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大学生素质教育

第1篇: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做法

一、大学生应该有的素质

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之中很关键的一段时期,这个时间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内,能否对大学生们进行很好的素质教育,往往会影响其一生,那么,一个现代大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素质呢?我认为有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法纪素养等符合社会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综合体现。

在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当中,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灵魂,是最重要的一项,它对造就高素质人才起着引导和保证性作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基本品质总称,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两方面,思想素质是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三个因素组成,而政治素质则是由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等要素组成。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一定的基础,但总的来说,社会方面的工作和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也还不够成熟,可塑性则比较强。因此,要求大学生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提高自己的认知和鉴别能力,培养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

2、人文素质方面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怎样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就主要是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标,完善人格。追求人的美化,教会大学生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和灵魂陶冶,在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的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去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并追求真理,温文尔雅的风度气质等。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不断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科技的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并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践能力的含义要高于有些高校所强调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事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全部。实践能力还应当包括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敢于接触实际、并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4、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方面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层面是指大学生的法纪知识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它通过内心的结合和习惯来约束现代大学生的行为,从而调控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做人实践当中产生的行为规范的心理品质,包括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所形成的若干关于善与恶、公与私、廉与腐、诚实与虚伪、创新与陈旧、积极与消极,促进自身全面素质发展为中心的观念,个人情感和个人行为习惯所对应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如何进行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们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为兴趣的关系结识了众多的海内外文化大家,总结出了人格的精髓,弥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他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部的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等九个部分,根据该理论,要如何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不但要解决“令行”的问题,还要解决“禁止”的问题,禁止是对背离、干扰、阻碍等不良素质教育实施的行为的禁止。“令行”和“禁止”联系密切,互为因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约束机制尽管起始于“禁止”,目的是为了“令行”,是为了在社区内产生有利于实施良好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风尚习俗,造成使个体行为服从于集体行为的心理压力和动力,在行为上能够进行自我控制。可见,必要的约束机制是实施良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所谓素质教育运行的保障机制,是指能够为素质教育的运行提供必备的基本条件。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所有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完全孤立的不需要任何条件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建立健全有效的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就是要能够提供保证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

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很重要的是保证学校经费和设施达到规定标准。学校必须具备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运动场地和器材等。近些年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对子女的前途也越来越关心、重视。在子女们上学的“择校风”中,条件稍为好一点的学校人满为患,而名气较小的学校则难以为继,师生们在精神上承担很大的压力,信心削弱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这些现象既不利于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也不利于保证公民教育和学习权利的平等,更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素质教育的实施。

3、建立有效地的动力机制

社会需求是大学生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名族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一个学校而言,提高大学生们的素质,能有效地促进整个学校素质的提高,满足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各种需求,符合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在内的所有人的根本利益,这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可以这样说,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符合现实情况的,关键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揭示,有部分学校和家长错误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建立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首先就是要将阻力变为动力。也就是要让大家从思想上要统一,要建立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之间有效的沟通互动平台,方便相互了解及配合,以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合理推进。沟通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思想。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课程和传统思想教育返朴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不断扭曲为“应试教育”。这种扭曲使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歪曲,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非良性发展。所以,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而转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检验方法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成功与否,是需要很长时间才会看出成效的,因此,践行素质教育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学校要根据每一个素质教育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已经实施的素质教育进行各方面的修订,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要,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 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 中国高等教育,1999,(15、16).

第2篇: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我系从20*年开始,于每年的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举办历时三个月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节。目前已举办两届,活动主要以学风建设为抓手,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开幕式为起点,以闭幕式表彰和汇报演出为结束,主要通过学术报告讲座、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共三块模式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具体有:专家系列学术讲座、辩论赛、演讲赛、模拟法庭、法律义务咨询、周末英语沙龙、“111”读书节、百部名著必读书目活动、书法、摄影、工艺制作、歌手大赛、话剧表演赛、组建系大学生合唱团、舞蹈队、礼仪队、开设周末影院及开展篮球赛等各类体育比赛等等。

