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评估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评估管理论文

第1篇: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研发显性知识知识管理评价模型

一、相关研究述评

1.知识管理

管理大师KarlEricSveiby博士在1986年首先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彼得·德鲁克首先用知识管理一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和日本的野中郁次郎等人进行了知识创新企业的研究,又将知识管理的研究带人了新的高度。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地飞速发展,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国内外有关知识管理的讨论日益增多,这也正切合了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日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种类很多,并不统一,但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知识管理的特征内涵都是一致的。知识管理即对知识进行的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选择、加工、传播、应用的过程,以期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方式。

2.研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

研发过程可以看做是知识转换过程,将用户需求、技术知识转换为产品与工艺设计。知识转换的过程就是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的共享,员工之间的交流和知识的再创新。传统的企业中,知识很难转化为成果,是因为大量的隐性知识不能外显,而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个人的经验、技能、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表达,导致研发过程障碍重重,交流不畅,研发周期漫长。知识的转换过程显得非常重要。

有关文献研究表明: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研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陈劲(2004)从知识各项活动的维度研究了企业研发项目的知识管理问题;周勇士、张玉峰等(2004)从知识的运用方式维度探讨了项目研发中的知识获取和仓库体系构建等相关问题;张晓阳、孙宇等(2005)将产品的特点作为研发过程的依据,提出了研发过程每一个活动都以产品的功能性、可制造性、质量和可靠性为目标,是一个知识处理和转化的过程的观点。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企业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评价问题依然有待于深入研究。

二、企业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评价体系

1.研发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分类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如:OECD(1997)将知识分为四类: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样做(knowhow);知道是谁(knowwho)。姜晓林(2008)将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实体知识和过程知识,等等。归纳现有的文献,企业的显性知识一般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进行划分1)在企业内部可以按照知识发源人划分为个人显性知识和团体显性知识:个人显性知识就是个人掌握的,可以表达并可传递给团体的专利、技能等;团体显性知识是指企业所掌握的可以在团体成员之间交流的知识、技能等。2)在企业之间可以根据知识的共享程度划分为私有显性知识和共有显性知识。私有显性知识指被一方企业掌握但不与其他企业共享的显性知识。共有显性知识是指合作双方共同享有的以形式化语言存在的知识,如以图纸、共有专利等形式存在的知识等;3)从范围角度又可以划分为企业内部显性知识和企业外部显性知识:企业内部显性知识就是企业内部产生的、可编码的、可表达的,并不被外界模仿和共享的知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外部知识是存在于组织外部的显性知识。

根据中小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任务的不同,可以将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的显性知识存在明显差异。依据文献[2][8][9]的相关研究,本文对企业研发过程中的需求识别研发构思、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成果形成等阶段的显性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企业研发过程中各阶段所涉及的显现知识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知识的需求识别与检索困难,知识的来源复杂,科研过程中知识的共享途径不明朗,科研成果的保留方式不当,造成知识的流失和浪费等。有关知识管理的问题涉及不同类型的显性知识,即使同一类型的显性知识在企业研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可见,客观上不可能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企业研发过程中的显性知识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在剥离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显性知识差异的前提下,可以从研发过程显性知识形成的共性环节中提取出一些共性的评价指标。这些共性评价指标可以为区分企业研发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显性知识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依据,也可以为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改进显性知识管理的效率与有效性提供积极帮助。

从知识管理过程的共性角度出发,在剥离企业研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显性知识差异的前提下,本文将研发过程中的显性知识评价指标分为如下三类七个共性指标:1)反映企业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的获得与识别过程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可识别程度、获取难易程度两个指标;2)反映企业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的传播与实现过程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可共享性、可编码度两个指标;3)反映企业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的利用与维护过程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当前有效性、可维护程度、将来可拓展性三个指标。上述评价指标不仅可以支持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更好地区分不同类型显性知识的相对重要性,也可以用于对企业存在的显性知识类型进行综合评价,针对不同的评估结果对其显性知识进行不同程度的运用和维护,以便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对知识的管理更有针对性,研发的过程也会因此更加规范化、有条理化。

3.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

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被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各类评价之中。结合本文提出的企业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评价指标体系,下面对企业研发过程中AHP方法在显性知识评价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2)构造判断矩阵。准则层中同一层次的两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判断标度采用萨迪的1~9标度方法,即:两个元素相比时,两元素同样重要取值为1,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分别取值为3、5、79,而2、4、6、8则为相邻判断的中值。根据上述标度方法,建立显性知识指标层对综合评价层的判断矩阵A和显性知识方案层(类型层)对指标层的判断矩阵B1一B7。

(3)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入的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CO,即Ac0=∞,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值,用MATLAB软件可以求得A和B1~B7的最大特征hm=和相应的特征向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用随机一致性指标来检验,一致性指标计算公式为:CI=(入一I1)/(n一1),CR=CI/RI。式中,CI为一致性指标;n为判断矩阵A的维数;CR为一致性比率;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可通过表2查出。本文中A的维数是7,所以RI为1.32。当CR<0.1时,选取的显性知识评价指标才是可取的。

(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设指标层的权重是a~a,,显性知识类型层关于指标层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分别是b。一b、b:。一b:、b。~b现求方案层各元素层次总排序权重Si,Si=∑aibi,i=1,2,…,7,根据此权重对不同类型显性知识进行综合评价。设显性知识类型层与指标层相关的因素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在单排序中经一致性检验,求得单排序一致性指标CI,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cI、RI已在层次单排序时求得,则方案层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为CR=∑CIi/∑RIi。同样,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B1一B7可取,即选取的显性知识评价指标可取,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和研发过程中重要因素来决定各项指标的权值,并作出评价,加总求出综合分数来决定该类型显性知识的效用价值。

三、应用实例

以某企业研发部门所拥有的专利、技术论文、市场预测报告为例,应用图1的层次结构模型对上述三类的显性知识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根据图1结构模型,通过专家评分,建立A层对0层的判断矩阵为:

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CR1~CR7<0.1,所以Bl~B7都可取。

依据各特征向量‘1)1,(t)2,(1)3,,进行分析列表,见表3。

上例表明,在三种显性知识类型中,专利对企业的重要程度比较高。

第2篇: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实习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科学、公正、综合的实习教学全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实践技能,及时反馈实习效果,规范实习成绩,实现实习教学评价的科学化、目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化成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完善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实习教学质量控制,以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主要以获得旅游管理相关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体系中必须充分重视实习教学环节。旅游管理的实习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界对实习教学的逐步探索和改革,各方对于实习教学的重要地位已取得了共识。但在对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上,我国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而轻实习教学质量的现象,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教学实践环节质量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原来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上,往往通过作业、实习报告、学生座谈会、实习指导教师的评分等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通过实习教学环节是否真正训练或提高了专业水平,对于实习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究竟如何,缺乏准确的把握。合理、科学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质量监控机制.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旅游管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对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进行效果评估,而是旨在建立整个实习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建设存在不足的指标,以完善实习教学模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在实习质量方面评价、控制和提高的体系,应关注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两个;以过程控制为关键,以此保证实习教学环节过程的有效性,使实习教学质量切实得到改进,提高学生自身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满意度。建立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并通过对实习教学环节质量的评定,把实习教学环节隐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暴露出来。第二,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有全面、学和有效,以不断提高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为最终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对实习教学整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实习教学质量是通过多方面、程序性情况来综合体现的,对实习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评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涵盖实习教学的各环节和教与学的各方面,要求全面系统的设计、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以及评定标准,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要体现结果与过程结合。

2.目标性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所有的实习教学课程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现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从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以素质能力为主。因此考核中必需包含对素质的评价,关注专业认知能力的高低,也要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

3.可实施性原则。在设定各项评价指标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可实施性,指标定义要明确,一、二级指标与主要观测点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评审标准应客观、全面,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总体目标。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应既能对实习质量进行度量,又要简单易行,便于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设计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

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因具体实践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凡属校内模拟实习教学环节,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对于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活动,还应包括实习教学领导小组和实习单位。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共同参与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以及服务等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与标准

