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精选(九篇)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

第1篇: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

关键词:医院 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65-01

近年来,医院的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迅速发展,关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层出不穷,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方面势态发展良好。但另一方面,我国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弊端,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医疗器械管理中加强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现状

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贯穿于医疗器械寿命周期的全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跟踪和循环往复的管理工作,在我国,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虽有一定的发展,但风险管理并不深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突出:医疗器械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的专业水平不达标,风险管理的方法仅停留在经验层面,没有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预防和控制风险;另外,医院的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并未意识到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全过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其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概念性层面上。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还比较缓慢,医疗器械管理各责任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基于此,加大对我国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2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无处不在,在医院中,风险是指因医疗技术的使用不当而造成对病人或者使用人员的伤害。造成医疗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医疗器械损伤或电击造成损伤的物理风险;二是医疗技术应用不当,医疗机械操作不合理引起的临床风险;三是医疗器械性能指标下降或测量错误等而造成的技术风险。医疗器械存在的风险不仅仅因为本身存在质量问题,还体现在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风险。

医疗器械随着科技的发展被大量运用于医院的诊疗过程中,但由于其管理不当就会给病人以及使用人员造成各种风险。医疗器械在医院诊疗过程中是否安全可靠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同时对医院的信誉以及医疗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测,风险分析、评估预建档,并制定切实可靠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医疗设备安全可靠,降低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是保障病人生命安全与医院的医疗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医疗器械管理的基础。

3 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某三等甲级医院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应用实际,风险管理应贯穿于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即在其使用、维修维护以及回收报废的整个环节都要加强风险管理;同时要加强医疗器械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此外还要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风险分析、检测、评估与防范,加强对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保障医疗器械安全可靠。

3.1 强化风险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构

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不仅仅依赖于医疗器械的治疗保证,或使用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降低风险,它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作,需要对其风险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强化风险意识,并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对风险管理进行分工协作。该三等甲级医院从各个部门中组织人员,成立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委员会的职责进行完善与分工,在原有的医疗器械购置论证的职能上,增加了医疗器械质量控制、风险评估与检测等职能,强化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意识。

3.2 加强医疗器械风险评估与分析

该医院将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划分为三个板块: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对风险分析与评估进行反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调整。同时,该医院对医疗器械的风险分析与评估主要在医疗仪器使用前和在不同的使用环境条件下进行风险分析评估。

(1)医疗仪器使用前的风险分析与评估。在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前,根据仪器的各种警示内容,如防护设施、安装设备以及配套条件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如高频电离辐射或多台设备联合使用可能对病人造成的危害干扰等各种风险因素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

(2)医疗仪器在不同使用环境下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医疗器械的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以及有害或有毒气体对医疗器械的危害等,或者由于使用者的错误使用,以及医疗仪器存在故障的环境下使用等,进行风险分析评估。

3.3 加强医疗器械预防性维修及日常维护

对医疗器械进行预防性维修是该院在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与日常维护相结合,消除医疗器械的潜在风险以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风险管理人员主要对医疗器械的工作状态、使用环境及情况、医疗器械的电源系统、软件测试系统、光学系统、随机附件等进行风险评估与检测,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与维修,并做好归档工作。

3.4 加强医疗器械的质量检测与管理

医院医疗器械的质量检测往往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对医疗设备进行较大的维修之后,风险管理人员的质量观念不强,不会进行进一步质量检测,风险意识薄弱,造成医疗器械的使用性能极不稳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严格把关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加强维修后的质量检测与管理,使医疗器械的质量具有可靠性及稳定性,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

本文在分析我国医院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之上,阐述了风险管理对于医疗器械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医院风险管理实例,介绍风险管理在医疗器械管理中的运用。经分析,加强对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做好医疗设备风险分析、评估、监控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将风险管理运用于医院医疗器械的各环节之中,不但提高了医疗设备的安全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还能使医疗器械的风险降到最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与信誉。

参考文献

[1] 李伟,王澜.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中风险分析的方法[J].现代医院,2012(7):6-8.

[2] 王帆.关于我国医疗器械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第2篇: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

[关键词] 病案信息;质量;医疗服务;评估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b)-159-02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al recor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medical service quantity

HUANG Huifen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Kengzi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shan New District, Shenzhen 518122,China

[Abstract] Medical record is the original medical data of patients, it provides good rich material for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the medical rules. The medical record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 level, will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level and the service quality. It has important meanings in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of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Key words] Medical Record Information; Quantity; Medical Service; Evaluation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医学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烈,医疗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目前的形势下,医院要谋求发展,必须加强医疗服务质量[1]。病案详实、客观的记录了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诊疗行为,是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同时也是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2]。作为医疗行为的信息载体,病案资料近年来的功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一份完整的病案不仅能够反映医院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是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以及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志。首先在医疗纠纷等的处理中,成为举证倒置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另外在以医疗服务质量为中心的医院管理工作中成为重要的监督核查数据,在促进医疗质量提高及医院管理水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笔者通过对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讨论阐述病案信息管理在医疗服务质量评估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

1病案信息管理内涵

病案信息管理质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反映,包括病案内容质量与病案管理质量两个部分。病案中记录的信息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囊括了医疗行为的全部内容及细节,是医务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最原始、最具体、最详细、最客观、最具说服力的信息资料,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医务工作者诊疗水平、服务质量。随着信息技术及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增高,以及医疗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病案信息管理已不再是简单的病历回收、整理、归档、装订,更重要的是病案管理人员从病案中提炼深层次的信息,以服务于临床,反馈于临床,对临床诊疗工作及医院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估和指导[4]。

2 病案书写质量直接或间接反映医疗服务质量

2.1 病案首页书写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疗服务质量好坏

病案首页除了包含患者一般资料外,还包含本次入院诊断、住院期间治疗、转诊经过、抢救、手术、病理诊断、过敏史、出院诊断、入院出院诊断是否符合、术前术后诊断是否符合、影像与病理诊断是否符合等详细的临床资料,是医疗统计工作所必需的最原始资料,通过对病案首页的书写质量可了解科室管理水平和质量,并对其进行评估与指导[5]。详细、完整、准确的填写病案首页,对于提高病案质量、保证各项数据准确性,从而真实反映医疗服务质量,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及评估提供依据。

