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心理学范文

工商管理心理学精选(九篇)

工商管理心理学

第1篇:工商管理心理学范文

摘要:在社会的发展下,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创新创业的心理素质,可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需求。本文就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分析。  

第2篇:工商管理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引言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专业;因此,实践教学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说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致命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实践训练,就会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和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可。笔者长期从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与本课程相关的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理念,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实践及学生创业创新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全面的掌握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保障。所以,要求教师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加重视该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引导工作。切实做到使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备动手能力强的技术能力,让我们的每位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践活动的理解与掌握,着重提升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和技能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双创”精神,运用科学管理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理论理解专业方面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成为企业岗位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理念实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专业,专业建设时间较长,早期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为主,很少涉及到实践教学方面的工作。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很多教师都没有系统全面的学习或接触过这门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的需求。因此,针对高校电子商务教师欠缺的背景下,培养更多的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切实提高该课程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此外,我国国内电子商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相对狭隘,研究成果滞后于电子商务实践发展的态势,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有意识的跟踪学习最新的电子商务知识,从而有效的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校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同时,高校可以考虑聘请一批在电子商务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电子商务工作经验,而且还具备未来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态势,从而避免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不会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情况的发生。

2.理论与实践课程统筹兼顾,着重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在立足于传统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程,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任务训练与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重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笔者以嘉兴南洋学院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着重讲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统筹安排。笔者由原先的电子商务概论实训比重占总课程比重的30%提高到现在实践教学课程占总课程的60%。课程教学考核从原先单一的期末考试转变为期末考试、任务训练、实训教学、课堂测试来考核学生。考核分值比例由原先的30%提高到60%,也就是将期末考试成绩、任务训练成绩、实训教学成绩和课堂测试成绩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20%、30%和10%。笔者需要声明的是任务训练、实训教学以及课堂测试都属于实践教学范畴。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侧重于实践教学,从而淡化了期末考试和加强了学生平时对实践课程的学习。

3.摒弃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倡导团队协作式教学方式

基于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理解,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授课模式,切实转变为师生协作式授课方式中来。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技术与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组建协作式团队完成特定的项目与任务已成为高校教学普遍采用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要顺应这一潮流,电子商务概论课堂教学改革要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要明显突出在电子商务概论课堂教学中组建学习团队,从而实现由原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专业技能。笔者在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小组各个成员之间的协作组织能力。此外,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小组之间的竞争压力,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热情,全面调动广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加压力,自我激励,勇于竞争的精神风貌。

4.借助网络平台资源开展师生互动,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可以有效的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从而实现由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转变为双向知识传播。网络平台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着重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资源在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实现课程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能够更为直观、生动,支持学生自主式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在网上进行相互交流,方便师生之间相互沟通。

参考文献:

第3篇:工商管理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心理契约、工商行政管理、基本特征、管理策略

心理契约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cheinE.H.教授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虽然它并没有写明,心理契约却是组织中行为的强有力的决定因素”。心理契约主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其内涵及实践意义就在于组织中的成员对心理契约的理解,并基于这一理解而表现出相应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进一步又直接影响其工作绩效,最终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心理契约存在于所有的管理活动和组织中,同样,也存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中。事实上,这种客观存在着的心理契约,不仅对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政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决定着工商行政管理的效能,反映着政府形象。因此,将心理契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并深入研究,能拓展科学管理的视野,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

一、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契约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动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领域、权限和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肩负着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这一客观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监管理念和行为方式,必然导致原先心理契约平衡的打破,使得契约双方心理契约的内涵更为丰富,相互的期望要求和标准更高。因此,心理契约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处于动态发展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人员都应当用动态的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彼此心理契约的内涵,不断更新、修正。

(二)主观性

心理契约本身就是契约双方心理的主观意识约定,是彼此以心理期望的方式隐含在各自的内心深处,具有内隐性、不确定性和不明晰性。正是由于心理契约的这种主观性,往往使得各自的心理期望与之实现之间常常会产生不一致。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应注重思想交流、沟通,减少或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心理契约履约中的障碍。

(三)交互性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心理契约中所处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双方的心理期望也是相互的,并且心理契约相对的任何一方的言行都会对心理契约的履约、实现产生影响。因此这种交互性使得在心理契约的形成、履约和实现过程中,契约双方要更加注意换位思考,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对方的心理期望内容,便于契约双方达成一致的共识,形成共同远景。

(四)文化性

心理契约的基础是基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组织文化背景,其精神实质就在于能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工商精神。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因此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融入时代文化的新内涵,弘扬时代主旋律,创设心理契约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五)导向性

政治理论和人物楷模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是实现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对知识经济这一时代背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一些硬性的制度规定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上。因此加强政治理论和人物楷模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使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产生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培养其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激发其崇高的精神追求,在为工商事业目标奋斗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

(六)服务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各级行政管理机关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时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就是要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维护好市场良好的秩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期望每一位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能各司其责,对人民高度负责,尽心服务人民,从而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强化系统的效能建设。因此树立服务性理念,以服务性理念指导执法实践,应该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

