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般现在时课件范文

一般现在时课件精选(九篇)

一般现在时课件

第1篇:一般现在时课件范文

[关键词]教学资源 影视 意义 方法

一、拍摄影视教学资源的意义

(一)是远程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从2000年的四所试点高校至今已发展到86所,在校学生已达200万人,而且还有迅速发展趋势。其他名目繁多的远程教育如远程辅导、考前培训、职业培训等更是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然而既然是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更离不开教学资源。而以教师讲课形式的影视教学资源目前来说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这是因为教师授课形教学资源制作起来较为方便,绝大部分的教学信息是通过教师的口授形式呈现的,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界面信息,教学效果较好。另一方面,此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全部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比来讲,更加适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而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需求,更具有亲近感和人情味,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制作教师讲授型远程教学资源,当然离不开拍摄制作过程,它是前提,是条件,是不可跨越的过程。

(二)是校园网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在我国现有的城镇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绝大多数都建立校园网,校园网上除了一些办公软件、管理软件外,更多、更重要的当然是直接用于教学或间接用于教学的教学资源,当然教师讲课影视资料型课件也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种类型的教学资料使用起来有如下优点:一是便于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因为其每一课时基本上都是与目前学校的课时长度相同或相近,有人讲课,便于约束管理学生。二是便于推广好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把教学效果较好的老师授课录制成影视资料放在校园网上,便于广大教师随时随地点播现看,方便教师学习观摩,有利于优质教学方法、方式迅速得以普及、推广。

(三)便于教师自己观看,提高业务水平

一个教师日常讲课语言简练、准确与否,动作姿势协调、幅度能否到位,表情、眼神如何,都在一定意义上传达教学信息,如若使用不当,会影响教学信息传达及最终的教学效果。但这些辅助的动作自己是看不到的,只有通过录像手段,才能做到,教师课后通过观看自己的授课实况,仔细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在以后加以改进,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影视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复习巩固、理解消化所学内容

目前的中国国情,依然是教学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而且发展极不平衡。我们不说东中部和西部之差,不说城镇和乡村学校的差距,就是在一个城市里,各校的教学资源发展也极不平衡。而且目前的中国城镇,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我国素来有十分重视子女教育的优良传统,这就决定了同城借读现象十分严重的根源,而且借读费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元,而且班级人数会很多。同时以班级为对象的集体授课方式,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的特长的发挥,这必然会导致大家同样上一节课,有的学生反应良好,有的学生反应不良或根本没有听懂。如何弥补,这同样要依靠摄像手段来实现,通过课堂摄像,制成光盘或放在网上,供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课后复习使用。实践证明,此种办法具有因材施教的效果,对整体提高学生的成绩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当然此种做法若把一门课从头到尾全部摄像并制成影视资料将会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

二、多媒体课堂摄制与传统课堂摄制的区别

(一)传统课堂摄制场合

教师坐或站在讲台上,有时手拿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一般没有扩音设备,发声体~般只有老师一人,此种场合下摄像一般用一台摄像机即可胜任,摄像人员操作摄像机,镜头跟着老师走,适当变换景别和光圈大小,一般是能拍出较适合的影片的。这是因为老师的节奏一般不会太快,摄像人员能够来得急操作摄像机。声音的拾取可把高灵敏度话筒放在讲台上,一般情况下声音也没有问题。

(二)多媒体课堂摄制场合

此种场合与传统课堂场合有较大区别。一是摄像主体有变,不仅要摄授课老师镜头,而且还要取多媒体课件画面,而且两者亮度过于悬殊二是发声体有变,不仅有老师讲课声,而且也有多媒体课件发出的声音。摄像人员如何摄制出根据教师授课内容及时切换不同镜头的影视资料,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多媒体课堂影视教学资源拍摄方法

(一)传统单机拍摄方法

此种方法也是像传统课堂那样采用单机拍摄,但由于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很少写字,而且课件依靠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一台摄像机即要拍人,又要拍银幕画面,需要及时来回切换调整到不同的对象,而且由于人物面部亮度与银幕画面亮度悬殊过大,所以在画面调整的同时还要同时调光圈大小。为了尽量减少摄像人员劳动复杂度,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讲课人尽量靠近银幕边沿坐。好处是因讲课人与银幕基本物距相同,拍摄时物距可不需调整,而且摄像机摇移的幅度不会太大,节省时间,便于画面及时切换。二是拍摄前要根据光线情况,记下讲课人暴光光圈值及银幕画面光圈值。好处是当切换到对应的画面时,及时调整到对应的光圈值,便于准确暴光,当然也可采用摄像机的自动光圈,但有时反应太慢或暴光不准确。三是拾取声音时,可将话筒放置在讲桌上,方向对着讲课人的口,多媒体课件的声音,可以通过话筒拾取电脑音箱的声音或笔记本电脑直接播放的声音。但必须事先调整好音量,使其音量大小与讲课人音量大小相同或相近。此种单机摄像方式的优点是所用设备少,投资少,缺点是操作复杂、要求摄像人员具有较娴熟的技术,而且拍摄出来的画面因切换镜头不太及时,而略显得有点粗糙。