二、活动举办背景

加强和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培养和形成优良学风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之所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节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学生普遍认为学院整体缺乏高校的学术氛围。我们举办素质教育节关键是要营造一种浓厚的人文素质环境,并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手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学风,自觉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充分发挥系“素质教育中心”的依托作用,通过我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希望能为今后全院人文素质教育的推广提供参考;

第三,弥补我系在浦东校区单独办学在办学条件上的先天不足,通过素质教育节的开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新生尽快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为学风建设打造良好基础。

三、活动效果

从活动效果来看,我们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节的开展,为我系的学风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主要收获有以下四点:

1、学生参与面广。从总体效果来看,全系广大同学都能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积极报名,踊跃参加,学生参与面达90%以上,充分展示了我系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多才多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并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第一届共表彰了6个先进集体和42名先进个人;第二届共表彰了7个先进集体和72名先进个人。树立了典型,带动了整体。

2、开展学术讲座,激发学生成材。开展学风建设,学术讲座优为重要。在素质教育节期间,我们结合浦东校区困难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注重将学风建设和思想教育有机的融入到学术讲座当中。讲座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动态、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素质拓展、党建思政、人文素质、学生自立成才教育。如组织“专业教授与本科生面对面”、“学风建设从我做起——优秀校友成才报告会”等讲座,邀请了厦门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陈培爱教授、院党委黄发良副书记、全国辞章协会副会长祝敏青教授、*师大传播学院院长颜纯均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共举办了28场的专业学术讲座,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节中,我们以素质教育中心、教研室和专业教师为依托,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练兵活动。如广告教研室组织广告专业学生到成都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节,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并在20*年*省消委会主办的全省“好产品好广告”竞赛中,共有6位同学10幅广告创意作品分获了一、二、三等奖;秘书教研室组织学生参加秘书资格、普通话过级考证;素质教育中心制定了系“大学生人文素质百部必读书目”,以“111”读书计划为实施平台,结合周末文学经典影院,提升我系学生的文学底蕴和人文素养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4、寓教于乐,激发学习热情。在素质教育节中,我们依托系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英语协会、法律协会、创业协会、拾贝文学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我们通过法律专业校友陈建福的牵线搭桥,与宁夏盐池县灌区一小长期开展助学帮困献爱心活动,两年来先后与65名小学生结对子,共捐款、捐赠衣物、学习用具等总价值近2万元人民币。该活动先后在中青网、宁夏电视台和*三家媒体得到了相关的报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本学期,我系已将之作为学生支部的支部立项活动,并拟定今年暑期赴宁夏灌区一小开展帮教活动。

第3篇: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竞争意识;竞争能力

一、新时期当代大学生竞争现状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只有能够经受挑战,具有强大的抗压抗挫心理的竞争型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扩招人数大幅增加,就业压力年年剧增, 2010年631万毕业生,2011年650万,2012年680万,2013年超过700万,岗位是有限的,资源是稀缺的,每一年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就不了业,成为激烈竞争中的落败者。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竞争意识最为强烈,分列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指标打分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但是在激烈的各种竞争中,大学生却未能很好地利用竞争机会全面提高自己,存在着竞争能力不强,竞争心理不健全、竞争手段不正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影响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竞争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竞争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体现了人的社会本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竞争越来越普遍地为人们接受认同。当今社会就是激烈竞争的社会,21世纪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学府,更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开拓有效的培养途径,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它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大学期间不只是要让学生学到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完善和自我的成长,逐渐具有社会竞争力。

(一)什么是竞争

所谓竞争,《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为了同一目标或利益而进行的争夺或较量,它包括三要素,即竞争主体、竞争对象和竞争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凡通过较量而分出高低优劣,通过择优汰劣而推动系统进化的活动都是竞争,优胜劣汰是竞争的表现形式。竞争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成员头脑之中,竞争的规律不容打破,同时正是由于竞争的合理存在推动了社会的积极进步。

(二)竞争的作用是什么

竞争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消极的作用,但是心理调节得好它的积极作用更明显,表现在:

1. 压力变动力的作用。有竞争就会产生压力,竞争的环境使人心理活动紧张化,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节奏不断加快,紧张程度相应提高。一般来说,竞争趋向于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从平衡状态发展为不平衡状态,面对压力,当代大学生要做的应该是振奋精神,变压力为动力,不需要怨恨和嫉妒,而要把这种压力转化为促使自己进步的内驱力,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在竞争中,通过压力的作用,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2. 活力作用。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世界就是这样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由此得到不断发展完善的活力。高校大学生处于社会大竞争环境中的一部分,需要一改“四平八稳”,过于平顺,“一潭死水”的局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双向自主择业政策的实行,大学生越来越多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去参与竞争,经历挑战,这为高校和社会增强了活力。

3. 聚力作用。如果是团队竞争,处于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只要彼此合作,自我定向与群体定向一致,个人奋斗目标、自我利益和团队利益紧密相连,则会是团队产生一种凝聚力,加强内部成员的协同感,从而为团队的竞争成功增添筹码。

(三)竞争意识的培养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五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大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时时处处都会遇到竞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竞争进一步凸显,扩招的进行,就业的压力,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僧多粥少的现实,大学生只能参与到竞争中去争夺自身发展和创造价值所需要的资源。通过让学生参与竞争,在你追我赶的激烈氛围中去综合展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因此,竞争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成才,只要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让学生掌握合理竞争的方法,就能激发学生施展才能,发挥潜力。大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重要阶段,竞争的态度和意识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竞争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同一性的整合程度,同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增强学生应对挫折,接受挑战,迎面困难的勇气和心理素质。

三、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之竞争意识的实现途径

(一)优化竞争机制,营造健康良好的竞争环境

大学生日常的评优评奖和择优选拔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高校应该建立一整套与大学生个人发展、评优评奖、推优选拔相关的文件规定,对每个学生做到信息公开,公平对待、公正评选。同时形成稳定、长远有效的机制,不因领导的更换而改变,不因个人主观意愿而改变,不因外力的影响而改变。这样对每一个优胜者和失败者都是一种激励:优胜者可以增强自信心,激发出更大的热情,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失败者也能心悦诚服地汲取教训,从而调整目标与行为方式,争取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此外,学校还应严肃校规校纪,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给予取消资格、批评与处分,塑造良好的竞争形象,创设健康的竞争环境。

(二)通过思想引领,加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

高校要构筑思想育人体系,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通过思想教育、主题班会和交流会传达积极进取,公平竞争,敢于人先的优良品质;通过形式政策宣讲会、就业情况通报会等方式,告知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形势,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迎面困难,敢于挑战;通过建立各种先进典型示范工程和评优评奖的激励制度,让学生看齐榜样,树立标杆,学先进赶先进。要让学生知道时时有竞争,处处有竞争,竞争是普遍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畏惧,也不能摆脱,是我们融入社会,走向社会的必经途径。

(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引导,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锻炼竞争能力

高校要用先进的文化熏陶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竞争氛围,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举办各种比赛、选拔、竞技等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增强自身能力,积累竞技经验,提升竞争素质。通过举办优秀大学生报告会、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自强之星评选等活动把先进的榜样示范出来,把竞争意识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之中。

(四)通过社会实践引导,让学生在社会的熔炉中历炼竞争本领

高校要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用先进的熔炉历练大学生,让大学生投入到社会中接受挑选,练就竞争的本领。学校要拓展暑期社会实践渠道和形式,尽可能开辟丰富多样的实践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要加大实习实训育人基地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场地;要适度延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要邀请优秀校友、知名学者开展指导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的能力。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抗挫承受力

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参与竞争,如何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不只是思想教育的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把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自我意识心理教育以及情绪心理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心理指导,提高大学生抗挫抗击打的承受力,拥有健康的心理环境,拥有强大的心理支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郑君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山西大学,2009.

[3] 余俊渠.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4] 赵瑞芳.当代大学生的竞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5.

[5] 张妍.当代大学生竞争道德现状的调查分析[J].2009(2).

