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生物科学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第1篇: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 独立实验 普通高校

本科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理论教学的过程之中,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科实验与研究生实验不同,由于受到设备、空间和经费的限制,一般采取分组的方式。各组成员通过合作完成较有难度的实验,这样的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效率方面有很好的优势。但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弊病在于成效较低,这主要与学生自制力差、懒散,学习主动性差,实验操作意识差等因素有关。

因此,如何做好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收获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微观世界研究的兴趣和加强学生自信心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独立性实验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1.依靠自己,独立完成

动手能力是衡量本科毕业生素质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分组实验中,一般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导实验过程,导致有些学生得不到直接锻炼,因此会逐步淡化实验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毕业后的动手能力将为零。例如,在基因组DNA提取实验教学前,通过询问了解学生曾使用过微量移液器,但随机抽查学生进行示范操作时,却发现有些学生竟回答没有见过该“工具”,同时对移液器的规范操作也存在不小问题。如果进行分组实验,这些细微问题的老师是无法及时掌握的,而独立实验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完全依靠自己严谨、细致的实际操作获得较理想的实验结果,对不理想的实验结果进行独立总结,发现问题,分析其原因。

2.积极参与,调动积极性

分组实验要求的是团队合作,这种团队的合作对于实验步骤复杂,涉及仪器数量受限制的情况下是适宜的。但分组实验不可避免的带来个别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懒惰情绪,无心参与实验,做一些与实验教学无关的事情。教学老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对个别学生也不会过多的关注。时间一长,这些学生失去对实验课的兴趣,导致个别学生完全脱离本科目在内的其他的实验。独立实验要求要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负责,以实验结果评定实验课成绩,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首先从思想上会对实验有明确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提高实验的兴趣,自始至终参与实验。例如,分子生物学基础试验,离心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分组实验离心一般是组内的一名成员负责离心,因此有些学生完全不了解离心机的基本操作方法。毒理试验可以让每一个同学都具有亲自操作离心机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讲解离心机的型号、规格,注意事项,还可以讲些离心机生产厂家的情况,都会提高学生拓展实验技能和认识,这些又恰恰是我们的实验教学应得到的预期成果。

3.独立分析结果,并作个人总结

分组实验中,一个教学班级最多得出6种结论,但是独立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份实验报告,结果为整体班级人数的数量。学生通过彼此实验结果的对比,都能总结出自己的不足。同时,在独立实验的实验报告中增加实验心得,从学生的心得中了解和总结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直接获得实验教学课中存在问题的第一手材料,这些信息将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二、独立实验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受到设备、空间、经费的限制

分子生物学是20 世纪中期随着研究核酸结构与功能才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资金投入基础方面远不及其他经典科学,投入基础薄弱是影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均为核酸及蛋白质分子,对实验条件要求很高,实验仪器与实验耗材大多需要国外进口,其价格昂贵,这是导致独立实验不能顺利进行的最直接原因。近年来,学校投入到本科的教育经费虽然有一定增加,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独立试验教学的需求。

2.传统实验教学的影响较深

分组实验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是非常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内容较多,操作仪器设备体积较大,价格昂贵的实验课,更适合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因此很多教师安排新课程的实验时也往往直接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但是,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思维狭隘,办事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分组实验效率高,工作量少

独立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是实验的参与者,需要教师的高度集中,稍不注意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因此,教师必须将敬业乐教、安于奉献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动力,才能适应教学要求。

三、解决独立实验现行问题的方法

针对目前独立实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提出三个解决方案。第一,增加实验设备器材的数量。在尽可能的经费范围内,增加设备,特别是小型设备的数量;第二,实验过程尽量简单化。本科生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操作,总结实验结果为目的。比如,提取DNA的实验中,我们选取了用玻璃珠法提取DNA的实验。玻璃珠法提取DNA,实验原理简单,实验过程简化,但是却包含了与提取DNA相关的实验原理和操作内容。实验空闲时间再给学生讲解不同的DNA提取方法的差异,丰富理论知识,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第三,教学顺序灵活化。一般实验课,都是先讲与实验有关的理论和实验步骤等,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离心操作比较多,时间较长,因此可以先进行离心,离心期间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将会大大提高实验效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非常快,同时也能引起对实验的兴趣,积极思考,这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每个学校的本科生入学水平具有差异性,以上的见解不一定适合每校的本科教学中。如一本类高等学校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多采取“科研―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但在其它院校食品相关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本科教学,独立实验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值得推荐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已经是高等学校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十分重要的实验课程。如何教好这门课程,努力激发和鼓舞学生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所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总而言之,分子生物学是从宏观世界进入微量世界的非常关键的一门课程之一,对通过独立实验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会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田生礼,宋国丽,李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221-222.

[2]高利臣,肖璐,冯涛.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04):99-103.

[3]张学军,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01):4-6.

第2篇: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进展突出表现在:(1)一大批生物基因组测序,2003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其他4000多种生物的基因组作图和测序也陆续完成。形成了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表型组学和代谢组学、RNA组学等新兴领域。(2)生物信息学迅速发展。(3)发育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发育生物学一直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4)干细胞研究的快速发展。干细胞具有在体外大量增殖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潜能,目前干细胞的定向分化、自我更新的可塑性等是重要的基础研究。(5)小分子RNA的发现和对其功能研究是近10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热点之一。(6)从研究神经网络的结构和神经信息处理机制入手。(7)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宏观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8)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动力,动植物育种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9)生物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更加广泛与深入。

高校生命科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和现代化

1.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和现代化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的现代化。我们要根据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趋势、前沿、热点,实现生命科学课程、教材内容与结构的更新和现代化,不断容纳生命科学的前沿与新兴领域,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基础,尤其是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及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领域。新的前沿领域或新的学科生长点,要坚持反映现代、融入前沿的原则,课程内容更新、更现代化主要是通过教材更新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把编制新教材(或外文原版)放在核心位置,创新现代化的课程、教材新内容和新体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编写了高水平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等教材,其中《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当时被列入国家教委生物学科重点教材,另编写有部级生物学教材3种,规划编写45本教材。清华大学将培养学生影响最大、最重要的课程纳入精品课建设计划,2005年就已立项建设精品课共105项。

