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养老服务论文精选(九篇)

养老服务论文

第1篇: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1.1新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新政治经济学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其主要特征是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融合,用经济学的方法和角度研究政治问题。新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布坎南(Buchanan)认为,新政治经济学是指那些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对的,力图突破正统新古典经济学狭隘领域的几个学术流派〔2〕。公共选择理论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是新政治经济学的典型代表。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假设”出发,阐释个人与国家的政治行为。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人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是理性的,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每一个活动于经济过程中的个人都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为动机,面临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机遇,每一个参与者都根据自己的偏好,运用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具有自利和理性两个基本特征〔3〕。公共选择学派强调政府存在的理由是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具有规模优势〔4〕。众所周知,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并不是与东方社会水火不容。许多西方社会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同样适用于东亚国家,毕竟东亚国家是世界上接受西方价值观念最为容易的地区之一〔2〕。因此,笔者在研究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时,一些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方法论层面可以借鉴。

1.2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公共物品(publicgoods)是指那些个人不愿意提供,或无力提供,在消费时具有非排他性的而又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商品或服务〔4〕。我们从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和消费的非排他性等方面剖析,养老服务这类社会服务产品属于公共物品。依据公共选择理论的集体决策规则,公众在社会服务产品需求表达上存在投票动机和能力的缺陷,使多数投票决定规则产生变异,进而导致政府对这类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垄断。私人部门面对政府操纵需求,在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中的价格优势下降,从而使其供给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动机逐渐减弱,最终致使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垄断,形成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双重垄断局面。

1.3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人假设”特性美国公共选择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丹•C.缪勒(Mueller,D.C.)认为,公共选择的基本行为假设是,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5〕。农村的空巢老人也不例外,也能在权衡各种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反应。面对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双重垄断,一方面,政府与农村空巢老人的利益偏好产生差异。政府的利益偏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美丽乡村,实现和谐发展的社会效益。农村空巢老人则关注的是自身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幸福指数的提升,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个人利益。政府和农村空巢老人在利益偏好的偏差使得养老服务不能完全作为农村空巢老人主动参与实施的行为。因此,如何让农村空巢老人的自利性养老服务行为产生更多的外部性,使社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社会效益,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

2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困境的对策

社会转型时期,在政府对农村社会公共养老服务双重垄断状况下,政府如想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和谐发展社会效益,关键是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等多方养老服务主体之间相互激励、共同协作、良性互动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财政保障体系;创建农村互助幸福院,完善社会互助体系;转变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观念,积极应对老龄化。从而使农村空巢老人在追求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个人利益的同时恰好实现政府和谐发展的社会效益。

2.1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法律法规体系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的养老服务处于薄弱环节,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现状不容乐观。面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需求表达欠缺的情况,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法律法规体系的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困境的首要举措。首先,完善现有农村养老法律法规。从2013年7月1日起,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在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是我国首次把“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但并没有以量化的方式规定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的具体要求。因此,政府要逐步完善子女对父母赡养义务的法律法规,同时对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行政以及刑事等法律责任,也需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改进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1〕。社会转型时期,我国67.7%的空巢老人生活在农村。在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中,农村空巢老人面对养老服务主体缺位、严重失衡的困境,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水平较低,发展较缓慢。因而,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险法律,推进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步入法制化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个人利益目标。

2.2加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财政保障社会转型条件下,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薄弱,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空巢老人群体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是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困境的根本举措。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现阶段,农村经济落后是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的根本原因。因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鼓励外出务工子女回家创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使得农村空巢老人获得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得到子女的日常照料和情感慰藉,实现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一是,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冀西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草原、丘陵、盆地、山地应有尽有,属于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旱区,气候资源独特,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如错季蔬菜、马铃薯、莜麦、蚕豆、胡麻等。其中错季蔬菜绿色农业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越夏彩椒生产基地,其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农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二是,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冀西北地区可以依托四季分明的独特气候资源,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品牌。坝上张北县、沽源县等地可利用广阔的草原资源、优越的环京津区位优势,建设融合草原光、休闲度假、草原音乐、草原体育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坝下崇礼县、赤城县等地,群山起伏,森林茂密,景色秀丽,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冰雪覆盖,是避暑、休闲度假和旅游滑雪的理想胜地,逐步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链条,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效益。第二,广泛调动全社会各界力量,拓宽筹资渠道根据新政治经济学观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也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体现外部性经济特点,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一种公益性产品。可以一方面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各种民间力量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中;另一方面发行农村养老服务慈善基金、等途径筹集更多资金,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提供强有力地财政保障。

2.3创建农村互助幸福院,完善社会互助体系面对农村公共养老服务自上而下的单一化供给模式,自2010年以来,在冀西北广大农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互助幸福院,有力的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困境。互助幸福院主要是利用村委会闲置房屋改建,免费供老年人集中居住。水电暖设施及费用由村委会集体提供,入住老人生活所需的衣、食、医等费用由子女负担,院内老人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不配备专门的生活工勤人员。互助幸福院的主要特点是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这种低成本、广覆盖的新型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活动等问题,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方式创新,推动社会互助体系不断完善。

第2篇: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为尽快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民政部将投入数千亿元来支持养老服务市场,且将养老服务信息化作为养老业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卫生部决定,将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构建“电子医疗”体系,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还可以对血液进行自动识别和跟踪治理,对医疗废物进行电子监管,对问题药品实现快速跟踪和定位等。《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都有相应的条款提到使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质量。2013年8月《全国智慧化养老实验基地建设规范》,力争5年内在全国建设100家“智慧化养老实验基地”。截止2013年底,我国已批准筹建的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有15家,全国老龄智慧科技产业园1家。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国内各省市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实践逐步展开。

1.1国内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经验

1.1.1老年公寓社区养老服务系统智慧化北京“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采用NEC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实现移动生活护理和医护保健。

1.1.2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智慧化杭州桐庐“智慧医疗”,通过两个数据仪器、一个手腕式监护仪、一张SIM卡,为老百姓提供免费的身体数据监测、远程会诊、健康远程检查、急救定位等服务。

1.1.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智慧化山东济南“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居家老人提供可靠及时全面的健康测评,并据此为居家老人制定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动态管理。

1.1.4社区养老服务慢性病监测智慧化南京市秦淮社区“居家养老慢性病远程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南京市鼓楼区“智慧养老试点”,有慢性病且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始使用智慧养老系统。厦门思明区“中华社区街道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开发了慢性病远程管理系统,并搭建“健康小屋”采集数据。

1.1.5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智慧化天津联通河北分公司整合网络、技术资源等综合优势,和有关部门合作共同为居家老人提供了定制终端、远程服务、紧急求救等一揽子信息化服务,实现了与老年人需求的有效对接。

