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大全范文

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大全精选(九篇)

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大全

第1篇: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大全范文

一、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对高中学生而言,不但要有随机的积累,更要注意有目标的积累,并在积累中注意梳理;要通过梳理,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使语文素养的各方面要素整合起来。”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课设计了“梳理探究”板块,这说明培养学生梳理探究的能力是必要的。

熟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文化习俗,折射出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符号意义和文化意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中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目的是让学生对他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便于加深理解和准确运用。对熟语进行梳理探究,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二)学习、生活实际的要求

语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熟语来源于生活,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阐述改革方法。谭锦曾发表《中的谚语》;潘晓柒发表了《熟语隐喻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运用》;金小平发表《汉语金钱文化熟语初探》等,说明了熟语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统览近十年各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以及高考试题,都发现有“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个知识点。熟语是高中语文教学与考查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中,高中生运用熟语的能力较低,在高考中熟语知识点的得分率并不高。

(三)梳理探究的可行性。

熟语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具有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对其探究不会只拘泥于语文学科,还能引导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关注科学、人文、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等各个领域。从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这种涉及领域广阔的专题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对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为了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结教、学与考,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学习中进行梳理探究,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符合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二、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内容

(一)熟语的概念、分类及出处

熟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它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对熟语梳理探究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然后以“常见常用”为标准从分类和来源出处进行梳理。在了解熟语的分类和出处的基础上探究其文化现象,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二)熟语的结构

熟语是由词或语素构成的,只能作为整体去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的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熟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有的是一个短语,有的则是一个单句,有的则相当于复句的紧缩,有的则无法用语法去分析。即使是短语形式,其内部语法结构也不一样,比如:“不刊之论、一锤子买卖”等是偏正式结构;“危言危行、陈芝麻烂谷子”等是并列式结构;“哀鸿遍野、旧瓶装新酒”等是主谓式结构;“集腋成裘、摸着石头过河”等是动宾式结构;“从善如流、贻笑大方”等是动补式结构;“入木三分、请君入瓮”等是兼语式结构。“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熟语则无法从语法结构去分析。从熟语的内部语法结构梳理,了解语法结构,能更好地掌握含义及语法功能。

对熟语的结构梳理还可以从音节结构入手,比如:“冷冷清清、勤勤恳恳”等是AABB结构;“风尘仆仆、果实累累”等是ABCC结构;“栩栩如生、步步为营”等是 AABC结构。从音节结构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其含义及语法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可探究其在韵律上的效果。

另外,熟语的字数也会引人思考。熟语字数一般在三至十个字之间,在成语中,四字成语又占大多数,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的成语则很少,可以去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熟语的运用

学习熟语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并运用。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以教材、高考试题或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为主线,从学习和生活中梳理探究熟语,将梳理出来的内容编辑成册,整理成测试题或设计成活动方案,可以激发其兴趣,开拓其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梳理探究熟语的运用可从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一是26个字母熟语联考。内容涉及辨别字音、辨析字形、含义的理解,选用填空、使用正误选择、表达运用等。在归纳近十年全国各省熟语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中常见常用的熟语,以26个字母为顺序编成一套测试卷,再探究其记忆、运用的方法。通过熟语联考试题的编写与测试,梳理熟语考查中常见的题型,分析研究其考查特点,有利于学生对熟语的掌握。

二是美文佳段妙句的积累赏析。这个活动主要是梳理探究熟语使用的技巧以及效果。从教材与高考现代文、高考佳作中进行梳理探究。通过对使用熟语的篇章句段的积累与赏析,提高学生运用熟语的能力。

三是熟语故事演讲。熟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梳理出启示性较强的成语,设计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熟语故事演讲活动,或进行全班或全年级全校性的讲熟语故事的比赛,然后探究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是熟语游戏活动。以熟语为主题进行单独的游戏活动,也可在班级晚会或其他活动中穿行。比如:熟语猜谜,熟语接龙,熟语对对子,看熟语说故事,用熟语概述场景或用某一动作、表情、场景展现熟语意思。这种形式的活动在某些电视娱乐节目、知识能力竞赛的节目中也常见到。可以探究熟语在激活思维、渲染氛围等方面的作用。

