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精选(九篇)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

第1篇: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教学思路;教学指导

作为教学实施的主导者,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开展前理清一条清晰的、有效的教学思路,才能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握方向,从而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另外,一门课程的教学思路不应该是固定而不能变化的,要能够因教学对象、具体教学过程的情况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思路。

1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

1.1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面向我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专科层次学生的一门职业素质必修课,是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信息社会背景在所必须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的深远影响。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能主动并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和应用的能力;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为今后的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和适应信息化工作环境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具体内容: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信息化以及信息社会的基本概念;数字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值、文字等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电子元器件、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卡的概念。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的逻辑组成和各个部件的功能;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分类;中央处理器的概念、结构、基本任务和性能指标;指令、指令系统的概念;指令和程序的执行过程;主板、芯片组与BIOS的概念;存储器层次结构和主存储器的基本知识;个人计算机输入输出操作的原理;I/O总线的类型;常用I/O接口的知识;常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器、触摸屏、扫描仪、数码相机)和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和打印机)的作用、分类方法、主要性能指标和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程序和软件的概念、软件的分类及基本特点;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分类;操作系统的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Win-dows、UNIX和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算法的概念、属性、表示和分析方法;计算机语言的作用;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常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语言处理系统的概念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分类方法;通信的基本模型、信号的分类;多路复用技术的作用与类型;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信道的概念和常用传输介质的特点与分类;局域网的基本知识;以太网的类型和特点;因特网的发展、组成与常用接入技术;网络分层结构和TCP/IP协议;IP地址和IP数据报的概念;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域名系统的概念;电子邮件、万维网、IM和文件传输服务的基本知识。数字媒体方面的相关知识:字符编码标准;文本处理和常用文本处理软件;图像与图形的概念;图像的获取、参数及常见文件格式;计算机图形的应用;声音的概念;数字声音的获取过程与获取设备;数字声音常用的压缩编码方法;计算机合成声音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数字视频的概念、获取方法与获取设备;数字视频的常见文件格式、压缩方法和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数据库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特点;DB、DBMS、DBS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语法;典型信息系统的特点。

1.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操作能力:Windows操作系统部分:Windows7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管理;个人计算机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常用外设的使用与维护;文件的创建、保存、复制、移动、删除、属性设置等基本操作;使用浏览器软件浏览网页、检索信息、下载资源等操作;WinRAR、讯雷等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撰写和收发电子邮件。MicrosoftWord2010的操作方面:文本的编辑和格式设置;段落格式和页面格式的设置;分栏、首字下沉、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图片、图形、艺术字、文本框等对象的插入和格式设置;通过插入或文本转换为表格的方法创建表格、表格属性设置和计算操作;文档的创建、保存、打印和保护。MicrosoftExcel2010的操作方面:电子表格编辑;填充柄的使用;公式的编辑;相对地址、绝对地址的使用;常用函数的使用;工作表格式化;各种类型图表的创建和编辑;使用数据透视表对数据进行分析;工作簿的新建和保存。MicrosoftPowerpoint2010的操作方面:幻灯片的基本编辑;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图片、图形、文本框、艺术字、SmartArt图形等对象的插入和格式设置;为演示文稿应用主题;幻灯片背景的设置;母版的使用;文本、图片、图形等对象的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使用超链接;演示文稿放映方式的设置;演示文稿文件的新建和保存。

1.2.3素质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以下基本的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道德修养、合格的职业素养、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精神、独立的专业主见、科学的思维方式、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1.2.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奋、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工作;培养较高的求知欲,勇于探索并使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不怕困难的信心、决心,能从战胜困难中体验快乐。‘’‘’

1.3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内容包含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第三章计算机软件、第四章计算机网络、第五章数字媒体技术、第六章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第七章Windows7操作系统、第八章因特网应用、第九章MicrosoftWord2010文字处理、第十章MicrosoftExcel2010电子表格和第十一章Microsoft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操作的相关内容。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1教材

