极强的工作责任感和默默奉献的精神,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为大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树立良好的典范。馆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老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众人,他们身教而不是言传,担负着服务育人、培养人才的高尚使命。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时候,利用图书馆员的职业特点,通过模范和先进典型使得在潜移默化中大学生人文素养走向上一个台阶。

3.4开展各种读书和志愿活动,在实践中贯彻道德理念

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依托其资源优势开展馆藏文化教育,开展多姿多彩的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比如文化讲座、读书会、报告会、征文比赛、活动专题,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由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这有利于他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高校图书馆基本不具有功利性,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能够锻炼能力,又能够聆听他人的声音,能够引导大学生在知识上做一个学识更涵养,在做人上更谦虚笃行的人。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志愿活动。图书馆的德育功能不同于大学课堂,具有较少的说理性和更多的实践性。在国外的大学图书馆里,大学生志愿者基本随处可见,承担着上架、整理图书、修补图书等繁重的工作。这不仅能够缓解图书馆馆员不足的压力,还能增强大学生对图书馆的了解,减轻家庭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在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里也可以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不仅可以增强图书馆和读者的沟通,还能够提供给大学生一个道德实践的机会,培养自觉爱护图书、爱护图书馆的意识,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要比单纯的说教深刻地多。

4高校图书馆利用现状

4.1学生信息素质普遍偏低,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及水平不高

高校图书馆的最大受益群体是学生,可是学生使用图书馆的自觉性不强,造成图书馆利用率低。在现实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去图书馆是出于考试或者课程论文的压力下被迫使用图书馆查找文献,而并非主动使用图书资源来充实自身。这就导致了图书馆的使用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平时资源的使用没有压力,到了某一个阶段学生需求扎堆,甚至造成资源短缺。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图书馆作为自习的天地,将图书馆与自习室等同了,这不仅没有发挥图书馆应当发挥的功能,还严重地挤占了资源,本来想好好看书的学生没有空间提供。即便学生有主动利用图书馆的意识,由于入馆教育的不足以及学生获取图书资源能力的不足,导致盲目浏览,不仅效率极低,而且无法达到目标,导致图书资源的价值大打折扣。与我国相反的是,在美国,信息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克林顿总统上台的时候,提出了一个使美国学生12岁就能上网,通过互联网寻找自己所需要资料的目标。可见美国政府相当重视信息教育,结果是培养出了一批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人才。我国要想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必须加大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力度。

4.2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不够强

之前提过馆员对发挥图书馆教育作用的重要性了,馆员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细胞,直接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馆员的素质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素质。可是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馆员不仅每天必须面对繁重的工作量,还得忍受背后默默无闻的辛苦,再加上图书馆地位现在普遍不高,导致馆员的上进心和积极心受挫,直接表现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和服务态度傲慢。馆员和学生产生隔阂,馆员也会与图书馆产生隔阂,但是大家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便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其次,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员并非专业出身,而是从其他岗位转入图书馆工作,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都有待考量。图书馆馆员安于现状以及消极工作都会导致图书馆的功能不能按照预期实现。

4.3图书经费投入不足,文献供给不足与学生需求增多之间的矛盾加剧

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师生对于图书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基础的硬件设施跟不上需求增长的步伐。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各高校相继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多,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需求增加,文献供给不足。其次,图书馆每年购书经费紧张,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书刊价格的增长速度,导致基础图书的供给紧张,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据有关学者对高校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图书馆的图书陈旧,不能满足个人需求。在资金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图书的采购偶尔也会出现不慎重的情况,出现一些“死书”和“重书”,不仅浪费了本来较有限的经费,还降低了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4.4图书馆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显著

许多学生只是把图书馆当作是学习的另外一个安静的场所,没有主动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除了本身的思想素质不高以外,还和外部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客观上表明图书馆的教育宣传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大学在新生开学的时候都会进行入馆教育,可是在时间有限和形式简单的情况下,入馆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甚至被当成一项例行公事来执行,没有从学生的有效需求出发,使得大学生认识到图书馆资源的有用性。图书馆的价值和意义被忽视,自然会导致利用率不高。在信息社会,学生使用互联网越来越多,电子图书资源重要性越来越大。可是,由于教育宣传力度的不够,很多学生不知道电子文献的重要性和获取方法,这使得学校花费宝贵资金购买来的电子图书资源出于闲置的状态,客观上对学校和学生都会造成损失。

5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发挥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5.1优化馆藏资源,进行素质教育

馆藏资源可以分为传统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文献资源是承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物质载体,具有明显的益德功能。传统纸质文献资源的质量也有优劣之分,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加强传统文献资源建设,优化资源结构,给及大学生以良好和正面的指导。高校图书馆要想加强传统文献资源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在采购图书时要严格把关,甄选有思想、有深度的优秀书刊,剔除低级趣味,宣扬社会负能量的书籍。图书馆要加大此类优秀书刊在文献中的比重,发挥它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其次,高校图书馆要摆脱“重科技轻人文”和“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的理念,改善传统文献的藏书结构,除了必要的专业书籍外,要加强哲学、史学、社会学、文学等人文社科类书籍的补充,提高文献品位,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本专业以外的书籍,广泛地涉猎,不仅仅是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也是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最后,高校图书馆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建立地方经济文库、地方历史文库等特色馆藏,增强他们对所处地区人文的了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除了传统纸质文献教育,也可以利用电子阅览室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电子阅览室基于网络平台,把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储提供给读者使用。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通过数字信息传递,获取自己需要的文献。电子阅览室可以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引导学生进入一些文化教育的网站,推荐给他们高品位人文的站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提高辨别不同良莠信息的眼里,通过网上的资源认清社会现象,帮助自我提高。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政府、高校、网络提供商、信息技术企业各方面的支持。由于资金等其他方面的差异,中东西部发展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上,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中西部的高校图书馆要特别加强这方面的重视和工作,加快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5.2重视馆员队伍建设,提高馆员素质

馆员是图书馆工作和服务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图书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重要资源。图书馆馆员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引起重视,高校图书馆的馆员与公共图书馆的馆员有着显著的区别,前者接触的是具有相当知识文化的教职工和大学生,高校图书馆馆员与大学生的关系,准确来说,应是教育上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图书馆馆员能够通过切身的活动,感染大学生的进行,尽忠职守的馆员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指引他们向上。然而现实中,前文已经提到,图书馆员的地位以及自身的素质问题,急需要得到改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馆员要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世界观指导方法论,任何时候不能忽视理论的学习和观念的更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里,无论是馆长还是馆员都要意识到,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图书馆应责无旁贷,馆员要树立服务育人的理论,以学生为本,真正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在馆员的管理中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没有激励,自然没有动力。若是对馆员没有约束的话,势必导致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为一个庞大的惰性集团。通过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使得馆员主动去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培养出一批业务能力强、整体素质高,懂得在平凡小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型馆员队伍。只有图书馆馆员自身恪尽职守,才能对大学生起到正面的辐射作用。最后,加强馆员培训,提高馆员业务能力。社会对馆员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馆员为了适应社会对他们的需要,需要通过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馆员除了能够熟悉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还要具备相关学科知识,这样在给大学生介绍图书的时候才会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5.3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情怀教育活动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优秀的图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不仅能够开阔人的眼界,还能成为其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陶冶高尚的情操,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图书馆依托其独有的图书资源,可以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搭建读者交流思想的平台。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本馆的特色和地区文化,经常组织一些学术讲座、读书报告会、书画展览、文化沙龙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他们的人文素养更深层次的提高。除了理论教育之外,图书馆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还可以组织读者参加图书馆志愿活动,是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引导他们承担责任和义务。学生管理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读者又是管理员,他们来自于学生,因而最懂学生的想法,也具有一般学生对于阅读和图书馆的认知和想法。他们的存在加强了图书馆和学生的联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5.4利用文献检索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许多高校都会设立文献检索课这一门通识课程,应当全面认识这一课程,它既是对图书馆入馆教育不足的一个补充,又通过高校课程的方式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文献检索课的整个教学课程中,不应是简单知识的讲授,应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宣传教育。教学可以充分关注社会热点,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去探究这些热点,做到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既感觉到有趣,又能学习到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在实习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题作为实习内容,比如让学生选择“网络教育背景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等课题,做到在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在行动上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人文素质修养。

参考文献

[1]胡慧.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汤中文.图书馆服务育人与提升大学生人文情怀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06):6972.

