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训课程范文

培训课程精选(九篇)

培训课程

第1篇:培训课程范文

依据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加强培训课程的针对性,《标准》强调了培训前的需求调查环节,但目前的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状况值得反思。首先,教师需求调查多数还停留在表层,调查内容无非是关于教师的工作背景、希望采用的培训方式和学习哪些课程内容等,调查结果也都是一些不调查即可知的信息,比如一线教师希望增加实践环节,能听到一线名师的常规课,增加与专家的研讨机会,与专家一起听、评课等等。第二,如何依据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设计课程,目前的培训课程设计又在多大程度上依据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多数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往往是培训机构和培训专家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而设定的,传递给教师的是普适的、脱离日常教学实践的理论,未必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缺乏对初任教师与优秀教师的专业需求差异的关注。这又涉及一个问题,培训需求与培训课程设计是否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对于一线教师因一些错误教育观念提出的不合理需求,培训者应该如何对待,培训者的态度是置若罔闻,还是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第三,培训需求调查对象应该包括哪些人?一套完善的教师在职培训课程,需要兼顾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和教师个人生涯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效提升进修品质与发挥应有功能。因此,教师培训需求调查不仅要调查教师个体的专业需求,还需要了解所在学校希望通过培训教师如何改进学校。此外,有学者提出,培训需求的调查不是只限定在培训之前,培训过程中同样存在需求调查,应加强动态需求分析。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培训课程设计需要考虑一些基本因素,如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课程设计的模式,课程内容的编排等。教师培训在于使教师的知识、理解、技能、态度、习惯和价值等各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目标是多维的,而且由于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有效地支持和促进教师学习,体现出系统化、专业化和终身化三大特征,所以课程设计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

1.培训课程内容顺应课程改革的不同时期

培训课程不可能涉及所有内容,即使是历时几年的培训课程,在进行内容选择时也会让人颇费心思,但不管怎样,课程内容必须与教育发展的阶段和背景相适应。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当下的教师培训已经不同于十年前教师对课程改革相对陌生的背景,但现实培训中个别专家提出的现象还是停留在课程改革之初出现的一些问题。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师课程意识发展,一线教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和践行着新课程的理念,所以培训课程内容也要与时俱进,理念层面不应是目前培训的重点,融合当下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给出及时指导,也就是说,在对环境、现实情况及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后,才能确定一线教师必须学会的知识、技能和信念,这将有助于了解一线教师最需要学习的知识。

2.满足一线教师的培训合理需求

培训课程首先还是要研究“学”而不仅仅是研究“教”与“培训”,要想设计合理的培训课程,必须了解如何推动“学”。教师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特点,成人学习有明确的预期结果,或完全为工作的应用,或为自我的成长,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并非遥远的未来,而是对日常生活有帮助的,同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生活中面临问题时,常常成为成人学习的诱因。笔者参与教师培训期间,有很多一线教师反映:“像XX省特级教师A老师的课是最受欢迎的”。我们不妨将A老师的讲座方式跟大家分享。A老师上的是一堂作文课,小学生与一线教师前后两部分分开坐在教室里,A老师中间停下来,布置学生练笔时,走到后面为一线教师讲解这个环节的教学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由名师解读课程设计的思路,让一线教师知道好课是什么样的以及为何要这样上的问题,与名师一起对课堂进行解读。值得一提的是,提供的观摩课并不一定是示范课、完美课,也可以是研究课、普通课,由一线教师边议边学,共同设计,提供思想的交锋和碰撞带来更好的效果。对一线教师而言,“磨课”对教师而言是非常适用的过程,所以可以在培训中适当增加这两种课型。

3.符合培训课程本身的逻辑结构

目前的培训课程多是由独立的讲座构成,专家团队不固定,因此不可避免彼此观点有重复,甚至有矛盾。实现培训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就需要规范专家培训讲座。选择培训专家时,注意专家的学术背景、专业背景、对于中小学课堂的熟悉度、深入实践的研究经历等等。专家具有相对广泛的课程领导力,他们对课程的理解与设计是最重要的。当下培训内容普遍缺乏长期规划和系统性,管理者在培训前要提供专家互相交流的机会。另外,教师培训要考虑一线教师的知识背景。教师仅仅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远远不够,拥有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每个学科教师具有不同的知识构成,不同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有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结构,横向上应参考教师知识的结构,纵向上应参考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模式———集体审议

教师培训相关的责任群体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承办培训组织、培训专家群体、参训教师所在的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和承办培训高校负责安排一线教师和资源配额,而培训专家应该在更广阔的制度化环境下来看待教师教育的发展,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大学教授都可以成为培训者,所有的大学院校机构都可以承担培训项目。培训课程的设计环境,可以采用集体审议的方式,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组成培训课程开发小组,包括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学生、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和组织者等。一般具体学科培训比较偏重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忽视课程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那么在师资配备上,学科专家与课程专家的比例配置,培训组织与培训专家的任务如何分工,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怎样结合,都需要通过审议的方式确定。

(三)教师培训课程的组织形式:构建主题单元式课程

正如基础教育课程强调综合化一样,国培计划课程标准中也主张教师培训课程以主题方式设计,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这是培训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设计者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以主题为中心的内容如何整合。教师培训中的主题形式的课程设计涉及教师的经验世界与专业知识的整合,包括教师学习的特点,教师原有的教学经历、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知识等。因此,在主题式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将教师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作为目标来考虑,而不是内容之间的独立。第二,确定课程模块划分的依据。基于《某一学科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教师知识相关研究,重新构建全球化和终身学习背景下的教师知识模型,将其作为构建培训课程模块的基础。

三、构建教师培训课程的建议

(一)注重各级培训目标之间的整合

教师专业发展是渐进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将校本培训与上层培训一体化。教师培训的目标应该与学校课程发展的目标相联系并保持一致。中小学校长应当帮助种子教师明确学校的课程发展规划,以及种子教师自身在学校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和角色,并将这种需求反映到培训当中,增强教师培训效果在个人及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培训结束后当地学校领导缺乏对培训教师辐射力的重视,并不是所有一线教师都有机会通过正式形式分享培训感受与收获,一些学校因工作事务繁忙,并没有将培训经验及时分享。可见,校长的教学领导非常关键,是连接上层培训与学校发展的非常重要环节。

(二)培养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

目前人们观念里普遍存在误区,认为培训成败的关键在于提供的课程内容、培训实施方式、培训组织的管理以及专家的专业水平等等,所以我们努力提供符合一线教师需求、提高实效的培训,但却忽视了一线教师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因为培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线教师对知识的学习和管理能力,而部分一线教师还是在以中小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学习,这显然不能适应教师培训的特殊情况,很多教师反映,培训的信息量大,很难在集中培训期间都掌握,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培训组织者如何指导教师提升知识管理能力也不可忽视,帮助一线教师构建一种不同于中小学生学习的成人认知方式,比如在讲座前,培训组织者带领一线教师一起听课,然后分享感受,组织者提供“我是如何思考的,我有哪些收获”等。

