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考核发言稿范文

考核发言稿精选(九篇)

考核发言稿

第1篇:考核发言稿范文

首先,我代表×公司感谢各位领导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肯定与支持。×获得2017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优秀单位的荣誉,离不开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帮扶,也是×全体员工锲而不舍,勠力同心,同尽担当之责的结果。长期以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市委“建设美丽×”的工作指引,坚持把“绿色”作为企业发展的“底色”、“亮色”,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上下同步,“科学谋略+精准施策”,凝聚长效机制的“牵引力”。在集团“十三五”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运行高效型及人性化”的绿色×战略目标;首次《ד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低碳节能专项发展规划》,以规划为引领开拓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二是点面结合,“搭好架子+以评促建”,彰显管理模式的“能动性”。根据国家标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以体系为抓手,规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首次以“月度检查+中期考核+年终考核”模式对下属单位生态文明工作进行考核,突出过程导向,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工作落地。

三是统分有序,“创新驱动+优化供给”,激活绿色发展的“助推剂”。探索“海绵×”和×区综合管廊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采购及充电设施建设,年底前×公共区域×数目将首次突破×个;研究建立能源管理平台,加强能源精细化管理;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行×和×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入,开展水体和大气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第2篇:考核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 错报风险; 工作压力; 复核方式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需要消耗会计师事务所大量的审计资源。就审计时间这种审计资源来说,审计经理50%以上的审计时间资源和全部审计人员30%以上的审计时间资源都要分配给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程序(Bamber and Bylinski,1987;Asare and McDaniel,1996)。此外,安然事件后审计监管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电子沟通方式和电子工作底稿的出现缓解了审计人员在分配审计资源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电子工作底稿和使用电子邮件等电子方式传输工作底稿的复核资料能够节约审计人员的时间资源,尤其是在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的地理位置相隔较远时。然而,工作底稿现场复核的方法由于可以体现审计复核成员之间的互动,加强参与者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IFA)也比较推崇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多样化,并建议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计划程序中明确考虑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选择。一些研究文献也表明,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也很重要,复核的有效性、审计判断的质量和支持性工作底稿的作用,均受到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的影响(Brazel et al.,2004)。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

(一)可选择的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用来记录他们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以及所得出的审计结论等,但这些工作底稿都需要高级审计师的进一步复核。对工作底稿的进一步复核能够确保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的充分性和所得出结论的适当性。然而,由于审计复核程序占用了注册会计师大量的审计资源,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都力图来简化这一程序。最近几年的技术进步(如电子工作底稿和电子沟通方式的出现)已经向审计复核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审计复核方式的选择空间。随着审计复核人员逐渐转向电子工作底稿和电子邮件,电子复核方式已经变成了审计复核人员所主要依赖的复核手段。这种电子复核方式主要包括审计复核人员在线审查工作底稿,与工作底稿编制者采用电子沟通方式来交接、讨论和解决问题。

同时,其他的复核方式已经演变为主要依靠面对面沟通方式来进行复核,比如面谈复核(review-by-interview)与实时复核(real-time review)。面谈复核是指审计复核人员就审计人员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所搜集的审计证据和得出的审计结论而向工作底稿的编制者进行提问。实时复核是一种与面谈复核类似的审计复核方式,主要指审计复核人员与工作底稿编制者之间更加频繁的沟通和交流,也包括在工作底稿编制者实施审计程序之前所进行的讨论。IFA已经认识到对审计复核方式选择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底稿的复核中对复核方式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审计计划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电子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优势

电子沟通方式与面对面沟通方式各具不同的优势。面对面沟通允许相关参与方之间的同步交流,同时也能展示沟通中的一些非语言的表达和类语言的表达,比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感觉、情绪和口吃的表达,以及犹豫的反映(Brazel et al.,2004)。这些通过类语言和非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有助于参与者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人类的大脑生来就会对这些要素有自然的表达,因此,面对面沟通是沟通者之间更加自然的沟通媒介。而对于电子沟通方式来说,由于受到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比较分散的个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如不用专门安排沟通者之间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成本也比较小(减少了见面沟通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同样,在一个审计环境中,电子复核方式在审计复核中具有两种优势:一是它允许同时进行多项工作的复核;二是它降低了花费在行程上的时间。

虽然电子沟通方式所具有的优势使得电子沟通(电子复核)变得相当普遍,但是它是否会带来与面对面沟通方式具有相似质量的决策,仍然存在疑问。最近的一些研究均表明,当审计人员预期到复核人员会对他们的工作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复核时,他们会编制更加有效的工作底稿,作出更高质量的审计判断。Brazel et al.(2004)比较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复核方式有不同的预期时,审计师们是否会有不同的专业判断。他们发现,当审计人员预期到复核人员会对他们的工作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复核时,他们较小可能受到以前年度审计判断①的影响,并且作出更高质量的审计判断。他们将这种结果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审计复核方式使审计人员感知到了不同的需求,与电子复核方式相比,面对面的复核方式使得审计人员感知到了更大的需求(如感觉责任更大),因此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也会更加有效。Payne(2004)也发现,相对于预期到书面复核的审计人员,那些预期到面对面复核的审计人员会投入更大的努力,因此带来了复杂任务业绩的改善。Agoglia et al.(2006)发现,当预期到面对面的复核方式时,审计人员会作出更高质量的审计判断。

二、错报风险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影响

在使用不同的工作底稿复核方式时,复核人员会形成对这些不同复核方式的认知,这种认知会影响他们实施工作底稿复核的决策。有文献表明,人们对沟通方式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感知的某种沟通方式与其他沟通方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Webster and Trevino,1995)。审计风险是影响审计师判断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审计复核人员在实施工作底稿复核时会权衡电子沟通方式和面对面沟通方式的优缺点。

背景和社会因素(如沟通者之间的物理距离、沟通中人际风险的程度、对他人的责任等)也会影响沟通方式的选择(Webster and Trevino,1995),因为沟通媒介有不同的社会表征水平(同步性程度和语言/类语言暗示),对媒介的选择可能部分地取决于手中某项具体任务的背景或者社会因素,这样的因素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所讨论的问题的风险性。例如,当一个任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时,那么具有更多社会表征的沟通媒介(如面对面沟通)明显会受到追捧,而具有较少社会表征的沟通媒介则可能会导致对信息的错误解读,因此在较高风险的环境下通常是不受欢迎的。

实际上,审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会对审计师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当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时,审计师通常会通过增加审计投入,他们预期通过审计投入的增加来对审计的效果产生影响。

已有的研究还表明,审计师通常会对高风险作出反应,通过增加审计投入,他们预期这种努力的再汇集会对审计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Davidson and Gist,1996)。而专业文献普遍认为,审计复核人员应当根据每个审计领域/账户的风险来分配审计资源,当审计资源的投入从低风险领域转移到高风险领域时,效率/效果的权衡就会在不同的账户之间得以调整(Sprinkle and Tubbs,1998)。当然,在不同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审计复核人员会在不同的审计程序之间转移他们对审计资源的投入,如做好书面审计复核记录,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或者对审计证据进行再次评价,对客户进行实地观察,并最终决定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者所搜集的审计证据的有效性(Sprinkle and Tubbs,1998)。再者,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者和审计复核人员来说,改变复核方式代表着审计方向的重点转移,因为相对于电子复核方式,面对面的审计复核表明审计人员对相关的当前年度的证据进行了更大的审计投入,明显会使审计复核人员作出更高质量的判断。因此,当错报风险比较高时,复核人员当然会更可能选择实施面对面的复核方式。

三、工作压力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影响

除了错报风险之外,审计人员工作压力的强度也是影响审计复核人员对沟通媒介选择的重要的环境因素。考虑到电子复核方式具有较高的效率,那么在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时,复核人员更可能选择实施电子化的复核方式。

