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未来教育应溶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数据,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充份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加以综合分析达到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

通过这次计算机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

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在这短短的几天计算机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1、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参加国际竞争。同时,信息社会呼唤信息人才,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

3、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

第2篇: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求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只有因“人”施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待就业人员有着各自的一些特点,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与把握这些特点关系密切,只有采用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才能使学员学有所成、学有所获,提高计算机教学培训的质量。

(一)待就业人员自身的特点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待就业人员的年龄较大,记忆力差,文化水平较低,以女性居多。通常情况下,这类人群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而电脑课程中很多概念都较为抽象,如果受训人员不明白相关概念和知识,那么,想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将非常困难。在心理上,大部分待就业人员都缺乏自信心,害怕别人说自己不行,出现错误时,容易“发脾气”,产生自卑心理。大部分待就业学员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往往较弱。在较短授课过程中,如果待就业人员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态度不端正,那么就会使得很多受训人员“一无所获”,使得培训“流于形式”。

(二)待就业人员所处的外在环境

大多数待就业人员都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没有工作,生活将难以维持,因此急需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份工作。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开启了工业4.0之路,就业岗位持续减少,很多专业设置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都不匹配,这就给待就业人员的再就业带来了挑战。有部分待就业人员出于家庭方面的原因往往不能按时上课,有些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心浮气躁,对计算机知识急于求成,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就想放弃,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在较短的培训时间内,他们往往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再就业培训的特点

让受训人员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技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是培训的目的。在计算机培训过程中,由于受训人员有时间的限制,培训课时少,任务重,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要达到效率和质量双丰收的培训效果。对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二、常用的计算机培训教学方法

其于待就业人员自身、所处外部环境的特点,在计算机培训中,如果教师只是泛泛而谈,机械地灌输知识,是非常不可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受训人员的兴趣,将计算机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法、类比法、多媒体法、任务法等。以下是这些方法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式教学法

所谓案例式教学法就是由教师向受训人员列举一些计算机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以突显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及对再就业的作用,激起受训人员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克服学习的烦躁情绪,端正学习态度。

(二)类比式教学法

类比式教学法,就是把计算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其与生活中一些类似事物作比较,使得计算机知识更容易让人接受,加深受训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的印象,进而完成培训工作。

(三)多媒体式教学法

在待就业人员计算机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将PPT、文字、声音、视频演示文件等媒体信息进行组合,使得较为抽象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更为直观生动、通俗易懂。因此,要详细分析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结构,熟悉相应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每个受训人员都能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四)任务式教学法

由于失业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大、受教育水平低、接受知识能力相对较差等问题,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受训人员分配任务,让他们边学边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够学到计算机知识,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三、小结

第3篇: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NIT CIT 计算机 模块 全国 考试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ational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rtificate ,简称NI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它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剑桥信息技术(Cambrid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CIT)的成功经验并与之接轨。它采用了系统化的设计,模块化的结构,个性化的教学,规范化的考试和国际化的标准,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客观、统一、规范的标准,适合各种行业人员岗位培训的需要, 供用人单位录用、考核工作人员参考。

1、NIT的特点

NIT与其计算机类考试相比, 有以下特点:

1)培训与考试设置的模块化。这里所谓“模块(Module)”,相当于国内常说的一门课程,但两者略有区别,主要表现在:模块通常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某些技能或行业需要设置的;内容自成体系(一般以常用的应用软件,如Word97等),包含比较完整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与英国剑桥信息技术证书(CIT)所设模块相对应。按模块化组织培训的好处是:教学组织灵活,不受专业教学计划的限制;提供学员多种选择,便于体现学员个性;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可以随时增加和调整模块。目前NIT推出的11个模块有:计算机操作基础、电子表格、数据库、程序设计、文字处理、桌面出版、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绘图、多媒体应用、全球互联网、局域网。

2)重培训、重过程。NIT规定, 一般情况下,学员应先参加培训并考核通过后, 方能参加上机考试。在培训中, 注重过程,主要体现在:为了解和考核每个学员平时学习情况,NIT设置了《学员评估记录表》,由任课教师逐项进行考核;在培训过程中, 要求每个学员能完成一份体现个性的作业设计,在考核时, “只记成功, 不记失败”。

3)重技能、重应用。基NIT是计算机技能培训的特点, 所以培训与考试都是围绕“技能”这一主题展开的,主要表现在: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技能培训目标(若干个知识点和操作要点);培训过程中,不强调理论,而注重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时间比例,要求占整修培训时间的70%以上。

4)教材配套,考试规范。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为保证培训质量,NIT教材以“学习包”形式推出。NIT的上机考试采用的是“无纸考试”,其实现方式有两种:一是计算机软件方式,另一种是任务题签方式。考试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比较客观、规范,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5)NIT证书与国际接轨。获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学员,可以免试申办相应的英国剑桥信息技术(CIT)证书。英国剑桥信息技术证书在一定的国际范围内是通用的(42个国家和地区)。

2、NIT的培训思想、教学模式及施学方法

1)1NIT的培训基本思想

NIT培训是以模块为单位的短期计算机技能培训,但它仍属于计算机应用课的教学范畴。考虑到:① NIT的培训对象主要是计算机初学者, 培训时间较短,学时有限,速成教学, 即学即用;②计算机是一种智能型计算工具,学习它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的关键在于技能,技能的训练靠实践操作。因此,NIT培训不能沿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而应采用教育学上革新传统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所用的教学模式和施教方法,这种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的知识主要不是靠教师传授,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教师的作用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和推动学生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这不仅是一个方

2)NIT教学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一个沿用,二个转变”的基本思想设计出NIT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为主,三个侧重”即:以学生为中心;以辅导为主, 以作业设计为主线;侧重讲授怎么做,侧重上机实践,侧重能力培养。

