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

大学的化学课程精选(九篇)

大学的化学课程

第1篇: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有机化学;传道;环境教育;思想教育

作者简介:陈震(1976-),男,安徽和县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曹晓群(1965-),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教授。(山东?泰安?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GG3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90-02

一、“传道”思想概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1200年前,韩愈老先生就已为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三个根本职责。授业,一般指专业知识的传授,是教师之基本。解惑的概念也很明确,唯有传道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韩愈所说之道就是儒家之道,即传“先王之道”,宣“圣人之教”,也有人认为是仁义之道,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道”按照现在学术界的解释就是自然规律。“传道”,就是传给人们通往自由世界的真理,也可以理解为老师传给学生一个方向,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当时的“传道”主要就是对民众的启蒙工作。在现代化教育的今天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则认为“传道”不是居高临下的启蒙,而是一种分享精神,把自己知道的新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案例报道等分享给自己的学生和听众,让他们学会从中选择。

不管在中国的哪一个时代,传道都被认为是教师最为重要的职责,中国许多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也有着强烈的“道”的承载意识。但在目前专业化教育中,这种“传道”的意识已经被很多教师忽视了,尤其是理工科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有意识的传道。[1]但学生毕业后往往记得最深刻的是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无意识的传道教育,而忘记了教师在课堂上所灌输的大量专业知识。

专业化教育也可以进行传道,也非常有必要进行传道。[2,3]这里的“道”不仅仅是指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还应当有更广泛的内容,如法制观念、科学观念、环境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4]这些看起来似乎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大的课堂“题外话”,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仅有可能因此而喜爱上这门课程,甚至会对他们人生中的一些重大选择产生影响。在笔者看来,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这些课堂“题外话”就是比授业更为重要的“传道”!笔者就“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所采取的措施总结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理想教育

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化学史的有关材料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介绍一些优秀学者的事迹促使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奋发向上。在格氏试剂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其发明人格利雅是如何由花花公子成为优秀学者的;讲甘油三硝酸酯时可以介绍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对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讲羰基的还原时可以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黄鸣龙做Kishner-Wokff还原反应时因为对实验的严谨态度而有了创造性的改进;讲碳碳偶联反应时,把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介绍给学生。这些介绍只需要只言片语就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甚至能使一部分学生热爱有机化学。如果有学生因此而从事有机化学方面的工作,那可以说是教师的“道”有了传承。

三、“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道德与法制教育

“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也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很多化学教材中都提到了,新闻中也常看到有人利用有机化学知识合成。必须要提醒学生给别人提供有机合成服务时不可不查阅相关法规,否则就可能成为毒贩的帮凶,自己也身陷囹圄。一位有机化学博士因为不懂法,在留学前指导别人合成精神类药品氯胺酮而判刑八年就是一个例证。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化学品被滥用的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像三聚氰胺掺到蛋白粉中提高含氮量,苏丹红掺到辣椒产品中增加红色,二甘醇被误用作药用辅料这些都与生产者的道德品质低下、法制意识淡薄以及生产监管不严有关。将上述事例介绍给学生,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道德的沦丧会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切不可为蝇头小利而昧良知。上述案例在蛋白质、偶氮化合物和醇等章节中给学生进行介绍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教育

很多学生虽然有了一些科学知识,但仍然缺乏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观念。在讲解有机碱奎宁时,可以教育学生奎宁是从天然产物金鸡纳树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但并非没有副作用,服用奎宁量超过4克时就可能造成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现在治疗疟疾的药物还有青蒿素,也是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的,其毒性比奎宁要小得多,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对于中国传统的中药也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决不能认为天然的就是没有毒副作用的。在氨基酸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昂贵的蛋白粉是否真的具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在糖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些低聚糖可以缓解便秘实际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在“有机化学”的实验课上,教师自己要规范操作,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一定要让学生记录真实的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绝不可以编造数据。对于实验结果不理想,但进行了认真分析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和较好的实验成绩;而对伪造实验数据的学生则进行批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学风。

五、“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环境和安全教育

很多有机化学品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毒性。在教学中列举事例可以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在醚类化合物教学时,笔者列举了自己经历的四氢呋喃溶剂未检验过氧化物加干燥剂后发生爆炸的事例,这可以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在酚类化合物教学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人们在食用一些鱼类时,时常感觉到有煤油味是因为水体受到酚类物质的污染,污染物在鱼中富集导致的结果。在芳香化合物教学时,可以见缝插针地介绍吉林联苯厂爆炸的例子。2005年11月13日,吉林联苯厂发生爆炸,由于指挥消防的失误和相关器材缺乏造成大量芳香类化合物如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污染了江水,俄罗斯提出索赔,负责指挥消防的副市长也因压力过大而自杀。这些典型的事例可以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要注意化学品的环境安全。

上述的传道,可以看成是一种渗透教育。这种渗透教育并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把有关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自然地融合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之中,使三者成为统一的整体,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受到这些教育。这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握住教学重难点,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在日常的生活中留心每一个可以用于教学的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语言,把这些传道的素材在很短的时间内恰当地运用。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共同的前提,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也就是教师必需自己心中有道。只有自己心中有道,才能做好对学生的传道![5]

参考文献:

[1]张春生.刍议科任教师在“授业解惑”中的传道功能[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1,(21):15-16.

[2]沈华岚.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调整探析——论“传道、授业、解惑”的新内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25-27.

[3]顾永才,何佰洲.专业课教师也要注意“传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79-180.

