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范文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精选(九篇)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第1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范文

一、抓住课文的线索,理清文字的层次

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线索,理清层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1.理清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

说明文的层次结构是有规律的。说明某一事物构造的文章,常常按照事物的构成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说明。教学时,指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参观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结构。一般说来,说明某一事物作用的文章,常常按照先主要,后次要的顺序组织材料;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的文章,常常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说明比较复杂事物的文章,常将要说明的事物分成几个方面,再按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掌握各类说明结构的特点,就掌握了理清说明文层次结构的方法。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结构,还可以采用抓文题的方法。

2.理清段落的说明层次

说明文中段与段之间的构成也是有规律的。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每段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总是在这一段的首句提出说明重点,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抓住说明文的特点,也能帮助清理自然段的结构层次。

二、学习课文的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简洁、周密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并体会说明文中根据被说明事物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说明的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周密性

用比较方法,训练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周密性的特点,可采用加、换、去词语的方式进行。

2.学习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把说明的事物说具体

说明文中常常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进行说明,不仅清楚、具体,同时还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作者运用这些具体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理清例子同被说明事物间的关系,学习说明的方法。

3.学习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把说明的事物说准确

运用准确、具体的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进行说明文教学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很重要。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既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又可以把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2.利用电教媒体,解决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说明文中的有些现象单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阅读是很难弄明白的,运用电教媒体就可以解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2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中学;说明文;重点

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说明文占有很大的比重,相比较于其它文体的阅读理解来说,说明文的阅读有着自己比较独特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重点,只要抓住了说明文的阅读重点,那么答题自然不在话下。本文详细论述了说明文的对象、说明方法以及说明顺序,望能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一、说明对象与特征的反馈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①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和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地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②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对于事物性的说明文我们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③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来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④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印象。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使抽象的事事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作者常会运用“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会出现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非常明显和引人注意,它有时又被称做“举做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做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③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④其他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总之,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三、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都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如果我们弄清了这些顺序,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①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是由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去呈辐射式……顺次对事物进行介绍。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进行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上”“下”等方位词。②时间顺序。这是指按时间的先后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以事物发展的先后为顺序的,而有的是以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件物品制作的步骤或某种东西演变的过程为顺序……一般来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种顺序,因为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

1.胡耀珍.实用性说明类文本有效阅读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10(3).

第3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范文

                          掌握技法,培养能力                                     ————说明文阅读专题研究                                     语文组   陈赞     说明文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一般分为事物说明和事理说明文两种类型。事物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为主,例如《中国石拱桥》,它以赵州桥和芦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物征,这类说明文还有《苏州园林》等。事理说明文以阐述事理为主,如《死海不死》,文章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咸度很高”。这类说明文还有《万紫千红的花》《向沙漠进军》等。     阅读说明文,要想事半功倍,就必须掌握它的阅读技法。    (一)理清说明顺序     一要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二要看说明的内容。作者确定说明顺序,一般受三个要素制约:被说明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和特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说明的目的,读者对象。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空间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的时间顺序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理为主的说明文,常按逻辑顺序说明。     三要能概括文章各段说明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的联系,从中找到全文的说明顺序。     四要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二)掌握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部分(引说部分),详细说明对象部分(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部分(收尾部分)。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     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有:并列式,即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承接式即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递进式。即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如《向沙漠进军》总分式有的先总后分,如苏州园林有的先分后总如《什么是生态系统》有的先总再分再总如《看云识天气》。     (三)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     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而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四)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等,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因此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阅读说明文的关关键。     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怎样才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     首先,要抓住说明的要点,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要点因说明对象的不同而有别,如人物简介,其要点,一般包括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等,书籍简介其要点一般包括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社会价值等,生物说明,其要点一般包括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等,制品说明其要点一般包括名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程序,规格型号,功能用途,注意事项等,建筑物的说明,其要点一般包括位置,修建时间,规模,结构,用途等。上述各项的要点,在文章中不一定面面俱到,我们阅读时可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说明要点中突出的特征。     其次,应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五)分析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和简明。准确是第一位的,因此,分析说明文的语言,首先要抓住这一点。准确就是不夸大,不缩小,不走样,,正确解释和运用概念,修饰语恰如其分,句子表意准确严密。其次要抓住简明这一点。简明就简洁明白,把事物、事理说清楚,做到深入浅出、朴素平实,同时力求简练,做到要言不烦。     除了准确、简明外,科学小品的语言还具生动活泼的特点,分析这类说明文的语言,不可忽视这一点。     总之,会阅读说明文就必须熟悉以上技巧、方法。但技法还只给我们提供的是理念上的知识,要想具备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真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必须多练习阅读范文,在阅读中运用技法,形成习惯,变成能力。                                     阳店二中语文组  陈赞                                     2002.3.20      