(二)传统双机拍摄方法

一台摄像机对着讲课人拍摄,另一台摄像机对着大银幕拍摄或一般电脑显示器拍摄。但一般说来,拍摄大屏幕花费要大些,这是因为多媒体投影仪功率大,耗电大,而且灯炮寿命短,价格高,在有限的寿命时间内折算到半天时间也不少,但好处是其面积大,摄像机离屏幕较远,而且摄像机镜头不需要推到远程端,所以景深大,易聚焦。园拍摄时所摄的面积大,所拍画面放映在一般电视机上,尤其显得清晰。看不到像素点。若采取拍摄一般电脑显示器的方法,最好是液晶显示器,因其无闪烁而且平面直角。所以拍摄时不需要调整摄像机的快门速度。若要拍摄CRT显示器画面,一定要把显卡的刷新频率调整为摄像机快门速度(默认为50帧/秒)的两部以上,否则所拍摄画面可能会出现抖动的后果。拍摄电脑显示器的优点是即节省能源又节省使用费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所用显示器尺寸不能太少,太少了会要求摄像机镜头推到长焦端方能使屏幕画面充面 录像器,这些不仅会造成景深浅,不好调焦,而且还会造成因摄像机处于画面放大状态,不仅画面失真,而且画面粗糙,尤其是放在大屏幕彩电或投影上更加明显。此种拍摄方法声音的拾取完全可采取方法一的方式拾取。然而为了更加方便调整人声和多媒体课件的音量也可采取另一种方法,分别把两路声音都接到切换台。此种拍摄方法所需设备多,两台摄像机分别用固定镜头对准讲课人和屏幕,只需一人操作台技切换台取可,操作方便。因画面添加了切换台,显得很专业。可以说此种方法是拍摄多媒体课堂的较为经典的方法。

(三)单机加VGA转DV/Avi方法

在传统双机拍摄模式中,一台摄像机用于拍摄讲课人必不可少,然而另一台摄像机用于拍摄多媒体课件画面,也可用VGA_+AV设备取而代之,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直接从电脑的显示卡的S-Video或AV输出到切换台。(一般只有S-Videe。当使用S-Video时,电脑能检测出有外接电视设备,而AV输出口则不能)

但默认状态,使用电脑S-Video的输出信号,需要到显示器属性设置窗口中设置一下。然而设置S-Vldeo的分辨率时,一定不要设置太大,一般电视机640×480即可,若为高清晰度录像机可设置800×600即可,刷新频率也要与电视机或录像机的格式相匹配,否则较易损坏电视机,而且还要注意输出格式(如PAL或NTSC)还要与外接设备一致。

第二种VGAAV的方法是采用外置独立式的GVA转4AV设备。当电脑所带的VGAV清晰度不能满足要求或无s-Video输出口时。须使用此方法。此设备价格根据输出清晰度不同而不同,一般200元一几千元不等。一般情况下,购买千元左右的即可满足清晰度要求,此种VGAAV设备上一般都有亮度调整旋钮、闪烁级别按钮,图像在电视机上的位置调整按钮等,根据需拍摄前要多作对比操作,选择最佳状态即可,此种方式声音采用方法(二)即可。

(四)非线性单机拍摄方法

上述二种方法显然能拍出较为理想的影视教学资料,然而专业的编辑切换台,录像机等价格昂贵、操作复杂,一般教学单位不一定有资金购买或不一定有专业影视人员操作。在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普及的今天,能否用电脑代替切换台、录像机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种方法要求摄像人员要有一定的电脑基础。

从分析来看,连接起来较为简便,摄像机的输出(Dv-outlAY-out)直接连接到电脑的视频采集卡上对应的输入口1,课件画面信号经VGAAV/DV直接连接到采集卡的另一输入口2。声音的拾取分两路,一路是话筒直接拾取语言声,通过3 5插头直接接到电脑声卡的Mic in接口,课件的声音经教师用计算机的声卡Line out输出直接连接到采集用计算机的声卡的Line in口,两头都是用的立体声3.5头。具体的两路画面切换、录制由PC2计算机软件来实现,PC2上装有现场采集切换软件如常用的Windows mediaencoder等。不过值得提出的是,两路视频信号最好都是用DV输出,这是因为若为AV输出,不仅信号清晰度不一定能满足要求,而JAAV采集卡也不一定被windows mediaencoder所兼容,而且有可能还要安装两块采集卡(视具体采集卡而定),而且高清晰的AV采集卡价格不菲。DV采集卡兼容性好,价格便宜(100至几千元不等),而且一般一块DV采集卡上有多个DV输入输出口,一般安装一块DV采集卡即可。当然若已有无DV输出的摄像机,可采取AVDv设备将其转化为DV即可。

四、Windows media encoder的使用

(一)硬件连接

非线性单机拍摄方法中,是将DV摄像机视频信号、VGA转DV视频信号送人电脑(PC或Notebook),由电脑采集软件实现画面切换,同时把教师讲话声音及多媒体课件声音也送入电脑,由采集软件调整大小,并与视频画面同时录制采集。目前能较好地实现画面方便切换、声音大小方便调整的软件有不少,但本人通过实践得知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 media encoder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优点如下一是此采集软件是Microsoft公司产品与绝大多数windows操作系统兼容理想:二是完全免费三是操作方便,具有输出信号种类多样,可根据拍摄资料的使用目的(如记录VCD、DVD或网上点播、直播等)方便选择。

(二)windows media encoder使用

操作encoder之前,需将两路DV视频信号输入DV采集卡的两个输入口中,将讲课人的话筒接入电脑的Mic口,将多媒体课件电脑的声音经Line out输出接至采集电脑的Line in输入口。

