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第1篇: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贵州铝厂工贸实业总公司 龚凤凌

本人1995年从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系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贵州铝厂第三电解铝厂人事科工作,从事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及劳动合同的签订等方面的工作,1998年被厂部聘任为助理经济师;1999年3月调入贵铝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工作至今,除继续负责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工作外,还主要从事劳动工资方面的管理,并参与了公司2003年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试行工作。现将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 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贵州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 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在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我除主要负责上述类别的保险统计工作以外,还主要具体负责全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工作。工贸实业总公司作为贵铝集体企业,其下属各分公司工资管理在经过该公司劳资员造表核算后,交人事科最后审核。我从99年到工贸总公司至今,公司实行的岗位结构工资制度变化不大,工资管理也成了一项较为简单的日常管理工作。尽管如此,我仍然小心认真地做好每月的劳动工资统计审核工作,保证各项原始数据准确无误,并根据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上报给各业务部门。包括每月向贵州铝厂人事处上报,每季度向贵阳有色公司上报,每半年和年终向贵阳市统计局、劳动局、白云区劳动局分别报送人事劳动工资报表等,除此之外,我还建立健全了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各类各项记录台帐,并按规定办理日常的职工转正、职务变动、岗位变动及工龄变化等工作调整的办理工作,多年来,由我经手上报的各级各类报表无差错、无遗漏,时间上从不滞后,多次在有关业务检查、审核中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好评;2002年4月,贵铝分流改制上市,工贸总公司面临的内外生存环境都发生严峻变化,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在总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由我科室具体承办的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拉开序幕,作为人力资源部的工资管理人员,我参与了公司推行工资实行全额浮动的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措施的制定、讨论和修改工作。在具体讨论、修改到最后的定稿过程中,我多次提出有见地、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改革方案思路,受到主管领导的肯定。最后,由我执笔完稿的我公司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经过反复的调查摸底、纵向核算比较后,在年初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实施。我公司实行的工资全额浮动方案,是在本人档案工资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变革。其中,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总的原则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实行总的全额工资浮动分配,职工每月只能领取原月均工资收入的60%,其余40%视单位经济效益上下浮动,半年兑现一次。同时,在我的提议下,公司还进行了岗位结构工资制的改革,我和同事们一起,对全公司职工工资收入进行反复核算比较后进行套改,将原来名目较为繁多的工资明细项目用统一的岗位工作制来套改替代,职工工资由岗位工资、奖金、职称补贴、保留工资四个部分组成,突出了岗位定收入高低的特点,公司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真正形成了“岗位凭能力”“收入靠贡献”的格局。最初,实行这样大幅度的工资制度改革,尤其是在贵州铝厂范围内第一次实行这样的岗位工资改革,且实行全额浮动,肯定是触及了部分职工切身利益的,在科室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作为直接的业务经办人员,我对个别收入受到影响,暂时有抵触情绪的职工,耐心向他们做好细致入微的说明和解释、沟通工作,为公司2003年推行三项制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2篇: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第二条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的任务是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根据镇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引导专业镇经济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支持专业镇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建设,推动专业镇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专业镇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条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坚持“突出特色、强化功能、提高质量、繁荣经济”的方针,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科技依托,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从总体上提升专业镇的产业技术水平。

第四条市科技局负责对全市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各县(区)科技局归口管理本县(区)的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专业镇府负责制定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

第五条申请条件及要求:

1、领导重视。镇领导班子对技术创新认识到位,把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纳入到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并作为镇的重要工作来抓。

2、基础条件。在市内具有明显的产业发展特色和较大的规模,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亿元以上,其色产业产值占20%以上。

3、目标明确。试点镇应有长远发展规划和技术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结合镇产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技术中介服务和培训机构,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培训,新技术和优良新品种的普及率和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使农民增产增收,从而提高镇的经济实力。

第六条申报程序。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以“自愿申请、专家论证、择优遴选”为原则。由镇政府填写《*市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申报书》,并附镇经济发展规划、上年度工作总结等材料,一式三份及附软盘,经县(区)科技局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市科技局。

第七条审核程序。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申请镇的条件进行评审,由市科技局根据评审意见审定后,将符合条件的镇授予“*市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称号并挂牌。

第八条合同管理。市科技局批准的“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由市科技局(甲方)与镇政府(乙方)、县(区)科技局(丙方)签订试点项目合同。市科技局定期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

第九条扶持措施。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经费投入以镇和镇内企业投入为主;市政府给予3万元的经费资助,并视财力状况逐年有所增加;县(区)应按不少于1:1的比例安排一定的经费支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并优先推荐试点镇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经费支持。

第十条项目管理。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分阶段实施,可分为调研分析、制定规划、实施、验收四个阶段。时间为3~5年。

县(区)科技局负责对试点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十一条项目验收。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项目按合同要求完成后,可向合同甲方提出验收申请报告。

第3篇: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提要] 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实施组织战略的前提、保障和主体力量。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较小、整体素质不高、职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问题。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新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营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才能推进落后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3年4月7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组织间的竞争也演变成人力资源的竞争,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实施组织战略的前提、保障和主体力量。管理学大师们对此表达了一致的看法,德鲁克认为:未来的工作者大部分将成为知识工作者,组织成败的关键仰赖于既掌握高深专门知识,又能利用资讯科技进步,获取宝贵前沿信息作决策依据者的努力。

 

一、关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概念

专业技术人才是一个组合概念,是“专业技术”与“人才”的结合。

专业泛指各领域所特有的系统性的专门知识;技术泛指生产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泛指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专业技术”是把专业与技术相结合、相统一的概念,但又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它还有新的质——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专业技术活动、专业技术事业。