2.2 通过辅助检查报告了解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

辅助检查报告单是病案资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反映患者病情的较为客观的指标或影像、数据资料。辅助检查报告书写质量可反映医技科室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6],可通过对辅助检查报告书写情况的定期检查或抽查对医技科室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估。同时通过病案资料中辅助检查报告与病案记录内容是否相符等情况可了解辅助检查报告在医务人员的诊疗过程中是否起到了一定指导、辅助作用,或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是否能够依据辅助检查结果对患者的诊疗措施进行更改或调整。故通过病案资料中的辅助检查报告同时结合病案记录内容可反映医技科室医疗服务质量及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医疗质量,并为其管理及评估提供依据。

2.3 病案资料可反映医疗制度执行情况

医疗核心制度在医疗行业的执行,目的是兼顾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及使医务工作者认真、负责、合理、合法地实施其诊疗行为。作为医院管理者,制度制定出来之后如何推行,如何使制度起到预期作用,需要制度制定并实施之后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随访或检查。而病案资料内容能够较为详尽的体现病程记录书写的审核制度、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护理的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以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等医疗核心制度。通过对病案资料详细的阅读,可了解上述核心制度是否能够完全按照规定执行,执行力度、程度如何,由此可反馈给医院管理部门,可起到对各科室医疗服务质量水平的评估、管理、监督及干预作用[7]。

2.4 病程记录是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的直接反映

病程记录是病案信息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一份合格的、良好的病案应详细记录患者入院后所接受的每一项诊疗措施及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了解的详细过程。病程记录一般应包括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住院医师查房记录、主任医师查房记录、出院记录等。患者病情的每次变化,在病程记录中均需有所体现,并提出针对性的诊疗措施,且需根据病情需要及辅助检查结果给予常规或特殊处理。由病程记录内容可了解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专业素质、业务能力等重要信息,对于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以及评估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 病案信息质量的法律意义

3.1 病案质量的依法监控

病案资料是患者住院期间诊疗过程的详细、客观的原始记录,其存在的问题可直接反映出医务人员诊疗行为中存在的问题[8]。同时病案资料也是重要的医疗文书,是有力的法律证据和资料。对病案信息的质量监控可发现诊疗行为中的问题并督促临床工作者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杜绝,可减少医疗差错、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等的发生率,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监控、管理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2 病案质量在医患纠纷的处理中的法律意义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医患双方在诊疗过程中均拥有相应的权利,并负有一定责任与义务,现阶段在医患纠纷的处理中实施“举证倒置”,即在诊疗过程中若发生纠纷或疑义,相关法律举证需由医疗机构对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举证,以供法律部门进行判定。这就对病案信息管理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病案质量监控与管理,使病案能够详实、客观、及时、全面的记录诊疗行为,是防范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医患纠纷以及医疗事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9-10]。

4 小结

病案资料是医疗机构的宝贵且重要医疗信息资源,是最原始、最具体、最详细、最客观、最具说服力的医疗信息载体,客观、完整、详细、及时的向临床工作者、医院管理者及社会各界提供医疗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资料,并且是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真实反映。通过并按质量的管理,可掌握医院总体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并可通过病案管理对医疗行为进行监督、监控、管理和评估,并根据其中发现的问题,督促临床工作者及医院管理这予以及时整改,以促进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大锁,马振华,潘淮宁,等.对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45-67.

[2] 李宝珍.病案质量管理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6):37.

[3] 王莹,刘克新.我院病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6):41-42.

[4] 信长娜.病案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3,10(4):250.

[5] 谢思平.充分利用病案信息为新时期医院经营管理服务[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3):145.

[6] 徐锐锋.浅谈病案信息质量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病案,2006,7(7):25-20.

[7] 张亚萍.病案质量监控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病案,2008,9(6):17.

[8] 张芙蓉.医院病案管理的方法与质量提高[J].河北医学,2011,17(6):851-852.

[9] 赵启丽.保证病案管理质量,提升病案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的利用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2):2727-2728.

第3篇: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

关键词:等级医院评审;病案;价值;作用

医院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主要是通过等级医院的评审来进行衡量的,主要是通过对医院管理、服务、治疗以及功能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评估来实现的。而在等级医院评估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病案,它是医院一切活动的依据,它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诊断、病情发展、治疗以及治疗成效的记录,并且具有连续性、完整性以及客观性,通过病案的评审,能够对医院医疗管理、技术以及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估,进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同时病案也是科研以及教学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病案在医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下面本文将详细探讨等级医院评审中病案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1等级医院评审中病案的作用和依据

病案属于一种文件材料,它是医务人员对疾病诊断、治疗经过、病情发展、转归以及最终治疗成效的详细全面记录,具有连续性、完整性以及客观性的特点,同时也是反应医院管理、医疗技术以及医疗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病案在医院评审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1.1二类指标

1.1.1管理和能力 借助病案可以有效地统计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年内再次入院的次数、选择的手术种类、医院的药品收入以及患者的人均医疗消耗费用等。

1.1.2创新和改革 主要包括了引进电子病历,同时实现以病案来反应单病种管理和临床路径管理。

1.1.3质量安全 ①病案质量 书写质量、书写的规范、病案抽查是病案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内容和途径,一般情况下,对于甲级医院的评审,抽查的病案率必须在90%以上,同时质量检查必须严格遵照相关的评分表执行[1]。对病案中出现的严重缺陷或者是错误将扣除10分。影响考核的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了执业医师的签名与审核是在24h之外完成、上级医师针对疑难患者的科室讨论记录欠缺、书写者没有在入院记录上签名、上级医师对重危患者在查房记录上欠缺、由非执业医师书写初次的病程录亦或是完成于8h以上、放弃治疗并出院的患者未做签名、对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记录、治疗效果评估等无签名或记录不及时、拷贝导致的严重错误、未按时记录有创诊疗的操作、未按时到达急会诊、未按时记录血制品的使用和患者的输血情况、欠缺死亡或出院记录、签名者不是执业医师、病案中的填写内容缺失。②放射质量 它是对放射手术、诊断、随访以及病理的统计记录的评估,而病案是获取放射病理、诊断与手术符合率的重要路径,同时审查有无明确的效果评价和规范的病理诊断。③医院的感染质量 即对无菌手术的切口愈合率进行统计,一般甲级医院需达到97%以上。④麻醉质量 对麻醉安全的评审,主要是以死亡患者的麻醉记录单作为考评的依据,统计意外和麻醉导致的死亡率。对病案中填写的相关医患及其家属之间的谈话内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情况、填写麻醉记录的情况、术前和术后的访视记录等内容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还对麻醉的管理水平和手术规范性进行考核评估。⑤技术水平 医院的等级与医院的技术水平息息相关,相关技术指标的评审主要是通过病案来获取,因此,病案中对技术指标的填写必须具有规范性和完整性。

