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质量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范文

质量管理制度实施细则精选(九篇)

质量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第1篇:质量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范文

关健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01

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十分繁重的工作,对高速公路的建设项目进行科学管理,不但是高速公路工程本身的需要,也是建设企业实现自我发展与提升的需要。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扩大工程效益的最有效途径。高速公路建设的精细化管理,应该贯穿于公路的组织、计划、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精细化管理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对实现公路建设企业的效率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结合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对精细化管理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精细化管理概念及特点

1.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确的定位、合理的分工、责任的细化以及考核的量化等。精确的定位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对每个部门或者岗位都要进行相关的职权定位,且这种定位应该非常精准,并保证每道工序和环节都能够清晰的规范和良好的衔接;合理的分工主要是指对工作职责和业务程式进行精细化分,以保证管理系统的高效和有序;对责任进行细化就是对各个业务部门或者项目小组的责任进行细化,以便使内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考核的量化就是将各部门的管理目标进行量化、对各顶经济责任进行具体化,进而对管理过程进行科学的控制,并在考核时实现定量准确、奖惩严明。

2.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基本上精细化管理可以用归纳出四个特点,即精、准、细、严。精就是指管理上精益求精,追求最佳的管理效果;准就是指准确的进行管理决策和信息处理,准确的对各项管理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力求在时间衔接与工作方法选择上做到准确无误;细就是指对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尤其注重在执行方面的细化;严就是指对管理和工作偏差进行严格控制,并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和规定。

由此可见,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其执行能力。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项目的执行能力是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得到保障的基础,也是公路建设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得到保证的重要因素。精细化管理的全面落实能够有效保证项目的执行能力得到发挥,使公路建设项目顺利进行。

二、精细化管理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1.高速公路工程管理制度的精细化

1.1制度落实过程中的精细化。关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标准和细则较多,每一项标准和细则对于公路建设来说,都是一种建设依据和质量保障。高速公路建设的每项任务,都离不开管理制度的掌控,而对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和分解,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将各项标准和细则进行落实。在公路建设中,对项目进行单位工程、分部工程以及分项工程的细化和分解,比如对具体的路基、桥涵、路面等工程进行细化分解,是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内容。从公路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开始,就严格的实行精细化管理,是工程管理制度能够落实的重要保障。

1.2质量管理制度的精细化。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应该严格执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细化的具体做法是,实行质量责任备查制度。也就是将各参建单位的责任人、质量责任人和工程师等相关人员进行在册登记管理,以保证出现质量问题能够追朔到质量责任人,进而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质量认识。

1.3考核制度的精细化。在高速公路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管理内容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便是对各种考核制度的管理。在考核管理过程中实现精细化管理,需要对人员的履约、工程的质量、内业资料以及现场人员等等进行综合的考核管理。考核管理应该制订出具体的检查实施细则,以及相应的考核评分标准,以便按期对全线监理、施工单位以及其它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综合评定,然后进行量化评分和全线排名。

2.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

2.1工程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工程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应该包括施工工艺的质量管理、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以及检测技术的质量管理等。公路项目在开工之前首先要做到的是技术交底,对这一过程进行精细管理,应该重点注意对施工作业指导书的编制控制,对关键工序和施工控制要点进行详细说明,并下发到个人;对于关键环节和隐蔽工程的质量进行精细化管理,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及时做好每个环节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对试验检测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试验检测档案,对试验检测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并建立试验数据保障体系和数据处理系统,严把数据的质量关。

2.2公路施工现场的精细化管理。高速公路建设的精细化管理应该重点放在对施工现场的管理。首先应该对驻地建设进行标准化管理,各项目的施工单位,应该成立和完善相关的职能部门,并实现办公管理的精细化和生产管理的精细化;其次要对场地进行规范化管理,按要求设置拌和站、预制场和原材料堆放场,以实现施工现场的标准化,施工现场应该有序、规范,对现场内的废弃物,进行统一处理,各种材料进行分类存放。

2.3施工安全的精细化管理。施工安全是公路工程所要保证的重要内容。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的责任进行细化,对安全管理的规章进行细化,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精细化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安全事故的处罚机制,使安全管理形成一道屏障,保证公路工程顺利完成。

三、结论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需要贯穿于工程的全过程、全方位。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以工程的质量保证为基础,以实现工程效益为目标,对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在不断提升建设水平的同时,抓紧关键环节、优化施工方式、保障工程安全,将全过程管理列入到精细化管理当中。

参考文献:

[1]吴世杰.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控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9):316-317.

第2篇:质量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范文

Abstract: It analyzes the main aspects of fine management, and adopt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engineering cost from the main aspects of fine management;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control in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project.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工程成本;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fine management;engineering cost;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0 引言

建筑业传统的粗放式管缺乏完善的制度约束和科学有效的流程化过程。工程低价中标已成为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在低价合同施工中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施工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建筑行业的利润率比其它行业的低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式的粗狂性的管理已不适应低价中标的现行建筑市场,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由“粗狂型”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现代管理模式转化,精细化管理能够严格控制成本,提高利润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 精细化管理过程分析

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是将构成建筑施工成本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定位、细化分工、分解目标、量化考核指标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精细化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具有更强调全过程管理、强调成本效益观念、强调全员参与管理的特点。

工程成本管理程序如图1所示。

精细化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寻求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在房地产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贯彻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才能促进项目的成功执行和企业的快速发展。精细化管理是贯穿项目全过程长期、系统的工作。由图1可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方面有资金精细化管理、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只有对各个阶段精细化管理才能更好地、有效地控制成本,并同时兼顾到速度与质量,做到好、快、省[1]。

2 运用AHP分析精细化管理中各阶段对成本的影响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2]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科学的分析方法,用于处理那些难于完全用定量方法来分析的、结构较为复杂、决策准则较多而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提出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将问题按层次分解,对同一层次内的各个因素相互比较,确定各因素对于目标的权重,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通常是定性的,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对各个因素分配合理的权重。

