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的应用范文

生物科学的应用精选(九篇)

生物科学的应用

第1篇:生物科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微生物学 教学实践 化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Microbiology Teachi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WANG Yuanpeng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de a useful exploration on undergraduate courses such as microbiology teaching practice, to determine the microbiology involved i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industrial processes linked to guide student learning, to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the paper in the hope that the students have to understand and promote the role of the reader to discuss with teachers readers to study the teaching law of the course.

Key words microbiology; teaching practice; chemical engineering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粮食危机、能源短缺、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和人口剧增等五大危机,而人类必须面对的全球性战略选择就是从依赖有限的矿物能源和资源时代(碳氢化合物时代)稳步过度到利用可再生的以碳水化合物为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的新时代。工业生物技术是解决这一过程的关键,而微生物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因此,许多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在工科专业(化学与工程技术学科)等开设微生物学。①②③④

“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该课程内容繁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和技术性强。当现在高等学校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时候,只有合理构筑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跟上学科的发展进程,使之具备前瞻性和开拓性,才能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笔者对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我们提出该课程将微生物学所涉及理论知识与工业过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1 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学教学有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而课时相对较少等客观问题,针对近几年学生交流与谈话,反映在微生物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第一,微生物学的内容众多,涵盖面广而教学课时较少。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需要含有严谨成体系的众多学科基本知识,同时兼顾学科前沿,追踪最新动态。巨大的信息量和信息密度,不多的教学课时相互冲突,影响着教学质量。

第二,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常见老师在台上辛苦讲述,而台下学生神情呆滞,而这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点看的懂,却理不清,记不牢。因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对教学效果的考量,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缺乏足够沟通,老师不能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

第三,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都只是通过一两次考试来判断,而这容易导致学生通过临时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失去了检验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意义了。严重影响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学习动力,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因此,面对微生物教学中存在的这种种弊端,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是微生物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的问题。

2 微生物学教学实践

2.1 结合工科学生特点,强调产品过程

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在微生物教学时要强调微生物与粮食增产、生物质能源开发、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粮食生产是全人类生存中至关重要的大事。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改进作物特性(如构建固氮植物)、促进粮食增产、防治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止粮食霉腐变质以及把多余粮食转化为糖、单细胞蛋白、各种饮料和调味品等方面,这时我们可以跟学生探讨哪些微生物有利于粮食生产等开放性问题。除此以外我们可以跟学生交流如何将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纤维素通过微生物转化成乙醇从而获得能源;如何利用产甲烷菌把生物质转化成甲烷;微生物如何能将再生资源转化成各种化工、轻工和制药等工业原料等问题。通过这些产品过程问题的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燃起学生对探索微生物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更(下转第204页)(上接第189页)加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锻炼了学生追求知识的能力。

2.2 适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改进讲述方式,提前布置课前自学内容,并设计相应问题。在课堂中,先对自学内容和问题进行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对自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对自学内容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所在。再对自学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决自学内容中,学生所忽视的知识点和他们掌握的薄弱之处。同时,对于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有方向性地引导他们去深入学习,并向他们介绍相关的前沿进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微生物枯燥的理论讲述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课堂讲解中面对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多采用视频、动画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可以结合微生物实验课程,对知识难点进行理论和实践双重讲解,提高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⑤⑥

改进由一两次考试判定学习效果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一些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如小组总结和讨论中的表现、对课前问题的解答和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表现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

2.3 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

由于微生物学概念较多,且大多数比较抽象,对某一概念的理解不够往往造成后面章节学习的困难。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问题。在实际教学安排上,我们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时进行。我们开展了无菌操作技术;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纯化;显微镜技术与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制片与染色技术;微生物的生长和培养;微生物鉴定中生理生化实验;微生物的消毒、灭菌等实验。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接着就进行实验,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达到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效果,学生也反映效果良好。

另外,我们还加强实验内容的连贯性。微生物实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尽管每个实验是相对独立,但是从总体上看又是一个完整的实验流程。从培养基的配置、微生物筛选、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生长和培养全程采用学生自己筛选得到的微生物,同时以大肠杆菌为对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实验的兴趣,我们还设计了发光细菌的实验,通过将发光细菌个性化的在平板上涂板,培养后能得到个性化图案。通过微生物趣味小实验也加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实践证明,通过在实验课中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学生来独立完成。启发学生按照兴趣自行设定实验目标、实验方案、自行准备、自行完成实验并分析处理结果。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课堂知识,提高思考问题的全面性。⑦⑧

3 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国内外高校的相关经验说明,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深入浅出地分析微生物学各种理论的原理及其应用领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推广和借鉴该教学模式,可以开拓微生物学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注释

① 周德庆.微生物教程(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② 高明华.微生物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5):82-83.