第4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范文

这一设计的最大问题在于,宋老师对说明文、诗歌这两种文体认识不清,选择诗歌中的语料作为辨别说明方法的材料,混淆了文体特点。本文试以此设计为例,对说明文的特点作一分析。

一、说明文与诗歌的区别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表达目的不同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的主要目的在于表意传情,一切的叙述、描写都为了抒情。而说明文则主要通过介绍和传播关于事物的具体知识来让读者有所知晓。

(二)表达态度不同

诗歌带有较为浓厚的感彩,传达出的往往是某种独特的体验,个性化、主观性明显。说明有时也会有一点情感流露,但其本质上是冷静的、客观的。

(三)表达效果不同

诗歌中的描写、叙述侧重于对事物存在状态情感化的表现,重在“动人”,不对事物自身为何如此作科学探讨。而说明文不但介绍事物的一般存在状态,而且更注重对事物为何如此作符合科学的剖析和阐释,重在“明白”。

比如,宋老师作业题中《诗经・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绘了两个画面:出征时,春光明媚,杨柳依依;返家时,寒风萧瑟,雪花飘飘。诗句是不是单纯为了说明出征与返家时的状况7不是的。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归根结底一个“情”字。春和景明,却要告别家人奔赴战场,自然愁肠百结;况且“柳”与“留”同音,描写杨柳意在抒发难分难舍之情意。归家时,虽大雪纷飞,却不能阻挡似箭归心,难抑心头喜悦,景虽哀,情却乐。不过,后一句也有人认为,雨雪霏霏表现道路险阻,又反衬心绪纷乱,去时家人相送,归来物是人非,心中悲苦万分。

上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诗歌可以“无达诂”,但说明文不可“无达诂”,说明的知识应当科学、准确。第二,不管如何“诗无达诂”,有一点可以明确:诗歌表达的是情,描绘的形象浸润着诗人的情感,使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是其意义所在。这与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说明文截然不同。

二、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

说明方法是指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两相比较,同中有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提高表达效果为目的。不同之处有二:第一,说明方法仅适用于说明文,而修辞手法适用的文体较广。第二,说明方法强调“恰如其分”,以“物的真实”为前提提高表达效果;修辞手法除此以外,还可以”情的真实”为基础,进行一种超越寻常逻辑的表达,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之间有一种交叉关系。

笔者以宋老师设计的作业题为例试作分析。

“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这一句歌词,宋老师的意思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其说明对象是什么?是屋檐,抑或是风铃?不清。想说明什么知识?不明。如果说用悬崖作比还能明白屋檐高耸的形态特点的话,那么用沧海作比,又是为了说明风铃的什么特点呢?不解。从“物理”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均难以作答,可见这并非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其实,这甸歌词的表意重点落在“我等燕归来”这几个字上,抒发的是一种思念之情。“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看似不合常理,实际化平淡为奇崛,旨在渲染情境,引发联想,表现心情之沉重,思绪之浩渺,属于运用比喻修辞借景抒情的范畴。这句歌词使用的不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我的心每天都藏着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这句歌词宋老师意在让学生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歌词中确实列了数字,那么这两个“一千四百四十”是不是为了说明时钟每天的转数以及“我”思念的数量呢?是不是为了说明时钟转一圈,“我”心中便产生一个思念的心理现状呢?细细阅读歌词,笔者觉得并非如此。首先,“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只是顺应上句“时钟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而写的,并非是经过统计后的实指,有夸张的成分,旨在表现每天埋藏于心的思念之深、之重。其次,“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使用了换算的修辞手法,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将所要强调的数量加以换算。在这里,不是为了让读者清楚地感知一天时间的具体长度,而是通过将一天时间换算成“时钟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引入具体形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表现抒情主人公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再次,从抒情角度看,这叫“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辞,“时钟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只是为了引出下一句“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

