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范文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精选(九篇)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第1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范文

一、在学习写法中体现语文味

关于说明文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给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的:“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教学说明文,首先要把握文体特点,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文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按照什么是克隆、克隆的作用以及克隆的诱人前景这一顺序安排材料,让读者逐步地、深入地了解克隆这一生物技术。在初读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有顺序的表达方式,上出语文味。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神奇的克隆》由《西游记》中“孙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 开头,一方面巧妙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情,另一方面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初步体现了克隆的神奇,一举三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作者这样开头的作用,感受作者写作手法的高明,体现语文味。

说明文中往往会运用很多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方法,体会其妙处,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在说明金字塔很高时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说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课堂就能充满情趣。

二、在品味词语中体现语文味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虽比较朴实,但朴实中也蕴涵着语文味。因为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所以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包括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的词句,都要准确无误。说明文的教学就是要抓住这些词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用词之艺术。《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作者就多处使用了“也许”“可能”等表示推测的词语,充分体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细细体会。《神奇的克隆》一文在介绍克隆的作用时,作者用了“可以”“也可以”“还可以”“能够”等词语,体现了克隆技术的作用巨大。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扣住这些词语充分与文本对话,使学生体会到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在介绍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重大意义时,作者用了“制造”“配件”“装配”等学生易懂的词语来描述器官移植这一复形的医学现象,有趣、形象,而且非常生动,这也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在体会情感中体现语文味

说明文的教学也需要着力挖掘情感因子,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引领学生通过深层阅读,展开想象,挖掘文中深藏的意蕴,学生内心被触动的情感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就能引起情感上的激荡。《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作者除了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外形宏伟、结构精巧之外,还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对话,想象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学生经历了情感和智慧的旅程,朗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再如《麋鹿》一文,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让学生知道关于麋鹿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这样一来,说明文的教学就非常富有感染力,就能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四、在迁移运用中体现语文味

第2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范文

一、把事物或事理说准确

这是写说明文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不把事物或事理说准确,给人以错误的认识,那就失去了写说明文的意义。要准确说明,就要做到三点:第一,要科学客观。所谓客观,就是指作者要尊重客观事实,对说明的事物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褒贬,必须作符合实际的客观介绍。第二,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如《土地的自述》一文的开头:“我的名字叫土地,我和大气、海洋、各种生物一起组成了这个充满绿色和生机的世界。我拥有宽达二百多亿亩的庞大身躯,无数生灵在我的怀里跳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我就没有美丽的地球。”这段话对什么是土地做了准确的解释说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说抓住事物的特征,对准确说明事物是很重要的。要抓住特征,就要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比较事物,同中求异。第三,说明的语言要准确。所谓语言准确就是既要在用词造句方面精确,合乎语法规律,还要求准确地运用专门术语、概括性词语,更要注意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规律,证明事理,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使读者便于领会,不生误解,如《眼睛为什么会近视》一文中对于近视形成原因的描述:“眼睛主要由一个晶状体和一个视网膜组成。如果晶状体太往前凸,外界景物就会落在视网膜前面,人们就看不清外界景物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近视。”由于使用了专门术语,表述语言显得既简明又准确。一般来说,这种语言比较质朴、平实、不夸大、不缩小。

总之,说明文要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抓住其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结构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来写。

二、做到条理清楚言之有序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得准确、清楚、明白,必须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序有两层含义:一是要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解说。如《铅笔》一文,就是按照铅笔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来写的。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再比如我们介绍一座建筑,总要先写外形,然后再写内部结构。二是指整篇文章要有一个顺序。以什么顺序组织材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时间顺序,写某一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常以此为序,如《铅笔》;一种是空间顺序,解释说明建筑物体时常常以此为序;一种是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大都以此为序,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事物的发展原理。如《眼睛为什么会近视》是按眼睛为什么会近视,近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有效预防来写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楚。在写说明文时,可按上述要求,结合写作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说明顺序。唯有条理清楚,才能使读者很快把握说明的内容。