1.2三类指标

1.2.1医院服务管理 ①维护患者权益 采用病案抽查的方法对需要履行告知义务的项目是否履行进行核查,使患者的知情权得到保护。②服务细节的管理 对医院服务细节的检查,主要是通过查看病案中的患者转科、转诊时,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风险记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的情况来进行评估的。③医保服务管理 通过病案了解参保人员在医保范围之外的诊疗项目患者是否同意知情,并将收费清单与病案进行核对,使患者的处决权得到保护。

1.2.2患者的安全目标 ①对手术安全核查严格执行 借助相关的病案资料来对术前管理、检查以及术后检查和医嘱进行规范性的评估。②特殊药物的管理规范 医嘱和处方在执行的时候,对程序进行严格的核查,同时执行者必须进行签字确认,而以上程序是否严格履行,主要是通过查看病案医嘱单来实现的[2]。主要是查看是否有执行者的签字以及法规的执行情况。

1.3医疗质量的管理和改进

1.3.1输血质量的管理 在进行医疗质量考核评估的时候,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患者的输血同意书、病案中记录的相关输血适应症、用血计划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履行告知义务以及告知是否全面详细等,借此来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和有效。

1.3.2住院诊疗和急诊的管理 对医院急诊优先收住入院、控制留观时间的等通过登记记录与留观病案是否能够充分的展现进行考核评估,通过检查科室查房记录来对患者住院诊疗管理的规范性进行评估,并以病案来作为核查主刀医师和科主任科室查房记录的重要依据,同时借助病案来对诊疗计划、调整有创检查诊疗计划的原因、有创检查前对患者是否履行告知义务以及执行三级查房制度的情况。

1.3.3介入诊疗的质量管理 对介入诊疗仪器的条形码以及识别标志的检查主要是通过介入诊疗病案的查看来实现的,同时借此来对介入诊疗器材的使用规范、麻醉和手术治疗的规范性进行评估。

1.3.4临床营养质量的管理 对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接受的营养情况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了是否有重点患者营养病案、病案的相关书写是否规范以及营养所包含的成分。

1.4护理质量的管理和改进 主要是通过抽查病案来对病案档案管理、医学装备管理、价格与财务管理等进行考核评估。

2病案管理对等级医院评审的促进作用

2.1计划阶段 在医院成立病案管理委员会,并在各个科室将质控小组成立,组织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来共同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在临床病案的书写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执行,总结和检查病案的质量,找出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作出整改,明确医院等级评审的目标[3]。

2.2实施阶段 以医院等级评审的相关标准进行病案质量检查,并制定出相关的评分表,分为多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估,若有一项表现出严重缺陷,则可能视为不合标准,若书写不规范,则可能不能达到甲级病案的标准。因此就要求了临床医生在进行病案书写的时候,必须参照相关的评审标准,对病案进行自查或是交叉检查,并由科室领导进行把关,同时有医院进行电子病案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保证病案的规范和完善[4]。

2.3处理阶段 医院必须定期召开病案质量管理会议,对病案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模板,提出整改建议,并贯彻落实,借此来有效的提升医院的病案质量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电子病历病程内容记录完善性、书写规范性、医师查房质量的监测,并由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其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这就要求了医院必须强化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保证电子病历书写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客观性。再者就是加强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使其能够自行的提醒没有填写的内容,同时对自费、配伍禁忌进行提醒,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针对电子病历的记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并将其作为各个科室考评的重点内容之一实施奖惩制度,优则奖,错则罚,借此来有效的提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认真度,推进医院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在等级医院评审中,病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由此可见,病案质量管理的好坏与医院的等级评审息息相关。在后期的医疗卫生工作中,必须不断的加强病案的管理和质量的检查,将病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的发现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借此来促进医院病案质量的提升,推进医院的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以及医疗质量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同时提升医院的评审等级。

参考文献:

[1]陈君英.护理电子病历质量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6(06).

[2]于敏华,陈金娟,方亚红,等.床边护理记录的临床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9(03).

第4篇: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

 

2014年,医务处、质控科在院总支、院委会及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等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各级医药卫生改革及公立医院改革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二甲复审、医院标准化建设为契机,严格按照年度工作计划,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流程、规范诊疗行为,调整检查标准,增大检查和培训力度,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职工和群众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通过检查和督导,各方面工作较2013年前有了巨大进步,尤其第四季度医院通过对科室主任和质控员进行质控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各科室上述各项工作了有明显改进。主要体现在:

一、制度体系建设

(一) 加强院级医疗质量控制。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了重新调整,成立质控科,根据二甲标准评审细则,对科室质控指标和医疗质量检查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并成立了院科两级质控检查小组,院级以医务处质控科主导,12月份将9名兼职质控员采取分工协作,以联合查房的形式每周工作日对科室质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做到及时反馈、限期整改。

(二) 加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医院各科室调整了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并设质控员,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科室质量进行自查,针对存在问题及不足积极整改。医院对科室质控员进行了质控内容、质控标准及质控管理工具应用的培训,提高科室质控管理能力。质控科统一制作质控模板供科室参考使用,规范质控统计分析模式,提高质控分析能力。

二、检查方式和内容

第一季度医务处制定医疗质量检查标准,主要内容为病历质量、各类核心制度学习及培训、各类工作流程、二甲资料准备等内容,由宋博、杨本勤、杜玉岭、医务处轮转人员等分组对临床医技科室进行检查和督导。第二、三季度医务处按照联合查房方式每工作日轮流对各临床医技科室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内容较前增加和细化,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工作初具框架。第四季度医院增设质控科,将医疗质量质控检查内容进一步细化,针对每个科室和专业制定各自的质控检查标准,结合联合查房每日对各科室进行业务检查和督导,次日进行通报。自10月份以后,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记录本全部改为电子版,年底统一装订。

