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人员工作计划范文

信息化人员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信息化人员工作计划

第1篇:信息化人员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人口信息质量管理制度理论依据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员频繁变迁,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有效管理及利用日益成为提高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建立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求的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适应社会需求,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思路、运着机制,增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重要手段,更是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推进人口计生事业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实施全员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的背景和理论依据及实际意义

首先,建立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信息时代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加快,流动人口逐年增多,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呈现多元化趋势,群众对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需求也不断增长,使得原有的静态管理体制的弊端和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日益暴露出来,传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在不同领域的普及,而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推动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为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其次,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制定的,而人口问题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想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必须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这就对人口的有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管理涉及到人类的生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人力的开发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以人为本,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全面、准确、及时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分析人口的总体情况、构成、分布、人口素质等人口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各项业务指标的运行情况,正确判断未来影响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可以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撑,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当然,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对新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具有积极意义。 建立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的人口信息快速、动态采集机制,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能够改进工作手段,整合业务流程,促进人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与公安、民政、工商、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服务的优质化和人性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特点、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PIS)是贵州省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一个成功的典范,《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等业务软件为其平台,按照“应用主导、完善体制、优化管理、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采集、录入、及时变更人口信息,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人口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查询、统计、汇总、分析等功能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动态管理。它既包括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信息,也包括所有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变动状态等信息。

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具有信息全面、综合、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呈现动态性等特点。信息采集的是所有人口信息,包括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录入的信息包括育龄妇女的各项信息,及全部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和计划生育信息。《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涵盖了人口基本信息、人口变动信息、育龄妇女婚姻状况、育龄妇女子女情况、妊娠信息、出生情况、独生子女光荣证情况、技术服务信息、利益导向信息、引导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统计报表及汇总分析等功能,涉及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业务。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上传到省地县三级人口计生部门,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公安、卫生、教育、民政、工商等相关部门之间可能互通、共享人口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查询、掌握和运用。村级每月采集人口变动、出生、技术服务、流动人口、证件办理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录入数据库,实现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

其次,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具有服务性,它利用数据库的各项信息来服务人口计生业务工作,并结合人口理论来指导经常性工作;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功能,对人口数据按照不同需要收集、整理、分类,并定期不定期地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人口信息数据,服务经济社会;利用数据库存的报表统计功能,分析当前人口形式,指导下步人口计生工作。

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是一个新生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计生工作开始利用手工帐卡对育龄妇女的个案信息进行建档管理。乡村两级普遍建立了育龄妇女卡片和育龄群众生殖保健档案,这些信息是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信息。手工台帐由于准确性差、效率低、漏洞多,而且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负荷重,压力大,重复劳动多。为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各地先后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建设并运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由此,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探索、起步阶段。初步形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网络构架,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等主要业务系统得到推广应用。1998年《贵州省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单机版(WIS)系统开始投入使用,全员人口个案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完成了计划生育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查询、分析、反馈和的信息化,实现了全省部分地区人口数据的省级集中管理,并通过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计生信息的共享。在运行过程中,针对WIS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又开发了PIS2.0系统,对系统进行了加密,增强了信息的安全保障,简化了录入内容,减少了操作流程,扩展了原有功能,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灵活。

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已逐步改变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模式,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对全员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缺乏足够认识,工作力度不够;缺乏与新职能拓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持系统;网络建设和硬件配备不够,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等问题。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计生工作基础、软件开发技术升级很慢等因素的影响,各乡(镇)、街道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

三、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化是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对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高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实行动态化管理,数据准确,变更及时,从乡、县、市、省到国家的各级计生部门利用数据库均可以直接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和各种需要的汇总资料,可以实时、有效监测人口计生各项指标的运行,并根据各项指标的运行情况来评价一个地方的工作绩效,或是某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人口信息系统全面、实时的人口信息可以提供并预测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发展趋势及地区分布状况,为应对人口变化对教育、城市建设、卫生、人员就业、社会保障、环境、资源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加大科学决策力度,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数据库开展人口预警分析,预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趋势,为各级党委政府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供可靠的数据,为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是对全员先进行实际信息的采集,然后进行信息录入,对流动人口实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全程服务机制。利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将访视或生殖健康检查结果与原籍进行平台交流,并对需要回复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促进了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快速、便捷、高效联系,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提高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率,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PIS2.0 中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模块、机构管理模块等业务模块的综合运用,实现了人口信息的个案管理,实现了管理与服务流程的重组优化,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不但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还加强了职责部门间的工作交流与沟通,同时也达到导地交换,信息共享,实现了流动人口的异地管理、达到了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优势互补,增强了工作的协调性,提高了管理服务质量,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

