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产业规划范文

产业规划全文(5篇)

产业规划

第1篇: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规划;问题

1海南省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政府方面

1.系统、科学的产业规划相对缺乏

长远、科学的战略规划是产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而且,对于文化旅游产业而言,政府是该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文化旅游业发展实践中,政府发挥着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完善行业标准的积极作用。尽管海南省的文化旅游业有一定的战略规划,但是,这一规划不够深入全面,很多重复建设的现象。比如说,最近几年,海南省的各种旅游节庆活动持续增加,但是,这些活动的内容没有新鲜感,形式不够多样化,综合竞争力不高,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而言,前期的规划不够科学,致使各地出现了恶性竞争、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重复性建设等不良现象;二是,各部门都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对规划的看法不一样,大大降低了规划落实的实效性。

2.监管十分混乱

文化旅游产业的涉及面较广,涉及到工商、文化、法律、旅游等很多部门,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不够清晰,且经常存在多头管理、监管效率低等现象,同时,监管混乱还表现在市场监管不力,致使文旅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之所以会存在监管混乱的现象,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现在海南文化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都不够健全,某些企业和个人使用机制漏洞扰乱市场;二是,现阶段,政策、监管及执法没有紧密衔接,致使已制定政策无法落到实处,各职能部门分工模糊。

1.2社会层面

1.认知欠缺

目前,海南各界对于文化资源的价值以及整个文化旅游产业的认知相对欠缺,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非常不足,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致使非常多的宝贵的文化资源遭受破坏。一直以来,海南岛孤悬海外,外界文化对其的影响非常小,所以,会留下一些独具原生态特色的旅游文化。比如说:独特的海南黎族文化在全球的声誉非常高,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黎族人住的船型屋,但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海南黎族为接待更多的游客,将自己的传统建筑拆除,建成了瓦房,这些对于非常独特、宝贵的文化资源而言,破坏行为可谓巨大的、致命的。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主要的原因有几点:一是,人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认知较为欠缺,未意识到传统文化资源所蕴含的非常巨大的经济价值,人们之所以会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认知欠缺,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而关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育和宣传等工作未落实到位,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二是,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太低,政府尚未健全行之有效的保护制度,社会上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监督监管等工作尚未落实到位。

2.民众参与度较低

文化旅游是社会参与度较高的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假设民众参与度不高,就无法展现文化旅游的文化性,其发展也将失去动力和活力。但是,最近几年,在海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民众参与程度较低的活动,比如说:海南的旅游欢乐节,本来采取的是旅游、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然而,因为在举办活动时,未能很好地结合民众的实际利益,大大降低了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导致旅游欢乐节成为了政府独演独奏的节日,这对于举办这一活动的政府而言,更是一种压力。导致文化旅游脱离群众支持的主要原因就是发展方式和民众需求不符,未能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民众的切实利益结合到一起。

2问题解决对策

2.1政府方面

1.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

就目前海南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各政府部门应尽快健全科学、细致、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鉴定,成立资源数据库,同时,在这一基础上,结合资源、地区的不同,进行细致、科学地规划开发,在海南省,有很多独具特色且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可用合理产业规划为指导优化配置使用优质资源,发挥后发力量,大力发展特色十足的文化旅游业,让海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得以快速提升。

2.健全法律体系

要想让海南文化旅游产业的法律体系得以健全,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立法,就海南省目前的文化旅游而言,相关的法律较少,法律体系尚不完整;二是要切实增加法律惩罚的力度。某些法律对于严重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小,违法成本较低,法律的震慑作用发挥不出来;三是,健全统一、协调的执法系统。将各文化旅游监管部门的职能明确化,对于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在第一时间进行严惩。

3.资源保护和资源开发同时进行

从某种角度而言,资源保护和开发是相互矛盾的,不科学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旅游资源而言是十分不利的,相反的,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文,会推动优秀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挖掘,让文化精髓得以提炼和发展。所以,在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让优秀文化旅游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实现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如说,在开发黎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就可与资源保护同时进行,借助建立黎族文化生态村的形式保护传统的文化资源,同时,结合游客的实际需求,开发黎族传统文化。