第4篇: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远程教育环境 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原本作为生理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赋予的特征。这种特征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才能的基础,其外在表现为性格、意志等。现在,“素质”已发展演绎成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

关于人的素质内涵,现在比较共识的是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包括两大层次的活动:一是国民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础层次的活动;二是专门人才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于基础层次的发展层次的活动。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

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但知识结构优化、能力结构完备,却是成为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教学,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换言之,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

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1.精心做好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计

专业教学计划是培养塑造人才的一个具体规划,它具体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而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将应该学习的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相关课程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的设计规划图。长期以来,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陈旧,课程内容落后。而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规格层次,不同的培养对象,使用的却是类似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包括类似的教学方法,这是很难真正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的。

通过对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造和对课程体系的调整,不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其中,按照课程性质与作用将其设置成六大模块,即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实验环节。特别在公共选修课这一模块,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加强了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其中不少课程,如中国文化导论、艺术欣赏、美学概论、法律基础与实务、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等选修课程,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2.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不同于传统课堂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必然会与自身产生的必要性相关联。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学科、新专业、新领域的不断涌现,迫使人们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终身学习,而快节奏的生活又不得不使人们将远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第一选择。在新时代,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他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表现。

然而,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中又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培养呢?著名国际远程教育学者德斯蒙德基更认为,面向21世纪终身教育的远程教育有两种模式:即以群体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模式和以个别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模式。要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人才,从而能够进行自我素质的不断提高,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就是教会学生熟练、自主的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索研究型的远程学习。

3.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组织各类教学内容

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竞争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技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这只是表明其能够参加远程学习,但能否有效而又充分地利用和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开展学习,则是一个能否更好地进行远程学习的问题,尤其在信息时代,这一点至关重要。在远程教育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学习,其信息的获取、知识的学习、资源的利用有多种组织方式。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型的(即系列化、顺序化的)线性组织,然后加以整合提供给学习者;另一种则采用非线性组织向学习者提供资源信息量,即提供知识和能力教育的空间结点,每一结点又都可以向多个方向扩展、深化和延伸。一般来说,前一种方式比较适合正规的、传统的学历教育,学习者的学习比较系统;后一种比较适合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其好处是学习者可以选择任意结点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掌握学习的进度、深度和广度。但是,考虑到大学生的那些特点,我们认为还是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最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也最能体现现代远程教育规律和特征,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6篇: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舞蹈教育 高校大学生 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大力推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也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实践证明,被称之为“艺术之母”的舞蹈不仅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而且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创造热情、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舞蹈教育的本质

随着社会对全面素质才人的高度重视,各高校都把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引进了校园。舞蹈以姿体的造型、音乐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为基本要素,以美化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主要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这一舞蹈语汇来展示心灵、表达情感,表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丑恶的鞭打。早在中国先秦时,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指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必须从学“诗”开始,逐步掌握“礼”和“乐”的全部内容,并且认为这是衡量其人格是否健全、思想道德是否成熟、是否能够独立在世上立身行事的标准,把符合儒家之礼的艺术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明代的朱载育更是把舞学提升到了“建国之学”、“情操之学”的高度。因此,舞蹈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审美教育。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舞蹈则是一种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培养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全身心、全方位的综合性教育。

二、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一)舞蹈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其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当然,这里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艺术的欣赏作为催化发酵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发挥想象和培养创造力。舞蹈从动作的设计、编排到表演,都包含着大量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而大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特别是右脑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从而达到了开启思维的目的。

(二)舞蹈是培养团队精神的一条纽带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造成大多数独生子女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的个性,普遍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而舞蹈训练以整体和谐、相互协作的集体舞居多,在排练时要注意队形是否整齐,动作是否一致,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平时的训练和有计划的演出,将使大学生由浅而深、逐步领悟和积累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的精神,提高其相互沟通、相互包容、相互协助、配合有序的能力,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文艺活动中强化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使相互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自然相伴而生。