第2篇:一般现在时课件范文

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促进了计算机专业软件训练在教育时的应用,学校通过计算机对专业软件进行仿真操作训练,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下面,以某高校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校内软件实训作为例子,了解其具体应用。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管理是高职院校中交通运输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即传统课堂理论加上专业系统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专业系统操作部分使用了码头操作系统训练模块,实践课程中设置一定的实训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专业系统软件完成。课程使用的专业实训软件数据库所依托的数据服务器托管在校内的信息管理中心,并在校园网中共享数据库,使只要在校园网中的用户都可以通过IE浏览器对数据进行访问。

1.1方便维护、共享性强

软件升级、数据维护是实验室管理员主要的工作内容,用于实验实训的数据与企业数据的要求不同,企业数据要求长期保存,但是校内实训室的数据一般只用于校内模拟实训操作。因此,需要经常对软件系统的数据进行修改、维护。采用B/S体系结构的系统则能够全部在系统服务器端完成上述的操作,换言之,软件系统的管理工作能够全部在服务器端完成,而无需对各个用户端进行维护。同时教师在实训课程安排前进行的数据准备,角色设计以及课后的作业批改与检查,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而无需专门到实训室进行备课。

1.2能够灵活安排实训场所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一般的专业实训室的设计能容纳的学生往往是面向一个班级,常常是50~60人,但随着专业的发展和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出现专业实训室被占用的情况并不少见,出现这种情况解决的解决方案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更改上课时间,即调课。但这调课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调整后的上课时间实训室安排不冲突,另一方面要求这个时间与学生的和任课老师的其他课程的上课时间都不能有冲突。第二种方案是调整上课的地点,即借用其他实训室。由于实训课程使用的实训系统由于是使用B/S结构的,有关的数据已经在数据服务器上维护好,而校内实训室网络与校园网连接这一要求,基本上每个专业实训室都能满足,也就是说,这对调整后新安排的实训室就变得十分灵活了。同时教师在实训安排前进行的数据准备,角色设计以及课后的作业批改与检查,都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而无需专门到实训室去备课,教师的备课也变得十分的灵活了!

1.3课程内容设计灵活

对于一次实训实操课实训项目的设计变得更加灵活。高校一般上课是两节连上,也就约100分钟为一次课程,那么课程设计时如果要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完成全部操作,有时就显得课程没有内容;而课程设计时内容充分一点的,由于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可能有很些同学无法在课内完成的。系统使用B/S体系结构,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按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课程设计,对于个别没有完成基本操作的同学,可让其在课堂理解了的基础上,利有课后时间在学生宿舍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的数据,把没完成的操作进行补充完成,而对于那些早就做好了的同学,可以用附加题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提高操练。

2B/S体系结构应用于校内实训软件系统需注意

2.1数据安全问题

B/S也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但由于网络的不稳定性和开放性,此时系统管理员应该对网络的使用范围实行有效管理,为了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应该对访问权限进行管理,保证服务器数据库安全。

2.2及时清理服务器数据

第3篇:一般现在时课件范文

引言: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开发课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以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为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和智力资源,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即要求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联系起来。而有效的数学课件的制作是实现二者有机整合的重要基础。

本课题从理论上探讨比较有效的课件制作方法,从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数学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与一般方法

1、基本原则

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面临新的课程改革,优秀的数学课件的制作成了数学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一个好的数学课件的制作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是我们首先应该研究的问题。优秀的数学课件要能发挥多媒体的特长,并且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制作多媒体素材,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优秀数学课件所应具有的优点,得到了数学课件制作的一般原则如下:(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任何科学任何领域开展科研的必要前提;(2)教育性原则。数学课件是为学生服务的,因而它脱离不了教育;(3)教学性原则。课件服务于学生,因此教学性成了CAI课件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它的生命线;(4)因材施教原则。利用数学课件时,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处在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上;(5)过程性原则。《数学课程新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像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等的过程”;(6)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华罗庚形象的描述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7)技术性原则。课件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的效果,是一门综合的艺术;(8)辅原则。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只是用来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9)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同样创新在教育中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10)艺术性原则。课件的设计在满足课堂教学的一般前提下,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气息,以完美的艺术手段和形式表现教学内容,使师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1)实用性原则。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从实用性角度讲,应避免课件中的信息量太多,从而影响学生的吸收。

2、一般方法

一个好的数学课件既要优教,也要优学。在对已有的数学课件及各种编程语言的特点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后,我综合了优秀的数学课件的主要特点和数学课件制作的一般原则,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得到了如下有效的数学课件的制作的一般方法:

(1)明确信息技术多数学教学的价值,提升应用软件的能力

软件对数学教学的有利因素在于能把静态单调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动态趣味的图形图像、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要求会综合的利用不同编程语言,掌握它们的优缺点,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尽量使用它们的优点,扬长避短,互为补助。在明确数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制作出有利于数学教学的优秀的数学课件。

(2)课件内容的设计要求独特新颖

数学课件的制作要求利用动态的图像展示深奥而单调的数学问题。这点要求课件制作人员必须尽量摆脱传统教学法的束缚,尽量发散思维、创新求异。制作出可以极大的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掌握不同编程语言的特点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制作数学课件时,可以根据内容和情景的需要随时选择合理的编程语言,也方便我们把不同的数学课件的使用方式合理的融合在一起,是制作优秀的数学课件的重要基础。