(三)重视教师培训带来的隐性效果

培训专家对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学习、思维训练以及道德感化三个方面,尤其不可忽视的是道德感化。我们在对培训做后期跟踪调查时发现,一线教师对培训感受最深的是培训组织的工作态度和专家的科研精神,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带给一线教师隐性的情感认同。一线教师在培训中往往带着强烈的情绪表达,甚至抱怨教学的辛苦和无奈,如果在培训中给予他们理解,使他们收获安全感并认同培训活动的合理性,能激发教师更深入地参与学习。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交往活动一定是知情交融的,学者卢家楣指出: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构成人类教学活动的两条相互交织的经纬线,教学活动虽然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时刻不能离开情感因素的支持。专家本身的谦逊、平和、奉献、敬业精神影响一线教师,让他们感受到大学教授们也能够勤勤恳恳工作,积极追求教育的真善美,这种情感上的熏陶、感化、共鸣,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一线奋斗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和人文修养的提升。

(四)促进教师培训走向专业化

第2篇: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技能培训;课程开发;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刘骏(1978-),男,江西新余人,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工程师,高级技师。(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09-02

培训课程规划是以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为根本,全面梳理、整合现有培训课程资源,分析、提炼培训课程需求,统筹规划课程建设,系统组织课程开发,为公司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培训课程规划工作的目标是建设以公司一体化培训课程为核心、各单位差异化特色课程为补充的培训课程体系。为此,本文以用电检查专业、变电专业为例对典型案例的收集进行了介绍,从理论和实际案例素材两个维度去提炼并升华流程步骤和方法工具,将案例素材中的成功之处提炼和萃取成为组织经验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一、技能培训课程开发的目标

技能培训课程开发的核心目的:

一是萃取。隐形知识显性化,专家个人经验提炼成为组织经验。课程开发的起点和依据,是课程内容的准确来源,案例练习的依据。

二是赋能。通过学习活动将专家知识内化成学习者的知识,进而转变为行动,提高绩效。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减少培训工作的重复性,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为基层员工培训工作打下基础。该培训课程为建立科学性命题提供了保证,并且通过该系统典型事故案例、反事故演习方案、节假日保电方案等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培训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为电网设备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经验提炼的步骤和方法

技能培训课程需求分析即通过访谈企业内部培训需求的发起者和相关人,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进行组织经验提炼。提炼就是整理、萃取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并将之变成显性知识的过程。

1.定位分析

收集需求信息,重点分析对企业绩效影响,目标学员情况等,选准课题,为进行组织经验的提炼定好方向,做好准备。

2.收集素材

典型案例收集可通过访谈和挖掘专家个人经验,提炼和萃取成为组织经验。专家访谈分为一对一访谈和小组访谈,访谈主要是收集典型案例,即根据任务进行关键事件访谈,获得代表性的案例素材。

(1)典型案例四大特征。真实性:要求案例是真实发生而不是虚构的,真实案例才是有力量的。典型性:一般要求是典型任务、典型客户、典型项目中发生的案例,目的是为了保证素材的代表性。完整性:指案例的背景信息、任务、行为过程及结果要完整。只有完整的案例,学员才能客观、完整、全面地进行分析。冲突性:案例中包括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利益人群、不同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具有冲突性才能促使学员站在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既能引发讨论兴趣,也能更好进行反思升华。

(2)案例设计模板。典型案例收集先明确素材的特征要求(例如竣工查验中常见的10KV电缆故障问题),然后向相关专家收集,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收集范围有限,但是便于筛选,素材质量较高。典型的案例设计模板如表1和表2所示。

采集故障线路故障相电流、零序电流以及与故障线路存在互感的各条线路的零序电流,利用经验公式估算,可提高线路故障点距离的准确度;

利用故障线路两侧电流、电压量,与故障线路存在互感的线路零序电流,以及带电测试得到的线路自感、互感参数,通过补偿算法,消除线路间互感和过渡电阻对测距精度的影响,得到线路故障点的精确定位 单端电源时,过渡电阻不产生电抗分量,不影响故障测距,双端电源时,过渡电阻产生电抗分量,影响故障测距,一般电源电压高侧测距变大,电源电压低侧测距变小;

随着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输电线路同杆架设越来越多,存在互感的线路故障时测距精度受到影响,导致查找故障时间拖长

3.整理萃取

从理论和实际案例素材两个维度去提炼并升华流程步骤和方法工具,将案例素材中的成功之处提炼成可复制的知识,同时与对应的理论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萃取提炼成果表如表4和表5所示:

4.验证审核

验证这些知识点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概括性,是否可以作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深度挖掘,是否有错误的地方等,只有经过验收审核的知识才能进入课程整合开发。课程整合开发是结合理论、组织经验、案例等素材,理清课程思路,再进入课程设计与开发阶段。在课程后续的开发过程中,还可能需要补充收集到的案例或微调组织经验。

三、结语

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1,2]所以设计符合电力行业特点和本企业实际状况的培训方案,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以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为根本,全面梳理、整合现有培训课程资源,分析、提炼培训课程需求,统筹规划课程建设,系统组织课程开发,为公司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培训课程范文

从一次培训活动说起

传统的教师培训大多是专家讲、教师听,尤其是教育技术和技能类的培训,过多地强调技术,与实际教学工作缺少结合。在培训中,教师的学习是被动的,难以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技术类培训应该如何开展一直是困扰教师培训者的问题之一。数字化学习不仅带来教学形式的改变,也让我这个技术类培训者开始用数字化学习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的创新问题。

1.直面需求,探求模式创新

配合iPad互动教学项目的推进,我们针对朝阳区已经配备iPad的两所学校就新技术应用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教师们反映的具体问题和需求有以下几点。

(1)很多教师感觉iPad的操控性和娱乐性较好,但对如何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感到迷茫,教师们都想多看、多听一些已经成功的研究案例。此外,并非所有教师都对iPad应用感兴趣。

(2)调研中发现,教师们希望能够在培训过程中“做中学”;同时,教师认为技术学习需要连贯性,因而希望有集中的学习时间,并且尽量避免其他杂事的影响。

(3)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教师自己却很少有这种亲身经历。我们认为,通过在培训中体验合作学习,对于教师今后组织教学大有益处。

(4)有些教师反映,参加的各级各类培训数不胜数,但多数效果不佳。所以,在设计培训方案时,我们不仅要考虑教学环节紧凑,保证知识容量,还应该注意选取教师们喜欢的、有趣的教学内容,提升培训效果。

(5)技能类培训关键在于培训后的应用,要防止出现“学着激动,学后不用”的现象。因此,培训后应有相关的后续措施作为培训延伸,保证学以致用,巩固学习成果。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初步确定了培训的基本思路。即专家引领: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革;头脑风暴: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技术;主题研究:小组合作应用技术完成作品;成果分享:展示学习成果,感悟技术的魅力。

2.两校联动,采取任务驱动式的培训模式

按照课程设计需要,本课程共20学时(2学分),主要针对来自两校各40名各学科的骨干教师,采取封闭培训的形式,打乱学校分组,每组由1名技术指导全程陪同,通过完成主题为《我眼中的秋天》或《我眼中的微幸福》的作品创作,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交叉分组,提升校际教师协作和沟通能力。两校交叉分组,8人一组,自选组长,要求每人能够应用一种新技术(技巧)体现在作品中。

