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

产业区规划策略精选(九篇)

产业区规划策略

第1篇: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

【关键词】规划转型;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快速城市化发展在带给城市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的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社会是大势所趋。对城市发展建设起到引导方向的城市规划也需将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经过快速城市发展的浪潮后,慢慢城市发展的目光已从加快城市发展,拉大城市格局的增量型发展过渡到追求如何能提高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引入更适宜的城市功能和激发城市活力,如何平衡利益主体及如何实施规划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而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中较为特殊的城市功能片区,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大多工业园区都有产业增长方式调整、土地利用模式转变和管理方式改进诸多问题。该类型区域的规划方法应顺应调整的趋势变化,从只重视空间形态上的布局规划向指导产业升级换代,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城联动,完善公服设施,提升环境品质等多方面多角度上思考问题,其规划类型也应从增长型规划向存量型规划转型。

2 社会转型背景下工业园区所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类型杂且定位不明

工业园区的发展初步阶段为了加快园区建设,在产业招商时放低企业进入门槛,对产业选择目的性较弱,造成园区产业类型混杂,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明显,难以形成核心产业,工业园区定位不明朗,进而对后续招商产业恶性循环,发展受阻。

2.2 土地开发利用低效且无序

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为加快吸引企业入驻,一般以低廉的土地成本作为招商筹码,往往形成粗放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而且也由于园区管理机制及经验的不足,对企业土地需求监管不严格,造成出让土地规模远超出实际企业需要,企业对用地开发利用极低,形成大量闲置土地,降低了园区综合效益。同时。工业园区初期开发迁就于企业情况普遍存在,以企业的喜好及愿意来确定企业选址,开发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缺乏按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布局的管理执行力,导致土地开发无序增长。

2.3 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与城市关联性差

工业园区选址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借助城市现有服务功能设施较为不便,而且园区建设更重视工业产业的生产需求,忽视对生活需求,通常只能靠企业内部自行解决,从而形成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时工业园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往往忽视与周边城市功能的衔接,产业服务及相关配套设施未能配套,导致园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等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

2.4 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工业园区经过初期的粗放式的扩张发展后,用地供量日渐缩小,而随着园区产业升级改造、产城互融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产业升级与功能完善对用地呈现旺盛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园区低效、混在的用地利用方式及外延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园区产业升级与功能完善的迫切需求。

2.5 园区建设形象低端无特色

由于园区开发初期重点出让用地为工业用地,企业通常是大圈地、小开发,加之工业企业厂房建设标准较低,造成园区整体建设形象低端,大多为沿路围墙,内部一两层的厂房。同时也没有重视内部绿化开敞空间及生态环境的塑造,对园区后续产业升级及招商都存在不利影响。

3 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的策略转变

在产业转型需求及产城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模式、空间组织方式及功能设置上愈发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结合现状问题,提出以下规划策略,以期实现工业园区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3.1 策略一:从“空间主导型”到“产业主导型”

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综合的产业主导型规划,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成果作为空间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遵循主导产业的生产及发展规律,科学进行产业升级调整。在此基础上,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拓展相关上下游产业,提出产业整体化发展思路,进而对园区的空间布局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

3.2 策略二:从“外延扩张型”到“集约调整型”

针对园区用地开发强度低、企业布局分散、厂房建设标准低、园区形象较差的现状,先整合再优化。确定哪些用地需要置换、哪些用地优化改造,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整合现状较为零散的工业用地,紧凑化布局。同时针对置换出来的用地,根据规划发展需要,重新确定用途,腾笼换鸟。

3.3 策略三:从“园区孤立型”到“产城融合型”

工业园区应从单纯的产业组团往产业新城过渡,结合周边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功能设置,统筹思考,统一规划。转型背景下的工业园区不仅关注产业本身的发展,还注重配套功能的完善,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实现以产兴城,产城共融的目标。

4 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策略的应用

笔者主持参与《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与空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调研、交流和规划实践中,对转型背景下工业园区的存量型规划的理念策略有了初浅的探索。本文以《规划》为例,针对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所面临的问题,有目的地提出存量型规划策略,以期探索出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4.1 产业主导型策略应用

开发区在产业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内部产业发展虽具有一定规模,但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围绕传统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形成,但体系内部高新科技产业规模有限,轻重工业比例失衡,园区经济效率低下,同时产业空间布局凌乱,难以符合市场竞争力和现代生态循环产业园区的发展诉求。产业集聚没有真正形成,产业类型较为混杂,相似产业类型企业间缺乏联系和分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未充分体现,产业辐射作用不明显。同时本地公共服务配套产业缺乏,各类服务设施水平有限,难以对园区产业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基于此,建议园区以“自我配套,主动提升”为发展原则,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出效率为抓手,一方面根据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子分析、产业优化路径选择及产业体现构建,最终确定围绕装备制造及再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及现代物流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另一方面配置园区产业链升级,建立有效的产业关联机制。延伸、扩宽、做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信息产业、现代商贸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房地产业等,同时,有针对性的配套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从而在更高层面完善的功能关联提升园区经济发展,在大范围内构建产城一体化园区发展机制。

最后,形成“3+4”的产业发展层次,即三大主导产业(群),四条配套产业链。构建优势突出、结构清晰、抓手有力、相互支撑、动态发展的产业体系。

4.2 集约调整型策略应用

在土地资源不足的开发区,如何将土地利用最佳优化,好钢使在刀刃上是关键问题。现状土地利用主要存在两种问题:①存在建设开发密度过低,大占地小开发的现象严重。②开发区内企业类型多样,大量存在污染大、效益低、产业类型不适宜的企业。在此基础上,规划针对现状的产业类型、用地开发利用强度、效益等级等方面来整理园区用地,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造思路。

4.2.1 占地企业产品门类分析

依据规模集聚、近地分布、尊重现实基础三大产业发展原则,开发区构筑“两大产业集群,四大功能板块”的产业布局框架,即机械加工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及行政商务、生活居住、工业生产、国际物流(陆港)四大功能板块,构筑产城一体的空间分布模式。

4.2.2 占地企业升级改造主观意愿条件分析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开发区内部众多企业面临自身发展调整的问题,在政府推行升级改造的优惠政策引导下,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主动提出改造意愿。同时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适度发展高新技术工业项目过程中,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发展土地产出效益,针对工业项目设置门槛管理制度,使之原有企业中污染较大、产业能级较低的在新的要求条件下,成为重点集约调整改造的对象。

4.3 产城融合型策略应用

开发区与银川市西夏区相接,但两区并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布局,在规划中各成系统。在两区相接地带有诸如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居住条件、景观风貌等许多问题。同时开发区工作人员生活所需的餐饮、娱乐和体育休闲等服务设施也无法在周边地区解决。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解决开发区产城分离的问题为出发点,将开发区定位为创新能力强、产业层级高、辐射带动广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城市功能全、生活空间美、生态环境优的新兴产业园区。使开发区在关注产业本身发展的基础上,注重配套功能的完善和开发区形象的建设,推动产城平衡发展的区域。

在区域协同策略上,将西夏区及周边区域的规划作为上位规划进行响应。沿黄河路两侧将重点打造商业轴带和居住设施,与规划区的渗透联系趋势显著。

(2)在空间布局方面,形成两轴串两片、一环连多心的规划结构。两轴:以文昌路为主的园区景观轴、以宝湖路为主的产业发展轴;两片:东片区以升级换代为主的传统产业区、西片区为创新综合服务为主的新兴产业区;一环:围绕园区的绿化水系生态环;多心:门户形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及多个邻里单元所构筑的空间网络。

(3)在功能服务配置方面,形成多层次公建配套体系。以创建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目标,营造宜居环境,提升形象和吸引力。按生产配套和生活配套两大类构建多层级的公建体系,创造园区充满活力的宜人生活品质。规划“一环三心多点”的公建配套体系,形成均好化、网络化的布局特征。

5 结语

从当前的社会和产业园发展的时间看,工业园区的升级换代已是必然,同时所涉及的规划方法也随着变化。针对工业园区存量空间的“存量型”规划是目前热点问题,但缺乏相关系统的技术及方法。在此,笔者借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案例对“存量型”规划方法做一初浅探索,是对传统规划模式的反思和改进,也是针对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邹兵. 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03.(2)

【2】石爱华. 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的建设用地规模调控【J】城市规划,2011,(8)

【3】徐忠平. 聚集规划评估【J】城市规划,2012,(12)

第2篇: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

无论规模大小,营销规划都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如何使营销规划真正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效益,却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掌握其中的关键。

根据对企业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企业制订营销规划时普遍存在着以下缺陷:

1、缺乏专业性:营销规划的专业性体现在专业的部门、职能、人员和流程,但是很多企业往往都是由老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做营销规划,这种做法的成功取决于老总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判断能力以及必备的专业素质,风险很大,往往成败寄于一人身上。