人们对审计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师的工作压力,增加的工作压力相应地也会对审计决策制定有重要影响。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2006年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六十三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时,应参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就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情况出具评价意见。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要求提高之后,许多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工作压力大大增加,因而导致审计师的流失和转行,这种情况对那些留下来的审计师又造成了更大的工作压力,即使是那些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师也不例外。这些增加了的工作压力会对审计师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产生影响。一些审计文献研究认为审计人员较高的工作压力/负担会造成较低的审计质量。这些都表明,审计行业忙季的强烈需求会降低审计人员审计业绩的质量。因此,研究者们对工作压力给审计质量造成的影响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

由于沟通的同步性和方便程度会随着沟通媒介而变化,因此审计复核人员可能会偏好某一种审计复核方式,这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比如说,使用电子邮件的沟通方式通常会提高效率,因为在等待对方给自己回复电子邮件的过程中,复核人员还能够进行其他的工作。当具有较高的工作压力和竞争性的客户需求时,审计复核人员可能会偏好电子沟通方式,因为电子沟通可以尽快地完成谈判,甚至还允许他们在等候对方的回复时有机会进行其他的任务/谈判。此外,电子沟通方式使得复核人员不需要实地到达客户与之沟通,节约了审计时间资源,是一种有效的审计复核沟通方式。总之,当承担大量需要投入精力的繁重的工作任务/项目时,为了减轻工作压力,审计复核人员很可能会选择一种更加方便的复核方法,从而增加了对电子复核方式的偏好。

总之,审计技术环境的变化增加了审计复核人员与他们的审计团队的沟通方式。审计人员对电子工作底稿的依赖,以及对电子沟通方式的使用,都潜在地影响了审计师们的判断。由于审计复核人员通常对如何实施复核有很大的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复核方式的选择被适当地认为是一种可控制的审计投入。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复核方式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不同的环境压力,导致了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底稿和审计判断(Brazel et al.,2004)。因此,复核者对复核方式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审计工作小组的审计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错报风险和工作压力这两大因素对复核方式选择的影响,推动了我们对影响审计复核方式选择的因素的理解,这对实施审计复核的审计人员、有关的企业、监管者与政策制定者等都有一定启示。我们只分析了两个可能影响复核方式选择的因素,未来的研究也可能会调查其他影响复核选择的因素,以及对复核行为和工作底稿质量的影响,这类研究也会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影响复核方式选择因素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Agoglia,C. P.,R. C. Hatfield,and J. F. Brazel. The effects of audit review format on review team judgments. Working Paper,Drexel University.2006.

[2] Asare,S. K.,and L. McDaniel. The effect of familiarity with the preparer and task complexit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t review proces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 71(4):139-159.

[3] Bamber,E. M.,and J. H. Bylinski. The effects of the planning memorandum,time pressure and individual auditor characteristics on audit managers’review time judgmen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87,3(Fall):501-513.

[4] Brazel,J. F.,C. P. Agoglia,and R. C. Hatfield. Electronic versus face-to-face review:th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forms of review on auditors’performa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4):949-966.

[5] Davidson,R.,and W. Gist.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fun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audit planning and total audit effor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6(Spring):111-124.

[6] Payne,E. A. An examination of audit workpaper review methods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reviewee performance. Working paper,Xavier University.2004.

第3篇:考核发言稿范文

1网页标记语言正确性检测

1.1研究工具。目前,网页检测工具较多,提供的检测功能也有所不同,能够进行各种浏览器的兼容性测试、负载测试,以及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等。比较知名的网页检测工具有Googlewebpagetester、BrowserShots、IETester、Feedvalidator等。网页正确性检测是W3CWebQualityTools中的功能,主要包括:(1)标记检测(MarkUpValidator),可用于检测网页上的各种常用的标记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如HTML、CSS、XHTML、XML、WML等;(2)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FeedValidator),用于检测Atom或RSSfeed语法的规范性和正确性;(3)层叠样式表检测(CSSValidator),用于检测内嵌在HTML、XHTML中的CSS样式的规范性和正确性;(4)超链接检测(LinkChecker),用于检测网页中超链接(Link)和锚点(anchor)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本研究主要使用W3C提供的网页标记语言检测工具(MarkUpValidator),检测论文投稿网站上网页的各种常用的标记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通过该工具可以检测出受测网页的错误数(W3C网页标记规范性)、服务器种类、网页大小、网页格式、网页编码(GB-2312或其他)、文件类型等,并会列出错误之处及建议改进的方式。检测的方式除了可以直接输入网址外,也可以上传该网页的源代码进行检测。图1为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的主界面,本研究主要采用输入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的方式进行网页检测。检测结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结果摘要,叙述错误数、警告数、编码(Encoding)及网页格式(Doctype)是什么版本等,如图2所示。另一部分则为检测出的错误或警告详细结果,并列出改正建议如图3所示。1.2研究样本。由于我国学术期刊的投稿网站较多,难以对所有的论文投稿网站的所有网页标记语言的正确性进行检测,因此本研究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测工作。参考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布的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本研究选择其中列出的出版事业类12种期刊,以及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的18种期刊进行研究(总计30种期刊),选择这些期刊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期刊均属于中文核心期刊,在网络上得到的关注度比普通的期刊高[12],一方面是出版类、图书情报类的期刊属于专门研究期刊编辑出版等问题的专业期刊,研究这些学术期刊建立的论文投稿网站网页标记语言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选取的30种期刊中有部分期刊没有建立论文投稿网站系统,部分仅有Email投稿方式,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将这些期刊忽略,最终所选取的期刊如表1所示,有效样本为21个,取样日期为2016年4月5日。由于考虑首页为论文投稿作者首先打开的界面,其网页标记语法的正确性将首先影响到用户的操作,因此本研究将检测目标锁定在论文投稿系统网站的首页(MainPage),在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的主界面中输入首页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RL)进行检测,并记录其检测结果。

2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主要基于W3C的网页标记语言检测工具,从网页格式定义种类(Doctype)、网页错误数及网页错误类型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学术期刊论文投稿网站在网页标记语言上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设参考意见。在对有效选取的21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进行检测的过程中,19个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能够正常进行检测,但有两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大学图书馆学报、现代情报)的首页无法检测,其中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网站对检测进行了禁止设置(Forbidden),现代情报网站在检测中无法找到(NotFound)。2.1网页格式定义种类及网页错误数。网页格式如果没有定义,除了在内容呈现上可能出现错误,在数据交换及传输时可能也会出现问题,除了会造成数据的流失,有时还会导致错误信息的传递。对于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格式定义类型,除了两个无法检测的期刊网站之外,其余19个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均对网页的格式进行了定义,包括两种W3C定义标准,HTML4.01Transitional和XHTML1.0Transitional,具体的定义类型可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有6个学术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采用的是XHTML1.0Transitional的格式。相对于HTML4.01Transitional而言,XHTML标记语言,通过结合XML和HTML的功能,使得网页内容更容易被手持移动设备以及电视媒体等访问。对于网页错误数,被检测的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的网页标记语言都出现了错误,出现错误数最少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中国图书馆学报,部分期刊的网页标记语言错误数较多,如出版科学、情报科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2网页错误类型。国际万维网联盟网页标记检测服务(W3CMarkupValidationService)给出定义的错误类型总共有447种(详见#noverbose),本研究检测的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错误类型经过统计有121种错误类型,主要的错误原因在于标记属性使用错误或者未加定义。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的前几项错误项目分别是Thereisnoattribute“……”(136次)、Documenttypedoesnotallowelement“……”here(104次)、Requiredattribute“……”notspecified(91次)及Element“……”undefined(85次)。属性定义有误在信息的显示上可能不会出现问题,网页内容能够正常呈现,但对于数据的交换及传递会有一定程度地影响。在统计的121种错误类型中,属于标签(Html-Tag)的错误数最多,说明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大多数为Html标签的定义或使用错误,因此在撰写Html语法时应注意标签的使用正确性。另外,由于网页制作软件的可视化和方便性,使得网页设计人员更容易的设计制作动态化的脚本语言,导致脚本(Script/Script-Tag)出错的数量也偏高。由于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网页的错误类型和数量较多,无法用表格的形式一一列出,图4为中国图书馆学报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没有出现标记使用属性方面的错误,仅有两条格式定义类型的错误。