三、根据需要恰当选择说明方法

第3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范文

【关键词】说明文 四要 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86-01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关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物因等写清楚,使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文体。因为它讲究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所以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按以下几个要求进行:

一、要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

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不论是事物性说明文还是事理性说明文,它的标题一般都揭示了所要说明的对象。比如事物性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标题明确指出了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敬畏自然》、《看云识天气》等,标题也指出了所要说明的科学馘是。

2.从分析材料入手。

这需要抓住文章或文段中的层次结构,从每一段或每一个层中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得各段的第一句话)或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话)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征。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二、要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括)――分(具体)”式、“总(概括)――分(具体)――总(概括)”式、“分(具体)――总(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采用逻辑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往往可以决定说明顺序的安排。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如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了。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而逻辑顺序常常指以下几种情况:如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等。例如《奇妙的克隆》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同时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三、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了解说明的方法,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方法是为了内容服务,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弄清楚了说明方法,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然后结合句子、语段,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不过在分析时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具体的语句,而不能凭空分析,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要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4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范文

2010年以前,定西市中考语文满分150分,其中阅读理解占70分左右,2011年始,语文整卷满分调整为120分,其中阅读理解占50分左右。这充分说明阅读理解在语文中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指导学生解答阅读理解题非常重要。定西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一般涉及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本文就现代文阅读的常见考点浅析一二现代文阅读一般只考查散文阅读、小说阅读和说明文阅读。

散文阅读考点一,理清文章脉络,具体考点有:找出行文线索,说明行文思路,划分层次等。散文阅读考点二,把握文章大意,具体考点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取有关信息,挖掘题目含义,归纳文章主旨等。散文阅读考点三,品读重要语句的含义,具体考点有:指出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对象,品味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层意义,品味词句所用的修辞方式及表达效果,品味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与思想感情等。散文阅读考点四,语言特色,具体考点有: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语句所用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风格等。散文阅读考点五,散文中生动的形象,具体考点有:景物的特征,景物的象征意义,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散文阅读考点六,体味作者的情感,具体考点有:重要词语中作者的情感,景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感,人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小说阅读考点一,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指的是弄清小说中人物间的关系、事件及其意义,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具体考点有: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指出某个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小说阅读考点二,把握小说主题,主题是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具体考点有: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主题,结合小说主题谈谈自己对某句话或某个问题的理解与看法等。小说阅读考点三,分析环境描写,小说的环境描写,指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通常包括自然景物、居住环境、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等方面。具体考点有: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联系全篇,简要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小说阅读考点四,把握人物形象,从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入手,是理解小说主题的有效路径。具体考点有:判断与赏析小说进行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的心理特征与思想感情,根据自己的理解评价小说中的人物等。小说阅读考点五,赏析小说的语言,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充分体现了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因而赏析小说语言在小说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考点有:关键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义,词句的表达效果,句子运用的修辞方式,揣摩人物语言的深层意义等。小说阅读考点六,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中考小说阅读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布局谋篇和表现手法。具体考点有:小说在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表达效果等。

说明文阅读考点一,明确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一类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文阅读考点二,理清说明文的层次与结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指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是三部分,开头揭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介绍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用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说明文阅读考点有: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等。说明文阅读考点三,说出文章说明的顺序,说明文中对事物的介绍总要依照一定的顺序,即说明顺序。具体考点有:直接指出文章运用的说明顺序,解析相连的几个自然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说明文阅读考点四,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初中阶段须掌握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等。具体考点有:判断语段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说明文阅读考点五,体味说明文语言,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简洁。具体考点有: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等。

何永杰,教师,现居甘肃陇西。

第5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范文

说明文常考的考点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离不开“说明对象”,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说明对象指的是“物”,无论文章说明的内容是实是虚,说明对象一般都用一个名词来表述,如文章说明的内容是“雨的形成”,说明对象即是“雨”。而说明对象的特征则常常用形容词来表述,它应该是这一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个性化的特点,由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往往是复杂的,尤其是在事理说明文中,许多时候并非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所能概括,因此,概括事物特点有时还需要用短语甚至句子的形式来表达。