第2篇: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

为适应21世纪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思想及课程改革的需要,构筑医药学高等院校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建立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教学体系,笔者对高等医药教育化学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在课程体系的编排、体系的内涵、体系的广度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1,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医药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设置,充分发挥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基础与先导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实验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技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课有无机、有机、分析等化学实验课程,如何将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整体优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实验课程体系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化学实验,第二层次是综合设计实验,第三层次是英文表达实验。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综合设计实验,在相应的班次开展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整个实验体系分为七大部分,分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础化学实验、化学合成实验、分析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英文教学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英文教学实验占实验课程的三分之一,注重了学生科学实验综合能力的提高。

2,实验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实践。笔者对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几大实验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编写了《医药学大学化学实验》教材,满足了学生化学实验课程一本教材就可以完成在校学习的需要,减少了各个实验的重复性,增加了实验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体现了高等医药院校化学课程体系的特点。化学实验课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联系紧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理论课设置。实验课内容既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使化学实验课成为学生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起点。

对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内容为基础,增加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实验的比重,按照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内容的改革。实验中注意将常规化学实验和微量化学实验结合起来,微量化学实验是化学实验发展的一种新的技术,其独特的化学效益和教学效果受到了化学教育领域的重视。综合设计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我们在药学专业开设无机化学性质综合设计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给出了相关的指导建议,提出必要的参考书,整个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学生在实验中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了各种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化学实验室、实验准备室、化学药品仓库对学生开放,配备专门的实验教师,学生随时提出药品试剂使用计划,启发了学生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英文实验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设立的,使学生认识到大学化学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性地在我校本科专业中开设了一定的英文实验,要求学生用英文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药品试剂一律用英文标签,实验后用英文完成实验报告,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第一,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制作实验操作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学习实验内容和操作技术。化学实验涉及很多基本知识和操作,如试剂的取用、称量、搅拌、溶解、过滤、蒸发、浓缩、结晶、溶液的配制等实验步骤,这些步骤对将来学生工作与学习很有帮助。实验前先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多媒体课件,然后实验教师将实验关键步骤示范操作,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提问,学生进行实际演示操作,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具体指导。

第3篇: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个性化 课程设置

一、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一直以来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大,各个行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毕业生一般的外语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目前所面临的新的挑战。2004年之前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目标始终定位在基础英语上,1985年和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都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4年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如下:“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无论是主要基于计算机的听说课程,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读写译课程,其设置都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即既要照顾起点较低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写的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需要。”虽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4年颁布了此课程教学要求,但由于扩招、师资力量有限等种种原因,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是沿袭统一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所有学生必须进行四个学期的英语基础课学习,然后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现有的统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前四个学期均进行英语基础课的学习,显然这不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些学生入校时就已达到甚至超过了英语四级水平,但是他们还不得不在低水平的课程里重复,很容易引起懈怠、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不足。他们渴望进入大学后,能够提高听说能力或学习一些英语应用课程或专业英语课程。然而,由于扩招导致的班级规模过大。另外,课时数有限,教师根本无法开展英语教学最需要的语言交际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塑造和发展。现行统一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及社会需求。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其更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课程设置改革建议

我国现有一千余所高等学校,随着新兴科学的诞生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大学类型更趋复杂,同时不断涌现新专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办学定位的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个学校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各校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生源情况差异很大。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的生源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英语水平差的学生设置基础英语课程,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听说课、跨文化交际课、科技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

1.基础英语课程

对于英语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如绝大多数的职高和艺术生源,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普高生源,应开设三到四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这部分学生在中学没有打好牢固的英语基础,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复习基础语法知识、扩大词汇量,最终目标是使其通过四级。虽然四级考试引起极大争议,但总的来说,由于四级考试与毕业、学位直接关联,学生被迫努力学习英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水平。有的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就是根据四级成绩判断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前途,学校还是应该继续坚持四级考试与学位挂钩的做法。这些学生通过四级后,可以继续学习其他英语选修课程。

2.听说课程及跨文化交际课程

对于基础较好,进入大学就已达到较高要求的学生,第一学期就让他们进入高级班学习。高级班的课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听说强化训练期。这部分学生虽然英语基础较好,但大部分听说能力较差,他们急于提高听说能力,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及时开设听说训练课是行之有效的。第二阶段: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文化与语言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学习某种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传统;反过来,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也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着该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达与丰富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单一的语言及单一的文化环境中,常常受到本族语的束缚,他们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缺乏了解,与目的语的文化接触不够深入,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把中国的文化习俗照搬到西方文化场合。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在使用英语时出现语用失误。

3.科技英语课程

在实施专业英语阶段教学之前,开设一个学期的科技英语课程作为基础英语阶段向专业英语阶段的过渡和衔接,使学生在心理及学习内容上有一个适应期,为下一阶段的专业英语学习做好准备。学生在这一阶段先了解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科技词汇、句子结构、文体风格特点及一定量的常用专业词汇和术语。教学内容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多种学科的真实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4.专业英语课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有很多外资企业,尤其是新闻、法律、经贸、电子、海事等领域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英语的能力,一上岗就能立即用专业英语从事工作。但由于很多院校未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大多数毕业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因此,高等教育的课程应和企业及社会的需要衔接。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专业及将来工作对英语的特定需求。除专业阅读外,还应开设各类迎合学生与社会需求的课程,使学生将来能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本专业研究。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运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专业英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由该专业的教师担任。一些学校专业教师如无力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则由学校负责师资培训,可从专业教师中,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中,选拔培训,提高英语水平。

三、结语

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最大好处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尽快完成基础英语的学习,选修自己最想学习的课程。针对不同的生源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使后进生在基础英语阶段切实打好英语基础,然后转向选修课的学习。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开设听说课及跨文化交际课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及跨文化意识。开设科技英语课及专业英语课,学生获取了专业英语的综合知识,把大学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真正提高到专用英语层面,使广大毕业生既能应付付日常生活中的英语交流问题,又能应付专业工作中的涉外交际活动。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英语发展的最终归属。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27-32.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30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霍玉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思考[J].语文学刊,2010,(7):149-150.