第4篇:考核发言稿范文

本规定是根据xxx供电公司标准化工作的需要,为规范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而制定。

本标准由建湖县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xxx供电公司总经理工作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hhh

本标准审查人:yyy

本标准批准人:mmm

本标准委托总经理工作部负责解释。

 

 

宣传报道工作管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xxx供电公司宣传报道工作的管理职能、管理要求和内容、检查与考核。

本标准适用于xxx供电公司所属各级组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1-XX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 15496-~  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

gb/t 15497-~  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

gb/t 15498-~  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

gb/t 13016-1991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 13017-1995  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

dl/t  485-1999   电力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导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宣传报道工作的通知

中央宣传部、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宣传报道工作的若干意见

3 管理职能

3.1 xxx供电公司宣传报道工作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负责。

3.2 总经理工作部是供电公司宣传报道工作管理的归口部门,牵头负责宣传报道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检查考核基层单位宣传报道工作情况、推广交流经验,并负责总结、评比、汇总上报、表彰先进等日常管理工作。

4 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指导思想

企业宣传报道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xxxx”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坚持新闻宣传为企业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电力改革发展服务的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把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更好地为创建国网公司一流示范供电企业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4.2 奋斗目标

全面完成省电力公司新闻中心和本公司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省公司考核8种报刊用稿800篇以上;市级以上新闻媒体用稿3000篇以上;多出精品,多上重头稿,为中心工作服务,宣传优质服务常态机制,继续抓好电力报刊发行工作,~完成发行任务;继续抓好新闻报道基础管理工作,全面完成通联、组稿、新闻报道队伍建设、读报用报评报等各项工作,继续办好《xx供用电》和内部信息,做好摄录像工作,抓好对内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继续努力保持在华东电网、省电力系统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4.3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向、原则和基调

4.3.1坚持把服务中心、推进一流作为我公司新闻宣传工作的方向。新闻宣传工作要围绕公司以创一流为主线的各项中心工作的宣传,结合同业比较、国际比较、建设学习型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四大管理工程,以及基本建设、安全生产、电力营销、科技进步、供电优质服务等工作搞好报道工作,对创一流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取得的新经验、新成就、先进典型及时开展报道,对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和崭新精神风貌及时开展报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多出精品、多上重头稿、深度稿,为推动和促进创建国网一流示范供电企业提供正确的~引导,发挥推动和促进作用。

4.3.2坚持把紧贴实际、准确及时作为我公司新闻宣传工作的原则。实践产生新闻,新闻要紧贴实际。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和部署,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得新闻宣传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我公司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在及时性上下功夫。要做到大事要闻不漏报,先进典型有计划地组织报道,大题不能小报,小题不能多报,重点稿件要策划,要把电力报刊和地方主流媒体作为主渠道,多发稿和均衡发稿,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美誉度。

4.3.3坚持把正面宣传、鼓劲促进作为我公司新闻宣传工作的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紧贴党性原则,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做到鼓劲不泄气,帮忙不添乱。不要为上稿而上稿。所有宣传报道的稿件都要为提高公司的新闻美誉度服务,为创建一流供电企业增光添彩。

4.4 基本任务

4.4.1 增强创新意识,把新闻工作做新 做活

各级人员要在思想上克服错误观念,以竞争的态势对待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与时俱进。班组鲜活的事例要善于发掘。总经理工作部负责与加大与电力新闻媒体的联系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同时各部门各单位相互配合,及时沟通信息,及时把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反映上来。在搞好面上宣传报道的同时,以动态报道、典型报道、述评言论相结合,使宣传报道有重点、有声势有规模,使我公司在系统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4.4.2 总经理工作部负责办好《xx简讯》

《xx简讯》每季一期,要办得不声有色,为弘扬正气,凝心聚力,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唱好主角。

4.4.3 运用现代化手段,多形式、全方位地搞好新闻宣传

首先要搞好影视新闻宣传及声像资料的收集工作,由总经理工作部落实专人负责摄录像设施的管理。重要活动重大新闻都要有声像和图片资料。同时精选精彩的新闻对外宣传。其次,公司发挥画廊、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和作用要依据各自的特点,组织稿源,精心编排。注意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强化~的指导性。

4.5 基本方法

4.5.1 全员参与,激励员工参与

4.5.2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制。分级负责,协同配合。各基层单位按照公司统一要求,完成下达的新闻报道的任务,并制定《奖惩考核办法》对各单位进行考核。

4.5.3 各单位要健全通讯报道组织,由支部书记或单位行政正职任组长,细化指标强化考核。

4.5.4 凡通讯员写出稿件,由各所属支部书记审核,总经理工作部审定,凡宣传公司整体报道或宣传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重大稿件,必须报公司党委书记把关。

5 检查与考核

第5篇:考核发言稿范文

嘉宾:风言风语中央某报驻浙江站记者

刘飞锋 《南国早报》桂林站记者

黄海洋 《安徽新闻出版》主编

我所经历的假新闻

赵金:现在,全国新闻界正在开展打击虚假新闻的活动。虚假新闻,在各个媒体和各个记者身边时有发生,因动机的不同,有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之分。“纸馅包子”事件是明显的故意失实行为,而其他一些失实的行为,因“假”的程度不同,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新闻采写中的“潜规别”,这更值得我们警惕。各位在新闻从业经历中是否制作过不实的新闻?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

风言风语:“假新闻”其实对大多数记者来说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应该这样说,某些做记者的人在采访过程中由于政府的压力或是利益的诱惑,而促使了假新闻或者“不闻”的发生。我是个喜欢有话直说的人,不会制作不实的新闻,但是我自己遇到过这么一个情况。浙江因为经济发达,需要很多土地搞经济开发,政府在征用土地问题上出现的问题也就比较突出。最大的原因就是这里面有丰厚的利润存在,并和个别领导的政绩考核密切相关。有的地方政府为了避开条条框框的政策约束,采取强制征用或是变相分批征用土地的方式,还有的甚至干脆把煤渣倒入土壤里,迫使该地寸土不生。还有的政府为了搞开发把百姓的家也给拆了,我亲眼目睹过一个年迈的老者,因为家被征了,钱又没有赔,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搭建在别人稻田里的小棚里。为此事,我调查采访,但是每到一处都要受到来自政府的压力,不是说情就是送礼。好不容易稿子写好了,等到要发了,地方政府人情已做到我们单位了。文章是登了,但已经被改了,当然不是我改的。这就是我遇到的不实新闻。

赵金:您觉得在您周围的新闻从业者或者媒体中常见的新闻失实有哪几种情况?

风言风语:人员伤亡的背后原因、商品食品质量问题,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的思想作风问题、渎职受贿的数据可靠性、执法者的行为、新闻业不正当竞争等,其中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的思想作风问题是危害最大的,上面的官做不好,下面的小鬼就跟上,什么问题的发生其实都和政府的职能部门领导有关系,你做得好了,处处为国家为百姓实实在在去办事了,存在的问题也就少了。大家看看中国的煤矿事故到现在死了多少人,地方媒体又有几家及时报道了,为什么要到用人的生命付出代价了才去查,为什么查到最后还是和“官”这个字离不开?