(七)差异性

依据近年来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人员受教育程度统计数据显示,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文化水平不均,这一客观背景必然导致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心理期望内容上的差异性。依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层次是从生理需要开始,然后再上升到安全、归属、尊重直至最终的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不同层次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有着不同的心理期望,且这种心理期望的满足对其行为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针对每一位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不同的心理期望,分类逐层地构建心理契约。

二、和谐心理契约是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新动力

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目标就是维护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其工作过程和目标实现追求的更是一种和谐。因此和谐心理契约是和谐工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新动力。

(一)弥补法律制度等规范体系所规约不到的真空地带

法律制度的规约是人们行为达到的最低标准。和谐心理契约的基础必须是基于健康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组织文化背景,而这种健康的组织文化能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工商精神,弥补法律制度等规范体系所规约不到的真空地带,这种源自文化而凝聚生成的力量,远比法律制度所规约的力量更强大、更具向心力。因此和谐心理契约可以引导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达到最优标准。

(二)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市场行为更趋复杂化。这一客观环境的深刻变革使得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不断拓展和深化,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对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和谐心理契约可以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王商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凝聚力,共同应对客观环境的深刻变革,担负起市场监管的重任。

(三)减少系统内耗

心理契约本身的形成就是基于工

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内心的相互期望,因此在契约双方之间发生的任何变化,都会产生相互的影响。如在心理契约履约过程中契约双方常常会因为各自主观意识理解上的偏差或歧义导致心理契约的破裂或违背,导致工作绩效毁损。和谐心理契约可以减少或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思想沟通障碍,在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能及时沟通、很好交流,能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四)激发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和谐心理契约,可以使契约双方的心理感受始终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一是能创设彼此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和共同发展的氛围空间;二是可以激发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热情和活力,开发其潜力,实现各尽所能、各尽所用,有效整合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群体诸要素资源,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

(五)使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之间构成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和谐心理契约可以使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将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依托工商事业的发展。这也就是说,只有在工商事业发展的同时,才能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得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因此和谐心理契约可以使契约双方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共同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创辉煌事业。

三、实现共建和谐心理契约的管理策略

(一)创建时代工商文化,为实现共建和谐心理契约营造良好氛围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认为,“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工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群体价值观的整合。每一位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个体的价值观又是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形成对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认定,它决定着其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因此要实现共建和谐心理契约,就要注重弘扬时代主旋律,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工商文化的活动,充分发挥工商文化的凝聚、激励和辐射功能,教育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现代法制观念和执法为民的根本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行政执法的责任意识,营造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相互尊重、安定有序、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共建和谐心理契约创设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二)注重政治理论引导,为实现共建和谐心理契约奠定理论基础

政治理论和人物楷模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会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是实现事业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代表国家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作为行政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当其能够体会到履行职责具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时,就会甘愿全力奉献于工商事业。因此要实现共建和谐心理契约,一是要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教育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二是要开展人物楷模的宣传教育活动,以人物楷模的力量感召人、教育人、启发人、激励人,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弘扬锐意进取、积极开拓、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工商精神,坚定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理想信念,为实现共建和谐心理契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建立良性反馈机制,为实现共建和谐心理契约提供信息平台

心理契约本身的形成就是基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内心的相互期望,契约双方任何的变化,都会产生相互的影响。这些变化包括:客观环境变化、领导关系改变、工作岗位变化以及契约双方主观意识约定理解的偏差或歧义等,都会打破原有心理契约的平衡,甚至产生心理契约的破裂或违背。因此依据社会学理论原理,要实现共建和谐心理契约,需要建立一种良性的反馈机制,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建立必要的信息反馈渠道和网络,关注发生的任何变化,尤其要注重观察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加强思想交流,实施正确的引导,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积极的心态,用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心理契约的内涵,及时适应变化,适时修正、完善契约双方心理契约更新的内容,以减少或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心理契约的履约障碍,防止导致不必要的心理契约的破裂或违背。

(四)关注个体职业发展,为实现共建和谐心理契约营建共同远景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的就是对人本身的尊重,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中,既要关注其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其心理期望,即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因此,要实现共建和谐心理契约,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关注其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期望,结合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目标,辅助每一位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做出理想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将其个人发展规划融入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中。这样,使得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其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和创造力,不断提高自身责任感和努力度,使其在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全力奉献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得到锻炼、成长和发展,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五)买施绩效评估激励,为实现共建和谐心理契约践诺机制保障

第4篇:工商管理心理学范文

(一)易懂性工商管理知识主要是指《管理学》、《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一般而言,上述课程所包含的知识都较为好懂。比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包括五方面的要点:定额、标准化操作方法、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这五个要点都不难理解。从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90名三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来看,32.2%的同学认为他们自己能看懂管理类教材80%的内容;56.7%的同学能看懂50%的内容;仅有11.1%的同学认为只能看懂20%的内容。上述数据表明,工商管理知识具有易懂的特点。

(二)系统性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性是指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劣势,这要用到《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也需要熟悉《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来看,工商管理核心知识只有被学习者系统地内化,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三)指南性将工商管理知识与医学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医学知识在其已探明的领域一般可以精确到操作层面,即具体到诊疗规程。相比之下,工商管理知识不能精确到如此程度,只是指南性的。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指出,管理者应制定定额、找出最佳的操作方法,至于定额是多少,最佳的操作方法是什么,都要靠管理者自己研究具体情况后得出答案。行动学习的提出者RegRevans认为管理知识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管理者洞察实际情况,摸清具体规律,然后找出对策。