2.2社会方面

1.强化宣传、教育等工作,加强宣传教育

在宣传教育方面,主要分两方面:一是,培养文化旅游的专业人才。当前,海南的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目的不强、层次太低、实用性不强,我们可以引鉴韩国的人才培养方法,让短期培训、国际交流、学校教育等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重视产学研三者的结合,强化旅游院校、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有目的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二是,培养民众的文化意识,在海南省的大学、中学、小学里,设置文化资源相关的课程,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机构,例如:展览馆等,宣传、普及文化资源相关的知识,强化民众对文化旅游的认知以及民众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

2.切实充分地调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

文化旅游有着很强的社会性,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社会民众及各级人士的积极参与,尤其是民间各方力量大大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海南的经济基础薄弱,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政府可提供的支持力量非常有限,所以说,加快发展海南文化旅游产业,离不开社会民众的支持和参与;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需求与利益,借助文化旅游产业这一平台,寻找各需求的平衡点,一起推动海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共赢。比如说;海口骑楼规模非常大,其改造工程涉及到了很多的商业机构,假设仅靠政府的财力支撑,将很难完成骑楼街区的改造工作,假设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借助转让某些权益,寻求政府、开发商、业主之间的平衡点,骑楼改造便可大大增加改造进程。

3总结

综上,海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齐努力,共发展。在发展海南文化旅游产业时,要重规划、强落实,积极学习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进行科学的规划,后要加强实施力度。紧紧抓住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一机会,深入开发海南目前已经拥有的资源,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海南文化旅游产业定可成为海南旅游产业的一匹黑马。

参考文献

[1]丁丽英.浅谈中国的文化旅游[J].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12期.

第2篇: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

1田园综合体及循环农业

1.1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田园综合体是国家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提出的新概念,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

1.2循环农业的概念及模式对比

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可控化(Regulate)的4R原则,并利用生物、环境间的互相关联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信息及资源的有效转换,最终建立整体经济社会的循环经济模式,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统一”[2]。构建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在乡村的基础上,突破单线农业模式,将以农民受益,城乡资源要素融合,改善社区生产生活空间为基础,创造舒适、宜居,满足旅游体验的景观空间。

2田园综合体种养业规划设计

2.1项目概述

民主村处于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是安州区与北川新县城之间的唯一城镇。用地面积为175.7hm2,水域及其他用地面积为171.5hm2。基地外,一座“八一水库”,农业总产值1.9亿元。

2.2总体规划

根据地形条件,将基地划分为四个汇水区域,规划创新性提出“旅游+农业”、“生态+科技”、“产业+田园”3种新业态,规划结构为“一心一环三轴五片区”,“一心”即服务中心—酒店、“一环”即道路环道、“三轴”即三条道路轴线、五区”指种植、育苗、休闲服务、游乐和养殖。园区的建成将为全区田园综合体种养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1)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农业”模式是将水果、蔬菜种植成为不规则图案,增进园区乐趣。园区依托农业种植,建立科普画廊、小讲堂、DIY活动。“生态+科技”模式是将结合“南果北种、南花北移”的理念,让人们在当地可以观赏世界各地的花卉,品尝世界各地的瓜果。“产业+田园”模式是在园区建立旅游观光酒店,与周边农业景观相结合,给游客提供“吃、住、行”全方面服务。2)旅游产品分区。由于基地内部高程不同,地形地貌高低起伏,顺应地形随形就势,主要道路平面呈曲线。规划主要道路与支路的交点作为景观节点打造,将旅游产品分为6大板块.

