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第1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 人格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JK01 5CZY096。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0-01

文化的植入好坏相对决定了人格的优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就造就了优秀的中国人格,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文化的相互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延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及特征

1.传统文化的人格体现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认为最高人格的体现为圣贤。而圣贤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要与天同德,与大道同行,克己复礼,兴国安邦的高尚品格。儒家圣贤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仁与礼的统一。

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道家的理想人格中,提倡隐士。即真人,至人,神人。主张淡薄本性,无为不争,已达到人性和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归真,无为而治。

法家的理想人格即为英雄。认为要追求自身的实际理想,凭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地位。提倡法不阿贵,唯法所在。在法家看来,法令制度高于一切,无论君臣,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

佛家的理想人格提倡超尘绝俗,认为万物皆空,明心净性。在佛家的思想中,佛就是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万般皆空像的心态。

2.中国传统人格教育理论的特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表面天地之间人之性命最为珍贵,体现了人的价值。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人的追求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表明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注重挖掘人的价值,获取他人的尊重,一方面做到自爱,自尊;另一方面做到理解人,尊重他人。

第二,崇尚仁爱理念。孔子特别注重“人”的突出地位,仁爱是人性之基本,通过自身的美德,达到人与万物的统一。在理想的人格教育中提倡,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行推向社会,造福社会。

第三,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作为自身的追求根本,通过道德理论的熏陶和道德实践的累积达到人身外在和精神内在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阶段人格教育的融入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整理,塑造高职学生优秀的人格,以经典“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为重点;以仁人志士为榜样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励志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1.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行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导向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用心弥补现行课程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增加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被文化课的知识性要求所取代,教学与评估只能以育人为中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道德修养课程,可以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人格健全和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网络、影视建设

网络、影视等公共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在专门优秀传统文化网站中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绿色、健康有益的网络和影视环境,转移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

3.在校园人文环境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高职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高职大学的道德人格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追求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信念。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蓄,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价值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择业观方面,高职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想着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事而信“,“建功立业”的精神是值得当代高职学生借鉴的。很多成功者和建功立业的人都是从很艰辛的基层工作做起。通过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华有德行的人最终会被发现。保持不断进取的信心是帮助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人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往往造成与同学交往胆怯、与教师“顶牛”、与父母关系不合;还有一些学生交往重实惠不重原则,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这种友谊自然不会长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利用传统的道德中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让他们更加能够明白尊重他人,勇于承担,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整个人格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良好经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进步的需要。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的品质至关重要。

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道德自律。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自律意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综上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人格的养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坦荡的性格,天性仁厚的性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人民高尚人格的形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我们不仅要吸取丰富的世界文化,更要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格和人格教育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国娟.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4:64-69.

[2]张应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考[J]. 黑河学刊,2014,08:98-99.

[3]朱明贤,郑克卿,赵国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J]. 唯实,2008,03:32-35.

作者简介:

葛金平(1972-)女,湖南湘乡人,文学硕士,文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第2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53-02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学素材。纵观医德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以及社会普遍反映的医德问题,大多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例如:“推己及人”、“医非仁爱不可托”等,这些医德的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应该将其精髓引入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14年5月4日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医务人员的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教育的目的。例如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在高职学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都非常的时髦,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和节日非常了解,并被卷入“海外热”的浪潮中。最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名著等了解甚少,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十分薄弱。

(二)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1.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弊端。高职医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卫类学院,主要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医务人员,医学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院都会比较偏向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般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况,更不用说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导致培养出来医务人员并不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差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症结所在,也是现在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正确地传授观念。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除了重视本课程的传授之外,对其他门类的课程也不应该持有偏见。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高校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外,需要全体的教师们共同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的传授。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目标非常的明确,这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培养方向。但很多的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他们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4.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说都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上存在一些差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要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得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提高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一直传承下去的。如果作为一个国人,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连自己的国家传统文化都不了解,是可笑和可悲的。