2、成为空架子:很多企业的营销规划仅仅是走形式,制定出来并不是为了真正地执行,而只是表现企业做了这方面的事,在实际工作中要么是缺乏操作性,要么是随意变动,要么仍然是按照经验行事,制定出来的营销规划根本不起作用。

3、数据不准确:营销规划作用不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缺乏数据支持,一种是具体的数字,另一种则是发生的现象,企业做营销规划时对这两方面的信息往往了解不精确、分析不准确,从而造成营销规划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

4、缺乏策略性:很多企业制订的营销规划只是着重于具体的营销推广战术,对整体的营销策略思路不明确,市场的整体定位不清晰,造成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营销推广方向的严重问题,没有做正确的事。

5、缺乏系统性:就是整个营销规划缺乏整合,各个部分各自为战,没有在整体的营销策略思路和目标下做事,对营销工作的轻重缓急把握不准,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冲突,资源利用不合理,对突发事件也无法有效应对。

以上这些问题使企业的营销规划无法真正产生有效的指导作用,反而被有的企业认为营销规划没用,因此本文将为广大企业提供一个如何做好营销规划的思路,使大家认识到营销规划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部分 做好年度营销规划的基础和保障

一、年度营销规划该由谁来做

年度营销规划该由谁来做?在很多企业的眼里,这肯定是老总的事情,包括老总自己也这么认为,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企业老总该做的其实只是营销策略的决策,而营销规划,应该交给专业的市场部门和人员来做,如此方能确保营销规划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1、年度营销规划的专业性:体现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专业性、对具体问题处理的专业性、工作流程的专业性以及不同部门整合的专业性,这些工作只有通过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做成。

2、年度营销规划是市场部的核心职能:在很多企业的发展初期是没有设置市场部的,但随着企业规模的膨胀,单纯依靠销售部是不能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的竞争终究会上升到策略的竞争,市场部的职能,就是确保企业能够具备专业的营销战略和规划能力。

3、必须建立相适应的组织体系:没有设置市场部的企业,年度营销规划职能由老总自己制订,因此要做到专业的营销规划,就必须重组企业的组织架构,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设置市场部门,或者设立专业的市场策略规划人员,赋予专业的职能,承担起制订整体营销规划并且推动营销计划实施的责任。

4、组织体系的动态发展:在企业由小到大的过程中,营销规划的制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应该维持一种动态的发展,以适应企业竞争形势的要求。具体而言,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老总的精力放在市场一线,对市场也比较熟悉,营销规划主要是其自己制订,必要时可以配备一个助理;当企业的规模扩大,老总的角色定位相应发生转变,此时应该至少设立一个专门的市场职能人员,负责营销策略规划的制订和营销计划的推动;而当企业进入到成长阶段,企业应该设置专业的市场部门,配备在市场研究、传播、促销、品牌管理、策略规划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职能人员,负责为企业制订专业、系统的营销策略规划,并且有效推动计划的实施。

二、制订营销规划前应该先做什么

1、一份有效的营销规划有什么要求

(1)系统、完整的结构:一份专业的营销规划应该包括:对以往营销工作的总结、对营销问题的反应和分析、对宏观经营环境的分析、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对产品发展态势的分析、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对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分析、总体营销策略思路和目标的确定、系统的市场分析和市场定位、具体的营销策略、将策略转换成具体的营销计划、对营销计划的财务分析、对营销规划执行的评估和监控。

(2)充足的数据支持:硬性数据支持包括:总体销售额(量)、区域销售额、分产品销售额、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营销费用额(率)、市场铺货率、品牌知名度(忠诚度等);软性数据支持包括: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行为特点、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状况(营销政策、费用投入、销售状况、产品结构等)。拥有这些数据,企业就能够对市场形势和企业形势进行细致地分析,制订出针对性强的营销策略和计划。

(3)清晰的策略思路和目标:有效的营销策略一定是单一的,只有单一才可能易于理解和操作,利于抓住事情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才更有可能合理分配所有的资源,强化针对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策略的清晰性具体表现在市场的定位,也即不要妄想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而是只满足能给企业带来最大利益的消费者的需求,并在清晰的市场定位基础上,制订出具体的细分策略和营销计划。

(4)整合的策略系统:清晰的策略和有限的资源需要通过整合来加以保障,也就是在整体营销策略思路指导之下,对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这四大部分策略系统进行整合,同时在具体的营销推广方面也要进行相应地整合,使各项资源围绕统一的策略和目标进行合理安排,并且强化企业的推广力量和效果,提升品牌的渗透力度。

(5)有效的战术转换:营销策略为企业的成功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保障,着重的是做正确的事,而要使策略真正发挥效果,必须要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重点在于通过富有创意的手段使企业达到策略所要求的效果,其关键要求是正确地做事,否则再优秀的策略也无法使企业赢得优势。

(6)有条理的实施步骤:营销计划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的运作过程,一方面通过对各环节的合理安排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有效应付突发事件的产生,做到有计划地应对变化,不至于丧失机会或者遭受风险;同时也利于企业对营销策略和计划的实施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调整。

2、如何达到这些要求

(1)系统、完整的结构:要求专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的格式来制订年度营销策略规划,同时企业领导也必须按照要求来审核营销规划报告。

(2)充足的数据支持:要求专业人员在营销规划中的每个结论或计划都要有相应的硬性或软性数据来加以支持,而其中关键的是企业领导更应该用以数据说话的要求对营销规划报告做出恰当的评估,现实情况有很多企业领导一方面要求下属做结论要由数据,但另一方面做决策时却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进行,没有考虑专业人员或部门提供的有利依据,这样往往就在企业内部留下了一种消极的情绪:市场专业人员认为自己做出再好的营销规划也没用,除非刚好符合老总的想法,否则还是老总自己说了算,因此在做营销规划时只是敷衍了事,从而使营销规划失去了其严谨性和专业性。

(3)清晰的策略思路和目标:这是一个战略方向问题,往往取决于企业老总的意识,在现实中表现为专业化和多元化之争、品牌渗透和品牌延伸之争,其中最本质的因素是企业盈利的时效性和最大化,只要眼前有最快、最大限度挣钱的方法,企业往往做出有悖于原有营销策略目标的决策,使未来的发展规划模糊化,特别容易造成经营方向以及品牌管理的混乱。

(4)整合的策略系统:这点需要企业设立恰当的组织形式来加以保障,市场部与销售部、总部与分部等各部门内或之间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冲突和评估标准,要使营销策略规划正确执行,就必须要先整合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业务流程和沟通要求,然后才能保证营销计划在实施中的整合效果。

(5)有效的战术转换:关键是要求市场专业人员充分考虑营销策略的可操作性,对市场的具体细节必须清楚,以及充分征求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使营销计划容易被了解和实施。

(6)有条理的实施步骤:要做到这点,一是需要对具体实施营销计划的各部门制订责任和权力要求,二则是市场专业人员必须要密切关注营销计划的进程,同步对相关执行部门进行指导和协助,对营销效果及时评估和调整,并及时向企业决策层汇报计划实施进度和状况,以此来确保营销策略目标的顺利达成。

3、如何确保市场专业人员可以做出有效的营销规划

评估一个市场专业人员的标准和评估销售人员的标准截然不同,销售人员有非常明确的指标:销售额,而市场人员的评估则很难用硬性指标来评估,基本上是采取上级主观判断的方法,但是对于整个企业而言,如何评估、激励和保证市场专业人员做出一份有效的营销策略规划报告呢?

(1)建立年度营销规划制订的流程:通过必要的流程来确保一份有效的营销规划报告包含必须提供的内容,使营销规划至少在数据提供和整体策略方向上没有大的出入;一个良好的规划流程主要包含:数据收集和分析(销售数据、财务数据、市场数据、竞争数据等)、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对现有运作状况的描述、对现有问题的分析、以往营销工作的系统总结、对市场形势的描述和分析、对竞争形势的描述和分析、营销总体思路和目标的确定、营销4P策略的制订、营销计划的制订、营销财务分析和控制、营销计划的执行配合等。

(2)建立营销规划制订和实施的沟通规范:营销策略规划报告的制定过程中,市场专业人员需要得到各个部门的支持,比如市场调研部、广告部、销售部、销售办事处、产品研发部、财务部以及企业高层领导等多个部门和人员,这个过程的效率高低对企业的整体运作由相当的影响;要保证这个过程的高效,除了在企业内部营造团队协作的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在各部门的协作之间建立责任制度,在业务流程的串联中使各部门能够正确完成自己的工作,避免企业内部经常出现的扯皮现象,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第二部分 年度营销规划的核心内容

一、年度营销工作总结

1、销售业绩的回顾及分析

(1)销售业绩的回顾是对即将结束年度的一个盘点,使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整个企业的运营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对完成目标的情况也做一个对比,表现企业的发展程度。

(2)销售业绩的回顾内容包括:年度累计销售额、月度销售曲线、各季度销售额的对比、区域销售额及对比、各销售办事处的销售对比、年度销售额完成率、年度销售额增减率、与历史同期销售额对比等。