通过建立实习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定评价标准,并进行量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对实习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指导水平,也直接促进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重点是实习教学评估指标和标准,对于包括课堂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形式在内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应当包括实习规范、可行的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学计划、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对实习教学情况的综合考察指标、对实习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学生对实习教学收获的评价等内容,所以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是一个综合性、总体性的质量评估体系。该体系应具体涵盖7项一级指标、l9项(毕业综合实习22项)二级指标和相应的观测点及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三、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应该根据实习教学形式的不同有所区别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和标准,只是一个总体性、综合性的评估标准。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有对应于专业课程的课堂内实习环节,又有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既有校内实训,又有校外实践。所以,在应用本质量评价体系于具体实习环节时,必须及时调整评估的各项指标和主要观测点,如在评估旅游小组调查实习教学质量时,评估指标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具体实践任务分配的均衡性和合理性。

(二)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与结论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通过全面性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得出的结果,不论是数据还是信息,不能简单地加以统计、公布了事,需要做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既要看到成效,也要看到不足;既要指出问题,也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尽量使实习教学最大可能促进每个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发展。对于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除依据评估指标等客观标准外,还要综合考虑课程结构、课时设置、实习项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

(三)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一定要有反馈机制

第3篇: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AHP法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石化项目的投资越来越多,投资额和投资风险也随之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评价石化项目的投资决策,对石化项目进行综合后评估显得十分必要。所谓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就是在项目实施并运营一段时间后对项目进行的再评价,是在财务、工程、质量、环境等各个专项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和全面集成的方法对项目的综合情况给出一个结论性的意见[1]。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主要依据控制理论,基本方法是通过项目后评估将项目评估的结果与原定目标相比较,找出偏差以及产生偏差的原因,及时提出改进的方法,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并为后期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提高投资效益。

根据石化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管理论文,项目后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前期决策后评估、项目实施阶段后评估和项目竣工后评估。其评估程序可以归纳为确定目标、计划准备、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和编制后评估报告等步骤。

由于石化项目后评估的各个指标的指标值量纲不同,对于一些定性指标并不能直接量化表示,导致不能直接地进行比较和排序,因此,本文采用AHP法对石化项目的综合后评估进行分析。

1AHP法的简介

1.1 AHP法的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迪(A.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2]。AHP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处理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以及进行决策分析、综合评价等问题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简单、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1.2 AHP法的计算过程

AHP法应用的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步,通过分析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结构层次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B。对每一层次各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并将这

些判断用数值表示,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含义是: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要素,

本层次各个要素重要性两两比较的判断值,bij表示要素i与要素 j重要性的比值。如要素i与要素j同等重要,bij=1;要素i比要素j稍微重要,bij=3;…,依此类推,要素i比要素j极端重要,bij=9。重要性介于1,3,…,9的记为2,4,6,8以及它们的倒数表示为要素j与要素i重要性的比值。

第三步,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根据判断矩阵计算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权重,并且需要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项目管理论文,即计算一致性指标CI =(λmax-m)/(m-1)和一致性比率CR= CI/RI。当CR≤0.1时,接受判断矩阵,从而得到准则层的权重向量W=(w1,w2,…,wm)T;否则,修改判断矩阵,重新计算。其中,RI检验数值可直接从对照表上获得,见文献[2]。

第四步,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各层次要素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总权重,并依据此对方案进行排序。同时,层次总排序也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结果。

2 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方法

2.1 综合后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

根据文献[3]的设计,本文把综合后评估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3-1所示。

表3-1 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指标体系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

指标名称

权重

指标名称

权重

立项决策评估B1

W1

项目主要目标实现率 C11

W11

设计质量优秀率 C12

W12

施工管理评估B2

 

  W2

 

劳动量安全完成率 C21

W21

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 C22

W22

施工工期相对差 C23

W23

项目成本相对差 C24

W24

隐蔽工程验收合格率 C25

W25

项目竣工评估B3

  W3

 

技术进步程度 C31

W31

项目投资利润率 C32

W32

项目带动系数 C33

W33

第4篇: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1规范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施程序

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施程序是一套保障绩效评估客观、公平、公正实施的运作机制,该机制可以使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而言,规范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施程序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明确评估目的。清晰定位地方应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引导地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以民为本”、“持续改进”、“提高效能”等先进价值取向指导实践。绩效评估目的应该以上述价值取向为导向,从更具体的角度清晰定位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目的,才能使评估工作真正起到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第二,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及级别区分评估的主体,组建评估管理机构。评估的主体包括评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由评估的组织者指定评估的实施组长及评估工作人员。组长人选应该具有相当能力和资历的人员,通常为相关部门的领导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事件的影响范围、实际评估工作需要和经费条件等选择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可以选择事发地人民、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的领导或工作人员、相关领域专家以及群众代表。群众代表可以从事发地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政协委员、工会、妇联、专业协会、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组织人员中选择。另外,应该尽可能采取多种主动措施推动事件受害者和涉及者有序参与到评估中来。当然,还可以选聘第三方评估机构,由社会中介机构具体实施。但是在选择第三方评估机构时,需要严格审核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质条件,通过正当、公平的流程选择合适的评估机构。第三,清晰分类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对象。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对象从工作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评估和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也可以根据应急管理全过程划分为应急准备阶段工作评估、应急响应过程的工作评估以及应急恢复与重建工作的评估。应急准备阶段工作的评估更多的属于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的评估,应急响应过程和应急恢复重建工作的评估更多是针对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评估,其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结果反映了地方应急能力的高低水平。第四,科学设置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是整个评估程序中最核心的部分,然而,突发公共事件复杂多样,即使相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都具有独特性,因此,制定一套通用的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地、有效地评估各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可以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预案,制定一个用于框架参考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一种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参考思路。概括而言,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主要包括划分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和维度,区别要素指标、证据指标和量化指标等指标类型,明确评估指标遴选原则和筛选方法等。第五,明确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施方案。一般而言,绩效评估方案需要明确以下内容,即“评估周期;信息收集方式;评估的标准;评估本身的布局和内容;解决评估者和被评估者争端的程序;记录评估结果的安排;指导该方案的引入、执行及继续的安排。”第六,规范呈现和使用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结果。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结果应该通过规范化的评估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应该对评估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一定的要求。还应该对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结果的使用予以明确的说明。一般而言,绩效评估报告应该作为应急管理绩效问责的依据和部门绩效考核的依据;并且应该进行系统的备案,在适当的时候作为其它类似事件评估的参考依据;最后,评估报告的重要内容应该于适当的时机向社会公众公开。

2完善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反馈与申诉制度

绩效评估反馈是指将绩效评估的结果通过一定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估对象的动态环节,对被评估对象的行为产生影响,是绩效评估工作最后的、最关键的环节。作为一种双向沟通与交流的特殊形式,会影响应急管理绩效评估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从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考核试点情况来看,不同地方应急管理工作考核结果使用存在差异,一般都是作为表彰、奖励、批评、整改等依据。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必须只有确认被评估对象接收并理解了考核的结果,绩效评估结果才算真正传达给被评估对象。但是,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给被评估对象的方式比较简单,通常采用的是上级通报下级的单向沟通方式,评估对象难以及时和全面地了解自身应急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评估改进性目标难以实现。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申诉制度是指“评估对象对评估结果有异议,或者认为评估主体行为不当、评估程序有瑕疵,在评估期间或评估结束后的规定时限内向申诉处理部门提出申诉,要求重新评估。”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申诉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评估的公平和公正,减少由于评估主体行为不当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评估对象的满意度,保障评估的有序开展。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反馈与申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可以促进评估主体和评估对象之间的相互沟通,确保评估目标的有效实现,提高地方应急管理绩效水平和应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监管评估主体滥用权力,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建立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激励制度

第5篇: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规定行动的内容,要用战略管理改进和创新政府绩效评估方法,首先必须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1.1树立全局理念,做到全局与局部相结合。要树立全局、整体的理念,做到全局与局部相结合。首先,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对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使用和改进都要从整体上予以全盘考虑;其次,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全局与局部是辩正统一的,局部是全局的局部,而全局是局部的有机整合,做到全局与局部和谐统一。

1.2树立长远理念,做到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战略管理非常注重组织的战略规划,从长远的角度为组织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使规划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绩效评估及其方法也应树立长远规划的理念,使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使用、改进都要有长远的规划和考虑,从而指导具体工作的开展。

1.3树立竞合理念,做到竞争与合作相结合政府绩效评估也可以借鉴企业战略运作中的竞合理念,在评估主体上充分调动人大、党委组织、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在选择和使用评估方法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确保绩效评估的科学、合理、有效。

2.运用平衡计分卡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平衡计分卡是哈佛商学院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等人于1992年发明的一种绩效评估和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问世以来,在企业界和西方国家政府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那如何运用平衡计分卡来构建科学化的绩效评估指标呢?