1.2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经验在养老服务智慧化方面除了国内以上探索和实践,国外在这方面发展的比较成熟。

1.2.1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智慧化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有4.9万家门诊都安装了“远程医疗”网络用于改善服务,其中75%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根据政府机构的统计,弗吉尼亚州家庭慢性病患者的监护费用每年为1900美元,而家庭护理费用则高达77000美元。远程医疗既为这些患者节约了护理费用,又提供了生命安全保障。

1.2.2社区养老生活服务智慧化英国从2012年起,在社区医院和家庭普及使用机器人护士。这种机器人与网络连接,其头部安装有多台激光和热成像摄像机,在声音识别技术的辅助下,能够完成日常护理的功能。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计划构建一种全智能化老年公寓。公寓将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地板和家电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1.2.3社区养老辅助设备智慧化日本筑波大学研制的专为肌肉萎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计的“机器外套”已成功在日本推广,使老年人的行动和护理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

2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策略

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这项工作需要立足宁波发展实际,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明确建设原则,把握建设步骤,全面规划建设涵盖内容。

2.1建设原则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应立足市场需求,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厘清职责为突破口,以人才建设为抓手,提高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总体水平,促进宁波社区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2.1.1立足市场市场需求美国“远程医疗”网络建设遵循市场原则,通过节约医疗成本促使个人和机构共同趋向养老服务智慧化。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市场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促使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的提升,避免违背价值规律。

2.1.2完善制度为基础完善制度是保证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的手段。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涉及到个人医疗信、家庭等隐私信息,也关系到社区安全监管,关系到卫生医疗、民政、居委会等部门,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建设过程确保老年人信息绝对安全。

2.1.3厘清职责为突破口为保障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智慧化,南京、厦门都地区都有政府职和医疗机构的参与。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协同其他部门,共同建设的方法,越来越重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工作。民政部门扮有牵头、服务、协作、监督的角色,其他机构协同参与。

2.1.4人才建设为抓手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是一项专业性工作,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撑。国内外都十分重视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过硬的信息化知识技术。宁波应通过政策驱动,引导科技人才投入社区养老服务技术、产品的智慧化研发工作。

2.2建设步骤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最终要实现老年人、设备和服务协同自主化运作,这项系统工程与智慧城市建设同理,需要分三步走。

2.2.1建立数据电子化、网络化与社区养老运行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针对的老年人分布在各自家庭或是社区照料中心,要实现智慧化首先是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养老服务设计的所有事物进行智能化,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生产技术对传统工具进行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的硬件基础。

2.2.2服务流程再造与系统协同化促使社区养老服务的人与智能化的物互补互促、互存互动,即使用智能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最终让社区养老服务达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与传统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发展,构建人机结合的智能网络,不断推进部门内资源的整合共享,提升各个部门、行业子系统内部的协同水平。充分运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按照系统优化的要求最大程度地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系统内和跨系统业务的整合协同。

2.2.3社区养老服务系统运行的智慧化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涉及到医疗、社区安全监管、交通、民政、居委会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推动其智慧化多行业应用、跨部门资源共享建设,通过打造多行业、跨区域、云平台、跨部门、全覆盖的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运行体系。

2.3建设内容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应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其建设应包含以下七种智慧化服务内容。因老年人身体、财力、喜好等方便的不同,服务项目需求会各有侧重,但是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规划应该尽量做到全面,以期满足服务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2.3.1生活照料服务生活照料服务是智慧化指向老人个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照护的过程实现智能化。通过研发智能机器人等设备,以及护理人员智慧,逐步实现生活照料服务的智慧化。

2.3.2膳食服务老年人膳食均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膳食服务智慧化指运用医疗健康设备,对老年人饮食提出要求,并根据营养学知识和老年人需要合理搭配食谱。在这个过程中以智能设备的测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智能运算系统,完成服务。

2.3.3居室和环境卫生服务老年人住所的电器设备实现智慧化运转,环境卫生有智能设备自主清洁,老年人不需要从事超负荷的体力劳动。

2.3.4安全保护服务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安全隐患增多,从日常行走,到居家生活,多有交通、水电、燃气等安全隐患,因此智慧化求救装置,水电安全报警器,燃气监控等智能化设备必不可少,也是安全保护服务智慧化的基础。

2.3.5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老年人是慢性病的主题人群,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智慧化指通过智慧化设备为老人提供基本的、连续的、综合的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护理等卫生照料的过程。

2.3.6心理/精神支持服务生理机能的衰退导致心态和精神的消沉,同时心态和精神的变化又反作用于身体健康,因此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不可以忽视心理/精神支持服务这项内容,即在智能设备的帮助下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使老人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增强适应性,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例如使用可视电话、网络电话、移动设备等帮助老年人与亲属、朋友等沟通交流,丰富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

2.3.7文化娱乐服务老有所乐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娱乐活动不仅丰富多样,而且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文化娱乐服务智慧化指运用智能设备手段向老人开展各种类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的活动。例如为老年人提供电子报刊,数字化家庭影院等。

3结语

第3篇: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面对急剧老龄化的背景形势,铜陵市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妥善解决老有所养问题,结合本地实际,铜陵市积极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新进程。

(一)完善政策,从制度上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铜陵市于2007—2010年先后制定下发了《为市区生活困难的孤独残疾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暂行办法》《完善为市区生活困难的独居高龄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实施方案》《完善政府为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实施方案》《构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为推动居家养老民生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12月,铜陵市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2012年又制定了《铜陵市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和《铜陵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为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立足政府购买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从2007年起,铜陵市全面推动政府为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并将此项制度列入市政府的民生工程。目前,对70周岁以上、被政府列入“低保”的救助对象且独居的老人,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提供每人每天1小时15元的居家养老服务。“十二五”以来,全市1000余名困难老人享受了此项服务,政府出资近1000万元,提供服务150余万小时。2013年,又将社区高龄空巢老人的“主动关爱”试点项目纳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志愿服务组织承接服务,实现购买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服务内容由传统注重生活照料向注重精神关爱延伸。

(三)以社区养老托老机构建设为抓手,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

2009年,铜陵市将社区养老托老机构建设列为民生工程,按照每增加一个床位,市、区两级财政补助1万元的标准,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托老机构建设。新建的朝阳老年服务中心、铜庄老年公寓、天井湖老年会馆和石城爱心老龄公寓等4个民办公助社区养老托老机构开始投入使用,2009年社区新增老年床位200张,2010年新增200张床位。这些社区养老托老机构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有效推进了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2013年,铜陵市民政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促进了基层老年协会等老年社会组织的发展。至2013年底,全市基层老年协会有158个,占全市社区(村)总数的82%,老年文艺团队90个,老年体协21个,老年体育团队64个,老年社会组织发展迅速。

