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大学舞蹈论文精选(九篇)

大学舞蹈论文

第1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1.1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是一种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境界。体育舞蹈教学在师生关系、学校、家庭、社会关系、教学过程中的诸种方法、手段的运用各要素之间都应该呈现出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从而使大学生产生愉悦、热爱,从而自觉、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它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生动、和谐的发展,使大学生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合适于自己的体育舞蹈学习方法,发展方向,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优化发展。

1.2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

它是指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中,力求使体育舞蹈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谐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的综合体育舞蹈教学法。实施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体育舞蹈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大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形成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案

从××大学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男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50人,对照班50人。采用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随机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对照班,分别进行和谐教学和传统教学。教学前对所有受试对象技术基础水平进行诊断性测试,并进行差异性比较。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和谐教学法对高校体育舞蹈课产生的效果。

2.2数据处理方法

将教学实验前测、后测数据(大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认知水平等)输入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使实验结果得以量化,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和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技评成绩的影响

3.1.1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技评成绩的差异性比较

体育舞蹈动作技能的学习掌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很强,掌握正确的体育舞蹈技能对于他们今后从事体育舞蹈运动,树立终身体育舞蹈意识很有必要。为了研究和谐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动作技能的影响,在教学实验结束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大学生进行技术评定并进行了体育舞蹈教学差异性比较。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技评成绩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和谐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更有利于掌握体育舞蹈技术动作。

3.1.2对不同层次大学生技评成绩的影响

实验班后测技评的标准差0.323比前侧技评的标准差0.358变小了,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比较明显。一般来讲,标准差的变化,反映着分数离散程度的变化,标准差变小,分数的离散程度变小,分数趋于集中。若在平均分数也提高的前提下,标准差的变小,则意味着低分的提高程度更高一些。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测和后测技评成绩中标准差的变化,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成绩变化情况。因此,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体育舞蹈动作技术,并且对体育舞蹈动作技能掌握比较熟练长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的教学观

和谐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谐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素质教育的提法不谋而合。在体育舞蹈课堂学练法上采用分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教互学,在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并且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换意见,使小组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提高,使大学生练的时间多了,更有利于了大学生的技能掌握和熟练。

(2)从教育信息理论分析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特点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大学生的学习进程采用多样的纲要信号信息交流传输手段,避免了信息的繁杂和无关信息的干扰。大学生感知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要点,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理解技术动作的结构。通过多教学图表和教学录像可以提供给大学生明确的重点信息。教学图表卡片的应用利用了大学生的多感官交替刺激,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大学生在上课之前处于兴奋激活状态,使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的信息传输状态,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高效率的特点可以弥补书本和教师的讲解单调、抽象的缺陷。同时运用图片和视频录像,配合文字描述使大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结构系统,形成对技术动作的正确认识。这样可以使在上课之前大学生就在头脑中形成更为明确的动作表象,更加明确在下一步学习中“做什么、怎么做”,学习的目标性更强,学习时精力更集中。在练习中,用摄像机对大学生部分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进行录像,使大学生在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练习之后观看自己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录像,通过分析自己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找到自己体育舞蹈动作的错误或差距,并通过小组讨论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目的。尤其对于掌握体育舞蹈技能差的大学生,马上进行暗示教学,提高它对技能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增强自信心。通过组内互评以及录像自我分析将自己所看到的同伴所完成的技术动作经过系统的分析,说出其所做技术动作的质量,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能使大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系统认识和结构分析,有利于技术动作的记忆保持量。最后,体育舞蹈动作掌握的熟练阶段并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练习而实现的,而是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暗示自己,提高目标与要求。体育舞蹈教师利用肯定性信息源,提高大学生的信心,促进技术的巩固。

(3)有效学习的合理评价理论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大学生与他人的比较,在对比中往往是在产生一名优生的同时,相应的产生了一名差生。大学生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心理压力较大。尤其是差生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效应。而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理论的教学效果评价主张的是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由于大学生所给自己评价的同时,也能给别人进行评价,这样大学生就不会在相互的攀比竞争中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而且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环境中,同学和老师之间气氛融洽、愉快,更有利于吸收和消化。同时班级集体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结合老师的暗示教学,每个小组内,互相帮助,提高自我内心成就感,小组之间每个人都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小组内达到目标,个人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体验。因此,差生不再只是为了自己而学习,更多地是为了帮助别人成功而学习。这样就加大了差生自觉转化的力度。

3.2和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达标成绩的影响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的达标成绩并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都使大学生的达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和谐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相比对大学生达标成绩提高不显著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达标成绩的高低与其训练时间和训练水平的高低有关。而训练水平受身体素质水平、技术训练水平、战术训练水平、心理训练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并非通过一阶段的学习训练就可以有显著提高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才有成效。

3.3和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对大学生理论成绩的影响

体育舞蹈理论知识是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掌握技术的重点。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舞蹈动作技能,更好的运用战术,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学期末体育舞蹈教学实验后对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行了测试。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表明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1)先进的教学手段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教学调整了技术课与理论课的比例,适当的增加了理论课学内容。教师在传统的讲述、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教学媒体和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舞蹈教学,将要学习的技术动作的系统结构图呈现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对要学习的技术动作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同时运用图表课件和录像教学手段,将体育舞蹈的标准技术动作的演示给大学生,使其建立标准动作的视觉表象。并且将在实践课中对大学生的技术动作录像放映出来,让大学生观察自己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自己分析自己技术动作中的不足,然后分组讨论,大家一起提问题,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然后在实践课的练习中加以实施。因此,有利于大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深层理解和系统掌握。

(2)重视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大学生容易对反复的基本技战术练习内容感到枯燥,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容易忽视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可以用纲要信号施加,由于大学生通过观摩、模仿后进行自主学习,初期他们还能凭着对练习方法的探究的新鲜感,对项目的自然兴趣进行练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他们没能重视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也没有将外部的兴趣转化为认知兴趣,对于大量的重复练习兴趣不高,练习质量也较差。通过对13位从事教学与训练工作的专家进行调查(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人),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关键技术或重点技术的理解程度和认知方式。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技术动作录像分析等方式,通过组内讨论以及录像自我评价将自己所看到的同伴所完成的技术动作经过系统的分析,能使大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关键技术的理解和结构分析,而且将大学生的外部兴趣转化为认知兴趣,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课堂教学气氛。因此,和谐教学方法注重了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4和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对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影响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将有目的的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却容易忽略对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体育舞蹈运动技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增强,同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却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使大学生技术动作的稳定性、灵活性都提高,对于经常出现错误动作、动作间的连接不协调等问题,这时经常需要教师进行细心观察大学生的动作,指出其不规范的地方,并帮助其改正动作,在小组中,小组内的同学及时纠正对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理论考试中进行了测试,主要是对本学期所学体育舞蹈动作的技术重难点分析、易犯错误与纠正措施等问题的笔试。统计结果如下:纠正措施等问题的笔试。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大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差异非常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1)适宜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实验前通过前测结果,根据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等情况将大学生进行分组,遵循各组间水平相当,便于组间竞争。在练习中,要求小组内的大学生相互观察,并在分组讨论时,提出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或由教师就体育舞蹈练习中出现较多、较重要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由大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大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大学生在其所在的小组内都可以以指导者的身份来分析同伴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使大学生提前感受“教师”角色,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大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分析讨论,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大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卡片的自学记忆理解,加之教师在每次布置练习内容之前给予大学生明确的观察目标,使大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观察,提高了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的教学过程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理论要求大学生分析并掌握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要点。不仅要明确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结构,而且要对动作环节之间的联接及核心环节进行分析,使大学生对技术动作形成深刻的理解,对于大学生提高上课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中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学习的小组分析讨论环节,大学生间的相互观察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相互评价使自己在向对方说明自己对动作的理解和推理过程中加深了自己对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理解和记忆。通过组内互评以及录像评价将自己所看到的同伴所完成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经过系统的分析,说出其所做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质量,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能使大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系统认识和结构分析,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提高。

第2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摘要:研究《中国古代舞蹈史》这门课程在舞蹈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对提高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了解舞蹈历史文化理论;重视舞蹈历史理论课;拓宽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以及提高现阶段舞蹈基本理论历史类的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教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完善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基础理论学科体系的改革和探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探索舞蹈专业理论与舞蹈表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考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舞蹈表演;实践;结合