三、改进总结

(一)医务处对医疗核心工作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由14项增加至21项。充分利用科室早交班时间,督导交接班制度及各项医疗核心工作制度的学习,通过联合查房及病历质量检查等形式重点对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各项病例讨论制度、医患沟通制度、病情评估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等医疗核心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效确保医疗安全。

(二)修订本院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合理用药、合理用血,规范诊疗。

全院各科室专业重新多次修订了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各科室进行培训,以提高诊疗和技术操作水平。加强规范收治病人监督,每天对科室患者按专业收治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防止不规范收治现象。实行“一单通”,严格执行临床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对山东省指定的医疗机构检查结果进行互认,防止重复检查,减轻就医费用。严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加强医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对医师抗菌药物使用级别进行授权,通过病历对抗菌药物规范、合理使用情况进行督导。5月4日与药剂科共同举办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班,邀请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专家来院对全体医师进行培训。联合药剂科、院感科检查抗菌药物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今年举办2次法律法规知识和临床用血知识培训,进行POCT知识培训和授权。

(三)完善电子病历质量

自5月28日,实施电子病历质控,加大医务人员尤其病案质控员电子病历质控培训力度和频率,10月份轮流对科室病案质控员开展专项培训,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实时监督科室运行病历、终末病历书写质量、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上报、规范收治病人等情况。对医疗文书书写存在问题严重的科室加大督导和指导力度,提高医疗质量。抓好环节质量控制,增加检查频率和覆盖面,以推动医院整体病案质量的提高。

(四)病例讨论及各类病情评估

各种疑难危重、死亡、抢救、术前讨论等病例记录较前完善,增加患者病情评估和再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规范了诊疗行为,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检查资料规整,有图表数据分析和整改。

(五)质控检查:通过年初至今的工作检查,日常督导,3次分别对科主任和质控员进行培训,使各科室质控资料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学会运用PDCA和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制作质控资料。同时增加9名医务处兼职质控人员,每工作日进行质控检查。各种工作量、诊疗患者病种、人次等医疗指标有分析和整改措施。

(六)检验科、输血科和病理科室内质控、室间质评规范合格,同时与影像科室,按照二甲标准进行逐项督导,检查资料和质控资料完备。

(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

根据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制订《关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规定》,指定医患关系办公室负责对全院发生的医疗、护理、院感、输血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系统化统一管理,进一步规范报告、处理流程,并明确奖惩措施,鼓励上报。有效增强了全体医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对及时发现、报告、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起到重要作用。

(八)加强病员安全管理,及时上报非计划手术和重大疑难患者,加强重点患者管理。医院制定《关于加强病人监护的管理规定》,对急危重症病人、有创检查及诊疗病人、门诊及住院手术病人、高危孕产妇等重点患者加强监护和管理。重点加强科室住院时间超过30天、非计划再次手术、重大疑难手术等重点患者的管理,实行随时上报和审批,每天进行督导,每季度对落实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九)手术麻醉分级管理和特殊诊疗授权管理

为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医疗技术进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医院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曲阜市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有关要求,对全院手术、麻醉、腔镜及高风险等诊疗技术进行了分级管理,并按照医师级别进行了分级授权,通过各项医疗质量与安全监管措施对分级授权进行追踪评价,对考核不合格人员取消授权资格,工作中对袁承信取消内窥镜检查资格。日常检查中对各种诊疗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十)围术期安全核查,对手术、麻醉评估、手术安全核查等逐项监督检查,方磊对手术室内围术期各项工作每日检查。科室利用晨交班时间定期对科室医师进行巩固培训。医师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有创检查、特殊治疗之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谈话制度,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马军华对术后患者的安全管理进行检查汇总。

(十一)临床路径和单病种

督促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控制工作,规范治疗行为,各病种入组率不能达到要求,日常检查中加大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控制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求每季度进行汇总和分析。日常检查督导,增加入组率和完成率。

(十二)三基培训和考核

督导各科室每月2次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医技科室增加书面考试内容,各项资料保存基本完整。质控科制定了三基三严培训考核方案,11-12月份对全体医师进行了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及三基理论培训,12月11-12日组织40岁以下86名医师进行了心肺复苏技能考试,平均分94.54分,无不合格人员。12月16-17日组织全体医师、检验科人员进行三基理论考试,及格率为95.83%。

(十三)加强医患沟通,落实知情同意制度,减少和预防医疗纠纷,做好医疗安全预警,检查病历中的知情同意书及各类签字、病情风险评估、手术安全核查等。今年下半年重大医疗纠纷发生数明显下降。

(十四)规范收治病人。通过检查,不规范收治病人的科室及例数明显下降。

四、及时下发督导单、上交反馈单,分析整改,作为下一月度检查重点内容。

五、医疗质量考核工作较前有明显改进,成效显著。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对科室质控的评价、缺陷追踪和改进等、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控、核心制度落实等问题,今后争取细化各项质控指标,坚持检查和督导。

六、医务处质控科各项质控工作分析和评价详见各月度质控简报。

七、存在问题

检查中临床科室存在主要问题为:科室主任对考核工作指标不熟悉,质控数据未能与医院下达目标相结合,统计分析内容较少,具体数据分析和深层次原因分析欠佳,管理工具应用欠合理;各类病例讨论记录不规范,内容简单量少,缺少原始记录及参加人员签名等;术前讨论和危重病人抢救登记较少;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有统计数据,分析欠佳,数量较少,部分科室有造假,无医嘱仅填写表单;科务会、业务学习记录不及时,部分科室混记;抗菌药物管理有统计但记录不规范,无总结分析,病历书写仍存在复制、打印不及时等现象;各类风险评估表、医患沟通等签字不及时。医嘱、病程续打、签字不及时、不规范。

医技科室主要存在问题为:质控数据统计困难,资料少,内容空洞,缺少实际原始数据支持,分析欠完善;危急值登记尚及时,但无季度统计和分析;随访和疑难病例讨论例数较少,真实性欠佳。三基培训尚可,制度流程培训少,应知应会知识了解欠缺。

一年来我科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励,不断弥补和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医院贡献自己力量。

第5篇: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

201*年是医院迎接等级医院复审的关键一年,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总体和重点工作依然是对医疗质量的管理和持续改进。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对医疗质量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一、指导思想

根据科室工作实际,201*年麻醉手术科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的重点是:继续提高麻醉质量与安全管理,加强麻醉前访视和麻醉后随访工作质量,增强术后疼痛管理工作质量。