由此可见,由于文体差异,诗歌中使用的比喻、列举的数字基本与说明方法无关,仅可作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分析。

再看人教版课标教材五上《鲸》一文中的一个句子:“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作者以常见事物(公园里的喷泉)比喻陌生事物(鲸呼气时喷出的水柱),旨在使知识介绍准确而形象,从说明角度看,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时又是一个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的联结点在于两者形态相近。说明文中的比喻,本体、喻体的联结一般都很具体客观,比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等,不像“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那样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

又如,“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这些数字直接说明鲸的重量,让读者对鲸的大小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准确客观。其中“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以常见的肥猪的体重与鲜见的鲸舌头的重量进行比较,将鲸体型庞大的特点介绍得具体可感,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由于比较也是一种换算的方法,且有“肥猪”这一具体形象作为中介,所以它同时又使用了换算的修辞手法。不过,这里的换算只是恰如其分地、形象生动地介绍知识,没有歌词“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那样浓厚的感彩。修辞手法相同,语体风格却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说明文中的修辞手法可以同时又是说明方法。不过,说明文中的修辞与诗歌中的修辞相比,只保留了表达的形象性,而舍弃了浓郁的抒情性,这是它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往往与说明方法无关,讨论说明方法只能在说明语境之中进行,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第5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范文

一、锁定说明对象

说明文从说明对象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建筑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生物、序言。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说明要点包括名称、方位、规模、布局、结构、历史变革、价值等;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的说明要点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特征、性质、发展变化、益害或用途等;生物的说明要点是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特征、饲养或培育、益害等;序言的说明要点是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内容介绍、作品特点、社会意义的评价等。应当说明的是文章对各个要点的说明并不是等量齐观的。文章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一个事物或事理的说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理解“说明对象”的概念既应该宏观把握,又应该微观分析。

《鲤鱼》一课介绍了鲤鱼的体形特点、外部结构、辅助运动器官鳍的作用、辅助呼吸器官鳔的作用、感觉器官眼、耳的功用,另外还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鲤鱼的生活习性和繁衍生长的状况,随后介绍了判断鲤鱼年龄的简便的方法,最后以鲤鱼有触须和变色的异常性,推测了人们把它当作神物的原因。文章的说明对象是鲤鱼,“体形特点”、“外部结构”等这些说明要点与“鲤鱼”这一说明对象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研究说明对象不仅要研究整体的说明对象,更应该注重说明要点,这是作为“小”的说明对象出现的,对“小”的说明对象的说明才构成了对整个事物的完整介绍。例如,法国法布尔《蟋蟀》一文第八自然段“蟋蟀的右鞘翅除了裹住侧面的皱襞外,几乎全部覆盖在左鞘翅上,这与我们所见到的绿蚱蜢、螽斯、距螽以及它们的近亲完全相反。“蟋蟀是右撇子”这一段的说明对象既不是蟋蟀,也不足右鞘翅,更不是左鞘翅,而是皱襞。