(4)对他人的数学课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数学多媒体课件中,不同的人的制作总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针对这点,我们在制作数学课件时,要善于汲取别人的优秀之处,结合自己的设计观念,形成个性化的课件制作方式。

(二)数学课件编程语言的选择

1、实践上

事实显示,在课件总体水平十分落后的今天,其中极少部分的数学课件的制作是很优秀的。这些优秀的数学课件在内容设计上虽然沿用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但它们的细节设计是新颖的,在设计中溶入了自己的理念和意识。也就是说,现有的优秀的数学课件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设计方案中都存在着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

此外,在优秀的课件中,制作者们都采用了多种编程语言。多种编程语言的使用使这些课件中不仅含有静态的图形和文字,同时也用动态的形式展示了概念图形的形成过程。这些动态的内容不仅把数学内容直观化,使学生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动态的展示比静态的展示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因此,把静态的概念图形转化成动态的过程变成了数学课件制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何画板和flash的合理使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2、理论上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过程而不是环境引起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能否受到注意和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对课件知识内容的设计就要注意概念特征的突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得条理清晰,逻辑关系要合理;对课件中画面的处理不但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且要能利用多媒体动态的展示概念图形的形成过程,从而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并帮助他们集中思维抓住关键点,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第4篇:一般现在时课件范文

【关键词】微课 Office系列软件 应用

随着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时代”的来临,大量“微作品”涌入了我们的生活。由于学生对“微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微课视频的教学方式也作为尝试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经过实践探索,微课在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促进作用,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微课视频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在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1. 教学时间短:微课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时间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 教学内容少: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集中、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简,因此又称为“微课堂”,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 资源容量小: 微课视频及其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

三、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现状

Office系列软件中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组件是现代办公不可或缺的应用软件。为了加强学生的就业技能训练,此系列软件已经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在所有中职学校中面向所有专业开设。而此类课程又是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学一般都在计算机实训室中进行。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存在差异,客观上造成了教学对象的层次不一致。虽然教师每次都给学生明确的上机内容和要求,但由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几十人的课堂上想要面面俱到地进行个别辅导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应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如何使教师在更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将枯燥、客观的学习内容在简明、主观体验中完成,微课显然拉开了现代课堂教学“微”时代的序幕。

四、微课在Office系列软件教学中的应用

Office系列软件的实用功能很强,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微课,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对于学生逐个攻破学习重点、难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把制作好的微课视频放到学校的网络资源库中,供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和想学习的学生使用,可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减少教师的重复备课,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想学习和巩固某个知识点时可以随时学习。制作微课视频必须经过“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六个步骤。

1. 选题:选题是制作微课最关键的一步,一节微课一般只讲授一个知识点,如Word的目录设置、邮件合并、Excel的函数应用等,有关知识点的选择,关乎知识结构的设计,对于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制作 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微课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 教案编写: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构思。微课教案内容的编写比一般的教学教案要求更精简、直观、明了,编写时可以参考微电影脚本的编写,只要脚本写好了,后面的录制就可以依“本”进行了。

3. 制作课件:制作前需针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搜集有关的教学材料(包括微练习题),然后利用PPT软件进行课件制作,内容设计尽量要有启发性和悬念性,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实施与拍摄:可使用Camtasia Studio8、Screencast-

O-Matic或CyberLink等视频录像软件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屏,利用摄像机或手机进行录像、录音。

5. 后期制作:将课件与录像、录音进行合成并加上片头片尾,制作成长度不超过10分钟的微课视频。在此过程中需要将录像、录音进行相应地剪辑和调整,如添加背景音乐、调整讲解声音的大小等。短片的格式一般为常用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以方便下载播放。

第5篇:一般现在时课件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备课;体会

我以为在组织和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兼顾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一般了解,做到详略得当

从目前客观条件来看,初中历史教师有很多是非专业教师,教学中很容易平铺直叙、主次不分,一堂课上完,只留下一些故事,根本没有历史的观念和印象。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备课中考虑教材内容时,应该首先研究确定一堂课的重点,这是贯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那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呢?我以为重点的确定应围绕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作为根本依据。为使研究问题时更有把握起见,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考虑重点的着眼点。

1.历史专业发展角度讲,重点即是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对一堂课来说,一节教材往往叙述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时这几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一条发展线索,其中必有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这条线索中的中心环节,这个成为中心环节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是课的重点。例如,北师大版七上《“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才可能采取的,而这些措施的实行,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是该节的重点。

2.从教学活动的要求来看,重点是指教学中的关键。有的内容,它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但它却是讲授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立足点,或是学生掌握知识时困难所在,着重讲好这一部分教材,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豁然贯通。具有这种意义的教材也应当确定为重点。北师大版八上《辛亥革命》中,关于中国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三民主义),这对于学生了解同盟会的性质及目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是教材的关键所在,应该作为重点看待。此外,“大凡关于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较复杂的史实往往是中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一般我们也可以把它考虑为重点。

3.从思想教育方面看,重点也可以是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那部分教材。如北师大版七下《开放与交流》一课中,唐时期的开放和对外的频繁交往,进一步促进唐的繁荣,在授课中就应该开放与交流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兼容并蓄的胸怀。

以上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确定重点时应该根据具体教材作具体分析。

确定了重点以后,如何保证重点得以突出。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点:

(1)围绕主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必要时可更动教材顺序。

(2)为更清楚讲清重点,可以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

(3)对重点问题的阐述要集中和透彻,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材料分析、讨论交流等。

历史知识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全面性。一般了解的内容也是对重点内容的补充,因此组织教材时注意重点与一般了解相互贯穿起来,使整个的教材形成有机的联系,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一般,做到详略得当。

二、正确处理教材中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根据各地区的客观条件、当地的人文沉淀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教材可以作一定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怎样才是正确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呢?