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和我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时为了适应我校专科层次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选用了以下教材。江苏省普通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配套教材《大学计算机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吉根林、王必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结构合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力求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十三五”高职高专重点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为操作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戴锐青、桑一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主要针对高校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操作的教学,同时满足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中操作部分的考核要求。

2.2教学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大部分,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技术具有发展迅速、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需要广泛的教学参考资料作为补充。因此建议学生以各类计算机类的教材、杂志、学习网站作为参考资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理念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既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应理论实践并重,注意基本的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采用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际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在教学的同时,配合大量的操作训练,注重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

本教学思路结合《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3.2.1分层教学法本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将每个章节的内容按必修类、提高类和补充类进行组织,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掌握知识的差异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2.2项目驱动法本课程的实践部分采用项目驱动法,即将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并将内容按任务进行划分,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项目。使用项目驱动法的优点是能够清楚地呈现操作的实际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完成学习并进行拓展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教师呈现项目效果,分析使用的主要操作内容;第二步:教师以任务为单位介绍各知识点,讲练结合,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操作;第三步:教师对项目进行整体的重点、难点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提高应用能力。

3.3作业安排

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本门课程的作业包括了理论知识的课后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后作业三部分。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提交给任课老师,所有课后作业要求按时完成并统一提交批阅。

3.4课程考核模式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我校专科层次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必修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该课程为考查类课程,由任课教师随堂完成考核,具体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按过程考核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70%的比例分配。期末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两部分,并参照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核的内容分布,包含45分的理论知识和55分的操作两部分,总分为100分。

4学习方法指导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因此区别于纯理论课程或纯操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采取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指导方法。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针对教材、课堂教学内容、补充阅读材料和课后作业涉及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展开一些专题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习方面,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并结合组间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结束语

成功的教学与教学思路的形成、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反思各个环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其中教学思路是根本,关系到后续环节的成功开展。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施思路。

参考文献:

[1]吉根林,王必友•大学计算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戴锐青,桑一梅•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第2篇: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31-01

一、前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计算机技术是当代人们适应社会、胜任工作、有效学习的必备基本技能。计算机是一门要求实操能力的学科,提升人才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应该从小学时期做起,通过对小学的计算机课程进行适当改革,以推动计算机教师对于小学生操作能力的优化培养。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每一位老师研究的课题。

二、培养小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当今时代,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支撑,也是其在职业中获得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小学生目前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日益趋前,教师在小学阶段实现对于小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有效引导,帮助小学生提高熟练、正确地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是使小学生未来计算机学习的良好基础。此外,我国小学计算机教育当前正处于不断的变革中,新的课程标准也加强了对于小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因此,计算机教师当前开展的计算机教育中,必须根据时代环境的需求以及新的教育目标的要求来实施具体的操作教育,实现对于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良好培养。

三、现阶段小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问题分析

1、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年龄特征导致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在精神自我控制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也就可以存在注意力分散的问题。但他们同时也处在一个求知欲极强的年龄阶段上,其体现在高度的模仿能力。小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有时候会因为繁琐的操作步骤而不自主地在某个步骤停止,而注意力被转移到其他地方去,这时候,由于没有旁人的监控,小学生便会减少对计算机的操作练习,进而渐渐地放低了学习进度。

2、思维的局限性。小学生在思维运作上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一个过渡时期。一般来讲,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直接和他们的感官经验想联系在一起的,即仍然存在很大成分的具体想象。而在思维局限这一问题上,很大程度会影响和妨碍到小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这一比较抽象事物的掌握进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在鼠标双击上的掌握上较为有难度,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例子。

3、传统教学的凝滞。在多数小学计算机教学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传统上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注意到的问题是,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课程,传统的教学的方式多是通过教师讲课,学生听讲,而这种学习模式无疑导致学生的操作练习过少。当在没有上机操作的实践练习时,各个操作步骤便形成空泛乏味的理论,而长此以往也必将导致第二个问题的出现,即学生开始对计算机操作失去兴趣。

