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产业风险范文

产业风险全文(5篇)

产业风险

第1篇:产业风险范文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所处的环境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需要,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市场环境还没有真正培育成熟。影响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体现在多层次市场不完善和外部政策环境因素缺失两个方面。根据《2010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披露的数据看,多层次市场不完善在影响创业风险投资经营的外部因素中占到27.9%的比重。虽然“中小企业板”(2004年)、“中关村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代办转让系统”(2006年)、“创业板”(2009年)等市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效促进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但是真正能够通过中小板、创业板实现退出的风险投资仍然较少,“股权代办转让系统”市场有待进一步激活。同时,已上市的文化企业数量仍相对较少,未来几年能够挤进创业板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恐怕也寥寥无几,这不符合风险投资机构青睐易上市产业的投资偏好。另外一个外部影响因素是“缺乏创业投资行业法律法规”、“政策不明朗”,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19.3%和19.0%②。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刚起步,实践历程还不长,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政府一方面鼓励发展,另一方面又干涉太多,设置过多的行政权力限制了风险投资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大部分产业门类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属性,并涉及国家的文化安全,大量非公有资本只能进入部分文化产业,或者通过与拥有垄断性刊号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进行合作经营来开展业务。这种市场准入的限制和非规范的合作形式,使得合作双方既无法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稳定的合作关系,也造成在合作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短期行为、行政干预和各种摩擦。同时,这也使得风险投资的进出很难被定义为完全的市场化行为。虽风险投资机构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由来已久,但害怕触及政策底线而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路径。第三,政府对风险投资支持的政策力度不够。为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我国有关产业政策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及鼓励措施,但是现有政策体系缺乏系统性,作用效果不够明显,力度也不到位,并且从深度和广度上看,也远远比不上风险投资发达国家。同时,由于缺乏政策法规的指导、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很难进入风险投资行业,造成政府风险资本比例长期过高,违背了风险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

风险投资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风险资本介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较浅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投资机制。这种不成熟性具体表现在:我国的风险投资规模小;风险投资还未真正市场化,投资主体多为政府财政或银行;风险投资的产业领域还相对局限,风险投资关注的多是低风险的传统项目;风险投资家缺乏对创意产业的认知和创意产业成长的判断经验;社会上也缺乏规范稳定的评判标准和监督机制。二是风险投资机构对文化企业的要求高。由于风险投资机构对文化产业仍然比较陌生,过往缺少成功的案例,出于风险和回报周期的考虑,大多数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重点普遍是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上市路径比较明确的企业。看好那些具备良好商业模式、有创造力以及有品牌附加值的内容、平台和团队,这就对文化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为了规避行业陌生带来的风险,投资文化产业领域经验较少的风险投资机构或者未有投资文化产业经验的风险投资机构选择跟投方式为主。此外,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外资风险投资机构普遍采取收缩策略。

风险投资要与中国文化产业实现更好的融合,需要政府、风险投资机构、文化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从政策引导、制度完善、环境优化等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政府应为实现文化产业内生性增长、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创造条件