2.2 运用AHP分析精细化管理各阶段影响成本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根据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再根据计算成对比较矩阵的特征值获得权重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精细化管理各阶段对成本影响的权重具体分析过程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3]。

2.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精细化管理包括的方面很多,导致影响成本的因素也很多。在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时,只选用了较有代表性的方面。根据研究,将精细化管理各阶段对成本影响的权重初步分成如图2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

2.2.2 构建判断矩阵并计算 依据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应用Saaty的1~9标度方法[2](如表1所示),使判断定量化,形成判断矩阵。

根据相关文献及专家意见,依据准则层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程度大小和各层因素指标相对应上一层准则层指标的影响程度大小,按照层次分析法中的标度方法,分别建立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下面以基准(B)指标对目标层(A)的判断距阵为例进行计算。

采用正规化求和法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根(λmax)和特征向量(w):

C=■ (i,j=1,2,…,n)

■=C■■ij (i,j=1,2,…,n)

■=■■ (i,j=1,2,…,n)

W■=■■■ (i,j=1,2,…,n)

λ■=■■■CW■ (i,j=1,2,…,n)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CI=(λmax-n)/(n-1);CR=CI/RI

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如果CR

根据公式计算得判断矩阵的λmax=3.019,CI=0.010,RI=0.58,CR=0.017

各矩阵的一致性可接受时,即判断矩阵为一致性矩阵时,■即为影响因素对上层的权重,最终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通过组合权向量得到(见表3)。从表3可知精细化管理各个主要部分对成本影响的权重。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可以有所偏重。

3 工程成本精细化管理具体措施

3.1 资金精细化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精细化管理可以强化生产经营全过程控制,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3.1.1 项目资金计划管理

①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资金计划。考虑企业众多因素下明确企业经营、投资、融资所需的现金流量等,充分评估可得性、利率、偿还风险,制定合理的筹资方案。

②构建完善的资金计划管理体系,明确责任范围。合理划分企业资金使用目标的责任制度,明确成本控制责任人,是一种新的责任成本管理模式。有利于把每一个分解后的成本目标变得可控。

③加强企业资金计划管理的意识。明确资金计划管理决策、加强资金的合理使用意识、强化其时间价值观念、加强企业对资金的投资管理意识、充分考虑必要的风险价值、增强企业资金的结算管理制度、适度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等。

④合理制定并严格执行资金计划。企业年度资金计划的制定要依据市场状况和自身条件,不断优化资金的使用与运营效率;实现全面和集中管理的统筹,严格避免资金体外循环状况的出现;实施资金支付申请制度,并严格依照资金计划实行;此外还应强化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加强资金的合理支付[3]。

3.1.2 预算控制管理 预算控制是在工程建设成本控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一项管理工作。

①提高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提高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核心是提高工程各组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使工程预算价格更切合市场、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市场分析,避免项目决策的盲目性,减少和降低投资风险,为选取最具经济效益的方案提供决策性的咨询。

②加强工程预算的动态管理。工程预算管理从广义上讲包括从投资立项开始的投资估算管理、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概算管理、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施工图预算管理和竣工阶段的结算管理,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周期性。因此,必须全过程实时跟踪工程预算中“量”和“价”方面的变动,分析其变动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发挥工程预算管理的能动作用。

③加强工程预算的统筹管理。同一个工程项目而言,不同参与主体对工程预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一定区别的,甚至是矛盾的。工程预算管理片面地强调某一参与主体的利益都会不利于项目的进展。因此,建设单位应利用统筹的意识和观念,发挥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核心统领作用,将限额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投资控制及成本降低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各方面的统筹管理。

3.1.3 材料控制管理 一个工程甚至高达70%的成本来源于材料,因此材料是影响成本的直接因素。成本控制应从原材料价格和使用量两个方面进行,材料精细管理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

3.2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 人力资源的精细化不等同于复杂化,而是人员分工明细化、责任明确化进而达到高效管理。一个项目能否达到预定成本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理的组织机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3.2.1 项目管理机构组建 项目组织机构是精细化管理的执行者。有严格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一次性的任务要求项目精细管理要以结果为导向,实现项目的目标。而在公司结构体系中,项目组织结构是相对长期的、稳定的,并且以职能管理的垂直管理为主要表现形式。采用相对简洁的组织形式,构建一个高效、健全的组织结构,从施工到安全、人力资源到预算和采购全面协调工作有序进行,保障项目施工和提高工作效率。

在建立和应用组织级项目管理上,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着力做到:1)构建项目管理体系,规范项目运作机制;2)在项目管理体系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建立动态提升机制。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管理机制也面临着不断提升,项目管理体系必须要有动态提升的机制,以保证公司项目运作的需要。

3.2.2 劳务成本精细化管理 劳务成本精细化管理主要为两个方面:劳务项目单价的确定和分段结算。

劳务单价的确定,一方面依据各地方的定额,另一方面又要参考市场行情的平均劳务水平,既不能让劳务亏损(否则扯皮而加大成本)又不能让劳务利润过高,也就是让劳务略有盈利。

以前,施工企业都采用了一包到底的方式,整个工程全部采用一家劳务公司,虽然减少了管理工作量,但也增加了企业在劳务市场的议价能力。独大的劳务局面,会导致劳务成本的节节攀升。若采用了“落地”的细化管理方式,管理分工明细化、责任明确化,使各项成本在项目资金计划可控范围内。

3.3 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

3.3.1 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 质量是施工单位的生命线,而成本却是施工单位的生存线。质量―成本关系如图4所示。大多数施工企业被过分重视,而施工成本管理往往被忽视,这样就造成了质量提高而高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投入,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另一类是片面追求利润,不惜压低价格,微利甚至亏损来获得承包。所以正确认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施工质量成本精细化管理才能有利于企业长久发展。

施工质量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的精细化管理:

第一是材料质量成本的控制。入库的材料按国家规定、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要求应进行抽检的。对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得入库,更不得使用于施工工程中。减少因材料不合格带来的返工浪费,加大质量成本。