3)NIT的施学方法

NIT的培训过程概括为三步:课堂教学(含随课上机),作业设计,上机考试。

课堂教学讲导结合, 以导为主,突出上机,重在实践,上机占总学时70%,教师侧重讲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点到为止,讲在机房,精讲多练,边讲边练,多举实例,解决问题。施教过程中进行考核,随教随考,只记成功, 不记成败,重视平时成绩。

作业设计几乎贯穿在培训的全过程, 培训以作业设计为“主线”。所谓“作业设计”是学员在教师指导下,伴随培训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的一份具有一定实际 意义,且能较好反映自我开发能力的综合性练习。作业设计的选题是学员根据需要和兴趣,自己选定。作业设计在教师指导下,伴随培训学习过程进行,边学边做,独立完成。作业设计通过后, 方能参加上机考试。

上机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定期在指定考点集中考试,学员的作业设计和过程式考核通过后, 方能参加上机考试。上机考试的方式,各模块不尽相同,但都是无纸笔在机器上进行。目前NIT上机考试大体上有两种方式:方法一是考试的全过程都是在考试软件环境下完成,并由计算机程序评分;方法二是题签方式,考试时由学员抽取题签,然后按题签上的内容上机完成试卷规定的项目,学员作答结果存放在磁盘考生目录下,由人工评阅,登录成绩。

3、NIT培训目标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不要求老先考生成为一个“计算机专家”,而是通过认真培训使学员具备使用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和执行日常事务的能力;一定的自我开发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4、 NIT模块简介

NIT目前共开考11个模块14门培训课程。它们分别是:

《计算机操作基础》是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入门性模块,是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通过学习

操作系统、汉字录入和文字处理软件等计算机的常用功能,使考生了解计算机在执行操作时的要求,掌握计算机基本的、典型的操作。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学习,了解应用计算机处理问题时所需的输入、处理及输出的基本特征。《文字处理》亦可作为计算机入门性模块。教会考生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输入速度,掌握标准的文档编辑、修改和排版规则,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输入、编辑、排版等工作,并能打印出各种不同风格的、规范的中英文文本。

《电子表格》教会考生熟练地使用一种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系统地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信息表示 、收集、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功能。能够熟练地操作一种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存储、编辑、计算、分析、检索和打印。

《数据库》教会考生熟练地进行数据库的操作。学习一种数据库系统,能够建立、维护和管理数据库,具有简单的数据库程序设计技能, 在命令和编程两种方式下对数据进行输入、计算、存储、修改、检索以及生成并打印输出数据库文件。

《程序设计》教会考生通过应用计算机编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制订解决方案,规划算法,把程序构思转变为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结构化程序代码,运用适当的测试方法对程序进行测试,写出清晰的技术文档,及用户使用说明。

《计算机绘图》教会考生掌握一种绘图软件包的主要特性和功能,正确使用相关的术语,掌握计算机绘图软硬件的操作,学会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总体设计以及图形的管理、修改和维护。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应用, 认识到计算机绘图是如何作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的一部分在商业、工业设计及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的。

《桌面排版》教会考生熟练地使用桌面出版软件。考生系统地学习一种桌面出版软件的所有功能以及一些桌面出版相关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够熟练地完成文稿录入、图像输入(摄取)、编辑排版、修改、文字图像合成等一系列工作,制作并输出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印刷品。

《多媒体应用》教会考生一些多媒体应用方面的使用技能,使考生能适当地利用给定的软、硬件编制多媒体应用程序。完成此模块学习的考生能够正确使用相关术语,编制带有文本、静止图像、活动影像及音响的作品,使用制作语言或标识语言控制应用程序,并能使该应用程序作出交互性的反应。

《因特网(Internet)》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操作使考生了解数据传输的方法,使用Internet(浏览并下载信息、交换电子邮件、加入讨论组等),设计主页等。并为在WWW中使用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进行文件编辑、排版打下基础。同时考生们将会理解Internet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局域网》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操作,使考生认识局域网络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了解数据传输的方法,运用局域网。同时考生们将会理解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根据国家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和《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大纲》(试行)的精神,针对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水平进行设计。除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往来账款核算、报表处理外,还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成本核算、产成品销售核算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够对会计软件包进行合理剪裁,建立一套能适合本单位使用的财务系统。

5、NIT管理及考试的组织实施

NIT培训项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管,由省级就业指导机构组织管理,普通高校具体实施。

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于1999年6月8日被批准为NIT项目全省唯一的省级管理部门,全权负责NIT推广和实施工作。合肥联合大学计算机系是经教育部考试中心批准的安徽省NIT培训基地及上机考试考点之一。

第4篇: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近期,学校组织了计算机培训。当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第一感觉就是我也要参加培训吗?因为大大小小的计算机培训、考试也经历过好几次了。虽然自我感觉水平不高,但总觉得这种培训的意义不大。因为大凡这种培训都是应付了事,教师教得不认真,学员学得也不认真。但是从学校的整体工作要求出发,我还是报名参加了培训。

一、开卷有益,爱不释手

然而,在我参加培训的第一晚上,我就发现自己错了,此次的电脑培训与以前参加过的培训大相径庭。以前的培训都是应付考试的,实用性不强,而且那时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的不多,时间长了不用也就忘记了。而这次培训的内容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强,都是平时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参加培训的第一课时,我就专心致志地听讲,把学习内容与以前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的地方进行对比,感觉学习效果很好,受益匪浅。特别是excel的学习,因为平时用得比较少,掌握的也不多,不想去进一步的学习,所以对excel的操作不熟悉。这一次正好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次培训,使我的excil的操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掌握了几种方法。还有幻灯片的制作,原来从没有制作过,通过这次学习发现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简单的制作我已经基本上掌握。现在想起来这种培训是必要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蓦然回首,柳暗花明