2.课程内容国际化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生命科学的前沿、新兴领域、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学与国际组织开展农业科学合作研究[1]。清华大学为使教学内容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教学内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早在2000年以前,生物化学课程选定A.L.Leeehnig的Principle-ofBiochemistry作为基本教材,这门课程的教材与课堂板书全部采用英文。其他的几门必修骨干课和部分选修课也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并随时更新。清华大学大四开设高水平的选修课10门:生物工程导论、基因分子生物学、膜生物学、分子酶学、神经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等。以下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三、大四现在开设的课程,体现了课程的专业性和现代化。

大三:生物化学(下),生物化学实验,基础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普通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大四: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生物学综合实验。还开设选修课为:生理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

(二)基础科学知识居重要地位

基础科学的知识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863”计划的八个领域,大都是从基础科学实验室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初的遗传密码研究出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出来了,遗传工程研究出来了,这些都是在原子、分子的结构研究得比较清楚的基础上,掌握了规律。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素质教育。使学生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始终把加强基础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把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定为主干基础课。课程改革要加强增大基础课的比例和教育。各高校主要采取大一、大二加强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理科必修基础课、专业必修基础课。

(1)早在九五期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8门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并确立了15门核心课程,要求学生用两年时间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2)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则是在低段开设专业基础必修骨干课程7门: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开设基地班重点建设课程: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3)经十多年的发展、改革与创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课程在大一、大二更加强化了课程的基础性。大一开设:高等数学(一、二),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实验,物理学(一),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生物学野外实习。大二开设:物理学(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计算概论及上机,算法与数据结构及上机,普通物理实验,生物化学(上),生理学,生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

(三)课程、教材综合交叉

科学发展一方面不断分化和更加专门化,分支学科层出不穷,又高度交叉综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许多高科技的研究开发,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才能突破而出成果。

1.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和渗透

前沿科技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导致新学科诞生。生命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新的交叉、边缘学科的兴起和发展。这些科学往往代表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2.多种方法、思维研究

自然科学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的现象与规律是多维的、复杂的,仅靠现有的生命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来开展研究,很难系统地、全面地、准确地揭示真正的生命本质。因此,未来生命科学要将手段、技术和方法的创新纳入重要的领域,予以优先发展,大力提倡学科交叉,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思考生命活动的规律,鼓励发展原创性方法和技术。主要涉及的学科如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组织工程学等。要注意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的碰撞与融合。

3.课程和教材交叉融合和渗透

我们必须根据生命科学综合交叉化趋势,创新交叉综合的科学知识、课程和教材,不仅在学科内、还要在学科间构建相互交叉融合、相互联系渗透、综合的课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来设置的植物学,由植物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重新编制改为植物生物学;同样动物学也改动物生物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将生物化学中信息及调控部分放入分子生物学,将内容扩展后开设了基础分子生物学。

(四)课程、教材、教学计划多元化

各高校生命科学院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科学的、灵活的设置课程。1.必修计划大一、大二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理科必修基础课、专业必修基础课。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现在本科四年开设的课程:(1)基础课大一、大二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理科必修基础课和专业必修基础课。

大一:高等数学(一、二),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实验,物理学(一),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生物学野外实习。

大二:物理学(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计算概论及上机,算法与数据结构及上机,普通物理实验,生物化学(上),生理学,生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2)专业课大三、大四开设必修专业课。

大三:生物化学(下),生物化学实验,基础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普通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大四: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生物学综合实验。2.选修计划低段开设通识选修课。

北京大学对必修课作了一定的压缩。增大选修课的比例。许多高校突破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开设跨学科、跨年级、跨系别的选修课程。大三普遍增大专业任选修课的比例。大四还开设选修课:生理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3.特色优势计划教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模式多样化等。

(五)课程、教材知识应用性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中,尤其是选修课中我们要渗入高科技的教育和研究。

(六)课程、教材个性化

北京大学实行灵活的自由选课制度和转系、转专业制度。谋求学力水准、速度的个别化,尤其电脑、网络的运用,学分制及教学计划的多样化,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大了课程的灵活化、弹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个性。还有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趋势,课程设置在价值体系上的整体融合趋势。

确立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编制原则、教学培养模式

理科本科学制四年,要着力加强素质教育。许多大学本科教育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要坚持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专业口径要进一步拓宽,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数要进一步精简。

(1)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并重。要按科学性原则、高校生命科学课程发展趋势及生命科学、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改革,科学创新高校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即要按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并重;课程、教材要融入、体现先进的内容和结构,现代教学方法、教材的可读性,即反应现代,融入前沿的课程现代化原则;“综合交叉”的知识结构即综合化原则;课程多样化原则;应用化原则;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大课程的灵活性、弹性化原则;“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即个性化原则;还要求课程设置在价值体系上的整体融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重视思想性;实践性,加强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的能力培养原则。我们本科阶段的课程、教材、教师要注意在系统和重点的基础上划分授课范围,减少重叠内容,特别就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和衔接问题。

(2)教学模式多样化。本科教育,要确立“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为一体,把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

教学模式多样化:有条件的学校,学生进校就定向,确定直读硕士、直读博士人选;实行联合培养,跨学校、中国科学院、外国大学交流培养等办学制度

。北京大学全面推行双学位和辅修制度,还设立“暑期学校”(小学期)

第3篇: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物理专业;高等化学;课程教育

大学专业课程是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按照其内在规律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大学本科生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课程体系则是实施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正由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物理专业学生是否需要开设化学课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意见,一部分人认为,物理专业化学课程可有可无;另一部分教师从自身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深刻体会和当代社会对科学知识的高“集成化”的特点出发,强调化学课程的重要性[1]。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学科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化学现在已经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得到自由的一种重要武器,它已深人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完善教学体系,打好学生的基础来看,开设化学课程教育是必需的。

一、国内外高校物理专业学生开设化学类课程教育的现状调查

1.国外及港台高校

根据英国《泰晤士报》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同时尽量考虑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笔者选取了美国排名前6名的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等14所高校的物理系作为调研样本。通过登陆各大学物理系网站的课程介绍主页可以发现,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墨尔本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物理系最注重本科生的高等化学教育。哈佛大学开设化学键、能量和反应、化学量子和统计基础,以及现代化学基础和前沿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的化学理论和化学知识,同时基于物理系学生扎实的理科基础,注重把学生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在课程讲授中涉及到纳米材料、光伏等多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针对本科生开设了地球内部的物理和化学、生物物理和化学等课程。台湾大学规定普通化学及实验、普通生物及实验等课程是物理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墨尔本大学针对物理系的大一、大二学生都有相应的化学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都把与化学课程关联度很高的生物物理课程作为物理系本科生的必修课。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的物理系等都开设了一些与化学紧密相关的选修课或要求学生选修化学系的有关课程。调研的14所国外及港台高校中唯有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没有为本科生开设或要求选修化学相关课程。