四、加快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的对策。

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是实施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的基础,这些信息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信息采集者和信息应用者的素质是基础中的基础,加快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的管理,网络的软硬件建设水平是前提,计算机操作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是关键,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保障。

加强网络建设,及时对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进行更新换代。要进一步完善县级机关的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加强基层的信息化办公建设,充分保证各级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够适应工作发展水平,紧跟时展步伐。硬件维护方面,要以主机房的硬件保障、更新为主,如PC及外设、网络设备、安全产品设备、主机系统等;软件维护方面,要以系统安全、数据备份、软件更新为主,包括系统及工具软件,应用软件以及针对人口信息化的应用需求所提供的咨询规划、系统集成、培训、运营维护等;网络建设方面,要进行整体远景规划、分布建设实施步骤、完善技术支持及服务。通过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计算机网络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系统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应用水平。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前虽然大多数人员参加了各种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培训,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是跟人口信息化对人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精通或熟悉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人才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加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和普及力度,在一个县最少保证一季度对计算机操作人员培训一遍,有培训教材、培训制度和考试成绩,使系统各级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会利用计算机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创造性和计算机应用的潜力。

实行规范运作,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规章制度是信息规范运作的保障。要按照国家《县乡两级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管理规范》和《基层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引导工作规范》以及省人口计生委信息化规范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落实各项信息管理制度,如:以服务信息为主的乡、村两级和服务机构月变更、月反馈的机制,实现育龄妇女信息双向良性互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数据信息化管理以及服务站所与人口计生委信息的共享;建立微机室管理制度、网络中心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备份制度、工作日志制度、技术资料管理制度、病毒防范管理制度、微机操作员岗位职责、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工作制度、网络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多媒体培训教室管理制度、微机信息引导服务项目、信息保密制度等。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入库数据信息质量。数据质量是人口信息网络的生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持续推进依赖于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录入,要通过检查、评估和考核,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要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及其工作职责,落实采集信息签字制度、数据核查制度、信息录入制度、统计上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同时,落实奖扶平台工作制度,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库;落实流动人口交换信息分析制度、信息交换上报制度、流入及流出信息反馈制度和信息交换登网制度;落实对育龄人口优质服务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如妇科病的筛查档案、0-7岁领证独生子女健康检查档案、出生缺陷干预档案、新婚夫妇的培训档案、避孕药具的发放档案等。

第2篇:信息化人员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计划生育档案;档案管理;信息化

一、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计划生育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担负着记载我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历程的重任。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它复杂烦琐,受基础条件、观念制度、人力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为了更好地服务新形势下的高校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计划生育档案的作用,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推动和实施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一)可以提高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高校档案工作不仅记录了该校发展的主要历程,而且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服务水平。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顺应了高等院校发展的需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后能够清晰地掌握育龄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后,相较于传统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例如,手写纸质的计划生育档案在搬运、存放的过程中极易破损和遗失,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就会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使用信息化技术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二)可以推动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使计划生育档案工作更加标准、规范,它充分提高了计划生育档案的利用率。传统的计划生育档案保存方式存在局限性,很难做到全面清查,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相似或无参考价值的文件。信息化管理后,首先可以高效剔除这些无用的文件,避免出现重复的情况[1]。还可以根据档案的价值、利用率及其重要性进行排序,以便确定加工整理次序。其次,可以尽可能地将一些存在某种联系的案卷组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清晰地体现档案的主题和特征,而且可以减少录入的条目,既节省了时间、人力和财力,又提高了效率。再次,统一档案分类号。对保存完好的、内容全面的档案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分类标引,而那些内容不完整、缺失的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时间、人名、地址等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既可减少著录环节,又可提高著录速度[2]。最后,规范档案题名,提高检索查准率。在规范档案题名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准确,避免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否则将直接影响计算机的检索查准率[3]。