③ 曹洁,潘卫,戚中田.微生物教学改革的尝试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3:20-21.

④ 朱宏飞.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73-175.

⑤ 白丽仙.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原科技,2004.6:74-75.

⑥ 廖威.发酵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1):155-157.

第2篇:生物科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职业教育;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72-01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学科,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更应该在生物教学中突出生物基础理论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农业科技教学培养基地也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内容特点,在让学生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农村生产,把生物教学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能使教、学、做合一,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更好更快地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学员实践及推广农业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业科技教学培养基地的学员大都是生产一线的农民及农村科技干部,在教学中首先要大力培养他们热爱农业科技的兴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及发展前景。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本中有关人口与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等知识,向学员讲解农业的第一劳动对象是植物,而植物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来源,其产品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的粮食问题,它解决不了,则国民经济其它各行各业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以上各种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这样可让学员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他们实践和推广农业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重在排疑解惑,突出理论的实用性

培养基地的学员大多数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知识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避免理论的枯燥、深奥,多结合农业生产中的俗语、谚语来解析生物理论。例如通过“万物生长靠太阳”来导入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及其原理,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动力及其效能,加强对光合作用的认知及应用;通过“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其绝对性说法,讲解土壤及肥料中的营养元素及其吸收原理,排除施肥中的一些误区;通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阐释水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原理,引导学员科学用水;“锄头底下有水”,“锄头底下有火”等谚语讲解土壤的热容量理论,解析土壤升温降温原理,引导学员科学栽培管理,提高科学种田的实效。通过这些些经典的谚语俗语,既突出了理论的实用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员的求知欲望。

三、在教学中因地制宜,推广实验教学,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及实效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为此结合教学培养基地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用校园和家庭,开辟实验基地,让学员动手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拓宽了他们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员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也培养了学员的自学能力,还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第3篇:生物科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案例教学法 实践教学

1.生物信息学学科特点

生物信息学是当今生命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是一门交叉学科,包含生命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等方法与技术,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包含的生物学意义[1]。随着20世纪8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生物信息学蓬勃发展,并渗透到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掌握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及分析能力已成为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必要要求[2]。因此,做好生物信息学教学工作对提高生物信息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然而由于学科的综合性和学科本身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各高校尚处于摸索探讨阶段。

2.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通过呈现案例材料,组织学生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经过分析讨论,将课本中的理论与案例材料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的案例内容。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4]。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案例教学法更注重“能力培养”。案例教学法不直接给学生提供解决案例问题的标准答案或者具体方法,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侧重于理论应用,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案例教学可划分为讲解定义型、综合分析型和操作技能型三种类型。(1)讲解定义型,引入案例,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讲解;(2)综合分析型,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给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或者对已有方案进行评价;(3)操作技能型,引入案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课程的基本应用技能。案例教学还可以综合其他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共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5]。

案例教学法基本环节包括: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提出案例;引导学生辩论交流、提出解决方案;完成与解决案例;教师评价与总结[4],[6],[7]。案例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把握整体教学进度,选用与本专业课程有关的案例,案例选择要具体、易于学习和理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其次,将案例分解,从子案例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甚至辩论,提出解决方法,逐步完成案例;最后,引导学生完成和解决案例,分析点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及结果[4]。

3.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的意义

生物信息学课堂讲授以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算法、原理、方法为主,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知识传授”型讲课方式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产生畏惧心理[8]。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算法的思想,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另外,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主要目的不是开发新的数据库和发展新的生物数据分析方法,而是如何利用现有数据库资源查找特定数据,并根据科研实践需要分析整合数据资源,为后续科研奠定基础,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要达到实践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数据库和软件的原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对数据和软件的使用加以熟悉[9]。但生物信息学涉及专业领域内容广泛,学生不可能做到完全亲身实践,因此,案例教学法能替代亲身实践,吸取前人经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个便捷通道,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好方法[7]。

4.案例教学法在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4.1 案例选择

笔者针对生物信息学本科的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以及多年从事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的科研工作情况,精心选择了一系列分析案例,其中以鳞翅目灰蝶科线粒体基因组[10]数据分析为例说明。