[3]王爱民.关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05):7778.

[4]莫斌伶.高校图书馆利用现状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5:196,198.

[5]陈红梅.高校图书馆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4,(03):125127.

[6]宋志强.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4.

[7]邹荫生,沈媛芬.对现代图书馆员进行素质教育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1997,(06):5861,76.

[8]刘一宁.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及其教育内容[J].图书馆论坛,2004,(04):191193.

[9]蒋玲玲.对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再认识[J].天府新论,2006,(04):158160.

[10]吴月芳.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现代情报,2003,(02):9394.

[11]胡晓疆.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当代图书馆,2006,(02):2426.

[12]迟明珠,王彩霞.略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原因及表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3):112113.

第2篇: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我们一般把高校校园文化理解为知识密集、人才集中、思想活跃的高等学校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制约下,经过自身的努力并由自身组织和领导的以师生为主体,以大学生为核心,以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高校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讲,校园文化表现为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种形态。相对于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言,校园文化活动则是第二课堂。毋庸置疑,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塑造既依赖于课堂教学等系统的主渠道教育,也离不开与主渠道教育相得益彰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已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专门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但笔者认为各个学校重视的程度,建设的力度与水平,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并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校园文化作用的认识与重视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结合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实践,对校园文化在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一些研究,提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缺失

(一)缺乏对校园文化的正确认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理工科院校教育的功利性也随之日渐增长,办教育只考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不重视受教育者本身的改造和提高。时至今日,有些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思想上有认识,但行动上无表示,认为学生只要把专业知识学深学透,掌握扎实,就不用担心就业,学校的就业率就有保证,办学目标就实现了;有些领导把校园文化简单地视为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等低层次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有些理工科院校往往以各种理由把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过多地强调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术的训练,弱化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学生一门心思地死读书。

笔者主持的江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加强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江苏省12所理工科院校的调查发现:部分理工科类大学生错误地把理工科高等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把进大学看作是掌握一门专业和技能,寻求谋生或谋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一些理工科类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半信半疑,他们喜欢用直接的功利性来衡量文化活动的价值,因此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浪费时间、意义不大。调查还显示,有79.82%的理工科类大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有79.38%的理工科类大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生态文化的内涵;有68.90%的理工科类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一般或不高。

(二)缺乏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准确定位

大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渗透在广大师生的意识形态中,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为校风、教风和学风。而理工科院校由于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往往重物质轻精神。有些理工科院校重视学生宿舍、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建设,大量添置各种实验设备,绿化美化亮化校园,而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表现为学生多了、楼馆多了、校区多了,校园精神却少了或没了,精神文化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内容上存在着较多的缺失。一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往往聚合思维有余、离散思维欠缺,容易导致呆板,缺乏灵气和活力,制定制度常常单一地强调制度的严格,忽视制度本身的弹性和人性化管理,造成人的创造欲望窒息,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气氛压抑的局面,甚至可能背离管理的初衷。另一方面,制度建设时常抱着陈规陋习停滞不前。目前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率低下,规章制度缺乏人性化,甚至有些与法律存在冲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时有发生,没有很好地发挥制度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三)缺乏对教师和管理人员人文精神的培育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理工科院校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对于学校教师、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育,在理论上还很少研究,实践上更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然而人文精神的培育,学生是主体,教师及管理人员是主导,学校人文环境和人文底蕴主要是由教师营造的,正是由于缺乏对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人文精神的培育,才出现了学校管理制度缺乏人文关怀,管理水平效率低下,学术腐败,教师浮躁、功利行为蔓延,道德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象,这一切给理工科类大学生的教育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校园文化在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校园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

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经说过:“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校园环境在育人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优美的校园景观能激发理工科类大学生的爱校热情,蕴育人文气息,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理工科院校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大师、现代化的设施,更要有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要积极营造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氛围,加强人文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自觉接受人文素质的培育,使大学生在深厚的人文教育氛围中受到启迪与熏陶。要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校园文化设施和技术设备、校园建筑、园林规划等物质形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校史景观相得益彰。

(二)校园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

制度产生觉悟,规范强化行为。如果说教育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一种软约束,体现为自律;那么制度则是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体现为他律。大学既是一个文化底蕴与学术传统深厚的学术组织,又是一个结构复杂与高度分权的行政组织,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因此,理工科院校管理既要科学规范,重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又要一切制度充满人文关怀,有利于激发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释放各种教育资源要素的活力,有利于兼顾各个层面的利益诉求。要注重自由与纪律、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只有人人能自由地参与、创造,才能生机盎然。制度不仅要完善、科学、合理,而且要能起到鼓励创新、保护人才、提供平台、文理并举的作用,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转贴于 (三)文化艺术活动是进行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途径

文化艺术活动是人文素质教育最有效、最实际、最直接的途径,有利于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理工科院校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社会培养以理工科为主兼顾其他需要的人才。例如:在校园内开展读名著、唱名歌、看电影、赏名画活动;开办各种学生流动书库和文化走廊及固定的知识窗;定期举办经典文化会、演讲会、辩论会等;设立读书沙龙、文化沙龙;建设学生文艺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文化艺术节至今已经举办了17届);举办各种培训班(如舞蹈班、摄影班、书法绘画班等);定期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各类活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浓郁的人文氛围能使理工科类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素质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到升华。

(四)学生社团是进行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发展兴趣特长、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而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组织。实践证明,学生社团举办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型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对待学生社团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社团发展的规模和育人的效果,能够较多地得到学校和教师支持与引导的学生社团,其活动的水平及学生受益的程度也会较高。理工科院校要重视人文类学生社团的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人文活动,培育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近几年南京林业大学在学生社团中积极施行“四个一工程”,即定期每个学生社团有一位指导教师、一个挂靠单位、一次大型活动、一次社团大会,并实行社团校院两级分层管理、奖励优秀和末位淘汰制,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社团的发展,现有的65个学生社团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充分利用宣传阵地进行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正面教育

校园广播、校报、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对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导向和凝聚作用。加强这些宣传阵地的建设,有利于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多姿多彩的校园人文氛围,切实地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体悟到精神力量的感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人文教育,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弥补理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某些不足,使理工科类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另外,在实践中,必须提高宣传阵地的品位,大力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真善美,抵制腐朽思想和消极文化的侵蚀,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和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南京林业大学在校电视台播放的南林新闻故事、校园DV短片、往事的记忆等人文类电视内容就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六)文化知识讲座对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知识讲座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而且在学生扩充知识面、了解学科与社会发展新动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渗透作用。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讲座能烘托出一种炽热的人文氛围,激发和感染学生,使理工科类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的熏陶。专题讲座不必追求大而全、系统化,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发挥短平快的优势,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减轻理工科类大学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情趣和参与意识,为他们学习人文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专题讲座所包含知识的高强度和密集型,也促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使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升水平。南京林业大学为鼓励学生积极听取专家讲座,专门出台了“听讲座、得学分”的规定,并从文化素质教育专项经费中每学期拿出10-20万元用于文化知识讲座的各项支出,由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举办专题系列讲座。