第二是严把施工质量控制关。按照施工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确定质量目标。按照质量目标,落实质量责任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将质量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人,做到每个施工环节均可追溯。

第三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沟通。

第四是注重维保,主动回访,加速尾款及质量保证金的回收。

3.3.2 施工进度精细化管理 工期-成本关系如图5所示。工期的拖延,不但会带来建设方的反索赔,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而且会导致施工工程直接劳务成本、管理成本的增加,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执行合同的信誉。因此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施工进度管理是考验一个施工企业的试金石。

精细化管理在总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寻求最佳工期,以及网络计划中与此相对应的各工序进度安排。企业在确定进度目标、项目部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要有合理性、可操作性。若需要缩短工期,则考虑如何使增加的费用最小;若要求以最低费用完成整个项目计划,则必须考虑确定其最佳工期。

4 结束语

科学、合理的精细化管理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减少成本投入,从而实现施工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剖析了主要方面对成本的影响,提出了项目具体实施中主要方面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措施。

参考文献:

[1]Qun Gao.Research on Cos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Real Estate Projec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09(12):142-146.

[2]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5):148-153.

第3篇:质量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范文

关键词:食品生产许可制度;QS认证;建议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45.01

食品生产准入制度又称“QS认证”,是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规范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加工条件,由国家质监总局制定并实施的一项行政许可制度。包括三项具体制度:(1)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2)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3)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实行准入标志制度。

该项制度经过近十年的推行,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1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证前审查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审查细则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细则中对生产条件和设备的要求描述模糊,不明确,容易造成一些误判,而且各地对细则的理解不同,审查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甚至产品分类都有所不同。细则对企业厂房面积,厂区周边环境,生产设备等未作具体规定,措辞含糊不清,使得审查时无法以标准为准绳,只能依靠审查人员的主观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人情交易等行为。

此外,审查细则覆盖不全面,除开有具体审查细则的27大类食品外,对于第28大类“其他食品类”则没有具体的审查要求。使得审查只能按照通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来执行,缺乏对特定产品、特殊生产条件和设备的具体要求。

1.2 证后监管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相对于数量庞大的食品生产企业,基层质监部门监管力度有所不足。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在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往往擅自更改发证时的生产条件,甚至做一个样版间申证,真实生产地址另外设置。此外,在部分中小型食品企业中,由于食品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差,人员流动性大,企业负责人只重生产销售,不重检验,出厂检验工作仅仅是为应付检查,未起到严格把关的作用。

《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生产条件,合理的工艺布局,完善的管理制度,独立的出厂检验能力。国家质监总局为此还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明确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出厂整个过程、各个环节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具体措施。但企业不当回事者居多,实际实施情况并不好。

1.3食品生产企业人员文化素质差,质量意识淡薄

由于食品行业技术含量低,前期投入少,个体经营户、组成形式为家庭经营的情况居多。从食品生产准入的要求来看,人员要求是最重要的因素,管理人员数量和素质是企业规范管理的基础。而实际上,以家庭经营形式的小规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有限、缺乏管理能力、法人代表和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差的情况相当普遍,所制定的有关食品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及人员管理制度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所以,这部分企业将是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2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几点建议

(1) 修订实施细则,尽量细化具体考核指标,可以借鉴卫生监督部门进行食品卫生监督时运用的“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方式。以量化评分表来体现,细化审查内容,根据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程度,设置相应分值。评分标准只有满分和零分两种,只要有不符合的现象,就是零分,没有中间分。如此将审查评定量化以后,和细化的、确定的审查内容相结合,能够大大减轻审查过程中审查人员的主观判断程度,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门槛。

第4篇:质量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高校,管理

精细化管理起源于50年代的发达国家,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心的态度、精致的过程,把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进一步细化,落实细节管理,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高校要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必须改革管理方式,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推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2O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由于发展建设过快,使得在发展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集中体现在管理水平还落后于学校的发展。要想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1.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升学科竞争力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高度交叉融合,学科建设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学科建设效益。2.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质量是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主题,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志是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毕业后如何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是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是由于高校还是一种粗放型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都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为此,高校就必须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树立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更精细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对高校而言,精细化管理是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心的态度,精细的过程,落实细节的管理,是实现高校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其内涵包含:一是“精”,就是要高标准、高质量,重点突,精益求精,形成特色,做出精品。二是“细”,一方面是指要覆盖工作的所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注重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是指从小事抓起,细致入微地管理。三是“化”。一方面是指制度化、规范化;因而,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文化、是一种责任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一种量化管理、是一种执行力的管理。

高校精细化管理必须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一是数据化原则。强调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要求、用数据检验。二是程序化原则。就是程序化管理,把工作事项或任务,沿纵向细分为若干个前后相连的工作单元,将工作过程细化为工作流程。进行流程优化和整合是操作性原则。就是使制定的规范具有可操作性,对实施的过程具有可控制性。四是标准化原则。就是统一各类管理的标准,做到管理规范化。

三、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完备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手段,这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起点。这就要求做到:严格管理规章和工作程序,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使管理过程有章可循。同时,细化管理制度,实行量化管理。

2.细化管理过程。一是管理要到位。“细节决定成败,落实就是质量。”“学校无小事,事事能育人。”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必须考虑到,不忽视微小的管理漏洞。要经常查找制度上、方法上的漏洞。还有学生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诸如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对问题学生的关心和引导,尤其需要细致、到位。二是管理要科学。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手段,积极探索和掌握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正确引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声。三是要深入。学生工作者应经常深入学生课堂,包括第一、二、 课堂,亲临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一线,以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学生工作者还应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不易做到但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却很重要又很见效的环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责任心、爱心和真情,多与学生交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真情去感动学生,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学生工作只有真正深入下去了,才能做到又“精”又“细”,解决起问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第5篇:质量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工科学生;量化管理;原则;实践

班级作为高校学生的基本组成单位,各种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加强高校班级管理是顺利完成各种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在班级和学生管理中,量化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借助于对班级和学生学习、工作、纪律、精神风貌、生活卫生等诸多方面的评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果。