二、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目标

(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在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述表述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应用的脉络十分清晰。近来,有许多学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如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应突出知识的应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管理教育应以培养管理思维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清醒、细心、透彻的思维习惯。从工商管理知识的指南性来看,工商管理知识是不能直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强调知识的学习或者知识的应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技能训练应比管理知识学习更为重要。但如果工商管理教学抛开知识学习,只进行技能训练是难以想象的。行动学习理论最初将知识学习撇开,后来还是逐渐认识到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性来看,工商管理知识是作为一个系统在发挥作用,零散的、没有内化的知识是不能有效指导管理实践的,否则,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等现象。

(二)以理论知识框架构建统一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既然工商管理知识是指南性的,那么,知识传授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建立起思考管理问题的理论框架,作为管理实践的指南。管理思维的理论框架由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以及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方法构成。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方面的知识收录在《管理学》教材之中。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包含在《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教材之中。工商管理传统教学在知识的讲解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这与工商管理知识的易懂性是相悖的。工商管理教学应在帮助大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将管理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框架。这样既学习了知识,也训练了技能。有此技能的支撑及理论知识的指导,大学生就能很好地胜任毕业后的工作。目前,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的大学生还不多。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学完一章之后,是否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时,90名被调查者中回答完全没有的占7.8%,基本没有的占52.2%,偶尔做一做的占20%,基本上做了及认真做了的仅占20%。大学生平时不注重知识的总结,一方面,所学知识不能系统内化,另一方面,其概念技能也得不到经常性训练。

三、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法

(一)用案例还原工商管理知识工商管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由实践抽象而来。工商管理教学应该用案例对工商管理知识进行还原,便于大学生理解、记忆。鉴于工商管理知识大多易于理解,以教材为中心,“满堂灌”是没有意义的;另外,知识的长期记忆需要多次重复,也不可能通过一次细致的讲授就形成。讲授法目前依然是工商管理教学的主流方法,原因可能是教师已经习惯于将知识讲深、讲透,另外,还有不少学生依然期待教师将知识讲深讲透。

(二)引导大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对工商管理知识进行综合,一方面,可以将工商管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也利于概念技能的提升。知识的记忆及综合需要平时下功夫,学生学完一门课程的各章后如果不及时总结,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应该是较差的;平时不尝试对已学各门课程知识做进一步整合,系统思考管理问题的理论框架也不可能形成。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够好,对所学知识的信心还不足,这与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有关。当问及“你的专业知识是否能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时,回答“基本不能”的高达40.4%,回答“基本能”及“完全能”的同学只占27.7%,回答“不知道”的同学占31.9%。

第5篇:工商管理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情商;护理管理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都在发生变化。加之目前医学诊治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更要求护理管理者在思维、知识和技术上主动调整、创新、主动作为,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积极探索新时期医院管理现代化建设相配套的护理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这也对护理管理者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新形势,护理管理者如何重新调整管理的思路,适应时代和形势的需要,是一个必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1 情商的概念及内涵

1.1 情商的概念 情商(情感智力)是由彼得·萨洛瓦里和约翰·梅耶两位心理学家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情商(EQ)它是一种能力,一种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以及他人情绪一种情感的能力。

1.2 情商的内涵 情商就是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以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格尔曼认为情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以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与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在情商的五个方面能力中情绪的控制力是关键。而高情商也就意味着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2 护理管理者情商在护理工作中的影响

在护理工作中,情商的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者情商能力的高低对实现护理目标、提高工作效率、调动护士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1]。护理管理者是医院最基层的管理者之一,为了实现护理管理目标,创造一种和谐、充满活力并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释放最大工作潜能的良好工作氛围,激发每个护士为医院做贡献的热情,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1 管理者的情商影响其管理方式和科学程度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管理者的情商影响着其领导方式和科学管理程度,高情商的领导者其领导方式和行为都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不是个人的主观趋向上,这种领导人就十分注重搜集多方面信息提倡民主管理。

2.2 管理者的情商与组织效益密切相关 这主要是情商对护理管理者的影响从而影响组织氛围和组织文化。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对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乃至医院的经营管理有直接的影响。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要融入自身的人格魅力,靠的是自己的水平、品格、事业心、领导风格来赢得下级的好感和信任,从而使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最佳身心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自然也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3 管理者的情商影响着其本人与员工之间的人际沟通 高情商的护理管理者具有很强的心理平衡能力,对部下的过失可以正确合理的归因,易获取护理人员的信任和依赖,从而提升了自己在组织中的权威和地位,确保人际沟通信息的广泛与真实。人际沟通顺畅,为营造和谐内外环境提供保障,更有利于护理管理目标的实现。

2.4 管理者的情商在突发状况和逆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逆境承受能力和冷静判断能力是情商内容之一,也是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现代医院面临着复杂内外环境和激烈的多元化竞争,在逆境中的个人心态往往是决定经营组织发展的前途。高情商的护理管理者能在困难状态中冷静判断,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通过心理教育增强其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并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科学应用“人本”原理,做好人的工作,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发挥每个人的创造精神,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和不断发展的目的。