2.1明确政府指标体系分层。规范的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四个领域,即政府业绩、政府成本、政府内部管理流程、政府学习和发展;第二层次即上述每个领域所包含的内容;第三层次即每一领域内的每一内容上的具体的、可量化的测评指标。

2.2找出第一层次所包含的内容。政府业绩领域主要包括政府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公共管理业绩等;政府成本领域包括办公成本、报酬成本、管理成本、公共项目投资等;政府内部管理流程包括内部运行效率、运行秩序程度、行为依法规范程度等;政府学习和发展领域则主要包括个体学习与发展情况、组织自身的学习、变革与发展情况等。

2.3设制第三层次的指标。第三层次的指标才是具体运用的评估指标,是用来衡量绩效的最终标准。前两个层次做得再好,而第三层次指标设制不科学、不合理,最终指标体系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第三层次指标设制有三个具体步骤:第一步,把第二层次的内容具体、细化,尽量全面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步,调查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根据需要选用具体的指标;第三步,检查指标的科学性,看是否与第一、第二层次相偏离,看指标外延清晰,易于界定,内涵明确,易于理解。

3.运用系统思维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信息系统

3.1扩展信息收集的方法和途径。绩效评估的质量取决于绩效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而绩效信息的数量则有赖于信息收集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必须扩展信息收集的方法和途径,要做到政府收集和民间收集相结合、传统收集方法和现代收集方法相结合。

3.2建设和运用电子网络技术。绩效评估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信息的电子系统,便于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存储,从而解决绩效评估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扭曲和失真问题。具体说来,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取得领导人的大力支持。领导人的大力支持,是电子网络技术建设和推广的关键。二是树立电子化理念。理念是先导,要推行电子网络技术也必须树立电子化理念,在电子化理念下,建设和运用电子网络技术。三是建设一支专业技术队伍。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建设电子网络技术的根本。四是要加大投入。资金和物质是建设和运用电子网络技术的保障。

3.3提高筛选过滤质量。政府绩效评估机构收集到信息后,就要面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评估机构必须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过滤排出优先次序,并对信息的重要性和真伪进行筛选。信息的筛选过滤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评估机构必须要弄清哪些信息是在评估时所必需的,如与评估指标密切相关的信息。对于这些信息,评估机构必须要给予更多关注,并进行具体的划分和对照,以便直接用于绩效评估中。另一方面是评估机构要弄清楚哪些是无用的信息,甚至是虚假的信息。

4.借助SWOT分析合理选用绩效评估工具

SWOT分析是目前战略管理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使用最广的工具。绩效评估也需要SWOT分析,对绩效评估对象进行优势与劣势,以及机会与威胁的SWOT分析,进而选用合适的绩效评估工具。如何借助SWOT分析合理选用评估工具呢?主要有四个步骤:

4.1对绩效评估对象进行SWOT分析。对绩效评估对象进行SWOT分析,弄清楚该部门的具体情况,熟悉外部的各种环境。主要分为四步:一是列出评估部门的关键内部优势;二是列出评估部门的关键内部劣势;三是列出评估部门的关键外部机会;四是列出评估部门的关键外部威胁;五是对列出的情况进行匹配。

4.2正确选择评估工具。做好两点:一是要了解各种评估工具。通过对各种评估工具的运用背景、价值标准、优缺点和适应范畴进行了解,熟悉评估工具。二是根据第一步进行的SWOT分析所了本文由/整理解的情况,选择合理的评估工具。

4.3综合选用评估工具。选择了正确、适宜的评估工具,但是不能正确运用也是毫无意义的。绩效评估不仅要正确地运用每一种评估工具,而且要正确地综合运用各种评估工具。在实际工作中,要端正观念,要知道没有绝对适用于一切组织的评估工具,不同的评估工具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根据SWOT分析,认清组织的现状和管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接着,优化组合选择的评估工具进行。最后,把优化组合的评估工具与组织相结合。

4.4注意评估工具在评估过程中的权变。组织内部的情况与外部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而评估工具也应根据变化的内外环境进行权变。评估工具与组织的绩效评估是一个“适应——不适应——权变——适应”的动态循环过程。而评估方法及工具的权变也是一个“稳定不变——稳步适应——摇摆阶段——变革阶段”的动态循环过程。

第6篇: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本文通过对责任政府理念内在绩效要求的考察,认为完善绩效管理促进责任政府的构建是一种可行思路。因此,针对我国构建责任政府的迫切要求及我国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借鉴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的先进理论与实践,探索适应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模式。文章分析指出,国外政府及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通过绩效评估来推动责任政府建立的努力,为我国政府改革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但也要看到,在责任政府构建过程中,绩效评估由于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导致评估实践中具有盲目性、评估主体单一、没能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信息体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没能很好结合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都表明了

我国目前对责任政府及其绩效评估理论的研究己经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理论研究的不足必将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增大实践探索的成本代价,从而激发了研究者研究的紧迫感和动力。鉴于此,文章从理论上分析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制度化基础,从实践上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该模式包括“战略目标系统”、“基于资源管理整合系统的平衡性绩效衡量”、“绩效信息的反馈利用”三大过程性要素;设计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操作程序,并分析该模式的适用条件;最后进一步运用平衡积分卡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进行到底,最终推进责任政府的建设。

关键词:责任政府;政府绩效评估;评估模式;平衡积分卡

中文文摘

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公民素质的提升以及公民意识的日益凸显,给传统行政模式提出了改进要求,构建“责任政府”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自身发展的必然;全球化不确定性的日益增强,给政府自身发展带来了客观压力,在加入wto己成为现实的今天,身处国际经济循环中的中国政府,尤其面临着提升自身效能、发挥比较优势的迫切压力。WwW.133229.coM在此环境中,搞清楚“责任政府”究竟是什么样的政府,如何构建责任政府,如何提高责任政府的绩效水平,这是我国政府当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责任政府”在我国的迫切建设要求、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现存的问题,力图在充分分析“责任政府”内涵及其框架体系之后,让责任政府赋予政府绩效管理以新的制度基础和目标导向,并结合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构建出“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模式”,并进一步运用平衡积分卡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进行到底,最终推进责任政府的建设。

第1章绪论

该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基本思路等。首先介绍相关的研究背景,指出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受到广泛重视和推广。而我国构建责任政府过程中的绩效评估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理论研究不足所导致的实践的盲目性,使得责任政府绩效评估问题层出不穷。其次介绍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在分析绩效评估作为构建责任政府的基础工程的重要作用后,指出引入和改善政府组织的绩效管理与构建责任政府的内在价值相吻合。因此本文将绩效评估机制与责任政府的建设结合起来研究,希望责任政府能赋予政府绩效管理以新的制度基础、目标导向,同时,通过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可以进一步推进责任政府的构建,由此实现责任政府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良性互动。最后介绍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2章责任政府构建中的绩效评估理论概述该部分首先介绍责任政府相关概念和理论。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学者对责任政府的阐释引出本文对我国责任政府的理解,指出责任政府重心不再是权力本位,而是政府责任本位;政府的责任范畴不再单一是政治责任,还包括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责任政府还强调公民责任和政府责任同时并重,责任政府不再是层级考核,而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职、权、责、利关系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在这一部分,还从法治、德治、民治三个维度介绍了构建责任政府的动力机制及其目标。

其次,主要介绍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在简要回顾政府绩效评估的历史基础上,文章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定义,提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并分析其性质。从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促进政府质量与公平意识、提升政府形象三方面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对构建责任政府的促进作用。最后,小结。文章结合上述分析,进一步指出有必要借鉴当今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典型实践的先进经验,以作为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经验方面的预备。