正因为学习上有所收获,思想上也就豁然开朗起来。说实话,近几年,觉得自已也不再年轻了,还学什么啊?得过且过吧。虽然对待工作还是尽心尽力地去做,但对于学习的态度则是能应付就应付,不想应付就是偷点懒吧。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在学习上的动力就不足了。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要改变这一错误的思想,想把各项工作做好,就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也只有不断的学习、充电,才能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三、由此及彼,学以致用

电脑培训暂告一个段落,闲暇之余,我开始静静地长思。由于学校的信任,我从上学期中段到校办工作。尽管我全力以赴,不辞辛苦,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我知道自已离“出色”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离学校对我的期望还相去甚远。固然有能力、水平、经验、性格等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思想上的对学习不重视,导致了有的工作不能出色的完成。由于办公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思维严密、灵活应付,要能够迅速理解领导的意图,沉着应对复杂的局面,这样才不致于在完成工作时,总是手忙脚乱、丢三落四。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只有沉下身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踏实做事,多用心,多动脑,才能让工作有好的起色。为教育事业奉献我微薄的一份力量。

教师新课标和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2

为了迎接这次教师基本功大赛,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标和计算机的培训,培训中我用心去领悟他们观点,吸取精华,并且也品读了几位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他们的教学理念很新鲜,课的设计十分精彩,我想这和他们高深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听过看过之后我也受益匪浅。

一、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几天几位辅导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一次的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这样中华民族将会是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并会永葆青春、永立于世界。

三、拓展视野,把握最新教学动态

教师学会自我反思,就会以特定的眼光给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定位,就会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步入新的世纪,面对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及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让我们能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们坚信通过领导和老师帮助,以及自身的勤奋努力,相信我们会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战线上的精兵强将。更加致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中,更加投身于教学工作中。

中小学计算机管理员培训心得体会3

在11月份有幸参加了xx省中小学计算机管理员为期四天的培训,非常感谢学校提供我外出学习的机会,在这短短的四天中,对我来说却收益匪浅,有学习的快乐,有收获的喜悦,有不懂的遗憾,还有离别的不舍……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应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积极接收新的计算机管理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教学研究的视野。

本次培训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培训板块,根据自己在机房管理维护以及校园网管理维护的工作需要,我选择了相应的基础班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和校园网的规划、建设与维护,以及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和多媒体技术等四个模块的内容。通过专家讲座和操作训练、课堂讲授、参观学习等学习形式,我对机房管理以及校园网维护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简单地学会了运用。点点滴滴,以下是xx此行的一些心得体会:

适应角色转变

自从走出大学的校门,作为一名教坛的新手,一直就在属于“一亩三分地”上默默耕耘着。没有时间,没有心情,也少有机会,能够好好坐下来如当初求学般静静地学会聆听。培训第一天,早早起,进入偌大课室,竟有点像慌张失措的小孩子,好不容易找到位置坐下来。广二师计算机学院的领导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第一节课上,“你们知道爱迪生的请举手!” 罗老师说完,台下一片安静,谁都没有举手。罗老师说“你们是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不愿意举手是吧?”,“谁知道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请举手!”罗老师又问,台下还是没有人举手,我们却都不约而同地笑了。发笑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心态本身。来培训的学员都是在职任教的老师,我们习惯了教师的权威的角色,习惯站在讲台上,习惯于俯视的姿势,殊不知,坐在台下,我们都是求知若渴的学子,需要仰视,需要适应角色的转变,这是我们进入学习的第一步。

知不足,促进步

作为一名担任信息技术学科的女教师,无疑,我是幸运的,工作中大多时候与硬件维修、校园网维护等繁杂的工作接触不多,更多的是教学上的工作以及计算机运用等。而通过学习,重新认识到自己在维修维护上经验的不足,有太多的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不懂,比如:程序操作、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室的建设与维护……课堂上,老师授课讲解与学员实际操作做到了通俗易懂,由浅入深。我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老师们精心的讲解,专家们的技术讲座,如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滋润心中那片知识的田野。知自己不足,促我成长进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和管理中更应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少抱怨,多踏实

11月18日我们一起去了xx市xx一中参观学习。一路上雨天堵车,匆匆忙忙的桂江一中之行却让我受益良多。苏乔红老师是xx一中普通而不平凡的计算机老师。她从xx年起多次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带领学生参加国家赛,而且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一直觉得,做一名计算机老师,又累又苦不说,还很没有认同和归属感。然而她精神的脸上,我看到了积极上进,看到了工作的热情,看到了对教书育人的孜孜不倦,也看到了计算机老师少有的自豪和荣誉感。她说,“做计算机老师,就是要少一些抱怨,多一点踏实……”她不是仅仅为我而说,而我心中却有一棵慢慢在发芽的种子,那是工作的责任心。因为一份热爱,一份责任,一份不懈,计算机教师这条路上才有那些耀眼的光辉,如我,应学习这一些。

善沟通,多交流

这一次计算机管理员的培训,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学习,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由于我们学员来自全省各地,通过培训使自己从原来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有了难得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开阔了视野,结识了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朋友。学员们自发组织建立公共邮箱和qq群,在上面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互帮互助,氛围和谐而融洽;短短的四天时间,我们收获了友谊,在分别的时候,我们一起在留念合影前留下快乐的“茄子”……

在学习到知识、技能的同时,我收获了许多温暖和难得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好机会,一起搭建了计算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大家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