(四)熟语与文化

熟语是汉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其内容涉及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了解熟语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一是熟语与各学科知识的关联。可以结合目前所学的科目,梳理出相关成语,指出其中关联。比如:“青出于蓝、水滴石穿”等包含着化学知识,“海市蜃楼、立竿见影”等包含着物理知识,“物竞天择、雨后春笋”等包含着生物知识,“气冲斗牛、天涯海角”等涉及了天文地理……也可以从“趣味”角度去梳理探究与学科知识的关系。比如:1.含有人体部位名称的熟语2.含有常见动物名称的熟语(十二生肖)3.含有常见植物名称的熟语4.含有常见物件名称的熟语5.描写常见自然现象的熟语(春夏秋冬)6.含有数字的熟语7.含有同义词或反义词的熟语8.含有“如”比喻性词语的熟语9.新闻、广告中的熟语。多角度梳理熟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利于理解、识记、运用熟语,还有助于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

二是本地方言熟语。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是“圣旨”,而只是教学的线索,教学的凭借。因地制宜,补充教材,设计出符合当地学生喜爱的“梳理探究”活动是应该提倡的。熟语是从生活中凝炼而成的,梳理本地方言熟语,也可进一步探究方言熟语与汉语熟语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三是汉语熟语与外来语熟语的研究。熟语来源于生活,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是否会有自己的熟语呢?梳理因外来文化而形成的熟语,或将某些英文句子用熟语来概括或将某些熟语翻译英文。也可探究不同语种中语意相同的熟语在结构、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从生活、从教材和学习资料中梳理知识,将搜集到的熟语编辑成册,编成测试题,设计成活动,甚至探究其特点、使用效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整体上进行观照,以多种方式展现,把这些语文知识落到实处,克服空讲语文知识而忽视实际运用的缺点,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方式和时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要学会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探究和积累运用,高中教与学的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高考因素。能将教、学与考三者融合起来的方式和时间才是真正能实施的方案。活动可以采用课外兴趣研究或课堂学习任务的方式,也可两种方式互补;可以在一个教学班也可以在一个年级操作完成。将任务分派到班级、小组、个人,班级或小组负责完成某一项目,然后将项目中的各个小点内容分派到个人。采取个人自主梳理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整合编成学习资料或测试题或活动方案后供他人参考使用。时间上可以以高中三年为计划,将梳理探究的内容具体到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节课以及节假日。比如:熟语音形的识记可放在早晚读之前,讲熟语故事可放在语文课前三分钟,26个字母熟语联考从高一开始,每两周测一个。人人参与,个人自主与集体合作,利用课内外时间,结合学习过程,大统筹之下步步为营,便可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探究熟语。

四、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意义

“熟语梳理探究”的方案,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融进了教、学与考,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利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此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熟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熟语的运用能力,还能激活课堂,增强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S].桂政办发[2012]1号0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 教基〔2001〕17号.

[4]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顾之川.“梳理探究”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信・高中刊, 2010,(05).

[6]余家骥.浅析《熟语研究》[N].内蒙古日报, 2010-5-14.

第2篇: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大全范文

【关键词】数学认知结构;解题教学

一、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现状

习题课作为高中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数学概念、命题、公式定理只有融入一定量的数学解题中才能得以理解和巩固,其作用不言而喻.但实际的习题课教学效果并不显著,普遍存在下面三方面的不足:对数学知识点的梳理回顾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罗列,缺少对知识间纵向与横向联系的总结;例题讲解上注重解题思路的清晰化,但忽略对解题思路发生点寻求过程的充分暴露;单纯的解题,缺少对解题后的反思与归纳.以上种种将致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数学认知结构的内涵

数学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即数学知识结构通过内化在学习者头脑中所形成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1].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2],即学习应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奥苏泊尔则把建立具有概括性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这些都指向认知结构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时刻注重完善学生数学认知结构.

三、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

解题前,对解题需要的知识点罗列梳理时,不仅要梳理陈述性知识,还要详细梳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样在对知识的量进行积累的同时,也对知识进行良好的组织;解题中,展示解题全过程,充分暴露解题思路的寻找过程,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解题后,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梳理解题关键点、涉及的知识点,对知识进行精加工,形成知识组块,以扩大认知成果,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四、课例分析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科)已知抛物线C:y2=2x的焦点为F,平行于x轴的两条直线l1,l2分别交C于A,B两点,交C的准线于P,Q两点.

(Ⅰ)若F在线段AB上,R是PQ的中点,证明AR∥FQ;

(Ⅱ)若PQF的面积是ABF的面积的两倍,求AB中点的轨迹方程.

正确解答本题所需知识点罗列如下:

(1)陈述性知识:抛物线标准方程、几何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证明线平行,求点的轨迹方程.