二、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实行信息化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是档案收集方面。由于制度不完善,计划生育档案在收集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记录。二是档案保管方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要经常变更档案信息,但因保管制度不完善,极易造成档案丢失、损坏。三是档案利用方面。由于制度不完善,部分档案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极大地降低了档案利用率。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工作人员缺乏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工作责任不明确,工作不积极,不能及时、准确地整理高校计划生育相关数据资料,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仍以兼职为主,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而全面的培训,缺乏档案管理及档案开发建设的基本知识;同时,其对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工具,但由于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样在统计数据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工作效率和质量就难以提高。档案专业知识不足、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影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推进。

(三)管理方式有待更新

高校计划生育档案工作虽然引入了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设备,但由于人员信息化能力不够,很多工作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信息化水平较低,不能及时分析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也就难以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三、推进高校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标准

高校要想实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就要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开始。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入手,制定一套完整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制度,使具体工作责任到人,做好相关数据和信息的保密工作。为保证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正常开展,要明确具体步骤和流程,因此制定规范的管理标准必不可少。规范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标准可以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高校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重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信息时代,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着新的要求,一般的业务技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既了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又精通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对计划生育档案工作新的要求,也是档案人员努力的方向。档案管理信息化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不管是数据的录入、汇集、统计,还是文件的编著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此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保障,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速度和质量。这就要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以此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在职教育,不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同时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

(三)采用先进统一的信息化管理设备

高校计划生育档案涉及教职工、学生及流动人口,人员类别较多,档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方式来记录各项信息,将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高校有必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将计划生育档案原有的纸质信息转变为利用率更高的电子档案。而完善计算机设备这一硬件条件,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前提。因此,高校应采购先进统一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促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四)注重资源共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工作也在与时俱进,无纸化办公正在成为重要的办公方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促进档案信息高速传递,而且能够以创新的工作方式充分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高校要注重资源共享,以提高各种计划生育的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管理数据库处理计划生育档案的工作效率。

结语

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繁杂的工作,它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是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管理是新时期高校计划生育档案工作的客观需求,是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大势,更是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突破口。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潘莉.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兰台世界,2013(增刊1):153.

[2]所英芳.论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2006(1):66-67.

第3篇:信息化人员工作计划范文

1.经费不足,信息化水平低在实践工作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乡镇仍有个别领导未充分认识到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未将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列入重要规划日程,导致工作经费不足。受到经济平的制约,基层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不利于统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从事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兼职,专职人员少。加之乡镇干部重视度不够,经费限制等,工作中不能充分深入村组织中了解相关情况,导致信息不全面,报表中数据存在不足和不实,统计出数据信息后只简单汇总,而未对数据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3.制度管理水平较低一些乡镇报表往往不能及时送交,统计数据不能及时更新补充。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制度,导致信息数据不能真实充分地反映实际情况;管理水平偏低,大部分乡镇未建立奖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统计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二、加强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的建议

1.提高人员素质及统计人员待遇各乡镇应对统计队伍进行优化,利用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加强对统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以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基层地区应建立起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等管理制度,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的方法激发工作人员热情,从而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水平。

2.加强管理与核对首先,计生部门应建立并不断完善专门的存放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信息的档案室,并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管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其次,应加强核对工作,每月对数据进行核对,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建立起合理的管理制度,根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指标,并依据每月的信息变动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保证统计数据的及时性。

第4篇:信息化人员工作计划范文

1.1计划生育档案能够为医院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医院计划生育档案是很多关于人口计划生育统计数字的重要资料来源,通过对计划生育档案中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不仅能够为医院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使统计得出的结果用于医院计划生育工作,使之明确工作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更好地完成对人口控制的目标,为人口计生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2计划生育档案能够为育龄女性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利用计划生育档案能够为育龄女性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医院不断改进计划生育工作方法,不断满足广大育龄妇女的需求。医院计划生育档案可以对流动人口的婚姻以及生育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档案,能够满足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及生殖健康的需求,使他们能够在医院的指导下落实避孕节育措施,避免出现超生现象。