针对文化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创造政策条件。一是鼓励文化企业收购兼并,提升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散、滥、差,产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重复建设频繁、市场分割严重,制约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收购兼并是通过转移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是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发展思路。纵观国际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几乎都是以某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我国应该鼓励文化企业到国际市场上组建专业的海外发行公司,收购或参股国外现有的发行公司,也可以借助同业中有实力的文化公司的力量,尤其是对中小型文化公司而言。二是优化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文化企业的真正成长,离不开由小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发展过程。未来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风险投资者最终收益的要素,中小型文化企业必须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创业企业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降低公司经营风险,让投资者看到公司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诚意。三是催动文化产业业态的创新,包括内容创新、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内容创新指用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眼光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在创意设计、主体开发、内容创作等方面实现文化内容的再创造。科技创新指随着网络、数码等高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创新,要加强科技和文化的结合,催生更多的新型文化业态。我国文化产业界要敏感地抓住这一时代特征,既要想法设法占领已有的文化市场,又要千方百计挖掘潜在的文化消费模式,创造新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企业经营运作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其更强调“创意”,强调新的营销运营模式。同时,商业模式成熟的领域或商业模式明确的企业,其发展轨迹相对比较明确,市场前景明朗;特别是企业将其他领域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自身企业当中,风险资本对此相当青睐,因为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前将可清楚地预计到企业发展的趋势,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资金风险。其次,应加大优惠力度,发挥政府培育引导风险投资的功能。政府应继续提供风险资本,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在美国,凡是资本金超过1000万美元的私营风险投资公司均可以向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申请对其进行投资,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审查后按1∶3的比例对风险投资公司进行资本投资,然后选择适当的时候在金融市场公开出售所持股份,及时收回投资①。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在2000年至2001年两年期间,成功运作“投资组合”17项,共融资2073亿韩元,其中政府350亿,民间1723亿②。另外,可对各种风险投资机构经营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等用税后利润进行增资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政府还可给予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补偿金,用于弥补亏损,降低其风险。再者,在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非公有文化单位的市场准入限制,正确引导企业投资趋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更多行业外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政府还要鼓励组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和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解决文化企业可供抵押的实物较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总之,对于市场失灵的环节,政府要充当“第一位天使”;对风险投资可以顺利进入的环节,政府要营造环境,加大激励;对于风险投资“过热”的环节,政府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引导;要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和落实力度。通过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切实打通风险投资介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风险投资企业内部应构建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体系

对于有资金实力并希望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风险投资应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扩张方式。鼓励民间兴办风险投资共同基金,既有助于集中社会闲散资金,发展风险投资业,又有利于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允许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和保险金进入风险投资。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养老金和保险金保值增值的要求,又可拓宽风险资金来源。积极引进国外风险资金。国外风险投资机构资金实力雄厚、投资经验丰富,将是充足的资金源泉。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及信托基金制的风险投资机构,是发展我国风险投资市场,拓宽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组织形式。拓宽多元化的风险资本退出渠道也是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必备的要素。风险投资通过投资实现价值增值后,必须寻找退出渠道,将收益变现并投入到下一个项目,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实现风险资本退出渠道和退出方式多元化,是保障风险投资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大力发展创业板,支持文化企业上市。我国创业板才刚刚设立,还是个新生事物,要成长为类似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成熟创业板市场,成为风险投资和中小型文化企业有效对接的高效平台,还需要市场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国共有140多个地方性产权交易所,彼此孤立,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全国性交易平台,产权流动范围受到很多限制。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淡化行政区划色彩,促进风险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还应发展柜台交易市场。柜台交易虽然很难形成统一的价格,且交易者的询价和谈判成本较高,市场效率相对较低,但十分灵活,既没有上市标准,也不需要严格的交易监管,仍是一种比较适合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状况的产权交易方式。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正常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目前我国因公司上市条件苛刻,使文化企业上市难度较大,不利于风险资本的流动和再投资。因此,适当放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条件或建立第二股票市场是促进风险投资和发展创业基金的重要条件。

(三)文化企业应联合社会力量,催生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建立风险中介机制

第2篇:产业风险范文

一、政策背景

近年来,如何完善制药行业的风险投资机制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的重点之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且重点关注风险投资的中央层面医药产业政策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以及随后印发的《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划》和《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医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具体来说:《规划》指出:要在鼓励多元投资,加快市场培育;通过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统筹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发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新增项目优先考虑社会资本。扶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创业投资企业,规范发展股权投资企业。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意见》指出:要采用多种合作形式,推动医药优势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利用奖励引导、资本金注入、应用示范补助等方式,支持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具有较强公共服务性质的项目。运用和引导产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基金,支持创新产品研发、产业化建设等方面具有营利性、竞争性的项目,扶持具有创新发展能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鉴于医药制造业的特点,以及风险投资在医药产业政策中的重要地位,采用规范的计量方法来评估医药产业政策对制药行业风险投资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2015年后《规划》和《意见》的实施作为外生冲击,通过双重差分法来识别其对制药行业风险投资行为的影响,从而为今后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经验性的证据。