第3篇: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大全范文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知识体系;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96-03

数学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形成基本的自然科学研究素养的重要任务,因此数学始终都被认为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最重要课程之一。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特点,从而巩固、梳理已经学到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把解决问题作为提高他们所学知识的一种能力。那么教师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阶段该怎样发挥好复习课的功能呢?下面结合本人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巩固基础,落实四基

先把每一单元或每一章节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集中复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从“会”到“对”,从“大概”到“肯定”,旨在提高“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落实的有效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复习。

1.以问题驱动教学。真正的复习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重复或者再现之前学习过的概念或者公式等知识,而是通过认真仔细的设置题组,从而带动复习概念,让学生在已经设定好的题目情境中对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巩固对知识的应用。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复习课上,我设计如下的题组。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y=■+1 y=■x-3 y=2x2-1 y=-3x

(2)一次函数y=3x+4的图像经过 象限;y随x增大而 ;

图像与x轴交点坐标 ,与y轴交点坐标 ;

求一次函数y=3x+4的图像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当x在什么取值范围时y

(3)函数y=2x+1与y=-x+1的图像的交点M坐标是

(4)已知一个一次函数与一次函数y=2x+3平行且过点( 0,5),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

用问题复习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总结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理解两直线平行k相等,理解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知识,避免学生面对大量文字概念、性质感到乏味。

2.查漏补缺,矫正偏差。复习课还应该把学生所学知识的疑点解惑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搜集学生解题时常犯的错误,复习课时以改错形式重现,通过辨别达到巩固基础和查漏补缺的目的。再类比改编题目,加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例如:计算:■■-20120+|-4■|-tan60°。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错误:

(1)解:原式=-3-1+4■-■=-4+3■。

(2)解:原式=3-1-4■-■=2-5■。

正解:解:原式=3-1+4■-■=2+3■。

通过这样的辨别,帮助学生查出漏洞,正确计算负指数次幂、零次幂、绝对值,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及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用类似的练习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就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因此在复习课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错误率比较集中的问题,做好改错反思。错例是澄清概念的最好素材,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分析、矫正错例。

二、加强联系,梳理知识

知识梳理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知识梳理呢?有的教师采用快速直接呈现知识网络结构的方式,学生虽然见到了“网络图”,但对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没有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让学生在课堂开始前,先用树状图或者结构框图等形式把梳理的知识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所学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久而久之,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学生所做的梳理进行补充和完善。例如:在复习第七章《三角形》时,课前任务是,系统梳理本章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按三角形概念分类、性质、应用三个方面梳理。等到学生学完了全等和轴对称,教师要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更系统的复习,纳入更大的知识体系,可以以三角形的两种元素——边和角为“树干”,引出三角形的分类及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的相互关系等“分枝”,进而得出各个概念、定理等“树叶”,这样将主要的知识点串连起来。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改善了平铺式的教师展示模式,让知识结构的归纳更加有意义。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就能理解知识间纵横、因果、演变、异同等关系,就能将其真正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达到加深记忆、深刻理解、巩固发展的目的。

三、深化提炼,领悟方法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乃至孕育一种理性的精神是我们数学课最终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复习课中要注意深化思想方法。例如,二次函数的复习应该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例如: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a+b+c0。③abc>0。④c>-3a中正确的个数(?摇?摇 )。

A.4 B.3 C.2 D.1

这是一道常见的二次函数图像的问题,我们通过仔细观察抛物线的位置走向,关键点的位置坐标,以及解析式中各系数与图形性质的对应关系,再做出判断。在复次函数图像的时候,我们通过上面的例子,深化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四、一题多变,触类旁通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系统化不是复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复习课上应该注重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例如:在复习三角形时,以下面的方式一题多变。问题1:如图,等边ABC的高为5,D是BC边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求:DE+DF的值?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是线段和问题的特殊情形,巩固基础知识,引出直接计算法,又可以给后面的一般问题搭台阶。 问题2:如图,等边ABC的高为5,D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求:DE+DF的值?这个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从有具体数值的线段和问题,过渡到后面的抽象定值问题,渗透极端位置猜想法。让学生一题多解,探索讨论,体会多角度看图形的乐趣提高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刻苦钻研精神。问题3:已知,如图,等腰ABC中,D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求证:DE+DF为定值。在问题3这里,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求线段和的问题有哪些解决思路和办法:①直接计算法;②延长法(补短)③分段法(截长)④面积法。

大部分题目都是从一道经典题目中延伸变化出来的,它们所应用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是相同的。假如不能了解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不能举一反三,遇到变化过的题目就会束手无策。所以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做题技巧。

章节复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好章节的复习课对整个数学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敢于创新,灵活运用各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把书从厚变薄,又从薄变厚的过程,让学生在复习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参考文献:

[1]潘小梅.树形架构梳理知识?摇脉状布局渗透方法——一节“反比例函数”复习课及其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3).