第4篇: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预示着新一轮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在即将来临的教育改革大潮中,高校体育如何顺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自我完善和深层次的课程改革是目前亟待思考的问题.高水平大学“一校一策,一校一尺,一校一色”,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解决影响本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为大学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契机.

1教育理念的提升

只有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才能将政策更好的落到实处,快速有效的推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如何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地区、校园发展需求,完善的、有地方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规划是我们大学体育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当务之需.深刻领会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精髓,融会贯通到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工作中———坚持大方向,办出小特色.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高校发展需要,符合地方实际情况,有地方特色的大学体育改革的思路、目标及发展对策.在发展中创新、改革中提升、丰富内涵、拓宽功能,使大学体育更好的为高校培育地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育人”过程服务.

2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广泛地推广,目前国内大学体育课程基本上都是以“三自主”选课的形式开设.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由一专多能向更专、更精转型.原有的一些传统项目的体育专业教师为了更好地配合和顺应改革的时代潮流不得不拓展新专业、接受再培训完成专业的转型.但是,转型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事物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改革之初一些热门的体育项目,在日异月新的休闲、时尚的新兴体育项目冲击下,渐渐趋于“常温”,甚至招致“冷冻”.学生需求的转变也迫使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必须建立一个长效、合理、完善的动态更新机制.但是,教师队伍的更新受制于自然规律,其更新的速率相对于学生的需求滞后,这就要求我们不但在引进人才时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在师资培养上要狠下功夫,加大专业培训、拓展力度,着眼长远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布局.在师资的学缘结构上继续丰富、完善,师资层次上不断地提升、改善,以顺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求.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三自主”选课给我们的教学评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考验,不同的教学项目,我们如何做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公正、公平、客观的评价是个棘手的难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势必会导致项目间的不良竞争现象发生,比如在给学生进行考评时有意减小考试难度、降低标准、打高分等.这种考评上的不公正、不公平又会直接影响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在学生评教这块他们会故意给这些教师打高分、打人情分,给课堂管理严、考评严的教师差评、恶评;在选课时会学生自然会倾向于选择课堂管理松、考评容易的项目或教师,这又会导致其他教师选课人数少或无人选的尴尬局面.为了防止这种不良现的发生,我们可通过对学生的考评结果用正态分布进行总体控制,对学生的考评结果进行随机抽测甚至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教考分离,安插学生督导员等多管齐下,综合管理.

4返璞归真、还原体育本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展的需要,体育的功能已多元化,时代所造就、赋予、衍生出得功能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会、情感等.功能的多元化是对体育功能的丰富和完善,但是这么丰富、多元的功能在实际应用中要求我们要结合实际有取舍,有偏重,不能一把抓.近年来虽然我国部署、落实了大学生、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但是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还不是太理想,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未取得明显的改善,除了体制上的原因外,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本身也还有亟待进一步完善、补充的地方“.三自主”选课的推行确实对高校体育改革起到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推动作用,把学生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激情,扭转了学生爱好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被动尴尬局面.大学体育在改革中获得新生,一些新颖、时尚、休闲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被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中,成为常态,占据主流.这些运动项目的引入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融入体育教学课堂过程中有偏差、存在不足,过于突出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而忽视了体育最为本质的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体育课的开展极不正常,久而久之这种锻炼的习惯或意识逐渐退化、淡薄,再加上崇尚娱乐、休闲、时尚的运动项目,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内容中基本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的安排比例和执行、完成的力度.这些会直接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表现为学生体质下降,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被弱化.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在追求体育功能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更要切合实际遵循人作为一种生物其生长发育得自然规律、年龄、生理特点等,返璞归真、还以体育的强身健体本质的原始的功能,重提体育对人类生物属性的改造功能,实现体育价值的螺旋回归.

5建设有特色的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依托于校园文化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植入体育文化,注入体育精神,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传承,处在不同地域的学校或处在同一地域的不同学校,他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主体和课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校一策,一校一尺,一校一色”的办学理念,给当今的高校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为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解缚.我们可以因校制宜,把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与传承本校的文化、历史进行有机结合、融入,构建独具一格的特色校园文化,既打造了地方特色,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当然在我们打造特色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坚持创新,既要在继承中尊重历史、延续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赋予切合时代特点的新内涵.