一、高职高专工科院校班级量化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最近两年的高职高专工科院校量化管理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果只依据不成系统的、简单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班级的优劣,量化管理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给学生的发展和班级的管理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

(一)实施细则没有紧扣高职高专工科学生的特点

由于高职高专工科院校的学生及其培养目标有其一定的特点,仅仅依据相关粗线条的量化管理规定是不足以做好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目前实施的班级和学生管理的量化项目还存在一些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必须针对高职高专工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班级量化管理的细则,包括量化的项目和相关的评分、评价标准。

(二)对量化管理的看法本末倒置

对于量化管理,老师和学生都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误区,应进一步理解评分量化不是评价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对班级和个人实行量化管理并不仅仅是为评奖评优评先进提供相关依据,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激励学生更好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班级量化管理方法单一

单纯的进行量化管理会降低教育的效果,一些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一定行为或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是出于自觉,而是为了赢得分数,久而久之助长了学生的功利思想,使学生形成了双重人格,或者对学校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和不满,对学生长远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职高专工科院校班级量化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量化管理作为一种学生、班级、年级乃至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量化内容和量化方法上应该切合管理的实际目标,体现管理对象的特点,但是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班级管理的手段,却有共同的原则需要我们遵循。

(一)稳定性原则

量化管理作为一种长效管理手段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稳定不但是对量化管理内容的要求,也是对量化管理实施的要求。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些管理者还存在管理随意的问题。在量化管理细则中随意制定一些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制定的不科学,在管理实施之初又没有对学生进行详细说明,从而造成管理漏洞、重复劳动,也大大影响了量化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量化管理实施过程中,一些管理者不能持之以恒,在实施过程中或一个量化周期结束时,随意更改量化项目、改变规则,造成“虎头蛇尾”、“言而无信”的不良影响,甚至失去学生的信任。

所以在对学生班级进行量化管理时,首先应仔细推敲量化管理的项目和内容,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量化细则。比如我们设定班级量化的管理的项目包含:学习成绩、思想作风、教室寝室卫生、早操晚寝、素质拓展等一些项目,每个量化周期都要对这几项内容进行考核,使量化管理的项目和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使学生有章可循。如果在实施中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也应尽量避免中途改弦更张,可以在征集意见、充分论证后,从下一个周期开始实施。

(二)系统性原则

进行量化管理不但要求量化管理的内容和实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需要形成系统,对班级和学生量化管理不系统,就不能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十分公平的评价,并且容易造成学生两级分化:好的愈好、差的愈差;以及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在守纪和进取方面分化严重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短周期量化管理的基础上“拉长战线”,形成一个关联学生三年学习生活的系统。比如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的优异成绩和不良表现将在学生大三就业推荐时给予适当体现,从而增强学生注重整体过程表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也增加学校和老师在对学生就业做推荐时的公平性和可执行性,同时也有利于对管理难度较大的大三学生进行管理。

(三)动态性原则

目前的班级学生量化管理大多停留在机械的依照量化细则加分或减分的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功利思想、实用主义的负面效果和班级学生的两级分化,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起到它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针对这种问题,已有教育者敲响了谨防班级量化“过度理由效应”的警钟。所以量化管理亟待我们进一步完善量化管理评价体系,形成动态评价体系,突出量化管理的导向性,避免学生为了分数而行动。例如,学生旷课一节扣3分,该学生拾金不昧又加了3分,从总成绩上看学生既没有违反课堂纪律,也没有获得嘉奖和鼓励,而实际上这两项内容是不能够相互抵消的。另外我们应在系统量化的基础上加大质量跟踪,对要求进步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四)导向性原则

量化的重要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发展,这就要求在制定操作细则的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教育要求,班级管理的实际,体现出量化的导向性。所以我们在对高职高专工科院校进行学生班级量化管理时,应该充分结合高职高专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符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由此,我们可以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考核时,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对违反实习、实训纪律的情况加大处罚力度,鼓励学生考取“双证书”或“多证书”,对学生的创新意愿要尤其保护,鼓励学生多出创新成果。

(五)可操作性原则

制定量化细则是为了实施管理,所以要特别注意量化细则的可操作性。社会的不断发展会使得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也在不断地变化,再全面的量化细则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学生的所有行为,所以制定量化细则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具体、外显的行为可以细化出评分标准,而对一些不适宜机械赋分的行为则需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和调节空间。

三、高职高专工科院校学生班级量化管理的实施

(一)正确引导、定好细则

班级量化管理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将其内容用数值来表示,并根据数量统计结果得出评价结论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说,将学生的行为规范细化成若干项目,对每一项目、每一层次都给予相应赋分,通过加减分来衡量一个周期内学生的行为,并给予终结性的评价。这样的方法对老师来说,可以方便直观的对学生进行考量,但却对部分学生造成误导,本来学生努力学习、拓展素质是出于兴趣和自身发展需要,但久而久之却变成“为得分而去做”,从而使学生的行为调控总是停留在他律层面,而无法转变为自觉行动。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实施量化管理前,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将教育的要求、手段内化为学生发展自我的需要,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正确看待量化管理这个教育监督手段,而不是将其作为目的对待。也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制定量化细则是进行量化管理的前提,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施细则,所以在制定具体的指标体系时,不但应符合学校相关管理规定,还应充分研究管理对象的特点,结合具体培养目标制定。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也可以将实施细则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讨论后使用。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对实施细则的宣传、推广途径。当然,经过反复讨论后的实施细则,一般也会更加合理和贴切。

(二)严格执行、适度评价

管理制度一旦制定,如果不落到实处,就变成了一纸空文。所以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尽量克服各种困难,使已经制定的制度一丝不苟的落实到位。一个周期的量化结束后,管理者要兑现当初的承诺,赏罚分明,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取信于生,也将有利于以后量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已制定的制度,执行态度要坚决,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要注意“适度评价”。因为学生的行为表现本身就是一个模糊量,在行为的动机和意图上存在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人的行为表现不仅存在着质的差异,也表现为程度上的不同;社会变化和人的需要造成了行为的多样性。所以单纯的割裂行为及行为背景的机械赋分,不但难以真实反映行为的性质和水平,影响学生对评价的认可,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发展。此外,量化时的赋分并不是越细越好,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过于严厉的量化,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过于具体的操作也会消耗管理者过多的精力。