第3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4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发挥,充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还是现阶段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成为了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焦点话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原则,最后阐述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具体途径,旨在为更好地开展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提供一定得意见与建议。

一、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高度关注

现阶段,随着世界的深入发展与不断变革,呈现出了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势态,使得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过去的和现在的、外来的和本土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彼此产生了严重的激荡,有的互相吸纳,有的互相排斥,有的互相渗透,有的互相矛盾。对于这些情况,中华文化也不例外,在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日渐突出下,使世界各国区域产生了学习中华文化的思想,由此,中华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也在世界上泛滥影响,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常常钻中华传统文化漏洞的空子肆意妄为的攻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大学生实际中也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当面对文化复古主义时,大学生们显得十分的兴奋,同时却又十分的迷茫;当面对东突、达赖的民族分裂言论时,大学生们在表现痛恨的同时又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没有能力判断分裂主义分子的言论是对还是错。由此可见,现代大学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西学东渐情势下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目前,虽然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主流文化意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但随着整个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部分大学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的思想,尤其是部分大学生丢掉了中华优秀的道德风尚,诚信降低、价值观扭曲严重,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着浓烈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奋斗的决心、自强不息的态度,这些文化精华的价值不应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逐渐削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避免的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地位的大学生,应及时全面的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据此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生头脑,已经成为了西学东渐情势下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际需求。

二、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涉及了思想、文字、语言,礼、乐、射、御、书、数,以及书法、音乐、武术、民俗等。传统文化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虽然人类创造的一切都能纳入文化的范畴,但由于历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部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使用并不合适,所以应清楚获悉传统文化传播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身观的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对高校提出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一直注重于传统文化的传授,而是保证传授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我国历史中一些享誉盛名的爱国主义者、革命先烈、优秀人物的所作所为都能有效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传统文化中的群体本位、道德本位价值取向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必要的素材,孔孟等人的道德名言,教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合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的关键素材。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理念、优秀素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两者间的辩证统一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运用。

(二)贯彻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而中华民族中汉族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贡献巨大。中华民族文化体现出了多元性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将其多元性全面体现,不仅将传统的汉族文化传授给学生,还应使大学生掌握了解各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朝着商品化方向发展,人们常常通过贩卖少数民族落后的文化来获得经济利益,而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视这一点,加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

三、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思想政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于一体,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辩证统一。在传授中华传统文化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满足“三进”的要求。

第4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培养受教育者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新时期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一项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题,具有必要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教师的口耳相授,对学生传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因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某种意义而言,也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带领学生学习、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诸如儒家的“以人为本”、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法家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等思想主张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的道理要义仍然值得后人深深体会和把握。可以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进行文化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文化基础,失去了这个文化根基,犹如大海失去了一汪海水,文化教育也就无从谈起,而变得没有意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文化基础,提供了可靠的文化来源,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由此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因此,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时展的客观需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帮助学生树立“三观”认知的重要教学手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三观”认知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社会的各种思想,尤其是西方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还不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极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侵蚀。这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便成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教学手段。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其主要目的便是帮助学生克服以往的错误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从而促进其成长成才,达到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值得当代的大学生去挖掘。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勤劳勇敢的革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更应该大力继承和弘扬,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也有许多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通的地方,如“躬行践履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革故鼎新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物极必反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及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2]等等,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求取教育真谛,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源泉。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