6关爱生命、融入生存教育

生存安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融合,是对大学生生存安全教育开展途径的丰富和拓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尝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的气候发生变化,各种天灾人祸频发防不胜防.如何应对这种恶化的生存环境,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尤为重要.在学校教育中融入生存安全教育,纳入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并给以充分重视和强调的较早的国家有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他们认为:“体育课程的教学要满足学生的成就和知识基础以及体验新挑战的需要,重视挑战和冒险意识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培养学生在处理冒险和安全关系等方面的技能.”并纳入体育课程标准.另外,在澳大利亚的体育院校这种生存安全教育开展已经形成常态化,较为普遍.在日本,他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地理条件建立了专门培训青少年生存能力生存安全教育训练基地,把它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要求青少年必须具备.将其自然的融入到一些有着紧密相连的体育运动项目或体育游戏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进行积极的开展和推广.在新西兰教育专家们认为户外教育不仅利于,还有助于其社会技能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户外安全进行活动的知识和技巧,并将户外教育纳入体育课程标准.美国德克萨斯州体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学生应发展进行户外教育活动的能力,这一能力使其既能迎接挑战,又能享受乐趣.”把生存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大学体育课程;是对体育教育功能、社会功能的充实和拓展.有助于学生的自我保护和对自我的认识了解,唤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作者:韩来国 单位:蚌埠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文件.

〔2〕王登峰.学习十精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13,10(1):1-5.

〔3〕何强.关于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2):113-118.

〔4〕赵霞.学校体育改革中身体运动的弱化[J].体育学刊,2015,22(2):77-80.

〔5〕李冬梅.制度变迁理论对高校体育改革的借鉴及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66-70.

〔6〕季浏,汪晓赞,汤利军.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2):77-81.

第5篇: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大班课堂教学 案例法 调查

所谓大班,一般指“规模过大的班级”或“人数过多的班级”。蒋士会[1]认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规模应该确定在50~100人之间。吴艳[2]认为大班课堂教学是合班教学,也就是将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班级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我国从1997年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相应的教师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地增加,导致我国高校生师比从1997年的7.8:1上升至2012年的16.6:1[3],而且有日益攀升的趋势。从全校公共必修课到专业基础课,甚至专业课,大班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化学反应工程》属于专业课,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3个行政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1-1班59人、化学工程与工艺11-2班55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升本13-1班20人,三个班级以下分别简称1班、2班、专升本)共计134人一起上这门课。上课前笔者查阅了有关大班教学的资料[4]-[9],了解到优化大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此上课采用案例法多媒体教学。另外还给学生分了学习小组,每组7~8人,有学习好的有学习差的,组长由有组织能力的人担任。小组活动任务主要是及时复习该课程的重难点,有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为了考查这些措施的实施情况,笔者在本学期期中编制了“关于化学反应工程大班教学问题的调查问卷”。

1.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不记姓名,学生自愿参与,调查对象是上这门课的三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34份,回收105份,有效回收率78.4%,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

作者简介:赵凌,女,汉族,河南扶沟人,1980.6,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工程、化工设备。

通信作者:张艳维,女,汉族,河北河间人,1980.9,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工艺、精细化工。

本调查问卷共20道题目,涉及各班班风学风问题及大班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堂表现、教学效果和小组学习等六个方面。

2.调查结果

2.1各班班风学风问题

班风学风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听课情况。

表1 你上课时会有以下哪些行为?摇 ?摇

学生不听课时玩手机的占大部分,55.77%的同学表示同意上课前关掉手机或把手机主动交给老师。以后上课时老师可以提前提醒学生关机。

2.2教学方式

表2 大班上课,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摇 ?摇

目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讲授,期间可以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大班教学效果。

2.3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本次调查的是多媒体、板书。

表3 大班上课,你喜欢哪种教学手段?摇 ?摇

“其他”选项中同学们的意见是要求课件与课本同步,便于课下自己复习。

2.4课堂表现

表4 你是否迟到或早退??摇 ?摇

表5 上课对老师提问的问题,你的态度是?摇 ?摇

“其他”选项,有的认为有把握的回答,没把握的听别人回答;有的人思考但没有结果;有的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不知从何答起。

表6 上课遇到自己解决不了或没有听懂的问题,你的措施:?摇 ?摇

“其他”选项有的表示记下来问同学或上网查;有的只是记下来,下次课前再看,看不懂就不管了;有的表示对该课程兴趣不大,考研跨专业,无所谓。

2.5教学效果

表7 与之前参与的小班教学相比,你认为此次大班教学效果怎样,为什么?

78.22%的同学认为小班教学效果好,因为小班上课秩序好,干扰因素少,受周围影响小,注意力比较集中,可以认真保持听课状态;人少,看得清,听得也清。小班上课,老师可以注意到更多同学,方便与老师交流,不会的当场问老师,当场就可以解决,而大班人多,部分同学坐得靠后,自制力不好,不能专心学习,还影响别人,效率不高,一般大班上课的教室比较大,喜欢往后坐,影响听课质量。0.99%的同学认为人多交流起来方便,所以认为大班教学效果好。20.79%的同学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老师讲课只是辅助作用,愿意学习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好好学习,不愿意学习的即使一对一辅导作用也不大。

2.6小组学习情况

表8 你参与小组学习的感受是?摇 ?摇

18.45%的同学认为小组学习效果不好主要是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26.21%的同学认为小组学习效果很好,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和团队意识。52.43%的同学认为没有真正融入小组团队中,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对小组学习方法还不太适应。

3.现存问题分析及思考

目前,大班教学是现有条件下高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并且较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大班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多,不容易进行课堂组织管理,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都会受到影响。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反思和批判,找出影响大班教学的因素,寻找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控制方法等控制策略。根据大班课程教学特点,提出一些可行建议和意见。

首先,大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授课形式以集体授课为基础,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具体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习小组组长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表率带头作用。其次,教师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注意运用课堂控制技巧和幽默的语言,使用多媒体等辅助设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把《化学反应工程》大班课堂教学上得有声有色,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士会.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27-30.

[2]吴艳.大班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9):111-114.

[3]中国统计年鉴[EB/OL].