第3章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及启示该部分首先是西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概述。先介绍美国、英国的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进程与成效,再结合弗吉尼亚州的绩效指标、英国警务绩效评估框架两个典型案例,指出其指标选择的广泛性、创新性、可操作性以及评估的法制化、制度化等特点。其次,介绍我国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典型的有青岛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山东省的社会服务承诺机制,福建省的效能建设。最后,对国内外绩效评估创新实践的借鉴经验进行综合评述。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从绩效评估制度化和规范化、评估方式的选择、评估主体的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借鉴意义。写作论文网

第4章我国责任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该部分首先阐述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体系在构建和规范上的不足。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一,绩效评估的知识体系准备严重不足:第二,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保障;第三,未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第四,绩效评估的价值体系未得到构建和认同。其次,理论不足导致实践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评估主体比较单一,多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有效的绩效评估信息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导致评估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从评估的方法上看,缺乏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的正确运用,严重影响了评估的实效。最后,小结。责任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给当前政府管理带来了诸多弊端。在分析问题之后,有必要结合国内外责任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的经验和做法,构建适合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模式。

第5章责任政府构建中绩效评估机制的完善·该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结合理论与实践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首先,分析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制度化基础。文章主要从分权化管理、责任机制、结果为本、顾客导向四个维度分析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制度化基础。文章指出,只有在这些制度化基础上推行绩效评估,才能够确保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其次,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主要包括三大过程性要素:“战略目标系统”、“基于资源管理整合系统的平衡性绩效衡量”、“绩效信息的反馈利用”。第一,战略目标系统即要确立政府绩效评估的合理目标。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目标是一个综合考虑内外顾客,将组织使命、组织责任、战略规划、工作程序设计、目标设定和优先排序、界定成果和投入的逻辑关系等工作有机融入政府所制定的、旨在改善政府绩效的战略性框架。第二,基于资源管理整合系统的平衡性绩效衡量。基于前文对我国绩效评估存在问题的分析,在绩效评估机制的构成方面,采取多元主体与平衡性绩效管理工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以求全面、准确而具有建设性地对政府绩效进行管理。文章设计的是三元主体绩效管理的框架,三元主体包括:社会主体(公众、专家)、上级机关、机关自评。通过三元主体的平衡性评估机制回应责任政府在政治、法律、专业领域、管理以及服务方面的责任要求。第三,强调绩效信息的反馈利用。文章指出,只有把决策执行中的各种信息不断地,及时地反馈到政府部门,管理者刁‘能对偏离绩效目标的各种情况进行调整、修正和完善,进而达到不断提高政府绩效的目的。因此可将“政务公开”引入责任政府绩效评估领域来、更可通过网络加强公民与政府互动,促进政府效能提升。再次,通过图表介绍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操作程序设计和适用条件。文章构建了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七个操作程序:制定政府绩效评估计划、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组织、构建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收集政府绩效评估信息、选择政府绩效评估的计量方法、撰写政府绩效评估报告和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应用。这七个操作程序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构成了持续循环的政府绩效评估过程。另外,绩效评估模式的引入,必须从组织的内部结构、权力模式、组织制度、文化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给出全面支持。即,绩效评估系统要求组织结构系统、制度系统、人事系统和资源系统的全面跟进。所以,文章接着分析了该模式的适用条件,要根据机关具体实践条件的差异,找到扭转传统观念栓桔的切入点和方法。

最后,进一步运用平衡积分卡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鉴于政府业务的复杂性、多元绩效动机、多元绩效标准的现实情况,以及国内关于政府整体绩效评估指标研究的滞后性,文章另起一点,选取平衡积分卡这一综合性战略绩效评估和管理工具,作为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建设工具。文章先简单介绍平衡积分卡的内容以及其在责任政府绩效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再从顾客满意、财务绩效、内部业务、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来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平衡积分卡的框架体系,最后以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为例,运用平衡积分卡进行实例分析。

第l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1.1.1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受到广泛重视和推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进而走出政府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伴随着风起云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特别是由于高层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英国、美国、欧洲大陆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相继掀起了政府管理创新浪潮。这一以公共管理为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南的改革,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减少施政成本”、“提高服务效能”两个方面,以“效率、责任和响应作为其基本价值基础”。综观各国改革,政府再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

1)变管理为服务,树立“顾客至上”观念;

2)民众评议政府;

3)政府绩效管理;

4)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

5)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6)注重投入产出的企业化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上述6个方面的政府再造,对我国政府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其改革策略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成为我们构建责任政府的价值参照。尽管各国政府管理创新的起因、议程、战略、策略以及创新的范围、规模、力度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取向,即在公共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运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和绩效。绩效评估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推广,以至西方学术界惊呼:现代“评估国家”正在取代传统的“行政国家”。关于西方各主要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情况,本文将在第三章重点进行介绍。

1.1.2我国构建责任政府过程中的绩效评估还处于初级阶段责任政府是行政现代化的产物,最初出现在现代市场国家中。在我国是最近出现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政府改革目标。这一目标明确反映出的信息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的确立和不断加强,新时期政府改革战略选择的重点是构建责

任政府。而我国中央政府使用这一概念则是2003年的事,在非典肆虐的时期,面对非典型性肺炎的挑战,政府总理温家宝在有关讲话中表明了中国政府建立坦诚、负责政府的决心,开始明确提出了责任政府的执政理念。

在构建责任政府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制度构架确保政府及其公务员对人民负责关系的确立。除

以公务员规范明确其职责、以问责制建立政府及公务员责任追究机制外,引进绩效评估机制是责任政府建立中制度构架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对来说,明确政府行为规范、公务员规范及建立相应的政府及公务员问责制度是责任政府建立的核心内容,但绩效评估是责任政府建立的基础工程。

因此,为了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部门以推进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和推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为突破口,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在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行政现代化进程。

国外政府及我国一些地方通过绩效评估来推动责任政府建立的努力,为我国政府改革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但也要看到,在成为一种口号和时髦的前提下,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走向“政绩工程”评估的倾向,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突出的:评估多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实践中性;评估主体缺乏多元化,多以官方评估为主,缺乏公民评议,而且多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缺乏政府机关的自我评估;评估内容不全面,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片面地将经济业绩等同于政绩,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的评估指标;评估程序没有规范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评估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甚至完全流于形式;评估方法多为定性,较少采取定量方法,导致评估结果不够科学等等.、这止岭问题都表明了我闪日前对责任政府及其绩效评估理论的研究己经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现论研究的不足必将导致实践的育即胜,增大实践探索的成木代价,从而也更加激发了研究者研究的紧迫感和动力。对比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在公民导向的强调和目标管理、战略管理等理论工具有效运用,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提升。

1.2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

作为责任政府建立的丛础工程,绩效评估为责任主体承担责任提供工作履行过程和结果方面的数据。绩效评估作用具体表现为:既注重过程中的事业心和务实态度,看政府依法办事、按章办事的情况,看公务员是否勤勉工作、踏实肯干又重视结果导向,鼓励政府、公务员打破陈规争取能带来更好结果的创新,以“三e”标准(即经济标准、效率标准、效益标准)测定政府生产率的状况,重视公务员的业绩和他们对组织目标的贡献。绩效评估还在于把测定的政府生产率的状况与公民期待对比,促进责任政府的建立。在政府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关系中,如何推动一个更具责任感政府的建立?当代,绩效评估通过引进公民参与,使绩效评估及责任承担中,政府坚持公民导向;公务员履行职责不仅对上级负责还要以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的考量。以此为基础建立的问责制,能有效地增强政府官员的责任心,端正他们为公众服务的态度和提高为公众服务的质量,促进责任政府的建立。由于组织的目的是在于通过社会化结合方式,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实现方式、手段,乃至具体的运作过程,其本身也是一个需要管理的过程,这就是绩效管理对于提升组织有效性的意义所在。从这一视角出发,责任政府的建立正是为了改善政府运作,提升政府各方面的效能,从而更好地履行其组织使命—提供公共物品,为人民负责。而引入和改善政府组织的绩效管理,无疑是与构建责任政府的内在价值相吻合的,因为责任政府总体上看作为对传统管制型政府行政模式的超越形式,也必然会强化传统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与现实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此外,由于政府部门自身在价值原则、管理方式、业务内容等方面的特点,绩效管理这一在赢利性部门广泛使用并获得良好结果的管理工具,在政府部门的应用还基于政府价值定位的调适问题。所以本文将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即绩效评估机制与责任政府的建设结合起来研究,希望责任政府可以赋予政府绩效管理以新的制度基础、目标导向,同时,通过责任政府的政府绩效评估,可以进一步推进责任政府的构建,由此实现责任政府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良性互动。