[2]范建兵.从两个“度”上谈数学复习课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6).

第4篇: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大全范文

数学复习课教学最难上,这是很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大多数数学复习课教学,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支配下,把知识从老师那儿装进头脑,再模彷练习,通过机械重复达到熟练掌握技能、技巧的目的。这种仅仅以获取知识、技能、技巧为目的的教学。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本文就不同类型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展开过程与结构设计提出一般原则与具体建议。

一、认真钻研教材,出示复习目标

确定复习重点和目标课前备课确定复习重点和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提出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这是确定复习重点的依据和标准。①对教材要求“了解”的,让学生知其然即可;②要求“理解”的,要领会其实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印象;③要求“掌握”的,要巩固加深,对所涉及的各种类型的习题,能准确的解答;④要求“熟练掌握”的,要灵活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其次,熟识每一个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再次,熟悉近年来试题类型,以及考试改革的情况。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回忆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得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最大的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回忆的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优化复习课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率初中数学复习并不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系统的复习,使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另一个是从厚到薄”。其中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则是“质”的飞跃。在数学复习时,不仅要注意解题的多样性,还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炼出最佳解法,从而达到优化复习过程,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例如教学示例:已知1斤苹果,5斤桔子,2斤梨共价3元,又知2斤苹果,1斤梨,1斤桔子共价2元,现买4斤苹果,2斤桔子,5斤梨应付多少钱?(解题略)本题解法妙在不具体求出每种水果的单价,而是使用整体解题的思路直接求出。答桉为8元。例2:计算(4a+b3)(2a-b6)。这是一题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本题从表面上看无规律可找,学生也习惯按多项式系数,发现第一个因式提出公因数2后,恰能构成平方差公式的模型,显然后一种解题思路优于第一种解题的思路。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也可以让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也可以暂时放一放,之后梳理完善。

三、梳理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是复习过程中的重点。梳理应该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连接起来,二是把各个知识点分化。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试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采用:1.边梳理边板书,即梳理与板书同时进行。2.先梳理再板书,即师生先将旧知输出,然后板书。3.先板书后梳理,这在低年级比较适用。梳理过程实际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按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

四、练习

第5篇: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大全范文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表内除法的知识,全面复习,建立知识间联系,使学生明确如何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梳理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分类意识与问题意识。

3.关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表内除法的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图表进行梳理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整理表内除法表,使学生发现表中的运算规律。

教学准备:“表内除法表”卡纸。

教学流程:

一、回顾方法,揭示课题

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除法。大家回忆一下,书中用几个单元来讲表内除法的知识?

师:如果我们现在要整理这部分知识,我们首先要借助什么?

生:数学书。

师:是的,书对我们很重要,在学习新知识时要用,在整理知识时一样不可缺少。相信再认识时,你会借助书,对除法有新的发现。

师:说到“看书”,你觉得复习时,怎么看书?

生:要看目录,看看除法这部分知识在目录的什么位置?看书中关键字词。

师:说到“整理”,你有整理知识的经历吗?(板书:回顾。)

师:孩子们,你们当时是怎么做的?

生:制作手抄报。

生:画图来整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板书:表内。)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整理乘法口诀表,表内乘法表都是在梳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整理与复习就是梳理某一单元里的知识点。】

二、指导看书,知识再现

师:我们首先来看书中的目录,本册书有两部分讲解了表内除法。你也打开书,看一看。(生翻书找目录中学习的内容。)

师:表内除法一,看看从多少页开始,到多少页结束?

师:再看看,表内除法二,在哪里?

师:我们除了要知道整理和复习的内容在书中什么位置,还可以看看书中给我们的提示。例如,(看屏幕)“平均分”小标题,它告诉了我们这一小节,主要讲的内容。像这样的小提示,你能在书中,再找一找吗?

师:其实,书中除了这些小标题,还有一些(看屏幕)重点提示。

师:你在书中,再找一找。

师:刚才,我们对数学书,又重新认识了一下,知道了复习内容在什么位置,还发现了书中的小标题和重要提示。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整理“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使学生重新审视书中给予我们整理与复习时的提示,同时也教会孩子如何使用教科书。】

三、知识梳理,反馈交流

师:今天,你打算怎样去梳理表内除法知识呢?(板书:梳理。)

生:我希望是小组合作进行整理。

生:我觉得应该分类去整理,借助小标题分类。

生:画图来梳理,画图可以看出知识的联系。

生:我想梳理出表内除法表。

师:刚才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方法,那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梳理。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相信,通过梳理,同学们会对除法有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里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方式,然后遵照学生想法,提出合作的要求,这样有助于孩子在愉悦的状态去梳理与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梳理并交流。)

师:我们可以汇报了吗?