2.5 管理者的情商决定其自我认识定位及个人更新能力 一个高素质的护理管理者必须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情商的提升能使她时刻合理定位自己和理解别人,同时也为采纳雅言,获取新知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一个高情商的管理者会更加注重个人的更新,不断吸取别人优秀的管理经验,来实现个人的不断更新。

3 护理管理者情商的管理

3.1 认识自身的情绪 认识自身的情绪是把握自己情绪的前提,护理管理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承受外界的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2]。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情绪化,及时调整心态,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以平常之心对非常之事。处理问题大事计原则,小事讲风格,必要时忍辱负重,使自己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才能成功主宰生活。

3.2 妥善管理情绪 人人都有情绪,情绪若随着境遇作相应的波动,是正常又合乎人性的。作为管理者要努力做到从大局出发,在管理工作中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学会微笑、赞美、聆听、冷静和宽容,学会与身边每一位同事和每一位病员友好相处就一定能做好每一件事。管理者若不能很好的掌握调节情绪的方式,便很容易被情绪所困扰。一旦出现情绪化,不但事业不能成功,连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可能受影响。

3.3 自我激励 人在不如意的时候,往往比刹那间的快乐更令人刻骨铭心、消沉意志。护理工作平凡且琐碎,如果具备了自我激励的能力,在失意时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在冲动时能够克制、忍耐,保持沉着,保持高度热忱,就会推动自己走向成功。

3.4 认识他人情绪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护理管理者在认识自己情绪的基础上还要做到认识他人的情绪,在具体的工作当中,通过细致观察,能从他人细微的动作、表情等信息中察觉到他人的需求,掌握他人心理变化规律和感知他人的情绪,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地制订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3.5 人际关系管理 人际关系就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护理管理者要处理的关系十分繁杂,包括患者、医生、上级之间以及其他科室的工作人员等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护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掌握好与人交往的艺术,增加自我的个性魅力,为人处事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共同进步。

4 护理管理者情商的培养

4.1 护理管理者情商培养的重要性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作为护理管理者具备较高的情商尤为重要。目前,绝大部分护理管理人员是从临床一线优秀的护士中选拔出来,但她们中接受正规的心理学知识教育、挫折教育、失败教育、意志锻炼、团队合作精神、护理管理知识教育和培养甚少[3]。每年虽然国家办有不同等级的护理管理培训班学习,但毕竟不是很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为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情商势在必行。人的情感对人具有能动作用,护理管理效果与护理管理者情感的投入有很大关系。一名合格的护理管理者,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还必须要有较高的素质[4]。

4.2 护理管理者情商培养的途径

4.2.1 加强素质修养,倡导民主氛围和科学领导 护理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情感的培养和理智的陶冶,注重学习,通晓各项业务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能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重大疑难业务问题[5]。用合理的方法说服他人对自己的方式服从和认可,同时给提出不同意见的人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若自己的意见被更为合理的意见所驳倒时,要学会兼容异见。要有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整个社会变革对医院管理的要求[6]。不创新必然落后,医院要发展必须不断超越自我,护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以德服人、多用情感投入,寓情于理之中,正确对待建议和批语,对下不欺不压,从而做到情商与智商的完美结合,发挥管理的最佳功效。

4.2.2 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建立起积极的价值观,获得健康人生,释放强劲的影响力,带动你的团队创造出佳绩。要注重个人心态的平衡,包括对待组织内能力超越自己的人以及组织外部的对手,允许组织中强者的存在并引为己用,不断向对手学习,接受对手暂有的优势。不浮夸自己的领导才能,以平衡的心态面对挑战者。

4.2.3 高度控制自己的情绪,轻视自我的中心地位,建立正确的社会知觉 所谓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包括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知觉,主要指对人的角色知觉、心理知觉、行为知觉和情绪知觉等[7],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要注重情感换位的人际手段,刻意发现别人的心态,使整个团队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的效能。

4.2.4 良好人际交往的培养 良好地沟通交流技巧是管理者一种基本技巧及能力,在交流中多做倾听者和记录者,倾听之余要记录交流者的看法,用善意的眼光欣赏交流者,获取更真实的信息。善于综合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以高雅的言谈、诚挚温馨的笑容、亲切谦逊的态度、庄重稳健的举止相结合来构成管理语言[8],突出你的语言艺术魅力和作用。

4.2.5 塑造良好个人形象,注意淡化欲望 塑造和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但要适当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为强烈的个人表现欲望使人的主观性增强从而降低个人领导的客观性。要多给别人表现的机会并以审视者和欣赏者的眼光对待,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真实的自我,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在管理实践中,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情商的重塑,正确认识情商对群体心理、群体素质的作用,以良好的品格赋予护士以影响力和感召力,并充分调动“人”这一重要因素,利用正情绪的协调、促进积极作用[9]。达到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红华,张盈,靳红艳.认识情商在护理管理的重要作用.中国病案,2005,6(3):43.

2 王正玲.论护理管理活动中的情商管理.现代医院,2005,5(3):107108.

3 沈翠华,陈丽莉,邱寿珠,等.加强护士长情商培养分析.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2):60.