在量化管理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提出。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量化重在过程,且需要及时向学生反馈。有些老师将所有的量化工作积压在学期末进行,这不但增加了期末的工作压力,也容易造成材料遗失,导致工作出现漏洞。每周或每月将量化成绩向学生公示,可以趁热打铁的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有利于发挥它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及时梳理班级和学生在短周期内的成绩和错误,会使量化管理更加公正、透明;同时,学生参与量化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锻炼工作能力、学习、反思、总结的过程。

(三)多措并举、不断完善

对学生和班级实行量化管理可以提高工作实效,但即便如此,量化管理也并非万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量化管理应和多种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集体对个人的带动作用。

做好一个周期的量化管理并不能一劳永逸,它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和班级的发展动向,不断调整具体实施措施,使老办法焕发新活力,不断开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总之,我们进行班级量化管理目标在于:通过严格考核,赏罚分明,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从而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的意识和能力,端正学生对量化考核的态度,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出教育者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庞云凤,秦克铸.班级量化管理中谨防“过度理由效应”[J].河南教育,2000(7).

第6篇:质量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精细化管理模式;有效运用

1引言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实现各部门及人员的组织协调,在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中创造良好的效益。建筑工程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其建设周期较长且投资巨大,如何选择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增强整体管控效果,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相较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方式而言,可以对工程全过程和全周期实施管控,真正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质量。建筑工程建设中涉及较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只有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才能确保各类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防止资源浪费的问题出现,在保障质量及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

2精细化管理模式概述

精细化管理具有科学性、人性化和规范性的特点,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在施工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的组织规划,需要协调好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资金、机械、材料和人员等,因此,项目管理的难度较大。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可以明确不同要素的掌控要点,并做好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使各个专业施工的配合度得到提升,在统筹规划中消除施工中的隐患问题[1]。建筑企业应该转变传统思维理念,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在成本控制、资源整合和人员激励等工作中的作用,构建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

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原则

首先,应该遵循战略规划原则。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制定严格的战略规划,以实现对日常工作的全面指导,在精细化管理中遵循战略规划原则,能够将整体目标划分为小目标,使现场指导更具细致化。在此原则下,各项工作的推进更加具有条理性和组织性,避免出现混乱状况[2]。其次,应该遵循明确目标原则。建筑工程涉及不同的专业,在施工内容和特点上存在一定差异,只有明确不同专业或者不同阶段内的目标,才能达到预期建设效果。最后,应该遵循协调发展原则。采取统筹管控的方式,针对施工技术及工艺、材料设备和人员等做好协调组织,针对每一个环节中的隐患问题进行排查与处理,确保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4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有效运用策略

4.1进度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竣工,否则会导致后续冲突或者矛盾问题的出现。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应该对进度管理目标进行合理确定,同时结合不同阶段的工作要点对目标进行划分,确保资源供给的充足性与及时性,根据项目进度计划要求实施全程化管控[3]。及时对工程建设中的进度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与分析,了解其影响特点及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施工周期、管理流程等,也会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将横道图比较法和网络规划法等应用于精细化管理模式当中,增强进度管理与控制实效性。

4.2质量管理

质量是建筑工程建设中的主要控制内容,只有确保良好的施工质量,才能为人们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生产条件,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自身的信誉水平。应该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掌握每一个施工流程的重点及难点,实现施工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避免出现形式化问题。施工材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应该在材料进场后实施全面检测,达到国家相关质检标准后才能投入使用[4]。对各类机械设备的性能状况进行检查,防止出现故障问题,这是质量控制中的关键点。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依托,加快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运行体制,实现对全过程的规范化及标准化管理。在施工前应该针对施工人员做好教育培训,使其了解施工特点和现状,掌握不同施工技术和工艺,防止人员操作问题引发的质量事故。

4.3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创造利润的关键,因此,在精细化管理中也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实现对施工损耗的有效控制,加快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增强整体管控效果。以目标成本体系的建设为基础,确定每一个施工阶段中的成本目标,通过编制预算方案的方式对施工活动加以约束。针对各个阶段中的超预算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掌握成本影响要素,并在下一阶段中进行有效防控,避免企业遭受严重的资金风险。加强对相关项目管理经验的分析,防止在成本管理中出现类似问题,实现各类资金的高效利用[5]。成本核算也是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对施工中的各项数据及原始文件等进行搜集和整理,同时借助于经典案例分析的方式构建完善的成本数据系统。提高每一个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落实部门职责,运用KPI指标实施可视化管理。

4.4安全管理

安全是生产的第一要义,只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使各项施工的推进更加高效,也是保障施工进度、质量和成本的关键。对当前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进行全面调整,明确施工安全主管和经理的职责,防止由于人员疏忽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在施工现场应该定期组织教育培训活动,明确施工中的隐患问题及重点防控区域,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不同部门及岗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对相关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施工氛围,强化安全管理责任意识与能力。构建奖惩机制,对于不遵守安全管理规定的人员进行处罚,以提高其重视程度。

4.5环境管理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也应该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防止工程建设对周围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应该遵循国家相关环保政策和规定,引进先进的绿色施工材料、工艺和技术等,实现对污染问题的有效预防,解决高能耗问题,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6]。为避免施工现场出现粉尘污染,应该采用场地硬化和洒水处理等措施,改善周围空间环境。通过施工设备和工艺的改进,减少施工中的噪声,防止影响人们的正常作息。

5结语

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增强整体管控能力,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欢迎。在实践工作中,应该遵循战略规划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协调发展原则,以确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良好执行效果。明确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和环境管理中的各个要点,促进精细化理念的全面落实,促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林.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居舍,2021(08):116-117.