生:这部分知识有除法的认识,除法算式的含义,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生:还有用乘法口诀求商,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还认识了两个数量关系。

生:我从表内除法表中,还发现了一些规律。

生:用乘法口诀来求商,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位同学是用画图方法来梳理知识的。

师:同学们能根据自己整理的知识,给同学讲一讲吗?

师:在同学们整理的内容中,认为最主要的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可见,乘法口诀作用很大,既可以求积,也可以求商。

师:说到“表内除法表”,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从上往下看,每一列除法的得数都是1、2、3、4、5、6、7、8、9。

师:跟着你的思路,我们先来观察第一列。(将第一列单独呈现在屏幕上。)

师:我们来观察第一列,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哪一列,除数都是一样的。

生:是第几列,除数就是几。

生:第一列被除数和商一样。(其他学生慢慢地想了想,回复:“对,对”。)

师:我们再想一想,刚才这位同学的发现。被除数和商一样,为什么呢?

生:因为每个算式的除数都是1。

师:你能再创编一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10÷1=10。

师:哦,你很了不起,想到了两位数。

生:25÷1=25,100÷1=100,0.5÷1=0.5……

生:n÷1=n。

师:他说的什么意思?

生:对呀,这是什么?

师:是呀,什么呀?

生:就是任何数除以1都等于任何数。

师:你们懂了吗?

生:懂了。

师:那我要在黑板上把你们说到所有算式都写出来吗?

生:不用,只写n÷1=n就行。

师:是的,任何数除以1都得原数。那n究竟代表什么呢?你能举个例子吗?能说完吗?

生:不能说完,它可以代表任何数。

【设计意图:在梳理过程中,学生更关注两个单元知识的梳理,但对除法新的认识,需要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观察表内除法表,从中发现表中的规律,更激发了学生再次探究除法的兴趣与内动力。】

师:哦,这是同学们对除法的新发现,还有新收获吗?

生:我们还可以横着看,以第一行为例。

师: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商量商量。

师:任何数除以它本身,商都是1。(板书:n÷n=1。)

师:但是,孩子们这里除数不能为0,这个知识以后我们会学习到。所以我们应该严密地书写上。(n≠0。)

生:我们还可以斜着看,每一个算式,除数和商都是一样的。

生:我还发现用口诀求商时,有的口诀只能列一个除法算式,就是斜着这一行。

生:这样的口诀只能列一个乘法和一个除法算式。

师:同桌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说一说。

四、拓展应用,知识延伸

师:孩子们,说到学习知识,其实无论学习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帮助。平日里你们最喜欢去哪里买文具?

师:(屏幕出示商品及其单价。)从这里,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向大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我这里也准备了一些钱。我也想拿24元钱去购物。你们猜猜,我要买什么?

生:你会买钢笔,因为老师批作业时,总是用到钢笔。

师:你猜对了。我能买几支呢?(此时我听到了一个细小的声音,有剩钱)你说什么了?

生:那就会有剩下的钱。

师:刚才,你们举的例子,提出的问题,都没有剩下的钱,怎么,我这里就有剩下的钱了呢?

生:有剩余,你这肯定有剩余。

师: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

生:用24÷9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二九十八,不是正好二十四。

师:今天,我们通过回忆知识的梳理方法,看书寻找要整理的知识,合作交流,再认识了除法,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有关除法的哪些知识,你应该猜到了吧。

生:有余数除法,多位数除法……

师:课后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继续进行研究。

教学反思:

1.课标引领,重在理法

通过对新课标学习,使我深刻感受到,整理和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复习课和练习课,是再现学习,提升认识的一个过程。针对低年级的孩子,如何让孩子们能够自主梳理,加以巩固,促进内化,形成知识网络,并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我想,教会孩子梳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此,我便确立了本节课的落脚点为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进行梳理,由点到线到面,形成体系,组建知识板块。在设计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乘法口诀和表内乘法的梳理方法,让孩子感受到,整理时可以借鉴以往的方法,并不陌生,由此降低了难度;还通过引导学生看书,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书中的标题与提示语,来充实和完善自己要梳理的知识内容。

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时,我采用了引导式整理和分组式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按一定的模式予以分类、整理,以求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的复习与提高。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组为单位进行梳理、交流,这样教师便可以有效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