(2)技术应用头脑风暴,强化技术应用理念。在集中培训阶段,通过专家的专题讲座和工程师介绍的典型应用集锦,帮助教师们开阔思路,了解平板电脑的主要功能和在教学中的常见应用形式。

(3)合作学习,开展技术应用实践。各小组按照研究模板提示,确定研究实践主题,并完整记录研究的全过程。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责任明确到人,每组安排1~2位专业人员指导技术难题,教师们探索制作技巧,集中集体智慧,最终按要求完成作品。

(4)作品展示,分享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各小组展示最终完成的作品,要求介绍作品涉及的各项技术,并诠释作品寓意和作品的形成过程,由专家和领导形成评价小组为小组汇报打分。

构建技术培训中的“云”课程的探索

在这里,我们借用热门的“云”概念,以本次新技术应用培训为例,介绍教育技术培训中的“云”课程。我们认为,如果把政策推进比作太阳,学校信息化应用就是江河,应用产生的问题通过“蒸发”并汇聚成课程需求,那么教师培训便是高空漂浮的那朵白云,如何让需求成雨翻落到地面,进一步补给江河,形成良性的生态圈,“云”课程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题来源于需求

首先,朝阳区数字化校园试点项目的有序推进,教育投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需要以实际应用的效果来验证。其次,要将iPad有效应用到课堂上,教师还有很多技术障碍亟需解决。比如,如何和现有的多媒体环境融合、有哪些iPad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案例可供借鉴、如何使用学科必备应用软件等。

2.将技术学习放置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本次培训活动中,我们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将教学的研究和技术的学习融为一体,使应用层次的技术训练直接作用于管理和教学的场景之中。教师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将转化为教学的改变,从而使技术的学习层次不局限于学习技术的操作,这种学习体验可以直接迁移到教学实践之中。

3.采取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

(1)创设情境。通过开展技术进入课堂头脑风暴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员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应用联想,唤起学员原有认知结构中对iPad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员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激发其学习新技术并尝试实践应用的欲望。

(2)确定问题(任务)。淡化学员的学科差异和学校差异,选择与当前环境和心境相关的主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现实问题使学员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问题的解决又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合作完成任务。技术指导全程跟踪,并不是直接告诉学员应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强调发展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员挑战新技术。同时,倡导学员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员是否完成当前任务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另一方面是通过作品展示环节,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几点思考

1.任务选择和驱动力相互配合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选择了开放性的问题,旨在拓展学员思维空间,鼓励学员应用不同的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来思考问题、分析和说明问题,多方寻求问题答案,从而培养学员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遇到思维盲点和技术难题,小组共同讨论分析,技术指导提供解决思路,及时跟进,于是学习得以快乐前行,再遇到问题再解决,如此周而复始,直至任务达成,学员摸索出一套对自己来说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迁移便不成问题了。

2.引入竞争机制

除了用任务有效地驱动学习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参与也无形中激发了学员的表现欲,同时两所学校的交叉分组,也有效激发了学员的竞争意识,学习的驱动力便更大了。

3.建立长效促进机制,研训一体

伴随社会发展进程及新型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教与学的方式也在不断变迁。作为课堂的主宰者,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教育教学,这不是教师本身就可以达成的实践过程,而应回归到信息化应用生态圈的建设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首先是信息化应用的助推器,必须采取一定的政策扶持手段,推动课堂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2)实践产生疑问,疑问产生再学习的需求。培训方要能够通过有效渠道收集这些需求,提炼共性问题和急于解决的难题,构建教师培训课程。教师培训应该有的放矢,切实推进,对症下药。

(3)后期推进则需要学校和科研专家团队的介入,通过专题研究、成果物化等手段保证培训后成果的推广。

第4篇:培训课程范文

摘要;网络技术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职业培训课程开发,是职教改革的热点问题。利用理论指导网络课程开发,有利于我们制作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网络课程。指导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主要有格式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能力本位课程观。格式塔理论主要用于屏幕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用于学习者活动的设计,而能力本位课程观则主要指导课程内容的开发。关键词:网络;格式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力本位课程观近年来,网络课程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授课。课程的内容可以以图形、文字、动画、视频及音频的方式呈现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上,它的交互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在职业培训领域开发网络课程是我们探讨的课题。当前,职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刚刚起步,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使职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必要对指导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作一探讨。一、格式塔理论(一)格式塔理论的适用性将格式塔理论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运用它的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和封闭性等知觉定律.接近性是指我们倾向于将那些相互靠得很近且离其他相似物体较远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实验表明,接近性通常指“空间上接近”,而非指视网膜上的接近性。相似性指我们将那些明显具有共同特征(如颜色、运动、方向等)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运动的物体时,我们会把它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连续性定律指我们倾向于把中断的线段看成是被某个物体遮挡一部分的连续直线。封闭性是说,如果一条线形成了封闭的或几乎封闭的图形,那么我们就倾向于把它看成是被一条线包围起来的图形表面,而不仅仅是一条线。格式塔理论还有一个称为“简洁”的普遍原理,它可以近似地被译为“优良性”。意思是视觉系统对输入的视觉信息作出最简洁、最规则和具有对称性的解释。大脑如何判断哪个解释“最简单”呢?现代观点认为,最好的解释往往只需要很少的信息进行描述,而坏的解释往往需要更多的信息。换句话说,大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奇特的解释。这就意味着,这种解释不因观察点的微小变化而发生根本改变。视觉中的另外一个重要规律就是图形背景分离。要识别的物体称为“图形”,其周围环境称为“背景”。对一个学习者来说,准确判断“图形”和“背景”至关重要。否则,它就很难发现有用的知识,他必须能把图形和背景分离开来而剔除伪装物。所谓的伪装物就是试图混淆事物、破坏其表面的连续性,并产生一个易于混淆的轮廓,从而使真实的轮廓伪装起来的事物或背景。(二)格式塔理论对网络课程开发的指导作用1.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应确保背景不影响主体信息的清晰度。合理应用格式塔理论的屏幕设计原理,背景与主体部分的反差应该鲜明,使学习者能轻松地破译出文字和图形。2.使用简化图形引入较复杂的概念时,应遵循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原则。3.在设计屏幕布局时,应把相关信息放在一起。这样,学习者就能很容易地辨认出同一类信息。例如,将文字讲解放在一起。4.在重要内容之处可运用色彩、动画等手段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5.在设计时,图形和文字本身应尽量简洁,不要让学习者花大量时间去揣测他们的意思。例如,在引入一个新问题时,应使用普通术语,而少用行话。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适用性学习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演进过程。斯金纳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把物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学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构建了被称之为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教学的结果是要引起人们行为的变化,并根据操作条件作用和积极强化原理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在他的倡导下,20世纪5n年代末60年代初,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便在美国风行起来并遍及全世界。程序教学其要义主要表现为“小步骤,及时反馈”;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形成了传统的CAI课件制作模式。早期的计算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以指导和操练为主,具有程序教学的直线式或分支式结构特征。其初衷是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例行工作中摆脱出来,由计算机来部分地代替教师的工作。但因其忽视社会语言文化刺激对人影响的复杂性,把源于动物学习的规律搬到人类学习活动中来而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行为主义往往忽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抹杀人类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这是该理论的重要缺陷所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一些基本技能培训的网络课程的开发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计算机辅助教学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在设计学习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进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建构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个人的经验是多种多样的或有差异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或建构也是多样化的。这就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会有意义。枯燥、抽象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只有从真实情境出发,通过分析解决真实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建构。另外,真实任务的完成情况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标准。同时,建构主义还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建构的认识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非常正确,有的则完全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交流看法,通过交流,个体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是否一致或兼容,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处理同类问题,就是说个体必须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纷呈,但这些派别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个体应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表现出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也成为网络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课程开发的指导意义1.建构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网络情境,即将学习活动放置到相应的职业环境中,并从多重角度和视角提供学生建构的机会。网络教学可以通过使用模拟来增加这种机会。2.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例如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以及一套对学生可能作出的各种回答进行评估的程序。3,创设学生相互交流的场所。这主要通过设立BBS或留言板以及聊天室来提供。4,提供基于问题的学习。尽可能模拟直接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围绕学习内容向学生布置可供选择的问题。