4.2 教学过程

4.2.1学生分组。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分组,每组6人,统一采用同一案例。

4.2.2案例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该论文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意义。学生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知识背景。

4.2.3案例分解。将整个案例分为若干个子案例:①序列数据来源;②序列比对分析③计算遗传距离;④分子系统发育重建;⑤蛋白质家族和基序与结构域分析;⑥蛋白质三级结构与结构分类分析。对每一个子案例完成的关键步骤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甚至辩论,提出解决方法,逐步完成案例。每个子案例的顺利完成都需要特定的生物信息知识作为基础,对应于教学大纲中完整的知识体系。

4.2.4评价考核。引导学生完成案例,教师归纳学生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并进一步讲解,对于个别小组在解决案例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创造性解决方案进行分享学习。采用PPT成果展示、提交每一个子案例生物信息分析结果和解释报告,考查学生对案例设计的相关生物信息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获取相关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然而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反映生物信息学教学大纲的知识体系内容、如何有效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和方向及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案例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案例教学法在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石生林,韩艳君,刘彦群等.非专业研究生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物信息学,2009,7(2):125-127.

[2]袁道军,杨细燕.农学专业生物信息学概论本科教学实践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3):304-305.

[3]李广林.大数据背景下的生物信息学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210-211.

[4]张林,柴惠.CM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结合应用研究――以医学生物信息学为平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116-117.

[5]武亚军,孙轶.中国情境下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多案例比较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3(1):12-25.

[6]吴东,王福成,孙畅等.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绘图课程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6(1):145-146.

[7]胡珊珊,刘兴起.案例教学法在水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2):93-95.

[8]高亚梅,韩毅强.《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初探[J].生物信息学,2007,5(1):46-48.

[9]郭艳芳,李金明.PBL教学法在医学生物信息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1007-1008.

第4篇:生物科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科学写作;SWH模式;主要遗传物质;高中生物学

吉丝(Keys)、汉德(Hand)等人开发了启发式科学写作(ScienceWritingHeuristic,SWH)[1]。SWH与通常实验报告中枯燥、循序渐进的程序有所不同,它将语言使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融入到科学探究中,由教师教学模板和学生写作模板组成(表1)。教师教学模板提供了一系列可用来设计学习环境的建议性活动;学生写作模板是一种半结构化的写作形式。科学写作活动通过为从事科学调查的学生创造一个独特的反思环境来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生物学课堂中,写作可作为一种学习形式来交流。本文探讨如何构建SWH教学环节,以期为生物学课堂中融入科学写作提供新思路。