2.新旧对比,重在延伸

通过对新旧教材内容对比与结构调整的认识,我体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新教材完善了小学数学整套教材的结构体系,将“有余数除法”这一单元由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更能突出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加固了对“分配”的理解。可见梳理表内除法,理解和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与应用,并形成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对除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形成整体感知,对于以后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及除法的继续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整理复习的过程不仅要注重温习旧知,强化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和发展。所以,在学生编制“表内除法表”后,小组合作寻找规律这一环节,我初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从中交流发现规律,这样对知识的再认识与延伸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6篇: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大全范文

一、“整理复习”重实效,后续学习奠基石

复习课有整理复习、复习练习、试卷讲评等不同类型,就整理和复习课而言对知识的梳理占的比重较大,在低年级学会知识梳理的基本方法,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和复习的方法,提高整理和复习课的实效性,为后续学习奠基。

1.依教材,学梳理。低年级的学生独立梳理单元知识十分困难,教师要引领学生如何借助教材进行知识梳理。所以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怎样翻看目录,查找到页码,在书中圈画小标题或关键词,抓住关键的内容,再到举例子总结解题方法等,掌握了基本方法学生才能逐渐独立完成对单元知识的梳理。

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一课。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打开书,看第10~21页中例1~例6的内容,回忆本单元的知识并填写表格。

学生自由填写,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同学来汇报例1~例4中举出的例子和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了梳理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整理能力。

2.多方法,多呈现。在学生明白如何梳理知识后,还要学会多种整理方法和多样呈现方式,如:树形图、框架图、表格、思维导图等。要有重点、有层次、有逻辑,能展示不同孩子的思维和做法。逐渐让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复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凸显核心概念,提升运算能力

在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中,要针对知识内容,凸现“数与代数”课程内容相关的核心概念,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整理和复习课,还是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数与代数”课程内容教学应体现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一个或多个核心概念。例如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是“数与代数”的内容,通过整理和复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在用表格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时,引导学生运用举例的方法来寻找解题方法。孩子们在举例的同时,回忆起了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第二,在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时,引导学生从横、竖、斜不同角度观察,去发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不同变化规律。在这其中孩子们不光巩固了20以内退位减的知识,还比较了数的大小,发展了数感。第三,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观察红花榜时,又引导学生用举例的方法,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生活中的信息,建立了数感。从而把数感的培养落到实处。

运算教学要突出算理、算法,运算技巧提高运算能力。运算能力即以算促思、以思促算、算思结合。

三、“重、难、易错”依学情,查缺补漏有提升

有人说,新课教学像“栽活一棵树”,总复习好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可见复习课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根据学情紧扣本单元知识的重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例如一位教师在人教版二年级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整理复习中的做法:老师请同学当小老师,讲解本单元的重难点。第一位小老师讲解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学生例举了10个圆,给我5个,给他5个,每人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第二位小老师讲解的内容:理解除法的含义。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用除法? 学生的回答:12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呢?用除法计算。 12个桃,每个盘子放4个,能放在几个盘子里呢?用除法计算。 教师小结 :已知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求每一份是多少。已知总数和每一份是多少, 求分成了几份。 第三位小老师讲解的内容:12÷3=( ),商是多少?口诀是什么?这个算式读作;各部分的名称;利用这句口诀再写一道除法算式,然后进行编题练习。学生答道:12÷3=( ),商是4,读作 :12除以3等于4。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再写一道除法算式是 12÷4=3。

再如教师在教学中梳理易错点、易混点的做法是:

同学们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时,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做习题中,多次出现的错误有哪些?在读除法算式时,有几个同学总把“除以”读成“除”或者“除与”。教师强调在读加号、减号、乘号时只读一个字---“加”“减”“乘”只有除号读的时候是两个字“除以”。 学生说,我和同桌都错过的题目是( )÷5=5 。教师提示,你能举例和什么样的题混淆了吗? 学生答: 5 ÷5=( ),5 ÷1=( )。请同学帮帮助解决( )÷5=5,并说方法。5 ÷5=( ),5 ÷1=( ),有什么规律吗? 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任何一个数除以1都等于原数。

此外,在学法之后,和前面的加减法、乘法容易混淆。如,有12个苹果,给一个小朋友4个,给另一个小朋友几个呢? 有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呢? 解决这样的题要注意在读题时我们要重点抓住关键词。没有说平均分应该用减法,而不是除法。

由此可见,整理复习课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复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让孩子们当小老师讲解重难点,一方面夯实知识、掌握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自信心。

梳理易错点、易混点,让学生对自己之前的错误再认识,在辨析的过程中将各个知识点连成网,在辨析的过程中对错误进行矫正。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复习,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查缺补漏。