2.3分区规划

打造涵盖“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以高新技术为契机,以生态休闲为原则,最终形成“民生、生态、经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新业态。

2.3.1种猪场

种猪场功能区规划应将出产区、生活区和办公区分隔开。合理规划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并将污染源设立在下风向,同时考虑猪舍建筑相关因素:如隔热性、采光性、防疫卫生等。

2.3.2经果种植区

经济农作物、果蔬栽培区,并以3.3hm2为基数因地制宜将整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3.3-4.6hm2的用于种植的独立地块,每个地块内设500m²农家小院一幢,同时,在此基础上增添其它服务功能,打造集旅游观光、农业生产、生态循环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3.3苗圃种植区

根据地形进行布置,占地面积最大的炼苗区,处中心位置,用道路分隔,便于抵达;其余几个区域围绕布置,管理区位于北部,靠近主路,交通便利;自控温室处在南部,而育苗区则位于西部。

2.3.4酒店接待服务区

项目整体分为景观广场、酒店公共区域和花田景观区。根据现有地形进行布局,整体呈由西向东向,地块附有大片花田绿地。

2.3.5游乐园

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儿童游乐区、成人游乐区、游泳池、休闲运动区等。根据现有地形进行功能布局,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根据地形优势设计一些需要高差的设施,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地方设置休闲设施,依据原有水塘设计游泳池及儿童水上乐园,减少工程造价。

3结论

本项目通过案例研究,同时结合项目区位条件分析、政策分析、基地现状分析,在“旅游+农业”、“生态+科技”、“产业+田园”3种新业态上,更深入的进行田园综合体种养业规划设计。同时,要达到田园综合体的要求和目标,解决现阶段“三农”问题,还必须找到农民的诉求点,尊重意愿、参与规划,深度挖掘农业产业链价值,注入科技元素,促进资源化利用,建设真正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三生融合”的田园综合体。

参考文献

[1]史云,杨相合,谢海英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形式——田园综合体[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4):320-326.

第3篇:产业规划范文

1.1国家引导力度不够。对于农业产业化运营的益处一直受到政府和地方部门的认可,但是在农业产业化中有系统有步骤的引进先进技术是许多区域的农业产业园没有做到的。这不仅是农业产业园运作方面的问题,还与国家的引导有关。从调查中发现,我国对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欠缺明确的指导原则,一般是哪里运用了某个新技术,收效很好,哪个技术就会被在短期内广泛采用,没有统一指导、协调扶持的政策,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情况,造成了资源浪费。

1.2园区设计不合理。从调查中发现,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绩而建设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但是由于与技术单位联系较少,没能建立起良好的技术体系,造成发展后劲儿不足,使技术失去了其本该发挥的效果。在山东寿光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中,大胆采用视频监控技术作为检测植物生长、培育植物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经其他地区借鉴之后却将园区内的信息化技术变成了好看的摆着,由于园区设计本身不适用而造成该技术及设备浪费。

1.3运用模式单一。目前进行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与开发是与政府支撑分不开的,但是产业园在建成之初一直强调的政企分开,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管理原则却没能落实。在单一的运营模式下,产业园呈现出运行效率低下,市场活力不足的现象。由此得知,政府对产业园单一的运营模式是造成产业园技术支撑力度小,经济效率下,设备更新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产业园融资渠道、技术引进方式上都存在着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政府在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对政策作出进一步调整。

二、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的策略

2.1技术更新与技术普及相结合

随着信息化及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化农业中的普及,在农业产业园中实施视频监控技术成为提升种植效率的新兴技术。使用视频监控技术不仅能够以数字信息传输的模式提升产业园内应急防范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能够达到随时监控植物生长信息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视频监控技术在农业产业园中能够得到推广需要长期的设备试验和磨合为基础,不是所有的农业产业园都能够适用该技术。另外,视频监控技术对农作物的监控效率以及信息传送时间、大小都需要以准确的数据为支撑,因此,推广视频监控技术的前提就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园自身的种植运转机制,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够促进技术推广。