三、能力本位课程观(一)能力本位课程观的适用性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课程领域的研究仍然不够,只能说刚刚起步,目前还只是一般课程理论的应用,尚未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当前关于职教课程的说法很多,目前最流行的是能力本位课程观,即在课程设计中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原则,强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就业环境而不是教育专家的观点方面来开发课程。这是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方向。但是,对能力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不同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不同,相应的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也就各异。我们可以大致将能力总结为以下三种:第一,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它主要受行为主义的影响,主张以一系列具体、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而这些行为又往往是与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的。在这种能力观基础上开发出的课程就是一系列孤立的任务技能学习包。这种以具体任务来分解能力的能力观是有缺陷的,它忽视了团队合作对于个体操作行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忽视了真实的职业情境的影响。第二,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这种能力观注重普适性的一般素质,而对所应用的具体工作情境缺乏考虑。近年来在培训中所提倡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是建立在这种能力观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缺陷是:①一般能力是否存在,以及一般能力是否具有迁移性都还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支持;②依据这种能力观而鉴别出来的一般素质对于为特定专业开发设计课程并无多大帮助。③同任务本位的能力观一样,它也是在脱离真实的职业情境来评价学习者的一般素质。第三,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的整合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力图克服前两种能力观的局限性,它强调需要将一般素质与应用这种素质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英国学者高夫·斯坦顿曾构建了一个能力模型,较准确地表达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能力结构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具体情境的理解力;一方面是一般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两者缺一不可。这种能力观已经或多或少地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且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二)能力本位课程观下的网络课程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整合网络教育,发展适合能力本位思想的网络课程十分必要,我们设计的网络课程的系统如下图所示:我们的网络课程系统一般分为学生资料管理单元、题库及试卷设计单元、教材设计单元、在线测验及作业单元、虚拟实验室、在线交流单元。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材设计单元、在线测验及作业单元、虚拟实验室,在设计这些单元时应注意:①在教材设计时要首先概括出本课程的一般能力目录,然后根据此目录设计出相应模块尤其是核心模块,同时应设计出尽可能真实的职业情境,将模块放置于此情境中供学生学习,以达到一般能力与具体情境的完美结合。②依据能力本位特性,学习者必须经过学习单元中各个模块任务的考核,以确保达到标准后,方可以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因此,在线测验及作业单元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③实践性是职业培训课程内容的最主要特点,同时通过实践,也可以将0S力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因此,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必不可少,而且也是关键环节之一。网络虚拟实验室就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学生通过鼠标的点击进行虚拟实验或实习。它可以突破时间及空间的局限,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地进入其中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以上是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基础上设计网络课程的点滴看法。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启发日益增大,因此建构主义职业教育课程观应运而生,它对职业教育课程及教学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是:以实践为先导,以任务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摈弃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三段式教学;将各人的、经验的知识明确纳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去,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作用;允许课程目标有一定弹性,而不像其他职业教育课程观,要求学生严格达到某一目标;教学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提供并鼓励对学习内容的多重观点和表征;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技能主动建构,加强自我意识等。由于此课程观与目前所推崇的网络课程都是建立在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有理由相信,相同的根基将能导致两者的完美结合。目前在此课程观下的课程模式研究尚不充分,笔者就此谈一点看法:目前职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还只是普通课程的移植或克隆,未形成自己的特点,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摈弃三段式课程模式,大力提倡网络实践课程,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网络教学,这是重中之重。而虚拟技术及仿真技术的使用尤其关键,应用该技术可以建立虚拟的网络实验或实习基地,使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且对于某些昂贵的或高危险度的培训课程的开发更为方便,当然我们并不是将网络虚拟替代真实的现实。以上我们对基于职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进行了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广大职教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进行开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网络课程有所帮助。参考文献:[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黄健.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BEVERLYABBEY,丁兴富,等.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祝智庭,等,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6]徐国庆.激进建构主义与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8):51-55,[7]车浩阳,余胜泉,何克抗.构建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J].教育技术通讯,2000,(3).[8]嘉格伦,万小器,等.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Bower,G.H.,Hilgard,E.R..TheoriesofLearning.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81.[10]Reiber,puters,graphics&learning.Madison,WI:Brown&Benchmark.1994.

第5篇:培训课程范文

在日常培训中,或许培训师遇到的情形是:近期上级要求加强沟通技巧培训,培训师深入分析了大量录音,查找各方资料,精选录音案例……培训开场时,培训师告诉大家:“近期我们的质检结果显示沟通技巧项目扣分较多,虽然之前也培训过沟通技巧,但效果却不明显,今天希望大家认真听讲,课后将这些内容运用到工作当中……”这番学院风的开场白说完,员工不禁想起自己平日里工作的辛苦,忙的时候连饭都顾不得吃,还要忍受客户的抱怨甚至谩骂,但是企业好像并不认可自己的努力。如此一来,反而激起了员工的消极情绪,此时员工内心的独白是:还能不能愉快地工作了!因此,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培训师应当善用影响力工具,精心设计课程的开场白,在课程的一开始就牢牢把握整场培训的气氛。

以下我们来了解一下与影响力相关的几个心理学原理:

1、退让原理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先解释一下退让原理,先举个例子:

你和你的孩子一起逛商场,孩子无意中看中一件昂贵的玩具,想让你给他买,可这是计划外的开支,你不打算给他买,于是孩子开始哭闹,你怎么好言相劝也没有用。这时,孩子又看到他最喜欢的零食――棒棒糖,就要求给他买个棒棒糖。虽然家长平时也反对孩子吃糖,但此时却会同意买下。细想一下:如果孩子直接要求你给他买棒棒糖,你可能会断然拒绝,但与昂贵的计划外玩具相比,棒棒糖还真算是微不足道的要求。这,就是退让原理。

