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

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全文(5篇)

质量管理知识培训

第1篇: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院感监控护士;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影响

0引言

医院质量管理中,医院感染管理属于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感染不仅会对医护人员健康、患者安危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1]。为了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我院从2009年1月开始设立院感监控护士,院感监控护士对临床各种医院感染问题进行监督与管理,将反馈结果作为依据,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此来实现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9年1月开始设立院感监控护士,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2-3]检查医务人员手卫生、医疗废弃物管理、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病区环境卫生管理、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情况。

1.2方法

1.2.1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全院各临床科室均要设立院感监控护士,要求所设定的护士职称在护师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在5年以上,并且具有奉献精神,责任心强;设立的所有院感监控护士均要接受护理感染预防与控制新进展培训,考核合格之后才能上岗。护士选取过程中可采用科室推荐结合自愿报名的方式,最终择优录取。

1.2.2院感监控护士工作内容:院感监控护士的主要职责为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管理条例,负责科室隔离、消毒工作,每季度均要对无菌物品、物体表面、空气、消毒剂、医护人员手进行1次细菌培养;督促医护人员对隔离制度严格执行,并做好记录工作;在本科室宣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时反馈医院感染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协助疑似感染暴发的报告与控制。

1.2.3加强培训:已上岗的院感监控护士每个月均要接受1次感染控制知识系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医院感染传播途径的防控、多重耐药菌防控、诊疗物品与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与监测、手卫生调查方式等;院感监控护士要对本科室内医护人员进行进一步培训,促使科室内护理人员均树立起医院感染意识,最大程度上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分析我院院感监控护士设立情况,对比院感监控护士设立前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对比院感监控护士设立前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水平,包括医疗废弃物管理、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病区环境卫生管理、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5项,各项评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管理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行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s)表示;行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P<0.05时说明差异明显。

2结果

2.1院感监控护士设立情况。

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设立院感监控护士20名,均为女性,年龄在26-36岁,平均(30.56±3.68)岁,护师、主管护师分别有12名、8名,平均临床工作时间为(9.68±2.62)年。

2.2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分析。

分别在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与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选取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等基础资料对比,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可知,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4%,明显低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4.8%,差异显著(P<0.05)。

2.3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水平对比。

与加强院感监控护士培训前对比,培训后医疗废弃物管理、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病区环境卫生管理、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加强院感监控护士培训前对比,培训后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各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项指标得分均显著提高,可知通过设立院感监控护士,采取加强培训与监控等方式,有利于提高医院感染整体管理水平。院感监控护士通过对本科室医护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监督相关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实现对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4-5]。因为院感监控护士对本科室疾病护理与治疗熟悉,所以能定期或者不定期监控本科医院感染控制的实施情况,及时对比感染控制前后结果,并及时将其向医护人员反馈,制定改进对策,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预防。现阶段,医护人员手卫生已经成为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中,院感监控护士设立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评分显著提高,这也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院感监控护士通过对医院感染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不仅能促进各项工作质量持续改进,促使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更加规范化,同时还能对科室间交流进行有效促进,开拓医院感染防控思路[6]。综上所述,加强院感监控护士培训有利于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存在良好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晓玲,潘晓琤,龙月云,等.感染控制护士在提升手足口病病区院感管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08):1365-1366.

[2]任军红,李六亿,贾会学,等.感染管理护士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评价[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10):966-968.

[3]吴晓平,古丽米热•阿尔肯,程永波.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几点体会和思考[J].海南医学,2016,27(20):3424-3425.

[4]秦小平,张殿香,李夏明,等.实践创新推动区域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的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01):100-102.

[5]陈蓉美,张志萍,张学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分片管理在门诊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05):352-353.