2.2设备更新与园区设计相结合

对农业产业园进行科学技术的提升与产业园内的设备更新有密切联系,没有设备更新为产业园提供物质支撑,科学技术很难得到充分贯彻。但是,设备更新需要与农业产业园的基础设计相结合。首先,应该提升产业园设计上的前瞻性,在可预见范围内,做好设备更新的预留空间。其次,是产业园在进行设备更新时应该以产业园内的基础设计为主线,在增加产业园基本收益的基础上对技术设备进行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的更新。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对农业化产业园现代化建设进行设备更新有两个大方向,一是农业专业设备更新,这种设备更新主要体现在产业园中的试验园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试验园区内需要添加足够的新型检测设备才能起到提升实验效率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设备更新档案,保证新设备添加与老设备更新相协调,保证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农业产业园内其他种植辅助设备的更新,对待新技术设备的采用既要大胆试验又要谨慎小心,保证新技术采用与产业化种植相结合,促进传统种植与新设备更新的无缝衔接。

2.3运营机制与市场环境相结合

对农业产业园进行科学技术提升还需要以科学的运用机制为基础,保证科学技术有效贯彻,科学管理合理实施。比如在对蚯蚓生物反应器的采用中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来支撑,还需要与之配套的运营机制。这样才能保证新技术的采用达到提升农业种植效率的目的。

三、小结

第4篇:产业规划范文

(一)文化产业布局中轴的选择

1.轴的选择依据

选择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开发与布局轴线,是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和空间布局结构的充分认识,也是从战略角度对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安排与规划。文化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文化经济空间存在的根本所在。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客观存在,而不流动性要素决定了流动性要素的流动趋向和集中程度[4]。产业轴线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流通,不同层级的产业轴线促使了点点、区区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交换,而其空间意义体现为生产要素的空间载体或者生产要素空间集聚带,在不同的轴带上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生产要素结构形态。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布局轴线的界定应充分考虑各地区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结构和流动性程度的差异。

2.轴的选择

文化生产要素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地理区位有着密切联系。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及现代区域经济有关研究,我国呈现出三大经济要素梯队,即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要素发展水平依次成递减规律。三大地区生产要素结构不同。如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水平最高地带集中了资本、技术、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对地区经济产出的贡献率很大,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化程度低,资本、技术等要素较为欠缺,生产要素水平较低,但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丰厚,是其发展和竞争的的优势所在。因此,从横向来看,三大经济梯队体现着不同的生产要素结构,可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空间横向划分的宏观纵轴。再从纵向来看,我国有南北两大河流横贯我国东西地区,横跨我国主要经济大省和中心城市。黄河流域和长江沿岸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已历史性地成为我国高密度经济走廊,地区人口密度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生产要素聚集地带,并且自西至东文化资源丰厚度依次递减,技术、资本等流动性生产要素呈逆向分布。因此,以黄河流域、长江沿岸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横轴。综上,形成了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三纵二横”发展轴线。

(二)文化产业布局中点的选择

1.点的选择依据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产业聚集是其基本特征。这充分体现在文化产业尤其是现代文化产业对数字技术、资本、创意人才的高度依赖性上。当前城市中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的大量开发和建设正是文化产业集聚特性的充分体现。同时,文化产业具有依附性,即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消费品是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是直接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的[4]。无疑,城市是人口聚集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满足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依赖性和依附性需求,文化产业节点的选择必然是对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城市空间的选择。

2.点的选择

由于不同城市经济发展、地理区位不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性,直接以城市为单位进行横向比较,则一因城市数量众多,比较程序繁琐且复杂,二因直接横向比较必然导致因城市经济发展与区位的不平衡性带来的文化产业节点选择的空间不平衡性。因此,本文以省(直辖市)为单位,对省内主要城市进行纵向比较,选择出各省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作为宏观布局中的“点”,从而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选择文化产业节点时笔者考虑以下指标作为选择依据:文化产业产值,反应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与水平;GDP,反应城市经济实力与生产要素水平;交通水平,城市经济辐射能力。通过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主要发展城市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产业节点与省会城市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作为省会中心城市,集政治、文化、经济、交通等优势于一身,是文化产业中心节点的首要选择。