我们在设计课程开场白时,可以运用这一原理,来一个“诊断式”开场白,即:描述症状告知后果分析原因拿出对策。还拿刚才的沟通技巧培训举例,“诊断式”开场白可以这样设计:“最近我遇到一个朋友,他告诉我他被待岗了,原因是有客户投诉他态度不好,但他觉得特委屈,都是按照规定话述解答的,怎么质检就判他投诉成立呢?后来我听了这通录音,话述是没有错,当时客户反复询问故障修复的具体时间,情绪有些激动,我的这位朋友用非常快的语速不耐烦地反复告诉客户――‘故障时间我们暂时无法预计,请您耐心等待,请您耐心等待好吗,请您等待。’所以才招致客户投诉,造成了待岗的严重后果,这个月别说奖金了,工资也只能拿最低标准了。从这件事上我们不难看出,规范话述只是与客户沟通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一个正确的话述还需要配合适当的语音、语调和语速,通话中还需注意客户情绪的疏导,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课程是――情绪客户沟通和处理技巧。”

待岗降薪VS学习沟通技巧避免日后犯错,你会选择哪一样?聪明的客服当然选择后者,亦如昂贵的计划外玩具VS一根棒棒糖,当然是棒棒糖完胜。因此,运用退让原理的关键点在于:对比越真实越强烈,则效果越好。

2、喜好原理

散户炒股选股票,没买进之前对所有股票评价都一样:没有不好的股票,只有不好的操作,所以没买进之前需要反复研究斟酌。一旦买定离手,小散对这只股票的感情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若涨,自然开心;它若不涨不跌,今日的横盘来日必定铸就一番辉煌;它若跌,能跌就能涨,洗洗更健康……总之买了之后会无比看好自己手中股票未来的表现。这,就是喜好原理。当然也有人喜好别人的股票,每天都有股票涨停,只不过都是别人家的。这也是喜好原理,只是喜好的对象不同。

喜好原理运用在课程开场白设计中,就是让听众喜欢上这门课,或者喜欢你的授课风格,一旦听众在开场时喜欢你、认可你,那就成功一半了。多元化案例法和热门话题法是喜好原理在开场白设计中的较为简单易行的方法。

多元化案例法,即通过案例开篇点题,最好根据参训者的特点量身定制他们感兴趣的案例,外部案例尤佳,通过案例分析逐步引导参训者进入主题。例如呼叫中心的服务意识宣导课程,如果培训师的开场白是:“最近我们的服务满意率略有降低,所以要开展服务意识培训……”那么对不起,你真是太OUT啦。如果用多元化案例法,我们可以这样做:“课程开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一聊网购,很多人都有上网购物的经历,那么请问大家是否在网上买过鞋呢(此处加入互动)?在网上买鞋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尺码问题。如果你想网购一双鞋,又不知道想要的鞋码是否合适,那就把相邻的鞋码都放入购物车,试穿之后留下合脚的,把剩下的原样退回,并不需要承担运费。这做法是不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呢。不过,有人已经这么干了,那就是ZAPPOS公司。”然后培训师可以与参训者互动,讨论这家公司是通过什么途径向客户传播服务意识的。在不经意中,参训者已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充分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接下来就可以进入正题了。

热门话题法,即通过近期热议话题、重磅事件、热门电影片段等做引,引出培训主题。仍以服务意识宣导课程为例,这次我们用漫威公司漫画改编、由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片《超能陆战队》为引,播放大白(Baymax)初登场的一段影片,结合互动法,让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大白,只要加以引导,大家喜欢大白的原因就都可以归纳总结到服务意识中去,而且这是参训者自己归纳的,更加符合喜好原理。

运用喜好原理的关键点在于:投其所好、在生活中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3、权威原理

一个人感冒发烧的难受就去医院看病,医生让他回家吃五天药,他觉得挂水好得快,就向医生提出挂水要求。医生对他说:“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让你吃药就吃药”。于是此人二话不说乖乖开药回家去吃。这就是权威原理。

权威原理在培训开场白中有两种运用,分别是权威人群法和数据支撑法。

权威人群法,就像例子中呈现的那样,授课人自身属于权威人群。一个一线员工讲服务意识课程可以算是经验分享,换成公司总裁分享服务意识就是一部创业史诗或者是企业文化,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开场白能量巨大,几乎无坚不摧,缺点是通常重量级人物都比较难请,由于档期、费用等问题,不可能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培训中。

企业大部分的培训还是由内部培训师负责开展,此时运用数据支撑法就再合适不过了,表面看似简单的数据中却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推理。以服务意识培训为例,运用数据支撑法可以将开场白设计成这样:“在开展本次培训之前,我特意到现场进行了调研,总共随机抽取了100客服专员进行服务意识专项调查,100人当中有95人能说出服务意识的定义及其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然而在这195人中,知道如何将服务意识运用到工作中的只有27人,不足三成。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绝大部分的员工是具有服务意识的,但如何将我们的服务意识有效地转化为行动力和执行力呢?今天我带来的课程是《服务意识的转化力》。”

第6篇:培训课程范文

向红小学 谷春子 070111023021

新课程培训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作为新教材的执教者,既倍感幸运,又觉任重而道远。手持新教材,该如何使用它呢?显然,我们要杜绝那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力求转变教材的地位,转变师生的角色,转变教学的方式,创设充满生命、充盈快乐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创,以此来提高教学的功效。现将本学期培训体会总结如下:

一 、开放学法,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1、在唱一唱中感受音律美。音乐不仅能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还能激活大脑、引起遐想。教材中的《春天在哪里》描述了春天的风、雨、雾、阳光,在学文之后让孩子跟着音乐唱一唱,孩子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在情感上与课文产生强烈的共鸣。

2、在画一画中感受色彩美。色彩缤纷的图画是一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北师大教材很好的把握了学生的这一认识规律。很多课文都可以通过让学生将语言还原为画面来加深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家是什么》,我就让学生画一画全家福来感受家的温馨。《忆江南》让学生通过画江南美景来体会江南风光的美丽。学生通过画一画,在感受色彩美的同时,对课文也会有所感悟。

3、在演一演中感受角色情感。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表演。我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给孩子表演的机会,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课文形象进行再创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中,让学生合作表演,体验文章情境,在互动表演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角色,体会狼的凶狠,羊的温和。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信进取的空间

新课程走进学校后,教师们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注重引导教师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逐步地发生变化。如教师在上《小水滴去旅游》这课时,教师先出示小水滴,学生随文识字“滴”。老师板书课题,随即小水滴不见了,到哪去了?生发挥想象得到答案:去旅游了。进而交流理解“旅游”。学生的思维广泛而活泼,令教师激动不已,于是也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课堂成为自信进取的空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隔绝的,他们之间不像以往那样是为“表演”而捏在一起的,而是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自发和自主地建构起来的。如:王燕萍老师上的《萧伯纳和小女孩》的课上,对萧伯纳的扬头动作,学生从文中去理解,提出了和老师不一样的见解和理由。那一刻,我为这个学生的可爱,也为他的聪明好学而感到激动。如果是在以往的课堂,学生哪敢自己走上讲台主动站在老师面前来表现自己啊?!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识字方面