二是对说明顺序(思路)的把握。

说明文常常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写作,以时间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常常有较为明显的时间标志词,常用来介绍工艺流程或某一事物的历史发展情况。以空间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也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常常是方位名词,常用来介绍名胜古迹、建筑物等事物。逻辑顺序是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介绍的,包含的方式很多,如总分顺序、先主要后次要、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从性能到功用……只要我们能将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楚,就一定能发现其中包含的思路,逻辑顺序常用来写事理类说明文。判断文章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很简单,因为时间和空间顺序常含相关的语言标志,而除此之外,就非逻辑顺序莫属了。

三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

要正确地把握说明方法,就需要先记住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逐一比较鉴别得出结论。而解决说明方法的作用也很简单,就是看所选语句或段落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这个问题大多能从文中找到。常用的答题术语为:××(备选词语:生动、形象、准确、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从文中找出的事物特点)。

四是对说明语言的分析与鉴赏。

从语言特点的角度来看,说明文常常被分为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两大类,因此,对说明语言的鉴赏也常常包括这两个方面。如果供鉴赏的材料为生动说明,我们常按“怎样写的(修辞、描写方法等)+ 写得怎样(生动、形象、逼真、传神)+ 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常可从文中找到)”来思考与表述。如果供鉴赏的材料为平实说明,我们常按“解释词语的词典意义或表意范围(如“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唯一”表范围)+ 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 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常可从文中找到)+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来思考与表述。遇到“能否删除(替换)”类的试题时,也按这一思路略作变通即可。

说明文答题时常见的失分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事物特征的概括不准确。

概括事物特征时用词不准确、概括不全面都可能导致失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概括特征用语要尽可能用文中的词语,切忌无根据的编造;二是将自己认为可能是这一事物特征的答题“点”都罗列出来,然后根据“同类合并”的规则逐一筛选,得出最终结论。

二是根据文本信息给某概念下定义时欠准确。

对“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的考查,常用“请你给文中××这一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的命题方式,不少同学在解题时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失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懂得什么是“定义”,通俗地说,“定义”需要将相关概念的意义限定下来,不能让读者理解成其他的概念,因此,与事物相关的特点要尽量地多,特点越多,限制自然就越严谨了;二是要懂得怎样表述“定义”,一般来说,定义只能用“××指的是××”或“××叫做××”这样的单句形式来表达,与事物相关的特点需要全部缀连在一起,作为这个概念的修饰语。

三是对某些词、句的含义理解不准确。

词语意义包含词典意义与语境意义两个方面,许多同学在理解词语意思时只注重理解单方面的意义而导致失分,这一点需引起高度重视。对说明文相关文句的理解,无非是要注意该句子说明的是事物的什么特点,只要用心从文中去搜索,就一定能找到答题的依据,避免“无中生有”或“答非所问”。

第6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范文

一、明确说明文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总要求,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能抓住文章的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大都是按要说明的对象来组织材料的,抓住了要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纲,也就能大体把文章读懂了。至于“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方法,并能初步学习运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阅读教学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要求,小学说明文教学的任务应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读写训练,运用语言。因此,要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目标。

二、运用课文载体,学习表达和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习和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说明文教学是语文课,属语文阅读教学范畴,有别于科学、社会等学科。因此,教学说明文要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语言特点,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读写中学习运用语言,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一)在读中感悟语言

1.重视初读。说明文虽然篇幅短小,仍需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读书。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其次要让学生整体地读课文,大体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抓住课文的要点。如教学《天安门广场》(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可先通过自读、互读、抽读等形式,把课文读通、读熟。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从整体上知道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最后让学生带着“课文从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这一问题再读课文,抓住课文要点,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突出品读。说明文教学不仅仅是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具体、生动地说明事物的。因此,要重点指导学生对文中的一些句、段进行品读。