新课改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我以为应该合理补充:

(1)在处理重点时,可以补充典型的事例和材料,有利于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如讲述经济全球化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我们可以引用很多跨国公司的材料。

(2)解释教科书上过分抽象的概念时,我们有必要补充生动具体、浅显易懂的材料来使它具体化。如近代化概念时,必须补充相关的解析。

(3)为更好的服务于新课改,加强与现实的联系,我们有必要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史料、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等。

关于合理精简方面,一般我们不提倡精简。每一课内容专家都进行过论证,内容之间相互联系,除非出现下面一些情况可以进行合理精简:

(1)与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关联性不大的材料或内容,为优化课堂教学而精简。

(2)与其他学科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学生已有一定基础。

这里,应该强调是合理的进行补充和精简,目的是围绕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虽然,初中历史的备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内容,但新课标下,一切是为了课堂,一切是为了学生,课堂教学本不需拘泥,它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

摘 要: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应该是立足于精彩的备课。在此,我从自身的体会,根据初中现实教学状况,谈一谈如何处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

关键词:历史教学;备课;体会

我以为在组织和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兼顾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一般了解,做到详略得当

从目前客观条件来看,初中历史教师有很多是非专业教师,教学中很容易平铺直叙、主次不分,一堂课上完,只留下一些故事,根本没有历史的观念和印象。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备课中考虑教材内容时,应该首先研究确定一堂课的重点,这是贯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那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呢?我以为重点的确定应围绕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作为根本依据。为使研究问题时更有把握起见,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考虑重点的着眼点。

1.历史专业发展角度讲,重点即是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对一堂课来说,一节教材往往叙述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时这几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一条发展线索,其中必有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这条线索中的中心环节,这个成为中心环节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是课的重点。例如,北师大版七上《“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才可能采取的,而这些措施的实行,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是该节的重点。

2.从教学活动的要求来看,重点是指教学中的关键。有的内容,它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但它却是讲授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立足点,或是学生掌握知识时困难所在,着重讲好这一部分教材,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豁然贯通。具有这种意义的教材也应当确定为重点。北师大版八上《辛亥革命》中,关于中国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三民主义),这对于学生了解同盟会的性质及目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是教材的关键所在,应该作为重点看待。此外,“大凡关于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较复杂的史实往往是中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一般我们也可以把它考虑为重点。

3.从思想教育方面看,重点也可以是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那部分教材。如北师大版七下《开放与交流》一课中,唐时期的开放和对外的频繁交往,进一步促进唐的繁荣,在授课中就应该开放与交流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兼容并蓄的胸怀。

以上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确定重点时应该根据具体教材作具体分析。

确定了重点以后,如何保证重点得以突出。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点:

(1)围绕主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必要时可更动教材顺序。

(2)为更清楚讲清重点,可以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

(3)对重点问题的阐述要集中和透彻,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材料分析、讨论交流等。

历史知识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全面性。一般了解的内容也是对重点内容的补充,因此组织教材时注意重点与一般了解相互贯穿起来,使整个的教材形成有机的联系,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一般,做到详略得当。

二、正确处理教材中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根据各地区的客观条件、当地的人文沉淀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教材可以作一定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怎样才是正确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呢?

新课改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我以为应该合理补充:

(1)在处理重点时,可以补充典型的事例和材料,有利于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如讲述经济全球化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我们可以引用很多跨国公司的材料。

(2)解释教科书上过分抽象的概念时,我们有必要补充生动具体、浅显易懂的材料来使它具体化。如近代化概念时,必须补充相关的解析。

(3)为更好的服务于新课改,加强与现实的联系,我们有必要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史料、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等。

关于合理精简方面,一般我们不提倡精简。每一课内容专家都进行过论证,内容之间相互联系,除非出现下面一些情况可以进行合理精简:

(1)与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关联性不大的材料或内容,为优化课堂教学而精简。

(2)与其他学科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学生已有一定基础。

这里,应该强调是合理的进行补充和精简,目的是围绕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第6篇:一般现在时课件范文

关键词 微课程;课程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51-02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以及移动学习工具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的广泛应用,以微课程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新应用逐渐走进中小学,并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利用微视频资源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成为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1 微课程的概述

什么是微课程 当前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1]。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2]。

国内率先研究并提出微课程概念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他认为:微课程又名微课,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3]。

概括来讲,微课程主要是指在短时间内讲解一个知识点、一个经典例题或一个环节,并将该过程录制成视频,成不同的视频格式,方便学习者在手持移动终端或网络上学习的短小精简课程。其核心在于“微”和“精”。“微”主要体现在课程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精”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简练。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程的产生将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

微课程的特点

1)目标明确。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明确,它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环节或一类教学活动开展的课程教学活动;目标清晰,它是为清晰地讲解某个知识点,为实现某个教学环节,或为呈现某类教学活动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指向明确,它的资源设计指向、教学活动指向等十分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或某一教学活动而开展的。

2)短小精悍。微课程的短小精悍主要体现在视频长度、教学内容和数据量三个方面。视频长度短小,通常限定在10分钟以内;教学内容精悍,以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环节或一类教学活动为单位;数据量小,一节微课程的数据量通常在几十兆左右,方便在网络传输和共享。