二.计划目标:

继续抓好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每月召开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病历质控小组会议、院感小组会议,护理管理小组会议,医疗安全小组会议等,规范管理、规范医疗行为。使我科每个工作岗位都能努力工作,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科室持续发展。

1、参照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三好一满意的评审标准,对科室的每月工作情况,认真评分,结果与奖金挂钩。

2、进一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全体医务人员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以及诊疗规范、操作规程、常规。

3、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特别是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必须定期对科内医疗质量进行总结评价,医疗质量监控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提出改进措施。

4、针对当前患者对医疗知情权要求的提高,完善各项告知制度。加强质控管理,住院病历书写按卫生部印发《病历书写规范》、《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评分标准执行,处方书写按《处方管理办法》和《麻醉*品和精神*品管理条例》执行。

5、强化病历书写者自我检查、科室病历质量小组(相关质控人员)监控。科室病历质控员每月进行病历质量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时传达到科内,避免同样错误发生,使被检查者引起重视,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意见。同时实施奖惩结合制度,如连续出现同一问题者扣除当月部分奖金,促使大家重视,避免和减少病历缺陷发生率,达到提高病历质量的目的。

6、加强运行病历质量监控。医疗文书书写及时、准确、完整、规范,认真执行病历书写惩罚办法。

7、保持麻醉前访视和麻醉后随访合格率100%。

8、扩大术后疼痛治疗范围,加强医护管理,优化药物配比,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9、继续进行麻醉效果和输血效果统计分析。

三、落实病历检查制度,突出重点,每月检查重点安排如下:

1月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离开手术室前核查,准备切开皮肤前的核查,规范书术安全核查书。

2月份:落实术前病情评估制度与术前讨论制度。

①患者术前病情的评估的重点范围。 ②手术风险评估。 ③术前准备。 ④临床诊断、实施麻醉方式。 ⑤明确是否需要分次完成手术等。 ⑥检查病历记录情况。 ⑦在术前完成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的评估。

3月份:输血管理制度,包括输血前申请、备血情况、化验项目、申请单书写全面,输血前签署患方输血同意书,合理用血,输血前后的病程分析记录。

4月份:对各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进行逐一核查,落实各项措施。检查第一季度的各种疑难病历讨论记录。

5月份:“危急值”报告登记,护理人员及时报告医师,医师及时处理并记录。

6月份:抽查危重病人的麻醉计划书,值班医师交接班本,危重病例讨论记录等。

7月份:谈话制度方面。手术病人术前麻醉谈话制度,患方签字的及时性。

8月份:合理用药,对用药的情况分析及病情处置等。

9月份:病程记录方面。包括三级查房制度、病程记录记载要求对检查、化验的分析并合理用药、处置等。加强首次病程录的内涵。重点检查鉴别诊断诊疗疗计划的内容。疑难病历、死亡病历讨论书写的检查。会诊及转诊记录及时性、完整性。

10月份:①归档病历的评分②讨论病历的书写。

第6篇: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29

疼痛是不可忍耐的,尤其是骨科围手术期的疼痛,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和损害[1]。如果不尽早有效控制疼痛,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急性疼痛有可能发展成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进而又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和社会功能[2-3],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使患者无法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无痛病房是疼痛规范化管理病房,通过医、护、患的共同努力,将疼痛控制在微痛、甚至无痛的范围内,体现的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更多的技术境界和对患者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病房里无尖叫和声,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追求。通过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方法,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功能康复期。

1无痛病房的管理流程

1.1医生与护士协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医生和护士要熟悉疼痛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评估方法,并定期加强对临床疼痛理念和知识的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1.2主管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对进行疼痛评估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请麻醉科、疼痛科会诊。

1.3责任护士将疼痛评估结果和治疗措施及效果均记录在疼痛评估表中。在疼痛治疗前,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要充分沟通,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和家属的要求。

1.4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疼痛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让他们明白,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2疼痛评估的具体方法

2.1笔者所在科采用NRS评分以及笑脸评分法评估疼痛,评估频率为:入院8 h内,首次评估;术前1次/d;术后6、24、48、72 h进行评分,并记录于评估表中。

2.2评分≥3分的患者,护士报告医生,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多模式的镇痛方案。评分≥5分的患者,护士报告医生处理后,每4 h要对患者进行再评估,直至疼痛评分≤3,特殊情况根据医嘱评估,让患者在全方位、规范化的疼痛管理中远离围手术期疼痛。

2.3进行镇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护士进行追踪评估(静脉注射30 min后,口服给药1 h后),将结果记录于评估表中。医生根据护士评估结果,将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发生频率、持续时间、活动时疼痛程度以及用药情况均记录于病历中,并跟踪治疗效果,直至患者评分

3无痛病房的镇痛方案

3.1轻度疼痛疼痛评分0~3分,NSAIDS(如塞来昔布)、非药物治疗(如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等)。

3.2中度疼痛疼痛评分4~6分,弱阿片类药物+NSAIDS(塞来昔布、帕瑞昔布)+非药物治疗。

3.3重度疼痛疼痛评分7~10分,强阿片类药物+NSAIDS(塞来昔布、帕瑞昔布)+辅助药物+非药物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冷热敷、按摩、听音乐、分散注意力、放松等)[4]。

3.4辅助药物应用镇静药、抗焦虑药或肌肉松弛药等。国外学者建议对骨科疼痛进行药物处理时,根据轻、中、重不同程度由弱到强给药[5]。

4无痛病房的镇痛管理核心及原则

4.1重视健康教育患者常伴有焦虑、紧张,因此重视对其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其配合并告知疼痛治疗过程。

4.2选择合理评估一般患者均使用NRS(数字等级评定量表),对于交流困难的患者,如3~5岁儿童、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患者,运用wong-baber部表情量表进行评估。

4.3尽早评估疼痛疼痛一旦变成慢性,治疗将更加困难。因此,早期治疗十分必要,对于术后疼痛的治疗,提倡超前镇痛,即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

4.4提倡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镇痛机制不同的药物,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

4.5注重个体化镇痛不同患者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镇痛方法因人而异。个体化的镇痛目标是运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佳效果。

5无痛病房的护理管理的意义

无痛病房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降低了围手术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敢于深呼吸和咳嗽,从而降低肺不张、肺感染的发生率;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利于肠道通气,增加了患者的免疫力,改善睡眠,促进机体的康复。总之,大大减少甚至消灭了护理并发症。

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尽早开始功能锻炼,提高了患者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了住院费用,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床位的周转率与使用率。另外,科室的镇痛水平整体提高,科研和管理有了新的创新点和突破口,同时还增加了科室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患者和同行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作为新时期的骨科护理管理者,要本着以人为本,让患者真正体会到住院期间的被尊重,被关怀。舒适服务、贴心服务是医务人员的责任所在。JCI(国际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标准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优质护理,无痛先行,真正体现笔者所在医院的服务理念“我用心,您放心”。

参考文献

[1] 徐建国.疼痛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4-266,276.