第2篇: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

顾名思义,质量管理的普及教育,首先其对象应当是普及至组织全体成员,而教育内容应当定位于岗位职级应知应会的基础性知识。在企业中,不同层级人员对于质量负有不同的职责和责任,所以,不同人员对于质量管理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依据不同对象实施分层施教,是质量管理普及教育的重要原则。为了配合分层施教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质协组织有关专家先后编写出版了适合企业领导的《全面质量管理》;适合一线员工的《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适合质量专业人员的《质量管理学》(上下分册)。这些教材的内容基本覆盖了不同教育对象所需掌握的质量管理知识,使得分层施教的教学内容有了基本定位,确保了分层施教的原则得以实施。记得当时举办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班,学习的教材就是由杨文士、林少宫两位教授分别担任主编的《质量管理学》上、下册,培训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期长达两个月(第一期是3个月),在课时上显然超过现今许多大学设置的质量管理课程。尽管当时培训班的食宿条件比较艰苦,但学员报名十分踊跃,每一期都要开100人以上的大课。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固定而适宜的培训基地,这种培训班只坚持办了两年。作为培训班的组织者,我对企业和质量管理工作者个人的那种系统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深切感受。当年在分层施教上存在一个明显不足,就是对于领导干部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于领导干部质量管理教育培训的薄弱。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中国质协组织编写的《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已经更新到第七个版本了,领导干部已有了新的质量读本,质量专业人员则有更多可供选择的教材门类。

二、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时代更迭,质量管理教育无论在内容、方式和对象上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地变化,尤其在内容上除了要保留其带规律性的本质部分,还要识别不同时期所需更新和发展的内容,找出不同时期的差别。通常,我们将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作为质量管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一下质量管理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问题。

1.质量意识教育

意识是一种理性认知成分,质量意识常指人们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认知和理解。质量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质量意识直接影响人们对质量的态度,态度又决定人的行为,以致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往对质量意识教育主要是强调质量的重要性,以促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重视质量、提高质量。现今,质量意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深化和扩展,并赋予一种动态的感觉或认识,使其内涵更加多维或立体,从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具体。根据笔者的理解与归纳,质量意识教育应进一步涉及或覆盖:质量责任意识、质量道德意识、质量危机意识、质量问题意识、质量参与意识、质量改进意识、质量完美意识和质量荣辱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应当成为质量意识的具体内涵,或者是质量意识的延展。这样,质量意识才能更加鲜活和真实,能够从多个视角帮助员工提高对于质量的认识和认知,更加贴近现代员工所需具备的质量意识。

2.质量管理知识教育

从引进全面质量管理至今的30多年中,质量管理知识无论在质量概念和理念、质量管理模式、管理的方法工具等方面始终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质量管理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

(1)质量概念相继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又到顾客满意的质量,再到质量就是要为相关方创造价值,即实现和谐的质量;

(2)质量管理范畴由对生产过程的不良品控制,扩展到产品质量实现全过程的持续改进,再到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经营全过程的绩效管理;

(3)质量管理关注的对象由仅仅关注企业内部产品质量形成的过程和因素,扩展到企业外部,将顾客和市场作为关注焦点,并关注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质量管理,以及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因素;

(4)由于大质量概念的建立,在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所需具备的质量管理知识中,除了原有的“领导作用”,还纳入了战略制定与部署、以顾客为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内容,构成质量领导力或质量驱动力不可或缺部分;

(5)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企业面临更多的威胁和挑战,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质量管理教育中导入风险管理内容势在必行,企业需要了解对其生产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责任,即产品的质量责任风险,需要提高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以规避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6)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质量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质量管理不仅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还需要通过创建优秀质量文化培育成员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两者缺一不可。由上可见,质量管理教育培训机构需要及时识别和跟踪质量管理知识变化,确保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三、普及教育做法上的创新