新教材的识字教学提倡在阅读中识字,就是用课文识字取代一个个生字的孤立识字,使识字的语言环境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字字过目读文的习惯,一开始让学生用手指指着读的地方,手指到那里就读到那里,帮助学生眼睛跟着字跑,这样做就是帮助学生在读文,多与文字见面,从而达到文熟字悉的目的。但识字如果仅靠课本内的短文还是不够的。尽管大部分生字先后要在课本中多次出现,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记忆的次数。因此,识字教学必须是开放式的。除了课文,我还规定学生每天保证有15分钟以上的课外阅读时间。此外,我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如认认校名、专用室名、路名等

2、“听”的方面。

听的要求就是要学生做到听人讲话态度认真,注意力集中,还要边听边想,边听边记。我就根据这些要求设计了评价表,从听得态度、习惯、方法上去评价,并采取用自评、同伴评、家长评与老师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效果较好。比如第三周我们评比“听”具体评价目标就是学生是否听得认真,是不是像录音机一样把老师讲的内容听清了。学生刚开始对要求还不能完全明白,老师就有意识地随堂评价:“××听得很认真,因为他把老师刚才说的话记住了。”“××听得真认真,因我老师说的这句句子他能一字不差地重复一遍。”“老师发现××听得似乎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小耳朵竖得直直的,老师知道他一定听得很认真。”经过一周的训练,学生明白了认真听的要求,初步学会了“听”,于是在评价表上绝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笑脸奖章。经过几周后,我们又再评价“听”,但评价的要求提高了,如专心听别人的发言,听清主要意思,不重复别人说的话。如此循序渐进,学生就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听”的习惯。

3、“读”的方面。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水平有限,朗读时容易出现唱读、顿读的现象。作为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急于求成,但要狠抓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即用小手指读,读到那儿指到那儿,眼睛跟着字“跑”,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加以纠正,传授正确的指读方法——及手指点在字的下面,眼睛跟着小手“走”,只有做到心到、眼到、手到,才能做到口到。渐渐地,孩子们养成了字字过目练朗读的良好习惯,识字的效益大大提高,由此学生读文时的障碍也逐步减少了,朗读的速度也开始渐渐加快。此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习惯,允许学生带喜欢的书到学校里和同伴一起读,鼓励学生每天回家读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的课外书,经常组织同学交流,爱看书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巩固生字,发展语言,做到识字、阅读、发展语言三促进。

以上是我在教一年级新教材时的点滴感受,我希望自己能赶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努力实践,成为新教材教学的带头兵。

教案设计

向红小学 谷春子 070111023021

23、古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认读13个生字,6个词语。

2、能正确朗读古诗并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学过的方法识记生字,创设情景帮助理解诗意。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能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2、对学习古诗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古诗是我们中华语言文字的瑰宝。它用词准确简练,一件事、一个景、一种心情,都能被诗人用短短几句诗来表达。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古诗啦!

出示课题:23、古诗词两首 齐读课题

2、师:古诗作为一种文体,在唐朝最为盛行,当时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有用词华丽浪漫的“诗仙”——李白(生答),善于针砭时事的“诗圣”——杜甫(生答)。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唐朝另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朗朗上口,雅俗共赏,他就是——白居易(出示,齐读)

二、学习《忆江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试着想想诗句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齐读古诗。

3、试说说诗句的意思。(第一句有难度,可由教师解释。二、三句的理解注意归纳表示颜色的词“火红”、“碧蓝”)

4、媒体演示:配乐展现江南美景

师:小朋友,想象一下你就是诗人,回忆起江南那迷人的景色。那江花火红,江水碧蓝,信步走在这如画般的美景里,真是让人迷醉啊!这样的美景怎么能不让人怀念呢!

有感情诵读古诗

5、学习生字:景、曾、胜、如

6、把字宝宝送回家,再读古诗。

7、试背诵。

三、学习《池上》

过渡:当我们还沉醉在春景里,夏天已经悄悄来临了,夏天不仅仅只有炎热,只要你留心观察,还有不少乐趣呢!这不,诗人白居易就看到了一桩趣事。

1、自由读故事,结合图,想想意思。

2、指名读,正音。齐读古诗。

3、理解诗意。看媒体演示,帮助理解“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有感情诵读古诗。

5、学习生字:池、娃、莲、解、踪、浮、道

6、把字宝宝送回家,再读古诗。

7、试背诵。

四、区分“诗”和“词”

1、出示两首,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2、区分“诗”和“词”

3、点出课题是:古诗“词”两首

五、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师:在诗人的眼中,春花秋月,艳阳飘雪,都能化为动人的诗句,老师这里有一个诗歌百宝盒,里面有诗人描写四季的诗,大家每人抽一首。读一读,我们来开个小小赛诗会。

第7篇:培训课程范文

金秋时节,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院培计划全国职业院校系统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暨顶层设计与融入实操案例分享课程的线上培训学习。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培训课程主要围绕职业院校的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指导。此次课程分为七讲,专家们利用广博详尽的案例,对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进行指导,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简单对我的体会进行总结:

第一,谈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曹建林教师运用非常合适的标题“随堂潜入心,润魂细无声”。在开讲前利用三个案例,针对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的问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指出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很要,但是为人处事也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讲到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从三个层次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讲解上极怎样讲,学校怎样做?教师怎样干?提出学校按照上极的指示,进行教学改革,提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革命,扬显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推动学校由“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教育目标,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是第一位的,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师也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曹书记讲得非常深刻,我深感受益匪浅,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作为教师就要尽力教好每一位学生,教懂做人的道理,明白为人处事的重要性。

第二,梁长根教授讲授的“匠心筑梦”传递有温度技术,课程思政提升质量,主要讲述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对思政课程与课程四针的比较,通过对比讲解,我也深入了解,思政课程内容简单,而课程思政可以融入学生所有的课程中,这样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提出了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地与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通过职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设一门课程课程资源的建设等等,最后利用实践课程案例详细讲解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从专业课程中发掘课程思政元素,要做到像盐溶于水中一样得自然,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容易,不排斥。真正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

第三,盛宏宇教授针对课程四政讲解的“同向同行,润物无声”。精彩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教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讲授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讲解是教学的关键。盛教授讲述了有关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发展,人们在担心主题人员会不会受到影响,以及机器人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会不会不安全等等伦理问题,我国政策规定了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政策,来保护主体人的权益。后面盛教授讲述了有关全国的课程思政比赛,讲解了课程思政比赛的评分标准,这样为我门更好地诠释了课程思政应当做到什么程度,为老师们指明道路。

通过此次线上直播培训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线上培训选的专家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们利用生动的案例,对每一个观点进行详尽的分析讲解,讲得非常通俗易懂,让我们听课者能非常投入地听课,非常有兴趣地听课,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所教所学的专业中去。由于是线上平台的学习,还具备回放的功能,这样给我们一个反复学习的机会,真的是太好了。这也是我们今后教法改革的一个方向,同时每位专家的讲授方法,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学习点。最后再次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一次这么优秀的学习机会。

第8篇:培训课程范文

(陈老师简称陈,本人简称黄)

陈:“黄老师,我看你提出的建议和看法比较独特,与其他老师的看法区别较大,请你给大家谈谈你的第一个问题:反对演戏式的示范课。”

黄:“我提出这些观点,不是评论这些课的优缺点,而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我个人较反对这种演戏式的教学,反对事先重复讲了多遍的示范课。老师如同导游,学生如同演员,我想教学不是演戏,讲课要遵循学生的第一感觉,要给学生新鲜感、悬念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教师则要善于随机应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首先要参与,要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和疑点,要善于提问题。如果示范课如同演戏,学生已经把整个上课过程背下来,没有新鲜感、悬念感、好奇心,那么教学则失去意义,这种示范课缺乏亲和力、自然感,谈不上有审美的过程,所以我个人比较反对。”

陈:“你的观点是不要重复教学,不要把课上得完美无瑕,有缺点才有改进。你的观点反映比较真实,我们的课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上课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情境。请你谈谈你的第二个观点,是儿童美术课还是专业的静物写生?”