2.当前医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2.1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意识淡薄,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院方领导并未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没有意识到加强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对于档案的管理不能做到严格要求,对于单位内部聘用的临时工、停薪留职以及下岗人员的生育节育出现漏管的情况,个别单位报喜不报忧现象严重,出现造假资料、证明,大大降低了计划生育档案的真实性。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存在思想涣散、工作不严谨,导致一些计生资料收集不全,计生资料系统性、全面性较差。当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而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软件的操作使用不熟练。信息化管理经验不足,管理经验与理念跟不上新时期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仍停留在传统层面上,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与创新力。有一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流动性强,多为兼职,人员不固定,在单位内部没有相应的职务,这部分人员往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系统完备的档案管理知识,这也造成了档案资料出现流失,影响了计划生育档案的完整性。

2.2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方法落后,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没有制定严格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没有添置必要的档案保管设备,档案室存在一房多用,档案资料污损、丢失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计划生育档案资料案卷数量繁多,在基层对于计划生育档案的管理并没有统一的要求,计生资料的收集并没有按照档案的立卷原则规范来进行,如组卷混乱现象较严重,档案号不规范,出现一卷多册现象等。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等多数仍是采用手工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档案知识,工作积极性不够,管理模式陈旧、缺乏创新力,现代化管理手段还没有完全地应用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制约了计生档案资料管理水平的提高。

2.3资金投入不足,计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医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人们对于计生与生殖健康的要求,就必须推进计划生育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而这就要增加相应的硬件设备,但是由于领导层未对计生档案的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计生档案的经费投入很有限,这些有限的经费显然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受限,使得提供服务及资源共享方面范围狭窄,服务层次较低。同时,在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3.加强医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措施

3.1提高计生档案意识,加大计生档案管理经费投入力度

计划生育档案能够有效促使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随着医院档案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计生档案管理已成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医院领导要提高加强计生档案管理的意识,将加强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档案管理事业与医院业务同步发展。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全院职工档案管理的认识,使其意识到做好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普及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使领导层加大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经费投入,推进计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在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档案管理全面支持与保障,促使医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事业不断发展。

3.2计生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计生档案管理人员应不断更新理念,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增大,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妥善保管好档案资料,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档案管理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敢于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在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有所创新。医院要做好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技术学习工作,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更新知识体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必将给计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3.3建立健全医院计生档案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第5篇:信息化人员工作计划范文

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担任,副组长由副主任孙志刚、副主任陈啸宏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担任。小组成员包括国家卫计委办公厅主任于学军、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王羽、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梁万年、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等。

在“领导小组职责”部分,《通知》指出,国家卫生计生委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信息化整体建设的议事协调机构,主要负责统筹管理卫生计生信息化总体建设,组织制订和审议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和综合政策,研究确定年度计划、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督促检查各地区、系统内各单位相关部署落实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统筹协调解决建设任务落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规划与信息司,办公室主任由侯岩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顶层设计、重点项目立项、标准安全、监管评估等具体事项,承担全行业信息化认证认可和安全保障审批的具体工作,指导各业务司局应用系统建设。

《通知》还确立了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全体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可由领导小组临时召集,专题会议由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

第6篇:信息化人员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生产经营计划;应用;研究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及的企业内容也较多,包括企业生产投资计划、企业生产计划以及企业采购计划等,做好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能够保证企业能够稳定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计划对企业实现未来发展目标也有着重要影响,有利于加快企业发展速度,也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能够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使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清晰,企业管理人员要制定合适的生产经营计划,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一、生产经营计划的内涵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以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作为依据,充分考虑企业所在市场的变化,制定企业未来发展任务以及发展目标,并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详细计划。企业经营管理离不开企业经营生产计划,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生产计划时,要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并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估。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对可能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营风险,并对其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考虑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因素,还要正确客观的看待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劣势,生产经营计划要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规避企业劣势,充分发挥企业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要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重点发展内容规划,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企业管理中生产经营计划应用的意义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中应用生产经营计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迅速提升。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情况,能够促进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生产经营计划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经营发展道路,避免企业在不合适的项目中投入资金,造成企业资金的浪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能够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工作便利,能够使企业员工工作内容更加规范,明确企业工作内容,减少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盲目性,有利于管理人员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营造和谐的企业管理氛围,同时,也能够避免企业人力、物力的浪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二)保障工作计划贯彻落实