3)学习方式自由多样。由于微课程具有数据量小、时间短的特点,学习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如手机、PAD)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在线学习,还可以在学校课堂集中学习。

2 微课程的设计

微课程的设计是打造优质微课程的重要开端,对微课程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根据微课程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总结出微课程设计的一般环节。

分析 此环节是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等,以掌握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学习认知水平及先前知识等,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计 设计主要是指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明确微课程的时间长度为5~10分钟;其次,微课程的教学过程要精炼而完整,教学过程基本上包含主题导入、内容讲授、活动设计、结尾快捷等几个环节。此环节要求最好设计出具备可操作性的文字稿本,为后面的环节提供便利。

开发 开发环节主要是指微课程的录制、编辑和。录制微课程时要求电脑分辨率不能低于720*576,文字图片要准确无误,讲解内容要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视频画质要清晰可见,要有题目、片头和片尾。编辑主要是指对原始录制数据进行后期处理,适当加入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警示性音频材料或提示性画面。是指针对不同的移动终端(如手机、PAD)将微课程成不同的视频格式,如3Gp、Flv、Mp4、Rmvb、Mov等格式。

实施 将设计开发好的微课程应用到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及时、有效地与学习者做好沟通,了解微课程的实施状况。

评价 评价与反馈贯穿于微课程设计的始终,包括微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性评价、学生对微课程学习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对微课程本身的效果评价等。

3 微课程的一般制作方法与要求

微课程的一般制作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需求,微课程的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本文概括总结出四种制作方法:1)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PAD)拍摄法;2)专业照相机和摄像机拍摄法;3)手写板、黑板或交互白板+专业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制作法;4)电脑+麦克风+专业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制作法。

微课程的一般制作要求

1)电脑分辨率调整。电脑分辨率调至1024*768及以下,分辨率一般不低于720*576,码流128 kbps~2 Mbps,帧速≥25 fps,电脑屏幕颜色设置为16位。

2)时间设置。微课程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3)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按照教学设计思想来编写,内容精简而又完整,主题明确,突出重难点。

4)教学材料选取。在制作微课程时,除了输入必要的教课内容以外,应适当加入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才能制作出声图并茂的微课程。

5)PPT课件制作。微课程制作或讲解过程中可能会用到PPT课件,PPT课件的制作要尽量美观大方、主题一致。

6)视频画面设置。视频画面要清晰,多使用固定镜头,保证视频质量;多使用一些中景、近景和特写等小景别画面。教师在讲解时头像不能挡住教学内容。

7)片头、片尾设置。每一节微课程都应该有片头、片尾,一般在片头显示微课程的课程名称、作者、出版单位等信息。

8)视频。视频格式一般为3Gp、FLV、Mp4、Mov等格式,视频尺寸一般为640*480或320*240。

9)音频设置。一般采用与主题相对应,且柔和清晰的音频为宜。格式主要有.mp3、.aac、.amr等。

参考文献

[1]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

第7篇:一般现在时课件范文

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应该是立足于精彩的备课。在此,我从自身的体会,根据初中现实教学状况,谈一谈如何处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我以为在组织和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兼顾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一般了解,做到详略得当

从目前客观条件来看,初中历史教师有很多是非专业教师,教学中很容易平铺直叙、主次不分,一堂课上完,只留下一些故事,根本没有历史的观念和印象。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备课中考虑教材内容时,应该首先研究确定一堂课的重点,这是贯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那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呢?我以为重点的确定应围绕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作为根本依据。为使研究问题时更有把握起见,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考虑重点的着眼点。

第一,历史专业发展角度讲,重点即是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对一堂课来说,一节教材往往叙述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时这几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一条发展线索,其中必有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这条线索中的中心环节,这个成为中心环节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是课的重点。例如,北师大版七上《“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才可能采取的,而这些措施的实行,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是该节的重点。、

第二,从教学活动的要求来看,重点是指教学中的关键。有的内容,它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但它却是讲授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立足点,或是学生掌握知识时困难所在,着重讲好这一部分教材,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豁然贯通。具有这种意义的教材也应当确定为重点。北师大版八上《辛亥革命》中,关于中国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三民主义),这对于学生了解同盟会的性质及目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是教材的关键所在,应该作为重点看待。此外,“大凡关于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较复杂的史实往往是中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一般我们也可以把它考虑为重点。

第三,从思想教育方面看,重点也可以是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那部分教材。如北师大版七下《开放与交流》一课中,唐时期的开放和对外的频繁交往,进一步促进唐的繁荣,在授课中就应该开放与交流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兼容并蓄的胸怀。

以上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确定重点时应该根据具体教材作具体分析。

确定了重点以后,如何保证重点得以突出。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点:

(1)围绕主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必要时可更动教材顺序。

(2)为更清楚讲清重点,可以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

(3)对重点问题的阐述要集中和透彻,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材料分析、讨论交流等。

历史知识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全面性。一般了解的内容也是对重点内容的补充,因此组织教材时注意重点与一般了解相互贯穿起来,使整个的教材形成有机的联系,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一般,做到详略得当。 转贴于

二、正确处理教材中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根据各地区的客观条件、当地的人文沉淀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教材可以作一定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怎样才是正确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呢?