回顾20世纪开展的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其规模能够如此宏大,得益于当时采用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行政手段,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发文共同明确要求;职工的质量教育成绩与个人技术升级挂钩;中国科协为普及教育提供启动资金;中央电视台参与电视讲座的制作,并在播出时间上给予支持与配合(中央电视台曾于1980~1988年连续9年安排质量管理电视教育系列节目播出)。如今,时代不同了、环境变化了,新时期如何做好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在做法上如何创新,以往做法中是否存在可以借鉴之处,确实很值得研究。例如,可考虑将质量管理教育培训列入各级政府的采购项目,由政府部门为质量管理教育特定项目所需费用买单,笔者曾在上海参与首席质量官培训班的授课,该培训班就是由区政府的中小企业办向质量培训机构购买的服务产品。在现今复杂多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互联网时代,质量管理教育需要做哪些创新、在方法上如何创新等问题,是新时期质量管理教育服务提供机构所需应对的挑战和考验。笔者认为,质量管理教育需要创新的领域很宽泛,课题很多,如可考虑:质量教育如何与促进和帮助员工成长紧密结合,以激发员工学习质量知识的积极性;如何扩大教育的普及面,让组织各个层级的成员充分参与;如何关注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对质量的认知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育培训方式多样化方面有所创新,研究利用互联网实施质量教育的可能性;如何提高学员应用知识的积极性和能力,让质量教育更好地为组织创造价值;如何帮助企业评价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包括建立相应的程序和制度;等等。此外还可考虑:如何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能够让员工乐学、活学并且便学;如何识别并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教育服务,包括系统的解决方案;如何引导企业将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对象延伸至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相关人员;如何结合新时期员工的特征,在质量教育中更多地引发学员思考和价值观的转变,促使其在意识和行为上不断提升等。

四、关于质量文化的教育培训

正如国际质量科学院院长格雷戈里•沃森于2011年在上海演讲时所说,“在挑战性时代的质量管理,仅有质量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养成质量的行为和习惯”。在质量管理中,如何提升全体成员的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规范行为等,这些内容都关系到组织的质量文化。所以,质量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的有关内容,应当是新时期质量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前所述,质量文化建设是新时期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关质量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知识,应当列入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由国家技监局推出的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中,质量文化建设是其确定的八门课程之一。此外,国家技监局有关组织已经将质量文化建设相关内容,作为中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应知应会,纳入职业资格考试范围。借此机会,简要介绍质量文化方面的教育培训大纲:

1.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关键要素

(1)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

(2)熟悉企业文化的关键要素

2.企业质量文化的基本概念

(1)熟悉企业质量文化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2)熟悉质量文化的表现形态

(3)了解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3.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1)熟悉质量文化建设的含义、目的与意义、基本任务

(2)掌握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框架及其内容

(3)掌握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步骤

第3篇: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所以要精心编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方法,与合同、项目细则相呼应,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高品质。同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编制是质量管理的根本和基础。一般来说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编制由六个部分组成:首先要确定施工的目标和最终计划;其次要明确施工的具体工作流程和工作注意事项;再次要为施工队提供工程建筑所需要的物料,明确施工人员的权利和责任;然后以建筑目标为出发点来设立施工检查办法,并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再然后要对可以预见的工程突发事件提出应对方式;最后按照预定的规划进入施工的前期小规模试验,及时发现问题,以保证整个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

(2)加大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建筑工程质量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同时和企业领导、质监、监理都有很大的关系。项目部门、施工部门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条例进行管理和施工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稳定和符合既定标准。但这些还不能达到科学化管理的水平,仅仅靠自律是不能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效果,就需要企业领导提高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这一环节的重视,同时质监、监理等部门也要对质量管理条例的内容进行审核,对具体施工进行监察,以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牢固框架。真正把用户生命财产安全和满意度作为质量管理的终极目标,把履行职责和监管义务作为使命;第三,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求直接体现于工程项目的合同及相关文件中,在这些文件的签订时,一定要将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法细则和章程列举出来,在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以合同为导向,按照合同中明确规定的管理方法和模式进行质量管理,而不能借用、乱用其他方法进行管理。一般来说,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分为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对每一个阶段都要有详尽的管理计划和处理原则。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化管理不仅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且对管理效率也有很大裨益。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进程中,要大力提高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以从硬件上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高效准确。