现今现存在世所能看到的绝大部分古代舞蹈动作都是从石壁、石刻、雕塑、画卷、古籍等中留存下来的,我国的“中国舞”包含当中的古典舞、汉唐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大部分舞蹈元素、造型、动势等都是从这些古代的文物发现、挖掘、研究而继承下来的,最终成为各舞种的基本创作创新的原动力,将基础理论课程《中国古代舞蹈史》与中国古典舞、汉唐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身韵、舞蹈技巧、舞蹈编导等课程的舞蹈表演实践课相结合起来,一定会唤醒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自我更容易接受、理解古代舞蹈史得更加清晰、透彻,将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相结合起来得教学方式是舞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舞蹈表演实践课教师教学《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很必要和很实用的一种教学手法和技巧。《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的舞蹈古代历史理论对比舞蹈古代文物的参考,在课堂上把一个个石刻、雕塑、画卷中的舞蹈姿态和鲜明风格的舞蹈文物的局部、整体的静态舞姿和动态舞姿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古代石刻、雕塑、画卷中舞姿的来源,以及分析它的特点、特色和艺术风格;并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立刻体验古代舞蹈的舞姿,并在讲台上进行学习、模仿和实践分析,对历史舞蹈文物中的静、动造型舞姿进行比较、摹拟,从而更直接和直观的去透视、理解古代舞蹈,以及生动的去感受、体验古代舞蹈动作和动态;同时帮助学生去理解当时舞蹈历史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因素等对古代舞蹈所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让一个个古代石刻、雕塑、画卷中舞蹈动作、姿态和技术技巧进行大量有依有据的现实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每一个古代舞蹈动作、姿态、技术技巧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渊源,找到古代舞蹈的历史理论支撑点,让其加深对古代舞蹈动作内涵的理解力,领会掌握各历史朝代时期的舞蹈风格特点特征,使学生能更准确到位的在舞蹈表演实践中展现古代舞蹈动作的内涵和魅力,然后从中开发、挖掘古代舞蹈动作运动和连接的基本方式。

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进程从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舞蹈形态到下一个历史时期的一种舞蹈形态的过程,舞蹈动作、舞蹈技巧、道具等的运用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演变和创新,这样的演变和创新最好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实践才会有真实、真切的感触感受,才会使学生积极的去思考、验证,因此最好让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去感受其舞蹈基础理论《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魅力,才能达到《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在基础理论课程《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教学课堂中,增加开设古代舞蹈表演实践课的教学部分,不仅要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听和学,或者只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讲台上做做不能大幅度和简单的动作和造型,而是应当把古代舞蹈史的教室搬到舞蹈练功房进行古代舞蹈史少余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现动静相结合(静—动—静—动......)的教学模式,例如:一、在文化课的多媒体教室上两次(四个课时)的舞蹈史理论课程后,增加开设一次(两个课时)与舞蹈练功房相结合的舞蹈史表演实践课程,把前两次(四个课时)在文化课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容,搬到舞蹈练功房一次(两个课时)中实践出来,使学生记忆更深刻。二、还可以将前两次(四个课时)在文化课多媒体教室安排的实践作业,在第三次(两个课时)的舞蹈练功房实践课上进行检查、评价和反馈。两次舞蹈理论课加一次舞蹈实践课的安排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记忆重要知识点,在这样的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新颖、好奇、有趣,会主动积极的学习新的舞蹈史理论,反而使课程进度顺利,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更学得好、记得牢,课程安排自然,依此类推、周而复始、进入良性循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并使教学成果显著。三、在学习结束后,《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考核评价中,也可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试卷考核占总成绩百分之七十,实践考核部分占百分之三十,这样就避免了学生非要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才能把古代舞蹈史记下来,不仅未理解未消化、而且考完就忘,也不容易发生不合理、不全面的考核评价,不失去教学《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本身价值和意义,对舞蹈表演专业学生今后的理论课程学习开个好头,让学生提高学习理论课程的自信与积极性,让今后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能进入良性循环。

作者:何盈盈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第3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间舞蹈;教学策略;舞蹈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87-02

舞蹈教学有别于教育教学中其他形式的教学,其他教学中的教学理论可以通过知识的讲解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但是在舞蹈教学中,舞蹈动作中包含的情感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在向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很难使学生对舞蹈中的情感进行恰当的体会。多年以来我国的民间舞蹈教学都是在教师的亲身引导中进行学习,接下来我们对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我国当前的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性不够强,这是由于民间舞蹈的起源来自民间,舞蹈的形成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民间舞蹈在民众中被广泛喜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舞蹈实现了不断的发展,舞蹈的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但是民间舞蹈在发展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缺乏,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使得舞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此外多数舞蹈教师在从事民间舞蹈的初衷都是处于对民间舞蹈的喜爱,这些舞蹈教师的知识体系比较匮乏,自身的民间舞蹈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在民间舞蹈的发展中无论是舞蹈教师还是舞蹈学者对于民间舞蹈的知识都没有接受过舞蹈文化的深入教育。无论在哪种形式的教学中,理论性的知识体系对于教育的成果都十分重要,民间舞蹈的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在民间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民间舞蹈的学习也一样,只有学生对民间舞蹈有着极大的兴趣,才会实现对舞蹈坚持不断的练习,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民间舞蹈的学习形式主要建立在对民间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中。舞蹈动作练习的过程是十分枯燥和单调的,在教师教授学生对民间舞蹈动作的练习中,要结合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底蕴以及民间舞蹈动作的审美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灌输,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兴趣中真正将自身投入到舞蹈艰苦的训练中。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以形象性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化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兴趣在民间舞蹈学习中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对舞蹈的兴趣是支撑训练的最大动力。

三、教师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这里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教师每学期需要实现的教学计划,而是在广义上指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下民间舞蹈的学习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整体实现以及学生在民间舞蹈学习中感受中华民间舞蹈的精髓,实现我国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扬。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中存在这很大的误区,认为舞蹈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实现对舞蹈整体美的组成和观赏,忽略了舞蹈教学中对学生每个舞蹈动作进行的研究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舞蹈动作进行的探讨。教师在面对学生开展舞蹈教学中要将民间舞蹈中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舞蹈动作的由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授,使学生真正对民间舞蹈的动作和形式有着深深的了解,实现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展现时将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达出来,此外还能够对学生的舞蹈审美进行很好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傣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傣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傣族人民的生活中经常接触水,因此傣族舞蹈在舞蹈动作中通过身体各部分关节之间的活动,展现傣族人民在生活中柔美的、温顺的形象。

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标准的民族舞蹈的动作,针对民资舞蹈中的关键动作教师可以展开详细的讲述,抓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点,强化学生对舞蹈动作难点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影像设备对学生平时训练中的舞蹈动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将学生在训练中的舞蹈动作对学生展示,使学生在自身舞蹈动作的记录中直观地看到舞蹈动作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观看之后可以自觉地对自身的舞蹈动作做出改善,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实现学生舞蹈技能的自觉提升。

在舞蹈教学目标的建立上体现当下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通过对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教育学生对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实现学生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切的体验。学生在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中锻炼出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舞蹈知识的了解中,学生的气质也会达到很大的提升。

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教会学生体会艺术

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舞蹈学习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教师在舞蹈动作的教学中主要是向学生展示舞蹈动作,学生通过对教师舞蹈动作的观察实现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民间舞蹈学习的基础。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观察能力,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提升对生活观察能力,才会在今后的舞蹈生涯中实现舞蹈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观察的方法教授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对舞蹈教学中观察到的教学关键进行详细的描述,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实现学生在教学中对舞蹈动作细节的把握。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艺术情感的培养,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民族舞蹈之间的特色以及舞蹈的优美性向学生展示民间舞蹈的魅力,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一定的艺术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每民间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进步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民间舞蹈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的进行民间舞蹈的学习。