(七)网络文化的正面效应对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辅助作用

第3篇: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从上文对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舆论是一个具有突出普遍性的舆论形态,而网络信息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因素,其对校园文化的建构也具有深刻的作用和影响。从网络舆论的视野观察,校园文化更倾向于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校园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我国高校校园逐渐呈现出了信息化校园的特点,这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这种网络环境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向着信息化校园文化转变[5]。在信息化校园文化逐渐发展并成为当今大学校园文化重要环境特征的时候,网络舆论作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也随着信息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深入而对校园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网络舆论与校园文化产生越来越多的关联;其次,随着校园文化参与者对网络信息逐步加深的依赖,网络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来源,或者说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校园文化的缔造者之一。

1.1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个社会舆论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主体,也就是舆论的参与者。在社会舆论的一般研究中,舆论的主体被认为是对舆论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言论、观点、态度的人。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舆论的主体则是参与舆论形成过程,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意见和态度的网民,以及受到网络舆论中优势声音影响的互联网使用者。对于校园文化而言,校园文化的实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特定范围内的文化环境。这个特定的范围就是校园文化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通过高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从广义理解,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狭义上理解,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学、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是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建设、文化艺术活动。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参与校园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校园活动的人。而校园文化的主体,则由校园中的教师、职工、学生等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主体与网络舆论的主体,虽然是分属两个范畴的概念,但网络与校园的紧密联系,网络信息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则在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主体之间建立了关联。从网络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来看,在校的大学生是我国网民数量最为集中的群体,同时也是活跃在网络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群体。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习惯、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网络信息或者说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大学教师作为在知识掌握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其发出的声音往往成为社会中的优势声音,这也就决定了大学教师群体在互联网上声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舆论的主体更多地集中在大学这一特定环境中,而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则受到网络舆论的较大影响。

1.2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信息关联网络舆论的重要存在方式是基于网络产生或扩散的信息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而这一信息被关注和传播的过程,在大学校园中则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一方面,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校园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生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广泛关注也使得网络信息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网民和非网民共同关注的社会信息,从而促成网络舆论向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舆论的发展。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信息关联,就是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校园对网络信息的接纳和再传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今天,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大众媒介就是互联网。在广播影响日益下降、电视在大学校园中无法被大多数学生经常接触使用,而计算机在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学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的情况下,网络也就成为了大学校园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大众媒介和信息传播工具。互联网搭建起的既是一个社会信息向大学校园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是一个校园中信息、共享的平台。网络舆论的信息传播过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渠道和平台,才得以在校园文化中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同时,校园文化中的原发信息也得以通过这样的渠道,成为网络舆论和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网络舆论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以及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导向作用两个方面。(1)网络舆论有很强的流行性特征,这一特征将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议题与流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逐渐成为了引导流行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网络舆论与流行文化的这种紧密联系,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丰富校园文化。一方面,网络舆论直接吸引校园文化的主体积极参与,并直接为校园文化提供信息素材;另一方面,网络舆论通过对流行文化的重大影响,促使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不断渗透,从而间接影响和丰富校园文化。如今我国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日益依赖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信息平台,都说明了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的构成这一事实和发展趋势。(2)校园文化究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气氛建立在校园文化主体共同倾向和倡导的行为范式以及价值倾向之上。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人们对网络工具的过度依赖,改变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大学师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倾向。网络舆论日渐深入的影响,也使得舆论的观点、倾向和态度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主导地位的态度和倾向。校园文化的走向,也在这种网络舆论观点的渗透过程中,逐渐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并越来越多地趋同于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走向。

2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方式

2.1从议题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在其日渐扩大的影响力推动下,逐渐占据了中国社会舆论形态最重要的位置。从网络舆论的生发过程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主要形态也从简单的网络流行语,逐渐转化为网络热点事件,进而发展为网络意见和态度。从互联网技术平台来看,网络舆论的生发空间,也从过去的论坛、QQ群、贴吧,逐渐丰富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对于大学校园文化而言,构成校园文化主体的核心成员是大学生,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接触大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占据了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大学生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互联网,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在大学生的信息环境中承担了主要构成要素的角色。2009年以后,自媒体时代逐渐到来,大学生也就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在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变革中,来自互联网的信息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信息的主要议题,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声音和观点的渠道。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大学校园的议题与网络舆论的热点呈现出了高度关联的态势,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介的接触渠道,网络舆论对校园议题的设置作用凸显。这种对校园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是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影响的最突出表现。

2.2从价值观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通过直接影响校园议题的方式,将网络舆论的对象直接延伸到校园文化议程当中,这一过程一方面是网络舆论将舆论热点过渡到校园话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是网络舆论引导和影响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过程。由于在生发过程中,网络舆论处于互联网的相对封闭的范围内,而网络舆论产生的环境又是基于互联网某一平台的小众传播,因此,群体意见和群体价值观念就会在舆论事件和观点的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这是传统大众媒体信息经过媒介机构把关后的传播过程中所不会出现的问题。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产生中起到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群体被直接拉入了网络舆论相对群体化的价值规范中。

3结语

第4篇: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一、校园流行文化及其特征

校园流行文化是指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得到同辈群体认可的,包括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生活形态等。主要包括流行产业、流行新品以及流行话语。它的特征主要有:

1.多元化。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共同构成了多元的话语空间,使得校园流行文化多元化和多种标准,这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迷茫。

2.世俗化。在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中更多的是其娱乐性和对现实社会的调侃,网络运营商为了获得高点击率从而摄取商业利益,其传播的所谓流行文化往往是以迎合大众的感官愉悦程度为检验标准的,这样势必导致世俗、庸俗文化产品的产生与流行。

3.虚幻化。在目前快节奏、就业难、压力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大学生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且极易产生浮躁的心态。对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容易导致大学生逃避现实生活,去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精神需要。

4.娱乐化。流行文化的娱乐化特征极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对于一些非理性的文化现象,大学生不是用自己的理性去反思,而是当做一种娱乐和调侃来追捧。而这样的非理性的文化现象对一些优良传统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二、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影响

1.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当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文化现象、社会事件等引入课堂、将部分优秀、先进的流行文化元素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大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密切大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2]

2.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校园流行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交流娱乐化、平等互动化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借鉴校园流行文化的这些特点,利用网络、短信等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3.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教学氛围的建立

把校园流行文化引入政治理论课课堂,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与校园流行文化相结合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把校园流行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活跃和丰富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形成和谐教学氛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消极影响

1.校园流行文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受到挑战

校园流行文化虽然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但是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的兴起促进了校园流行文化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网络游戏、青春偶像剧、网络影视、流行音乐、偶像崇拜等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普及率和关注度却不是很高,校园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3]

2.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正常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秩序

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逃课的原因有些同学是因为热衷于网上聊天或网络游戏等,手机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常秩序。

3.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他们,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观。目前,校园中流行的考证热文化,热衷于计算机、英语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导致某些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什么功利性,很多学生认为学与不学这门课程都没有关系,这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校园流行文化的特征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特别是积极影响,进一步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借助校园流行文化中的先进元素,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生活化、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增强互动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流行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生活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长期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而校园流行文化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满足了大学生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借鉴流行文化的这一特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学生现实生活,把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等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生活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和互动化

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提高教学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借助网络、短信丰富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网上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教育素材,如将反映强烈的社会事件引入课堂,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短信文化来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对话、交流、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扬弃与吸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使其自身文化素质和发展过程成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动化过程。[4]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课程教学和校园流行文化