【2】罗娥樱.精细化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实践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1(04):99-100.

【3】张荣朋.精细化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居舍,2021(05):124-125+151.

【4】陈杰.精细化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1,6(03):137-138.

【5】许小多.精细化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1(02):56-58.

第7篇:质量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范文

【关键词】工程建设;精细化管理;应用

工程建设的社会化竞争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很是激烈,传统的管理模式暴露了管理中的弊端,这让一些工程建设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强化工程建设的管理,让工程建设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等一些具有优势竞争的因素产生联动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潜能和协调作用,才能实现工程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工程精细化管理就能弥补传统管理中的缺点,提升工程管理的管理能力,能实现各种有利因素的协调和统一,从而实现工程建设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更加稳健地发展。

1 工程精细化管理的概念、特征及内涵

工程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工程建设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在工程建设中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工程建设管理的各个因素精确、高效和持续运行。

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工程精细化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工程建设中追求最好的工程标准,不仅把产品做好,也把工程建设中的服务措施和管理做到最好,甚至做成同行业的标杆。

1.2 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在工程建设中,各种建设信息让企业领导者对市场决策及工程进度等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错误的信息或信息不能及时上报会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1.3 各项操作的细化实施。在工程建设中,对其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精细操作,让操作、管理及执行力等各方面都进行精细化管理。

1.4 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控制工程偏差。在工程建设中对工程建设的施工标准及各项管理制度都要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从而达到严格控制工程偏差的目的。

工程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工程岗位的精确定位、工程建设的合理分工、精细化的量化考核等方面。首先,工程精细化管理中采用人本管理的模式,在具体实施精细化管理中进行人性化管理,对所管理的员工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在精细化管理的群体中灌输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其次,完善精细化管理的各项制度,让每个参与管理的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确保所有管理层的管理覆盖整个工程,不留有死角,这样能让层层有责任、有压力、有动力。再次,在工程精细化管理中严格对各个项目进行细化的业绩考核,并以准确的信息数据给予支持等,对考核的成绩进行及时准确的奖惩。另外,在工程精细化管理中积极推行以“价值观”为目标的工程全面预算体制,制定相对应的“价值观”人物和目标,从而让实现自我价值和工程目标的双赢。

2 工程精细化管理原则

工程精细化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工程精细化管理是以“精、准、细、严”为原则的管理体系。因此,精细化管理在工程中的应用有着自己的原则,其主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工程精细化管理中施工组织的精细化管理原则

在工程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针对工程建设的需求进行工程的分配,对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等进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划分及专项施工设计。同时,对工程建设中的各种有效资源进行合理协调和配置,这样就能对工程建设中的各项生产活动进行有效地组织和合理的控制。

2.2 工程精细化管理中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工程建设中施工项目包括:施工及管理人员、施工机械设备、施工工艺、材料及考核机制等诸多因素。在实施工程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项目的每一项因素进行精细化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标准及工程质量的稳定。

2.3 工程精细化管理中的成本精细化管理原则

在工程建设的管理中,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是工程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的基础和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强化工程总成本的预测、考核及工程审计等,同时采用工程成本控制原则,让工程成本最低化。

2.4 工程精细化管理中的财务精细化管理原则

在工程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建立相应的工程物资及施工队伍管理机制,让工程的进展和控制处于主动地位;同时加大工程款的催缴及回收,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资金链的衔接;还要处理好债务等其他工作,让工程的完结不留下任何后遗症,致使工程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

总之,在工程精细化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其根本原则就是让总成本最低化,零事故及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3 工程精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 传统管理理念阻碍着工程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在全面实施工程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有些管理人员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没有在工程管理中真正实施精细化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管理理念进行管理,把工程精细化管理当成了一种形式,所有的制度和措施成了一纸空文,让工程精细化管理流于形式。严重挫伤了施工人员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等,给工程的管理质量和生产效率带来严重的影响。

3.2 工程精细化管理中的数字和效率问题的影响

工程精细化管理中数字信息是精细化管理所必须的。投入与产出,生产进度的快与慢,盈利及负债等都要有具体的数字信息给予表现。数字信息被随意的放大或缩小,会影响工程制度的制定、奖惩依据缺失、各项检查不能落实等,甚至影响到工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工程精细化管理中分工协作及良好的业务流程影响着工程建设的效率。忽视了业务流程的优化,不仅会让分工协作流于形式,还会引起工程人员的不满意,从而让生产效率降低,致使工程生产力受阻。

3.3 工程精细化管理中的执行、控制问题的影响

在实施从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制度或体制的不完善会导致管理者的约束力下降,导致工程企业领导者协调指挥不到位,执行命令不能有效实施,从而让工程管理者对工程的进度及发展失去控制。

4 工程精细化管理实施中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合同结算管理,有效控制综合成本。针对工程的需求,运用招投标等方式选择最优秀的承建商,并签订严密的分包合同,以规避风险。同时对分包工程进行工程前科学的预算,并对工程做到及时准确的结算,这样就能达到有效控制综合成本的目的。

第二,强化过程控制与执行,防止效益流失。加强制度执行及指标控制体系,让领导执行力不打折扣,同时对施工项目中的各项指标有目的的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做到每份工程签证和设计变更资料都得以完善等。及时与监理及工程持有业主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不仅有利于加快各项签证和报价的审批,还能有效地防止效益的流失。

总之,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微利时代”,工程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工程管理的趋势,在工程精细化管理中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工程精细化管理定才能为工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刘虹.施工企业的精细化成本管理[J].交通财会.2009.01

第8篇:质量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范文

电力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原则

电力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建设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工程质量控制是指致力于满足工程质量要求。也就是为了保证电力建设工程质量满足工程合同、技术规范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手段。电力工程建设要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建设质量工作方针,严格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终身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正确处理质量与工期、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的关系,保证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工艺目标的实现。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必须遵循: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质量标准的原则;坚持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