五、在加强民间舞蹈训练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

我国的民间舞蹈中有着强大的民族特点,不同地域上生活的人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生活习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民间舞蹈更是如此。例如过我藏族舞中比较常见的四种舞蹈是“堆谐、果谐、弦子、锅庄”,不论哪种舞蹈种类中都有坐胯、弓腰等体态特点,造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不仅有繁重的劳动生活,还有心灵深处的虔诚的。除了强大的民族特点,我国民间舞蹈对传统节日还有一定的作用。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性的传统节日中,民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人们会用歌舞的形式表达节日的祝贺。民间节日是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民间舞蹈的学习还要对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进行详细的了解。民间服饰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民间服饰和民间舞蹈一样都体现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特定的民间舞蹈必须搭配相应的民间服饰才能舞出韵味,展现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例如傣族女性的裙子尤其是简裙,它的样式和色彩就像开屏后的孔雀一样美丽,傣族特有的孔雀舞需要配合民间服饰才能展现女性的美和孔雀舞的魅力。在掌握民间舞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对舞者所学的民间舞产生更好的理解。

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为学生灌输一定的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学生舞蹈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实现舞蹈艺术同其他艺术形式的交互作用。任何一种舞蹈都离不开音乐的伴随,教师在舞蹈教学课程中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音乐素养训练,使学生对音乐中的情感有良好的体会。还要使学生了解话剧、美术,培养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实现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练习《听雨》的舞蹈中,可以播放关于江南下雨的音乐为学生的舞蹈训练营造学习气氛,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舞蹈课堂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只有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对民间舞进行学习并不断创新。

六、重视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创新能力

民间舞蹈的生命需要不断的维持,创新便是民间舞蹈的生存的源泉。教师要训练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就必须实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升舞蹈艺术的水平,这样才能使民间舞蹈得到延续和传扬。民间舞蹈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只有从生活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才能实现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延续。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民间舞蹈不能脱离人民的生活,还要实现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使民间舞蹈在创新过程中,被更多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

七、结语

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从民间舞蹈的特点切入,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要加强自身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善舞蹈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原有的肢体动作教学中实现创新教学,还要对陈旧的舞蹈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使舞蹈教学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为一成不变的舞蹈教学内容注入新的知识,在摸索中不断创新舞蹈教学策略,实现我国民间舞蹈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春燕.运用“五五”策略实施大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5):149-150.

[2]蒙曦.生命的律动――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3,(2):155-156.

[3]林亮.“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J].艺术科技,2013,(6):341-341.

[4]肖茜.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147-148.

第4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国舞蹈史》,美育,价值研究

一、《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这个定义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舞蹈的本质也正是内容与形式二者完美的统一,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创造了美感,是一门情感表现艺术。在舞蹈基础理论教育中,关于审美的部分涉及到学生对于舞蹈美的认识深度和对于舞蹈艺术的掌握程度。在课程中对外国舞蹈类型及舞美风格加以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贯彻以“美”带论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课堂需求和舞蹈史论发展进行研究,对课程具备的高雅之美(芭蕾艺术)、自由之美(现代舞艺术)、多元之美(外国其他风格舞蹈艺术)加以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的平台。在欣赏美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将美感收获与美育实践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表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作美的综合能力。《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不仅仅要结合舞蹈史论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更需要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外国舞蹈史》课堂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教育新模式

(一)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美育教育属于美学研究的范围,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外国舞蹈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由理论概念、作品鉴赏与舞蹈实践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从而激发学生是审美创造力。让学生了解外国舞蹈的同时加入相关舞蹈的文化,如民族活动、神话故事,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外国舞蹈艺术之美。加以提升学生的感知明锐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都有明显作用。美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塑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为目标。”因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是《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的核心,审美创作力的实现也正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之上,三者唯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舞蹈美育。

(二)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管理机制

舞蹈美育的原则是以人为关怀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到学生需要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上课不再是一种学习过程,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身体力行的传递舞蹈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更需要以渊博学识与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直接决定了舞蹈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需要做到语言美、形象美、板书美等。

(三)立体全方位模式教学

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要想通过舞蹈教育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仅单一方面的训练是不能满足的。《外国舞蹈史》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外国舞蹈的历史与文化,还要让学生多方位的从视觉、感觉与动觉去感受外国舞蹈的魅力所在。视觉即作品欣赏。在讲授该时期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与故事情节之时通过多媒体将该作品以视频的形式欣赏,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充分享受感官上的盛宴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进行“百家争鸣”式的讨论。感觉即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主要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及表达的能力,这是也是欣赏作品后的思考与总结。动觉即舞蹈实践。舞蹈美育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解放身体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美育功能。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也是通过肢体来传情达意的,因此唯有解放身体才能全面发挥舞蹈美育的功能。

(四)广泛涉及多元文化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多元化的相互交融,舞蹈的传播与交流已不局限于地区,舞蹈教育更是应当尊重并承认世界各国地区的不同文化群体。在讲授《外国舞蹈史》课程内容时也应秉承文化学的角度来学习舞蹈、赏析舞蹈,例如在讲授芭蕾舞时,介绍同时期的作品可借鉴中外的经典芭蕾舞作品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对比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芭蕾舞之美。

(五)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要大力支持并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使舞蹈艺术贯穿于课堂内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校园演出活动外,学校应大力引进一些高雅、经典的艺术演出或讲座走进校园,例如经典古典芭蕾舞作品《天鹅湖》或国内外一流的现代舞团,让学生零距离地去感受外国舞蹈艺术的魅力,相信舞蹈美育的功能也会逐步显现。

三、关于《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教材建设的构想

目前关于大学生舞蹈美育出版的教材数量较少,适用性不强。因此当前舞蹈教材建设首要关注的是舞蹈美育中“育”的问题,舞蹈教材传递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外国舞蹈史》课程选用的参考教材是欧建平教授的《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朱立仁教授的《西方芭蕾史纲》与刘青弋教授的《现代舞史纲》。这几本教材出版时间较近,印刷版次较多,系统性强,使用率较高,对舞蹈美育基本实现其内涵与功能。《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通过“来龙去脉”“逻辑定义”等传递文化理论知识,“舞蹈个案”以作品鉴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但“舞蹈个案”的直观体验性较弱,教材中基本是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对舞蹈作品进行介绍,教师在课下备课收集相关作品影视资料难度较大,多涉及到外国舞蹈版权问题很难将最新的外国舞蹈视频呈现在课堂上,因此许多舞蹈美育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最大的价值。教材中对于艺术创作实践部分也是难以满足美育课程的要求。舞蹈艺术的媒介是人的肢体动作,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外国舞蹈史》美育课程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身体力行中去。舞蹈美育教材发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多成就,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舞蹈美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未来充满机遇也要迎接挑战。这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舞蹈学科发展的有力保障。舞蹈美育教材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建设与发展。

四、结语

第5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发轫期,几位海外归国舞蹈前辈借用西方现代舞创作思维,运用风格化的民族身体语言来表现民族的气质与精神。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部分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被激活了,堂堂正正地登上了近现代社会的舞台。前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也直接影响、指导着我国当时的民族舞蹈艺术创作。不过,这时期的少数民族舞蹈还处在原始的收集整理阶段,舞蹈风格简单朴素、舞蹈结构粗糙、舞蹈语言风格不统一、缺少专业特征等显示出创作的不足。但在主题思想方面还是明确的。“文革”前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逐渐被极“左”思潮所摆布,舞蹈创作从题材到体裁趋于僵化,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终止发展。

    “文革”结束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现展阶段开始启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开始注重理性主导,肯定现代性,积极为社会变革服务。但由于缺乏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审视,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被现代性肢解得面目全非,未能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舞蹈审美特征,其发展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新时期初始,一批舞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史实,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改革开放的肯定。一些舞者肯定现代舞,接受现代艺术思维,但因缺乏对现代性的理性批判,导致盲目照搬西方创作模式,肢解了民族传统舞蹈,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波涌大潮,现代性继续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活动。一些表现极端现代性的民族舞蹈创作倾向导致出现艺术结构混乱、民族舞蹈语言模糊、风格严重缺失、特征完全抹平等问题。这种现象引起广大民族舞蹈艺术创作者的反思。一些创作的先锋派开始以保护、创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为核心,来表达个体的生存体验,反抗极端化的现代性。

    21世纪,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来重构,挖掘、抢救、保护、创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将成为现代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基本任务。

    艺术教育的变迁与变革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教育是随着学校和社会政治文化关系及舞蹈艺术自身结构的变化而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旨在建立与完善革命的民族国家而进行,戴爱莲先生在重庆育才学校传授边疆舞蹈、新中国成立之时北平大学生跳着新疆舞蹈欢庆中国革命的胜利都印证了这一点。