活到老,学到老

第5篇: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多媒体培训的含义

多媒体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媒体信息的技术,其实质是通过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处理技术。这种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的突出特点除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外,还有三个关键特性,即集成性、交互性和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多媒体培训是指培训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专门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的多媒体作品,并应用该产品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具体地说,是指在集中授课形式的课堂培训中,继承传统培训手段中的合理成分,恰当引进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各展其长,相辅相成,实现培训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效果。

二、多媒体培训的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培训中的运用将起到旧的培训模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和培训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出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传统培训中,静态呆板的培训教材和板书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培训中就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片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动画的刺激,使学习者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操作的简单便利,又使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可以极大地提高培训效率。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创造出一个形象、生动、色彩缤纷情境,当人的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时,学习的效率会成倍增长。企业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培训,让员工学会处理可能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多媒体培训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结合计算机的仿真技术,就可以模拟实际问题或场景,使学习者能在虚拟世界中处理可能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培训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员工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传统方式相比,用同样的时间,多媒体培训就显得更有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

大部分企业,经常会有一定数量人员流动的情况,新员工进入企业都需要接受一系列的培训。以新员工培训为例,企业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信息采集。在这一阶段,由培训师在公司内部向各个职能部门全面采集新进员工应学习的知识。包括公司高层信息(公司历史及概要、公司的方针和理想、同行中的地位、经营思想)、人事总务部门信息(公司的组织、人事管理及各项规定、就职规则、资历和薪水、劳资关系、就职合同)、业务部门信息(公司的经营活动、经营网路、商品构成、业务员心得、销售技术)、生产部门信息(公司的生产管理、研究开发体制、关于质量管理、生产部门的概要)以及员工培训部门信息(职业礼仪、待客礼节、电话礼貌、人际关系、公司活动心得、各种手续、命令报告、电脑技术等)。

第二,制订教学计划。一般来说,教学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确定讲义目的(让公司新进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公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尽快适应企业的要求,以便顺利、迅速的开展工作)、决定授课题目(教学名称)、确定教材内容(将采集来的信息一一列举,编写成讲义,并将重点项目标注出来)、决定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培训手段进行教学)、选定教材和辅助工具(教材是以文字讲义为蓝本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辅助工具主要是多媒体计算机及局域网)、设计进行方式(采用集中授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及时间的分配(集中授课需要一段固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培训师将讲授与播放多媒体作品穿插进行,此外,员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安排时间利用多媒体作品继续学习)。

第6篇: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由一系列子机制,包括形成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组合而成。形成机制构建了一套严谨的教育经费使用工作流程和制度,在运行机制下得以贯彻至整个培训工作当中,再通过评价机制反馈经费使用情况,从而为监督机制提供依据,继而修正和改进原形成机制下制定的流程和制度。通过这四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互为依托,最终构成一个教育经费管理机制良性循环体系。为此,本文设置以下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理论分析框架。

形成机制是依据,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必须在电网企业特定的管理模式下,由不同的管理机构贯彻执行教育经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机制是基础,缺少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核心职业竞争力的培育,教育经费相关制度将难以实施;评价机制是手段,运用预算管理,同时对培训方和受训方进行评价和激励,从而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监督机制是保证,通过电网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等进行持续监督,确保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有序运行。随着电网企业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及其四项子机制也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现状分析:以广东电网公司为例

本文先以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中心为案例,分析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而剖析我国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现状、问题及成因。

(一)广东电网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分析

广东电网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教育培训中心是按广东电网公司分公司模式管理并实行独立核算的二级机构,是广东电网公司系统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执行机构。目前,广东电网公司按照工资总额的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其中1%的额度供教育培训中心使用,另1.5%下拨到其他单位用于非培训中心组织的培训活动。本文详细分析教育培训中心近三年的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

1.广东电网公司对教育培训工作持续投入

培训中心教育经费支出2008年为1212.35万元,2009年为1097.78万元,2010年升至1672.65万元,比2009年增加了52.28%。由此可见,广东电网公司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在加大,而职工在职培训成本则采取大部分分摊的政策,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培训。

2.各层次的培训有序展开,职工教育经费使用趋于合理化

培训中心针对不同层次员工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并不断增设各种基层人员培训项目,生产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一线员工的培训支出及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技能鉴定支出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此相反,管理人员培训支出比例占培训总支出的比例则逐年递减。

3.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类型呈现多元化

职工教育经费除了支持各种培训项目以外,另外还在教育基地规划方面有所支撑。随着今后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开展,职工教育经费将在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呈现多元化结构。

(二)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问题及成因

1.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问题分析

电网企业教育经费增多,带来了预算、评价、制度规范等方面的难点,也给电网企业管理带来许多的问题,体现在:(1)缺乏“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职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对职工教育工作前瞻性研宄,政策定位不清晰,培训流于形式,未能营造学习氛围。(2)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机构职责不够明晰。目前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管理模式大致采用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培训中心和各二级单位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混合式管理模式,导致各自的管理权限不够明晰,缺乏应有的协调,培训资源利用不足,工作积极性不强,或者培训内容重复等。(3)职工教育经费在核心职业竞争力培育方面投入不足。传统的培训管理模式下,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大部分投入是以满足岗位的要求为目的的培训,培训缺乏系统性,教与学脱节,师资要求不高,培训形式单调。(4)职工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存在不足。预算目标未能与公司发展战略衔接,预算编制工作粗放,预算反馈监控机制缺失。(5)教育经费使用效果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部分电网企业忽略了培训后期的跟踪评价环节,评估结果综合性不足。另外,针对授课效果不错的任课教师、积极转化培训成果的员工、周密安排培训工作的培训工作人员,都应当配备激励机制。(6)缺少职工教育经费的专项审计。目前很多电网企业定期展开专项资金检查,但针对职工教育经费的专项检查和审计工作则较少开展。