1.3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7篇: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我国目前对责任政府及其绩效评估理论的研究己经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理论研究的不足必将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增大实践探索的成本代价,从而激发了研究者研究的紧迫感和动力。鉴于此,文章从理论上分析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制度化基础,从实践上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该模式包括“战略目标系统”、“基于资源管理整合系统的平衡性绩效衡量”、“绩效信息的反馈利用”三大过程性要素;设计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操作程序,并分析该模式的适用条件;最后进一步运用平衡积分卡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进行到底,最终推进责任政府的建设。

关键词:责任政府;政府绩效评估;评估模式;平衡积分卡

中文文摘

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公民素质的提升以及公民意识的日益凸显,给传统行政模式提出了改进要求,构建“责任政府”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自身发展的必然;全球化不确定性的日益增强,给政府自身发展带来了客观压力,在加入WTO己成为现实的今天,身处国际经济循环中的中国政府,尤其面临着提升自身效能、发挥比较优势的迫切压力。在此环境中,搞清楚“责任政府”究竟是什么样的政府,如何构建责任政府,如何提高责任政府的绩效水平,这是我国政府当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责任政府”在我国的迫切建设要求、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现存的问题,力图在充分分析“责任政府”内涵及其框架体系之后,让责任政府赋予政府绩效管理以新的制度基础和目标导向,并结合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构建出“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模式”,并进一步运用平衡积分卡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进行到底,最终推进责任政府的建设。

第1章绪论

该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基本思路等。首先介绍相关的研究背景,指出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受到广泛重视和推广。而我国构建责任政府过程中的绩效评估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理论研究不足所导致的实践的盲目性,使得责任政府绩效评估问题层出不穷。其次介绍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在分析绩效评估作为构建责任政府的基础工程的重要作用后,指出引入和改善政府组织的绩效管理与构建责任政府的内在价值相吻合。因此本文将绩效评估机制与责任政府的建设结合起来研究,希望责任政府能赋予政府绩效管理以新的制度基础、目标导向,同时,通过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可以进一步推进责任政府的构建,由此实现责任政府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良性互动。最后介绍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2章责任政府构建中的绩效评估理论概述该部分首先介绍责任政府相关概念和理论。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学者对责任政府的阐释引出本文对我国责任政府的理解,指出责任政府重心不再是权力本位,而是政府责任本位;政府的责任范畴不再单一是政治责任,还包括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责任政府还强调公民责任和政府责任同时并重,责任政府不再是层级考核,而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职、权、责、利关系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在这一部分,还从法治、德治、民治三个维度介绍了构建责任政府的动力机制及其目标。

其次,主要介绍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在简要回顾政府绩效评估的历史基础上,文章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定义,提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并分析其性质。从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促进政府质量与公平意识、提升政府形象三方面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对构建责任政府的促进作用。最后,小结。文章结合上述分析,进一步指出有必要借鉴当今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典型实践的先进经验,以作为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经验方面的预备。

第3章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及启示该部分首先是西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概述。先介绍美国、英国的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进程与成效,再结合弗吉尼亚州的绩效指标、英国警务绩效评估框架两个典型案例,指出其指标选择的广泛性、创新性、可操作性以及评估的法制化、制度化等特点。其次,介绍我国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典型的有青岛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山东省的社会服务承诺机制,福建省的效能建设。最后,对国内外绩效评估创新实践的借鉴经验进行综合评述。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从绩效评估制度化和规范化、评估方式的选择、评估主体的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借鉴意义。写作

第4章我国责任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该部分首先阐述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体系在构建和规范上的不足。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一,绩效评估的知识体系准备严重不足:第二,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保障;第三,未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第四,绩效评估的价值体系未得到构建和认同。其次,理论不足导致实践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评估主体比较单一,多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有效的绩效评估信息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导致评估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从评估的方法上看,缺乏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的正确运用,严重影响了评估的实效。最后,小结。责任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给当前政府管理带来了诸多弊端。在分析问题之后,有必要结合国内外责任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的经验和做法,构建适合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模式。

第5章责任政府构建中绩效评估机制的完善·该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结合理论与实践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首先,分析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制度化基础。文章主要从分权化管理、责任机制、结果为本、顾客导向四个维度分析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制度化基础。文章指出,只有在这些制度化基础上推行绩效评估,才能够确保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其次,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主要包括三大过程性要素:“战略目标系统”、“基于资源管理整合系统的平衡性绩效衡量”、“绩效信息的反馈利用”。第一,战略目标系统即要确立政府绩效评估的合理目标。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目标是一个综合考虑内外顾客,将组织使命、组织责任、战略规划、工作程序设计、目标设定和优先排序、界定成果和投入的逻辑关系等工作有机融入政府所制定的、旨在改善政府绩效的战略性框架。第二,基于资源管理整合系统的平衡性绩效衡量。基于前文对我国绩效评估存在问题的分析,在绩效评估机制的构成方面,采取多元主体与平衡性绩效管理工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以求全面、准确而具有建设性地对政府绩效进行管理。文章设计的是三元主体绩效管理的框架,三元主体包括:社会主体(公众、专家)、上级机关、机关自评。通过三元主体的平衡性评估机制回应责任政府在政治、法律、专业领域、管理以及服务方面的责任要求。第三,强调绩效信息的反馈利用。文章指出,只有把决策执行中的各种信息不断地,及时地反馈到政府部门,管理者刁‘能对偏离绩效目标的各种情况进行调整、修正和完善,进而达到不断提高政府绩效的目的。因此可将“政务公开”引入责任政府绩效评估领域来、更可通过网络加强公民与政府互动,促进政府效能提升。再次,通过图表介绍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操作程序设计和适用条件。文章构建了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七个操作程序:制定政府绩效评估计划、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组织、构建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收集政府绩效评估信息、选择政府绩效评估的计量方法、撰写政府绩效评估报告和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应用。这七个操作程序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构成了持续循环的政府绩效评估过程。另外,绩效评估模式的引入,必须从组织的内部结构、权力模式、组织制度、文化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给出全面支持。即,绩效评估系统要求组织结构系统、制度系统、人事系统和资源系统的全面跟进。所以,文章接着分析了该模式的适用条件,要根据机关具体实践条件的差异,找到扭转传统观念栓桔的切入点和方法。

最后,进一步运用平衡积分卡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鉴于政府业务的复杂性、多元绩效动机、多元绩效标准的现实情况,以及国内关于政府整体绩效评估指标研究的滞后性,文章另起一点,选取平衡积分卡这一综合性战略绩效评估和管理工具,作为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建设工具。文章先简单介绍平衡积分卡的内容以及其在责任政府绩效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再从顾客满意、财务绩效、内部业务、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来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平衡积分卡的框架体系,最后以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为例,运用平衡积分卡进行实例分析。

第l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1.1.1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受到广泛重视和推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进而走出政府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伴随着风起云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特别是由于高层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英国、美国、欧洲大陆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相继掀起了政府管理创新浪潮。这一以公共管理为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南的改革,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减少施政成本”、“提高服务效能”两个方面,以“效率、责任和响应作为其基本价值基础”。综观各国改革,政府再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

1)变管理为服务,树立“顾客至上”观念;

2)民众评议政府;

3)政府绩效管理;

4)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

5)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6)注重投入产出的企业化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上述6个方面的政府再造,对我国政府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其改革策略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成为我们构建责任政府的价值参照。尽管各国政府管理创新的起因、议程、战略、策略以及创新的范围、规模、力度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取向,即在公共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运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和绩效。绩效评估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推广,以至西方学术界惊呼:现代“评估国家”正在取代传统的“行政国家”。关于西方各主要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情况,本文将在第三章重点进行介绍。