二、实证模型设定

本文将《意见》的实施作为外生冲击,并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将医药制药业作为实验组,其他制造业行业作为对照组,从而检验了医药产业政策对制药行业风险投资的影响。双重差分法可以有效地检验出政策实施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否存在着显著差异。本章的基准回归模型设定如下:Yict=α+β1treatic×yeart+γZi,t−1+ηi+ηc+ηt+εit(1)其中下标i代表不同行业,下标c代表不同省份,下标t代表了不同年份,如被解释变量Yict为省份c中行业i在年份t时的风险投资事件数量加一并取对数。核心DID解释变量是分组虚拟变量treari和政策实施的时间虚拟变量yeart的交互项:如果行业i是医药制造业,那么treari的值取1,否则取0;Zi,t-1为其他控制变量,具体包括行业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年末职工人数、城市人均GDP等一系列可能影响风险投资的因素。ηi,ηc与ηt分别是行业固定效应、省份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误差项,是没有包含在模型中的其他影响因素。由于控制了固定效应,基准模型中treati的系数和yeart的系数分别被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吸收,因此没有必要再单独将分组虚拟变量和时间虚拟变量纳入模型中。

三、实证结果

1.基准回归结果

表1给出了医药产业政策对制药行业风险投资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稳健标准误,*、**、***则分别表示该系数估计在10%、5%、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其中第(1)列的结果为控制了行业和城市固定效应的结果,第(2)列在第(1)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系列相关的控制变量,第(3)列则又控制了年份固定效应。可以看到,无论是否添加控制变量,或是否控制年份固定效应,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都是至少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的。具体来说,《规划》和《意见》实施以后,医药制造业的风险投资数量相对于其他制造业增加了约23.3%。这一回归结果表明医药产业政策对制药行业风险投资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促进效应。

2.平行趋势检验

基准回归表明,受医药产业政策的影响,2015年后我国制药行业风险投资事件数量相对于其他行业得到了显著的增加。但这种效应也许是由于事前就存在的系统性差别导致的。如果是这样,就严重违背了双重差分法中重要的平行趋势假设,会使得模型估计结果产生严重的误差。为了检验双重差分法是否适用于研究医药产业政策对制药行业风险投资的影响,我们参照权威文献的做法,利用事件分析发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具体计量模型如下:Yit=α+∑j≠1βjtreatij×yearij+γZi,t−1+ηi+ηt+εit(2)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分别如图1所示,虚拟冲击变量的系数βj在《意见》和《规划》实施前都是不显著的;而在2015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才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该结果表明在政策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创业活跃度的变化趋势与基期是没有显著差异的,说明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法没有违背平行趋势假设。

3.机制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通过梳理相关文件,政府引导可能是医药产业政策影响制药行业风险投资的重要途径,而设立政府政府引导基金是对风险投资常用的引导机制。为此,我们通过将基准回归中的被解释变量替换为政府引导基金来进行机制检验。从表2第(1)列的结果中可以看到,机制检验的结果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政府引导基金是医药产业政策引导我国制药行业风险投资行为的重要机制。此外,区域性差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我们采用异质性检验的方法来分析医药产业政策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风险投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表2第(2)列的结果表明医药产业政策对东部区域和中西部区域的风险投资都存在着正向的促进效应,但对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要更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更高,且风险投资机制也更加完善。

四、结论和建议

第3篇:产业风险范文

关键词:地产企业;风险;税收风险;风险意识

一、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其需要缴纳的税务总量和税务种类越来越多,涉及多个税种,比如土地增值税、所得税、契税、土地使用税。另外发票风险、合同条款风险和一些特点行业带来的风险会要求地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需掌握房地产管理及税务管理的相关知识,但大部分企业财务核算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税务机关和中介人员不熟悉房地产业务,导致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低下,面临很多不确定性问题。