 

关于人才的概念,2003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提出人才概念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三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由此,“专业技术人才”可界定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在为专门领域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专业技术人才在一个国家、地区、组织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战略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要实现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因此,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各个地区、组织的重要任务。现以贵州省为例,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二、贵州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2010年贵州省统计年鉴统计,至2009年,贵州省事业、企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58.82万人。按专业分,工程技术人员6.23万人,农业技术人员2.6万人,卫生技术人员7.45万人,科学研究人员0.15万人,教学人员37.11万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技术职称3.37万人,中级技术职称17.29万人,初级技术职称34.00万人。按学历分,大学本科以上14.95万人,大学专科27.37万人,中专以下16.32万人。

 

从总体上看,贵州省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观初步确立,专业技术人才政策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明显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环境改善,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但贵州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全国还有较大差距,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三、贵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特点及问题

贵州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较小,整体素质不高,职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结构上的分布不均衡。从人员素质分布看:到2009年,按职业技术职称高、中、低来分,其比例分别为6∶32∶62,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10∶38∶52相比,相差-4∶-6∶10,贵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急需提高。

 

(二)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域上的分布不均衡。从地区分布看: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越好的区域专业技术人才越多,反之越少。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带在人才方面具有较大的相对优势,而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三)专业技术人才在产业上的分布不均衡。传统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均拥有较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则较少。

(四)专业技术人才在学科上的分布不均衡。从学科分布看,科研机构重点从事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其次是农业科学,只有很少的科研机构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发活动。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按学科分布的情况有所不同,其中第一仍是工程技术领域,第二则是人文社会科学,再次是医学。理工科领域人才占主体,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相对不足。

 

(五)专业技术人才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政策不完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和使用的行政化尚未完全消除,专业技术人才自由流动和自主就业创业能力较弱。少数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率偏低,专业技术人才价格与专业技术人才价值背离问题还较为普遍。阻碍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六)专业技术人才载体在承载吸纳人才上功能较弱。贵州省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且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长。非公有制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竞争中出于劣势地位。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层次不高,在全国的知名度偏低等,客观上造成了贵州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造成专业技术人才载体承载吸纳人才的功能较弱。

四、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策与措施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是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面对未来,我们只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4篇: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一、当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尚存的问题

截至2011年6月30日,某基层央行分支机构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1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98.40%。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2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68%;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188人,占50.67%;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16人,占31.27%;未取得专业技术资格46人,占12.40%。

(一)专业技术系列分布不够合理,与工作岗位不相对应

从专业系列分布看,经济系列比重大,其他专业人数相对少。具有经济师资格的有131人,占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而具有会计师资格的33人,总量明显偏少,占17%。此外,政工师20人,工程师5人,分别为10%、2.6%。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在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上,聘任职数只是对级别有比例限制,对于聘任何种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要求。由于取得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能得到聘任,而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会计、工程等系列资格考试难度明显大于经济系列资格考试,通过率相对较低,这就使得相当部分员工避难就易,选择报考了相对容易的经济系列资格的考试,由此造成了经济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增多,并且产生了跨岗任专业技术职务的现象,如聘任经济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会计专业或政工专业。同时,由于实际工作需要,在人员岗位交流或调整的过程中,部分人员也出现了新工作岗位与专业技术职称不对口的现象。如果因岗位调整而对专业技术职务进行解聘或低聘,势必会影响此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岗位调整和岗位交流的顺利进行。

(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不够完善,激励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基层人民银行对职称考试或评聘工作都非常重视,对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一般都能够及时给予聘任,但在聘后考核方面,专业技术考核体系还不健全,缺乏针对不同职务等级职责要求的考核标准和以业绩考核为核心的考核办法,存在重年终考核轻日常考核,重定性考核轻量化考核的现象。《中国人民银行专业技术人员聘期考核暂行规定》虽制定了考核参考标准,但因考核标准较高且较难认定,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央行往往是以年度考核代替聘期考核,考核方式仅仅是个人对年度专业工作进行总结,在科室范围内进行民主评议,采取不分职务高低、专业特点,简单地靠民主投票来决定优劣的办法,很少有专业技术人员因聘期考核不称职被解聘的情况,专业技术职务成了事实上的终身制,使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及聘期考核失去了应有的约束作用,专业技术职务的激励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不够到位,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基层人民银行对员工的培训基本上是基于业务知识的培训,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很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人才培育、培训体系不健全。人才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多以全员性业务培训、适应性岗位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兼顾性地进行,必需的脱产学习较少,培训时间不多,培训的专业性不强。培训后也没有完全将培训考试成绩作为任期考核的内容,没有因为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而进行解聘,导致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后疏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高。

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改进培养机制,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优化

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拓宽培养渠道,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不断得到更新和提高,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改变目前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平衡、高级人才缺乏的现状。要坚持专业技术人才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出业绩和成果。

(二)强化专业意识,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都有明确的职责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征,因此专业技术职务应与工作岗位相联系,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要与所从事的专业岗位相对应。要健全完善基层人民银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明确各岗位对所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的标准要求,真正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用人制度。要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专业技术职务意识,树立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的责任意识,选择与所从事的业务岗位相联系的专业技术职务。