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第五自然段,“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树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的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这部分的说明对象分别是装饰花纹、花圈、碑顶及它们的象征意义。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锁定说明对象是分析说明对象特征的基础,这里涉及到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和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个事物特征的问题。《松鼠》中说明对象是松鼠,它的总体特征是漂亮、驯良、乖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总体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首先,文章写作的要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总体特征而展开的;其次,总体特征不是这一事物区别另外一个事物的标志。广州纪念碑同样巍峨,同样雄伟,同样庄严,而邻居家的看家狗也同样漂亮,同样驯良,同样乖巧。一模一样的建筑物的区别可能只是位置和建造的时间不同。因此,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要从分析文章“小”的说明对象入手。例如:“碑身四周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的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这里的说明对象是“纪念碑周围的汉白玉栏杆”,它的特征是“美观朴素,洁白耀眼”。在这里,作者用“天安门前的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同所要说明的对象作比较,这表明“天安门前的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也有“美观朴素,洁白耀眼”的特点。分析一个事物以及一个事物的特征,它体现在每一个组成整个说明对象的“小”的说明对象的“小”的特征上面,这些“小”的特征的总和体是独一无二的。

三、理清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判断说明顺序的基础

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指说明对象的空间发生了转移和变化。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逻辑是人们的思维规律,以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规律为序,就是逻辑顺序。比如袜子通常情况下是穿在脚上的,假如有人偏偏戴在头上,人们便觉得别扭。这就是不符合逻辑。周建人的《蜘蛛》一文以一则“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引出说明对象。然后用六个自然段介绍了蜘蛛的捕食、身体结构、生活中对蛛丝的利用、科研中对蛛丝的利用,最后简略介绍了不织网的蜘蛛。首先,我们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即织网的蜘蛛和不织网的蜘蛛,前者是作者重点介绍的,后者是作者次要介绍的。所以文章从整体上采用了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其次,前半部分的捕食与织网、身体结构以及人们对蛛丝的利用三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捕食是现象,身体结构是本质,这里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介绍捕食的呢?作者分了五种情况,所根据的是蜘蛛捕食对象的难易程度,顺序井然。

四、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是检验说明文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才能清楚地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千变万化的语言和各式各样的说明方法的唯一目的就是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因此,对说明文语言和说明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的唯一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说清楚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现在文章的语句是怎样运用限制、概括等手段来修饰中心词语的。如果站在语法的角度上,就是着重分析句子结构中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三者又以定语和状语为主。例如:“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最大”一词准确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规模大。“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亲自起草、亲笔书写的碑文……”,“亲自”和“亲笔”二词准确地强调了碑文的价值高。

第6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范文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兴趣;体味语言;文体知识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都是现实社会普遍使用的文体。初中语文应该把培养学生实用语文的能力作为教学目的,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标中虽然很少提到“说明文”这一概念,但有一处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从这一句来看,新课改要求教学要淡化文体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进以前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说明文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实用语文能力。

一、结合实际,激发兴趣

以往在说明文教学,教师常常要先讲许多说明文文体知识,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作为重点记下来,然后就文章内容做分析,让学生利用文体知识去套用、去阅读,整节课下来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或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上,这让学生感到说明文枯燥,没有学习兴趣,不能把说明文的文本内容及相关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其实,说明文中有很多是说明生活中较常见的实物或道理的,我们教学时大可不必把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文之中、文字之间,应该扩展思路,结合实际,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说明文的实用价值。比如《看云识天气》一文是根据云在空中的高低位置,从上到下逐层说明,有条不紊地表述了云的形态变化与天气阴晴雨雪的关系。学习这一课如果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就丰富多了,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留下观察云的问题,要求每一个小组利用课下时间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拿到课上参看课文进行讨论,或者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云与天气的谚语,这样课堂就丰富起来了,且让学生学到了实用的知识。比如,学《统筹方法》一文,教师也不要只讲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然这种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会失去它的价值。教师可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彻底搞明白什么是统筹方法,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使用的。如此教学,不仅教学内容丰富有意趣,而且让学生们领会了作品中的科学思想。