2.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可概括为:(1)理念更新——核心职业竞争力的培育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关注企业整体核心职业竞争力的构建,包括内训师的培养,因此培训规划欠科学。此外,教育培训软件和硬件的开发力度不足。(2)制度更新一有形制度和无形文化未能结合运用。许多电网企业忽略了有形制度和企业文化的结合,从而导致部分与职工教育经费相关的内控制度流于形式。(3)缺乏评价——亟待建立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职工教育经费使用评价结果主要源于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后的满意度调查、培训考试过关率统计、培训后技术竞赛获奖情况、培训后发表相关成果统计等。然而,实务中收集数据困难,有些指标未纳入考评指标体系当中,缺乏激励。(4)缺乏监督——监控不足,管理流于形式。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应当受到人力资源部、工会、职代会、内部审计师、外部审计师等多重监督,但当前各监督部门的职责权限不清晰,监督不足从而导致管理流于形式。

三、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研究

(一)形成机制

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形成机制是企业给予约束一激励的框架下,将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权限配置于不同的主体,并将管理流程和办法制度化的一种管理机制。这些制度将进一步指导职工教育经费日常管理。

1.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机构设置

构建合理的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机构,创建培训部门、人事部门及各业务部门“三方”联动协作机制,明确各方责权利是形成机制的核心问题。“三方”在责权利的配置上需实现匹配平衡关系。“三方”的责权利最终体现在电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当中。人力资源部根据业务部门的提议和电网企业的公司规划,授权培训部门进行需求调研;培训部门负责组织培训;业务部门则负责反馈学习需求、积极参与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为了促进“三方”的沟通,电网企业可以建立“三方”之间的培训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和年度召开培训总结会议,交流、审查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提高培训效果。

2.职工教育经费内部控制制度设置

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形成机制的实现依赖于进一步健全电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关制度包括:

(1)与教育经费直接相关的制度,如《职工教育经费开支审批办法》、《关于加强资金管理的若干规定》、《职工教育经费预算制度》。

(2)其他配套制度,如教育培训岗位职责、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统一员工教育培训政策的规定,持证上岗,建立和统一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健全考核制度,将培训纳入各市局综合考核重要指标,与生产经营一起考核。G)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长远规划。这些规划是员工教育培训计划管理的依据和纲要,也应列入需建设的制度当中。(4)实现内控的智能化。建立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全程电子化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可以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等进行查询和管理。

(二)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电网企业基于约束一激励的框架下设置的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贯彻执行的有效机制,是引导和制约电网企业执行职工教育经费决策的基本准则。运行机制可以从企业文化的构建和核心职业竞争力的培育两方面得以实现。

1.学习型企业文化构建

学习型企业文化是非正式制度,是对正式制度的有益补充,应将学习型企业文化渗透到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的形成、运行、评价和监督机制当中,促使电网企业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员工积极遵守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参与各种培训活动、评教,甚至参与监督,均有助于电网企业统一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调动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强化职工教育经费管理,使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的形成、运行、评价和监督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2.核心职业竞争力的培育

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重点是考察其在核心职业竞争力的贡献程度,提高电网企业核心职业竞争力的6大要素包括基地建设、软件建设、教学改革、基地建设、软件建设和教学改革。6大要素中,基地建设—软件建设—教学改革形成稳定的金三角,师资培训—素质教育—普考竞赛形成另一个金三角。配置高标准的培训基地,实训场、模拟配电室、仿真实训室等设施,模拟实务场景的现场教学方式成为可能,建设多媒体教室,各种视频、音频教学方法得以开展,有了教育培训与管理网络平台,E-Learning等新型教学方法得以实现,因此基地建设—软件建设—教学改革相互促进。另一方面,配备良好的师资,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进而体现在普考和竞赛的优异成绩上,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只有实现6大要素的全面提升才能实现核心职业竞争力,这同时也是职工教育经费的价值体现。

(三)评价机制

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的评价机制是对经费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定期评价的系统,该系统与绩效评价系统相联系,成为考核员工业绩的标准之一。预算是评价的依据,因此预算—评价—激励形成整个评价机制。

1.预算管理

电网企业应建立战略导向型职工教育经费预算管理体系,包括了预算的制定和预算实施与控制两方面。

职工教育经费主要根据培训计划展开。而培训计划同时依据公司战略的宣贯,以及人才目标下展开需求调研与分析。培训部门根据以需求调研为基础的工作计划,采用零基预算,编制培训活动的年度预算,并提交人力资源部/教育培训委员会审批,最终得以执行。

职工教育经费预算的执行与控制的核心是区分计划内和计划外培训项目进行分别管理。计划内培训项目的预算执行时,培训部门应根据培训的对象、目标、内容等情况制定执行方案,其中包括培训场地、培训师等具体的资源配置计划,填制详细的培训项目预算清单并送至财务部,财务部审核上报人事部审核,通过后下拨相关经费执行。而计划外的项目则需要较为严格的审批制度,培训部门应充分说明临时增加培训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财务部门需审核和综合考虑当年度的预算额度,以月度为标准,确保月度实际发生额不超过预算额的10%。一旦超过10%,则需要人事处给予更为严格的审查,并阐释理由。

2.评价激励

电网企业需对职工教育经费使用过程中涉及三方进行客观评价。(1)培训方评价。组办培训方将在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两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尤其使用情况方面需要设置多个指标进行测度。(2)培训教师评价。每次培训均通过发放问卷等方式了解受训员工的满意度,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工作,据此作为下次聘用,以及资助课程开发、教改开发和培训的依据。(3)员工评价。针对员工的考核主要是培训积分。培训积分与公司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直接挂钩。