(3)对销售业绩的回顾是为了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企业销售增减的因素,为下一步的营销策略规划提供依据。销售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月度销售的趋势状况、各季度销售差异的原因、各区域销售差异的原因、各销售办事处销售差异的原因、年度销售增减的原因等,从整体上对销售业绩变化的因素做一个简要的描述。

2、费用投入的回顾及分析

(1)对营销费用投入的回顾,重点是了解企业资金的使用状况,与年初的费用预算进行对比,由此来判断资金的使用效率,并计算出企业经营的销售成本。

(2)营销费用投入回顾的内容包括:营销整体费用投入、营销分类费用投入(广告费、业务费、经销商奖励、宣传品费、运输费等)、各区域的营销费用对比、各销售办事处的营销费用对比、各类产品的营销费用对比、总部与办事处分别投入的费用、媒体广告的投入费用等。

(3)通过对营销费用投入的回顾,可以分析出费用的使用效率和合理性,主要指标有:营销总费用增减率、营销费用与销售额比率、各分类营销费用的增减率等,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评价费用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出造成各类营销费用增减的原因。

3、产品的销售回顾及分析

(1)当企业拥有多个产品的时候,就有必要对每个(类)产品的销售情况给予关注和了解,以掌握不同产品在销售额和利润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各自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产品,将资源集中于可以带来最大效益或者最大发展的产品。

(2)产品销售回顾的内容包括:不同产品的总体销售状况、各区域不同产品的销售情况对比、各月份不同产品的销售情况对比、各办事处不同产品的销售情况对比、与历史同期销售情况对比、不同产品的费用比率等。

(3)根据不同产品的销售数据可以进行以下分析:产品销售的ABC分析、产品的费用效率分析、各产品的发展趋势、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分析、各办事处产品销售的差异化分析、产品品质的优劣定性分析等。

4、内部管理运作的回顾及分析

(1)内部管理运作主要是指对营销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情况进行总结,比如市场部与销售部的协作、总部与办事处的协作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主要业务流程的评估。

(2)对内部管理运作的回顾总结主要包括:销售办事处执行营销计划的情况、市场部对销售办事处的专业支持情况、销售计划部门与供应生产部门的协作情况、物流部门与办事处的协作情况、总部与分部之间的信息沟通情况等。

(3)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对营销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关键业务流程的时间和环节长短、不同部门沟通环节的多少、营销政策执行的速度、市场推广开展的时间、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市场信息流动的速度等。

5、上年度营销计划主要内容的执行情况

(1)对上年度营销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主要是对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这四个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进行回顾,重点是掌握整体营销活动对相关营销指标的影响情况。

(2)评估上年度营销计划成效的内容包括:产品对市场的渗透程度和扩张程度、新产品的投放效果、价格上涨、下降或维持对销售带来的影响、分销网络的建设情况、对经销商进行管理的效果、开展渠道促销对销售的影响、媒体广告投放对销售产生的影响、消费者促销活动对销售产生的影响等。

(3)在评估营销计划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在竞争形势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挖掘出影响销售的根本因素,为未来营销策略规划的制订提供坚实的依据;分析的重点是竞争对手,通过与竞争者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各环节的详细对比,找出彼此之间的差异点,确定导致销售差异的原因,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6、存在的问题描述及分析

(1)这是对企业整体营销活动中产生问题的综合描述,问题本身有可能就隐藏着解决方法,因此要了解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和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发现最根本的原因。

(2)营销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主要包括:营销人员问题、营销推广方法问题、营销资源问题、营销后勤问题、营销部门协作问题、营销组织体系问题等。

(3)每个问题可能都是互相牵连的,因此在进行分析是不能仅仅是“头疼医头”,而要从整体的角度系统分析,在整个经营链中找到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二、年度营销形势分析及预测

1、宏观经营环境分析

(1)宏观经营环境分析的主要是国内的经济形势和政策方向,对企业营销策略规划的作用因行业不同而有较大的区别,受宏观环境影响较大的消费品行业有:家电业、IT业、制药业、保健品业、零售业等,而一般食品行业、化妆品业所受的影响要小于前几类行业,但是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决策依然举足轻重。

(2)宏观经营环境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国家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国家鼓励行业发展的政策、失业率和居民收入增减状况以及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等。

2、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这是一个判断企业目前可盈利多少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企业的资源投入方向。

(2)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内容包括行业市场容量和市场特征两大要素。在进行市场容量分析时,要列出历年行业市场容量的变化曲线,同时说明这个变化产生的背景,并且在一定数据支持下对未来2-3年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在对市场特征进行分析时,首先要从宏观层面上确定本行业的性质和特点,然后再对微观的行业竞争特点简要描述,勾勒出一个简单而又清晰的局面。

3、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1)对产品发展趋势的分析,实质是对消费需求趋势的分析,与企业的整体营销策略规划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是企业制定具体营销计划的基础,但是这个部分并不是直接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进行调研,而是对产品内部性质、外部形态和市场表现形式进行描述,反映着产品发展状态最直观的特点。

(2)产品发展趋势分析包含的内容有:产品内部性质、外部形态和市场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产品内部性质主要是品种、构造、内容、功能等核心要素,也是消费者最本质的需求;产品外部形态主要是包装、规格、形状等辅助要素,是消费者核心需求的外在表现;产品市场表现形式主要是产品进行售卖的方式,比如销售渠道、陈列方式、流通特点等内容,售卖方式取决于产品内部性质和外部形态,不同产品的售卖方式是不同的,这对于企业制订营销计划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4、竞争形势分析

(1)竞争形势分析的作用是树立企业标杆,通过与竞争品牌企业营销活动各环节的详细对比,发现自己与竞争品牌企业之间本质的差异,对本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最终赢得竞争优势。

(2)竞争形势分析首先是对竞争形势的描述,包括:市场的总体竞争特点、竞争品牌企业的界定、主要品牌的市场份额表现、主要品牌的区域表现、主要品牌的年度销售趋势、主要品牌的销售对比、主要品牌的广告费用对比等。

(3)其次则是从整体策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费用等各方面对竞争品牌进行直接描述,力争全方位地展现竞争品牌的营销活动,对竞争品牌的策略意图做简要分析,并且对竞争品牌在营销推广方式可能产生的变化做出预测。

5、企业发展状况分析(SWOT分析)

(1)S—强势分析:主要是从营销组织、管理、资源、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等各方面来分析企业自身具备哪些强项,可以与竞争品牌的弱项或者强项抗衡,不过从许多企业实际的分析中,对优势的判断主观性很强,往往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这取决于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自我取悦。

(2)W—弱势分析:主要是从营销组织、管理、资源、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等各方面来分析企业自身具备哪些弱项,对弱项一般可以分析的较为清楚,但关键在于企业决策层是否能够真正下决心对弱项进行改造。

(3)O—机会分析:主要是从行业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品牌的市场盲点中挖掘,机会分析的难点是企业往往很难将自己认为的机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或者利益,很多时候这种分析只是在给自己鼓舞士气罢了,这时候对企业高层而言需要的是冷静的心态和客观的判断。

(4)T—威胁分析:更多的是分析竞争品牌给自己造成的巨大压力,很多时候企业可以为自己面临的威胁举出一大堆事实,但真正有用的还是需要与竞争品牌在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对比,这样才能从威胁中发现竞争品牌的弱势,把握住改变局势的机会。

三、年度营销整体策略

1、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

(1)这是对未来1年内企业发展的一个具体描述,包括销售目标、利润目标、市场占有目标、市场扩张目标和品牌发展目标。

(2)在企业总体目标下,还有根据不同标准划分的分类目标,包括月季度销售目标、区域销售目标、分产品销售目标等,以确保能按步骤最大可能地完成目标。

(3)制订目标的难点在于如何做到既不遥不可及、又不唾手可得,要符合企业客观的发展规律,再结合一定程度的激励因素来考虑,因此一个有效的目标需要对市场环境、竞争品牌、行业规律、资源投入、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制订出一个现实的、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总体发展目标。

2、年度营销费用预算

(1)将费用总体预算放在这个部分,是因为费用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务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整体策略的制订,而企业的任何营销活动,都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开展。

(2)营销费用的来源是企业的流动资金,它的多少取决于企业整体资金投入的计划,最关键的也就是企业的战略业务方向,具体而言是由企业高层确定的费用投入比率来决定的。

(3)营销费用项目主要包括:广告制作费、媒体投放费、宣传品费、业务费、促销费、运输费等,对于各项费用应该占总费用的比例要合理分配,具体分配将依据整体营销策略来安排,这部分是放在营销计划制订内容中的。

3、整体营销策略思想

(1)整体营销策略思想是一种对如何达成目标的方向性描述,是站在整体的高度所做的系统性概括,它对各项分类策略起着整合、指导的作用。

(2)整体营销策略思想的产生,是基于之前企业通过年度营销形势的深刻分析,对如何开展营销活动赢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最终结论,它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前期基础工作是否严谨、专业和客观。