(三)舞蹈是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件法宝

在我国,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众多专业知识相当丰富的大学生成了新一代有文化缺陷的人,他们虽学富五车却缺乏最起码的艺术践赏力,在高雅的艺术面前所流露出的茫然和麻木常常会让知识分子的形象大打折扣。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舞蹈教育中,从丰富多彩的民间舞到经典高雅的芭蕾舞,从韵味无穷的古典舞到充满张力的现代舞,各种舞蹈艺术形态的感性显现也大大扩大了大学生们的视野,对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历史、人生和探索未来都有深刻的影响。

三、有效利用舞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一)多借助现代化工具,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舞蹈教学中,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学生的心扉。如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时,我们可以播放腾格尔的音乐,让学生欣赏青藏高原的美景,用大自然和音乐的无穷魅力打开学生的心扉,然后再进行下一个舞蹈教学环节,这样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和领悟,从而在学习舞蹈时融入情感,更深的把握每个运作的内涵,增强学习学趣,激起学习热情,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二)多给学生自主空间,让学生创造美

对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以渔”。舞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但在你教我学填鸭式的教学中,这种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舞蹈教师要改变这种让学生进行单纯模仿的教授方式,而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在舞蹈编排中对于某些舞蹈动作加以讨论完善,引导学生从实际体验中去寻找最能表达自己情感思想的动作词汇等,从而培养、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多支持舞蹈团队,培养团队凝聚力

大学生舞蹈团作为舞蹈教育的辅助形式,不仅有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兴趣,还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责任感的最好平台。高校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鼓励学生自发组建艺术团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实现在艺术领域自由表现的愿望。可以说,舞蹈团起到了课堂上所起不到的作用,当之无愧于高校舞蹈教育第二课堂的美誉,作为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为舞蹈团的健康发展服务,为满足大学生舞蹈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以大学生舞蹈团活动的影响力来带动大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美国著名舞蹈家肖恩曾经说过:“真正的舞蹈教育也是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得到滋养、熏陶和锻炼”。 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走进舞蹈的殿堂,去接受舞蹈的洗礼,去感受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素质教育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思想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简言之,礼仪是思想意识在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是社会道德的外在体现,是个人良好形象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求职和创业,引领其成长成才成功。

一、大学生不合礼仪行为的成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中不合礼仪的行为十分普遍,诸如上课时间手机铃声不断、就餐插队以致秩序混乱、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恋爱过程中责任意识薄弱、家庭责任感缺失、过分张杨个性而缺乏集体责任感等等,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惯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家庭观念,这首先是其父母缺乏正确引导而造成的。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父母把是否用功读书,是否考上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标准,学生从小面对的升学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修身养性,放松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实践。

(二)中小学教育的重智轻德

我国中小学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任务,学校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重智轻德的现象非常严重,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自然也不够重视,这就使得学生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应试上,普遍认为只要考上名校就会有大好前程。事实上,过分关注课业成绩的片面思想行为,必然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

(三)社会的不良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改善,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而大学生的自制力也不是很好,往往在利益驱使下受到感染。比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礼仪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存在着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造成多数大学生知行不统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充分说明礼仪教育的缺失,因为礼仪就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可见,礼仪教育既可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又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整体素质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通过礼仪教育,可使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整体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三)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养成独立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成功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礼仪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多数青年人初入社会时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尽苦头”。这说明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礼仪的约束。自觉者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礼仪的要求,就会被人们视为“惊世骇俗”的“异端”,会受到集体的排斥,甚至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大学生(下转第71页)(上接第69页)堪称“准社会人”,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可以促进其社会化进程,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结论

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文史哲艺,以及价值观的引导,而在践行具体的行为道德规范方面,尤其是细节习惯养成方面,礼仪教育课程大有可为。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标准,而且要帮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行为总结归纳礼仪知识,以而形成学生对礼仪知识全面系统的认识。礼仪教育的落脚点不是课堂讲述,其课程影响应当反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同时也应帮助学生成为了解社会交往规范的人。在礼仪教学设计上要以学生行为养成为目的,教学内容要以案例为中心,教学方式上宜情景教学、模拟实践、体验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转变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其礼仪行为的目的。考核评价方式上,礼仪课程应逐步放弃传统的,在课程的进行过程和实践环节中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另外,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积极开展礼仪文化活动,使礼仪教育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比如开展礼仪风采竞赛以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礼仪形象。我们相信,礼仪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拥有它的人们会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参考文献:

[1]姚刚.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3(1).