(四)在社区养老方面,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铜陵市开始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民生工程,四年建设9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23%。当前,作为主城区的铜官山区正着手运营改革,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的方式,将日间照料中心交由社会组织运营,以提高服务水平。2012年铜陵市加大推进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建成农村社区老年活动室77所,城市社区老年活动室6所、居民活动场所7个,并配备了文体娱乐和健身活动器材。同时出台政策规定新建小区配备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最低面积要达到300平方米,部分小区要达到500平方米。2014年继续在城市社区和美好乡村建设中配建老年人活动室,城乡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

(五)强化保障功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构养老

2010年铜陵市启动了社会福利基地建设,并着手实施老年公寓改扩建项目,拟增加床位1000张。2014年实施了省级敬老院建设民生工程,新增床位50张。积极实施敬老院改造计划,为社会老人提供“代养”等服务,逐步推动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当前已完成6所。2013年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意见》,以推进养老机构管理规范化建设。2014年制定了《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享受0.8万元~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享受100元/月•人的运营补助,取得ISO服务质量认证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此外,还对社会办养老机构进行贷款贴息补助,鼓励其参加综合责任保险,实现风险分担。近几年来,铜陵市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当前,全市共拥有养老床位300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5张,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9所,床位900张。

二、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铜陵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服务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可以为老人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提升了养老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但在持续性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府未能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受到冲击,发生了根本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比例逐年上升。家庭需要照顾的老人相对增多,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增大,极大地加重了青壮年经济上的负担和压力,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大部分青年人自立意识增强,更多人到外地寻找发展机会,导致“空巢”老人日渐增多,家庭结构变得松散,家庭关系发生松弛,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弱化。面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现象,政府因为繁杂的事务功能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缺位,没有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好主导作用。

(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困难重重

一是社区养老场所数量不足。当前,铜陵市很多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缺少场地。特别是一些老的社区没有规划养老用地,没有足够的场地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二是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不全面、内容单一。铜陵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面向生活困难、需要照顾的老人,面向全市老人的购买服务因为资金限制没有开展。同时,提供服务的项目有限,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众多老年人个性化、多层次的服务需要。三是财源不足。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持续深入的发展。四是社区组织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需要建立一种更高层次的组织体系和监管模式,才能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有序发展。这些问题给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带来了重重困难。

(三)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

在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层次也在提高。据问卷调查,目前有5.2%的老人愿意进养老机构养老,按照这个比例推算,铜陵市机构养老的需求共有6463人。在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中,除自我保障能力较弱的老人外,大多数老人不仅要求养老机构能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而且要求满足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生活等配套服务。铜陵市现有的大部分养老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三无”“五保户”老人的基本生活照顾,在配套设施以及服务质量方面与老年人不断提高的需求层次有较大差距,使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在市区,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办养老机构往往是“一床难求”,而农村养老机构床位的空置率却高达30%左右。

(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存在制度

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是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才刚刚起步,还未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定位不准确,一些机构处于“四没有”状态,即没有法人资格、工作人员没有明确身份及待遇、没有在金融机构设立独立账户的资格、没有管理经费的保障。由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没有及时登记,不是一级法人组织,给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政府虽然对民办养老机构在税收的减免、土地和水电的使用、建设和运营的补助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根据本部门的职能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使优惠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影响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步伐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的积极性。在铜陵市现有的养老机构中,真正属于民办民营的比例不高,许多机构在经营中亏损严重。

(五)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铜陵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一般只接受了简单培训,大部分人是在岗位上边干边学,综合素质偏低。与同是服务性质的居家养老服务和家政服务相比,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收入低,工作强度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失衡会导致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不稳定,造成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短缺。因为服务人员数量局限和综合素质偏低,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难以提供身体康复、保健护理和精神抚慰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是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没有技术能力和过多精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专业化、高层次服务。

三、加快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路径

铜陵市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城乡一体、适度普惠的原则,使各类养老机构具备良好的机制、有力的管理、规范的服务和到位的监督,继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社会化养老保障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在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中应该起主导性作用,既要制定长远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从经济和法律层面为社会养老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是在投入上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支持,开拓资金来源渠道。政府要协调财政部门,增加公共财政对养老服务体系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购买设备和运营补贴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聚集社会资金对养老服务的投入。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公共财政通过政策倾斜,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标准。二是要制定扶持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财政、发改委、国土、工商、民政、税务等职能部门要在审批项目、建设用地、配套设施、减免税收、资金补贴、登记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社会资本对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

(二)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

第4篇: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关键词:居家养;现状;理论;批判性

前言:我国自1999年就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的阶段,“未富先老”是我国独特的国情。我国的养老模式发展经过一下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办养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政府和家庭承担养老服务阶段;2000年至今,政府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阶段,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提供多种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并对养老服务需求内容进行评估,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被逐渐衍生、运用。关于居家养老目前的研究现状非常的丰富,在相关的期刊网站上有大量从居家养老的发展路径、理论以及问题进行讨论的文献。对居家养老的概念定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袁缉辉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入院养老的比较,认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是以养老资金来源不同而言。鞠秋锦等人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 陈大亚认为“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张卫东认为:“居家养老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陈友华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为弥补家庭养老服务能力不足而出现的,因而是家庭养老服务能力不足时的补充“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实际上具有把养老院搬回家的部分功能。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本文对居家养老的概念定义: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物质援助、医疗保障、精神支持等相关的服务,为老年人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具有人文关怀的生活环境。

二、 居家养老发展的必要性、现状

(一)居家养老发展的必要性

居家养老是目前社会养老模式中应用最多,最符合国情的,有其现实的意义和实施的必要性,不同的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理解,看到社会福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1、从社会福利角度:张奇林等人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福利多元化”在老年人福利领域的体现他认为居家养老就是福利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将社区资源、政府资源以及相关非正式资源整合连接,既利用多方资源来共同养老同时还能扩大就业,兼具人文情怀和效益理念。2、从我国老年人口特点角度:冯晓娟认为居家养老实施的必要性主要是“在中国的老龄化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人口比重增长快、老年群体经济状况差等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适合中国国情,并坚持以福利性为基础和市场化为导向。”在面对中国的现实国情和老龄人口的现状下,我们需要有种方式利用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家庭相结合,共同的面对养老问题。3、从我国家庭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来看:核心家庭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将面临较大的压力,这种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传统家庭养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家庭养老被迫逐渐地向社会化过渡。自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为“4+2+1”模式,在这种现状下,家庭的养老压力变大,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外移,这需要政府和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居家养老的研究现状