黄:“从刚才的画面我们了解到,这位教师着重讲解了有关静物构图、色彩关系等,甚至用了很专业的术语。但上课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凭他们的学知水平,他们能理解吗?有没有必要这样教?我想我们的教学内容要看教学的对象而活用活教,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启发性。像这种教法,感觉是一堂非常专业的景物写生课,而不是儿童美术课。但我不是反对在低年级开静物课,我们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比较鼓励想像(加入大胆的想像)画静物。低年级的孩子与中高年级的孩子认知水平有很大区别,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直观感受、直观思维,看什么说什么,想什么画什么,表现的是一种稚拙。所以我认为讲解课程内容时,要注意教学对象,成人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孩子,中高年级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低年级孩子。”

陈:“你的观点是要注意教学对象,不要把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能说说你的教学吗?”

黄:“你是说我的美术课教学过程吗?即我平时怎么上课吗?”

陈:“对。”

黄:“我想开设美术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审美,教师就是传播美的使者,帮助孩子们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细细地品生活,能发现自我的价值。我把美术课当成是孩子们审美的结果,即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观察的结果。学生对于一个事物,他有观察、了解的阶段,这里有过程、有思考,他观察以后,便会有观察的结果,比如他观察一个苹果,会得到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一个大概的结果;第二阶段是想像的结果:观察了苹果后,他便会有想像的阶段,这苹果对他有什么作用?苹果怎样长出来?为什么苹果就是这种口味而不能有香蕉、雪梨的味道?我不吃它,别人吃又怎样?我又怎么画它?怎样画好看?想像的空间很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像,得到不同的想像结果;第三个阶段是动手的结果:即作画的过程有了观察想像,接下来他们便想动手,我怎么画这只苹果,用什么工具,我能自己创造想像苹果吗?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便有意无意地混入了观察、想像的结果。第四阶段的表现的结果,就是他的画出来后,他所要关注的结果,我画的画漂亮吗?我画的我自己满意吗?我画的过程中我快乐吗?下一步就是找人评价,即第五阶段:补充的空间,当孩子们画完画后,基本上都会找老师:‘老师,我画完了!’这时,你千万别大意,这里有几重意思:1、我画完了,不能再想像了;2、我自我感觉画完了,老师,你能给我指点、补充吗?3、老师,你能鼓励吗?这时学生自己在审美,也是让别人审美。可见老师适当的鼓励或指导很重要,使孩子们在表现的效果上有补充的空间,这也是审美很重要的一环。我平时上课比较关注这个审美过程,这是我的做法。”

陈:“很精彩!看来你对美术课确实有独到的见解。如果这节课让你上,你会怎么上?”

黄:“那主要看上的对象,低年级与高年级的教法不同。这类型的课较适合于四五年级。”

陈:“如果是一年级或六年级?”

黄:“如果是一年级,让他们画水果,陈真实观察水果外,更多的是让他们想像。如画一只想像的苹果,用线去装饰,在老师的鼓励启发下,他可能会画各种各样的想像苹果:有戴帽子的、有手有脚有五官的、会跳舞的、会唱歌的,五花八门,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画法。在低年级,我会尽可能鼓励他们想像,而少讲或不讲专业的色彩、构图关系。如果是六年级,教法又不同。我会用一种观摩的手法,如在上课时,会尽可能展示一些古今中外的大师们的静物作品,告诉他们,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水果蔬菜,我们并没有太多留意,但是经过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表现,居然是这么美的,这么好看。然后,再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表现手法去表现自己观察到的静物,也讲讲色彩关系、构图关系,但不多讲,毕竟他们还是孩子。”

陈:“你教一年级、六年级的方法确实不同,是个不错的教法。对教学评价体系,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黄:“是评价老师还是学生?”

陈:“两者都是。”

第9篇:培训课程范文

一、微课程概念与特征

1.微课程概念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美国的戴维•彭罗斯,他将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他也因此被称为“一分钟教授”。他将微课程定义为“并不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我们认为,微课程是以网络资源共享为目的并适合移动学习,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动画、文字或音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展开,整合学习任务清单,练习测验及教师教学反思等为一体的半结构化教学和学习资源。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它支持反馈和改进,提供和呈现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在线微型视频内容,同时能根据学习者学习需要和学习路径推送相关主题的学习资源。微课程可以用在很多领域,如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教师培训、企业培训等。本文研究的微课程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培训领域,可以说是教师培训资源建设与应用上的一个新形式。教师培训微课程应该在设计开发之前就要考虑应用的问题,微课程能够灵活运用于多种教师培训情境,如网络在线学习、面对面集中培训或混合学习等。如果用在集中培训中,微课程常常作为培训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负责完成知识的直接高效传输,节省培训时间,并结合教学案例发挥作用。但无论采取哪种培训形式,为提升微课程资源利用率,都需要依据培训对象的需求进行精心地课程设计,并辅之以长期持续的跟踪指导服务,如与培训主题相关的培训方案、课程设计、课件、学习资料、评估反馈、培训师点评,以及培训对象间交流合作的平台等。

2.微课程的特征

(1)微课程内容短小精悍微课程持续的时间短,一般在5~15分钟;教学内容主题突出,且有相对完整的微主题;能够让学习者快速掌握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内容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呈现形式生动活泼。(2)微课程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微课程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它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如为教师做面对面培训的正式学习情境、教师线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的非正式学习情境,都可运用微课程,微课程可以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要。教师培训微课程可以是独立的资源,也可以和其他微课程构成系列化课程资源,因此,微课程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有其内在的结构。微课程的情境性特征,使其不能适用于所有培训课程和培训情境,有的微课程适用于传授独立知识单元的情境,对于传授复杂多元知识单元的情境则不适用。(3)微课程需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加以推广使用微课程以微视频为呈现形式,需借助相应的网络平台或移动终端供学习者学习体验。微课程作为在线视频学习资源,远比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的学习资源受欢迎。微课程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将是大势所趋,为我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学习体验。