    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建立的北京舞蹈学校将办学聚焦在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扬方面,将课堂教学与演出实践相结合,推出较为系统的几个民族的舞蹈教学体系,并且直接影响着全国各地舞校。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建立后,将教育目标直接定位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革”期间,许多优秀民族舞蹈文化遗产消失,破坏了民族舞蹈教育学科的建设与运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人们思想大解放,反映在教育方面就是恢复被破坏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体系。改革开放,西方现代化文化潮涌而至,市场经济大潮的掀起,使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现代文化环境,即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定位、学科的结构、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与现代化社会发展存在着结构性不协调,特别是市场的功利化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挖掘、抢救、保护、传承的大学民族舞蹈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教学体系单一化、雷同化、狭窄化、现代化等方面。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流中,一批有见识的舞蹈人士从自我使命及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探讨转型时期高校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各地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均将视线转向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中的伦理、道德和民俗层面,致力于挖掘富有民族气韵、民族性格以及民族审美习惯的舞蹈文化遗产,并将此纳入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体系。

    21世纪将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大发展时期,舞蹈教育者的自觉自醒,使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传承紧密联结起来。

    基础理论的启动与发展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从一开始就紧紧围绕着创作和教育而展开,也受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制约。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研究尚处在启蒙阶段。人们忙于挖掘、收集、整理少数民族舞蹈素材,以用于创作和教学,并对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舞蹈的方法、态度、步骤进行过一些讨论,虽然还停留在认识阶段,但也包含着两方面深层次的主导:一是国家政府、专家学者对少数民族歌舞文化传统的重视、参与和扶持,关照着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建设的起步。二是,这时期少数民族舞蹈基础理论研究的取向偏向于挖掘与整理。

    改革开放,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趋向是修复现代性的长期缺失,其发展呈现出现代思考。不过,由此也带来了某些偏颇行为,加速了某些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的消失。

第6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关键词】舞蹈心理学 舞蹈创作与表演 舞蹈审美与欣赏

一、舞蹈心理学理论框架的设立

舞蹈心理学是心理学新近设立的应用学科,主要对舞蹈中的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上,以心理学为框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为舞蹈心理学新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心认为:“舞蹈心理学必须以舞蹈为基础、以美学为指导,以心理学原理为内容和体系。它不仅是艺术学和舞蹈学的一个门类,而且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舞蹈心理学研究思路是以普通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为依据,从而形成舞蹈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主要有以下章节:舞蹈感觉、舞蹈意象与想象、舞蹈思维、舞蹈情感、舞蹈动作技能、舞蹈气质与性格、舞蹈能力、舞蹈教育、舞蹈心理学理论等。既然是基本内容和理论,自然就涉及舞蹈的各个环节并对舞蹈的各个环节具有指导意义与作用。”①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与美学,这种分类方法利用了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心理学作为框架,对舞蹈心理学进行创造性的分类,纵横交错,自成一体,为整个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舞蹈心理学的三个领域

舞蹈心理学大致分为三个领域――舞蹈教育与教学领域、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舞蹈审美与欣赏领域,这三个领域中,舞蹈教学心理的研究早已从教育心理学中分离出来,则更成熟一些。

1.舞蹈教学是舞蹈心理学的重点,着墨较多,主要涉及舞蹈感觉、舞蹈思维、舞蹈技能等章节,在舞蹈教育中的动作记忆、舞蹈动作、操作思维的问题等都影响着舞蹈教育成效。

在舞蹈学习中,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等的感知动作,通过舞蹈动作思维,学习舞蹈技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熟练的舞蹈动作技能。这里所说的舞蹈技术是指学习某一舞蹈科目,如蒙古舞蹈的硬肩、软肩技术。这里所指的舞蹈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它是经过训练后熟练并自动化完成舞蹈作品的能力。这种舞蹈技能较一般的纯运动技能更复杂,因为舞蹈表演需要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即演员在完成动作时还要有情感表达,舞蹈心理学对这一问题做了一定的论述与表达。

舞蹈学学生的智力发展与个性心理特征是舞蹈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一个需长期努力与潜移默化教育的过程。舞蹈学生对智力要求有何特点、智力与个性的养成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员个别差异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以及舞蹈演员气质类型划分与角色扮演,都是舞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在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的探讨

《舞蹈心理学》主要谈了舞蹈创作中的舞蹈思维与艺术想象,主要涉及舞蹈思维、舞蹈情感章节。

舞蹈思维可分为舞蹈动作思维、舞蹈形象思维、舞蹈抽象思维,该书谈了如何激发创作灵感及舞蹈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编排艺术构思的创造性舞台体现。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具有二次创造的能动性,应具备较全面的艺术素养,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舞蹈表演必须形神兼备,表演者须先学习角色的外部动作技术,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塑造艺术形象。演员的面部与肢体表情是观众认识舞蹈形象的重要方面。舞蹈心理学一书详细论述了情感的概念、分类与舞蹈表情手法。

在舞蹈表演中,青少年学生初次参加表演时会产生焦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等也是舞蹈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此外,舞蹈心理学还研究舞蹈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及舞蹈活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3.在舞蹈审美与欣赏领域的探究

舞蹈美学是从总体上高度概括、抽象,上升到揭示舞蹈规律及其本质。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舞蹈审美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对于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从审美心理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借鉴。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中对著名的美学理论布洛“心理距离”学说进行了新发展,并首先提出“心理距离产生美的机制是想象”,他对布洛“心理距离”学说产生的机制作出了科学与精辟的解释,并且对美学中的“意境”理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悠远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舞蹈心理学基础理论

平心最后将舞蹈心理学基础理论分为精神分析舞蹈理论、行为主义舞蹈理论、人本主义舞蹈理论、超越心理学舞蹈理论,分析了这四种理论在舞蹈中的应用实践,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平心最后提出了有一定创意与哲学意义的“四个世界划分理论”,他认为,“人类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人际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四个世界,而舞蹈艺术位于四个世界的交叉点上,任何一个舞蹈作品,它既是身体的(自然的)、人际环境的(社会心理的),也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映”。②这个学说为舞蹈心理学的发展描绘了美好愿景。

结语

总体来讲,《舞蹈心理学》的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密,是一本优秀的舞蹈专业本科(包括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专业)与研究生选用教材,它是应用心理学的新拓展,也是艺术心理学的新创见,对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它可以替代普教《教育心理学》,并更有针对性,它对舞蹈教育与舞蹈表演心理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注释:

第7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慕羽,舞评人、音乐剧学者,舞蹈学博士,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ID国际舞蹈委员会会员。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杜克大学美国舞蹈节NEA艺术评论家学院、英国伦敦舞蹈与戏剧学院访问学者。

百余篇,多次获得部级、省部级论文比赛奖项。出版了《百老汇音乐剧》、《西方音乐剧史》、《音乐剧艺术与产业》、《音乐剧与舞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等专著。现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舞蹈创作思潮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舞蹈批评》负责人。

从10年前写作舞评的“不经意”,到10年后的“有意识”;从5年前的行业内杂志,到5年后的大众媒体;从全职舞蹈学教师到兼职舞评人,我渐渐细品到了非肢体舞蹈的精神享受,以及与人分享的快乐。的确,分享的快乐远胜过独自拥有。

舞蹈这种非语言文字的艺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解读,往往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然而,如何改变中国舞蹈自娱自乐式的圈内狂欢,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关注这门艺术,需要舞评人担当“推手”;更何况,当当代艺术领域的舞蹈越来越成为一种跨界艺术、一种关系艺术、一种解读艺术后,大众的分享、参与都变得日益重要。

2010年至2011年我赴美研习舞蹈创作和舞蹈评论以来,舞蹈写作才成为一种自觉和一种生活方式。“亦文亦舞” 是我从事舞评写作的第一本主题文集的名字,即将面世,希望将学术性渗透进娓娓道来的个人化的“舞蹈解读”中,并与爱舞人分享。