[4]陈国峰.浅谈大班额环境下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2013,(4):74-75.

[5]李玉侠,王秀芹.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控制的积极策略[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5):103-105.

[6]吴威.高校大班额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6):84-85.

[7]郭锐.高校大班课堂教学准备的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63.

[8]刘晓利.“特朗普制”教学模式与大班课堂教学的控制[J].计算机教育,2011,(12):59-61.

第6篇: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优化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untermeasures to Optimiz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ZHANG Hualing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61)

Abstract In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t helps all student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e valu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hool system teachers team in the creation of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psycho-educational university task completion, and trained a new generation of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 optimiz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1 增进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

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是让学生自主接受新鲜事物的关键内容,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它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而建立的新型教学任务,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为了促进这一教学互动的深入发展,其前提条件是积极转变广大师生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此应具体做到:第一,全面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意义。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而言,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达,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融合多种教学任务为一体的教学信仰,是由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共同构建的教学内容,因而这类教学活动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新学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现不只是针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或者是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开展的,而是面对学校广大师生,是在进行障碍预防的同时,优化学生心理,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从而稳步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使其用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2 打造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团队

对于这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其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心理理论知识,而是为培养学生综合心理素质而设立的一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同于其它专业学科的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课程,它相较于其它课程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即其课程的规划,活动的组织都相对特别。例如,其在心理课程的安排上,就学生在课堂中对于心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学校普遍选用的是必修课程模式,而对于一小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则可采用选修课程的模式或者是组织心理讲座为其普及心理知识。就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其主体上是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学习兴趣为重点内容,融入具有时代特性的心理模板,进一步靠近学生生活实践,运用具有科学趣味的教学方式,设置有趣的心理教育课程,吸引学生积极加入到心理学习中。对于心理课堂的模式,其应建立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切实将心理理论与心理案例有效结合,在课程教授中,重现心理事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的参与其中。与此同时,组建庞大的心理教学师资阵容帮助心理教学任务的有序开展,就目前心理教学情况来看,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心理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做好教师心理课程的辅导,建立高校教师心理资格证书认证系统,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工作的开展。

3 建立一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3.1 有效协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咨询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对高校全体师生所开展的心理知识普及活动,而心理咨询则是针对不同学生所做的心理调节工作,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从而将其心理理论融入到具体实践中构建成一个统的一整体。简单来说,教师应在课程任务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建立新的认识,改变旧式理念,了解到心理咨询工作不只是针对心理存有疾病的人而开展的。让学生重新界定心理咨询,走出自身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

3.2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程间的关系

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的对象大多是学校学生,其主要目标是教育人才,而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展则以培育学生全方位发展才能为主题,它们二者的目标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与德育课程进行了区分,就德育教育而言,主要是有效分辨思想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领悟: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其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在挖掘学生心理潜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心理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3 完善好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不等于思想政治的教育,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无法相互取代的,然而二者却可以通过自身的共通点来进行相互融合。第一,促进二者的优势互补。通过日常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其人生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的一系列教学,将其融入到学生心理教育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出心理误区。第二,优化心理反馈体系。建立心理教育部门与其它院校部门间的桥梁,在其相互交流沟通中,交流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第三,增加教育团队的相互补充。积极发挥学生管理团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效用,增加学生与教师间的对话,在向他们普及心理知识的同时,增加他们心理健康意识的积累,从而帮助其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4 实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4.1 实例探究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大量的心理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调剂心态,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因此,如果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仅仅只讲授心理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其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对此,教师应着重把握学生心理情况,采集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的心理问题,将其整理成册,供学生参考,在吸引同学热烈探讨的同时,教授学生心理调节机能。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其应切实注意对案例实际性的掌控,引发学生共鸣,用最具代表性的心理案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4.2 行动锻炼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其行为锻炼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认知的转变,运用特定的行为模式,不断优化学生的行为机制,有效更正学生在心理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如: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不敢抒发自己的见解,无法控制自己经常情绪化的问题出现,最后使其无法调节好身边的人际关系。对此,教师可以在心理教学课程中,增进学生信心,通过行为锻炼法优化他们的行为意识。具体而言,组织学生分成两大小组,两组分别为对立方,一组提出使对方不满的要求,老师可以鼓励另外一组不自信的学生学会拒绝,说出自己的观念,在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同时,树立自己独特的个性。

4.3 心理测验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可在其课堂中组织相应的心理测验。它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测试结果给出准确的理解,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心理测试,依据心理测试成果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做出规划,优化好自身的心理机制。例如:在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初期,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解析自我,在交流人际关系技能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做有关人际交往的测试,让学生发现自己在交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完善。

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基金项目(2013zx08)

参考文献

[1] 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2(1).