生产经营计划为企业管理中应用,能够为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生产经营计划,选择合适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内容,保障企业管理工作计划能够落实在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部分企业员工对自身的约束力都较差,需要制定详细合理的工作计划,督促企业员工完成工作内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对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员工需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步骤进行相关工作,有利于规范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减少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能够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三)总结回顾企业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情况,不断进行优化以及调整,保证生产经营计划符合企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出生产经营计划的价值以及作用。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不仅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指明方向,能够反应企业经营发展的规律以及趋势,为之后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提供真实的数据信息。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能够对企业经营发展历史进行总结,使企业管理人员更加明确企业经营发展过程,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下一步发展规划。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也能够反映企业所在市场的变化以及规律,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市场变化以及发展规律,对市场的未来发展以及变化做好预估,改变企业的经营生产策略,促进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企业管理中生产经营计划应用策略

(一)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原则

企业管理中生产经营计划应用,需要企管理人制定合适的生产经营原则,确保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之前,要对企业经营发展历程进行深入了解以及调查,发现企业经营发展规律,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企业管理人员要保证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方向预测的科学合理性,不能偏离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企业管理人员还对企业所在市场大环境的进行分析,明确企业内部环境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为企业制定阶段性的经营发展目标以及企业管理策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循序渐进的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要全面为考虑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因素,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周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生产计划周期可以以年度、季度等为单位进行,定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考核工作,保证生产经营计划贯彻落实在企业管理工作中。

(二)明确生产经营计划内容

1、财务成本费用预算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明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内容,对企业财务成本费用进行预算,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财务成本费用预算,能够有效避免企业财务资源的浪费,为企业节省较多的经济成本。对财务成本费用进行预算,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了解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变化,能够有效反映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对企业财务成本费用进行控制,保证企业财务成本投入的科学合理性。财务成本费用预算,能够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生产项目,避免企业过度投资,造成企业财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财务成本费用预算,也是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企业内部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2、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能够为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投资提供方向以及依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主要是企业利用现有固定资金,选择合适的生产经营项目进行投资,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部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都会制定合适的投资计划,为企业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时,要对不同的投资项目进行深入了解,保证投资项目具有较强的商业价值,在企业进行投资之后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制定,还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对社会经济进行考虑,确保投资项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需求,能够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3、重点工程项目安排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安排,对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项目。重点工程项目虽然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但是也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人员要做好重点工程的安排工作。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将企业工程进行分类,将重点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整理,可以按照重点工程的投资金额进行安排,保证重点工程能够顺利实施。重点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保证重点工程的质量,还要对重点工程项目所需要投入的资金进行预估,保证重点工程项目的投资符合企业的经济实力。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具有更加长远的眼光,做好企业资金投入的准备。

(三)加强信息技术的融合

企业管理中应用生产经营计划,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加强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计划的融合,加快企业信息传输速度。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融合,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员工可以实时进行信息传输,并且能够提高企业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性,实现企业内容信息共享。利用计算机可以将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制作成流程图,使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工作内容以及工作重点更加清晰,对加快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实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完成进度。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风险进行分析,促进企业管理人员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四、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企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应用,需要企业保证生产经营计划更加标准,从而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效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想要使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更加标准,需要加强企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建设。企业领导需要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标准化的认识,意识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对企业管理工作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重视生产经营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人才引进时,可以选择与高校进行合作,使更多的年轻人到企业中来,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高校学生不仅专业实践能力较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较高,符合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人才队伍建设需求。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同时,也要开通社会招聘渠道,招聘更多具有生产经营经验的人才。企业还需要对人才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生产计划人才的专业能力。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更加具有标准性,需要生产经营计划人员更加了解标准化的概念,促进生产经营计划更加符合企业管理需要,工作流程更加标准。