(1)感悟说明文用词准确,注重语言逻辑关系的特色。如,《太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中,作者为了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用了以下句子:

①“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④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教学中可通过把①②④括号里的词语换成“很”或“很多”,把③括号里的词语删去,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发现:如果没有了括号里的词语,就不能让读者对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有一个具体、清楚的认识。

又如,《月球之谜》(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句子:“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想想把“估计”删去或换成“确定”行吗?通过思考交流,得知“估计”是科学家根据这块岩石所作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时间,如果删去或换成“确定”,给人的感觉就是46亿年是个肯定的答案。在这里,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比较,从中体会到“估计”这个不能明确表示肯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从句子中删去,就会与实际不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另外,《太阳》一文中引用“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是为了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为了使“虚”、“实”衔接自然,作者用了“其实”一词来转折,从传说转向事实,用“其实”后面三句话具体说明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可让学生整体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用词的恰当。

再从《太阳》全文来看,课文是从太阳的特点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写的。正因为太阳有“远”、“大”、“热”的特点,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才能使太阳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才能“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一因果关系体现了作者语言的逻辑性。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加深感悟。

(2)感受说明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说明文虽然是常识性课文,但它的语言仍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中的句子:①“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②“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第①个句子通过比喻的手法,把天安门广场比作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第②句运用对偶的写法,“鲜花与彩灯”对“礼花与歌声”,“辉映”对“齐飞”。把天安门广场五彩缤纷、灯火辉煌和热闹沸腾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还具有节奏感。可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加深理解。

(二)在读中学习表达

教学说明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悟得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领悟表达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了解作者具体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把意思说明白。

1.认识说明文的整体结构和段落结构。说明文一般是按照作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篇章结构的,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如《太阳》一文的结构就是按照先介绍太阳的特点,再介绍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这个顺序安排的。《恐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则是按照恐龙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这一顺序安排的。《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则是按金字塔的地理位置和用途、金字塔的宏伟规模和建造过程、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来安排篇章结构的。可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按照“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以此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说明文一般用一个或几个自然段来说明一个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品读相关段落,把握段落结构的特点。如,《太阳》一课的作者为了讲清楚太阳与地球关系密切,分别从太阳与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与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要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以下句、段的结构。

①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讲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讲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说明的。

②第5、6自然段讲太阳与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7自然段讲了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8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概括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其中第1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第2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可让学生充分阅读以上句子,进行讨论交流,感悟“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并让学生认识“如果……就……”这种句式。

再如,《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4自然段,则是用“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作为过渡句,对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总结,引出对金字塔建造方法的描述。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句话,认识利用过渡句构段的方式。

2.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由教师抽象地告诉学生的,而是通过对具体课文的品析,让他们有所感悟。如,《航天飞机》(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智慧老人向飞机介绍航天飞机的句子:“①你能飞两万米高,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②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太阳》一文中的句子“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让学生把①②句中画线的部分分别换成“飞得比你高”、“几分钟”,把③句中括号里的词删去读一读,进行比较,这样就能让学生具体感悟到说明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能增强说服力。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说一说或写一写,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习得的说明方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后,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向参观者介绍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了《恐龙》一课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课文知识,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除了让学生在说中加深体会外,还应设置小练笔,让学生在写中学习运用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如,《太阳》这篇课文是学习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典型例子。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的特点后,可以设计一个写《雨》、《桥》或某一事物的小练笔,让他们将在阅读中学到的说明方法迁移到“写”中。学习了《天安门广场》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按空间方位写一写《我的校园》;学习了《水上飞机》(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后,让学生按照外形、作用的顺序,写一写自己的文具盒;学习了《鲸》(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后,让学生按照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的顺序,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

作者单位

第7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范文

一、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文章。具体地说,应是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构造、类别、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的文章。也就是说,它以说明事物特征、解释问题的本源和实质为主,内容具有科学性,语言具有准确性。