四、培养小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相关途径探究

1、实施趣味化教学。

小学时期,教师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无非就是教育学生正确地使用鼠标、画图工具等,这些基础的操作知识的教育具有重复性以及枯燥性,长久地操作训练,不仅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操作技能,还有可能打消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切实完成对于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应该将操作课程变得趣味化。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正确地使用鼠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五子棋以及收水果等小游戏来实现,使小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基础上,达到对于操作技能的有效掌握。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分组,使小组成员在操作游戏中形成必要的竞争及合作意识,从而提升小学生参与操作课程的积极性,并达到对于操作技能的强化。

2、推动理论教育与操作教育的结合。

小学教师在将课堂变得趣味化的同时,还必须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课堂沦为一种专门玩乐的场所。理论知识是操作技能的有效指导,教师通过将理论知识切实有效地渗入实际操作技能中,能够使学生通过操作达到对于理论知识的有效落实,从而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比如,教师在教育小学生使用Word软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操作演示,向小学生讲解其具体的理论知识。然后,教师再让小学生根据教师的操作演示自由地进行操作,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实现具体有效的操作,还能够提高课堂理论教育的活跃性。

3、加强教师对于学生操作的有效引导。

小学计算机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小学生的不同反应,然后通过与小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达到对于他们操作的潜在引导,在尊重小学生个性的前提下,使小学生达到对于操作方法的规范,同时也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下,更好地进行操作训练。比如,教师在安排小学生自由操作“作曲大师”这个软件时,一旦发现小学生陷入了使用的困境,教师就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论他们喜欢的音乐来引导小学生走出困境。

五、结语

在新时代下,计算机操作教学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力争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以提升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深刻认识到小学时期计算机操作教学是往后进行计算机学习的基础,也是未来计算机操作再教育的必然保证。为此,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将是时代感召下不变的趋势。

参考文献:

第3篇: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引言:目前,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要求大学生掌握足够的计算机知识,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学会区分,所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势在必行。笔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同时结合学校的现状,提出了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张。

一、合理地调整课程内容,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计算机教学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不断创新的阶段,传统教学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的主观目的就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深入理解、全面巩固课本知识,所谓的实验课也只是对概念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实效性,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理论基础,但是由于课程以及教时的安排,理论课的教学也不能顺利开展,知识容易出现断层的现象,不利于实验课程的开展,工具软件的学习容易出现瓶颈,学生难以从整体上进行诠释和把握。除此之外,由于课时安排和教学要求的限制,理论课与实验课并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不厌其烦地再讲解一遍理论知识,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课时被大量浪费,必然影响到实验课的内容和进度,所以只能进行基础的实验操作,对于那些需要开发智力、要求创新和研发的实验就无暇顾及了,这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降低了课程教学的成效。

传统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相当大的缺陷,为了改革教学计算机课程,我们对计算机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调整,将实验课程从理论教学中脱离出来,主要有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办公软件、数据库资料等软件的实验课程。为了使计算机课程实现最大的优化,使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我们要及时完善计算机安全和计算机文化教学环节中的缺陷。

二、依托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需要依托一定的资源优势,课程体系改革恰好提供了一定的契机。改革后的课程设置符合教学的实际需求,改变了传统教学环节理论与操作脱节的弊端,将工具软件直接纳入实验课程体系中,有利于学生及时、准确掌握计算机知识。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我们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方法,如“研究性学习”、“任务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等,将理论知识的教学直接引入教学实验中,能够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1)“案例分析法”主要是示范典型的应用型软件,教师在讲解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教师讲解PPT的制作方法时可以结合自己的课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一步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明确背景、模板、动画、幻灯片切换、文本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让学生在宏观上有一个整体感知。除此之外,教师可适当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制作PPT课件,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牢固掌握计算机相关原理。

(2)“任务学习法”是一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选取一个应用软件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新的计算机技能,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就变得积极主动,能力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教师在讲解排版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文字的编排工作,在混乱文档上进行操作,如变换字号、字体颜色、段落的缩进、页眉页脚的设置等操作。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会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推动自己操作技能的提升。