刘飞锋:在我的身边,确实存在着形式各样的虚假新闻。据我总结,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细节造假。当记者采访后发现新闻本身并不像预想得那么精彩,如果“实情实写”可能面临毙稿的危险,即使勉强发出来,也得不了高分,“性价比”太低。于是,就迎合报纸风格的需要或值班打分领导的口味,搞些合理化想像,制造一些独特的或者煽情的细节,以提升新闻价值。比如,一些爱心报道为了引发社会反响,唤起人们的同情,便与当事人“合谋”甚至单方面制造出“绝症母亲泣血托孤”、“少女卖身救母”、“幼子为母征父”等煽情的细节。这类假新闻已屡见不鲜,“史上最毒后妈”就是最新的例子,“后妈毒打继女致其狂吐鲜血”这个细节就是为了引起社会关注和同情而制造的谎言。

时间造假。有一些本来很好的新闻,由于各种原因,记者没有及时发现,等到发现时却已经过了时效。但为了“抢救”新闻,记者要么制造一个诸如“寄送锦旗”之类的最新新闻由头,要么与当事人商量擅自改动新闻发生的时间,从而让过时的新闻“起死回生”。我曾经的一位同事写消息一开头必是“昨日”,而不管新闻到底是哪天发生的,他还理直气壮地说,即使不是“昨日”发生的,也是他“昨日”采访的(其实也未必真是“昨日”采访),真让人大跌眼镜。可见一些记者对新闻时间的造假泛滥、漠视到了何种程度。

过程造假。有的报社为了防止记者在通讯员稿件上直接挂名,规定记者不到现场采访不准写稿;有的为了体现采访劳动量,规定离开市区到外县采访的新闻,在工分上可以上浮一定的外地系数。这样,一些记者为了将一些通迅员传来而本人没有去现场采访的稿件“救起”(显然不去现场的采访成本要低得多),或者为了争取到外地系数,便对采访过程进行造假,也在稿件中伪造诸如“记者在现场看到”的“现场”,结果因想像与事实发生偏差,而出现失实新闻。本报曾出现过同一名记者在同一天刊发几乎同时发生在两个相距几个小时车程的不同地市的外地新闻,好像该记者有“分身术”的特异功能。这显然进行了采访过程造假。后来因被人举报而取消了该记者当天的稿件工分。

事实造假。这类是最严重的新闻造假行为了,但有的记者为了完成工分任务,就不惜制造无具体时间、地点、人名又无需负责任的“四无”新闻,以保住不被口K掉。由于这些新闻都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按照报纸既有的风格“量身定制”的,因此既容易刊发又容易得高分。所以,我们在报上经常可见一些似是而非的“疑问新闻”。还有的记者为了“保命”,甚至不惜制造耸人听闻的假新闻。前不久,本报就有一名面临“下课”的记者,制造了“死亡十多人倒房上千座”的特大泥石流新闻,以做最后一“搏”,好在及时被当班“把关人”发现,将假新闻阻截在版面之外,后来该记者被报社开除。

“指挥棒”不改“造假根”难除

赵金:对“纸馅包子”假新闻的出现怎么看?如果是你在那个记者的位置,你会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风言风语:引用别人说的(因为我和他的观点一样):假新闻频频出炉,是传媒责任性不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新闻业不正当竞争、畸形的利益驱动的恶果。为了追求“卖点”,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少数传媒下自记者、上到老总,明知一些“猛料”是假新闻,也照播照登不误。在受众被愚弄被戏耍的同时,造假者获得了丰厚的稿费,传媒则赚足了眼球,实现了“双赢”或“多赢”。为此,有受众强烈抨击“这年头,流言飞遍天下,基本属实,很少掺假,越看越像新闻;而新闻隐瞒真相,胡吹乱侃,越看越像流言。”这就是假新闻的出现,不过我应该不会去这样做,因为我一向喜欢有话直说,再说我家经济情况很好。我不图钱,我图的是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黄海洋:我觉得换作任何一个人在“纸馅包子”记者的位置,都有造假的可能,我们不能把新闻的真实性完全寄托在个人的理性上,它更应该是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媒体生存的根本法则,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做到“假新闻出现,人人喊打”,从而断绝其滋生的土壤。

“纸馅包子”假新闻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利益的驱动。竞争机制的引入实现了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的转变,受众成了媒介的衣食父母,成为媒介争夺的对

象。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成了衡量媒介成败的关键,广告自然也成了媒介的生命线。为了迎合受众的心理需要甚至是低级趣味的需要,许多媒体淡漠了社会责任,忽视了媒体伦理,把经济效益放在了首位,挖空心思地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从而导致了“三星”(性、星、腥)新闻的泛滥。更有甚者,为了争夺广告资源,与自已的广告大户达成默契,少发甚至不发广告大户的负面报道,把舆论监督的武器变成了利益交换的筹码,从而“公器私用”。

二是管理的缺陷。从政府管理层面来看,我国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各种规章和文件,防范媒体传播虚假新闻。但是执行起来却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如人手紧缺、手段滞后、缺少长效机制等。特别是我国目前还没有独立的新闻法,管理更多的是依赖于部门规章和条例,这极大地影响了管理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从新闻单位自身管理来看,许多媒体对记者的考核是实行等级打分制,在规定“量”的同时,也对稿件的“质”进行定性考核,并把分数作为给记者发奖金的依据。在这种考核制度下,多发稿、发好稿成为记者的第一追求。有的记者甚至为了出独家新闻、轰动新闻,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为“卖点”大开方便之门。

三是求真务实精神的缺失。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社会诚信的土壤还没有形成,而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又往往会带来社会的普遍浮躁情绪,也影响到了新闻界。我平常了解到的有些记者是“采访要材料、上网查资料、回家编猛料”的行家,是“策划新闻”、凭空想象的专家,缺乏认真细致的实地采访和调查,有的仅凭新闻热线和电话采访,甚至是道听途说,投机取巧,结果导致了假新闻的出炉。在这些成因面前,“纸馅包子”假新闻的出现绝不会是孤立的个案,在它之前,有大量的假新闻已经出现,在它之后,也依然会有新的假新闻涌现,所不同的只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

刘飞锋:我觉得,近年来新闻媒体之所以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与目前普遍实行的“绩效考核”不无关系,是这根考核“指挥棒”为新闻安全埋下了隐患。如果这根“指挥捧”不改,记者制造虚假新闻的动机就很难根除。

我所在的这家都市报,也是在这种绩效考核的“指挥棒”指挥下运作的,“工分”是考核一名记者业绩的唯一指标,报社编委会每天要对记者所发的稿件进行打分,规定记者每个月必须完成一个及格分,否则这个月所有稿件都是自写,奖金一分不得,还要实行“末位淘汰制”,连续两个月完不成及格任务的,对不起,“拜拜”了。这是一种“纯利益”的指挥棒,在这个“游戏规则”内的记者,眼睛里只有“工分”,要生存,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只能想方设法多赚“工分”。

因此,在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记者在采访之前首先计算的是“性价比”,即采访成本(包括时间、经济、风险、难度等)与产出效益(工分、稿件等级、奖金)的比。每个记者都会选择以最低的采访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样就难免记者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蒙混过关”,如果稍有把关不慎,虚假新闻就会成为“漏网之鱼”,登上报章。

当然,我并不反对用“绩效考核”调动记者的积极性,激发记者的潜力,而去迷恋吃“大锅饭”。但绩效考核必须适度,要充分考虑报社的实际情况和绝大多数记者的承受能力,在“抓”与“放”、给记者施压和喘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要使其成为一条“赶鸭子上架”的鞭子,不能让大家都过得提心吊胆、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因为“”,这样做是很容易让人铤而走险的。这样的“指挥棒”不改,记者制造假新闻的根就难以动摇。而且我还认为,当一种考核制度让大部分人都感到生存危机、怨声载道时,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了。

提高“造假成本”,让假新闻无处立身

赵金:正像刚才各位分析的那样,假新闻的出现有着复杂的背景,比如考评制度和用人机制方面带来的弊端。喻国明教授曾经就如何防范“纸馅包子”类的假新闻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建立两人采访制度,一个选题,两个人负责采制,可以减少造假几率;二是在各媒体现有临时聘用编采人员较多的情况下,应尽量有至少一名正式聘用人员参加新闻的采制,以加强约束和管理;三是建立“诚信保证书制度”,每次进行新闻采访前,要求采访人员填写,作为警示。各位对于防止假新闻有什么高见?