4、市场定位策略

(1)对市场的有效细分:这是市场定位策略的基础,市场细分的合理性决定着市场定位是否成功,所谓市场细分的有效性,指的是被划分的市场既能体现出某一相同性质的市场类别、又具备必要的市场消费容量、同时还能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接触,这样的细分市场才是有效和有意义的。目前最常使用的市场细分标准是人口统计数据,但是更有效的市场机会总是隐藏在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当中,这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了解。

(2)对目标市场的界定:从细分的市场中选出企业的目标市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企业总是想把同样的产品贩卖给所有的消费者,即便是做了市场细分,也总要多选择几个细分市场才满足。这里的关键在于企业需要对资源状况有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市场渗透和扩张策略之中抑制住产品延伸的冲动。在制订营销规划时,市场专业人员应该向公司老总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持。

5、产品策略

(1)产品定位:这是在市场定位前提下对产品策略方向的界定,也是产品对市场定位的具体表现,需要做到的是产品与目标市场的一体化,最常用的是以高、中、低三类不同档次的标准加以区别。

(2)产品类别组合:为满足目标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开发出相应类别的产品种类,具体的区别形式可以通过包装、规格、品牌等来表现,产品组合的关键是一定要以市场定位来确定产品线的长度和宽度,同时确立主导产品,并形成系列产品特色,合理控制产品种类和规格的数量。

(3)产品线扩张:是指不同产品种类的增加,这往往是企业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或者追求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企业在做这类决策时,一定要考虑资源条件、市场定位和品牌管理的问题,避免损害企业的经营核心和品牌价值。

(4)产品线延伸:是指同类产品规格、包装、品牌的增加,这是企业力图用一种产品来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的策略,产品线的延伸仍然是在专业化经营的领域,其关键在于以不同的品牌加以区分,将产品的价值转化到不同的品牌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和品牌系列。

(5)在营销规划报告中需要对以上产品策略做出具体的描述,其中必须强调整体营销策略思想是决定产品策略的唯一指导原则。

6、价格策略

(1)价格定位:这是依附于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作为整个价格策略的核心思想,它是制订价格政策的指导原则。在对价格定位时,最关键的因素是必须考虑竞争品牌的价格定位,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调整标准。

(2)价格组合:根据产品的种类、规格、包装、品牌等要素,可以制订出一套价格系列,这样是为了满足市场区隔的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同一种产品的目的是不同的,价格组合可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带来不同的盈利水平。

(3)定价策略:需要对企业的价格政策做一个总体的描述,是一个解释性的纲要性内容,作为整体营销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4)盈利空间:根据已有的价格组合体系,详细分析出每个产品、规格、包装或品牌的毛利水平,并汇总出综合的毛利水平,这样将为决策层提供一个非常直观的判断依据。

7、渠道策略

(1)渠道策略思想:这也是对渠道策略的一种方向性描述,反应的是最核心的策略原则,以对具体的措施进行指导和解释。

(2)分销网络建设:从分销网络体系的组合、层次、覆盖面等几个要素分析企业的渠道建设重点,并考虑分销网络建设的成本和效率,是整个渠道体系的基础和目标,决定着企业一系列渠道政策的制订方向。

(3)分销网络管理:对如何管理中间商做出描述,包括经销商的经营模式、对经销商实施的管理方法、对经销商进行整合等内容,其最终实施的成效取决于对分销网络特点的了解,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分销体系需要恰当的管理模式,对于这点应该予以清晰的表述。

(4)区域市场管理:这是对企业区域市场发展和扩张方向的描述,当然它要符合分销网络建设的目标,其作用在于更好地推动分销网络建设和管理,因此主要是对企业自身销售分支机构和销售队伍的管理要求,要制订出规范化的专业职能要求。

(5)分销网络推广:主要指针对中间商开展的推广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利益的激励来达成分销网络的建设和销售业绩的提升,要对推广策略思路和主要推广手段进行描述,作为渠道策略的战术支持部分。

8、促销策略

(1)整体促销策略:主要是确定促销推广重点和促销项目整合的策略思想,由于促销手段多样化,整合性便成了非常关键的因素,而整合的有效完成则必须要抓住重点,因此需要明确地对此做出描述。

(2)促销推广形式:主要包括媒体广告投放、消费者促销、主题推广活动、终端推广活动等,具体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确定不同促销推广形式开展的阶段,各项内容在总体推广活动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不同市场拓展阶段的促销重点。

(3)推广内容整合:最关键的就是确定市场的拓展阶段和具体目标,然后确定各阶段的推广重点,再确定各阶段的推广主题,接着在主题之下选择主要的促销推广方式,并以其为中心对其他促销形式进行整合,由此形成一套整体的促销推广方案。

四、年度营销实施计划

1、营销计划的目标

(1)目标的制订:包括营销计划的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在分类目标中,其实是对总体目标的分解,包括阶段性目标、区域性目标、分产品目标、硬性目标、软性目标等项目,需要进行细致的描述。

(2)目标的考核:这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关系着目标的完成程度,需要将各项目标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和人员,确定职责要求和权限分配,并制订严格的责任制度和考核标准,以此来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

2、营销计划的具体方案

(1)产品部分:制订具体的如新产品开发、新产品上市、产品延伸、包装调整、增加品种规格等计划方案,准确落实产品策略。

(2)价格部分:制订具体的产品价格政策、确定何时涨价或降价、对市场上的价格体系进行调整等计划方案,使价格政策能配合市场的拓展。

(3)渠道部分:制订具体的市场网络扩展、对经销商的管理制度、重点区域市场的拓展、对经销商的促销方式等计划方案,完善渠道网络的建设。

(4)促销部分:制订具体的广告制作方案、媒体投放计划、消费者促销方式、整体推广活动主题和形式、终端促销形式等计划方案,并形成单独的执行文本。

3、营销计划的实施步骤

(1)确定市场拓展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提出营销计划的重点。

(2)确定营销计划各部分的实施进度,根据进度将计划方案的内容融入相应的市场拓展阶段。

(3)对不同市场拓展阶段中的各项营销计划方案进行整合,使它们都能在统一的目标和主题之下协调开展。

(4)最后按照市场拓展阶段制订出整个营销计划方案实施的时间、重点、主题、进度、评估、相关政策、执行部门等各个环节的内容。

4、营销计划的实施保障

(1)对营销计划执行内容的分配:由市场部门将整体营销计划传达给各相关部门,对各部门应负责的内容做出详细规定,并报各部门领导审批确定。

(2)对营销计划执行效果的考核:市场部门根据营销规划报告中确定的考核依据,定期对营销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负责与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及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营销计划的顺利进行。

5、营销计划的费用分配

(1)营销总费用额和费用率的确定,作为整个营销活动可支配的资金来源。

(2)营销各项目费用的分配比例:包括产品研发、市场调研、媒体广告、消费者促销、渠道促销、主题推广活动、终端推广活动、业务费、运输费等。

(3)营销总部和办事处之间的费用比例,确定出分别由总部执行和由办事处执行的费用项目和比例。

(4)市场拓展各阶段的费用分配比例,根据营销策略重点做到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五、年度营销规划的财务分析

1、营销规划的成本分析

2、营销规划的销售分析

3、营销规划的盈亏分析

第3篇: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

[关键词] 按订单装配 资源计划 业务规则

一、引言

资源计划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调配,对供应和需求进行的一个较高层面的匹配,资源计划的输出是企业可行的总生产计划,计划频率一般是一个月。资源计划的资源考虑范围既包括物料,也包括产能、资金、人力等其他各类资源。

按订单装配制造型企业市场需求多变且复杂,需求周期短,对未来需求不易提前准确预测,市场同类产品间竞争激烈,企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企业为充分应对市场竞争,需要制定产品策略、区域策略、客户策略等许多业务规则来指导企业运营。这类企业不但在资源计划过程中要考虑约束资源,还需要考虑企业管理策略的具体执行,因此对资源计划有较高的要求。

现在企业多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来进行资源计划,但是,由于传统的ERP 系统本身不能反映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各类业务规则的变化,ERP系统并不适合做高层面的资源计划。

高级计划与排程系统(Advanced Planning & Scheduling,APS)是另外一种基于供应链管理和约束理论的先进计划与排产工具,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优化及模拟技术,在计划与排产的过程中,APS将企业内外的资源与能力约束都考虑范围在内,用复杂的智能化运算法则,作常驻内存的计算。APS能及时响应客户要求,快速同步计划,自动识别潜在瓶颈,提高资源利用率。

但由于APS算法的局限性,当企业业务规则变化后,APS很难跟上更新的步伐,使得APS的适应性仍比较差,尤其是对按订单装配制造型企业此矛盾则更为突出。

二、规则引擎原理

规则引擎起源于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它的主要思想是将系统中随着时间、空间动态易变的业务决策部分分离出来并使用预先定义的语义模块编写,由系统在特点的时刻用于系统控制。