1.1.2我国构建责任政府过程中的绩效评估还处于初级阶段责任政府是行政现代化的产物,最初出现在现代市场国家中。在我国是最近出现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政府改革目标。这一目标明确反映出的信息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的确立和不断加强,新时期政府改革战略选择的重点是构建责

任政府。而我国中央政府使用这一概念则是2003年的事,在非典肆虐的时期,面对非典型性肺炎的挑战,政府总理在有关讲话中表明了中国政府建立坦诚、负责政府的决心,开始明确提出了责任政府的执政理念。

在构建责任政府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制度构架确保政府及其公务员对人民负责关系的确立。除

以公务员规范明确其职责、以问责制建立政府及公务员责任追究机制外,引进绩效评估机制是责任政府建立中制度构架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对来说,明确政府行为规范、公务员规范及建立相应的政府及公务员问责制度是责任政府建立的核心内容,但绩效评估是责任政府建立的基础工程。

因此,为了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部门以推进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和推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为突破口,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在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行政现代化进程。

国外政府及我国一些地方通过绩效评估来推动责任政府建立的努力,为我国政府改革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但也要看到,在成为一种口号和时髦的前提下,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走向“政绩工程”评估的倾向,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突出的:评估多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实践中性;评估主体缺乏多元化,多以官方评估为主,缺乏公民评议,而且多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缺乏政府机关的自我评估;评估内容不全面,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片面地将经济业绩等同于政绩,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的评估指标;评估程序没有规范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评估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甚至完全流于形式;评估方法多为定性,较少采取定量方法,导致评估结果不够科学等等.、这止岭问题都表明了我闪日前对责任政府及其绩效评估理论的研究己经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现论研究的不足必将导致实践的育即胜,增大实践探索的成木代价,从而也更加激发了研究者研究的紧迫感和动力。对比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在公民导向的强调和目标管理、战略管理等理论工具有效运用,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提升。

1.2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

作为责任政府建立的丛础工程,绩效评估为责任主体承担责任提供工作履行过程和结果方面的数据。绩效评估作用具体表现为:既注重过程中的事业心和务实态度,看政府依法办事、按章办事的情况,看公务员是否勤勉工作、踏实肯干又重视结果导向,鼓励政府、公务员打破陈规争取能带来更好结果的创新,以“三E”标准(即经济标准、效率标准、效益标准)测定政府生产率的状况,重视公务员的业绩和他们对组织目标的贡献。绩效评估还在于把测定的政府生产率的状况与公民期待对比,促进责任政府的建立。在政府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关系中,如何推动一个更具责任感政府的建立?当代,绩效评估通过引进公民参与,使绩效评估及责任承担中,政府坚持公民导向;公务员履行职责不仅对上级负责还要以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的考量。以此为基础建立的问责制,能有效地增强政府官员的责任心,端正他们为公众服务的态度和提高为公众服务的质量,促进责任政府的建立。由于组织的目的是在于通过社会化结合方式,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实现方式、手段,乃至具体的运作过程,其本身也是一个需要管理的过程,这就是绩效管理对于提升组织有效性的意义所在。从这一视角出发,责任政府的建立正是为了改善政府运作,提升政府各方面的效能,从而更好地履行其组织使命—提供公共物品,为人民负责。而引入和改善政府组织的绩效管理,无疑是与构建责任政府的内在价值相吻合的,因为责任政府总体上看作为对传统管制型政府行政模式的超越形式,也必然会强化传统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与现实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此外,由于政府部门自身在价值原则、管理方式、业务内容等方面的特点,绩效管理这一在赢利性部门广泛使用并获得良好结果的管理工具,在政府部门的应用还基于政府价值定位的调适问题。所以本文将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即绩效评估机制与责任政府的建设结合起来研究,希望责任政府可以赋予政府绩效管理以新的制度基础、目标导向,同时,通过责任政府的政府绩效评估,可以进一步推进责任政府的构建,由此实现责任政府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良性互动。

1.3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8篇: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场域;新管理主义的评估;第四代评估

中图分类号:G40-0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4)02-0084-05

场域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布迪厄主张将其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来使用,并明确将其作为一个关系系统来看待。布迪厄指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种位置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构型”。[1]本文将依据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对高等教育场域的关系构型和惯习进行阐述,并运用其理论框架对新管理主义的评估问题进行剖析,最后借鉴第四代评估理论作为问题的破解路径。

一、高等教育场域的关系构型及其惯习

1. 高等教育场域的关系构型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相对自主的场域,它是“由一系列客观关系构成的,其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2]这个关系网络分成多个层次的结构关系,其一,高等教育场域内部存在着大学与大学间的互动关系。其二,大学自身存在着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其三,与高等教育场域发生联系的还有政府和社会。这些关系构型形成了高等教育场域的独有空间,在这一场域空间里各权力主体拥有自己相应的位置等级,而一定场域的位置等级总是与一定数量与质量的资本结构相对应。

资本是场域理论中最活跃的一个概念,“资本不仅是行动者实践的工具,用以竞争的手段,争斗的对象,更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3] 在这一场域中资本是各权力主体获得不同位置等级的依据,是其在场域中地位高低的象征,地位高低又与资源分配多寡相联系,这又为取得更高的位置等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保证和提升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等级,获得相应的资源,场域中的各权力主体经常会展开各种策略的角逐,为此场域中的各种关系时常处于紧张状态,这一紧张关系保证了场域的张力,促进了场域的完善与发展,但不当的冲突也给高等教育场域带来负面的影响。

2. 高等教育场域的惯习

惯习是与场域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布迪厄将惯习定义为一个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惯习是在潜意识层面发挥作用的,“它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暗示着人们的思考和选择,惯习提供的是行事原则,人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策略是据此选择的”。[3]高等教育场域和其他场域一样,它拥有自己的惯习。从西方高等教育场域来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办学自”是其应有的惯习,惯习的形成与其场域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而同一场域的惯习也可能因为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二、 场域理论框架的新管理主义的

教育评估问题分析

1. 新管理主义的教育评估强化了“异治”的高等教育惯习

新管理主义是基于对生产力与产出持续增长的关注而实施的问责制,这一思想引入高等教育场域,即是强制地对高深知识传播与生产领域的高校实施各类评估,新管理主义倾向的评估实际是某种程度的泰勒式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场域的应用,其在不同国家的实践,取得的成效不同,引发的问题也各有差异。

西方高等教育场域的惯习与认识论哲学的逻辑相一致,其新管理主义理论下的高教改革关注的是市场化与绩效水平,这与其认识论的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引发了其高等教育场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思考与讨论。

我国高等教育场域惯习的形成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原因,有别于西方国家,长期附庸于国家政治场域的实践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异治”的现状。虽然政府对于大学发展之道的理性认识逐步回归,“办学自”在《高等教育法》中予以明确提出,但长期的政治论价值追求产生的“路径依赖性”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新管理主义的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场域实施过程中的行政性、指令性、权威性凸显,结果问责被无形中强化。这无疑是对我国高等教育认识论价值的回归的一种消解,新管理主义的教育评估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我国“异治”的高等教育惯习。

2. 新管理主义评估的工业理性策略诱发了场域的不端行为

新管理主义的评估是某种程度的工业理性策略在高等教育场域的应用,即标准化、一致化、精确化、数量化等工业理性策略在“知识集团的联合体、密集体的应用”,现行评估视野中的教学管理与学术活动被视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故学校群体的行为需要规范化,管理团队要求标准化,教学活动的投入需要量化,似乎学校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化解为数字的问题,数字似乎成了说明问题、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式。[4]这种工业理性的逻辑也诱导了高等教育场域各权力主体的不端行为。

因为场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争斗性,高等教育场域同样具有争斗性特征,争斗是围绕着资本这一焦点展开的。新管理主义的评估使得场域的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变得复杂,心境变得更为浮躁,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为了在评估中获得好的成绩,彰显其办学绩效,维持和提升其在场域中的位置等级,各大学主体、院系主体在教育评估中展开了各种策略的资本角逐,这一资本在教育评估过程中表现为以文化资本为核心的各类资本的数字表达,即所谓的“评估分数”或称“评估成绩”。