2.国内高校

选取了“985”高校中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16所高校的物理系作为样本。其中,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物理系对本科生化学课程教育的要求最高。清华大学物理系要求本科生必修化学和生物学基础课程6学分以上,复旦大学物理系要求本科生必修5.5学分的普通化学及实验课。另外,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都要求物理系本科生至少必修一学期的大学化学课程。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物理系都为学生开设或让学生选修一些化学相关的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物理学本科生开设了生物物理选修课。调研的16所高校中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以及中山大学物理系没有为本科生开设化学类必修或选修课程。另外,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物理系开设课程及讲授大纲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所用的多数教材涉及面较窄,基本内容过于陈旧、雷同;在理论与科技的典型应用结合方面以及新理论、新技术的吸纳与综述方面,所占比重普遍较低;在课程体系结构上也显得陈旧,其多样化、可视化、界面的友好、信息的多渠道、内容进程的节奏感上比国外的一些好教材都要差许多。反观国外课程教学大纲,国外高校更注重对物理专业学生化学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更注重把学生的物理知识融入到化学知识中进行教育,更注重把传统的化学知识和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对重要的概念、原理等的引入和编排方式上,国外教材精心考虑、科学安排,易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我国高校教材则缺乏这样的特点[2]。

二、加强高等化学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学科之一。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是为学生将来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对于物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大学化学对完善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从事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1.物理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3]中指出,物理学本科专业教育主要是为从事物理学及相关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能将物理学应用于技术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而我国当前的人才状况“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种“不适应”不仅表现在人才素质的普遍偏低上,而且表现为复合型、综合性人才的严重匮乏。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科间的交叉。物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的学科交叉更为显著,产生了许多新的边缘和交叉学科。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及时调整传统的物理学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模式,增加综合性教育的比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之一。《规范》还明确指出:物理学本科专业的相关学科知识领域主要包括数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高等化学教育对于物理专业学生而言绝不是“无用”或“用处不大”。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材料、信息、生命科学等尖端前沿问题无不与化学、物理密切相关,需要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紧密配合,当然更需要同时具备“物理”和“化学”知识的“通才”。2.化学与物理学的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传统的物理学本科专业教育往往倾向于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严密的数学推理过程以及非物理专业人士倍感深奥晦涩的物理模型等。物理学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及其重要的数学工具数学物理方法、群论等课程无不具有这样的特点。物理学教育的很多内容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高度凝练的物理定律或公理,如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等。近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推动很大程度上缘于一些“天才”物理学家的孜孜以求,如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的诞生等。物理学内容决定了物理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物理学教育往往缺乏对事物直观、形象的描述。而化学方面的教育恰恰与之相反,化学教育的很多内容都与工农业生产或者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其外在表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化学药品的制备、提纯工艺、化工产品的性质等。即使是同一事物,化学角度的描述也往往比物理角度的描述更直观易懂,如对原子轨道的描述,物理学上需要采用量子力学上的波函数对其描述;而化学上则直接称s轨道为“球”形,p轨道具有“哑铃”形等。化学教育使学生更容易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对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高等化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物理学专业的学生通常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功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物理学专业的学生结合所学的数学、物理知识,更容易探清、理解和发现问题发生的根源和实质,更容易把问题的理解上升到定量、理论的高度。理论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实践的发展。世界上很多有名的物理学家本身也是化学家、材料学家;同样,很多化学家也具有很坚实的物理学基础。3.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为基础的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其中的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都与化学学科有很直接的联系。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物理学这一古老而飞速发展的基础科学的支持,物理学提供了最多、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手段。本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与化学紧密结合,朝着阐明化学变化过程本质的目标而前进,并进一步深入到生物学领域,为探索和认识生命的奥秘做出贡献,诞生了生物物理学这一重要的学科分支[4]。物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方面,物理学研究擅长采用量子理论计算、模拟以及理论推导的方法去预估一些现象和结果,而实验方面的很多工作则需要化学方面的密切配合。例如,纳米材料的一些新颖光学、电学及磁学性能是当今物理学研究的热点,而纳米材料的制备则需要化学、材料学的实验技能去实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C60的发现曾经激发了无数物理学、化学科研工作者对其探索的热潮,直至今天碳族化合物仍然是物理学、化学共同研究的热点。物理科学侧重于从微观性质、理论方面认识世界,化学科学侧重于从宏观性质、实验方面认识世界,二者结合有力推动了现代科技的向前发展。4.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对物理学专业学生开设化学课程教育,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自然科学。目前高等教育改革,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校课程体系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化学与各个学科、各项工程技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日益密切。高等化学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实施化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化学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学课程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当前交叉学科飞速发展的现状,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高等化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对理工科非化学专业学生实施高等化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化学学科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使学生们认识到“微观结构决定宏观性质,宏观性质归因于微观结构”这一主要的化学科学观念,这种观念和方法论上的东西,不仅可以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更为学生以后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材内容设置上,高等化学课程应包含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理论;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主要的化学二级学科的内容;应反映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充分体现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应体现化学与不同专业间的学科交叉[5]。对于不同的专业应根据其专业特点来确定课程的主线和内容,这样既能确保教学重点突出,学生接受与专业学习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加以掌握和应用,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高等化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教学,实现高等化学课程教育的教学目标。对于物理专业学生,结合物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看,在教学内容上,应当以化学理论为主线,将基础化学理论始终贯穿于高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6]。具体包括单质和无机化合物、溶液的化学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多组分相平衡等一些基本内容。考虑到物理学专业课程教育的固有内容和要求,高等化学的另外一些核心内容可以放到一些相关的物理学课程中详细讲解,如原子结构可以放在“原子物理学”中详细讲解,晶体结构可以放在“固体物理”中详细讲解,气体热力学可以放在“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中详细讲述。另外,反映化学前沿及与其它学科交叉的知识和内容如纳米材料、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可以作为高等化学课程的选修内容,或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传授。课程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考虑到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可以在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的讲授过程中,适当布置一些与生产实践有密切关系的题目让学生去尝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又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加深对化学理论的理解。另外,实验是高等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适当开展一些相关的化学实验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李国祥,王正德,蔡颖.应用物理专业《大学化学》课程开设与教学的尝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31(3):18-19.