4 红洛,丑红伟.浅谈护士长素质与护理管理工作之技巧.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8,(6):30.

5 李玫,李慧,邓香君,等.团队情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09,3(1):209.

6 张桂英.医院经营理念战略与人本经营.中国医药导报,2008,5(6):118.

7 兰明博.领导者素质中的领导情商浅析.管理视野,2008,1:220.

第6篇:工商管理心理学范文

一、商务管理专业情况

商务管理是研究怎样管理企业商务活动的学问,它包含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公司内部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司产品采购、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务管理,还包括企业对外的一切商务活动等等。根据专业调研结果,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务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多方面、高层次的要求。现阶段,工商企业的商务管理活动普遍存在着系统性、专业化和复杂化,存在着层级性,存在操作层、中间层和战略层的管理业务,这就需要我们要培养不同的专业化工商管理人才。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商务管理专业也必须探索“工学结合”的创新的教学体系。基于这种思路制定本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充分调研和专业背景分析是其基本条件。

(一)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背景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执行层人才快速增长的巨大需求这一目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已全面启动。

新的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核心,强调从社会需求入手,结合专业基本特点及学校资源特色,明晰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及职业成长轨迹的分析,遵循教学基本规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结合教学环境与条件,将工作情景转化为学习情境,解构专业课程。这一教学模式改革是对传统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的彻底颠覆,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

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甚至普通本科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面对着越来越大的质疑,已直接威胁到专业的生存。

产生这一困境的表象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管理人才,因此专业课程覆盖面必须广而博,那么受教学学时等实际条件和学生缺乏实际经验的限制,学生能力必然表现为广而不专、博而不精,俗称“万金油”。因此,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但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一困境产生的根源,在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向的迷失。首先是专业定位,横向而言,是这一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区别何在?纵向而言,是这一专业与其他办学层次同一专业的区别何在?其次,是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学生缺乏实际感悟、实际经验是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和教学基础,但现有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却漠视这一问题,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从单纯强调量的增长,转向强调质、量并重;“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验区项目的启动等,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其中应用型、执行层综合管理人才正是需求量最大的一个层次。

(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

—是面向中小型企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三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重构;四是突出组织、协调、控制能力培养,这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五是鼓励各校根据实际资源与条件,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二、职业能力构成

职业能力是企业人员从事企业相关岗位职业活动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对有关企业的调研论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基于未来岗位的岗位任务,以及完成相应任务所必需的能力。

(一)通用能力

指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一般素质与能力,包括管理思维与职业素养两大方面。具体而言,本专业学生应具备较一般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更强的管理理念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及对管理流程、管理标准、运行机制的认知与理解,并能自觉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即管理思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水准、良好的沟通谈判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和文案写作技能。

(二)核心能力

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面向中小企业、面向一线执行层,根据就业岗位分析而言,具体地说,组织能力主要是对中小型工作项目的组织力;协调能力主要是基于项目团队的跨部门的内部协调,以及面向企业外部的社会协调力;控制能力强调基于对企业战略认识的计划理解能力和对实际计划执行的监督、控制能力。

(三)拓展能力

拓展能力是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延续,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商务实践,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领域分析

在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沟通、协调、激励等。这些管理职能对于工商企业管理来说,对应于企业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结合高职教育面向企业、生产、服务第㈠线职业岗位的原则和中小企业基层管理类岗位的特点,可以确定其工作过程职业领域分析。

四、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职业能力分析,除了必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外,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该围绕企业生产性、商务性活动这条主线,按照初级一中级一高级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重构课程体系。

(一)专业通用基础学习领域

主要应包括:管理能力基础、市场营销能力基础、统计与调查基础、会计基础与报表阅读、商务文案编写、商务沟通、商务基本礼仪、电子商务与信息化运作、团队合作等。

(二)专业核心技能学习领域

这一学习领域按企业经营实际运作基本流程展开,主要包括:招投标与采购管理、车间运作与生产管理、仓库运作与配送管理、渠道管理、促销与广告运作管理、销售现场管理、售后服务管理、资金核算与回收等。每门课程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展开学习情景,进行课程设计。

一般而言,初级阶段主要掌握基本规范、流程和管理文件编写;中级阶段主要掌握管理要点、资源调配、突发事件解决、资料与数据分析、经验总结等技能;高级阶段主要掌握项目策划、方案拟订、计划执行、制度与机制建设、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理解等综合能力培养。

(三)专业拓展学习领域

第7篇:工商管理心理学范文

一、商务管理专业情况

商务管理是研究怎样管理企业商务活动的学问,它包含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公司内部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司产品采购、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务管理,还包括企业对外的一切商务活动等等。根据专业调研结果,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务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多方面、高层次的要求。现阶段,工商企业的商务管理活动普遍存在着系统性、专业化和复杂化,存在着层级性,存在操作层、中间层和战略层的管理业务,这就需要我们要培养不同的专业化工商管理人才。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商务管理专业也必须探索“工学结合”的创新的教学体系。基于这种思路制定本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充分调研和专业背景分析是其基本条件。

(一)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背景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执行层人才快速增长的巨大需求这一目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已全面启动。