(一)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由于税务法律意识淡薄,纳税人不能够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个别办税官员的个人意见作为税法政策解释依据,热衷于私人关系,认为私人关系比对税收政策的掌握重要,他们会以税务官员的口头承诺来代替税收政策的研究和条款。作为税务机关与实际纳税人是两个矛盾对立双方,税务机关一方不会主动去做出利于纳税企业或个人的权威解释。目前由于“营改增”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时间较短,地产企业还处于政策优惠的享受过程之中,对税务政策带来的风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还采用营业税时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地产企业员工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层的纳税意识也十分不足,实际管理中只重视财务风险而忽视税务的风险。

(二)企业办税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缺乏

税务办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也会对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较大风险,很多企业没有全面了解税收管理相关政策,或对政策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许多限于形式层面,也没有从根本上按照政策办理,导致很多地产企业出现逃税的情况,最终承担相应的违约处罚,一方面损害企业效益,另一方面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名誉。地产企业很少去了解出台的税务优惠政策,很少去系统梳理对企业本身有利的政策。另我国颁布税法政策的繁杂及频繁变动,专业的税务人员也只能保证控制税务上的风险,这就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缴纳了不该缴纳的税;二是该缴纳的税没有及时缴纳。缴了不应该缴纳的税会导致经营成果出现损失;如果应该缴的税没有及时缴纳,会导致纳税人出现严重法律后果。许多纳税人员即使主观上没有偷税的动机,实际上却有偷税的结果,往往身陷税务陷阱和泥潭,产生部分罚款与承担滞纳金,因此大部分纳税人的税务风险来源于此种情况。

(三)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较多的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机制不健全。一方面风险机构管理者平时业务主要报税,而没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风险管理机构人员税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相当欠缺,很多纳税业务都是由部分业务人员兼任办理。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一个较为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至少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风险日常监测与持续地控制;税务风险管理的考核评价、风险的预警;风险的管理和监督等。风险识别是重要的逻辑起点,税务风险评估是重要的机制保障,风险应对是重要的管理目标指向。

(四)税务沟通协调不充分

大多数地产企业缺乏专业的人员和税务人员进行详细的沟通,这种沟通的不充分,会给企业带来少缴纳或不缴税的税务风险出现,造成严重的税务后果。同时,税收政策由于本身特点较为复杂,加上地产企业对于税收政策理解和税务认知上存在的差异,特别是税收政策理解上的差异,会导致地产企业的缴税范围、税收机关认定的缴纳税收范围不同,从而为地产企业带来税收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

地产企业大多数前期具有资金投入大、开发周期很长、管理幅度较大的特点,这中特性在风险管理上表现为税收政策较为特殊、税收金额很大、税收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地产企业针对这些特点,结合税收政策来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具体策略如下。

(一)关注法律政策变化动态

房地产企业若要对自身税务进行风险有效管控,就要及时对税务政策、税务法规、相应条款进行整合,及时更新数据库。根据风险的关键节点,找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和控制风险。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地产企业需先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再支付应付账款。另外采购货物支付付款需通过银行转账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不断加强成本控制,探索推行全成本控制模式,重视成本档案资料的管理;按照合规、合理、合情的原则积极进行税务筹划,不断降低风险因素。

(二)加强合作交流

在税务风险管理中,地产企业要和当地税务管理机关加强沟通,及时掌握税务政策发展情况。通常情况下,税收执行者主要是分布在各地的税务局和税务所,加上地产开发企业人员解读政策时会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与政策的制定初衷违背。如果加深政策的解读和理解,了解政策实质本意,便能对风险进行管控。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税务机关对纳税评估管理不断加强,地产企业也应该同步跟上,与不同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在政策范围内进一步控制风险,并定期进行纳税方面的评估,加强税务风险的识别。同时地产企业要密切关注税收政策,加强税收规范及优惠政策的管理,不断进行合理的筹划,降低税务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完善会计核算方法和体系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成本核算可能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地产企业不断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分析,全面业务风险进行掌控。对于重大财务活动需要及时做好税务风险管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铺好道路。实际操作中,应重点关注主体的信用情况,及时开展综合评估,防止出现税务管理风险。其次是对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系统培训,提高其防范税务风险的各种能力。