“亦文亦舞”有三层含义。其一,我写作的对象主要有舞蹈,也有舞台艺术及其延伸;其二,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舞蹈看作是一门关于人类精神性的艺术,关注它的文化意义。中国的舞蹈不仅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共存,也有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思潮并存着,每个从业者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就像每位观众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喜好一样。其三,古语说“文如其人”,我希望透过我的文字与大家对话,对舞蹈艺术的认知也是我对世界的认知。我一直认为,视野在哪儿,艺术观就在哪儿。其实,最近这五年才是我对国际视野的当代舞蹈建构起独立认知的开始。

一、从“肢体舞蹈”到“非肢体舞蹈”

年少时的我是一个极不安分的人,所有和表演艺术沾边的事情,我几乎都不落下。好莱坞的歌舞片、上译厂那些配音演员声情并茂的声音,还有从电视里偶然蹦出来的各类歌声舞影……都是我童年最真切的记忆,身体力行的我也因此一直是学校各类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能够穿梭在少年宫、舞校和普通中小学之间是我最喜欢的生活状态,甚至曾梦想有一天能真正成为一名用身体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舞者。

然而,在“舞蹈就是青春饭”、“舞蹈就是伴舞”这样的社会思想影响下,我和父母以及舞蹈老师之间达成了某种妥协的默契,于是我报考了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而非其他表演类专业,用他们的话来说,不需要将来从事“伴舞”,也不需要考虑28岁再转行。

中国传统的舞蹈教育观念是培养优秀舞蹈艺术家,传承优秀舞蹈艺术文化,因此,天赋条件就成为入学的重要指标;在传统民族舞蹈文化基础上的“师徒传授”则是重要的教学模式;对舞蹈人才的学习评估以突出技艺表演为核心的赛事为重要指标等,舞蹈审美注重的是形态美、造型美、技艺美,以及其中的情感逻辑或情感体验。

健康成熟的舞蹈文化生态应该是多元共生的。说实话,即便是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也没有在广泛意义上接受舞蹈可以作为现当代“思维型艺术”而存在,不必受到年龄、身份,以及身体条件的限制。风格鲜明、表意明确、注重技艺的古典艺术和民间艺术更易于接受,电视娱乐舞蹈节目中所出现的“流行歌曲加抒情式甩摆放松”也似乎更有亲和力。多年过去了,中国舞蹈行业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并不均衡,美术界在跑,戏剧界在走,而主流舞蹈界则在徘徊。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舞蹈界的主流都更关注在单一主题下的“如何舞”,而并非“为何舞”,导致中国舞蹈接受者喜欢欣赏经过“训练”或是被“规约”的身体,喜欢优美或壮美的肢体,喜欢风格性强的动作,喜欢令人慑服的高超技术和极强的表现力,喜欢崇高型的抒情舞蹈或叙事舞剧。这种占绝对主流的审美理念,也导致了我们这个社会更需要的是“技艺型”的年轻舞蹈人才。由于身体的动觉和肢体技艺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所以这个行业重视是否“科班”正宗。

母亲时常庆幸我当年的选择,因为“小个子”、“非科班正宗”的女儿永远不可能成为“技艺型人才”,而因此永远不会被舞蹈抛弃!如今的我却很无奈:年少时,我是一个多么喜欢用身体语言去言说的人啊!可惜在十七八岁自己的身心还未完全得到开发的时候,我便已经主动放弃了曾经的身体记忆,并主动建立新的身体记忆。

90年代中期,我所就读的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还被称为“舞蹈史论系”,全称是“舞蹈历史与理论系”。当年的课程设置已经比较全面了,身体实践、创作、理论的课程都有所涉及。作为第一个面对普高舞蹈特长生招生的实验班,参与授课的都是业内最顶尖的专家,其中,吕艺生、于平教授等都是我终生敬重的老师。

这个实验班还往来有国外的客座教授。相对而言,我应该算是幸运儿,但是置身于舞院满是“高精尖”的“技艺型”舞者的氛围中,面对这唯一的标杆,即便只是去“体验”,由于无法充分建立起身心的自信,我始终无法真正投入地去享受专业身体训练所带来的一切,比如淋漓的汗水、肢体的不适,以及酣畅的难以言表的身体表达……在大学毕业后,我索性完全把身体语言放弃了。

而这种遗憾却是近年去欧美访学时才深刻意识到的。其开放鲜活的科学与民主观念、系统完整的创造性方法与技术,多管齐下的评价方式,进而所实现的多元主义的舞蹈高等教育理想,都深深地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那里,以“美育”为目的的非职业舞蹈教育,以及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专业舞蹈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思想、身体、精神”三位一体的“整合”教育理念,以“爱”贯通的引导式、鼓励式、宽松式的课堂教育;使舞蹈人成为艺术的、技能的、智能的三位一体的统一体;也使普通人通过舞蹈得以进行身体训练、精神陶冶和人格塑造。

亲历现场,当我见到身材走样的老者在舞台上生活化舞蹈时,当我见到律师、医生也同样可以成为能启迪人心灵的舞者时,当我见到肢残或智残人士顺畅地沉浸在即兴的身体接触时,当我见到年逾四十的杰出舞者再次迸发出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生命精彩时,当我见到编导和舞者共同探讨一个作品的构思时,当我见到传统的世居民族歌舞在异时异地共赏时,当我见到游走于各种室内的、室外的、标准的、异型的、公共的、私密的表演空间中的舞者传递着他不断更新的身体感知时……我都无限感概,舞蹈是如此深刻的、多元的,极富人文关怀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我在想,我是否可以用我的笔去书写舞蹈,鼓励更多的人去参与舞蹈?我选取评论的舞作,皆是触动我情感、心灵或灵魂的作品及舞者,在这些舞作和舞者面前,文字其实是无力的,即便如此,如果能改变舞蹈就是“好看”的审美习惯,启发读者个体性的身心释放,便是我最大的心灵慰藉。我希望,外行人看舞蹈,评价标准不再永远是:“技巧好好哦,故事好感人哦,好整齐哦,好像哦,好美啊……”内行人看舞蹈,评价标准不再永远是公式化的评论,或者正确的立场、错误的立场,再或者心里默念“他不是我的菜,垃圾!”

二、从“专业细分”至“学科整合”

其实,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舞蹈艺术,其学术理论研究及其影响力相较于其它艺术起步较晚,在人类文化史上的积累也较薄弱。即便在美国,舞蹈成为一门“学科”、一种“学术”正式进入大学、研究院等学术机构也是20世纪后开始的。

如今,欧美的舞蹈高等教育已经从单纯的学科教育走向了更宽泛的教育,“舞蹈专业”的概念早已远远地超越了“风格化表演”这个单一的领域,“舞蹈研究”也不局限在理论上,而广泛地涉及表演、创作、批评、教学、管理、制作、舞谱、治疗等许多个方面,每一位学生个体可以自主地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和愿望进行课程选择和职业规划,可以选择对身体实践、舞蹈创作和理论探寻进行侧重学习,同时又都要结合其他方面的学习,从而灵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创意空间。可见,欧美高校的舞蹈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基本都是将理论整合进实践的教学,学生只有到了博士阶段才更侧重于理论研究。

我们当然不必照搬和套用欧美的舞蹈教育理念,但我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思维方式却必须要经过一次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虽然已经开始,却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依然强调“以舞者中心”,以及过于细致的“分专业”教育。我便是在过早地“被分”为接受系统舞蹈史论教育后,又经过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系统学习,才感觉自己摸索到了一种研究的状态,也认识到了每一个阶段的收获以及短板。

90年代末北京舞蹈学院史论系已经更名为舞蹈学系。然而却是在近年,舞蹈基础理论(原理)、舞蹈历史、舞蹈批评的基本架构才获得真正重视。这与2011年,艺术学作为一个门类开始了新的建设不无关系。艺术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是简单的番号变化。

近年,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进行舞蹈学研究,借鉴部分西方“以史出论”的经验,既合乎扩展性研究的需要,也适应了现行教育体制下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实际发展。西方舞蹈学术对于舞蹈史的研究,呈现出循环性或周期性的运动,从强调舞蹈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到阐述舞蹈的结构和形式,再到研究舞蹈与社会,舞蹈与身心学、舞蹈与公民文化、舞蹈与公共文化之间的关系。我所感兴趣的则是一种“内外部相结合”的舞蹈学史论研究,而这种研究必然需要有一种新的视角,也必然是跨学科的、整合学科间研究成果的研究。因此,“整合”的意义再次凸显出来,即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整合”的舞蹈学学术观。这也是我必须面对的学术定位。