第7篇: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入学教育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DING Zhen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in the school of problems from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s, teaching staff, four aspects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proposed optimiza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better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ollege entranc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独立学院是近十年来新出现的一类民办高等学校,他们承担着近三分之一的高等教育任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促进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

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着管理机构不明、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活动单一、学校和学生认识度不够、咨询系统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对策:

1 教学方式

1.1 新生入学教育

在军训之后可设立“新生入学教育周”,是为了让大一新生适应新环境、了解本专业、认识新同学和老师的一周。新生入学教育是向新生介绍所学专业,使其了解今后的就业前景,引导其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的好机会。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憧憬,这时培养其职业规划意识,事半功倍。入学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找高年级的学生代表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以讲座的形式,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介绍今后的学习内容、就业方向、发展前景等;带领新生参观实验室、成果展等。

1.2 职业生涯规划探索

学生想了解所学专业,也在努力适应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有着对新环境和对未来职业方向的困惑。在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可使用专业的测评软件和六岛游戏等非正式评估手段,指引学生对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的自我探索;可通过职业探索,了解今后可能的职业和要求;学习正确决策和调整决策的方法,做出初步决策,进行任务分解,来逐步完成对最终决策的实现。①老师可推荐相关评估的书籍,也可自制课堂讲授时所用的测评小册子。

1.3 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

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在专业课教学结束前。此时学生已充分了解了所学专业,要对毕业后的去向作出决策。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可对社会就业环境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做就业前的准备,如简历的撰写、面试技巧等;也可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就业政策,如大学生村官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补助政策等;还可模拟面试现场进行实践练习。

1.4 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环境

很多毕业生在正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之前,会犹豫和不安。犹豫的是签订了这家企业后,会不会有更好的企业出现;不安的是进了企业能不能做好第一份工作。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进入社会的信心,引导学生养成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和稳步求发展的职业习惯。②

2 实践方式

2.1 课堂体验

学习职业规划的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并熟练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以便今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能正确决策。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投入到课堂开展的实践活动中,深刻体验,得到感悟。比如进行自我价值观探索时,可组织课堂价值观拍卖会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取舍时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也许会纠结,也许不痛不痒,但只要是从内心出发,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最真实最接近心灵的答案。

2.2 校内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

除了在课堂上设计的体验式教学,学校还应该多安排校内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与同学们的分工合作中能感受到坚持和妥协的心境、团队合作和孤军作战的区别,以及成功的不易和收获的快乐等。企业需要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等素质,都会在其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习惯。采取怎样的态度去选择和参与实践活动,将决定离你的职业目标是靠近还是远离,将对未来职业决策、行动产生影响。

2.3 咨询服务系统

咨询服务是职业规划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学校要从经费、师资、保障等各方面保证咨询服务系统的运行。课堂教学是一个老师引导多个学生体验,其他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自己体验,而咨询服务则是一对一地提供帮助。它很好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心态,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咨询服务中。但对提供咨询服务的教师要求较高。

2.4 校企合作的校外社会实践平台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的社会资源, 如教学中的专业实习环节、寒暑假的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 让学生进入企业,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为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要在审查企业资质方面严格把关;增加校企合作,将一批专业对口的、愿意接纳我校一定数量毕业生实习和工作的企业发展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安排部分毕业生到企业集中实习,跟进和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并帮助表现优秀的毕业生与企业协商留在企业工作。③

此外,也可邀请企业名人、毕业校友到学校举办讲座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性的职业探索活动等。

有了这样的实践平台,加强了学校和企业、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和企业对彼此有所了解,让学生觉得就业并不可怕,也能通过实践活动发现自身的不足,在毕业前完善自己,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3 师资队伍建设

3.1 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心

如何体现校方对该课程的重视,第一步就是要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心,这对其师资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前该课程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成立了指导中心后,它才真正找到了家,教师队伍才会稳定。除此之外,还要新进1~2名职业规划教学方向的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专职教师,便于该课程的教学管理。

3.2 培养一批稳定的、具有专业资质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

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除重新招聘外,还可在原有教师中选拔一批有工作经验和知识背景、乐于助人的教师。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后者可能更容易实现。要做一名合格的职业规划教师,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可以通过校内培训、省职业规划师的培训、全球规划师的培训,来弥补在职业规划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通过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知识来增强综合教学实力,在职业规划咨询和课程设计方面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本校教师要有就业的危机感,树立学习新知识的决心。要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学历,关注社会就业环境的变化,了解学生的困惑,学习该教学领域中的新课题。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用创新的思维去深入研究职业规划学科,实现教师的个人成长,也能帮助学生成长。

3.3 组建学术团队共同发展

以一己之力来发展独立学院的职业规划课程,不如找到志同道合的教师一起组建成学术团队,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要组建学术团队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要有学科带头人。目前独立学院该课程缺少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科带头人。他要在教育上相当有经验,能指导和组织教师们开展这一学科的学术研究,并取得成果。(2)要有对该学科有热情的青年教师。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门新学科,需要真正对其有兴趣的教师来发展。青年教师更有创新意识,与新学科可能会碰撞出新的火花。(3)有一批稳定的、能担任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师。从独立学院职业规划教学老师的年龄层次上分析,以60岁以上的老年教师和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居多。从职称层次上来看,虽然少数教师已获得中级职称,但少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中年教师和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的缺乏,导致教师队伍不太稳定,流失率高。要培养出一批稳定的中流砥柱教师,就要提高待遇,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建立传帮带的学术团队,使教师有归属感。

3.4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目前独立学院该课程的教师绝大多数是辅导员。为了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在就业择业时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辅导员就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④

(1)引导学生增强职业规划意识。辅导员要让学生明白职业规划对自身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在签订协议和今后工作中养成诚信、坚持不懈、稳定踏实等习惯,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对职业发展造成的影响,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⑤

4 质量评估体系

4.1 短期质量评估体系

对能看到短期效果的如课堂教学、咨询服务、个人辅导和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评估时,可设计一系列满意度调查表来评估。其中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是难点,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与其今后的职业规划相关。这需要在参加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目的的动员宣讲,让他们带着积极、饱满的职业规划意识去参加活动。活动结束后再进行评估,就更有针对性,了解学生是否提高了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或是否学到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决策和规划的方法。

4.2 长期质量评估体系

对长期效果的评估,需要跟踪到学生毕业后1~2年,这要求在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内仍与之保持联系。可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和企业回访等形式,了解到学生在接受职业规划教学之后,进入社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面临的困惑以及对今后职业规划的建议。一方面了解该课程的影响范围和时长,另一方面也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便于学校在职业规划教学方面加以调整。

基金项目:2011-2013年度湖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与实践体系整体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11A042)

注释

①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② 李燕,李松林.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7(12).