新的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核心,强调从社会需求入手,结合专业基本特点及学校资源特色,明晰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及职业成长轨迹的分析,遵循教学基本规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结合教学环境与条件,将工作情景转化为学习情境,解构专业课程。这一教学模式改革是对传统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的彻底颠覆,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

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甚至普通本科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面对着越来越大的质疑,已直接威胁到专业的生存。

产生这一困境的表象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管理人才,因此专业课程覆盖面必须广而博,那么受教学学时等实际条件和学生缺乏实际经验的限制,学生能力必然表现为广而不专、博而不精,俗称“万金油”。因此,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但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一困境产生的根源,在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向的迷失。首先是专业定位,横向而言,是这一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区别何在?纵向而言,是这一专业与其他办学层次同一专业的区别何在?其次,是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学生缺乏实际感悟、实际经验是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和教学基础,但现有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却漠视这一问题,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从单纯强调量的增长,转向强调质、量并重;“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验区项目的启动等,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其中应用型、执行层综合管理人才正是需求量最大的一个层次。

(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

—是面向中小型企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三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重构;四是突出组织、协调、控制能力培养,这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五是鼓励各校根据实际资源与条件,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二、职业能力构成

职业能力是企业人员从事企业相关岗位职业活动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对有关企业的调研论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基于未来岗位的岗位任务,以及完成相应任务所必需的能力。

(一)通用能力

指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一般素质与能力,包括管理思维与职业素养两大方面。具体而言,本专业学生应具备较一般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更强的管理理念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及对管理流程、管理标准、运行机制的认知与理解,并能自觉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即管理思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水准、良好的沟通谈判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和文案写作技能。

(二)核心能力

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面向中小企业、面向一线执行层,根据就业岗位分析而言,具体地说,组织能力主要是对中小型工作项目的组织力;协调能力主要是基于项目团队的跨部门的内部协调,以及面向企业外部的社会协调力;控制能力强调基于对企业战略认识的计划理解能力和对实际计划执行的监督、控制能力。

(三)拓展能力

拓展能力是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延续,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商务实践,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领域分析

在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沟通、协调、激励等。这些管理职能对于工商企业管理来说,对应于企业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结合高职教育面向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原则和中小企业基层管理类岗位的特点,可以确定其工作过程职业领域分析。

四、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职业能力分析,除了必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外,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该围绕企业生产性、商务性活动这条主线,按照初级一中级一高级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重构课程体系。

(一)专业通用基础学习领域

主要应包括:管理能力基础、市场营销能力基础、统计与调查基础、会计基础与报表阅读、商务文案编写、商务沟通、商务基本礼仪、电子商务与信息化运作、团队合作等。

(二)专业核心技能学习领域

这一学习领域按企业经营实际运作基本流程展开,主要包括:招投标与采购管理、车间运作与生产管理、仓库运作与配送管理、渠道管理、促销与广告运作管理、销售现场管理、售后服务管理、资金核算与回收等。每门课程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展开学习情景,进行课程设计。

一般而言,初级阶段主要掌握基本规范、流程和管理文件编写;中级阶段主要掌握管理要点、资源调配、突发事件解决、资料与数据分析、经验总结等技能;高级阶段主要掌握项目策划、方案拟订、计划执行、制度与机制建设、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理解等综合能力培养。

(三)专业拓展学习领域

第8篇:工商管理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商场 人本原理 管理 控制

一、引言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主要是通过运用管理策略对组织的人、财、物等多种资源和要素进行管理。其中,人是最具有能动作用的要素,财和物都必须要通过人去进行管理,即管理归根结底就是对人及其行为的管理。

21世纪的竞争,在一定层面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而,如何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在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每个现代商场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商场管理者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本原理的重要性,在管理实践中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的问题难以解决,这直接影响到现代商场的管理效益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对人本管理的实质、人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现代商场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二、人本管理的实质

19世纪末以来,随着管理科学的长足发展,先后出现了关于人性假设的诸多理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人物的“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理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梅奥为代表人物的“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不论哪种理论都围绕着人的利益和需求展开,都是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来提高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人的效率以最终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对人本原理的实质进行认识。

按照《管理学》的理论:“以人为本”是指对管理对象――人所进行的比较高层次的一种管理方式,是指在企业管理的一切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强调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激励的企业环境”,这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在管理上一种软管理,它注重对人的管理,注重宽松和谐的气氛,注重灵活的领导方式。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在管理中体现出“尊重人、关心人、沟通人、培养人、重视人和激励人”。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认为“以人为本”原理在现代商场管理中的运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关心人

关心人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日益表现出趋利性的特点,人们的思想认识与其合理利益满足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这就要求管理者高度重视员工的物质利益,以正确的利益观来引导员工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鼓励员工通过正当手段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维护员工的基本利益出发,切实关心员工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才能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员工的积极性。

2.尊重人

承认员工的个人需求,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和尊严,是企业形成凝聚力的关键。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是充分肯定员工在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商场管理者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员工既能意识到其工作的结果对自身的意义,同时又能意识到其奋斗对社会或企业有一定的意义。让每个员工都具有主人翁意识。另外,管理者尊重员工,员工也才会尊重管理者、尊重企业。