“学科本位”的舞蹈学学术观目的性很强,学生、教师、学者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预期目标;“人才本位”的整合式学术观则是给大家可供选择的或大或小的一个领域,未知空间较大。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在研究上,则以学者的学术定位和职业选择为取向。

十年前,进入博士阶段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学术定位,希望对中国当代舞蹈创作展开系列跨学科研究,有三个课题贯穿其中,分别是:我的博士论文――有关“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关系”的研究;我刚结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当代舞蹈创作思潮研究》项目;正在进行的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舞蹈批评》等。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基础史论上的跨学科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做是一种“领域”研究。

十多年的舞蹈史论教学研究经历恰恰成为了我从事舞评最基础的学术准备,而硕士阶段的音乐剧跨艺研究、博士阶段的政治文化学跨界研究都使我最终建立起“领域研究”的整合学术观。

三、从“跨艺”到“跨界”

在我找到并熟悉自己的学术生活的短短十年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拐点。

2004年是我的第一个拐点:那是我跨出艺术界、关注当代中国人文精神与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契机。那一年我翻译完基辛格著作《越南战争的结局》(《基辛格越战回忆录》),当时正是伊拉克战争如火如荼之际。对于基辛格这个人物,公认的是他的卓尔不群,没有定论的是他的价值观和政治取向。《基辛格越战回忆录》的重点在于它能让读者找到一些自己的尺度。

同年,我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接触了一些政治学课程,几年间又着手翻译了一些外国作品,进一步奠定了我对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兴趣。2004年底,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博士论文方向,并且在2005年夏天获得了开题许可。其实,开题过程就并不顺利,我甚至被有的领导直接告知“你都没有经历过‘’,你没有资格研究政治……”。面对种种质疑,我坚持顶住压力,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对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关系的研究中,最终完成了博士论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1979~2006》。2007年,我圆满毕业,还获得了“优秀博士毕业生”荣誉、年度“科研之星”,以及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庄汉生奖学金。其实,最让我最欣慰的是,作为新一代青年学者,我终于可以独立地展开学术研究了。

在对待舞蹈创作的问题上,舞蹈界经了从“言必谈政治”到“回避谈政治”或“轻描淡写谈政治”,再到以理性态度“谈政治”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政治”的含义是不同的。优秀舞蹈编导大凡以“社会知识分子”的身份来介入艺术创作,其作品便既不是作为政治的“工具”,也不是作为商业的“奴隶”,而是使舞蹈成为真正有社会意义的舞蹈本体。在现实和公众面前,舞蹈创作者不应闪避,不应完全地非思、乏思、无思。创作者对公民文化的理解、认识和把握,是其艺术创作中的动力。

我希望运用政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透视专业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对舞蹈的形式创建、内容建构、作品评价、舞蹈编导类群以及舞蹈运动、舞蹈论争、舞蹈思潮、舞蹈创作及演出体制等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论述。

作为博士毕业的纪念,十分幸运且十分巧合的是,《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和《基辛格越战回忆录》(海南出版社)都于2009年出版。《基辛格越战回忆录》让我获得了从不同视角展开学术研究的勇气;《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则是实实在在的研究体验,因为它是我在2007年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因获得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D类)”,博士论文终获出版。2012年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一跨学科视野下审视改革开放后30年间的舞蹈创作活动的研究,进一步获得了社会和学术界的认可。

四、体验全媒体时代的美国舞评

2010-2011年是我学术研究的第二个拐点:这期间我两度赴美留学。第一次是短期进修,于2010年夏季参加了美国舞蹈节NEA艺术评论家学院舞评高级研修班学习舞蹈评论,以及六周舞蹈学校学习舞蹈创作,时间虽不长,却获益匪浅,算是一次思维方式的变革。

创立于1934年的 “美国舞蹈节”,不仅是美国最重要的舞蹈节,这个堪称“最古老”的现代舞节,同时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知名的现代艺术节。从60年代末尤其是1977年落脚于北卡洛莱纳州的杜克大学后,在时任舞蹈节主席,舞蹈作家、管理家和经纪人查尔斯・莱因哈特的直接运作下,“美国舞蹈节”在80年代后逐步发展成了一个规模更加庞大、课程更加多元、演出更加丰富、管理更加健全、平台更加国际化,融教育、演出、研讨、交流于一体的舞蹈机构。

在舞蹈节,我有两拨同事,一拨是参加ICR(“国际编导家常驻计划”)的职业舞蹈编导,另一拨是参加舞蹈评论项目的职业舞评人。由于编导都是分开工作的,我对朝夕相处的舞评人同事更为熟悉。近十年来,非定期举办的批评家会议参与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有舞蹈背景的舞蹈人加入了舞评人的行列,年龄段从二三十岁至五六十岁不等。这说明一方面,开展至今二三十年的美国“舞蹈人转型”项目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则说明,身体体验对于舞蹈写作而言有多么必要。

我的美国导师苏珊在美国舞蹈界人脉很广,在舞评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从她邀请的客座教授的名单就可得知。在舞评课教师队列中,有舞评家、媒体人、舞蹈编导、舞团的经理人、剧场的经营者、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主管舞蹈项目的负责人等。

美国人讲授舞评的方法与国内完全不同。中国的授课比较崇尚教材或书本,崇尚标准或最优答案,但美国的舞评课却不这样上。我们上课的方式可算是一种“圆桌会议”,在上课前一天,导师都会请实习生将第二天客座教授的资料提前发给我们,让我们对每一位教授都有初步了解。老师们并不直接讲述理论,而是注重以写作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以“练”为主,通过多种方式的写作操练,批评的原理和对评论者的要求都潜移默化地转化到每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了。在美国,许多东西是靠练习各自“悟”出来的,因人而异,所“悟”当所不同。

除了写作训练课程之外,我们还有各式各样的即兴动作编创课;甚至还有一种“整合”课程,即编导课上的文字作业评析,舞评课上的身体启发,以及围绕创作的讨论课、群体采访、分组多媒体采访等。我在美国舞蹈节的舞评课程以及舞蹈创作课程学到的最大体验就是,尊重个体,尊重差异。老师们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课程教学,把舞评人的创造力激发并调动起来。对他们而言,舞评也是一种艺术创作。

整个高端培训可以称为“全媒体时代的美国舞蹈批评”。真心感叹,难怪美国的舞评能推动舞蹈创作的发展!难怪美国的舞评文章能受到舞蹈编导的重视!整个过程,我经受了三个挑战,挑战一:如何用英文写舞评;挑战二:如何掌握写舞评以及学习舞评写作课的方式方法;挑战三:如何锻炼新思维。第一个挑战虽然很艰巨,但英文写作舞评并非我的职业选择,因此回国以后便不是压力了。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后两种,收获也最大。

舞评课涉及的内容多而细,比如几位老师都进行了关于职业素质、写作对象、写作技巧、写作习惯的经验分享。说实话,很多问题需要深入反思。为什么会从事舞蹈写作?为什么会关注这个写作对象?舞评人与编导之间的关系?读者是谁?课程还涉及到了传统纸媒舞评、新媒体舞评写作方式、传播方式的异同;让我进一步思考关于学者舞评、媒体舞评、大众舞评等有关舞蹈评论类型的不同定位。

舞蹈写作有两个层面,普及型(媒体舞评、大众舞评)、学术型(学者舞评)。前者强调普通读者的参与、互动,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种“写作”已经有了更加多元的发展。后者是基于学术研究,更加适合于专业性的读者。作为记者,以普及型写作为主;作为大学研究人员,以学术型写作为主。在中国,一直都没有真正的职业舞评家,当这个行业逐渐需要这个角色时,又赶上了这个信息化的、数字化的、互动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舞评人”。其实,这个庞大的群体也是舞蹈写作的潜在读者以及舞蹈演出的潜在观众。在中国,舞蹈写作的读者很少,无论是“普及型”还是“学术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借助新的“载体”真的可以培养出新的“潜在的”读者以及舞蹈的观众。对我而言,则是齐头并进,双管齐下,主动出击,改变评论的方式和传播方式,以让舞评和舞评的对象获得更大的关注度。

五、《爱上纽约 世界舞台》――从“东西二分思维”到“全球在地化”