(三)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绩考核

对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进行考核,是为了正确评价其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的能力发挥,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因此基层人民银行要创新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机制,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采取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围绕基础工作、学识水平、工作技能、工作业绩等主要内容,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规范考核程序,细化考核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增强考核工作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防止流于形式。要探索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日常管理机制,根据业务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和评价各个专业技术岗位,加强动态管理,对于任期内出现工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损失的,立即解聘,取消其一定期限内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和相应的工资待遇。可结合专业技术职务任期一般为2―3年的规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组织开展专业技术职务竞聘,通过专业知识考试、演讲答辩、民主测评和业绩展示等办法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综合考评,择优聘任,激发专业技术人员自觉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在工作中多出成果,多出业绩,高效履职。

第5篇: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提要] 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实施组织战略的前提、保障和主体力量。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较小、整体素质不高、职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问题。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新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营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才能推进落后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3年4月7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组织间的竞争也演变成人力资源的竞争,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实施组织战略的前提、保障和主体力量。管理学大师们对此表达了一致的看法,德鲁克认为:未来的工作者大部分将成为知识工作者,组织成败的关键仰赖于既掌握高深专门知识,又能利用资讯科技进步,获取宝贵前沿信息作决策依据者的努力。

 

一、关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概念

专业技术人才是一个组合概念,是“专业技术”与“人才”的结合。

专业泛指各领域所特有的系统性的专门知识;技术泛指生产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泛指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专业技术”是把专业与技术相结合、相统一的概念,但又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它还有新的质——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专业技术活动、专业技术事业。

 

关于人才的概念,2003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提出人才概念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三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由此,“专业技术人才”可界定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在为专门领域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专业技术人才在一个国家、地区、组织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战略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要实现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因此,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各个地区、组织的重要任务。现以贵州省为例,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二、贵州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2010年贵州省统计年鉴统计,至2009年,贵州省事业、企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58.82万人。按专业分,工程技术人员6.23万人,农业技术人员2.6万人,卫生技术人员7.45万人,科学研究人员0.15万人,教学人员37.11万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技术职称3.37万人,中级技术职称17.29万人,初级技术职称34.00万人。按学历分,大学本科以上14.95万人,大学专科27.37万人,中专以下16.32万人。

 

从总体上看,贵州省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观初步确立,专业技术人才政策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明显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环境改善,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但贵州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全国还有较大差距,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三、贵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特点及问题

贵州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较小,整体素质不高,职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结构上的分布不均衡。从人员素质分布看:到2009年,按职业技术职称高、中、低来分,其比例分别为6∶32∶62,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10∶38∶52相比,相差-4∶-6∶10,贵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急需提高。

 

(二)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域上的分布不均衡。从地区分布看: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越好的区域专业技术人才越多,反之越少。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带在人才方面具有较大的相对优势,而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三)专业技术人才在产业上的分布不均衡。传统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均拥有较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则较少。

(四)专业技术人才在学科上的分布不均衡。从学科分布看,科研机构重点从事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其次是农业科学,只有很少的科研机构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发活动。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按学科分布的情况有所不同,其中第一仍是工程技术领域,第二则是人文社会科学,再次是医学。理工科领域人才占主体,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相对不足。

 

(五)专业技术人才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政策不完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和使用的行政化尚未完全消除,专业技术人才自由流动和自主就业创业能力较弱。少数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率偏低,专业技术人才价格与专业技术人才价值背离问题还较为普遍。阻碍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六)专业技术人才载体在承载吸纳人才上功能较弱。贵州省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且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长。非公有制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竞争中出于劣势地位。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层次不高,在全国的知名度偏低等,客观上造成了贵州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造成专业技术人才载体承载吸纳人才的功能较弱。

四、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策与措施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是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面对未来,我们只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一)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特定的产业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是由相关社会主体如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联系、互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引进、使用和扩散新技术,

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以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为载体,加快专业技术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建立在依靠专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及人才资本的基础之上,并由此建立专业技术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机制,让专业技术在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包括人才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的共同增值。

 

(二)加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优化创新专业技术队伍

1、“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观念,打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制定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优惠政策,给予用人单位引才的主动权,“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造就领军专业技术人才,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寻求突破。要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需要,区分不同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在选拔评价、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支持促进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

 

3、开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开发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探索建立公共实训平台,可按照“企业+学校”的培养模式,按照“政府引导、行业协同、市场运作、社会力量主办”的路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人员的技能化水平,培养掌握“新、特、绝”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

 

4、引进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按照引才和引智并举,重在引智的原则,吸引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创业和就业。可以专业技术人才租赁为依据的“委托派遣”、以知识技能互补为依托的“顾问兼职”等多种引智方式,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三)加强教育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统一,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

1、狠抓高等教育质量,培养知识结构新、创新能力强的后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教育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高等教育是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输送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进一步转变高职高校的办学思想,调整专业结构,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考核体系与相关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结合起来,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与推广结合起来。

 

2、建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紧密协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联合,共同组建队伍,实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社会共享与优化配置。科研机构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直接参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联合培养学生,高校教授可参与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充分利用研究机构的专业技术资源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3、发挥高校作用,加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各企业可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签订协议,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即高校依据企业提出的用人标准以“准就业”的方式培养实用专业技术人才。这样不仅解决了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找不到专业对口、素质较高的适用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

 

(四)加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用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1、改革专业技术人事制度,保证用人单位自主权和专业技术人才自主择业权。建立体现“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宏观指导”特点的新型专业技术人事各类制度,用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形成专业技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尽其才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专业技术人员勇于创新创业的管理制度。

 

2、建立和完善向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根据按岗位定薪、按任务定酬和按业绩定酬的原则,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基金效益直接挂钩。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

 

3、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评聘办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评审模式。应打破身份、所有制、地域、岗位、系列等限制,实行评聘分开,建立科学的评审模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申报权交给个人,评审权赋予社会,聘任权还给单位,取消专业技术职务的指标控制,由单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按国家确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自主设置岗位。

 

4、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协调、多元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体系,广泛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5、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大力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拓宽公共服务内容,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增强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大力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宽松、和谐环境,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全部才华、努力创新创业。

 

总之,面对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一社会新特点,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能获得发展,只能走发展知识经济这条路。要发展知识经济,就必须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先导。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新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营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才能推进落后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筑燕,唐正繁,单晓娅.工业强省战略知识读本[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3.