1SWH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SWH模式基础上,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线,从教学活动实施角度,构建“四阶段”SWH教学模式:任务构思、任务操作、合作协商和任务回顾。该模式以SWH策略提供的教学活动为基础,改进教学环节。实验活动始终都需完成书面写作:绘图、图表和演示文稿等。1.1任务构思原来SWH教师教学模板中的前概念探索、实验前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前期调查,结合对应学生模板中的提出问题,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探索先备知识—产生探究问题,以帮助学生在任务前进行构思,产生探究问题,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计划。1.1.1探索先备知识学生的先备知识对学习新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新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之上的。教师会通过提问来鼓励学生反思他们之前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科学写作主题,唤醒自己所知道的内容,意识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从而形成疑问。1.1.2产生探究问题科学探究都是从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开始的,SWH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以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探究问题的选择要注意真实性、可探究性,以便学生后续自主查阅资料,以科学写作为依托,经历类似科学家的探究模式。例如,以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为例。学生通过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内容的学习,已掌握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这一结论,并知道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前概念,学生会思考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为后续探究问题的提出打下基础。教师展示DNA和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并呈现各自在含量、分布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他们为何成为遗传物质的“候选者”[2]?帮助学生聚焦在“DNA和蛋白质,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的争论中。学生将探究问题写在任务单1上(图1)。1.2任务操作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构建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要自己决定如何完成一项任务的步骤,要观察什么来回答他们的问题。1.2.1构建实验方案学生需要负责自己的实验,组成小组,分配具体的任务。他们必须考虑实验的目标,完成实验所需的时间和资源,确定完成计划的阶段等。学生通过自己开发的问题来开展探究实验,将帮助他们专注于该实验的目标,大大提高对课堂学习的兴趣。1.2.2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以小组形式工作,探究测试自己的问题,操作实验设备,测量并观察实验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协商和讨论各自的想法,记录获得的观察结果和数据。例如,根据对遗传物质早期推测的争议,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思考如何探究遗传物质本质。教师介绍S型细菌和R型细菌的结构特点、加热致死的作用原理,帮助学生掌握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思路。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格里菲斯实验小鼠的生存情况和艾弗里实验培养基菌群生长情况,学生可用文字或绘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现象。在任务操作阶段,学生借助科学家的实验思路概述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步骤和要领,在科学写作过程中,训练学生思考探究问题(DNA是遗传物质)和实验程序(如何利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之间一致性的逻辑思维,并完成写作任务单2(图2)第二部分:实验程序(1)请简述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的步骤是如何设计的?(2)讨论艾弗里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他对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做了哪些改进?操作过程中有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第三部分:观察(1)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结果是什么?(2)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图2学生SWH任务单21.3合作协商原来SWH教师教学模板中的协商阶段I、II要求学生进行活动写作、数据比较,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得出实验结论、寻找证据支持。1.3.1得出实验结论学生通过从探究实验中获得的观察结果,提出实验结论。该结论是根据探究问题所设计的陈述,为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或立场。1.3.2寻找证据支持学生需要寻找证据来支持所提出的实验结论,以解释和辩论他们的论点。证据可以使用数据(定性或定量)和推理,数据可以是以前的经验、互联网研究或课堂资源和材料,也可以用推理来分析和解释数据。例如,在探究小鼠真正的死亡原因时,教师不直接呈现教材实验结论,而是鼓励学生之间分享和阐明针对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提出的主张。在科学技术上对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提出质疑,通过对T2噬菌体结构和功能的介绍,引导学生以赫尔希实验结论为证据支持肺炎链球菌实验得出的主张,帮助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形成完整的认识。在合作协商阶段,“观察—主张—证据”这几个过程可以重复进行,学生通过内省、激疑、交流和归纳,不断反思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3个实验的逻辑思路,将写作任务单3(图3)的文本修正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深化对遗传物质的认识。1.4任务回顾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对比阅读观点、反思观点变化。学生不仅要回顾他们是如何完成整个探究活动的,还要反思他们在探究中或探究外所学到的与主题相关的东西。1.4.1对比阅读观点该模式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或与教材进行阅读比较,鼓励学生使用教材和其他权威资料、课堂讨论和专家观点等来写作。1.4.2反思观点变化教师可以提供科学写作评分标准来帮助学生评估其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根据写作任务单上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主张和证据是否一致。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交换、分享写作任务单,并上台汇报,向全班同学解释他们的书面论点。同时,学生整体回顾、反思整个过程,包括任务构思时提出的探究问题是否得到解答,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与同学交流后自己的观点发生哪些变化,通过阅读权威文本后自己的书面写作是否变得科学化等。在任务回顾阶段,学生有机会回顾对生物体遗传物质本质的理解,并评估在本次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撰写任务单4(图4),反思他们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变化,评估他们的知识。

2总结与反思

第5篇:生物科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农业;作物生产;作物栽培科学;农业生产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最基本的必需品,是其它部门发展进步的基础。目前,坚决贯彻农业方针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基本任务,特别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应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实现其现代化、科学化、工业化。而作物栽培科学正适应这一需求,那么如何将其应用到在农业生产中呢,首先要充分理解作物栽培科学的特点及其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1 农业生产作物栽培科学的特点

1.1 受到地域性的影响

农业生产中作物栽培科学对地域具有严格的要求,易受到各地区的地形、土壤、水利以及气候的影响。同时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作物的生产也呈现明显的地域性。部分地区的阳光、水份以及热量等情况均处于变化中。

1.2 农作物的生产具有连续性

农作物的栽培科学对于生产的连续性方面要求也高,生产过程中的上周期与下周期密切相关,并且相互影响。

因此农业劳动者需要有预见性与前瞻性,把握好种植的时期,确保处理好各季节的农作物连续生产,提高产量。

2 农作物的生产与栽培科学的关系

进行农作物的栽培科学,能够促进农作的生产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利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将生产目标与环境、社会效益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满足粮食的需求时也可协调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经济建设与城市规划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人们对环境、对耕地的破坏,使得土地出现退化或流失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农业生产中应加大作物栽培科学的应用,有效地确保作物粮食的安全食与合格。有利于创建绿色、无公害、优质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应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确保农作物粮食的安全与优质。因此,正确处理好农作物的生产与栽培科学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