3.我国文化产业空间点轴布局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确定发展轴线以及对轴线上的“点”进行重点开发[2]。从纵轴依次来看,东部纵轴集中了北京、天津、济南、青岛、上海、杭州、南京、福州、厦门、深圳等城市,成为东部梯队重要文化产业布局节点;中部梯队集中了太原、武汉、长沙、南宁等主要文化产业节点;西部梯队则主要集中了银川、成都、昆明等文化产业节点。从横轴来看,北轴线上分布了西宁、兰州、西安、郑州、济南、青岛等文化产业节点;南轴线上分布了成都、重庆、武汉、上海等文化产业节点。从全局来看,三纵两横及轴带上的节点共同形成了我国文化产业基本空间布局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文章只从宏观角度选取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节点和主轴线,暂不对各区域文化产业次级节点、次级轴线及其组合的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与展示。

二、对我国东、中、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战略布局的规划建议

基于点轴理论,打造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增长极,是推动各地区文化产业渐进式发展,构建我国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途径。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打造关键要考虑其可行性。从可行性的角度来讲,文化产业集聚区的选择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文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主要是各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平衡性问题;二是考虑文化产业集聚区内节点的层级性、丰富性程度及文化要素水平等。综合两方面的考虑以及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布局结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可形成六大集聚产业带:即东部的环渤海文化产业带、长三角文化产业带;珠三角文化产业带;中部的中原文化产业带;西部的西北文化产业带和西南文化产业带。

(一)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带

从东部梯队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三大经济圈,即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作为东部沿海三大经济战略阵地,资本、高新技术、人才、现代化基础设施、交通等要素极其丰裕,且三大经济圈从北至南依次排开,空间分布具有平衡性。东部沿海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三大经济圈具有内在一致性。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支柱性产业。其中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高达12.3%,提前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三大经济圈区位及经济圈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理想的空间环境,依据经济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应努力打造以北京为中心节点,以天津、济南、青岛、沈阳、大连等为次级节点的环渤海文化产业带;努力打造以上海为中心节点,以南京、杭州、苏州等为次级节点的长三角文化产业带;努力打造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节点,以珠海、东莞为次级节点的珠三角文化产业带,形成我国东部地区三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布局。

(二)中西部文化产业带

两横两纵成“井”字状要素轴线贯穿了整个中西部地区。从空间布局的角度看,纵横交叉的交点是连接各区域的枢纽,四大枢纽成“口”字形将整个中西部地区构成一个区域整体。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交点往往成为各要素聚集与扩散的中心,该区域易形成以枢纽为中心,以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效应为内在动力,以各个干线作为要素流动轴线的经济增长极。从文化产业节点来看,中部地区文化产业节点沿主轴线呈线状分布,南北跨度较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节点呈南北两地分布。综合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及节点分布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可以打造三大产业集聚区,即中部文化产业带、西北文化产业带和西南文化产业带。