[2]董平,宋义敏,魏昕,王佳宁.浅析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协调其关系的重要性[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2,12(3):15-18.

[3]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J].物理与工程,2011,21(4):3-26.

[4]王磊,王祖浩,李慧珍,胡久华.化学课程改革的社会需求调查及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2(4):66-71.

[5]李京卿.大学普通化学教材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4篇: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物实验;拓展性;科学素养;培养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是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当今素质教育潮流的。

1.生物拓展性实验与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的掌握情况。生物拓展性实验不仅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基本组成部分,也包含对认知领域、操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和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我认为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素养至少应包含7个方面:① 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原理和规律是如何用于生物科技技术领域的;② 能够理解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③ 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观和宇宙观;④ 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⑤ 具有一定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⑥ 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⑦ 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生物拓展性实验是在教师引导下,以高中生物实验为起点,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探索,拓展新的实验课题,提出新的实验情境、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生物拓展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已有实验的前提下,要求原实验进行探索和创新,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中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现状

(1)对拓展性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拓展性实验教学是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拓展性实验并未获得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是拓展性实验与考试成绩关系不大所致。

(2)“教”与“学”态度敷衍。生物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严重,认为有工夫做实验不如多做题来得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安排的实验课时经常被用来组织学生做题,就更谈不上将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验课题引入课堂,开展拓展性实验了。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所以学生对生物拓展性实验更加不重视,态度敷衍。

(3)实验教学不够生动。当前的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教材改革跟不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生物学教师对待生物拓展性实验的态度慵懒,导致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存在准备不足的现象,授课内容多年不变,不能与时俱进。另外,目前生物拓展性实验大多组织散漫,实验过程多是“走过场”,做得好与不好都一样,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不论是对老师的授课过程,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及时的评价,降低了拓展性实验的教学效能。

3.生物拓展性实验课程的行动研究

(1)深刻认识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目标。生物学属于实验性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其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生物拓展性实验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生物拓展性实验具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生物拓展性实验中的落实意义非凡。对于授课老师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次的拓展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所以要求老师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为学生做出表率。

(2)生物拓展性实验的实验设计。与生物学课堂实验教学相比,生物拓展性实验的内容往往是由授课老师经过综合考虑后确定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其实验设计仍需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以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此外,也应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水平等考虑在内。

(3)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生物拓展性实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 改变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②改变实验材料;③ 改变实验控制条件和实验处理方法;④ 改变实验仪器的选择;⑤ 改变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⑥ 改变实验情景。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应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在生物拓展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循序渐进原则,把知识传授、实验操作和思维拓展结合在一起。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还应辅以有效的教学评价系统。

总之,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生物拓展性实验可以从知识讲解、实际操作与探索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显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陆新华.巧妙设计实验课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J].中学生物学,2012(11).

第5篇: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内容编排:物质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1(S)-0009-4

新课程提出的“一纲多本,教材多样性”思想明显体现于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中。目前,基于国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与呈现了10种版本的小学科学教材。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提供了选择性。基于不同版本的科学教材呈现不同的特色(表现于不同教材体现的难易程度、活动编排、区域性特点及与学生知识背景的适应性等),也表现了科学教材在适应学生认知与心理规律方面与课程改革要求的距离,对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成为促进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必然。因而,本文将以教科版、河北版、苏教版三套使用率较高的教材在物质科学内容层面开展比较与分析。研究其体现的共性与差异,为小学科学教材的修订与选择提供基础性的建议。

1物质科学内容的总体分布

物质科学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三套科学教材编排的特点可以从物质科学内容主题的分布中得以体现。从整体编排看,小学阶段的物质科学内容从简单材料的观察到动态的力学知识再到物质的变化,呈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静态观察到动态变化,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物质科学的内容分布于各册,教科版《科学》教材每册四个单元,每单元7-8小节,涉及物质科学有16个主题;苏教版《科学》教材每册5-6单元,每单元4-6小节,涉及物质科学有14个主题;河北版《科学》教材每册5-6单元,每单元2-6节不等。涉及物质科学有15个主题(具体见表1)。

从三套教材物质科学主题的整体分布与内容来看,呈现了对综合性的共同关注。如苏教版教材中的综合性表现在内容选择上。基于学生的生活设计物质科学单元活动;在内容组织编排上,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是简单的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学生相应学习任务与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想象与思考。河北版 教材则提出以“性质与功能”、“运动与变化”、“作用与平衡”、“结构与系统”四组统一概念来整合课标所规定的五大内容标准,每个年级主要围绕一组统一概念组织教学单元;在内容编排上。注重渗透科学与技术教育,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之间的密切联系。

2科学教材中物质科学内容编排的共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把物质科学领域划分为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三个主题。其中“物体与物质”包括“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用途,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利用”:“运动和力”包括“位置与运动,常见的力。简单机械”;“能量的表现形式”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热现象,光的传播,简单电路,磁现象,能量的转化”。课标进一步明确学生通过这些主题内容的学习。不同主题层次的观察与探讨,可以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认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知道它们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能量可以通过物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能量是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要尽可能的避免浪费能源。

2.1强调科学知识的基础性

三套教材所选择的物质科学内容强调科学知识的基础性,是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三至六年级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处于具体运算与形式运算阶段。其思维体现了“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因而。三套小学科学教材在选取物质科学领域知识内容时关注了:真实性——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多数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可通过观察、实验、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来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基础性——科学教材中呈现的概念多为具体概念。在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过程中尽量避免了专业性很强的名词界定,引导学生通过概念的解释及其应用促进理解。以“物体与物质”主题中的“物质的变化”为例(如表2),三套教材呈现了对基础性与情境性的共同关注——教科版利用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与分离阐释物理变化,以碘淀反应阐述化学变化;苏教版利用蜡烛的变化、生鸡蛋变熟鸡蛋、水的三态变化等生活实例来阐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河北版通过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生锈等现象来阐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学生是基于对真实生活情境与现象的观察、实验与体验,形成对物质变化的理性认识。

2.2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其内容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呈现了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是一个比较长周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基于体验而习得,表现为一种从量变到质变过程的特征。因而,具体在科学教材中表现为渗透性、渐进性与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对科学探究的关注。增加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水”为例。课标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为“积极参与有关水的研讨并发表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在辨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这反映在教材中表现为苏教版教材强调“生命离不开水,观察水。神奇的水。地球上的水”。教科版教材关注“观察一杯水。比较水与油、沙。比较水的多少”等活动的设计与呈现,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与水相关问题(如各种液体的流动性、水量的测量方法等)的思考。在交流合作与发表见解中获得体验与发展。