80周年校庆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认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强化学生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环节。“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身份证’”。然而,时下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还很薄弱,甚至是一无所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西方的传统文化加深了认知,甚至还大加崇拜。举例来说,当前,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的很多大学校园里深受欢迎,而中国的七夕节可能无人问津,甚至当问起部分大学生来,他们甚至对此不屑一顾。同样,对于电影院里播放的美国好莱坞大片,学生们是大加赞赏,争相追捧,而对于中国的国粹――京剧,可能整个剧院里在校大学生的身影寥寥无几。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指导学生查补缺漏,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认知。费孝通先生曾说过:“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高校作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有义务、有责任带领学生继承和发展民族的精神血脉,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通过渗透相应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环境的构建。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前面所说,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三观”认知成熟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极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信息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为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指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善恶,以理性的思维去评判周围的人与物。当然,提及营造文化氛围,多元化的校园活动的开展无疑在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宣传活动、举行校园戏曲比赛、观看爱国电影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感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此外,也可借助校园媒体,通过校园广播、校园论坛等媒体平台来广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二)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高校,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社会义务。”然而,目前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编入教材,开设相应课程的仍然较少。对此,高校应该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切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融合大学里开设的《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进行传授讲解。课堂上,思想政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也可恰当地穿插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增强学生的吸引力。此外,教师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渐由灌输式教学向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转变”,力求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相似相通之处,继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觉得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三)建立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主体。为此,高校应该尽可能地整合校园的师资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去影响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且要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素材,注意结合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地为学生进行分析、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首要的就是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另外,对于专门从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者,学校应该重点进行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适时地选拔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专业的角度,带领学生解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课 教学研究

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核心灵魂的体现,正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得中华民族在时代的发展长河中可以屹立几千年而不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使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对于国家和社会培养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

(一)一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尚浅。

中华民族在5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是值得全体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的,也是我们承载接续的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2]。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当代一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令人不太满意。调查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知道儒家、佛家、道家并能够区分三者的观点,某些学生不能完整地描述三大家的基本观点。对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中国四大名著,只有很少的学生非常熟悉内容,大多数学生大概知道内容,有的甚至没有看过书籍,就看过一两部影视作品等。因此,他们很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毋庸置疑,从总体上来说,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尚浅是不争的事实。

(二)一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然能够传承到现在,就说明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具有超时代的价值。但是,当代一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了解多少呢?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某些大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脱节,已经过时了。他们体会不到中华传统文化对身心发展甚至人生规划的一个积极的影响,看不到中华传统文化对今天的生活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看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目前,某些大学生崇拜的不再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而是现代比较流行的歌星、明星和影星等。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首先是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科学家、教育家和医生等已经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他们奋斗的目标是哪些职业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某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普遍认同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表示愿意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但是在实践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不高。他们大多数人喜欢浏览时尚杂志、韩剧美国大片等,很少有人主动阅读中华传统人文经典或者文史哲类书籍。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真正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人数非常之少。西方的许多节日以迅猛的速度和超高的普及率走进国人的生活,再加上商家的推波助澜,一些大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对许多洋节如情人节、圣诞节等的来历、习俗如数家珍,而对于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由于受到美日韩等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更热衷于追捧新鲜时尚的外来文化,缺乏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感,造成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3]。

二、一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不容乐观的重要原因

(一)一些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在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就业率,因此在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上,不可避免地“因需施教”,只注重专业课程的拓展加深,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一些高校并没有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未引起重视,甚至有的高校没有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如此培养出的人才,虽然具有一定学科的专长,能够较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庞大的有机体,适应高速运转的社会运行要求。但是,这样的人才是不完整的,缺少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底蕴。虽然不能即刻明显地暴露出弊端,但是长时间下去,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弊端[4]。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某些大学生往往只关注前者,认为更加务实,自觉忽略后者。