新课改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我以为应该合理补充:

(1)在处理重点时,可以补充典型的事例和材料,有利于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如讲述经济全球化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我们可以引用很多跨国公司的材料。

(2)解释教科书上过分抽象的概念时,我们有必要补充生动具体、浅显易懂的材料来使它具体化。如近代化概念时,必须补充相关的解析。

(3)为更好的服务于新课改,加强与现实的联系,我们有必要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史料、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等。

关于合理精简方面,一般我们不提倡精简。每一课内容专家都进行过论证,内容之间相互联系,除非出现下面一些情况可以进行合理精简:

(1)与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关联性不大的材料或内容,为优化课堂教学而精简。

(2)与其他学科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学生已有一定基础。

第8篇:一般现在时课件范文

关键词:听评课;H.264;JW player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80-02

教师的听评课对于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流程的改进、教学态度的评价、教学内容安排及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评价和改进教育教学教研最直接、最简单和最常使用的手段。它对被听课教师和听评课教师而言,都是学习和改进的过程,也为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育教学评估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作为一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往往强制性要求每学年度必须要听相同或相关学科的一定数量的公开教学课。因此,听评课这种简单、原始的方法因实用且花费代价不高而被普遍采用,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欢迎。

在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网络听评课又对听评课赋于了新的含义。我们过去无法想象,一个偏远学校的相关教师去听评一线城市教师的公开课,这是因为路程、时间、金钱、难以组织等各方面的原因而无法成行,从而导致教育的城乡差别巨大和同城市的学生有所谓择校现象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教学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差异。而现在网络听评课则从一定程度缓解了这些差异。因为现在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只需通过网络即可实时进行点播、学习、点评、反馈等教育教研活动。因此网络化听评课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不均衡,有利于促进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一、传统听评课的局限性

(1)传统听评课可能得要一间大的教室,因为可能来听评课的教师很多。因此,课前准备的场地准备工作花费时间较长。

(2)传统听评课人员组织也是个问题,可能为了听一节课,导致调课,换课等,从而打乱原有的正常教学秩序。

(3)传统听评课对授课教师压力大,因为听评课的人员可能有同行、领导等,如果讲不好怎么办?导致思想压力大,授课过程中不能体现教师的真实教育教学水平。

(4)传统听评课对教学对象学生压力也大。在多次教育教学评估中,授课教师为追求教学效果,往往只提问成绩较好的同学,或者把几个班成绩较好的同学集中在一起(俗称拼班教学)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往往在努力的猜老师讲的话,在被提问时努力迎合老师,一些好玩的,匪夷所思的答案往往就不见了,而在平时,学生的答案有很多是奇怪的。从某一方面来说,传统听评课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展示。

(5)课因为其空间一般较大,一些小教具如小黑板、小实物等的展示往往听课老师看不到,可能就会因此而漏掉授课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

(6)传统听评课在评课阶段由于授课教师和评课人员都是面对面,往往会顾及面子问题,对授课教师的教学亮点大加赞扬,而对不足甚至是错误往往简单化,不能给予中肯的评价,最终授课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不多,甚至错误依旧,以至于下次听课时仍然出现类似的错误,这样的评课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二、网络听评课体现出传统听评课所不具备的优势

(1)不需要大的教室,只需在平时教学的教室授课即可。

(2)不需要进行调课,可以在课余或其他有空闲的时候时进行听评课。

(3)上课时一般没有任何听课教师,只有负责摄像的电教人员。

(4)授课教师和学生压力较小。

(5)小教具的出示无论多小,摄影机总可以推拉到最近。

(6)评课人员是匿名的,可能是本校教师,外校同行,教研员甚至是教育专家。由于是匿名登录的,所以没有压力,大家能够各抒已见,直抒胸臆,共同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一起评课,共同提高。

(7)网络听评课还没有时间限制,可以在几天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进行听评课。当然对于本校教师来说,尽量在一周内进行听评课,以便及时作出反馈,以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B/S下网络听评课系统的实现

(1)摄影硬件:支持高清摄影的摄影机三台。其中,在授课教室的最后排布置一台摄影机,主要作用是捕捉黑板、教师和投影的视频。教室前面布置一台,主要用来捕捉学生的视频画面。还有一台一般用于移动拍摄。这样教室几乎每个角落都不会存在摄影盲区。

(2)视频的采集及合成:将视频采集成三个视频文件,通过使用带有多机编辑非编软件(如premire、avid media composor、final cut等)将三个视频进行合成,注意要随时按照上课流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三个机位视频的切换,加上适当的片头和片尾,最终合成一节公开课的视频文件。在此不推荐使用会声会影进行剪辑,因为不支持多机操作,工作量会很大,效果也不甚理想。

(3)网络流媒体格式的视频压缩:将合成后的视频要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文件一般是扩展名为FLV的网络流媒体格式。要注意的是FLV文件的编码方式很多,为了得到较高的清晰度和较小的文件体积及较为适当的码率,推荐使用的压缩编码为H.264,因为H.264编码是现阶段与其他编码相比能够在相同带宽下提供更加优秀的图像质量。经反复实验在4M带宽下,压缩后的网络流媒体视频一般设置为640×480分辨率,码率为500就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清晰度和文件大小,并且能较为流畅的播放。

(4)网络播放器的选择:由于最终的网络流媒体格式是经H.264压缩的FLV文件,因此网页视频播放器必须能够支持H.264的解码,否则视频无法播放。经过比较和实验,最终选用JW Player网页视频播放器,它是一个开源的FLASH播放器,通用性和兼容性极强,几乎可以运行在现在任何主流浏览器中,而且设置简单、易于构造,由于开源,进行应用扩展和更改也十分容易。