一个典型的规则引擎由规则库、工作内存和推理引擎三部分组成。规则库包括系统所涉及的所有业务规则。工作内存包括规则系统运行时所需要的信息。推理引擎是规则引擎中最重要的部分,由模式匹配器、议程和执行引擎组成,它用模式匹配器将规则库中所有规则与工作内存中的事实进行对比,找出本次推理循环中的活跃规则,与前面的推理循环的所有活跃规则构成冲突集,系统通过冲突解析将议程中首条规则交给执行引擎去处理,整个过程将根据特定的频率和时间循环执行,从而完成系统控制过程。

三、基于规则引擎的资源计划

利用规则引擎,可将按订单装配制造型企业资源计划建立在一系列企业业务规则之上,将会比ERP和APS更能符合企业的资源计划需要,适应性也将更强。

资源计划要求的输入有来自市场的无约束预测,供应方面的数据,以及关键资源、产品层次、产品数据等。

按订单装配制造型企业关键性业务规则通常应具有以下几个部分:来自管理层的指令、需求类型的优先级排序、产品策略、区域策略、客户策略等。

管理层的指令代表了管理层做出的有关产品销售决策方面的指令,具有最高的优先级。例如,对于处于生命后周期的产品,对其设定一个最大量,通过改变产品的可供货能力来达到产品在市场上转型的目的;针对新产品设定一个最小量,来推动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需求类型是为资源调整和分配而对需求进行排序的规则。一般来说,企业的需求类型主要包括:已签订订单(包括退货、样品、其他已签订订单)、未签订订单(包括客户预留、一般预测等)。通过对需求类型的排序,可以保证把资源分配给优先级高的需求,避免优先级低的需求类型抢夺优先级高的需求类型的资源。

产品策略可对产品需求的结构进行细化。这些策略主要是:1)最小保护量,即出于维持市场策略的需要,由行销部门决定需要给予产品的最小产量,它的优先级是最高的;2)全力支持策略,这类产品主要是高利润产品、新产品、战略性产品和专属产品;3)公平分配策略,它是应用于所有其他的产品策略之后,在没有其他产品策略时的默认原则。

区域策略也可分为最小保护量、全力支持和公平分配等规则。最典型的区域策略就是公平分配,当某个区域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时,将采用全力支持的策略,以保证对该区域的产品供应。

另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客户策略,优先满足某些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更短的提前期和更高的服务水平。

四、结束语

根据设定的一系列业务规则和资源状况,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优化,不仅在约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证这些资源可以首先满足最重要、最紧急的需求,同时,它也是企业管理策略的一个重要执行途径,为最终输出一个可行的总生产计划奠定了基础,保证了计划的连续性、一致性和可执行性。

参考文献:

[1]陈绍文:SCM、APS和ERP[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2001,(3):13-17

[2]蓝伯雄:企业资源优化与优化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3):241―251

第4篇: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

关键词:发展,战略,南沙新区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national polic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nsha district, leading the great pearl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process, put forward in the research of "three innovation, eight element", for the nansha district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points are analyzed.

Keywords: development, strategic, nansha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E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背景概况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首次提出要规划建设广州南沙新区,作为加强粤港澳合作的重要载体,并将南沙新区作为部级开发区列入了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为推动南沙新区成为新龙头,加快引领大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重塑南沙新区的定位,优化调整其规划与战略布局,各级政府也正在对南沙新区的发展规划进行战略研究。本次主要提出几点个人观点,为南沙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抛砖引玉。

2 三个创新定位南沙新区

2.1区域创新

南沙区毗邻港澳、位于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是广佛经济圈和珠三角西翼城市群通向海洋的必由之路,也是联结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性节点。以南沙港区为中心半径60公里以内包括了广州、佛山、深圳、珠海、澳门、东莞、中山等14个大中城市,半径100公里内覆盖了整个珠三角的城市经济圈。可以说,南沙区在大珠三角发展的格局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在部级开发区中,只有天津滨海新区的地理区域可与之媲美。因此,在对南沙新区的定位中,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从整个大区域的资源配置来考虑,使其不仅作为大珠三角地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同时也成为区域的发展中心。

2.2政策创新

市场经济要求解放思想,为保证南沙新区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就需要赋予南沙新区更多的权利,势必需要在制度、政策方面创新,对其进行调整。目前,上海已有类似的经验,例如上海实行了船舶登记试点,并争取到了相关免税政策。由于开放登记国对船舶的经营管理不予干涉,税收低,在成本上十分有利于船舶所有人,世界上80%市场所用的船舶登记在国外,国内船企的很多船舶登记地也在国外,这带来了税收外流等负面效应。南沙新区应利用区位优势加大与港澳地区的合作,联合港澳向中央共同申请优惠政策,在制度上实现创新,进而提出更高定位。

2.3功能创新

按照新一轮国家的发展战略,南沙整个区域的规划功能布局都要实现全面的优化调整,对其功能定位也要实现创新。从交通功能分析,南沙新区应从过去以南沙港区为中心构建高快速道路和快速轨道,转变为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为目标,打造区域交通中心和综合衔接换乘枢纽;从产业功能分析,应积极引导区域职能发展,大力发展高科技信息产业,利于产业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并加强交通枢纽与信息技术的合作,构建快速交通和快速信息化的“双快”网络,进一步强化南沙新区作为珠三角地区中心的地位。

3 要素突出发展战略

3.1功能布局战略

功能布局在整个南沙新区的发展中,是所有发展战略的基础。南沙新区的功能应实现“适宜、错位、互补”。“适宜”是指区域的功能布局应与区域区位、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等相适应;“错位”是避免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功能重叠,引起不必要的竞争;“互补”是指南沙新区的功能应能与周边区域的功能实现对接,取长补短,促进协调发展。例如在港口货物运输上,南沙可以实现与香港地区的错位、互补。广州港目前以内贸和散货运输为主,集装箱七成左右是内贸货物,未来,南沙港货源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内地广阔市场,包括武广高铁等铁路枢纽、水水联运以及广州航空港带来的货源。

3.2交通规划战略

南沙新区处于广州最南端,由于区域的空间距离与广州中心区较远,如何实现广州中心区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对南沙的有效辐射,在交通布局的发展战略中应注重“衔接”和“提速”。

“衔接”是指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资源的利用管理,通过充分利用南沙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衔接。从战略上考虑,应将南沙新区打造成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因此南沙应积极参与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充分利用跨江距离短、通道预留情况理想、土地征拆成本低廉等优势条件,重点推进珠江东西两岸跨江通道、高速公路、国家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在南沙区内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对接,并积极争取和协调区域交通设施在南沙区内站点的设置,避免仅为区域交通提供过境通廊的不利情况。同时,通过高快速道路和水路交通网络联合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香港机场、珠海机场、澳门机场,打造集合海陆空交通方式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构筑以南沙为中心辐射珠三角的区域客运枢纽。

“提速”是指交通运作的效率,通过交通的提速,从而实现南沙新区发展的提速。道路的“提速”,要完善高等级路网的规划布局,加快南沙新区与广州中心区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交通联系,实现广州交通总体战略中提出的“构筑广州市域1小时生活圈和珠三角2小时生活圈”的目标。轨道交通的“提速”,以城际铁路对外、城市轨道对内为思路,加快推进中南莞城际、肇顺南城际以及广州地铁15号环线的建设,并加强重要节点的衔接功能,达到轨道提速、换乘提速、疏解提速。

3.3产业布局战略

南沙新区的产业布局战略,主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要充分扮演南沙区在广州城市功能布局中应要承担的角色,继续加大对汽车、港口航运物流等重工业的投入,巩固现有地位;二是积极适应现阶段的发展形势,布局集约型的产业。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广州产业链条中薄弱的环节主要是高端服务业,南沙可以在广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依托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延伸到其他高附加值制造业,并向自主品牌和高端附加值环节升级

3.4生态环保战略

南沙区生态环保战略主要抓住六个字:“生态、海滨、环保”。“生态”是指南沙的发展必须在区域生态框架体系下进行,根据《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研究,南沙在区域生态框架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南沙的规划建设必须严格遵守区域生态框架的要求,保护、控制区域级生态空间不仅是对区域生态保护的贡献,更是南沙保护自身生态体系的首选方案。“海滨”是指建设成现代化的海滨新城,南沙要按照“生态优先、宜居为重”的要求,以现念规划,打造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海生态新城。“环保”是指要健全环保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集约化发展;集约化使用城市土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加大生态化公共交通建设力度,减少小汽车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建设完善的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环境评估体系;建立具有地方法律效力的生态空间管理机制等。

3.5优惠政策战略

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决策的支持,优惠政策和宽松的管理体制将更有利于南沙新区的发展。南沙港定位为国际航运中心,区内还规划了部级的保税港区,同时,省、市政府也积极推进南沙与港澳地区的合作,充分发挥南沙作为粤港澳合作示范区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应从政策、体制等方面提出创新理念,以战略眼光研究未来南沙区应实行以及宜实行的政策,例如从引入外资、减免税收、调整关税、奖励高科技产业创新等多方面加强优惠政策的实施。