(二)思政课教师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知识、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等内容。因此,在思想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的,还是教学内容,都必须重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5]。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状况。但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年级较轻,缺乏教学经验,对传统文化和理论课的学习不够,很少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多以照本宣科和灌输式方式进行教学,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加上学生态度不端正、学习热情低,上课无精打采,提不起兴趣,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好顺利毕业。让这样一门与时展紧密相连、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学科成为摆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多元化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一种现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趁机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等。多元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看问题不够全面,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充斥大学校园中,如图书、音像制品和报刊等。久而久之,某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开始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等由最初的好奇到盲目崇拜,怀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也就意味着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伴随一些问题的出现。如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理念,使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选修科目时对于他们认为是无用的,根本就不会学。加上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面临各方面的竞争,考级、考证……总之,功利性的职业至上理论让某些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弘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校思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高校思政课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思政课教师则承担着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传承和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开展此项教育是一项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学效果,因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承担此项重要的教育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政课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并深刻领悟其内涵和蕴含的精神,不断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其次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比如优秀传统文化中“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即是新形势下思政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6]。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坚守职业道德,做到道德自律,因为老师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等方面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展开教育。思政课教师可运用故事教学法和微课、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专题讲座、课堂讨论、观看录像等形式增强教学感染力,强化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搜集一些简单、深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给学生,除传统“讲”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如此通过视觉方面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社会实践是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实践接受新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领悟。在思政的实践教学课上,教师可依据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依托学生处、院团委、社团等在重大传统节日或纪念日开展一些既喜闻乐见,又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百家讲坛、传统文化艺术展览、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实践体验活动,使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思政课老师可以结合文化保护传承与区域特色文化等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之处。文化馆、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等都可以作为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场所。

(四)搭建传统文化的网络教育平台,使其润物细无声滋养学生的心灵。

网络教育平台是新媒体时代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具有与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高校思政课除了重视课堂教学外,还应重视网络教学。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搭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将传统文化放置在微信、微博、博客等新时空语境下,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数字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如开设传统优秀文化论坛、制作数字化文化遗产传播视频等,通过这些举措,调动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润物细无声地净化学生的心灵。

四、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应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实际相联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所在,提高高校的思政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巴晓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4,(7).

[2]贾铜涛.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9-50.

[3]刘红英.中国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55-57.

[4]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西安大学新闻网,2010,(12).

[5]唐东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101-103.

第6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 刍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 刍议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研究 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2-11-19.

[2]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6)59-63.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06- 10- 19(1).

[4] 李阳, 梁婷.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科技视界, 2013(30)124-125.

[5] 迟成勇, 吴锦旗.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3)62-68.

【作者简介】

第7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使广大大学生继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中国梦思想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更深入、更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文化积淀,深入理解和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价值,有利于坚定大学生“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现在世界日益开放,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广泛而激烈,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成一定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灿烂辉煌,传统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因,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中,凝聚着民族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是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和重要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传统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渊源,尤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道德感化,强调道德践履,注重“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处在转型之中,经济利益、社会组织、管理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和复杂化,我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面临一些新问题。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当前,一些大学生信仰迷茫、理想模糊、价值扭曲、诚信淡薄,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根本不重视。一些大学生在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存在疑惑、偏差甚至错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往高校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所忽略,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以致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完整、整体性不连贯,教师队伍自身传统文化素质也不高。

(二)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贫乏

现在不少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很差,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哲学思想知识了解掌握得更少。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在美国访问交流时曾感叹,我们去留学的一些学生对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说不出个道道,不知《论语》《中庸》[2]。随着各国交往交流影响的扩大,不少大学生只重视外语的功利性,轻视母语。用人单位也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对中国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语言能力很差。当代大学生大多难以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境,不能亲密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正确理解文化精髓,难以直接阅读古文和传统经典,更不用说能写作古体诗词、对联了。

(三)一些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淡然漠然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思想是巨大而宝贵的历史遗产和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德为先,而现在有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我国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如只顾自己享受乱花钱,不顾父母艰辛,无节制地向父母要钱甚至骗取父母血汗钱等。现代化的发展与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统一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腾飞的历史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著名史学家张岂之教授说,作为中国的学生,“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唯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3]

(四)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干扰和破坏

当今时代,全球力量对比正在深度化调整,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文化呈现多元化。中国社会在加速变革,各社会群体的分化,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国,网络媒体上各种不良和有害信息的大量传播,大学生很易受到影响,一些大学生容易对西方价值观和文化产生盲目地崇拜。西方国家一直在竭力向世界各国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兜售他们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现在西方的文化产品充斥中国大学校园,大学生很容易受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影响,进而怀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如美剧《纸牌屋》,2014年在中国播出,一些大学生看后即对爱情与权利等产生“新”的认识,冲击和冲淡着中华传统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和加强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关键,起主导作用。一是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只有教师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充分解读传统文化及其时代意义价值并且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二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水平。高校具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与优势。三是加强对相关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四门必修课是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要求,找到切入点、共鸣点,使大学生能够更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教材和读物,开设相关选修课。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贵州大学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7月贵州大学成立了阳明学院,以“以生为本,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知行合一”为价值观,开展本科通识教育,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纳入正规教学计划,这也是一种教学与实践改革。