校园流行文化的思想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认同感变弱, 校园流行文化在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思想观念。 其中一些不良思想如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悲观主义等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政治性和主导化,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作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课程教学和引领校园流行文化,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流行文化,要切实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校园文化的主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流行文化的主流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的人生准则。

第5篇: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位论文 版权 开放存取

中图分类号: G255.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085-05

学位论文是高校机构知识库重要的文献类型之一,能取得电子全文授权将是实现各高校机构知识库真正意义的开放存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台湾地区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在中做得最为出色、最具指标意义的是其“国家图书馆”接受“教育部”委托建立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截止2013年2月14日,该系统共收集了已取得全文授权的博硕士论文共250794篇,摘要754877篇,覆盖台湾地区137所高校,自2010年6月起访客达103210709人次[1]。而由我国台湾地区的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商业数据库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只收录了56所台湾地区高校的学位论文摘要、全文共197040篇[2]。可见,现阶段,我国台湾地区的学位论文获取模式是以开放存取为主的。

1 台湾地区高校博硕士论文开放存取及授权书现状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台湾地区各高校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及其授权的现状,笔者于2013年1月抽取台湾地区28所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进行了网络调查。这些高校中既有实力位于台湾高校前列的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中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科技大学,也包括私立高校如东吴大学、长庚大学、世新大学、南开科技大学等,基本覆盖了台湾地区现有的所有高校类型。

1.1 台湾地区高校博硕士论文开放存取的现状

要了解台湾地区各高校博硕士论文开放存取情况,一是看该校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是否OA,二是看该校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中全文授权的数据量,同时也和该校被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收录实行有偿获取模式的数据量进行对比(见表1)。

在抽取的28所高校中,有17所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免费提供经授权的论文全文,占60.71%;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能免费获取全文量超过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收录实行有偿获取模式的数据量的高校有23所,占82.14%;5所高校在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收录的数据量较“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多,占2.19%。

1.2 台湾地区高校学位论文授权书的解读

28所高校中,有的院校对学位论文纸本和电子档的授权都在同一张授权书中规定,如台湾大学等;有的院校提供的是学位论文电子档授权书的列印,如中央大学等;有的院校则分别提供纸本和电子档的授权书列印,如逢甲大学、成功大学等。由于开放存取的实现主要是与其电子档授权有关,所以像逢甲大学等高校我们都仅以博硕士论文电子档授权书为调查对象。不管是否在图书馆网页上提供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下载,这些授权书基本都能通过提交系统进行列印,很多选择是通过提交系统实现的,因此,要准确解读各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必须结合其提交系统授权部分。

1.2.1 授权书提供授权人及论文信息的情况

所调查的台湾地区高校中,所有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全部都在最前方列印或填写详尽的授权人信息及论文信息。这些信息基本上都包括授权人姓名、所在大学、系所、学年度、学期、博(硕士)论文类型、论文名称、指导教授姓名。甚至有些授权书还必须填写授权人的学号,如成功大学;有些授权书在最后还进一步要求授权人提供E-mail、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等,如台湾大学。

1.2.2 授权形式的规定情况

28所台湾地区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授权书100%都明确表示为非专属授权,意思是学生将著作权的部分权利非独家授权学校及“国家图书馆”或者第三方商业数据库,学生未来仍可主张其所授权的权利,不受授权与否影响。

1.2.3 网络公开范围时间的选择情况

所调查的28所台湾地区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授权书或者提交系统100%都提供了学位论文全文网络公开时间的选择,其中大部分都允许学生自订时间。有18所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授权书或者提交系统还能分别对校内外的公开范围及时间进行选择或自订,占64.29%。

1.2.4 转授权第三方的选择情况

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及提交系统均没有提供转授权第三方的选择或者表述的有16所高校,占57.14%。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及提交系统均有提供转授权第三方的选择或者表述的有9所高校,其中进一步提供有偿授权权利金回馈选择的有6所高校,占21.43%;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台东大学的转授权第三方采取无偿授权形式,但是强调了基于个人非营利性质的网络利用,占10.71%。仅在提交系统上提供转授权第三方的选择或者表述的是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2所高校,选择授权后也可进一步对有偿授权权利金回馈形式进行选择,占7.14%。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及提交系统均没有提供转授权第三方的选择或者表述,但是在图书馆其他网页上提供了授权商业数据库商(如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的授权书下载的有中正大学1所高校,占3.57%。

1.2.5 “国图”授权的选择情况

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及提交系统均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或表述的有12所高校,占42.86%。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上没有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或表述,但是提交系统提供了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有10所高校,占35.71%。本校博硕士授权书上有电子全文授权“国图”授权的表述,但是提交系统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有1所高校,占3.57%;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论文提交系统均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或表述,但在图书馆其他说明网页上提供链接是成功大学和中兴大学2所高校,占7.14%;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台北教育大学3所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论文提交系统均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或表述,也没有在图书馆其他说明网页上提供链接,占10.71%。

1.2.6 授权异动申请的情况

有17所高校在其提交系统或者是图书馆表单下载专区提供了学位论文授权异动申请表格的下载,占60.71%;有11所高校则暂时无法在其图书馆网页找到相关的表单下载,占39.29%。

2 台湾地区高校学位论文授权及实现开放存取的经验

2.1 主管部门主张开放存取

我国台湾地区的《学位授予法》第8条规定“博、硕士论文应以文件、录影带、录音带、光碟或其他方式,于‘国立中央图书馆’保存之”。“教育部”在2010年补助“国立中央图书馆”构建了“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这一台湾地区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平台,先后于2008年和2010年两次发函给各高校,要求“以公开利用为原则,若延后公开则需订定合理期限,其期限至多为5年,且应避免永不公开之情况”[3],“将学位论文之纸本及电子档案送存‘国家图书馆’,并鼓励所属研究生授权公开” [4]。

纸本学位论文的公开利用原则在台湾地区高校中基本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基本都预设同意图书馆可以公开上架阅览,如果有申请专利或投稿等考量的,不同意纸本立即上架陈列的,必须另外填写延后公开发表声明书,而且延后公开期限至多为5年。异议主要是学位论文的电子档的网络公开期限是否也是5年为限。在所调查的高校中,有的高校如南开科技大学对学位论文的电子档暂不开放的最长年限也设定为5年。有的高校如台湾大学对电子档的网络公开日期没有强制性的规定。更多的是像成功大学、逢甲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高校在提交系统的说明文字中建议授权人如无特殊情况,请尽量勾选较高开放权限的选项或立即开放选项[5-7]。

2.2 仿UMI学位论文开发模式及开放存取度

上文调查的28所台湾高校中的成功大学、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均表示仿照UMI(Universal Microform Internationally Dissertation Publishing学位论文开发模式。这几所高校自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构建都是采用了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软件,一般都和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博士、硕士论文授权电子合约”取得作者授权,在校外范围要利用这几所高校的学位论文全文,主要是通过注册付费的形式利用旗下的商业数据库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来获取。

这几所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或者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有以下三个特点。

(1)转授权第三方的选择详尽且居于显著位置。这几所高校同时在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直接详尽规定了转授权内容。尤其是电子全文转授权于商业数据库部分,提供了有偿授权、无偿授权、不同意授权等多种选择,其中的有偿授权部分进一步提供了有偿授权产生的权利金是捐赠学校相关部门作为发展基金还是回馈本人的多项选择。