二、结合文体,体味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简明,让读者便于领会被说明的事物。《中国石拱桥》中有很多用语准确的例子。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一词就不能没有,它说明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的可能。“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28米”,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卢沟桥宽约8米”,“约”表明卢沟桥的桥宽不是正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对于这样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多读、多比较,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说明文有时候也有形容、描写,或运用某些修辞手法,但目的不是为了从感情上打动读者,而是为了更形象、更明白、更精确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前两段就有些语句是描述了春天到来的景象,并且说桃花、杏花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我们在教学时,有的教师注意到了这里的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修辞方法,并针对这些修辞进行了分析。然而作者用这些语言要说明什么道理呢?我们却忽略了。这两段的描写是告诉读者“杏花——耕地、桃花——种谷子、布谷鸟——割麦插禾”的对应关系,即本段的主旨“物候和农事有密切的关系,早被劳动人民认识和利用”。这才是作者要说的主要内容,才是教学重点。结合文体,体味语言,分析说明文的语言一定要想到文体的特点。说明文的目的就是要向大家介绍或说清楚某个事物或道理,文中所有的语言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品味语言一定要根据这个原则。

三、文体知识,理解会用

学说明文不能不学文体知识,虽然新课改提倡淡化文体知识,但淡化并不等于一点都不学。说明文作为一种文体有自己的特点,就如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一样,它也有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固有的知识要素。教学说明方法,不能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有多少种,而是要把说明方法放到文中,认真体会它有什么作用。比如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核舟记》末尾一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一番数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让读者感到在如此小的核上刻有这么多东西,不禁感叹雕刻者的技艺高超。比如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人类的语言》一文,在说明人类语言的特征时,将人与猩猩、鹦鹉作比较,突出了人类语言的特征。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明白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无论哪一种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把事物说明得更清楚,把事例说明得更明白、更好懂。从而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的说明需要,学会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教学说明顺序,让学生仔细研读文章内容,分析课文篇章结构,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事物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也可以在学了几篇文章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方面的规律。

第7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明确要求“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是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告诉学生一些写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适当强化写作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学情分析】

人教版8年级上册的教材安排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兼顾,事理说明文学生写作有一定难度,事物说明文尤其是写一个建筑群学生易于掌握。基于此,设计了仿《故宫博物院》学写校园这一写作思路。

【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2.学会运用基本知识写简单的说明文。要写说明文,首先得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亦如过河所摸的石头,虽沉于水底却让走路的人可以找到航向。其次有了航向就可以摸索着走路,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要求。阅读说明文时首先得明确该文的说明对象,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理清作者成文的说明顺序;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写作时也一样需要掌握这些要领,这是写好说明文的前提条件,所以,必须重点掌握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

运用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进行写作。近几年,南京市的中考作文已渐渐淡化了说明文这一文体,平时学生的训练几乎都是围着中考的指挥棒,记叙文、议论文训练有素,游刃有余,可说明文却很陌生,不知如何下笔。为此,让学生运用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写出说明文自然就成了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复习说明文《故宫博物院》;仔细观察校园尤其是花园一角及本班教室。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说明文这种文体,懂得了要把一个事物说得清晰、明白,就要抓住特征,恰当安排说明顺序及正确使用说明方法。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说明文?(温故)

(投: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用来客观地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

思考: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些有代表性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投:《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知新)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写简单的说明文。

二、写好说明文之一――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起跑线上】

1.首先请大家来看一则《寻人启事》。

(投:男,个子中等偏高,剪短发。穿印有“……学校”字样校服,着运动鞋,背一书包。)(找学生读一读)

这样的《寻人启事》能找到人吗?(生:不能)为什么?(生:没抓住特征)

如果这样写呢?(投:男,身高1米63左右,体形稍胖。脸大而圆,布满青春痘,戴着一副眼镜。说话时声音浑厚洪亮,中气十足,语言模仿力极强。背一挂有“海宝”挂件的蓝色书包。)(生:能)为什么?(生:抓住了特征)

师:看来抓住特征寻人是首要。写说明文也一样。

2.怎样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呢?

(1)观察三幅猫图,找出三只猫的瞳孔不同之处,并说明哪是早晨,哪个是中午,哪个是晚上?