3.沟通人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必须注重和员工的情感沟通。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员工理解组织的目标,从而帮助员工理解其工作与企业整体任务的紧密关系,激励员工积极地完成自身的使命,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因此,管理者在管理中应注入更多的情感,以密切人与人、人与企业的情感关系,树立员工的群体意识和敬业乐群的精神,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4.培养人

任何企业都有培养员工、培育和造就大批新人才的任务。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培养,将培养人才的投入看作是最合算的投资。培养人不仅是企业的需要,而且是员工自我成长的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重视员工培养,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5.重视人

重视个人价值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关键。从微观的层面说,无论多么庞大的组织都是由微弱的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能力和积极性的提升,整体的力量只能是无能为力的或虚假的。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才能、重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6.激励人

激励人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实施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员工智能和体能的充分释放并导致一系列积极的行为后果;另外,它将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运用激励法能满足员工尊重、社交等多方面的心理需要,鼓舞士气,协调人际关系,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各部门、群体、成员间的密切协作。

三、现代商场人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式中,人本管理的位缺

员工不仅是商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同时也是商场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核心。只有重视和强调员工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发挥,商场才能充满生机活力。然而,我们有些商场在经济活动中,却自觉和不自觉的忽视了这个核心问题,偏重于采取一些外在的约束力管理商场。主要表现在:一是依靠行政体制管理,让管理者被动的去完成某项任务,而不能从根本上调动职工的销售积极性;二是依靠规章制度管理,让员工成为规章制度的奴隶,限制了员工创造性的发挥;三是依靠物质激励管理,很容易让员工思想上产生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倾向,以至于偏离商场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这种借助外在力量管理员工的方法,只是把“人”当作缺乏思想和情感的“物”,这同商场文化建设人本管理核心理念相去甚远,从而导致部分商场的管理效果不佳、竞争力缺乏。

2.管理思想中,重“物”不重“人”

目前在一些商场中存在着把商场人本管理和经营管理比喻成“虚”与“实”、“软”与“硬”、“有形”与“无形”的关系。认为商场的经营管理是有形的、实的、硬的,而把商场文化称之为无形的、软的、虚的,更有甚者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这种重“物”不重“人”的管理思想将直接导致商场管理者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够从主观上去找原因,从而使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人这个既能够产生问题,又能够解决问题的根本因素。

3.管理内涵中,缺少人本管理的个性特征

目前一些商场在实施“人本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人本管理”的深入研探,因而出现了缺乏个性化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商场在制定和培育人本管理理念中缺乏应有的特点和个性。如在商场精神的制定与培育过程中,许多商场将“学习、团结、拼搏、奋斗、创新、文明、受纪、遵法”等词汇收集起来,从中进行筛选,或三个一列,或四个一组,将其确立为本商场的精神。但它没有将商场特有的文化内涵容入其中,这就导致商场的企业文化不能完全塑造,而且也不能够成为指导员工行为的精神动力。

4.管理对象中,“内部人”和“外部人”的分离

现代商场管理中,有很多的商场在确定“人本管理”的对象时,往往只注重到“外部人”或者“内部人”中的一方。注重“外部人”管理的商场往往认为只要管理好商场员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自然就能够上去;注重“外部人”管理的商场往往认为只要坚持“顾客至上”就能够留住顾客,创造效益。其实,这种将“外部人”与“内部人”分离的管理方式从根本上背离了“人本管理”的实质内涵,直接导致了商场经济效益不能持续增长。

5.激励方式中,重“物质奖励”轻“精神激励”

在商场管理中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是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但在激励机制的建设上,很多商场管理者普遍存在注重物质奖励、轻视精神激励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物质奖励方式更适用,是“实”的,而精神激励则是“虚”的、“空”的。其实,根据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要实现员工的“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精神激励是最高境界,是对员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可。

四、完善现代商场人本管理的对策措施

作为现代商场的管理者要实现商场经营的跨越式发展、要实现商场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必须要从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体制、激励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针对以上谈及的现代商场人本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完善商场管理方式

由于单一的行政管理、制度管理是一种刚性管理,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而“人本管理”则相对来讲是一种柔性管理方式,它注重以人为本。所以在商场的管理实践中建议将行政管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方式相结合。这将有助于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的落实,也将有利于商场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更能够深层次地实现商场效益与员工自身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

2.强化员工培训制度,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场对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将有助于管理者和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对商场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必须要求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具体做法是商场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继续教育制度,并付诸实施。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的培训――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理念的认知,业务知识的培训――让员工熟悉商场的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技巧,产品知识培训――让员工能够熟练掌握商场经营的产品知识以及竞争者的相关产品知识,最新营销理念的培训――让员工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营销理论和推销技巧。培训的方式主要有新员工岗前培训、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员工转岗培训、现场操作实训等。培训的层次可分为管理人员培训和一般员工培训。培训的形式可以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形式。

商场对员工的培训是一种投入大于产出的投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将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经营理念的尽早确立,同时也必将有助于商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必将有助于商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造。

3.建立个性化的商场(企业)文化

所谓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就是要体现出商场的发展历史、行业特点、人文环境、队伍素质、价值追求的文化内涵。它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关键是要能够深化到员工的脑海里,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成为员工规范自己言行的自觉行动。只有独特的商场精神(企业文化)才能在员工脑海里产生深刻的印象,在心里上产生震撼。这将有助于企业员工的个性特征的张扬和员工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顾客认店购买”理念的形成。