3 作物栽培科学的应用体现

3.1 生物高新技术的应用

作物栽培科学的应用过程中,生物高新技术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栽培与生产。进行作物栽培科学的应用时,应尽量改善栽培的环境,积极创造有力的条件,确保作物的潜力得以有效发挥。例如作物栽培科学应用当中,对CO2的固定酶给予进一步改良,同时改变叶片的吸光性,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更好地促进农作物的稳定生长。

3.2 作物栽培科学中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

作物栽培科学的运用,能够充分合理地运用智能系统进行管理与控制,例如在禾苗的播种、稻谷的收割以及水果的采收等工作任务较大情况时,可使用农业机器智能控制设备辅助进行,提高生产的效率。同时还可使用计算机的监控系统进行喷灌或者微灌操作,能够有效保障施肥量、灌水量更加精确,便于进行自动化生产。

3.3 作物生氏模拟技术的应用

作物栽培科学的应用当中的作物生氏模拟技术,是经过利用对作物的生育、产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数据,进而找出作物的生长特点、发育动态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规律。

4 农业生产中作物栽培科学应用的成就

对于作物栽培科学的理论方面,主要分析研究了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作物器官的建成、生长之间的特点及其控制的原理。同时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对水分及养分的吸收规律、作物的激素平衡、器官平衡等方面分析,总结作物的高效、优质以及高产等内容。在技术方面,作物栽培科学的应用成就体现在作物的育苗移栽、多熟制配套栽培以及抗旱、防虫等方面的技术。与此同时,有利于明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肥料量以及不同品种的作物的管理技术;此外,根据作物常见的病虫害、干旱、洼涝渍害、水稻烂秧、小麦霜冻以及低温冷害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确保了作物产量的增长。如今我国的作物栽培科学技术取得较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栽培技术当中的规范化与模式化技术得到普及;作物生长的调节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合理施肥技术得到有效应用。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多种作物的叶龄模式,有效建立化控体系,部分地区还对作物的抗逆栽培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机械化的栽培技术也得到应用。

5 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趋势

5.1 农机方面

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农机方面的体现为:在分析作物栽培科学的前提下不断创新;采用机械化的方法与条件,对作物的生长过程、发育规律等方面使用不同的栽培措施。同时还应针对作物的长势、高产、优质以及肥水、栽培期限等方面的管理技术,进一步有效提高农业作物,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5.2 土壤耕作与施肥方面

在土壤耕作与施肥方面,作物栽培科学应该确立有效的耕作制度,需要对不同的土类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耕种方式,确保作物的高产与优质。同时还需要有效地控制土壤的侵蚀,有效改良土壤的性质,作物栽培科学采用节约能源的耕作方法。在施肥方面,按照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以及供肥的性能,有效结合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掌握好施肥期,合理施肥。此外灌排方面讲究节能、节水,避免使用导致土壤流失的灌溉方式;逐渐将喷灌技术发展为滴灌技术,将地面灌溉的方式发展为地下暗渠灌排或者微喷灌的方式;进一步防止土壤的结构免受破坏,真正确保作物的栽培科学,在实现高产优质的同时能够较好地保护土地环境与资源。

5.3 在作物的种植密度及育苗方面

第6篇:生物科学的应用范文

【摘 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学的“重心”,课堂教学的“焦点”。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运用学生主体特性,实施高效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和谐发展,互惠共赢。本文作者从几个方面对初中生主体特性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主体特性;应用;刍议

教育实践学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必须抓住学生主体这一要素,实施和开展丰富教与学双边实践活动。物理学科是基础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是以实验、观察为主要学习探知手段。实践证明,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方面要将学生引入物理学科探知活动之中,成为物理教学“一份子”,另一方面要将学生主体特性充分运用,成为物理教学课堂“一要素”。笔者通过阶段性物理教学实践活动,深刻体会到,只有充分抓住物理学科特性,深入运用学生主体特性,实施高效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发展,互惠共赢。有鉴于此,本人现对初中生主体特性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从几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以生动适宜教学情境促发探知激情,深入推进物理教学活动进程