(2)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这几所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都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家图书馆”的表述或选择。成功大学、中兴大学则在图书馆相关网页上有提供“国家图书馆”“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的授权链接,成功大学更是在独立于提交系统之外的另外一个授权书列印系统提供了“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电子档案上网授权书”的下载,让有将博硕士论文电子全文提交给“国图”意愿的作者下载填写提交。所以成功大学也是上述四所高校硕士论文电子全文授权“国家图书馆”、“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篇数最多的高校。台湾大学、台北教育大学都没有提供相应的链接。台湾大学则在其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常见问题文件中列明“研究生的纸本论文既已由图书馆代缴‘国图’,即已符合学位授予法的要求,缴交电子全文至‘国图’非办理毕业离校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可以依个人意愿办理[8]。”

(3)总体开放存取度较低。上述四所高校中,自身机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实现部分(作者愿意将电子全文无偿授权校外网络公开)开放存取的只有成功大学1所高校,其余3所高校实行了IP限制。现阶段,校外读者要免费利用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的博硕士论文全文,只有通过“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这一平台。但由于这几所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都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表述或选择,从上文表1中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包括成功大学在内,这几所高校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中的全文授权的数据量都远低于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收录实行有偿获取模式的数据量,台湾大学、中兴大学更是不足其五分之一。

2.3 仿NDLTD模式及开放存取度

台湾地区的“国家图书馆”是NDLTD(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学位络数字图书馆)的机构会员,其构建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也是仿照NDLTD的模式的。实行以“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作为校外读者获取自身机构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最主要平台而不是商业数据库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在上述调查的28所高校中有台南大学、南开科技大学、中央大学、屏东教育大学、中正大学、嘉义大学、东华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逢甲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南华大学、台湾科技大学、东吴大学、铭传大学、大叶大学、世新大学17所高校,占60.71%。

这些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或者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有以下三个特点。

(1)没有转授权第三方的表述或选择。这些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都没有提供转授权第三方的表述或选择,更没有电子全文有偿授权商业数据库的选择和表述。只有中正大学在图书馆其他页面提供了“中正大学与华艺数位合作之博硕士论文授权书”的下载,但是迄今为止,中正大学授权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数据量也还是相当低的。

(2)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在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或者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表述或者选择,提醒同意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研究生要列印单独的“‘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电子档案上网授权书”。其中9所高校既在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提供同意不同意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网络公开时间的选择或自订时间,也同时在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中也列印出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等相关表述。

(3)总体开放程度高。上述17所高校中,除了台南大学、嘉义大学、东华大学、台中教育大学、逢甲大学等5所高校,其余12所高校自身机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本身都尊重授权人的选择,只要愿意对校外读者开放的,都能实现开放存取。台南大学、南开科技大学、屏东教育大学、嘉义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逢甲大学、南华大学、台湾科技大学、东吴大学、世新大学11所高校授权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数据库篇数还是0,中正大学、东华大学、铭传大学、大叶大学4所高校授权数也仅为数篇,仅中央大学、朝阳科技大学2所高校授权篇数较多,但与其授权“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的篇数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可见,校外获取这些高校的学位论文全文最主要是通过“台湾博硕士知识加值系统”及自身机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的开放存取形式。

2.4 兼顾型开发模式及其开放存取度

兼顾型开发模式的高校既鼓励研究生将博硕士电子全文授权“国图”进行推广,也鼓励授权商业数据库进行推广,其有两大特点。

(1)兼顾型开发模式的授权特点。长庚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台东大学等6所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或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同时提供了转授权第三方的表述或选择,也提供了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表述或选择。长庚大学、彰化师范大学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上转授权第三方的表述或选择类似于仿UMI模式的成功大学、中兴大学、台湾大学,在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提供了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同意的研究生要单独列印单独的“‘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电子档案上网授权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上没有转授权第三方的表述或选择,但是在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提供了是否同意“有偿授权华艺数位”,同意的研究生则需另外列印并亲笔签署“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博硕士论文全文电子学位论文授权书”一份,这两所高校还同时在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提供了是否同意“全文电子档送交‘国家图书馆’”的表述或选择。台湾师范大学、台东大学两所高校也同时在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提供了是否同意“全文电子档送交‘国家图书馆’”的表述或选择,与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两所高校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上都直接列明了非专属、无偿转授权第三方,且强调了基于个人非营利性质的网络利用。

(2)总体开放存取度也较高。上述6所高校中,除了长庚大学、台湾师范师范大学,其他4所高校自身机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尊重授权人的选择,只要愿意对校外读者开放的,都能实现开放存取。在这几个高校同时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及转授权第三方选择的情况下,目前台湾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篇数和授权给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篇数基本相当,都为9000多篇。长庚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彰化师范大学、台东大学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篇数则比授权给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篇数多了不少,其中长庚大学、彰化师范大学、台东大学授权给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篇数还分别是0、1、2。

2.5 以自身机构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开放存取为主要推广平台的模式

在所调查的28所台湾地区高校中,政治大学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政治大学的本校博硕士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都直接列明了非专属、无偿转授权第三方,但是都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关于电子全文开放时间的拟订,政治大学自身机构学位论文数据库采取的是校内外一致的做法,没有像很多高校一样分别对校内、校外进行限定,只要同意在网络公开的,校内外都可以同一时间通过网络免费获取全文。截止2013年2月14日,政治大学学位论文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篇数为2338,授权给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篇数为6577,远远少于自身机构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对校外全文开放授权的篇数。

2.6 充分尊重授权人的选择权利

由于各高校开发自身机构的博硕士论文的模式不同,所以各高校博硕士电子文档授权书或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的范围各有侧重与不同,但都充分尊重著作权人的选择权利。授权人能保留自己的学位论文电子全文不授权“国图”或者其他商业数据库的权利,可以选择甚至自订公开的时间及范围。非专属授权形式更是给予授权人更多的选择空间。仿UMI学位论文开发模式的高校的授权选择虽然没有提供“国图”的选择,但毕业生如果想把自己的学位论文电子全文提交到“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供全球用户免费阅读可以自行到“国图”提交系统提交并签订“‘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电子档案上网授权书”。同样的,仿NDLTD模式的高校的毕业生也可以自行和华艺数位签订授权书,把自己的学位论文提交到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进行商业推广。相当多的高校在一定期限内还允许毕业生通过填写授权异动申请改变对其原有授权进行改变。

2.7 授权书规范且能独立具有法律效力

所调查的台湾地区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授权书都相当规范,除了上文提到的对授权对象、授权形式、授权内容、地域范围、时间等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外,每一份授权书都列明授权人包括系所等在内的详细信息及论文题名、导师姓名,最后还有授权人及导师的签名,不需要和各自的博硕士论文装订在一起也能具有法律效力。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大陆高校学习。

3 结语

我国台湾地区各高校学位论文开发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各高校授权选择的侧重点不一样,也决定了其开放存取度。但无论何种模式,都充分尊重著作权人选择的权利,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侵权诉讼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自由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资料库[EB/OL].[2013-02-14]. http://ndltd.ncl.edu.tw.

[2]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华艺线上图书馆硕博士论文校院浏览[EB/OL].[2013-02-14]. http:///thesisbrowse.aspx?tag=1.

[3]台高通字第0970140061号函[EB/OL].[2013-03-13].http://etd.lib.nctu.edu.tw/gs32/stdcdr_ncu/0970003169.pdf.

[4]台高(二)字第1010085280号函[EB/OL].[2013-03-13]. http://webapp.yuntech.edu.tw/Announce/1630/201205311137_112847R.pdf.

[5]国立成功大学数位论文全文系统论文作者缴交转档及登入连线操作手册[EB/OL].[2013-03-13].http://ncku.edu.tw/source/home/EtdNcku_op.pdf.

[6]朝阳科技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电子论文上传操作说明手册[EB/OL]. [2013-03-13].http://www1.lib.cyut.edu.tw/eThesys/manual.pdf.