[2] Samad T A. Interleukin-1beta-mediated induction of Cox-2 in the CNS contributes to inflammatory pain hypersensitivity[J]. Nature,2001,410(6827):471-475.

[3] Gottschal K A. End points for testing influenza antiviral treatments for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severe and life-threatening disease[J].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31(1):6-13.

[4] 邱贵兴.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8,12(1):78-81.

第7篇: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

[ 关键词 ] 医疗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测评 研究综述

医疗服务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仅有助于医疗机构减少医疗纠纷,而且可以提升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医疗服务质量取决于患者接受服务的感知与期望之间差距,正确认识患者期望,并运用恰当测评方法评估患者感知质量,能给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绩效的考核提供参考依据,并对全面实施新医改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发展

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由供应视角向需方视角转变

早期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定义主要是站在供方视角,随着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引入与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疗服务测评开始由“提供者导向”(Provider orientation)向“病人导向”(Patient orientation)转变,反映了医疗服务中顾客市场势力的增强,因此,许多医疗机构及时从患者视角对医疗服务满足患者期望的程度或能力进行测评。

2.由生命数量向生命质量转变

传统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测评着重于生命数量指标,现如今越来越多患者关注生命健康指标外的经济和精神质量。因此,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对生命质量足够重视,将有关精神层面上的隐性指标逐渐纳入测评体系。

3.由客观指标向主观感知转变

Donabetian等人提出的“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模型,更多是从客观指标维度来度量医疗服务质量。自20世纪80年后,以Gronoos、Parasuraman等为代表的服务感知学派为医疗服务质量测评引入新视角,使患者感知医疗服务质量测评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4.由末端质量向过程质量转变

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由终点质量测评转向基础质量与过程质量测评。传统方法对医疗质量的测评局限于医疗结果指标,如治疗效率、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时间、事故率等[3],而患者满意导向的医疗服务质量测评要求对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测评。

二、医疗服务质量测评量表与方法

1.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与指标

关于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有多种,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将之分为两个学派:一派是以Donabetian等人为代表的医方视角测评,另一派是以Cooddington 和Moore等人为代表的患者视角测评。

医方视角侧重于评估医疗机构现有的技术、环境和人际要素(Donabedian,1966),在此基础上Stafield提出了评价各种医疗保健机构的工作结构、过程与结果的工作模型。Victor Sower等人在JCAHO提出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医院关键质量评价法(KQCAH),他们认为医院的服务质量可以从关心与尊重、效果与连续性、适宜性、信息、效率、饮食、第一印象、配送等8个方面进行评价。芬兰学者Hiidenhovi等人提出,可以通过12个问题(疗程信息、守约、专业技能、礼貌、服务意识、检验信息、药物信息、治疗方案信息、病情发展信息、隐私保护、检验效率、总体治疗成功率)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患者感知测评视角将侧重从需方评估医疗服务质量,特别需要关注缩减患者期望质量与患者感知质量之间的差距。自20世纪80年代来,服务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特别是以Gronoos为代表的北欧学派和以Parasuraman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为研究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研究者以PZB的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为基础,结合医疗服务质量的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如Duffy,JoAnnd等,斯洛文尼亚学者Boris Snoj等人。Cooddington&Moore认为医疗服务质量可以从顾客视角进行评价:热情、照顾、关心;医护人员;技术、设备;专业化及服务的或获得性;结果。

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评价和机构工作绩效评价组成的综合质量评价,主要依赖于问卷测评与构建衡量指标体系。相对供方视角而言,目前需方视角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估指标研究比较少,主要有Parasuraman等提出的SERVQUAL问卷、Nelson等提出的PJHQ问卷、Wilde等提出的QPP问卷及欧洲Picker研究机构提出的评估指标。不同量表之间的测量指标上存在差异,并且嵌入在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与道德伦理情境下的医疗服务与欧美国家存在明显差异。

2.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方法

医疗服务质量定量评价是基于两个要件:评价方法的采用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具体统计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秩和比较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二元语义信息处理方法。汤少开等(2005)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由门诊工作质量、疫情报告质量、化验室工作质量、组织管理及人员设施要求5个方面的一级指标体系及17个二级指标体系,对广州市性病防治工作质量进行了定性评价。陈广泰和游本荣(2009)使用秩和比法,对南京市六合区14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计划免疫管理与信息管理工作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孙葵等(2009)选择12个城市不同级别医院中5677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萃取因素,并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了医生对组织管理的满意度。刘正龙和杨艳梅(2009)发现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因素存在交互模糊影响,提出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构建评价模型,并以外科病区4个科室为例进行实证,得出的结论比传统问卷评价法更精确。泥瑾(2008)引入二元语义概念来描述语言评价信息,并进行集结运算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这些测评方法扩展了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但是这些方法在面临较大测评样本时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医疗服务质量测评实践

国外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研究已有近40年历史,且大多数与卫生服务机构的评审密切相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卫生服务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指标评估系统(indicator measurement system)。JCAHO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创立一种由非政府组织的同行对医院服务质量评议的新制度,此类评审实践在70年代后扩展到澳大利亚、欧洲、亚洲(韩国、中国、日本)。此后,又出现美国马里兰医院协会质量指标计划(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 QIP)、美国波多里奇奖(BNQP)、英国国家保健制度(NHS)质量与产出框架(quality and outcomes framework, QOF)、澳大利亚卫生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卫生服务评价计划(care evaluation program, CEP)以及ISO9000质量标准等[8]。这些测评机构或测评指标体系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改进医疗服务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四、研究评述