(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文化资源特别是利用好网络媒体资源,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呈现。建设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校园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拓宽适合大学生认识、学习传统文化的线上教育平台。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重要建筑物的设计与建造,要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还可以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使大学生更好更充分接触、感知中国传统文化。

(四)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深化学习和认识

我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如可以有组织、有目的地让大学生对学校及其周边的纪念馆、博物馆、伟人、名人故居以及具有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色的名胜古迹等生动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参观考察,并建立相关教学与管理机制,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7月贵州省教育厅与贵阳孔学堂联合制定了《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花溪片区高校大学生到贵阳孔学堂听讲座学分认定工作方案》(试行)。方案规定,贵安新区大学城、花溪片区高校的大学生,到贵阳孔学堂听满6次讲座,可以获得1学分。贵阳孔学堂是以“学研”为主的传播、交流、分享中华传统文化的机构。这是贵州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孔学堂合作,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新举措。

在科技和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不断完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2016-07-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第8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文化是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而同时,人也是文化的产物,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的思维观念、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等等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建构起来的。可以说,离开了文化,人就不成其为人,文化也使得人获得了高于自然界一般动物的属性。文化具有传承性,它传承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每一代人甚至是每一个个体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也使得文化得以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文化也具有教化性,每个个体在其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不管他意识到或者未意识到,自愿或者不自愿,都会受到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易经》中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文化地教化使他成为“人”。因而,文化与个体的生存紧密相关,文化是塑造个体的“基因密码”,离开了对文化的深刻认知,也就无法更好地理解个体。中国是马克思称之为“活化石”的国家,中华民族在绵延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直到今天仍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形成了大量优秀的文明成果,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直到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体现着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中国精神的文化根基、中国价值的文化源泉,也承载着中国梦的文化内涵。”[2]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汲取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更好地应对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在全球化的民族交往中找到民族的“根”,明晰中华民族的民族印记,寻找中华民族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根基;此外,我们还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优秀的价值资源,进一步推陈出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的时代生命力。“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先进与否、功能魅力之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其所蕴含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科学、是否高尚、是否进步,也就是是否与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趋向相一致,是否体现了进步阶级应有的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风范。”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汇聚者和引领者,要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中很大的一部分内容就来自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这种价值自信则来自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的继承,当然也包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力,使其不断获致新的时代价值,新的时代生命力,从而使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风彩,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重获生机,获得与时代步伐相一致的强大生命力。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生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继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价值本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反映中国人民价值诉求的最大共识,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价值牵引和精神支撑。而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生长的基础,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因而,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无不是处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切入点,也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走进大学生心扉,走入其内心深处,从而激发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鸣。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大学生的心中落地生根。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母体,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学习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

二、传统的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切入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支撑中国发展的优秀价值的高度凝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中优秀价值资源的认识的深化,当然也包括对其他一些优秀价值的挖掘与吸收,体现了我们党引领中国发展的价值自觉,是中国崛起进程中又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它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对于实现“中国梦”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意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论往往反映了人们对某一领域中一些本质性关系的认知,也反映了对这些关系的规律性揭示,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抽象性。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与时俱进的重要理论发展,反映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以寻求民族复兴的一些普遍价值规律,但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所接受、所认同,还必须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结合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使其更接地气,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4]在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和使命,对于实现这一任务和使命,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解析、论证,官方层面的宣传、引导,更要将它落实到实践中。理论再完美,论证逻辑再严谨,再天衣无缝,也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磨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如所指出的,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有学者指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只是停留于简单的宏大叙事层面,而是必须通过不断细化,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之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具备与时俱进、与世携行、关照大众、融入生活的能力。”[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融入社会生活中,融入到大众的日常行为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社会大众处处时时受其影响,受其规制,最终就会达到所说的———“日用而不觉”的程度。而到了这样一个程度,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内在建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心底,从思想的最原初的发端处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的信仰。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的土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塑造他们精神与人格,陪伴他们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因而,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是大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家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定义发展,使之真正成为青年人自己的内心呼唤,才能使他们真正从中获益。传统文化因为起到信仰的导向作用,真正帮助青年人在思想领域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易被现实的不良思想所左右。”[6]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与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着紧密的价值承继关系。因而,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逻辑发展,可以减少大学生对于严肃的政治理论教育的抵触心理和逃避心理,激发其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他们之间的桥梁,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切入点。