(四)建立税收信息数据库

收集信息健全的税收政策数据库,可以减少税收政策层面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通过购买税法数据库、优惠政策的数据库或及时向财税咨询组织购买定制服务,获得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税法信息,不断积累部涉税事项处理经验,建立起常见税务问题专业数据库。该数据库通常包括流程图等风险管理和识别的方法、风险矩阵等风险评估的结果,最后得出常见的风险管理关键点,及时针对关键点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借助公司财税顾问,了解税务机关的政策理解或解决应用上难题,也是一种及其重要的税收管控补充途径。

(五)构建风险管理的动态框架

通过税务风险管理动态框架,及时进行动态监控。在风险管控过程中,根据风险情况,妥善采取合适的风险管理办法。另外,地产企业还要对内部组织及时进行全面优化,按照企业程序执行。明确各部门的风险责任,为税务风险管控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其次是建立内部信息反馈制度、外部信息的征询制度、信息的汇总制度;建立信息沟通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信息沟通考核制度;建立税务风险的预警制度、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制度。

三、结语

大部分地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很多由于外界因素导致不可控。因此,在地产开发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税务风险,关注税务政策变化趋势,及时研究税法动态,通过合法和合规办法来规避税务风险,创造税务上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之,税务风险管理须做到经营管理、核算、税收政策的有机结合,需要经常对会计政策、核算方法从税务角度进行审阅,采用纳税最优方法,在原有纳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增加较为细化的纳税管理制度,及时针对纳税风险控制的关键节点,做到重点涉税业务管理的科学化、决策的流程化、收益取得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袁才新.基于S房地产有限公司的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7.

[2]陈超.营改增后L房地产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8,

[3]潘建毅.XC房地产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4]刘冬莲.对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2(27).

[5]康明琪.关于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及控制模式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2).

[6]陈宗平.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及其管理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5).

第4篇:产业风险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能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能源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能源资源十分有限,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能源危机,若不能有效解决能源问题,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传统化石能源十分紧缺,同时化石能源的使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因此我国需要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但新能源产业在发展中,其问题逐渐凸显,我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主要依赖于进口,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新能源开发成本高,产品竞争力低下。同时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由于短暂暴利,引得大部人盲目投资,存在一定投资风险,不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

一、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一)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新能源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技术方面,我国缺乏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例如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核心技术缺失,导致与国外发展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再例如多晶硅生产,生产技术低下,光伏发电集成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虽然差距较小,但仍需要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我国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低下,是阻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在光伏产业发展中,光伏产业链主要包含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以及应用系统这几个环节。当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电池制造与组装环节中,属于产业的中游环节,其上游产业原料生产主要依赖于进口。下游光伏发电产品主要出口国外,由此能够看出,我国对国外市场依赖性较大。我国当前光伏产业发展并未形成规模化,例如对多晶硅的生产中,其生产项目规模相对较小,同时光伏应用系统的推广受到生产成本的制约,推广难度较大。