③ 王保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69-170.

第8篇: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湖北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73-0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宗旨是根据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这一精神导向下,湖北大学公体部以“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为指导,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经过5年多的试验和探讨,建构出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为拓展和延伸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其成果受到《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等媒体的深入报道。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体育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课程框架或系统。从结构理论的原则看,完整的体育课程模式应包含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学习评价等几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了实现“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最优化,湖北大学不断改革创新,使课程模式各个环节与课程目标之间具有最大的相关性。

1、“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的指

导思想

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是依据体育的本质、体育教育的功能及社会对培养人的整体要求形成的,是构建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湖北大学依据《纲要》中“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确立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体育教学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方向转移,由关心技能或体力发展向关心技能、体力与情感意趣协调发展方向转移,使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学习终身体育方法的过程。突出体现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机衔接。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以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现代学习论为理论支撑,课程培养目标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结合,强化“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将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及评价体系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弹性学习方法的培养,打破课堂空间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给学生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消除学生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障碍,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

2、“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编制的起点和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尽管涉及到“课内”和“课外”两部分,但这两部分课程的中心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和终身健康。正是由于中心目标的一致性,“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才具备坚实基础。与中心目标相对应的目标则体现出差异性特点,由于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校园文化、资源分布、教学条件等存在差异,需要构建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体系。任何一个目标都由目标要素和目标水平组成,目标要素即目标体系的组成部分,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等;目标水平即目标内各要素所要达到的标准,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

2.1 目标要素的差异性

目标可视为一个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我国有近2000所高校,众多的学校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不同学校在生源、师资、基础条件等方面千差万别,因而在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组成要素中也应该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将“体质、健康、思想道德修养、运动技能水平、体育能力、体育文化素养、享受体育乐趣、终身体育观念”等要素全部纳入体育教学目标之中,显然是一个理想的教学目标,然而又是一个过于宽泛,重点不突出,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理论上的多目标在实践中等于无目标。目标是分层次的,有中心目标和目标。在上述诸多目标中,首先要研究哪些是中心目标。中心要素是所有的高校都要实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不同层次的高校根据情况增添新的目标要素,这就是教学目标要素的差异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年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曲宗湖教授”认为“现阶段中国学校体育仍然以增强全体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以保证终身健康。”无论从个体的发展需要还是从社会发展需要来说,学生的终身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学体育教学不仅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而且也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终身体育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就是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中心要素,也是大学体育的使命。

2.2 目标水平的差异性

不同学校之间体育教学目标要素存在差异,但中心要素是共同的,因此,这里重点讨论在两个中心要素方面大学生分别应达到什么水平,这是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只有要素而没有水平要求的目标是无法进行评价的,目标的落实也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对大学教育目标而言,一般来说有一个基本的水平要求,如道德水平、知识能力水平等,这是国家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前提,某一级别的学位就意味着某一等次的水平,个体之间的差异不会很大。然而,体育教学目标的水平要求是例外,个体之间的差

异可能十分巨大,原因是大学新生的体育基础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根据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制定差异性的发展标准要求,正是教学目标水平差异性的表现。

对于体质健康要素来说,基本标准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最低要求;发展标准是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对于终身体育要素来说,基本标准是养成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1-2项运动项目的技能;发展标准是具有坚持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良好的习惯,掌握多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

3、“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湖北大学于2003年推行“选项分层”教学模式。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取消基础课、普及选项课;精简教学内容,普及太极拳和游泳;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改革目标。

3.1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终身健身能力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使“按课程目标选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服从、服务于课程目标”的设想和愿望落到实处。湖北大学彻底改变了以竞技体育为主线的课程模式,构建了以健身基本知识、休闲健身基本技能、终身健身基本能力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结构模式。终身健身能力是以身体为基础,健身知识、技能为中介,通过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实现的。这种能力包括:对健身的认识能力、健身锻炼的练习能力、健身锻炼的自我监控能力、健身锻炼的选择和创造能力等。培养的途径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传授、理论联系实际和操作以及自学等。理论部分主要选用以健身为主的知识和理论,如运动处方理论、营养与健康保健理论、简单急救措施等。

图1显示,该课程体系呈现出“纵向4年不断线,横向课内外一体化”的特点,突出了对学生的终身健身能力的培养。大学一、二年级设置体育选项必修课(包括理论与实践课),每学期36学时,共4学期,每学期1学分,4个学期共4学分。大一年级取消体育基础课,普及太极拳和游泳的做法是为了满足学生兴趣爱好,更好地服务于终身体育这一课程目标。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课),为了保证大学体育与终身体育平稳过渡,满足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而设置的,与学校其它公共选修课一起供学生选修,4个学期选修72个学时,2个学分,学生所获的学分记人选修学分。除必修和选修课程外,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是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纵向深度教学的最高形式。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打破年级限制,跨性别、分层次,共开设8个学期。课外体育锻炼以单项体育俱乐部和健身运动会形式开展活动。一、二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情况纳入当年(学期)课程成绩评价指标;另外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课外体育俱乐部、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不少于1 h。学生锻炼54次即可获得1个课外体育活动学分,所得学分与选修课进行置换,实现了“课内外一体化”。