[2]赵乐园,郑汉杰.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途径[J].职业圈,2007(8S).

第8篇: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成功素质;非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CAO-0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素质教育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认为成功素质教育指的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进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实现成功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是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达到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技术知识教育,以及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修养、身心、发展等方面的教育。

数学素质是指人认识和处理数与形的规律、理解和运用逻辑关系、领会和研究抽象事物的能力,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对大学生主要表现在对问题善于从量的方面洞察、抽象和研究;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用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的创新性等方面。

二、高等数学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

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数学教育的首要特点是客观性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非常必要的,数学中辩证法不但具体、生动,而且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袭,无不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例如曲线上任意一点处的切线问题,在高等数学中,把曲线的切线看作是割线的极限位置,实际上体现的就是运动与变化的极限位置,当割线上一点沿着曲线向另外的一点运动时,割线的极限位置就定义成了切线。

三、高等数学素质利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数学的发展过程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属于困难较多的,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了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勇气,胆识和毅力,甚至要冒着付出生命的代价。阿基米德就是因为沉浸在数学问题的思考中而忽略了向他下命令的士兵而被杀的。在高等数学的讲授中老师们对数学家事迹的介绍往往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广泛回应,他们能够从中体会到这种历尽艰难却又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对他们今后在工作或学习中遭遇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积极应对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因此,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具有理性的教育,主观随意是数学的大敌。从数学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都要经过理性思维,决不允许随心所欲。因此,数学教育本身的特征可以让受教育者克服任性、我行我素等心理上不健康的毛病,养成处理问题经过理智过滤的良好习惯。在英国,律师所学习的课程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的,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使之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使之形成一种严格而又精确的思维习惯,从而对他们事业取得成功大有益处”。

精确、严密也是数学的特点。数学是以其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而著称。这种精确性始于学校教育的准确性,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一丝不苟的数学教育训练,才能使学生达到现代科技要求的精密程度,才能使学生树立严谨求实、尊重客观事实的良好科学态度。能够对事物进行严格准确的认识,客观认真的分析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永无休止的进取精神,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现代数学的发展也是这样。概念在发展,结论在深入,任何时候的认识总有局限性,都要不断进取,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继承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与创新精神。

数学教育的理智性是同它的实践性紧密相联的。学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矛盾提出问题,从事物演变的迹象创立假说,确定事物变化的必然联系,验证假说,得到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运用观察、实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规律的理性思维。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育的实践性这一特点,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注重实践、注重求实的优良品质。

四、高等数学素质利于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美学修养的提高

数学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这门课从小学开始就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也是高校绝大多数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因而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同时数学也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英国诗人罗素说“数学,如正确地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一种冷而严肃的美”。因而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美,并进而欣赏数学美,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数学很多地方反映了数学美的特征,莱布尼兹这位符号大师用简洁的符号表现了积分概念丰富的思想,因此有数学家把微积分称为“美女”;数学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美;而连续与间断,无穷大与无穷小,曲线的凹性与凸性,概率问题中的确定性与随机性更是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积分理论中曲线积分,曲面积分,定积分与不定积分之间的关联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的数学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美学修养和文化修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成功素质。

五、高等数学素质利于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受用终身的成功素质。数学发展史中,许多数学理论的提出都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代数和几何各自发展了几百年后,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创造性地提出将两者结合,利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由此揭开了解析几何的发展;他更创造性的提出了“变量”,完成了数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变革。数学教育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充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

由于数学教育与数学素质教育自身的特征,使得数学教育在大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数学素质也是人才成功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要把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纳入成功素质教育的整体方案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9篇: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教育内容改革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这样的教育趋势下,教育部门对此内容进行了广泛性的讨论与分析,很多高校也正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型人才的地方,鉴于此,人才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今后的未来发展趋势。大学生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渗透也属于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改革不仅能够造就大学生的健康体魄,还能够造就大学生的美好心灵,这种体育素质教育的落实能够进一步将大学生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改进,以此来推进大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