1、 从理论层面

居家养老的发展融合了老年社会学以及老年社会工作以及社会保障等相关内容作为其基本的理论支撑。丁建定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适度普惠型福利理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其从三个理论视角出发,描述居家养老实施的可行性以及专业性。适度普惠福利理论对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它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与老年福利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发展和完善公平性和适度性;应该将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通过建立居家养老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持和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福利多元主义告诉我们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会养老服务并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发展养老服务需要国家、市场与家庭与社会多方共同做出努力。

2、 从实务层面

在当下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社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下,我国的养老问题需要整合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在面对老年群体的经济基础、文化水平、家庭结构等不同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一概而论。从经济角度出发,我们居家养老服务有无偿和低偿两种服务方式;从服务人群来看,我们服务对象有高龄独居老人、丧偶老人、失独老人、空巢老人等等不同的情况。这些因素也决定着我国居家养老的服务运作模式。

由于各地经济发发展水平、社会管理的基础和地方政府执政理念不同,我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与模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例如宁波海曙区模式是“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模式,南京鼓楼区模式是“政府、社会组织、民办养老机构以及社区”,苏州沧浪区模式是“政府、社会组织、商业企业、社区”,依托的主体不同决定其运作机制和制作效率的差异。在这些运作模式下的养老服务中,服务人群本身就是特定的人群,这中间就存在着服务资源连接的不对等的情况。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的区域服务供给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以上三个典型的养老模式结合多方的优势同实现养老目标。

在服务供给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常会面临对老年群体的评估,而传统老年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自身状况或所处环境的描述会习惯性地用“处于风险之中”、“依赖性”或“年老体弱”等较为负面带有刻板印象的词汇并以此来决定其可获得的社会服务。这体现了一种以风险为导向的评估理念,风险成了评定服务使用者是否具备资格的核心指标,并未考虑到其作为个体、公民所能公平享有的权利。我们在实务过程中,首先将老年群体进行标签化定义,在为老年人提供的实务服务就存在着严重的差异,供需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匹配的情况。我们在实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现实情况更加复杂多变,从不同的视角中我们对待问题的角度以及现实后果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大多数研究者从优势视角、增能理论来看待老年群体,而我们在实务中,这些方法理论需要更多的与实践相结合,与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相链接,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总结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社会政府、各界都对如何养老、如何防老等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居家养老作为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养老模式,被各地实践应用。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看到这中间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理论和实务工作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服务提供方面,服务提供方人员配比存在严重的不足,人员的专业性不足,流动性较大。当下实施居家养老是以日托等机构为主要开展方式,其中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和能力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大多数是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返聘而来的,为老年人提供的是养老环境而非专业化的服务。

在服务资源的连接上,资金来源大多依靠政府,使得在服务实施上面存在很大的限制。当前我们在社会服务、社会保障领域大部分还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造成活动实施都会处于被动的状态。社会组织需要学会自我盈利、自我销售,只有真正做到将社会组织变为社会企业之后,才能更好的实施社会服务。

最后,当前我们所言的居家养老更多的是说城镇居民的居家养老,更具体一点可以说是一线城市的居家养老,中间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性差别。这不仅仅是服务供给的差异,还有很大程度上是养老观念的转变。在服务供给上,不同区域现实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不同,但是养老观念的转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居家养老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范畴,我们在实务过程中会很容易将其偏离社会工作的实务轨迹。在当下实务工作中,我们需要注入大量专业的社工人才,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大亚.家庭养老问题探讨[J].研究与探讨,1998.

[2]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

[3]冯晓娟.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2.4.

第5篇: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公共政策分析的系统途径由戴维·伊斯顿(DavidEaston)等人提出。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周围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公共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系统途径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及国内外养老产业形势的开展,地方政府也意识到采用产业形式缓解和应对养老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老年人、子女、社区及企业将养老的难题和社会化养老的需求反应给政府决策部门和政府人员,这就是需求。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及社会各界通过法律文件、实际行动等方式支持养老产业政策的发展,即是系统途径所说的支持。系统途径的各个主体对环境、需求和支持的互动共同促进政策的发展与进程演进。

需要理论是当代社会福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的社会成员的需要集合成为一个集体的、可表述的社会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制度成为满足需要的重要手段。社会福利制度作为需要满足的工具性手段,是集体主义观念下的需要满足对象、需要满足程度有机结合的成果。社会福利视角下的社会需要一般被表述为人类为了生存和福祉的生理、心理、经济、文化和社会要求。

2实证分析

2.1环境

“十二五”时期,云南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城市公办养老机构134个,农村养老院686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24个,养老床位比“十一五”末增长186%,达12.3万张,养老服务供给越来越丰富,社会力量产业养老服务业的局面逐步形成,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龄及养老服务工作。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为云南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云南省区位优越,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生物、旅游等资源富集,边疆民族文化浓郁,康体养生养老优势明显。

发展养老产业既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形成健康老龄化社会;又有助于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缓解就业压力。

2.2需求

云南省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560万、占总人口的11.8%,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7万、占总人口的12.4%,养老服务任务繁重。与日趋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云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养老支付能力较弱,养老保障、福利水平较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足,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23张,与全国平均水平32张相比明显偏低;养老服务资源分布不平衡,管理服务内容、质量差异大;投资及组织设施以政府为主,社会资本作用未充分发挥。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口寿命延长,而且对老年生活的需要也变得越来越高。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生活温饱,而是越来越注重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社会养老服务显得越来越迫切。

2.3支持

“十三五”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时期,必须抓紧机遇,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创新模式,激发活力,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广大老年人在共建共享总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在福利危机的产生与衍生过程中,福利三角理论产生并适应了形势的要求。它的意思是说人民的福利是指多种制度福利的总和,是研究社会支持的一种范式。福利三角理论是由福利多元组合理论发展而来的。福利多元组合理论是由罗斯提出的,他指出一个社会的福利由政府、市场和家庭共同提供。这三方提供的福利作为一个整体,要比作为任何一方的部分提供的福利要好要多。整体具体大于部分的优势和特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政府、社会和市场构成的福利三角中,作为为了实现某一目标的一个整体,要特别注意加强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不是对市场机制的过分依赖导致了社会群体在自由竞争的劣势下陷入混乱和失衡。

我国目前的养老产业有着福利性、微利性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导致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家庭的力量,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梁义柱.养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选择---从物质养老到精神养老[J].东岳论丛,2013,3:34(3).

[2]林卡,朱浩.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中国养老服务政策目标定位的演化[J].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14(2).

[3]穆光宗.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与困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12(2).

[4]翟振武,陈佳鞠,李龙.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新特点及相应养老政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济南),2016(3).