[2]王兴骥.贵州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第6篇: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一、__的科技现状分析

“十五”以来,__州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初见成效,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有力地推动了__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州委、州政府制定了《__州“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__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__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措施。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队伍自身建设也得到发展。全州共有科技管理机构5个;独立科研所2个;29个乡镇配备了科技助理员;全州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35人。

(二)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进步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结合__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引进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208项、科技成果156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__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五”以来,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44项,其中,省级项目55项,州级列项及配套项目289项;项目资金共投入1889万元,项目涵盖了农、林、牧、卫生、生物等大部分行业,一批科技项目已成为我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开始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民族贫困地区科技综合示范项目所实施的优质稻、优质蔬菜、沼气、稻田养鱼、庭院经济、科学养猪等十多个种养业和能源开发示范项目,项目区粮食产量和人均经济收入均突破千斤千元,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取得了较好示范效果。

(三)科学普及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积极组织开展民族贫困地区科技试验示范、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咨询服务及科普阵地建设等科普创建活动,开展科技扶贫,有效提高公众科技素质。十五以来,共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4934场次,受训农民达84.7万人次,印发各类科技、科普实用技术资料10.2万份,共招收省级农函大班55个专业,74个单科班4525名学员,培养了一大批农村能人群体,广大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科技合作交流和专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举办____科技展洽会、组织参加__省科技展洽会和省院省校科技成果洽谈会等形式,搭建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州内企事业单位先后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国林科院昆明资源昆虫所、__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实施的云黄连、萝芙木、咖啡、漆油、木蜡、草果、老窝火腿腿源标准化示范等开发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产学研结合取得新突破。一期工程10万吨电解锌项目已建成投产,为把兰坪建成部级有色金属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专利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得到强化,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级干部的科技意识不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少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自满意识;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保守思想;求稳怕乱、怕担风险的畏难情绪;做事习惯于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缺乏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胆略和气魄;遇到实际问题却一味强调客观原因;浮躁心态、工作不够深入、急功近利;学习理论和业务不够系统,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分析问题粗浅;考虑局部多、考虑全局少、发展理念不强。具体表现为全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引进、项目的推广上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重视不到位,常常持观望态度,致使一些成熟和适用于我州的科技项目,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亟待增加

按照我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__年计划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要增至25084人,从现有人才状况分析,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总数只有7251人,人才的需求缺口还比较大。实现增加现有人才总量的目标,特别是高尖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总量提升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

2、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我州现有的10635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人数分别为60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07%,副高级职称596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6%,)、3753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5.29%)、627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9.04%),显示出高级职称人数偏低,初级人才基数偏大。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数量的不足,目前缺乏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等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第三产业高层次的金融、商务、法律、外语、计算机、建设

规划等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州严重缺乏大批熟悉和掌握世贸组织规划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对于我州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严重影响,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3、人才分布亟待调整

从专业技术人才隶属关系分析,州直机关人才量有1229人,虽然只占全州的11%,但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各类从事职业人才分析,教育、卫生人才的数量为814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3.8%。我州是农业大州,各事业单位中农林牧渔人才总数995人,占人才总量的9.02%,占农业人口总量的0.27%,比重明显偏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仍偏低,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总量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人才总数的31.9%,研究生仅有11人,只占专业人才总数的0.1%;本科学历的有954人,也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64%。人才分布不均衡,在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在“三次产业”第一线的人才较少,在所有制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单位人才占总量的比例高达90%以上。

4、留住人才工作日益紧迫

“十五”期间,__州人才外流严重,主要流向昆明等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高级职称人才,出现“流出不流进”现象,高级职称人才流出28人,中级人才流出127人,而调入的中高级职称的人才为9人。

5、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政治边防的影响,__的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受市场经济大潮锻炼的人才较少,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个私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缓慢。

6、人才队伍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

全州人才总数占人口总数的4%,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为145人。

(三)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偏低、观念落后

调查中了解到我州公众科学素养接近零,全民受教育程度只为6.1年。而这其中已含受傈僳文教育人员。因此我州的很多农民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这样,科学普及和适用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群众的接受能力也较弱,一些干部群众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依然形成对自然资源,对国家的依赖思想严重,“靠山吃山、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观念还依然存在。不仅给我州脆弱的生态造成破坏,还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四)我州的各类企业创新能力低

从调查中可以感受到各类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很高,但我州的各类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客观制约因素多,难有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我州工业科技难以发展。

(五)科技工作显示度不够。

科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容易出现“政绩”工程,不少领导对科技工作“口号”重视,没有从人、财、物的资源上支持科技工作,导致科技工作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显示度。