三、以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存在价值相承的紧密联系,而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在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注重以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大学课堂教学是传递社会主流价值、传递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其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而言,认同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但是没有对它的深刻认知,就谈不上形成对它的认同。因为认知是认同的前提,只有认识了,才能理解它,才能内化于心。正如前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激发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在大学课堂教育过程中,应当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在人类文化与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是文化守护的高地,也是文化传承的高地。大学应当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而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应当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因为这是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切入点,大学生有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价值的体认,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营造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校园文化是一种植根于校园土壤,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目标和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了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表现了一个学校的校容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7]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因而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向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为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引中国发展的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对其优秀机制的高度凝练;同时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精神,应当在校园文化中予以积极倡导;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也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应当积极融入和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行住坐卧于弥漫着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无形中能促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接受,进而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重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养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积极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都能够促进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地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就必须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德育在于行动,行动体现德育。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体细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实在在的行动。”[9]而前文的分析已经指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及其实践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伦理型的文化,具有丰富的道德养成与道德培育的资源,在推动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的过程中,更应当注重引导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养成,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会,促进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通过实践体会和实践教育,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要沿着文化的理路,从文化中熏染价值、感受价值,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拉近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从而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发认同。

第9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

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所以,一方面,党中央把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治国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展的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通过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诚信”“天下为公”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要是它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挖掘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丰富和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文理念、道德观念,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中国人心坎上的有效路径之一。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在近代以来的磨难曲折和抗争中,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复兴梦想的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正在一步步接近实现梦想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二、依托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1.文化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无法脱离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独特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借助社区教育大平台,向广大社区群众传播文明礼仪、弘扬优秀文化,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推动社区整体道德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2.职业学校把社区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

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校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更担负起社会责任,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辐射到社区,也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公益性社会服务工作,坚持立德?淙耍?培育全民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传递正能量,学校责无旁贷。

3.学校拥有师资和教学资源优势

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工作范畴,建立一支胜任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及可圈可点的成功做法,无疑为社区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提供了师资保证。同时,借助学校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为社区群众建设和配送电子课件、微课及学校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为社区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优势十分明显。

三、依托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举措

1.制定培训计划

对社区广大群众,包括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学校要把这项工作切实纳入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之中,摆上学校工作日程,设专人负责。选择适合社区教育实际,推动社区居民品质和能力提升、社区家庭和睦、社区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的内容,进行现代化改造。通过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同步实施等方式使其发挥作用,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成果一起要”。

2.开发培训教材

学校要在开发国学教育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国学文化培训教材,以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大道理等书籍,拓宽受教育面。制定培训大纲,以突出儒家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载体,确立社区培训工作目标和培训重点,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为社区群众所接受,为社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组织社区培训

本着“有利于社区群众文化学习、方便生活”的原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期培训班、国学讲座、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促进社区培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务求方法新、理论新、重实效。培训教师要做到备教师、备教材、备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组织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培训教育质量。

4.参与社区活动

参与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是巩固和发展社区培训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学校要经常组织师生参加社区国学演讲、朗诵国学经典诗句、重大节日纪念庆祝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图书、电影、民俗歌舞等活动走进社区,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拓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