1.内容的科学性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客观事实为依托,内容或来自科学研究资料,或来自作者亲身实践、调查、考察所得,不仅说明“怎么样”,也说明“为什么这样”,给人以正确无误的认识。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科学地阐明了事理,《太阳》从“远、大、热”三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及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每课都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有些还要求写下来。如《月球之谜》一文让学生写写还知道哪些未解之谜;《长城》一文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把喜欢的内容抄下来;《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请爸爸妈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也可以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摘录下来。教材的编写如此重视资料的搜集,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关注说明文的延伸拓展,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更增加了说明内容的科学性。

2.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特别关注准确性,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它要求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程序等都准确无误,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如《花钟》一文中的“五点左右”“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的“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乌儿”。句中的“左右、往往、大致、一支、漫长的”都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现实,保持了这类文体所特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明文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在说明文中,主要表现在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这四个方面。

1.说明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顺序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颐和园》按照空间顺序,先写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花钟》按照“归纳现象一揭示原因一实际运用”的逻辑顺序说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等。其中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电脑住宅》直接指出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可见,说明要有顺序已逐渐渗透在这一学段中。

2.说明结构

说明文就主体部分而言,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在这一学段中,事物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多为并列式或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如《赵州桥》《太阳》《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秦兵马俑》《电脑住宅》《桂林山水》等。而事理说明文形式各为不同,《花钟》为递进式,《飞向蓝天的恐龙》为连贯式等。以总分式结构占多数的安排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说明方法

第二学段了解说明方法的文章不多,仅有两篇文章在教学参考中直接指出。《太阳》: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作比较、举例子等。其他像《赵州桥》《雅鲁藏布大峡谷》《长城》《花钟》简单渗透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一切都为第三学段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做好准备。

4.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要求科学、准确,但风格可以各异,可平实,可生动活泼。第二学段更多展现的是语言的生动性。在这一学段的说明文中,除了略读课文外,只有《月球之谜》《蟋蟀的住宅》《长城》不要求背诵,只有《太阳》《飞向蓝天的恐龙》《长城》不要求抄写优美生动的句子。这些说明文多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利用生活感受,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使事物形象鲜明,讲究趣味性、文艺性。足见这一学段的说明文以文艺性说明文为主。

三、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不同文体的学习都有其最佳的学习方式,有其最佳的教学价值。教师要依据文本中的说明文体式选择教学内容,找到其最佳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把握说明性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理清顺序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有这么一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可以帮助找到文章的写作思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如《电脑住宅》一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些方位?各方位的电脑有何功能?如何工作?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填写表格,然后连起来说一说,以把握文章内容,把握说明文的特征。

了解本学段以总分为主的结构,学生找出中心句,也可以帮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赵州桥》一文,“赵州桥非常雄伟”是总起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找到这两句,也就概括了赵州桥的特点。像《雅鲁藏布大峡谷》《秦兵马俑》等此类课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达到教一课、学一类的目标。

有些文章的结构不是总分式,找不到中心句,没有过渡句,找不到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如何把握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来说说主要内容。如《果园机器人》一文,果园机器人怎样?请学生默读思考,在交流时,帮助概括出关键词:会干农活,自己充电,不停工作,最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说说果园机器人的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2.了解说明方法,体味说明文体文法

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用等。在第二学段需要了解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等。教学说明文时,应让学生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进而体味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的表达效果。

在本学段中,这些说明方法比较集中的是《太阳》一文,教学参考里也在本课直接指出需体会说明事物的方法。如《太阳》一文里“……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和“因为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这两句话都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教材对此还安排了一个小泡泡“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小泡泡,引导学生认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并让学生在体会这一句子的好处中,了解说明方法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它可以使知识显得更具体、通俗、明了。接着让学生找找课文中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描写太阳的句子,读读想想,交流交流其好处。交流中结合《语文课堂作业本》第4题:读一读,选一选(填序号)。

3.抓住语言特点,赏析迁移运用语言

第二学段的说明文多为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优美。教师要抓住其语言特点,结合说明方法,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玩味赏析语言文字,进行仿写迁移,凸显语用。

(1)多读多背多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是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教师要抓住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的要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还可以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整理,在抄写喜欢的内容时,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体昧说明文的情趣。

(2)比较辨别赏词句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乌儿”中的“一支、漫长”体现了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表明了变成乌儿的恐龙只是其中的某一个分支,演变过程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过程。如何让学生领会?