三、积极推进我州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__“二次跨越”战略支撑体系――“努力构建__部级有色金属基地、部级水电基地、部级多元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样性基地,打造__大峡谷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进一步明晰科技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推进创新和科技进步发展方面的职责定位,做到紧扣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围绕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协调推进持续发展。“强抓农业科技,推动工业科技;强化科技普及,提高科技素质;强化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州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支撑能力。采取切实措施,实施提升我州传统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民族文化保护开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发展领域创新行动。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我州企业的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二)完善我州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科技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为科技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理顺政府、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关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和客观要求,把培育我州各类企业创新主体放在优先地位,通过政府政策和科技投入的引导,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2、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基础条件的共建共享。我州属“三江并流”区域,同时又是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种质资源极其丰富,为了更好地了解资源情况,达到有效保护濒危物种,整合资源,高起点开展建设工作,依托高等院校技术支撑,建设一批具有__特色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工程中心,使其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以点带面拉动全州生物资源开发,同时达到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资源共享、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利用、构建网络科研环境、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整合,形成一个开放高效的科研保障体系,改善区域创新基础条件。

3、加大省院省校和周边国家缅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对外开放的力度。组织开展与发达地区的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开展项目开发、基地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工作;积极推动我州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与对外合作方建立长期、深入、有效的合作。

4、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在引导社会投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把科技投入作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重点来加以确保,有力保证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作用。

(三)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减少或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倾向,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鼓励创新的环境。积极鼓励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

导作用;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创业人才和科技中介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四)加强科技普及及科技宣传,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健全科普管理体制,形成政府推动,团体和部门齐抓共管的科普工作格局。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农村、社区、青少年,广泛开展解决“学科技难”科普活动,加强科技培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力争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自主创新。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通过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的形成能力和保护能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及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州的各项科技法规政策,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政策环境。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落实,营造全社会共同重视科技工作的社会氛围。

四、对策措施

我州作为经济后发展、欠发达州,开展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障碍,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让科技服务于__经济社会总体布局,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部署,科技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实现科技攻坚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州内和州外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按照州委州政府科教兴州战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宏观管理,把重点放在研究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创造保障条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各级领导要强化科技宏观管理意识,把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弱化对竞争性研发活动的具体干预,建立机构完整、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机制。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统揽科技工作全局的责任,统筹区域科技发展,统筹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评价和公众监督机制。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方针,围绕我州重大科技需求,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和合作,学习引进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在消化吸收中再创新,结合我州实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各类科技合作,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进步。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的投融资支撑体系

要把科技投入作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重点加以确保,有力保证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及各种社会组织加强科技投入,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支撑体系。

(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服务环境

随着科技强州战略的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服务环境,提高科技服务质量。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我州科技队伍自身建设,完善科技管理服务机构;二是要整体提高我州科技人员队伍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县基本建设投资规划,进一步改善各县科技服务环境;四是出台科技有关的政策法规,围绕科技创新、成果引进、合作、研发、推广应用、特色产业培育等,大力改善州县科技软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构建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紧紧围绕我州的支柱产业,围绕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选题指南,加大争取科技计划项目力度,做到思路项目化,项目数字化。按照合理布局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安排好州级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形成“实施一批项目,培训一批农民,涌现一批农村能人群体,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品牌,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局面。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构建和完善企事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我州的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五)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培养引进科技人才

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

一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机构形成开放、流动、竞争的新局面,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靠给舞台、压担子培养和凝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数据共享、科学资料提供等多种方式,为各类人才的科技活动给予公平的对待。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二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积极鼓励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与投资、分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评价科学、运行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要围绕科技发展需求,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针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知识集群和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引导和支持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形成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保障。

(六)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坚持以人为本,把科学和技术普及工作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技普及教育,使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与我州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相适应。传播科学文化,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充分利用边疆“解五难”的机遇全面提升我州科普工作。在我州可以考虑建立少数民族科普专业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协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要健全科普管理体制,形成政府推动,团体和部门齐抓共管和科普工作格局。各级党政领导带头支持和参与科普,有关部门积极制定科普规划及相关标准,建立投入保障、竞争激励、监测和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协调一致,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

第7篇: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目前,佛山市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4所(含技工学校10所),其中部级示范性中职学校5所,部级重点14所,省级重点12所;在校生9.4万人。部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在校生平均4700人/所,部级重点学校在校生平均2900人/所。目前全市普职比5.2∶4.8,普高与中职基本实现协调发展。市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5675人,其中专职教师4584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0.78%。专职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4196人,达标率91.54%,“双师型”教师比例68.36%,“双师型”教师比例位居全省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备生均7500多元(远远超过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备生均5000元标准),办学条件位居全省前列。

经济和产业情况

佛山市经济发展概况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6709.0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3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191.01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388.70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结构为1.9∶62.5∶35.6。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63.04亿元,增长15.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78.83亿元,增长13.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385.45亿元,增长7.2%。民营经济增加值4088.4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9%。

佛山市产业结构

近年来,佛山市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市形态不断优化,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调整过程中,主要以区、镇(街道)为主战场,以工业园区、专业镇和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动制造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镇和产业集群经济,已形成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及其他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十个各具优势的行业。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形成新优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佛山市产业也面临改造提升,如:陶瓷产业正加速向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转型,机械装备跃升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佛山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部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佛山市在产业转型期间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佛山引进了奇美电子、海尔、可口可乐、汇丰等一大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项目。目前,佛山的光电显示和光照明产业链条日趋完整,成为全国三大光电显示示范基地之一;光伏产业、物联网产业、文化创意和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以一汽大众整车、多尼尔房车、陆地方舟、福田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产业转型以提高经济发展和质量效益为核心,培育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上下游产业配套和服务能力,打造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高端产业发展载体。改革调整佛山国家高新区,加强佛山新城、广东金融高新区、广东工业设计城、华南智慧新城等建设,打造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广东太阳能产业基地、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广东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提升承载高端产业的能力。

中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分析

中职招生概况

2008年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人数为28136人,其中会计、计算机及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工艺美术、文秘、模具设计与制造等23个专业招生24199人,占总招生人数的86%。