对职工教育经费使用过程中涉及三方进行客观评价,采集业绩评价指标后,应运用以下培训激励的三维空间模型组合激励方案,人力资本的激励可分为以下三维空间轴:生理(物质需求)——心理(精神需求)有形收益(货币报酬)一一无形收益(控制权)短期兑现(工资)——长期期望(期权)。三维轴承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人力资本激励的立体空间。不同人力资本的激励就是在这样三维空间的交互作用下而形成的。

一开始电网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偏向三维轴承的“生理、有形收益、短期兑现”区域,随着时间的递延,随着学习型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激励制度应该使激励的三维轴心移动,使他们心理的、无形的、长期的收益不断增大,以形成一个不断优化的激励空间。当三维轴心相交于一点时,激励达到一个均衡状态。为此,电网企业可以更多地采用“情感激励”,构建员工反映心声的渠道;“文化激励”,激励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组织目标而努力进取。

(四)监督机制

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是电网企业内部或者外部对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的系统,是对管理系统行为进行限定与修正的约束机制。包括日常职工教育经费的风险管理和专项审计。

1.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在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并决定采取何种措施的过程,对于电网企业而言,职工教育经费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职工教育经费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

2.审计

职工教育经费专项审计是电网企业内审师,或者聘请外审师,对职工教育经费进行的专门检查,是一项有效的监督机制。职工教育经费专项审计是一种基本的监督形式,最终形成专项审计报告,并建立完整的专项审计档案,以备调阅检查。

第7篇: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关键词:生活技能;英国;成人基础教育

一、“生活技能”计划的背景、目标及对象

1999年,克劳斯·莫西撰写的一份名为《新的开端》的报告中披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在英格兰。目前尚有多达70o万的成年人严重缺乏读、写、算技能,这些最基本技能尚未达到11岁儿童应该具备的水平。其中有多达50万的成年人存在严重的语言问题。在一个社会中,缺乏读、写、算基本技能的成年人最容易遭遇因失业而引起的经济困难及健康问题并遭到社会排斥。这些群体的存在严重削弱了英国在全球中的经济竞争力,引起了政府的极大关注。

2001年,英国政府启动了一项范围广、规模大、影响广泛的“生活技能”(Skillsforlife)计划,计划明确表示将在未来3年投资1.5亿英镑来解决前述问题,并制定了具体目标。政府的短期目标是,至2004年末帮助75万成年人提高读、写、算技能;中期目标是使英国存在读写算困难的成年人的人数从目前的20%降低到10%或更低,使英国成人的读、写、算技能水平能与其他主要竞争国家持平,成为世界上成人读、写、算技能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长期目标是通过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努力,最终能消除文盲,永久性地解决基本文化技能短缺问题,使英国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文明之邦。

“生活技能”计划开展的前提是对20%具有读、写、算困难的成人的个人情况进行确定。在缺乏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700万成年人中,其中100万在25岁以下,400多万在26至55岁之间;将近一半是在职员工(包括临时工)。目前的调查来看,读、写、算水平较低的人员往往集中在以下群体:领取保障金的失业人员、囚犯和缓刑犯、公共部门雇员、低技能水平的在职人员和易遭社会排斥的其他人员。因此,政府将通过本次活动,联合相关单位,对这些群体进行系统的分类检查,一一评估每个群体的基本技能水平并确定每人所需达到的要求,然后提供充分的适合个别需求的学习与培训机会,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保障其顺利改善技能水平。

二、“生活技能”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进行具体达标规划与加大经费投入

政府意识到,吸引成年人参与学习,重要的是在增加参与率的基础上提高其学习成就。

首先,政府2001—2004年为成年人提供了200多万个学习机会,成年人可以随时随地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成人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2000—2001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现已改名为教育与技能部)投入了2亿4千1o0万英镑的经费来提高成人基础与计算能力;2001—2002年,政府增加了27%的经费,并在接下来的两年中连年增加投入。

在短短3年内,英国政府在成人基础教育上的经费投入连年增加,到2004年总额达到了4亿300万英镑,增长总幅达~150%左右,在这方面表明英国政府在解决本国成人基本技能问题上的决心之大。除了加大经费资助力度,政府还制定了《从享受福利到工作(welfareto work)计划》,以预算帮助失业人员学习基本技能,200l一2004年的预算金额达6亿5000万英镑。其他经费资助还包括成人与社区学习基金、欧洲成人资助以及其他一些政府和社区项目中投资到成人基本技能学习方面的资金。

第二。改革经费拨款程序,将申请基本技能培训经费的繁冗手续减少到最低程度。从2002年起,所有的培训机构包括社区和一些志愿机构、私人培训结构以及雇主都可直接获得拨款。

(二)激发学习需求

政府意识到在给予外部经济保障的同时,激发学习者内部学习需求也是成功的关键。政府2001年末发动了一次大型公共宣传活动,大力宣扬提高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益处。还通过广播、电视等主要大众媒体和“学习指导”网站,提供各种学习信息。

(三)改进培训质量

政府清楚地意识到,要让成人学习者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关键是提供优质的适合成人需要的培训内容。英国政府于2001年在9个地区分别设立了读、写、算技能培训试验区,与各地培训单位、地方教育当局等共同合作确保优质培训的提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用全国标准对技能培训机构的核心课程进行审查,并组织国家测试,对该机构的学习者进行考核。让技能培训机构的教师与辅导员参与教师培训与发展项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每个试验区结合自己地区的特点开展学习活动,由社区、志愿部门、成人教育机构、继续教育学院、家庭识字计划、工作场所的学习项目以及“学习指导”中心等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多方参与的技能学习体系。在不同试验区开展特别的研究项目,大胆试验能够有效改善成人基本技能的新做法。检查和评估工作完毕后,收集和总结各试验区中优秀的做法,作为其他培训单位的学习榜样。