2010年第二次赴美是公派留学,我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全额资助,公派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留学。

到纽约后,对我的冲击来得更加猛烈。我的学习、研修、考察等访学经历是通过“听课”、“访谈”、“观摩”、“讲学”等具体方式来实现的。可以说,我的这段不长不短的纽约留学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我所选择的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舞蹈与戏剧系,以及朱利亚学院等不同院校的访学生活;二是在纽约这座巨大的表演艺术之都的游学生活。

朱利亚学院是世界最顶尖的艺术学院,舞蹈是强项;而皇后学院是一所综合大学,舞蹈只是一个很小的系,并不有名,学生的条件和水平完全不可与之相提并论。如果说朱利亚学院舞蹈系代表了美国舞蹈高等教育的“精英层面”,那么,皇后大学舞蹈系实际上也代表了美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普及层面”。与第一流的朱利亚学院舞蹈系相比,尽管皇后大学的舞蹈学科并不是出类拔萃的,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美国不少舞者的真实生存背景,即,二十岁左右才接触舞蹈,同时拥有其它专业学位,却也能终生从事舞蹈事业,多元的学科背景最终也能滋养他的人生,使他能创作并欣赏更有人文内涵的作品,而不只是做一个没有思想的“动作机器”,他或许不能成为最杰出的舞者和编导,或许他将来并不从事职业舞蹈,但他同样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一个具备了较好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的人。

我的留学专业是舞蹈创作研究,主要从舞蹈创作与评论、舞蹈创作过程研究、舞蹈创作教学研究、舞蹈创作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展开,因此,绝不是纽约的一所大学和一个专业方向就能满足我的求学愿望,套用我导师的一句话,“你要去的不只是纽约的一所大学,而是纽约”。

为了充分了解和体验纽约的城市文化、剧场文化,纽约的艺术生态以及大学的校园文化,我展开了充分的游学体验,包括观摩与访谈。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才谈得上对于纽约表演艺术的美学分析和评论。纽约是个典型的多元文化的城市,商业艺术、严肃艺术、另类艺术、古典艺术、街头艺术……你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它们生存的基石,而且互不敌视,可以互相兼容,也可以各自独立。

相对而言,从事古典芭蕾教育的老师对于现代艺术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从事现代舞蹈创作的老师表示对“太商业的”百老汇不感兴趣;愿意接受音乐剧的现当代舞编导却表示对纽约的“免费演出不感兴趣”……而我作为一名从事舞蹈研究的学者,观察艺术的视野就如同纽约这个城市一样,是宽泛且包容的。

我选择留学纽约的其中一个目的,是看纽约各种表演艺术。但有欧洲朋友不解地问我:“你去纽约干嘛,现在世界上最前卫的剧场、最出格的演出都不在纽约!”。或许朋友的讲法有一定道理,但我要看的何止几个剧或剧场,我还想看剧场室内外空间跟城市空间的关系、表演艺术行业的硬件软件,以至整个城市的文化生态发展……纽约的确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

在纽约,我是典型的“BMW族”即公车、地铁、步行混搭。通常状态:不在剧场,就在去剧场的路上。我在纽约平均每周都要观摩各类演出三至四场,这样算来,在纽约的半年多观看的各类演出已经超过了100场次。不过,一座纽约城,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剧场加起来多达400多家,所以即便我再如何提高观剧的频率,也无法将纽约的各类演出和剧场尽收眼底。

在纽约,我还学会了两件事并受用至今,一是坚持在“黑暗中”(剧场)做笔记;二是坚持写艺术观摩和体验日记。正因为当时的点滴积累,回国后,我把在纽约的游学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爱上纽约 世界舞台》,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其实,去纽约之前,我就萌生了写本书的念头。我希望去纽约的中国人都能有个美好的纽约表演艺术之旅。因为如果你没有在纽约看过戏,基本上可算没有到过纽约。无论你期待的是“艺术之旅”还是“梦想之旅”,我的这本书或许可以成为你的行前指南,或许可以成为你到纽约后的口袋书,或许能为你在回程后串联起纽约之行的点滴记忆,因为书中的文字渗透着纽约带给我的真实感动。

人们对纽约爱恨有加,正源于她的自由、宽广、不羁,在她身上散发着令人着魔的气质。你适应了她,便可以在移民文化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果不适应她,格格不入也是常有的事,好在十分具有亲和力的纽约城不至于使人迷失,不信?!那你就去看戏吧。

只能去剧场看戏吗?当然不是。

在纽约,舞蹈的空间早已不是传统镜框式剧场或黑匣子剧场的概念了,因此当你听说演出是在博物馆或教堂,或是一个由车库、消防局、酒吧等改造的“空间”举行,大可不必惊讶。无论是舞台还是任何一种环境都可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表演空间,每一个空间具都有它的特有特征,特征活在空间里,可以被感觉到并受到重视。因此,表演空间的设计不仅只是一种装饰,而是应该提供美学和实际氛围,关心表演者并顾及到观赏者。在传统舞蹈中,观众和表演者之间有是有着明确的距离,而环境舞蹈打破的是惯常的剧场式的交流方式。观众和演员同处一个时空,甚至是一个整体,所以很难辨认出观众和表演者,一种共享的体验感觉就会产生。

对我而言,纽约最有魅力的当然是多元共存、容忍异端的表演艺术空间,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以及各种族群文化的聚居区。希望借此机会,探究百老汇兴旺的秘密,感受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独特的另类先锋气质。其表演艺术机构在社会组织结构中扮演着社会赋予的三重角色,即:公民文化角色、市场经营角色、艺术行业角色,反映着表演艺术既是一项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一项公共文化事业,还是一个艺术行业。三重角色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其组织机构以及从业者也是一个包含着“多重目标”(即社会公益目标、经济效益目标、审美价值目标)的统一体。了解了艺术创作与艺术生态之间的关系,对我回国后进行表演艺术的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舞蹈行业的“现代化”不是让所有的传统舞蹈都发生“现代化”改变,相反,是需要传统舞蹈和现当代舞蹈各归其位。我们的传统艺术应获得文化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族群认同”,我们的当代艺术则应超越现实功利,获得国际识别和国际认同。奇妙的是,传统美学哲学思想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已经不再以东西二元划分了。

结语:分享的快乐

我将两度访美游学和几度短期欧洲访学的收获直接到了我的教学研究上。除了进行学术化的教学工作之外,2008年初,我开始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不定期举办音乐剧、舞蹈普及讲座;2012年,我把舞蹈讲座改为“青年舞蹈家系列对话录”。每次“对话录”,我希望深入浅出地为观众们引介中国新锐的青年舞蹈家,推荐他们的作品,尤其是即将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作品。

另外,我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以“舞评人”的身份进行写作。其实, 2003年我就开始写舞评了,但当时舞蹈写作意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评论“有效性”的问题也没有具体考虑过……。2011年后,我开始与其他学术媒体合作,也尝试向公共媒体延伸,并开始写作自己的舞评专栏。

更重要的是,最近5年,通过国际交流和学习,我重新审视自己,确立了自己的学术信念,即跨界思维、跨艺视角、国际视野、立足本土,不会为了改变偏见的“西方艺术中心论”而偏移为“东方艺术中心论”。因为有了“国际视野”的坐标,才会有“美美与共”的学术眼光,全面的、联系的、发展地关注研究对象。

我从舞蹈的角度看表演艺术,我也从表演艺术的角度看舞蹈。我从艺术的角度看社会,我也从公民社会的角度看艺术。我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世界,我也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如果能成为通晓中西、具有人文精神的当代学者,并且能为中国舞蹈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做一点力所能及之事,那会是我最大的精神满足。

第8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关键词】舞蹈艺术;舞蹈评论;舞蹈欣赏

中图分类号:J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57-01

舞蹈评论和舞蹈欣赏是舞蹈艺术发展历史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通过对舞蹈艺术的鉴赏、分析、辨别促进舞蹈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创造出更适合时代需要、更符合人们欣赏水平、正确积极引导人们思想和审美的作品。

一、舞蹈评论

舞蹈评论是对舞蹈家、舞蹈作品、舞蹈艺术思潮、群众舞蹈活动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析、鉴别、评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对舞蹈艺术的创作、舞蹈艺术表演、舞蹈理论的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一)舞蹈评论的标准和方法