(二)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标准化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要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将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为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做好企业生产经营规划工作,需要企业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标准化管理,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需要企业领导者,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合适企业标准化管理策略,使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在进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进行分析,减少外界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影响,不断优化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调整企业生产经营结构,使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更加符合企业发展需求,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信息技术支持

企业管理工作中应用生产经营计划,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更加科学合理,使企业发展越来越稳定。在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工作时,需要较多的企业经营数据作为支撑,企业要能够保证经营数据的准确性,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提供更多信息支持。企业想要保证企业经营信息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对现阶段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以及完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信息进行收集以及储存,作为企业信息库,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提供保障。企业还应加大信息收集范围,不仅是要对企业过去的经营信息进行收集,还要对企业所在市场信息进行了解,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使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更加全面。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将收集的企业经营信息以及市场信息进行分类管理,这样能够使企业经营信息更加清晰,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时,也方便企业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检索,节省更多寻找企业经营信息的时间。制定企业经营计划需要具有针对性,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能够为企业提供合适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也有着重要作用。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将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市场变化作为依据,总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验以及教训,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经营发展规划,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菲菲.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1,11(04):125-126+133.

[2]陈丽君.企业管理中生产经营计划的应用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2019(11):191-192.

[3]姜倩.试论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4):174.

[4]宁征,王飞.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纳税,2018,12(26):225.

[5]张文烨.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6(14):38.

[6]田心.数字化矿井企业经营管理系统规划及作用[J].煤炭经济研究,2014,34(07):73-75.

第7篇:信息化人员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ERP信息系统;社会管理工作;应用

1ERP信息系统综述

1.1业务覆盖范围

ERP信息系统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一种管理系统,其被普遍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它本身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与模拟功能,能够实现对企业管理环节中各个方面的集成化管理,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ERP信息系统不仅能够用于企业,还能用于政府机关及各种企事业单位,在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中,能够对机关及单位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并为其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从而强化了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这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工商部门、交通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及公安部门等众多社会管理领域。由此可见,ERP的业务覆盖范围非常广,它对社会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2系统应用架构

ERP信息系统的应用架构主要是以模块化来构成的,这些模块具备生产管理、库存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业绩评价等一系列的功能,它们既可以单独进行工作,又能实现统一的集成化管理。

1.3系统功能架构

ERP信息系统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它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服务体系,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决策信息。ERP信息系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完备的管理,它通过将总账管理、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等相关功能构建出一种功能独立的模块,通过这些模块的补充与联系来形成集成化的资金管理系统。在资源管理方面,ERP信息系统能够对企业中的人、财、物进行高效的管理与配置,以此确保企业的各个环节能够得到有序开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事务处理方面,ERP信息系统还能通过联机的方式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信息的反馈情况进行处理,以此提高企业的事务处理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ERP信息系统能够对优质人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还能够对内部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2基于ERP信息系统分析社会管理工作的革新路径

2.1基础数据标准化

要想实现社会管理工作的革新,就要对社会管理工作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解,社会管理工作是通过政府及民间组织采用多种管理措施及资源来对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进行协调、管理与服务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以此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而这就需要社会中各个与社会管理有关的部门进行协调、组织、规划与监督。通过采用ERP信息系统,能够高效全面的对社会所反馈的需求与信息进行收集,并形成相应的基础数据,然后通过ERP信息系统的强大信息处理功能,来对这些社会反馈信息与需求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基础数据标准化,通过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得出相应的结果,从而为社会管理工作者的计划与发展目标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2计划管理

戴尔麦康基曾讲过:“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社会管理工作的计划的制定是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的事情,通过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与资料来进行计划的制定,更能为社会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ERP信息系统便在社会管理工作的计划制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管理工作者通过利用ERP信息系统来对社会反馈信息与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并以此确定出预测目标,然后根据预测目标来收集相关数据与资料,通过再次分析来得出预测结果,并按照预测结果来编制计划。