二、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新能源产业投资中的技术风险新能源产业投资中的技术风险,主要指的是将新能源资源转化为二次能源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部分技术问题。我国当前存在部分新能源产业,其技术不够完善,因此技术风险是新能源产业中的主要投资风险。首先分析技术成熟度,技术成熟度指的是某一行技术或者技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达到的可用程度。从技术成熟度角度分析,新能源产业发展可分为研发、示范、推广以及产业化这四个阶段,产业发展越成熟,则技术商业化程度相对较高,投资中所面临的技术风险也就相对较小。新能源产业主要为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质能,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较为成熟,但由于光端转化率较低,同时电池材料成本相对较高,并且电力储存技术不成熟。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发展十分成熟,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还需要不断提升,优化成本。风能技术也相对成熟,但风电运输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完善。在现代生物质能方面,我国乙醇生产技术成熟,当前在生物燃料生产技术方面,存在一定适应性,需要加强对非粮燃料乙醇的研究。其次分析技术先进性,新能源产业技术越先进,则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当前在光伏产业链发展中,由于晶体硅制造技术高,我国晶体硅生产技术水平较为低下,但我国电池芯片制造技术较高,其转换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且成本较低,具有发展优势。其次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发展优势大,掌握了核心技术,当前平板式热水器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突破。由于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壁垒小,因此需要加强品质提升。风电对技术要求高,但我国当前高很多企业并未掌握其核心技术,同时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风电发展。最后分析自主研发能力,我国在光伏产业中具备了较高研发能力,多晶硅产业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生产设备逐渐实现国产化。在热水器产业中,我国则掌握了核心技术,但在大部分中小企业中,缺乏核心技术,同时自身缺乏研发能力。在风电能源开发中,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例如在风机生产中,我国主要依赖于国外专利技术,很多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大,导致发展受到制约。

(二)新能源产业投资市场风险分析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产品或者产品需求发生变化,是否能够在市场中取得一定优势,产品供需情况以及市场竞争,是导致市场风险出现的重要因素。首先分析产品供需情况,对当前发展趋势分析,新能源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能源,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较快,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同时市场广阔。但由于不同新能源产业,会面临不同产品供求风险。为解决产品供求中的风险,应当全面分析当前产业供求现状,若建成或者即将建成的产能,高于市场需求,那么所需要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大,其次产品市场潜力与该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通常在创业初期,市场需求量较小,在成长期,市场需求量会逐渐上涨,当产业步入成熟期,则需求会逐渐减慢,当进入衰退期后,市场需求会逐渐萎缩。我国当前光伏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上升期,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多晶硅产能不断提升,光伏组件产能也会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能过剩,需求过剩,则会导致光伏组件价格下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其技术与核心设备等主要依赖于国际市场,同时光伏产品会出口到国外市场中,若市场需求发展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光伏产业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市场风险出现。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处于发展成熟期,同时我国也加大对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政策扶持,在一定程度扩大了国内市场。我国当前风力发电行业处于成长期,当前风力发电较少,对这一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大。其次分析市场竞争,行业的竞争力将直接决定其自身生存状况。在光伏产业中,全球范围内竞争十分激烈,太阳能产业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当国内多晶硅材料产能提升后,带动我国太阳能电池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光热发电当前成为我国新能源投资的重点项目,同时我国现阶段存在多个在建光热项目,多个设备生产商也抓住了此次机遇,积极生产相关设备,在近几年,会有多数企业投入至光热发电产业中,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集中度相对低下,进行太阳能生产的企业通常为中小企业,这部分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同时缺乏营销能力,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通常只能降低价格,提高售卖率,但这一措施也会导致恶性竞争发生,市场竞争大。

三、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一)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评估思路分析构建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评估体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评估体系构建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因素,因此在构建过程中,评估体系应当全面反映出新能源产业投资的多种因素。需要明确的是,产业投资风险所涉及到的因素存在定量因素,同时也存在一定定性因素。我国新能源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即使存在定量数据,也无法保证数据具有足够时间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中,将采用因子分子与回归等方式,积极构建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在体系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分析影响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的因素,并依据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完善多层次指标体系。其次需要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不同指标在产业投资风险中的权重问题,结合不同分析指标,便能够得出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水平。