(3)“研究性学习”是对专门课题的研究,教师给学生分配人员组成研讨小组,在协商一致、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要灵活多变,依据课程内容的设置选择相应的研究课题。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研讨小组,学生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探讨表格制作、幻灯片以及文档制作、网站制作等操作要领。研究课题的难易程度各异,所以讨论方式也要符合实际,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资源。教师可以在研讨结束后进行总结,要求学生交流心得体验。使用此种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而且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三、精心设计实验,丰富实验类型

教育部颁发相关文件提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展开,实验类型应该尽可能丰富,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创新实验形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时以及教学资源都是限制实验展开的重要因素,实验课程大多数时候以基础和验证型为主,实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还有一些更高层次的实验基本无法开展,严 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制约了教学效果的发挥。

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能实现各类型实验的制约和平衡。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和内容讲解时要全面把握课程的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和实效性。实验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展开,验证软件的功能不再是实验的唯一目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任务或者专题研究的方式熟悉软件操作以及基本原理。

四、改革考核内容,注重操作能力的考查

计算机考核方式也要经历一个彻底的改革,传统形式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而且学生对软件功能也是一知半解,无法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基于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在考前开夜灯,死记教材内容,学生在感到极大压力的同时,并没有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而且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很好的凸显出来。为了缓解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要改革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出软件的综合运用。可以将考核内容设置成一个个实际的问题,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考核的过程。此种考核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时刻将学生与教学目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能力,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形成良好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五、总 结

知识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早已深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代接轨,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不断推陈出新,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飞跃,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2012(10)

[2]李勇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2013(11)

第4篇: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教学;学校教学;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40-01

在计算机教学工作中我们据不能忽略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应利用计算机实验课堂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另外在实践课堂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促成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都及时得到解答,良好的完成计算机教学目标。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而向新时代的综合型人才,综合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应对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开展计算机实践课程必要性

1.总所周知,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其重点在于能都熟练准确地对其合理应用,所以说单单只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增强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吸收,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使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只有做好了这两点,计算机的教学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才能提高。

2.计算机实践课堂是检验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情况的重要标准,理论知识的学习状况是要靠学生的操作能力而定的,其形式不是在于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在于使学生会操作计算机,理论课堂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对计算机进行实践操作,理论课堂服务于实践课堂,教师补课本末倒置。

3.计算机实践课堂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诚然,想要学生学习得更好最合理的方式是培养其学习兴趣,实践课堂中学生不仅操作能力的到增强,并且可以在操作过程中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另外计算机实践课堂的开展也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最终达到改革的目的,实践课堂正是学校培养学生理论创新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基础。

二、计算机实践课堂的开展现状

1.理论与实践课堂不同步,当前的学院教育课堂安排明显是偏向理论的,理论教学课程安排明显高于实践课程安排,使得实践速度跟不上理论教学速度。学生一般在理论课堂中提不出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之中就问题多多,但由于实际课堂的相对时间本来就少,从而造成了学生有问题得不到解答。

2.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差,在当下教学工作有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工作亦步亦趋,教师一步自己就做一步,就更别说什么自我探究能力了。学生没有了自我探寻能力使得学生失去的自我创新的意识,更严重的会造成学生自我意识的缺失,要想使学生增加探索能力就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敢想、敢做、不怕错的精神。

3.计算机教学工作结果不适用,由于我国教育全体的基数大,导致教学大纲变化相应缓慢,这样也就造成了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的现象。社会工作中用到的计算机版本、程序远远高于教学内容,使学生即使学到了也无用途,而对新而本仍然不会使用,当下许多教师也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不结合当下实际和学生的长远利益进行考虑,丧失了教学的本质精神。

三、面对新时代家算计教学要有创新

(一)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想要改变老的教学路子开创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就要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状况综合考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而:第一,教学方而不能偏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能过于偏激,主要精力应该用于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弄懂教学课本中的知识点、难点、要求。第二,增加学生上机机会,教师应多争取学生上机机会,使操作机会与理论课堂的时间比例达到平衡,比如一节理论一节实践课,使两者在教学内容上达到同步。将笔试考试项目减少,增多实践操作考试项目,让实践操作成为考试主体。第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时间安排,尤其是对大学、大专等自主较多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利用课余实践进行计算机学习、预习工作,使计算机教学得到良好的课外辅助。