①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②从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交流,讨论。

经过比较辨别,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体会了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仿写迁移多运用

崔峦老师说: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叶圣陶说说明文适合“仿写”。仿写句段,迁移运用说明语言、说明方法,就是实现“例”的增值。

如《花钟》一文,运用多样的句式写出各种花的形态,语言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效果,体现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以这样做:

①读第一自然段写花的句子,你发现什么?(花开的样子不同)

②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

③读句子,比较:把第一自然段描写花开的句子全换成“什么花开了”,你喜欢吗?为什么?

④边赏图片,边读课文,感受花各具形态的美。

⑤写法拓展,选择完成(二选一)。

学生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学习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比喻、拟人的生动写法后,可以选择利用总分段式的结构,围绕“春天,万物苏醒”来写一段话,也可以选择学习文中的例子——“什么时候,什么花怎样开放”进行仿写,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凸显语用。

第二学段的学生不仅要仿写句子,更要进行段的仿写迁移。如:学了《赵州桥》,可以写一写家乡的桥,学着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具体。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可以记一次游览活动等等。

第8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范文

一、在“自学、互学”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对说明文的教学,教师可以以几篇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个学习说明文的基本模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分以下几步,从以下几方面去“自学、互学”:1、弄清说明对象。2、弄清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3、弄清说明方法。4、弄清说明顺序。5、分析说明语言的风格特征和准确性。让学生掌握这一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放手“发动群众”,让他们用它去自学、互学。经过实践,他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在“复述”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复述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熔记忆、思维、理解、表达于一炉,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对说明文的复述,一般最好先采用概括性复述,然后再采用再现性复述。概括性复述是为了弄清文路,也就是说明顺序与主要内容。再现性复述主要是为了弄清作者是怎样多方面准确地介绍知识的。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先弄清文路:为何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成就与前景。然后据此对课文进行再现性复述:因为沙漠对人类危害严重(有例为证:地中海附近和我国陕西榆林地区的情况),所以要进军。怎样进军,就是针对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讲清游击战和阵地战的特征和危害)采用相应的守势(怎样植树种草抵御)和攻势(用水改造沙漠)。人类向沙漠进军有什么成就(不少沙漠得到了控制与改造,有的已成为绿洲)和前景(可以利用沙漠地区风力大和日光强来发电等)。通过复述,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坚持这种活动性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可以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在“观察”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说明文有事理说明和事物说明两类。如果学事物说明文时能让学生亲自去耳闻目睹,进行实地考察,效果就大不一样。如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我们就可选定一个云多且云变化多端的适当日子走出课堂,让学生对照课文的介绍去观察辨别天空的云。他们对课文介绍的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积雨云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扔掉课文都能去“看云识天气”了。再如教《苏州园林》、《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课文,就近的有条件的就可以带学生实地游览、参观。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录像等让学生观看,对照学习课文。总之,在“观察”中学习说明文,学生兴趣异常高涨,收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四、在“绘图”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这种活动性教学法既适用于事物说明文,也适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如《核舟记》的教学,我们要求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同时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核舟的形状及构成(包括篷、窗、栏杆、对联位置)以及人物布局及其神态、姿势、饰物等。这样,既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情感,帮助理解了课文及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又领受了古代艺术家雕刻艺术之精湛。整理说明文,如《食物从何处来》,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介绍画一画食物链,就可以加深对自养和异养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在“绘图”活动中学习说明文,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绘画与审美能力。