第9篇:一般现在时课件范文

提及多媒体很多人都会想到媒体,媒体我们简单的可以将其理解为信息传播的途径,信息传播的途径有多种,文字、声音,图片等都可以称为媒体,将这些媒体放到一起就构成多媒体,因而多媒体课程的特点就是内容比较多,比如静态图片的处理涉及到photoshop软件的应用和photoshop修改图片的方法、以及设计图片的方法等、对于视频的处理应用premiere软件,可以制作动态电子相册,动态的图片显示、视频处理、其中包括了特效的设计以及过渡设计等,对于多媒体的制作可以应用authorware软件,可以将动态视频,图片等都合成到一个多媒体作品中。同时对于多媒体课程而言还涉及到flash等其他动画作品的设计,由此可以看到,多媒体是一门包含内容比较多的课程,很多学生觉得,该课程内容杂乱,重点不够突出,内容相关性不大等,其实不然,多媒体课程是一门应用广泛的课程,开设该课程针对的是计算机类的各个不同的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生而言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但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是一门内容相对比较分散的课程,因而学生在学习多媒体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存在对所学的东西无法使用的问题。本文就多媒体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给出了一些建议。

2 多媒体课程的特点

打开任意一本多媒体教材可以发现大部分教材都包括了photoshop软件的应用以及一些实例,flash软件以及一些应用,premiere或者其他一些视频制作软件以及实例设计,authorware软件以及实例设计,对于教材的设计本身是力求完善,将相关的内容都包含在内,但是对于一个学期而言要将教材中的内容全数讲完有些难度,同时对于该门课程而言课程的难度不好把握,若讲的太浅对于学生而言,实际应用时,用到时可能存在知识不够用的问题,如果将得过深又存在课时的冲突。

3 多媒体教学硬件以及软件应用

通过多媒体基本知识的了解,多媒体大体包括硬件的掌握以及应用,各种软件的熟练掌握以及应用。在硬件中常用的有数码照相机,数码照相机等,利用数码相机可以采集对于设计多媒体作品有用的图片素材,应用数码摄像机可以采集对设计多媒体作品有用的视频素材;常用的硬件设备还有扫描机,录音设备对,对于大家经常提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还包括了投影设备,大屏幕等。总而言之在多媒体领域我们可以认为硬件设备主要是起输入功能或者输出功能的;那么软件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主要包括的软件有以下几种:

3.1 photoshop软件的应用

Photoshop是一款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是Adobe公司的重要的图像处理软件,经常被应用于图像处理,例如图片的大小修改、修复,抠图等的应用,同时还可以应用在一些专业的领域,例如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下图为Photoshop的一个简单的应用的实例,实例中左图人脸皮肤较为粗糙,右图应用Photoshop中的通道美化了人脸以后,皮肤变的光滑多了。

图1 Photoshop的一个简单的应用的实例

3.2 premiere软件的应用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广告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静态,动态视频广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premiere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视频编辑和制作软件,能对视频、声音、动画、图片、文本进行编辑加工的软件。该软件可以对视频进行编辑,对视频进行剪辑,剪辑出对自己作品有用的视频片段,对视频片段进行美观的处理,例如提高画面的清晰程度、为画面增加一些特效,例如对于视频中可以增加视频特效以增加视频的美观和视觉效果,对于图片与图片之间可以设计视频切换效果以改善单调的过度效果。对于音频也可以增加声音的美感。

3.3 authorware软件的应用以及课件制作简介

1)Authorware软件简介

Authorware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应用Authorware可以将动画、音频、图片等合成到一个多媒体作品中,同时Authorware具有较好的交互设计功能,可以随意设计导航,因而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般来说就是将文本资料,声音,动画等合成到一个软件中,应用设计的软件可以对某门课程的讲解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这种辅助作用包括辅助教师的教学以及辅助学生的学习,比如在三维模型制作相关的这些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的问题是,三维空间学生难以理解,因而若果对于这种类型的课程应Authorware设计总框架以及交互,再应用视频制作软件模拟物体在三维空间的不同面的形状,那么物体的三维模型制作过程就简化很多,要制作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仅仅用Authorware一个软件是不够的,一般情况下会Photoshop结合使用来开发课件。

2)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

对于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一般分为:① 确定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多媒体课件而言最终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制作这个多媒体课件,制作这个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辅的表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借助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 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内一般而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同时要将课本中的内容丰富化、完整化。例如对于高职教学中的MAYA课程,教学中如果仅仅应用幻灯片教学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能结合制作过程的视频,结合物体三维模型的不同角度的显示效果的动态显示效果的动画效果。③ 设计创作脚本。脚本创作简单来说就是将创作的思路写出来,脚本文件一般包括教案或者其他文本素材,例如可以将powerpoint的章节内容导入到Authorware中,实现章节的编辑,同时又可以链接其他类型的文本文件作为辅助材料。④ 课件内容设计,对于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一般会应用Photoshop以及其他动画软件来设计的,并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辅助教学功能的软件,在主要内容方面设计时应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合适的实际。内容应包括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还应包括一些辅的动画、视频、声音等文件。⑤ 修改。对于制作的课件,应反复演示,以求达到流畅的效果,同时对于在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应加以修改,以使得课件完整、流畅。

参考文献:

[1]周苏,多媒体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