[7]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学位论文全文系统论文电子档转档及上传操作手册[EB/OL].[2013-03-13].http://www-o.ntust.edu.tw/~lib/ETD-db/docs/etdntust.pdf.

第6篇: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BBS,校园文化,传承,网络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04-02

一、前言

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个校园BBS―水木清华社区诞生以来,校园BBS(论坛)蓬勃发展,成为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发展的新载体,成为各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舆论导向等诸多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高校BBS一度融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其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其个性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G・H・米德认为:角色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表现。那么高校BBS在校园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随着社会论坛对高校BBS的冲击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呢?本文主要从校园文化的成分以及高校BBS的发展阶段来探讨高校BBS对校园文化的传承机制,也为校园论坛能够在众多社会论坛中有立足之地开辟可行途径。

二、高校BBS在校园文化中的角色扮演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是由大学校园里的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具有多方面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导向作用;②凝聚作用;③塑造作用;④约束和规范作用;⑤激励作用。从校园文化的功能可以看出,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能够推动高校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在网络时代,我们应充分认识并重视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高校BBS。学生参与到BBS中,把校园文化带进了网络之中,从而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1.高校BBS特点及其与校园文化的渊源。作为20世纪90年代进入大陆高校校园的一种网络技术的应用形式,高校BBS为师生构筑了一个个网络虚拟社区,也亲历了这十余年中国互联网成长发展的历次考验。作为“虚拟校园”,BBS具有网络社会的共性特征,兼具虚拟与现实的复杂互动关系。但同时还存在自身的独特个性:一是作为校园网络平台,不可避免地与所在高校的文化传统和校情校史具有内在共源性,打上一定的高校特性和文化个性。二是BBS的技术架构和内容管理,使其平台功能以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流见长,从而区别于门户网站、SNS社区和新媒体。三是校园BBS创始之初多是高校学生自发,而日常运营也多由青年学生团队具体负责。除了上述特性,高校BBS还有比较明显的倾向,以上海大学乐乎社区为例,上海大学乐乎社区成立于2008年3月15日,是在原来上海大学乐乎论坛的基础上进行改版而成,它的前身上海大学乐乎论坛成立于2006年9月,目前日均发帖量已经超过3000。与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南京大学的“小百合”、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华中科技大学的“白云黄鹤”一样,乐乎社区的发展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实践中,它具备一些为师生所公知的传播特点,即相对限制性、周期性以及反复性。

2.高校BBS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角色解读。作为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BBS的综合性决定其内容的多样性,其中很有可能掺杂着与社会利益、校园利益、师生利益不符的内容,言论须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这是校园文化的形象作用,尤其是与时俱进的新媒体窗口,这就是高校BBS传承校园文化的窗口角色。目前不少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言论谨小慎微,这与高校BBS相比,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交互比较缺乏,所以说高校BBS才是相对限制性的校园文化网络窗口,也是朱润萍在《高校BBS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一文中所提到的“飘窗角色”。校园文化以活动为载体,有常规的活动,也有特殊的活动,但制度的健全使校园日常的各项活动和时间安排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使得不同的时间段高校BBS呈现出不同的关注热点,这样就使论坛中帖子的出现呈现一定的频率性和周期性,继而呈现出稳定的校园文化,让别人能够从周期的交流内容和稳定的校园文化中了解、认可学校。高校BBS中谈论的话题推动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将品牌文化通过错综复杂的网络多方位推销至社会,这比传统媒体便捷、反应更为迅速,从而打造开放性文化舆论氛围。

高校BBS中会有一些问题被反复提及,比如高校师生对于各种国内的社会热点要闻和国际大事都予以高度关注,由于特定的契机或某些言论的带动会将一些尘封的话题重新敞开,这种反弹性或者反复性与校园文化紧密相关,没有校园文化当作“诱饵”,这些反弹或许不会出现,进而带动着校园文化的创新。无论是校园文化主动地要求传承还是被动地接受传播,其本质就是传播,而传播的载体就是媒体,网络新媒体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媒体,校园文化同时也要求高校BBS具备一定的核心价值和工作重心。

三、高校BBS对校园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1.高校BBS促进校园文化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传统校园文化类似于“精英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在以往传统的校园文化参与方式下,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团干部、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或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从客观上来说很多同学被排除在活动之外。在这种校园文化下同学们出现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参与热情不高。而校园BBS的平台建立,是校园文化具备了大众化特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只要你想,你可对任何感兴趣的事发表评论或参与讨论。

2.高校BBS推进校园文化的社会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必然要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子系统,又有其独特的结构与表现形式,这是认识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出发点。

随着校园网络的建立,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度空前加大,校园BBS的作用更加大了这种影响程度。比如,BBS上的许多帖子都是转自社会网站或纸质媒体,这些转发的帖子都具有较强的经典性、针对性或可读性,对校园文化影响较大。作为社会文化登陆校园的主要桥梁,高校BBS促使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作用也不断扩大,校园文化中一些受关注的文章、帖子等会持续在社会论坛中不断被转载、交流,这些都表明了校园文化被高校BBS带上了社会这样一个舞台、一个熔炉,因此机遇和挑战并存。正因为有高校BBS在传承、辐射校园文化,有着较强的自我管理功能,校园文化才不至于在社会文化中淹没,才不至于迷失方向。高校是小型社会,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高校BBS自然成为校园实践育人的有效平台。

3.高校BBS承载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其别提到“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发生是以网络技术和现实文化为基础的,但它不是信息网络技术与现实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网络文化生成于“在线实践”的过程中。作为在线实践活动的价值,网络文化同时引领着在线实践的发展方向。此外,网络文化还与现实文化互依互动,呈现出一种共生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制度、精神这三个层面形成的共同财富,对网络社会公民个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共同的情感纽带。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样是在物质、制度、精神这三个层面体现的,因此高校BBS所承载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离不开这三方面。在物质文化上,以上海大学乐乎社区为例,师生比较关注教学设施的改善、校园环境的规划,学生的自习教室、活动场所,教师的办公条件、多媒体条件,在社区论坛中都会有集中的讨论,引发合理的讨论和建议,从而推动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的建设。在制度文化上,师生要求既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也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自身的权利,进而扮演好校园角色。网络文化的制度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指导,以校园规章制度为纲领,制度化讨论由平面转向网络,最后再由论坛反馈至校园,进行信息回笼,促进制度建设的改善。在精神文化上,高校BBS是学生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支撑,除了能够分享直接的学习资料,信息交流资源直接反映师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更原生态、更真实和更有说服力的特点。一方面学校可以深入细致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师生也可以借由BBS的交互性,获得精神上的反馈,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蒋广学、张勇.校园网络文化发展、制度建设及组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大学未名BBS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2]朱润萍.高校BBS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新闻界,2011,(4).