4.转变管理思想,理顺管理思路,强化“人性管理”意识

针对部分商场管理中存在的重“物”轻“人”、“外部人”和“内部人”分离的问题,建议商场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思想,理顺管理思路,强化人性管理意识。商场管理者必须树立“内部人”(员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外部人”(顾客)是企业财富的供给者的思想。在管理实践中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员工,要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要尊重和发扬员工的个性特征,要注重顾客需求的共性管理和个性需求的结合,要注重“内部人”和“外部人”的协调统一,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有助于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才能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为商场创造永续的利润源泉。

5.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机制”是指为了保持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实现企业管理的预期目标,在有机组合企业管理内在要素中发挥激发、鼓励、支持、关怀等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不用质疑的是通过物质激励有助于提高员工的销售热情和积极性。物质激励必不可少,但同时也需要结合精神激励机制。而管理学上对人需求的研究表明,当人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后会更倾向于对非物质的需求,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激励方式,如提供发展机会、职位晋升、公开表彰、外出培训、带薪休假等非物质激励的方式。因此商场要保持长期、持久的竞争力优势,必须考虑到员工的物质、精神和心理等多方面需要,在物质激励的同时必须辅助以精神激励、理想激励和目标激励等多种方式。以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6.重视员工的精神待遇

商场员工的待遇分为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两种。有时人们也称其为外在待遇和内在待遇。物质待遇主要包括薪水、福利、奖金、津贴等;精神待遇则包括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程度、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根据赫茨伯格的保健和激励双因素理论,人的精神待遇包括激励需要和环境需要两种。激励需要有:工作本身、责任、成就、发展、进步等;环境需要有:组织决策和行政管理、工资、工作条件、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安全、地位等。环境需要是保证员工正常工作的精神需要,激励需要是促使员工更好地工作的精神需要。因此,作为商场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对员工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给予同等的重视,这样才能让员工能够在为商场创造效益的同时,也能够谋求员工自身的发展。

总之,商场管理是一门较深的管理学,它涉及到商场内部人和外部人的管理,它涉及到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作为现代商场的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在管理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才既能有助于商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同时也才能实现商场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F].经济问题,2004年

[2]孙大维 刘红燕:《现代商场管理能力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第9篇:工商管理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其必须从相适应的角度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在旧模式基础上的一般修修补补,而是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从培养方案到教师队伍训练,招生与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的重大变革。只有完成这种“变革”,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并逐步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专职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客观地对这支队伍进行分析,他们大多数“或本身就是老板,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或长期担当企业顾问,长期融入于企业实践”。而在实现真正的角色匹配上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整合和训练的过程。整合、训练的基本方案有二方面。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地聘请社会上长期从事管理实践,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退休的高级管理入土,担任工商管理专业某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也经常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土到学校作报告、举办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放下大学教师的架子,走出大学校门的围栏,参与到广阔的社会和企业实践中去,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做学问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有机地将管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放空炮。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材建设等诸多子系统。

1.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是第一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应围绕着管理的特点和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去确定。要求管理者能够以随机应变、经验判断、当机立断等能力来具体地解决带有个性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工商管理者,不仅应具有高度的科学管理素养,而且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坦诚的心态、坚强的性格、丰富的经验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客观上还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创新即较强的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开拓精神,注重其创新人格的培养。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不但要有基础管理知识,更要有文理兼备和哲学、美学等相关的知识素养。努力实现课程群组的菜单式教学,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整修教学计划为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课程群组构成。在普通教育课中,要多增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基础教学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沟通邻近学科的课程组成,具体实施按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开设,专业教学课程除专业课以外,还包括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3.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强化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1)角色模拟法。指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客体特点,设定情境,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游戏”或现场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强,容易调动学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实现师生一对一的交流指导,既密切师生关系,又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智力激发。(4)课外辅导。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课外辅导。(5)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既要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除笔试外,还可采用口试、开卷、学术报告、实验或实际角色操作等考核方式。(6)注重教育过程的技术性。要利用现代教育理沦,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并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课件。

4.教材建设。随着社会经济和知识的飞速发展,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当前,我国管理学教育内容的更新迫在眉睫,已经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瓶颈”。为此,广大工商管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关注现实,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其次要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此外,要加强组织协作。必要时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进行分工协作编写,以便提高教材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三、学校招生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特殊的素质要求,为此,除了应在学校的招生环节加强宣传之外,还应该在引导高素质的学生确立报考专业志愿方面下一番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形成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则应增强其自我意识的培养。

1.应引导其树立崇高的学业目标,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是需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言传身教去影响感染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较高的要求标准,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发展高度。

2.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不断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和恒心毅力的培养。

3.应通过共同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有利于工商管理人才成长的智力生态环境。

4.应设计出能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制度。他们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应主要由学生来评价,应增加其发言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5.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朝气、活力和创造力。不要给他们过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应给予必要的自由创造空间。过多的限制会引起他们的心理反感,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发挥。

6.应引导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知识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以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确立了美国在新经济时代的教育基础。21世纪的我国要想在新的国力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大力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