3.6口岸通关战略

在南沙新区的发展中,口岸政策非常重要。南沙港区得到了国家口岸单位的大力支持,使得这几年港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05年,南沙港区一期工程投产首年集装箱吞吐量即突破100万TEU,实现国内其他新建沿海港口3年才能实现的目标;截止2010年,南沙港区共开通航线39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16万TEU,同比增长9.2%,比开港第一年增长562%,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已达广州港全港集装箱吞吐量60%。但是仍然需要看到,对比深圳盐田港、上海洋山港,南沙港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南沙港区应突破创新,进一步落实口岸政策战略,优化口岸通关环境,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和查验效率,重点完善南沙港区的通关环境,提高南沙港区国际中转和内河转关能力,优化南沙港区承接珠三角及周边地区货物的通关流程。

3.7人才引进战略

南沙目前人口大约是30万左右,对于人口战略,应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把握。根据相关规划,滨海新城的规划人口为200万人。而根据填海计划,南沙区最终陆域面积约379平方公里,根据相关分析,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时,南沙具备建设宜居城市的生态基础。根据这一比例,南沙区陆域面积的60%是南沙城市建设用地的最大规模,即22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照100~150平方米/人计算,可容纳约150~200万人口。根据相关研究,南沙新区的最佳规模约为150万人,在此情形下,可较好实现城市定位,经济产业发展充分,城市与生态和谐。

而另一方面,还应加强高端优秀人才的引进,可利用粤港澳国际化合作办学,吸引高等人才来南沙接受国际化教育,也为南沙培育和积累高端人才;还可设立高级人才创业园,吸引高端人才在南沙进行创业,以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8社会管理战略

社会管理与人口增长、产业布局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与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情况一样,南沙新区的社会管理也应集约化,应提出创新的新型管理模式,即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前提,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应用为支撑,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构建集中统一、步调一致、政令畅通、高效便民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南沙新区政府履行管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解决以往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问题,使公共服务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和人性化。同时加快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特别要发挥南沙新区的区域优势,整合人力资源、资产资源和信息资源,主力推动特色、重点产业发展,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加快生产要素和管理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形成集约效益,以提升新区整体竞争实力,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南沙新区地处珠三角地区的“心脏”,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其发展对于强化广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推进珠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经济增长极,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升综合国力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应加快推进对南沙新区发展战略研究,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力争使南沙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陕西西咸新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第六个有副省级权限的部级新区,进一步推进大珠三角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第5篇: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

企业经营环境倒退至2008年

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是更好还是更坏?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11月22日,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2011年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公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与2008年相比,2010年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7类分项中有5项出现倒退。倒退最多的是“基础设施条件”,此外,“企业经营的法制环境”、“人力资源供应”、“金融服务”、“政府行政管理”也有小幅倒退。在各个省份的企业经营环境横向比对当中,东西部仍相差巨大。樊纲建议,国家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需要在政策上松绑,地方政府也应该进行思考,“我们如何在各个方面改善,改革我们的制度,调整我们的政策,清理我们的各种政策,减少对地方微观干预,改善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改善各种复杂制度环境,使我们企业做得更好。”

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在即

酝酿近一年的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正在前夕。据11月21日《中国经营报》报道,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已经或者正在上报国务院,将会相继。考虑到“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政策的轰动性,高层会精心选择时间,以表示强烈的政策意义和调控意义。有专家分析,目前有两个比较好的时间窗口,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给明年经济工作定调;二是明年“两会”前后,当通胀和经济增速继续回落后,选择,表示将对政策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为贯彻落实“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国家将出台各领域专项发展规划,同时加快制定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金融、人才、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证监会打出组合拳

中国证监会日前针对资本市场热点问题打出六大监管“组合拳”,内容涉及债券市场、发行市盈率、退市制度、创业板持续融资制度、严打内幕交易、清理各类交易场所等方面。据11月21日《上海证券报》报道,在此前关于市场热切关注的分红、发审、融资、透明度建设等四大热点问题介绍工作思路及政策措施之后,证监会再度推出组合监管措施,表示将推进债市制度规范及监管审核统一、逐步改变高市盈率发行股票局面、完善退市制度遏制“壳资源”炒作、启动创业板非公开发债工作、继续严打内幕交易、在国务院部署下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业内人士评价,证监会近期针对市场热点连推监管组合措施,从关注到回应再到部署实施,态度积极、思路明确、措施及时、工作高效,为市场接下来的改革发展工作指出了明确的预期和方向,体现出监管新气象。

增值税扩围改革将推至全国

上海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方案17日落地。据《经济参考报》11月18日报道,试点将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由目前的两档调整为四档,并明确,明年起将首先在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业、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金融保险业和生活业等行业改征增值税,之后逐步推广至其他行业。条件成熟时,可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行业试点。虽然有分析人士指出增值税改革后交通运输企业“税负”增加的可能性更大,但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却对增值税“扩围”在全国推开表现出了足够的“乐观”。该负责人强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涉及面较广,为保证改革顺利实施,在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开展试点十分必要。上海市服务业门类齐全,辐射作用明显,选择上海市先行试点,有利于为全面实施改革积累经验。

第6篇: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

(北京建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 安图县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其支柱型产业,但作为中小城市的安图县长期以来对于旅游业规划意识淡薄,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鲜有提及,严重弱化了旅游业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阐述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规划策略,对安图县的总体规划设计、旅游业规划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http://

关键词 : 安图县;总体规划;旅游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52-03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北京建筑大学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资助,项目编号:31062014001。

作者简介:许鹏(1990-),男,吉林延边人,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

0 引言

由于近年来长白山风景区及县域民族特色旅游的风靡,旅游业为安图县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已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然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距今时间较长,尤其是对旅游业的规划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因此文章采用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选择和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的规划策略。该策略若能切实有效地结合到下一轮的县域总体规划设计中,使之与安图县迅猛发展的旅游经济相适应,将对安图县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 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的关系

安图县的城市发展已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反之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安图县的规划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安图县所特有的众多旅游资源将使安图县必然地承担起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职能,而旅游经济将加快安图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二者对安图县的城市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再者由于相对集中的旅游季节、旺季爆发式的游客数量,安图县已无法参照常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深刻影响着安图县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大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安图县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方向、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亦将收到旅游业规划的影响[1]。

2 安图县旅游业重点规划策略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旅游业规划是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统规,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策略。

2.1 规划目标

安图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长白山旅游开发为主,辅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漂流娱乐项目等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模式[2],确立旅游业在安图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实现旅游市场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这“五化一体”来使安图县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起飞的全新动力。

2.2 旅游业布局规划策略

2.2.1 空间布局规划

安图县旅游业的总体格局是“两镇两村”、“两湖两园”、“一线一岸”为主线,沿线8个重要旅游景区、23个重要景点构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一起构成了安图县旅游业“一线四区23景”的叶脉状布局结构,如表1所示。

将上述重要的布局节点平铺开共有23景,分别是:长白山、虎林园、美人松园、园池、古洞河浪漫漂流、长白山药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宝马古城、泰安寺、“安图人”遗址、刘建封县衙、森林狩猎场、森林小火车、药水泉、浮石林、二龙山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明月湖风景区、龙顺雪山飞湖旅游景区、福满生态沟、红旗朝鲜族民俗村、海沟“黄金城”、双目峰口岸。

2.2.2 交通布局规划

加快各级公路网的建设,以S203省道为县域旅游的交通主干线,构建县城明月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的S型主干线和叶脉状辅线的公路、铁路交通路网络,如表2所示。

2.2.3 旅游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各景区的重要性,将安图县旅游布局的各重要节点规划为五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中心,如表3所示。

2.3 旅游路线规划策略 安图县域旅游的一般行程普遍是从明月镇出发终到二道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沿途经过各景点的“传统路线”。为了充分开发淡季旅游资源,突破安图县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应依托于长白山的特点强化冬季旅游项目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旅游路线规划,如表4所示。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安图县内各处旅游景区的特点规划出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以S203省道为主线呈叶脉状的空间布局,如表5所示。

为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时间成本和旅游日程的要求,根据各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和交通状况,以日为单位规划出多层次的日程旅游路线,如表6所示。

2.4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安图县现有情况合理强化交通路网、能源、水电、通讯、环卫、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安全防灾等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旅客在途时间[3]、提高景区周边便利性,对于长白山北坡以外的其他旅游景点,应加强景区排污和垃圾处理、完善景区引导标识、公厕及停车位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4]。各主要景区周边的城镇要加强绿化建设、游客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5],加快与旅游相关各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随着游客数量层次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应在中低档餐饮住宿设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高档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安图县内旅游产业链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促互进。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安图县新一轮总体规划即将开展之际,旅游业的规划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介绍安图县总体规划与旅游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涵盖旅游业布局、县域旅游路线、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安图县的总体规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其他旅游型中小城市的对于旅游业规划的认识,发挥起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http://

参考文献:

[1]刘波.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37-38.

[2]苏阳.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6-39(3):251-254.

[3]赵秀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6(18).