四、知识梳理呈网络,关注纵横建结构

在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中,要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现结构化的思想。提高整理和复习课的结合性。帮助学生主动地把散落的知识点,梳理成网络知识图,使学生便于记忆和应用。再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一课,教师就特别注重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了知识网络图。如在引导学生看书梳理知识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前四个例题都是十几减几的计算内容,后两个例题是运用退位减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明确了本单元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找规律填表格环节,她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了横成片。斜着观察表格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11-5=()-()的问题。孩子们举出了很多例子,有10以内的减法,十几减几的,100以内的减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所有的减法,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几或减几,差都不变,为今后的学习做了很好的拓展,可谓纵成线。

再如,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整理和复习课”,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兔子摘了28个蘑菇,每车装4个,几次能运完?如果想4次运完,每车装几个。学生汇报(略),教师总结:这是平均分的两种形式,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小兔子的蘑菇运走了,小刺猬还没运呢!小刺猬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小刺猬也采了28个蘑菇,每船装8个,须要运几次呢?请大家先动脑思考,然后自己在纸上写一写,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产生疑问,28除以8除不开。继而引发思考,尝试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学生汇报(1):我们可以用减法解决28-8-8-8=4(个)28-24=4(个),每次运8个,运3次,剩下4个再运一次,一共运4次。

学生汇报(2):也可以用加法来解决 8+8+8=24(个)28-24=4(个),同样也须要运4次。

学生汇报(3):也可以用乘法3×8=24(个),再用28-24=4(个),这样计算更简便。

学生汇报(4):我会用除法解决28÷8=3(次)……4(个)。

师:你真了不起,我们还没学习过的内容你都已经掌握了。其实这是我们即将要学习的第6单元有余数除法的内容。大家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老师不由要对你们竖起大拇指了。看来除法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乘法,甚至加减法,都有密切的联系。将来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更简便地解决问题。

这两个案例,教师就是从结构化的角度,唤醒了已有经验,沟通了知识间的除法与加减乘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学生即将学习的有余数除法做铺垫,侧重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五、数学思考促发展,拓展创新显魅力

在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思维,凸现数学课堂魅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体现整理和复习课的发展性。

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复习课”一课,教师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3=( )。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81道除法算式,因此商可以是从1到9,算式也可以是30÷3=10,当商是10,11,12……时,可以写成无数个算式。生发现:商也可以是小数、负数,还可以写成无数个算式。进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从无从下手到大胆地猜测,找到解题的思路,虽然学习的是表内除法,但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展,想到较大数的除法算式和负数、小数的计算,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除法的奥妙神奇,激发了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此外整理和复习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应体现整理和复习课的趣味性、活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等(本人在黑龙江教育2000年第12期发表的《小学低年级数学复习课要体现“三性”》一文中曾经论述相关内容)。通过游戏竞赛、谜语、故事、调查、统计、寻找相关的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进行复习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7篇: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大全范文

(陕西省礼泉县逸夫中学 713200)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 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最重要的是,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一个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 模式)。因为有了这个课堂教学结构,就等于有了可供操作的教学程序。当然,结构的优劣决定功能的大小,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结构就像阶梯一样使教者能胸有成竹地带领学生拾级而上,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经过实践,我以为复习课应具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

给出学生复习目标,但应注意以下三点:

1.目标要全面。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 三方面提出目标,不能厚此薄彼。例如, 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目标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在复习课上制定复习目标时,应注意和新授课后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以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目标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回忆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 让他们独立完成。如果是低年级,可让他们先看书本再回忆并说出来;中高年级可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这样课上会节省一些时间。当然,回忆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同学之间的讨论沟通。有时要求学生用“组词”、“填空”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写出或讲出“是什么”,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以便一气呵成地将所有旧知“拉出来”,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学生回忆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插手”或“插嘴”,而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龙飞凤舞地写,这时只有一个目的:把有关旧知回忆出来。例如,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角”?只要学生讲出锐角、直角、平角……所有的角的名称,不必追问其意义和区别,也不用管这些角的序列。 回忆既是提取旧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梳理”中完善。

三、梳理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因此,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否则上课时 会造成混乱。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可以边梳理边板书;

也可以先梳理再板书;还可以先板书后梳理。梳理过程,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如四边形,根据对边关系可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梯形)。一般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思维程度来教学, 不必拘泥于完全科学性原则而把知识太宏观化,其实,分类标准本来就是人为的,更何况对有些分类目前专家们也争论不休,到底是分得细一些好,还是粗一些好,根据复习内容的多少来定,复习的内容多要粗分,反之则细分。