解决质量问题的对策

首先就是加强领导职能,明确责任制,建立建设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明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参与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生产或供应单位的各自质量责任。完善问责制度。强化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和职能。其次就是要抓好工程质量全过程各阶段的质量控制。通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选择最佳方案,使项目的质量要求符合业主的意图,并与投资目标协调一致达到有效地决策阶段质量控制;通过选择好勘察设计单位,保证设计文件符合决策阶段质量要求,符合技术规范和标准规定,符合现场和施工的实际条件,其深度能满足施工需要地勘察设计阶段质量控制;通过择优选择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施工单位,严格监督按图施工,形成符合合同文件规定质量要求最终产品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第三就是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就要从深层次的根源抓起。就要建立健全能够符合市场竞争需求的机制,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电力企业的自身优势,完善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制度。要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明确上级领导,工程项目负责人,监理、质检、施工单位以及技术人员,工作人员的具体责任,加强工程施工的劳务分包队伍的管理和质量意识教育。需要明确具体的施工单位以及管理人,同时在对施工方进行监督与定期的检查,审核施工方的施工资格,严格工程施工队伍招投标工作管理。由此,在出现质量问题之后,才能够严厉追究责任,提高施工的质量。第四就是要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审核。在电力工程庞大的施工队伍中,很难保证高质量的施工人员,而电力又需要每个环节的精确度以及施工质量,因此,每个人的技术素质都关系到工程最终的质量高低。因此,在进行施工建设之前,首先要对施工人员的资质进行评定和质量意识测评,同时对其技术能力进行考核,在考核合格之后再进行施工建设,以此保证施工队伍的素质,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技术人员也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指导,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力度,逐步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以及能力水平,加强他们对于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以及严谨态度。第五就是对于建设材料的质量控制。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当中,需要很多的建筑材料,其中包括构配件,半成品,成品以及部分原材料。这是施工的基础要件,这些材料的质量优劣直接决定了施工质量的高低。为了能够保证这些施工材料的质量,首先就需要管理者在采购原材料时,对采购人员进行仔细甄选,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要求有具体的标准,同时还要能够了解不同厂家的产品详细信息,了解供货厂家产品质量的优劣;在采购之后,要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检验查收,对于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以及质量标准进行严格的审核,在检查中要进行抽样调查以此了解产品的质量情况,最后就是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严格规定使用数目以及存放位置,同时要保证运输中材料不被损坏,落实材料管理的责任人,细化明确责任。最后就是明确监管目标,细化管理责任制度。正是由于缺乏相应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了很多管理者利用管理漏洞克扣公款损公肥私。因此,各个电力企业要明确监管目标,制定详细的监管准则,细化监管流程,强化电力工程监理工作,特别要安排好旁站监理工作,从基础和细节上抓好质量,认真进行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间质量检查验收和项目竣工质量验收工作。保证在工程施工过程当中不会出现管理漏洞。同时要对工程的各个工位,工序以及阶段的质量制定相应的标准,对于质量检查,质量评定以及验收程序做详细的规定,同时要明确管理者的责任,从而能够使施工人员以及工地的所有技术人员能够明确自己施工过程的质量标准,需要达到哪种程度,这样能够在相互的工作中方便协调,工序衔接会更加快捷;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其中包括监理、质检制度,监理、质检人员的安排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明确各级监理、质检人员的管理责任以及管理权限。通过完善的监理、质检系统能够督促施工人员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能够如期进行。结语电力工程施工是一项需要技术、素质、专业知识的工程作业。为了能够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能够顺利进行,保证工程的质量能够符合标准,就需要管理者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以及管理方法,不断的完善质量管理系统,建立问责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国家,为百姓提供完善可靠的电力供应。

本文作者:岳恩智工作单位:四川省电力公司达州电业局

第9篇:质量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实践;思考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原则

1911年,自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以来,精细化管理就成为了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是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

1.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精确定位,精益求精,细化目标,量化考核。“精确定位”是指对每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职能职责都要规范清晰、有机衔接;“精益求精”是要求对待工作标准高、要求严,做到尽善尽美;“细化目标”是指以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指标落实到人;“量化考核”是指考核时,做到定量准确,考核及时,奖惩兑现。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2.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一是务实高效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精细化管理目标任务,不断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细致缜密、细化目标、细分责任,注重实际效果。

二是过程控制原则。树立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格各项流程和各个环节,以细节的精细化促进和实现整体精细化。

三是循序渐进原则。对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按照精细化标准查问题,以项目推进的形式找症结,立目标,定措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续完善制度、优化流程、改进方式,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

四是量化评价原则。就是要多定量少定性,将每项工作任务量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作为分析评判的基础、考核评价的尺度,对管理进行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评价。

二、南币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直以来,在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南币公司通过强化基础,完善机制,创新方法,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运行模式和绩效管理方法。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就必须适应环境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此,对南币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从企业外部、内部环境分析阐述如下:

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币和装备制造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印制工作也提出了“保总量、保结构、保整洁度、保防伪”的要求,为南币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为:可预见的硬币生产任务十分饱满,印钞造币专用设备需求巨大,上级对印钞造币专用设备的国产化政策支持等等。

但是,随着印钞造币专用设备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辅币硬币化的发展趋势,对公司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展,电子货币、网上银行和网上支票等新型支付方式已经出现,网络技术将设计、生产、销售乃至服务一体化。这既对公司的硬币和造机生产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又对印刷质量和防伪性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客观上要求企业在成本、效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有必要通过流程再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外部客观环境要求企业坚持内涵式发展,需要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现代技术水平、信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2.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南币公司作为综合性企业,生产流程复杂,业务接口多,管理难度大,企业面临的生产、研发和技改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公司通过实施一系列管理变革,优化生产流程,改革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方法,改善管理手段,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运行控制能力,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管理支持。

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在长期的超负荷运行状态下,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有一定的系统性风险;基础管理不平衡,专业管理的系统性、有效性、针对性有待提高,管理的规范和量化程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目标分解和动态管理机制,文件落实文件、制度落实制度、会议落实会议、检查落实检查成为管理执行的主要形式,运行机制需要优化;企业软实力的优势还不够明显,文化建设与各方面工作的有机融合还要进一步探索。