(二)明确教学方向,完善评价体制

在当下计算机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脱节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比如学习金融学生在今后工作会用到那学软件,挺高对这些软件的教学时间和实践时间,使教育有针对性有实效性,这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应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学生专业的社会现状,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另外完善对学生计算机的评级体制也能正确引导学生增强对计算机实践的重视,我们可是将期末考试的分数分布方法变一下,四十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分数,六十分为上机操作考核分数,这样不仅符合用上机实践操作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标准,更能增强学生对上机操作的重视情况,从学生思想意识的根本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实践操作的重视程度。

总之,计算机教学工作绝不能离开上机实践环节,上机实践时是使学生更直接有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自如运用计算机的基础,是培养学生信息化时代意识、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提高对实践计算教学工作的重视和上机时间,完善计算机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使计算机教学工作而向社会、而向未来。

参考文献:

第5篇: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操作类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46-02

Abstract: The computer operatio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omputer cour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need to make a special study of the cours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give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and show the effect of teaching reform.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s presented.

Key words: Computer operation cours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目前,在很多高校都为大学生开设了一些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等,这类课程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针对一个或几个软件使用方法的介绍,我们把这类课程统称为操作类计算机课程。该类课程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既包含理论教学,又包含实践操作,既要求能完成单一软件的操作,也要求能触类旁通,掌握一类软件的操作。因从在教学上形成了一定的难度,也给教学者产生了一定的困惑[1]。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首先分析了该类课程的特点,然后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1 课程定义、特点

1.1 课程定义

操作类计算机课程指的是以教授实用软件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旨在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某种软件的基本操作的课程。是相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而提出来的概念。按照教学软件的种类不同,可分为基础操作类计算机课程和专业操作类计算机基础课程。基础操作类计算机课程包括《办公软件基础》、《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网页设计》、《视频采编》等课程,这些课程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掌握的课程。专业操作类计算机课程包括《CAD工程制图》、《3ds Max》等课程,这些课程与其他专业关联度比较高,例如:城市规划专业、机械制造专业等,所以只有相关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学习和掌握。

1.2 课程特点

1)操作性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去动手实践,所有的操作过程都可以立刻得到验证。因此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给出操作步骤以帮助学生掌握。

2)理论性弱。相比程序设计类课程,操作类课程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少,基本上可以零基础学习。但理论知识少,并不意味着没有理论知识。譬如在《动画设计》中,对一些概念,如动画原理、元件的作用、图层的定义和作用的理解还是十分必要的。

3)灵活性强。一个知识点,往往会有好几种方法可以完成;对于不同的素材,同样的知识点,步骤却可能不同。

4)更新快。软件更新快,同时对设备的要求也逐年提高。

5)知识点多。课程知识点多,比较细小,造成学生容易掌握,但也容易忘记。

2 教学措施

2.1 理论教学与软件操作教学交叉进行

虽然操作类的课程理论知识比较少,但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课程安排上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分离开来,会造成学生到了实验室就已经忘了老师课堂上教授过的知识点,所以教学上可以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可把课堂直接设在实验室或者机房,先讲授1-2个知识点,然后让学生上机练习,把理论教学和软件操作教学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非常有效。

2.2 培养学生抽象的能力

理解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抽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触类旁通,对于继续学习其他软件非常有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从细节中抽取出共同的内容。这样一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当前所学软件的操作,二来有利于学生日后自学其他同类软件。譬如:在Word的教学过程中,插入非文字的对象,如图片、公示、艺术字、文本框的操作步骤基本都是一样的,插入后对对象的编辑的步骤也可以统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同学抽象出同一的步骤,同一的设置方法,利于他们的学习,也利于他们学习抽象知识的方法。

2.3 合理调配实验内容

由于知识点多,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知识点,就把前面的知识忘了,等到学期结束,一开始讲的软件感觉就像没学过一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在每次安排上机内容时,除了安排本次教授的知识点练习外,还安排两周前学过的知识点进行上机练习。这样能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软件的操作,同时也科学地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