2010年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人数为33321人,其中计算机及应用、会计、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27个专业招生30188人,占总招生人数的90.6%。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招生3641人,会计专业招生2389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招生2265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招生2159人、模具设计与制造和电子商务专业各招生1541人。

2011年全市招生总人数为33672人,其中会计、计算机及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27个专业招生29564人,占总招生人数的87.8%。会计专业招生2967人,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招生2565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招生2420人。

2012年招生总人数为32844人,其中会计、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及应用等27个专业招生30347人,占总招生人数的92.4%。

2013年招生总人数为30405人,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招生2430人、会计专业招生2284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招生1871人、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1766人、电子商务专业招生1756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招生1710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招生1334人,在招生人数居前的29个专业中,招生人数26715人,占总招生人数的87.86%,如图1所示。

专业结构变迁

2008年佛山职业教育主要以文科类型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居多,如会计、文秘、工艺美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商务外语等专业招生规模居前,理工科专业相对偏少,机电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招生规模较大(其中有一所民办汽车职业学校,每年招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700人以上),其他专业招生比较分散。

2010年文科类专业呈下降趋势,会计、工艺美术、文秘、市场营销、学前教育等专业招生下滑。招生规模居前的是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理工类专业。

2013年各专业招生比较平稳,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等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居前。

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会计、汽车制造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数控技术应用等,这些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学生报读这类专业的人数比较稳定。这也印证了佛山第二产业需求量旺盛的实况。

中职专业类别分析

教育部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共有18个专业类别、321个专业。对佛山市2008~2013年招生情况统计分析发现,佛山市中职学校的招生集中在6个专业类别的29个专业上,分别是:财经商贸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这6个专业类别每年的招生比例是:财经商贸类占三成以上,这类专业的招生在2010年出现拐点,2011年开始小幅收紧,2012和2013年又趋于稳定;其次是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各占两成左右,交通运输类占一成;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及计算机类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分不开。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则呈上升趋势,2011年招生出现拐点,2013年出现回落现象,这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佛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关系;其他专业类别的招生情况变化不明显,与市场需求大体保持一致。2008~2013年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类别统计如图2、图3所示。

6个专业类别中计算机及应用技术专业招生规模下降得最多,从2008年招收3485人,到2013年只招收1766人,会计专业也由2008年招收3590人下降到2013年招收2284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招生稳定,呈小幅增长趋势,如图4所示。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协调匹配

根据一、二、三产业的定义,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招生的专业,我们对专业按照产业进行分类,产业对应专业的招生情况如图5所示。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业属于第二产业的呈稳步上升趋势、而属于第三产业的呈下降趋势(部分专业下降导致整体出现下滑趋势)。

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产业决定专业。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年代,佛山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企业主要有出口企业;陶瓷、铝型材、家具等与房地产行业相关联的企业,这些受影响的行业以第三产业更为突出,导致第三产业就业能力下降,人们意识到第三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学生就读第三产业的专业出现略为下降趋势;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第三产业类的专业办学成本比较低,对办学条件要求不高,导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创办初期都会选择开设这类专业,所以第三产业类的专业在全市范围内招生规模大,学生人数多,但随着市场需求的饱和和企业需求的变化,第三产业类的专业招生规模开始下降。

在《佛山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09―2020年)》中,佛山市提出打造“3+9”特色产业基地,即着力打造白色家电、新型显示器件、现代陶瓷三大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医药保健、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节能环保九大部级特色产业基地,这九大产业基本都属于第二产业,这也意味着佛山在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历经金融危机后的就业形势立即稳步回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如图6。

专业设置对策

专业设置紧扣产业结构

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服务产业,有了产业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才能有扎实的基础,校企无缝衔接才能实现。根据《佛山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09―2020年)》,佛山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围绕这几个产业,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改造时需要结合产业来实施。只有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集群的紧密对接,才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全市统筹,各有侧重,办行业类中等职业学校

佛山职业技术教育要瞄准佛山的产业调整和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全市要统筹规划,按照重点产业所属区域的原则,每所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各有侧重,如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汽车配件总厂落户佛山市南海区,将带动该区域的制造和加工行业,据统计共需要约3万名工人。这些工人就依托当地的职业教育来培养输送,所有这个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必须以交通运输类、加工制造类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

构建专业预警系统,实施动态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高校、企业、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等,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各行业就业需求趋势等构建专业预警网络平台,防范专业风险。部分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在专业定位和专业改造等方面缺少长远眼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跟风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建立专业预警网络平台,可以化解新开设专业的潜在危机和风险,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根据招生规模和专业布局情况合理调控招生计划,调整部分与产业需求不对接的专业。

建立市级职业教育网上供求平台

第8篇: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 高技能人才 需求 天津

一、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2003年中国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明确其属于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高级的职业能力,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时能体现出高水平的操作技能,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此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便成为国家人才战略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高技能人才未来十年发展的“硬”目标——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天津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参照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博士对于经济增长的因素概括为四大类:生产管理、资源、劳动力和资金。其中,劳动力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在知识社会形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是知识,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必须明确,天津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高级知识分子、专家,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大量研究表明,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很高的相关性。

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将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多好处。首先,高技能人才培养将提高天津地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天津市的职工风貌焕然一新,企业文化、城市文化都能上升一个台阶。其次,高技能人才的大力培养将产生一批高素质人才,这将为天津市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提供劳动力的支持。最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薪酬水平,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拉动天津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特征

(一)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大

《天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这些经济数据表明天津经济社会将经历一段快速的发展期。天津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而这其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很大。