(猫眼瞳孔可以自动放大与缩小。中午光线强烈,为减少强光进入会眯成一条缝,晚上捕鼠,增强视觉能力,瞳孔变得又圆又大,活像两盏小灯泡。而早晨瞳孔是椭圆形的。)

这一观察说明什么?(多角度仔细观察是抓事物特征的重要途径。)

(2)观察三幅图,辨别嘴的不同之处。

(鹰嘴勾曲锐利 鸭嘴扁阔 鹤嘴细而长)

这一观察又说明什么?(作比较是抓特征的又一方法)

(二)【精彩十分】

欣赏本校图片,概括特征。

1.(10张)解释:因条件限制未拍全,请仔细观察,说说校园相同类型的还有哪些?特征?(设备齐全)

2.(11张)特征?(环境优美)

3.(11张)特征?(育人摇篮)

总结:学写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写好说明文之二――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一)动点观察

1.【起跑线上】

回顾《故宫博物院》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及表示路线的词。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登景山(看故宫全景)《故宫博物院》

表示路线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进了、走进、到了、往北、在两边、在中间

总结:作者的立足点不断变化――“动点观察”。

虽然作者不断在移动立足点,但始终沿着一条线,这条线是中轴线(展示故宫博物院图片)。

2.【精彩十分】

我校也有一条“中轴线”――图片(林荫大道――振宁路)。

结合方位词:往左看――操场;往前走;往右看(学生自述,再结合图片解说);1号教学楼(行政区域及教学场所);1-3号教学楼中间的小花园;小花园后面是连接1-3号楼的2号楼(实验室);3号楼与图书馆、校史室、学生宿舍(2楼)阶梯教室、食堂、报告厅(1楼)中间是羽毛球场,其西边紧靠大道的地方是主席台(升旗之地)。

(二)定点观察

1.【起跑线上】

回顾《故宫博物院》“朱漆方台”一段方位词。

找立足点:朱漆方台、雕金蟠龙。

第8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最令学生头疼的难题,在中考语文复习中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分析能力,我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以说明文阅读的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知己:重视基础,笃实知识点。

重视基础,关键是掌握基本的文体特征,比如在说明文中,说明的对象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它们都有些什么样的作用?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怎样加以辨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体现,说明文中心句的位置,说明文常见结构等。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掌握基本的文体特征,不仅可以直接解决有关此类的问题,更是解答其它有关说明文任何问题的基础,没有这些扎实的基础垫底是很难解决其它问题的。

2.知彼:透彻研究近几年中考阅读题及《中考指导意见》的相关考试要求。

每年的《中考指导意见》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读中考指导意见可以明确考试命题范围、难易要求等,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每年的中考试题必然有一定的研读性。从近几年中考的说明文阅读试题中可以更加明确题量、分值和题型。比如结合2009年中考指导意见中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和近三年中考试卷中的说明文阅读题,我归纳出最近几年说明文阅读的题量是三题,分值基本都是6分,主要题型有:概括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识别及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复习训练时,我就有意识地往这几个方面靠,不致做无用功。

二、有的放矢,有效指导

知己知彼后,复习的方向也就明确了。针对每一种题型,其实答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帮助学生探寻出答题规律,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依旧以说明文阅读为例,我们已经探寻出近几年的题型,依照这些题型,我觉得有以下规律可循。

1.概括说明内容:摘取要点,综合归纳。

文中的要点,一般是有关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相应的途径可以概括段落要点,可以摘取关键词句,有时还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

2.理清说明顺序:识别法和排除法相结合。

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顺序。一般来说,时间顺序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空间顺序有明显的表示空间变化的词句,这两种顺序比较容易识别,逻辑顺序则可以简便地排除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也可以分析事物内在的关系。

3.说明方法的识别及作用。

常见的十种说明方法是需要背诵记忆的,最易识别的是列数字,因为只要通过数据来加以说明的就是列数字;形式上类似于修辞中的比喻的说明方法,则是打比方;相当于对比的是作比较;通过具体的事件、事例来加以说明的是举例子;按一个标准分成几个类别加以说明的是分类别;类似于描写的说明方法可以称为摹状貌;通过图表加以说明的是列图表;通过引用名言警句、报刊书籍,甚至权威人士的言论加以说明的是引资料:最需区分的是下定义和作诠释,它们都是对一定概念加以解释说明,不过下定义是对该概念加以全面解释,与其它概念有本质区别,而作诠释只是对该概念的某一方面加以说明,它不能本质地区分其它概念。