1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其目标要求

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其目标要求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1.1素质的内涵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后天的教育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1]。素质教育是在遗传、环境以及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对大学生现有的水平与可能发展的潜力做出必要的准确判断,并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1.2素质教育目标要求

素质教育主要特征有全体性、全面性以及自主性,这3个特征表现的越加明显,其素质教育达到的效果就更加具有优势,结合到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首先,全体性,将体育素质教育完整地渗透到课程中,就必须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感受到学习与锻炼的双重魅力,每个学生在进行课程的推进中,都能在体育实践中进行自己目标的展现,并在体育课堂下得到成功的乐趣。其次,全面性的展现,这项内容的展现就要求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有全面性的发展,这种全面性发展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进行技能与体能的双重发展,还需要对锻炼的原理进行理解以及感情上的融合。最后,自主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阶段,就应该将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激发,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环境下进行知识的掌握,以此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2]。

2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想要将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进行改进,就应该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按照问题的内容进行细节表述,以此来保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针对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1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

由于大学生刚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走出来,很多学生还是认为他们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好文化课程,体育锻炼会影响到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自己在不锻炼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应付大学生活中的体育学习与考试,在加上现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都埋头于书籍中,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造成了现阶段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体育能力差的问题出现。

2.2怕难、怕脏、怕苦、怕累

从大学生现阶段的体育课程上课情况进行分析,很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贪图安逸、舒适,不愿意尝试一些新的技术动作,更不愿意有汗流浃背的感觉。这种问题的产生充分展现了学生具有怕难、怕脏、怕苦、怕累等思想,上体育课程的现状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学生们的日常活动了[3]。

2.3缺乏竞争意识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就是那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以及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专属内容,与自己无关,有时候老师、学生会动员大部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该类学生失去竞争意识以及自我锻炼的机会。

2.4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有明显的下降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体育教师的待遇问题是一项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加上个别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并且受不住现有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冲击,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出现的转业情况,并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第二职业身上,体育教育变成了应付学生日常活动的事情,这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不可逆转的阻碍[4]。

2.5体育经费有限,活动场地少

教育部门的行政拨款都是对学校正常体育教学以及传统竞赛活动的要求进行考量的,但是这种经费考量根本没有办法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进行改进,再加上学校的招生人数日渐增多,学校原本的体育场所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要求,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3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内容改革

针对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改革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端正大学生的教育思想,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校体育工作体系

就现阶段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说,其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在趋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同现有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是一项十分不符合常理的现象,该问题的出现应该引起相关教育人员的广泛关注。在对该问题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应该端正大学生的教育思想,从之前只是关注竞赛的结果变成现在的教学过程,重视个体差异。因此,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将相关素质教育的文件进行讨论,将工作的关键点放在学生身上,保证体育教育能够有比较全面的体育工作体系模式[5]。

3.2建立比较高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团队

学校的领导应该在大学生体育素质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团队进行思想改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升体育教师的待遇,使得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大学校园里的工作优势。

3.3改变体育课程的体系模式

在体育课程的体系改革中,应该建立起与学生兴趣、爱好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内容,按照设计要的内容,教师不断地转变自身的角色,将学生变成课程的主体。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深入人心,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压制,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身体健康。所以,应该在教学目标下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多样性的展现,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程度。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在该基础上保证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3.4建立与教学体系相结合的课外活动体系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就要求体育工作者在对体育课程加强宣传,在这样宣传的同时,让大学生能够明白身体强壮的优势。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大学生在课外之余还参加了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大学校园就可以以这种内容为契机,建立与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健身俱乐部,使得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之外还有实践的健身知识提升,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改革是一项长远且细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应该由相关的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进行实践分析,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更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勇.基于“自治”理念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与项目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吴谋林.苏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吴践析.论高校体育改革更应强化大学生体育人文素质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87-188.

[4]曾吉,黄勇前,鄢明明.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