2.4 改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由于上课时需讲述的内容较多,课堂上能提供的上机时间相对比较少,而学生课后上机又要承担费用,这样对于计算机基础不好、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学生来说,着实形成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机房的工作人员单独开辟出一个机房仅仅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软件的上机操练,不提供上网服务。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5 利用辅助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

在教授过程中,我们利用屏幕捕捉工具将部分难题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放在ftp服务器上供学生下载使用。我们在录制操作过程时,注意了操作速度和操作步骤的典型性,保证学生能边看操作过程边操作,保证操作步骤不会因为操作系统的不同而不同,此外,学生在下载操作过程时,由于文件很大,我们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学ftp工具,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除此以外,我们还利用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放在ftp服务器上供学生下载学习。

3 教学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在此类课程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1)等级考试: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核的软件都是操作类软件,我们学校的通过率和优秀率在同类高校中首屈一指,2013年的通过率为89.5%,全市排名第2名,优秀率48.2%,全市排名第1名,2012年通过率为90.11%,同类本科院校的通过率为72.26%,优秀率52.90%,同类本科院校的优秀率为22.90%。

2)学生竞赛:2014年我校首次参加“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该比赛主要面向非专业学生,他们分别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了一些作品参赛,其中有两组选手获得了三等奖,一组选手获得了优胜奖。

3)评教分数提高:以往几年,计算机类的选修课,经常会出现因选课人数不满而撤销课程的情况,这几年我们教研室的老师调整教学方法,经过调整,开课率基本能达到98%,评教分数都在90分以上。

4 结束语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何开设一些与学生自身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思维类的课程[3];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进一步带动更多的学生来参与计算机的比赛。总之,应该不断地与时共进,改进和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以计算机操作类课程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4(7):43-45.

第6篇: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各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进程管理、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操作系统接口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主要特征,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是如何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及操作系统如何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灵活、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从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我们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要求不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与技术层面的掌握、构建较好的学习方法和计算机专业学习基础上,更多的是要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现代工程教育的需要,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我们开展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实践。

一、cdio的模型及内涵

cdio是一种全新的国际化工程教育模式,cdi0工程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培养为抓手,以工程设计任务为导向,以培养个人基本能力、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cdio的理念还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包含编制原则、课程设置原则、设计实现的经验和工程实践场所原则、教与学的新方法原则、能力开发标准及考核和评价标准等六个方面。

二、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现状

在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理论性较强,又具有较抽象和难理解的特点,往往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造成学生对一些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原理感到难以掌握。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过时。操作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当前课程教材内容和观点远落后于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技术应用背景。

2.理论授课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多学习原理和理论,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且该课程的概念和原理抽象难以理解,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对工程能力的训练。

3.实验授课的内容大多是验证性实验,经过算法分析、需求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和探索意识有待培养和提高。

4.学生在学习和实验的完成过程中都是独自完成,没有团队协作和与他人的人际沟通,有想法却无法实现,不能满足大型工程设计的要求。所以,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急需进行教学改革,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四、基于cdio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

鉴于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存在很多弊端,我院信息工程系从2010年起将cdio理念引入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改革中,通过借鉴cdio的培养模式,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课程教学目标。cdio的核心理念是“做中学”,以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开发形式为载体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修订为:围绕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和开发技术,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以学生为主导,采用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开发形式,使学生切实掌握某一种操作系统相关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方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培养的是立足于实用型工程实践的应用型基础人才,他们大多活跃在工业实践、工程活动之中,能够理解现有理论,并根据工程实践环境实现理论情景。因此,我们对已有的教材进行了分类整合,以介绍主流的windowspc系列操作系统内核结构为重点,力求给学生将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原理讲明白、说透彻,同时根据操作系统的实际发展和平台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所启发、有所提高。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1)建立深入浅出的授课模式。《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中理论性很强,有很多原理和概念,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关联起来,比如进程的优先级可以和老师的优先级联系起来,死锁可以与小朋友交换玩具的场景关联起来,磁盘的结构可以与课本的字存储模式关联起来等。通过这些类比的例子,学生能将抽象的概念和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增加学习的积极性。(2)建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中概念和原理比较多,学生听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按照教学内容设计了若干实验和工程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自主组成项目组,选择一个项目完成,要求按照cdio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环节进行。最后,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考核,提交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程序代码等的项目文档。