(二)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评估体系1.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由于不同指标对评估目标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性,因此为保证评估体系的有效构建,则需要明确各指标对总目标的具体权重。由于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影响因素较多,无法对所有因素定量,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取指标权重。首先需要判断矩阵并赋值。判断矩阵是元素需要针对上一层元素,所建立的同一层任意两个元素之间评比的数据矩阵,依据重要性判断原则,能够有效判断出矩阵元素间两个元素的权重。在传统层次分析法中,将指标分为九级,若标度值跨度过大,则会导致要素间权重失衡现象出现。在本次研究中,则是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个指标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因此每个矩阵均需要进行要素数量比较。需要明确的是,在填写判断矩阵时,应当先对指标进行重要值排序,继而再比较,能够有效减少判断不一现象出现。其次需要选择权重算数平均法对数据进行整理。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因素权重时,还需要邀请专家进行评判,将专家评判结果作为数据整合的依据。在数据整合时,会采用权重算数平均法进行计算。评判人员需要对不同元素重要性判断,并采用矩阵进行检验,未通过判断矩阵将被视为无效评判,需要进行修改。最后需要将不同评判人员共同通过的因素权重,通过计算平均数得到最终权重,这一方法得到的结果准确性相对较高。2.采用模糊综合法评判风险。由于评价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的指标为定性指标,因此规范化与量化难度较大,采用模糊综合法进行风险评判,并确定风险值,效果较好。在使用模糊综合法评价时,实现需要建立因素集,其次需要充分确定权重集,在通常情况下,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性,为有效反映出不同因素对整体目标的重要程度,需要为不同因素赋予一定权数,多个权数所组成的集合被称之为权重集,再次需要建立评判集,评判集主要是评判者对评判对象可能做出的评判结果,将其作为元素组成的集合,针对其中的一项指标,其专家需要依据自身经验,对这一指标进行模糊评价,在可能出现的结果中选择最为恰当的结果。继而需要进行单因素模糊评判,最后需要进行模糊综合评判,针对指标层中的因素,依照单因素模式综合评判方法进行有效模式评判,在模式综合评判结束后,需要及时对评判指标进行处理,继而得出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从而准确判断其风险程度。

四、总结

新能源是当前市场发展新方向,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一定技术风险、政策风险与市场风险,制约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法构建出新能源产业评估体系,从而有效降低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推动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改善当前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史丹,夏晓华.新能源产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07).

[2]雒敏.风险投资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2(03).

第5篇:产业风险范文

关键词: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构建

中国在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迎来了更广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上国家的宏观调控,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实力。茶叶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商品,因为人们的普遍喜爱,除了在国内销售外,还要远销国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销售茶叶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茶叶出口最多的国家。因为中国生产茶叶种类较多,人们需求量大,所以茶企业的数量非常之多,因而受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非常之大。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虽然市场对经济调控的占主导,但国家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用以规范市场,达到最终建立法制经济的目的。因此,在法治社会里,众多茶企业在提升自己经济实力的同时,应该强化法律风险意识,通过相关措施来构建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达到维护企业的目的,确保企业能够持续发展。

1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概述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明确将法律风险纳入了风险对象之一,并被列为全面风险。《指引》对其进行了解释,全面风险指的是围绕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在企业各个环节执行风险管理的流程,从而培育更好的风险文化,最终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从这个解释中可以到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立足于分析法律风险主体目标以及所处的环境,采用全面的管理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并考虑因为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对茶企业来说,可以系统归纳和分析企业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依照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来进行深入分析。对茶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测评以后,就可以根据发现的法律漏洞设计出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因此,茶企业应该将法律风险管理作为作为企业风险控制目标之一,还应该将其作为企业日常工作内容之一。作为管理层,茶企业管理人员要有法律风险意识,提前做好预防,从而避免因为管理漏洞导致出现法律风险,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后果。