物理学科教学活动,需要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深度合作,与教师保持高度一致,同频共振。初中生具有能动探知的积极情感,这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思想保证。但这需要有效的教学激励和思想引导。因此,教师在物理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要深刻运用学生主体能动探知特性,借助物理学科生动、趣味、真实、直观的教材内容和典型案例,为初中生营造融洽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发参与互动、深度合作的情感,推进教学活动进程。如在“压强”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知的情感,采用情境教学法,展示“人们踩着滑雪橇滑雪、履带式汽车行驶在泥泞的路面上”等真实直观场景,让学生感悟和体味压强知识,情感“凸起点”受到刺激,探知积极性受到激发。又如初中生对矛盾问题充满质疑好奇情感,教师在“运动与静止”教学中,设置出“王洪和刘琳观察一幅行驶中的公共汽车图画,王洪认为,汽车上的乘客是静止不动的,而刘琳则认为汽车上的乘客是运动的,请你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学情境,使学生认知上产生冲突,带着疑问和疑惑,参与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物理教师设置的情境,必须结合学生认知实际,避免“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现象。

二、以实验教学实践活动锻炼探究特性,切实提升学生物理实践技能

笔者探析发现,许多初中物理教师忽视实验教学活动,轻视实验教学功效,缩减实验教学过程,致使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功效难以实现。初中生对未知事物或自然现象充满好奇质疑心理,喜欢动手操作探知其中奥秘。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就可以实验教学的动手实践功效,利用学生主体的探究特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实验活动交由学生操作,做好实验过程指导工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实践活动中,提升实践探究技能。如在“水的沸腾”实验教学中,教师采用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的教学方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提出本节次试验的任务、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并向学生讲清楚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生:根据实验任务和要求,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动手实践。

生:仔细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

师:对学生实验活动进行指导,要求学生记录每1min或2min时间间隔的温度值。

生: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生:总结出水沸腾的特点。

师:评价学生实验活动,总结水的沸腾特点。

在此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成为实验操作的直接实施者,通过实验操作、过程观察、数据记录、分析整理等活动,实验探究技能显著提升,较好的体现了物理学科实验教学的探究技能培养功效。

三、以典型案例探析教学培养思辩特性,扎实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案例:小明在做测量物体的浮力实验活动中,现在台秤上放了一个容器,并在其中放入适量的水,在弹簧秤下悬挂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金属,已知这个金属的密度为3×103千克/m3,试求出这个金属块的重力以及用弹簧秤测力计拉着金属块缓慢下降,当金属块浸入水中4厘米而未触及容器底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学生分析问题内容发现,该问题是一道关于“浮力”方面的探析题,需要运用“密度公式”、“重力的计算”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等内容,同时,还要借助于此方面的实验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结合解题要求,开展小组合作探寻问题解答策略实践思考活动,初中生在研析问题内容及要求之间联系基础上指出:“已知金属块的边长可以求出其体积,再利用其密度公式从而求出其重力。要求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以先求出金属块浸入4厘米时排开水的体积,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金属块的浮力,最后利用称重法从而求出其答案”。

此时,教师展示其学生解析思路,组织其他探析小组学生探析评判,学生指出:“此问题关键要准确掌握浮力的相关性质内容”。

学生书写解题过程,同桌个体之间互相批改。学生结合探析以及解题活动,总结出该类型物理案例解答的方法为:“要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是本题解答的关键”。教师最后借助评价教学手段,对学生探析解答案例活动进行评判和指导。

在上述物理案例讲解过程中,学生思考、分析、判断等物理学习技能有效锻炼和培养,达到了物理案例设置意图和教学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平时案例教学中,要不拘一格教学实践,充分运用学生主体探究特性,延伸和拉长案例教学过程,丰富和细化案例教学活动,让初中生在亲身探究、深刻分析、有效辨析实践中,物理学习能力素养显著提升。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深刻应用学生主体内在能动情感、主动探知特性和积极辨析特性,深入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高效解析深刻内涵,促进物理学习技能素养进步。

参考文献

[1]郭立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J].初中物理教学,2008

第7篇:生物科学的应用范文

高中生物教学;生物学知识;化学知识;微观动态变化过程

1.同一章节中基本概念的对比教学

概念的比较不仅要从文字上分折,有时还要借助挂图、摸型、投影录相、计算机等手段形象地展示概念所揭示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列表比较、归纳总结出有关概念的异同点,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例如,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比较,学生对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没接触过,缺乏形象思维的支持,仅从文字上区别比较枯燥且易混淆。为此我们设计制作了模拟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每种方式时,教师都引导学生观察物质运动的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将学生观察所得添入表中,再引导学生对照圈和表,分别说明三种方式的异同点。