现有的医疗服务质量测评侧重于静态视角的事后结果评价,对医疗服务结构与过程的质量评价与反馈不够,并且测评中难以量化服务改进措施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都阻碍医疗服务流程的改进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目前国内外对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研究较多,研究内容涉及测评模型、测评指标、测评实践等方面,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疗服务提供方与服务质量测评方的视角不同,将会引发医疗服务绩效测评的差异,医疗服务提供方需要从患者感知满意视角梳理医疗服务质量的前因与后果变量,重新构建完整的测评模型;二是对西方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照搬套用会出现水土不服等问题,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基于中国文化情境与国情,在详细调查医疗服务需求与质量之间关系后,构建本土化的测评问卷与指标;三是现有研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测评,基于静态的服务提供方视角居多,因而需要对影响最终服务绩效的关键因素的传递机制进行识别,并且在过程质量保证中实现服务质量的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1] Robert Chalice. 46 steps for improvement: improving healthcare using Toyota Lean Production Methods[M]. Milwaukee, Wis: ASQ Quality Press, 2007.

[2] Donabedian, A.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J]. Mil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1966, 64:166-206.

[3] 李曙光 尹爱田 曹艳民:医疗服务质量评价解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20(11):661-663

[4] Victor Sower, JoAnn Duffy, William Kilbourne,etc. The Dimensions on Service Quality for Hospitals: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KQCAH Scale [J].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2001,26(2):47-59

[5] Hiidenhovi, Laippala P., Nojonen K. Development of a Patient-Orientated Instrument to Measure Service Quality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s[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1,34(4):696-705

[6] 沈蕾: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 消费经济, 2006,22(3): 55-59

[7] Coddington, D., Moore K. Quality of Care as a Business Strategy: How Customers Define Quality and How to Market It [J]. Healthcare Forum, 1987, 30(2):29-32.

[8] 梁渊 刘军安 卢祖洵:基于病人视角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研究趋势与需求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26(1): 52-54

[9] 陈广泰, 游本荣:运用秩和比法评价计划免疫管理工作质量[J]. 中国医院统计, 2005,12(2): 104-105

第8篇: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

【关键词】儿童疼痛管理;现状;影响因素;研究

儿科疼痛的发病率的研究和报道不多,但是现有资料显示儿科疼痛未得到充分的评估和治疗。在儿童时期,疼痛的发生随着儿童的健康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大部分健康的儿童,2岁以前需要接受20次以上的免疫注射。如果儿童出生时有健康问题并且需要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话,那么所经历的疼痛次数可能达到数百次。陈银花等对2009年3月到2009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的108例新生儿(早产儿46例,足月儿62例)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经历的由于诊疗需要导致的疼痛进行了调查,发现108例新生儿共经历了一次操作即成功的和未成功的致痛性操作造成的疼痛10633次,其中足月儿每人疼痛次数为56.5次,平均每人每天疼痛次数为5.92次;早产儿每人疼痛次数为100次,平均每人每天疼痛次数为7.79次,明显高于足月儿。

在管理儿科患者的疼痛的过程中,医生负责止痛药物用药方案的制定,护士的工作主要是对疼痛进行评估和落实止痛措施,而患儿和患儿家长则配合医护人员,保证止痛措施得以实施,观察并向医护人员反馈止痛措施的效果。因此,医生、护士、患儿和患儿家长都有可能成为疼痛管理的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报道下。

一,医生

医生对疼痛的评估和治疗决策将会影响疼痛管理的充分性。如果医生没有恰当地评估患儿的疼痛或未给予足够的药物,疼痛管理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好。疼痛管理教育落后于当前日新月异的疼痛管理。研究发现与医生相关的儿科疼痛管理的阻碍因素主要有医生疼痛基础知识缺乏,医生缺乏如何评估疼痛和如何用药的知识,以及医生用药医嘱用量不足或不当。一些医生认为儿童疼痛问题本身微不足道而且儿童对疼痛的感受不如成人。Saroyan等在2008年向60名美国的麻醉科,骨科和普通外科的住院医师发放问卷,调查其住院儿童急性疼痛知识水平,结果发现尽管有85%的住院医师认为儿童疼痛知识教育是比较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住院医生疼痛知识答题正确率却不到60%;超过70%的住院医生不知道FLACC量表(面部表情、腿部、活动、哭闹、可安慰性量表)可用于评估智商低下的儿童的疼痛,70%的医生不知道扑热息痛每天的最大剂量为90mg/kg/d,仅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医师能对药物进行准确换算。如果提高医生的疼痛管理知识,让医生能规范的使用镇痛药物,正确有开具医嘱,则可以提高疼痛管理的质量。

二,护士

护士在儿科疼痛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自身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儿科患儿的疼痛管理。护士认为缺乏有效的疼痛评估工具,疼痛评估的困难性影响了缺乏表达能力的儿童的疼痛管理。设计不合理的护理记录单会导致护理人员疼痛评估记录不够及时或前后记录方式不一致。UanNiekerk和Martin对塔斯马尼亚注册护士关于成瘾性、镇痛药物使用、疼痛评估相关的疼痛管理知识进行了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护士疼痛的药物管理知识水平最低。由于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和信念的不足或不当,即使有止痛药物医嘱,护士仍然倾向于给合医嘱剂量的用量面不是给足医嘱开具的剂量,或者偏向于选择低剂量的阿片或给予非阿片类镇痛药而不是阿片本身。同时护士缺少药物的处方权,也是护士疼痛管理中的阻碍因素。护士疼痛管理知识不足或不准确,临床决策困难,护士害怕或误解可能会影响到临床决策,尤其是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对儿科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知识培训,提供有效方便的疼痛评估工具,减轻儿科护士工作负担,加强疼痛的病情观察可促使儿科护士更好地管理患儿的疼痛。

三,儿童

儿童自身生长发育特点是影响儿科接受疼痛管理的因素之一。Namnabati等在伊朗开展的一项质性研究发现婴幼儿因为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疼痛的原因以及描述疼痛的程度,无法区分恐惧和疼痛,因此疼痛容易得不到治疗或者得不到合理的治疗。而青少年因为难以沟通,同样有疼痛得不到合理治疗的危险。性别差异和情绪状态会影响疼痛的体征和行为表现。Ely发现性格不同的儿童得到的疼痛护理也不一样,安静的儿童因为不轻易表达自己的疼痛往往会遭受比性格开朗的儿童更多的疼痛。因此,护士需要针对儿科患者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鼓励儿童说出疼痛的感受,听取儿童对疼痛的评估,对每个儿童进行个体化的疼痛评估,以便准确的获取儿童疼痛的情况,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措施。