1.中部文化产业带

中部地区文化产业节点南北分布。郑州和武汉处于中部核心区且是轴带的交点。郑州是我国中原经济中心城市,文化历史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河南省致力于将郑州打造为中原区域文化中心,形成中原文化产业要素集聚高地。武汉作为全国特大城市,有“九省通衢”之称,且方圆400公里内涵盖40多个大中城市,经济辐射力很强。近年来,武汉紧抓文化和科技融合机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到2015年实现总收入3000亿元,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10%左右,致力打造“创意之都”。长沙市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全国首批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2011年,长沙市文化产业总产出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0%。演艺、动漫、广电、出版四大湘军产业的异军突起使得以长沙为代表的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考虑到中部地区的特殊性,中部文化产业集聚区应该打造以郑州、武汉、长沙为核心增长极,以郑州为核心节点,向北辐射太原、呼和浩特等次级节点,以武汉、长沙为核心节点向南辐射南昌、南宁等次级节点,加强郑州、武汉、长沙三大增长极的联动,从而带动整个中部地区南北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2.西部文化产业带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特殊产业,对生产要素结构需求有较大弹性。文化、资本、技术等要素结构的不同,文化产业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西部地区在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欠缺的历史背景下,依托文化历史资源、自然资源等禀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旅游产业已然成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节点有两大聚集区,北部主要包括甘肃、西安、银川、西宁等节点,南部主要包括成都、重庆、贵阳、昆明、拉萨等节点。其中,西安、成都和重庆分别为轴带交叉点。西安是我国西北人口超大城市和建设中的外向型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西安全市旅游业增加值约占GDP的8.5%,明显高于全国的4%。重庆和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重镇和交通枢纽。2011年,其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8.45%。因此,根据我国西部地区地理特性、要素水平及文化产业节点的空间布局形态,可打造西北、西南两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分别建立以西安为核心节点,以甘肃、银川、西宁为次级节点的西北文化产业带;以成渝为核心节点,以贵阳、昆明、拉萨等为次级节点的西南文化产业带,发挥南北两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聚集和扩散能力,带动整个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三、结束语

第5篇: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需水预测;合理性分析;定额法;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指标法

1园区规划基本情况

1.1园区规划位置及范围

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位于咸阳市秦都区,规划面积18.93km3,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7.16km3。园区的发展定位为:全国重要的输配电产业聚集示范区、大西安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咸阳市产业发展新引擎、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引领区,现已入驻10家企业。

1.2园区规划时段

基准年为2018年,近期2018年~2025年;远期2025年~2030年。因此本文在预测需水量时以2018年为基准年,2025年为近期规划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规划水平年。

1.3园区规划供水水源

园区规划近期取水水源为引石过渭工程输送的石头河地表水和过塘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的再生水;规划远期取水水源为引汉济渭供水工程输送的的汉江地表水,以及纺织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和过塘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的再生水。

2园区规划需水预测

2.1采用定额法进行需水预测

2.1.1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规划2025年,园区人口4.3万人,城市绿地面积201hm2,城市道路占地面积131hm2。规划2030年,园区人口7.4万人,城市绿地面积350hm2,城市道路占地面积243.7hm2。2.1.2用水定额与用水效率。(1)生活用水定额园区生活给水主要用于食堂、浴室、医院、招待所、生活区以及其他辅助生产设施的生活用水等。根据《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中等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和《咸阳市城市节水中长期规划(2018-2030)》,其规划2025年生活用水定额取105L/(人·d),规划2030年生活用水定额取110L/(人·d)。(2)工业用水定额预测规划需水量时,因陕西正泰电缆有限公司、陕西正泰母线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正泰电容器技术有限公司、咸阳丰宁机械有限公司现状用水定额已达到先进值,故保持其用水效率不变,咸阳宝石钢管钢绳有限公司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按90%。其余5家耗水企业用水定额按行业用水定额的领跑值选取见表1。(3)道路喷洒定额道路喷洒用水定额按照先进值取2.0L/(m2·d)。(4)绿化用水绿化用水定额按照先进值取1.2L/(m2·d)。2.1.3需水量预测。(1)生活需水量预测根据近远期规划年园区人口数量及生活用水定额,对规划年园区需水量进行预测,规划年生活需水量预测见表2。(2)工业需水量预测考虑不同规划水平年新入驻企业,预留部分水量,根据园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等,综合确定规划2025年新增需水量为现状年需水量的30%,规划2030年新增需水量为现状年需水量的20%,规划年工业需水量预测见表3。(3)道路喷洒需水量规划2025年园区内建成道路面积为131hm2,规划2030年园区内建成道路面积为243.68hm2,道路喷洒天数为扣除多年平均年降雨天数后为270天,规划年道路喷洒需水量预测见表4。(4)绿化需水量规划2025年绿化面积201hm2,规划2030年绿化面积350.01hm2,绿化天数在扣除多年平均年降雨天数的基础上,按2天一次浇水的频率,总计浇水天数为135天,规划年绿化需水量预测见表5。(5)规划年总需水量综上,规划2025年需水总量为394.97万m3(1.08万m3/d),规划2030年需水总量为646.48万m3(1.77万m3/d)。