至于具体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我提炼出了一条公式:通过运用(1)的说明方法(2)地说明了(3)事物(4)的特征。(1)处填写说明方法,(2)处填写此种说明方法本身的作用,(3)处填写说明对象,(4)处填写在文中的说明作用。

4.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准确无误,所以语言的问题基本上就考它的准确性。比如:浅睡眠对人体衰老、智力和免疫力的危害与失眠造成的危害几乎相当,“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类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的问题,我为学生归纳为四步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即表示在哪方面起限制作用。(3)如果去掉了,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强化变式训练,以不变应万变

第9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范文

[关键词]状物类说明文;文体思维 ;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32-01

状物类说明文是小学中高年级一种常见的文体,旨在通过具体的描述展现一种事物的特性,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教学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阅读教学陷入内容主义的泥潭。因此,我们应该紧扣课标中“能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维度展开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感知梳理,感受状物类说明文的说明要点

状物类说明文的内容往往信息量大,蕴含的知识较为丰富。语用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强调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置文本的内容于不顾。阅读教学首先要对文本的内容信息进行梳理,以锻炼学生提取核心信息的能力,为深入对话作者的内容选择、结构安排打下基础。如,教学《麋鹿》一文,要在学生整体初读文本提炼出内容信息后,引领学生思考:“在介绍麋鹿时,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方面?你认为这些方面的内容是否与麋鹿息息相关?结合大家收集的资料,如果让你来描写麋鹿,你还会选择描写麋鹿的哪些方面?或者删除哪些方面?说说自己的理由。”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借助初读环节让学生感知了文本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正是有了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感知,学生才能对文本的语言、说明方法进行有效的品味、分析。

二、纵向联系,感受状物类说明文的严谨结构

为了更全面、更简洁地介绍描述对象的特点,状物类说明文的内在结构都十分澜鳎一般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同时,每个语段一般会有一个中心句,使得说明的内容一目了然。如,《莫高窟》一文开门见山地指出:“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而在具体分述时,则以“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作为中心句,统领整段文字。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这些彰显文本结构的语言,让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体悟这些语言在支撑文本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内容的起承转合上,状物类说明文也是匠心独具,值得引领学生深入体会。如,《莫高窟》一文在彩塑与壁画之间的切换过渡时,作者采用了典型过渡句式“不仅……还有”,使得上下文之间自然衔接。教学中,紧扣这一过渡句,引领学生揣摩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能顺利地厘清文本的内在联系,把握文本基本的脉络,感知作者的创作思路。

三、类比辨析,感受状物类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状物类说明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典型说明方法的运用。很多教师都有一个误区,即小学阶段只教授常见的说明方法,而一旦涉及作诠释、引资料、画图表等方法,就觉得有超纲越标之嫌。其实,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担忧。只要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基本掌握这些说明方法以及其形成的表达效果,就能使教学自然和谐。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绘金字塔的雄伟壮观。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止步于让学生知道哪些语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而是采用对比的手法促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果不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将会形成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样,紧扣文本语境,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在上述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对比的策略,引发学生对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感知,将教学重心直接指向表达层面,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四、赏析品味,感受状物类说明文的精准语言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形式。状物类说明文的语言一般都较为严谨、精确,理应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品析,让学生感悟、积累。如,《秦兵马俑》一文采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将各种兵马俑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精准的语言、整饬的句式、丰富的想象,让读者仿佛看到千年之前秦国雄兵百万的壮观场景。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品析、在品析中积累这些语言。

为了强化表达的精准,状物类说明文在叙述的过程中常常会运用一些修饰性的副词。如,《麋鹿》一文在描述麋鹿的传奇经历时,先后运用了“至今”“估计”“几乎”“逐渐”等词语。教学时,教师以引领学生尝试将这些词语剔除之后,再进行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这样,使学生在深入辨析过程中感知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