五、在“实验”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学习事理说明文时,学生对有些课文中介绍的有些知识不易一下子理解,而又想研究一番,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让学生理解。如对《食物从何处来》中光合作用的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物质基础----花青素在不同酸咸中反应而呈现不同色彩的理解,《死海不死》中关于浮力的原因----咸度高的理解,都可以通过做实验来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做实验对培养了学生求知的品质。

六、在“比较”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第9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范文

一、引导学生抓住说明要点

说明文一般都是科普性的文本,具体说明所要介绍的事物特征,也有具体介绍那些人们所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它们所必须拥有的共同点运用说明的方法去介绍所要说明的事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具体的说明文,也有一些非连续性读本,具体也起着比较简单的说明作用,譬如药物说明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涉及的范围都比较广,它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地质、科技尖端等方面,无论是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无疑是一种科学情感的陶冶和熏陶、科学智慧的启迪。如此之多的说明文,让小学生去阅读,具体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去了解文本所介绍的事物的要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去紧紧抓住这要点。平时的教学,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都去思考让学生抓住说明要点的途径和方法,无论怎样去思考,也不管怎样去思虑,让学生去体现主体地位的阅读思辨是最为理想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即注意扣住文本的词眼――文字,而且就是大自然的文字,让学生去思辨文本介绍的这文字到底就是怎样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你到底看到了些什么。学生们看到许许多多大自然的语言,学生也还能够从自己身边的某些现象去找到大自然的语言。

二、引导学生研究说明方法

说明文作为一种文体,有其比较独特的样式。尤其是其语言表达的方式,多以真实为基准,不是铺陈渲染和夸张。作为小学生,学习这样的文体,除去必须抓住文本所说明的要点外,还必须让学生能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研究出说明事物的方法。学生研究说明方法,必须以读为本。虽然说明性文体与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有别,但用句的形象性,用词的生动性也还是完全意义上存在着的。小学生去读说明文,让学生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到用笔的独特,那无论是对学生阅读文本兴趣性的增强,还是在习作时比较理想地用好说明性的文字去说明好想说明的事物都是具有一定益处的。引导小学生去研究说明方法,窃以为还是以学生去读去悟为主,不必去涉猎多少术语。引导学生去研究说明方法,也完全可以利用片段模写的方法。譬如说明文字中既有打比方,又有作比较或举实例的方法,那就可以让学生去运用这样的方法写出身边的事物。这事物可以是学生的文具,也完全可以是一本读物。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把需要说明的事物说明清楚和具体,这就充分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住了多种意义上的说明手法。

三、引导学生学会说明事物

阅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为了应用,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为了相关意义上语言的输入输出,让学生学习说明文,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利用说明去说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或者就是自己所推崇的事物。引导学生去说明事物,关键是让学生去会说。如何达到会说的目的,怎样才算得上会说,窃以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依照具体的特征确定表述所必须运用的手段。实实在在的讲,这也应当离不开对具体文本的感悟,由文本向类似于具体事物的过渡是比较好的途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说明文时,别忘记让学生以练笔的机会,找出与作者所说明的极为相似的事物,给学生以比较具体的写作对象,进行仿写。应当说这仿写对学生开始学着说明文的起步是具有一定作用的,但也束缚着学生的创新创造。要求得学生去学会写说明文,需学生在模写的基础上达到自主性的表达。模仿其关键是去模方法,我们让学生去模的最好是不同类的事物,但应当是学生都相当熟悉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学与问》表事理的说明文时,笔者就尝试着让学生去写知识和实践关系的说明文,这里比较有条件的是刚刚学过《冬夜读书示子聿》,学生已经初步领略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学生只要去运用举例和引用等说明方法,则能够比较清爽地把事理说清楚的。再比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就让学生也去搜寻其他大自然的语言,学生们搜集到很多很多,在让学生去与《大自然的语言》进行同题习作,学生所写出来的大自然的语言还是相当能够说明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