用对比法比较基本概念,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概念,尤其是区分相似概念的外延。如比较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让学生了解原生质适用于真核细胞,而原生质层只适用于有液泡的植物细胞。比较外呼吸与内呼吸,要强调两者都包括一次气体交换,“肺通气+肺换气=外呼吸”,“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氧的利用=内呼吸”,而氧的利用为内呼吸的本质。讲解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时,要比较种内斗争、竞争和捕食。玉米苗不宜种的过密为种内斗争,玉米苗与杂草的关系为竞争,昆虫取食玉米为捕食。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竞争与捕食的关键是种间关系。

2.不同章节中相关知识的比较

温故而知新,比较不同章节中的相关知识,便于理解《生物》教材中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对比,对掌握新知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由核苷、核苷酸的复习入手,自然引入ATP的结构,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便于理解直接能源ATP的结构和功能。由呼吸作用导入能量代谢,便于理解呼吸作用与能量释放的关系,进而理解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基本内涵。

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便于学生理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与减半是减数分裂的本质。由联会方式复习,可引出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由自然选择学说可引到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及生存斗争对物种繁衍的积极作用。

结构和功能的比较。此类比较一般是对照挂图、模型等分别讲清有关对象的结构和功能,再列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例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在分别讲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后,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细胞内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是______;细胞内具有封闭的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______;细胞内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学生对照各种细胞器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分析、比较后答出三个问题的答案均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同时认识到这两种细胞器的相同点和功能的重要性。

中学生的创新学习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应该是有区别的。学生的创新学习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再创新”。虽然现行教材一般只是直截了当地给出知识的结论或逻辑推导过程,但很多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师对生物科学史的挖掘和创造性的处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来,完全是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的。

3.不同学科中相关知识的比较比较

生物学知识可与化学知识比较。通过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导入呼吸作用中的脱氢与加氧,便于学生掌握无氧呼吸是脱氢的氧化反应,有氧呼吸是脱氢与加氧的氧化反应。也便于讲述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3的还原。又如复习共价健,导入CH4,再导入氨基酸结构,恰好能补充高二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的不足。

生物学知识可与自然地理知识的对比。学习种群及其特征时,可对比人口增长、人口分布的知识,便于理解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等基本特征。讲述自然保护的内容,可与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对比,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也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保护的紧迫性。讲述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之一盐度时,可联系盐度与洋流形成及海洋生物分布的关系,促进学生将理科知识融汇贯通,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4.注重教法的示范性和指导性,使学生学会比较法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充分体会刊比较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还要注重教法的示范性和指导性,使学生学会比较法。倒如,讲光合作用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后,列表引导学生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和能量变化;在讲完呼吸作用时,教师列出比较项目,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填表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最后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异。

5.过程的比较

高中生物学中的过程多为微观动态变化过程,教学中最好能利用媒体展示动态变化过程。展示过程前,教师提出观察目标,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启发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归纳、列表比较。倒如,绿色接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我们设计制作了计算机动画,分别展示光反应、暗反应和光合作用全过程。在观察动态变化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和能量变化及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然后列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由此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学生如果获取的是现成的结论和知识,其大脑兴奋性就会降低,思维的惰性就会呈现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应该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来实现,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在新编的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仅实验的数量增加了,类型也大大丰富了,许多的实验可以安排在新知识的讲授之中或之前进行。特别是新大纲还安排了学科研究性学习内容。这一切都为改革旧的接受性学习模式,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第8篇:生物科学的应用范文

吉林省新世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研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企业,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会展大街1108号。公司专门研制水田土壤防渗保水剂和防蒸发剂等农业节水产品。并经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水田土壤防渗保水剂”。经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以及湖北荆门市农业局和双辽市水稻研究所长达三年的时间,对上千亩不同土质,不同使用量进行测试,已得出节水30%-50%的可喜成果。这是农业节水技术的重大突破,也是自主创新完成的农业节水重大项目。经吉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该产品为节水、节能、节肥、增温、增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确定为吉林省科技产品。同时相继开发了旱田保水剂、树苗保水剂、防蒸发升温剂、稻田防蒸发升温剂、盐碱地改良剂、生态性生物农药――植物生命酵素等产品。