第7篇: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了解计算机导论课,在从“导论”来看,其主要的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时能够长时间的进行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意义,以及所有课程之间的关系。“计算机导论”属于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先导专业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中的主线是对计算机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技术方法的研究。由于计算机专业越来越受关注,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的专业教学中,“计算机导论课”是计算机专业的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计算机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学习时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安排有逐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本专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导论”课十分的有必要。

1、 计算机导论课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了解,在一些理工科的院校,对于计算机专业基本上是利用数学的模型来进行学习的,本专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科学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难度大、不能掌握、学习有困难的现象。通过分析,在高职院校对于本专业开设有两种情况:以操作为主的入门教育,可能会开设一些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虽然学生很容易了解,但是这就失去了,对于计算机导论的目的;对于本专业进行系统的教学,涉及多方面的理论、概念等,这时候由于内容太多、太杂,这就给学生在学习时带来误解,造成学习困难的思想,影响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

2、 教学进行改革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提倡的是:“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为度“的思路,本专业强调的是:采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体的优化,全面的改革在结构和内容上,倡导的是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计算机专业的技术要领,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时候,我们将本专业的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对于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强化:导论,通过学生上机具体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血红色呢个实际应用的能力,将基础的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不断的完善,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各个学科的信息量比较大,学科之间发展的速度快。因此,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的丰富,所安排的理论课程要与计算机发展相吻合,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各种应用的软件、对于软件的设计、编程、数据库的应用、多媒体的应用,以及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等。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是为了满足应用技能做铺垫。

在计算机的课程安排上,还要注重对于两大能力的完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这两种能力结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强调技能,来逐步的培养学生的两大能力,为学生奠定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关键是把技能放在:计算机硬件的系统组成、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上、应用软件的使用等,完善对计算机的教学改革。

3、 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学习的过程中,开设“计算机导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本专业的研究。因此在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要更加突出。在课程的安排上:了解的方面有:裸机:重点掌握基本的组成以及应用的工作原理;常用软件:对于Windows以及应用软件的使用;数据库应用,各个软件工程的系统开发问题;高级语言的编程问题;多媒体的了解,如何去处理音频、视频、文字效果以及数据压缩的技术了解;Internet的应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局域网的设置等;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信息安全的必要性了解。

在学习时,教师创建的是1+2的教学体系:其中“1”指:学习理论知识,“2”指: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理论部分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学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对于数据库的应用;各个软件的工程以及应用;高级语言的编程;多媒体技术;网络应用以及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实践部分的内容是:对办公软件的从操作,Word.Excel以及PPT的基本操作;数据库ACCESS的操作,Internet的基本操作以及多媒体的技术操作等。这些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实践部分,来加强专业人员的技术要领。

4、 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改革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中,要不断的进行更新,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掌握情况,具体的实施教学方式,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构建知识的结构来强调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多元化的进行学习。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来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了解,掌握基本的硬件和软件知识,在授课的时候借助多媒体和CAI技术,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的操作融入到具体的生活中去,对于日程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进行模拟操作,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

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加强对教材的建设十分有必要,合适的教材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适合的教材,力求知识新颖、简单易懂,这样能够优化教材的课程编制。给学生提供好的教材资料,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此外,进行教学活动时,离不开教材,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好的教材能够有效的推动教学的发展,因此,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尽可能的以计算机导论作为校本教材,力求通俗简明、求知创新,实施课程以优化教材为主。

结束语

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应时展的需求,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为学生构建起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发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奇.高职程序设计课程中生活实例教学法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0).