刘飞锋:在形形的虚假新闻中,有些是因为客观因素或作者的作风、水平等原因造成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完全是作者凭空杜撰、人为制造的。他们之所以公然造假,无非都是利益驱动,名利使然。因此,加大对新闻造假者的惩罚力度,提高他们的“造假成本”,不失为一种打击造假行为,遏制虚假新闻的有效办法。

所以,在探讨如何打击和防范假新闻上,不妨从经济学意义上去分析,建立一个利益引导机制。在治理商品市场的造假行为上,有的国家之所以取得良好效果,其根本措施就是重罚,就是从经济上让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只要他从事一次造假行为,就会被罚得破产,永无翻身之机。笔者认为,在新闻领域的打假上,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从利益层面上加大对新闻造假的打击和惩罚力度,即切断造假的利益链条,让他们得不偿失,或者只有失没有得。

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对造假者的利益惩罚力度。

其一,建立假新闻举报制度。作为新闻媒体,可以对外公布“假新闻举报电话”,让所有公开刊播的新闻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并设立“打假办”处理读者的检举和投诉,对有投诉的新闻作品进行调查核实。一旦被确认为假新闻,特别是有意造假者一定要严惩不贷,并对外公布造假者姓名和媒体的处理意见,这样就可以让造假者斯文扫地,感到脸面上不好过,发表假新闻不但没有出名,反而出了洋相,出了丑,同时对其他记者也起到了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其二,建立新闻造假者“黑名单”。即将已经调查核实的假新闻的作者列入“黑名单”,对其造假行为、方式方法及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记录在案,并将此“黑名单”在新闻界内部共享。同时,对列入“黑名单”的通讯员可以视其造假情况在一年或更长时间内予以“封杀”,不给其发表稿件的机会,让他失去新闻造假的园地,对记者可以给予诫勉谈话、黄牌警告和红牌罚下,对吃红牌的记者,新闻界也可以约定在数年内或永久不得聘用,让他失去从事新闻职业的机会,尝到新闻造假的沉痛代价。

其三,建立利益倒追机制。因为很多假新闻不是当时就能被识别或被检举揭发出来的,待假新闻暴露后,往往该付的稿费已经付了,该评的新闻奖已经评了,该发的奖金也已经发了。为了加大对假新闻的利益惩罚力度,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利益倒追制度,即对已经发出的稿酬、获奖证书、奖金要想方设法予以追回,甚至不惜通过法律途径。对评新闻奖而言,最好是建立奖前公示制度,也就是像中国新闻奖一样,对初评出来的新闻奖获奖作品向社会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一旦查实为假新闻或有严重失实,立即取消其获奖资格。这可能比事后追查来得更为有效,也更有威慑力。

第6篇:考核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社会思品;中考命题;命题策略;学业评价

社会思品中考命题26题是我省每年各市中考命题中的压轴题。其原则是:必须紧扣新课标要求,关注时政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必须体现地方特色,凸显学科特点;必须融入学生生活实际,灵活开放,突出价值引导。原则贯穿命题过程始终,真正要能考查学生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重点突出学生在接受知识、考核能力的过程中,同时也能让学生接收思想道德教育、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达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一、编题

26.(第一稿)材料一: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现年90岁的龚全珍,从教师战线退休下来的27年间,义务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材料二:“史上最温暖图书馆”:有乞丐、拾荒者经常到杭州图书馆去阅览,有读者无法接受,因此向图书馆投诉,馆长回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材料三: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1)材料一主人公身上体现的精神核心是什么?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属于先进文化建设的哪一方面内容?(2分)

(2)请从社会公平正义角度分析材料二中“馆长”的话。(4分)

(3)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撒播爱心,请你发一条微博。(2分)

二、自磨

本题既然是压轴题,8分不够合理,素材呈现是否真实有据,问题设置是否合理科学,素材应该从大到小呈现,语言还可以精炼,个别设问简单且指向不明确,命题必须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视角设置问题,发微博太宽泛,开放性太强,给阅卷带来一些困难。

26.(第二稿)材料一: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二:现年90岁的龚全珍,从教师战线退休下来的27年间,义务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服务社区、服务群众,被评为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材料三:“史上最温暖图书馆”:有乞丐、拾荒者经常到杭州图书馆去阅览,有读者无法接受,因此向图书馆投诉,馆长回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结合材料一从龚全珍身上最能体现的优秀品质是什么?材料二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属于先进文化建设的哪一方面内容?并指出其地位。(4分)

(2)请从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二中“馆长”的话。(4分)

(3)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请你通过微博积极参与。(2分)

三、互磨

第二稿要比第一稿耐看,素材、设问、形式比较合理规范,设问源于教材梯度性强,凸显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学科特点。第三问更是达成了明理践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在答题过程中获得新的启发,让考试也成为学生的另一种学习。但是,情景创设都是文字,按照卷面图文并茂要求,还缺少一点灵气和活力。

26.(第三稿)某校开展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下面是学校宣传窗中的其中两幅图画。

图一图二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请给图一加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图一中体现了我们所学过的思想品德知识点,请列出一个。(2分)

(2)请结合图一从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二中“馆长”的话。(4分)

(3)请你谈谈开展这个主题教育活动对社会和个人有什么意义?(4分)

四、专家点评

漫画呈现有创新,减少了学生阅读量,但是第一问语言表述不够精练,难度系数增加,列出思想品德知识点一个,最好能有温馨提示:如,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便于学生答题,记住第一问千万不能当头一棒,否则学生的答题思维和积极性都会被挫伤。从设问来看,知识立意多余能力立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还可以有提升的空间,价值取向一定要精准到位。纵观题目学生要读懂漫画寓意还是有点困难,不能面向全体学生,适切性不强,建议回归原来素材呈现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6.(第四稿)为宣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校902班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主题班会活动,以下选取同学在班会上讲述的两则典型事例。

事例一: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龚全珍老人,从教师战线退休下来的27年间,义务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服务社区、服务群众。

事例二:杭州图书馆时常会接纳乞丐、拾荒者入馆阅览,部分读者对此无法接受,向图书馆投诉,馆长回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杭州图书馆因此被网友誉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龚全珍和图书馆馆长分别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些方面的内容?(2分)

(2)“践行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主题班会活动属于先进文化建设哪一方面内容?说说其重要地位和作用。(6分)

(2)为响应这一主题班会活动,请你也举一个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例。(2分)

五、说题

整体上第四稿最符合中考命题要求,亮点有四新:第一理念新,符合命题原则,具有开放性;第二素材新,紧扣时政热点,具有时代性;第三设问新,几乎近几年各地中考试卷没出现过,具有创新性;第四立意新,注重能力立意,具有综合性。总之,就命题的价值导向而言,能紧紧把握情感和态度的真实性和变化趋势,将正确的价值观蕴含在鲜活的材料和灵活的设问之中,融地方性、时代性、人文性、教育性于一体。就命题的适切性而言,无论从材料选择到情境创设,从问题设计到语言表述,都能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彰显了传播核心价值;引领社会风尚,唱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旋律,产生了良好的道德效应。