(1)借助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媒介来改善现有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管体系。通过这一公开化的信息平台,使更多的人了解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直接关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可以了解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的具体工作,从而有利于监管机关依法办事的效率,可以促进监管工作的规范,进一步使相关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落到实处,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达标率,最终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2)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促进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系列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出现,在当前国外很多建筑企业运用高科技新技术对我国本土建筑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那么我国建筑企业在质量管理上一方面要引进学习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办公软件和相关计算机应用,推行无纸化办公、数字化办公,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企业要结合国情及自身发展状况,切实有效的探索出符合本企业的信息化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加大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知识普及力度。

(1)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短期速成培训、定期的长期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力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知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对工程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实践工作中能够自觉、自愿、积极的严格按照标准办事,提高对工程质量监管的效果,从而使建筑工程质量得以保证;

第4篇: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医联体;护理管理;实践探索

随着人们对公共卫生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医疗服务薄弱、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医疗资源整合政策加以落实。通过采取医联体的模式,能使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及优化,实现医疗卫生工作的资源下沉、重心下移[1]。同时促使服务能力提升,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引导患者更好的分层次就医。

1传统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当中,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护理管理仍然以经验式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管理知识,未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及管理技术进行管理。选拔任用护士长科学性不足,仍以传统的传帮带模式为主。在管理理念方面,管理者仍采取传统模式的护理管理意识,仅注重日常护理工作的处理,未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或进行持续改进[2],未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护理管理培训机制并不健全,虽然大多数医院护理管理人员都参加过管理培训班进行学习,但是医院组织开展管理培训班的频率较低,缺乏定期对护理管理者进行系统性的管理知识培训[3]。除此之外,对护士的院内培训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培训过程流于形式化,无规范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可能不符合实际岗位需求。另外在护理分层和岗位管理制度方面不健全,对各层级护士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提出的要求不清晰,对分层管理的护士职称晋升或降级缺乏科学的、实用的考核标准等。各个能级的护理人员,胜任力不符合能级要求。临床工作方面的病情观察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与护理实际工作要求也不相符[4]。

2医联体的构建及应用

2.1医联体的构建

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建立医联体,根据医疗机构紧密关系分类,或采取医疗服务类型分类,包括混合型、专科性、综合型等。当前比较常见的是专科型模式。在医联体内,施行各级医院的教学共享、科研共享、临床共享、专家共享,逐步推进医疗质量同质化的转变,让患者能够对医联体中的基层医院也提高信心。通过建立专科性医联体,能够更方便的让患者上下转诊,床位周转率得到加快,平均住院时间也能缩短[5]。这样,医疗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能推动医疗改革持续进行,促进就医、分级、诊疗目标的实现。对于专科型医联体的建立,并不同于传统区域型的医联体,其对于专科领域内的医疗技术水平、护理人员培养更为注重,关注的主要是护理服务质量同质化。在医联体当中,各级医院护理人员实现护理服务质量同质化,就是要具备基本一致的临床诊疗及护理技能,不能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对于健康需求、健康问题相同的患者,可提供相同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6]。医联体中的各级医院,采取专业对接等渠道,在不同的疾病特征及阶段中,统一制定诊疗护理标准,进而在医联体内,实现护理专科医疗资源的共享及互补,使护理行为得到规范、护理流程得到优化、护理成本得到降低。但医联体从本质上来说较为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因而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局面,需要加以注意[7]。