四、沟通

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个知识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也不可能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而复习课中,正好就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这就是前面谈到的,回忆阶段只求“是什么”,而这里“ 沟通”时还要追求“为什么”问题。沟通时,既可让学生提出疑问,也可由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沟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求同与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

五、练习

第8篇: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大全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梳理探究;分析

1.什么是“梳理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梳理探究”刍议――以人教版为例[J].语文建设,2013年12期

第9篇: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大全范文

关键词:高考冲刺复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念;策略

每年走进五月,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高三教师、学生都在全力复习冲刺.但此时的课堂教学却普遍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学生之间在知识、方法、能力上差异大,导致教师课堂面对的是少数学生;二是复习时间很少、但教师追求的教学内容却很多,导致数量与质量无法兼顾 .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三教学得失,根据多届高三毕业班教师、学生情况的调研情况,尝试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入手,总结从三方面解决高三物理考前冲刺阶段的复习效益问题,具体介绍如下.

一、教师课堂教学要突显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才能让每个学生有提升

学生学习存在很大的个性化差异,高考前冲刺复习时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方法上的需求差异非常大,教师的课很难上,教学效益低下.要提高考前冲刺复习物理教学的实效,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利用课堂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知识梳理、方法构建.不要追求在课堂上教师讲了多少,而应追求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多少.例如,教师在知识梳理时,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梳理(或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来梳理)比教师自己讲解有效的多.

二、教师课堂教学要强化课堂目标意识,做到有的放矢,让每节课堂有收获

[WTBX]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临近高考,教师要根据班级学情(难点、弱点、重点等)制定好每节课具体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冲刺复习物理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梳理规范的答题书写方式.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典型习题做好答题的规范书写教育.

2.帮助学生梳理常规的“解题思维程序”.教师讲解习题时一定要注意强化规范的解题思维程序.如,图象题的常见解题思路,明确图象的含义,找到图象的函数关系式.

3.帮助学生梳理规范的审题方式.如审题要仔细读题、要准确把握关键字句,对于不好理解的字句要把握好是跳过还是要反复研读等.

4.帮助学生梳理需要关注的重要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方面要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容易忘记、容易混淆、容易错的知识、方法在高考考前冲刺复习中加以提醒往往效果明显.第二是要求学生要准确理解、把握物理概念、规律.

5.帮助学生掌握好“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高考中复杂的物理问题往往都是由简单物理基本模型组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习题指导学生掌握好“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问题(物理基本模型)”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的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得分点(分过程解题、分步列式可以提高得分点).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典型习题带动,让学生“构建方法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临近高考,复习时间很少,但教师、学生追求的教学内容却很多,导致不少教师课堂片面追求容量,学生学习片面追求试题数量.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效益不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因此,冲刺复习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习题帮助学生归纳知识、梳理方法;让学生通过习题的带动“形成知识网络、构建方法体系”,(即构建信息的意义).这样,不仅能强化学生的知识、方法记忆,还能提升学生应用知识、方法的能力.下面以一道例题为例加以说明.

例1如图1所示,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成θ角,导轨与固定电阻R1和R2相连,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平面.有一导体棒ab,质量为m,导体棒的电阻与固定电阻R1和R2的阻值均相等,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导体棒ab沿导轨向上滑动,当上滑的速度为v时,受到安培力的大小为F.此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电阻R1消耗的热功率为Fv/3

(B) 电阻R2消耗的热功率为Fv/6

(C) 整个装置因摩擦而消耗的热功率为μmgvcosθ

(D) 整个装置消耗的机械功率为

教师利用本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功能关系”的知识网络,构建解决“功能关系”题型的方法体系.本题可以带动出来的“功能关系”的知识网络如下.滑动摩擦力做功产生内能:ΔE内=f s相(s相为相对路程).重力做多少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多少;重力做多少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多少;ΔEP=mgΔh.弹簧弹力做多少正功,弹性势能减少多少;弹簧弹力做多少负功,弹性势能增加多少.合外力做多少正功,动能增加多少;合外力做多少负功,动能减少多少;ΔEK=W合.导体克服感应电流受到的安培力阻力做了多少功,全电路就产生多少电能.

因此,冲刺复习的习题选择要精、要典型,一方面要利用习题帮助学生梳理一些高中物理常见模型、重要模型(如斜面模型、弹簧模型等),构建方法体系(如分解思想、讨论思想、对称思想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高中物理常见模型、典型模型的重要性,从而理解并记住,提高高考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家永.现代教育学原理[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