2.3采购管理

在社会管理工作中,采购管理是对社会管理计划的制定及实施的物质支撑,采购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对采购管理工作进行革新。而通过ERP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使其根据资源能力需求计划进行分析,来制定也相应的采购计划,并明确了采购的时间、内容、货源及供应商信息等,从而极大程度的提高了采购管理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其能够具备更多的精力和供应商进行谈判。此外,按照采购计划来进行管理与采购,不仅能够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还能使采购变得更加合理准确。

2.4计划实施管理

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对计划的实施,只有对计划进行高效的落实与实施,才能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而通过ERP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其能够根据计划情况来对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核对,并对计划中的各个资源及实施人员的进行分析,以此判断计划能否得到高效的实施。ERP信息系统还能够对计划的范围及职权分配进行合理分析,并对计划工作的实施时间及实施等级进行设置,以此确保计划内容中的各个环节能够得以有序进行。ERP信息系统能够根据计划与可用时间的比较来对紧迫系统进行计算,紧迫系数的计算公式为:紧迫系数=(计划完成日期—当前日期)/计划提前期,如果紧迫系数小于1,则代表该计划难以在规定实施时间内完成,应采取必要措施来提高计划的实施进度。如果紧迫系数大于1,则代表这项计划能够提前完成。当紧迫系数为负值时,则代表该计划已经超期,而紧迫系数越小,就证时计划的实施时间越紧迫,相应的其优先级别也就越高。此外,社会管理人员还能通过ERP系统来依据计划情况来进一步生成计划的分析报告,以此为社会管理工作计划的调整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5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管理人员还能够通过ERP的强大功能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革新,它能够对人才的招聘、绩效内容、薪资待遇、岗位权责、工资核算及员工培训进行高效的管理,从而有效解决了政府机关及各个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上的不足。并且,社会管理工作人员还能够利用ERP信息系统对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及相关信息进行汇总,以此为社会管理工作人员在帮助失业人员时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萌,黄长春.ERP信息系统在社会管理中应用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8):175-180.

[2]赵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与体系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09):30-36.

第8篇:信息化人员工作计划范文

各村:为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需要,按照省、市、县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黑龙江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基层管理和服务中的导向作用,根据国家《基层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服务信息引导工作规范》和《黑龙江省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本着科学、规范、简便、易行的原则,经乡长办公会研究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人口计生系统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是全省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系统”是在乡村两级的工作运行基本模式,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人口和计划生育家庭户卡》填写、《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工作手册》使用、信息变更以及服务引导信息的生成、传输、处理和反馈。

信息采集主要在乡村两级通过入户走访和对群众进行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家庭户卡》记录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个案信息,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基础。村级为基本管理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信息手册》是村级计生工作人员采集信息的记录依据,主要提供信息系统变动信息和其它工作信息。信息变更是根据村级提供的变动信息和在乡级工作中发生的信息及其它相关信息,由乡级对个案信息进行的定期更新。服务引导信息是以个案信息为基础,通过生成、传递、处理和反馈四个环节,实现对避孕节育、术后随访、生殖健康、常规访视等服务内容的信息引导。

村计生工作人员负责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完成服务信息引导单提供的工作任务。每月入户走访,对发生的以下信息记录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信息手册》中,同时变更《人口和计划生育家庭户卡》,定期上报乡级。

为了使本乡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更好、更快的认识、使用黑龙江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我乡将在20*年10月13日进行全乡8个自然村的计生员的信息化建设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婚姻变动情况;2、现孕情况;3、出生和出生补报情况;4、死亡情况;5、避孕措施变更情况;6、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情况;7、流入成年人口情况;8、流出人口情况;9、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情况;10、奖励扶助情况。地点:乡计生办。

第9篇:信息化人员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施工项目管理是以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作为核心,利用信息系统的处理功能,将相关的行政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所有主要信息有序及时的存储,采用一定措施之后,满足建筑工程项目在数据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共享、生成决策目标等过程中对信息化的需求,并为行政部门、建筑施工承包部门、建筑材料供应商等单位提供决策依据。