2.3强调科学方法的多元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主要表现为引导儿童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三套科学教材在内容与方式上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做中学”,具体体现于三套教材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导体与绝缘体”探究活动的设计(整个活动涉及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认识导体与绝缘体。除了对科学探究的关注之外,三套科学教材极其强调科学实验、观察、类比、建模等科学方法的体现与体验。如苏教版三(上)“常见材料”体现了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是什么材料组成”、“区分哪些物品是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制成的”等活动,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三套教材对“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变化”、“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尺子测量身高”等活动的设计都体现了对科学测量方法及其测量工具使用的强调。模型的建构有助于学生直观观察与解释事物内部构造,三套教材在编写中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建模方法,如苏教版五年级(上)以“手臂的活动模型”这一复杂的人体活动促进学生对杠杆原理的学习与应用,以“红绿灯模型”引导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感性认知与应用。

2.4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彰显STSE教育理念

综合性与学科间性是科学课程区别于分科课程的特点之一,三套小学科学教材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科问的联系与综合——如教科版与苏教版通过“耳的结构与功能”主题内容。呈现了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的联系;如苏教版引入《墨子》中的“伏罂而听”,显现出科学的人文关怀。教材在关注学科间性的同时。也彰显了STSE教育理念——表现为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学习解释生活现象及其应用,如苏教版四(下)“拓展”栏目中“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表现为对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推广新技术、宣传科学、反对迷信等),如河北版四(下)“科学在线”栏目对人工降雨的介绍,将水的三态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应用科学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此外,还表现为与生活相关的科技制作活动的开展,了解技术的科学原理及生活应用,如苏教版和河北版中“制作小乐器”、“减弱噪声”、“无噪声书房”等活动的设计,体现出技术和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对技术的科学原理之关注。

2.5注重科学史的渗透,强调科学本质理解

科学史蕴含着对科学演化历程的审视,是沟通科学与人文两大领域的桥梁。学习科学史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基于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科学课程的性质在于体现科学本质的理解,三套小学科学教材都极其注重科学史的渗透与呈现——从所占内容的比例看,苏教版涉及科学史的知识点数占总知识点数的12.8%,河北版为18.1%;从科学史引介的形式来看,有导入、阅读、讨论或专栏——如河北版通过“科学在线”栏目介绍人们对电的认知发展史,教科版六(上)设置了“资料库”栏目,通过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以及杠杆称的家族发展史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特点及其应用。

3科学教材中物质科学内容编排的差异

各套小学科学教材是基于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因而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理念、目标、内容与实施方式等。即呈现了多维度的共性。但基于编写者对课标的理解与教材使用者的特点,呈现了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的差异。也表现于三套小学科学教材关于物质科学内容的编排中。

3.1对学生认知层次性关注的不同侧重

科学是一门知识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体现表现为对学生认知层次性的关注,不仅体现于不同年级教材在同一主题内容组织的层级性。而且表现于针对某一主题内容呈现的层级性。以“电磁铁”(物质科学中联系“电”与“磁”的重要内容)为例。教科版以单独的章节分别阐述了“电”和“磁”现象,以通电导线具有磁性来阐述“电和磁”的关系。进而介绍了电磁铁。并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其中,“通电导线具有磁性联系了‘电’与‘磁’”作为电磁铁磁力大小影响因素探究的先行组织者。即教科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关注了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内容的编排关注了学生的认知层次性。河北版中“电磁铁”是在六年级(上)通过电铃中存在的电磁铁及其性质介绍而阐述的。是继三年级(下)磁铁及其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的进一步拓展;苏教版中“电磁铁”是学生在学习“简单电路”、“磁铁”后。经历“制作一个电磁铁,并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活动,认识电磁铁的性质及其应用。尽管河北版教材考虑到了三年级、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苏教版设置了丰富的活动与实验,但两套教材都是继学生“电”、“磁”学习后。直接通过“电磁铁”的制作来认识电磁铁的特性及其应用。未能通过设计“通电导线具有磁性”的探究活动。认识“电”与“磁”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与应用“电磁铁”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认知层次性关注的体现。可见,尽管学生认知的层次性都为三套教材所共同关注,但教科版教材是通过建立“电”与“磁”联系为理解“电磁铁”提供先行组织者:而另两套教材则是通过将学生有丰富生活体验的“电”与“磁”现象编排在三年级,对内容相对抽象且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电磁铁”编排在六年级,以体现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关注。

3.2多元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关注

主题内容的呈现方式要和教材的整体编写理念相契合,多样化的内容呈现方式已成为教材编写的趋势之一——体现于三套科学教材丰富的活动栏目的设置中,但具体到各版本之间又有所差异。如苏教版通过动手、问题、交流、选择、拓展、资料、记录、注意、环保等九个栏目来安排学习活动;河北版则设置了活动、材料与工具、安全、记录、猜想与假设、拓展、讨论、表达与交流、专题研究等栏目:而教科版没有活动栏目的明确划分,将动手、问题、交流等活动融于教材内容的探究活动之中。此外,三个版本的科学教材在活动设置方面呈现不同的侧重点。如“电磁铁的磁力”的探究活动设计,教科版以电磁铁吊车引入问题,设计的活动重视学生通过表格记录假设。继而制定、交流、实施小组研究计划,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其活动过程完整且各环节衔接紧密。苏教版注重在实验报告中给出问题、假设、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结论等五方面,并给学生以相应的提示。河北版强调基于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和工具、实验方法、实验结论)、表达与交流活动来展现探究活动的设计。可以发现教科版在探究活动的呈现上严格按照课标中所要求的探究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来开展,过程中尤其注重实验假设的提出与理由的陈述:苏教版更加重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缺乏对小组间交流活动成果的关注;河北版重视实验的设计,在问题的提出与情景的创设上则关注不多。

3.3与初中科学教材衔接的不同内容呈现

第6篇: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1.药学知识领域:由药物化学、药理学、分子药理学、药物分析(包含体内药物分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知识单元构成。

2.临床医学知识领域:由医学影像学、诊断学、实验病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患沟通与交流技巧等知识单元构成。

3.药物治疗学知识领域:由内科药物治疗学、外科药物治疗学、妇产科药物治疗学、儿科药物治疗学、神经科药物治疗学、精神科药物治疗学、传染科药物治疗学、皮肤性病科药物治疗学等知识单元构成。