依据场域理论,“评估成绩”是与其所处的场域位置和等级相匹配。而位置和等级又与大学声誉、生源获得、捐赠支持、政府资源配置息息相关。在政府主导的“选优评估”中“985”大学、 “211”大学和一般性大学获得的资源有着很大差别。为此,为确保自己的位置等级场域中的各行为主体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行动策略,而玩弄数字游戏成为各大学、各院系应对工业理性式的绩效评估的主要对策,如提前准备不同版本的数据信息,一套为学校自身留存的真实数据信息,一套为应付评估专家的虚假数据信息。为了增加数字的分量,一些高校不惜耗费巨资购买并不迫切需要的大型设备。再者组建“高级别”的“公关”队伍等等。很多大学就是凭借这样的手段在评估中获取相应的资本。这种强调绩效结果的教育评估对场域的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引发了诸多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教育评估引发争议与批评的原因之一。

3. 新管理主义的评估对评估技术的过度依赖引发了多方的质疑

从哲学视角分析,新管理主义理论有这样一条预设,即“有纯粹客观的真理可以让我们去追求或实证,因而所谓技术的普遍性可以通行于不同的环境而维持相同的意义”。[5]新管理主义评估的路径对评估技术的过渡依赖是这一思想的反映,新管理主义评估因为其采取的是实证主义取向,故判定评估是价值中立的、客观的,如此价值多元、共同建构则属多此一举,“证实”成为主要的目的。

我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基于新管理主义的这一思想,崇尚实证主义,依赖技术理性,如此,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与共同建构的缺失变得理所当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整齐划一的指标体系被视为价值中立的客观的科学的标准,致使参与评估的所有高校使用的是同一套指标体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被定格到了一种固定化的指标体系里”[6],导致了“达标主义”思想盛行,学校的教学活动、专业追求转变为标准化的遵从操作。而且“标准化、数量化、常模化”的指标体系与政府所倡导的“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理念形成了悖论[6]。这一导向引发了场域中权力主体的负面行为,诱发了高校一味向统一指标看齐,从而置学校差异、特色于不顾,其直接后果是导致高校定位偏差,抑制高校的个性发展,这是高等教育评估遭受质疑的另一重要原因。

基于场域框架的分析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新管理主义的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高等教育场域发展的负面影响,如何破解新管理主义评估存在的问题,改变评估策略,促进场域的健康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新管理主义评估问题的破解路径:

“第四代评估”理论的借鉴

“第四代评估”是古贝和林肯教授所创立的西方最新的评估理论,针对传统评估的严重的管理主义倾向、对评估技术的过度依赖等缺陷,古贝和林肯汲取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提出了超越纯粹科学范畴,涵盖了人性、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评估哲学与方法论,这对于我国新管理主义倾向的评估问题的破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第四代评估”理论与高等教育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内在契合

“第四代评估”作为西方最新的评估理论,已经成为国际评估的新趋势,更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全新的评估理论之所以受到如此的瞩目,是因为它与高等教育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有着内在的契合。

高等教育场域区别于其他场域的关键在于其高深知识为核心的文化资本形态,这一资本形态构成了高等教育场域的逻辑起点。这种高深知识包括个体拥有的主观知识,即认识主体的精神现象,以及社会公共化的客观知识,即可脱离认识主体独立存在的并为社会所共享的实体符号。个体认识主体是知识创造之源,因为社会本身并不创造新知识,而只是对多样化的认识主体的知识进行选择和整合,因此要给予个体充分的自由创造空间。 [7]

正是基于这一需求与思想,西方高等教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惯习,即基于认识论价值取向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理念。但随着大学由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政府对高等教育场域的影响力逐步加强,一边是大学的内在逻辑,一边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何去何从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得不面临的课题。西方高等教育也适时在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以求得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坚守着政治论的追求,这一价值取向在建国初期的特殊国情时期,的确发挥了重要的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凸显,一味的政治论取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认识论的冲击,政府对于高等教育认识论的意识终于觉醒,虽然回归之路任重道远,但毕竟迈出了最艰难却是最可喜的一步。

从上述简要阐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一贯坚守认识论价值观的西方高等教育逐步在回应政治论价值观的要求,而一贯坚守政治论价值观的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向认识论价值观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东西方高等教育发展价值取向的适时调整,反映了高等教育场域内外部关系结构的调适,即西方高等教育要摆脱现实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坚守“认识论支配”的同时,适度服从政治论,而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实施政治论的松绑,只有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双赢。

“第四代评估”理论超越了纯粹的科学范畴,其“响应式的聚焦方式”强调了对利益相关者的“主张、焦虑、争议”的关注与尊重,[8]104 这一理念实际是对场域内教育评估所涉及的内外部的各种关系的重视 ,其协商式的建构主义评估策略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参与方的利益诉求,这种全新的关系分析理念与高等教育在坚持自身逻辑的同时适时调适其与相关场域的关系的策略有着某种内在的契合。

2.“第四代评估”理论:一种全新的评估哲学范式给予的启迪

西方教育评估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三代评估,即测量时代、描述时代与判断时代。根据前三代评估共性特征我们称其为管理主义评估。而新管理主义评估是某种程度的管理主义评估的翻版,正如一些学者所批评的新瓶装老酒。无论是管理主义评估,还是新管理主义评估,其核心思想是“评估管理”,它是通过各类评估活动实现对高校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效果的绩效问责,以达到有效监控的目的。第四代评估则另辟溪径,提出了全新的哲学范式,即强调评估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多元价值的取向,这一范式是评估观念上的一次革命。

我国实施的新管理主义评估引发的诸多问题,实际是一种评估哲学观的反映,如政府主导的严重的管理主义倾向,过于注重绩效结果的工业理性策略,对评估技术的过度依赖等等。为了解决评估的哲学问题,我们应尝试分析第四代评估哲学范式转换的实践层面的背景,任何一次范式转换是因为其范式出现的反常,即“常规科学”中出现了事实与范式的不匹配情况。西方传统评估中的管理主义倾向、价值中立假设以及对评估技术过分的依赖等缺陷是传统评估哲学出现危机的内在原因,在其自身无法修正与改进情况下必须进行范式的革命。

我国要改变新管理主义倾向的评估,促进政府管理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保证场域中各权力主体的话语权,创造有利于“三维一体”的评估机制的发育与成长环境,扭转大学在评估中被动、应付的局面,促使大学主人翁精神的回归,必须对我们现有的评估哲学进行较为彻底的反思与否定,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评估哲学。这将是对我们管理主义评估理念的一次彻底更新,也是为高等教育场域应然惯习的回归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条件。

3.“第四代评估”理论:一种创新的建构主义方法论的指导

第四代评估作为西方最先进的评估理论,其贡献在于方法论上的创新与突破。传统评估主要采用的是实证主义取向,实证主义取向的目的是“证实”。这一自然科学上的方法论自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之日起,便受到不少学者的推崇,因为它看起来“最科学”,最具“真理性”。而其实对这一科学方法的过分依赖导致了一些不幸的结果,正如古贝和林肯所认为的,评估中完全的实证主义取向无法关注“因素的前后关联”、并由此衍生了“不可抗拒的特定权威”、“封闭了评估的其他途径”、“减少了评估者的责任” [8 ]30,而且无法关注到利益相关者的思想与建议。针对实证主义带来的不幸结果,而其自身又无法消解难题、扩大问题域以实现范式的修正与改进,第四代评估提出了全新的建构主义方法论,建构主义方法论主张评估是一个利益相关方共同“探索”、“建构”的过程,而非“证实”的过程。

我国教育评估主要采用的是实证主义取向,即强调对评估技术的使用,强调“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与求证,而实际上正如古贝和林肯所分析的,“证实”并没有带来所谓的科学、客观的结果,反而导致一系列“数字游戏”等背离评估主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评估存在的问题,除了进行评估哲学范式的革命,必须同时进行方法论的革新,因为每一次科学的发展其核心是方法论上的突破与创新,科学革命是科学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革命,哲学范式和研究范式(方法论)是范式的“一体两面”,两者有机结合方能相得益彰,才能确保新范式的胜出。

我国教育评估如果要实现大的改观,进行方法论上的革命是关键。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估是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共同协商式的建构与再建构评估。要实现方法论上的突破,首先要改变评估者与被评估者分离的状况,实施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识别,保证利益相关方的话语权,如高校、社会、投资者等相关方的参与。其次,实施评估前期的建构与再建构,即通过多方参与的不断的“解释性辩证过程”,最终将信息整合为一套系统化的“合理模式”。在这里“建构者的信息和本身的成熟水平” [8]100至关重要,在我们进行方法论创新的同时,应以立法形式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共同建构的评估机制是培育建构者水平的制度保障。其三、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估在方法论上更有利于改变注重结果的“求证”评估问题,但要真正实现面向未来的发展性评估,还需实施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改变评估指标一刀切的倾向,实施不同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分类评估,引导高校遵循教育规律办学,避免急功近利思想,充分发挥共同建构的协商机制,即通过对话、协商设计高校发展的方案与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133.