2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为了加强茶企业管理,很多茶企业采用的是从外面聘请专门的法律人士专门进行法务管理。茶企业在管理层设置专门的法务机构,聘请法律顾问全面管理企业的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从而达到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目的。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由企业法律顾问所在的部门来承担法律风险管理的职责;二是没有形成清晰明了的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多实在处理不同法律事务中而完成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三是没有专门的管理工具,茶企业的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多是由法律顾问来完成,手段过于单一。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变化的因素越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就更多,这就给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带来了更多困难。因此,对企业来说,必须要不断提升法律风险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但现实中茶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还有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难实现事预防法律风险的目标。从茶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来说,要将企业的风险率降到最低,首先要想办法预防潜在的风险。在风险出现之前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避免有些风险的发生,而不是等到风险出现之后再去应对;第二,茶企业难以协调控制风险和发展业务之间的矛盾。绝大多数茶企业考虑的是如何获取利润,要获得利润就需要发展业务。但是,发展业务越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可能就更多。但很多企业并没有考虑那么多,所以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控制风险,一旦出现法律问题,业务发展势必受到影响,甚至因此停滞。这是当前茶企业在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很多企业有侥幸心理,所以都将精力放在了业务发展上,忽视法律风险管理,往往只能通过直观经验来判断,控制策略也很单一。第三,风险管理资源严重不足。茶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负责企业法务的人员非常少,所以管理比较缺人,而业务又比较分散,所以难以满足控制管理风险的需要,但在短时间内又无法解决。第四,法律顾问素质对茶企业风险管理有重要影响。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如果顾问素质较高而且经验丰富,则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质量相对比较高,如果反之则质量比较低,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律顾问手上并没有企业科学的风险管理办法。

3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3.1茶企业法律风险分析模块

所谓的法律风险模块指的是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来检测和识别企业面临的潜在的法律风险,依照风险性质将其分门别类,依照风险危险程度将其分级和排序,最终分析出结果。下面将详细分析法律风险模块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影响。第一,能够识别风险。要管理风险,首先需要不同种类、层级的风险。比如说人事、合同等方面,基本每个企业都会涉及到;其次是识别引发风险的具体行为,比如说不签订合法合同、违规用工等方面;再次是确定和法律风险相关联的信息,比如说企业和部门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企业主体等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方法来深入调查茶企业的风险。只有先找准了风险的源头才找准了控制风险的方向,接着可以建立茶企业风险数据库,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梳理,结合企业的的管理运作流程,梳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从而使识别法律风险成为一个系统。第二,能够测试法律风险。在识别法律风险以后要量化测试风险,测试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风险的可能性、损失度以及风险水平。这样可以在风险发生以后能够精准判断风险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后作出判断,最终结果为风险的损失度和可能性之间的乘积。将企业分散的、性质不同的法律风险通过定量衡量了以后使各种风险可以进行对比,并站在管理的角度来对风险排序,依照高低顺序来划分等级。第三,对法律风险的定向分析。在完成了对风险的识别和测试环节以后,根据部门和部门主体、主体交叉及经营管理等环节来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首先是分析法律风险的等级、数量和种类情况,比如说茶企业部门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风险,不同类型、等级的风险所占比例大小;其次是管理措施对茶企业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比如说为什么风险较多,风险如何影响茶企业,未来的发展态势会是什么样。

3.2茶企业法律风险模块控制

根据法律风险模块得出的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计划,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来控制法律风险,一共是分两步来走。第一步是要对风险现状进行评估。在测评环节完了以后,对测评结果进行分级和排序,分析得出茶企业当前最需要控制的法律风险,再结合茶企业现实情况,从多个角度来评估风险控制的实际情况。第二步是要制定相应的计划。一是要明确企业风险控制态度;二是要制定控制风险的相关措施;三是确定茶企业有关部门的责任,尤其是管理的目标和进度。第三步是实施了风险控制计划之后,要由相关责任部门来负责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并且依照相应的计划来完成工作。

3.3茶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实施评估模块

茶企业实施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后,这一措施的效果究竟是怎么样的,需要对其进行评估。一是要依照风险控制的实际情况来评估,评估的对象是风险管理完成的质量以及是否及时完成。二是依据措施实施的效果来评估,看剩下风险的数量以及风险所造成损失的大小。除了评估之外,还要定期对措施实施情况和结果进行监督,并要及时的更新。在设计了风险防范机制架构设计以后,要对整个架构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从而在下个周期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过程中能够得到调整,确保最大限度地降低茶企业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朱晖.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8(3):23-24.

[2]吴江水.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