4.临床药学知识领域:由临床药理学、药物应用评价、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药物经济学、药物流行病学、药事管理学等知识单元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专业知识领域应是临床药物治疗学和临床药学,这是目前课程体系的薄弱环节,属于教材建设的重点内容。

二、国内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的临床药学专业教材包括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供普通高等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学用。山东大学组织编写的临床各科《药物治疗学》一套7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七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教学使用,还有其他专业课程教材,如《药物流行病学》、《药源性疾病与防治》等。这些教材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编写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或药理学等基础课程教师,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阐述的实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足,药物不良反应和给药方案调整等属于临床用药特色的内容偏少,未能很好地体现临床药学专业专用教材的特点,加之教材的格式不统一,前后顺序安排不甚合理;造成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相脱节,专业重点不突出,内容比较杂乱,与其他学科重复过多,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混乱现象。这些问题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在再版时花大力气解决。随着我国临床药师制度的逐渐实施和完善,临床药师专业素质、水平和经验不断提高,专业教材的主编和编写人员应逐步过渡到由临床药师承担。目前再版的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编写人员,可由临床药师、临床医师(具有丰富临床用药和教学经验)以及药理学专业教师三方面组成,以真正适应临床药学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关于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

1.内科药物治疗学

涉及面广,整体性强,是内科医生防治疾病的基本手段,更是临床药学重要的专业基础,对于将来从事综合性工作的临床药师来说,是贯通临床医学和药学的桥梁课程。药物治疗学主要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能否转化为治疗效应,最大限度地减低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合理使用药物的具体问题。近年来,随着医学基础学科,特别是药理学和药剂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为基础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内科药物治疗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迅速增长的大量药物,如何选择和应用,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内科药物治疗学的教学目的,是使临床药学学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等方面有一系统全面的了解,熟悉内科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规,重点掌握治疗原则和用药方法。通过讲授内科药物治疗学,为今后学习其它临床学科、进行毕业实习以及从事临床药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该课程教学包括系统学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通过系统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指导今后的临床实践。在临床实习阶段,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各种疾病相结合,正确地运用到药物治疗的实践中去。

2.外科药物治疗学

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会“用药”的临床药师,而不是会“做手术”的外科大夫。所以外科及药物治疗学的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外科学总论部分为主,如无菌术和外科的基本操作技术、体液失调和酸碱平衡、输血、外科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疼痛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外科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其他术前术后与药物处理密切相关的一些外科疾病,实验和见习课时亦安排在与上述讲课内容有关的科室或手术前后辅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种。目的是熟悉外科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配合手术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承担外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3.妇产科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和药物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为重点,如妇产科常用诊疗技术和治疗方法,各种常见生殖系统炎症及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学,月经失调、绝经期、不孕症与性激素的补充治疗,产科、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处理及围生期的合理用药等。目的是熟悉性激素类、避孕药、抗生素、抗肿瘤等妇产科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用药原则和治疗方案,能够担负妇产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4.儿科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药物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小儿的生理和病理学特点,掌握小儿科用药方法、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及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儿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5.神经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神经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注意加强药物治疗学内容,使学生熟悉神经病学检查和诊断要点、常用治疗药物,掌握神经病科用药特点、用药方法及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神经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6.精神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精神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精神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掌握精神病科常用治疗药物的特点、用药方法及主要不良反应,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精神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7.传染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传染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特点,掌握传染病科常用防治药物的用药方法及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传染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8.皮肤性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皮肤性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皮肤性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掌握皮肤性病科常用治疗药物的剂型、用药方法及治疗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皮肤性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四、关于临床药学课程

1.临床药理学

传统的临床药理学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临床药物评价、甚至药事管理学的部分内容,并与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颇多交叉和重复。鉴于对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临床药学课程的统一考虑,将上述有关内容分出,单独设课,为避免学科之间概念的混乱,减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界定和规范教材内容及范围,适当调整学时和学分非常必要。临床药理学作为临床药学一门独立的重要专业课,教材编写的内容和重点应放在总论部分,如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设计、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药物相互作用及合理用药、时间药理学、遗传药理学、老年人用药、妊娠期及哺乳期合理用药等,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进行新药的临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2.药物流行病学

药物流行病学是临床进行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一种方法学,教材的编写重点是与药物临床应用有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设计原则、基本类型、因果联系以及Meta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统计学方法,目的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内容,具备开展循证药学(evidence-basedpharmacy)研究的能力。

3.临床药物评价

相当于临床药理学的各论内容,按系统或治疗的重要疾病评价临床常用药物,比较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特点,以及发展和应用趋势。如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与细菌耐药变迁的关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循环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呼吸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消化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血液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激素类药物的临床评价、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评价等。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具有临床常用药物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评价药物应用的能力,了解临床应用药物的最新进展,为将来从事临床药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第7篇: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人文物理;教学实践;困难及对策

1、引言

继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之后,国内不少大学己经先后为文科专业学生开设了物理课程。我校于2010年开始,也在商学院的本科生中开设了人文物理课程。由于讲授对象的基础不同,选用的教材不同,以及教学课时的不同,各个高校的人文物理教学有明显差异。笔者分析了在文科生中开展物理课的必要性,并尝试探讨了人文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困难及对策。

2、在文科生中开展物理课的必要性

现代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和迅猛发展,要求当今社会的各类人才都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它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人文学科各专业的本科生中开设大学物理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理性思维的熏陶,享受自然科学的乐趣,并通过对物理学系统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学好大学物理课,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文科学生学习物理既是社会需要,又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需要。

3、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困难及对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文科学生对理科课程由来已久的畏惧心理,而且物理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数学知识的运用,让文科学生觉得如临大敌。加之有部分学生认为物理学的学习与专业没有联系,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大学物理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文科物理的教学。因而需要经过教学实践与研究,探索一些适合文科学生的教学方法。

3.1明确培养目标

理工科物理教学与人文物理培养目标的不同。理工科物理教学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而文科物理教学是指导文科学生用理科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为了扩展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观念上有所变革,而且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就要求一方面理工科物理教学与人文物理的内容体系方面也有所不同。理工科强调内容的“系统化”、“逻辑化”、“难度化”和“应用化”,文科物理则重点阐述物理概念的来龙去脉,加重物理学史的讲授分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