(四)通过新技术消除学习障碍

现代技术为成人的学习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学习方式以及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政府利用新技术为成人提供了许多丰富多变的学习类型,包括全日制课程、集中强化课程、为不同学习者设计的学费不等的课程以及网七课程等。学习场所的选择余地也十分广泛,如购物中心,、社区中心、图书馆甚至酒吧等公共场所,日的是创造人人学习的环境,方便成人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参与各种学习。

(五)提高教学标准

1、评估技能需求

为了对成人的技能需求进行有效评估与认定,政府将负责评估的机构从原来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机构、工作中心扩大到别的机构,如联结服务处、信息建议指导中心、缓刑管理所、社区等。各大机构对评估的手段进行交流,试行不同的评估方法,推好的评估方法,为成人已有的技能水平的认定制定一套有效的评估机制。

2.设定全国教学标准

为避免成人学习流于形式,由资格与课程署负责建立一整套的成人读、写、算资格与学习项目的全国标准,明晰了成人学习者参与学习和培训后在识字和计算技能上可能达到的不同水平和级别。

3.制定统一课程大纲

在全国基本技能标准的基础上,政府出版了一套全国核心读、写、算课程,使教师在技能培训时有章可循,避免以往凭教师自编教材、自定课程标准导致无法确定统一合格标准的局面出现。

4.编订新教材

政府严格规范教材的编订并统一教材的质量,由成人基础技能战略局与全国培训组织合作委托专家编订了供教师使用的专门教材库。教材内容覆盖面广、适应性强,不仅覆盖了统一大纲中的基本要点,还与工作场所的学习项目以及国家职业资格等资格学习相关。

5.举行全国识字和计算考试

2001年,资格与课程署根据全国课程大纲拟定了一个内含4000套试卷的试题库,并从2001年9月起组织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对象是所有参加基本技能学习的成人学习者,考试以网上测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政府规定,从2001年9月起,所有报名参加一级和二级基本技能资格证书培训的新学员必须参加国家考试。从2002年9月起,不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的学员一律不颁发一级和二级基本技能资格证书。

6.促进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

从2001年开始,政府规定所有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证书中必须包含可以从事识字、计算、语言教学的资格。专门从事成人基本技能教学的教师,也要求从2001年9月起获得新的读、写、算教学资格证书。

为确保教师获得良好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政府启动了一项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项日,加倍投入继续教育标准基金(Standard Fund)。2001年继续教育标准基金的投入金额达到了l亿6000万英镑,将其中的一块资金专门划拨给“基本技能质量行动”,用来支持从事读:写、算等基本技能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

7.进行质量监督与检查

从2001年4月起,所有由学习与技能委员会拨款资助的成人基本技能培训单位都要接受教育标准办公室和成人学习督察团的质量检查。

首先,培训机构根据基本技能处规定的最低质量标准,对自己提供的教育和培训进行常规的自我评价。培训机构还要制定自己的未来行动计划,包括生源的录取、技能需求的评估与诊断工作以及对学员的学习进程的监控、评价工作等。

其次,由成人基本技能战略局负责对最低质量标准进行审核,审核过程需征求基本技能处(BasicSkillsAgency)、成人学习督导团、教育标准办公室和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的意见,共同制定一套新的质量标准框架,确保新的质量标准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新教学标准、课程大纲和国家考试的要求。

第三,对照新的质量标准框架对培训机构进行检查。运用奖惩机制,通过审查培训机构的行动计划,根据项目的优劣进行选择性的投资和扶持。对不达标的培训机构停止拨款,责令整改。同时,秉着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所有的检查情况给予公开,使公众了解各培训单位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质量。

三、“生活技能”计划的实施成效

首先,参与基本技能学习的成人数量有了大增长。“生活技能”计划超额完成了短期目标,在2004年前帮助75万名成人获得首个国家承认的基本技能资格。从2001年4月到2004年7月共有240万名成人接受了480万个基本技能培训项目。2003—2004年共有65.3万名由学习技能委员会资助的学习者首次在继续教育学院参加了生活技能计划的培训,其中有20万名学习者获得了资格。产业大学的直接学习中心作为基本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提供者,在2004—2005年共有10万名成人参与了其提供的读、写、算培训项目,其中1.5万名成人获得了国家承认的生活技能资格。

第8篇: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理论系统模型

(一)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管理需求建模分析

企业开展培训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员工进行发展,解决企业日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设计培训项目时候,必须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实际情况,企业不能够照搬照抄别家公司的成功经验,别家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制定的计划充分尊重现实情况,依据员工实际需求进行。企业必须建立培训需求模型,直观表达出培训过程中内容,不同员工需求的课程内容等等,使企业开展活动不在盲目,做好科学、合理。

(二)企业建立员工绩效评估模型

一些国有石油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大量的资源、财力,往往收不到预期的回报效果。这其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国有石油企业的发展历史漫长,企业员工年资差异大、文化程度不一致、努力程度不一样,同一个部门工作的职工,他们之间技能、文化差距也相当的大。这样就导致参加相同培训的员工最终受到的培训效果相差甚远。企业开展培训活动也属于一种投资行为,最终通过员工表现得出培训效果。为了使企业更加直观了解到员工培训结果,企业可以开展员工绩效评价,帮助企业领导者更好的制定、修改培训计划,也使参与培训的员工直观了解到自身不足,进一步明确参与培训目的。

(三)企业培训管理的理论系统模型建立

以企业的培训管理工作内容不同层次为标准,结合实际的管理职能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面模型:

在此模型之中,模型中各个部门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从上到下,企业开展的培训活动逐渐明确,每一个链接部分都包含培训发展意义。这一模型可以从两个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当从上至下进行查看可以明确一个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实力,才可以建立各个分支,成立企业内部培训部门,建立起强大的建设队伍。当从下往上看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一些课程,先观察员工实际上课情况,再进行改革。就目前来看,战略层次指的是企业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时候必须要结合企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规划指导。运作层次指的是具体的培训项目实施,这一部分应该包括多方位的培训项目设计。项目层次指的是企业进行培训的具体实施计划,包括时间、人物、地点、内容等等,企业内部相关负责人之间必须要明确培训计划、目标。教学层次指的是培训的具体课程。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在计算机上的实现

(一)培训管理在计算机上的实现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战略信息系统或者是管理系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优化。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生产生活,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一些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企业管理的例子不断增加,石油企业领导人员就是运用现阶段先进计算机辅助技术,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管理配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将这些计划发放给企业员工,使企业员工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项目培训,并且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领导者可以针对其中不足适时改变计划。员工可以随时根据不同实际需求,更改自身学习计划,其根本依据以模型形式展示出来,希望帮助大家进行理解:

现代企业使用信息化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培训资料方面整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直观进行观察,节约人力、物力。使领导者迅速获得信息、做出判断,提高工作效率。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在计算机实现的意义

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时间长,使用计算机进行整合能够有效保存信息,所以,实现企业培训管理信息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能够更加直观的查看到员工参与培训情况与员工实际获取知识,使用计算机技术,使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快速展现出来。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管理,必须依存于计算机技术进行,例如,员工课程讲解必须要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实现,员工课程内容必须要储存于计算机之中。并且,为了能够更好的记录员工的学习进度,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就能有效地管理培训工作,方便培训活动的开展。

第9篇: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77-01

通过课程建设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加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相关的技能得到锻炼。但当前多数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都是基于单个课程建设的,各个课程之间有一定知识重复,实践训练关联比较少,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信息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一步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按照计算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标准科学地划分课程模块,按照课程群的模式进行课程建设,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分析了各门课程内涵以及他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把其课程体系划分若干课程群。并针对不同的课程群进行不同建设目标的规划,实现课程群的内容知识共享和计算机编程和解决能力的连贯培训,同时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实现各个课程群的内部优化。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加强计算机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好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计算机的核心知识,并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课程群的划分原则

课程群的划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是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的需求实现的,课程群的个数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建设的需求来分析确定。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关系到各个课程群的建设,是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群的知识系统建设。为此合理划分出课程群并进行建设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人才的关键。

按照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进行若干课程群的划分,所需的公共课不再规划到计算机课程群中,他们是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软件核心课程群、软件工程课程群、计算机应用课程群等五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应包含哪些核心课程以及相关的选修课程,按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能力培养的层次进行,并分析出其知识结构及构建的过程,规划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过程及能力培养目标。

二、课程群的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的课程体系按照知识的结构进行层次的划分,确定各个知识群,理顺各个课程群之间的内部关系,使之课程群的知识要集中,围绕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知识,课程群体系的确立是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关系到达到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程度。

每个课程群都有一个具体培养目标,该课程群设置的目的,能够提供本科生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训练什么技能,经过课程群的学习,学生应该在哪些方面得到能力的提高。如果一个课程群没有长远的培养目标,该课程群要进行调整,减少或增加新的课程,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知识培养目标。

三、课程群建设内容

根据课程群的划分,可以知道那些课程是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哪些是从属课程,构架出该群的知识内容,并对课程群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划分,在课程群的内部进行知识共享,达到讲授这些课程时不必重复已经掌握的知识,达到节省课程的目的,也能够使知识在课程讲授时变的结构化、层次化、使学生能从整体上理解,更加便于掌握。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能够使该课程群的实践训练变得非常体系化,更加容易确定如何达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每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一定要给出知识的重点,围绕这些知识的核心来讲述课程,并进行整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融合,便于学生综合掌握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程群建设措施

每个课程群的知识层次以及实践训练的目标不同,要根据课程群的特点研究出适合的具体建设措施,让课程群内的各个课程的讲授协同化,共享知识,以相同的目标进行试验训练,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时间性非常强,只有把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试验、实践项目训练中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为此要跟据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设计出每门课程的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是课程群建设最根本的措施。在每个案例设计的一定要有目的。同时要兼顾各种学生知识层次的变化。同时要和学生实践锻炼结合起来,留有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否则也会成为填鸭式教学。与高职式的培训没有什么差别、课程群的每个课程要根据案例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实践内容。形成课程群的实践体系,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讲授计算机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必须引导学生自学,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架构上进行补充。帮助学生自学、融会贯通课程群内的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每个课程群都设立在自己上网web网络教学系统,采用学习控制和学习住宿来引导学生完善知识体系。Web网络教学系统也是学生在学习是交流的最好方式,可以非常容易实现每个知识点不同理解的讨论,其历史信息也为后续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Web网络教学系统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较顺畅,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也促使了教师内容和质量的提升。

五、课程群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要有建设规划,划分多个建设阶段来完成,并设定每个阶段的目标。课程群的建设,,以三年为时间规划。对每年进行阶段划分,并设定每个学期内容建设,每个阶段要进行详细的划分的建设规划。其中课程群的划分,课程群的知识体系的建立,课程群的素质培养和能力规划,案例教学的每个案例的设置、课程群的实践体系、web网络教学系统、课程群的教材建设、课程群相关的教学研究等等都要进行详细规划,只有采用工程模式的建设才能控制课程建设的进度,进行合理时间安排和各个建设者之间合理分工,才能达到课程群设定的建设目标。

六、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如何进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本文在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要求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提出基于课程群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按照知识层次划分课程群,设定各个课程群的建设,本文的课程群建设多所高校有序的进行,课程建设的成果已初步显现出来。为此各个高校根据各自的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本科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志德,刘德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机械职业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