六、磨题感言

第7篇:考核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历史通俗读物 历史本色 通俗品位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36-03

近年来,大量历史题材的通俗读物充斥市场,每年出版的历史类通俗读物的数量和种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候[1]。这些读物种类多样,良莠不齐。从作品的具体类型来看,有“史味”浓郁的通俗历史读物,这类读物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能让人以轻松的方式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熏陶,撰述者多为具有历史学专业背景的学者或者态度严谨的作家。有的历史读物,名义上打着告诉读者一段真实历史的幌子,也有较强的可读性,但在内容方面实际上却是在随心所欲地解读历史,虚构历史,以论代史,而非言之有据,论从史出,撰述者多为非历史学专业背景的人士[2]。

历史类通俗读物质量的优劣,尤其是其中所传播的历史知识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读者阅读时接受知识的准确性,对于正处于求知阶段的青少年来说,那些质量低劣的历史读物对他们的误导或许是终身的。因此,对历史类通俗读物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显得尤为急迫而重要。要保证历史通俗读物的质量为合格品甚至为上乘之作,一方面,需要作者在写作中,既要灵活运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又要以严谨、严肃的态度对待的史实,确保史实准确、可信,所发议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另一方面,编辑承担的责任也极其重大,需要编辑从严把关,对作品的语言、史实、结构等因素认真把关,尤其要对史实的准确性进行严格审读,以确保史实准确,经得起推敲。

笔者以亲身参与历史类通俗读物编辑的实践经验为依据,谈谈编辑历史类通俗读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抛砖引玉,与大家共享[3]。

1 严格审核史实,确保“历史本色”

历史类通俗读物,虽然读者定位主要为非历史学术研究者,其语言相对于历史类学术著作而言通俗易懂,更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但仍然属于历史书籍,应该具备历史图书最起码的特点,即历史本色:反映的史实应该做到基本上客观、真实、可信。作为编辑,在编辑这一类图书时,应该对其中史实的准确性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实、查证,确保书稿作为历史书籍的历史本色,绝不能因为这类书不是学术著作而放松对其史实准确性的把握。

以我审读的《星火燎原》系列连环画脚本为例。这套丛书虽然在形式上为面向少年儿童的通俗历史读物,看似容易编辑,但为了使图书权威、真实,编辑部制定的编辑标准很高,即在审读时要严格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对于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都要进行细致严格的核实,编辑参考的工具书主要是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权威党史、军史著作,以此为参考,确保书中史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对于一些在不同史料中记载的不同史实,必须参考至少两种及以上的权威工具书,互相比较印证以确定其真伪。

例如,在连环画脚本《强渡大渡河》中,关于红军强渡大渡河的主力1营在抢占大渡河后夺取敌人船只数量的问题,作者在稿件中认为“1营在大渡河下游缴获了两条船”,作者写作的主要依据是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录。虽然回忆录具有因当事人亲历亲闻而真实性较高的特点,但是要作为史实还得经过严密考证,必须要与其他权威史书相佐证,才能确定其准确性。在《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战史》(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史编审委员会著,出版社,1993年版)和《红军长征史》(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中央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中,都明确写道,“找到的4只船,只有1只是好的,其他3只都需要维修”。因此,红1团1营在渡过安顺场渡口后,找到的船只应该是4只(只有1只可用,其余3只不能用),而不是两只。

另外,在审读连环画脚本《突破天险腊子口》的过程中,发现指挥从正面进攻腊子口的红4团6连连长的名字有疑问。关于他的名字有两种说法:杨信香和杨信义。经过翻阅他当年给《星火燎原》编辑部的投稿原件,发现稿件上登记的是“杨信香”,最后确定:书稿中多次提到的红4团6连连长正确的名字应该是“杨信香”。 此外,像一些并非错误但影响阅读的问题,也要予以纠正,比如,在连环画《强渡大渡河》的脚本中出现了一个地名叫“打箭炉”,这是民国时期的旧地名,是指现在的四川康定,但对于没有古代地理知识的读者来说,很难理解这一地名的真正所指。

对于由名家撰写的稿件,也一定要严格审读,认真纠错,绝对不能因为作者的名望而放松对史实的审查。如笔者编辑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书稿,作者是著名纪实作家,著作等身、博览群书,出版过多部作品,而且年逾古稀,在历史领域有很深厚的积累,谈论起和书稿相关的内容,更是滔滔不绝,使人感觉作者对整部书稿的处理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即便对于这样高水准的作者,我也对书稿进行了严格认真的审读。对书稿中涉及的大量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历史人物的出生年代、任职经历等信息,我都参照军史、党史等权威书籍,一一进行核对。经核实,书中还是有一些史实有误,甚至有致命的硬伤,比如,关于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去世的时间,书稿中认为是1984年,经过查证应该为1983年6月10日。关于广州沦陷的时间应为1939年10月21日,书稿中却写为1939年10月23日,这些都是明显的史实错误,关系到书的质量是否合格。可见,编辑对于史实的把关,再严格都不过,多一分严格,对于书稿来说就多一分质量合格的保障。

总之,严把史实关,保证史实准确无误,是编辑历史类读物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便对于历史通俗读物的编辑,也绝不能因为是通俗读物而降低对史实准确性的把关要求,只有保证史实准确、可信、客观,才能守住作为历史读物的灵魂和底线。

2 精心推敲语言,确保“通俗品位”

历史通俗读物除了具有上述“历史本色”,即具有历史类书籍的基本特点,史实基本上做到客观、准确、真实、可信之外,还应该具备通俗读物应该具备的特点,即语言通俗易懂,或朴实无华,或生动形象,把枯燥刻板的史实表述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甚至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因此,为了处理好历史通俗读物书稿中的语言问题,编辑一定要对其中的语言进行精心推敲,仔细斟酌,认真处理其中存在的语法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使其最起码达到通俗、流畅、读者易于理解接受的层次,确保其通俗品位。

先以笔者编辑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为例。在语言表述方面,这本书虽为历史题材的著作,但没有历史类著作常常具有的语言艰涩或者是说教式语言的特点,全书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朴实厚重,很少运用华丽的辞藻和抒情性的语言,可读性强,运用讲故事的笔法将故事情节巧妙地展开,时而平静缓和,时而跌宕起伏,叙述、描写、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作者对历史题材文字很高的驾驭能力。即便是这样基础好的稿件,仔细审读,还是能发现有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如:书稿中夹杂一些文言词语,“甚”“皆”“其”“之”等,与整部书通俗易懂的文风不相适应。为与全文朴实易读的文风统一,将文言词语都改为白话文。此外,书稿中还存在一些错别字。如“度过难忘岁月”误写为“渡过难忘岁月”,“卢沟桥”误写为“芦沟桥”,“凹凸不平”错写为“凹凸不片”等。可见,不管是普通作者还是名家大腕,都必须对其稿件的语言进行严格审核,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应该放过。

此外,对于历史通俗读物语言的审读标准,一方面要使其通俗易懂,流畅可读;另一方面也要使其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更上一层楼。比如,笔者在编辑连环画脚本《翻越大雪山》时,发现此篇文本绝大多数语言生动形象、可读性强,具有较强感染力,但是还是有些历史细节显得有点干巴,缺乏生动的描述和合理的想象。文中对红4团翻越大雪山后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第80团会合后的场景的描写,只是非常简略地一笔带过,而没有展开描述,没有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对会师后的动人场面展开叙述。修改时笔者加上了表现两军会师后心情喜悦的句子,增强了文稿的生动性。另外,在笔者编辑过的其余几篇连环画文字脚本中,也存在语言干巴、枯燥、不够生动的弊病,我都进行了润色修改,尽量改到文字通俗流畅、生动可读的程度。