作者簡介:

袁萍(1990),女,汉族,晥亳,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第6篇: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自愿服务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27-02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已成社会共识,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化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重叠,与工业化、城镇化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交织,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矛盾日益突出。老龄问题已成重大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例由13.3%增加到16%,这将使我国社会养老和养老服务面临极大挑战。同时,居家养老问题也成为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中央16号文件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突出实效性。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在倡导社会新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思想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应当结合社会现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教育,并以此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一、居家养老的内涵及现状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是一种由家庭和社会提供养老照料等服务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被认为是适宜中国老人的养老方式。而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专家解释,居家养老是指家庭依托社区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等各方面力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但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资金有限,服务对象覆盖不够;供给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队伍素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总的来说,现阶段居家养老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入,通过购买服务、分类补贴、安排服务人员上门等实施;服务对象以贫困、空巢、高龄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内容基本上以生活照顾、保健护理和精神慰籍为主,但也有兼顾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项目的,但整体来看,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限。

二、大学生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伦理中,绝大部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都希望选择居家养老,而居家养老的附加服务如心理陪护等,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几乎没有得到开发,但这些服务又是现有从业者所无法胜任的。那么,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选取一个长久的策略。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自愿服务意识,并逐步接受一种新的思潮。

1.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壮大社区志愿者的队伍,为社区志愿者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2.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必须改变以前分散化、非专业化的服务人员格局,加强人才培训和资源整合,以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推动养老服务水平的进步。

3.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不断地更新观念。包括职业社会工作者思想观念和居家养老被服务对象的思想观念。使大家明确居家养老不是简单的在生活上的照顾,而是包括其他多个方面,如心理健康等。

4.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对就业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更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认识到居家养老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自愿参与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在这一行业中创业的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的途径

我国越来越重视居家养老事宜,面对大学生群体,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大学生关注居家养老的意识。若要营造全社会居家养老的氛围,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引领居家养老文化的正确导向。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居家养老意识,自觉实践。在家庭教育中每位家长应当摈弃传统观念,将居家养老事宜放在首位。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在加强大学生居家养老教育方面要建立起教育机制,而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意识教育,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教育,从教育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居家养老问题。一是要采取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现状,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灌输、活动渗透和实践深化,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要采取时代性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的教育要注意与时俱进,既要宣扬我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更要突出对当前居家养老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既认识到居家养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也要客观地解释可能遇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担负的社会职责,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要采取实践性原则。关于居家养老的教育活动重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做到自主自愿,身体力行。使学生既善于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也能够自觉地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实践,达到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的目的。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历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既形式多样、内容活泼,又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点。高校完全可以结合自身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和传播。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渗透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宣传教育:一是通过隐性形式,如校风、教风、学风,渗透和传播居家养老服务的思想,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这种形式集中表现在校园的舆论氛围、文化学术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之中。二是通过显性形式,如舆论、典型事件宣传,一些比较直观的文化来传递信息。三是充分利用班级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使居家养老的教育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的鲜明特点。事实上,班级活动形式活泼、贴近学生、主题突出,具有为学生喜闻乐见以及乐于参与的特性和优点,所以,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专题教育,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在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服务,以期取得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

3.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中强化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

要想大学生有自愿参与居家养老的行动,不能离开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受到居家养老服务思想的教育,并逐渐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动。在高校假期社会实践中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的内容。每年高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实践真实体验的重要机会,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想到的解决办法写出来,并与实践单位进行沟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大学生的居家养老服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满达成,它需要全社会成员持续不断的努力。作为培养和锻造高素质人才的高校,要与社会现状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教育,要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教育的探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社会工作提升我省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11554188]

参考文献:

1.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2.刘斐莹,肖遥,郭尧.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09(5)

3.福建省老龄委办公室.全省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现场会交流材料[G].福州:福建省老龄委,2009年9月

第7篇: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8)04-0012-04

我國老龄化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导致社会对老年专科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现阶段护理专业本科生对于从事老年护理的职业认同感不高[1-2]。因此,在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为老年人群提供护理服务的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为老年人服务的情感态度问题;二是对于一些老年护理的基本技能训练不足,学生缺少实际应用机会;三是部分老年常见疾病的教学内容与前期成人护理学的内容有一定交叉重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服务性学习(service-learning,SL)起源于美国,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开展。课程中的服务性学习是指通过教育机构与社区等合作,构建由学习和提供服务的双重目标组成的课程,课程中,学生通过为目标人群提供服务,完成学习和服务目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反思[3-4]。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将服务性学习模式引入了老年护理课程教学中,现将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及评价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5年1月选取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2012级本科三年级全部学生共145人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

1.2研究方法

1.2.1课程教学模式

老年护理学课程共40学时,采用由王志红、詹琳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老年护理学》(第二版)作为理论课程教材[5]。

2012级老年护理学课程包括体验式教学4学时、理论课6学时、服务反思讨论课15学时、服务实践课15学时。其中服务实践课与服务反思讨论课交替进行。实践课在养老院内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3~5人一组负责3~4位老年人。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应用体格检查、评估量表等对老年人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依据护理程序为老年人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策略并实施评价(包括饮食指导、休息运动、用药指导、教授测血压、测血糖、测脉搏、预防便秘及跌倒的方法等内容);服务反思讨论课由学生汇报服务对象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再由教师进行指导与答疑(表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年护理学课程包括体验式教学4学时、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12学时(于实训室内完成)。

1.2.2研究工具

(1)《老年护理学》课程满意度调查表

自行设计教学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由7个维度、17个条目组成,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等级。

(2)半结构式访谈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30~60min的半结构式访谈,以访谈基本涵盖到所有的观点和内容为止。

访谈提纲:①您觉得参加本次课程学习有什么收获,请举例说明;②请您谈谈参加老年护理学课程前后的感受,请举例说明;③您对本课程的其他意见与建议。

访谈结果采用Colaizzi现象学七步研究法进行分析[6],具体步骤如下:①仔细阅读原始资料;②析出有重要意义的表述;③对这些有重要意义的表述进行编码;④将编码归类,形成主题;⑤整合所得结果,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描述;⑥辨别出相似的观点,形成结构框架;⑦返回研究对象处求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基本资料

护理本科生的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47±0.76)岁,学生的构成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2。

2.2學生对《老年护理学》课程的满意度

将“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数据合并为“同意”项,“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数据合并为“不同意”项。调查结果显示,约88.0%的学生认同老年护理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其中137名学生认为学习的服务内容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135名学生认为能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143名学生认为可以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135名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表3)。