2.2医联体的应用

在以往的护理管理中,由于缺少相关的疾病管理方式,因而很多患者对于脑卒中、糖尿病、慢阻肺等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患病后的后期管理等方面,知识都相对匮乏,所以我国很多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等,都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医院纷纷构建了针对脑卒中、糖尿病、慢阻肺等疾病的疾病发病后医联体模式,加强医院之间的合作,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花费,使患者对医联体更加信任和认可,能够在基层社区医院管理中积极配合[8]。例如,在医联体的实际应用中,对慢阻肺患者采取分级诊疗制度,对急性期患者,送到医联体中核心医院进行强化治疗,待病情缓解后转送到基层医院接受后续治疗[9]。通过对基层医院医生的统一规范培训,针对慢阻肺治疗建立统一标准的诊疗规范,从而提高总体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在以医联体共管为基础的慢阻肺管理分级诊疗模式中,能够进一步强化慢阻肺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对于疾病急性期治疗、慢性期控制等,都取得了更好的成效,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疾病风险也大大降低,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负担压力也随之减轻[10]。

3医联体模式下的护理管理实践

3.1强化制度管理

在医联体模式下,医院应当针对护理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科学化管理。首先对护理工作制度、操作流程、应急预案、岗位职责、护理常规、专科疾病心理护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编制出统一的专业教材。同时对基础护理管理工作加以完善,对护理工作流程进行规范,达到质量标准化、操作规范化、工作制度化的护理管理[11]。可将根因分析、品管圈等质量管理技术引入护理管理,进而在医联体模式下实现科学化、数据化的护理管理,提高护理管理质量[12]。另外,还要对护士分级管理加以落实,建立护士分级管理档案,护士分级进阶体系等,并对护士分级管理实施方案进行修订,明确护士职称晋升或降级的考核标准。改革和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将科室绩效考核与护理人员层级相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13]。

3.2完善培训和考核制度

针对各个临床科室,指定护士核心能力模块,并以护士核心能力模块要求为基础,明确培训目标,建立起分层次培训模式,以岗位胜任能力、岗位需求导向为核心,对医院护理培训和考核制度加以完善[14]。培训内容方面,除了对当前临床护理工作需求加以满足之外,还应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与护理专业未来发展能够相适应。与医联体主体单位建立深度合作,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设继续教育绿色通道,让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护理管理者、护理骨干等能够优先免费参与主体单位举办的专科研讨班、专项培训项目以及远程培训等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获得培训证书。同时,也能够让基层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及护理骨干并对主体医院护理文化氛围加以体会,使自己传统思维模式、管理理念得到转变。在可能的情况下,主体医院进行人才输出,派驻专家帮扶,最大限度地让成员单位护士接受上级医院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达到在职教育培训“零距离”的目的。驻点专家定期现场技术指导,运用业务学习、专项培训、护理查房、床边实景考核、床边交班等模式,从制度建设、管理理念、管理机制、护理研究、人员培训等方面使成员单位护理管理人员管理知识及技能得到更新,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也可采用护士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床边护理查房等方式,对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程序运用、急救技能等加以培养,进而使护理人员实践能力得到提高[15]。

4医联体模式下护理管理实践的优势

4.1提高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

在医疗体模式下实施护理管理实践,能够有效提升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培训工作对于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了更大的保障。通过开展全面的前期调研活动,采取相应的培训方法,结合“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有计划的开展相关学术讲座、专项培训项目、进修学习等,丰富培训渠道和途径。通过医联体的模式相互帮扶,能够大大提高医院护理人员参加院内和院外继续教育的机率和效果。要想培育和提升护理人员胜任能力,需要长期连续的坚持努力,而护理人员工作需求、工作岗位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所以院内培训当中,需要考虑到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模块相关要求,对培训目标进一步明确,基于岗位胜任能力、岗位需求导向等,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学习[16]。加强护士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解决以往不规范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管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转变只注重结果,忽略实效性的培训方式。对护理人员学习胜任岗位知识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激发。在医联体模式下,通过护理部质控组联合驻点专家的形式,对下属科室护士长、护理组长以及责任护士不定期抽查,考核其临床综合能力。科室护士长每天要落实床边护理查房,每月每人至少1次以上。促进护理人员专科理论知识水平、护理程序应用能力、护理实践操作技术的全面提升,从而提高护士临床综合能力,更好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求[17]。