对于历史类通俗读物语言的编辑,还要注意其他方面的问题,诸如文稿的结构问题、过渡词的使用、用词不当的问题、详略比例的安排、标点符号的使用、格式的规范统一等问题。如在《星火燎原》系列连环画脚本中,就存在不少类似的问题,涉及大量的部队番号及数字大小写问题,为了规范统一,统一改为阿拉伯数字。对于这些细节问题的严格审核,不仅能保证所编辑的历史读物符合最起码的通俗标准,而且还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达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境界。

总而言之,在审读历史类通俗读物的书稿时,最关键的是要紧紧抓住“历史”和“通俗”这两个重点,即要保证审读的作品一方面要符合历史书最基本的特点,史实准确、客观、可信;另一方面要做到语言通俗易懂,流畅生动,能够将枯燥的历史讲得令读者易于接受。唯有此,才能保证编辑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读者的优秀的历史通俗读物,促进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让通俗历史之美惠及更多的人。

注 释

[1]本文所指的历史类通俗读物,主要是指属于历史类图书范畴的通俗性图书,即非虚构类图书,而非历史类学术图书,这些图书的语言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内容基本真实可信,且在行文叙事时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很多以历史题材为叙述对象的虚构性图书,如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之内。

[2]文中提到的两类历史类通俗读物,第一类主要指那些语言易懂、内容真实的通俗历史图书,如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纲要》,民国年间的史学大家黎东方的《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著名作家陈敦德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大型革命历史回忆录《星火燎原》系列丛书等。这些著作的共同点是:语言通俗生动,内容真实可信,属于能让读者信得过的历史书。另一类历史类通俗读物主要指那些以历史上的某些人或者事为写作题材,在写作风格上运用大胆夸张、不同寻常的写法,基本上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历史,赋予很多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以现代内涵,内容上大胆颠覆传统,以论代史,历史基本上成为可以任意改造、加工、修饰的素材。这种类型的作品主要以近几年出现的网络历史读物为主,如近几年颇为流行的《流血的仕途》《明朝那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这些书完全颠覆了历史图书的传统写法,在可读性方面确实超过了一般的历史读物,但是在内容方面,如果按照是否尊重史实、是否言之有据的标准来衡量,这些书的内容尤其是史实经不起推敲,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书籍。

第8篇:考核发言稿范文

论文摘要:学术期刊刊发的作品特别强调学术性、探索性及语言的专业性,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必须严把审稿关。目前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日益暴露出弊端,因此学术期刊要完善审稿制度,逐步建立匿名审稿。从内外部环境和已有的成功经验出发,论证学术期刊实行匿名审稿制的可行性,重点分析匿名审稿制的功能和效果,认为匿名审稿可确保审稿过程规范维护审稿的公正性,持续提高期刊质量,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制分析。

学术期刊是以专门学者 为作者 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杂志。一般来说,学术期刊是由学术组织、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主办的反映其所属会员、所属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的机关刊物。从刊发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独创性的学术论文、学术研究动态、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阶段性成果和部分实验果等。学术期刊刊发的作品特别强调学术性、探索性及语言的专业性。

审稿是编辑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期刊工作中,无论是编辑约稿还是自然来稿,都要进行审读。通常情况下,各期刊编辑部均有自己的审稿制度,大部分编辑部采用三审制,有的编辑部也兼用会审制。无论是三审制还是会审制 ,它们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征——非匿名审稿。在当今学术研究与编辑出版业均呈繁荣趋势的条件下,三审制或会审制已经不能适应学术界的现实要求,并且 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匿名审稿制便应运而生。

所谓匿名审稿制,就是指期刊编辑部对来稿在隐去作者资讯后 ,委托相关领域的专家审稿 ,并据以择优刊用。在审稿过程中,审稿人不知道作者的真实身份,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因而有人也称之为双向匿名审稿。在编辑实践中,还有一些期刊编辑部对责任编辑也实行匿名审稿制。

一、匿名审稿制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的一些学术类期刊也开始采用专家匿名审稿制,有的还专门在期刊中就此发表启事,广而告知,以示重视。但采取专家匿名审稿的学术期刊仍然为数不多,也未能在期刊界普遍达成共识。

第一,从外部环境看,国外学术期刊大都采用匿名审稿制 ,因而,学界对刊物的地位或权威性 的判断,也相对容易达成共识。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术期刊也大都采用专家匿名审稿制。不仅如此,很多学术会议的组织机构也均通过严格的匿名审稿制来确定论文是否人选,否则不向作者发出与会邀请函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大力呼吁和倡导,使实行匿名审稿制的时机已经成熟。专家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呼吁在学术期刊界实行匿名审稿制。在这种 呼声背后,可以说 ,实行匿名审稿制正当其时。

第三,科技期刊已有的成功经验 ,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据了解,在我国许多科技期刊已实行了匿名审稿制。这是一种公平竞争,是保证学术质量的有效办法。相关人员还对匿名审稿的效果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结论是匿名审稿可以提高审稿质量,进而提高刊物质量 。

通过上述分析可 以看到,学术期刊实行匿名审稿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需要解决和预防的问题也很多。期刊界和学术界应共同努力,从各自的具体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学术期刊匿名审稿制。

二、匿名审稿制的功能

功能,即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匿名审稿制的功能首先是由它的本质决定的。虽然匿名审稿制与传统的三审制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审稿制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因此,匿名审稿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三审制的终止。从这个意义上讲,匿名审稿制的功能在于对三审制的补充、规范以及对编辑审查稿件裁决权进行制约等理念上的更新。但匿名审稿制又具有与三审制不同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隐去作者的姓名,使审稿人在不受非学术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对文稿的学术水平、理论创新、总体质量等方面作出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消除审稿人的后顾之忧。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匿名审稿制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

第一 ,确保审稿过程的规范化,并展示 自身独立的价值。审稿过程规范化与否,与期刊质量的高低有着必然联系。期刊匿名审稿制的建立 ,对于提高我国的学术研究水平和促进期 刊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主要基于两点产生:其一,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其二审稿人为专家,对稿件所涉及的领域有专门研究这样可以完全排除外界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最 大限度地确保审稿过程的规范化、公正性,从而提高作者对审稿过程产生结果的可接受性。因为作者对审稿结果的可接受程度是衡量审稿制度本身价值的重要参数,审稿过程越是规范、公正,作者的可接受程度就越高。

第二,维护审稿的公正性。就一般意义而言,公正性具有价值和程序双重判断标准。公正性在这里具有两层内涵:其一是制约作用;其二是排除干扰。匿名审稿制的制约理念,是遏制学术腐败实际需要的理论归依。

第三,建立和维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期刊质量上升通道。建立和维系稳定的稿源渠道和公正的审稿环境,是学术期刊得 以保证质量的根本前提。可以这样说,越是严格奉行匿名审稿制的期刊,越能持续地发表高质量的作品,也越有利于期刊树立学术界的权威地位。反之,如果受制于关系稿、人情稿的羁绊,其发展只能走恶性循环之路。

三、匿名审稿制的效果

国内外科技期刊的实践证明,匿名审稿制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术期刊而言,实行匿名审稿制是必要的、可行的,它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匿名审稿制有利于鼓励公平竞争,扼制人情稿、关系稿、面子稿的泛滥,真正做到一视同仁。目前,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仍采用非匿名审稿制,从实践看,这种审稿方式具有不公平性。要解决以往审稿方式中产生的不公平现象,无疑要加强审稿制度建设。当然,实行匿名审稿制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其中的全部问题,但是,它的实行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只有从制度层面上予以规范 ,学术期刊才能更加有序地向前发展。