第8篇: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软件;教学质量;建议

计算机软件课程包括Windows、Linux、UNIX、Flas制作、Photoshop图片制作、Dreamweaver网页设计等,这些软件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软件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

一、计算机软件技术课堂教学共性问题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课程所具有的专业性、实践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受到广泛关注。计算机软件应用已经涉及各个领域,不同领域对相应软件有专业化的要求。计算机软件课程要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软件的技巧,就要重视对软件使用方法的教学,以便适应软件的更新。高校的计算机软件教学中存在各种问题,与计算机软件课程相关的教材大部分偏向理论知识,课时量多,实践操作很少,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不能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软件更新速度过快,学生的实际操作跟不上软件的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合理积极利用学校的各项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相关软件教学的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二、提高高校计算机软件教学质量的策略

1.以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意愿为依据

对于高校的计算机软件教学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计算机软件操作中去,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意愿,采取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软件教育应有所不同。

2.加深理论知识的解析深度

目前,关于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的技术很多,其中就包括NET技术、Java技术、C语言、汇编语言等,对于这些理论知识中实用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计算机软件相关的概念、理论知识加深解析。计算机软件专业中的很多理论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重要的辅作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内容时,教师应加深理论知识的解析深度,以方便学生掌握。很多学生对软件的处理方法不清楚,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3.深化教育改革,多种学习模式共进

对于高校的计算机软件教学工作的实施,要深化教育改革,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共进的方法,以大力推进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软件技术基础

在计算机软件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方面的教学力度。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认识所学内容,然后投入到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水平,将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以巩固软件技术基础。例如,在Flash课堂综合训练上,把制作短动画片作为教学任务。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观看网上优秀的动画短片,从而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不限制学生的创造内容和选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创作方案、创造思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最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做出评价和奖励。理论实践相结合,巩固软件技术操作,达到教学目的。

三、结语

目前,计算机软件课堂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教师应改变计算机软件课堂教学现状,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和锻炼平台,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教育改革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学科教学体系,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洛桑卓玛.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软件教学质量[J].东方教育,2014,(3).

第9篇: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主要内容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相对应,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知识。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本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从案例中进行“做中学”和“学中做”,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过程考核,计算机理论知识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上机测试20%,上机操作分为Word操作30%,Excel操作20%,PowerPoint操作10%,汉字输入10%,平时成绩10%。Word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采用学生上交作品评定成绩,其中Word作品上交电子稿和打印稿,PowerPoint作品上交电子稿。汉字输入成绩也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模拟软件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入的文字为打字通过,获总成绩的10%。打字不通过,总成绩不得评为优秀和良好。今年5月,我院组织学生参加了首届全国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大赛。通过比赛,老师和学生看到了差距,激发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决心。参赛学生对比赛感受是:第一,知识面广,题量大,软件类型多,所以无论在什么软件中都要使用快捷键,从而在比赛中赢得宝贵的时间;第二,软件的关联性,无论什么软件只要有相应的关联就要去熟悉它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环境,如此一来在比赛中就不容易乱分寸;第三,实战操作,加强练习,提高熟练程度。

2.思路

本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证,但现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没有统一认证,学生自愿报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针对上述现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IC3)可以在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进行置换。IC3是一套国际通用的计算机标准,是全球第一个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主要包括三大领域,分别是计算机基础概论(ComputingFundamentals)、计算机关键操作(Keyapplications)和在线应用(Livingonline)。

3.实践与探讨

3.1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总学时为56课时,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常用应用软件;模块二,计算机基本原理;模块三,网络应用与安全。

3.2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常用应用软件、计算机基本原理、网络应用与安全,每个模块满分1000分,合计3000分。采用上机考试,边学边考,考上机测试80%,汉字输入10%,平时成绩10%。汉字输入成绩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入的文字为打字通过,获总成绩的10%。打字不通过,总成绩不得评为优秀和良好。S:总成绩;Scf:计算机基础模块成绩;Ska:常用软件模块成绩;SlO:网络与安全模块成绩P:平时成绩;D:汉字输入成绩。

3.3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保证理论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本课程要求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机房上课。学生一人一台电脑供上机操作实践练习。采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天勤在线数字化教育平台,地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