四,儿童家长

家长的态度、信念、对镇痛药物的恐惧,对儿童疼痛表达的理解都是疼痛管理的阻碍因素。有研究显示儿童家长操作前的焦虑会影响儿童操作前的焦虑及儿童的疼痛。如果能减轻家长对诊疗操作的焦虑,也能对儿童的疼痛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有研究表明儿童在经历疼痛时并不总是会告诉他们的家长。BatlSta的研究中仍然有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儿童通过哭泣、哭叫来表达疼痛,并且会向家长诉说。家长往往会夸大儿童的疼痛,并在本不需要疼痛药物的时候要求使用镇痛药物。一些家长则出于经济的考虑或者因知识缺乏担心儿童产生药物依赖或药物滥用,因而不情愿儿童接受疼痛药物。家长表达对疼痛的担忧,及时告知护士孩子正在经历疼痛,主动参与疼痛管理将有利于促进儿童疼痛管理。

除了医生、护士、儿童及家长等人为因素,组织机构或制度上的一些限制也会影响儿童疼痛管理的效果。所有医疗专业人士都认为护士在病人的疼痛评估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一重要角色仅在护士与医生关系融洽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医院或其他卫生服务机构与组织是否重视疼痛管理质量,对疼痛护理效果的较强的影响。因此,卫生管理部门和相关专业委员会应重视疼痛管理指南对疼痛治疗和控制的重要性,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简便有效的疼痛评估工具,改进和优化疼痛记录方式,将疼痛管理效果纳入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促使医护人员不断提升疼痛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医丹卫生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卖施职业化袅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的观点,论述了“职业化’对于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从业员工的意义并探讨了相关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职业化管理的策略。

引言

医疗卫生事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质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重要性确实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内一些医疗机构,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医疗机构受到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困扰,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落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一些医疗机构的总体发展。因此,深人研究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颇具现实意义。

一、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一些作为事业单位的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平均主义”及“大锅饭”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评估、工作分析、科学的激励手段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常见的概念及管理手段在一些医疗机构中很难得到体现,许多管理者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以绩效评估为例,在一些管理不够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中,思想上缺乏绩效评估的观念,而实践中缺乏绩效评估的标准,导致了绩效考评工作严重缺乏科学性,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

2、管理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隶属关系较难理清,有的隶属于政府有关卫生管理部门,有的是带有赢利目的私营机构,有的又隶属于企事业单位等。因此,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壮大受到多层领导或行政干预过多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组织而言,管理体制的落后影响了许多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员工而言,管理体制的落后也可能对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及职业的技能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落后的管理体制同时也是滋生“推该、懈怠”等不良工作作风的源泉。

3、缺乏职业晋升中的正向激励

对于许多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员工而言,职称晋升要依靠指令性的负向激励。如湖北省城市大中型医院医生需在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一年后才有机会晋升高级职称。天津市、河南是和安徽省也有类似规定存在。熊昌娥( 2009)认为这些指令性的只有时间约束的负向激励所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只是走过场,晋升职称是他们的首要目的,违背了让大医院医生用先进技术、理念支援社区的初衷。

二、科学的职业化管理是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全球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赋予了职业化管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从另一层意义上来看,职业化是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职业化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甲分常见,也为一些企业的发展及腾飞做出了贡献。一般而言,医疗卫生机构不是企业,但在组织管理方面,企业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及发展实践也值得借鉴。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职业枝能要求很高的行业,因此,职业化的理念确有用武之地。

无论是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或是业内员工而言,职业化均有着其特有的意义。具体而言,职业化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休现:y职业化可以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对关键业务骨卜的培养。通常而论,一个职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求其拥有系统性较强的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其不断培养及输送专业技能较强的关键业务骨干及管理人才。2)职业化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培育自身的文化。从企业界内的有关经验来看,一个职业化建设较好的组织往往是拥有优秀文化气氛的组织,也往往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织。3)职业化可以帮助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并实现远景目标。对于组织而言,具有并实现发展的远景目标对丁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职业化实施较为成功的组织而言,明确的、科学的发展目标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实施职业化管理往往也意味着明确科学的远景发展目标及目标实现的具体策略的科学规划。

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从业人员而言,职业化同样意义重大,其最重要的一点主要体现在员工价值的体现和素质及能力的提升方面。首先,职业化对于培养员工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进而促进其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及在工作岗位中的不可替代性的形成及发展。

三、医疗卫生机构职业化策略探讨

1、树立正确的职业化管理理念

加强文化引导,帮助员工建立科学的、正确的职业化管理理念及组织文化理念是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职业化的基础。“职业化”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念,因此,只有当员工可以正确地并较为深人地理解职业化的理念及其意义时,职业化的进程才能够得到有力的推动。

2、确定任职资格标准

明确合理的任职资格标准是在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职业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通常来说,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是任职资格标准的三个基本方面。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医疗机构而言,任职资格标准确定的难度较大。根据整理有关文献,笔者认为职业任职资格标准确定的两个基本步骤可以被考虑采用。这两个基本步骤为:1)通过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观察法等具体手段分析职业标杆人物的有关情况;2)通过分析所取得的标杆人物的有关资料及信息来确定此类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等,进而确定任职资格标准中所包含的模块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内容大致包括行为道德标准分析、职业素养分析及知识技能分析。在得到任职资格标准的雏形之后,可组织熟悉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关专家进行进一步的研讨并确定适合本组织的职业任职资格标准。应当指出的是,任职资格标谁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及调整,而并不是一旦确立后就万事大吉。

3、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

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要以所确定的任职资格标准为依据,并需考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特点,在此,科学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程序、高水平的评审专家及合理的评价周期等对于评价工作的开展及评估的效果都十分重要。具体而言,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可注意以下原则;1)评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员工工作绩效与工作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以便为组织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2)评估工作应以公正、客观为原则,评估结果应对员工有指导意义,帮助其发现、分析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在评估工作中应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量化是为了保证组织内不同员工工作绩效的比较,而定性是为了帮助员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4)评估的结果应与激励制度挂钩,以便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其工作增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