另一方面内容处理上也要有所不同。理工科物理教学是以物理自身发展内在的系统化、规律化来安排必要的基础知识理论的,具有概念明确、逻辑性强、理论功底扎实等优点。但对文科学生来说,重要的不在于理论性,而在于实用性。培养文科人才的目标是以实用的眼光看物理科学的作用,因而教学应该是通过生活中的物理、工程技术中的物理和最新科技发展中的物理来导入物理知识,使学生感悟和认识物理学的重要性,并懂得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不苛求全面、系统,但应具有一定的涵盖面和完整性。力求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避免复杂的物理推导和数学计算。在介绍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以系列专题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文科学生对当代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

3.3调高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

由于文科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要求教师语言生动优美、知识面广、文理兼通,对教师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

3.3.1“问学生”与“问专家”相结合。

“问学生”是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通过对在教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来考察教学过程的问题与成果。

“问专家”是指与其他同行高校老师交流。由于我校目前是开展人文物理的教学的时间还很短暂,在教学经验,内容安排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除了通过查阅论文了解人文物理教学的最新进展。还应通过与其他高校的授课老师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面对面交流,这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内容大有裨益。

3.3.2研究人文物理的教材,扩展任课教师的知识面。

为了真正激发文科学生对文科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

自上世纪末开始,我国一些著名高校纷纷开设了文科物理课程,并相继编写出版了一些文科物理的教材。本人在人文物理选取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谢东和王祖源主编的《人文物理》一书,另外,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等编写的《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同济大学吴翔教授等编写的《文明之源——物理学》和东南大学吴宗汉教授等编写的《物理学概论——文科大学物理教程与实验》。通过分析这几部有代表性的教材各自的特色,根据我校人文物理的课程目标,取长补短安排课程内容。

物理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文科学生掌握大量的物理学知识是不可能的。作为导论性的大学物理,应描绘物理学的整体轮廓,并在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应用结果的同时,相应介绍这些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通过适当的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史,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规律的发现必然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广泛阅读近代物理的各种书籍,收集大量现代物理前沿的讲座资料,更新知识,为更好的服务教学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4.结束语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物理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在文科生中开设自然科学课程,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本质,提高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通过人文物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探索大学文科物理的教学规律,摸索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文科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基金项目:

上海电机学院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No.2012YBJYJG-16)

第8篇: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70-03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提供给人们对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最基本的认识,物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物理科学方法,物理学得理论体系和理论架构的形成都来源于实验手段和物理科学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的教育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对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现象、概念和规律,达到深刻地理解和灵活的应用,是广大物理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提升专业水平、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必须在教学中融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中丰富的物理科学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

所谓方法,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及理论研究中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所采用的一般思维手段和操作步骤的总和。[1]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生活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是总结规律、获取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是在特定的学科中所运用的典型手段模式和途径。

物理科学方法是主要包括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方法、物理学理论的学习与传播方法。它是人们在进行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实验的验证分析、物理规律的总结和检验等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2]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进行物理学科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物理科学方法,物理教师挖掘物理学中蕴含的丰富的物理科学方法,有计划、有目标、有规律地传授和渗透物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物理科学方法,掌握学习物理学的本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

二、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优化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离不开物理方法,只有掌握了物理科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正确地认识物理概念、理解物理定理、掌握和运用物理定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的物理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运用必要的物理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对物理知识就会有扎实的理解,并能在科学方法层面上理解和体验学习过程,掌握了物理科学方法可使学生整体构建物理知识框架、熟练地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并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物理科学方法是介于一般哲学方法和物理学本身的学科研究方法之间的中间层次的方法,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使他们能够应付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3.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的培养是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科学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尊重证据、坚持真理的科学作风,就可以使科学的思想逐步扎根在学生头脑之中,更好地理解唯物论和辩证法,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4.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开放、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研究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科学方法,学生才能够针对各类物理现象选定研究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够主动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才能够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探究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三、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原则[3]

1.一致性原则: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原来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时,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常规的教学目标相适应、教学设计应与原来的教学设计相融合、教学检测也要与原来的教学检测有机结合,即保证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检测与课程要求保持一致性。

2.系统性原则: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作为科学素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下系统规划。因此,在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时,即不能贪多求快、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在学生已理解掌握某种方法时还在低水平上重复。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渗透课堂教学时,要系统地考虑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内容、时间和层次;要系统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当的科学方法作为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层次上要求进行系统考虑,恰当地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3.阶段性原则:物理科学方法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教育的程序上,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隐性熏陶阶段、显性指导阶段、模仿内化阶段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使学生按照认知的规律从初步掌握到逐步形成、从反复理解到应用发展,进一步达到内化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4.融合性原则: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物理教学以知识教学为主要内容,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结合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过程长期、分散地进行。但是,物理科学方法的内容在教材上不是条条框框的教条,也不会单独成章成节,因此,必须把科学方法教育融合到具体的物理知识传授、学习活动,尤其是科学探究等过程中,通过隐性渗透和显性提炼的方式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合到学科知识传授中。

四、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策略[4]

1.巧用课程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物理科学方法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离不开物理课程教材。物理教材一般以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索、由浅入深地递进展开的,物理科学方法一般都是蕴含在物理知识线索中。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物理科学发展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因素,例如研究和描述物理现象应用了什么物理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时体现了什么物理科学方法;设计物理实验突出了什么物理实验思想;探讨、总结并检验物理规律时渗透了什么物理科学方法,只有灵活地使用教材,在教材中找到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2.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目标:物理教师在课堂中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时,要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根据课程标准,在确定知识教学目标、保证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制定课程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目标,使课程目标具体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明确不同阶段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重点,对每一节课、每一个阶段制定具体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使得在课程实施中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可操作性,使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计划性。

3.依托课程具体内容,确定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重点内容:要根据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原则,依托课程具体内容,按计划每一节课突出一二个重要的科学方法,以具体的实例重点讲授。因为物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很多,通常包括分析、比较、观察、实验、演绎、分类、综合、归纳等系列方法,进行教学时应该是具体的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有所侧重。要认真地分析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在物理学科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每节课具体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重点内容,有效地实施教学。

4.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5]。

(1)结合物理学史的教学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物理学史记录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包含了物理科学方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物理学史上每一个规律的发现,均包含有物理科学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将物理学史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把讲授物理学史与传授物理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家科学发现之路,认识物理学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的同时,对这些物理科学方法理论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例如,我们可以结合物理史实,在介绍经典物理学的形成过程时,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方法,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以及牛顿创立的实验哲学的分析综合方法。只要我们的物理教师能够做教学的“有心人”,充分挖掘物理学史中科学方法素材,有效地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就能够帮助学生领悟和掌握物理科学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达到实际应用。