2.3学生参与课程的体验

2.3.1课前学生心态

(1)焦虑心理。部分同学对于新的课程模式产生焦虑心理,主要源于对了解服务性学习以及与老年人进行接触。学生25:“刚开始听到服务性学习时觉得很陌生,这是我以前都没有碰到过的学习方式,因此对这种学习方式心存疑虑,内心感到焦虑”。学生6:“我平时很少跟老年人打交道,不知道要跟他们说些什么,一想到要去养老院,就会感到焦虑,怕和老年人相处不来”。学生9:“这个课程让我感到有些紧张和焦虑,不知道在养老院会发生什么,老人会不会喜欢我们去,会不会相信我们的健康指导”。

(2)担忧与期待。也有部分同学对于新的课程模式抱有期待。学生1:“老年护理学的服务性学习更侧重于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一开始,对于这种陌生的教学方式会存在质疑,但更多的是充满新鲜感”。学生10:“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种上课模式,我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表现的很好,但是又很希望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到养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学生15:“我很期待,但是说实话也有yulu.cc担心,希望能跟他们相处愉快”。

2.3.2课后学生评价

(1)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7:“我觉得能更好的结合书本,因为有鲜活的案例,学起来就觉得能记得住了,不是死记硬背的感觉”。学生11:“课本上本来死板的东西,去养老院可以结合老人的情况知道的更多一些”。学生15:“不像原来上课时就光讲理论或者由老师举例,我们实际去接触了,就能够知道原来罹患糖尿病的奶奶真的很喜欢吃东西,真的是停不下来啊”。

(2)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1:“自己去查一些东西,因为奶奶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病嘛,有一些你不知道,回去就要自己学习”。学生8:“通过自己去跟老人沟通,了解老人身上的疾病,不知道的话就会去查,而不是老师讲述的你去背,自己去查找比较容易学会”。

(3)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9:“这种学习方式挺好的,一个组团队合作,从搜集资料到整合,大家都出力,呈现自己小组的想法”。学生12:“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次可以让我们迅速成长的机会,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注重团体间的合作,更好的互相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处理问题”。

(4)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7:“这次的老年服务性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这种学习方式让老年护理这门课变得不再那么无聊与无趣,大大增加了我对这门课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拉近了我们与老人的距离”。学生13:“这一学习方法在之前的学习中是不曾遇到的,更多地以我们为主导,这种形式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新颖的形式、一种需要用心学习的课程、一个收获颇多的服务性学习,不仅仅是这门老年护理学,我希望能在更多的课程进行一个多样化的设置,让我们真正学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讨论

3.1改善传统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不足

3.1.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次研究显示,88.0%的学生认同《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将课程的服务内容与学习内容结合紧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老年护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服务性学习模式改变了原有的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室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为老年人服务的真实情境,弥补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缺陷,改变了老年护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3.1.2强化学生对于老年护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老年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非常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老年护理技能也是《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为老年人提供护理评估、生活照顾、健康教育、教授护理技能等。学生表示,通过服务性学习模式,提高了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文献检索能力等。学生在真实的老年人服务情境中,实现了老年护理技能的应用(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生活照顾),培养了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突出了能力素质培养的核心。因此,《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更好地保证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2顺应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养老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应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7]。在强调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也要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一方面,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未来养老服务主力军的培养也提出了挑战,应当加强高等院校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

为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应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本科教育,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推动老年护理学科教育向更加先进、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并清晰的认识到老年护理在老年人健康维持和促进中的巨大功能和价值。教育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重点环节进行改革,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8]。本研究认为《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重新定位了老年护理学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改革了教学方式和手段,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尹乔莉, 张先庚, 林琳. 在校护生从事老年照护意愿的质性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27): 1-3. 

[2] 唐凤平. 老年保健服务意识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强化[J]. 现代护理, 2006, 12(6): 583-584. 

[3] 闫保华. 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研究”[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 

[4] 王湘, 邓瑞姣. 服务性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05, 20(10): 47-49. 

[5] 王志红, 詹琳. 老年护理学[M]. 2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6] 李全磊, 颜美琼, 林岑, 等. 肿瘤患者選择留置PICC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12, 27(3): 40-42. 

第8篇: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区 居家养老 需求 对策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来政府实施的最新养老方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02亿,而中国现有各类养老机构仅4万多家,床位只有380万多张,需求多而供应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需要了解社区老人实际需求特点,以便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一、调研地概况及问卷调查简要说明

为了解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服务需求,我们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为老服务”暑期实践调研团队于2013年7月对武昌区中华路街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调研。武昌区中华路街共有7个社区,常住人口4.2万,登记在册60岁以上老人7500余人,是武汉市最早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连续几年被评为市级文明街、平安街等。我们此次调研主要选择了西城壕与楚材两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12名老人做了深入访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回收率达92%。

二、调研地居家养老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解城市社区60岁以上老人的需求现状,我们将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划分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展开调研。

1.日间照料需求

(1)个人照顾需求。理论上讲,子女和配偶仍是大多数老年人提供个人照顾的理想人选,但因与子女分居、丧偶等原因,生活照料和家务劳动成为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重中之重。调研显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频次是最高的(见表1)。

(2)医疗服务需求。从受访老人所选择的医疗服务来看,卫生保健服务(上门打针、输液、量血压等)和健康咨询服务频次最高,家庭医生的需求也相对较大。由于老年人多存在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腿脚不方便等问题,外出存在困难,所以对上门的日常卫生保健服务需求较大;而家庭医生虽更方便,较高的费用也使需求难以扩大。

(3)老年大学需求。很多受访老人建议社区开办老年大学,设图书馆、阅览室、学习中心和活动室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咨询指导、上公开课等形式,解决老年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可以社区老年课堂为主阵地,聘请专家学者组成公益课堂义工讲师团,对老年人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开展涉及法律、科学养生、医疗保健、人际沟通、家庭教育等专题讲座和咨询指导等各类知识。

2.生活护理需求

调研显示,受访老人在生活护理方面对送饭上门需求最高,频次达78,说明老年人在饮食方面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此外,开办老人食堂、帮洗澡频次最低,这主要是出于多数老年人对吃“大锅饭”以及自尊心方面的考虑,而陪同购物、送货上门和精神慰藉频次相当(见图1)。

3.家政服务需求

家政服务是当今城市社区化的产物,一方面老年人做不了多少家务,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又忙于工作,社区家政服务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图2也显示了受访老人对洗衣服、家居清洁、买菜做饭的需求很大,而管道疏通、维修水电设施等也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急需的服务,而请保姆和钟点工所占频次不高。

4.精神慰藉需求

老年人有通过人际交往获得信息,与他人交流并得到感情宣泄的需求,但由于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工作群体,或因行动不便、交往圈明显缩小,倍感无聊和失落。调查显示(见图3),有28%的受访老人对于专设老年活动室,方便老年交流活动有着需求,是所有精神需求服务中占比最高的。组织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占24%。上门陪同聊天、举办兴趣培训班、法律咨询三项服务的需求都在13%左右,婚介服务仅占8%。