4.2提高医院护理管理整体质量

在医疗改革当中,医联体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可以推动三级医院护理管理、技术、服务等优质资源合理下沉。成员单位医院接受来自主体医院的护理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使成员单位医院的护理管理质量得到提高[18]。医联体护理工作模式的顺利实施,要联合分管护理的院长、护理部、驻点护理专家等做好前期情况调研工作,充分明确医院护理管理当中的实际工作情况,找出问题和不足。医院护理部、驻点护理专家联合开展工作制定分阶段指导计划,由护理专家帮助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技术、护理培训等工作的落实和执行,与护理部协同作业,在各个护理单元工作定期监督和检查,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19]。护理部与各个科室护士长协同工作,对现场管理工作加以落实,通过不断循环进行提升。建立和完善医院护理规章制度、各级护士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考核标准等,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积极运用各类质量管理工具,针对护理质量问题,进行根因分析。护理部及科室定期召开护理质量安全会议,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意见并进行整改,进而实现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20]。

5小结

综上所述,医联体是医疗卫生领域中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能够实现医疗资源更好的整合与协调。在医联体模式下,开展护理管理实践工作,能够提高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能力,同时有效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曹琼雅,林进,朱志强,等.医联体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转诊康复效果的回顾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6):2115-2120.

[2]徐晶晶,仇晓溪,王辉.医联体联动模式下永久性肠造口的优质护理服务实践[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7):23-26.

第5篇: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

与其他很多专业一样,以前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大一时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大二涉及有关管理学科的基础课,大三学期才开始涉及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方向的专业特色教育课程,并且大部分特色教育课都安排在第七学期。调查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大三才开始接触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并且直接要进入多门较深的特色课程的理论学习,学习时间又都集中在三下和四上学期,所以学起来都比较累。因此,总的来说学生认为了解专业特色课程知识的时间太迟,学习时间偏紧,理论偏多,实践偏少,进而影响了特色课程的学习效果。

2.基于特色的实践环节和实践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缺乏

同时调查结果还表明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特色课程理论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并且即使有些理论知识学得好的同学也认为自己不能应用自如,或者觉得自己在应用上存在很多困难。这说明学生基于特色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较缺乏,一方面由于前期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后期时间安排的紧张,进一步影响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占用了本该用于实践训练的时间;另一方面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基于特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体现不够,实践环节不充分,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还有,由于一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又到了学校任教,没有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和锻炼过,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授课过于理论化,进而也影响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以上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特色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其就业竞争力。通过对问题的了解以及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本专业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以强化专业特色教育为导向的教学计划的全面修订

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前期的专业特色基础教育,以激发学生对特色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为中、后期特色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中期特色课程理论教育约提前一学年,主要是为后期的特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留出足够的时间;后期主要是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特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

(2)前期特色教育

面对一个全新的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知识领域,对于在这方面知识几乎是空白的学生来讲,要学好就需要化很多时间。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对特色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尽快进入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等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有必要在开设这些特色课程之前,开展前期教育,即表1中的《专业特色基础教育》。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17课时,一个学分),主要是概要性地介绍本专业特色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和一些基本概念,本科阶段的特色课程安排,以及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并且还可以提供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习的机会。其中介绍专业特色课程和课程安排及其要求由校内教师负责,而介绍该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就业形势,就业前景等则可以适当的邀请一些外界人事参加。比如,请一些目前正在从事此类工作的员工讲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邀请该校的往届毕业生尤为有效,因为这些学生将和他们毕业于同一所学校,这些学生将面对和他们相似的学习环境和就业环境,这对学生们更有说服力)。或者邀请此类工作的管理者介绍当前该领域的人才需求和供给等情况。所以,前期特色教育阶段主要由校内老师授课,结合校外人士的讲座及参观企业来进行。该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专业特色领域有所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方便学生尽早了解专业特色方向,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以改善学习效果。