第7篇: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对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及创建提升素质教育氛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讨论校园文化应当关注其功能及其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教书育人等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实践中,在营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更应当让校园文化发挥促进学习的功能,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属性应是学习功能。因此,设计、营造校园文化必须将重心放置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

学术界、各级各类学校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进行过比较深刻的学理分析。如结合建设和谐社会议题,人们对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发表了诸多有意义的见解。讨论比较集中的领域是,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优化环境等等。讨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认为,只要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且大学文化具有“传授人文知识的性质”[1],故此决定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必须凸显“教与学”的核心内涵。如何使这种内涵外化为现实,校园文化的功能属性是应当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应当说,关于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实施方略以及相关功能等方面的探讨是比较充分的,但仔细浏览各项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关于校园文化学习功能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无论人们对大学及其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认识,大学最终必须是也一定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不应被忽视的。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终极目的之一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学习型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

讨论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可以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人们常说,21世纪人类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是21世纪的青年人最应掌握的本领。关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及其意义,已经有过较多的探讨,不需要多费笔墨。而关涉实际问题,则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特点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许多人认为不断地追加各种投入、增加活动场所、活动设备,搞各种文体活动就可以,而这些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往往缺乏教育内涵,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娱乐化的倾向,不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2]还有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类似说法从表面上看并无不周全之处,但如果深入追问,则不难发现,无论多么丰富的课余活动,也仅仅是课余活动,终究代替不了课堂学习和专业学习,更不可以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此外,由于某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精神文化内涵,丧失对大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与启迪作用。一旦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弱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价值便大受贬损。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但必须正视的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素养,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保障专业学习,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训练,也一定受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注重精神文化作用的大学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1]。文化生活是大学生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丰富文化生活向来为各级各类学校一贯重视。但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终极目的是为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创造条件;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能表明学习的丰富多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注入强化学习、专业等方面的内容,而各种名目的“节日”往往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节日”中,应突出学习型内容,至少应让参与者认识到,学习远比各种“节日”重要。比如,在各种“节日”加大学习和专业内容的比重,增加类似论文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内容,为校园文化人为地注入学习内容等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课堂内外浓厚的学习氛围。然而,这些举措、建议无论怎样设计、实施,均属于外在条件,实践中制约大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自觉的因素主要还存在于大学生自身。或者说,解决实践中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必须正视大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观问题。

大学生厌学已是整个社会不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可以认为,大学生厌学是当今社会一大难题,业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于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众说纷纭,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大学生厌学原因非常复杂,很难找到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缘由。比如,有人认为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人认为就业压力增大使然,有人认为学校风气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个体差异等等,不一而足。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学生厌学,在追根溯源的同时,还应寻找医治此顽症的“良方”。当然,如同剖析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样,“医治”此顽症,各家开出的“药方”也不尽相同。结合我们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我们主张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学习属性,至少不应淡化学习这一高等院校学生永恒的主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减少厌学倾向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途径。当然,百分之百寄希望校园文化解决厌学问题是不客观的,但校园文化毕竟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广大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的,比之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同感,相对容易激励学习积极性。此外,“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3]讨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时,有学者指出要“更新观念”[3]。“更新观念”也属于常议常新的话题,而且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各种观念的更新。我们认为,为使校园体现学习属性,发挥促进大学生学习之功能,也需要更新观念,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者、策划者、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融入其中,更新单纯的“活动”观念,并更新校园文化内容,从各方面表现出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支持,营造一种端正学习态度的外在环境。

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实践者一致认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育人功能。但对育人功能的解说,却主要集中在德育层面。既然涉及育人功能,就不能仅仅强调德育,而只能是通过德育育人促进智育进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学习属性通过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显示,除了我们前面叙述的针对厌学,有意识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之外,学校的学风建设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学风往往是一所高校学习风气、治学精神的缩影,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特殊因素,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优良的学风与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密不可分;反之,学风不良意味学习风气欠佳,自然不可能形成浓厚的奋发向上的学习空气。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涵于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改变学风,对扭转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是有帮助的。

二、对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

研究者关于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比较多,有学者专门探讨“陶冶”和“导向”功能[4]。此外,也有人专门探讨校园文化的凝聚、规范、激励、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针对目前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校园文化的“陶冶”、“导向”功能至关重要。结合本文所研讨的主题,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情操的陶冶目的之一是使大学生能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准确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勤奋学习。所谓“导向”指的是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引导性”功能[5]。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学风,从各方面体现校园文化对学习风气的营造。因此,强调学习、突出学习应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无论是“导向”,抑或是“引导性”,一定包括学习方面的正确导向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引导或导向,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具体的,这也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管理者必须顾及的,即在宏观上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微观上则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实际,使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与大学生具体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

校园文化的设计、建构,在突出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应把学习属性放在显要位置。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强调为大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自觉学习的氛围。关于校园文化的营造,许多学者热衷于讨论“硬件建设”,认为校园的景致、景点、楼宇、标语等各种人文景观,都应处处表现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等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确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就功能而言,我们还应把重心放置在“软件”建设层面。因为改变、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条件、环境相对比较容易,而从根本强化“软件”建设,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有形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及其营造的教育氛围更像人们所说的“无形课堂”。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专业培养,“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同等重要。就功能而言,有学者关于校园文化具有启迪智慧之功能的认识,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观点。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无形课堂”上,校园文化主体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理念,智慧自然得到启迪,自然会促进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我们赞同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论点,因为“校园文化始终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6]这里所说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是内涵丰富的教育,涵盖着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教育。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使教育回归教育。”[7]所以,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关注智慧启迪的同时,突出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真正凸显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的文化活动。

学习型校园文化及其构建前提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主持者、领导者,在设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时,不要忘记学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绝对重要性,尤其应强调“本领”、专业水平、专业素质永远是安身立命之本。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具有教育价值——体现在德育方面。其实,确切地说,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并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教育得以体现。

三、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学生本位是校园文化的本真含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心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许多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强调校园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如果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以人为本具体化,则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学生本位的观念和意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而且一定是“具有精英意义的社会文化”[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确是一种特殊的、体现精英文化的文化。高等院校本身即是人才和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的聚积地,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代表着科技进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新水平,因而对广大学生既有某种激励作用,也有塑造和引导作用。所以,在这种先进水平比较高的文化活动中,倡导学习、营造学习风气等,必然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实践已经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而且还能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鼓舞他们养成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8]

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是注重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即我们的今天的校园文化既体现出时代特征,也应反映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品位。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重的,但大学生所接触的各类知识,未必蕴含着人们所期待的精神内涵。正如有学者尖锐指出的那样:“当代的大学,几乎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能嗅到因受流行文化所传染的、低级且腐烂的审美观的介入。这种流变与原本传统的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形成了对立的场面。”[1]由此可知,强化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还应建立在削弱其他各种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基础之上。众所周知,高品位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对各种消极文化的积极抵制,尤其应突出“强化主流文化意识”[2],让主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旨。

伴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变化,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必须正视新型的“学习文化”发展与走向。人们探讨新型的“学习文化”时,大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但我们认为,“学习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习者的价值取向,因而“学习文化”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21世纪,重新研究“学习文化”不仅对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在学术界集中讨论校园文化体系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时,“学习文化”因其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的重要功能,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怎样培养人?通过什么渠道体现对人的培养?大概很难统一认识。校园文化永远不能取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构成学习的全部内容,但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校园文化对学习的制约、影响、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应侧重学习型属性研究,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8,(4):186-187.

[2]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49-151.

[3]王云霞,刘雨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3-15.

[4]朱俊伟.浅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商业文化,2008,(8):172-173.

[5]厉爱民.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J].教学与管理,(8):8-10.

[6]王小拉.繁荣高校校园文化与建设和谐校园[J].中国青年研究,2008,(2):91-93.