以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滨海新区为例,“十二五”时期,滨海新区将实施“顶尖人才引领工程”,院士专家、领军人才总量将超过100人;实施“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各类高级人才总量将超过1500人;实施“重点紧缺人才储备工程”,吸引5000名以上重点高校优秀人才来开发区实习;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训技能型人才超过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从这些数据来看,虽然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超过1500人,这些高级人才对滨海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高达1.6万人,相比之下数量更大。

(二)高技能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天津市的产业必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天津的劳动力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未来社会对未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减少,而对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大,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天津地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量新增岗位,所需要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并非普通劳动力,只有受过专业教育及专业技能训练的劳动力,才能获得这种由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高就业机会。但是,目前天津地区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

在结构方面,高技能人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布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分布少,传统机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三)天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持

当前,天津市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也成为制约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未来的天津市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天津市企业核心竞争力,这迫切地需要大量技术精湛、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高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科技、创新将在经济发展中贡献更多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有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还必须有技术工人的参与,尤其是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和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他们往往发挥着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难以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先进设备的安装调试,依照图纸和工艺进行新产品生产,更体现在生产技术难题的解决、生产工艺的设计上。例如:中国的汽车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线,也拥有很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但是国产车的质量还是比不上国外汽车厂生产的汽车,这里面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汽车业基层工人普遍技术水平较低,无法看懂、理解和操作高科技的设备。在天津市各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的支持无疑将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

(四)天津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紧缺专业领域分析

根据天津市人才管理部门编制的《天津市2011年紧缺人才目录》,目前本市最紧缺人才主要涉及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现代冶金、文化宣传等优势支柱产业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传感网、物联网、高性能结构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在这些领域中需要高级科技人员1.2万名,而具有较强专业操作技能和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则需要24万人。此外,还要特别重视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发展。2011年底,天津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与国际先进大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说,服务业仍是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伴随着天津市服务业的大发展,与此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大量激增。

参考文献:

①陆海霞,刘志芳.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J].前沿,2012(3)

②李业明,潘琦华,金伟.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珠海经济发展[J]. 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③黄乐览,黄伟萍.适应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

第9篇:经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知识、技术,以及作为知识与技术的载体----人才资源,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中国加入WTO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使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党中央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更是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考虑的重要位置,做了一系列战略部署。20*年5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等重大问题,在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20*年12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又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纲领性文件。

保山市在党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几年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提出了“科教兴保”和“人才强市”战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思想观念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市人才资源的开发还存在底子不清、措施不到位及深入研究探索不够等问题。人才队伍现状离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进一步研究全市人才资源开发使用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开发使用人才资源的方式和途径,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

至20*年初,全市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及农村“乡土人才”的基本状况是:

(一)党政人才(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全市共有机关干部9069人,占总人口的0.38%。其中,学历在中专及以上的共7996人,占机关干部总数的88.2%。7996人中,研究生32人,占0.40%;本科学历1323人,占16.6%;专科学历4600人,占57.5%;中专学历2*1人,占25.5%。按行政级别划分(含非领导职务),地厅级27人,占0.34%;县处级525人,占6.66%;乡科级3944人,占49.3%;科员及以下3500人,占43.7%。

县处级干部525人中,实职领导427人,其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416人,占97.4%;中专以下学历11人,占2.6%。按毕业院校性质分,国民教育类院校只占20%,党校函授类约占80%。按所学专业分类,党政专业141人,占33.9%;文史专业66人,占15.8%;法律专业57人,占13.7%;经济专业46人,占11.1%;农、林、水专业24人,占5.8%;其它专业82人,占19.7%。按年龄划分,40岁及以下的106人,占25.5%;40岁以上的310人,占74.5%。

现状分析:

1、党政人才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虽然不大,但总数在逐年增加。受机构、编制、领导职数制约,总量是充足的;

2、党政人才中高学历人才偏少,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7%;

3、作为党政人才重点之一的县处级干部队伍总体年龄偏大,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只占四分之一;专业结构不合理,学党政和文史类的几乎占总数的一半,学经济、法律、金融、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明显不足;大专及以上学历获得者中,接受国民教育毕业的少,只占五分之一,而在职到党校或函授学习的占五分之四强。

(二)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初职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全市有初职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051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其中,副高职以上71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中职8356人,占27.4%;初职21441人,占70.3%。副高职以上人员的行业分布情况是:文教卫体及广电影视639人,占89.4%;农林牧渔业45人,占6.3%;其它行业31人,占4.3%。区域分布上市直280人,占39.2%;五县区435人,占60.8%。年龄结构上40岁及以下135人,占18.9%;40岁以上580人,占81.1%。

现状分析:

1、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

2、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拥有副高职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所占比重偏低,只占2.3%,初级人员占了绝大多数。

3、行业分布不合理,文教卫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的近80%。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分企业类别)

初步统计,全市有各类注册企业1616个,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415个,占87.6%;1616个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26个,占总数的1.6%;共有各类从业人员9007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其中从事经营管理的约3500人左右。

现状分析:

1、由于企业所属性质变化大等因素,造成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定义模糊,目前各地尚无统一标准;

2、有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效益好的企业偏少;外资企业比重低;

3、企业从业人员总量偏少,低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

4、真正懂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不多。

(四)农村“乡土人才”

全市纳入“乡土人才”统计范围的共有46149人,占农业人口的2.2%。其中:属县、乡农技人员1701人,占“乡土人才”总数的3.7%;属村委会干部2316人,占5.0%;属其他“乡土人才”42132人,占91.3%;其中,从事个私经营7285人,种植业6511人,养殖业3587人,运输业81*人,加工业3253人,餐饮旅店服务业1689人,文化娱乐业922人,手工业4130人,建筑业6219人,医药业398人。