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其必要性和意义在于适应市场竞争、满足国家货币发行和行业装备保障需要,同时要解决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效率和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南币公司以科学发展观和管理精细化理论为指导,以全面提升执行力、提高效率和促进内涵式发展为出发点,运用科学适当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推进精细管理,把“精、细、实、严”落实到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注重细节、强化执行、坚持创新,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和生产科研活动的系统、规范、高效。

1.抓公司重点工作落实,做到推进方法及保障措施有力

每年年初,公司根据年度职代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围绕“精益生产、精细管理”目标,确立涵盖生产、科研、技改、党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年度重点工作,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和引领全年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在年度重点工作的落实上,各部门对各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落实,细化责任分工和工作进程,制订计划,落实措施,按时推进,并能及时调整、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办公室牵头抓好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各责任部门对照进度、节点等要求,按季度对完成情况进行事实描述,对未能按进度完成的说明原因。办公室在公司季度司务会上,对公司年度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讲评,汇报工作亮点、特色和存在问题,滚动推进重点工作开展。公司把推进精细管理作为促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通过抓公司重点工作落实,力求形成目标精细化、任务定量化、责任明确化、过程流程化、检查制度化的工作局面。

2.抓标准流程完善,做到岗位职责及制度执行到位

公司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完善标准流程,把生产管理、工艺技术、安全管理、质量控制、成本管理抓细抓实。在生产过程上“精耕细作”,持续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手段,构建“成组生产单元”应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实施“滚动分层计划、订单拉动管理、中心调度值班、生产现场协调、任务应急机制”,确保计划的合理性、过程的可控性、处理问题的及时性和响应变化的敏捷性。在工艺技术上“精雕细琢”,在装配工艺中推行精细化管理,优化工艺方法,提升工艺手段,装配和调试工艺规范逐步完整规范,初步建立了符合印制机械生产特点的定量化装配体系。在安全管理上“精谋细划”,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创建和安全性评价,推行“0-613”安全模式,通过推进安全例会、安全检查、风险预控、安全目视化管理、班组安全活动以及安全文化引领等六项管理方法,巩固一项基础建设即制度建设,强化三个评价体系建设,最终实现“六零”事故管理目标。在质量控制上“精益求精”,导入六西格玛方法,构建机械产品服务响应网络体系,制订机械产品服批量生产质量控制计划,加强机械产品服装配调试过程质量控制,明确了九个环节的内容,构建机械产品服务响应网络体系。在成本管理上“精打细算”,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要素成本管理体系为目标,抓主要环节、关键因素,深入成本管理理念的拓展,丰富成本管理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建立成本考核与激励机制。

3.抓基础管理短板弥补,做到改进目标及强化方法可行

各部门针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围绕优质、安全、数准、效率和效益等主题,分析找差,弥补管理薄弱环节,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提出切合实际、操作可行的精细管理措施,编制了公司精细管理课题推进表,明确了课题名称、主要内涵、工作目标和时间进度。在精细管理课题的推进过程中,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以点促面,努力发挥乘数效益,带动了企业管理效率和效能的提升。各部门在课题“点”上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形式,将精细管理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有效地激发了全体员工实践精细管理的热情。在专业“线”实施流程优化,围绕质量控制主线,组建跨部门、扁平化的项目团队,推进企业精细管理。在企业层“面”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等多种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把推进精细管理作为促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4.抓职工行为习惯养成,做到教育激励及考核约束落地

针对不同的生产特点和不同部门的管理难点,从规范操作、设备维护和现场环境整治等方面切入,基于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等环节切入,细化完善有关职工行为习惯的执行规范,开展5S逐级检查评价和考核,改进检查、监督、考核、激励方法。倡导“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注重培养员工一次性把事情做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抓反复,反复抓,培养职工一次性把事情做到的习惯,提高职工素养。在人员配置上,以“总量控制、科学合理、结构优化、精干高效”为目标,按照生产岗位逐步先进合理、管理技术岗定编精简高效、技术研发岗位基本平衡、辅助服务岗逐步分流原则开展工作。在人员素质提升方面,打通各类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按照PDCA原则制定员工绩效管理方案,明确不同类员工绩效评价方式方法的差异性,将绩效评价内容与工作标准、员工职业发展晋升紧密结合。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思考、周密计划,特别是要做到与四个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实施,保证管理工作的系统、规范、可操作、可衡量,实现企业科学、持续、快速发展。

1.精细化管理与战略规划相结合

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发展,战略决策的科学化、精细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理好精细化管理与落实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的关系,首先要基于战略发展方向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以企业的中、长期目标来确定企业的战略决策的实质内容,以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来确定企业的战术决策,从生产管理、安全质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拿出更加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内容,实现从战略层面指导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实现战略层的精细化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分析型管理、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转变。通过精细化的操作,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完成,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才能够由点到面,以点带面,才能够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

2.精细化管理与流程优化相结合

企业内外部环境总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企业也必须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运作方式来适应这种变化,流程优化必然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要处理好精细化管理与流程优化相结合的关系,就要通过形成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标准的有效性和集成性,建立健全持续改进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合理配置好各项资源,提高流程效率,将标准管理与专业管理、日常管理和基础管理相结合,落实到每一级组织、每一类职能、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环节,做好运行监控与评估,才能持续催生出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整体运营效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精细化管理与绩效评价相结合

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参加,同时也面临艰巨的组织、策划、检查、改进和日常管理工作。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随时随地都要有相应的制度来制约和考核。绩效评价的到位与否,直接影响精细化管理的程度。要保证工作按目标、有序进行,既要有翔实的计划安排,更要有组织工作的考评的标准和精细化管理效果的评价标准和奖励办法。通过建立组织工作的考评标准和精细化管理效果的评价标准和奖励办法,形成量化目标的分解机制,实施严格的评价和奖惩,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级组织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精细化管理与文化落地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