三、居家养老服务现存的主要问题

1.居民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够

34.6%的受访老人不知道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或是不了解相关政策(包括准入条件、服务内容和收费),这说明调研地对政府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宣传不够。早在2013年,武汉市已选择江岸区和武昌区养老服务示范区试点开通“12349”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热线,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对接,为老人提供瘫痪照料、膳食服务、室内保洁、代购代领、健康保健、外出陪护等服务。但调研地情况不容乐观,“一键通”手机的比例仅为5.8%,这是武昌区民政局智慧养老项目,专门提供老年人热线服务。

2.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有30.7%的老年人反映社区养老服务存在问题,32.7%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不好。从提高养老服务的建议来看,健全服务设施的比例占受访老人35.7%,完善服务项目占34.9%,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占29.3%。可以看出,社区老年人对于服务设施、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项目这三方面都存在不满。

3.社区互助主动参与意愿不够

社区互助是中国式养老的百步亭成功模式,这就需要老年人也广泛参与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百步亭社区拥有2.4万多名志愿者,其中不乏70多岁的志愿者,同为老年人,他们更懂得照顾老年人。但目前这种模式在其他社区推广情况并不乐观。调研显示,只有11.54%的老人愿意做义工参与社区中的老年人互助的义工活动,余者都表示自己年老体迈,不能为他人服务。但要扩大社会广泛参与,我们必须加强互助,不能完全等待社区、社会的救助。

四、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改变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仅投入资金建立养老院的单一做法。鼓励政府提供相关的福利补贴,或通过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即由政府出资向NGO购买此类公共产品,改扩建养老服务中心,以提高养老援助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机制,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补贴、贷款、减免税收等,或者实行“公办民营”,使政府这一职能逐渐向社会转移,以吸收民间资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2.“问诊”需求差异,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居家养老需求

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来源以及自理能力等对老年人需求影响显著。我们通过差异化分析把老年人分为“健康富裕(H-R)型”、“健康贫困(H-P)型”、“健康文化(H-C)型”、“健康文盲(H-I)型”、“体弱富裕(V-R)型”、“体弱贫困(V-P)型"、“体弱文化(V-C)型”和“体弱文盲(V-I)型”八种类型。各类型呈现出需求差异,需要分类帮扶。调研显示,“H-R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迫切,随后依次为“V-P型”、“H-C型”、“V-R型”。此外,社会和个人因素造成了老年群体需求的明显差异:“H-I型”"需要沟通交流、“H-R型”需要学习新知和运动养生,而“V-I型”和“V-P型”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得到社会关注。

3.宣传新型居家养老服务理念,加快养老“双化”实施进程

所谓“双化”即社会化和市场化。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日益成熟,如福利多元理论、社会嵌入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等。但是,由于已往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居民自身对此缺乏深度理解,导致他们对居家养老存在误解。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或借助媒体的力量向居民宣传相关理论,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同时,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顺利实现居家养老的“双化”。

4.改变单一居家养老模式,尝试与专业机构合作运营

社区居家养老的提供离不开政府、社会和社区的协调配合。政府难以独自维系如此庞大的系统,需要社会和社区的辅助调节。社区居家养老如果只是单一的某种模式,则很难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社区物业公司对居民情况比较了解,有专门的场地和人手,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业养老机构则能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人员培训、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日前珠海市为其设定的“9064格局”养老,打破了原先单一的居家养老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泽字.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

[2]敬嘉、陈若静.从协作角度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管理创新[J].复旦学报,2009(5)

[3]杨春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前沿,2009(8)

[4]成伟,刘海鹰,张宇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案探索[J].理论与现代化,2013(1)

第9篇: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养老;体系;政策

中图分类号:D57

一、社会养老理论背景

随着家庭生产、教育功能社会化,家庭结构以及老年人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劳动雇佣制度,家庭的赡养功能也逐渐变化,家庭不再是唯一的养老单位,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为社会养老提供可能。养老资金、养老场所、养老照顾资源都从单一的家庭提供转变为家庭、社会共同提供,以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养老需求。

(一)社会养老理论

养老从以家庭为主、鳏寡孤独者政府照顾为辅,现在又增加了市场要素,人们可以通过购买养老服务,弥补家庭照顾资源不足的问题。

作为社会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代表之一,罗斯认为福利主要是由国家、市场以及家庭来提供的,主张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其否定了国家是福利供给的唯一主体的理论。这种转变的原因是根据“刘易斯转折点”理论分析,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一方面造成了农村人口的减少,特别是农村劳动人口的减少,这一部分人口正是养老资源的主要承担者;另一方面,大家庭逐渐为“核心家庭”所代替,家庭规模缩小。这两方面都减少了家庭这一主要养老资源的数量,迫使养老资源组合的改变。由原来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转为向家庭养老、财产养老以及社会养老等多层次养老模式的转变。[1]

老年并不意味着“去社会化”,而是“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从老年人个体需求来说,为避免孤独感,避免因年龄大而受到忽视,老年人也需要参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认为,环境对老年个体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满意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尽量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扩大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从而减少其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孤独感以及失落感。“活动理论”也强调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作用,认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能够促进自我认知的发展,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社会嵌入理论”认为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行动及发展应嵌入到特定的社会结构以及关系网络之中,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取社会支持。

上述养老理念认为,老年人不应该成为被忽视者,老年人不是迟缓、无能、啰嗦的代名词。不应该受到年龄歧视。老年人在退出工作岗位之后,职业活动减少,人际交往范围发生变化,闲暇时间增多,其他老年人和家庭成员成为主要交往对象,或者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使他们安度晚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第十七条也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二)现有社会养老政策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的发展模式,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服务对象从特殊老年人群向全体老年人口扩展,服务内容从物质供给向精神享受延伸,提供主体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拓展,管理体制从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转变,服务方法从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型。

“社会福利”狭义的理解是将其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指为鳏寡孤独残等各类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以及遇到突发性困难的人群提供物质帮助和生活照顾,因而也被称作“不幸者的慈善”、“选择利”、“补缺型福利”、“救济型福利”等;广义的理解是将社会保障包括在社会福利之内,把“社会福利”理解为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提供的能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设施、津贴和服务的制度体系,有物质帮助也有精神慰藉,也被称作“普遍利”、“普惠型福利”、“发展型福利”。[2]

“十二五”规划中也专门提到老年家庭建设,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健全家庭养老保障和照料服务扶持政策,为老年人随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鼓励为老年人家庭成员提供专项培训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精神关爱和心理支持作用。街道、社区“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缓解老年生活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以适当方式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3]