[2]史静寰, 常文磊. 英国高等教育场域与科研评估制度[J]. 外国教育研究,2010(3): 60.

[3]李全生. 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5): 147.

[4]吴志芬, 段训虎. 本科教学水评估的定向、转向与走向[J]. 煤炭高等教育,2011(1): 54.

[5]吴琼恩. 新管理主义的反思与批判[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3(2): 37.

[6]吴东方, 司晓宏. 对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评价与反思[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25.

第9篇: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项目 评估 论证 管理 可行性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ject evaluation and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manage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project evaluation and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management of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project assessment demonstrates feasibi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G4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将是项目林立的时代,项目的成败将对国家、地区以及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每个项目的全过程都经过启动、成长、成熟、终止四个阶段。导致项目失败的因素众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项目概念与选择阶段的诸因素将会对项目的成败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等谚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项目概念与选择阶段的重要性。

1 项目可行性论证意义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阶段最重要的核心文件,具有相当大的信息量和工作量,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根据项目的大小与不同类型,从浅到深,项目可行性研究包括一般机会研究、特定机会研究、方安策划、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几大块。

项目可行性论证创造的知识与信息量在整个项目运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具不完全统计:经过广泛的调研,能够立项的项目仅占所有考察项目的5%以下,经过调研,绝大多数项目将被取消。而能够决定项目是否立项的关键性文件就是“项目可行性论证相关报告”,项目可行性性论证相关报告与项目总结报告并称为项目知识与信息的两大仓库,对组织知识库的扩大与充实具有重大意义。可行性论证阶段在时间维上对应于项目全过程中的规划阶段,在逻辑维上对应于项目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项目分析三个阶段。项目可行性论证相关报告根据提供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评估报告、商业计划书、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等几类。

2、项目评估

由第三方根据政策、法规、方法、参数和条例等因素,从项目的国民经济、社会角度出发,对项目的必要性、条件、市场、技术、环境、效益等进行全面评价,判断其是否可行,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为审批项目提供决策依据。评估依据有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初审意见、有关协议文件等内容;评估程序主要有成立评估小组、资料审查分析、调查分析、论证、编写评估报告、讨论修订、专家论证会、出具评估报告等步骤;项目评估内容主要有项目概况评估、必要性评估、条件评估、方案评估、标准评估、进度评估、效益评估、费用评估、风险评估等内容;评估报告内容大纲主要有项目概况、详细评估意见、总结建议等内容。

2.1 评估的组织机构和评估的步骤

评估工作由总会计师任评估负责人,参加人员有计划、计量、财务、物资、施工技术等部门业务人员,以及参加本项目投标的报价、方案的编制人员。根据成本控制的3 个阶段,项目评估全过程也分为事前、事中、事后评估3 个步骤。事前预定评估的目标,事中监控评估的目标落实情况,事后总结评估的绩效。

2.2项目评估的基本原则

为保证评估工作的合理性、权威性、可操作性,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及时性原则。项目评估必须从签订施工合同后就立即着手事前评估,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拟投入的自有队伍情况、当地资源拥有量和价格情况以及招标文件中对本合同工期、质量目标的奖罚兑现情况等各种因素,测算出应实现的目标利润,此项工作在项目经理竞聘上岗前完成,以此作为项目经理竞聘的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评估目标执行情况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偏措施,避免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在事后评估中,同样遵循及时性的原则,以免出现因时间、流动等原因无法实现责任人的奖罚兑现。

(2)因项目而宜的原则。项目评估要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采取不同的标准,不能一概而论,铁路和公路,国铁和地铁、包干和不包干项目都要有所不同,根据中标项目的性质进行评估,才能具有说服力。

(3)先进合理原则。项目评估结果先进合理与否,与项目管理的顺利实施息息相关。评估过于苛刻,目标难以完成,对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项目经理是不公正的,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评估过于宽松,一定程度上会助长施工单位中大手大脚的习惯,造成企业效益的流失。要保证评估结果的先进合理性,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编制完整的评估基础资料。评估基础资料主要包括企业定额、分项工程市场指导价、项目部管理费用的组成和取定标准、索赔收益标准等4 项内容。其中企业定额由定额测算人员根据现行的预算定额、劳动定额,结合单位自身的劳动力技术水平、机械设备能力、周转材料的投入情况测定。分项工程市场指导价指的是技术含量低、可以由社会劳务队伍施工的分项工程的单价,如土方运输、钻孔桩成孔、钢筋绑扎等,内地施工的项目统一标准。项目部管理费用的组成和取定标准根据不同的地区,在评估办法中予以明确。索赔收益标准主要是根据合同条款要求、项目是否具备索赔的空间来确定。评估制度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即可以文件的形式下达执行。

二是取得真实的基础数据。评估人员必须深入项目所在地,开展现场调查和市场调查,以此来确定施工队伍的临时设施设置情况、劳动力日工资单价、可利用的当地资源、当地材料的价格水平,尤其是当地材料价格的确定非常关键,必须根据料厂分布、料源储备、运输方式、是否具备自加工条件等综合因素测算出项目实施期间的综合单价。这些数据如果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三是精心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对于那些施工难度大、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工程项目,必须先确定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在保证工期、质量目标的前提下,减少投入,尤其是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的投入。

3评估目标的落实

如果认为事前评估结束就万事大吉,不注重事中控制,就会造成项目评估和项目管理的脱节,这并不是完整意义的评估,也不会达到预期的评估目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评估工作的落实:

(1)保证评估目标的严肃性。评估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予变更;确有重大变更发生,需经评估小组认可,报请董事长批准,召开董事长办公会重新确定项目评估指标。

(2)把项目评估利润列入项目承包合同,项目部人员按照责任大小交纳风险抵押金,项目竣工决算后按照评估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奖罚兑现。改变项目部人员过去那种“我只负责干好我的工作,实现多少利润与自己无关”的旧的观念,让他们主动去了解和研究项目评估的结果、评估的依据,对评估认识到位,把评估目标融合到自己的岗位中,责任到人,才能保证评估目标的实现。

(3)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办法,堵塞项目管理上的漏洞。有时候项目管理者出于各方面原因考虑,同等条件下宁可选择外部劳务不选用自己队伍,宁可使用社会上的周转材料不使用公司的周转材料,虽然最终实现的利润指标是一样的,但是造成了企业综合效益的流失。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外部劳务使用规定》、《周转材料租赁办法》、《大宗材料采购办法》等各项配套的规章制度。

(4)加强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和监督,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在重点、难点工程开工前进行项目评估可具备更好的施工条件,也有充分的时间对方案进行论证、优化,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组织施工,减少评估成本。

(5)集思广益,减少项目施工中不可预见的不利因素对评估目标的影响。项目施工中会遇到业主资金暂时不到位、气候条件恶劣等诸多不利因素,有些是项目上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的,有些是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的,这时候要对项目管理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共渡难关,减少损失。

结束语

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一个动态的考核机制对其进行监控,项目评估很好地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不仅从时间上,而且从内容上对成本控制进行了动态考核,同时,项目评估很好地协调了企业的整体利益,杜绝了单纯追求项目整体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现象的发生,此外,项目评估对落实项目管理者的岗位责任制,提高项目管理者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建设项目的利润水平在逐年下降,施工单位仍然依靠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是很难在建筑市场上立足的。项目评估作为一项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工作,其贯穿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如果能做到措施得当、落实到位,必将对提高企业的效益水平和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卢向东咨询公司在项目评估中的角色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