(3)特色教育

该阶段是特色课程教学的重要阶段,主要是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等专业特色理论知识的教学。课程安排在第三至七学期,共九门课程,和原来一样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所有课程都由校内专业教师授课。

本阶段主要要求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专业特色理论知识。相对于原来的教学模式,变化之处在于这里把一部分专业特色理论课程适当提前了。原来的专业特色课程第六学期才开始安排而且大部分课程都安排在第七学期,其弊端在于专业特色理论课安排太迟,并且过于集中,学生接受课程内容有一定难度,学习效果差。把特色课程提前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来学习专业特色理论课程,逐步加深学习内容,改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后期集中性实践留下足够的时间。

1.后期特色教育

该阶段主要是基于专业特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后期教育分三部分:《专业特色讲座》、管理实践模拟实习和专业实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外界环境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学知识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在强化专业特色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专业讲座》教学模式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得到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的新理论和方法。同时,国家和省市政府管理部门也相继出台了许多标准化、计量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政策、措施和方法。上述内容由于课时限制,无法纳入课程教学中,但这些内容对学生毕业后的专业发展和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有必要为学生增设专业特色专题讲座,《专业讲座》安排17个学时,1学分,作为专业必修课安排在第七学期。讲座人员主要以专业客座、兼职教授为主,多数可邀请国内外知名质量管理与标准化专家、政府权威部门管理者、著名企业家。该讲座对强化专业特色,将学生所学知识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以及将学生引领到特色课程的研究前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模式的关键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师的安排。

(1)教学内容

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和生源市场环境及就业市场环境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的,其市场定位就必须要与变化的内外环境相适应,以取得竞争中的主动权,所以,市场定位不是“一锤定终身”,而应该对专业赋予新的特色,按市场需求不断进行重新定位。对此,《专业讲座》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①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等专业特色方向的前沿理论知识(6学时);①国家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相继出台的一些标准化、计量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新政策、新措施和新方法介绍(6学时);③市场需求,即社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5学时)。这3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2)教师安排

由于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知识范围很广,涉及各种领域,每位专家都不可能精通全面,而且校内的教师虽然在不断的学习并传达动态的外界信息,但是,毕竟各方面的资源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该模式中我们邀请更多不同领域的校外专家前来授课。具体的教师安排是:专业客座、兼职教授为主,多数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政府权威部门管理者、著名企业家。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专业特色方向的前沿理论知识和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标准化、计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新政策、新措施以及社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而且总接触新东西,使他们有一定的新鲜感,改善学习效果。另外,在邀请校外专家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为本专业以及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与外界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作了铺垫。

3.基于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实践能力是反映个体主体性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特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讲显得尤其重要,其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实验室等建设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本专业除与其它专业共享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基础实验室外,还打算进一步建设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实验室和管理实践模拟实验室,可满足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等课内实验的需要和集中实践环节需要。另外,进一步打算借助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实验室,构建了“质量管理、质量认证”电子教学平台和“国际标准化”电子教学平台,为专业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2)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方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十分重要。为此,专业非常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选择的合作单位必须在标准化、计量管理、质量管理工作方面有突出业绩。专业在校内与国家标准战略试点企业华立集团共建了华立管理学院,使学生与企业员工共享教学资源;并计划在杭州卷烟厂(国家质量奖获得单位)、正泰集团(国家质量奖获得单位)、宝石集团(国家质量奖提名单位)、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浙江方圆检测集团、浙江省电子产品质量检测研究所等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良好条件。

(3)对通用实践教学提出特殊要求

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工商管理专业通用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两个通用实践教学环节上专业提出如下要求:专业实习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和相关部门实习,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以实践性题目为主并尽量与标准化、计量管理、质量管理及认证相关。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其中1名为实习单位人员。专业制定了《专业实习指导书》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在考评中必须提交实习单位的证明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语,最终成绩由双方导师按一定比例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