这些政策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和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但还需要制定出更加具体的支持细则。如:如何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就近居住。子女照顾不能自理老人是否能得到免费培训或经济补贴等。大方向有了,还需要把政策细化和落实。

二、社会养老政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责任与社会养老需求使社会养老政策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一)家庭养老责任

“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不仅作为衡量个人品德的标准之一,而且法律上也明确规定了子女的赡养义务。同时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说,对“鳏寡孤独”老人,社会也要尽到赡养责任。虽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同时也要有社会养老作为补充,家庭与社会共同承担养老责任。

我国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本纪》中有言“民八十以上者,一子不从役”。 唐朝为了保证老有所养规定,家有年迈父母者可免除一名子女的劳役或徭役。明朝,洪武帝颁诏“民年有七十以上者,许一子侍奉,免其杂泛差役”。这种做法非常符合中国人文化传统。

传统的儒家文化国家,如韩国政府强调家庭照顾和孝顺老人,坚持“家庭照顾第一,公共照顾第二”的社会政策。政府对与老年人同住的子女实行了遗产税和收入税部分减免的措施,并提供家庭津贴。通过这些社会政策来保持家庭照顾老年人的传统。

日本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服务包括保健、医疗、福利综合服务,主要形式有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居家服务是被保险的老年人大部分时间住在自己家里接受各种服务。新加坡鼓励子女与老人就近居住。与年迈父母同住的纳税人所享有的扣税额增加到5000元。这些都是在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政策支持家庭成员承担照顾老年人责任。而不是把老年人完全推入养老院等场所。各国实践证明,大规模集中养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老人与子女、亲朋之间的情感缺失;成本较高;有的对老年人照顾不周甚至虐待现象。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老年人采用机构养老,其中北欧大约为5%~12%,英国大约为10%,美国大约为20%。其他老年人也是利用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在家庭中养老。

(二)社会养老需求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类求得生存并使生命得以延续;其次是在年老体弱的时候,能够安享晚年。生育和抚养子女的花费,可以被看成是父母为将来养老而缴纳的保障基金。这是一个充满伦理亲情的过程。但这种过程不可避免会存在各种风险,即子女中途死亡或者缺乏给父母养老的能力,子女经济收入不稳定,子女不愿意赡养老人等。尤其是在少子化、老龄化、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子女抚养老人能力不稳定,或者无暇照护老人,这就需要政府有预防此类风险的应对措施,为养老提供社会政策支持,提供市场服务项目。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并在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难题,如何养老、何处养老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城乡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率达到19.6%,其中城市为14.6%,农村已超过20%。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三、社会养老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我国特殊背景下的老龄化,使养老社会资源、家庭资源都存在不足状况,需要政府提供相应政策予以支持,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鼓励家庭成员承担照顾责任,而不能仅仅依靠法律和道德手段约束。建立由政府、市场和家庭共同支撑的养老体系。

(一)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特殊老年人经济补贴制度

这些政策支持包括:一是城乡低保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城市“三无”老人均可按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低保救助,贫困老年人要按规定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二是农村五保人员供养制度。2006年《农村五保供养条例》规定: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三是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惠及“三无”老人和贫困老人。四是开展社会慈善医疗、老年人医疗救助专项行动等。五是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解决农村只有一个子女和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而制定,国家还正在积极探索建立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困难扶助制度。六是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可对百岁或高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

政府充分考虑到城乡贫困、无子女、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保障问题,避免无子女老年人因贫困问题而陷入困境,解决了他们经济困难。但仅仅有经济补偿还不能解决无子女、贫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

(二)市场服务体系:引导老年福利设施建设

市场服务体系包括:一是财政补贴政策。确立了“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探索出了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形成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兴办养老服务业的灵活机制。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三是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四是建立管理和服务标准,如《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五是投资引导措施:部门根据自身职能投资建设了一批为公益性老服务工程。六是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场所和服务人员也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此外,还应关注城市低保与养老保险的衔接。[4]

市场除了提供社会养老服务场所外,还要提供为居家老人服务业务,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村镇)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这些补贴、税收、管理政策为扩大和发展老年人服务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满足老年人对集中养老场所的需求,而建筑标准、服务标准、专业服务人员则使入住老年人的权益受到保护,减少不安全感,同时也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三)家庭扶持体系:为子女照顾老年人创造条件

我国在社会福利发展不足的同时出现了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征兆,使人们担忧老年人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时家庭的保障能力,在社会提供服务不足、费用高或者服务质量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还是倾向于家庭成员的护理和照顾。如何通过增强家庭功能,支持家庭成员承担尽可能大的责任,不仅有利于解决家庭问题、促进家庭和谐,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而且能缓解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对公共财政产生的压力。[5]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家庭养老的维系和发展不能仅仅靠文化的约束,某种程度上是由经济利益决定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在不同时期存在互惠交换现象,父母养育子女乃至孙子女,年老时能得到儿媳妇的照顾,因为家庭中照顾老人的责任主要是女性承担的,媳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则为“不孝”。老人照顾者中以女性居多,是男性的1.5倍。[6]“农村老人与子女代际间的经济与劳务方面的交往十分普遍,代际交往的基本模式依然是以子女支持老人为主,老人帮助子女为辅。基本生活保障、看病就医及生病时照料是子女支持老人的主要方面。关照孙子女、家务劳动则是老人帮助子女的主要形式,老人关照孙子女与子女照料老人呈相关性”。[7]媳妇是外来人,她们只有在结婚、生子时受到公婆的照顾,到年老时才愿意照顾他们。或者老人自己有资本来换取子女的照顾。

政府对贫困老人的经济补贴就增加了老年人互惠交换的资本。荷兰政府,给空巢家庭的子女一定的带薪假期,以便其照顾年迈的父母,政府也给长期照顾老年人的失业、下岗子女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新加坡奖励年轻人购买靠近父母居所的房屋等,这些都是很好地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资源不足的措施。

政府政策是社会养老保障支持体系发展的基础,市场服务体系是保障,家庭扶持体系是必要补充。居家养老服务根据老人的需求进行服务,充分尊重了老人的自,使老人能够体面养老。利用“契约性”服务,满足“伦理性”需求,适合中国老年人不愿离开家庭,不愿离开自身熟悉的生活环境,希望子女照顾的国情,应该是未来社会养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学斌.社会李学斌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反思——以养老服务为例[J].社会工作,2009,(5).

[2] 朱耀垠.中国老年福利政策:从社会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D].北京: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2008.

[3]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9-23.

[4]唐钧.城市低保的最新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2,(24).

[5]陈卫民.我国家庭政策的发展路径与目标选择[J].人口研究,2012,(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