(2)在概念、定律、定理的讲授中融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物理学中包含了许多概念、定律和定理,这些概念的引进、定律和定理的形成过程均蕴含着物理学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物理科学方法,如形成概念的过程就包含着“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善于向学生提示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使学生逐步领悟并学会包括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分类等物理科学方法;要加强概念或规律的推导训练,使学生体验并运用数学演绎、逻辑推理等科学方法。

(3)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许多概念规律、定理定律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引进、验证、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课程包含有丰富的物理科学方法,具有知识综合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它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科学方法和实验操作技术、丰富学生的物理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进一步掌握物理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比较、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类比、实验测量误差的分析等形式,掌握物理实验中的诸如观察法、分析比较法、类比法、科学推理法等实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理想化方法等实验设计思想。要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分析物理实验现象、验证实验原理、解决实验数据、推导实验结果,达到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4)精心设计习题,在应用教学中融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通过习题教学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达到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例题、练习、及课外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智力技能,通过习题的实际解题应用,使学生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分类等物理科学方法,提高应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避免学生出现解题不得其“法”、见了题目就套公式、只为做题而做题、答案正确就了事、搞题海战术等现象

(5)改革考核方式,在考核评价中融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考核也是物理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知识、是否掌握了物理学方法,往往通过课程考核来实现。改革考核方式,在考核评价中融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必须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师改变过去重记忆性理论知识的考核,轻方法、能力、思维、观念等内容考核的形式,避免学生出现死记硬背、对定律定理一知半解、机械套公式计算、不能灵活应用的现象,在课程考核内容上应尽量减少标准化题目,增加论述型、应用型的试题,突出考查学生方法是否掌握、能力是否提高、思维是否得到锻炼。重视课堂过程的考核,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对定律的理解说明、对规律的评价论证、对结论的分析探讨,即让学生能充分地体现自己的学习程度,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模式的考核,使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模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养成对知识进行整理、分类、归纳的习惯,逐步掌握物理科学方法。

总之,21世纪的人才培养已经从“专业知识型”转向“能力创新型”,教育的重心已经从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及能力的培养中,科学方法的掌握对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与构建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对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更是不可或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充分体现物理课程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博.新课标下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集,2007.

第9篇: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一 当前高职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与普通高校有着显著的不同,高职物理教学面临的问题也有其特点。

1 对高职物理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性、技能型高级人才,掌握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物理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以致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没有给予物理教学自身应有的重视。

2 高职物理教学学时相对较少,缺乏配套教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为此,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育和职业技术实训上,在课程计划中给予基础理论课教学的课时一般都不多。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本、专科教育,它起步较晚,缺乏与之配套的、适合高职需要的教材,当前,高职物理教材基本延用了理工类本、专科教材的模式,而这种教材主要是针对接受过系统的高中物理教育的学生,十分不适合目前高职学生,尤其生源是中职生的状况。

3 高职学生物理基础普遍较差,且层次落差大,给物理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尽管国家已明文规定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目前人们对高职院校的世俗偏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招生难的状况,且生源大多是中职毕业生或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他们的物理学基础普遍较差,物理知识学得不够全面系统,有的甚至是空白,同时这些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大,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因此受到影响。

4 教学实验条件差,设备陈旧,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物理教学的需要。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也越来越短。而我们目前使用的物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经典物理内容比例较大,近代物理内容相对不足,当代物理前沿及其在高科技中应用方面的内容就更为少见。物理实验条件落后,实验器材陈旧,学生难以有机会进行近代物理的重要实验,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陈旧的教学内容和不合理的教材结构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对物理教学的要求。

5 物理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衔接不够,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教学的要求。当前的物理教学还是停留在传授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阶段,老师讲,学生听;实验教学仍是以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实验模式,存在着方法单一、过程单一、结果单一的现象。学生在实验时只需动手接线,按实验指导书规定的步骤进行测试,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不能与专业教学相衔接,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教学要求,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任务要求严重脱节。

二 高职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对高职物理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1 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职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2 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高职物理课程既注重学生的共同基础,又注重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专业需求,设计出供学生选择的多层次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 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专业性。高职物理在课程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专业技能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联系,避免与专业课程的重复,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4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职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 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高职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三 加强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1 改革传统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实现实验类型由传统的验证性向设计性的转变。设计性实验是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查阅参考资料、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选用实验设备并进行探讨性分析等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迫使学生学会如何面对陌生的仪器,“逼”学生自己动手,敢于实践,真正掌握实验的精髓。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有创见,就要支持鼓励,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于争辩,甚至敢于否定或修改前人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开放物理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室定期对学生开放,给他们留出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学可分为两个模块,一个为基础性实验,一个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前者可以班级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后者为开放性实验。物理实验室定期对全校学生开放,设计性实验可在这段时间进行,时间由学生自己掌握,内容也可自由一些,多准备些仪器设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也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拓宽思路,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应取“量方法而不是量形式、重能力而不是重结果”的思路。工作重点应转为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处理实验中的问题,自己修改和完善设计。只要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如果我们把实验考试分为平时成绩、笔试成绩、现场实验成绩和创新能力四部分,那基本上就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 开展高职物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掌握知识的彻底性都是很有帮助的,然而他是否能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彻底的开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不断地摸索实践,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的转变,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其心理特点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为: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而善于辩论;逻辑思维高度发展,发散思维有新发展;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主动性、自尊心增强,渴望与人交往;富有理想,积极向上,向往真理。由于大学生迅速走向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会表现出消极的一方面:如滥用精力与蛮干,急于求成,缺乏耐性,过分凭借想象或间接思维,不善于将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结合起来,容易导致脱离现实,坚持片面性结论。

2 学生学习的特点。与中学生相比学生的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更多的支配时间,对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等;学习途径的多样性,课余时间比重加大;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性质;基本上形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了一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3 大学物理学特点。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包括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定量的精密科学,大学物理学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基础性:大学物理学不仅是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一切技术科学的基础,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其他自然科学进行科学研究普遍适用的方法。

前沿性:大学物理学吸引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向,其教学内容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

实践性:大学物理学特别重视与实践的相联系,重视用实验去验证新理论,并重视新的科研理论转化为实践产品。

探索性:是大学物理繁荣核心特征,探索的目的在于创新,使学生不仅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