第8篇: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报;党的宣传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79-01

一、校报在高校党的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校报以引导舆论、指导工作、交流信息、服务师生为宗旨,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优良校风,加快学校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是高校开展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

在高校的宣传工作中校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达作用。校报具有传达中央、上级党委和学校党委精神和指示的职责。相对于文件的严肃和形式的刻板,校报的传达方式较为灵活多样,校报可以充分发挥报纸新闻宣传的优势,将上级指示和精神以消息、评论、理论文章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对这些精神和指示作出解释和分析。二是宣传作用。高校校报作为学校党委的机关报,将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的教育政策、高校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相关政策、高校党的建设等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是校报宣传作用的集中体现。三是教育作用。高校校报工作是高校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广大教师和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纪党风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廉洁文化教育等。

二、校报在高校党的宣传工作中的优势

一是宣传内容丰富。

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党的宣传工作指导精神。2.围绕学校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教学管理、党团、群团、学生思想等各项工作,学校政策、传播信息、交流经验。3.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及时反映学生中的热点话题,进行正确的引导;报道学生社会实践的收获与体会,以及学生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动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校报还就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学生的各类实践活动等进行多方面的报道,反映学生生活,服务学生成长。

二是宣传报道形式多样。

校报的宣传报道优势主要体现在深度报道方面。校报以典型报道,新闻综述、新闻述评、调查性新闻、趋向性新闻、专题新闻等各种形式,对高校的重要工作、重大活动、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等重要新闻信息进行宣传报道。新闻言论配合重要新闻的报道,撰写社论、时评、编者按、编后话等评论文章,约请相关领导、专家就重要新闻事件撰写新闻评论文章,通过多种形式的新闻言论,引导舆论。

三是宣传范围广、影响力大。

校报主要负责高校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重要活动的宣传工作任务,除了时事内容,还包括教学、科研、教职工民主生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正确的舆论引导等内容,宣传报道内容十分广泛,影响面广。校报约请学校领导就一些专题撰写相关专题文章、社论和评论文章等,报纸稿件内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是其它校内媒体所不具备的。

从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到宣传的范围和影响几个方面来看,校报在高校宣传工作中具有毋庸置疑的优势。

三、校报在高校党的宣传工作中的工作重点

1.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校报在引导舆论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思潮也涌向了象牙塔,师生在海量的信息及各种纷杂的观念冲击中,很容易出现信念动摇、思想困惑等情况。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能不能把宣传舆论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校报作为高校党的机关报,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师生的重大使命,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2.充分发挥校报优势,不断提高校校报的宣传工作水平。校报在宣传工作中要讲求新闻宣传艺术,提高宣传工作水平,拒绝空洞说教、八股文章。坚持落实“三贴近”原则,努力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师生和学校发展建设的实际。改进报道,用更好的版面反映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学习和工作实际。要强化创新意识,努力掌握新闻宣传规律,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有思想性、真实性、指导性、时效性、群众性、知识性、趣味性和鼓动性的新闻和各类信息,努力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内容、优秀的作品、精美的编排,开展形式活泼、内容生动的宣传报道,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校报在高校整体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途径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目前网民的最大群体仍是学生群体,占近30%。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微博用户从2010年底的6311万暴增至1.95亿,增幅高达208.9%。数据显示,我国是拥有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手机网民的增多使得网络舆论可以随时随地的生产与传播;微博用户的激增说明网络舆论的载体越来越多样化。近年来产生且广泛传播的QQ、BBS、MSN、博客、微博等,以其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隐蔽性、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及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加以积极引导,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

1.高校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论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上,通过校园BBS、QQ群、贴吧、博客、微博等形式,对校园以及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高校网络舆论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是校园学习生活事件。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中发生的事件是大学生最关心和关注的,大学生通过对某些校园发生的事件展开热烈讨论,进而形成高校网络舆论。一是校园重大事件。如重大活动、会议、节庆日、重要人物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事件。二是校园突发事件。如杀人、打架斗殴等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事件。三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主要包括学校制定的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如教学、评优评先、收费、选拔等。第二是国内外重大事件。大学生十分关注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事件,他们或在校园网络上转载这些事件,或对这些事件进行评论。当这些网上评论达到一定热度后,就会演变成高校网络舆论。

2.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

作为高校网络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受自身年龄、知识、阅历等影响,他们在网络上表达意见和情绪时除了具有一般网络舆论的直接性、随意性、突发性、隐蔽性、偏差性特点外,还具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特征,这使得其思想走向还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因此,大学生在网络上往往呈现出敏锐性与不成熟性同时并存的特点,在政治观念上,认同感增强、乐观上进,但存在一些模糊观念;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关注多、激愤多,但缺乏理性思考;在成长成才上,求知、求新、求发展意识提高,但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在价值取向上,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但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功利化倾向明显。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是新生事物,高校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也需要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根据调查研究,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亟待提高

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就是能够通过网络舆论来引导、改变网民的意识,进而影响网民的言行,使网民按照引导者制定的路线、方针、意图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的能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互联网新知识,学习运用新兴网络工具的积极性并不高。相当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的掌握还满足于编辑文本、下载资料信息的阶段,既不会使用QQ群,更不知道注册运用微博。究其原因,既有来自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于相关培训没能及时跟进以及培训内容滞后等外部因素。

2.思想观念有待转变,要能听取学生意见

校园网络舆论主要针对的是校园中发生的人与事,言论往往尖酸刻薄,针对时弊,口诛笔伐。个别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一现象很反感,不习惯于被学生们评价与监督。往往校园网中出现自己不愿意听、所谓影响了学校形象的言论时,首先想的不是调查实际情况,做好解释引导澄清工作。而是封闭ID、删贴、甚至关闭网站,使得小问题演绎成大矛盾,当前部分高校用封闭校园百度贴吧的方式代替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正是缺乏正确网络舆论引导观念的表现。

3.网络舆论引导主体不明确,缺乏合力

根据调查,当前大多高校没有确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管理部门。各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还处于被动状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高校启动应急预案时,宣传部门、学工部门、社团、高校辅导员往往偏重于实际问题的处理,轻视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在日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领导机构、没有工作机制、各自为阵,没能形成合力。

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建设途径探讨

1.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

利用网络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理念,以文化的创新为核心,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是网络信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责任。首先,努力营造学习型校园。高校肩负着培育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型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创新型校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优势和资源,把长期积淀的优秀校园文化重点向校园网络文化拓展,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与内容,营造积极进取的符合时代特征和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校园文化。

2.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制度

高校要制定网络管理办法,从法律制度层面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积极健康发展。高校还可以通过定期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学生关注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情,协调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沟通之间的关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高校应急处理机制。高校还要建立网上、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在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发生后,要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尽可能控制局势,遏制高校的恶性蔓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3.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团队,革新网络舆论引导方法

培养一支有一定理论功底、较高政治素质、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网络评论工作队伍,是推动高校舆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网络舆论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网络舆论引导队伍要由校领导或专家、教师和学生三部分组成。校领导或专家主要负责对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学校大政方针的评论。教师负责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的评论,为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扩大影响面。学生则要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评论,让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启发。在网络时代,要想避免或减少有害信息的扩散,除了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控制方式外,还应加大技术控制的力度,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注重软硬兼施、疏堵结合,即在硬性制度及技术控制的同时加大疏导工作的执行,尽量杜绝用说教、官方语言来与学生沟通,要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符合学生性格特征的语言及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

4.搭建功能齐全的互动平台

在多元化的大众传媒环境下,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情最重要的法宝。因此,高校的管理部门应建立信息网站,注重网站的维护工作,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律,主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同时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高校还应该完善高校网络舆论互动平台的建设,让学生在接受主流观点的同时,自主地表达意见和看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传播,形成校方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更有助于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

5.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舆论引导绝不是简单做堵和疏的工作,而是要达到逐渐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目的,以此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目的。二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网络舆论的扩大、蔓延等方面问题的产生与受众和传播者的心理因素关联很大,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势在必行。针对日益增多的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等问题,开展网上心理辅导或提供心理咨询等,帮助大学生增加自我辨识和自控能力,保持心里愉悦和心理健康。同时可以开设一些修身养性的课程,创造优雅舒适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培养大学生良好性格、兴趣、人文素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曹斐.高校网络舆论平台凝聚力研究―中南大学为例[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l:5.

[2] 张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难点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