第7篇: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认知误区;规划策略

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是伴随着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已有10余年。战略提出,主要是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1]。然而,中国百姓熟知新型城镇化是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及其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之后,才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其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意识转化等方面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2]。但实际上,在实现这种过程的内涵、目标、内容与方式上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各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新型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推行新型城镇化是为了:(1)积极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2)弥补长期以来高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和损失;(3)最大限度地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4)促进未来中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认知误区分析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新一轮城乡建设和转型时期的重要指导性战略,对经济、社会、体制制度和城乡建设诸多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内涵伴随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践成果的落实将得到不断丰富[3]。但是,受既有国情和利益分配方式、现状发展模式以及未来众多不确定因素的潜在影响,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实践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若干误区,其可预见性误区可概括为以下六点(表1)。

3 推行新型城镇化四类规划策略

对于国内城乡规划学界而言,“新型城镇化”虽然广为熟知,但一方面长期在局部范围或地区试行,另一方面常局限在城乡建设环节。随着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本届政府执政的重要理念,“新型城镇化”的涵盖范围持续扩大,其要求城乡规划学界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4]。规划策略的实施必须以各地阶段性的发展路径为保障。中国幅员辽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在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的过程中,各地应秉承。评估现实差距-树立可行性目标-确立重点行动计划。的系统化思路,逐步实现基于内涵维度的发展方式转变、基于目标维度的发展方向确立和基于内容维度的实施安排。以发展路径为基础,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际情况,新时期城乡规划领域推行新型城镇化应采取以下四类策略。

3.1 “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一体化”的统筹协调策略

统筹协调策略涵盖区域与城乡两个层次。从区域上说,大体包含4个空间地域层次的协调与统筹:(1)以大多数现状城镇中心城区为核心的规划区或都市区范围;(2)较为明确的市域范围;(3)跨行政界限的城市圈、城市群范围;(4)更大尺度的都市连绵带和经济区范围,在此区域内统筹更多的针对宏观政策、重大设施、产业布局、生态安全等方面。而对于城乡一体化层面,则较为微观地注重与城乡居民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道路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就业水平及环境质量保障等方面。

3.2 “三产三低三提升、三业三化三集中”的转型升级策略

所谓转型,一是向低碳绿色转型,二是向规模集中转型。低碳绿色即要求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实行“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规模集中即倡导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现代服务业向城镇各级中心集中。所谓升级,一方面指农业效率提升、工业低碳水平提升和现代服务业服务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指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群化和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协同升级。

3.3 “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友好安全”的生态文明策略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5]。其中,资源节约即强化现有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集约利用,依托新技术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积极推进废物回收再利用工程。环境友好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建立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城镇环境质量(包括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监测,因地制宜、适度提高有污染企业准人门槛和处罚力度。此外,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积极推进城镇绿色建筑改造,打造绿色社区、绿色街区和绿色城镇;科学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解决城镇采光和通风问题以减少环境干预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方面。

3.4 “集聚增长、混合利用、紧凑开发”的集聚紧凑策略

集聚紧凑策略包含三层含义,所谓集聚增长即推动产业集群化集聚、空间园区化集聚、重点在各级城镇中心集聚。所谓混合利用即提倡各项功能混合使用,从而降低远距离、钟摆式交通出行。而紧凑开发指依托公共交通导向实现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土地利用。三者相互作用,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是以追求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城镇化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较长时期内城乡发展与建设的关键指导战略,理清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内涵、树立切实可行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梳理重点内容并结合规划策略统一部署,同时及时纠正认知误区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李程骅.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j].求是,2012(14):35-37.

[2]谢扬.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j].红旗文稿,2008(10).

[3]方创琳,刘晓丽,蔺雪芹.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7):512-523.

第8篇: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

规划;旅游发展战略;“一般过程”;“四步工作法”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旅游发展战略题目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门题目。旅游发展战略涉及旅游全局性和长远性发展的根本题目。制定科学、明确的旅游发展战略,就可以把握旅游发展的主动权,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业实现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进WTO要求区域旅游发展具有更宽广的视野,而旅游要发展,规划须先行。发展战略又是规划的重中之重。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下影响旅游发展的因素日益复杂,客观上要求战略的制定工作有更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就使得对规划中的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进行理论剖析显得十分必要。假如再能够从中总结出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对于今后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无疑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

二、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Stuatege”,原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将“战略”应用到军事研究之外的时间并不长。巴纳德(c.I.Bemad)为说明企业组织决策机制,创造性地在企业发展研究中加以应用,并总结进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中。自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H.I.Ansoff)著《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战略题目才在企业经营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延伸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战略定义至今尚未同一和规范,回纳一下前人对战略的熟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战略的基本性质的界定,以为战略就是决策,是为达到产业长远发展目标所制定的治理方针及对产业资源的分配等战略决策;另一种是对战略的基本内容的界定,以为战略就是战略规划,包括规划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必须的资源取得、使用及处理方针。

我国自古就有“战略”一词,最早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战略”一词引进经济学。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定期举办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题目座谈会,并邀请一批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在京举行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正式使用了“战略”一词,并明确提出我国到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和一系列战略措施。80年代以来,全国掀起一股战略热,各大中型企业也都在研究和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这种研究***后来延伸到区域产业题目的研究之中,并得到产业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

战略研究在经济领域的广泛运用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在1986年旅游经济纳进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计划后提出的。回纳前面人们对战略的熟悉,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具体情况,本文以为旅游发展战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产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产业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对产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产业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制定产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

国家旅游局在2000年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治理办法》第十八条中将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拟订为7个方面,其中第三方面就是“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旅游发展战略在旅游规划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旅游规划的灵魂,是规划思想的集中体现,贯串了整个旅游规划的始末。那么在现实当中,这个灵魂式的东西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

三、规划中战略制定的两种思路

现实中,很多旅游规划中的发展战略制定是“按需规划”,它的出现是地方政府由于迫切的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因此,规划战略的制定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从目前的情况看,可以把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思路回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为解决当前题目,一类是为实现预定目标。我们把它回纳为题目导向型与目标导向型,由此引出旅游规划中战略制定的两种思路。

1以题目为导向的制定思路

有些地方编制旅游规划是要解决旅游事业发展中碰到的某些题目。以题目为导向的思路如图1所示:

这种研究思路的出发点是题目诊断,采用的方法有踏勘现场、查阅资料、市场调查、座谈访谈、征询意见等,主要从背景环境分析和发展历史研究中寻找题目,发现题目,即从背景环境分析中发现自身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从旅游地发展历史研究中发现自身题目,题目可能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市场定位、功能定位、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塑造、旅游支撑系统等。它关注的焦点在于针对旅游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题目进行分析,找到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确定核心策略,形成旅游发展战略,解决旅游区后续发展题目,达到促进旅游地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2004年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为赣州市旅游局编写的赣州城市旅游概念规划中就使用了这么一种研究思路来制定赣州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该中心在题目诊断中通过对赣州城市背景环境的分析和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分析以为:赣州市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城文化,赣州市也早在1994年就被评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赣州市依托宋城文化资源,旅游业开始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外部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赣州市旅游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腾飞,这与众多当地领导、专家学者对赣州旅游抱有的厚看相往甚远。”

接着,题目便相继而来。题目一:以宋城文化为主导的赣州城市旅游为何难以支撑起赣州旅游的大发展?题目二:宋城文化究竟能否支撑起城市旅游发展?远景如何?

分析以为,形成题目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缺乏世界级及部级的一流资源,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城市的经济功能相对薄弱,对旅游支撑程度不足;内生型增长的旅游发展模式本身发展较慢。

分析同样以为,解决题目的办法也主要有三点:城市性质功能的进步,购物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节庆旅游的同步发展;政府对城市旅游发展熟悉水平的不断进步;新项目的开发建设。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规划组制定了赣州市城市旅游发展战略。

战略思想:找准重点,求异出新,科学分析,高水平策划,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努力寻找旅游发展突破点,把赣州市建设成为以宋城文化为特色,客家文化为基底的,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的,集观光、寻根、商务、会议、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战略目标:规划期末进选“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不断提升旅游业在城市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城市经济体系,有效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上风,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强化旅游业在挖掘历史文化,展示城市个性

,进步居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把赣州市建设成为弘扬宋城历史文化,展示赣南客家新风尚的窗口;通过旅游发展有效地保护和优化赣州市的自然资源和城市环境,促进赣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重点:赣州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和大型度假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

战略阶段:近期(2005-2007年)、中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15年)。

战略措施(核心战略):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原有形象不突出,应在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中加进休闲度假因素,新的旅游形象应围绕“古城新韵”展开,在旧有的宋城历史文化旅游的基础上用观光游憩、贸易和会议节庆等进一步丰富赣州市的旅游形象。

重点项目拉动战略:确定峰山旅游度假区作为近期启动的主要项目进行规划建设,项目建设要坚持“高出发点、大手笔、精策划”的原则,有关部分应对项目投资及规划建设进行严格治理,力求将其建成赣州市区旅游发展的新兴龙头产品。