2.2采用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指标法进行需水预测

根据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园区在近期2025年、远期2030年规划用地布局,及《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中的用水定额测算,规划2025年、2030年各类用地需水量预测见表6。综上,按照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指标法,预测出规划2025年需水总量为1213.2万m3(3.32万m3/d),规划2030年需水总量为1819.8万m3(4.99万m3/d)。预测结果显示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指标法偏大,主要原因为,该方法是按照常规园区建设用地的用水进行计算,未考虑到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创新协调、绿色人文、科技先行”部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而定额法是结合园区现状实际调研成果,从单位产品用水定额采用行业领跑值、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道路喷洒及绿化用水符合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先进值、生活用水定额满足节水中长期规划的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规划需水量,既符合园区现状实际用水情况,同时又结合园区的规划定位。因此采用定额法计算需水量更符合实际和规划,本次论证采用定额法测算结果。

2.3园区考虑再生水后需水量

依据《咸阳市城市节水中长期规划(2018-2030)》,要求到2025年,咸阳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一般工业冷却循环再生水使用比例不得低于25%,城市绿化、环境卫生、景观生态用水原则上应全部使用再生水。到2030年,一般工业冷却循环再生水使用比例不得低于30%,城市绿化、环境卫生、景观生态用水原则上应全部使用再生水。规划于纺织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及过塘污水处理厂各新建再生水厂一座,近期供水规模1.5万m3/d,远期供水规模共计为12.6万m3/d。综上分析,规划2025年咸阳装备制造产业园工业用水量的25%,2030年园区工业用水量的30%,喷洒道路和城市绿化用水均由再生水源供水,则规划2025年新鲜水需水量为0.71万m3/d,再生水需水量为0.37万m3/d;规划2030年新鲜水需水量为1.12万m3/d,再生水需水量为0.65万m3/d。不同水平年园区内新鲜水需水量见表7,再生水需水量见表8。

2.4园区规划需水合理性分析

生活用水定额的选取是根据《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中等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和《咸阳市城市节水中长期规划(2018-2030)》综合确定,规划2025年生活用水定额取105L/(人·d),规划2030年生活用水定额取110L/(人·d),符合行业用水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工业生产用水定额的选取是根据园区内现状各企业生产产品的产量、用水量,结合《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参考《山东省行业用水定额》确定:小麦,领跑值0.08m3/t;模具、工装夹具,领跑值40m3/套;液压驱动泵,领跑值1.6m3/台;中药饮片,9m3/t(参考山东省行业用水定额);瓦楞纸,领跑值3m3/t。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符合《咸阳市城市节水中长期规划(2018-2030)》中目标值的要求。绿化用水定额为1.2L/(m2·d),浇洒道路用水定额为2L/(m2·d),符合《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先进值要求。近期规划年和远期规划年预留水量实在园区布局、定位、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的,符合《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水厂产水率规划2025年为0.98,规划2030年为0.99,符合《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的要求。再生水利用率规划2025年为25%,规划2030年30%,符合《咸阳市城市节水中长期规划(2018-2030)》的规定。规划年需水预测,社会经济指标结合《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综合确定,选取的各项定额用水水平、用水效率均符合园区现状、相关规划、规范、标准的要求,需水预测合理、可靠。

3建议

1)现有及未来规划入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蒸汽的,建议在生产过程中设置高位水箱、自然冷却回收系统、扩容换热式回收系统、密闭式喷射增压系统等,将蒸汽凝结水进行回收。蒸汽凝结水含有热量,且没有杂质,仍可作为锅炉给水。2)建议大力推进不用水或者少用水工艺,如用空冷代替水冷,用干法除尘代替湿法除尘,用干洗代替湿洗,用压力喷淋代替重力漂洗等。

4结论