一、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由两者结合所形成的网络技术就是所谓的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功能增强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并且光纤在远距离通信中的传输速度得到了巨大提高,都强化了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性。随着信息设备性价比的大幅度提高,奠定了其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应用普及的基础。例如,为一个项目配置5-10台性能较高的计算机并配置网络,费用也在10-20万之间,而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项目中所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开支将远远大于这个数目。

2.技术性。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能够使项目信息快速、及时、海量的进行加工、存储、传输,能够使每个项目参与人员方便的获取共享信息,从而能够协调工作人员间的协同合作,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促进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工程应用性。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各个行业的综合应用,为相关行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建筑工程领域,计算机辅助施工和信息技术综合利用在一些技术较为雄厚的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这种形式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建筑工程相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与保障

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时要遵循的原则包括:统筹规划,定制政府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划,各单位要按照此规划对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制定相关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将网络建设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统一,避免政府、单位间标准的冲突;联合建设,单位在进行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时,按照统一标准,通过政府的信息网络平台交换、运行相关信息;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掌握好信息网络的关键,分布实施网络建设的目标。

建筑工程相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是政府的积极参与支持。政府应制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较好的法律氛围,并协调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和率先实现信息化,带动发展企业及社会的信息化。

三、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设计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有效的组织管理措施,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及投资进行实时动态的控制,确保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能够帮助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完成这些任务。因此,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的部分如(图1)所示。

1. 进度控制子系统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子系统主要是辅助项目管理人员编制优化项目进度计划,并对其实际进度情况跟踪调查,如有偏差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对项目进行实时动态的控制。所以应包括的功能有:

(1)能够输入建筑工程项目相关数据,为其进度计划的编制优化提供数据依据。进度计划包括横道、网络、舵机网络计划系统,可以对建筑工程的工期、费用、资源等进行优化;

(2)对建筑工程实际进度进行统计分析。计划与实际的进度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该子系统要对实际进度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工程进度作出预测,为调整进度计划提供依据;

(3)对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能够进行动态的比较。如果发现偏差,能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并输出报表的输出表格图像等。

2.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子系统

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子系统是通过对建筑工程进行合同信息统计和公文处理等辅助项目管理人员对合同进行起草、签订。应具备的功能有:提供常规合同模式,方便管理人员选择;编辑、打印、进行合同信息登录、查询、统计有关的合同文件;分析、计算、索赔、报告审查;能建立并分析反索赔报告及提供各类经济法规等各方面信息的查询等。

3. 质量控制子系统

质量控制子系统主要为项目管理人员实施对建设项目质量的动态控制提供信息支持。应包括的功能有:

(1)存储有关设计文件、变更文件、设计修改、工程质量标准等信息,进行文件档案的管理、评定设计质量并为项目管理人员实施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能够对比较重要的供需进行统计同时绘制控制图、直方图等图表;

(3)对主要的建筑设备材料、构件、成品等进行跟踪管理,能够统计分析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并提供事故统计分析包括。

4.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子系统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子系统是用于收集、存储、分析建筑项目的投资信息,在其实施的每个阶段收集信息、制定投资计划,并将实际与计划投资进行比较,实现动态控制项目投资。因此,该子系统的功能有:收集、存储计划投资信息、数据,明确控制投资的目标;根据实际投资情况,调整有关费用,分析投资偏差,并预测未完成的工程投资及输出相关报表。

5.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计划由于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一些变化。为实现辅助项目管理人员对计划进行有效的控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要能够利用知识库中的知识对项目实施计划进行审查,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并定期对工程建设的实施状况进行检查,详细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辅助项目管理人员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其基本目标是确保实现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进行控制,确保项目管理人员是在三者平衡的基础上做出任何决策。

结论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网络将会是信息交流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我国建筑行业在技术、管理、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所以为了促进其发展,建筑行业采用一定的措施加速并强化信息化管理很有必要。本文中对就爱你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陶庆;王红春.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7(01)

[2] 冯晓东. 试谈公路工程建设中如何应用信息化管理[J]. 魅力中国.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