“三带三区”空间战略:在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上形成“三带三区”,其中“三带”是古城墙休闲观光带、滨江城市游憩观光带和环城游憩带,“三区”是文清路游憩贸易区、濂溪路一中山路游憩贸易区和南市街文化旅游区。

客源市场需求导向战略:把珠三角作为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围绕以休闲度假为主要诉求的中近程出游需求的特殊性,开展针对性的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产品设计,以及开展相关的目标市场营销活动。

2以目标为导向的制定思路

以目标为导向的制定思路使规划区域领导和规划编制小组意识到,要进步区域的旅游综合竞争力,需要公道新奇的战略思路。以目标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规划区域的发展目标已基本明了,战略制定任务是将其进一步具体化,然后集中研究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对策和措施。

如九江市的旅游发展目标就相对比较明确,那就是要打好庐山牌,把九江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为九江市旅游局编制的《九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中则进一步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具体化,把旅游业定位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依托优美的自然山水,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殊的生态环境,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把九江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把战略总目标定为: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进步旅游产业效益,培育出大型的旅游企业团体,建立起全国乃至世界着名的旅游品牌,形成发达、完善的旅游产品系列。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带动九江市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九江市的重要支柱产业。规划期内,把九江建成旅游强市,并力争在全国旅游重点城市的排名中上一个档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总体发展目标中还把目标细化为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在把发展目标明确和具体化之后,规划组针对发展目标,制定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包括品牌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政府主导战略、精品名牌战略、特色旅游战略、旅游市场开发和促销战略、大旅游发展战略、区域网络化发展战略、全面创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另一种情况是规划区域的旅游发展目标还很模糊,战略制定要从区域目前的背景环境和发展基础来确定新一轮的旅游发展目标,然后提出对策和措施。如2001年江西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编制的《江西省青原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就属于这种情况。江西省青原区旅游业在规划之初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形象尚未建立,发展目标十分模糊。经过规划组对青原区旅游业发展的背景环境和资源基础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把发展目标确定为:以历史文化积淀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打出庐陵文化牌,塑造“佛禅祖关,天祥故里,宗祠王国,香樟之乡”品牌,打造“井冈山下庐陵文化游”的青原区旅游主题形象。到2020年,让青原区成为赣中旅游集散地和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省级旅游黄金线中地位重要、全国着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成为青原区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实现这个发展目标,规划组把发展指导思想概括为:建立网络,突出形象,政府引导,转动发展。并制定了包括可持续发展、市场主导、精品开发、产业联动、突出重点和搭船出海在内的六条旅游发展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以目标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思路是以宏观目标为切进点,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进而推出实施策略和支持措施。以目标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思路如图2所示。它关注的焦点在于目标的确立:根据规划区域背景环境的分析和旅游发展基础分析,公道确定旅游发展目标,这实质上就确定了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要达到的水平。战略的确定:根据旅游发展目标基础和条件,瞄正确立的目标,制定为实现旅游发展目标需要采取的战略,终极形成规划区域的旅游发展战略。

四、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般过程”

那么,以上两种思路能不能进行有机整合,从中找寻出一个所有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普遍适用的一个“一般过程”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知道,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是根据区域旅游竞争力条件和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对区域旅游发展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最高宗旨在于为区域旅游确定最佳的发展目标,并引导其进进最佳的发展程序,通过夸大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上风、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达到把握机遇,发挥上风,转化劣势,逃避威胁的目的,实现区域旅游持续稳定发展的终极目的。所以,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才是制定整个旅游发展战略的重心,其他工作要么是为了找到它,要么是为了实现它。

这就使得我们把上述两种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思路进行整合成为可能,而整合的关键就在于发展目标或称其为战略目标。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般过程”的具体框架结构可用下图表示:

图中发展战略制定第一步“基础研究”不是对规划地旅游发展现状的描述和现实题目的简单罗列,它包括系统研究和针对研究两部分。在系统研究中,重点分析的是区域旅游的综合发展能力,这种综合发展能力确切地说就是对旅游竞争能力的评价和对未来发展环境的评估。在旅游竞争能力评价中可以包括对资源基础、区位基础、市场基础、社会经济基础等等基础条件的评价,而未来发展环境评估则包括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竞争环境等内容。而进行系统研究,由于在市场化背景下区域旅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旅游的竞争上风逐渐取代比较上风而成为决定区域旅游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竞争能力的保持和提升已成为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而未来发展环境评估也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在针对研究中,主要是针对区域旅游发展中有重大意义或能体现当地特点的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如旅游主题形象研究、旅游特色资源开发研究、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等等。

战略制定的第二步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基础研究与确定目标之间的联系桥梁,包括系统题目诊断和系统目标辨识。通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分析和其他分析,即基础研究这个步

骤找出区域旅游发展的现实优劣势、潜伏优劣势和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机遇与挑战;明确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探询题目的根源,为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系统分析是一个探寻题目的实质、突破的关键。后面发展战略制定的好坏与这一步骤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步中可以用到的方法主要有SWOT分析法、系统研究法,等等。

第三步“确定目标”可以看作是题目导向研究思路与目标导向研究思路的结合。它是对规划区域未来旅游事业发展程度和水平的设想。提出一个总体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有战略意义的目标是这个步骤的头等大事。通过系统分析中的题目诊断和目标辨识两个子环节,区域旅游发展可以建立一个系统性总目标。总目标提出的是规划期末规划希看实现的综合地位,在总目标下面还应设立若干个分目标将总目标具体化。分目标主要目的是分别就旅游活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影响因素提出需要实现的蓝图,并按阶段建立分期目标,以便于日后目标的逐步落实和动态调整。

“制定策略”是整个过程的最后一步,有了前三步做展垫,到了这里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具体来说,就是依据基础研究、系统分析所得出的结果确定目标之后,为落实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在内容上包括制定适合本区域旅游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措施和对策,有时还有战略背景、战略依据、战略布局等构成要素。

第9篇: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

关键词:区域战略,主体功能区,意义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空间开发失序,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低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鉴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它的提出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在实施的区域战略和政策不足以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一)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演变的三个阶段

从“一五”计划开始至目前,我国区域战略和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上世纪50年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扶持内陆地区发展时期;(2)改革开放初期至世纪之交,为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时期;(3)进入新世纪以来至目前,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期。

1.扶持内陆地区发展时期。严格地说,这一时期没有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有的只是工业布局政策。主导思想是“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见毛泽东同志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基本思路是,以国家政治和国防安全为主要考量,利用沿海的工业基础和适当外援,采用指令性计划的手段,促使工业布局向内地推进,形成全国工业布局相对均衡、各大经济协作区自成体系的格局。主要手段,一是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安排中,增加内陆地区所占的比重;二是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把沿海地区的老企业搬迁至内陆地区。前者如:“一五”计划时期,在我国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和国内自行设计的538项重点工程中,东北和内地占2/3,而沿海只占1/3(“156”项中沿海只占1/5);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11个省市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55.5%。后者如:在“三线”建设时期(1964年,为更好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根据当时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布局的形势,中央将全国按一线、二线、三线调整了生产力布局。一线地处战略前沿,三线地区为全国的战略后方。在一、二线地区内,又依本地区情况,划出若干地方作为区内的三线地区。习惯上,称前者为大三线,后者为小三线。)的1964和1965年两年时间里,就从上海、北京、天津、辽宁等工业基础较好的省市搬迁了174个项目。

2.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也发生了转变,其突出标志是:在80年代中后期,明确提出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主导思想是:“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基本思路是,以加快经济发展和迅速提高综合国力为主要考量,利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营造特殊的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聚集,促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以沿海地区的发展带动内陆地区的发展。主要手段,一是设立一系列特殊区域,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1985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确定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2年设立浦东新区;二是给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下放投资立项权、提高当地外汇留成比例、开放金融服务(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在沿海地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在深圳和上海建立证券交易所);三是鼓励沿海地区进行体制创新,默许沿海地区突破中央的有关法律和政策的限制。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期。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地区差距的扩大,一是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针对这两大问题,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中央明确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之后,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构想,中央于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3年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于2005年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再之后,根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规划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系统化。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实是一簇子战略构成的体系,这些子战略包括: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和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虽然在“九五”计划制定时就已提出,但是,其战略的形成则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之后。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期的始点应是世纪之交。还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诸子战略中,有些已经成型并已付诸实施(如四大板块战略),有些已有基本思路但尚未有实施方案(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导思想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基本思路是,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考量,通过系统地设计区域政策、合理地分配政策资源营造大体相当而又有所差异的空间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容式发展(各地区共容式发展,不是指各地区的同步发展,而是指各地区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实现各自应有的发展同时,实现整体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手段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环保和生态建设投入(如在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等(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二)不同时期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得与失

1.扶持内陆地区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实施的地区政策,加快了内陆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缓解了生产力区域布局不均衡的状况,提高了内陆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1952-1978年,内陆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0.1%上升到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