舞蹈评论的基本标准是“真”“善”“美”。“真”是指舞蹈作品的表演内容需真实的反应现实生活,表达人民的心声,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舞蹈表演所传导出的情感应该真实。“善”是指舞蹈作品应传递积极向善的能量,舞蹈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必须正确,对观众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美”是指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应该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塑造出的形象生动感人,表演者的感情应该真挚饱满,引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并产生积极的影响。下面简单介绍舞蹈评论的主要方法:

1.形象描绘法。将舞蹈作品的内容、舞蹈作品中的故事发展情结、舞蹈演员的表演技术、舞蹈动作的特色风格、整部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以文字和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评论方法叫做形象描绘法。形象描绘法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再现舞蹈作品,以达到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引导读者和观众形象地感受和认识所评论的作品、欣赏表演者的表演艺术。

2.分析品评法。分析品评法主要的评论对象是舞蹈艺术家的艺术生活,舞蹈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舞蹈表演技艺,而对舞蹈作品的形象介绍着墨较少。分析品评法通过对艺术家、舞蹈思想、舞蹈表现艺术或整体或局部的分析剖解,指出舞蹈的真伪优劣、高低深浅,有时评论者会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设想,辅助艺术家和表演者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和思想高度。

3.书信对话法。评论家和舞蹈者以书信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的评论方法即书信对话法。有时是双方互通书信、往来交通;有时则是评论家单方面的寄语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来抒发和表达对特定作品或演员的评论和建议。

4.展开议论法。由一点及全面是展开议论法的特点,先对某一部作品进行评论,由作品中的一两个突出的优点或问题展开议论,引申到同一类题材或同一类形式风格的作品,展开具体评论分析。

5.综合评论法。综合评论法的特点即综合性,是对某一段时期内出现的某种可能会影响舞蹈艺术全局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评论,对某一有重大影响力的舞蹈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分析,及时传送舞蹈界新动向、新理论、新观点。

(二)舞蹈评论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舞蹈评论主要是对出现的新作品、新人才及时评论;对舞蹈艺术中出现的突出现象和重要问题及时评论;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评论;对舞蹈艺术家和舞蹈作品的评论。科学正确的舞蹈评论可推动、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蛮横错误的舞蹈评论会阻碍误导舞蹈艺术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舞蹈评论者应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综合素质,提供科学正确的舞蹈评价。

1.舞蹈评论工作者应具有广博且精深的专业知识。我国舞蹈艺术历史悠久,舞蹈种类众多,舞蹈形式多样,舞蹈评论者只有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对各类舞蹈进行科学专业的评论。

2.舞蹈评论工作者应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广大人民的真实想法。茅盾先生曾说,一个批判家应对社会生活有系统的了解,对社会现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判断作品的“真实性”,掌握时代对舞蹈艺术的要求。

3.客观、公正的评论方法。舞蹈评论工作者首先应尊重舞蹈编导和演员的工作,要在对作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评论,对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进行推荐支持,对没有内容实质、思想不健康的作品进行严肃批评。

4.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舞蹈评论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事这项工作,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追求艺术真谛,引导舞蹈艺术正确的发展。

二、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和舞蹈评价是相互依附、同时存在的,但是两者有一定的区别。舞蹈评论的活动主体是舞蹈评论专业工作者,有明确的目的,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要求评论者在工作中保持客观、准确、公正。而舞蹈欣赏是凡是舞蹈爱好者都可以参与的审美活动,有广泛的群众性,而且在舞蹈欣赏中个人的兴趣爱好起着较大的作用。

(一)舞蹈欣赏的对象

舞蹈欣赏的对象主要有舞蹈形象、舞蹈动作、舞蹈情结、舞蹈情感等几个方面。

1.舞蹈形象的欣赏。舞蹈形象是揭示舞蹈作品主题内容哲理性美――艺术意蕴的文化物质载体。观众通过舞蹈表演者的形象塑造、动作表现唤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舞蹈形象是综合了时间与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通过舞蹈语言与演员肢体的美感形态,来欣赏舞蹈艺术作品中所蕴藏的社会生活本质与自然现象中的千姿百态,也是在欣赏舞蹈律动中所传递出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意境。

2.舞蹈情结的欣赏。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是却来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或反映。舞蹈艺术也有一定的情结,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一个关系紧密的画面。来表现舞蹈主题、人物性格、舞蹈所蕴含的思想。舞蹈情结是展示、演绎艺术形象的逻辑符号,舞蹈艺术始终坚持“在叙事中来抒情,在抒情当中来叙事”的特点,就是让情节在富有抒彩的舞蹈中展开,在抒情中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叙述的情节和人物感情、情与景的抒发融为一体。

3.舞蹈动作的欣赏。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表现的基本手段、是建设艺术效果的基本方法。舞蹈者在形象思维的指导下,进行舞蹈动作,形成舞蹈队形的变化,这种和谐变化而有机组合的舞蹈队形称为舞蹈构图。舞蹈构图将舞蹈的各个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舞蹈构图在时空上的连续性动感所组合成的系列自然段落形成舞蹈画面,体现在为舞蹈作品创造意境、渲染气氛,促进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舞蹈画面与舞蹈构图的连续性的变化,塑造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交代环境情结。舞蹈语言是舞蹈构图和舞蹈画面必不可少的元素。精当的舞蹈语言有助于反映舞蹈作品内容。

(二)舞蹈欣赏的过程

舞蹈欣赏的过程一般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步骤:

1.观赏舞蹈表现形式,形成第一印象。舞蹈是一种形式感和技艺性都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所以观众欣赏舞蹈总是从观舞品技开始,看看舞蹈演员的外形如何,技巧有多高。

2.由形入心,体会舞蹈中的情感。观众渐渐被舞蹈所吸引,从舞台上反复出现、不断更替、相互关联的各种形态中看到了人物、事件、情感的变化。

3.感情和思想上产生共鸣。随着情绪情节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观众的情思也走向深层,深深地被舞蹈所感染,有时甚至感同身受,浮想联翩。

4.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舞蹈表演已经结束,但是舞蹈家创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却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脑海里,并通过这些鲜活的形象受到某种启示,进一步净化自己的心灵。

(三)舞蹈欣赏的条件

舞蹈欣赏对观众有一定的要求,要进行舞蹈欣赏活动首先舞蹈欣赏者应该有一定的舞蹈审美能力,对舞蹈有的风格、种类有一定的了解,观赏舞蹈时注意力集中、主体情感开放。

三、结语

舞蹈评论和舞蹈欣赏是相互依附的,活动对象都是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都需要活动主体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对活动对象作出合理的评价,舞蹈评论和舞蹈欣赏的意义在于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促进舞蹈艺术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琳.欣赏舞蹈作品的几要素――以当代舞《中国妈妈》为例[J].大众文艺,2012(14).

第9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舞蹈表演专业主要课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系统地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

主要课程有舞蹈写作教程、舞蹈形态学、中国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世界芭蕾史纲、欧美现代舞史、舞蹈专业英语、舞蹈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国舞蹈意象论、中外舞蹈思想教程,舞蹈解剖学等 舞蹈概论、舞蹈作品分析、编舞技法、表演基础、美学、音乐理论、音乐鉴赏、曲式分析、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外舞蹈史、艺术概论、人体解剖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功、现代舞、拉丁舞、东方舞、敦煌舞、古典舞教学法、民间舞教学法、芭蕾舞教学法。

舞蹈表演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专业表演团体、企事业文化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舞蹈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社区文化机构、社团组织(协会)、影视传媒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公关、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3、广告;

4、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5、新能源;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娱乐/休闲/体育;

8、酒店/旅游。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主持人、舞蹈老师、网络主播等工作,大致如下:

1、主持人;

2、舞蹈老师;

3、网络主播;

4、舞蹈演员;

5、主播;

6、舞蹈教练;

7、演员。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舞蹈表演二度创作能力和初步参与编创的能力;

3.掌握各民族民间舞蹈的体态动律特征和表演技巧,具有较强的舞台表现能力;

4.掌握基本舞蹈教学方法,具备舞蹈动作的讲解、示范和指导能力;

5.了解不同舞种的动作语汇特点、编创结构及表现形式,具备良好的身心协调与动作感知能力;

6.了解艺术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