现状分析:

1、“乡土人才”总量少,占全市农业人口的比重低;

2、“乡土人才”多数文化偏低,多数为“单干户”,对周围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近几年我市开发人才资源的主要做法

几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市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开发使用全市人才资源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开展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选拔了一大批党政领导人才。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根据工作需要和任职对象的条件,在领导职数出现空缺或换届时,采用任命、选举、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适时选拔一定数量的领导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班子中,保证各级党政班子能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二是采用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考试等方式,培养储备了一支数量相对充足、门类相对齐全、结构相对合理的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基本做到有“备”无“患”。

三是不断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综合素质。每年都有计划地采用送党校学习、办专题培训班、讲党课、中心组学习等方式,努力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为干好工作打下基础。

四是采用上派挂职、下基层锻炼、轮岗、交流、外派到发达地区学习等方式对部分党政干部进行培养锻炼。

五是采用考试、评聘结合等方式,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六是采用组织考察推荐、民主推选、竞争上岗、鼓励党政干部到企业、举办厂长经理培训班等方式,培养输送了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七是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方法,努力增加农村“乡土人才”的数量,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

八是制定相关政策尽力拓宽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工人的就业再就业渠道。

九是先后出台过一些吸引外地高级人才的优惠政策。

十是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夯实人才基础等等。

四、开发使用人才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统计分析和几年来开展工作的情况综合研究,目前全市的人才资源及开展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薄弱环节:

1、人才总量不足。主要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农村“乡土人才”占农业人口的比重偏低。

2、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副高职以上的只占2.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个百分点。初级人才占绝大多数。高层次、复合型的党政领导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熟悉WTO运行规则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3、人才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县处级党政人才中,学党政和文史类专业的几乎占一半(并且这一半人中,原有学历普遍偏低,近80%是工作后到党校和电大获得的学历)。而目前发展保山所急需的水电、矿产、生物资源开发、经济管理、旅游等专业严重不足。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

4、人才行业和区域分布不合理。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的近80%,而第一、第二产业的人才比例较低。从高级职称人员行业结构看,工科类和农科类高级人才少。从地域分布看,各类人才多集中在市、县直单位,乡镇基层较少。

5、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三支队伍”,普遍存在中青年人才偏少,知识老化,更新慢,文化素质不够高等问题。

6、企业经营管理者综合素质偏低。一是相当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观念不强,重生产经营,忽视内部管理;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数量不足;三是知识结构不全面,缺乏必备的企业管理、营销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习惯于陈旧的经验和管理模式,至今没有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手段;四是小富即安,开拓性差,稍有成绩就满足。

7、农村“乡土人才”总量不足。从事行业的规模小,多数只图“找几个小钱混个饱”,辐射带动效应差。

8、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环境和机制有待优化和完善。宏观上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远未完善,因而“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供需错位”等配置失调、积压浪费人才的问题没有解决(如一方面缺乏人才,一面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微观上人才的部门、单位所有制也未打破,从而因缺乏竞争激励机制,“铁饭碗”、“大锅饭”现象照样存在。客观上保山发展经济的自然环境不算好,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再加上人才开发基础差,底子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尚未真正树立,人才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另一方面抓人才工作的部门及职责也才逐步明确,工作才起步,还没有完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人才开发作为保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对促进保山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清醒地把握现有人才队伍状况,结合实际继续在全社会进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成长、发挥作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理清我市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把人才开发纳入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规划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育人用人引人机制,形成人才资源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发体系。立足本地,盘活现有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遵循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保山劳动力素质低、少数民族多、经济基础薄、贫困面大等特点,既追求人才数量,更重视人才素质。突出大力开发振兴科技经济人才这个重点,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巩固和发展支柱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三)健全完善机制,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要明确抓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部门职责。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教育、经贸、科协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如有条件要成立专门领导和工作机构)。二是引进人才与盘活本地现有人才相结合。既努力引进人才,又着力盘活现有人才,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稳定人才队伍。同时注重人才的自我培养,大力使用好当地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整体效应。三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在遵循人才发展规律、体现竞争择优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以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四是工作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合理流动、激励竞争等机制,让优秀人才及时获得施展才干的舞台,大显身手,施展才华,为保山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四)突出重点,满足当前需要,放眼长远发展,服从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抓紧培养一批“靠得住、有本事”的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一是由市委干教办制定科以上党政干部全员培训计划,多渠道对其进行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和岗位业务知识于一体的培训。二是坚持完善选派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下基层锻炼和轮岗交流等制度。三是每年选调30名左右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工作。四是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建立相应的“年轻干部人才库”,其中少数民族、妇女、非党干部占一定比例。

2、抓紧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重点抓好以继续教育为主的知识更新培训。围绕发展高新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产水电开发、生物资源创新利用、水土保持、生态环保、旅游等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大技术政策等内容,采取送大专院校深造、办培训班、研修班、举办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开展业务考察等方式组织实施,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发展科技和推动科技进步的能力。同时,要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围绕支柱产业、重大工程和关键技术,每年有计划地引进1-2名高级技术人才。另外,还要尽力吸纳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不断充实科技人才队伍,改善其专业结构。

3、努力培养一批较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县(区)两级组织部门要制定规划,发挥人事、经贸、教育、大专院校的作用,分批分期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工商管理培训。还要根据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要求,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就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不定期举办专题研讨班、报告会。另外,要通过出台比发达地区更灵活、更优惠、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和运用市场配置机制,努力引进一些发展保山支柱产业、龙头企业、重点行业等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