3.2 推行“选项分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三个自主”

全校公共体育教学从一年级开始推行学生在网上“三自主”选课。一年级开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艺体、乒乓球、羽毛球、毽球、健美、健美操、网球等选项课,普及太极拳和游泳;二年级开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艺体、乒乓球、网球等专项课;三、四年级学生开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艺体、乒乓球、羽毛球、毽球、健美、健美操、网球、体育舞蹈等选修课。另开设保健课、体育理论;要求教学中增加身体素质和体能练习的比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其树立终身锻炼理念。

在一、二年级设置必修选项课做法使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学年可选择一个体育专项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同时在同一专项课学习中,由于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同而产生了专项运动能力的较大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则按统一大纲、计划组织教学,这样也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公共体育课新的教改方案规定,允许学生选择不同深度的同一门课程,试行分级教学的管理模式。具体办法是:将开设的所有项目(课程)分成2个等级,即1级为初级班,学习基本技术、战术,掌握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2级为中级班,在初级班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并分别制定各等级、各项目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考试评分标准。

4、“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原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指在坚持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并将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即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的一体化。考核内容一体化:考核内容的设计既考虑了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又兼顾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表现,在评价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身体素质状况、基本知识掌握隋况的同时提高对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表现评价的权重,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考核方法的一体化:在考核方法上强调从发展的角度动态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关注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的进步,将学生体育基础与提高的幅度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从而起到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调节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作用。

为了检验体育教学中心目标的达成程度,我校从体育学习态度,体育、保健理论知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实践能力指标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评价结构体系。其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状况,是中心目标之一,占50%的权重;体育学习态度,体育、保健理论知识,体育实践能力则是考察学生终身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中心目标之二,也占50%的比例。从实际操作来讲,该成绩评定体系以学习态度、体能与技能、课外体育锻炼为主体,允许学生选项考试(自选一项运动技能)来体现学生特长和认同学生课堂以外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占40%权重)与终结性评价(占60%权重)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见表1)。

从5年多的实践来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实施效果让人满意:学生喜欢体育课的比例由过去的80%上升到98%,学生的出勤率由过去的90%上升到100%,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由过去的85%上升到100%,2003-2004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7.83%,超过教育部规定水平,“体教结合”道路越走越宽,竞技体育成绩不断有新突破。具体体现在:(1)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提高。(2)学生的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和改善。(3)体育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通过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教学,公体教师的个人专长得以充分发挥,由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场地器材的浪费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5、结论与建议

(1)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课程各构成要素(指导思想、目标、内容、评价等)进行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综合的方法将各要素予以有机整合,使模式达到整体优化。

第9篇: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需求导向;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是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发展大学英语特色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课程体系构建是关键。高校在进行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时,要对上述大学英语教学构成内容给予充分考虑,才能构建出科学的、合理的、综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较好的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及教育的需要。

一、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首先,需求分析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从20世纪中叶至今,需求分析在大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及研究中从未间断,其同时也是进行语言教学课程设计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James D.Brown对需求分析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需求分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前提,在语言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构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E.Olshtain[2]以及F.Dubin[3]也通过相应的教学实例对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大纲的步骤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论述,对设置课程之前应进行充分的社会调查给予了重点强调,同时他们还认为分析社会对各门外语的相关需求情况、相关政治及文化等因素是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在进行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将需求分析的课程理论作为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以提高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其次,多元生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多元生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指的是以生态理念为依据,将课程的设置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全面的综合性整体,使各课程要素之间能够相互作用及相互依存,并使课程体系构建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以形成灵活的、平衡的、协调的、动态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对其科学有效的借鉴使用。在构建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各个高校应全面考虑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及社会的需求、学生语言知识水平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以发挥出多元生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价值。

二、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主要特征

第一,学生实际需求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模块化和阶段化的特征。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前提,其课程体系构建应包括学生应达到的英语水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学生语言技能不足的改进等。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时候,应首先关注学生语言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为语言能力是学生进行后续英语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在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还应以学生英语的语言能力发展需要为依据,构建出基础阶段以及提高阶段的课程群。

第二,学生实际需求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来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需要对不同专业、兴趣、水平的学生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考虑,才能体现多元生态化以及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特征,从而满足不同专业的英语需要,贯彻落实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为大学进行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教育及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三、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大学英语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需要。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要较好的满足英语教学的需要,就一定要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课程系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教学需求不断的变化及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策略对需求导向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主要有:

(一)结合自身实际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等特征都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要结合高校自身的教学现状,如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各个专业对英语知识水平的要求、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各种因素都进行充分考虑,才能构建出以需求导向为前提的、科学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二)设置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要尽可能的全面、系统,并贯彻好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特征。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除了要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等课程以外,还要包括英语基础知识课群、英语文化课课群以及实用英语知识课群等,英语基础知识课群应包括英语语法、英语语音、英语听说等课程模块,英语文化课课群要包括欧洲文化以及英美文化等课程模块,实用英语知识课群要涉及到求职英语、雅思英语、商务英语以及考研英语等课程模块。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不同的英语知识需求,贯彻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及特征,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保障。

总而言之,要构建起全面、科学的以需求导向为基础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就要结合高校发展实际对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主要特征、理论基础以及构建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创新,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中,以顺应大学英语教育个性化以及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实现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培养出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英语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拓葳(1981.7-),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第二外语习得,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