二、体验式培训的内涵与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了完整的体验学习理论,构建出“体验式学习圈”。他指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通过反思、总结,形成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体验式培训强调“先行后知”,是一种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体验式培训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强调参训学员的主体性。体验式培训以培训对象为中心,将培训对象看作是具有独特阅历和丰富经验的个体,基于需求,以提升能力为目的,关注培训对象的感受和体验。培训中,学习者越具有主动性,培训效果越明显。二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取向。体验式培训强调实效性与针对性,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着重于现实世界。培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培训对象工作实践,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三是关注培训情境的应用。体验式培训对环境的选择和课程的精心设计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在“教师培训项目方案的系统设计”专题培训中,在讲到“目标”与“目的”的区别时,培训师精心设计了“一步之遥”的小游戏让学员亲身体验,现场互动交流,给参训对象留下深刻而又充满趣味的学习体验。综上所述,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是指将培训内容通过微课程形式来体现,将微课程视为开展教师培训的工具和方式。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将给学员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能够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培训气氛,灵活分配学习时间,如学员感觉现场培训不解渴,还可在培训后分享至网络平台或移动终端进行持续流学习。

三、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简介

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基于ADDIE教学设计模型搭建的。对应ADDIE模型中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阶段,我们将该模型分为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培训评价五个流程。

1.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教师培训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要素包括对象、目标、内容、环境等的分析。培训开始前,可以通过电话、问卷、访谈等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培训对象的起点和水平、学习动机等。进而,与培训需求方仔细沟通,确定培训目标,再依据目标确定科学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环境场地。体验式或任务驱动式教师培训注重与学员的交流分享,因此需将教室布置成圆桌式摆设,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还需要良好的多媒体条件,需配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

2.培训方案设计

在培训需求基础上,要进行培训方案设计。包括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培训评价等内容。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可以将培训目标分解为几个子目标,通过微课形式体现出来,运用微课程创设培训情境氛围,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积极开展交流研讨。

3.培训课程开发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好坏。基于培训方案,设计开发培训所需的课程资源,除了开发课程内容,培训环境创设和培训形式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关注由培训者组织、学员所体验的学习经验,重现学习者的工作和生活情景;教师与学员共同建构,关注学员间共建共享,呈现多样化形式。最终呈现出的培训课程应该是一条有逻辑的学习路径,能够使理论性课程“落地”,使专题培训课程“有营养且味道好”。

4.培训课程实施

基于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模型,我们对应将体验式教师培训实施分为以下五个环节:体验导入、反思生成、实践应用、总结概括、练习反馈。用微课程进行导入,创设情境,让参训学员获得亲身体验;引导学员进行反思,生成自身观点和体会;学员分组讨论分享;对交流活动所得进行提炼总结,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教师培训实践中去;对课程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巩固新知;任务驱动式练习反馈,提升学员实践操作能力。如此循环,一次培训或许需要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往复活动。以“教师培训微课程开发与设计”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1)体验导入在课程开始时,培训者需调动学员积极性,引起兴趣,进入状态。以本课为例,让学员自主观看两个微课:一是文学作品欣赏《在路边鼓掌的人》(讲述了父母对女儿教育与发展的反思的故事);另一个是教育策略类《24点》(讲述的是通过玩24点,克服计算中的畏难情绪,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反思生成此环节主要帮助学员澄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内涵。根据之前观看过的微课,让学员思考对微课、微课程及教师培训微课程的认识。可以借鉴“世界咖啡”(“世界咖啡”类似头脑风暴法,将学员分成若干个组,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秘书一名,组长负责主持研讨,组员发散思维,对讨论主题发表各自见解;组间依次交流分享;最后回归本组,将学员在各组的所见所闻向组长汇报,组长整理讨论结果,形成结论)的方法,将学员分组,讨论什么是微课?微课的特点是什么?微课与微课程的关系如何?教师培训微课程与教学微课程有何不同?分组展示交流学员讨论结果。依据讨论情况,教师进一步阐述、生成微课、微课程及教师培训微课程的内涵。(3)实践应用以本课为例,实践应用环节主要说明如何基于微课程,实施“教师培训微课程开发与设计”专题培训。包括以下三个子环节。“主题的选择与设计”环节。主题选择和设计是微课设计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微课创作中,由于老师们受传统课程的影响或者对微课特殊话语体系的不熟悉,致使微课主题确定不当,要么选题过大,要么不聚焦。该环节可以呈现一门以“最近发展区”为题的微课作为反面例子,加深学员的印象。“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想在10分钟之内说明其概念、意义、应用策略、注意事项等庞杂内容,是十分困难的,难免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此处微课的运用,能够让学员加深对微课主题选择的认识,明确主题确定时应注意的问题。“微课程内容的开发”环节。微课程的制作切忌过于关注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微课的内涵与实践运用。微课程除了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外,还可应用于推荐性学习、嵌入式教研和研训一体体制下的工作研究。尤其是后两者更应该是教师培训微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目的。因此,从教师培训微课的目标看,微课的内涵更为关键,微课内涵除了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外,课程要呈现的内容、顺序、逻辑和结构更为重要,这是达成教学目标,发挥微课功能与作用的重要载体。脚本的设计建构是微课程内容开发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讲授脚本的概念、结构、设计要求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穿插不同类型的微课程,会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呈现《最后的晚餐》微课,强调脚本设计要巧设悬念、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通过呈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N招》一课,强调微课程呈现内容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明确内在的逻辑顺序。对新教师来说,上网看十分钟甚至一两钟,就能找到一节课的切入点;通过呈现《从心术的医患关系看新型师生关系》一课,强调脚本内容要引发思考和共鸣,让学员通过《心术》中医患关系折射出当下的师生关系,暗含着热点的教育话题和深刻的教育道理,让学员自觉接受课程所传达的小事件、大道理。“微课程开发中易出现的问题”环节。微课程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不当、将微课等同于课堂实录、知识划分过细、知识密度过高、过分追求可视化和趣味性、片头片尾过长、制作技术欠佳等问题。培训者在讲授这一环节时,可配合典型微课,加深学员对微课程开发常见问题的认识。如《访谈法》一课,就存在选题不当的问题,访谈法包括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其中包含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很多,放在一个课程容易讲不清,如果就说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可能这个问题就讲透彻了;再如《如何进行访谈》一课,就存在高密度知识呈现问题,忽视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通过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使学习者只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缺乏引发学习者思考的设计。(4)总结概括在前三个步骤完成基础之上,培训者需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以本课为例,培训者需帮助参训教师明确微课程设计制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明确微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哪些技能,获得哪些知识,提高哪些素质,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在方法选择中要考虑学习者边缘化、非连续性、非正式性学习的特点。二是分析教学内容。可从性质、时间、数量、重点、难点、顺序几方面进行。三是体现教师独特的语言风格。四是要有明确的线索。在微课程的短时间讲授过程中,必须只有一条线索,在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所罗列的论据在保证精而简的情况下要充分、准确,要巧妙启发,积极引导。(5)练习反馈以本课为例,练习与反馈环节,主要采取任务驱动式培训方式进行。让参训学员结合自身正在研究或关注的问题,设计一门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尝试填写微课程设计表;在内容部分按照脚本要求填写;试着制作此微课。

5.培训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