第二,匿名审稿制有利于建立学术规范,提高刊物质量,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对学术界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有识之士深感焦虑和不安。因此,强调和树立学术规范成为学术界的当务之急。多数学者认为,建立学术规范任重道远。对于学术期刊而言,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匿名审稿制。在这一制度下,审读稿件的事宜或由同行专家负责,或由学者化、专家化的编辑负责。这一制度是保证学术规范得到落实的一个根本途径,它为纠正“学术失范”现象、创建严谨求实的学风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 ,匿名审稿制有利于形成 良好 的编辑 职业道德。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尊重作者的劳动,维护作者的权益。对于一些有悖编辑职业道德、违反科学准则且在学术领域会造成极坏影响的行为,匿名审稿制在不知来稿作者资讯基础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这种现象的发生。

第四,匿名审稿制有利于提高编辑的学术鉴赏水准。编辑学者化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一般具有学科化、专业化的特色。作为学术编辑,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专门化的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编辑的栏目中得心应手,从众多的来稿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选出高质量的稿件。匿名审稿制促使编辑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能更加认真地审读稿件,鉴别来稿的优劣,写出审读结论。这个审读过程其实也是编辑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其结果必然更加有利于编辑学术鉴赏水准的提高。

四、匿名审稿制的建制

权威的学术期刊决不是 自封的,也无须某个官方机构封授或任何其他有势力的组织、机构和个人来确认。《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和《哈佛法律评论》等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期刊,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就在于匿名审稿制为知识产 品的评鉴提供了一个客观公正的参照尺度和度量标准,使得这些期刊经过一段时期的知识 累积,就能够对学术发展作出自己独有的贡献,并因此为学术共同体所倚重。在这个意义上,权威学术期刊的认定,是一个依靠匿名审稿制的保障而自发演进的博弈过程,它与出版社、出版地或出版文种并无必然关联。 "

反观国内期刊市场,近年来呈现一 片“繁荣”景象。成百种期刊被某个“权威”机构确定为“核心期刊”,而其中的许多期刊甚至连专业期刊也够不上,充其量只能算是涉及某个专业领域的普及性读物,却也列于“核心期刊”。由于制度缺乏刚性,加之利益诱惑,一些毫无价值可言的学术产品便通过这些得到官方机构认可的期刊成批地制造出来 ,为那些文章的制造者们提供因晋升职称、绩效考核而须发表一定数量论文 所必经 的孔道 。由于缺乏制度规范,许多文章从头至尾没有一个引文、注解甚至 因此,在一系列学术建制 中,笔者以为,建立学术期刊匿名审稿制,对于提高我国的学术研究水准和促进其长远发展,更为根本,也最为关键。具体而言,实行匿名审稿制的学术期刊,采用学术共同体普遍信服的程序和规范编辑出版。该制度的两个核心要件是: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专家评审。在严格的审稿程序面前,一切以学术质量为标准。没有既定的权威,这促使那些已经出名的学者继续保持创作的原动力,丝毫不敢懈怠;新锐学人则可依凭其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脱颖而出。当然,匿名审稿制也有其自身难以消除的缺憾,如制度内生的遏制学术创新、助长审稿人的学术霸权等弊端,但它无疑是国际学界公认的现有各种学术产品出版制度中最公平、最合理、最少弊端的一种。

匿名审稿制的实行,无论如何都说明国内学术期刊在审稿方面走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如果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相似,则无助于改变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现状。因此,只有辅之以国外双匿名审稿制的实质性内容,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建立、健全审稿专家数据库,实现审稿人资源共享,才能使我国学术期刊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在创立伊始就站在一个高起点上,才能实现惩治学术腐败、维护学术公正秩序的目的。

[1]叶继元.核心期刊概论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杨全山.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路径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7(4):95~97.

[3]王建辉.新出版观的探索[MIll编辑之失常在学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杨全山.我国学术期刊市场化发展障碍及策略研究[J].现代财经,2007(8):79—81.

第9篇:考核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审计审计风险途径控制

审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性不吻合的可能性。广义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不吻合及未满足审计需求的可能性。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亦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质量往往由于审计技术方法等达不到控制整体风险要求而造成风险。

一、审计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

1、审计工作底稿记录不健全给审计结论带来风险。审计证据证明事实真相,与审计报告密切相关,这些审计证据的获取、鉴定、加工和利用过程又是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来进行的,将审计证据与审计方案相连接的是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中,应当记载审计内容、审计过程、审计程序、审计方式、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审计结论、审计操作人及审计时间,以及底稿的复核人、复核意见及复核时间等等。审计证据重在结果,重在证明事实真相,是审计过程中的单项产品或在产品,而审计工作底稿则重在描述审计什么、怎么审计和由谁审计,重在展示审计过程,重在留下审计本身的痕迹,以便衡量审计实施工作本身是否到位,从而据此验证审计过程中的单项产品或在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是否合格,有无必要或能否继续加工组装成最终合格产品即审计报告。但是由于过程描述并不直接面对审计需求方,甚至审计报告审核者有时也不去查阅,实际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缺这少那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审计工作底稿未经复核,即使复核也是流于形式,还有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审计人员由于业务水平和综合归纳能力限制,造成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粗放、条理不清、定性依据不准确、结论和建议不适用,降低了审计工作总体质量。

2、被审计单位承诺与事实不符存在风险。审计承诺,被审计单位要向审计组做出书面承诺,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

3、审计复核风险。审计复核是审计实施过程中用来检验审计程序执行与否的重要工作步骤,在此环节,审计组长或主审要对审计组成员的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和具体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核,检查其是否履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查证问题是否查实查透、取证是否完整、定性是否准确、有无需要补充和完善的情况。审计复核是衡量审计结果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志,因为审计结论的形成完全要以经过审计复核的工作底稿为依据,如果复核工作不认真,造成该补充完善的工作不及时,就会对审计报告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报告出具的及时性产生影响。

4、审计报告信息披露不准确风险。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载体,审计报告信息披露是审计工作结果的综合反映,是针对审计发现问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或向社会公布,结果必然会引起被审计单位或者社会的强烈反映,所以对信息质量的正确和可靠性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披露是一把双刃剑,既揭露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也检验审计单位的工作质量,由此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中一定要把你所获取的资料要充分、可靠和合法,能够用来充分证明所查事实真相,审计报告中列示的问题,一定要基于事实,与相应法规相对照,做出准确定性。

二、应对审计风险采取途径

1、建立审计人员考核办法。首先,应当从完善审计人员从业考核办法入手,以审计准则、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为考核标准,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检查、考评制度,对审计流程和环节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并且每年考核结果公示,最后3名禁止参与审计工作。

2、建立审计人员学习制度。控制审计质量首先是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制定审计人员素质标准,科学使用审计人才资源。在人员结构配置方面,根据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选择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审计人员。

3、建立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审计质量控制规范通过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控制,利用软件系统提高的操作权限、控制功能,在各审计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根据质量要求在计算机系统内建立审计程序控制模块,在实施审计中使各审计环节相衔接,实现流程的控制,审计负责人按照系统设定的权限,在不影响具体审计人员操作的基础上,对其工作实行实时监控。计算机上操作日志,记录了审计人员的作业痕迹,有利于审计责任的跟踪检查,使审计质量更加规范。

4、建立审计质量保证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使审计人员逐步强化审计质量意识,落实责任,成立专门审理部门,监督检查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和追究责任,使实施审计过程同审计结果落实整改分离。。

参考文献:

[1] 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