公司组织专家又攻克了用硼泥为原料生产碱式碳酸镁项目,它是利用生产硼砂产生的硼泥,再利用回收的二氧化碳生产碱式碳酸镁,该项目是矿产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重大专项,该项目不仅拥有发明专利,而且已通过吉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该项目的落实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十年来,结合开发水田土壤防渗保水剂研究中重度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办法攻克世界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项目也已申请了专利,用四年多的时间在PH值10左右的重度盐碱地上进行了改良综合实验。探索出中重度盐碱地改良的方法,生产的盐碱地改良剂为中重度盐碱地改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总结前人的盐碱地改良材料和方法中发现盐碱地改良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和材料,必须搞综合治理的技术和方法。综合治理的办法综合起来就是物理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水利改良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我公司开发研制的盐碱地改良剂作用机理是在盐碱地表层淡化(耕作层)隔层防碱理论指导下,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改良办法,综合治理中重度盐碱地的集成技术。是一种经济型、实用型、环保型产品。是一种集化学成盐、中和反应,离子交换、吸附脱附、钝化固定以及防返碱、破乳沉淀等物理化学功能为一体的HZ-苏打盐渍良剂。

2007年在紧邻双辽市东明村与双辽市水稻研究所在轻度盐碱地PH值8.3用鸡粪发酵的稻秆、稻根有机肥为主改良盐碱地,搞生态农业试验三公顷,做到当年改良当年收获,每公顷18000斤的好收成。

第9篇:生物科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82-01

一、教师自觉的原则

物理中科学方法通常以隐性的方式存在。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充分发现和挖掘物理知识所蕴藏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在选用物理问题指导学生研究时,也要有意识地选择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及其对科学方法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

二、科学方法寓于知识教学之中的原则

物理科学方法教学一般都应该是、而且必须是结合物理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过程进行,即通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认识、理解并学会应用物理科学方法。任何脱离物理知识教学和物理问题研究而专门进行方法论的讲座的尝试,只会由于抽象的名词而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只有植根于物理知识的沃土之中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才能结出灿烂的智慧之果。另外,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要跟据具体问题,分清主次,突感重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往往含有多种科学方法因素。因此,要抓住关键,突出主要的方法和精神的教育。

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地说,科学方法教育有“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隐性方式是用反映科学认识基本过程的科学方法的一般方式去组织对科学知识的概念、规律、原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模拟科学探究过程但教学过程中并不明确地去揭示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一般程式的原理、各阶段具体方法的名称和有关知识;显性方式是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明确指出这种科学方法的名称,传授有关该方法的知识,揭示方法的形式,操作过程,说明原理。教师公开宣称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处于有意识地接受科学方法知识的状态。隐性方式重在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熏陶,初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式适合于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感性认识不足时,或者这种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并不占主要地位时。使用显性方式重在解决问题中模仿应用科学方法,对科学方法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式适合于在学生对这种科学方法的感性认识较丰富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时使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13]。在初中阶段,科学方法教育通常不作显性处理,隐性教育占重要地位,但在高中阶段,显性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因为高中物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对能力弱者提供一个策略比他们自生一个策略好”,“学科内容只有在经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经过整理的系统知识时,才能培养起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典型的物理科学方法在恰当时机加以显化,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之目的。所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需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内容各有侧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常常是相互交叉的,不能因为在这里要采取隐性方式就一点显性的内容都不 敢提,隐性起步、及时显化是科学方法教育的特点,当某一方法在某一知识教学中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时,就应及时进行显性教育。当然不能因为要采取显性方式就系统地讲述科学方法知识,显性方式的精髓在于点到为止,适可而止科学方法的学习,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说:“学习有两种办法,一个办法是按部就班的;一个办法是渗透性的”,“很多东西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一个长时间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懂了”。隐性教育是显性教育的基础,显性教育是隐性教育的飞跃。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中,应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四、科学方法教育实施方式主体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教学中应避免仅仅将科学方法作为现成的知识,通过灌输或机械地训练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其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能得到调动和发挥。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在活动的思维操作过程中,在学生主体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要自觉地创设特定的思维情境,吸引学生深层次地投入,形成思维冲突,引导学生在多种矛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则通过画龙点睛式的点拨,促进学生思维的升华和飞跃,在切实的实践和体验中使学生思维能为获得培养和提高。重视让学生参加有关的科学实践活动,注意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按照知识的获得或应用过程来组织化学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参加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但是进行科学方法学习的有效途径,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五、注重渗透性、长期性、示范与练习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